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園林景觀研究現狀范文
時間:2024-01-30 17:55: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外園林景觀研究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
中圖分類號:S75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is complete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scape evaluation, landscape evaluation after completion status.
Keywords landscap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assessment
1 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概述
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亦為使用后評估的一種,是對園林景觀項目建成使用后產生的視覺、生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效益與影響進行全面、科學、客觀的評價;將使用后實際效果與使用前決策預想效果進行全面綜合的對比考核,確定項目預期指標是否實現,是否滿足使用需求,分析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并通過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對項目的未來使用提出科學的合理化改進建議,從而改善項目的使用效果;并對未來項目的建設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提高項目的決策建設水平。
2 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的意義
隨著人們環境生態意識的增強,國家對環境建設的重視,各地園林項目建設方興未艾,但相對于建筑等其他領域而言,園林還是一個年輕的行業,各方面建設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許多項目存在重建輕管、重復投資、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等不良現象,導致園林景觀建成使用后與決策預測效果相差甚遠。引入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可以通過美感、功能、生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指標,有效地將園林建成使用后的實際效果與使用前決策預想效果進行全面綜合的對比考核,對促進園林景觀建設進入有序狀態,真正實現園林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一是把實證的科學精神注入園林景觀建設中,強調用科學的方法來評價設計結果的合理性。二是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是一種科學的實踐檢驗方式,使園林景觀建設的程序和模式進一步科學化。一般的園林景觀項目建設遵循“策劃—設計—施工—使用”這樣單一線性的程序,而引入建成后評估將使其變為“(使用后評估信息反饋)—項目策劃—設計方案—施工—使用—使用后評估”的循環過程,從而使整個項目建設程序更為合理化、科學化。三是有助于政府行政管理和決策的科學性。它將管理要素建立在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能較好地克服管理、決策中的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有利于政府加強對設計、施工、使用各階段的有效監督與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園林項目建設的效率。四是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考慮了使用者的需求,充分反映了社會大眾的合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有利于園林景觀設計師在以后類似的項目設計中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創造宜人的公共生活空間,提高大眾生活水平。
3 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現狀
目前,國內還尚未把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作為完整體系研究的重點內容,但已有不少學者專家意識到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的重要性,開始涉及園林景觀的各個要素、內容建成后評估。通過借鑒國內外視覺、建筑、環境等其他領域的評估(評價)理論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園林景觀美景度評估、園林植物景觀評估、園林植物生態效益評估等理論研究及園林優質工程評比的實踐操作。
3.1 園林景觀建成后美景度評估
人類對外界的知覺中,視覺是第1主觀反映。優美和諧的園林景觀是通過園林各要素的合理搭配而實現的。園林景觀的美景度評估即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園林設計方案的優劣。美景度的測量方法有很多種,目前公認較好的有2種:一是美景度評價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簡稱SBE),采用圖片作為評判測量的媒介,依照SBE評價準則,讓評判者給每一幅建成后的園林景觀圖片按評分準則逐項評分,最后給出一個反映美景度的表。二是比較判斷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 ,簡稱LCJ),通過評判者比較一組建成后的園林景觀照片得到一個美景度排序。采用SBE法進行評判時要綜合許多評價因素,因此需要評判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準才能勝任。SBE和LCJ在方法上沒有本質的差別,但一般來言,照片樣本數在25張以下時,采用SBE法較為省時高效,而對相似植物(如棕櫚科植物為主)構成的園林景觀采用LCJ法較好。通過對建成后園林景觀美景度的測量,與建設前預測的結果進行比較,看設計的美景效果是否能夠達到、滿足視覺審美的需求。
3.2 園林景觀建成后植物景觀評估
園林景觀建設中,園林植物是至關重要的構成要素,直接關系到園林景觀的整體水平。唐東芹等人通過統計應用植物物種多樣性、生活型多樣性、觀賞特性多樣性、時序多樣性、空間分布格局多樣性等定量指標,以及園林植物與其(下轉第54頁)
(上接第50頁)
他園林要素之間的和諧、與其生長環境的和諧、與整體環境的協調等定性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構建了園林植物景觀的綜合評價模型,反映植物景觀建成后的效果,總結植物造景的規律。
3.3 園林景觀建成后植物生態效益評估
眾所周知,園林綠地是城市的“綠肺”,是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有效的土地和空間中,最大程度發揮園林綠化的生態效益,成為園林綠地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但園林綠地對城市環境改善作用的大小,人們無法準確直接地感受和比較。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陳自新、蘇雪痕等人就對北京城市綠化的生態效益進行了研究,提出綠量是決定城市綠地生態效益大小的最實質性因素,通過計算植物綠量回歸模型,量化園林綠地生態效益。后有人不斷進行研究,通過植物綠量計算統計,得出園林綠地的增濕降溫、殺菌滯塵、抗污減噪等作用大小,建立評估體系,量化城市綠地生態效益。近年來,還提出了城市綠地的防災避險功能。從生態學來看,這也是城市生態效益的一部分。
3.4 園林優質工程評比
目前,全國各省市為了更好地提高園林綠化施工水平、規范行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和協會都紛紛組織專家通過企業項目資料審查、現場實地考察,評選出各省市的園林綠化優質工程,以更好地提升企業品牌,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4 結語
園林景觀建成后評估是園林建設發展過程的有效反饋,雖然現在已經有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相關理論,并有優質工程評選活動作為實踐操作,但尚未形成完整一致的評估體系。科學而可操作的評估體系和完善合理的評估機制是園林建設發展的有效鞭策,也是園林規范化建設的關鍵。
5 參考文獻
[1] 任淮秀,汪昌云.建設項目后評估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篇2
關鍵詞:屋頂綠化、綠化功能、技術研究、發展前景
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于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由于土地利用率的不斷增大,綠地面積相對減少,綠色越來越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物以稀為貴”,于是這塊曾經被忽視,被遺忘的角落漸漸受到社會的重視。
一、“屋頂園林景觀”的歷史與概況
(一)屋頂園林綠化是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進步,城市密度的增大及城市高層建筑不斷出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城市綠化發展在軸向上變化的體現,既擴展了綠化空間,也豐富了城市多維的自然因素。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古代幼發拉底河地區,就是現在的伊拉克,在最古老的名城,蘇美爾人曾建造了雄偉的敘亞古廟塔,在該塔三層平臺上考古人員發現有植樹過的痕跡,該地被后人稱為屋頂綠化的發源地。而我國迄今為止記錄最早的有關屋頂花園的描述,是相傳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太湖邊建造了姑蘇臺(又名姑胥臺),位于蘇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蘇山上,原是供夫差游樂的重要場所,周邊不僅種載美麗的花木,而且還設有人工湖供劃船用。
(二)從具體內容上看,它包括屋頂綠化和空中花園兩大塊。對于“空中花園”一詞,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界定概念。和“屋頂綠化”一樣,其形式就是在建筑物,橋梁以及構筑物等的頂面,通過園林綠化,植被鋪設等所呈現出來的人為景觀。
(三)屋頂綠化的具體類型
根據德國的標準,通常將屋頂綠化的類型看作三大類型:擴展型屋頂綠化、半密集型屋頂綠化、密集型屋頂綠化。
1、擴展型屋頂綠化
擴展型屋頂綠化就是根據建筑荷載相對較小的特點,利用草坪、地被植物、攀援植物等進行屋頂覆蓋綠化。在國內被稱為“簡單式屋頂花園”,比較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草坪鋪蓋。這種綠化方式在實際運用中較為常見,它就像大自然的“綠地毯”,具有耗時低、成本低、重量輕、效果佳的特點,幾乎不用維護,只要適時進行檢查即可,唯一的缺點就是不便于人在上面活動。
2、半密集型屋頂綠化
半密集型屋頂綠化的植被密度與厚度都要比擴展型屋頂綠化高,植物選擇的范圍也更廣,但不包括喬木類的樹木。適用于看得見的屋頂,需要定期的維護,半密集型屋頂綠化比較人性化的體現就是可以和人進行互動,可以留有小路和庭院供人行走、休憩。
3、密集型屋頂綠化
密集型屋頂綠化可以說是最貼近人類生活的綠化方式。它不僅是有植被,還包括亭子、水池、假山等各種景觀小品,是另一種完全開放性的休閑空間。
二、屋頂綠化的功能
(一)改善空氣質量
由于城市汽車尾氣、揚塵等現象嚴重,導致近幾年城市空氣質量急速下降,而植被是大自然最好的空氣過濾器,其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導致相對濕度增加。同時,植被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最終釋放氧氣,凈化大氣。又可以防止光照反射,直接降低建筑物內部溫度。
(二)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隨著城市建筑物密度的增大,硬化表面加聚,不通風的狀況導致城市溫度明顯高于郊區。這種熱島效應現象會使云層變密,增加有害氣體的聚集,從而降低空氣質量,造成大氣污染。
傳統的建筑頂面正是產生熱島效應的因素之一,綠化屋頂則可以阻止光照的直接攝入,降低溫度,減慢風速,打破原有的空氣流動方式,有效地控制熱島效應的出現。
(三)減少噪音
城市中的交通工具、工廠、工地的噪音以及喧嘩聲往往會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并出現一系列的不良癥狀,包括聽力下降、失眠、頭暈等。據研究,由于植物本身是一種多孔材料,具有吸收聲波的能力,能將感受到的聲音進行反射、散射以及植物本身的微震使噪音減弱,是非常好的隔音材料,既環保又經濟,相對與普通屋頂,綠化后的屋頂可以降低噪音2到3分貝。但是單株的植物不能起到很好的反射效果,因此大面積的綠蔭或者多層次的植被才能有效減少噪音或者電磁波。
三、國外屋頂園林景觀的發展與現狀
就國外而言,各個國家對屋頂園林的重視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例如德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都很重視屋頂園林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部門也是給予很大的支持與幫助。
德國(被認為是工業強國),也是世界上屋頂綠化技術相對領先的國家,其屋頂綠化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政府在資金上的支持鼓勵了德國在這方面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出現的斜坡式、階梯式以及金字塔式的建筑物更是證明了德國在建筑設計中的流行趨勢,鋼筋混凝土與綠色植被的完美結合已是不可或缺的設計理念,其綠化面積已經超過一億平方米,80%的綠化都是開敞型。
美國:在美國當地的屋頂園林景觀發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芝加哥市。該市的政府起了很大的表率作用,不僅先從市政廳的屋頂綠化做起,而且也搬出了很多在屋頂綠化方面的優惠政策,使芝加哥的屋頂綠化范圍逐漸擴展,理念不斷加深,從政府,到企業,到商業,最后到居民住宅得到全面推廣。最具代表性的有1959年建造的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奧克蘭市澤凱中心屋頂花園,被認為是現代屋頂花園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英國:英國在最近5年來的變化與以往大不相同,不再受過去建筑理念與城市規劃文化的影響,開始對屋頂園林景觀加以重視,林蔭道等不斷出現在倫敦很多新建樓房的屋頂。讓人步入其中,鳥語花香,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不僅有美化環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忙碌的人們緩解工作以及生活上的壓力,從而給全社會帶來健康的功效。
加拿大:加拿大重視的是屋頂園林景觀的宣傳和教育,從灌輸理念入手,扎根式地使居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通過各種活動的組織與推廣,專門建立網絡交流平臺,開展合作和培訓活動。國家的這種重視程度給加拿大屋頂園林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完全綠色的通道,為加拿大居民帶來了更為舒適的生活。
日本:日本在屋頂園林景觀的實施方面覆蓋的比較全面,不僅是用于居民樓,它還包括各種碼頭、車站、學校、工廠廠房、地下車庫頂部等等。
通過對以上在屋頂園林發展方面具有代表性國家的舉例描述,可以體現出在國外屋頂園林理念的受重視程度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隱形效益。
四、國內屋頂園林景觀的現狀
