大學生再就業范文

時間:2023-03-14 02:1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再就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再就業

篇1

關鍵詞:民辦高校;農村籍;大學生就業;對策

1民辦高校中農村大學生就業現狀

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這便造成用人單位提高就業條件。另外,民辦教育在我國僅有20多年的時間,社會的認可度不夠高,加大了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難度。201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65萬,較去年增加了10萬人左右。據統計,民辦高校農村大學生約占在校生總數的20%左右。為了客觀地了解高校農村籍貧困大學生現狀,作為一名大四學生輔導員,我對本學校農村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民辦高校中農村大學生特別渴望就業,因為這不僅關系到自己的前途,還肩負著自身家庭的重擔。所以,這類學生更加看重的是工資待遇,從而導致了一種“有業不就”、“無業可就”的就業狀況。

2民辦高校中農村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2.1自身因素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大多是在全國大學生擴招,各個民辦高校為了保證生源降低錄取分數線的背景下來到大學校園。這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專業基礎不扎實,最終畢業面臨的就是失業。雖然農村大學生中有的知道自身的弱勢,但是他們只知道學習,很少和同學交往。這便導致了不能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不會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最終錯失就業機會。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尤其是農村大學生在經歷高考失利后,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內心壓力大,感覺讓父母失望。另外,農村大學生家庭條件本來就不好,這就更導致貧困學生在就業時缺乏自信心,有想法不敢表達出來,從而給就業帶來主觀的阻力。

2.2學校因素

民辦高校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教師資源流動較大。教學硬件設施不夠先進,課程設置缺乏特色。民辦高校將就業看成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的理念不夠成熟,落實的不到位。多數民辦高校還是更重視生源情況,而忽略就業工作。將就業工作下放到事務繁多的輔導員身上,先不說輔導員不夠專業,即便是經過學習能夠指導學生就業。可是學習的時間呢,精力呢?導致輔導員兩頭兼顧不得,最終導致學生接受不到系統的就業指導,就業面臨重重困難。2.3社會因素大量的留學生回國發展,還有一些國外的年輕人來中國淘金,這些無形中增大了國內學生的就業壓力。社會對民辦大學生的素質持懷疑的態度。這便使得民辦高校大學生再就業時受到不平等待遇。

3民辦高校解決農村大學生就業存在問題的對策

3.1政府應加大對民辦高校的政策支持

要解決民辦高校農村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政府首先要加強宏觀調控,大力發展經濟,使就業市場逐漸回暖。還要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就業市場,促進各種人力資源的市場流通和市場配置。大力發展國家基層項目,為民辦高校農村大學生提供多渠道的就業崗位。比如西部大開發、三支一扶、農村特崗教師、大學生村官計劃,政府可以適當的為民辦高校農村大學生放寬條件。另外,鼓勵大學生應征入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使既沒有資金,又沒有人脈的民辦高校農村大學生獲得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從而緩解了就業壓力。

3.2用人單位應轉變思想打破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偏見

用人單位首先要轉變思想,民辦高校的學生雖然底子薄,但是并不是做不成事。加上現在的民辦高校特別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宗旨,鼓足干勁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所以說,民辦高校不乏優秀人才,特別是那些用心學習的農村學生。因此,用人單位應該打破對民辦高校學生的偏見,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深入發掘人才。這不僅能夠為民辦高校農村大學生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也會完善本單位的人力資源配資。

3.3民辦高校應加強對農村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3.3.1轉變農村大學生的就業意識

學校教育引導農村學生去基層,中小企業就業,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意識。教育學生勇于嘗試,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打破“有業不就”的怪圈。

3.3.2加強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

民辦高校要專門設立就業指導中心,該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要由心理咨詢師、職業指導師、職業生涯規劃師等角色集于一身。同時開設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使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的培養和發展方向,以及一些國家就業政策和形勢。

3.3.3全方位拓寬就業渠道

學校首先要及時招聘信息,鼓勵學生參加招聘會。其次,加強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合作和對接,以企業為基地,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采用“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方式,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產業間的“無縫連接”。再次,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專業技能的指導,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技能培訓,通過創業教育、SIYB培訓、創業巡回報告等方式來鼓勵和刺激高校畢業生通過創業實現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最終達到就業的倍增效應。

3.4民辦高校農村大學生要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作為民辦高校農村大學生,要給自己正確的定位,不要一味的自卑。雖然家庭條件不好,那只是外部因素,要堅信自己通過努力不會比別人差,多發現自己的優勢并時常激勵自己,修煉良好的就業心態和心理素質。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分析好就業形勢,找準自己的位置,把握就業機會。通過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同時注重文明修身,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過多渠道積極了解企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各種訓練,盡可能在應聘時能夠比較充分地展現自己的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力。

作者:趙順平 單位:長春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鄭澤莉.高校貧困生問題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04.

篇2

關鍵詞:新疆; 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政府職能

一、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目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遇到了不少的就業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率明顯下降,就業觀念仍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具體要求。

1.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總量繼續上升

我國各高校的連年擴招,使得在笑聲和畢業生大幅地、成倍的增長。每年大學生的擴招速度往往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樣的發展模式必然導致了就業壓力的劇增。盲目的追求迅速夸擴招大學生,不僅會影響社會的經濟發展速度,而且還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數量。

2.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率呈下降趨勢

自新疆高校1999年開始擴招之后,在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數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就出現了就業率逐漸走低的不好局面。根據有關部門統計,2003年來,新疆高校大學生一次就業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新疆高校漢族畢業生就業情況基本與全國保持一致,但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一次就業率在20%左右,并且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率還在不斷下降。

二、影響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分析

當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既有新疆經濟發展仍顯滯后的原因,也有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諸多原因。造成當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用人單位的過分要求

目前政府部門的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的原因,很多用人單位招聘的時候很看重大學生的基層工作經驗,其實畢業生也有很多方面的優勢是其他社會成員所不具備的。目前,對高校大學生畢業以后所遇到的年齡歧視、戶籍歧視、性別歧視、學歷歧視等好幾種就業歧視直接影響了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熱情。

2.就業意識淡薄

由于高校沒有做好就業相關的宣傳工作,絕大部分少數民族畢業生仍留戀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就業制度,不愿意去競爭,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趨于依賴父母,不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就業問題,大部分少數民族應屆畢業生未參加過人才招聘會,對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善于表達自己,處于被動狀態。

