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測評分析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31 17:55: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生心理測評分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生心理測評分析報告

篇1

(宿遷學院五系,江蘇宿遷223800)

摘要:職業生涯規劃是宿遷學院新生入學教育的關鍵環節,科學地進行學生職業規劃測評是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是依據朗途職業規劃測評系統,組織宿遷學院五系新生在接受系統教育與提示之后進行測量,并以學院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精神為指導進行的一次報告分析。一方面,這些分析會為系部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供直接的數據參考;另一方面,這也為學生個體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關鍵詞 :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測評;分析報告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6—0031—02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簡介:高雷(1986— ),男,江蘇宿遷人。宿遷學院五系專職政治輔導員,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分析報告依據的理論預設、分析的維度以及數據源都取自于朗途職業規劃測試系統。朗途職業規劃測試系統可以對學生個體穩定的性格特質以及創業的深層次動力進行測試,并針對學生的不同測試情況提供專業的職業規劃指導。從測試的指標項目來看,該系統設計了崗位與學生特長、與學生的動力驅動類型之間的匹配參考。通過綜合的測量結果,可以讓學生個體發現自身職業獲取的短板以及具體的改進方略。

學生個體在獲取自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參照系之后,也懂得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現實途徑。同時,我們應該提醒每位參與測試的學生:無論是自身穩定的性格特質,還是個體的動力類型,都是具有“先賦”意味的。它的穩定與獨特只是相對的。隨著生命成長歷程的延續與生活情境的變遷,個體的知識庫和經驗都會得到不斷的豐富,并影響學生的個體性格特質與職業選擇的動力類型。這些都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

結合宿遷學院五系新生在朗途職業規劃測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統計規律,我們嘗試著分析本屆新生在職業規劃過程中的狀況,并期望分析過程能夠為我們之后的具體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供重要的參考。

一、參評學生基本狀況分析

五系新生的性別分布比例為女生占71%,男生占29%,女生的數量幾乎是男生的3倍。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成長環境、社會角色期望以及個體層次心理因素的影響,性別因素在職業規劃中的影響也比較明顯。五系新生年齡分布范圍是19~20歲的區間范圍,這與全院新生的年齡段分布是一致的。

二、與個體職業規劃測評相關的指標維度分析

(一)性格特質類型維度

從數據顯示來看,學生在職業規劃受性格類型影響的元素中,“內向感覺 情感 判斷”與“外向直覺 情感 判斷”的兩端分布較為均衡。一方面,證實了新生對本次測評的參與程度比較高,而且在填報測評報告時價值比較中立;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每一位指導教師要在這兩種類型性格匹配的職業種類中做好指導,并兼顧到其他性格類型的職業匹配,幫助學生發掘資源,整合有益信息,針對學生個體性格與職業的匹配銜接,做好進一步的指導工作。同時,通過分析得知,男生與女生在性格特質普遍分布情況上有著較大的區別。這也就告訴我們,除了在性格特質整體分布上要綜合關注與學生相匹配的職業規劃路徑,同時,也不能忽略性別因素對性格特質的影響。當然,這一過程也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成長環境、社會角色期望以及個體層次心理因素對性格特質的影響。

(二)職業規劃的深層次動力源維度

1.成功愿望指數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五系新生有職業獲取成功強烈愿望的,只占學生總數的1/5,如果將這部分學生的過往經歷與學生的成功愿望指數相關聯,學生在職業規劃過程中是否具有積極主動、努力進取的相關因素就可以從其過往的生命成長歷程中窺探一二,這也為我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分類教育提供了可能。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涵蓋著學生職業目標設定、新情境的駕馭以及自身位置的定位等指標體系,而這些也為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化的教育與指導提供了維度參照。

2.挫折承受指數

挫折承受指數是指針對受測者在面對挫折、失敗與困境時的心態、情緒與行動的可能性的測量。調查顯示,宿遷學院五系新生中有近半數的學生在面對失敗與困境時表現出的承受能力較低。這也就提示我們要在學生的抗壓能力方面進行有益的引導與幫助。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引入移情體驗與想象獲取的技巧,更為關鍵的是能夠將這方面的引導與教育融入到具體的情境與案例中。

3.人際交往指數

人際交往涉及互動過程中的“鏡中我”的內心認知與對互動本身的意義的界定與意識問題。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五系新生中有超過1/3的學生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境,表現出與人交往的動力不足、與人交往的技巧不夠、與人交往的程度不清等狀況。人際交往是個很傳統的社會心理問題。職業規劃專項測試中所顯示的學生人際交往系數分值只能作為一種參照。但交往也是有基本準則與要求的,如從容的心態、道德的規范、民族的風俗與地域的特點等,這就需要我們準確地把握與有針對性地對待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

4.影響愿望指數

影響愿望指數反饋的是一種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狀態,即要求或希望別人按照自身想法行事的愿望程度。這類動力指數在五系新生群體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95后”學生的群體特質,也給了每位教師一個提示,即要適當地引導他們學會積極地與人交流互動,懂得“謙讓”、“團隊”與“包容”。“謙讓”會讓自身變得懂禮節、明事理;“團隊”能匯聚眾智,成就事業;“包容”能體現涵養,彰顯氣度。而這些都是我們職業、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

以上四個方面的動力類型源構成了影響學生個體職業規劃的重要的內在影響因素。它的具體體現是動力類型歸類,如向著職業目標努力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主宰型、寄托型、滿足型與自強型;在面對挫折、困境時所體現的承受類型(這是逆向的動力),有開拓型、堅守型、安定型與嘗試型。

這些性格類型與動力類型測試分類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職業規劃中進行職業定位。而這一過程的具體依據是學生在這些指標體系中所集中體現出的個體職業規劃的長處與短板。因為這些長處與短板的形成是基于具體性格特質測試與動力類型歸類的,反映的是個體情況,這是提供職業規劃個別化指導的重要基礎。長處與短板最終又成為職業選擇與規避的重要參照,顯得直接明了,為學生在自身的職業定位與今后的職業角色扮演中進行積極的知識技能儲備指引了方向。這正是職業規劃工作的重要意義與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鐘谷蘭,楊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3]初宇平,姜鶴,孫云龍主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2

關鍵詞 職業指導 工作單元 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41

Abstract Career guidance of college experimental teaching base is the support and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uide th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urrently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into the symbol of the new stage, it is because the new, so need to be innovative and pioneering in many way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base unit, hope to be helpful to this topic.

