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勞動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4-02-19 18:0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產勞動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產勞動的內涵

篇1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服務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的物質生產部門—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和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在當代社會總勞動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與之相反,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眾多非物質生產部門,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已成為帶動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和服務勞動的發展程度也是經濟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這無疑給經濟理論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服務業的勞動是不是生產勞動、創不創造價值?目前國內學術界大致有兩種認識傾向:一種以馬克思關于生產勞動的一般規定為基礎,堅持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因而服務業的勞動不是生產勞動,也不創造價值。另一種是把服務勞動的內涵加以擴大,并以馬克思關于生產勞動是能為資本帶來利潤的勞動的定義為尺度,認為服務業的勞動能帶來利潤,因而是生產勞動并創造價值。這兩種觀點的持有者一直爭論不休,其主要在于誤解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服務勞動理論的相關原理和結論。為此,深人探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的服務價值思想,將有助于這一問題的理清,并對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服務勞動可以是生產勞動,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

    馬克思對生產勞動有“生產勞動一般”和“生產勞動特殊”兩個定義。“生產勞動一般”指的是人們在自然形態下從事的生產產品的勞動;“生產勞動特殊”指的是人們在某一特定社會形態下從事的反映該社會特性的、生產產品的勞動。在“生產勞動特殊”的意義上,馬克思認為服務勞動可以是生產勞動,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判定服務勞動是非生產勞動,“不是從勞動的物質規定性(不是從勞動產品的性質,不是從勞動作為具體勞動所固有的特性)得出來的,而是從一定的社會形式,從這個勞動借以實現的生產關系得出來的”。馬克思判定服務是非生產勞動的條件是這些勞動“不同資本交換,而直接同收人即工資或利潤交換”,如果服務經營的方式改變了,服務“作為活的要素來代替可變資本價值合并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去”,服務勞動直接生產資本,那么,服務勞動就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勞動特殊。他明確指出:“一個自行賣唱的歌女是非生產勞動者。但是,同一個歌女,被劇院老板雇用,老板為了賺錢而讓她去歌唱,她就是生產勞動者,因為她生產資本。”當代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中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進行的的服務勞動,就是這樣一種生產勞動。在馬克思看來,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考察,在“生產勞動特殊”的論域內,服務勞動可以是生產勞動,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關鍵的問題在于它是否從屬于決定當時社會性質的生產方式。

    在“生產勞動一般”的論域內,服務勞動是否屬于生產勞動一般則要進行具體分析。馬克思將服務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物化的服務勞動,“把自己的勞動固定在某種物上,并且確實使這些物的價值提高了。”這些服務勞動都是生產商品,即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勞動。馬克思以運輸服務為例對生產進行了分析,認為生產是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的延伸,因此它是生產勞動創造價值,這點大多數人都同意。另一種馬克思稱之為純粹的服務,這種服務“不采取實物的形式,不作為物而離開服務者獨立存在。”這種服務勞動所提供的消費品是一種無形產品。“服務本身就是商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馬克思將官吏、藝術家、牧師、律師、教師等歸人“純粹的服務”。這些人的服務可分為三類。第一類:藝術家如演員、音樂家等,他們的表演服務有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和交換價值(通過服務取得報酬獲取生存資料)。如果這些演出被錄制成片,他們的勞動就物化了,若不被物化,他們的勞動一經提供隨即消失。第二類:教師和醫生。馬克思指出:“有一些服務是訓練,保持勞動能力,使勞動能力改變形態等等,總之,是使勞動能力具有專門性,或者僅僅使勞動能力保持下去的,例如學校教師、醫生的服務……這些服務應加人勞動能力的生產費用和再生產費用。”第三類:國家官吏、軍人、法官等。馬克思說:“他們的勞動有一部分不僅不是生產的,而且實質上是破壞性的,但他們善于依靠出賣自己的‘非物質’商品或把這些商品強加于人,而占有很大部分的‘物質’財富。對于上述三類純粹的服務,馬克思都肯定他們的服務是商品,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馬克思對純粹服務的分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純粹服務在“生產勞動特殊”的論域內可以是生產勞動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在“生產勞動一般”的論域內則不是生產勞動,理由是這種勞動不具備馬克思所說的物質規定性;也有人認為純粹服務無論在“生產勞動特殊”的論域內還是在“生產勞動一般”的論域內都是生產勞動,理由是馬克思認為“以產品或某種使用價值為結果的一切勞動、一般地以某種成果為結果的一切勞動”都是生產勞動。我們認為物質規定性只是在物質生產領域中成為生產勞動的前提條件,而生產勞動不只存在于物質生產領域中,它還存在于非物質的生產領域如服務生產領域中。

篇2

【內容摘要】勞動改造是中國監獄行刑的特色,而在監企分離的背景下監獄企業應發揮自身職能為改造罪犯服務,實現改造人、懲罰人、保護人、幫助人的目的。在監獄經濟不斷發展創新的形勢下,探討二者功能的關系,有著積極地現實意義。根據對罪犯勞動改造內涵地闡釋,本文提出了監獄企業如何發揮服務改造職能的具體路徑:監獄企業文化倡導模式、現場管理勞動習慣培養模式、勞動技能培訓模式、勞動健康保障模式、就業推薦和社會聯接模式、罪犯勞動力技能管理服務的六大模式。

【主題詞】監獄企業 服務 改造功能

勞動改造是世界各國監獄行刑中普遍使用的手段,在中國現行的監獄行刑中,組織罪犯勞動是主要的改造手段之一,也是監獄行刑的主要手段。監獄的勞動改造主要依托監獄企業組織罪犯生產勞動。在監企分離背景下,監獄企業是改造罪犯工作的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為監獄改造罪犯提供勞動崗位,為改造罪犯服務,服務于罪犯改造功能是監獄企業的主要功能之一。隨著監獄企業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直接促進了監企為改造服務功能的不斷完善,在這個趨勢下探討監獄企業的生產勞動與發揮改造功能之關系,圍繞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何提高監獄勞動改造質量,促進罪犯的順利回歸社會,成為擺在監獄工作者面前現實而迫切的課題。

一、監獄企業生產勞動與發揮改造功能的關系

(一)生產勞動與監獄行刑之間的功能關系

1.監獄企業組織罪犯生產勞動具有維護監管安全的穩定功能。確保監管安全穩定是監獄工作的重要職責。從實踐過程和結果來看,監獄企業組織罪犯進行生產勞動所表現出來的穩定作用,是其它任何改造手段都難以替代的。穩定功能的目標是特定人群的穩定。一是生產勞動具有引導特定人群積極向上的正面引導功能,服刑人員能通過勞動獲得改造獎勵、身心發展、謀生技能、警察的認同、同犯的尊重、家庭的認可,能從中得到認同感、尊重感、成就感,成長感,這是勞動帶給服刑人員的正面效應;二是生產勞動具有分散服刑人員注意力的轉移功能。從時間上,服刑人員在生產勞動現場占據其改造時間的2/3,從空間上罪犯的主要活動區域都處在生產勞動現場,生產勞動現場的嚴格管理和警戒設施的完備將為罪犯的勞動改造正常進行提供應有的保障。這種將服刑人員從時間和空間上的轉移是轉移他(她)們的注意力,從而遏制妄想和又犯罪企圖以及違規違紀想法的有效物理方法。但組織服刑人員生產勞動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將其視為廉價的賺錢機器,從事有損于身心健康的勞動項目和超時勞動、否則過猶不及,生產勞動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而失去“穩定器”的作用。

2.監獄企業組織罪犯生產勞動具有彌補現階段國家財政保障有限,監獄經費不足的經濟功能。“經濟”一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經世濟民”,監獄企業的經濟功能中的“經世”意指監獄企業為罪犯改造方面彌補財政保障的不足,保障監獄的正常運轉;同時為罪犯的勞動提供適當的報酬以激勵罪犯參加勞動的積極性,以轉變罪犯的勞動觀念,促進行刑質量的提高,充分發揮監獄企業服務改造的基本功能。而“濟民”意指監獄企業為監獄的布局調整、民生改善、承擔監獄企業工人工資福利等方面提供保障,而這些資金都是“全額保障”之外的監獄經費實際缺口,因此沒有監獄企業的“經世濟民”就談不上監獄的發展,或者說監獄企業的經費補充,是現在中國監獄發展不可或缺的血液。

