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

時間:2024-01-29 18:0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村官政策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村官政策背景

篇1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計劃;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一、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政策背景分析

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的初衷主要是為了解決兩個人民比較關切的社會問題,這兩個社會問題就成為了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的主要政策背景:

(一)進入政策議程的農村發展問題

當前中國社會,農村的發展已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正影響著中國的發展,三農問題也一直是我國政府和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農村發展問題之所以日益凸顯, 最直接的原因是與城市發展相比,中國農村的發展日益滯后。造成中國城鄉差異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農村人才和精英的嚴重流失,被認為是制約農村發展的很關鍵的因素。

(二)進入政策議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680萬,2012年年末登記失業人數917萬。而2013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將達到歷史新高的699多萬人。從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個國家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本身就是其社會問題中比較凸顯的一個,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采取了相當多的政策措施,大學生村官計劃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政策執行分析

(一)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執行現狀

1.大學生村官計劃日趨擴大

《2012中國大學生村官發展報告》顯示,從2008年中央啟動“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計劃至今,全國累計有20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報名應聘。2011年底,全國在崗大學生村官數量超過21萬,到2015年,中國的大學生村官數量將達到40萬人,覆蓋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將達到60萬人,實現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的目標。

2. 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情況因地而異

(1)大學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北京:月薪2000至3000元,由政府繳納各類社會保險;外地生源的“村官”只要連續兩年考核合格,就可以辦理北京戶口;3年合同期滿后,可以續簽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擇業;報考公務員、研究生優先錄取等。

重慶:每月至少有1000元工資;年度考核等次為稱職以上的將給予3000元的獎勵;連續3年考核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將獲2萬元獎勵;公務員選拔時將獲優先資格。

河南:到國家和省定貧困縣的貧困鄉教育、衛生、農技、扶貧等單位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在兩年扶貧工作期間,給予每人每月研究生800元、本科生600元、專科生500元的生活補貼。

雖然近幾年國家對大學生村官的待遇調控力度比較的,但是這種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距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嚴峻。

(2)政策目標與效果的偏差

新農村建設需要人才,大學生就業難也要解決,但兩者的聯系與對接是否能夠解決以及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彼此的問題,目前缺乏必要的考量。大學生村官計劃在選人、管理、退出一系列環節上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計劃的政策目標與現實執行的結果存在相當程度的偏差。

(二)大學生村官計劃執行中的主要問題

1.大學生與村官如何接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不能人盡其才。到農村的大學生中專業對口的并不多,大多數到村的大學生所從事的工作和所學專業知識沒有太多聯系; 其二,大學生自身素質有待提高。對農村政策還不夠了解,在處理村民糾紛等問題上能力不夠強,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農村缺乏相應的工作條件和創業環境。

2.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困惑

整個社會尚未對大學生村官的身份進行準確定位。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大學生村官”既不是農民,又不是干部,更不是公務員,很多大學生村官自身也有這樣的感受,這主要是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后續政策跟不上造成的。

3.大學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當前的大學生村官計劃中存在身份認同、工資待遇、管理機制、激勵政策等等的缺失與不完善。當然其中也有大學生本身的原因和村官計劃的政策誘惑,優惠政策的本意是為了留住大學生,但實際上,這與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致使許多大學生把做村官當作跳板,以實現曲線就業。

4.大學生村官的后期管理問題

首先是政府對大學生村官培養管理力度不夠,缺乏規范性操作。大部分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村官制度建設在培訓和激勵上有待加強。其次是退出機制不健全。大學生村官有著尷尬的身份問題,如果沒有恰當的政策引導和保障,必然會讓大學生失去在農村工作的熱情。

(三)大學生村官計劃執行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村官計劃不完善

大學生村官計劃涉及到兩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就業和新農村的發展。它們在兩方面制約著大學生村官計劃:首先是大學生村官計劃問題本身所涉及的范圍。在現實中, 這一政策涉及范圍較廣,因此制定和執行計劃困難;其次是這些問題本身的復雜程度導致大學生村官計劃不完善。

2.大學生村官行為的短期性

大學生村官在推動階段獲得了極大的政府承諾,如解決戶口、優先錄取公務員等。所有這些,在給大學生解決后顧之憂的同時,也使大學生當村官行為的短期性更加明顯。讓大學生當村官還不是一種建制性設置,僅是一項權宜性安排,缺乏長遠制度性規劃。