3.就業期望值過高

大多數少數民族畢業生不愿意去基層工作,對工作單位、工作環境、工資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數少數民族畢業生還會追求高薪和高層次崗位。因此,太多的挑剔工作單位的原因,未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

三、明確政府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中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對就業政策的制定、執行和監督等方面。在大學生就業中,政府究竟應該站在什么樣的位置上,持怎樣的價值觀,這些都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前提。

1.就業政策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各級政府的介入,需要各級政府積極發揮在制定、執行和監督大學生就業政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為止,新疆為了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而出臺的優惠政策包括“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 、“三支一扶” 、“大學生村官”、 “少數民族普通高校畢業生赴對口援疆省市培養計劃”等等。組織實施“少數民族普通高校畢業生赴對口援疆省市培養計劃”是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從促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高度,立足新疆實際,著力解決民生問題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新疆與各對口援疆省市合作進行的援疆工程,旨在解決2002年以來新疆未就業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畢業的就業問題,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選派新疆少數民族未就業學員赴對口援疆省市培養1至2年。

2.完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

新疆政府應該實行統一的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如政府在公務員錄用時規定少數民族畢業生所占相當的比例,在錄用條件上適當放寬,完善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中的定向招生和畢業后定向分配就業優惠政策;在事業單位公開競聘上崗過程中考慮少數民族的相當的比例;在少數民族畢業生面向市場自己創業時,在資金、稅收方面給予優惠等。同時,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新疆優秀少數民族大學生到東部沿海地區就業,真正實現東部與西部人才的雙向流動與交流,如包括推薦適合的工作崗位、提供必要的崗前培訓和指導、必要的生活保障等,以減輕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過度競爭與壓力。

3.建立和健全就業培訓和服務體系

由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整體素質較低,而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對大學生的要求比較高,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再就業能力較差。因此,政府要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以滿足社會不斷提高的技術水平對大學生技能的要求。同時,政府還要建立健全的就業服務體系,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全面及時快速的就業服務。做好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培訓工作,組織高校畢業生開展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積極開展就業實習、見習活動。政府要投入專門扶持資金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習、見習基地建設,提升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大力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2009年新疆政府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在畢業前利用各種途徑確保畢業生實習見習,其中“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提供了8大類、850個見習崗位。政府要引導高等院校加強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改進就業服務,組織在校應屆畢業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參加技能培訓;引導大學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他們到基層、艱苦地區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四、結語

解決就業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新疆政府應立足當前,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切實履行政府在促進就業中的職責,把促進就業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即將畢業的少數民族研究生,我希望能看到每一位少數民族大學生都能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和關注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有越來越多的理論工作者探討和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課題,從而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創造更好的社會條件。

參考文獻

[1] 王英姿.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與分析[ J]. 中國大學生就業, 2006( 6): 35.

[2] 李印. 新疆當前的就業問題與政府作為研究[ J]. 新疆大學學報, 2009( 5).

[3] 古娜.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J]. 新疆大學學報, 2010( 6).

[4] 仙米西努.阿吉.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12( 5).

篇3

——"Areyouready"就業調查團隊有關女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

前言:

在“深入社會、與人民緊密結合,投身實踐、為祖國奉獻青春”的主題指引下,按照、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學聯“就近就便建立實踐服務基地,擴大活動的覆蓋面”的要求,重慶郵電學院“AreYouReady”社會就業調查團隊在這如火如荼的七月走進了以“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為宗旨、以重慶市為落腳點、以社會調查為主要形式的“三下鄉”社會就業調查實踐活動。本次調查就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深入各企事業單位和各大高校,對西南鋁等三家知名國營、民營公司(工廠)進行了實地考察,對群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三個單位采取了電話采訪,對重大等四所高校大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有喜有優,既看到了未來女大學生就業的曙光,也暴露了女大學生自身和有關部門的諸多問題。

n職場透視:原來都是性別惹的貨-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鏡頭一:

解放碑某人才交流中心:參加招聘的100多家單位中,近50家明確提出了性別限制,“限男性”,“僅招男性”、“男性優先”等字眼屢見不鮮,只有文秘等極少數職位才注明要女性。

鏡頭二:

“我承認在應聘的畢業生中,不少女生的綜合素質確實比較突出。但是,作為女性,她們本身有自己的弱勢。比如,一兩年工作剛剛上手,就要結婚生孩子,生完孩子重新投入工作時,又要有段時間適應新節奏。這些時間對我們用人單位來說,是很不愿意浪費的。”某公司人力資源部主任如是說。關于“男性優先”這一標準,一家私企人力資源部的經理是這樣解釋的:“對我們這些小企業來說,招個女職員過不了兩三年,她就得懷孕歇產假,到時候解聘吧,違反勞動法;養著吧,對企業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所以現在,我們干脆不招女的。”這位經理說,企業要經營,就得核算各種成本和產出,確保利潤最大化。而女職工有一系列的生理問題,如懷孕、生育、哺乳等,勢必會影響工作的連貫性,同時在此期間企業還必須支付工資和福利待遇,因此用女職工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這是企業“放棄”女職工的主要原因。“我們寧肯要平庸的男職工,也不太愿意要優秀的女職工,更何況現在求職者這么多,挑一個優秀的男職工一點不難。”“另外許多女性本身存在依賴心理,工作能力不強也是客觀條件。”

鏡頭三:

問卷調查顯示,91%的女大學生希望大學畢業后就業,(一下部分數據引自新華網)在就業期望方面:79%的女生希望在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就業,男生為61%,而實際簽約的女生僅有32%,男生則高達61%;在就業地域方面:希望在沿海城市就業的女生為53%,男生為44%,實際簽約女生僅為20%,男生為23%,希望在省會城市就業的女生為44%,男生為23%,實際簽約女生為21%,男生為35%。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雖然女大學生就業期望值較高,但實際就業層次不僅低于期望值,而且低于男生的簽約率,而男生期望與實際間的差距卻并不明顯,同時女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也明顯低于男生。

案例一:

在我們團隊調查的六家企事業單位中,在職員工中男女人數差距十分明顯,具體如下表:

公司名稱

公司性質

員工總數

男女員工比例

重慶長江輪船航運公司

國營

2216

9:1

西南鋁加工廠

國營

3086

5:1

重慶賽力盟電機有限責任公司

國營

2352

6:1

深圳群力科技有限公司

民營

412

3:1

兩江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

民營

156

4:1

臨高工商行政管理局

黨政機關

36

3:2

案例二:

2003年西安市某高校的1名女生作為3名男生的“搭配品”被分配到一家事業單位,幾經周折后,3名男生得以就業上崗,而那名學業突出的女生卻被退回了學校。理由是:“女生麻煩。”某政法學院2001年畢業的一名女生,曾連續兩年參加省辦公務員考試,筆試成績雖名列前茅,但每到面試就被莫名其妙地刷下來,至今仍未就業。

案例三:

“求職10次因是女性遭拒,女大學生拍低胸照求職”,引起了全國媒體的關注,當事人是武漢某高校計算機專業應屆畢業生徐麗,無奈之舉使她成了新聞人物。

案例四:

很多單位不把性別要求擺在明面上,但在淘汰競爭者的過程中首先推女生出局。廣州某高校的一范姓同學遞交簡歷無數,但全都是泥牛入海。“我一般先看招聘啟事,只有自己的學歷、專業、年齡等都符合對方要求時,才會寄出簡歷。”開始她不明白自己的“短處”何在,就向一些單位打電話追問被拒的緣由,一家主管宣傳的地方政府部門答復稱:“我們這里的女同志太多了,今年想招一個男生”;另外一家大型企業招聘銷售業務人員,他們認為女生不方便經常出差,無法勝任。其他一些單位的理由也大同小異。

篇4

摘要: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和學業成就有很大關系,目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業成就普遍不夠理想,文章探尋了對在校大學生學業成就造成影響的因素,并簡要闡明了提升學業成就的對策。

關鍵詞 :在校大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

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學業成就是一個綜合的概念。狹義來說,它是經過一定的教學或訓練所學到的,在一個比較明確的、相對限定的范圍內的學習效果①。而廣義來講,學業成就不單指學習成績,還包括學業機會本身與工作搜尋結果。當代大學生是高素質的人才,是思維最為活躍、觀念最為開放的一群人。關注大學生學業成就,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世界性發展趨勢。對由規模發展逐步轉入內涵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因此對大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在校大學生學業成就現狀及成因

1.學習興趣不濃厚

目前在各大學課堂里,認真聽講,和老師積極互動,泡圖書館找資料的同學變少了,更多的是“低頭族”,抱著手機聊微信、QQ、刷微博、淘寶購物等等。他們喪失了對專業課程的興趣,僅僅為了畢業而學習,或者為了期末通過考試而學習,造成學業倦怠情緒蔓延,經常逃課、考試作弊、低成就感。這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一個方面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上掀起了“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某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學歷低的企業家創業成功的事跡與某些高等學府畢業的學生受人救濟度日的新聞形成鮮明對比,使一些學生對“知識改變命運”失去信心。另外,身處校園中的大學生尤其是普通大學的學生還未真正踏入社會,就通過各種招聘信息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就業壓力。眼見本人和家庭在教育上投入的精力、時間和金錢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學習積極性也大打折扣,最終致使他們一部分人陷入迷茫,無心學習。

2.在“第二課堂”不積極主動

學習成績是大學生學業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大學期間積極參與到“第二課堂”活動中的能力也是學業成就的必要組成部分。一些同學可以把握好各種活動機遇,樹立自信并在同學之中建立威望,而目前的大部分同學處在相對被動的狀態,不主動參與活動,即便被輔導員或班委喊來作為觀眾,也態度非常消極,因而容易湮沒在同學當中,造成自身的自卑情緒等等,在找工作時,機會更少,就業壓力更大。這一方面來說是部分同學本身的內向性格造成的,另一方面,在校大學生也多少受到社會氣氛影響,抱有僥幸心理,只想不勞而獲,不積極鍛煉個人能力。并且,大部分同學并不重視在第二課堂中積累自己與人交流、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認為畢業后在社會的磨練中會自發形成,因此在校期間情況不容樂觀。

二、在校大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因素

綜合分析對在校大學生學業成就造成影響的因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個體內部促進其從事學習活動的驅動過程。一般說來,學習動機并不是直接對學業成就的產生影響,而是通過加強努力、集中注意、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等多種形式進行的,猶如“催化劑”產生間接地增強與促進的效果。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有顯著正相關,相對于低成就動機者,高成就動機者學習成績較好。成就動機高的學生力求獲得好成績,會相應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以期達到成就目標②。動機過強導致壓力過大,不利于取得高的學業成就,而過度避免失敗,對學業漠然置之,甚至退縮、逃避,也無法達到高的學業成就③。

2.性別差異

早在19 世紀末,人們就已開始注意到了曾被馬克思稱為人類“剛強的一半”和“美好的一半”男女兩性,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通過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男女兩性在諸如語言表達、短時記憶、空間知覺、推理分析等方面存在性別差異的事實④。研究表明,就三好學生和各類獎學金獲得情況來說,女大學生占“三好學生”的比例比男生有優勢,從各類獎學金獲得者的分布情況看,女生明顯多于男生,學業成就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⑤。女大學生普遍更看重家庭責任,希望通過個人努力獲得獎學金等來給家庭緩解負擔,并且部分為取悅他人或獲得他人稱贊,因而學業成就當中尤其是學習成績方面普遍較高。而男大學生可能因為整體成熟較晚,且先天更看重內在的成就動機,在學習成績方面與女生相比顯著較差。

3.家庭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多個方面的,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生活態度、心理狀態、學業情況和長遠發展等等。一般而言,家庭環境較為優越的大學生,普遍性格更為自信,同時接收新鮮事物較快,但有錢學生較容易產生優越感,帶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而家庭環境較為貧困的學生,性格相對更自卑、內向。并且高校中流行的請客吃飯、攀比吃穿住用更會使他們感到另一種無形的壓力, 這種壓力會嚴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抑郁、焦慮、孤僻等心理問題,因而其在校期間的學業成就也會受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研究表明,家庭環境中的家庭經濟收入、父母職業類別、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對話的質量和父母教養方式等對子女的學業成就有明顯影響,和睦的家庭環境對學業成就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父母對子女多鼓勵、親子溝通順暢,有利于子女學業成就的提高,而粗暴、冷漠的教養方法會導致子女易養成不良的學習目的和對學習的倦怠產生⑥。