3.監獄企業組織罪犯生產勞動具有實現改造目的的服務功能。監獄企業服務于改造體現在為罪犯提供勞動改造所需的平臺,即充足的勞動崗位。罪犯的勞動崗位與監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沒有充足的勞動崗位對監獄的勞動改造造成根本性的影響。監獄企業為改造罪犯提供物質載體,從事主導產品的監獄企業為罪犯勞動改造提供生產設備、生產車間和廠房、從事農業生產的監獄企業為罪犯提供農業的田地、作物和牲畜等;從事勞務加工項目的監獄企業為罪犯提供生產車間和勞務加工項目的配套設備等物質,使罪犯的勞動改造“有物可托”。監獄企業為改造罪犯提供制度載體,監企分離以后,監獄企業圍繞罪犯的生產勞動制定一系列的監企協調、生產管理、安全生產、財務管理、營銷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為罪犯的勞動改造正常進行提供了制度層面的保障,且隨著時代的要求不斷地對原有的制度進行創新和調整,保證了制度的先進性,使勞動改造罪犯做到“有章可依”。

(二)監獄企業組織罪犯生產勞動與改造功能之間的關系

1.監獄企業組織罪犯生產勞動的主要功能是改造人。改造必須有目的,中國改造罪犯的目的是將罪犯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首先就必須是合格的勞動者。而合格的勞動者的標準應當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一是正確的勞動觀念;二是良好的勞動習慣;三是一定的勞動技能;四是健康的身體和心理。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監獄企業組織罪犯生產勞動發揮改造罪犯的功能主要體現在矯治勞動觀念功能、培養勞動習慣功能、塑造勞動技能功能、增進身心健康功能。

矯治功能是指矯正罪犯錯誤的勞動觀念,培養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大多數罪犯特別是未成年犯因為家庭的溺愛和家長的包辦,從而使他們四體不勤,缺乏良好的勞動習慣;由于長期沒有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從而養成懶惰思想,最終缺失了勞動意識的形成過程;在錯誤的勞動觀“教育”下產生了對勞動觀念的錯誤理解和認識。如“鄙視普通勞動者”、“將勞動當負擔”、“用勞動來懲罰孩子”,從而產生錯誤的勞動觀念。矯治功能就是要在勞動觀念和意識上糾偏,在勞動觀念的意識形態領域激濁揚清。

培養功能主要是勞動習慣的培養,大多數罪犯在投入監獄企業的生產勞動之前是沒有經過社會化大生產的勞動培訓的,如很多未成年犯甚至是剛出學校,就步入未成年犯管教所這所特殊學校,大多數罪犯和未成年犯沒有系統學習過建立正確的勞動習慣和形成正確的勞動方式。因此在勞動習慣的培養上是“破”與“立”的結合,“破”是打破原有的好逸惡勞和散漫無序的行為習慣模式,“立”是重新建立新的適

合罪犯朝著合格勞動者方向的勞動習慣。

塑造功能是指勞動技能的塑造,之所以用“塑造”這個詞是因為勞動技能本質上是人的勞動能力,即身體技能和心理技能的結合。塑造罪犯的勞動技能就是是對罪犯身心的塑造。要求罪犯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訓練提高智力能力這是勞動技能的核心,掌握熟練勞動技術主要是指身體能力和心理能力的訓練,進而形成謀生技能。

增進功能是指增進罪犯身心健康的功能,是指通過勞動的鍛煉能使罪犯通過勞動改造達到身體方面和心理方面健康成長的目的,這對于未成年犯來說表現更為明顯和突出。勞動在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方面的論斷在很多著作中已經闡明,適當的勞動對身體和心理的成長促進是毫無疑問的。

2.監獄企業組織罪犯生產勞動的隱是懲罰人。作為中國監獄工作三大手段之一的勞動改造,從誕生開始就包含有懲罰和改造的雙重功能,而罪犯生產勞動是勞動改造的載體,有罪犯生產勞動才有勞動改造。罪犯生產勞動是監獄企業為實現服務改造的功能而組織的,包含有實現勞動改造雙重功能的目的。罪犯生產勞動包含的懲罰功能以法律規范表述、制度明確規定、警察嚴格執法等一系列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現。所以強制性是罪犯生產勞動的法律剛性表達方式,如果沒有強制性的罪犯生產勞動,那么罪犯勞動改造功能就無法行使。強制性也是剛性的保障方式,保障罪犯勞動改造功能的目的實現。因此強制性是罪犯生產勞動背后的性質,體現了罪犯生產勞動懲罰功能的“隱性”和“間接”。

3.監獄企業組織罪犯生產勞動的法定功能是保護人。從罪犯所享有的勞動權利來看,罪犯的首先具有《勞動法》規定的公民的所有勞動正常權利,但因為處于監禁狀態被限制行使,如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還有一些勞動權利他(她)們不能完全行使,如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其它可以正常行使的權利受到監禁條件和政策法律的制約,如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等。罪犯的勞動權利的實現必須在監獄企業組織生產勞動這個平臺上,為維護和實現罪犯合法勞動權益制定罪犯生產勞動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是罪犯勞動權益的法制保障;監獄、監獄企業、監獄人民警察為實現這些制度所做的系統工作是維護罪犯勞動權益的實施保障;罪犯通過生產勞動達到勞動改造的目的是自身行為保障;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的監督和制約是監督制約保障。

4.組織罪犯生產勞動的現實功能是幫助人。幫助人是社會工作的主要性質,罪犯生產勞動本質功能是改造人,是罪犯重新社會化的過程,通過勞動改造讓罪犯從身心上得到發展,這是罪犯從生產勞動上獲得的首要幫助;其次是讓處于監禁狀態的罪犯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使罪犯在刑罰執行完畢后回歸社會能實現自食其力,幫助和完善罪犯更好的享有就業權,這是監獄和監獄企業幫助罪犯成為合格勞動者進而順利回歸就業的應有功能,也是現實功能。

二、當前監獄行刑中罪犯勞動改造存在的不足

(一)勞動改造體系的基礎薄弱特色不顯。勞動改造罪犯是中國監獄的一大特色,但是我們勞動改造的特色并沒有彰顯出我們中國監獄改造的特色,原因就是對罪犯的勞動改造內涵上并沒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文明,在監獄生產勞動中注重效益文明、制度文明、形態文明,而忽略了真正應該注重的體系文明,在監獄實踐工作中對勞動改造是認識上高高舉起,執行中輕輕放下。究其原因,是我們對罪犯的勞動改造目標不清晰、職能不明確、操作不便捷、銜接不緊密、投入與需求不相適應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勞動改造的懲罰功能被強化而矯治功能被弱化。在行刑日益文明、科學、人道的趨勢下,勞動改造的懲罰功能明顯不能作為直接功能出現,因為勞動改造的強制性是為達到改造人宗旨而實行的強制,而不是為了懲罰人的目的而實行的強制,這種強制性就是勞動改造“隱藏”的間接功能。懲罰和改造的功能在勞動改造中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沒有懲罰意義的勞動改造不是勞動改造,沒有改造人意義的勞動改造是懲罰性的勞動報復,是簡單的同態復仇而已。

但在實際監獄行刑中一些人將勞動改造間接的懲罰功能認識不清,導致了執法和管理上的偏差:如管理罪犯生產勞動方法簡單粗暴、勞動生產的環境陳舊不堪、勞務項目對罪犯勞動力健康有影響、不遵守規定的罪犯勞動時間,等等。造成很多罪犯對勞動改造視之為畏途、在勞動中積極性不高、很多罪犯想法設法在勞動崗位和勞動項目選擇中拈輕怕重,找關系、講人情。

(三)勞動改造理念不足。《監獄法》第六十一條規定:“ 教育改造罪犯采取獄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勞動改造作為教育改造的手段之一也應采取獄內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但實際上社會資源和力量和罪犯勞動改造的結合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社會共識,監獄的法律和制度并沒有與時俱進,勞動改造社會化并沒有深入普及。全國的出監教育監獄目前僅有以湖南的星城監獄為代表的寥寥幾所,各省的出監教育還是星星之火,沒有形成應有的燎原之勢。封閉的監獄行刑理念制約著我們落實“首要標準”的行動,監獄行刑特別是對社會化要求程度很高的勞動改造,應該將罪犯改造成為一名“合格勞動者”作為價值追求,將促進“罪犯順利回歸社會”作為目標導向,將“行刑社會化”作為工作的原則向社會延伸,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和借助各種社會有益資源拓寬罪犯勞動改造回歸社會的路徑,徹底改變以往“自掃門前雪”的封閉行刑理念。

(四)勞動改造部門缺乏合力。現有罪犯勞動改造運行的模式是以監獄的勞動改造部門為主導、監獄企業、監獄教育部門、押犯所在的基層單位共同參與。監獄教育部門根據罪犯勞動改造的實際需要制定勞動改造的教育計劃,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對罪犯的勞動改造中來,如罪犯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術培訓等,從工作程序的角度審視完成罪犯的勞動改造功能是符合邏輯的,但從教育內容“合格勞動者”標準的角度審視,矯治勞動觀念功能、培養勞動習慣功能、塑造勞動技能功能、增進身心健康四大功能沒有形成合力,誰主導、誰參與、誰服務、誰監督、誰考核,都沒有系統的制度規范和明確。形成了工作誰都到位,實際效果上誰都缺位的現象。

