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論文

時間:2022-07-23 03:07:00

導語: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論文

關鍵詞:語詞文化語境跨文化

摘要:語詞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因此,一方面,譯者應盡可能忠實地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色彩,再現原文的異域情調,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程度,恰當地“歸化”,以更好地譯出原意。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詞又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所謂語詞就是指詞和詞組,詞組的范圍包括各種固定說法、習慣用語和習俗語。每一種語言都同特定民族的歷史有著特殊的“血緣”關系,而語詞就產生于特殊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之中,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社會風俗、認知特點和審美習慣等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現。所以,語詞承載著各民族的文化信息,濃縮了各民族的文化景觀,反映出各民族的人文心態,代表著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特點。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約翰精辟地指出“特定的社會的語言是這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每一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事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因此,語詞的翻譯要求譯者在廣泛地、準確地了解他國文化中的觀念、信仰、習俗、價值標準等方面的同時,忠實傳達本國文化的價值與靈魂,真正做到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語境———影響語詞翻譯的重要因素

文化語境屬于非語言語境的范疇,這一概念最早由Mali-nowski(1923)提出,它是研究語言使用和功能的語用學研究的范疇之一,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它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近年來,隨著語用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文化語境的范圍進一步拓寬。Samovara1.(1998)認為文化語境包括知識的貯存、經歷、價值、行為、態度、宗教信仰、時間概念、空間關系、學科領域等諸多方面。ClaireKramsch(1998)進一步解釋了文化語境這一概念。認為部落經濟、社會組織、家庭模式、繁殖習俗、季節循環、時間和空間概念都是文化語境的主要要素。一方面,超地域的文化共同性相對保證了譯文讀者從本族文化角度出發也能從譯文中得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另一方面,因為各族文化的個性,要在異質中尋求對策并不是件輕松的事,不同的文化觀念會形成局部的交叉碰撞和沖突。對于外來文化,人們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是外來文化的表層結構,即“硬文化”部分。

用一種語言文化把另一種文化的文本再現出來,其將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兩種語言、文化的特征。翻譯的作用在于將源語言文化中的文本移植到另一種目的語言文化中去。因此,文化語境在翻譯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文化環境中諸多因素對語詞翻譯產生深刻的影響。

1.地理環境差異與語詞翻譯地理文化是指所處的地理環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間不同,因而自然環境各方面的差異影響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的看法各有不同。特定的地理文化賦予了語詞特定的意義。如漢族習語“有眼不識泰山”泰山位于我國山東省,我國古人以泰山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有價值的事物。英語中也有此類習語。如:Allroadsleadto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

2.社會歷史差異與語詞翻譯歷史文化是特定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語詞來體現本民族鮮明的歷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語中“tomeetone’sWaterloo”(遭遇滑鐵盧)是源于十九世紀拿破侖在比利時小城滑鐵盧慘敗一事;漢語中有“敗走麥城”,是指古時三國的蜀國名將關羽被打敗退兵麥城一事,兩個語詞分別來源于不同的歷史事件,但喻義相同,都是指慘遭失敗。因此這類語詞的翻譯需要了解各民族歷史文化才能使譯文更具文化個性。

3.習俗人情差異與語詞翻譯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習俗與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的表達系統。例如:數詞“八”在漢語中是現今最受人們喜愛的數額———因為其發音與“發”諧音,迎合人們發財致富的心理,而英語中“eight”則沒有這種意義。

4.宗教信仰差異宗教信仰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定的宗教信仰產生了語詞的特定含義。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也影響著英漢語詞的翻譯。在西方,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基督教產生時,歐洲大陸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世俗的王權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們的“野性”,于是基督教應運而生,人們的語言也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而在以佛教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中,“老天爺”成了天神。

5.神話傳說與經典著作的差異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經典作品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習語與典故,反映了民族風味、社會世態,使各民族的語言充滿了情趣與活力,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如英語中:“Thinkwiththewise,buttalkwiththevulgar.”(與智者同思,與俗子同語)出自古希臘格言:“swansong”是根據西方傳說swan(天鵝)臨死時發出美妙的歌聲,用來比喻“詩人、音樂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東西”,漢語中有“萬事俱行,只欠東風”、“逼上梁山”、“葉公好龍”等,以上例子說明在民族各自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產生的語詞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構成了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的鮮明獨特性,是其他語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譯過程中應尊重各民族文化詞語的特點與個性,保留語言存在和表現的形式。

6.價值觀與審美意識的差異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人們的價值觀及審美意識的不同,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和看法。在價值觀念方面體現在個體與集體的觀念不同,個人價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點,英語中有不少表現語詞的個人進取個人力量、個人意志,如: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Everymanisthearchitectsofhisownfor-tune.”(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havetoblowyourownhorn.(應吹自己的號角)。與西方“海洋民族”相對的中國“農耕民族”則崇尚社團價值至上,無我精神。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大公無私”。群體取向使中國人性格內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產生了“樹大招風,人大惹議”、“人怕出名豬怕壯”等習語。在審美取向方面,中國傳統喜慶偏向紅色裝飾,而西方則多為白色;漢語中的紅茶,英譯為“blacktea”。以上例子表明,英漢文化在價值觀和審美觀方面的差異影響語詞的翻譯。英漢民族存在的文化差異決定了語詞表達形式及詞義的選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考慮原語詞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與語言個性,充分理解語詞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意味,盡可能結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語言形式及藝術特色。

三、總結

將一種語言譯為不同文化的另一種語言并非容易的事,而將特定文化語境中的語詞翻譯成同樣體現文化特色的語詞就更是難上加難,有時難免出現引起讀者誤解和曲解的翻譯。這就要求譯者應特別謹慎,仔細分析隱含在語詞背后的容易引起語義沖突的文化因素,根據具體語篇,在不違背原文語言的表達基礎上再現原文語詞的文化意蘊,達到忠實原文的目的,真正實現兩種文化的溝通與移植。因此,譯者應該采取審慎的態度,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區別對待,對能移植過來的,盡可能保存其語言表現形式,否則,就得采取其他相應的變通辦法,以傳遞其意義、意味。只有這樣,才能既忠實地再現原文的文化意蘊,又不至于違背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和譯入語的文化產生沖突。

參考文獻:

[1]Bell,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M].LondonandNewYork:Longman,1991.

[2]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1997,(6).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關孜慧.文化語境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5]李延林,潘利鋒,郭勇.英語文化翻譯學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6]毛榮貴.走出翻譯誤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