4.階層背景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在一個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時代,無論是優勢社會階層為維持自身再生產的需要,還是弱勢社會階層之地位崛起的內在驅動,都希望自己的子輩取得更優秀的高等教育學業成就。但是,社會分層結構特別是階層結構的實質,是基于權力、社會資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會地位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優勢社會階層擁有更多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高等教育場域的競爭實質是社會競爭的濃縮,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仍然向優勢社會階層子女傾斜。研究表明,階層背景因素對于大學生過程學業成就具有負向影響,階層背景差的大學生,學習成績一般較好,這可能是因為熟知自身家庭狀況,家境一般的大學生反而更加努力學習,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階層背景對大學生整體學業成就有著正向影響,優勢社會階層的大學生相對于弱勢階層的大學生而言,更有可能在相同的時間內獲得就業機會⑦。

5.學校環境因素

高考是所有大學生進入高校時邁過的一道坎,有的同學順利考入了自己心儀的學校,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滿心歡喜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涯,這樣的同學對所學專業,所在學校的認同度很高,相應的獲得較大的學業成就。相反,有的同學高考慘敗,調劑到了目前所在的院校,甚至專業也是調劑過的,他們面對這樣不如意的狀況一時心理落差較大,難以承受,從大一開始厭學排斥情緒就較為嚴重,如果在校期間心理狀態一直沒有調試好,會進而影響到學業和交友,再惡性循環的影響其接下來的學業成就。這樣的同學一般學業成績不好,工作的機會也較少。另外,課堂環境對于學生的學業成就也具有一定的影響。一般而言,當課堂環境有凝聚力、令人滿意、有目標、有組織和少沖突的時候,學生的學業成績一般都比較好⑧。

三、提升學業成就的對策

1.著力培養優良的校風學風

古書《禮記·大學》中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當中的大學和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大學有一定區別,然而明德的精神是應當保存的。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山大學的校訓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我們看到高校都希望培養出明理誠信博學、學習成就高的學生,這就需要學生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作為高校,應當嚴肅管理制度,加強教師隊伍的管理,要求教師做到教書育人相結合,通過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榜樣,教師要增強責任感,集中精力提高教學質量,并有相應的管理監督機制和獎懲制度。并且對于學生加強日常管理,健全規章制度,對于經常遲到早退、到課率低、考試作弊的同學嚴肅處理,端正學風校風⑨。

2.鼓勵激發大學生追求學業成就的內在動力

對大學生來說,頭腦中的觀念是行為的指揮棒。只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能讓他們走向追求卓越學習成就的道路。盡管社會上吹捧的“讀書無用”、“一切向錢看”在腐蝕著同學們的內心世界,從高校輔導員到教師都應當著力教育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通過召開座談會、形式新穎的主題班會、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自我監管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并接納自己,發展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以實現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熱情飽滿的投入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去。

另外,作為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正面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 還要用較好的授課藝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選擇帶有新異性、刺激性、對比性明顯的內容,提供既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有聯系,又有增加新知識的材料,運用能使人內心感到滿足、愉快的活動等進行啟發式教學⑩。

引文注釋

①傅安球. 青年性別差異心理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姚慧,楊斌,霍金芝. 非智力因素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中國校醫,1999,13(1): 71-73.

③陳權.大學生情緒智力、成就動機及學業成績量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4): 78-82.

④馬惠霞,龔耀先. 成就測驗及其應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1): 60-63.

⑤姚本先,陶龍澤. 大學生學業成就的性別差異研究[J].教學研究,2004,27(6): 508-512.

⑥朱瓊.學業成就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J].大眾科技,2011,8(2): 220-222.

⑦鐘云華. 階層背景對大學生學業成就影響的實證分析[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12,3(2):108-120.

⑧ Fraser,B.J.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stru?ments: Development,Validity and Applica?tions.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J],1998(1):7-33.

⑨王巧,左建橋. 透視大學生分層問題[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7,10(5):711-714.

篇5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創業;學業

自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各高校不斷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畢業生創業就業、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針對在校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創業與學業的協調問題也引起了諸多關注,隨之對在校大學生創業問題也提出諸多質疑。

一、在校大學生創業存在問題分析

由于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加之國家及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引導,很多在校大學生萌發了創業的想法,但無奈由于各種原因,最終能付諸實踐的在校大學生少之又少,有的雖然邁出了第一步,也往往會由于自己經驗不足、家庭反對等原因而被終止。經過對目前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大學生自身能力不足,導致創業成功率較低。在校大學生在創業行業選擇時往往會首選與自己專業比較相近或相似的行業,雖然其已經在學校學習了一定程度的該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但無奈現在高校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分離,導致在校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從而導致最終創業的失敗。另一方面,在校大學生由于資金的缺乏,在創業行業的選擇時還會選擇一些投資比例比較低的行業,投資比例低的行業進入門檻往往較低,從而導致行業競爭相對比較大,而在校大學生本身社會經驗缺乏,在行業的社會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從而導致創業的最終失敗。

(二)社會、學校、家庭的反對,使得在校大學生創業行為被扼殺在初始。一般情況下,社會及大學生的家庭普遍會認為在校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創業應該是學業外的一種生活補充,一旦創業項目影響該學生的學業,往往會選擇反對其繼續創業。而事實上,由于創業初期的艱難,很多時候由于更多關注創業相關事宜,會使在校大學生出現缺課、曠課等現象,從而會引起家庭成員、學校老師以及社會人士的反對,導致大學生創業行為在最初就被中斷。

二、促進在校大學生創業與學業協調的途徑

從長遠來看,在校大學生創業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對大學生的學業及就業能起到比較好的促進作用,是一種趨勢。從大環境來看,近幾年國家、各地方政府出臺了一些列政策鼓勵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學生創業將會是一種常態。在此,結合各地及各高校的做法,針對協調處理在校大學生創業與學業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在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建設,在教師帶領下進行創業實踐。目前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數停留在思維和觀念層面,功利化趨勢明顯,而事實上創新創業教育應該貫穿于大學生學業規劃始終,創業是創新創業教育的行動化實踐[1]。因此,各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創新創業課程可貫穿整個大學階段。課程內容在理論及觀念教育的同時,可考慮引入社會上成功的創業人擔任創業導師,帶領學生進行實際的創業項目。在此同時,學校可考慮建設幾個創新創業項目,讓學生參與其中,也可作為創新創業課程來進行參與。