三、監獄企業更好地服務于罪犯改造的具體路徑

(一)建立監獄企業文化倡導觀念模式

1、監獄企業建立文化倡導模式,主要從企業文化的功能定位上對罪犯的勞動觀念進行矯治。所謂導向功能,即監獄企業文化能對監獄企業整體和企業每個成員的價值取向及行為取向起引導作用,一是對罪犯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起導向作用;二是對企業整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起導向作用。所謂約束功能,即監獄企業文化的約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約束,而是一種軟約束,這種約束產生于監獄企業的文化氛圍、群體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群體意識、共同的習俗和風尚等精神文化內容,會造成強大的使罪犯的個體行為從眾化的群體心理壓力和動力,使企業的罪犯產生心理共鳴,繼而達到行為的自我控制。所謂凝聚功能,即發揮監獄企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用監獄企業的以七大觀念為主要內容價值觀被監獄企業的所有員工(包括罪犯)共同認可后,它就會成為一種黏合力,從各個方面把其成員聚合起來,從而產生一種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謂激勵功能,即監獄企業文化應把改造人作為中心內容,以人的改造和提升素養為中心。企業 文化能給罪犯勞動力思想上帶來多重需要的滿足,并能對各種不合理的需求用它的軟約束來調節。所以,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準則會形成強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驅動力,成為罪犯接受改造、自我改造、自我激勵的一把標尺。

2、通過監獄企業文化倡導模式樹立罪犯的正確勞動觀念。一是要求服刑人員樹立對待勞動的四種觀念:“敬業”、“樂業”、“勤業”和“尊規”。二是著眼于罪犯的回歸樹立規范競爭的勞動觀念,即“平等”、“求利”和“競爭”。二是養成正確勞動觀念。對以上這七大觀念的教育應貫穿于罪犯勞動改造過程的始終,在入監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開始就必須將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作為重要的第一課來灌輸。同時,勞動觀念的教育主體應是管理罪犯的監獄人民警察,利用對罪犯勞動改造的過程進行勞動觀念的矯正和樹立,如每日的勞動點評、每周的勞動總結、每年的勞動總結和鑒定等。

(二)建立現場管理勞動習慣培養模式

1、培養罪犯正確的勞動習慣。要從培養五個方面的習慣入手,一是宣傳傳統性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助做;二是強調動作習慣,按操作程序勞動;三是鼓勵時代性習慣,學會共同勞動;四是重視私人習慣,勞動中注意自我保護;五是探索智慧習慣:找竅門探索巧干;五是訓練公共性習慣,勞動結束后整理現場、愛護和珍惜勞動成果。

2.通過現場管理培養正確的勞動習慣。一是訓練法。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只有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這是人的生理機制所決定的。訓練法對于未成年犯來說尤為重要,我們常說未成年犯因為年齡和身體特征的原因處于發育時期,可塑性大,抓住這個有利于矯正的良好時機有助于改造目標的實現。二是實踐鍛煉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源泉,更是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要以日常勞動改造的實踐鍛煉為主,鼓勵罪犯的勞動改造的自覺性,尊重和鼓勵他們的勞動和實踐成果,給予他們在勞動改造中實踐的舞臺和時間,保護他們的勞動積極性。三是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的實質是自我修養,即通過罪犯自己的思考、對比、反思,達到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評價、自我約束的目的。這種方法發揮了罪犯的主觀能動性,避免了勞動改造上逆反心理的產生,沒有強迫性,更易于為罪犯們所接受。四是活動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科普知識普及、參加“五小”活動和參加qc活動等在活動中提高罪犯的認識,培良好習慣。以湖南監獄系統為例,萬安達集團公司率先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投資建立了“科普之窗”,以“科普之窗”為契機,推行“科普進高墻”活動,帶動了未成年犯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使很多未成年犯在生產勞動中“用”起了科普知識,促進了生產工藝和勞動效率的提高,成為以科普教育促進未成年犯矯治的典范。

3. 推行現場管理勞動習慣培養模式。對服刑人員的勞動改造主要在于思想啟發,不是簡單的教條。從有想法,到內心感受到觸動,進而轉換為行動,最終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過程。需要個人、團隊以及整體的氛圍的建設才能達成,施行的平臺就是監獄企業現在推行的現場管理。

(三)建立罪犯勞動技能培訓模式

1.監獄應加強罪犯勞動技能培訓。一是監獄應從促進罪犯順利回歸社會的行刑目標的角度調整行刑模式,改變固有的封閉行刑觀念,建立罪犯勞動改造行刑社會化的模式。二是監獄應從罪犯的自身特點和社會就業實際情況出發,為罪犯制定勞動技能培訓方案。三是監獄應和社會需求和社會就業狀況為罪犯創造試工機會和條件等就業準備工作。四是監獄應積極聯合社會力量做好職業技能的師資、技能考核鑒定等聯接社會工作。

2.監獄企業的罪犯勞動技能培訓主要依托所擁有的勞動項目,罪犯在職業技能培訓上主要是一般勞動技能和專門勞動技能相結合,專門勞動技能是勞動者的獨特能力,是創造財富的核心能力。以從事勞務項目為主的監獄企業著重培訓的是罪犯的一般勞動技能,對專門勞動技能應從監獄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出監前期的職業技術培訓獲得鍛煉;以從事主導產品為主的監獄企業著重培訓的是罪犯的專門技能,因為主導產品在培訓的資源上比從事勞務項目的監獄企業擁有更多的資源,能更好的為罪犯掌握專門的勞動技能提供平臺。兩者培訓的勞動技能以長期培訓為主,以監獄為主導的技能培訓應以出監前期培訓和監獄的職業技術培訓相結合。

(四)建立罪犯的身心健康保障模式。一是在項目準入上堅持符合環保標準,在項目引進的文件上要明確凡新引進和原有的項目都必須符合新制定的引進項目環保標準:低能耗、低強度、低噪音、無毒害、無污染。在項目準入上為增加罪犯的身心健康設立了門檻,防止了生產項目對罪犯健康的影響。二是嚴格遵守勞動時間等勞動保護制度,保障罪犯合法勞動權益。勞動時間過長是影響罪犯身體健康和主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會從思想意識上為罪犯種下厭惡勞動的種子,從思想上抵制勞動改造的手段的應用。遵守規定的勞動時間是體現罪犯勞動改造效果的有力保障。三是與監獄共同從硬件設施上做好安全生產保障,從制定落實上做好勞動環境的安全防護保障,防止各種有損也勞動力健康的因素出現;從安全意識教育、安全規程操作教育、勞動現場管理、安全防護用品藥品的配發、定期的勞動和安全檢查、勞動力的健康體檢、參照國家勞動保險的規定處理罪犯勞動中的事故等建立健全的罪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防護模式,最大限度保障罪犯的合法勞動權益的實現。

篇3

關于這一問題,一般都主要論證第三產業的勞動是不是生產勞動的問題。有的學者通過擴大生產勞動的外延來包容第三產業所覆蓋的勞動范圍。谷書堂從解決傳統理論與現實矛盾的角度出發,提出擴大勞動外延的見解;蔣學模則通過將馬克思“總體工人”的概念外延擴大,來擴大生產勞動的外延。還有的學者認為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是工業和農業時代的事情,現在用生產勞動來衡量是否創造價值已經不夠了。顯然以上的觀點都是從不同角度來論證第三產業與生產勞動的關系。本文試圖從勞動價值理論本身和已經發展的現實出發說明第三產業與價值創造的關系。

關于使用價值、價值和生產勞動的界定

(一) 實物形態的使用價值和非實物形態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1作為使用價值必然包括實物形態的產品,但是并不意味著只有實物形態的物品才具有使用價值。馬克思從來,也沒有認為使用價值僅僅包括實物形態的使用價值。他認為無形的服務同樣是使用價值。他解釋 :“服務這個名詞,一般的說,不過是指這種勞動所提供的特殊使用價值,就象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價值一樣;但是,這種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在這里取得了‘服務’這個特殊名稱,是因為勞動不是作為物,而是作為活勞動提供服務的,可是,這一點并不使它例如同某種機器(如鐘表)有什么區別。”2這就是說由勞動所提供的服務和其他一切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沒有區別的,都具有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二) 價值的內涵

馬克思經濟學的價值范疇指的是抽象的人類勞動,即眾多生產者付出的個別勞動,經過商品經濟的社會平均化機制后形成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實質上是一種看不見的商品生產關系,馬克思的勞動“物化”原理,簡單的說就是主體的“對象化”。說商品價值是“物化”勞動,也就是把價值歸結為取得“對象化”形式的勞動。馬克思就是這樣用“物化”、“對象化”勞動的哲學命題,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生產過程中主體勞動客體生產物的內在關系,經濟生產過程中主體勞動商品價值的內在關系,由此第一次對經濟理論中難解的商品價值作出了科學的、最有說服力的理論分析。