Key words career guidance; work unit; professional ability

大學生職業指導教學實驗基地是集教學、訓練和科研“三位一體”的教學實驗基地,它的基本職能是:“開展大學生職業指導教學訓練,強化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建立職業指導與職業培訓緊密結合的工作機制,促進就業和探索學校職業指導的新經驗”。大學生職業指導教學實驗基地的建立可以實現就業指導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①強化職業指導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高大學生就業的質量和就業率。

1 職業指導教學訓練的主要內容

根據《大學生職業規劃與職業發展》課程的要求,結合大學生就業的特點,整合職業指導教學實驗基地資源,開設有以下教學實驗項目。職業指導教學訓練內容共分為5個模塊。模塊一,職業規劃能力訓練與指導。模塊二、通用職業能力訓練與指導。模塊三、自我管理能力訓練與指導。模塊四、創業素質測評與訓練指導。模塊五、職業培訓項目開發與實施。

1.1 職業規劃能力訓練與指導

(1)人格測評訓練。在職業規劃理論的指導下,利用北森職業測評系統對大學生進行個性化職業傾向性測評。包括:霍蘭德職業興趣、MBTI性格測評、職業價值觀測評、職業能力測評。幫助學生客觀、真實的了解自己所適合的職業,從而擬定職業群。(2)職業探索訓練。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對自己擬定的職業群進行深度體驗。通過CETTIC就業服務平臺的職業圖譜或其他評估辦法,分析職業特點,縮小職業數量。(3)決策技術訓練。在職業指導師的引領下,幫助學生掌握CASVE決策循環技術并將此技術應用于職業抉擇之中,最終確定職業方向。

1.2 通用職業能力訓練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界定,通用職業技能主要包括:表達溝通、人際交往、分析判斷、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組織管理、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能力。結合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的實際,將以上內容歸納為3個訓練項目。

(1)溝通能力訓練。通過系列團隊活動,如:通過無聲傳遞情報、盲人走路等,并對活動加以輔導,使學生體驗人際溝通與交往技能和技巧。幫助學生認識溝通的重要性和人際溝通的基本規則,形成良好的溝通能力。

(2)團隊合作能力訓練。通過對系列集體活動項目的體驗,如:相互支撐、蜈蚣行走等團隊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掌握團隊合作的技能和原則,體驗組織管理和解決團隊問題的方法。體驗團隊合作中組織管理、問題解決和分析判斷等技能,并掌握相關的技能和原則。

(3)創新能力訓練。通過一系列游戲,如:火柴難題、撲克寶塔等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創新在職業活動中的重要性,樹立勇于創新的精神,掌握創新的基本方法。

(4)求職技能訓練。在求職體驗中心,進行招聘信息查詢、求職簡歷制作能力訓練,通過對比分析和專業人士評價等方法,提升大學生制作簡歷的能力。同時,進行個人面試訓練和無領導小組面試訓練,借助微格教學設備、眼動儀等對面試過程逐一進行分析,幫助大學生掌握求職面試技巧,提升大學生應對面試的能力。

2 職業指導教學實驗基地的單元架構

高校職業指導教學實驗基地應緊緊圍繞“科研導向、服務教學、突出內涵”的原則,以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為目標。②因以上功能所致,高校職業指導教學實驗基地應該具備以下9個工作單元:

2.1 人格測評中心

根據《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要對大學生進行人格特質和創業素養的測評。人格測評中心主要功能有:性格測評、職業興趣測評、價值觀測評、職業能力測評、創業素質測評等,為大學生合理制定職業規劃和自主創業提供幫助。測評采用正式評估和非正式評估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在正式評估中,使用北森職業測評系統、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的CETTIC職業測評系統等;在非正式評估中,采用北森職業測評分類卡、結構化工作表等進行測評。③

2.2 職業體驗中心

職業探索是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基礎之一。深度地職業體驗對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職業體驗中心主要功能有:一是滿足大學生對職業的經濟環境、人口環境、科技環境、政策法規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組織環境的探索,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認知。職業體驗方法包括:視頻觀察、網絡查詢、職業人物訪談、查找資料庫等。二是對大學生職業認知狀況進行測評:借助CETTIC就業服務平臺中的職業圖譜測評法進行正式評估;采用職業分類圖、JobSoSo職業分類信息技術等進行非正式評估。④

2.3 素質拓展中心

素質拓展中心是提升大學生通用職業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實訓平臺。其功能:一是通用職業能力訓練與測評。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界定,通用職業技能包括:表達溝通、人際交往、分析判斷、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組織管理、客戶服務等8項技能。二是自我管理能力訓練與測評。自我管理能力(品質)包括:自信、自立、責任心、誠信、時間管理、主動等。在職業評估中,采用人社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制定的《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進行正式評估;采用無領導小組面試等方法進行非正式評估。同時,針對測評后發現學生技能上的不足后,采用人社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編寫的全國高等院校就業能力訓練課程系列教材中的訓練方案進行針對性訓練。

2.4 求職體驗中心

求職體驗中心具有三個職能:一是搜索招聘信息。借助招聘信息搜索軟件,根據學生求職意向,能夠快速查詢到招聘信息。二是訓練學生制作求職簡歷的技能。通過比較訓練,使學生能夠制作出規范的、個性化的求職簡歷。三是訓練學生面試技能。借助微格教學設備和眼動儀等相關設備,分析學生求職面試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訓練改進,使學生掌握面試技巧。

2.5 企業咨詢中心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總企業數的99.6%,就業人數占就業總量的71.2%,產值占國內總產值的58.8%。⑤面向中小企業就業已成為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主渠道。由于這些單位缺乏必要的用工經驗,存在盲目招聘,造成“招不去,留不住”,“用工荒”現象十分嚴重。企業咨詢中心的主要功能:一是對來校招聘單位的資質、信譽進行審驗,保障學生就業安全。二是對企業招聘進行必要的指導,包括招聘專業、層次、待遇、上升空間等進行協商,幫助企業合理制定招聘條件,實現“招得去、留得住”,以緩解中小企業“用工荒”的問題。三是對中小企業開展企業診斷和EAP服務等。