跟國外相比,國內在屋頂園林這方面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缺綠、少綠的情況。在20世紀70年代廣州東方賓館的屋頂花園是我國第一個大型的屋頂花園。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在這方面開始逐漸發展起來,近10年來,國內各大城市發展很快(例如上海、深圳、杭州、北京等),相繼出現了各具特色的屋頂花園。
政府部門在相關政策扶持上也加強了不同程度的重視,例如在2002年6月1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了《關于上海市靜安區屋頂綠化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提出從2002年開始,凡是列入當年屋頂綠化實施的項目,每完成1平方米均獎勵10元。在2002年的11月,上海市綠化管理局也了《關于組織編制屋頂綠化三年實施計劃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在1999年11月了《深圳市屋頂美化綠化實施辦法》,和制定了全市屋頂綠化的規劃及實施辦法,并開展全市屋頂美化綠化的督促、檢查和考評工作。在2000年,廣東省了《關于我省城市屋頂美化和防護(防盜)網、空調器及室外管道規范裝設的意見》,其中提出了建筑物屋頂美化綠化的相關實施措施。
在1996年,杭州市園文局向市政府提交了《關于大力發展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的請示》,該計劃于1998年正式被批準實施。又加上“旅游城市”的頭銜,杭州對綠化(包括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也愈加增大,已經將屋頂綠化以及垂直綠化作為各級綠化部門管理考核內容的一部分。
2005年北京市園林局了《北京市屋頂綠化規范》。2006年9月北京市園林局、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財政局聯合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本市屋頂綠化工作的通知》,強調屋頂綠化為十一五的重要工作,要確保北京屋頂綠化有條理的推進。
五、屋頂綠化需要考慮的技術問題及解決方案
由于國內屋頂綠化技術還處于起步與發展階段,所以在開展過程當中常常會出現建筑荷重、結構、防水抗滲等問題(包括綠化覆蓋的合適程度;是否會造成房屋結構的破壞;以及造成屋頂排泄不暢等一系列的疑問)。
針對這些情況,我國現在的綠化技術及建植手段(包括建筑荷載要求、建筑屋面耐根穿刺防水技術、屋頂綠化灌溉技術、屋頂綠化蓄排水技術、雨水綜合利用技術、人工種植基質輕量化、植物固定技術、植物材料選擇、園林小品建設技術等)已經逐漸步入成熟階段。
我國地域的廣闊所帶來不同氣候的差異對屋頂綠化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比如年降雨量、溫濕度等條件的變化,對植物的選材、類型以及土質等方面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鑒于對屋頂綠化的推廣來說,在進行準備工作的階段中,應該選用對屋頂綠化相關要求(包括建筑荷載、防水保溫、綠化種植土、綠化類型、植物材料等)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的工程設計師,以免出現后期的麻煩;在屋頂綠化的實施過程中,防水工作一定要加強,防水材料本身必須過硬,要具備耐根穿刺性能;其次施工手法也要過硬,材料之間的搭接極為關鍵,因為接縫處是漏水和根穿刺的主要部位。
六、中國屋頂綠化未來的發展及新技術
篇3
【關鍵詞】地被植物;校園景觀;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S68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61-02
通過對桂林鄉土地被植物的分析研究,選擇幾種典型地被植物進行培育,了解這幾種地被植物對周圍環境的溫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的需求,培育出適應能力強、管理粗放,并有一定觀賞性的開花地被植物。掌握它們的生態習性及生長速度,如陽性、陰性、耐旱、抗熱以及耐酸堿度等生態特性,選擇適合培育的校園場地進行培育栽種。估計典型地被植物的生長速度、蔓延生長后所占有的面積、覆蓋地面所需的時間,以此來豐富校園景觀建設。
一、地被植物在國內外高校景觀建設中的研究現狀
隨著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國內很多高校在校園景觀建設初期,都會以大面積的地被植物來鋪滿的地面,這是因為地被植物有著易栽種、易管理、生長速度快的特點,可以快速地豐富校園綠化,填補喬木和高灌木下面的空缺,達到整個校園綠化層次分明、協調統一的效果。如福建師范大學校園內,各種地被植物和校園雕塑、座椅以及其他一些景觀小品組成花壇、花境等景觀效果,表現形式豐富,起到了襯托與造勢的作用。在福建師范大學校園內有一片專門的植物培育區,以供校內綠化植物的補充和更換,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而清華大學,則以眾多野生地被植物來美化校園,這些植物既能很好地適應當地環境生長,又能體現與眾不同的校園特色,為園林植物提供了新的綠化品種。野生地被植物和現有的經過人工培育好的地被植物相結合的方式會成為今后地面綠化的主要方式。
國外很多高校運用地被植物生態學原理進行植物造景,科學合理地創造出了多層次、具有生態效益的校園景觀環境。這是大學校園綠地景觀規劃與設計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豐富多彩的地被植物,具有易生長、形式多、花期豐富等特點,是豐富綠化層次的重要部分。將喬木、灌木、草本植物進行合理的復層搭配,同時很多地被植物有著明顯的季相變化,能創造出穩定、宜人的生態校園景觀。有些大學還在校園內建設了相當規模的植物園,結合教學豐富課堂內容。如牛津大學的校園植物配植豐富和諧,有觀葉植物、觀花植物、觀果植物等,園中有著豐富的植物品種資源,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植物園內培育的植物群體不但保證了校內的綠化建設和補充,還為校內的教學、科研、實習實踐等環節提供了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地被植物在園林景觀環境中的重要性
近幾十年來,全球范圍內,生態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及生命安全。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被植物在園林景觀建設中的重要性,把發展地被植物作為改善環境和保護生態的有力措施之一。
為研究本土地被植物資源,人們通過適當的栽培方式對地被植物優良品種進行了引種移植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19世紀80年代,主要側重于對園林地被植物資源的調查和利用。科研人員曾在秦嶺對野生地被植物資源進行調查分析,對50多種地被物種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季相變化以及綠化應用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認為當地的園林地被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在發掘和研究過程中發現,該地區野生地被植物種類繁多,能夠用于園林景觀綠化的地被植物也相當豐富。景觀設計人員必須了解并掌握地被植物的形態特征和適應性特征等因素,在充分展現藝術化園林景觀的同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從而達到和諧統一,具有生態效益的園林景觀設計效果。
三、典型地被植物在校園景觀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在校園景觀綠化建設中,為了形成良好的校園綠化結構,更好地發揮喬、灌、草多層植物綠化效果,需要將地被植物與其他層次植物進行合理搭配。地被植物除了豐富校園景觀外,還可以快速地覆蓋地面,增加校園綠化綠量,形成有層次、有韻律的校園景觀環境。在校園景觀建設中,通常采用多年生觀花觀葉地被植物來襯托作為邊緣植物的灌木,形成一個有層次變化的底層綠化結構。通過開花地被植物在疏林草地上的點綴,可增加綠化情趣,豐富校園景觀。
(一)典型地被植物調查和適應性測定
經過調查選種,選擇了杜鵑、鳶尾、月季、繡球四種地被植物進行培育研究。其中月季喜陽,適合點綴草地和綠籬,還可以用作花壇裝飾。鳶尾和繡球喜陰,適合種在林下,而我校正缺少林下綠化,這兩種植物的選擇非常適合我校的景觀建設。杜鵑喜陽,耐半陰,選擇四季都有花期的品種,非常適合與落葉樹木搭配,既能保證春、秋、冬季陽光的照射,又能避免夏季陽光的暴曬。這四種地被植物對土壤要求并不嚴,我校的校園土壤多為黃土,實驗證明,除杜鵑需要摻和腐殖質土外,其他均能良好生長。
(二)典型地被植物培育和在校園景觀中應用的美學價值評價
經培育研究,月季、杜鵑和鳶尾已有了一些成效,尤其是鳶尾,繁殖速度相當快,第一年單株種植,第二年會翻3-4倍增長,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林下地被植物。繡球成效低一些,經過扦插,成活率雖然很高,但需要維護,并且要兩年時間才能開花。雖然這四種地被植物的培育技術和繁殖速度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是非常有觀賞價值的地被植物。在這四種植物中,杜鵑和月季是四季開花的地被植物,是點綴常綠景觀植物較好的開花植物,可以為校園景觀增添色彩。鳶尾的花季是3-4月,紫色的花瓣似蝴蝶,搭配發新芽的常綠植物,顯得生機勃勃。繡球的花期是4-5月,由于花朵碩大,色彩富于變化,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可以更好地豐富校園景觀。
(三)典型地被植物快繁技術研究和生態效益評價
通過對月季、杜鵑、鳶尾和繡球的培育研究,鳶尾適合分根繁殖,速度較快,可達到3-4倍的效果。月季和杜鵑適合扦插和嫁接,在繁殖的過程中要保證土壤的養分和水分,還要防止病蟲害。繡球適合分根和扦插,季節最好選在春季。4種地被植物相比較,繡球和鳶尾具有降溫增濕作用,植株周圍的空氣濕度在上午和下午均要高于空地周圍的空氣濕度。在校園景觀植物的配置中,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功能,以便發揮植物在改善校園環境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建立校園地被植物綠化生態環境效益評估計量指標體系,對校園地被植物綠化生態環境效益進行總體評估和計量非常重要。
四、結語
典型地被植物培育并應用于校園景觀建設是豐富校園綠化的理想措施,通過培育和研究,在高、中層次的園林植物下配置低矮的地被植物具有較好的層次感和韻律感。通過培育研究,月季、杜鵑、鳶尾和繡球4種開花地被植物符合我校的景觀建設要求。通過4種開花地被植物的點綴與襯托,既美化了校園環境,又能更好地提高校園景觀的生態效益。
作者簡介:
篇4
關鍵詞:園林 園林景觀園林城市
中圖分類號:TU98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ing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but also have many problems,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is a large new urban landscape green space lost tube is serious. Mainly displays in due to copy blindly, copy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region's green design project; Landscape design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cience design form; In the design of no full consideration of people-oriented design principle, man-made destruction caused by severity phenomenon of the construction cost and the high cost of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Lead to green space, were not successful in late maintenance work, afforestation effect is very difficult to maintain, losing its original function into affect the image of the city land.
Keywords: garden landscape garden city
一、目前園林景觀的現狀與發展
1. 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適應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只有四十幾年。所以,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很膚淺。他們認為園林只是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不考慮人性化空間和功能性空間,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不理解東方園林的風格和特色,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服務的對象。
2.當今,園林文化不再像過去時代里的那樣只是個別少數上層階級享受生活的一項奢侈品,逐漸變成為大眾所用的一項公共必需品,而實用功能、類型等方面也逐步從只考慮人類本身轉向整個自然界的協調共存。園林藝術的內涵與外延也逐步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規劃設計,是因為工業化對自然和人類身心的雙重破壞而興起并開始發展的,主要目的是協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原本不適應經濟高速發展下永續利用的園林思想,只能漸漸淡出歷史舞臺。論及內在原因,在文明形態學的范疇內,任何一種文明都有盛衰,同時也是沿著曲線向前發展的,它的變化不僅受到相鄰文明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外界媒介以及文明內部所需遵循的盛衰規律的影響。這樣說來,衰敗只是一種必然,轉向何方的興盛才是需重點考察的部分。當園林藝術沿著曲線波形發展到時間軸上標注著“現代”的這個坐標點時,受到外在及內在因素的影響,逐步向包容性、交融性發展,文明盛衰曲線也相互影響,逐步趨同。所以,從整個園林藝術的發展來看,各種文明所反映在園林藝術方面的表現形態不斷地波動起伏,各自經歷起源、生長、衰落與解體這4個階段之后,伴隨著相互之間的影響,它們波動的頻率產生了共振,到目前逐漸彼此同化,走向交融與相互包容。
二、園林景觀特點
現代園林景觀考慮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間,以“人”為本,經常見到大家提,真正運用到實際當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廣場,廣場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樹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讓人進。雕塑很大讓我們窒息,比例關系和控制范圍考慮不足。現代園林景觀應多注重尺度“宜人、親人”,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文脈。不能違背自然而行,不能違背人的行為方式。所以我們的設計應符合人的行為方式。既要繼成古代文人、畫家的造園思想,又要考慮現代人的生活行為方式,運用現代造園素材。形成鮮明的時代感,如果我們一味的推崇古代園林,就沒有進步。不同的時代要留下不同的符號。
三、建設園林城市
