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質量管理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31 17:49: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產質量管理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全面質量管理、選煤廠、應用
中圖分類號:O434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當今世界的市場競爭中,質量是第一位的,如果質量不過關那在競爭中絕對要處于劣勢。美國著名質量學家朱蘭博士有一句名言“生活處于質量堤壩后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接觸質量的問題。一旦質量得不到保證,會給社會帶來危害甚至災難,如每年媒體批露的諸多企業的違法違規事件,不僅危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給現代企業管理帶來了許多新的思考與啟示,全面質量管理在企業面臨的諸多問題之下應運而生,這不僅是為了顧客的利益保障問題,也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選煤廠是一個高度機械化連續運轉的生產單位。一個完整的選煤生產過程是由接受原煤、原煤準備、洗選加工、產品脫水、煤泥水處理、產品裝車等生產環節所組成的。在這些多工序、多工種的構成中,無處不滲透著質量全面管理的理念。
二、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質量管理這個名稱,最先是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的著名經濟專家菲根堡姆提出的。菲根堡姆博士于1961年在其《全面質量管理》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質量管理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并考慮到充分滿足用戶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生產和服務,把企業內各部門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體系。”他提出:質量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要把戰略、質量、價格、成本、生產率、服務和人力資源、能源和環境學一起進行考慮,即要認識到現代經濟中質量的廣泛性,樹立“大質量”概念。菲氏的全面質量管理觀點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各個國家在實踐中又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了創新。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全面質量管理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和深化,其含義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質量管理的領域,而成為一種綜合的、全面的經營管理方式和理念。綜上所述,全面質量管理是指組織開展以質量為中心,全員參與為基礎的一種管理方法,其目標是通過使顧客滿意,本單位成員和社會受益,從而達到長期成功。
三、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必要性
1、目前我國企業質量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1)現代企業質量管理觀念落后
只停留在產品生產質量管理的傳統觀念已落后于時代要求,企業質量管理應包括品牌管理、生產質量管理、服務質量管理及技術創新管理,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也是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
(2)企業運營成本偏高
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但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品的經營成本、質量成本、售后服務成本、現場維修成本等等不經濟問題的出現,造成了產品成本過高,缺乏競爭力,從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3)技術和知識創新匱乏
我國企業面臨知識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嚴峻挑戰,我國多大數企業,技術和知識創新能力匱乏,且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足,而產品的技術高低,企業創新能力的高低,是決定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2、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意義
當今時代是一個質量競爭的時代,企業都在圍繞著“質量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這一主題改善經營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是現代管理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培訓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不斷開拓質量方面的新領域和潛在需求,及時了解質量管理理論的新成果、新發展,把握這些理論和方法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對促進自身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全面質量管理的主要內容
全面質量管理過程的全面性,決定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內容應當包括設計過程、制造過程、輔助過程、使用過程等四個過程的質量管理。
1、設計過程質量管理的內容
產品設計過程的質量管理是全面質量管理的首要環節。主要工作內容包括通過市場調查研究,根據用戶要求、科技情報與企業的經營目標,制定產品質量目標;組織有銷售、使用、科研、設計、工藝、制度和質管等多部門參加的審查和驗證,確定適合的設計方案;保證技術文件的質量;做好標準化的審查工作;督促遵守設計試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2、制造過程質量管理的內容
制造過程是產品質量形成的基礎,是企業質量管理的基本環節。它的基本任務是保證產品的制造質量,建立一個能夠穩定生產合格品和優質品的生產系統。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組織質量檢驗工作;組織和促進文明生產;組織質量分析,掌握質量動態;組織工序的質量控制,建立管理點,等等。
3、輔助過程質量管理的內容
輔助過程是指為保證制造過程正常進行而提供各種物資技術條件的過程。它包括物資采購供應、動力生產、設備維修、工具制造、倉庫保管、運輸服務等。主要內容有:做好物資采購供應(包括外協準備)的質量管理,保證采購質量,嚴格入庫物資的檢查驗收,按質、按量、按期地提供生產所需要的各種物資(包括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等);組織好設備維修工作,保持設備良好的技術狀態;做好工具制造和供應的質量管理工作等。另一方面,企業物資采購的質量管理也將日益顯得重要。
4、使用過程質量管理的內容
使用過程是考驗產品實際質量的過程,它是企業內部質量管理的繼續,也是全面質量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過程質量管理的基本任務是提高服務質量(包括售前服務和售后服務),保證產品的實際使用效果,不斷促使企業研究和改進產品質量。主要的工作內容有:開展技術服務工作,處理出廠產品質量問題;調查產品使用效果和用戶要求。
五、全面質量管理在選煤廠中的應用
1、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
選煤廠崗位繁多,各道工序互相制約,像廠部、準備工段、主選工段、壓濾工段、備煤工段、機電工段等,所有崗位人員都應納入全面質量管理范疇。要把全體員工都涵蓋在全面質量管理過程之中。選煤廠是對煤進行分選,生產不同質量、規格產品的加工廠。選煤廠的工作就是為保證生產出用戶所需的產品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從原料煤進廠、人員安排、各種機械的合理配置等工作人手,對原煤進行科學有效的分選,既保證滿足用戶的需求,又能使選煤廠的利益最大化,同時還要符合國家的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環保政策。選煤廠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在此系統中的每名員工都是質量管理的參與者、實施者、把關者。
(1)建立現場指導生產制度,責任落實到人。原料煤入倉合理配比入選,產品貯存配比裝車,充分發揮煤倉儲存能力,以減少外部影響時間,保證生產。做到合理配比,分裝分運,全過程控制。
(2)健全包括入廠原煤儲、裝、檢、配質量控制、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精煤產品儲裝運質量控制、精煤銷售和售后服務在內的質量保證體系按照標準要求,嚴把各個生產環節質量關,形成了班班有措施、時時有考核、天天有匯總、月月有分析的質量動態管理機制。
(3)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遵循市場需求,制定生產計劃,以指導生產。
(4)嚴格落實管理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在商品煤質數量方面,對采制化以及相關的責任隊組實行連環、閉合管理考核,選煤廠負責煤質管理人員組織不定期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處理并進行嚴格考核。
2、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從選煤廠的最初設計開始,就應具有質量管理意識。要掌握選煤工藝,包括煤質資料整理與分析、工藝設計原則、產品結構及質量要求等。加強生產過程的管理,保證生產的產品質量符合用戶要求。選煤工藝是由原煤性質和用戶要求來決定的,各廠不盡相同。選煤廠是由原煤受煤、原煤的選前準備、選煤、煤泥的分選、回收,選煤產品的脫水,干燥,產品的裝車外運等部分組成。大部分選煤廠有受煤、選前準備、選煤、裝車等分別的各個廠房,各廠房之間有膠帶輸送機連結。選煤生產主要的檢查包括:快速浮沉、煤泥水濃度、濕式篩分、月綜合煤樣試驗、單機檢查。
(1)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項煤質管理制度。制定一套相對完善、齊全、適于操作的煤炭質數量管理制度,主要有選煤廠質量工序管理制度、測灰儀管理規定、選煤廠質量倒查法實施辦法、選煤廠采制化管理制度等。各項煤質管理制度的健全,為加強煤質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2)強化過程監督,穩定產品質量。煤質管理,重在過程的控制。從入廠的原煤抓起,采用先進選煤設備,提高了篩分效率,降低了煤泥水質量濃度;加強對篩網的管理,確保篩網不破不漏;加強對質量工序點的管理,明確工序控制目標,制定科學考核標準,加強工序信息數據反饋,及時指導生產,確保上下道工序的產品質量穩定。
(3)對篩選末煤和商品末煤分別采取“雙控”和配煤措施。即篩選末煤在線測灰儀監控和人工采樣做快灰監控。
(4)制定化驗上報制度,推動化驗工作科學管理,快速準確、及時上報煤質數據,為決策層提供參考,指導選煤生產。
3、全面的質量管理
全面的質量管理包括商品質量和工作質量。工作質量是指企業為保證和提高商品質量所做的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工作的質量。商品質量取決于工作質量,工作質量是商品質量的保證和基礎,重點抓好工作質量,商品質量也就獲得了保證。選煤的主要目的是:①除去原煤中的雜質,降低灰分和硫分,提高煤炭質量,適應用戶的需要。②把煤炭分成不同質量、規格的產品,適應用戶需要,以便有效合理地利用煤炭,節約用煤。③煤炭經過洗選,矸石可以就地廢棄,減少無效運輸,同時為綜合利用煤矸石創造條件。據此目的,進行全面的質量管理。
(1)加強人選原煤管理,加大對人選原煤的考核力度,確保人選原煤平均灰分誤差控制在規定范圍。要求人選的原煤質量穩定,應加強煤炭企業全面質量管理,保持煤炭質量的優質、穩定。礦井的煤質管理是整個企業煤炭質量全面管理的根本。保證煤質穩定對煤炭洗選加工有重大意義。
(2)定期召開煤質分析例會。選煤廠煤質領導組每月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召開煤質例會,對煤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得失分析,強化管理人員的煤質意識,提高煤質管理的執行力。
(3)在材料采購環節要降低采購成本。材料成本是原煤成本中的最主要變動成本,具有很大的潛力空間。材料采購是材料成本發生的第一環節,應制定原材料計劃制度、采購控制制度及售后跟蹤制度。
(4)選煤廠設備具有連續化、自動化、高速度、精密化的特點。高度的機械化要求各工種之間無縫銜接,上一道工序為下一道作好鋪墊,不留問題。質量意識牢記在心,時時刻刻不忘質量是企業生存之本。加強對機電設備的管理與維護,為連續生產作好日常保養工作。
六、結束語
近些年來,質量管理方面的新概念和方法以幾倍于過去的速度出現,現在的企業都在引進或者將要引進這些新概念和新方法,但是從目前我國全面質量管理發展的情況來看,質量信息化是一個新趨勢,在現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國企業想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順應質量管理信息化的大潮流,而質量管理工作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也將會隨著企業質量管理信息化的迅速發展而發生一個巨大變革。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朱蘭曾經說過,20世紀是生產率的世紀,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
隨著工程項目實施進入市場化運作,影響工程質量因素的控制難度大大增加,各類工程項目的技術要求日趨復雜,用戶對工程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將全面質量管理更好地應用到選煤生產的各個環節,切實利用好選煤廠加工手段,生產出適銷對路的優良產品,作到最低運營成本運營,是選煤工作者面臨的長久的課題。只有執行全面質量管理,按照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原則,降低生產成本,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達到精煤產率最大化,從而實現選煤廠經濟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王玉鑫:《對青山選煤廠質量管理工作的分析》,《煤炭技術》,2012年03期