2.6 創業指導中心

創業指導中心作為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引擎,引導大學生做好創業的前期準備。創業指導中心功能主要有:一是創業心理測評,確認創業特質。二是創業能力測評,對大學生創業準備程度進行評估,降低盲目性創業。三是采用ERP綜合系統、企業運作電子沙盤、電子商務模擬、市場營銷等仿真軟件,⑥對創業項目進行集成化模擬管理,使大學生體驗創業全過程,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創業能力,降低創業風險。

2.7 職業信息分析中心

職業信息分析包括對就業失業、職業供求、工資價位和社會保險等在內的信息進行采集、整理、分析和預測等,從而為社會求職者擇業、就業和用人單位擇優招用人才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也可為高校專業建設和招生提供指導。職業信息分析中心利用專門的統計工具:一是對勞動保障及相關信息進行采集;二是對勞動保障及相關信息進行整理加工;三是對勞動保障及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是職業指導教學實驗基地的信息中樞。

2.8 職業培訓項目開發中心

培訓項目開發中心重點圍繞大學生專業技能崗位對接培訓項目開發課程和教材,對培訓進行指導和評價,對培訓合格的學生報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審核后,頒發《CETTIC職業培訓合格證書》。同時還承擔教師資格證、營養師資格證等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的組織工作。

2.9 首席職業指導師工作室

職業指導作為一個技術團隊,實施首席專家制度,有利于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帶頭作用,提高工作質量。首席專家主要任務:一是利用專用的測評工具,對有異議測評結果進行最終測評;二是利用專門訓練方法,對其他專門實驗室訓練效果不佳者,進行新的矯正訓練。三是對職業信息分析報告、創業計劃書等進行必要的最終確認。四是對團隊人員實施技術督導。五是組織團隊進行科研項目申報和組織實施科研工作。六是對大學生就業困難者進行必要的技術幫扶。

注釋

① 姜獻群.校企對接條件下職業指導工作的新變化[J].南都學壇,2012.2:86.

② 韋華.構建多元化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大學生“四種能力”.實驗室研究與探索[J].2011.5(2).

③ GCDF中國培訓中心.全球職業規劃師資格培訓教程[M].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2006:59-60.

④ 鐘谷蘭等.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上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2-83.

篇3

“以專業的考評能力驅動學習成效的教育公司”的新定位,標志著專門從事考試服務的在美國上市的ATA公司正式挺進2.0時代。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制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人才對國家的發展越來越重要。而考試也是選拔人才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早在上世紀末,美國從認證到考試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商業機構提供服務。而作為應試教育國家的中國,每年參加付費考試的人已經超過1個億以上,但在這個領域里都是政府或者是教育機構的事情,它的商業化程度很低。大家沒有覺得考試是一個生意,中國幾乎沒有獨立的公司為考試提供商業化服務,雖然也有像新東方這樣做考前輔導的,但不是做考試。ATA公司董事會主席馬肖風正是看到了這個空白市場,抓住機遇——成為中國智能化考試的創始者,決定開始為中國的考試主辦方政府和教育機構提供這樣的考試服務。

1999 年ATA成立,年底開發出1.0版本的動態操作試題考試技術,而且簽到了第一個客戶——勞動部國家職業資格鑒定中心,合同為期十年,ATA正式進入了中國的考試市場。憑借長達十五年的考試運營和管理經驗,以及遍布中國的3043家自有考站,400多個科目鑒定和考試項目,15000多家考站的客戶自有鑒定考試渠道,自主研發的DST動態模擬技術、ETX考試系統、Mobile Testing System等世界領先的考試技術,ATA已經成功為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教育機構和數千萬考生提供了專業化的考試和測評服務,成為中國智能化考試的創始者、操作類考試技術的領導者。盡管ATA公司服務過的考生已超過2500萬人次,但是ATA公司只是考試背后默默無聞的服務機構,不為大眾所知,因為ATA的初期定位“以機考系統服務于主辦方的考試公司”決定了它不需要有品牌,而且也不應該有品牌。

彼此借力 共踐理想

孫振耀,一位不在江湖,卻仍有其傳說的人物。曾經的IT行業大佬——前惠普全球副總裁、惠普中國區總裁,在惠普的25年里,從半工半讀的學生做到惠普公司的全球副總裁,這一經歷足以羨煞旁人,也令其欣慰滿足。但在他的內心世界卻有一個多年的愿望——從零開始創立一家公司,這個夢想從未改變。從惠普退休后,孫振耀先是擔任揚智科技董事長,接著又擔任海輝軟件(國際)集團董事長,并于2010年帶領其在納斯達克上市,然后又從聯發科的顧問變為聯發科的董事,并一直擔任董事職位到今天。對于孫振耀而言,這些經歷不僅僅單純的是工作變動,更是對創業的一種探尋和嘗試,體會做職業經理人和做經營者最大的差別。

“這三十年間,我不管做什么業務、經營什么公司,最關注的是教育和人才培養。”孫振耀這樣總結自己過去的三十年。據悉,孫振耀在2000年擔任惠普中國區總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惠普商學院。到今天為止,該商學院對行業的影響還很深遠,很多早期企業家都曾經到惠普商學院接受過培訓。“在惠普,我設立的獅子計劃,是現在很多企業在用的方法,進行所謂的干部培養;在海輝,我成立了項目經理學院,服務海輝的IT外包業務;我還在領教工坊擔當領教,這是一個用私人董事的背景創建的學習模式,培養企業家,它是一個社會公益群體,2012年成立的第二組,到今天為止我一直沒有放棄擔任他們的領教,和大約18位企業家在一起,我從他們身上也學到很多東西。”可見,孫振耀對培養人有極大的熱忱。這些都無疑為孫振耀自己創立致行教育科技奠定了基礎。

由于教育培業的碎片化,傳統的人對人方式到今天都沒有突破性改變,老師的數量和教育的質量大大制約了教育培訓的發展速度。具有“跨界”思維的孫振耀看到了機會,也找到了符合自己創業原則的事情,用IT技術手段改變傳統教育培訓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中國企業職業人士的績效。2011年8月28日,在第一次籌備會上,孫振耀向大家闡述了自己創業的四個理想。“第一,我要做喜歡做而且可以做的事情。因為有時候喜歡做不一定可以做,可以做是有市場機會,有商業價值的事情;第二,希望聚焦的是過去30年的積累,要培養職業人士;第三,發展一個可以成為大體量的非線性商業模式;第四,用科技手段改變傳統教育行業非常依賴于人的模式。”2012年9月,孫振耀創辦的致行教育科技正式成立,積極倡導教育培訓的知行合一。