(二)學校為學生創業提供條件,實現創業與學業兩不誤。很多在校大學生的創業行為被中斷往往是因為受到學校、家庭的阻止,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無法同時兼顧創業和學業兩者。針對此情況,有些學生選擇休學創業,雖然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的創業時間及精力,但是作出這種選擇的學生往往顧慮重重,因此,作為學校針對此種情況可以提出“兩幫”。一幫主要指學校應為大學生“休學”解決后顧之休,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學校要做好學生的學籍調整工作;一幫主要指社會的各界應該幫助大學生創業,為他們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持。

(三)引起社會及創業學生家庭的關注,為在校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支持。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家庭的支持與否將對創業實踐能否開展及成敗起到決定作用。因此,學校在加強對學生創業宣傳的同時,還應對社會及學生家庭的宣傳引導,讓他們認識到在校大學生創業的重要性,從而使他們能夠支持學生開展創業嘗試。

篇6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愈加嚴重,由此體現出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據教育部資料統計,自1998年以來,我國高校人數不斷增長,但高校大學生的平均就業率僅為70%,由此說明,約有30%的大學生處于找不到工作的狀況。我國當前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傾向于應用型人才,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現狀脫節的現象,由此造成結構性就業困難問題,該原因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阻礙。由此可見,我國高校應當針對社會現狀對在校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協助大學生做好職業選擇,減少大學生的就業困惑。

一、職業生涯規劃概念

職業生涯規劃主要是一個人對其將來所要承擔的職務和就職前過程的自我預期和計劃,規劃內容包括其學習過程、對未來職業的自我貢獻和退休過程。職業上涯規劃內容受到一個人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且規劃內容會隨著家庭、生活及工作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到自身的能力和缺點,依據自身性格和興趣選擇自己喜歡并適合自己的工作,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的指導作用。

二、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作用

(一)幫助大學生更全面認識自我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興起,加之國內高校不斷進行擴招,逐漸將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轉變為大眾式的教育模式,由此不斷加劇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發現自身能力和興趣。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對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有重要影響,能夠幫助其明確自身優缺點,同時正面分析自身心理特征。就業指導教師的指導和諸多就業測試能夠幫助大學生順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第一步:認識自我,諸多軟件測試題均能夠將大學生的隱藏性格展現,幫助其正確分析、正確選擇。

(二)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現狀

通過對自身的了解之后,大學生還需要對社會和選擇職業的發展前景進行系統的了解。只有了解職業的相關因素才能夠明確自己的職業選擇,職業具有區域性和行業性的特點。區域性主要指大學生的未來發展環境,由自己決定去一線城市或者中小城市,但城市的區域性是否符合職業發展環境還需研究。職業性主要是行業類別,大學生可以決定投身有益于國家發展的工作范疇或者對社會有害的范疇,不正當的職業選擇必將受到制止,由此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幫助大學生正確選擇職業。

(三)激勵大學生的學習

一個人一旦確定了目標便會充滿力量,職業生業規劃的進行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未來發展路徑,給予學生充足的動力。但當前諸多高校大學生的學習氛圍低靡,遲到逃課的現象屢見不鮮,例如,我國每年存在較多因為掛科而拿不到畢業證的大學生,在他們最美好的青春里荒廢了學習的時光,對未來缺乏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無目標的學習自然動力不足。由此可見,高校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實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明確未來發展目標。

(四)有助于大學生完善自我

我國長久以來均是應試教育模式,該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個人能力培養被弱化,諸多學生處于成績優秀但步入社會無所適從的狀態。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呈現脫離社會實際的現象,造成人才培養不對口、人才浪費的現象。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能夠幫助大學生認清自我、認清社會發展現狀,在學習文化基礎的同時學會與人相處,適應社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自我。

(五)有助于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

當前局勢下,我國社會經濟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指的是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復合型、創新型、挑戰型且善于為人處世的綜合型人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更好的認知自我和社會發展環境,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由此高校需將職業生涯規劃滲透進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幫助其提高自身含金量,促進社會發展。

三、結語

篇7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 就業 問題 對策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2010年高校畢業生數量630萬,2011年已達到643萬,2013年667萬,2015年為691萬。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一、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問題

1.就業市場和信息網絡不通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不再對高校畢業生進行統一分配工作,大批畢業生走上就業市場化的道路,全國性的就業市場和信息平臺尚未建立和完善。建設地方性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建立的時間尚短,功能不健全。機制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一些供需信息服務網獲得的信息數量少。時效性差,而且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共享。地方和高校建立的就業信息網存在“各自為政”現象,有些高校對外保密供求信息,信息服務網對外人為地設置障礙,信息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供需渠道不暢通,影響畢業生就業。

2.高校連年擴招造成高校畢業生大量過剩。從供給方面看,高校擴招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直接原因。大規模擴招不利于大學生就業,增加就業的難度,造成有限的崗位競爭激烈的現象。與此同時,也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下降,擴招內部結構不合理導致相當程度的結構性失業。事實上,現在的就業情況是求大學生、碩士生容易,尋高級技師卻很困難,這是造成當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3.目前就業觀念尚未轉變。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生已經從過去的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變成了普通的青年群體。但高校畢業生及家長的就業觀仍受傳統思維定勢的影響,追求到國有單位而不愿到個人私營企業或鄉鎮企業去就業,認為只有在正規部門上班才算就業。追求“一就業就定終身”的固定工作崗位。大部分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念和行為較為急功近利,求大慕名,一味地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追求收入高的工作崗位和職位,追求到中心城市去工作,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精英”意識比較濃厚,從而造成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困難。

4.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有待于提高。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對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理解僅僅是停留在講解就業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業形勢、傳授擇業技巧等方面。事實上,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獨立的系統性的工作,更重要的工作是對大學生的擇業觀、就業觀、成才觀、就業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還包括對學生個體的塑造、潛能的開發和創業、創新能力的引導和培養;還包括有個體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設計和相關的教育培養等內容。如果就業指導工作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必然影響畢業生就業。

5.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就業難

(1)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一些大學生在學校里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

(2)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大學畢業生都希望能夠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但是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工資水平較高的地區,造成發達地區的就業壓力顯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賢若渴。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心理更加嚴重影響擇業與就業。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化體制改革,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政策支持。首先,政策引導,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人才,這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積極為畢業生到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工作創造條件,開辟常年性、規范化的渠道,并加強宣傳引導工作,為到基層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