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為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園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園林的內涵和外延,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在不斷地豐富和擴大。當前人們對城市環境的要求,也就是城市園林綠化的功能:1.要有健全的生態環境,使人們能在其中健康地工作和生活。2.有為居民進行鍛煉、游憩、游覽的戶外活動場所。3.有美化的市容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4.使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只有建成園林城市,才能達到和滿足上列要求。園林城市――城市大園林,我的理解就是整個城市成為一個大園林,即不但要有一定比例的各種類型的公園、風景區,城市的所有綠地都應加以園林化。山水、植物、建筑是構成園林的三個基本要素,但是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上,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植物。所以,從規劃上考慮和綠化上要求,各個部門、各個單位的綠地率都應達到一定要求,如30%一50%,甚至更高,而每人平均占有的公共綠地面積也應達到8平方米以上。在計算方法中,我認為應當把常住在本市的外地人口算進去,而且還應當把經常性的流動人口數計入,也就是應當控制城市人口數,不然每人平均占有的綠地面積指標將沒有意義,也滿足不了人們對園林環境的要求。創建城市大園林應有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城市綠地總體規劃,而總體規劃的實現要靠措施,要有人力、物力、財力的保證。要提高全民的認識,加強管理,長期堅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奮斗,高水平的園林城市才能實現。
四、創建園林城市的幾點議論
1.城市的各部門都應為建成園林城市而奮斗。城市是人類進步的產物,是人類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人工環境。在沒有實現城市大園林之前,城市規模越大,則與自然距離越遠。現在,為了滿足人們對環境的需求和對自然的追求,各個部門都應當為了實現城市大園林共同努力。如城市中心區不宜過大,各種類型的建筑不宜過大。過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過高,過高的樓房容納人口數量越多,相對綠地比例就越小,本來樓高了相應的綠地面積應加大,但實際做不到。
2.傳統與時代結合的形式。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群眾的需要和情趣也在變化。原有的古典園林作為文物遺產需要很好地保護,要建的新園林則必須在傳統與時代結合上下功夫,要去創新,可以說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學習對我們有益的國內外的新形式。綜觀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我覺得還是傳統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絕大部分,因此在建設園林時,還是應當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創造中國式的現代新園林。當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學習繼承傳統的,如自然山水園。疊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見大、借景等。
3.花草樹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現在城市綠化、應當花草樹木合理搭配,既要有喬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綠的,又要有落葉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樹木各得其所。建設城市大園林應從具體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如城市廣場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種花草,不但能造成開闊的景觀環境,突出主體,還便于群眾活動,也有利于空氣流通;而郊區隔離片林就應以種植樹木為主,留出林緣或適當空間種植少量花草,供人們休憩活動就可以了;而公園則應當依據功能分區,形式和內容應多樣,花草樹木可豐富多彩。
結后語
創建城市園林,建設高水平的園林城市,即建成適合人們高質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態環境,也稱為綠色城市。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滿足群眾需求的唯一途徑。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走進世界先進行列。
參考文獻
篇5
在分析國內外植物景觀季相設計的理論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潮州市廈寺公園、鳳城公園開發建設現狀,從公園植物景觀的季相配置入手,分析了2個公園植物景觀季相變化的規律;并在此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園林學、生態學、造林學、植物景觀等一系列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分析方法,發現并找出植物景觀季相配置改進的發展方向。并結合廈寺公園、鳳城公園的實際情況,比如地形、公園用地情況、不同景點的不同要求、公園園林植物構成、林相狀況以及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情況等,對2處公園重點景區的植物群落提出了林分景斑特色規劃,最后在景區設計、植物品種選擇、有害昆蟲防治方面提出了適合這2處公園現階段建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季相;植物景觀;廈寺公園;鳳城公園
當今,我國城市化的進程正在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土地、農田林地被城市占據。而且大量的綠地也被城市中的經濟活動作物占據,從而使得綠地的面積和質量嚴重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建筑物。因此在滿足了物質需求的情況下,人們越來越渴望回歸大自然,渴望新鮮的空氣,渴望好的城市生活環境。在此情況下,我們引入了城市公園的理念[1],來提高人們城市生活環境。通過我們的努力改善城市單一色彩,減少生活垃圾,減少噪音,減緩熱島效應。其中植物景觀作為城市綠化中的主力軍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但能提升城市景觀質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而且能夠提高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生態意義。然而我國在城市公園的引入認識上還不夠清晰[2],理解上還不夠深刻,在許多城市的規劃中還不能有足夠清晰的定位。這體現在很多方面,一是人們對林地規劃隨意性強,很多時候公園建設要為主要支柱性產業建設讓步,二是早期的一些專著主要是針對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林型劃分,而在公園的植物景觀及其季相變化上研究和分析較少一些。
1國內外園林景觀配置現狀研究
國外研究現狀:西方的園林植物景觀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也是一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再創自然的過程,從規則的巴黎凡爾賽宮到19世紀中期的英國自然式風景園林,又發展到了今天的生態園林[3]。但19世紀后期,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嚴重的城市環境問題。20世紀70年代,改善環境,保護大自然和重視生態的思想開始萌芽,后來隨著生態思想的不斷深入,公園綠地和街頭綠地大力發展起來。國內研究現狀:中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公元前11世紀到19世紀末,在3000年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風景園林體系———中國園林體系。目前生態學方面的研究是我國對城市園林綠地研究的主要方面,這包括對城市綠化格局、演變機制、功能、生態效益以及植被結構等方面的研究。城市綠地是以人為中心的陸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長期受人類活動影響。
2對比分析多個公園植被現狀
2.1潮州市氣候情況從氣候方面考慮:潮州氣候溫暖濕潤,生態環境很好,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差較小、夏季長、霜期短,非常適合園林植被的生長,屬于南亞熱帶典型的季風海洋氣候。年平均氣溫20.8℃,氣溫在7~8月出現峰值,最高氣溫可達38.1℃,平均氣溫為28.0~28.7℃;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1~2月,平均氣溫13.3℃;絕對最低氣溫達到-2.6℃,一般在11月下旬~2月中旬,會有霜凍發生,偶爾也會出現很強的寒流,但沒有降雪。本地區受季風海洋氣候的影響空氣濕度比較大,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
2.2鳳城公園植被現狀分析從植物種類方面考慮:該公園植被種類豐富,核心景區的園林種植了喬木42種,其中常綠喬木25種,落葉喬木17種。灌木37種,其中常綠灌木20種,落葉灌木17種,藤蔓植物9種,多年生植物6種,而一年生草本及其他植物在園林中種植數量卻很少。
2.3廈寺公園植被現狀分析通過對廈寺公園的參觀學習,并對該公園的園林植物進行多次調查,得出該公園核心景區的園林種植了喬木45種,其中常綠喬木30種,落葉喬木15種。灌木40種,其中常綠灌木20種,落葉灌木20種,藤蔓植物5種,多年生植物2種。由圖3可以看出,該公園開花植物品種在6、7、8月份最多,也就是夏季開花品種最多,而春季和秋季相對較少一些,10、11、12月份植物品種則遞減更快,12月份時開花植物種數最少。
2.4基于上述情況的總結以上2個公園的觀花、觀果植物種類總的來說還是非常豐富的,能滿足人們一年四季觀賞的需求,它們在花開放的顏色、果子成熟的顏色上四季都有變化。受相對溫暖亞熱帶氣候的影響,使得春、夏2個季節更適合植物瓜果的成長,顏色變化也相對比較明顯和豐富,呈現出百花齊放,色彩繽紛,欣欣向榮的景象。而秋冬季節則起到了在當季給大自然補充顏色的作用,其顏色也主要以黃色和黑色為主。但總體來說對林相季相的表現作用還是較弱一些。因此,我們可以針對秋冬季節所展現出來的弱勢[4],做一些彌補措施。比如,引進一些抗旱、抗寒的物種如冬青等種植,并增加一些代表季節特征的物種如梅花,還可以種植一些顏色隨季節變化性較大的物種如銀杏、楓樹等物種,增強冬季植物季相的色彩變化,提升植物景觀效果。
3公園植物景觀季相配置改進目標以及具體措施
由于這2個公園的基本結構以及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等情況相似,建議集思廣益,以植物生態學、園林景觀學、造林學等為指導,對公園核心景區提出改造規劃,并采取可行性措施,通過對林相和植物景觀的人為干擾,提出營造生態高效、環境優美、季相明顯的景觀改進建議方案,因地制宜營造公園不同季節富有季相變化的景觀林,從而既能提高公園的植物景觀,又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3.1公園植物景觀季相配置改進目標
3.1.1提高核心景區植物景觀季相變化性。引進顏色變化明顯,層次豐富、季相變化明顯的物種,并提高物種的質量和成活率,采用適合其生長的土壤,打造重點景區植物景觀季相變化,改善林相構成,提高景觀質量和生態效益。
3.1.2局部改造,整體優化。根據對林相狀況的調查,重點改善植物種植稀少的區域,制定方案,提高植物種類,增強季相變化,對生態物種較好的地方增強保護[5],提升植物景觀林的觀賞性。
3.1.3采取防護措施。為保障植物景觀的生態和健康持續發展,提出防護措施,預防蟲害以及外來生物的入侵,預防山林火災,張貼植物保護標語,增強人們的植被保護意識,減少對園林植物的破壞。
3.2改進公園植被配置的具體措施
3.2.1公園的主入口主要植物品種。在公園的主入口處多種植一些枝葉比較繁茂,且伸展性較好、樹形優美的物種,這樣首先給游客留下一種良好的印象。代表性樹種:樂昌含笑、雞爪槭、千年桐、楓香、紅錐、紅花荷木、黃樟;伴生樹種:無憂樹、宮粉紫荊、火力楠、藍花楹、大葉紫薇、鳳凰木;灌木:軟枝黃嬋、毛杜鵑、紅花夾竹桃、野牡丹、杜鵑。
3.2.2公園游客游覽主步行道主要植物品種。在主路的兩旁、臺地和谷地等處種植一些灌木品種,提高地表覆蓋率[6];在現有林帶重點增加一些季相變化明顯的植被,如楓香、雞爪槭、藍花楹等提高觀賞性,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時能夠享受到大自然的熏陶,給人以美感。針對景觀變化不明顯的步行小路,建議增加本地鄉土樹木及顏色、氣味、結果效果較好的植物,如“美麗異木棉+紅花紫荊+黃槐”等。代表性樹種:美麗異木棉、觀光木、黃樟、黃杞、羅浮栲、荷花玉蘭;伴生樹種:黃槐、華潤楠、山烏桕、雞爪槭、珊瑚樹、蛇莓;灌木:野牡丹、紅檵木。
3.2.3公園主廣場主要植物品種。鳳城公園山頂廣場上同樣種植一些闊葉混交林、灌草叢等,增加植被厚度,防止水土流失。山頂廣場視野開闊,面臨韓江,建議配植花灌木和地被,周邊小徑適當配置季相變化明顯,樹形優美,枝葉擴散較好的品種,如臘腸樹、楓香、樟葉槭、木棉、鳳凰木等。代表性樹種:三角槭、鹽膚木、紅花紫荊、中華椎、貓尾木、莫氏欖仁;伴生樹種:紅花油茶、金錢松、海南紅豆、山烏桕;景觀樹種:鳳凰木、木棉、無憂樹、土沉香、臘腸樹、銀杏;灌木:杜鵑、黃槐、山指甲、李花鴛鴦茉莉。
4總結與建議
篇6
關鍵詞:植物;引種馴化;實踐;評述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302-1
0 前言
目前, 現代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空前的階段。植物的引種馴化不但導致了農業的誕生和發展,并且不斷推動發展整個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說沒有植物的引種馴化就不可能有人類的文化發展。植物引種馴化成功給人類帶來巨大而深遠影響。
1 植物引種馴化的概念及意義
1.1 植物引種馴化的概念
植物引種馴化活動早在7000年就發生了,而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研究學者對植物引種馴化的概念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國外的科學家達爾文認為:植物引種馴化是植物本身適應了新的環境條件和改變對生存條件要求的結果, 選擇則是人類馴化活動的基礎[1]。而我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專家程金水則把植物引種馴化認定為將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種子或營養體從其自然分布區域或栽培區域引入到新的地區栽培[2]。
國內外對植物引種馴化進行專業研究和定義的專家學者有很多,雖然他們存在著差異,但從總體上看大多數人認為植物的引種馴化都是在人工干預下將野生植物發展為栽培植物,將其引種到新的環境下生產繁殖。
1.2 植物引種馴化的意義
植物的引種馴化使農業得以產生和發展[3],促進人類文化的快速發展同時豐富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植物引種馴化對人類的發展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就當今社會而言植物引種馴化對人類社會最主要的意義在于它的經濟價值。其主要包括:(1)優化當地作物品種:有些本土植物生長緩慢,產量低下,成活率低,影響經濟發展,通過引種馴化可以以優良品種代替劣種,優化植物品種。(2)保護瀕危植物:有些珍貴植物生長范圍小,繁殖速度慢,存活幾率小,人們對這類植物進行引種馴化可以擴大其生長范圍,優化其生存環境,增加物種數量,使珍貴物種脫離瀕臨滅絕的境況。(3)新增作物種類:有些地區植物種類單一或是缺少一些對生態發展產生影響的物種,根據當地生態環境特點發展可能適合引種馴化的植物,豐富當地植物種類資源。如我國目前開展了茶樹、柑橘北移,果樹種類南移的項目,目前這些項目都取得很好的成果。(4)改善城市園林景觀:園林景觀主要利用大量不同種類植物特點規劃成為貼近自然,豐富人們業余生活的人造景觀,所以引種馴化可以豐富園林植物,提高園林景觀藝術性,為當地創造經濟價值.