[2] 王建運:《壓力管道元件質量保證體系運轉情況的監督檢查》,《化工設備與管道》,2010 年05期
篇2
【關鍵詞】質量成本;質量成本管理;綜述
一、質量成本的形成和發展
(一)質量管理的發展
質量成本的形成與質量管理的發展密切相關。質量管理發展的過程包含著質量成本的萌芽和形成的過程。林萬祥把質量管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標準化階段――1924年泰羅質量管理以前,特點是依靠質量檢驗的專業化隊伍,按照既定的質量技術標準進行事后檢驗和質量把關;統計質量管理階段――1924年至四十年代,采用數理統計和概率的方法,事前控制;全面質量管理階段――20世紀50年代后,質量與成本、質量與經濟效益相聯系。
(二)質量成本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菲根堡姆(A.V. Feigenbaum)在通用電氣公司任職期間,向公司最高領導層提交了一份質量成本報告,把質量預防、鑒定活動的費用和由于產品質量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損失一起考慮。這份報告被公認為是質量成本管理的先驅。
50年代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J.M.Juran)和倫德瓦爾(M. Landwhar)相繼提出“礦中黃金”的概念。所謂“礦中黃金”,是說廢次品損失就像一座金山,減少廢次品,就猶如挖掘礦中黃金,是降低質量成本、增加利潤的有效途徑。這被認為是質量成本概念的雛形。
60年代初,菲根堡姆首次提出了“質量成本”的概念,認為“工廠和公司的質量成本包括兩個方面: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其主張是把質量預防費用和檢驗費用與因產品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廠內損失和廠外損失一起加以考慮。
自菲根堡姆首次提出質量成本以來,世界上許多著名質量管理專家如美國的H?J?哈靈頓、瑞典的桑德霍姆等相繼對質量成本理論進行了論述,特別是朱蘭博士在“礦中黃金”概念的基礎上,較詳細地闡述了質量成本的內涵、性質、特點及其構成,并系統闡述了質量成本的收集、歸屬、計算、分析、控制,為質量成本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8年,我國在引進全面質量管理的同時,也引進了質量成本。80年代中期以后,質量成本理論研究范圍不斷擴展。
二、質量成本概念綜述
質量成本概念最早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此后不同的質量管理學者對其概念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不同學派也因此形成。
費根堡姆(A.V.Feigenbaum)在《全面質量管理》中明確指出,質量成本中目前能準確測算的叫工作質量成本,它由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兩部分構成。他還提出質量成本的范圍涉及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并將質量成本劃分為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質量損失成本和外部質量損失成本。他的研究表明對預防成本的投資,可以減少鑒定和損失成本。
朱蘭(1951)在其《質量控制手冊》中最早闡述了質量成本的一般性概念:“質量成本是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而支付的一切費用,以及因未達到既定質量而造成的一切損失”。他把“提高產品質量的一切費用”列入質量成本的構成內容。最后確定預防成本10%,故障成本50%,鑒定成本40%為最佳結構。
質量大師哈靈頓(1987)認為,“質量成本是指企業全體雇員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并認為質量成本應更名為“不良質量成本”,并對其構成內容作了詳細的劃分。
克魯司比(1962)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認為質量免費的,質量就是一次成功,提高質量就要以消除工作中的缺陷為目的。公司不應該把提高質量所作的努力視為成本,而應該把這種努力視為降低成本的一種途徑。
國際標準化組織指出,質量成本是質量經濟學的概念,是指生產方、使用方在確保和保證產品滿意的質量時所發生的費用,以及當不能獲得滿意的質量時所受到的損失。并把質量成本分為工作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如前所述,可以看出,質量成本概念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之中,概念界定也越來越明確。
三、質量成本管理
質量成本管理是質量管理與成本管理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管理體系。著名質量管理學者W?愛德華茲?戴明稱之為一種全新的戰略成本管理方法。20世紀60年代以后,質量成本管理在理論研究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質量成本管理范圍的擴大
六十年代后,菲根堡姆在研究“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把質量成本管理的范圍延伸到產品壽命周期,形成從市場調查、產品設計、技術裝備、物資供應、生產制造、產品銷售到用戶使用的全過程的質量成本管理。
八十年代,哈林頓在把質量成本改名為“不良質量成本”,并劃分為直接不良質量成本和間接不良質量成本。并把用戶損失成本、信譽損失成本、用戶不滿損失成本等包括在不良質量成本之中。對操作者,特別是管理者的差錯造成的內部損失和外部損失也列為內部差錯成本和外部差錯成本。
國際標準將質量成本劃分為工作質量成本和外部質量保證成本的主張,并將外部質量保證成本定義為向用戶提供客觀證據所支付的費用,包括特殊和附加的質量保證措施、程序、數據、證實試驗和評價的費用。
質量成本范圍的擴大帶來質量成本管理范圍的隨之擴大,介于計量、資料理集,信息加工的困難,急需從管理上亦以完善,從而推動了質量成本管理的發展。
(二)質量成本管理領域的擴展
現代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廣泛應用及其對質量成本管理的滲透,使質量成本管理在發展中形成了―些新的領域。這些新領域主要包括:
1.作業質量成本管理
王耕(2002)在《強化價值鏈質量成本管理提升企業競爭優勢》中強調,“作業成本法和作業成本管理影響所及,促使成本管理由戰術向戰略轉型,而作業質量成本管理則是一種專題性、定位型戰略,其對于提升企業競爭優勢起到重要作用。”
林萬祥(2002)認為,作業質量成本管理體現了“過程管理”的新思維,把質量成本管理深入到“作業”過程的層次,以“作業”為核心;以作業質量成本計算為中介;以“成本動因”分析為導向;以適時生產系統和全面質量管理為重點。
2.戰略質量成本管理
朱蘭把戰略質量成本管理的內涵戰略成本管理的內涵表述為:企業如何利用成本信息進行戰略選擇,以及不同戰略選擇下如何組織成本管理。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就是將成本管理置身于戰略管理的廣泛空間,從戰略高度對企業及其關聯企業的成本行為和成本結構進行分析,來為戰略管理服務。
王耕、許金葉(2006)認為,戰略質量成本核算的理論內容是:以顧客滿意為導向;以為企業戰略管理決策提供戰略質量成本信息為目的;以作業成本法為基本核算方法。同時,他們還指質量成本信息不是可接受水平的質量成本信息而是零缺陷質量成本信息;質量成本信息不僅反映產品生產經營階段而是反映整個產品生命周期。
3.目標質量成本管理
目標質量成本管理是目標成本管理與質量成本管理結合位用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這種新型管理模式是以“目標”為核心,在目標成本計算的基礎上,通過目標成本的設立、分解、控制、分析和考核,選到降低和優化質量成本目標的一套管理程序和方法。
4.質量成本責任會計
張洪雋從質量成本與責任會計核算一體化入手,闡述了質量成本納入會計核算的必要性,特別是納入責任會計核算的現實可能性,并就質量成本責任會計核算體系的建立及具體操作方法作了簡要介紹。
林萬祥(2001)認為,質量成本責任會計是在借鑒成本中心的責任會計的基礎上,結合質量成本的特點而構建的一種質量成本管理會計的方法。其主要內容包括:建立質量成本責任中心;編制質量成本責任預算;組織質量成本責任核算,是在質量成本責任會計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包括質量利潤和質量投資中心的責任會計體系。
參考文獻:
[1]J.M.朱蘭(J.M.Juran).質量控制手冊[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2]A.V.Feigenbaum:Total Quality Control, Third Edition. Me 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3.
[3]H.J.哈林頓.質量不良成本[M].Poor Quality Cost,1986.
[4]菲利普?克勞士比.削減質量成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許金葉.管理會計[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6]林萬祥.質量成本管理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7]余美芬,林修齊.企業質量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篇3
【關鍵詞】機械;加工生產;質量管理;優化
現階段我國的企業在進行機械加工生產的過程中越發的注重現場質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機械加工生產的現場質量管理可以涉及到諸多的方面,比如對于人員的配置、機械的運行、材料的應用、能源的管理以及規則的指導等等環節都要進行切實的配置和優化,機械加工生產是企業運行的基本部分,也是企業實現良好發展的基礎內容,它可以為機械加工生產現場的質量以及工作效率實現有效地提升,如若在這一環節未對其進行切實的安排和管理,將會使得企業的產品產生效率大大的降低,甚至還會使得操作的相關員工由于生產過程中的工作失誤發生影響其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事件,那么,筆者則根據切實的探究,首先對我國現階段的機械加工生產現場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而后又針對性的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對于機械加工生產現場管理中易出現問題的探究
(一)質量管理不具備科學性
現階段的諸多企業在現階段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已經將利益作為主導性的作用,為了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益,很多企業都忽略了產品的質量,即便對質量實現管理更多的也將質量管理的作用有所降低,這一現象將直接的導致現階段的企業制造的產品無法得到質量的保障,而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企業并為對質量管理真正的落實到實踐生產的過程中,只是將質量的管理內容掛在嘴邊,但未將其融入到機械加工的質量管理過程中,從而直接的使質量管理水平呈下降趨勢。
(二)質量管理落實力度不強
之所以在企業進行機械加工生產的過程中建設質量管理體系或質量管理部門,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將生產過程更加趨向于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以及程序化等等,這樣才能使質量的管理水準達到企業發展的要求水平。但是企業在進行機械生產加工的過程中很多部門的相關人員并未對這一體系建設的優勢實現切實的了解和解讀,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在接卸加工生產過程中并未對質量管理力度切實的落實,出現執行力度不強的現象,這就給質量管理的落實帶來了諸多的阻礙。
(三)質量管理的信息化理念融入不足
現階段的機械工業生產發展程度很大程度對國家的經濟實力進行體現的重要途徑,縱觀很多工I發達的國家,它們在進行機械工業生產的過程中已經將信息化的理念充分的融入,并且已經對其機械工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所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化理念的不斷融入,我國的機械加工生產也已經將信息化的技術手段逐漸的應用到生產過程中,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諸多的問題,其中未將信息化的技術完全的應用到實踐過程中已經成為了現階段進行機械加工生產的重要問題,而且現階段的企業質量管理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所以在質量管理中將信息化理念融入其中,已經成為了現階段機械加工生產質量管理過程中的難點也是需要改革的重點。
二、對于機械加工生產現場質量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建設科學的質量管理途徑
在對企業的機械加工生產過程中,機械生產的現場管理可謂是企業運營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現,對現場的管理可以對企業的職員的工作效率實現切實的提升,且還可以對產品的質量提供切實的保障。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已經有越發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科學的管理手段對于競爭如此激烈的背景下提升自身企業的社會競爭力,針對這一想法,諸多發展中的企業在進行管理時,并越發的重視質量管理手段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企業在進行生產工人的施工現場的管理時,應當以確保生產質量這一重要內容作為基本,從而將施工現場工人的工作效率實現有效的提升。
(二)建設質量管理體系
