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養老機構設施管理研究

時間:2023-01-06 08:29:28

導語:國內外養老機構設施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外養老機構設施管理研究

[提要]優化養老機構設施管理活動可顯著提高國家養老體系規范性與有效性。本文通過整理與系統分析國內外養老機構設施管理理論研究與實踐情況,歸納養老機構設施管理職責范圍為“四管理”:行為管理、空間管理、財務管理與運營管理;預測其理論研究發展有“兩方向”:機構智能化、評估體系化。

關鍵詞:養老機構;設施管理;綜述

扶持養老機構建設是我國推動養老產業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截至2020年10月,全國65歲以上人口達1.91億人,而在2020年7月之前,全國注冊養老機構數量僅3.8萬個,床位483.1萬張,相較龐大且復雜的老年群體力有不逮。我國主要城市養老機構基本情況見表1。我國主要城市養老機構床位資源短缺,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僅34張。機構入住率普遍較低,僅61%,反映出養老機構在公眾心中認可度的缺欠。收費標準偏高,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超過65%。醫護人員與住戶人數比僅為0.11,實際醫養結合效果并不樂觀。公辦機構占機構總數的36.4%,民間資本大面積注入。從國內養老機構在質或量上的缺陷與老齡化不斷加深的矛盾出發,如何優化養老機構設施管理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從國內外關聯文獻中選用了具有代表性的40篇進行歸結,凝練出國內外養老機構設施管理研究的關注要點與創新方向。

一、職責范圍與內容研究

養老機構住戶多為身心存在一定障礙或以非傳統家庭模式生活的老人,機構設施管理難度大,需考慮住戶行為、環境規劃、設備運維等諸多因素。梳理養老機構設施管理職責有助于減少紕漏,加快實現機構使命。

(一)范圍界定。國外專家學者對設施管理職責范圍的界定十分廣泛。國際設施管理協會(IFMA)定義設施管理包括“策略性年度及長期規劃、財務與預算管理、公司不動產管理、室內空間規劃及空間管理、建筑及工程、新的建筑及修復、保養與運作、保安電信及行政服務”。學界關于廣義上設施管理內容劃分的討論起步于20世紀末,而真正將設施管理這一名詞在科學研究中與養老機構結合在一起則始于21世紀初。在ResearchGate數據庫中,被引量最高的相關文章中對設施管理職責范圍的界定見表2。(表2)國外對于設施管理職責范圍的確定研究較為成熟,而我國學者側重以設施管理思想指導其他學科的實踐,對設施管理理論研究還有提升空間,更多的是對國外學者研究結論的直接化用,鮮少結合國內養老機構經營現狀。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將養老機構設施管理職責范圍橫向劃分為行為管理、空間管理、財務管理與運營管理。

(二)行為管理。行為管理旨在識別并干預影響組織功能的關鍵因素以改變行為的結果,進而使得用戶滿意。即提高用戶滿意度是行為管理的目標。當需求被滿足時,用戶的滿意度就會提升。基于養老機構的最終用戶為在此居住的老年住戶與在此工作的護理人員,專家學者提出了行為管理的不同側重點。1、住戶。住戶是養老機構最重要的構成因素,提高住戶的生活舒適度是養老機構行為管理中最關鍵的部分。通過整理過往文獻,本文梳理出提升住戶生活質量的生理與心理兩條路徑。ZhangX(2021)、NeylonS(2019)、YuS(2019)等指出生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醫護服務質量、設施布置、環境安全度、空間感知性和綠化設計;IsmailA(2021)、MilteR(2021)、PadeiroM(2021)、BarcellosR(2020)等所總結的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有醫護服務質量、人際關系、空間靈活性和隱私。為促進住戶生理健康,除切實推動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建設以提供保障性醫療服務外,MilteR等(2021)認為養老機構的護理工作要靈活,即為不同身體狀況的客戶提供不同級別的養護服務;NeylonS(2019)、LeungM-Y(2012)等剖解機構內外物理環境,證明了生活環境質量與住戶生理健康的密切關聯。在心理健康方面,養老機構可以通過優化空間設計、改善服務質量,為住戶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IsmailA等(2021)指出養老機構應提供更多社交場所,為老年人發展其社會生態關系提供物理基礎,培養其社群意識,進而提高居住舒適度。MilteR等(2021)認為空間設計應以營造家一般的感覺為導向,這種感覺來源于根據住戶背景而設計的空間布局與提升用戶生活獨立性的空間功能。同時,護理人員的陪伴效果與其對護理工作的認真程度也會影響住戶的心理狀態。PadeiroM等(2021)在前兩者基礎上,強調影響住戶居住舒適度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實踐中所有變量都需要綜合考量。2、護理人員。護理人員在養老機構中有雙重角色:既是機構主要功能的實現者,又是機構投入使用后的最終用戶,其行為管理目標對應為減少護理缺失和提高工作滿意度。護理缺失是指未完成既定目標的護理,將直接影響被護理者的健康狀況,同時會影響工作人員的工作舒適度,進而影響其行為。工作滿意度與護理人員留任意愿直接相關,在世界性護理專業人員短缺的背景下,是行為管理的重要內容。在CampagnaS(2021)、SongY(2020)、BragadóttirH(2016)等的研究中,當護理人員作為功能的提供者時,其自身條件與工作條件均會影響護理缺失的發生,自身條件主要包括工作經驗、雇傭關系、專業能力,工作條件則包括福利待遇、團隊協作水平等。而在ChangY-C(2021)、ShaheenA(2020)、BerridgeC(2020)等的相關研究中,當護理人員作為最終用戶時,直接與工作相關的內驅動因素包括薪酬福利、工作內容、崗位培訓、員工授權等,與工作之外的環境或組織相關的外驅動因素則包括領導水平、晉升系統、工作環境、機構實力、工會制度等。