綜上所述,植物引種馴化不論在農業發展上和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植物引種馴化已經成為人類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 植物引種馴化主要理論和實踐
2.1 植物引種馴化理論
植物引種馴化理論在國外發展較早,主要以進化論,生態學 和栽培學等基本概念為基礎.近代植物引種馴化理論主要以歐洲為研究中心,其主要代表為達爾文學說和米丘林所提出植物引種馴化理論及著名的“風土馴化學說”。其中達爾文經過五年的考察和研究,在進化理論的基礎上,達爾文對生物世界做出了科學系統的解釋,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指出了“凡是世間一切生物都是進化的產物”。而他認為植物引種馴化則是在人類馴化活動的基礎下,植物適應了新的環境并改變了對生存條件要求。
我國對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的提出相對歐洲一些國家較晚,但發展迅速,目前我國對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研究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我國專家學者也非常專業的提出來相關理論,如梁泰然所提出的節律同步論;周多俊于1985年提出來“生態綜合分析法”;董保華于1987年提出的了地理生態學特性綜合分析方法等。
在國內外學者對植物引種馴化的認識都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不同的學者一次次補充和修正了前人所提出的關于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的不足之處,至今世界上提出的比較完善的植物引種馴化理論至少有20多種。
2.2 植物引種馴化實踐研究
隨著時代的前進,植物引種馴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并獲得了階段性的創新,這些實踐經驗至今對世界仍然產生重要的影響,最早時期俄羅斯科學家米丘林提出的“風土馴化學說”對果樹的引種馴化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米丘林的研究理論在應用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風土馴化學說”與多年研究的栽培技術、育種方法相結合培育出了300多個新品種,這一實踐經驗在我國也被廣泛的應用,米丘林學所也存在著不足,在推廣過程中也造成過損失,最主要因為其引種的品種易劣變。到上世紀70年代左右,國外也出現了一些其它關于植物引種馴化的理論,這些理論大多數圍繞著引種經驗統計分析法、果樹嫁接法等。對植物區域引種、改良植物品質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國在20世紀30年代過后,我國在的植物引種馴化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從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國植物引種馴化單位已達到30多家,有近千余人從事植物引種馴化科研事業。到80年代末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大量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植物引種馴化實踐工作在國內掀起了熱潮。植物引種馴化技術的應用對推動了我國公民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效的保護了稀缺物資瀕臨滅絕的境況,在我國有很多藥用植物嚴重缺少,經過引種栽培、篩選, 自力更生,完金解決了制藥原料的問題。
當前, 植物引種事業尚處于不斷前進之中,對她的科學研究仍然存在著不足,植物引種馴化這門科學仍然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和研究以彌補不足之處并且達到更高的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 達爾文( 方宗熙, 葉曉譯) .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篇7
關鍵詞:老年 休閑綠地 國內外 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b)-0222-04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普遍現象。聯合國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的“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提出以60歲作為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按照這一標準,60歲以上和65歲人數超過總人口數10%和7%的國家則為老年型國家。1999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到10%,正式步入老年化社會的國家。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起步晚,來勢猛,發展快、數量大、相應經濟發展水平低和社會保障系統不健全等特點,其中速度之快、老年人口數量之多是人類歷史上從未經歷過的社會現象,給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
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學者看待城市園林景觀的視角發生了顯著變化。當前老年人已經成為公園綠地主要活動群體[1],也是當代社會與居住環境關系最為密切的群體[2]。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創造適宜老年人的園林景觀成為各個國家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1 定義
目前在園林景觀范圍內針對老年人的研究沒有統一的界定概念,翻閱1989-2011年的文獻,可發現不同學者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各概念區別主要在于范圍大小不同或者功能的側重點不同。常見的概念有老年人公共綠地、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老年人戶外環境、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老年人休閑綠地等等。以下對各概念進行了辨析。
1.1 老年人公共綠地
韓炳越在1999年提出老年人公共綠地,即適宜于老年人的公共綠地[3]。“公共綠地”引自前蘇聯,建國以來在我國城市規劃與綠地規劃、建設、管理、統計工作中曾廣泛使用。《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規定“公共綠地”為“向公眾開放,有一定游憩設施的綠化用地,包括其范圍內的水域”;《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城建[1993]784號):“公共綠地是指向公眾開放的市級、區級、居住區級公園、小游園、街道廣場綠地,以及植物園、動物園、特種公園等”,突出反映其公共性質。“公共綠地”是政府投資建設和管理的帶有社會福利性質的市政公用設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綠地建設的投資渠道、開發方式和管理基質均發生了變化,由園林系統外建設并向公眾開放的公園綠地在各地均有出現,這些公園綠地與“公共綠地”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功能和用途上是相同的。繼續使用“公共綠地”不能如實反映我國綠地建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4]。因此,“老年人公共綠地”這一說法也欠妥當。
1.2 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
活動空間,又稱行為空間,是社會空間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與工業空間和商業空間等城市的物質實體空間不同,活動空間的概念強調個人的主動行為,屬于居民在使用城市設施、參與社會組織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形空間[5]。目前學者在園林景觀范疇內研究的老年戶外活動空間包括休閑綠地活動空間[6]、公共綠地老年人活動空間[7]、居住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8]等,可見學者都先將研究范圍定義于不同大小的園林景觀范疇進行研究。戶外活動空間一詞單獨使用概念依舊較為模糊。
1.3 老年人戶外環境
人類生活的環境是一個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整體。對于我們專業而言,我們研究的環境主要是可以進行設計改造的人工環境。本論文研究的是城市戶外環境景觀設計。城市戶外環境是城市中由人類直接或間接創造而產生并可在其中進行各種活動的室外空間環境。不僅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環境,還包括街道、廣場、公園、綠地等人工環境,《雅典》提出的功能分區理論,將城市戶外環境劃分為居住、工作、交通及游憩四大空間類別,可見其涵蓋范圍很廣。
1.4 老年人居住外環境
居住外環境指建筑周圍或建筑之間的環境,是以建筑構筑空間的方式從人的周圍環境中進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環境。即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特定的建筑外環境。老年人居住外環境是老年人居住為主體展開的各類生活序列的綜合,是一個由內到外,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多元性生活序列[9]。其構成要素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社會環境[10]。目前研究多限定于居住區內部的室外物質空間環境。因此該概念不能涵蓋針對老年人的園林學科所有研究。
1.5 老年人休閑綠地
孫新旺于2001年提出城市休閑綠地,包括狹義和廣義兩重含義。廣義的城市休閑綠地應該包括城市中所有帶有休閑功能的綠地.請如城郊風景區、城市公園、城市廣場、小游園、濱河綠地、居住區綠地等,而狹義的城市休閑綠地則是介于“城市廣場”和“小游園”之間的形式[11]。按照功能分類,休閑綠地主要包括三部分—— 與傳統意義上的廣場相比,注重綠色環境營造和客觀生態效益的城市綠化廣場,具休閑功能的街頭綠地,處于特定環境的休閑綠地(居住區、學校、醫院、機關、工廠、風景區等)[12]。
2002年丁俊清將人口老齡化和休閑綠地的流行聯系在一起,認為休閑綠地是對應老年型社會所產生的休閑生活方式的一種新的園林形式[13]。2003年孫櫻提出充分利用城市綠地資源、建設城市老年休閑綠地系統的思想。認為老年休閑綠地系統是從屬于城市綠地系統的一個子系統[14]。2009年郭子一和徐峰認為城市老年休閑綠地,即承載城市老人戶外休閑活動的綠地場所,包括能為老人提供休閑活動空間的各種城市綠地[15]。
由上可知,研究范圍較為全面的概念為老年人戶外環境和老年人休閑綠地。前者研究文獻較多,但隨著休閑綠地的研究興起,對于老年人休閑綠地的研究也逐漸增加。
本文認為休閑綠地這種新的園林形式對老齡化社會更具針對性。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休閑[16],休閑綠地的提法更能體現老年人強烈的活動需求,因此本文將老年人休閑綠地作為研究對象,對國內外研究進展和熱點進行綜述,以期明確發展趨勢。
2 國內相關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狀況
1982年7月26日中國派代表團出席了在維也納召開的老齡問題世界大會(world Assembly on Aging),這是我們第一次認識到我國人口的老齡化。1982年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載有七個領域的行動建議:保健和營養、保護老年消費者、住房和生活環境、家庭、社會福利、收入保障和就業,以及教育。面對社會老齡化的逼近,我國政府隨后采取了積極的行動。本文將國內的相關理論與時間發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綜述。
2.1 城市老年休閑綠地研究的初始階段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比較晚,從1982年到2000年,我國完成了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從80年代初開始,國內一些學者如陶立群、鄔滄萍、熊必俊等開始在社會保障、醫學、社會老年學、社會醫學、福利社會學、人口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老年問題[17]。
這一時期城市老年休閑綠地的相關研究涉及了老年人心理與環境,老年活動設施規劃,老年人行為活動特征等。80年代后期,我國東部沿海城市率先跨入老齡社會,強烈的社會呼吁催化了各種社會養老設施的涌現,90年代初形成了建筑類型學的新課題,從而也吸引了我國建筑學界的關注和研究,因此這一階段研究最多的是老齡化城市居住環境,集中在老人住所附近的戶外空間,強調建筑及附屬空間的無障礙研究等。
2.1.1 老年人戶外環境及綠地研究
張劍敏于1997年提出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對戶外環境的特殊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包括安全、方便、健康,心理需求為追求歸屬感,需要尊重,要求獨立,社會需求體現在老有所為,實現存在價值。隨后引述1992年揚·蓋爾的《交往與空間》中從必要、自發、社會類型分析,將老年人戶外活動大致分為同樣必要、自發、社會性活動三類。
韓炳越于2000年歸納了現有公共綠地較為普遍的問題,包括對老年人考慮不夠,活動場地狹小,缺少活動設施,互相干擾,服務半徑不合理。提出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應對老年人活動場地給予足夠重視18。呼吁規劃合理的服務半徑,注重周邊環境,綜合規劃足夠面積,保證老年人需要
2.1.2 老年人活動行為與活動設施研究
我國城市老年人生活、公共活動設施問題至80年代中期才被提出。于此之前,我國城市老年活動場所基本上是以自發的形態存在。
李錫然于1998年將“綠線”定義為在城市新建和舊區重建中,為保障“無障礙綠色步行系統”的逐步實現所制定的控制性通道的法定寬度,并提出綠線內要有脆弱群體專用的平滑地面、防滑道以及健康人群步行道,采用不同材料和顏色區分。文中論述了老齡化城市創建無障礙綠色步行系統的必要性,提出“綠線控制”的概念和立法制定綠線的內容,并指出無障礙步行系統是城市物質環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求得城市整體中各部分無障礙設施的同步發展[19]。
2.1.3 老年人居住環境研究
在分析城市老年居住環境問題時胡仁祿指出社區室內外空間和公共活動場所尚未適應老齡化的悄然降臨,提出了改善城市老年居住環境的初步構想,其中包括研究改進居住院落空間的規劃設計,以創造更多更好的鄰里交往空間,認為北京菊兒胡同創造的尺度宜人和形象親切的院落空間,有利于親密的鄰里關系和互助活動的形成[20]。此外,還介紹了美國老年社區規劃設計的基本思想和原則:以老年人為核心,創造易于識別、易于控制、易于到達、易于交往和無障礙的空間環境[21]。
2.2 城市老年休閑綠地研究的發展階段
2000年以后,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城市老年休閑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對城市資源,尤其是休閑設施的規劃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綠地系統是城市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除了美化城市環境、改善城市生態等功能外,在老年休閑活動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對于老年人休閑綠地的研究逐漸豐富,相關的調查研究開展迅速,研究方向也愈加多元化。
2.2.1 老年人休閑活動特征與休閑綠地關系調查