只要按照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精髓,在分析商品世界十分豐富的形式中,始終堅持把“價值實體”作為社會生產關系來認識,特別是擺脫商品是“物質實體”的模糊概念對思維的干擾,就會順理成章的得出以下認識:物質生產領域寓于物質、實物形態的使用價值中的“對象化”勞動以及其他經濟生產領域寓于非實物形態使用價值中的“對象化”勞動都形成價值。

(三) 關于生產勞動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生產勞動的特殊性又叫做生產的具體勞動,是指改變物質形式、適合人類需要的具體勞動,即生產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

生產勞動具有社會歷史性,“是個歷史范疇,是個辯證發展的范疇。”3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對生產勞動作了最早的探索的,是16世紀至18世紀的重商主義者。由于當時的英國對外貿易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這使早期的重商主義者把貿易看成財富的源泉。與之不同的是,在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法國出現的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勞動才能提供新價值,因而農業勞動是唯一創造財富的勞動。但是他們在一定意義上存在共同之處,即都是從價值增殖的角度來看待生產勞動最本質的規定性。與之相比,亞當?斯密對待生產勞動的認識就十分深化,他肯定了農、工、商各業的勞動在質上的同一生產性,認為一切生產物體產品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因為此時價值的增長不只是依賴單純的某一個具體勞動。當社會生產能夠向人類提供的產品不再僅限于物體產品時,人類需要對象的范圍也就進一步擴大,不再限于生產物體產品的勞動,而是也包含大量的生產無形物質產品的勞動。

綜上所述,勞動價值理論所要闡明的是價值的形成,但是形成的前提必須是具有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惟其如此,私人勞動才能通過變換轉換為社會勞動,才能實現價值。并且,是否具有使用價值應當是以是否有用作為前提,而不能以是否是實物形態作為約束條件。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商品經濟條件下服務產品是商品,那么在生產服務這一產品的過程中,就必然有人類勞動的凝結。

第三產業各部門勞動價值創造的具體分析

商品價值是一個歷史范疇,確定某種勞動能否創造價值要看它是否是從事商品生產所耗費的勞動。本文依據前述分析,具體就第三產業內部四類勞動創造價值的問題予以闡述。

(一)流通部門勞動價值創造的分析。

有關流通部門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上,許多學者引用馬克思原著中的觀點作為依據,認為流通部門是不創造價值的。馬克思關于流通部門不形成價值的觀點,是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進行整體輪廓描述時舍象了局部事實的情況下提出的。在研究流通問題時,他把整個資本循環概括如下:貨幣流通過程(勞動和生產資料)生產過程價值增殖了的商品流通過程增殖了的貨幣(PmPW'G')。在這里,流通過程僅被當作商品、貨幣之間的形式變換。

在研究資本循環的開始,做這樣的抽象是完全必要的。首先,在整個物質生產運動中,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是全部社會勞動的核心,其他勞動是圍繞這種勞動而進行的;其次,如果把流通過程的勞動、流通過程可能發生的價值變動加進來,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界限就會模糊,不利于抓住資本循環過程中最本質的特征。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在現實運動中,價值的實現不是不需要任何勞動就可以完成的。運輸、儲存等生產性流通所提供的服務當作商品時,所付出的勞動就會形成價值。由于流通過程總是與實物產品相伴隨的,流通活動所創造的價值就會體現在實物商品中,表現為其價值的增加。

(二)為生產生活服務勞動的價值創造分析。

為生產生活服務的勞動成果是無形的服務性產品,且具有使用價值,它們主要用來滿足個人、家庭、企業的物質以外的需求。這類服務同樣不是自己使用,而是用來交換的,所消耗的勞動需要得到補償。在這類勞動中,金融行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是爭論的熱點。白暴力、程恩富、郭曉魯等人認為,金融行業是從屬于產品的生產,是由商品生產的社會形式的發展引起的,因此其活動不是生產勞動,不創造價值。本文認為,金融活動之所以能從存貸利差中獲利,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活動所提供的服務是商品。

與一般的服務活動相比,金融活動收取服務費用是與利息的收支聯系起來,因此有必要談一下利息。利息是伴隨借貸行為而產生的,是資金所有者因讓渡資金使用權而所得的報酬。在簡單的借貸關系中,借貸雙方支付和收取的利息是相等的;而在以銀行為中介的借貸關系中,借方支付的利息要高于貸方所獲取的利息,其利差為金融機構因提供融資中介服務所收取的費用。對于貸方而言,盡管他讓渡資金使用權,但同時把尋找借方及由此帶來的風險轉嫁給了銀行,它應該向銀行支付一定的費用。在現實中,借貸雙方為金融服務機構支付的服務費用以利差的形式出現,這樣可以簡化對存貸雙方收取服務費用的手續。因此,本文認為金融服務的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

(三)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勞動的價值創造分析。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勞動,包括教、科、文、衛等部門的勞動。這類勞動產品為精神產品。精神產品可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像書籍、繪畫、音像制品等是有形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至于無形產品,如音樂家唱的歌、教師上的課等,其使用價值當場被消費掉,它們是否創造價值呢?

事實上,教師、醫生、音樂家的勞動成果如果進入商品生產階段,他們的勞動就形成價值,即,在形成商品中所付出的勞動需要計量和補償。以教育服務為例,教育服務是商品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教育服務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它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勞動者,其使用價值越大;其次,教育服務的價值是教育活動中所有勞動時間的凝結。學生以大體上等于教育服務價值的貨幣去購買教育服務的使用價值。西方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投資是收益率極高的生產性投資,人力資本與物資資本相對應,是商品化的勞動能力。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發展起著生產性作用,導致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因此,教育服務是商品,教育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

(四)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部門勞動的價值創造分析。

篇4

    例一.馬克思指出:“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對這一論斷中“勞動”的理解錯誤的有

    A、它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起了極大的作用

    B、它是一種適應和利用自然界的活動

    C、它是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的本質區別

    D、它是指制作和使用勞動工具、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勞動

    解此題的關鍵是弄清基本概念,準確區分“勞動”、“生產勞動”的內涵。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勞動僅僅是使用天然工具的勞動,還不是真正的人類勞動。真正的人類勞動是生產勞動,它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制造工具。制作和使用勞動工具,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勞動,叫做生產勞動。馬克思這里所講的“勞動”,絕不是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僅僅使用天然工具的勞動,而是“制作和使用勞動工具,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獲取豐富的物質資料的勞動,即生產勞動。弄清了這一點,可知C、D項內容是對馬克思“勞動”的正確理解;解此題認識到這一點還不夠,還要注意,這是一道逆向選擇題,按照題干的規定,必須選出對馬克思所講“勞動”理解錯誤的選項,因此,本題答案只能是A、B。

    例2.工業革命完成的主要標志是

    A、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    B、資本主義制度的最終確立

    C、用機器制造機器        D、爆發第一次科技革命

    解此題的關鍵是要弄清基本知識,即史實,工業革命與第一次科技革命的關系。工業革命能發生在英國,是從18世紀中葉棉紡織業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18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興起的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又大大加快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在英國首先出現了用機器制造機器的近代工業。用機器制造機器,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從上面史實可以知道,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包括在工業革命過程之中的,不能等同于工業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是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而工業革命的完成標志是用機器制造機器,不搞清這一史實,就可能錯選A或D。

    例3.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客觀上要求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這段話體現的原理是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C、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其他兩個方面

    D、生產力的發展是引起生產關系以至整個社會變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篇5

體育與文學看起來似乎是毫不相干的兩個門類,然而,事實是體育和文學關系極為密切。體育與文學的研究恰恰是一種綜合性的考察與新的學科交叉點,既是體育的組成成分,又可以納入文學領域,有相對獨立的體育文學領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被不斷地賦予嶄新的意義,從而成為人們重新認識體育與文學過程中新的熱點,從文學的和理想的角度來審視和探索運動的人和人的運動,進而展示出未來的人和人的未來。

一、體育與文學關系

從歷史起源的角度考察體育與文學有共同的源泉:“生產勞動”。認為一切文學藝術(包括詩歌)都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明確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普列漢諾夫根據這一原理,提出了勞動實踐是藝術生產的“第一動力”以及“藝術起源于勞動”的著名論斷從而產生了“生產勞動是文學藝術產生的重要源泉之一”的科學論斷。

馬克思曾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己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勞動是人的全部生活和活動的基礎”。盡管勞動實踐不能代替體育運動,但是,體育作為一種客觀的實踐活動與人類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產勞動實踐活動是密切聯系的。