3.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復雜性

一項公共政策執行應當具備諸如執行經費、信息資源、權威資源、政策保障多方面的資源的支持。從大學生村官計劃執行的現狀來看,其執行經費和政策保障顯然是不足的。政策執行主體和政策作用對象的多層次性也增加了該項政策實施的復雜性。

4.大學生村官計劃缺乏配套的操作性強的制度

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情況與當地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成功與否直接相關。一些地方的大學生村官計劃漸趨停滯,究其原因:一是這些地方實施 “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條件不成熟;二是基層農村的確需要人才,卻缺少安置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物質保障,因此也就缺乏與大學生村官計劃相配套的操作性強的制度。

三、公共政策視角下完善大學生村官計劃的路徑選擇

(一)適當調整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政策目標

農村發展、大學生就業問題僅靠這項計劃無法得到根本解決,因此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政策目標應該更加具體詳細,應綜合前階段大學生村官計劃在各地實施的情況,通過調查分析, 建立更確切、詳細的政策目標,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強調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大學生就業的層面上。

(二)政策上為大學生村官進行準確的身份定位

大學生村官計劃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大學生村官在農村事務中的身份困惑長期存在,各種保障和激勵措施也很難到位。因此制定大學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規,明確大學生村官法律地位勢在必行。個別地方已經開始試點,給予經過黨委政府選聘的大學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創業的大學生合法的選民資格,使其能夠參與村委會主任、副主任或村支書的競爭,并在待遇和工作條件上予以保證,以確保大學生村官模式實施的實效。

(三)加強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后續管理

1.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大部分大學生選擇到農村去做村官是為大學生村官計劃的一些優惠政策所吸引,如在公務員考試中加分等政策。政府和社會要為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條件,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會保障,解除他們到農村創業的后顧之憂,形成大學生爭相下鄉、努力到基層的局面。

2.完善相關體制

實施大學生村官模式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想要長期實施,一定要有長效機制。完善體制、機制等制度建設,在政治待遇、經濟待遇、激勵機制、淘汰機制、評價機制等方面都要制訂相應的管理辦法, 讓大學生村官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參考文獻:

篇2

計劃在我市成功實施的背景

隨著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推進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在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進程中,促進農村的發展除了靠資金、技術、信息、生產資料等資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時候都更被社會關注。

本次調查發現,在我市農村,農民普遍都希望致富,但更多人都沒有勇氣自己想辦法致富,他們在“等、碰、靠”,等著別人來幫他們致富,希望碰到好的運氣發家,盼著上級干部為他們帶來致富經。

當前,我市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能得以持續開展有兩大較為突出的背景,一是我市農村干部年齡老化,平均年齡46歲,文化知識水平低,大專以上不足7%,觀念落后,能主動帶領村民致富的不足20%;二是我市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預計我市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未就業將超過1000人。

調查中發現的幾個突出現象

一、大學生村官反映壓力大

農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調查中,大學生干部反映工作困難壓力大,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專業和學識在實際運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學生和農村沒有任何的專業聯系,只是擁有一個大學生的光環,對在農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準備和知識上的儲備。在彭州去年招募的大學生村官中,具有農學背景知識的,僅僅占25%。由于在專業知識結構上,遠離農業、農民急需的實用技術和農村工作的知識背景,只是憑著一腔熱情來工作,缺乏對工作的整體思路。

對少數能提出致富方式的大學生來說,要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還需要很大的努力,他們期待各級部門能夠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幫助他們在基層實現帶領村民致富的愿望。

二、極少大學生愿扎根農村

對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25%的被調查者認為這是在解決困擾國家發展的三農問題,50%的人認為是給大學生創造接近農村的機會,解決大學生就業。許多大學生村官都有過就業的經歷,他們之所以選擇當村官,大多是因為就業形勢的嚴峻,曾經的工作經歷使他們作出選擇:就業是最重要的。

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對本計劃實施的前景感到迷惘和不確定,而另一半的大學生認為參加本計劃是比較好的選擇。對于工作他們都顯得比較自信,他們認為所面對的是信息嚴重缺乏的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他們的優勢在于獲取信息的途徑寬闊和容易接受新事物上。

有近一半的大學生村官有向上謀求發展的考慮。各級出臺了對在基層工作優秀的,在未來選拔時優先考慮的政策是他們參加本計劃最大的吸引力。但只有極少人愿意扎根農村,留在村里做事情。還有少部分將選擇考研。