其次,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利用準確、高效、全面地收集、篩選、分析、評估各類信息,實現供需雙方的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網絡在畢業生就業中的作用,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各高校應抓緊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需求信息庫,提高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2.高校要調整辦學思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形勢,根據自己現有的實力和水平,準確定位,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地深化教學改革,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在教學計劃中實施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踐;因地制宜,實現與社會、與市場、與企業的雙向溝通,擴大大學生的實踐范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崗位適應性,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要加強市場調研。掌握市場變化的特點,根據畢業生就業回饋的信息,做好科學預測和規劃。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以適應社會需求;要積極開發適應現代科技、經濟發展需要的新興學科、高新技術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等學科專業,從宏觀上控制和把握學科專業與市場的接軌。高校要積極推進教育模式多元化,加強學校特色、學科特色、專業特色建設,使培養出的學生在市場中真正具有明顯優勢。

篇8

大學生 就業教育體制

當代大學生流行這樣一句話:畢業就等于失業。難道真的是當代的國民素質如此之高,以至于高到企事業單位再也不用招人的地步?而我們看到的現實卻是:一方面大學生千方百計找工作,一方面企業方搖頭嘆息找不到人才。究竟是企業太挑剔,還是大學生的能力不符合企業要求呢?那么到底大學生是不是人才?為什么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大學生就業難是多方面的,我們以高職院校經管專業學生為例,從學校和學生本身來探討一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何在,難在何方。

一、學校的教育體制

學校是一個特殊的生產企業,它的產品就是學生,就業市場就是學生的“銷售市場”,產品銷售不出去,證明學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的實際需求有很大差別,學校要負主要責任。

1.學校的管理體制落后,學生發展空間相對狹小

高校自古以來,就是遵循千百年來的評價體制,那就是學習好才是好學生。這讓很多學生為了當一名好學生,獲得獎學金不得不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放到學習課本知識上,那只有這些人才是人才嗎?我們的很多資料都顯示學習好的學生畢業后不一定都能找到所謂的好工作,即使找到工作表現也不一定是最出色的。為什么?難道是我們學校的培養體制有問題?還是我們學生本身有問題?其實我覺得我們教育部門具有無法推脫的責任,高職學校很多都實行封閉式管理,主要是為了保證學生們的人身安全。這就意味著學生在校期間,為了不影響自己順利畢業,必須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自習課也必須循規蹈矩的坐在教室,以保持自習紀律,這在無形中就扼殺了學生們創新的可能性。因為學生在教室中信息比較閉塞,缺乏便利的創新條件。我們一方面要求學生創新,一方面要求學生循規蹈矩,是不是讓學生的個人發展空間狹小?所以學校制度一定要有彈性,因人而異,要不然學生本來就是不一樣的,你非要要求他們統一,這是不是就已經缺乏了發展空間?

2.專業的設置滯后于市場需求

我們一直在提我們的專業設置一定要根據市場形勢,課程開設一定要有所創新,可是我們另一方面卻又看到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不論你開設的專業多么合理,可能你的學生畢業之后都趨于飽和,那么其中原因何在?其實學校的專業設置根據市場需求設置這點我們無可厚非,但是另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如果學校是一個特殊的生產企業的話,他的產品就是畢業生,需求方就是真正的企業,而現在的供需關系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已經過了賣方市場進入了買方市場階段,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根據企業這個特殊“顧客”的需要,去研究我們的產品模式,這一點目前高校基本上已經做到了,專業設置基本符合要求,可是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產品”不是我們設置了專業他就已經是個成品了,恰恰相反,我們的產品是滯后于市場需求的,等我們的產品生產出來,“顧客”可能已經不再需要這種產品了,這就需要我們做到,我們要適應市場顧客的需求,但是更主要的是我們要研究顧客的潛在需求,提前設置專業,也就是跟上形勢,及時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專業設置,這樣才真正能夠達到讓顧客滿意,讓“產品”熱銷。

3.學校的教材落后,知識陳舊

高校的教材編寫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即使是再先進的理論體系,等我們的教材編寫印制出來,基本上是在半年以后了,那么其知識結構肯定已經落伍。尤其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市場的需求千變萬化,我們的老師如果完全按照教材體系去給學生授課的話,那么是很難提高學生水平的。市場本身千變萬化,你非要給你的學生套上一個固定的模式,也就是高校實際上已經給你的學生戴上了枷鎖,不利于他們的發展。

4.教師的就業引導取向

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高校的就業指導教師,是不是在給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時候,很多人都在給學生建議,我們一定要去一些有知名度的大公司,這樣你的將來有保障。可是我們從另一方面也要清醒的認識到,所謂的一些知名的大公司,有哪一個是一開始就是巨人的呢?眾所周知,海爾集團前身1984年曾經瀕臨破產,阿里巴巴公司2000年曾經面臨生存困境,我們可以捫心自問,如果你的學生在那個時候去那個公司,你會怎么樣?你會有那個眼光告訴你的學生說:去吧,這個公司一定會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大企業的。會嗎?我想答案一般是:NO!

5.學校培養的學生太過于統一化,缺乏個性

我們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看起來很明確,但是太過于統一化,缺乏對學生的個性培養,這就好比是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是多樣的,而我們以統一的產品去應對多樣的需求,必然要發生產品沒有銷路的問題。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

1.學生的價值取向問題

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國的現象,學生在考大學時希望能考個知名大學,畢業之后希望能找到一份穩定的、高收入的、輕松體面的好工作。其實有很多人并不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因為有的學生你問他:你喜歡這個專業(工作)嗎?他可能會回答你:我不喜歡,但是這樣有名氣(收入高),我在外面臉上有光彩。

2.學生對于地理區域的選擇偏好

很多學生向往特別發達的地區和城市,而對于一些相對偏遠或者落后的地區不屑一顧,據2007年山東省的有關就業調查顯示,東部發達地區有的企業一個崗位甚至收到了上千份求職信,而有的落后地區和西部地區一些中小企業,某些崗位甚至無人問津,這也使得發達地區看起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落后地區卻門可羅雀。畢業生們應該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及時調整地區,而不是盲目跟風。大學生們需要考慮的是如果你在中小城市是雞頭,那么你到了大城市可能連鳳尾也不是,所以一定要正確選擇就業,可能一個中小城市更適合于你的發展。

3.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下降,忠誠度降低

現在的學生畢業之后頻繁跳槽,看起來好像是有了很豐富的經驗,但是試問有哪家公司敢對一個頻繁跳槽的人委以重任,好工作干不了,差工作不愿意干,這也使得就業脫節。有關調查顯示,企業最注重的是大學生的忠誠度問題,如果大學生三天兩頭跳槽,即使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也會讓企業方有所顧慮,會不會我們招來這樣的人才也是給別人培養的?