可見,體育與文學的產生都離不開生產勞動,它們與生產勞動之間有割舍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哲學基礎的角度考查,體育與文學有共同的哲學話題:“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通過實踐,人的本質力量才能不斷的外化,不斷的向對象轉移,最終在對象中凝結。馬克思把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歸結為人的生活活動,旨在強調文學藝術與人的本質力量的關系,文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人。而體育的本質也是造就人,不僅早就人的體質,同時也造就人的心靈。比如運動員通過長期艱苦的訓練,把其潛在的價值向顯著的運動狀態向外顯現,繼而演繹人生的價值和激情。在這一點認識上,體育與文學也是一脈相承的。

從心理功能的角度考察,體育與文學都可以成為人類宣泄內心不良情緒、平衡身心的較佳方式。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而顧拜旦復興近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主要動機之一是為了給軟弱無力的法國青少年注入活力,促使他們振奮起來。體育不僅為肉體,而且也為精神提供活力和生命力,重新刺激以喚起對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探求。

二、體育文學的發展

體育文學的發展從遠古時期的對體育活動和體育生活的簡單記錄開始,到如今體育報告文學、體育傳記文學、體育詩歌、體育小說、體育網絡文學等各種形式的體育文學紛紛出場,經歷的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近百年來,出現了大量的與體育有關電影和文學作品。比如曾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火的戰車》,描寫的是奧林匹克運動;比如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杰克倫敦寫拳擊運動的《墨西哥人》等都非常有名。

而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體育事業的蒸蒸日上,我國以體育為題材的體育文學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它以多種多樣的文學形式,真實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以及高超的體育技巧、勇敢的拼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事業迅猛發展的見證。可以說,在我國體育文學的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大批的優秀作品。

從1985年至1989年,體育文學的發展步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體育文學創作也以高度的自覺走向了文化層面。突出的表現在體育報告文學的創作達到了巔峰,出現了《中國體育界》、《兵敗漢城》、《棋王》、《5?19長鏡頭》和《強國夢》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與此同時,與體育有關的小說、詩歌也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品。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體育文學與網絡結下不解之緣。大量的體育網絡文學及作品出現,誕生出了很多雜文式的體育評論和日益繁榮的網絡原創體育文學,其中也不乏極具影響力的作品。比如楊杰的中國第一部“長篇足球小說”《假球》、黃健翔《我心目中的最佳陣容》、徐坤《期望爆出冷門》。這些體育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映了此時廣大民眾對體育的強烈熱愛和體育的迅猛發展。

可以說,體育文學伴隨著體育事業的發展,也曾經有過它無比輝煌的歲月,出現過許多優秀作品,名噪一時。今天,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得體育文學發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巨大變化,體育文學不斷地邊緣化,體育文學的形式和內涵已經面目全非。我們只能看到賽場上的體育在不斷的發展壯大,而文學上的體育卻出現了一個斷層,體育文學創作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我們多少年的夢想終于如愿,全民歡呼雀躍,世界為之喝彩。我們的體育事業終于上去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注目和認可。

可是,當我們放眼文學界時,卻發現體育文學已經遠遠落后于體育的發展了。在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如火如荼時,有多少與之相襯的體育文學作品能夠同時出現,從文學的角度闡釋體育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盛世出佳作,如今,我們的體育事業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世界都為我們矚目。作家在致力于其它領域題材的文學創作的同時,不應疏忽對體育文學的耕耘和開掘,體育文學的創作應該成為一種常態。

參考文獻:

[1]陳學新.體育文學探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19~21.

[2]張艷.孫永泰.從中西文學的源頭看“體育文學”緣起與發展[J].體育科研,2006(27).5.

篇6

Abstract: Dominant industry occupation technical talent training is the crucial problem in Anka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nd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implementation of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nd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n improving dominant industry occupation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nd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關鍵詞: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主導產業;職業技術人才;思考

Key words: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leading industry;occupation technical personnel;reflection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8—0278—02

0 引言

安康主導產業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是安康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如何在現有的條件和形勢下做好此項工作,不僅是每一個安康人特別是安康職業教育人應該認真思考和積極應對的事,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構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對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安康主導產業需要大批技能型職業人才,因此,在安康主導產業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中,一要在安康主導產業職業技術人才的引入、培養、培訓等過程中借鑒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做法;二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培養安康主導產業職業技術人才中的作用,利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安康培養大批主導產業職業技術人才。

1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內涵

關于工學結合內涵的闡釋,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但是總結歸納起來,工學結合是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有兩個基本含義:

一方面,它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本質含義,即知識和勞動相結合,強調過程的結合;

另一方面,它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形式,即產業界與教育部門或院校與企業的結合、合作,強調對象的結合。工學結合及其相關概念均是基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論,是以人才培養機構與企業合作為具體表現形式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工作的結合。以主導產業所需人才為主體對象,以應用技術能力培養為主線,以人文素質和職業素質培養為基礎,堅持走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培養過程與工作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戰操作相結合,培養者角色與企業員工角色相結合,學習的內容與職業崗位的內容相結合的道路,體現能力培養的專業化、教學環境企業化、教學內容職業化。

校企合作是在互利雙贏的前提下,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培養機構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以培養者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職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培養機構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用課堂教學與培養者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以培養適合不同主導產業的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應企業人才實際需求狀況而產生的,并按照企業部門和培養機構的安排實施的、交替進行課堂教學和企業實際操作培訓的教育模式。

工學結合是校企合作的載體和精髓,是一種將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熔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是結合工作的學習,是將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工作經歷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教育模式。“工”和“學”是兩個既相對獨立又不可分割的過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工”即工作,就是基于職業崗位的、真實的參與工作過程的實踐以及實踐經驗和技能的獲得,“學”即學習,指基于實踐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的學習以及人文素質培養,“工”是手段,“學”才是目的。

解決安康主導產業職業技術人才匱乏的有效途徑,就是要在人才培養路徑上實行工學結合,在人才培養機制上加強校企合作。

2 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主要障礙

篇7

Abstract: The valu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is the core issue in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From the Marxist labor theory of valu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value cre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ought tha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has internal consistency with the traditional labor theory of value. Therefore, this paper made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labor and its logic in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just from this theory basis, to explore the future value spa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labor as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勞動;價值

Key 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creative labor;value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7-0011-02

1文化創意產業的緣起

追溯創意產業的歷史,可以發現“當代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源于創意產業這一創新理念的發現和發明”。1997年,英國為振興英國經濟,在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的次年,在《創意產業專題報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CIMD)中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即源于個人創造性、技能與才干,通過開發和運用知識產權,具有創造財富和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Scott(2004)認為文化產品的生產集聚趨勢十分強烈,發現通常在地理空間上特別是在城市中心集聚。Graham Drake(2003)認為區位的特殊屬性能夠給創意過程提供靈感。Lilach Nachum和David Keeble(2000)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和訪談問卷分析了倫敦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演進。Pimden Hertog和Erik Brouwer和Sven Maltha(2000)對荷蘭的多媒體集群基本特征、集群動力機制和創新體系以及績效進行了分析。陳倩倩、王緝慈(2005)以音樂產業為例討論了創意產業及其集群的發展環境;劉麗、張煥波(2006)對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符韶英、徐碧祥(2006)研究指出創意產業具有集群化傾向。當前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及其對區域競爭力的提升等問題,而很少研究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其價值創造機理這一基礎性問題。實際上,這一方面的研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提出創意勞動不但是對馬克思勞動理論和勞動價值論的發展,更是順應現實經濟的理論訴求。

2文化創意勞動在經典理論體系中的存在邏輯

2.1 當代社會“物質生產勞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價值論的基礎關于創意勞動是否產生價值,在近期關于馬克思勞動理論的研究中發現,出現了一種對馬克思關于勞動概念的回歸。通過馬克思關于勞動是一種對象化的賦形活動這個線索,將傳統意義上的物質生產勞動和一些批評家提出的作為馬克思生產主義勞動的補充――非物質生產勞動的實質串接起來,擴大了馬克思關于物質生產勞動的邊界,將馬克思關于勞動概念的理解擴展到當代社會之中。沿著這樣種回歸的勞動勞動價值論邏輯,就會發現作為一種“生產觀念、符號、編碼、文本、語言、想象以及其他類似產品的符號性勞動”,一部分創意勞動看似并未直接創造傳統意義上的物質產品,其實十分類似于商業勞動、管理勞動以及服務性勞動。從當代哲學界以及自然科學界對物質概念的重新劃界來看,馬克思所堅持的勞動就是按照人的計劃對物質進行某種程度的改變活動之中就應當包括創意勞動,它屬于現代意義上的新物質勞動。