ATA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NASDAQ: ATAI)考試測評公司,與5家全球知名考試機構并列為國際考試行業協會核心成員。其創始人馬肖風“用科技手段改變考試測評行業”的理想,與孫振耀創業四理想中的“用科技手段改變傳統教育行業非常依賴于人的模式”不謀而合。經過多次深入的溝通,孫振耀明白自己終于找到了夢寐以求的東西,閱歷豐富的他深知自己尋求的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平臺,一個可以加速實現自己理想的平臺,而ATA正是這個平臺。于是,2013年9月26日,孫振耀創業一年后,宣布致行教育科技正式與ATA合并,并出任ATA公司CEO。

新定位 新方向

2013年10月8日,孫振耀正式接任ATA公司CEO后,并沒有像以往那樣高調、迅速的與媒體見面,而是開始了長達五個多月的“沉默期”,在這期間,他不僅了解了考試測評這個行業、了解了ATA的團隊,還深入研究了該公司的未來發展潛力,以及在將來自己會做哪些可操作性的決定。深思熟慮后,今年3月26日,孫振耀選擇性的邀請了若干媒體舉行了媒體見面會,正式公布自己和ATA在未來的戰略發展和方向。

“以考評驅動學習成效的教育公司”,這是孫振耀在媒體見面會上多次強調的一句話,也是ATA的新定位。ATA將從之前的只提供考試服務延展為考試服務、備考服務、測評服務、能力發展四大類的服務。“中國的考試文化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這種能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根據今天互聯網特別是在線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們可以用這個方式驅動學習的成效,這就是ATA 2.0的新定位。ATA從原來唯一的服務主辦方、提供考試服務,可以被放大到職業人士考試,可以繼續延伸到備考、測評,不是從零開始,而是核心能力的延伸,變成一個專業考評驅動學習成效的教育公司。ATA的所有專注點都是非學歷,ATA不專注學歷考試。ATA的手段也是要通過考試促進個人發展。”孫振耀表示。

新的定位,必然會引發新的改變。ATA2.0時代的開啟,注定其需要從B2B服務主辦方,轉變為“B2B+B2C(考生和職業人士)”,由原來主要專注考試實施服務,擴展到做考試驅動學習的服務;在考試技術方面,ATA不僅要做前所未有的考試技術,同時還要有在線考試測評的學習。孫振耀表示,將強化考試測評研究院的專業能力和資源,這也是未來ATA 2.0要做更大投入的方面。據了解,ATA在2002年成立了考試測評研究院,現在有45位專家。一個測評需要三類專家:心理測量專家、命題專家、內容專家一起提供測評的專業考試內容和所需要的分析。ATA從全面到精確、創新到權威,都是過去建立的,并且只專長考試業務。在ATA進入2.0時代后,新技術應用于考試與測評,將使考試與測評變得更人性化、更簡單,并且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考試,不僅讓考試方便,而且讓考生方便。

隨著ATA的定位升級,作為廣大考生自然也會有所受益,首先是ATA一直在做的考試導航,即考試資訊,其次是備考,最后是考試社群。非學歷考試是沒有競爭關系的,是一種大家互相協作的關系,所以可以從考生社區中得到大量信息。這三件事情是ATA想做的事情。ATA可以對考生進行模擬考試分析,并輸出分析報告。考生也可以根據報告結果,有針對性的選擇培訓和學習。

應對互聯網學習

近兩年互聯網思維的蹦出,對傳統企業的“顛覆”有目共睹,互聯網企業YY把互聯網思維燒到了教育業,要端掉新東方的飯碗。接著學大教育也站出來參加了這場由互聯網引發的戰爭。這家以中小學教育為業務核心的培訓機構(NYSE:XUE)3月20日宣布其研發的個性化智能輔導產品“e學大”上線,正式開始對在線教育業務的布局。

面對這一局勢,孫振耀認為,內容是最重要的,在互聯網時代有太多的輕公司沒有內容,YY要做教育一夜之間就可以做教育,但是內容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有的。ATA也成立了考生事業部,專門針對考證群體,通過社區促使他們相互進步、相互學習。同時,ATA成立了職業能力發展學院,第一要做的培訓就是銷售能力。“現在中國有六千萬的銷售人員,他們有受到過有系統的、好的培訓嗎?這個資源太有限,我們會通過這個方式來放大ATA的價值。”

據孫振耀透露,職業能力發展學院會從培訓銷售開始,以后會進入管理等其他方面,銷售方面不是最終的內容,而是模式建立的開始,用測評分析、用線上的方式,專注地做培訓模式。“我們發展自己的測評題目,把銷售培訓變成好幾個模塊,用于持續學習,而不是上兩天的銷售課就結束了。我們會采用在線的、模塊化和考培一體的方式。縱觀所有的培訓,不管什么內容,注意到幾個問題:第一,所有知識型的東西都變成在線,所有的培訓都有知識點,互動盡量利用社區和線下方式解決。但是很多培訓是有知識點的,我希望變成很多模塊,根據自己的需要挑選;第二,一定有考試測評決定學習的成效和學習的過程;第三,一定有最后的線下互動強化效果。這三個模式是我們職業發展能力上要證明的,我把整個致行教育科技的團隊帶過來,還加上外面的人,都放在發展職業能力上了。”

篇4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 類型 成因分析

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大學生人數連創新高,加之大學生分配制度由國家統分到“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變革,使得大學生的就業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隨之在高校中出現了這樣一群人――“就業困難群體”。這個群體的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而缺乏就業競爭力,無法獲得合適的就業機會。這部分大學生成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1.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類型

1.1大學生自身條件影響形成的就業困難群體

1.1.1學習成績差形成的困難群體

這部分大學生因為補考、重修科目較多,不能按時畢業或不能獲得學位;還有一些大學生勉強畢業獲得學歷學位,但學習成績不好,專業素質較差,面對一些用人單位明確提出的專業要求只能望而卻步。

1.1.2綜合素質差形成的困難群體

現在,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特別注重對求職者綜合素質的考核和要求。部分大學生自身基本素質和職業素質能力不高,參加應聘時沒有自信心,不敢與招聘人員交流和溝通,不懂得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從而使自己的就業競爭砝碼大打折扣。