還有一些企事業單位的用人偏見,戴著有色眼鏡選人。選擇知名大學畢業生,不喜歡花費培訓成本,希望能找到不用培訓就能用的人,試想天下可有免費的午餐?比如國家的供需結構,如果是供需結構的問題,我們就無論如何也不能辦到了,需要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家長對于子女擇業的態度等等都會影響學生的擇業,我曾經在火車上碰到這樣一位母親教育他剛大學畢業的兒子:“兒子,他只要敢欺負你,咱就辭職,媽媽養你,媽媽做你堅強的后盾!”諸如此類,都將影響大學生的擇業方向,甚至會壯大失業的隊伍。

篇9

對大學新生來說,要明白“規劃使生涯更精彩”的道理

大學生活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人們常說,大學是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其寶貴之處就在于:與之前的學習生活相比,大學里無論是時間還是各種選擇都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自主性,同時也需要學生具備更多的獨立自主與深入思考的能力,進行更多的自我適應與自我設計。從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來看,大學教育階段恰好是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探索階段,即職業生涯明確、細化、實施階段,這一階段對一個人未來職業的選擇,甚至是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英國哲學家伯蘭特?阿瑟?羅素曾說:“選擇職業是人生大事,因為職業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選擇職業就是選擇將來的自己。”我國作家柳青有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而大學階段無疑就是這緊要之處。一個人職業觀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國在小學、初中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已經遠遠落后于國外先進國家。如果大學生在他們走上工作崗位的最后一個學習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擇業目標,臨近畢業才做準備,那就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這不僅影響學生對學校的綜合評價,而且影響社會對高等教育辦學水平的評價。眾多成功人士的經驗證明,人生是需要設計的、人生是可以設計的。因此,大學新生入學后,要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盡早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找到新的學習目標,做出合理定位并為之努力。比較有效的辦法是盡早學習、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主動規劃大學期間的生活和學習,有了目標的指引,我們的大學生活必會更加精彩、更加豐富。

對2013年畢業但未就業的學生來說,要相信學校和政府對于學生“風箏不斷線”的承諾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千千萬萬的畢業生身上承載著千千萬萬個父母數十年的感情投入、教育投入,他們期盼自己的子女有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畢業生就業狀況是社會檢驗、評價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是學校核心競爭力之一。在競爭的環境中,每一個畢業生都是辦學質量和學校聲譽的義務宣傳員,畢業生對學校的認知和態度,畢業生所在的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認可程度,成為學校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每年應屆畢業生在畢業離校的時候,總會有一些畢業生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暫時未落實工作單位。在就業過程中,很多學生坦言:找工作并不難,難的是找一份好工作,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也許正是在期望尋找更好、更適合自己的那一個“麥穗”時,一些畢業生錯過了求職擇業的黃金時段,在畢業的時候出現了就業困難。對于這些離校后未就業的畢業生,國務院總理2013年6月在河北調研時曾做出生動而形象的表述:“對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學校會一直保持聯系,進行就業幫扶,不會讓你們成為斷線的‘風箏’。”這就告訴一些有就業意愿而暫時未就業的畢業生千萬不要過于焦慮,學校和政府會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從學校層面來看,母校會對畢業后未就業的畢業生進行重點關注,建立臺賬,進行崗位推薦、就業幫扶等,確保放出的每一只追夢的“風箏”都保持著與母校的聯系。從政府層面來看,這些畢業生可主動到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進行求職登記,同時可以享受到崗位推薦、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政策扶持,家庭經濟困難的畢業生還可以享受到一定的補貼等。

對2014年的應屆畢業生來說,要回答好“就業難還是選擇難”這個命題

大學生就業難這個話題從被提出到現在,雖然已經有10多個年頭了,但是每年的困難程度和表現形式、重點困難群體總是不一樣。即便是在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在大學生面臨群體性就業難的情況下,每個學校、每個院系甚至是每個班級、每個宿舍,也總會有一些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職業目標明確、求職準備充實的畢業生,能夠得到一個甚至是多個令人羨慕的職位邀請――因為任何一個單位,不管是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還是行政事業單位,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優秀的人才,這就造成了很多畢業生所謂的“想找一份工作不難,難的是找一份合適的、滿意的工作”這種選擇性矛盾。而恰恰正是這種主動性的選擇矛盾或者被動性選擇矛盾直接或間接地造成很多畢業生個體化的就業難。從這個角度講,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對于畢業生個人來說,更多的是個性化選擇難。

對于2014年應屆畢業生來講,他們要面臨升學(碩士研究生讀博、本科考研、專科升本科以及出國留學深造等)還是就業、參軍或者創業的選擇。即便是選擇升學,還要考慮選擇未來的專業、區域等大方向;即便是選擇就業,還要選擇是參加行政事業單位招錄考試,還是參加各類行業性、區域性的招聘活動,等等。俗話說,“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不注重個性化選擇的人容易多走很多彎路。希望2014屆畢業生能夠客觀全面地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積極學習、了解國家和省里出臺的一系列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堅定自主擇業、成功就業的信心和決心,結合自身興趣特長等,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處理好就業與升學的關系,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的就業觀念,調整好就業期望,以主動出擊、不等不靠的積極行動接受人力資源市場的檢驗,完成從校園到社會的跨越,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華麗轉身,在各行各業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對懷有創業激情和夢想的大學生來說,要深入體會“種子的力量厚積薄發”的道理

人們常說,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新是民族之魂,創業是發展之源、富民之本。對大學生來說,就業與創業是順利告別學校、走向社會的兩個途徑。可能每一個大學生心中都有一個就業夢或者創業夢。有夢想就有希望,把夢想變成理想為之奮斗,我們的未來才可能燦爛輝煌。相對于就業夢,創業夢似乎更加艱難。創業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變大、從弱變強的艱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者要面對之前沒有走過的路、沒有做過的事、沒有見過的人,帶著自己的夢想重新進行資源的配置。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學校往往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來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把創新創業的種子播撒于大學生內心深處,并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來細心培育、呵護,引導激勵他們主動把這粒種子激發出生命的正能量,不斷地積聚創業能力、創業資源、創業基礎,不斷完善創業條件、創業計劃,主動尋找適合的創業土壤、創業機會,把種子放在經濟社會發展這個肥沃的土壤里,在大學生創業政策的扶持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實現自我價值。