這一建議的具體內容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方面是從提升部門人員的執行力度來考慮,要想將質量管理的工作真正的落實到實踐當中,并提升管理的水準,就要將質量管理部門的工作落實到機械加工生產的過程中,而且還可以通過合約簽訂的方式,對質量管理部門采取責任制的方式,對質量管理部門的工作落實進行切實的督促,這樣就會對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提供切實的法律保障,還可以促進質量管理工作的運行效率,最終使得產品的質量以及質量的管理水平都會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第二方面是要對企業的內部員工的質量管理進行培訓,目的就是將企業內部的員工對于生產質量管理的重視度有效的提升,這樣的方式對于建設質量管理體系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對于員工的切實培訓,還可以對員工培養相關的質量管理意識,并提升自身的法制的施工概念。最后一方面是要重視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積極地調整現階段的管理結構,根據企業的加工生產發展現狀,建設適合企業發展的、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對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可以為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理念提供切實的保障,并且還要對企業的信息化技術融入進行切實的規劃,還要將各部門所具備的具體作用進行明確,這樣的目的就是將信息技術的建設以及管理手段同步落實,這樣的途徑也會為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機械加工生產現場的質量可以直接的影響到企業最終的發展層次,所以,一定要重視機械加工生產管理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建設科學的質量管理手段以及構建質量管理體系的方式來提升企業機械加工生產現場的質量管理,通過上述的手段和措施可以為企業日后發展的科學性提供切實的保障,且還會直接的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產品的生產質量。
參考文獻:
[1]周明.機械加工生產現場質量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12(14):120
[2]楊實禹,葛佳.機械加工生產現場質量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11):63
篇4
一、我國企業中的質量管理的現狀
(一)質量及質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1、質量的概念
國際標準化組織1994年7月正式《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標準,比較科學、嚴格的把質量定義為“反映實體滿足明確和隱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總和”.2000年國際標準組織又對質量的定義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在《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中的定義為:質量是指“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
2、質量管理的概念
質量管理是指為了實現質量目標,而進行的所有管理性質的活動。在質量方面的指揮和控制活動,通常包括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
(二)現代質量管理發展過程的四個歷史階段
1、質量檢驗階段(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9世紀末資本主義的工廠逐步取代了分散經營的家庭手工業作坊,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 勞動者集中到一個工廠內共同進行批量生產勞動, 于是產生了質量檢驗管理。
2、統計質量控制階段(20世紀20-50年代)
資產階級工業革命成功后,機器工業生產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生產,勞動者集中到了一個工廠內共同進行批量生產勞動,于是產生了統計質量控制管理。
3、全面質理管理階段(20世紀60年代起-20世紀末)
我國在工業產品質量檢驗管理中,一直沿用了原蘇聯40~60年代使用的百分比抽樣方法,直到80年代初,我國計數抽樣檢查標準制訂貫徹后,才逐步跨入了全面質理管理階段。
4、社會質量管理階段(21世紀初至今)
21 世紀, 不僅質量管理的規模會更大, 而更重要的是質量將作為社會諸要素一一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自然環境、質量等中的一個重要要素來發展。這意味著質量將受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自然環境的制約而同步發展 , 質量系統將作為一個子系統而在更大的社會系統中發展。因此,21 世紀將使質量管理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即社會質量管理階段。
(三)我國企業中質量管理的現狀與對策
1、我國企業中質量管理的現狀
(1)現階段我國國有企業仍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但在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有的適應較快,有的適應較慢。
(2)部分國有企業喜歡做表面文章,不顧自己質量管理工作的基礎,在企業內部大張旗鼓的開展超越自己消化能力的質量管理思想和質量管理標準。從質量檢驗階段越過統計質量控制階段而直接開展全面質量管理,造成多數企業的質量管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3)盡管企業質量管理的現狀引起我們很多思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能夠立足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產品質量、服務質量能持續改進,企業質量管理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員工有較強的質量意識,把產品質量視為企業的生命和滿足顧客的要求,不僅僅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落實到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4)我國自加入WTO以來,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與國外企業抗衡、生存并發展是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我國市場經濟的歷史雖然不長,但相當一部分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吸收和消化了最新的質量管理理論并結合企業的特點組織落實和實施,是自己不斷成長和壯大。
2、我國企業質量管理的對策
(1)一切從實際出發,有所取舍。當前我國企業質量管理的整體水平與市場經濟條件下所要求具備的素質還有一定的距離,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也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一些成功企業在質量管理的過程中能結合自身實際,在學習國外企業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時,不照搬照抄,而是有所取舍,因為我國多數企業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與國外企業相比有相當大的差異
(2)要進行扎實的基礎性工作,加強基礎質量管理工作的力度,不僅要讓質量意識深入每個員工的工作之中,而且要讓企業各級員工了解質量管理的發展歷史,掌握基本的進行質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培養全體員工對企業產品質量的自豪感。
(3)提高質量管理的科學性。具體而言就是要強化企業和廣大員工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產業素質,提高數理統計技術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水平,優化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質量管理人員的能力結構,提高其應用科學的質量管理工具去把握事實、分析原因、發現規律、擬定對策的能力和解決質量問題的綜合素質。
(4)貫徹ISO9000系列標準,提高企業質量管理的規范性。通過采用ISO9000系列標準,建立完善的文件化質量體系并保持有效的運行,我國具備條件的企業,應推行ISO9000系列標準的第三方認證,以此提高企業質量管理的規范性,營造嚴謹、規范的企業質量文化氛圍。
(5)鼓勵質量管理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只有創新才能使企業永遠保持強大的生命力,要倡導各行業、各企業選用適合自己特點的實用有效的質量管理方法并不斷創新,企業只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質量管理體系
1、質量管理體系的概念
質量管理體系的標準定義為“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管理體系”,通常包括制定質量方針、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活動。實現質量管理的方針目標,有效地
開展各項質量管理活動,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這個體系就叫質量管理體系。 2、質量管理體系的八項原則
(1)以顧客為中心 組織依存于顧客,因此,組織應當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滿足顧客要求并爭取超越顧客期望。
(2)領導作用 領導者確立組織統一的宗旨及方向,他們應當創造并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
(3)全員參與 各級人員都是組織之本,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的才干為組織帶來收益。
(4)過程方法 將活動和相關的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著眼于過程中資源的使用,追求人員、設備、方法的有效使用。
? (5)系統管理 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系統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組織提高實現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續改進 通過管理評審、內外部審核以及糾正與預防措施,持續地改進質量體系的有效性。持續改進總體業績應當是組織的一個永恒目標。
(7)以事實為決策依據 以審核報告、糾正措施、不合格品、顧客投訴以及其他來源的實際數據和信息作為質量管理決策和行動的依據。
(8)互利的供方關系 組織與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關系可增強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承諾讓顧客滿意并持續改進。
二、我國企業實行質量管理的必要性
(一)我國企業中存在質量問題的原因
1、缺少遠見 遠見提供了企業向何處發展、企業如何制定行動計劃以及企業實施計劃所需要的組織結構和系統的順序。缺少遠見就導致把質量排斥在戰略之外,這樣企業的目標及優先順序就不明確,質量在企業中的角色就不易被了解。
2、沒有以顧客為中心 誤解顧客意愿、缺少超前為顧客服務的意識, 雖改進了一些工作但沒有給顧客增加價值,也會導致質量管理的失敗。
3、管理者貢獻不夠 質量管理最大的一個障礙是質量改進中缺少上層主管的貢獻,管理者的貢獻意味著通過行動自上而下地溝通公司的想法,使所有員工和所有活動都集中于不斷改進。
4、沒有目的的培訓 企業許多錢花費在質量管理的培訓上,然而許多企業并沒有因此得到根本的改進,因為太多的質量管理培訓是無關緊要的。可以說,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的培訓實際上是一種浪費,這也是質量管理失敗的一個因素。
5、組織結構不適宜 如果企業還存在煩瑣的官僚層次和封閉職能部門,無論多少質量管理的培訓都是沒有用的。在一些企業中,管理者的角色很不清楚,質量管理的責任常常被授權給中層管理者,這導致了質量小組之間的權力爭斗,質量小組缺少質量總體把握,結果是爭論和混亂。
(二)質量管理對我國企業穩健發展的重要性
從宏觀上來說,當今世界的經濟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產品和服務質量。質量水平的高低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對于企業來說,質量也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保證,是開拓市場的生命線,正可謂“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當今市場環境的特點之一是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就更要求企業將提高產品質量作為重要的經營戰略和生產運作戰略之一。因為,低質量會給企業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它會降低公司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增加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成本,損害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等等。另一方面,以前,價格被認為是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的關鍵因素,現在情況已有了很大變化。很多用戶現在更看重的是產品質量,并且寧愿花更多的錢獲得更好的產品質量。在今天,質量穩定的高質量產品會比質量不穩定的低質量產品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較好的質量也會給生產廠商帶來較高的利潤回報。高質量產品的定價可以比相對來說質量較低產品的定價高一些。另外,高質量也可以降低成本,而成本降低也就意味著公司利潤的增加。
三、現代企業質量管理理念
(一)現代企業質量管理的方法根據和工作思路-PDCA循環
1、PDCA循環的四個階段
(1)計劃階段(Plan),看哪些問題需要改進,逐項列出,找出最需要改進的問題。
(2)執行階段(Do),實施改進,并收集相應的數據。
(3)檢查階段(Check),對改進的效果進行評價,用數據說話,看實際結果與原定目標是否吻合。
(4)處理階段(Action),如果改進效果好,則加以推廣,如果改進效果不好,則進行下一個循環。
2、PDCA循環的特點
(1)大環套小環,相互促進。整個企業的質量管理是一個大的PDCA循環,各級職能部門都有各自的PDCA循環,依次又有更小的PDCA循環,直至落實到每個員工。
(2)爬樓梯。四個階段要周而復始地運轉,而每一輪都有新的內容與目標,因而也意味著前進了一步,猶如爬樓梯,逐步上升。