篇3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 自我認同 群體反饋 互動關系

自2008年始,中央決定連續5年分批次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大學生村官隨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主要以社會學互動關系理論為視角,通過對M區大學生村官現狀的調查,試圖探討其中相關各方間的互動關系是怎樣發生的,影響如何及何以改良。

一、大學生村官制度推行的背景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逐步實現經濟結構轉變的重要時期。從大學生村官制度產生的背景來看,改革開放30年,我國城市發展之迅速有目共睹。與此同時,廣大農村雖也日新月異,但由于歷史基礎差,觀念落后,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面仍相對滯后。為了讓改革開放的優秀成果惠及每戶家庭、每個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社會和諧進步,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前基層農村干部素質低,能力差,年齡老化,思想陳舊,便是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另一方面,在我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不斷擴大高等教育覆蓋人群的教育改革中,大學生數量逐年增長,社會整體就業形勢卻日趨緊張。加之大學生實踐能力、知識結構和求職心態的影響,其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社會持續關注的焦點。此外,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整體低迷,也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就業緊張。國家一方面提供眾多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另一方面,也不斷為其擇業就業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大學生村官,就是國家將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對人才知識的迫切需求與大學生缺乏歷練、就業困難的客觀形式結合產生的創舉。讓大學生到基層農村接受鍛煉,用他們的新鮮思維和專業知識為新農村建設服務,這種供需協調配置,是“一舉兩得”的雙贏之舉。

二、S市M區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實行現狀

M區是S市城市化比率最高的區縣,近鄰省會城市,區位優越,省際省內交通便捷,近年來發展蔚為可觀。其下轄各村,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候資源、歷史基礎、人才結構,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日益明顯的分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城中村”與城市無異,同時享有眾多支農惠農政策,也有“城邊村”發展得好日益向中心靠攏,但更多的仍在邊緣徘徊。

1.大學生村官

小宋現在M區委機關任職。他是山西某大學03級本科生,中文專業。畢業后他響應國家支援西部的號召,參加了“西部置換”。此后回到M區,迫于就業壓力,以及在置換服務中保有的到基層燃燒人生的熱情,他又到Q鎮做了村官。

“實話實說,從西部回來就業形勢很難,當時已經很難了;另外一個是在基層干過一段時間以后,實話實說,基層人民很需要像咱們這樣有一點文化的人。你比如說,村里孩子上學舍不得買書,都是找以前的。我就寫了個告示收舊書,他們可高興了。”

“其實我在村里時間不長,這個體制你也應該知道,不可能一直留在村里頭。”

“其實,你說國家搞大學生村官挺好,可是只要一落實到基層就出問題了。”

2.農村老百姓

J村近鄰區委區政府和經濟開發區,已漸有成為M區中心之勢。旺叔家有一幢臨街小樓,一層門面開了日用品店,1998年還是J村僅有的3家商店之一。而今已然滿大街店鋪,老店門口冷清不少,這是市場充分競爭后的必然結果。老兩口很早開始做買賣,雖是老農民,沒什么文化,可思想十分開放,平常總愛看看新聞、聽聽廣播,說起現在的社會頭頭是道……

“咱這些地方就不行,好容易來個大學生,還排擠的人家娃娃不能干,最后不是走了。”

“就應該經常派你們這些年輕人大學生來,光那些農村干部們,遇時候辦事可成問題了。咱老百姓都能想清楚的道道,人家領導就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3.上級政府官員

小康,33歲,本科,T鎮政府工作,兩年后升職為部門主任;丈夫經商,生活優越。

“大學生村官根本沒用。國家一年花上兩三萬塊錢給你發工資,就是一年給人們家修修電腦甚的,有甚用了。不值得。越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可不行。”

“你去人家大公司大單位成長起來多快了,你在人家那些地方是跑了么,來了這村里是走,一點點意思也沒有。”

4.本土村干部

老張,49歲,在J村做村委會辦公室主任已四年,勉強可算高中文化。

“大學生根本不知道這農村工作的復雜。基層工作最難做,他不了解,根本不行。”

“我們就有一個從臨汾來的大學生村官了,小伙可能干了,不要看人家才是師專畢業,對村里情況了解得可好了,每天來上班,禮拜天我們開‘兩委’會都是人家做記錄,可勤快了,像你們這小年輕,能像人家這實干可不容易了。他走了這不是又分過來一個,這個就不行,就前天下午過來和我打了個照面,這兩天就不見了。”