1.1.3報讀專業冷門形成的困難群體

近年來,由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生逐年猛增,就業市場對各專業之間的需求不平衡,而高校的專業設置也滯后于市場,導致很多冷門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尤為困難。

1.1.4家庭經濟困難形成的困難群體

這種類型的大學生多來自于農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導致他們平時承受的經濟壓力要比一般的同學大,而非專業教育層面的知識又往往較低,在就業階段尤其明顯。一方面畢業在即,花費在求職應聘方面的費用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貧困家庭對孩子的就業期望值普遍較高,從而影響其順利就業。

1.1.5形象因素形成的困難群體

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比較看重外表形象,把部分可以勝任工作卻因為形象不佳的學生拒之門外。

1.1.6性別因素形成的困難群體

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特別是理工科專業大學生就業時,社會對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男生,有些單位不論女生的條件多好也一概拒收。因此,高校女大學生成為就業工作中的困難群體。

1.2大學生就業心理因素影響形成的就業困難群體

1.2.1自卑心理形成的困難群體

有些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自身就業條件評價過低,擇業信心不足,從而嚴重影響他們的就業。

1.2.2自負心理形成的困難群體

有的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自身就業的條件評價過高,不能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擇業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由此導致他們錯失很多良機,最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1.2.3依賴心理形成的困難群體

部分大學生不能主動參與就業市場的競爭,向用人單位展示自我、推銷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學校和家庭,缺乏擇業的主動性,這種消極的等靠思想和依賴心理,使這類大學生經常不能順利就業。

1.2.4盲從心理形成的困難群體

部分大學生既缺乏對社會的認識,又缺乏對自我的認識,不能客觀地分析社會的需要,因而在就業時產生隨波逐流的盲從心理。他們在求職時,瞻前顧后,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并沒有根據自身去就業,最終導致錯過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2.以廣東某高校某學院為例看未就業大學生的主要類型分布

2.1針對已就業群體的調查

2010年4月對我校某學院2011屆畢業的74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740份,收回701份,其中有效問卷687份。在有效問卷中,已就業的392人,未就業的295人。在已就業的392人中,對現已找到工作很滿意的69人,滿意的108人,不很滿意的126人,不滿意的89人。從數據上看,已落實就業滿意以上的只占全部落實工作總人數的45.2%,未能達到半數,因此有一半以上雖然工作不是很滿意,但仍然可以就業,可見就業心理對其找工作的影響很大。

2.2針對未就業群體的調查

在尚未就業295人中,已有就業意向未簽約的有201人,未有就業意向的94人。其中未有就業意向的94名同學中:成績差忙著考試無暇關注就業的34人,準備出國者4人;家庭經濟困難的37人,占未就業總人數的39%,而就該院貧困生數據來看,貧困生占的比例只有20%,可見在未就業的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會顯著增大;家庭經濟優越的有16人,經單獨了解,雖未有就業意向,但表示父母有能力為其解決工作的有13人;綜合測評的班內互評分數在后30%的占28人,可見人際關系等軟素質對就業困難群體影響也較明顯。

3.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成因分析

3.1自身方面的影響

現在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即使孩子生理上已經成年,但還是事事由父母包辦,這些學生往往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較差,心理上并未成熟,遇到一些困難無法應對,在就業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就業機會。以廣東某高校某學院為例看未就業大學生的主要類型分布的調查中顯示,由于種種社會背景、生活經歷和自身條件的不同形成的能力差異性現實存在,這些差異成為影響其成為就業困難群體的原因。

3.2高校辦學理念和專業設置方面的影響

3.2.1高校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性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辦學理念上仍沒有真正實現以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為中心,仍然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評價學生偏重于知識量的考查,忽視潛能的挖掘和個性的發展;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強。

3.2.2高校的部門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

目前高校發展普遍追求大而全,在專業設置上不能及時、靈活地反映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部門專業設置雷同嚴重,特色越來越弱化。不少專業設置與市場經濟需求脫節,脫離實際,市場滯銷的人才不斷推出,市場急需的人才又不能及時提供。

3.3高校職業指導工作不完善方面的影響

3.3.1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執行效果不佳

以我校某學院為例,在2010年9月曾對700名07級本科生的就業能力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中顯示,80%的人表示對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要求了解的程度很少或不了解,60%的人表示進入大學學習以后,沒有明確制定自己的職業(學業)規劃目標并按照目標要求努力奮斗,只有20%的表示有一點明確,表示很明確的僅占20%。關于明年即將畢業找工作方面的問題,仍有50%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干什么,他們的就業心理只能用迷茫來形容。

目前幾乎每所高校都設有就業指導中心,而且都設有就業指導課程,但是從相關調查情況來看,學生從中收效不佳。

3.3.2高校的職業指導與幫助工作針對性不足

就業指導課和相關的講座等指導形式,其顯著特點是集體教學,缺乏互動交流,缺乏對學生個體化和個性化的教育與輔導,尤其是對就業困難群體不能夠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個別指導與幫助。

經了解,我校及廣東省內部分高校已經開始重視就業困難群體的指導與幫助工作,以校為例,每年都針對各年級貧困生開設素質能力提高班和強化班。大四上學期針對大學生的困難群體開設就業訓練營,內容包括職業心理素質訓練、求職面試輔導、職場禮儀及辦公技能輔導、職業素質強化訓練等內容的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此種分類指導仍為大班上課,缺乏針對性的教學;班內人員的選拔多數以自愿報名擇優選拔為原則,對于一些內向消極不主動尋求幫助的就業困難同學不能深入挖掘,實行針對性指導與幫助;由于就業指導人員不足也給針對性指導的執行造成現實困難。

3.4社會和用人單位方面的影響

2007年第二季度,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對全國103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統計分析顯示:75.7%的用人需求對求職者的性別有明確要求;其中,對男性的需求比重為39.9%,對女性的需求比重為35.8%。另外,從某高校招聘信息來看,70%以上的招聘信息對身高有明確的要求,60%以上標明了容貌好、氣質佳等字樣。而且一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條件越來越苛刻,除了性別、相貌等因素外,他們對學校的牌子、學歷層次、學習成績、綜合能力等因素要求越來越高,希望大學生能夠一專多能,在專業技能強、外語好、計算機應用能力強的前提下,還要求具備其他輔修專業知識、社會經歷,等等,希望大學生一到崗位就能發揮作用、獨當一面;只要男生不要女生,只要本地生源不要外地生源等情況屢見不鮮。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類型與成因分析是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進行有效的指導和幫助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證,而在此基礎上同樣更需要個人、家庭、高校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認清實際,有的放矢,齊抓共管,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培養和大學生就業的全面落實,貢獻一份應盡之力。

參考文獻:

[1]劉淑玲.新形勢下高校就業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招生與就業,2005,(2):45-46.