(3)強調提高計劃質量。傳統觀點認為,質量管理的關鍵在于處理階段,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人們普遍認為應把重點放在計劃階段,強調提高計劃質量及事前的精心準備。
(二)全面質量管理理念
1、全面的質量,包括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成本質量。
2、全過程的質量,指質量貫穿于生產的全過程,用工作質量來保證產品質量。
3、全員參與的質量,對員工進行質量教育,強調全員把關,組成質量管理小組。
4、全企業的質量,目的是建立企業質量保證體系。
(三)6σ管理理念
1、6σ管理的含義
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對不合格的一種測量評價指標;二是驅動經營績效改進的一種方法論和管理模式。
2、6σ管理的特點
(1)對顧客需求的高度關注6σ管理以更為廣泛的視角,關注影響顧客滿意的所有方面。6σ管理的績效評估首先就是從顧客開始的,其改進的程度用對顧客滿意度和價值的影響來衡量。
(2)高度依賴統計數據統計數據是實施6σ管理的重要工具,以數字來說明一切,所有的生產表現、執行能力等,都量化為具體的數據,成果一目了然。
(3)重視改善業務流程6σ管理有一整套嚴謹的工具和方法來幫助企業推廣實施流程優化工作,識別并排除那些不能給顧客帶來價值的成本浪費,消除無附加值活動,縮短生產、經營循環周期。
(4)積極開展主動改進型管理掌握了6σ管理方法,就好像找到了一個重新觀察企業的放大鏡。人們驚訝地發現,缺陷猶如灰塵,存在于企業的各個角落。這使管理者和員工感到不安,要想變被動為主動,努力為企業做點什么,這樣,企業就始終處于一種不斷改進的過程中。
(5)倡導無界限合作勤于學習的企業文化,6σ管理擴展了合作的機會,當人們確實認識到流程改進對于提高產品品質的重要性時,就會意識到在工作流程中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相互
依賴性,加強部門和上下環節之間的合作和配合。 3、6σ管理的優勢
(1)節約企業運營成本對于企業而言,所有的不良品要么被廢棄,要么需要重新返工,要么在客戶現場需要維修、調換,這些都需要花費企業成本。實施6σ管理會節省下來一大筆的成本。
(2)增加顧客價值實施6σ管理可以使企業從了解并滿足顧客需求到實現最大利潤之間的各個環節實現良性循環。公司首先了解、掌握顧客的需求,然后通過采用6σ管理原則減少隨意性和降低差錯率,從而提高顧客滿意程度。
(3)改進服務水平由于6σ管理不但可以用來改善產品品質,而且可以用來改善服務流程,因此,對顧客服務的水平也得以大大提高。
(4)形成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在傳統管理方式下,人們經常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工作處于一種被動狀態。通過實施6σ管理,每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做成什么樣,應該怎么做,整個企業洋溢著熱情和效率。在強大的管理支持下,員工能夠專心致力于工作,減少并消除工作中消防救火式的活動。
(四)質量管理理論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
在21世紀這個信息、交通發達以及對產品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全面質量管理更是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個國家發展、成功最主要的因素。下面就以我國的海爾集團為例簡單談談全面質量管理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
1985年,海爾用鐵錘砸爛了76臺不合格冰箱,這不僅是公司創業的壯舉更是中國一代名牌的起點。海爾始終靠高質量推銷產品,而不是以價格取勝。“高質量”的內涵不僅僅是符合工廠或是國家規定的標準,更意味著不斷向顧客提供超出期望的滿足。從起步開始,海爾就實施了一種全面質量管理的驅動戰略。簡而言之,它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個高質量的組織,干出高質量的工作,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以“零缺陷”為目標是質量百分之百合格。多數人認為這是荒誕的,但實際上,并不能這么輕易下判斷。從統計學的觀點上上來說,“零缺陷”是沒有道理的,在大公司里,根據大多數定律,總會有殘次品的出現。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不為百分之百而奮斗,那就是容忍錯誤,而錯誤也真的會發生。因此,海爾集團對全體員工進行了全面質量管理重要性的教育,是全面質量管理深入人心,增強每個員工的責任感。
篇5
關鍵詞:精益生產;企業;應用;制造業;生產組織管理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制造業規模不斷的擴大,社會經濟對于制造業的要求日益提高,為了滿足現階段制造業工作的要求,必須要做好生產組織結構的優化,這就需要實現制造業工作體系的健全,精益生產模式具備良好的經濟效益,它的工作效率比較高,工作程序比較簡單,具備良好的工作實用性,通過對精益生產模式的開展,可以有效提升制造業的工作效益。
1 制造企業精益生產的應用概念
(1)在宏觀經濟環境日益復雜化的今天,戰略轉型與控制成本無疑是裝備制造企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很多裝備制造企業將精益生產作為重點的工作進行部署。精益生產是一種具備良好工作效益的方法,其致力于生產管理模式的改進,讓企業以最小的工程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運作效益。這種模式強調工作模塊的精簡,進行生產周期的減少,進行工作程序的優化,提高生產質量,從而顯著提高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
精益生產概念貫穿于制造業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其作用于每道生產流程工作效率的優化,最大程度進行工作鏈非價值活動的消除,從而保證每一道工作程序,都具備極大的工作價值。在精益生產過程中,它的質量管理意識貫穿始終,貫徹于產品的設計階段、生產階段、安裝階段,在從產品設計階段開始,質量問題就被考慮進去,確保每一個產品都能按照正確的方式進行生產及其安裝。為了提升制造系統的最大效益,在精益生產環節中,必須遵循成本最優化原則,在庫存管理中,必須要滿足實際工作要求,并且維持生產線的正常流動,實現產品庫存及制品庫存的協調。精益生產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管理模式,實現了工作環境管理及工作質量環節。
它并非是一種簡單的工作管理體系,它是一種科學性、整體性、高效性的管理體系,涉及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涉及到企業的發展環境及文化。相比于大批量的精益生產模式,精益化生產更加追求精細化管理,非常注重管理過程中各個程序的優化,從而保證整體管理效率的提升。
(2)精益生產的核心思想還是準時化生產,它包含經營管理者堅持非成本主義思想,過程管理堅持消除浪費,對人的管理尊重以人為本的原則。在生產及管理過程中,需要做好工作方法的改善、鞏固及提高,保證工作整體效率的提升。
在精益制造過程中,其首先需要構造完整的質量及工作目標體系,進行科學性生產計劃的制定,這種模式追求工作的最大價值化,實現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這種模式實現了生產及營銷的一體性,可以進行可變性的控制,避免出現工作過程中的浪費,實現對生產整體生命周期的精益控制,實現工作模塊的動態化控制,滿足日常工作計劃的要求。精益性制造主要從產品開發、生產組織、生產計劃以及生產控制等方面展開。將成本質量管理溶入到生產過程中,改善生產結構和管理方式,使之不斷地改進和提高。
2 制造企業精益生產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目前,制造業精益生產尚未普及,許多企業不了解精益生產,即使應用精益生產的企業,效果不容樂觀。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管理方法、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具體地表現為: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管理層不清楚什么是精益生產,基層員工更是無從談起。部分員工對精益生產的了解程度也往往很淺,導致精益生產咨詢項目難以推行。例如某企業導入精益生產方式后不久,生產工人就把“看板”當作無用的廢物扔掉,仍然堅持原來的生產方式,導致績效提高不大。
企業管理者要懂得知人善用,在工作過程中,要遵循人才是第一科學生產力的思想,要把員工資源看作是公司的財富,而不是工作機器。在精益生產過程中,通過對工作崗位的精簡,可以實現公司人才的最大化利用,實現公司內部組織的優化及改革。
精益生產尚未在企業里得到應用,或者其應用范圍有待拓寬,許多企業即使應用了精益生產也僅限于生產現場的表面,如增加管理看板、作業指導書等,沒有更深的涉足精益生產的其他如物料配送、生產布局、生產線平衡等。企業沒能及時跟上現代企業管理的步伐,許多制造業的管理停留在創業時期的管理方式,如提高產能就增加生產設備、增加工人數量,導致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而不是通過應用精益生產的理論和方法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具體表現為:生產中浪費現象嚴重。主要分為七大浪費,在實行大批量生產的制造企業中,該問題尤為突出。制造過剩的浪費。即實際生產量超過顧客的訂貨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制造過剩是非常常見的浪費現象。在制品的積壓,導致生產周期的變長,導致現場工作空間的變大,從而不利于生產利潤的控制,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搬運狀況、堆積浪費狀況,也導致生產及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制造的過多或者過少,都導致生產費用的提前用掉,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有的生產企業自身具備良好的生產能力,為了避免出現中斷性生產的狀況,進行了在制品的增加,導致制品的周期變短,導致其出現一系列的搬運、堆積上的浪費。制造的過多或者太早,就會導致大量庫存的存在,導致貶值風險的增加。
庫存的浪費也是非常常見的狀況。在精益環境中,那些原材料、半成品的庫存都代表著浪費,受到現實狀況的影響,不必要的庫存產生,這涉及到空間、人力資源、資金等的資源浪費狀況。這些庫存的存在導致搬運、堆積、管理過程中的麻煩,導致物品價值的貶低,占用過多的廠房空間。
加工的浪費主要體現在與工程進度無關的加工上。比如多余的加工及過分精確的加工。實際加工精度的提升,導致資源出現浪費狀況,其需要多余的作業時間及機器設備,也導致生產資源比如電力、油等資源的浪費,也提升了管理的時間。
生產動作的浪費也是常見的問題,在制造生產實踐中,有些員工會出現多余的工作動作,這些動作有不連貫的停頓工作、過大的步行、過大的移動轉身角度等,都導致其在體力及時間上的不必要消耗。產品缺陷的浪費也是常見的問題。在生產活動中,發現產品的缺陷越晚,就意味著需要耗費更多的物力、人力、時間去解決問題,從而導致產品整體價值的降低。這些類型的浪費主要如下:材料的損失問題、設備損失問題、額外的修復損失、鑒別損失、廢品損失。等待的浪費指的是工作時間的延遲,導致規定時間內的工作效率降低。這種浪費主要表現在設備的閑置、材料的缺乏、設備的故障、工作程序的不協調等方面。
運輸的浪費是指產品運輸需求的增加,導致工作成本的提升。產品從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地點,它的產品價值并不會提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所需要的運輸費用、生產費用、庫存費用等,都會導致其整體成本的提升,特別是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出現的堆積、放置等的動作浪費,導致其物品移動過程中,出現一系列空間的浪費、時間的浪費。在制造過程中,如果生產線缺乏良好的彈性,導致產品更換周期太長,就會難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的需求,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人力因素是制約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的員工自身的生產積極性比較低,它自身的質量意識差,難以落實好設備的定期維修及保養工作要求,有的管理人員也缺乏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它的生產管理模式過于落后,它的管理體系比較落后,部門之間的責任不清,分工不合理,缺乏完整性的監督治理體系,從而導致企業生產管理過程中的一系列的問題。
3 制造業工作中精益化生產的關鍵點
(1)隨著時代的發展,制造業體系的日益健全,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制造業已經進入產業規模化時代,為了實現制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實現企業成本的有效控制,從管理觀念、工作質量、市場定位等幾個方面,落實好制造業的改革工作,針對我國的制造業現狀,進行精益生產模式的優化,實現精益生產體系的健全。這就需要保證制造企業發展觀念的更新,無論是管理層還是員工層,都必須貫徹精益化生產的思想,遵循精益化生產的相關原則,要保證每個員工的盡職盡責,改變員工消極性的工作態度,管理階層需要做好工作上的引導及監督工作,保證精益化生產的良好開展。
企業要保證準時化生產模式的普及,遵循市場變化的客觀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合適時間內進行高品質、高質量、高效益產品的制造,以市場來拉動生產。根據市場的客觀需求,做好相關的生產工作,保證不同工作程序的協調,實現拉動控制系統的優化,確保其內部各個工作環節的協調,遵循準時化生產的原則,避免出現一系列的工作浪費狀況。
(2)在工作過程中,需要保證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的提升,管理層要懂得適當放權,讓員工得到充分的自,從而保證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提升,管理者要實現權責制的有效落實,是員工的責任,絕不推脫給管理層,是管理層的責任,絕不推卸給員工層。在工作過程中,如果發現故障問題,需要立即進行生產線的停止,實現工作故障的及時排除。在工作過程中,要保證質量管理的意識貫穿始終,要強調將質量管理意識滲透到每一個工作環節中,讓每一個工作程序都具備良好的工作效益。
精益生產模式是對傳統工作模式的改善,是一個工作模式及管理模式上的改革,只有做好相關的工作模式改善工作,才能保證精益化生產工作的良好開展,保證精益化生產從局部到整體的改進及提升。這需要做好操作方法、生產結構、質量管理等的改進工作,避免出現一系列的工作浪費狀況。精益化生產意味著生產附加價值的提高,產品綜合價值的提升,需要公司員工共同努力,實現工作環節的連續性改善,避免出現工作上的浪費狀況,保證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在生產及管理過程中,要遵循相關的質量管理原則,保證每一道工程程序的改善、鞏固及提升,實現工作目標的有效改進,保證整體目標體系的健全,實現其內部各個工作環節的協調。