2.2 知識經濟時代的價值理論:價值論的拓展

2.2.1 文化創意產品的價值構成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都強調通過人們對商品的使用來劃分社會關系。他們認為,人們對商品的享用,淺層次講與其物質消費有關,但關鍵還是人們將其用作一種識別社會身份的標簽使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從現代觀點來看,文化創意產品價值系統由功能價值和觀念價值構成。其中,文化產品本身作為功能價值的載體表現其物理屬性和表征形成的價值;觀念價值則突出強調了依附在文化產品之上的因社會評價所形成的價值,而人們對于商品的認知程度將更多地取決于觀念價值的高低。隨著經濟的發展,構成文化產品市場價值的這兩部分的比重會發生變化:從短缺經濟時代注重功能價值,向恩格爾系數普遍下降后的對觀念價值的青睞轉變。商品價值系統的持續生命力體現在價值系統的不斷增殖。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是建立商品價值系統的持續生命力,關鍵要將科技創新資本和文化創意資本融入到企業的商品或生產流程中,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通過藍海戰略使企業的商品價值系統變得獨一無二。

2.2.2 文化創意勞動的價值量決定本文運用簡單的模型化方法,試圖闡釋創意勞動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假設社會在一定時期內,若干種勞動單位時間內平均的勞動消耗量為Qi,即一般簡單勞動的單位時間的勞動消耗量,以其為標準,任何一種勞動單位時間內的勞動消耗量Qil與之相比,就得到該勞動的復雜度Ii(因前文中的i表示創意勞動,筆者認為其價值高低取決于復雜度I)。

Ii=Qil/Qi(1)

Qi=ΣQilti/Σti(2)

本部門內價值決定公式為

Vi=Ti(3)

ti=vi=Vi/Qi(4)

其中,Qi為部門使用價值總量,Ti為部門勞動時間總量,Vi為部門價值總量ti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vi為部門單個商品價值。由于,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在相同時間內的勞動消耗量以及價值量是不同的。因此,時間不再是表明勞動量的唯一因素,為此需要引入各部門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量Qil。盡管這個因素在實際中是難以度量的,但從理論角度講,它可以說明勞動復雜程度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

在假定部門供求相等的情況下,對公式(3)和(4)作如下修訂,

Vi=QilTi=IiQiTi(5)

ti=vi=QilTi/Qi(6)

部門價值總量是由勞動時間以及單位時間內勞動的消耗量共同決定的,社會價值總量

V=ΣVi=ΣQilTi=QiΣTiIi(7)

從靜態角度講,Qi是一定值;從動態角度講,它又因科技水平的提高、勞動的復雜性增加而增大,意味著該部門(本文僅分析文化創意產業)勞動消耗量的普遍上升,公式(7)說明了這一點。這也可以進一步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價值論詮釋。

3價值創造機理: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由于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包容了“以物質資本、經濟資本為運轉方式”的傳統產業,還拓展了“以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為運營方式”的新產業內涵(薛曉源等,2005),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發展模式的創新,是對傳統的產業發展邏輯的挑戰。

3.1 文化元素與相關產業的融合重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

資源環境約束和資本約束正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而創意產業最顯著的特征是鼓勵個人創造力的無窮釋放,這種釋放創造了新的產品和新的市場需求,沖破了傳統資源的硬約束,因為通過創意能夠將各種資源轉化為資本經營,為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的空間,這是創意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特有模式。

3.2 科技發展和進步及其在創意產業中的應用,促進產業融合并優化了傳統產業發展模式邊際收益遞減揭示了以有形物質的投入為發展基礎的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規律,但是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傳統經濟學的這一定律卻失去了它的解釋力。美國經濟學家羅默在其“新增長理論”中提出,知識或者是創新科技這種新型要素作為要素投入其他生產要素中時,對其投入應用和改進越多,這個要素所創造的價值就越大,意味著產品的核心價值越高。因此由“知識溢出”所體現的邊際收益遞增使文化創意產業更趨向于規模經濟。

參考文獻:

[1]Scott.A.J(2004),The Other Hollywood:The Organizational and Geographic Bases of Television-program Production,Media,Culture Society,Vol.26(2),p183-205.

[2]Graham Drake(2003),‘This place gives me space’:pla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Geoforum34,p511-524.

[3]Lilach Nachum & David Keeble(2000),Foreign and Indigenous Firms In The Media Cluster of Central London,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Paper No.154.

[4]Pimden Hertog & Erik Brouwer & Sven Maltha(2000),Innovation In An Adolescent Cluster:The Case of The Dutch Multimedia Cluster,Contribution To The TSER Project 'RTO In the Service Economy'(SOEI-CT98-1115).

[5]陳倩倩,王緝慈.論創意產業及其集群的發展環境[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10).

[6]符韶英,徐碧祥.創意產業集群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6(5).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篇8

進行民族文化交流的中,舞蹈無疑是最佳的交流方式。文章從“腿部的曲膝顫膝”“體的順擺”“動作方位的對稱”“圈舞的空間特征”“道具的表現特征”等方面闡述了西南地區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西南地區;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特征

Abstract: China's southwestern region distribution of numerous minority, they are independent of the human community,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the mutual existence, closely linked to an ethnic group, in their heritag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culture in dance, it is the best way to communicate. The article from the" leg bent knees quiver knee"," body arrange swing"," action range of symmetry"," lap dance space feature," props" features" aspects of Southwest folk dance art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outhwest;folk dance;art characteristics

我國的西南地區,居住著眾多民族,如藏、納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頗等民族, 他們既是各自獨立的人類共同體,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聯系的一個族群,在他們傳承民族文化和進行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舞蹈無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國的民族文化體系里,舞蹈無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數民族舞的種類和樣式最為多樣,內涵、風格也最為豐富,形式和姿態最具風采,從而使民族舞蹈在整個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類發展的初期,舞蹈是人們用來傳情達意的意識形態,人類的出生、勞動、宗教活動、生產活動等它無處不在,舞蹈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所有領域,這種現象至今任遺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從原始祭祀演化而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族舞蹈可以被視為這一民族的“標記物”,是民族文化的遺存。

一、西南地區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

我國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廣闊,形成了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歌舞品種,各民族民間舞蹈各具特色,體現著本民族地域、習俗、信仰的獨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歷史悠久,傳統深厚,是一種民族文化的積淀和展示。在我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主要分布著如藏、羌、彝、白、納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頗等民族,他們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們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為代表來闡述一下我國西南地區民族舞蹈的藝術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藝術特征

苗族是我國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蘆笙舞”、“反排木鼓舞”、“錦雞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反排木鼓舞”,是流傳于貴州省臺江縣方召鄉反排村,是一種世代相傳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艱難險阻,披荊斬棘,長途遷徙,開辟疆土,圍欄打獵,創造美好生活的壯舉。這種舞蹈是苗族神話中造人之神――“蝴蝶媽媽”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開始貢奉,由后人沿襲至今。過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節跳,在莊嚴肅穆的儀式中進行,現已演變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為五個章節,以激越的鼓點為主節奏,由踏步、騰越、翻越、甩同邊手等基本動作構成。人們隨著木鼓鼓點,以頭、手、腳的大幅度擺動隨著鼓點變化而變化,動作粗獷豪放,灑脫和諧,瀟灑剛勁,激越豪邁,熱情奔放,表現了山區苗族人民頑強的氣質和堅強的生命力。

⑵錦雞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舉行一次的祭祖活動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間的婚慶、迎客禮儀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過程中也常常表演錦雞舞。錦雞舞以蘆笙伴奏,表演時女性個個綰發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穿繡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銀項圈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打扮得像美麗的錦雞一樣。

錦雞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蘆笙伴奏下,身著錦雞服飾的苗族姑娘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雙手于兩側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頭上的錦雞銀飾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超短裙腳邊的“羽毛”銀浪翻飛,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輕盈,酷似錦雞在行樂覓食。每跳一步,舞者雙膝同時自然向前顫動,下肢動作多,上肢動作少,雙手于兩側自然放開,悠然搖擺。

從上面的“反排木鼓舞”“錦雞舞”來看,苗族舞蹈在很多形式上都是通過祭祀活動而得以表現,很多舞蹈都與祖先崇拜祭祀有關,像“木鼓舞”“古瓢舞”“蘆笙舞”等舞蹈形式雖然現在已向自娛及娛人發展,但其根源都是以祭祀為目的的。宗教活動的盛行決定了其以祭祀為背景的舞蹈的盛行,舞蹈只是作為一種手段為宗教服務。但正因為舞蹈在宗教傳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許多儀式舞蹈才能發展至今得以流傳。其次苗族舞蹈主題始終表現為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普列哈諾夫說過,舞蹈是“人的生產活動在娛樂、在原始藝術中的再現,藝術是生產過程中的直接形象”。無論是原始舞蹈,還是現在的舞臺舞蹈藝術,其根本還是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脫離了生活,脫離了現實,整個舞蹈就如同空中樓閣,只能曇花一現。苗族現今流傳下來的舞蹈,都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有著積極樂觀向上的特點。無論是表現勞動生產,還是狩獵生活,它都體現了苗族先民同大自然作斗爭的意志和樂觀精神。