任超于2005年以西安環城公園為例,針對老年人行為特點、休閑活動類型和影響參與程度的環境因素進行調查分析,探討今后老齡社會環境下城市線形公園綠地中老年人活動場所及其環境設計問題。提出在設計線形公園綠地時,設計者應充分利用使用者對空間產生的方向感、方位感和環境的“掌握和控制”感,有效劃分休閑空間,以道路為軸串聯起各種活動場地[22]。
此外,武文婷等人于2009年建議對集約化發展下的城市住區老年人景觀環境心理和行為需求進行研究[23]。
2.2.2 老年人休閑綠地設計原則及對策研究
劉頌,錢仁贊于2008年提出隨著養老方式的轉變,戶外環境將承擔越來越多的“養老”功能,因此需要大量彌補性景觀。將彌補性設計定義為針對殘疾人、兒童等特殊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需求進行的人性化設計,彌補性設計營造出的人性化景觀環境即為彌補性景觀。特點:易于到達,易于交往,易于識別,易于控制,易于選擇,無障礙化[24]。
2008年劉志強提出了老年人重視園林的保健性和能彌補其生理機能的衰退。從規劃服務于老年人完善的園林系統、營造彌補性園林和創建治療性園林三方面闡述了老齡化社會下的園林規劃設計對策。空間布局上形成等級清晰、結構合理的園林系統。營造“彌補性”園林主要體現在園林的安全性和無障礙性。交通安全、空間安全、材料安全和對潛在危險的預防等,并保留適度的困難,以激勵老年人的自信心,維護和鍛練老年人的能力。此外通過親近自然,發揮植物保健作用,開展體育運動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態創建“治療性”園林[25]。
這一階段關于老年人休閑綠地研究的碩士論文從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會方面對環境的特殊需求、行為模式特點出發,采用實地考察、調查問卷等形式,分析在不同地域環境下老年人使用休閑綠地時存在的問題,普遍得出就近方便、安全舒適、設施合理、動靜結合、老幼互補、意境豐富的設計原則和建議。
尹亞坤于2008年以石家莊市公園綠地為研究對象,通過對4座公園的實地調研,總結綜合性公園、居住區公園、帶狀公園綠地公園綠地不同休閑空間共性,提出設計遵從易達性原則、功能性原則、彌補性原則、安全性原則、可識別性原則和交往性原則[26]。
2.2.3 針對老年休閑綠地構成要素的研究
園林的構成要素指地形、水體、植物、園路、建筑。學者們在闡述老年休閑綠地的構成要素時往往側重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或者直接指出某些設施的重要性。
余樹勛于2008年提出需要路面最好用軟材料散鋪,建議公園內設置問詢處介紹園內現狀,同時提供為老幼游人設“招手可上”的電瓶車。座椅設置上希望每走50 m就有椅子可坐,廁所需比正常設計多一倍。鼓勵公園定期主辦各種社團組織[27]。張芳燕于2009年等提出運用通用設計理念來指導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努力形成一個全體參與、人人共享的和諧城市,通用設計主要遵循七項設計原則:公平性,靈活性,易操作性,易感知性,寬容性,省力性,空間性[28]。王江萍2009年在《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規劃與設計》一書對基于老年人的住區場地規劃與設計,室外活動空間規劃與設計以及道路、步行空間、綠化空間、作息空間、燈花色彩與小品標識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29]。朱潔冰2010年將景觀標識系統分為依賴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的標識,從老年人生理特點考慮標識環境的基本條件[30]。
2.2.4 老年人對休閑綠地視覺感受的影響因素研究
張運吉和樸永吉于2009年對老年人進行單一色彩喜好傾向調查,明確了老年人更喜歡中明度組的色彩,同時選擇紅色的女性老年人比例明顯高于男性。對老年人喜歡的綠地空間局部色彩配置進行了調查研究,老年人普遍青睞于艷麗、視覺沖擊強、易于視覺感知的色彩或色彩搭配,并且老年人更偏愛曖色調與綠地的色彩配置[31]。
張運吉于2010年基于視覺,對老年人公園利用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老年人的視野明顯縮短,色彩明度大的會有更遠的可視距離,在一定距離區分物體細節的能力降低。由此提出在適當布設舒適安全的休息設施,方便觀景。植物模紋、地面藝術鋪裝、壁雕或壁畫等,考慮到老年人視力的需求,盡可能用簡潔的線條表現。從而在公園設景、視距預留、紋案表達提上實現人性化設計[32]。
2.2.5 老年人休閑綠地實例分析
李戰修,張遲,靳桂隆于2006年對北京市老年社區一期園林環境設計進行了分析研究。該項目為老年人提供全新概念的養老生活服務的綜合性社會福利項目,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共分三期工程,一期于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將成為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老年服務社區。
項目依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特點而設計,以增進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為原則,設計內容包括兩個入口區,兩個集中休閑活動區(清娛園、綠秀庭),兩處樓間觀賞區,運動健身區,園藝栽植區。環境細部設計處處為老人服務,除所必須具備的各種無障礙通用設計外,還體現在過渡空間的設置,出入口和主干道設計,以及感官花園、鮮花散步路和植物種植設計等方面[33]。
3 國外相關理論研究狀況
3.1 國外相關理論發展概況
法國早在1865年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齡化國家,1890年瑞典第二個老齡化國家。隨后德國、比利時等國都步入老齡化。1938年美國出版了題為《老齡問題》的專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才開始引起世人的關注[34]。
早期關于老年人的設計研究主要局限在老年社區規劃和老年住宅的建筑設計,如1981年Leon Goldberg的《老年人與城市住宅》,1984年Michael E.Hunt的《退休社區》,Rosetta E.Park的《老年住宅》等,主要介紹了美國社會對老齡問題認識的進步和老年社區規劃的基本構思以及設計要點[35]。
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老年人戶外空間規劃設計著作有1985年出版的黛安娜·Y·卡斯坦斯的《針對老人的場地規劃和設計》,這是第一本分析與戶外空間規劃設計相關的老人需求的綜合型手冊。作者通過闡述其觀點,試圖讓設計師認識到關于老年人的感知、功能和社會角色變化。書中主要針對相對獨立的老年人,提出關于空間組織、設計和戶外空間細節處理的具體建議,并探討了使老年人盡量能獨立生活的設計方法[36]。
3.2 國外相關理論研究現狀
翻閱近期關于老年休閑綠地的外文文獻,可以發現國外研究熱點主要在于環境、人、健康三大主題之上,具體研究范圍為對環境與老年行為特征關系的研究,對環境、老年活動與健康關系的研究,對老年人特殊需求與環境評價研究,關于具體設計實例分析很少。
3.2.1 對環境與老年行為特征關系的研究
Hieronymus C.Borst于2009年對荷蘭老年居民從特定起點和目的地之間的步行路線選擇進行調查,建立環境連接阻力模型,描述街道環境特點對老人步行路線選擇的影響。發現斜坡和樓梯,綠化帶,盲墻(即沒有窗戶的墻),大街上和公園里垃圾的存在都增加老年人行走阻力.老年人傾向于選擇有便道,一樓住宅有前花園,或沿路有商店的路線。研究結果還表明植物的存在(即綠化帶)使得穿越公園的阻力增加。老人對高犯罪風險的感知也會減路線選擇的動機。此外,最短路線的選擇僅占總數20%,反映了人們找準最短的路線能力有限,其他因素可能對路線的選擇影響較大[37]。
3.2.2 環境與老年人活動、健康關系的研究
Takemi Sugiyama等人于2007年在英國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鄰里環境可能通過提供活動機會或交往和享受大自然的空間促進老年人的健康。發現鄰里環境對健康的益處可能是由于社會交往與他人發生在室外環境中,與身體鍛煉無關。目前的研究顯示戶外活動的數量和質量都與老年人的健康有關[38]。
Lai Poh-Chin等人于2009年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對香港旺角地區老年人跌倒與環境因素進行生態關聯分析,可視化兩者的空間關系。該研究確定了11個老人有獨特環境特征的跌倒熱點地區。提出在這些環境特征中,繁忙的街道和路口、露天市場和垃圾收集站與場地有很強的空間聯系[39]。
3.2.3 老年人需求與環境評價的研究
Hieronymus C.Borst等人于2008年通過調查發現影響步行時道路的感知吸引力主要三個部分組成—— 即街道整潔程度,景觀價值和有沿街活動或其他行人。具體來說斜坡或樓梯,斑馬線,行道樹,前花園,巴士和電車站,商店,商務大廈,餐飲場所,穿越公園或城市中心,交通量等街道要素都與感知吸引力呈正相關,而街道垃圾,高層建筑,鄰里居住密度與感知吸引力呈負相關[40]。
Takemi Sugiyama等人于2009年提出鄰里開放空間質量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有關,開放空間的步行與道路質量有關。鄰里開放空間以及通往鄰里開放空間的路線是提高晚年生活質量的環境干預措施的關鍵部分。其中滿意度主要體現在開放空間給人愉悅感和安全感。愉悅因素包括距離鄰里開放空間步行距離適宜,空間能滿足兒童玩耍,天,參與各種活動(或觀看),擁有高品質植物以及廁所和遮蔽設施等。安全感體現在鄰里開放空間以及通往其的道路在夜間安全以及沒有犯罪可能。道路質量與三部分有關,包括通過園路步行進入開放空間的容易程度,通往開放空間的道路給人帶來的愉悅程度,以及無障礙程度[41]。
3.2.4 適宜于老年人設計實例研究
Margaret Nagel于2000年介紹了其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郊區設計的老年社區的兩處景觀,以“祖母花園”為主題,設計意圖喚起老年居民對于年輕時代的回憶,設計前考察了當地老年住宅景觀,收集具有良好和長期景觀效果的傳統植物名錄,具體綠化設計采用了適應當地條件的傳統植物,同時種植現代流行植物以增添色彩和質感[42]。
4 結論
目前國內外研究多集中在實例調查分析,但調查研究的實踐意義不同。國內研究多直接指導具體設計實踐,而國外研究多根據老人特征及使用評價,為實踐提供理論基礎,間接指導規劃設計。兩者在研究范圍、研究內容和方法上都有差異。
4.1 研究存在問題
4.1.1 缺乏宏觀層面研究
國外研究調查范圍廣泛,涉及城市街道、社區環境、綜合公園甚至在整個城市開放空間內展開研究。則往往通過實際調查,研究分析老年人、環境和健康三者相互作用的機制,提出老年戶外行為模式,建立適于老年人開放空間的評價體系,都是基于實踐提出理論模型,研究結果可以同時指導理論和實踐應用的發展。
與國外研究現狀對比,國內調查研究的結論往往局限于微觀環境,大多是調查一個或幾個居住區綠地、公園綠地,對于老年休閑綠地使用現狀分析后針對景觀細節元素和設施提供改造建議,并歸納設計原則,沒有上升到綠地系統的高度。對于把握城市全局環境的老年休閑綠地系統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4.1.2 研究內容和方法有待豐富
目前國內研究大多集中在適宜老年人的微觀環境設計方法的研究,除設計理論外的研究較少。設計理論中對于補償性設計研究相對較多,而激勵性設計則關注較少。事實上,一些比較挑戰體力的休閑活動同樣受到老年人歡迎,比如北京的一些老年人每天都要去爬香山。在補償設計中,缺乏綠地在不同季節對老年人的補償作用研究,如研究提到冬季陽光對老年人的重要性,但針對老年人冬季活動補償性設計的研究較少。此外,國內調查方法較為單一,大多是通過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
4.1.3 缺少理論應用
具體采用研究成果的實踐較少,調查結果與設計脫節。這也阻礙了對于老年人休閑綠地研究的發展。由于缺乏實際項目,只能對老年人使用城市休閑綠地進行評價,而應用研究理論老年休閑綠地的使用后評價研究較難展開,缺少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反饋作用。
4.2 研究展望
4.2.1 建立老年休閑綠地系統規劃體系
老年休閑綠地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同樣具有保護生態、組織城市空間、體現城市文化、科普教育、促進社區健康發展的功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憩休閑功能的部分。綜合考慮時間、地域、社會等因素,從老人的住所到社區環境再到休閑綠地的系統研究將是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因此需要在綠地系統高度對其研究。例如可對連接各級別綠地的城市道路景觀進行調查,研究老年人的游憩路線,從而為更好地聯系綠地系統各部分提供參考。
4.2.2 調查分析老年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機制
當前老年群體應是城市園林規劃設計意見的重要來源,建設休閑綠地應從老年人生理需求(安全、健康、舒適)、心理需求(和睦、歸屬、依存)和社會需求(學習、工作)等角度出發,深入分析老人休閑行為、休閑方式,空間分布與環境的相關性,分析老年人對環境的偏好,行為特征和健康狀態受環境影響的機制,從而更好指導設計。此外,在設計中應該如何考慮和解決這些問題,對于中國這個未富先老的特殊老齡社會來說更顯重要和必要。
4.2.3 調查方法和內容多元化發展
城市老年休閑綠地研究的理論方法有待于通過不斷的研究實踐進一步完善。系統的調查和數理統計分析仍將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對于調查范圍、調查因子、影響因子的設定應不再局限于硬件環境,例如可以對于不同年齡層老年人的審美特點,不同天氣對老年人綠地利用影響進行研究。此外,可以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或利用多學科相關理論進行調查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歡.適宜老年人的公園綠地建設研究—— 以南京為例[D].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6:11.
[2] 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規劃與設計[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4:8.
[3] 韓炳越,李寶昌.老年人公共綠地規劃設計[J].廣東園林,1999(4):20-22.
[4] CJJ/85-2002T城市綠地分類標準[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 柴彥威.中國城市老年人的活動空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7.
[6] 贠祿.休閑綠地活動空間設計[J].中國城市林業,2008,6(1):51-52.
[7] 艾春玲,谷桂云.公共綠地老年人活動空間設計[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1):117-118.
[8] 王婷.居住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5):25-26.
[9] 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規劃與設計[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4:25-26.
[10] 李允雪.人性化居住區外環境設計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3,3.
[11] 孫新旺.城市休閑綠地的定位[J].中國園林,2001(3):11.
[12] 孫新旺.城市休閑綠地類型的分析與設計[J].中國園林,2001(10):15-16.
[13] 郭子一,徐峰.城市老年休閑綠地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9(8):93-97.
[14] 張劍敏.適宜城市老人的戶外環境研究[J].建筑學報,1997(9):11-15.
[15] 韓炳越.適宜老年人的公共綠地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0(2):63-64.
[16] 萬邦偉.老年人行為活動特征之研究[J].新建筑,1994(4):23-26.
[17] 李錫然.老齡化城市無障礙綠色步行系統分析[J].城市規劃,1998,22(5):47-48.
[18] 胡仁祿.老齡化城市居住環境初探[J].建筑學報,1994(10):39-41.
[19] 胡仁祿.美國老年社區規劃及啟示[J].時代建筑,1995(3):39-42.