三、問題揭示與原因分析――非良性互動導致雙方間的消極排斥

大學生村官,大多是剛走出校園的“后學生群體”,由象牙塔里的書生驟然轉變為村官,社會角色突變。是否能迅速適應,一方面取決于其自身所做準備的充分程度,包括心理、專業知識、社情民情調查及承受農村艱苦生活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則受到其接收群體各種反饋的影響,村民和本土干部的評價是他們認識自我價值的主要依據。是歡迎鼓勵還是抵觸排擠,對其形成自我認同,強化歸屬感和成就感,會產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影響。

走訪中我發現,大學生村官進村后面臨著身份定位模糊、沒有實際工作、難以融入村民主流群體、生活單調乏味、缺乏溝通交流等現實問題,因而年年有人來,年年有人走,流失率居高不下。

1.個體認同缺乏――預期與現實落差顯著

(1)學生進村動機。關于當初為何選擇當村官,小宋坦言,首先是就業難,沒其他更理想的出路,希望借助村官這塊跳板準備今后的發展。從大學生村官頻繁的流失中,亦可反觀。迫于城市――尤其是一線大城市沉重的就業與生存壓力,他們不得已才選擇走進農村。他們對村官這份事業缺乏起碼的認同,如此選擇是出于無奈,走進農村不過是暫時蟄伏,一旦有機會,便隨時準備著飛離這鄉野之地。這樣又怎能在工作中保持熱情和動力,一旦稍有困難攔路,他們便望而卻步,至于創新就更談不上了。這便是典型的缺乏自我認同造成的后果。

(2)專業不對口,職務虛空。當然,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的確有志于在基層發展,想要充分運用所學和才干,扎根農村干一番事業。他們雖有熱情,卻又因為相關措施落實不力,導致分配的地區和專業不匹配,崗位與專業不對口,所學無用武之地,他們的熱情自然就漸漸冷卻,由躊躇滿志變為得過且過。這是缺乏自我認同造成的另一后果。

2.群體反饋消極――配套體制保障缺位

從大學生村官的主要接收群體來看,在大學生本來已經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深陷于缺乏自信和成就感的境遇時,外界并沒有給予及時的疏導、鼓勵和支持,這就使他們不得不在自我和外界的雙重否定中一再強化挫敗感,對村官這份職業越來越喪失信心和熱情。

(1)本土政治排擠。本土干部大多有龐大的家族勢力或多年累積的威望。從年齡結構和文化水平看,多是50歲上下和中學以下文化的農民。他們有著濃重的官僚思想遺留,更有著“家丑不可外揚”的根深蒂固的警惕和敏感。上級派來大學生,是外人,經常有些“時髦奇怪”的想法,不了解情況瞎指點,不幫忙反添亂。我走訪的J村,干部年年“捆綁賄選”,分屬不同的家族勢力,村民心知肚明。來了大學生要按年齡、性別、學歷分配代表名額,老干部自然不答應。大學生村官被當作“匆匆過客”“年輕娃兒”,隨便支應個差事混混,一年半載就干不下去自己走了,根本接觸不到核心事務。

(2)熟人社會抵觸。雖說有些村民對大學生帶著新思想進村持歡迎和期待的態度,但質疑和抵觸也絕不在少數。走訪中,就有村民很不屑,“都是些城里嬌生慣養只會念書的獨生子女,要啥啥不會,下地嫌臟,拿個紙不停地擦鞋,熱天再打上個傘,能干了活兒?”“成天關著門在屋里,也不和人說話,甚也不了解,起不了大用,再說了,人家肯定都待不長。”村民始終覺得外來大學生有距離;大學生自己又不懂得主動走進農民,和他們打成一片,就更顯得高高在上不可親近,村民自然也覺得和這些“外人”沒什么好說的。沒了溝通,自然不得理解,在中國農村數千年形成的熟人社會中,這些外來大學生感受不到他們原本設想的來自農民樸實的熱情,只剩下抵觸和漠然。

(3)政策保障不到位。大學生進村后,就被扔在了“天高皇帝遠”的偏遠農村,再沒人問津。沒有及時的了解困難所需,沒有娛樂生活調劑,沒有朋友暢談交流,甚至連補貼工資有時都不能按時發,沒有起碼的保障,他們便產生了一種被社會拋棄的悲涼感,小宋說:“咱以前年輕人在一塊兒,多帶勁。去了村里,我這還是好的,離城近,能經常出來轉轉,可有在那山里,沒網沒啥的,打個手機長途還怕貴,待得沒意思。”這些都是大學生村官進村以后面臨的實際困難,這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村官們心定不下來,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四、依托互動關系,完善制度體系