精益化生產要遵循全面質量管理的原則,保證產品質量體系的健全,避免出現產品管理上的漏洞,最大程度降低產品的缺陷率。在精益生產過程中,做好源頭質量控制是必要的,這意味著質量管理注重工作上的整體性,必須實現工作的一次性做好,避免出現工作上的錯誤,從而避免工作程序的停止。在生產實踐中,每一個工作者都需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質量檢驗工作,必須對產品質量負責。
(3)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制造業體系不斷健全,但是客觀上來說,其質量管理問題依舊層出不窮,我們必須意識到質量管理這一難關。在我國制造業的管理過程中,要進行新型質量管理模式的應用,這種模式的應用不能局限于單純的方法,要保證質量管理真正能落實到實處。在精益生產過程中,必須要保證質量管理的持續性,避免出現懈怠的工作態度,要確保制造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健全,實現其內部各個環節的協調,保證產品缺陷率的降低,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要求。
(4)質量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必須落實好質量管理觀念,要將質量管理觀念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內心,要保證員工的自身質量管理意識的提升,公司可以定期組織員工展開質量管理的培訓工作,切實提升工作的水平,通過對定期質量培訓工作的開展,可以提升實際工作中的質量管理水平,確保對每一道工作程序的質量管理,最終提升產品的整體質量,提升對質量管理過程中的整體控制能力。
這需要實現制造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健全,保證質量方案的有效運作,需要按照我國的相關資料管理體系的要求,落實好工作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原則,保證這些工作原則的持續性改進,保證產品質量的升級換代,保證質量攻關活動的有效開展,實現質量管理的有效升級,提升生產標準化的質量,做好生產程序的升級,保證生產質量的提升,定期組織員工展開技術攻關活動,優化企業的質量管理文化,這也需要企業進行內部質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健全,實現不同員工的工作程序的有效規范,切實提升產品的整體質量。
質量管理的源頭在于生產管理,生產管理是實踐出真知,通過對生產質量管理的控制,可以保證產品最終質量的提升。在生產過程中,針對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做好質量的檢驗及控制工作,要提升每一位員工的質量管理意識,做好每一道工序的質量檢測及控制工作,一旦出現工作質量上的問題,必須立即停止生產,保證工作問題的及時性的解決,最大程度降低產品的不合格率。
精益化生產體系是一個比較大的工作系統,其內部各個程序之間相互協調,在工作過程中,要保證不同工作環節的連接性,要保證其牢不可破性,要實現工作程序、工作時間等的優化,實現每一道工作程序的優化,保證企業現場質量管理方案的更新,做好相關的質量目標控制工作,提升現場質量管理的水平,及時做好產品設備的維護及保養工作,保證生產工作方案的積極改善。
總之,精益生產管理的主要目標,就是要盡可能的消除浪費,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減少,讓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而想要達到減少和消除浪費的目標,機械制造企業就必須要利用精益生產思想來構建起合理的理論體系,充分應用精益生產的原理、方法改變現狀,增強市場的競爭力。
4 結束語
精益生產系統是一個概念豐富的系統,其內部包含著各種程序,為了滿足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企業必須要進行新型質量管理方案的應用,保證企業文化的先進性,確保精益化生產效益的提升,保證企業整體質量管理體系的健全,實現其內部各個環節的協調。這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將管理意識貫穿于工作的始終。
參考文獻
[1]王頻.精益生產在日本的發展狀況[J].成組技術與生產現代化,2002(1).
篇6
關鍵詞:工程質量管理 理論發展
質量管理是指全部管理職能的一個方面,該管理職能負責質量方針的制訂與實施。質量管理是指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并通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來使其實現的所有管理職能的全部活動。”并說明質量管理是各級管理者的職責,但必須由最高領導者來推動,實施中涉及到單位的全體成員。在質量管理活動中,必須考慮經濟因素。
一、質量管理理論的發展
系統的、科學的實施質量管理是在最近十幾年才提出的,最早提出質量管理的國家是美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引進美國的一整套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并結合本國實際進行改進,使質量管理早上了科學的道路,質量管理的發展歷經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質量檢驗階段:美國統計學家休哈特提出“預防缺陷”的質量管理思路,他認為“質量管理應以事先預防為主,當發現不合格品有出現的苗頭時就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他創造了統計質量控制圖等一套預防質量事故的理論。
(二)統計質量管理階段:二戰后,許多工業發達國家的生產企業采用數理統計方法控制生產過程影像質量的因素,把質量檢驗變為過程管理,將質量管理從事后轉到了事中,較質量檢驗又進了一大步。
(三)全面質量管理階段:60年代以后,人們對質量管理的認識有了升華,意識到單純的統計檢驗手段已不能滿足要求。美國的費根鮑姆首先提出較為系統的“全面質量管理”概念。全面質量管理針對不同企業的生產條件、工作環境及工作狀態等多方面因素的變化,將組織管理、數理統計、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社會心理學、行為科學等綜合運用于質量管理,對每個生產環節加以管理,做到全面運行和控制。
二、國內全面質量管理發展狀況
(一)蘇聯模式“一長制”: 建國初期,“一長制”是蘇聯在30年代實現工業化時建立的管理模式,企業從生產、經營、技術到銷售完全由廠長一人負責。這種模式的弊端是一人專制,沒有生產民主化和決策民主化,不能調動全體生產者的積極性。質量管理方面,以質檢員最終的合格率確認的“事后控制”與西方國家先進的“事前預防”的檢驗方法大相徑庭。
(二)“鞍鋼憲法”、“工業學大慶”的嘗試:1958年,中蘇關系開始惡化,蘇聯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趨顯現,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我國也不能明確提出學習西方,所以在希望找到一種既有西方先進管理水平,又有中國特色管理模式的指導思想下,先后出現了“鞍鋼憲法”、“工業學大慶”等一系列的嘗試,但是這些嘗試并不成功。
(三)全面質量管理:在1978年黨的以后,群眾性的質量管理小組(QC)在各個企業普遍開展工作,這是一種由一線生產者自愿組織起來的群眾組織,是一種生產者參加質量管理的一種形式,這為全面質量管理模式在中國的推行奠定了基礎。為進一步推進質量管理活動的展開,國家制定和頒布了各類質量標準,建立健全了兩大體系,頒布了質量管理的政策,組織了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中國進入了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三、工程質量管理在國外的研究現狀
Jim Emzen和Tom Feeney(2002)認為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都是工程項目質量的責任者和受益者,工程質量管理應以施工單位為主,建設單位應該對施工單位在過程中采取激勵措施進行適當質量激勵,這樣可以施工單位對于質量管理的積極性;
Rosert P. Elliott(1991)認為工程質量管理者應適當激勵以提高各個參建單位的質量管理積極性,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工程項目,他提出了“激勵是質量源泉”的理論;
Samir A.Ahmed和Robert K.Hughes(1991)認為工程建設各參與單位與質量監督人員的素質是工程質量管理的關鍵要素,對于各層面人員的績效評價是有效質量管理的重要環節,建設單位可以利用對管理人員的評價來提高工程質量管理水平。
四、工程質量管理在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各方面專家學者對于工程質量管理進行了比較細致的研究,他們對于工程質量管理的研究結論主要歸于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以ISO9000等國際質量標準對工程質量進行管理:
張普(2002)以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為核心,以美國軍用工程的系統思想為指南,將ISO9000族標準引入我國大型工程的質量管理工作,構建了我國大型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的文件體系。
李世超、曾鳳章(2002)在《中國質量》發文指出:八項質量管理原則是質量管理的經驗總結,是ISO9000標準的基礎,將八項質量原則用于項目質量管理是項目過程和產品質量保證的關鍵。
二是以全面質量管理思想,注重多方面,全過程管理工程質量:
鄭筠、魏法杰等人(2000)對質量成本進行了研究,并在《中國管理科學》發文提出:質量成本是質量管理的新方法,是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納入到企業的日常管理中。
賈宗元(2002)在《管理工程學報》發表文章指出:工程領域的質量管理包括產品質量和過程質量兩個方面,通過策劃、控制產品的過程質量來實現期望的產品質量是工程質量管理的原則。
杜波、孫立宇(2003)在《土木工程學報》發文指出:建筑工程質量管理過程是一個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的全面質量管理過程,要從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預測項目質量管理風險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才能增強施工企業規避質量風險的能力。
王祖和(2003)在《中國管理科學》發表文章指出:持續質量改進是質量改進的高級形態,工程項目只有進行持續質量改進才能不斷滿足項目建設單位的需求和期望,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戶為關注焦點。
劉東(2006)在《廣東科技》工程管理與項目管理專版發文指出:施工工程的質量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層次和各方面進行協同,才能有效的
李建楠、裴慧敏(2007)在《綜合管理》發表文章對工程項目質量管理進行了分析,指出建立既能使項目部門和項目經理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又能盡量均衡化施工企業職能部門和項目部門之間的利益的項目質量管理模式,是控制項目質量的有效的控制質量。
三是注重質量管理過程中的一些對于工程質量有重大影響的要素管理,如人的管理:
李軍峰、龍勇、楊秀苔(2009)通過對重慶制造業的質量管理的研究后,在《南開管理評論》發表文章指出:我國制造業質量管理活動主要由領導支持、員工參與、員工素質、統計控制、產品設計和流程管理方面構成,他們提出應將質量管理的核心活動與基礎活動有機結合才能有效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林紀宗、張其春(2005)在《價值工程》發文指出:知識管理和工程項目質量管理的融合是必然趨勢,提高工程相關人員素質、發展新的知識管理技術、塑造有利于知識共享的組織文化以及建立學習型組織結構是知識管理和項目質量管理融合的關鍵。
吳志偉(2010)在《科技信息》發文認為:工程施工的質量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施工企業公司管理的個層面和施工操作的每一個工人,必須應用現代科學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按照國際質量管理標準建立質量管理體系且保持正常運轉,才能保證質量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五、結束語
近些年來,國內外對于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以及工程質量管理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以上幾個方面,回顧質量管理及其理論的發展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在解決質量問題中所運用的方法、手段,是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而這一過程又是同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密切相關的。同樣可以預料,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戰,人們解決質量問題尤其是工程質量問題的方法、手段必然會更為完善、豐富。本文通過對質量管理和工程質量管理及其理論的發展進行歸納總結,以期對今后的質量管理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王祖和.工程質量持續改進概念模式——中國管理科學 1003-207(2003)zk-0095-04
[2] 李軍峰、龍勇、楊秀苔. 質量管理的核心活動和基礎活動——重慶制造業實證研究. 南開管理評論 2009.vol.12.no.6.pp 150-157
[3] 賈宗元. 產品質量與過程質量 .管理工程學報 1004-6062(2002)-S0-0070-03
[4] 孫輝.論工程項目質量管理與控制.應用能源技術,2006,8
[5]RosertP.Elliott.QualityAssurance:TOPManagementsToolforConstruetionQualit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991,1310:17-19
篇7
生產運營管理
教
材
信
息
名稱
《生產與運作管理》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者
趙紅梅
岳建集
版次
2007年3月第1版
一、名詞解釋/簡答題(每題5分,共30分)
1.