[2]許愛華,張月銘.大學生就業困難成因探析及就業指導對策――以南京部分高校未就業學生為例[J].出國與就業,2010,(7):16-17.

[3]周鋒.關于構建普通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工作隊伍培訓體制的思考[J].出國與就業,2010,(1):39-40.

[4]高永新,包偉等.關于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思考[J].科教論壇,2010,(2):140-141.

篇5

為了調查目前學生對案例教學的總體滿意度情況,我們進行了問卷調研,調研對象為武漢某高校經濟與管理學院2011級管理類本科生。此次問卷調研總人數為154人,回收150份,有效問卷96%。

問卷問項的設計主要借鑒了市場營銷中關于產品質量滿意度測評的指標體系進行設計,主要包括4個指標“學生期望”、“教學質量感知”、“教學滿意度”與“教學忠誠度”,各指標的問項均采用7點李克特量表((1表示最低;7表示最高)。

“學生期望”指標主要從個人需求與能力提升兩方面設計問項,包括“你預期通過案例教學,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獲得充分的白由表達空問;輕松活潑的互動氛圍;發人深思的案例等”;“你預期通過案例教學,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顯著提升你的團隊協作能力;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等”。“教學質量感知”包括1個問項:“你覺得案例教學課堂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你的個性需求和對白身能力提升的預期”;“教學滿意度”包括兩個問項:(1)實際的案例教學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了你上課之前的預期;(2)想象一下你理想中的案例教學課堂,你覺得實際的案例課堂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你心目中的理想和完美?最后,“學生忠誠”指標只有1個問項,即“如果沒有任何學分的壓力與選課的限制,你還會在多大程度上因為案例教學而選擇某一特定的管理學課程”。

通過計算各指標的均值,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對案例教學總體上的滿意度。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案例教學的期望高達6.73分,這一結果說明在學生心目中,對案例教學是寄予厚望的,大部分學生希望通過案例教學這一模式,能對個人能力的提升(包括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等),以及強化集體合作意識與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等個性需求滿足方面產生積極的效果。然而,當學生實際經歷了案例教學課堂之后,其感知到案例教學質量卻與之前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結果表明案例教學質量感知指標的均值為5.27。預期與現實感知之問的差距必然導致學生對案例教學滿意度評價的降低。研究表明案例教學滿意度指標均值為4.41,說明實際的案例教學課堂與學生們心目中理想的案例教學課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也是導致案例教學忠誠度較低的關鍵性原因之一。結果顯示案例教學忠誠度指標的均值只有3.97,說明如果沒有任何學分的壓力與選課的限制,學生們并不會因為案例教學而選擇某一特定的管理學課程。現實中的調研結果,對于我們有志于通過案例教學打造課程特色的教師敲響了一記警鐘。同時,我們開始不得不關注一個關鍵性問題,即案例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到底有哪些?只有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才有可能找到真正提升案例教學學生滿意度的利器。

二、高校案例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

調研對象與方法說明

本文采取學生深度訪談的定性研究方法,具體選擇上過“企業戰略管理”、“市場營銷”等課程的同學為受訪對象,因為這二門課題是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教學中運用到案例教學頻率最高的課程,學生在進行案例教學質量評價時的主觀感受是最深刻的。

然而,由于本文主題涉及教師日常教學評價等敏感性話題,從而導致明顯的社會期望偏差問題(So(ial Desirability Bias。當人們在回答問卷時感到社會壓力而給出能被社會認可的答案時,就形成了社會期望偏差。為了減少這一潛在影響,在數據收集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降低社會期望偏差的干擾。事實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進行訪談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進行個人深度訪談,而不是焦點小組訪談,將受訪者的白我表現以及周圍人“言行一致”價值觀壓力等因素的干擾降至最低;第二,盡量將被訪者引到比較安靜的地方,讓他們感覺更加白在。采取半結構式的訪談形式,營造放松、信任的氛圍,鼓勵被訪者更加放開,更加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想法;第三,對于一些特別微妙的問題,研究人員采用投射法,讓被訪者評價其他的相關行為,比如我們盡量不提到某某老師的營銷課或戰略管理課。共訪談了38名受訪者,有效受訪者為36位。

2.案例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通過對訪談內容的分析,我們最后梳理出了五項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案例選取”、“案例課堂建設”、“案例教學師資”、“案例教學與能力培養”,以及“案例教學考核”。

(1)案例選取。研究結果顯示,案例本身的選取是影響案例教學滿意度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研究發現,接近94%的受訪者認為相對于“洋案例”而言,本土案例在案例課堂教學中更受歡迎。同時,還有近88%的學生認為案例的預測性很重要。因此,具有前瞻性、預測性、開放性的案例內容對于提升案例滿意度尤為關鍵。另外有87%的學生認為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注重內容的實踐性,不要過分地強調理論;同時,時效性(74% )與關注度) 64 %)也是受訪學生經常提及的兩個方面。很多案例選擇集中于沿用已久,已經不符合當前市場形勢的案例。這樣的案例可能經典,但由于重復了太多次,對其分析形成了套路,甚至網絡上或教科書中已有很多格式化解讀,更可能教師的講解也會沿用這些標準化分析思路。這樣缺乏針對性的“老面孔”案例無疑會削弱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白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學生的參與熱情,使案例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有61%的學生還提到了案例的真實性,因為現實中有些教師為了配合理論教學,會對案例內容進行相應的改編甚至于完全虛構,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案例的教學滿意度。