[20] 任超.老齡社會環境下城市線形公園綠地的設計淺析—— 西安環城公園老年使用者實態調查[J].華中建筑,2005(1):136-138.
[21] 武文婷,任彝,田密蜜.城市集約化住區老年人景觀環境心理和行為需求及其研究意義[J].新西部,2010(6):228.
[22] 劉志強.老齡化社會下的園林規劃設計策略研究[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08(6):59-62.
[23] 尹亞坤.適宜老年人的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研究—— 以石家莊市公園綠地為例子[D].河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6.
[24] 余樹勛.園林叢談—— 向往的“老人公園”[J].中國園林,2008(2):27-28.
[25] 張芳燕,梁浩,劉珺.城市老齡化背景下的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09(4):22-24.
[26] 朱潔冰.老齡化社會的標識環境探索性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0(12):180-181.
[27] 張運吉,樸永吉.關于老年人青睞的綠地空間色彩配置的研究[J].2009(5):78-81.
[28] 張運吉.老年人視覺及其公園利用的研究[J].現代園林,2010(1):12-14.
[29] 李戰修,張遲,靳桂隆.“接觸自然、享受人生”—— 北京市老年社區一期園林環境設計[J],中國園林,2006(10):17-20.
[30] Stephen J. Johnston,Housing for the Elderly: A Diverse Literature,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985,4:195.
[31] John Hiltner,Book Review,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6 18: 678-680
[32] 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林·弗朗西斯,著.人性場所[M].2版.俞孔堅,孫鵬,王志芳,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3] Hieronymus C.Borst,Sanne I. de Vries,Jamie M.A.Graham,Jef E.F.van Dongen,Ingrid Bakker,Henk M.E. Miedema,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street characteristics on walking route choice of elderly peopl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477-484.
[34] Takemi Sugiyama,Catharine Ward Thompson,Older people’s health, outdoor activity and supportiveness of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3:168-175.
[35] Lai Poh-Chin,Wong Martin,Chan Ming-Houng,Wong Wing-Cheung, Low Chien-Tat,An ecological study of physical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elderly falls in an urban setting of Hong Kong,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9(207):6157-6165.
[36] Hieronymus C.Borst,Henk M.E. Miedema,Sanne I.de Vries,Jamie M.A.Graham,Jef E.F.van Dongen,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ee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 for walking reported by elderly peop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8,28:353-361.
篇8
關鍵詞:濱水城市;空間;設計;探討
中圖分類號:TU972+.2文獻標識碼:A
為了改善城市自然生態環境,最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在城市的濱水區域,建成大量的公共綠地。這些綠地來看各有特色,服務對象不同,已形成的濱水開放空間景觀,也不盡相同。回顧這些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現狀,頗有收益。1.為住宅小區居民服務的濱水供給綠地,往往緊鄰城市住宅新村,綠地寬度小。建成的濱水開放空間景觀,以植物造景為主,以一些景觀小品為輔,景觀特色多小巧玲瓏;使用起來非常便捷,其服務對象是新村居民。
城市濱河道路綠地,一般都跟隨城市道路而延伸,綠地寬窄不一,濱水綠地環境多是城市河邊荒地、雜居地。經改建的濱水開放空間景觀,也都是以植物造景為主,且都注意使用景觀小品。作為街頭開放性道路公共綠地,空間景觀以植物造景為主。
濱水區域大面積拆遷危舊房,建成公園綠地。使濱水城市空間景觀得道改造提高,美化了城市景觀形象。利用濱水灘涂自然綠地,建成可供休閑娛樂的城市公共綠地。這類綠地的沿岸植物生長茁壯,綠化景觀良好,并能較好地保護自然生態景觀原貌。公園建設基地,自然景觀資源條件優越,大樹成蔭,物種豐富。公園景觀具有濃郁的村野濕地自然生態風貌。以上幾種市域濱水區域,有效地提高了濱水綠地生態空間景觀水平,改善了群眾居住、休閑、娛樂、健身等環境。2.濱水綠地設計創意理念及形成空間景觀效果2.1 創建優美的濱水人居環境景觀處在城市居民新村附近的內河濱水開放空間,規劃設計考慮為新村居民服務。這類濱水綠地的服務半徑在500m之內,要求創建優美的濱水人居環境景觀,提出“以人為本”的設計創意理念,并通過各種設計措施來達到目的。在濱水公共綠地空間中,設計按照人體行為工程學原理,安排多種健身設施與器具,創造舒適休閑建身空間環境。游步道寬1.2~1.5m,以便兩個人相向步行,能寬松地通過在林蔭下漫步。路面鋪裝應平坦,
盡量在臨水面安排鋪裝廣場,設置較舒適的坐椅,讓人近水觀賞,游賞水景。2.2 追求園林植物群體美景觀,發揮大自然生態群落效應園林植物群體美,是現代風景園林美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是通過相近植物與同種植物按園林藝術美的韻律節奏與比例協調關系的組合布局,表現植物群體規模,以體現景觀的氣勢雄偉,并且表現組合植物景觀美。園林植物按生態規律布局,最大限度發揮植物自然生態群落效應,改善生態環境;并為城市輸送大量氧氣,成為“城市綠肺”,最大限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2.3 充分利用歷史人文景觀資源,展現濱水開放空間景觀特色,結合合地形改造,發掘利用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歷史人文景觀。2.4 根據親水性的設計理念,創造各種親水景觀親水是人類的特性;水是園林的靈魂。因此,充分展現人和水的景觀關系,是濱水開放空間的又一設計理念。2.5 利用自然地理生態資源建造濱水旅游觀賞景觀在濱水開放空間中,有的地段對自然地理生態資源是可資利用、充分發掘,為風景旅游光事業服務。
上述的濱水自然地貌景觀,都是自然歷史遺留和演替形成的,經過人為加工整理、再生利用,形成著名自然地貌景觀。還有一類濱水自然地貌景觀,是大自然賦予的,要加以保護,才能永續利用——即濱水自然濕地景觀。2.6 根據規劃設計理念建設充滿寓意的濱水造型景觀一般園林設計者,通過各種設計思維活動創立理念,運用各種園林植物、園林景觀小品和構筑物,及各種規劃構圖等,建成隱含各種意念的造型景觀,即意象景觀。
濱水區域開放空間的保護與再生利用,還是一項艱巨的歷史課題,有待我們去研究。
3.生態規劃設計的實質
3.1生態規劃設計概念
生態規劃設計在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其概念的闡釋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來,一般包含以下一個或兩個方面:(1)應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規劃設計;(2)使規劃設計的結果在最大限度保護環境的同時又必須滿足人類景觀和功能需求。
目前,園林景觀的“生態規劃設計”尚沒有一個更清晰的概念、完整的理論基礎以及明確的原則與標準,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和不斷的實踐來充實完善。
3.2生態規劃設計的內涵
傳統的規劃設計一般是以人的需求為前提,以功能性、藝術性以及社會文化性為原則而進行的,滿足的是當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與傳統規劃設計理念相比,生態規劃設計更多地考慮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即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也不損害子孫后展的需求。對于后者,傳統的規劃設計基本上很少考慮,生態規劃設計是應填補這項空白而出現的。
當然,在目前社會條件下,自然資源匱乏,科學技術水平也不能給生態規劃設計提供足夠的支持,生態規劃設計還不能完全取代或演變為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段。設計師們常常采用一種折中的或改良主義的手法,即與傳統的規劃設計手法相結合,在滿足近期城市發展需要的同時,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引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形成一種附加于傳統設計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設計方法。但可以預見,隨看社會的發展,生態規劃設計的方法會被普遍采納,到那時,生態規劃設計就不再是附加于傳統規劃設計之外的,而是與傳統規劃設計融為一體的“常規”設計手法。
4.城市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原則
4.1保持基址的整體性與連續性
城市濱水綠地建設要站在濱水綠地之外,從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乃至整個城市系統等更高級的系統出發去研究問題。像中國古代軍事家所說的那樣: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勢”就是全局發展趨勢。江河的形成是一個自然力綜合作用的過程,這種過程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某一因素的改變都將影響到景觀面貌的整體。所以在進行濱水景觀規劃建設時,首先應把濱水綠地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從區域的角度,以系統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規劃,而不應該把河道與大的區域空間分割開來,單獨考慮。
4.2遵從基址的生態環境特征,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在地球表面進行任何的改造都會對其造成影響,但這并不表明人類就退出生物圈不再進行建設了,而是應該認識到人類的建設行為對生態系統影響的成因與大小,通過設計來減少或避免這種影響。保持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讓環境充滿生機與活力。任何園林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征,呈現空間異質性,規劃設計之前應該對基址進行系統的分析,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征,并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遵從這些生態環境特征,盡量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4.3生態、景觀、防洪等多功能兼顧
城市濱水區的整治不單純是解決水運、防洪等使用功能的問題,還應包括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江河、湖泊的水質,增加濱水綠地的游憩機會和景觀效果,提升濱水地區周邊土地的經濟價值等一系列問題。僅從某一角度出發。均會有失偏頗,造成損失,因此必須統籌兼顧,整體協調。濱水景觀的規劃建設必須以系統工程為指導,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慮景觀、生態等需求,把濱水綠地建設成多功能兼顧的復合城市公共空間,以滿足現代城市生活多樣化的需求。
4.4以綠為主,生態優先
城市濱水綠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態功能要求,主要是通過植物來完成的,這就決定了對城市濱水空間的規劃建設,必須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江河岸線的自然生態群落結構,以綠化為主體,以植物造景為主體,強調以鄉土樹種為主,兼顧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運用天然材料,創造自然生趣的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應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物能循環,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作為濱水綠地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加以體現。
4.5景觀結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觀整治與文化景觀(人文景觀)保護相結合,是城市濱水綠地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突出濱水綠地文化內涵和地方景觀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一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利用園林景觀表現手法加以表達,保持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是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它對恢復和提高濱水景觀的活力,增強濱水綠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結語 城市濱水綠地的生態規劃設計研究是一個大課題,涉及因素很多,諸如生態學、行為心理學、經濟學、植物學、美學、文學等都是其理論參照構架。城市濱水綠地空間所涉及的問題是難以完全闡述清楚的,也不是僅靠園林師個人思考及主觀愿望就能實現的。本文從理論研究的角度探討我國大中城市濱水綠地空間建設引入生態規劃設計的必要性,并通過對我國當前國情形勢的分析和國內外理論、建設經驗的總結,提出了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框架,以期為今后城市濱河綠地的規劃設計、建設起到一定的參考與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篇9
水域生態景觀風景園林教育模式水景設計多元化發展水是自然界萬物之源,是所有生物結構組成和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更是連接所有生態系統的紐帶。它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滿足人們生理機能的需求,而且在調節生態和滿足人們視覺需求上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高速發展的經濟卻帶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成為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人居環境和人們健康與安全。自20世紀60年代來以來,全球湖泊、河道、水庫等水域環境富營養化日趨嚴重,水生植物衰退、水質下降,水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同時,社會的發展帶來人們對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更是對水域景觀效果需求的不斷提升,水域景觀的塑造、景觀水水質維持及水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成為時展之需要。
風景園林專業是用科學和藝術手段保持和營造人類及其活動與自然世界和諧關系的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綜合藝術,對社會、經濟與環境的有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園林專業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30年代,發展于80年代末,涵蓋面廣,綜合性強,涉及學科眾多。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破壞程度的加強,及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深入,當今風景園林專業還不足以充分反映學科的完整內涵,特別在水環境領域。為改善我國水質惡化等水域景觀污染問題、滿足人們親水、樂水等需求,以及建設我國水域生態文明,生態設計水域景觀已成為風景園林專業中必不可少的學科、風景園林工程項目中必須的技術技能。本文從當今水域景觀在國內外風景園林專業教學中的現狀著手,強調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模式的綜合性與多元化,特別是水域生態景觀學科領域的交叉性,同時強調在教學中,應強化實踐、提高動手技能;拓寬思路、創新理念等。分析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價值及發展前景,探討對我國風景園林教育模式及未來發展的影響。
一、國內水域景觀現狀
水在人類生命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功效,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資源,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生命線。現代城市,到處都充斥著水泥建筑與設施,供人們活動與休憩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少,特別在水環境領域。水域景觀能調節微氣候,增加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保持空氣清新,使周邊環境充滿活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為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生存、繁衍生殖、索餌育肥、逃避敵害等棲息場所;提升水岸文化、水工美學等人文景觀價值,豐富地域風貌;優美的水域景觀空間還能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空間,具較強的游憩功能;優美的自然景觀也可成為城鄉開發中的旅游等資源,促進城鄉景觀繁榮昌盛,具較高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因此,在城市綠地、公園建設和大型標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觀水池不斷涌現;房地產開發中,水景住宅也成為一大亮點。但現代水景設計仍存在諸多問題:
1.大量的硬質駁岸削弱水體自凈能力
現代景觀設計中,大部分人造水景工程的駁岸都偏向采用硬質駁岸,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不同程度地破壞了環境的整體協調性。硬質護岸割斷了水、陸生物的聯系,水邊生物多樣性的環境無法形成,水中的生物鏈無法建立,水體的自凈能力大大削弱。
2.水生態系統構建欠合理導致水質惡化
很多水景工程的水凈化缺乏科學性,從水生態系統的平衡、水體自凈能力的提高等要求來衡量,景觀水體中水生動植物多樣性遠遠不夠,種類搭配不合理,未構成合理的食物鏈,導致水體中生態系統混亂,水質逐漸惡化。從檢測數據看,現代景觀水體的水質大多數氨氮、總氮、總磷等含量過高,并且大部分水體水質在國家地表水水質標準Ⅴ類和劣Ⅴ類以上,水體自凈能力差。
3.缺乏考慮后期維護導致水景荒廢