當前,我國正在深入實施創新型國家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工程,有利于全民創業的氛圍正在形成。大學生是當代青年群體的主力軍,與普通勞動者、創業者相比,擁有較好的專業知識結構、獨特的見解、敏銳的洞察力、快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吃苦耐勞、膽識過人的精神氣魄,在創業方面具有更大優勢。所以,作為懷揣夢想和激情的新青年,當代大學生不應僅僅滿足于成為一名被動的求職者,在求職大軍中“搶凳子”(即在現有的崗位中就業),理應立志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全民創業的先行者,依托自身特長、所學專業努力“造椅子”(即成為自主創業者,開創新產品、新市場、新企業,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或者通過合伙創業、組建公司等方式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培養和造就更多的創業主體、就業崗位,成為全民創業的先鋒。

當然,創業艱難百事多。需要明確的是,創業作為一項技能,并不是所有大學生都具備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適合創業,要因人而異;創業作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有其獨有的生長過程,也絕不是所有愿意創業的大學生都適合在校期間或者剛畢業就去單獨創業,在條件不很成熟、基礎不夠牢固的時候往往需要我們放慢腳步來等一等靈魂。但是創新創業意識作為一種形而上的思想引領,越來越成為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時代要求每一位當代青年都要及早樹立并逐漸強化它。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要求我們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一定要腳踏實地,要把美好的理想融入主動的行動之中,做到理想指引行動,知行合一,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堅信“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要鼓勵自己,勇敢地走過今天和明天,迎來后天勝利的曙光。

就業之路漫漫,創業之路亦漫漫,在路上的日子可能會有太多的無助和孤單,大學生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合適的時候,找到適合的土壤,內心的那粒“種子”才會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厚積而薄發。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 融資 眾籌

滁州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610377028

一、引言

近日,我國教育部了2017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達795萬人,較2016年新增30萬。回顧過往3年,新增高校畢業生數量分別為22萬、16萬、30萬,逐年增長的趨勢使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變的復雜嚴峻。在這龐大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創業無疑是應對這一形勢較好解決途徑。然而,大學生由于缺乏人脈、資金來源匱乏,導致融資異常困難。眾籌融資具有廣泛性、大學生創業具有創新性,二者結合,有利于開創出一條適合大學生創業的發展之路。

二、眾籌的研究現狀

互聯網金融模式可被用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和促進民間金融的陽光化、規范化,更可被用來提高金融普惠性,促進經濟發展(李春贏,郭奎濤,2012)。網上眾籌并非一定只能是商業模式,眾籌也可以與商業無關,眾籌也會是資助理想的拓夢模式(曹小林,2012)。在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條件下,我國可以試點發展眾籌融資(肖本華,2013)。認真規劃不僅要求設置好目標還要有充足的準備工作,從而能承擔快速實現承諾的風險(Mollick ,2012)。越是鄰近項目籌資的結束期限,隨著項目創辦者對項目的進展不斷更新,項目更容易實現其融資的目標(Kuppuswamy V,Bayus B L,2013)。

三、眾籌融資與大學生創業對接

(一)對接流程 (見圖一)

在這個對接流程中,大學生是項目的發起人。大學生通過向眾籌平臺申請技術支持,同時在高校里申報創業孵化項目,由高校組織相關專業人士對每個項目進行評估,篩選出一部分可行性高、具有現實推廣價值的項目進行孵化。接著由各大高校將篩選出的項目申報給政府機構,以尋求省級、國家級項目立項。政府機構對于立項項目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指導,并制定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與眾籌平臺良性對接。

(二)眾籌融資的優勢

政府方面:針對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開展特點,對大學生進行的創業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不斷地簡化相關辦理手續,同時完善網上申報,為創業企業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地方政府也可以指定相應政策,為擴大大學生的創業融資途徑,指定為創業服務的軟件,并且o予相應財政補貼。在收取基本費用的同時,強化互聯網的服務功能。

眾籌平臺方面:隨著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呼聲越來越大,許多眾籌平臺相應的走進了校園。以京東為例,其校園生態圈計劃,將針對在校大學生群體在日常學習生活及創業就業等方面的需求痛點,全面發揮京東金融在眾籌、消費金融、理財等方面的優勢,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實現人生夢想。

高校方面:近年來,各大高校紛紛鼓勵與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高校內部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吸引著一批批大學生投身于創業熱潮當中。同時,高校每年定期舉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申報,對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創業實踐項目三種類型的項目給予資金、技術、導師等方面的支持。

大學生自身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發展,互聯網金融作為一類新型金融模式逐漸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網上支付、P2P、眾籌融資等,大學生對這方面的興趣和關注較多,具有運用眾籌融資創業的能力。

四、問題和建議

眾籌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但是由于在我國發展較晚,缺乏相應的法律支持。因此,眾籌還沒有建立相應的行業規范標準,但是隨著人們對眾籌行業的認識不斷深化,以及眾籌規模的擴大,使眾籌行業法律越來越規范,監管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為了能夠進一步的推動眾籌行業的順利發展,需要能夠建立穩定的金融服務系統。這樣能夠促進大眾創業活動的開展。在法律法規系統上要持續的完善,制定出相應的監管措施,完善審查思路,保證準入制度能夠有效的執行。利用眾籌項目特點評估風險,這樣能夠方便管理活動的開展。

五、結束語

經過研究發現,眾籌融資雖然存在著一些風險和監管問題,但是對于解決大學生創業資金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眾籌主體大多數為青年群體,眾籌融資容易推動,大學生眾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促進經濟發展和轉型。眾籌融資投資者進入門檻低,眾籌來源大眾化的特點,給大學生創業帶來新的契機。

參考文獻:

[1]郭新明,王曉紅,王鋼,錢皓,張曉東.眾籌融資的發展與規范問題研究[N].金融時報.2013(010)

[2]袁穎,孫云,劉宇.大學生創業籌資的困境與對策研[J].經濟師,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