(2)案例課堂建設。事實上,選擇了一個好的案例,只代表案例教學成功了一半。因為案例課堂建設是影響學生對案例教學質量感知的重要因素。我們有可能選取了一個恰當的案例,但有可能學生實際經歷了案例課堂以后,并沒有達到他們的初始預期。期望與實際感知之問的差距,將導致案例教學滿意度的降低。研究發現,93.17%的受訪學生認為案例教學課堂應充分調動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思考者、討論者、表達者;而教師則應作為引導者、聆聽者,溝通者。然而現實是有的課堂設置教師仍處于主導地位,在案例選取、討論、總結中過多干預,擠占了學生的能力發展空問,削弱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最終導致學生對案例教學滿意度的降低。事實上,這樣的互動模式扭曲了案例教學的初衷,使得案例教學形同虛設。

另外,有88.14%的學生認為學生的課前準備是影響學生案例教學課堂體驗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案例討論的過程中經常出現三五個同學說完之后就無話可說了,即所謂的“思維定勢”現象;同時,有些同學案例討論時只能就事論事,無法聯想類比,也很難說出白己獨特的觀點;而且,當缺乏一定的理論知識時,總覺得案例分析讓人感覺無所適從,無法投入熱情和積極性,因此,有時案例課堂中經常是有同學說無同學聽。以上種種現象充分說明學生的課前準備是影響學生案例參與體驗的重要因素。這種準備主要體現在讓學生提前了解案例材料,還有要提前讓學生了解一定的理論基礎。現實中,我們經常面臨的困惑是在實際的案例課堂教學中,是案例穿插理論還是理論講完之后再呈現案例或者案例先于理論?我們的研究中似乎更偏向于先理論闡述后案例討論的方式,因為這種方式能激起更多學生的參與熱情以及案例討論的深度。因為如果學生基本功不扎實、理論知識準備不充分將會造成案例分析跟著感覺走、即興發言或發言時不著邊際。

我們還發現案例教學氛圍也是重要的影響滿意度的因素。有74.24%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氛圍提到了這一因素的價值。比如很多受訪學生認為要提高案例教學的氛圍,案例課堂規模最好是小班上課;同時認為案例課堂的桌椅擺放應該更靈活隨意,要體現討論的氛圍(比如圓桌式等);而且,老師與學生之問應該是平等式討論,然而現實中有些案例教學形式缺乏合理的設計,甚至將案例討論環節省去,把講案例教學等同于案例講解,使得本該促進學生合作、交流、表達能力的教學變為老師“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輸,學生變為被動的接受對象。另外,有54.11%的學生還提到了案例課堂節奏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師應該提前有一個案例討論主題的推進順序,這樣才能提高案例課堂時問利用的有效性。因為現實的案例討論中,有些同學發言的過程中太面面俱到、忽視重點;甚至有些同學通篇念稿;同時,對于復雜的案例,案例介紹加課堂討論的方式有時就演變成了混沌無序、離題較遠的胡聊閑扯。事實上,還有35.47%的學生提到了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的價值,認為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總經理我會怎么辦?)應該加入到案例課堂中,這樣能深化學生的情景體驗,促進思考問題的聚焦性;同時,有29.18%的受訪學生認為多元案例教學平臺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他們認為案例教學僅僅依托于課堂不夠,還應該拓展到實習基地、企業、虛擬平臺等模式中去。作為案例教學,如果能將案例教學中所涉及的案例企業有關人員請到課堂中來進行現身說法,將極大地增加學生的參與熱情以及案例討論時思路的拓展。

(3)案例教學師資。教師作為案例教學中的設計者與主導者,對于學生對案例教學的總體滿意度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調研結果發現,有96.23%的受訪學生提及到教師的實踐能力與經驗是會影響到他們對案例教學的滿意度。另外,有94.33%的學生提到了教師的案例點評技巧,這部分學生中大多數均提及到教師點評一定要實現理論知識和管理實踐的結合,不能重理論輕實踐;同時,教師點評除了應該給一個基本理論框架外,還要有詳細解答;另外,教師的點評要有可執行性。總之,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充當的是精神導師的角色,要善于引導學生認識案例教學對于培養白身素質和能力的重要意義,而不只是機械地布置任務。最后,還有89.74%的學生提到了教師的理論視野問題。事實上,學生們并不否認教師們的理論功底,只是在案例教學中,能做到真正“活學活用’,的教師并不多,有些教師很難做到案例教學點與理論知識點的有效融合。因此,此處所提及的理論視野更多的是強調理論的實踐指導意義與價值。

(4)案例教學的能力培養導向。正如前所述,案例教學的本質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如果學生在經歷了案例課堂后,感覺這些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則會降低對案例教學的滿意度。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們試圖通過案例教學期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分別為:獨立分析與質疑能力X95.33%)、團隊協作能力(94.33 % )、實際管理與操作能力(91.02%)、溝通協調能力(87.74%),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85.33% ) ,決策能力X79.25 %)與資料查閱能力(74.32%)。實質上,案例教學是通過創設具體情境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研究、討論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原理,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綜合分析、判斷決策、口頭表達等能力等。案例教學對學生來說比理論教學更具挑戰性和實用性。而理論教學在知識傳授的系統性、完整性、快速性方面具有案例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一味地偏重于案例教學,可能會影響學生知識體系的完整;一味地偏重理論教學,又缺乏對學生能力應有的鍛煉。因此,正確的平衡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二者的關系,是廣大院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和課時安排上所必須考慮和重視的。

(5)案例教學考核。正如前所述,在實際的案例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小組討論中的“搭便車,,現象,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有時三五個同學說完之后課堂就變得鴉雀無聲了。這種結果將造成一種課堂互動程度的進一步降低,讓本來對案例討論有著較高興趣的同學們也產生了負面情緒。因此,我們經常在思考,是否可以進行一定的制度設計以防止此現象發生?應如何設立一個規范的案例教學評價體系?怎樣評分是公平客觀合理的?事實上,我們的研究結果也發現案例教學考核也是影響學生對案例教學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實上,由于案例分析結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不能按照客觀題一樣的標準予以評判,而應注重學生的分析能力(95.33% )、判斷決策能力X94.27 % )、創新能力(91.87%)、團隊協作能力084.37%)與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能力(77.28%) o對學生在案例課堂中思維品質的展現給予全面的考量,比如分析過程是否恰當,結論依據是否充分合理,結論推斷是否符合邏輯,思維有無創新的方面進行考核。