什么是生產運作戰略?
考核知識點:生產運作戰略的概念
生產運作戰略是指在企業經營戰略的總體框架下,決定如何通過生產運作活動來達到企業的整體經營目標。
2.
什么是生產運作的產出要素管理?
考核知識點:生產運作的產出要素管理的概念
生產運作管理的產出要素管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質量2.成本3.服務
4.交貨時間。
3.
什么是質量和質量管理?
考核知識點:質量和質量管理的概念
質量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
質量管理是指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的活動。
4.
什么是生產能力利用率?
考核知識點: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概念
從宏觀角度講,生產能力利用率是指實際GDP與潛在GDP的比值,它是衡量經濟景氣程度及分析經濟運行效率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5.
什么是項目和項目管理?
考核知識點:項目和項目管理的概念
項目可以定義為在規定的時間內,由專門組織起來的人員,有一個明確的預期目標,有明確的資源范圍,運用多種知識共同完成的、一次性的工作。
所謂項目管理,是為了保證項目按照規定的時間、成本和質量要求,對項目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一種系統管理方法。
6.
如何理解服務以及服務的特性?
考核知識點:服務與服務的特性
服務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實體產品相比,服務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服務的無形性、不可觸性2.服務的提供過程與消費同步過程3.服務的不可儲存性4.服務的多變性
7.
描述產品-過程矩陣。
考核知識點:產品-過程矩陣
產品/過程矩陣是從兩個維度繪制的組合圖,縱軸表示產品生產的一系列可能方式;橫軸則表示產品的生產特性。表示了產品生產特性和生產過程的各種組合情況,不同的組合決定著生產的效率、柔性、結構、成本等情況
8.
什么叫流水線的節拍?
考核知識點:產品-過程矩陣
流水線的節拍是指流水線上連續生產相鄰兩件相同制品的時間間隔。
9.
什么是JIT?
考核知識點:準時生產制的概念
準時生產制是起源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一種生產管理方法。準時生產制一般可分為“大JIT”和“小JIT”。大JIT其最終目標是消除企業生產作業活動中各方面的浪費。小JIT側重于產品庫存計劃,實現在需要的時候按需提供所需的服務。
10.
質量功能展開?
考核知識點:準時生產制的概念
質量功能展開是把顧客對產品的需求進行多層次的演繹分析,轉化為產品的設計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藝要求、生產要求的質量工程工具。
11.
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在選址和布局上主要有何區別?
考核知識點: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的選址和布局
制造企業的選址主要原則是成本最低,這是因為在制造業生產和消費是分離的,而服務業生產和消費是不可分離的,因此服務業選址要靠近顧客,接近市場。
從布局上考慮,制造業主要是便于安全生產,減少物料搬運等,服務業主要是考慮顧客的參與,便于顧客進出和消費。
12.
簡要描述一下項目管理中的甘特圖和網絡圖?
考核知識點:項目管理中的甘特圖和網絡圖
甘特圖中橫向表示時間進度,縱向表示項目的各項作業,用橫道表示每項作業從開始到結束的持續時間。缺點是只能反映各項作業的起止時間,通常僅用于編制主進度計劃,供管理者在項目宏觀上予以了解。
網絡圖由結點、箭線與箭線練成的路線組成,它表示項目各個任務中的各個工序的先后關系和所需的時間。它決定著網絡圖上所有工作的完成時間,即決定著項目的工期。
13.
什么是5S管理?
考核知識點:5S管理
5S現場管理法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產現場中對人員、機器、材料、方法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的管理。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又被稱為“五常法則”或“五常法”。
14.
質量管理的三個實踐階段特點?
考核知識點:質量管理的三個實踐階段的特點
質量管理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1)質量檢驗階段。特點是由專職檢驗人員從事產品質量的檢驗把關工作。
2)統計質量管理階段。特點是數理統計方法用于質量分析與改進。
3)全面質量管理階段。特點是全面、全員、全過程的管理,強調預防為主,通過工作質量的提高來提高產品質量。
二、對比分析題(每題10分,共30分)
1.
狹義和廣義工作設計?
考核知識點:狹義和廣義工作設計的概念
狹義的工作設計將任務組合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重新確定工作的內容和流程安排。廣義的工作設計在狹義設計的基礎上加入作業測定、標準建立以及將人的激勵因素作為思考的重點。
2.
生產能力利用率和生產效率的區別?
考核知識點:生產能力利用率和生產效率的區別
生產能力利用率=實際輸出水平/設計生產能力。
生產效率=實際輸出水平/有效生產能力。(有效生產能力是指在給定產品組合、排程、機器維修以及質量因素等情況下的最大可能產出。)
3.
對比一下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區別?
考核知識點:物流與供應鏈的區別
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業之間的流動,是企業之間的價值流過程,不涉及生產制造過程的活動;供應鏈管理包括物流活動和制造活動;涉及從原材料到產品交付最終用戶的整個物流增值過程。
4.
JIT生產方式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有何主要區別或者特色?
考核知識點:
JIT生產方式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的區別
傳統的生產方式采用“推進式”控制系統,容易造成中間產品的積壓,而JIT生產方式采用“拉動式”控制系統,能使物流和信息流有機的結合起來,避免人為的浪費。
5.
JIT引發了哪些思想上的變革?
考核知識點:
JIT引發的思想變革
JIT引發的思想變革出要體現在:
1.定價方面使用市場減法
2.將庫存視為萬惡之源
3.將問題視為改進的機會
4.追求零缺陷
6.
觀測時間、正常時間和標準時間的關系
考核知識點:觀測時間、正常時間和標準時間的關系
標準時間是指在正常條件下,一位受過訓練的熟練工作者,以規定的作業方法和用具,完成一定的質和量的工作所需的時間。
觀測時間指的是實際觀測得到的時間值的平均,而觀測時間由于受到作業者熟練度、工作意愿、情緒等的影響,并不能代表真實的情況。
正常時間則考慮一定的寬放,作為疲勞、等待、喝水、上廁所等必須要項的預備。
三、案例分析題(每題15分,共30分)
1.如果一座新的管理學院教學大樓落成了,你受命去親自設計一間本科生教室,你會有哪些考慮,什么會指導你的總體設計原則和思路等,請用課堂講授的設計理論和工具來回答?
2.
國際在線消息:德國第一家老年人專用商場近日在布蘭登堡州開張了。商場中的所有設施和商品可以說都是為老年人準備的,在這里老人們絕對“不會因為自己年老而感到尷尬”。
在奧地利,77歲的丁特爾幾乎認不出他過去常去的“活躍”超市了,因為重建后的“活躍”超市定位于老年人,成了老年人的購物天堂。請你借用學到的服務管理、設施布局、選址等理論分析一下,如果你恰好準備創業開設這樣的超市,在經營管理上,你認為這種老年超市應該具有哪些不同于一般超市的特色?
考核知識點:服務設計,服務業運作系統的選址與布局。
首先在選址上,要靠近居民社區,便利老人
其次在設計上,要做好名稱設計、牌匾設計、價簽設計、走道設計、品種設計、休息區設計、購物車設計等,例如購物車要防滑,走道要寬,休息區便于老人聊天,多備置老花鏡等,在空間布局方面,購物區、休息區、健康保健區、餐飲區等要豐富一些,盡量避免上下樓等,產品方面以老年人常購物品為主,服務人員盡量選擇中老年
其它考慮
3.
設想一下你在一家酒店銷售部工作。酒店所在城市要召開一個重要的國際會議,現在還沒有選好在哪家酒店舉辦。你得到這個消息后準備去拜訪一下組委會官員,說服他們定在你們酒店。什么會是你的“訂單資格要素”,什么是“訂單贏得要素”?
考核知識點:服務設計,服務業運作系統的選址與布局。
訂單資格要素是參與競爭的資格,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而贏得要素則是贏得訂單的資本。對于本例來說,國際會議對于安全、外語、餐飲等要求較高。所以資格要素包括會議室、客房、衛生、通訊、交通等;贏得要素包括同聲傳譯、國際餐飲服務經驗、國際通許、安全保衛等因素。
四、解答題
(每題10分,共10分)
1.
解出最佳排序和兩個機床總的加工時間。要求說明求解原理,
并在時間軸上顯示兩個機床的作業排序情況。(作業必須在1,2機床順序加工)
加工時間(單位:小時)
作業
機床1
機床2
A
6
8
B
4
C
8
2
D
4
7
E
2
F
5
5
本題答案:BDFACE,
機床1
加工時間25小時,
BDAFCE,
機床2
加工時間26小時
2、最佳訂貨批量。要求說明求解原理或列出求解公式
某公司年需采購10000個輪胎,單價200元/個,單位產品年庫存平均成本為單價的20%,問題:如果每次訂貨成本為20元,最佳訂貨批量是多少?全年總的成本是多少?
總成本=TC
年產品成本=DC,D為全年需用量
存儲成本=QH/2,H為某期單位存儲成本
定購成本=DS/Q,S每次訂貨費用
TC
=
DC
+
QH/2
+
DS/Q
利用EOQ模型求解:Q*=根號下(2DS/H)
本題,D=10000,H=200*20%=40,S=20
所以,最佳訂貨批量Q*=根號下(2DS/H)=100
全年總成本TC
=
DC
+
QH/2
+
DS/Q=2004000元
2.