(三)空間管理。空間管理是指結合空間、用戶、人員活動等角度,規劃和管理一個有效支持核心業務目標的工作、生活環境,包括空間利用、空間分布、內部設計與設備管理。空間是養老機構的重要特質,會間接影響用戶的價值觀、行為準則與生活方式,甚至超過個人社會生態環境的影響。養老機構空間管理的研究主要圍繞實現室內空間的功能性、保障性與可達性。功能性方面,IsmailA(2021)、BarcellosR(2020)、YuS(2019)等的研究主要圍繞居住起居、娛樂、社交功能展開,在醫養功能上局限于護理工作,缺乏醫療通道、救護設施等的考量。可達性方面,BarcellosR(2020)、YuS(2019)、LeungM-Y(2019)等的研究集中于平面空間的設計布局,立體空間的構造優化還有較大研究潛力。保障性方面,IsmailA(2021)、BarcellosR(2020)、LeungM-Y(2012)等人以適老化為核心,將機構內部空間歸類為潮濕空間、公共空間與臥室等,并提出分類改造建議。此外,不同于本文以養老機構內部空間各屬性為展開思路,LeeY(2013)、BarcellosR(2020)等研究者還提出不同的空間位置有其對應的空間管理內容。區別于傳統空間管理范圍限于室內空間,養老機構的空間管理還需關注室外空間管理以及室內外空間互動。YousefliZ等(2020)發現合理的園林設計有益于老年人健康甚至延長壽命;IsmailA等(2021)提出在保證隱私的前提下實現室外空間的開放共享,有利于提高住戶居住舒適度;Pikora等(2003)發現公共廣場、公園等戶外場所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交流、鍛煉的機會,對其身心健康均有利好。

(四)財務管理與運營管理。設施管理范圍下,財務管理包括財務銷售、出租回收、拆除重建三個方面。設施的運行與維護階段是用時最長、成本與能耗占比最大的階段,識別設施運維階段影響財務評價的不確定因素成為主要的研究方向。HickmanS等(2020)論證了遠程看診將帶來單次提供醫療服務成本的降低,但代價是更高的開發費用。HarrisonS等(2018)發現不恰當用藥會帶來藥物成本的增加,進而加重機構財務負擔。運營管理圍繞建筑物、構筑物、建筑設備、建筑環境、建筑總體設施的維護與現代化展開。目前,養老機構需要向住戶提供多樣化醫養服務,設施的退化率通常高于其他建筑。當設施不能實現其設計功能時,便需要運營管理者的介入。新設備相較老設備來說有來自時間、資金、人員、運行等方面的不確定性,如何以最少支出完成現有設備的改進、維護成為關鍵問題。李明柱等(2020)將養老機構運營管理的工作流程劃分為需求預測、計劃與標準制定、溝通機制構建、制度建立、運行與故障信息收集分析、行為后評價與計劃調整,搭建起工作大致框架。NeylonS等(2019)總結過往研究,將翻新內容區分為小型與大型改造,小型改造不改變內部構造與結構,為實現功能的可持續性而做出變動,大型改造是對結構和大型設備的大面積更新、升級或修復,改造工作主要針對家具、顏色及對比、空間定位導航與地板。設備維修伴隨著必然的財務支出,但MarinoR等(2013)已證實延期開展維修會帶來更多的費用。現有關于養老機構財務與運營管理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識別支出或維修項目,尚未建立系統的管理流程,研究空間較大。

二、未來研究方向

雖然現有關于養老機構設施管理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該領域仍有許多方向值得后續繼續研究。

(一)養老機構智能化的研究。老年人對智能設備操作的不熟悉是智能技術進入養老機構時面臨的主要問題。RiehS-Y(2018)認為未來關于養老機構智能化的研究將圍繞如何提高智能設備滿足最終用戶需求的能力展開;MarinoR等(2015)認為如何利用遠程醫療技術統籌住戶健康信息,降低信息管理單位成本是未來可供研究的問題。將BIM技術應用于養老機構信息存儲與處理是大勢所趨。WangT等(2022)從應用現狀出發,總結出如何加強BIM技術在不同設施管理場景中的應用、如何拓寬BIM技術在設施管理應用場景、如何幫助先進技術更好融入養老機構日常使用、如何用法律法規規范BIM在設施管理中的應用,是未來研究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二)確立養老機構設施管理評估體系的研究。常用設施管理評價方法有標桿法與建筑使用后評估。現有調研方式主要為結構化的問卷調查結合半開放式的問答訪談,研究內容圍繞設施管理各部分分別展開。李明柱(2020)、紀博雅(2015)等認為設施管理生命周期能夠動態反映生命周期內各階段設施管理情況,也需要作為評價維度之一。此外,李明柱等(2020)認為根據各評價內容得分,可將養老機構按設施管理成熟度劃分為不同等級,以便后續可對不同成熟度等級養老機構提出分類建議。OseniW(2018)、HickmanS(2020)等研究指出,一個出色的績效評估體系應該具備動態性與主動性,構建“評價-優化”良性循環。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EB/OL].

[2]中研普華研究院.2021養老機構行業調研報告[EB/OL].

[3]60加養老觀察.2020北京養老服務市場研究報告來了![EB/OL].

作者:張宏 劉靜彥 單位:北京建筑大學城市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