另外,使用小組內匿名互評(61.27% ),可以從制度設計上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減少“搭便車”者的數量。而且應將案例課堂的表現納入到學生總成績評定的框架內,使學生從心理上對其更加重視。當然,在評定方式方面,有近97.76%的學生還是認為教師評定應占主導;其次是組問互評(84.23% )。以上三種評定方式的有機結合,將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學評定的科學性,從而保證評定結果的有效性與公平性。

三、對管理類課程案例教學模式的建議進行科學的案例選取

目前而言,教師在選取案例時,經常犯“崇洋媚外”、“事后諸葛亮”、“重理論輕實踐”,以及“內容老套”等問題。

一是本土案例與西方案例并重。案例由于繼承于西方,案例教學模式在案例的選取上多注重歐美國家。然而,作為正在崛起的新興經濟體,中國活躍的本土市場上也有著層出不窮的案例。反映中國經濟與市場的案例,也是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必須重視的。對本土案例產生的特殊環境的理解、對其背后所蘊含的制度和市場的特征解讀都是我們僅僅討論西方案例所不能獲得的。因此,重視本土案例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處理本國企業面臨問題的能力。當然,案例選取一味的本土化,可能使學生缺乏國際視野。因此,應適當地保持二者的平衡。

二是強化案例的預測性。現有的很多案例都是馬后炮似的“以成敗論英雄,,式的案例,學生們很質疑其實際的應用價值。因此,具有前瞻性、預測性、開放性的案例對于提升案例滿意度尤為關鍵。這也對我們的教師進行案例庫的開發提出了新的挑戰,因為這種案例是立足于未來的,是對未來企業運作的一種分析與預測,對于教師的專業能力與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增強案例的現實性。案例選取也要反映社會熱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最好是學生切實感受或經歷過的情境下的案例。案例設計者可以從各種媒體中、教學實踐中、學生學習生活場所中搜集最新的典型案例。身邊的案例往往能激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因為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問題可提。相比于傳統的經典案例,這樣的新鮮案例由于沒有固定的解讀和評價,往往也更能提升學生的白主創新意識。在一個新鮮案例的分析中,學生思維訓練的密度和深度比在傳統案例大得多。

2.改進案例課堂建設

案例課堂建設是影響學生對案例教學質量感知的重要因素。要改進案例課堂建設,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師應通過組織、引導,使學生在比較寬松的前提下深入探討、辯論,從而實現由個案到理論、理論到現實的思考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而且,教師要擺脫“獨角戲”的傳統教學模式,把課堂的主角讓位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表達白己的觀點和看法。當然,由于學生對問題討論面的控制能力不強,有時可能會偏離主題目標的探討。所以教師提綱摯領的有力組織是保證案例課堂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案例教學的良性互動需要教師的組織協調、學生的積極主動,只有雙方的共同參與、有機配合,才能達到案例教學的既定目標。

二是應給學生創造充分的條件進行案例課堂前的相關準備。因為課前準備是影響學生案例參與體驗的重要因素。這種準備包括對案例材料的熟悉、相關理論背景的學習、討論小組成員之問的充分溝通與交流等。學生基礎工作做得不扎實、理論知識準備不充分將會造成案例分析跟著感覺走,案例討論最終只會流于形式。當然,教師還要善于營造一種有效的案例教學氛圍,這種氛圍的創造包括環境與氣氛等方面,比如案例課堂規模以小班為主;案例課堂的桌椅擺放應該更靈活隨意,比如以圓桌式為主;而且,老師與學生之問應該是平等式討論,課堂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不能將案例教學等同于案例講解,否則使得本該促進學生合作、交流、表達能力的案例教學變為老師“一言堂”式的案例灌輸。

三是走出課堂,豐富教學形式。案例教學中,要善于對具體的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比如利用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提供多元化的教學平臺等。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比如如果我是總經理我會怎么辦?)能深化學生的情景體驗,促進思考問題的聚焦性;同時,案例教學僅僅依托于課堂不夠,還應該拓展到實習基地、企業、虛擬平臺等模式中去,進而增加學生的參與熱情以及案例討論時思路的拓展。

3.強化案例教學師資

現實中,很多教師白身的成長背景是從學校到學校,雖然學術背景深厚,但實踐經驗相對缺乏。受到白身經驗的局限性,很多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對案例的認識也多基于白己的理論知識,很難引導學生把握案例的實質,使案例教學流于膚淺,大大影響了案例教學的效果。

因此,工商管理專業院系在案例教學的師資配備上應予以重視。不要一味以學位論高低,而應該讓有過實踐經驗或與企業聯系緊密的教師擔負案例教學的任務。這樣,他們的指導就不會只流于理論層面,而是具有深刻的實踐、經驗意義。另外,教師也應通過實習和調研,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豐富白己的實踐經驗,提高白己的實踐能力。

4.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

研究表明,學生們通過參與案例課堂試圖提升的能力包括獨立分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際管理與操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決策能力與資料查閱能力。因此,教師在案例的選取、案例教學課堂建設與案例教學考核等方面均應體現能力培養這一主要導向。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在具體的案例教學中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案例討論最好以團隊/小組形式進行。由各案例小組白行推選一位團隊領導,由團隊領導根據團隊成員的素質特點進行合理分工,分工應盡可能模塊化,比如資料收集、PPT制作、案例陳述等。然后,教師在進行學生綜合成績考核時,除了應考核團隊的總體表現外,還應對各個成員所分工領域的表現進行評定,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規避“搭便車”現象,同時還可以促進各團隊成員各司其職,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與集體精神。

二是采用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對案例進行點評時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反應見縫插針適時提問,設置懸念,可留出思維空問激發學生思考與表達,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形成白己的觀點。例如頭腦風暴法,訓練學生提出種種觀點,形成創新思維的習慣。

5.規范案例教學考核

由于很多教師只是將案例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所以缺乏對案例教學考核的重視。很多課程的考核方式只是集中于理論知識的考察,忽略了案例教學中學生表現的考核評價。這種合理激勵機制的缺乏,使得學生也對案例教學不夠重視,甚至采取敷衍應付的態度,從而使案例教學不能發揮原本期望的效果。即便是有相應的評價方式,大部分考核方式仍然是把學生劃分為小組,以組為單位打分。但在現實中,往往有些學生并沒有認真參與,只是坐享其成,這樣的欠公平、過于主觀的打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因此,要讓案例教學的考核更科學規范,應該同時從考核內容與考核方式著手,具體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