用課堂講述的方法解出關鍵路徑、項目完工時間和各個活動的松弛時間。
B
D
F
4
2
1
4
6
2
5
3
A
H
C
E
G
4
6
4
4
5
6
10
5
11
10
13
11
13
13
18
18
13
13
13
10
11
12
6
10
6
5
4
6
4
4
B
D
F
4
2
1
4
6
2
5
3
A
H
C
E
G
篇8
【關鍵詞】全面質量管理;QC小組;煤礦企業
0.引言
在企業內推行全面質量管理,不僅能帶來企業產品品質的提升,而且對于整個企業在價值鏈中的提升有著莫大的益處,是企業長期發展源動力。長期以來,我國的企業,特別是煤礦企業的產品質量管理跟不上企業發展的瓶頸尤為明顯。煤礦企業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對提高企業整體素質,提高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以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企業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1.1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質量管理這個名稱,最先是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的著名專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傳統的質量管理基礎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營管理上的需要發展起來的現代化質量管理,現已成為一門系統性很強的科學。全面質量管理的內容和特點,概括起來是“三全”、“四一切”。“三全”—是指對全面質量、全部過程和由全體人員參加者的管理。 “四一切”—即一切為用戶著想,一切以預防為主,一切以數據說話,一切工作按PDCA循環進行。
1.2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質量管理的運用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使質量目標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從而提高企業整體素質以及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發展。全面質量管理的運用還可以減少安全事故,從而保證企業的安全生產,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總之全面質量管理對企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煤礦企業全面質量管理的運行中存在的弊端
2.1把煤礦質量標準化與全面質量管理混為一談
煤礦的質量標準化就是工程質量、設備質量和工作質量的標準化,屬企業標準化范疇,是煤礦企業生產管理、技術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是煤礦實際安全生產、文明生產的前提。它隨生產管理的實踐活動而產生,又隨實踐活動而不斷補充和完善。在提高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包括采、掘、機、運、通、地測、調度7個專業達標,標準到10個專業70化達標,是標準化、系統化的煤炭企業管理基礎工作。
煤礦的全面質量管理,就是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與煤礦自身特點和管理規律的有機結合、實際運用,是以質量為核心、全員參與為基礎的一種煤礦現代化生產經營管理新模式,是適應市場經濟的質量管理方式。
近年來,煤礦企業在質量管理方面,特別是質量標準化上有了長足的發展,煤礦生產中采、掘、機、運、通、地測、調度等發面的工程質量、設備質量、工作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是這些僅是質量管理的最基礎工作,缺少管理者及某些相關環節崗位上人員參與,它僅是全面質量管理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小系統,不能混為一談。
2.2質量管理中缺乏全員參與
煤礦企業往往認為質量管理是少數人的事情,是基層工作者的事情,而與管理層及輔助生產環節人員無關。而實際上全面質量管理是一個科學的管理體系,可容納許多種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方法,并具有科學性、系統性、標準化的現代企業科學管理體系。它體現于“三全一多樣”:即全過程、全員、全礦的質量管理,其科學管理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所謂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就是從地質斟探—設計—開拓掘進—準備—回采—運輸—選煤—銷售,以及通風和機電等輔助過程的質量管理,所謂全員參加的質量管理是指上自礦長,下至工人,各個生產環節、經營環節崗位上的各類人員,人人參加協作,人人都得搞好本崗位的質量職能。所謂全礦的質量管理就是礦屬所有單位、部門都履行各自的質量職能,參加質量管理。所謂多種多樣的科學管理方法是指運用多種多樣的科學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按照PDCA的管理程序,對產品質量、工程質量等形成的全過程,進行程序化、標準化、效率化、科學化的管理。因此缺乏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是站不住腳的。
2.3在質量管理方面不注重總結、完善
煤礦企業在質量管理方面主要靠經驗和實踐,管理是"無師自通"或"存乎一心"的事,輕視先進管理工具和方法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因此,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既不注重學習新知,也不注意及時將經驗升華為理論,造成管理粗放、經營短視,多憑主觀決策、靠運氣行事。往往導致企業管理效率不高、績效不佳。
3.煤礦企業全面質量運行中弊端的解決對策
3.1搞好質量標準化促進全面質量管理工作
煤礦質量標準化管理是企業標準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制定標準、貫徹實施標準、考核驗收進行管理。始終堅持標準和實踐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動機與效果的統一。煤礦堅持“質量達標不停步,鞏固發展創新路”,形成了目標明確,步調一致,人人有責任,人人有壓力,人人保班組、班組保區隊、區隊保專業、專業保全礦的質量標準化目標管理體系,取得了顯著成績,使井下現場頭頭、面面、臺臺、件件、條條、線線面貌煥然一新,提高了工程質量、技術水平,保證了安全生產,提高了經濟效益。但是,質量標準化僅是采、掘、機、運、通、地測、調度等幾條線和幾項指標,還未形成一整套全面科學的管理方法,僅是全面質量管理的初級階段。要鞏固發展質量標準化取得的成果,要把質量標準化向深層次、高水平發展,就必須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把質量標準化的采、掘、機、運、通、地測、調度等7條線的工程質量管理,引申到產品質量、工作質量、服務質量、經營管理質量等方面,逐步延深到煤礦生產經營的所有系統和部門,形成全員、全過程、全礦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3.2成立QC小組實行全員長期的質量改善
QC小組做為全面質量管理的一個環節,在自我啟發和相互啟發下,靈活運用各種QC手法,全員參加,對自己的工作現場和產品不斷地進行改善的活動,煤礦企業可以在各個部門,區隊,甚至小到班組選擇人員成立QC活動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上自礦長,下至井下生產一線的工人,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選擇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或改善的問題為主題,在自身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進行改善,提高工程、產品、服務質量。
3.3總結質量管理方面經驗、教訓,形成全面質量管理理論體系
煤礦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在實行全面質量管理活動中,運用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手段,提高了企業產品質量,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及企業整體素質,將其中心經驗、教訓升華為理論,制定出相關規章制度、管理規則,形成一套有煤礦企業自身特色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體系,為促進煤礦企業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篇9
關鍵詞:質量;現狀;管理;基礎;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U472.32 文獻標識碼:A
1 新產品制造對企業質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1.1 新產品技術標準提高對企業質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新產品與老產品相比,新產品因性能優越,結構更復雜,技術標準更先進,所用材質更難加工,這必然帶來制造難度的增加,也要求企業標準相應升級,因此企業質量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也要不斷更新,使之更加科學化、現代化。
1.2 用戶對新產品的各項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用戶對新產品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和應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決定了企業必須以高標準的質量管理工作加以應對。
1.3 科技進步和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制度在我國的確定,公司的發展正在從計劃走向市場,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的激烈競爭,這也決定了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必須不斷地提高和創新。
2 企業質量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企業基礎管理工作比較薄弱
2.1.1 員工沒有樹立“大質量”觀念
全員參與是質量管理的基礎。但是,因種種原因員工對質量的關注度遠遠達不到全員參與的地步,質量管理在許多情況下局限在產品質量管理上,沒有延伸到公司全體員工的工作質量乃至整個產品的全價值鏈上,質量管理沒有與運營成果相連接,員工中存在重生產、輕質量,重產品質量輕視工作質量,重本崗位質量不關心整個生產過程質量,大質量概念沒有形成。
2.1.2 質量信息化建設緩慢
質量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平臺,以保證企業信息有較高的流動速度,向更多的管理人員提供共享的機會,以此保證質量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然而,當前的信息化平臺尚未搭建,很多信息不能實現高速流動和共享,企業缺乏基礎數據的積累,導致很多現代化管理工具不能得到應用。
2.1.3 質量控制手段沒有的得到充分發揮
由于“大質量”觀念沒有在全體員工中樹立起來,員工質量管理參與程度不高,許多科學的、現代化的質量管理手段如“6σ”、“精益”管理等只有小部分人掌握和了解,相當一大部分人還不明白這些管理方法如何應用,使這些管理手段沒有真正發揮作用。質量監控的手段還多停留在用人工監控的層面,許多現代化監控手段沒有很好運用,與新產品生產對質量管理要求相距甚遠。比如,焊接過程作為特殊過程還不能實現參數的自動監控,而是靠人員控制很容易造成問題產品進入下一工序。
2.2 企業員工的技能水平有待進一步
2.2.1 員工尚未樹立起“一次做好”的零缺陷理念
從產品一次提交合格率、廢品損失等指標看,員工的質量觀念還比較單薄,產品返工率高,有的甚至返工多次,員工自主管理的自覺性不足,“一次做好”的觀念沒有形成,按習慣、按經驗操作而不是按標準操作的現象時有發生。
2.2.2 新老員工的技能水平還停留在老產品生產的水平上
隨著新產品生產任務的加大,許多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應用于生產,新產品的加工方式仍延續著老產品的加工模式,手工操作較多,工人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產品的一致性差。同時企業對員工的知識更新培訓沒有跟上,員工的生產和質量管理水平沒有隨著新產品制造的發展而得到有效提高。