㈡土家族民族舞蹈的藝術特征

世居于湘鄂渝黔邊區的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族舞蹈有擺手舞、茅古斯、八寶銅鈴舞、跳喪舞等。擺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其舞蹈動作多是土家生產、生活、征戰場面的再現:有表現打獵生活的“趕野豬”、“拖野雞尾巴”、“巖鷹展翅”等;有表現農活的“挖土”、“撤種”、“種苞谷”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現出征打仗的“開弓射箭”、“騎馬揮刀”等。

擺手舞不僅包含了土家族傳統的擺手舞藝術,而且保存了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戲劇、軍事、體育等傳統文化藝術。擺手舞已成為土家傳統文化的大匯集,透過其內容與形式,可以了解土家族社會、歷史、民俗、民族特征以及文化藝術發展歷程。聞一多先生說過:“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土家族民族舞蹈不僅是一種精彩的藝術演繹,同時還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

㈢彝族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

彝族是我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具有獨特的舞蹈語匯和鮮明的風格特點。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國四川、云南、貴州、等地,他們能歌善舞,有著豐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就有“煙盒情”、“阿細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銅鼓舞”等等。

煙盒舞作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個舞種,以獨特的舞蹈語匯展現了彝族的歷史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其豐富多樣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內涵表明彝族人民出眾的舞蹈創作才能和藝術領悟能力。

煙盒舞的圖形變化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豐富多采的穿花圖形變化和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圖形變化配合巧妙和諧。成為煙盒舞風格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煙盒舞節奏鮮明、靈活多變,在清脆的煙盒聲伴奏下,全身富于彈性的起伏,手臂鳳凰點頭似的舞動,小腿靈活而富有韌性。煙盒舞通過頭、腳、身、手、腰等各個身體部位的巧妙運用,以優美的舞姿形象地表達了彝族特有的審美趣味,同時下腰連環翻滾等高難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彝族的煙盒舞其個性鮮明,技巧多樣,著名技巧動作有“仙人搭橋”“螞蟻搬家”“倒掛金鉤”等。這種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動作流暢瀟灑,極富藝術感染力,深受群眾喜愛,傳播范圍遍及城鄉,現已發展成為集歌、舞、樂、競技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蹈藝術。

㈣布依族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

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他地區也有分布。布依族的民間舞蹈元素都來自生活,主要以生產勞動和民族習俗為題材。反映生產勞動的有織布舞、舂碓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習俗的有花包舞、銅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龍舞、獅子舞、板凳舞、儺舞等。

布依族的織布舞就是在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把織布這種技藝發展為織布舞蹈,其舞蹈是以輕快靈巧而活潑的舞姿體態展現布依族勞動人民的生產過程,真切地描繪了布依姑娘們從自己開荒、播種、收棉、采制、紡線、整理等,直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過程。

二、西南地區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特征

每一種舞蹈的形成,都是經過長期傳衍下來的相對穩定的動作體系的不斷反復【1】p89。西南地區民族民間舞蹈也不例外,憑借共有的藝術特征體系,達到它的表意抒情目的,并實現其審美價值。從以上的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屬性里我們來歸納其共有的舞蹈藝術特征。

㈠腿部的“曲膝顫膝”

腿部的“曲膝顫膝”在西南各民族民間舞蹈中幾乎都有體現,是舞蹈中最為突出而又典型的動態特征。“曲顫膝”包括雙腿原地顫動、大二位蹲步的基礎上雙腿左右移重心的曲顫動、重拍向下的頓挫感的曲膝,跳躍步伐的顫動等特征,在西南地區各民族舞蹈中都有共存。這是因為“曲膝顫動”這一典型的動態特征是與西南地區人民的生活環境有關系的。西南地區地勢主要是山坡田坎,人們每日的生活都離不開爬坡、下坎。上坡的時候腿部要用力蹬地,膝蓋就會產生頓挫感的顫動,而下坡時由于慣性膝蓋需要放松并呈現出連綿不斷的顫動,長期的爬坡、下坡,形成了肌肉記憶,并且反映在舞蹈當中。

㈡身體的“順擺”

“順擺”指的是右腳向右方位邁步或跳步時,上體擺向右方位,左腳向左方位邁步或跳步時,上體擺向左方位,身體與腳尖方向保持一致。這種動作的規律,使身體呈現出以同側的腳和肩膀為軸心90度的運動軌跡,同時腳的運動形成90度角的弧線軌跡。形成這樣的動態舞蹈特征,是與西南地區人民長期行走在山間小路的生活習慣有關,特別是在行走中很多時候還會肩挑重擔,順擺的生產勞動動作習慣使其產生了順擺的這一舞蹈特征。

㈢動作方位的對稱

動作方位的對稱主要體現在左右對稱,身體完成朝左方向的動作,接下來就一定是朝右方向的動作,在苗族“錦雞舞”“ 反排木鼓舞”、土家族“擺手舞”等的舞蹈中,動作都會對稱,這一特點在西南地區各民族舞蹈中都有所體現。

㈣圈舞的空間特征

西南地區民族民間舞蹈的女子群舞中最多的運動路線就是圍圈而舞,而且是以逆時針方向舞蹈居多。圍圈而舞是古今世界舞蹈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舞蹈形式,很多古文獻都有相關的記載。西南地區舞稻中的圈舞與它表演的場所有很大的關系,往往是因為舞蹈的空間不大,開闊的表演場地沒有,因而不能允許太復雜的隊形,圍圈而舞既可以節省空間,又可以使舞蹈無限循環的進行。為了便于集體的向心性團聚;為了在狹小的空間里尋求周流不息的運動;為了創造一種流暢的審美風格【1】p34,人們往往喜歡圍圈而舞。對于圈舞,蘇珊•朗格曾說道:“那種環舞或圈舞作為舞蹈形式與自發的跳躍無關,它履行一種神圣的職能,也許是舞蹈最神圣的職能將神圣的‘王國’與世俗存在區別開來。”這一論點為西南地區民族民間舞蹈中多以圍圈而舞給予了充分的證明。

㈤道具的表現特征

在西南地區各民族舞蹈中表演者以執道具而舞的表現常見,這些道具有的是穿戴在身上的配飾,有的是拿在手上的道具。執生活之物而舞是表現對現世抱有的無限希冀。舞蹈中所用的道具,一方面使舞蹈的用意借助道具一同實現,為舞蹈渲染了氣氛。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舞蹈時上體的運動,使上體的運動變化較少,動作單一。

人們在勞動中形成的一舉一動,都是民族舞蹈基本動作的原形,而勞動工具往往就是民族舞蹈的道具。如采茶舞蹈源于茶農的勞動和生活,所表現的也是茶農、茶姑的采茶勞動以及在勞動中產生的愛情。漫山的云霧,漫山的茶,姑娘們手提“茶籃燈”,口唱《十二月采茶歌》,一邊采茶一邊舞蹈。《木排舞》《禾杠舞》《鋤山鼓》等舞蹈無一不屬于這一類執道具而舞的舞蹈。

三、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舞蹈的民俗內涵

西南民族民間舞蹈具有豐富的民族習俗內涵,人們有時候也把民間舞蹈稱作民俗舞蹈。特定的內涵是民族民間舞蹈的基本,民俗表現了民族的精神和特點。帶有民俗色彩的民族舞蹈寄托了西南各民族人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免難、歲歲豐收,祥和幸福的愿望。

民族民間舞蹈和各個民族的文化習俗相結合,具有濃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民族習俗具有提高人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一種適應各種生存環境的民族行為。民俗為舞蹈提供了最大的素材,也為舞蹈增添了民族色彩,最重要的是舞蹈的內容、氣氛與表現的環境都是民族風俗來提供的,舞蹈也是民俗文化的有形傳承。我國56個民族各有各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姿的民族文明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藝術。而舞蹈不但是藝術形式,它還反映生活,有歷史背景。特別是民間舞蹈,它與各族人民風俗習慣、生產勞動等緊密結合,這也是民族民間舞蹈的空間特征。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舞蹈藝術。各民族獨特的民族風俗也通過其舞蹈形式表現出來。舞蹈藝術的發展也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依附著社會的發展。而如今,民俗活動的豐富和發展使得西南地區各民族民間舞蹈成為了當地旅游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傳播自身文化的同時,也為各民族人民帶來了經濟上的富裕,成為市場經濟中山區經濟發展的一面鮮明旗幟。

四、結語

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舞蹈源遠流長,它植根于傳統的民族文化土壤,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人們廣泛參與意識,獨特的舞蹈語匯,以及鮮明的風格,諸如錦雞舞舞蹈婀娜秀麗,木鼓舞蹈剛健豪放,高山舞蹈奇特瀟灑,織布舞蹈柔美細膩,堪稱民彩紛呈,千姿萬態,絢麗閃光,美不勝收。