當大學生選擇做村官來實現人生價值時,無論其將之作為人生跳板,還是長期事業,都需要充分的自我認同和接收方積極的反饋,只有這種互動關系暢通有效地運作,才能真正使大學生村官來得了,干得穩,留得住。以M區推而廣之,應當從確立大學生村官對于其身份和事業的自我認同開始,引導當地接收各方表達積極反饋,并使這些信息在雙方間充分傳遞,改善溝通,暢通互動。

1.針對大學生――嚴格選聘,科學配置

(1)嚴格選聘制度,細化考評標準。大學生作為高知識群體,社會分工自有其特點,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志向者適應的職業和崗位各有不同。以大學生為考察主體,他們作為自我價值實現的主動方,其對于某一身份的自我意愿與適應程度尤為重要。大學生村官制度,并非要將所有大學生都推進農村“再教育”,而是給那些具有對口的專業知識、對農村發展懷揣夢想的大學生一個渠道和平臺,使他們能走上一條自己熱愛的創業之路。走訪中,我發現不少大學生對村官職業缺乏感情,也就難以與當地村民、干部較好地溝通,更難在面對困難時保有激情和信心。因而,在選聘大學生村官時,應將大學生自己的意愿作為首要條件。嚴格挑選確實有志于在農村發展的人,將其對當地的了解、設想、工作思路等納入考評體系,作為衡量其能力和意愿的重要指標。

(2)專業、地域科學配置。以大學生的專業背景作為地域配置的主要依據。譬如M區位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形復雜、水資源缺乏是制約許多農村發展的障礙,就可考慮派遣具有地理、氣象、環境、農林等專業背景的大學生來此任職,讓大學生真正為傳統村官所不能為,既讓村民干部看到他們的能力和作用;也讓大學生自己在切實服務當地發展中獲得自我認同,強化創業信心。

大學生對自己的家鄉或家鄉周邊的環境最熟悉,有天然的親切感,這是他們扎根農村、創業農村最穩固的基礎,是他們與自己將要投身的事業最緊密的聯系。同時,由于地緣關系的親近,當地人也更容易接受大學生返鄉,減少抵觸,強化認同,有利于雙方良性互動。

2.針對相關接收方――委以實職,靈活調度

(1)落實崗位,明確權責。當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村官都閑置于虛設職位上,最多給領導寫寫材料、講話稿、整理會議記錄,基本等于文秘。大學生覺得自己“有沒有都一樣”;于是認為農村并不需要他們,因而放棄努力,另謀出路。然而現實是,新農村發展非常需要他們的知識和活力。當前只是由于雙方互動不充分、信息交流不完善而導致了這種令人失望的假象。因而必須賦予他們實際工作――尤其是與其專業知識背景相關的工作,讓他們在真正適合的崗位上發揮效用,同時深入了解農村實際,確立其對于自我身份價值的認同。明確崗位和權責是大學生村官開展工作的前提條件,也是使其內心踏實穩定的保障。

(2)保障出口多元、暢通。當前及今后的一段時期,大學生村官制度仍將繼續處于試運行階段,在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與培養青年人才方面繼續發揮作用。長遠而言,我們致力于讓有熱情有能力的年輕大學生扎根農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貢獻力量,但這一長效目標的實現,必然不能直接跨越其作為臨時措施緩解就業緊張形勢的過渡階段。大學生由“書生”轉變為村官的過程,正是其尋找人生定位的重要時期,如果外界一味冷眼打擊,對他們確立自我社會角色的認同極為不利。

現階段應首先保證該制度充當好大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連接板”。切實保障他們進得來出得去。即便他們中大多數留村時間不長,但同樣能發揮傳遞新鮮觀念和引進先進技術的作用。潛移默化地解放農民思想,提升農民基本素質和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結語

篇4

關鍵字:大學生村官 淮安 現狀

去年7月,江蘇從42所高校選拔大學畢業生奔赴蘇北1011個經濟薄弱村擔任“村官”,任職試用期一年。自“大學生村官”這項計劃啟動以來,江蘇淮陰師范學院就認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貫徹落實意見和措施,去年7月份,學校最終有95名同學光榮入選,入選人數占全省入選村官總數的9.4%,實現了提高畢業生就業水平和促進蘇北農村發展的一個“雙贏”。