2.2.3 工藝文件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現場加工經驗不足,部分技術人員編制的工藝規程往往脫離了生產實際,可操作性差,工裝設計有時不能滿足新產品對質量的要求,從而制約產品質量的提高。有些工藝文件不細化,技術要求規定不具體,缺乏精益思想,無防錯設計,無防護設計,不能實現標準化作業。
3 強化企業質量管理的幾點建議
3.1 夯實管理基礎,構建適應新產品生產要求的質量管理標準和制度
根據新產品生產要求,企業要充分發揮基層生產單位的質量職能,完善企業質量管理制度,對產品全過程的流程重新梳理。建立指標驅動的考評體系,開展產品自主保障活動、開展班組達標活動,實現質量管理全員參與,不斷促進員工貫徹落實質量管理標準和管理制度的自覺性。
3.2 推進企業質量文化建設,培養員工對產品的“愛、戀、依”。
企業質量文化建設重在培養全員的共同價值觀,只有牢固樹立共同的價值觀,員工才能在工作中積極動腦筋解決問題,用心去加工每件產品,像呵護孩子般呵護產品。
通過“精益”理論培訓,培養員工“精益思想”的形成。質量不是免費的,任何質量問題都將付出代價。因此,員工平時要有無廢品損失或將質量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思想,通過自己的工作,做好每個環節,保證質量要求,不出廢品或不合格品,不斷改進產品加工方法,使之做到最好。
企業質量文化是連接員工和企業精神紐帶,員工認同企業質量文化就會自覺維護企業形象,建立主人翁責任感,自覺形成對產品的“愛、戀、依”。
3.3 推進企業質量信息化建設,提高質量管理現代化水平
質量信息化建設是實施現代化質量管理手段的基礎。實現信息化可以為企業提供數據分析的依據,為質量管理者更好的分析問題提供幫助。根據目前企業的信息化狀況,質量信息建設可以分階段進行。首先,建立產品質量檔案和員工質量檔案,以保證產品的追溯性。其次,開發關鍵過程質量數據的統計與分析,以及產品最終檢驗過程質量數據的自動統計與分析,為產品加工過程的監控提供可靠的全面的信息。再次,實現質量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建立產品質量信息庫,不斷提高質量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3.4 以預防為主,提高過程監控能力
做好事前預防,防微杜漸。質量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經過分析都能找到很多因素,如果將這些因素在事前進行了控制或消除,質量問題就不會發生了。首先,現場使用的工藝文件必須嚴格執行評審制度,增加防錯設計,并利用FMEA即風險管理工具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作出相應的對策,將問題消滅在萌芽中。其次,對工人進行崗前培訓。使工人了解產品的工作環境和技術要求,掌握執行工藝規程的重點,熟悉工裝使用以及應遵守的質量法規等。讓他們了解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了解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再次,通過應用SPC等統計技術,使關鍵質量特性的有效控制達到100%,質量水平穩定在4.5σ以上。
3.5 依托技術進步,提升技術保障能力
產品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技術的進步。新產品的制造要求不同于老產品,企業應推廣應用先進的制造技術,實施工藝規程優化、細化工作,提高生產課題成果的轉化應用,增加防錯措施,增強工藝規程對產品加工、測量、包裝、周轉、運輸、存儲等全過程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篇10
關鍵詞:質量 市場 供應鏈 精益生產 設計驗證
在整個汽車行業,客車受到的關注低于轎車,但在中國旅客運輸領域,客車的應用卻在官方統計的數據上顯示超過了火車和飛機。近幾年,國家加大對新能源客車的扶持,短時間在各省市涌現許多中小型客車制造企業,這些新中小型客車制造企業能否提供高質量產品挑戰傳統客車,成為新中小型客車制造企業生存的關鍵,本文闡述了南車時代電動汽車的全面質量管理實踐過程。
一、南車時代電動汽車成立背景
南車時代電動汽車是作為一名新能源客車的成員立足客車市場,其主要的競爭對手為:國內客車大企業宇通、金龍、申沃等。為了能盡快的搶占市場,并逐步穩固市場,產品的市場及品牌定位非常重要,穩定的產品質量則是最重要的。話說:“貨比三家,兩家供貨”,沒有穩定的質量,是很難立足市場,并不斷穩定和擴大市場。
二、全面質量管理的概述
從質量的概念上看:“質量: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該要求也從之前的“產品的要求”,逐漸延伸到現在“滿足顧客的要求”,其在經濟型、廣義性、時效性、相對性有隨著大的市場環境的變化而逐漸變化。當年的客車行業,已經在社會發展的推動下,從“符合性質量”概念轉變為“廣義性”的質量概念。多品種,小批量,短交期是客車行業最大的特點,讓新成立的中小型企業為了能在行業競爭環境中生存,就必須建立“全面質量管理”的模式,才能讓自己在“夾縫中”獲得生存。
全面質量管理,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的變革,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人們不斷的使用“系統工程”的概念,把質量問題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分析,其“全面”二字,強調“全員”、“全過程”、“全周期”,旨在通過一系列的“可控”的過程保證得到“客戶持續的滿意”。在客車行業的市場環境下,其設備自動化程度遠遠低于轎車行業,而且客車的產品從6米~12米的生產,工裝、設備的通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質量管理水平的分析
質量管理依據其產品形成的過程可以依次分為研發質量控制、工藝策劃質量控制、供應商質量控制、過程質量控制、檢驗過程控制。南車時代電動從成立起到迅速成長成為一家500人的企業,公司質量管理能力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質量管理基礎較薄
員工來自不同的企業,鐵路行業、客車行業、其他各種行業,公司雖然在2007年就已經順利完成ISO9001體系的搭建并順利通過認證,體系處在“少部分人編制,少部分人執行”的階段,公司的管理制度分為兩部分,一是依據質量體系的要求結合公司的組織機構完成的流程、制度;另外是沿用集團模板復制的管理辦法。在流程與制度的策劃前期,負責質量體系的人不參與管理辦法的編制,負責管理辦法編制的人不參與質量體系的討論。
2.企業提供新能源產品
企業生產的產品為新能源客車,暫還沒有完善的國家標準,產品處在摸索驗證期,其核心部件從城市輕軌等類產品改型,在客車的使用與驗證沒有充分市場營運的經驗,其控制模式,節油模式,以及驅動和能量回收模式也是在摸索中進行,其底盤類均選用國內品牌企業;該類物料基本都比較成熟。
3.生產準備是中小型客車制造企業的瓶頸。
訂單量無法與宇通、金龍相提并論,因其訂單額小,出現采購成本高、包裝運輸困難;成熟的客車行業的配套商因訂單小而不愿供貨,致使交付的周期不確定;包裝運輸的破損,給中小型客車企業的生產準備帶來困難。為了響應市場訂單,運輸、變更、破損、質量等各種原因都會引起缺料,是制約生產進度的重要因素;風道、扶手、側窗玻璃、空調、座椅、滅火器、等總裝物料常因長途運輸多次周轉(因量小無法發運專車),而導致運輸破損造成外觀質量問題,是企業生產的質量弱項的“硬傷”。
4.客戶點單供應商多
成為約束中小型新能源客車企業的關鍵,一是指定供應商的質量層次不同,另外是指定供應商與公司產品整體未經過充分驗證,為了使用指定供應商的匹配進行了改型,生產過程出現了干涉、安裝不上,不停的修補,頻發的技術工藝變更影響生產效率,內部損失增加;由竹膠地板更改為客戶指定的PVC地板其特殊的安裝方式,不同的地板骨架承受力,都需要得到仔細謹慎的驗證與分析;駕駛儀表、空調也是客戶常指定的物料,其儀表、空調在新能源產品上均與企業產品控制策略和控制程序強相關,客車控制信息的顯示,客車空調使用情況下的油耗是企業難控制的“軟件”。
5.生產自動化程度低,質量管理處在檢驗階段
采購物料的質量檢驗驗收,配置5~6名檢驗人員;每個生產車間配置2名過程檢驗人員負責產品轉序的檢驗,出現質量問題第一時間判責為檢驗責任。整車產品會經過總檢的100%靜態和動態檢驗合格后辦理入庫,交付到客戶手中。中小客車企業直接面臨的訂單,在“交付”與“質量”的雙重壓力下,多傾向“交付”,在管理模式與資源投入上,更關注“技術領先”和“成本控制”導致在新產品市場投放時,“技術實現性”以及“供應鏈資源管理”上出現,“捉襟見肘”;企業的質量處在檢驗階段,但因沒有形成及時的有效的信息化質量成本統計的平臺,損失成本認知不清晰。
四、電動汽車在質量管理方面的探索
鑒于第三部分的分析,企業在交付客戶產品,企業的利潤非常薄,為了能長久的搭建健康的企業,經過溝通策劃,企業采取以下措施,打造中小客車企業的全面質量管理:
1.流程再造,規范并統一流程。
全面推進汽車行業質量管理思想,重在預防,重點推進FMEA和PPAP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建設公司的質量文化。用TS16949的“過程”的方法,梳理確定了“合同評審”“設計與開發”“生產過程控制”“交付過程”“售后服務”等5個客戶導向過程,并建立了“采購”“供應鏈管理”“人員招聘與培訓”“設備管理”“倉儲配送”“不合格管理”等支持過程,并使用定期的“質量數據統計與分析”定期評估年初制定并細化的質量目標;并在質量管理部門設立“質量經理”的崗位參與新項目的開發和新產品的驗證,在產品策劃初期建立可靠的驗證流程。
2.修訂新產品開發控制程序,強化新產品試制要求.
強調新產品必須的質量驗證和評審,經過多角度、多階段的評審減少設計錯誤提高設計質量;新產品的批量投放前,完成相關車型的定型驗證;客戶指定的供方由技術部門牽頭依據企業對新物料的了解情況,進行充分的供貨前溝通,簽訂技術協議、質保協議、要求供方派售后人員現場指導使用等多種方式進行風險控制,減少各階段可能出現的質量損失。
3.大力推行精益工廠建設.
集合南車集團的總體要求,企業發展的需要(產能需要提升,人員需要培訓,企業管理水平需要提升)在企業內部大力推動精益生產管理:從品質、效率、效益三個方面,從“17項工藝標準”“變化點管理”“工藝紀律檢查”“工藝裝備定期驗證”“變化點管理”“異常管理”等多方面強化工藝要求,在全體員工中開展“自檢、互檢、”“5S管理”“人才育成管理”等多方面梳理公司的管理流程;通過經營工程的建設強化班組建設,內部競聘產生班組長,明確班組長的職責和權限,培養了基層管理人員,將質量管理的責任由專職的“質量檢驗人員”轉移至“班組長”,實現了責任到班組的質量分解。結合“管理提升專項”:從成本控制專項、質量控制專項、人才招聘與培訓專項、營銷與售后專項等專項攻關依據管理提升的方法集中管理力量解決;“工藝提升項目”,“QCC”,“合理化建議”三方面同時發力,為企業營造大的改善環境的同時,取得了初步的改善成效。
4.強化質量責任制。
編制《質量考核管理辦法》,細化質量目標,月度進行總結分析,輸出質量月報和質量成本月度報告,定期評估公司質量表現,將質量目標的執行情況與各部門的月度績效掛鉤;建立信息化的質量問題分析處理跟蹤平臺(QMS)固化問題處理流程和時間要求的同時,建立公司過往故障信息庫;使用周期性循環審核的方式實施內部過程審核、產品審核、過程審核;結合公司常出現質量問題或者重大質量事故以體系的角度梳理與評估體系流程,強化供應商質量索賠及時追回因供方物料產生的內部損失;持續保證質量體系運行的符合性、有效性。
5.建立問題點反饋機制和定期的質量狀況溝通機制。
使用項目攻關的方式,集中力量解決長期困擾公司的重大的慣性的質量問題,簽訂項目責任狀,明確項目責任領導,定期匯報項目進展情況;集中公司優勢的資源輔導瓶頸供應商,組建輔導鐵三角小組(技術、工藝、質量),多次走訪玻璃鋼、車架供方現場,從物料采購、生產過程保證、工藝參數、工藝裝備、過程質量控制、過往問題點發生整改等情況幫助供應商不斷提高供貨保證能力;啟動供應商Q/C/D/S的評估,結合上個批次的質量表現,調整供應商的下個訂單量的方式,將“質量第一”的理念不斷的傳達給供方。
6.建立質量成本統計的方式定期評估質量狀況
由質量管理部聯合財務資產部,細化質量成本統計的流程、范圍、分別統計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外部損失。關注損失成本將內部損失成本依材料產生非操作原因的損失成本,從供方處索賠回來;因設計、工藝、操作等原因產生的人工損失,按照責任劃分到各部門進行跟進、分解;細化外部損失統計的范圍,明確每項問題點整改處理的要求,并針對售后配件庫的管理進行全面梳理;把損失成本明確目標細化到責任部門,在年初制定質量目標時就進行明確,并要求責任部門提交目標達成保證措施,經過反復的評估與摸索,公司的損失成本率由2010年的3.4%下降至1.6%,直管的反映出公司的質量管理帶來的經濟效益。
五、電動汽車下階段的展望
南車時代電動汽車作為中小客車制造企業的一員,經過5年的管理運營摸索,在質量管理上摸索出適合公司運營發展質量管理構架,作為成長中的企業,質量意識和統一全員的思路是接下來至關重要的一項任務,相信在使用新思路、新管理模式下,電動汽車的質量管理會上升一個臺階。擬下步在“客戶點單供應商”“樣車試制評審”兩個當前影響最大的地方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參考文獻:
[1] 鄧衛華.質量體系認證與全面質量管理TQM[J].中國質量.2002
[2] 孫華.ISO9000與全面質量管理.中國標準化1999-6.1002-5944.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產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