舞蹈反映了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與場景,它已經成為了西南各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既是舞蹈,舞蹈既是生活。雖然各個民族的舞蹈他們表現方式不盡相同,但是最終的表現都是源于人們真實的生活。

西南地區民族舞蹈在祖國藝術寶庫中是一簇光彩奪目的明珠,無論在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還是在表演舞臺上,總是以它旺盛的生命力,熱烈奔放的激情,傳神動感的雄姿,起著用藝術形象鼓舞人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1年版

[2]吳曉邦.《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云南四川卷[M].文

化藝術出版社.2001

[3]楊瓊.《云南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特點探析》[J].大眾

文藝(理論).2009,(02)

篇9

關鍵詞: 比喻 喻體 涵義 文化差異

兩族世代聚居,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受兩族不同民俗、宗教及價值觀念等的影響,兩族文化間還是或多或少存在著差異。比喻是兩族語言中常見的修辭手段,其使語言更加通俗、生動,表達更加形象、鮮明、透徹,是各民族語言的精粹。透過比喻這一民族語言層面,可窺見民族文化形態的絢麗多彩。下面通過對兩族語言中比喻喻體的對比,闡釋其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差異。

一、比喻喻體涵義對比分析

兩族文化差異的存在,或多或少影響到了比喻喻體涵義,主要體現在比喻喻體運用上。

(一)喻體相同,涵義基本相同。

比喻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其承載了一定的思維共性。兩個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同樣的自然環境中,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反應有共性存在,在漢族兩族語言比喻的運用有所體現。究其原因是族長期聚居、文化融合,出現了喻體及涵義基本相同的比喻。受到、歷史發展、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這種涵義基本相同的喻體很有限,多數比喻喻體及含義有著較大差別,所引發的意義完全不同。

(二)喻體不同,內涵基本相同。

受到兩族文化差異的影響,兩族語言比喻中相同的涵義更多的是表現不同的喻體事物。如:

漢語:膽小如鼠;維語:膽小如雞。

漢語:落湯雞;維語:落湯貓。

漢語:一口吃不成胖子;維語:一張嘴里放不進五個指頭。

漢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維語:林中無狼,猴子稱王。

兩族,生活習俗、思維方式等是不同的,卻有著相同的情感,如“膽小”,維語中喻體為雞,雞膽小:漢語中喻體為老鼠,鼠膽小;維族人喜歡狼,是勇敢的象征,漢族則認為虎是山中之王。雖然比喻中喻體為不同事物,卻有著相同的喻義。

二、從比喻喻體涵義看兩族文化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不同民族文化必然會存在差異;同一喻體所傳達的聯想意義不盡相同;文化異同主要體現在喻體所表達的喻義上。筆者通過研究發現,比喻喻體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

(一)文化淵源差異。

漢族長期居于內陸中原,農業生產是主要的生產活動,可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躬耕田疇”,鑄造了典型的農業文化形態特征。“牛”是主要的生產勞動工具、人類生產的幫手,漢族人對“牛”有著特殊的情感。“牛”被漢族人視為勤勞、忠誠的象征。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以牛自喻,如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臧克家的“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

古代維吾爾族屬于游牧民族,長期居于中亞地區,文化形成于口頭傳唱,主要以詩歌為主,具有奔放豪邁的草原文化特點。維吾爾族人喜愛馬、駱駝,在其語言中馬、駱駝多為褒義色彩;而“牛”在維語中則有明顯的貶義色彩,指“蠢貨”、“貪吃”、“本事不大”等。

(二)差異。

宗教是比喻性詞語的重要來源。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思想的禮、中庸之道占據了統治地位。隋唐以來,佛教傳入,佛教、儒教逐漸合為一體,成為當前漢族精神文化的思想主體之一,形成了漢族人獨具的內向、深沉的性格特征。中國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對中國人尤其是漢族人的影響是深遠的。漢族語言中的諸多比喻性詞語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宗教文化色彩。如:借花獻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四大皆空等,體現了濃厚的佛教文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靈丹妙藥,點石成金等的內涵則表現出了與道教文化的密切關系。

維族在歷史上曾信仰過佛教,但受到佛教的影響遠不如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深遠,維族中的“真主保佑”、“去真主的營地”(歸天)、“真主打、土地吞”(天誅地滅)等,真正折射出的是濃厚的伊斯蘭教文化。

(三)生產活動差異。

無論是哪個民族,都遵循“勞動創造世界、創造語言”的規律。比喻中喻體的選擇與兩族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分不開。漢族語言中的“趁熱打鐵”,維語中“一匹與揚不起土塵,即便揚起土塵也出不了名”(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問的是高山,回答的是果園”(答非所問)等,無疑都出自從事生產勞動的人民之口,而無風不起浪、渾水摸魚、未雨綢繆等詞語與海洋漁業不無關系。由上述比喻可以看出,其無不與生產、居住的生態環境有關。

(四)歷史典故差異。

兩種語言中有大量的典故喻體比喻,這些典故主要自民間傳說、神話寓言等,反映了兩族語言文化遺產。漢語中葉公好龍、身在曹營心在漢、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維語中的“不是阿帕克霍加的施舍飯”(不是白吃白拿)、“像布谷和再乃普一樣”(天生一對)。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課堂效率;探究;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182-01

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下面就談談我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效率的一些做法:

一、課堂上要體現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大膽嘗試

學習方式有兩種:接受式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方式。由于傳統的影響,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教學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在教師的幫助下得出正確的結論,然后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也許學生的分數不會太低,但長期以來會抑制學生創新精神和道德行為的養成,也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一起體驗、探討、研究,通過活動讓學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時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進而適應社會的能力。首先,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自始至終成為課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師的“自我表現”。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盡量讓學生去思、去做、去發展。其次,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相信自己的學生能行,讓他們嘗試著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學生嘗試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探究的學習過程,即使結果是失敗的,但過程也是有價值的。這樣,理性知識上升到感性知識,把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結合起來,把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把培養情感與提高能力結合起來,課堂教學實現多贏。

二、先學后教

教材就是學本,是以學生的學為主。教材倡導以人為本,即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學、探索、實踐的過程,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先學,即課中、課前預習,生成問題。課前預習,即傳統教學中的課前預習。在上新課前,學生先將下一節課的內容看幾遍,并把看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生成解決不了的問題,并把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老師。

后教,即在教師啟發、引導下,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提交的在課前、課中預習生成的問題進行歸納,然后巧妙地引導、啟發學生,讓學生的思維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使他們在相互質疑、探究中不斷解惑。

三、深入淺出,講清概念

理解概念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中專業術語較多、抽象,這就需要教師既要科學地闡述概念的科學內涵,又要結合生活實際,深入淺出地講清概念。例如,在講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課中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時,生產力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因而很難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設置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共同思考、解決:(1)人類為了生存、發展,首先應解決什么問題?(2)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類應該干什么?(3)科學技術與生產勞動有什么關系?同學們通過熱烈討論達成了共識――(1)解決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問題。(2)從事生產勞動。(3)人們擁有的科學技術水平越高,從事生產勞動的能力越強。最后我進行歸納小結: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而改造自然(從事生產勞動)的能力叫做生產力。并聯系當前服裝廠使用現代電剪極大提高裁剪效率的實例,結合教材中內容,進一步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四、整合教學內容、教法,拓展內容

現行《思想品德》教材特點之一是涉及的內容廣泛,教材對涉及內容介紹簡單。雖然教材中插有“相關鏈接”、閱讀材料、圖片,但學生要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將其應運于生活實際,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以適應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的需要;整合相鄰學科內容,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應運能力。例如,在學習“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問題時,涉及到中國近代歷史有關內容;在學習“可持續發展戰略”時,涉及到法律和地理等方面的內容等。如果教師不善于整合相鄰學科知識,那么,學生可能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要應運于生活實際很困難。

五、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思想品德教學的一個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因此,教學中一定要使教學內容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讓同學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活動方式完成任務和實現扮演好角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的目標。例如,在講“依法治國”這一節時,我向學生簡要介紹了“征地強拆事件”、“法辦廣東制毒村”、“東莞掃黃”等要求同學們分組討論,這些違法事件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群眾生活造成什么危害,作為一名中學生,對依法治國有哪些認識。每位同學積極參與,踴躍發言。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既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依法參與政治生活、體驗到自己是國家的小主人。

六、注意直觀形象教學 、幽默風趣的課堂語言

多年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充分提高思品課的課堂教學效率,必須盡可能使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視頻和圖片的運用。因為,強烈的道德情感體驗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產生;豐富的道德認識只有來源于實踐才能牢固,而生動、形象、直觀的意境就比較接近于實踐。直觀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利于減少思品教學與語文教學之間的一些客觀上的語言文字理解上的矛盾,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