一、調研背景及目的

調研地點之所以確定為淮安漣水縣和淮陰區,一方面考慮我系有兩名畢業生在兩地擔任村官,她們是漣水縣岔廟鎮岔廟村朱小妹、淮陰區劉老莊鄉姜莊村李曼曼;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從組織部門、新聞媒體等渠道獲知3名大學生村官典型分別是漣水縣保灘鎮張渡村劉良山、漣水縣五港鎮五港村王波、淮陰區古寨鄉新公村黃蓓蕾。

通過實地訪問,我們發現了大學生村官目前面臨的一些主要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系統總結之后簡單提出了應對的方案和建議,希望為有志到農村基層發展的大學生提供借鑒和經驗,也可以對蘇北地區的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有所裨益。

二、調查方法

6天的時間里調查組以大學生村官為調查對象,實地走訪了岔廟鎮、保灘鎮、五港鎮、六老莊鄉、古寨鄉等5個鄉鎮,尋訪了朱小妹、劉良山、王波、黃蓓蕾、李曼曼、任偉等數位大學生村官,訪談了5個鄉鎮中數10位鄉鎮干部,百余名村民。

三、問題與分析

1.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嗎?在調查中,大學生村官大多數人居住在村委會提供的住房里,少部分人住在自己或親戚朋友家里。每一個村官都有自己的記錄本,包括日志,工作匯報等。從日志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僅僅使得大學生村官與外界展開了交流,而且與自己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面對自己的成長,大學生村官流露出只有“下得去”才能真正稱得上“村”官。

(1)選擇做大學生村官的意圖。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大學生選擇做村官的考慮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大學生村官政策本身被大學生看好。其二,大學生畢業就業及擇業壓力逐漸增大,從事三年的基層工作,加強鍛煉、積累工作經驗,積累人脈資源,為以后的長遠的工作做好準備?。

(2)大學生村官對所在村的認識。調查發現,絕大部分村官對所在村的概況有清楚準確的認識。他們均能準確地回答出其所在村的地理位置、面積大小、人口數量、人均年收入等基本村情概況,說明該市大學生村官有較強的崗位意識和責任意識,有較高的知識素養,能夠做到了解村情民意。

2.幾位村官在訪談中的共識: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將是今后村官工作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和進步,但距離社會主義新型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⑵農村切實抓好計劃生育工作有一定難度,絕大部分蘇北村民能夠自覺遵守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但仍有極少數的群眾由于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偷生、超生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村環境保護也是大學生村官工作的重點之一,雖然向群眾大力宣傳秸稈還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但在沒有找到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之前,焚燒秸稈的現象仍燃非常普遍。

二、大學生村官“干得好”嗎?

1.大學生村官與其他村干部的溝通。農村人際關系、利益糾葛紛繁復雜,農村工作瑣碎、敏感、環環相扣,作為新來者,大學生“村官”很難在短期內被農村社會一下子接納。二是大學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數“村官”經歷單純,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這無形中造成了大學生村官本人以及其他村民(包括其他村官)之間雙向的交流不暢通。

因此,如何得大學生變成村干部的“自己人”,我們認為,必須讓大學生村官的的確確地發揮與表現出自己的真正實力和作用,以事服人,以能力取信于人。一些調研對象表示,有了致富項目或者其他方面成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都會希望與自己的項目、村子持續的共同發展。

2.大學生村官專業知識結構與農村發展需要的“銜接”。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對于村民而言,大學生村官的知識結構是不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的。比如:許多農村依然算不上富裕,當前的主要工作還是發展經濟。正如我們走訪的村民所告訴我們的那樣,他們希望村里能夠富裕起來。可是大學生村官絕大部分為經濟、農林等專業之外的專業。一部分大學生村官告訴我們,自己所學的專業用處不大,但對此現象,我們則認為,是沒有真正把我們的專業發揮到合適與恰當的地方。

對于出現的這個問題,我們有自己的認識。一方面,隨著農村的發展,大學生村官的知識越來越看重整體水平,農村以及農民需要的大學生村官也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發展對口的專業,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村官的引進就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現在的農村發展并不平衡,經濟仍然是一些地區最主要考慮的因素,所以,大學生村官本身專業知識的不匹配就可能某中程度上影響到自己實際工作與農村的經濟發展。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建議大學生村官強化學習,加強針對性、重點性的學習。對于非經濟等專業的大學生村官,要學習農民、農村最為關注與需要的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專項性學習。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各項條件,迅速提高自身能力。建議政府部門有意識有目的、有所側重的組織與培訓大學生進行專題學習,用大學生村官本身的學習能力強的特點迅速傳授給大學生村官一些農村與農民迫切需要的知識,幫助農民致富的同時,幫助大學生村官在村民中間贏得信賴。

三、大學生村官“留得住”嗎?