部分園林水景在規劃設計時并未考慮生態合理性,不重視理論支撐,盲目增加水體觀賞性,導致水體產生負荷,水質惡化;不重視后期維護和管理,對于水生植物的季節性更換、水生動物的管理以及定期水體的監測工作不到位,導致水體發臭、污染嚴重等現象;觀賞魚投餌沉積、魚排泄物聚積等,池水水質出現惡化現象,藻類泛濫,透明度變差、顏色變暗,甚至發黑發臭。或因工程概算不合理,欠缺水景后期維護費用,資金的不到位導致水景無人維護管理。水景工程最終成為擺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浪費了資源和空間。
以上現象均由景觀設計與水生態環境建設的脫節造成,湖泊、河道、小區等眾多景觀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富集使藻類大量繁殖生長,水體富營養化明顯水域景觀惡化面臨的形式愈加嚴峻。自然黑臭水域難以治理,新的水域又不斷受到污染,水質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水域景觀污染問題成為風景園林設計的瓶頸,更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現狀指明了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
風景園林專業是用科學和藝術手段保持和營造人類及其活動與自然世界和諧關系的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綜合藝術,具綜合性強、涵蓋面廣、涉及學科眾多等特點。
1.各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模式及特點
在教學體系構建上,由于各院校背景知識的比重不同,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構筑起了豐富多元的風景園林本科教學體系。園林專業不是中國獨有的學科,在中國從古至今不斷完善發展園林建造的同時,國外各個國家也在不斷修建屬于各自特色的園林,形成自己的園林教育體系。也許名稱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對自然環境的完美修繕和對生活環境的精心治理,都是為社會培養各種園林人才服務。
美國風景園林專業已有100多年的教育歷史,涉及設計、規劃、土地管理等內容,采取多層次學位教育模式,滿足不同目標、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在不同方向和多個層次上接受教育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學位,已形成一套自己的風景園林教育體系,并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英國風景園林專業比美國稍晚,本科實行“4+1”教學模式,把專業課程的核心教育放在工作室的工作上,注意教學與實踐工程的結合,重視園林的科學性和功能性勝于對園林形式美的關注。德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模式主要是“雙元制”教育體系,即通過企業與職業學校的兩個機構相結合、資金與法律的兩種制度作保證、實訓教師與理論教師的兩種身份相匹配、技能實踐與理論知識的兩類教學內容相銜接、技能考試與資格考試的兩種考核方式相制約,培養綜合的、理性的景觀設計師。日本風景園林專業稱造園教育,分學校、單位、成人教育三種,各大學的造園專業主要設置在農學(林學、園藝、農林工學等)、工學(土木、建筑、環境、城市工程等)、藝術設計、生活科學及社會工學等領域,教育內容包括“六化”(國際化、社會化、特色化、多樣化、定量化、細分化)與“三性”(發展性、系統性、實踐性),同時為適應園林綠化事業發展形勢,創立LA學會組織,更好發展本國造園教育體系。
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始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只有浙江大學等少數學校開設了觀賞園藝課程;60年代,由于受“”的影響,我國園林專業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發展遲緩,有的甚至期間專業易名或撤銷;80年代末,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才得以迅速發展,現我國大約有50多所院校開設園林專業或課程。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但是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仍處于摸索和發展階段,更多的集中在創造詩情畫意和造園的手法技巧上,課程設置在有關人文、自然等基礎方面的課程仍然比較薄弱,環境生態效應、大眾行為心理與實踐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同時各類高校根據自身園林專業特點,獨立發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方向。目前,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有這樣的幾個特征方向:(1)園林植物特色方向,該職業從事園林植物栽培養護、品種選育、病蟲防治等工作,以生物生命學科知識作為從業基礎;(2)園林規劃設計特色方向,該職業從事園林區域規劃利用、園林建筑設計、園林工程施工、古園林建筑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等工作,以規劃設計和建筑工程學科知識作為從業基礎;(3)園林文化藝術方向,該職業從事中外園林文化、園林歷史、園林藝術美學、園林景觀設計等工作,以人文歷史藝術學科知識作為從業基礎。應該說,這樣的專業發展現狀是各高校根據自身的學科特色進行設置的,有利于各高校制定適合本校特色的專業培養方案,培養出有專業特色背景的人才,這也符合目前我國市場對風景園林專業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多樣化的學科與專業解釋,使得我國風景園林專業的培養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但又不夠細化、全面及規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混亂,不利于我國風景園林專業的更好發展。
2.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理論教育內涵理解不夠透徹
因風景園林專業所在高校背景依托不同,各類高校根據自身園林專業特點,獨立發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方向,尤其是是藝術類院校往往忽略自然和人文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將教育重點都放在了設計創作和表現技法上,更多關注作品的個性而忽視作品的科學、功能與內涵。
(2)實踐教育薄弱
在理論學習上,因課時總量和學制的限制,學生無法在有限時間完全掌握園林依托學科學習內容之后再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而共通領域內的知識和技能也只能學到些皮毛,不能領悟更不用說精通,所以在這類學校園林專業教育受到嚴重制約,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發展。
(3)涉及領域眾多,課程設置松散
雖然風景園林專業涉及領域眾多,且教育部門未對園林專業本科階段課程作統一規定,但是各高校的本科課程設置了較重的園林規劃設計課程,包括美術、制圖、設計初步、園林經濟等,但對于環境生態效應、大眾行為心理等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卻少之又少,更不必說水環境領域的生態效應與大眾行為心理的融合了。
(4)部分學科與實踐領域脫節
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目前主要圍繞規劃設計展開,而園林工程屬于多學科交叉型領域,廣泛涉及規劃、設計、建筑、園藝、水利水電、生態、環境科學等領域,因此目前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在水利水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知識存在空缺,在工程項目中無法科學、較好的把握相關交叉學科間的關系,使水動力設計、水域生態景觀設計等環節出現疏漏。
三、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價值
水作為風景園林設計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污染趨于惡化的國家。因此,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的水文化,如何處理好用水和節水的問題,減少對城市水資源的消耗,是每一個風景園林設計師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1.景觀水設計特征及發展趨勢
水是自然界中最具魅力的元素,而水景則是所有景觀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風景。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是我們閱讀景觀的標點符號,他們營造獨特氛圍,或清新悅目、或激烈澎湃,賦予大地靈魂。在人類歷史中,水的表現力,被應用于美化生活空間,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古典園林中,水是最富變化的造園要素;西方園林中,筆直的水道,幾何形的水池,各種水景也隨處可見。在變幻莫測的水有著許多與眾不同的特性,使它成為環境景觀設計中最感人的要素之一。(1)水體的形式屬性。水本身并沒有固定的形狀,其觀賞的效果決定于盛水物體的形狀、水質、固定的環境。20世紀70年代,Craig S. Camphell就在他的著作《Wa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強調水的表現力無限。(2)水體的形態特征。根據水的流動狀態,分動態與靜態水體兩種。動水能增添不可缺少的動態美感,例如瀑布、海浪、噴泉等激烈程度的水體給人以強烈的視聽感受;靜水可成倒影,與實物虛實并存,溝通內外空間,豐富空間層次,例如湖泊、水塘則比較平靜舒緩,靜靜的水而上輕輕地泛著漣漪,給人帶來安詳平和、寧靜致遠的心情和感受。(3)水體的聲色特性。園林景觀中運用水聲、水色造景理水的方式很多。細流、瀑布、海浪等水體不同運動狀態,發出不同聲響,能弱化各種噪音,為人們緩解壓力、放松心情,提供一個清新愉悅的聲感世界;水色是水面反射或折射著的周圍景物的色彩,并隨著景物色彩的變化而變化,形成五彩繽紛的水色變化,使景觀中的各種元素在水的倒影中更加和諧。(4)水體的文化內涵。繽紛多彩的世界孕育各國風格迥異的水景,而這些不同的水景又孕育不同性格的民族。水景不僅充斥著我們的感官,賦予我們美的享受;還能引發我們的情感,使我們的情懷得以抒發。
2.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價值
基于目前城市水景觀的現狀,在現代城市水景設計中,風景園林設計師不僅要考慮水域景觀的視覺效果,還要將意境的設計、水源管理系統、水生態、水處理技術納入到景觀設計中來,使之既能滿足景觀要求,又減少對城市用水的消耗。同時,水為植物、動物提供了生存之地,并且極具可塑性,成為所有景觀設計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種[20]。城市水景設計已開始從單純的水景觀設計轉向水景觀設計、水生態處理及水資源管理并重的方向發展。而當今,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卻是少之又少。
(1)景觀水獨有特征的需要
水體是我們閱讀景觀的標點符號,是風景園林設計的主要元素,通過它們形式的可塑性、形態的多樣性、聲色的變化性、文化內涵的區域性,能營造風景園林獨特的氛圍,或清新悅目、或激烈澎湃。
(2)人類親水近水的需要
隨著現代環境設計的興起,水景開始強調人的參與性,以滿足人們對水親近的心理,水景從單一裝飾、美化的功能加入了休閑娛樂等富有人性化的設計。水域生態景觀課程的設置,加大了水景設計的學科交叉,為水景營建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
水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據2004年統計,我國水資源總量24130億m3,總用水量5548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1%,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量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而國內風景園林設計時,更多追求的是視覺的美感,缺少對水體回歸自然的生態保護意識,水質污染嚴重,換水頻率過高,以致在本就嚴峻的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等系列水域環境問題上雪上加霜。通過融入水域生態景觀領域,恢復水生態,設計自然、宜人、充滿生機的水域環境,形成良好的水域生態景觀。
(4)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國家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水問題,既是自然因素,也是發展的要求和長期以來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導致人水關系改變的積淀。國家可持續發展迫切要求建立水域生態環境的保護體系,城市規劃、設計時確保人類、經濟發展與水環境的協調,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
四、水域生態景觀在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發展前景
中國園林水景的造景藝術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隨著城市的發展與環境藝術的空前繁榮,水景設計與應用更加廣泛,以各種形式出現于各地區與角落,成為城市空間中亮麗而又充滿生命力的造景元素,但大多是從追求視覺美感、休閑、游憩、商業等功能的角度來對水景進行設計,缺少科學的內涵,而導致水體水質的惡化,以致影響整個設計。近年來,自然河道、湖泊等水系受工農業影響不斷加大,人工水景二次污染也不斷嚴重,經濟發展帶來的精神文明的追求,使得人們愈加關注身邊的水環境狀況。近年,水環境領域再度成為設計對象,生態恢復設計開始較多地運用。然而水域生態領域的人才并未接受國內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教育,對景觀的概念模糊,運用能力差;風景園林專業的設計人才也沒有水域生態領域的課程教育,對水體特性掌握不佳,景觀設計不科學。
目前,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在進行河流、湖泊等水系回歸自然的改造,以盡可能的恢復水域景觀的自然狀態。瑞士、德國等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了“親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護岸”技術,力爭將水域景觀恢復到接近自然的狀態,比較成功的例子如萊茵河,這個直到20世紀70年代還被稱為“歐洲下水道”的河流,如今已基本恢復風光秀麗的水域景觀風貌,污染大幅下降,現在已有63種魚類出現在萊茵河,包括曾經絕跡的鮭魚;日本在90年代初就開展了“創造多自然型河川計劃”,在確保河流防洪、水資源利用功能的同時,創造出優美、和諧的水域景觀;美國也90年代開始恢復曲流河道,20世界末,美國調整了在水領域的總體戰略目標,由單純的水污染控制轉變為全方位的水環境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把恢復和修復水域景觀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自然完整性作為新的目標;荷蘭近年亦提出“還河流以空間”的新理念;近年來,倫敦市政府在泰晤士河上拆除水泥駁岸,在岸邊種植蘆葦、菖蒲,恢復濕地,引鳥入河、入城,恢復河流生態系統。這些改造都充分表明,水域環境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所重視,也必將成為風景園林專業教育體系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水域生態景觀能可持續發展,國內風景園林專業應加強水域生態景觀領域的人才培養。在水域生態景觀設計時,將其作為一個藝術品來對待,賦予其藝術的表現力和生命力,力求為人們創造高品質的修養身心的場所;作為一個自然科學來對待,賦予其水體原有的特性與魅力,力求讓其能回歸自然。
五、對我國風景園林教育模式未來發展的探討
在風景園林教育中,如何使風景園林專業的學生最終成為具有多專、多能、多向度的風景園林師,理論知識綜合性、多元化、規范化;動手技能等實踐能力全面化;思路拓寬、理念創新化的教育模式是我國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模式。
1.擴展學科范疇,突出多領域特色
風景園林專業教育亟需加速學科專業教育觀的轉變,改變原有相對單一的教育模式,走向多元化發展之路。景觀生態學、環境規劃、水域景觀規劃設計、水域景觀工程與技術等理論研究和實踐項目的加入極大地拓展學科范疇,積極汲取日本等國外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模式精華,不斷細化專業分工,使行業實踐工作呈現日趨多元化、規范化的發展方向。水域生態景觀設計中,應突出水文化的歷史灘涂回歸;突出水生態的濕地生境營造;突出水動力的運營養護零碳化;突出水風景的環境品質提升;突出水戲法的親水樂水項目等教育內容。在繼續研究風景園林專業領域傳統問題的同時,開拓專業視野,豐富知識結構體系,突出多領域特色。
2.強調綜合性,重視學科交叉
風景園林學科具有綜合性強的專業特征。知識領域的專業化和社會分工的細化成為當代風景園林職業的發展趨勢,但是這種趨勢與風景園林自身的綜合性、多元化的本質是相矛盾的。由此,有必要將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的基礎性和專業性結合,著重培養風景園林師的跨學科交流和協作能力,立足綜合性、多元化的本質,力求達到“寬基礎”的就業適應性,包括水域景觀規劃設計、水域景觀工程與技術、海濱景觀生態工程等特色領域專業課程,重視學科間交叉,為風景園林學發展納入綜合研究的軌道,也為風景園林師的全能角色回歸提供廣闊的舞臺。
3.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多領域實踐教學
在人才培養層次上,應立足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走職業化和白領化的道路。知識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而能力是在知識的支撐下通過實踐的操作演練而產生的。風景園林專業需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通過開設水草栽培與管理實驗、水域生態學實習等集中性教學實驗與實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重視水域設計的科學性和功能性。
4.拓寬思路,創新理念
創新不僅體現在設計本身的形式上,也可以體現在設計作品的功能性和科學性上,更可以是滿足人類活動需求且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水的功能性、可塑性、聲色變化等特性,都能成為風景園林師最好的創新元素。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創新項目等開展,立足水域景觀生態,發揮對水的無限想象,設計研究水生態、水循環的應用。
六、結語
在科技飛速向前發展的今天,滿是鋼筋水泥的灰色城市里,人們已離大自然越來越遠,迫切需要綠色元素來緩解我們日益緊張的壓力。水景證實人與自然最好的紐帶,在現代城市景觀中,無論是公共環境,還是住宅小區,都在強調水景的作用,水景已經成為現代景觀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水景的二次污染卻成為風景園林設計的瓶頸。面對景觀水域環境亟需保育與建設的現狀,水域景觀需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建設與管理。因此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在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亟待提高,提升風景園林專業價值。文章提出我國風景園林教學不僅要理論知識的綜合與多元,還應強化實踐、提高學生動手技能;拓寬思路、創新理念等,為我國風景園林行業提供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系統的園林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水域景觀相應的理論和應用研究、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能力與創新意識復合型高級人才。將水域景觀專業拓展為一門具備時展趨勢與前景的學科。
參考文獻:
[1]王衍禎,李天驕,李鐵.園林水景水量配置的理論探討與建模[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1,46(3):83-88.
[2]倪樂意.富營養水體中肥沃底質對沉水植物的脅迫[J].水生生物學報.2001,25(4):399-405.
[3]張誼.論城市水景的生態駁岸處理[J].中國園林,2003,19(1):52-54.
[4]魯敏,劉振芳,李東和.園林學科發展的現狀與未來[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0,25(6):662-666.
[5]李純,呂志堅,孫艷艷.國外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全球科技經濟望,2011,26(11):61-65.
[6]張飲江,金晶,董悅等.退化濱水景觀帶植物群落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學報,2012,
[7]閆永久.景觀水污染分析與處理[J].土木建筑學術文庫,2011,15(1):579-580.
[8]邊新麗.高校園林專業教育現狀分析及教學模式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09.1-29.
[9]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10-225.
[10]祁素萍,王兆騫,陳相強.中美園林專業教育現狀的研究與比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3):267-269.
[11]李樹華,李玉紅.日本LA教育體系與學會組織對我國LA教育與學會發展的啟示[J].中國園林,2008,24(1):24-28.
[12]王永盛,岳玉慶.中美兩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現狀和特點比較研究[J].東方論壇,1997,(2):99-93.
[13]周衛生.中外園林專業概況及國內專業的就業前景[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4):222-224.
[14]吳飛,王代鋼,園林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2): 7020-7022.
[15]李嘉樂,劉家麒,王秉洛,中國風景園林學科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園林,1999,15(61):40-43.
[16]昊軍,黃詩敏,波等.城市水景規劃設計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6):18298-18300.
[17]唐勉.廣州大學城校園理水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5. 1-104.
[18]林靜.淺談景觀設計中的水景設計[J].包裝世界, 2011,(7):118-119.
[19]郭晶華,沈中偉.美德日景觀設計淺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四川建筑,2006,26(6):13-16.
[20]韋杰.景觀中水景審美特性的應用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0. 1-33.
[21]郭卿學,蔣麗萍.國外水環境理念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借鑒意義[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16(7):743.
[22]劉瓊英,全華.水域景觀治理研究述評.生態經濟,2010,(3):149-152.
篇10
關鍵詞:耐鹽;地被植物;衡水;園林綠化;應用
地被植物一般指能夠覆蓋地面的低矮植物群體,鋪設于空曠場地、陰濕林下和林間隙地等各種環境覆蓋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叢生及緊密的灌木等。在園林綠化中也將草坪植物歸于地被植物的范疇。地被植物是現代城市綠化造景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園林植物群落中不可缺少的景觀組成部分。它在城市綠化的人工植被群落中形成綠色的地被層,不僅能增加植物層次、豐富城市綠地的色彩,在花期更具有獨特的景觀效果。它對改善環境、防止塵土飛揚、保持水土、抑制雜草生長、增加空氣濕度、減少地面輻射、美化環境、節約養護成本等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是十分有利的。
1 衡水市的綠化現狀
衡水市地處河北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海拔高度12~30m,土壤含鹽量大,給綠化規劃造成很大的困難。現在衡水城市綠化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一是用工程措施改良土壤,利用淡水洗鹽、暗管排堿、鋪設隔離層、抬高花池、客土置換等,可以降低地下水位,減少土壤鹽分含量。二是用生物措施增加植被,篩選、培育不同耐鹽程度的植物,以適應不同的鹽堿地土壤。
2 地被植物在衡水鹽堿地的應用情況
衡水屬大陸季風氣候區,為溫暖半干旱型。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全年平均氣溫12.7℃,春季干旱少雨多風,晚春回暖迅速,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氣溫下降,雨水驟減,冬季天氣干冷,寒風頻吹。針對鹽堿地城市園林綠化的特點,解決林下耐蔭植物缺乏以及園林地被植物過于單一化的問題,我們引進了一些地被植物。在地被植物的概念、特點、分類、功能、配置和資源等方面已有很多介紹,而在鹽堿地上的應用研究卻很少。近幾年,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引種和種植,并對各類綠地(公園綠地、機關綠地、交通綠地、居住綠地)的地被植物種類和配置方式等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2.1 地被植物選擇的標準
地被植物選擇時要十分慎重,應該按照園林中所具有的功能來篩選。首先應選擇適應性強的本地植物品種,盡量選擇多年生、植株低矮、全部生育期在露地栽培且繁殖容易,生長迅速,花色豐富,花期長或枝葉觀賞性好,具有一定的耐鹽性。其次應適當、謹慎引入外來的優良植物。由于地被植物普遍都具有很強的生長勢和抗逆性,因此在引種時要客觀地權衡利弊,注意汲取國內外過去引種的經驗教訓,要以環境學、生態學、生物學等多角度來權衡研究其是否會造成損失或有潛在的破壞性。選擇的植物還應抗性強,無毒、無異味,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
2.2 地被植物的耐鹽性
2007~2009年,我們共引進地被植物30余種,經過幾年來的觀察,只有16種能夠在含鹽量大于0.3%的鹽堿條件下生存,而且也表現出不同的耐鹽性。其中三七景天、千屈菜、鋪地柏、小葉扶芳藤、黃菖蒲、紫花苜蓿、丹麥草、鳶尾、萱草、費菜、地被菊、大花美人蕉可以在含鹽量0.3%~0.4%土壤中完全生長,肥皂草、蒲公英、馬藺、八寶景天可以在含鹽量略高于0.4%土壤中完全生長。其中萱草在春季表現景觀效果非常好,但在6月中旬開花之前,葉片出現發黃、下垂,開花也較少。但在多年種植的群落中很少發現禿斑、死亡現象。球根宿根花卉大花美人蕉雖然耐鹽性高,但是其球根不能正常越冬,需要室內貯存或窖藏,工作量大。
2.3 地被植物的配置方式
2.3.1 空曠地被。在陽光充足的場地上栽培的地被植物,要求植物喜光向陽。絕大多數的一、兩年生草花類和部分宿根、球根植物、矮生灌木類都可作為空曠地地被。如金雞菊、黑心菊、地被菊、白三葉、小葉扶芳藤、鳶尾、大花美人蕉、紅花酢醬草、紫花苜蓿、鋪地柏、麥冬等球根花卉及1、2年生草花,可利用它們來增加色彩變化和季相變化。
2.3.2 林緣、疏林地被。在林緣地帶或稀疏樹叢下栽培的地被植物,意在形成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層植物群落,要求具有一定的耐蔭性,同時在陽光充足時也能生長良好,如馬藺、常春藤、小葉扶芳藤、鳶尾、萱草、黃菖蒲、紫葉酢漿草、千屈菜、鋪地柏等。林緣的地被植物也可以由林下地被植物延伸種植。
2.3.3 林下地被。指在喬、灌木層基本郁閉的樹叢或林下種植的地被植物,要求植物具有較強的耐蔭性。在林下增加地被植物,不僅能夠保持水土,利于林木生長,同時也能體現自然群落分層結構和植物配置的自然美,如玉簪、薄荷、鳶尾、爬山虎、肥皂草等。
2.3.4 立體綠化地被。垂直綠化指在建筑立面、坡地、堤岸、護欄、花架種植地被植物,不僅能保持水土、防止雨水沖刷,而且可以豐富景觀,如凌霄、爬山虎、迎春等。
2.3.5 水系護岸地被植物。即在坡地、河岸、水溪邊、池塘邊、駁岸種植的地被植物。要求根系發達、枝葉嚴密、耐水濕、觀賞性強,如馬藺、千屈菜、黃菖蒲、麥冬、荊芥等。
3 衡水地被植物應用存在的問題
地被植物在衡水園林建設中已廣泛應用,但地被植物的發展目前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一是品種單一,特別是缺少新優品種;二是觀賞價值高、適應強的色葉和常綠植物仍需進一步開發推廣;三是缺少專業的地被植物生產基地;四是應廣泛開展適應性強的野生資源的引種馴化工作;五是生產方、科研院所、應用單位仍然缺乏交流。因此,地被植物的生產基地、科研院所與園林建設部門、設計開發單位和工程企業等相關單位間要保持良好的聯系,加強合作與交流。
4 耐鹽地被植物的應用展望
地被植物關系著園林綠化的整體水平,隨著生態園林建設步伐的加快,地被植物越來越受到了園林界的重視。今后地被植物的研究和開發,首先,應從種到品種發生轉變,使種類多樣化;其次,鋪地性強、矮化、色葉、環保、藥用和清香型、生長速度適中的耐陰性等特色地被植物是今后發展的新趨勢;再次,生產栽培向容器栽培發展,因為利用容器栽培便于銷售、推廣、運輸、市場流通。還有地被植物生產還可以朝家庭園藝這一個市場進行延伸,但這必然要求是容器栽培,便于銷售和養護管理。深化對地被植物的研究、開發、生產、設計、施工等工作,以提升園林綠化整體水平,使城市森林健康發展。
耐鹽地被植物在園林應用上具有一次栽培,多年生長,養護成本低、收效快、群體功能強、生態效益大等的特點,并品種類繁多,花期形態各異,色彩豐富多樣是改善城市春秋缺花現狀,實現三季有花的重要植物材料,應用前景廣闊;同時在鹽堿地上能夠栽培的地被植物又要具備一定的耐鹽性,能夠成功栽培的就非常少了。只要做到科學、合理、實用,就能最充分的發揮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