1.大學生村官普遍關注相關政策的變動。有關“大學生村官”出臺的政策,大多代表了大方向,而許多細節性的東西還不明朗,需要進一步的補充或者可能適應以后的某種情況再次調整,尤其是相關配套性的措施能否盡快出臺成為大學生村官共同的期待。像大學生村官政策中規定的“大學生村官表現突出者可以直接被錄用為鄉鎮公務員”等規定由于缺少更為具體的標準,所以,大學生村官紛紛希望盡快更加詳盡、清晰起來。針對一部分愿意長久留村工作的大學生村官,這方面的政策與措施更加顯得重要和迫切。

我們可以做這么一個簡單的估算,從2008年開始,國家計劃用五年時間選聘10萬名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時間跨度就是2008――2012,由于鄉村的選舉一般是三年一次,所以,會面臨兩次的基層選舉,而大學生村官的任期基本上是三年,所以2008年第一批的大學生村官三年之后,如果做不好“去留”工作,過半的大學生村官就會離開現在的崗位。同樣的,第二批、第三批、一直到2012年選拔的大學生村官最終真正留到農村的也不會很多。

2.大學生村官的制度建設必須完善、健全。有了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依靠制度辦事情。但制度建設應該面向所有的基層干部,無論獎懲。制度建設一定要注意維護村干部之間的公平、平等。獎勵性的措施應該講求統一性,即面向所有的村干部。不能人為地拉遠了大學生村官與其他村官的距離。

四、高校的“村官”針對性工作仍需要繼續加強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隨著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調整,隨著大學生村官隊伍的不斷壯大,大學生村官作為一個新行當,一門新專業,客觀上要求高校和教育部門,必須及時調整教育方向,盡早開設大學生村官行當需要的、適合大學生村官人才成長的、專業設置科學合理的大學生“村官課”,如:與農村工作相關的法律課、基層工作管理課、實踐課等,這樣在理論的指導下可以少走彎路。

四、結束語

“3年后,我會選擇留下!”“不論以后選擇哪條路,至少目前他們都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而且,路會越走越寬的!”我們堅信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廣大“村官”一定會全心全意地用知識、青春和熱情去改變農村面貌、改善農民生活、改造農業現狀,服務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用實際行動踐行李源朝部長為大學生“村官”題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時的殷切希望。

參考文獻:

[1]張家智:《“大學生村官”熱中的冷思考》,《調研世界》,2007.8。

篇5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村級公共產品

實現中國夢,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逐步推進。我國現階段農村公共品供給仍然嚴重不足,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目前,大學生村官已經為新農村建設做出不少貢獻,不過也遭遇許多問題,在此背景下,大學生村官與農村尤其是村級公共產品就發生了深刻的聯系,大學生村官在破解村級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困境上發揮巨大作用。

一、概念界定

呂洪良(2009)在審視大學生村官產生階段和發展歷史時,認為“大學生村官”是指優化村級領導班子和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由政府選派或培養的到農村基層擔任村干部的大學生。本文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村級公共產品方面,各種公共產品定義都以薩繆爾森的定義為起點。薩繆爾森(1954)將公共產品定義為:純粹的公共產品像勞務式這樣的產品或勞務,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產品或勞務的減少。劉更光(2006)將農村公共產品定義為:在農村范圍內,滿足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的,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各類物質或服務產品。據此,本文所探討的村級公共產品是指與我國農村當地村民利益直接相關的地方性公共產品,主要是指由鄉鎮政府與村集體組織共同承擔的公共品項目,包括村范圍內的道路水利等基本設施、社會治安、民事糾紛調解、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村辦集體企業等公有財產管理等。

二、村級公共產品供給的困境與成因

總體而言,我國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能完全適應農民的實際需求,存在著量少、質低以及地區性、結構性失衡等方面的問題,阻礙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目前,理論和實務界對供給現狀的研究有以下共識:

一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量不足。主要表現為: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義務教育投入不足;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民就業缺乏培訓;城鄉稅制差別;現有的科技水平對農業支持不夠;鄉鎮機關服務意識不高,效率低下,等等(王磊,2004)。

二是,公共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公共產品供給的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在:硬件多,軟件少;準公共產品多,純公共產品少;重視短期公共產品而輕視長期公共產品生產;重數量輕質量;重視新建,對于維護、維修已有的公共產品成效不明顯,供給意愿不強烈;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農民不需要的或者需求較少的公共產品卻大量過剩;生產所需的要多,而生活所需的要少。公共產品供應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加劇了公共產品的供求矛盾(陳杰,2003)。

三是,公共產品供給的不公平性。這表現為城鄉不平衡和地區不平衡。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我國城市公共產品供給制度有很大的差別(岳軍,2004),成本基本上是由農民自己負擔,成本分擔中存在著嚴重的非累進機制(葉興慶,1997),導致低收入者往往承擔了更多的成本。還有,由于各農村地區公共管理主體的能力存在差異,提供公共產品在量與質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即使在相鄰的鄉鎮或村之間也比較明顯。

分析可知,村級公共產品供給困境的成因主要有這樣幾點。第一,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的責任未清晰劃分。根據公共財政理論,中央政府主要提供全國性公共產品,地方政府主要提供地方性公共產品。但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是,本該由上級政府花錢提供的公共產品,有的卻通過轉移事權,交由下級政府提供,甚至村民自治委員會還承擔了較多的行政管理事務,供給主體錯位現象嚴重。第二,村級組織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不足。中央投入少、地方財政困難、取消農業稅后村級組織籌資能力弱、政府決策過程中缺乏農民參與都是村級組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大學生村官對村級公共產品供給困境的破解

我們已經分析,農村村級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是較為嚴重的,主要表現在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村級組織債務沉重,村級組織籌資能力逐步削弱,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尚未有效發揮功能。這背后的原因主要就是各級政府之間職能還不夠清晰,村級組織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有限并且日益被削弱,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決策體制沒有納入民意。說白了,這種困境的根本點在于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村級組織供給能力不足。

村級公共物品的供給不足需要得到多種途徑的破解。大學生村官進入農村以后,通過種種行動客觀地破解了這種困境。為何這么說?我們看到,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的作用主要是這樣幾點,第一,解釋和宣傳上級政府的政策文件精神;第二幫助村組織開展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民主和科學程度;第三,為農村村民提供理所能及的科學技術支持;第四,通過個人關系,為村里招商引資,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第五,復興農村文化,幫助搞活各種文藝團體,豐富文化生活。大學生村官通過這些活動的展開,實際上提供了村級公共產品。這里面,大學生村官起到兩種主體作用,一是以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支部成員的身份作為準公共部門成員提供公共產品;二是以私人身份,作為大學生,以志愿者的形式(第三部門成員)為村民提供了公共產品。大學生在村民自治組織中發揮活力,提高了管理能力,改變了供給的決策和管理機制,使得公共產品供給更為公平合理,大學生村官還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例如的大學生村官就是公務員),改變了鄉鎮政府對村級公共產品的投入結構和供給數量。

未來,要繼續通過大學生村官破解這種困境,還要完善相關制度。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彌補大學生村官政策不足,尤其首要明確其身份是否為公務員或事業編人員,何種情況下能成為公務員,這對大學生供給公共產品有至關重要的關系。二要從全局出發,建立健大學生村官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三要保持政策連續性,明確大學生村官的身份定位。四要完善農村公共財政體制,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非均衡的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由依靠農民自身解決向以國家為主的政策目標過渡,轉變政府職能,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提供農村產品的職責。最后還要調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實施多元化戰略,在供給主體,資金來源和供給方式上實現多主體、多渠道和多方式共存的供給模式(黃志沖,2000;劉保平,2003)。

【參考文獻】

[1]呂洪良等.新農村建設與大學生村官政策[J].中州學刊,2009(1).

[2]劉更光等.農村公共品供給:現狀、原因與出路[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12).

[3]王磊.對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思考[J].新疆農墾經濟,2004(4).

[4]黃志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0(6).

[5]劉保平等.試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現狀、問題與改革[J].甘肅社會科學,2003(2).

[6]陳杰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機制)創新[J].華東經濟管理,2003(10).

[7]葉興慶.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改革[J].經濟研究,1997(6).

篇6

第一,要立足崗位實際,錘煉創業精神。當村官就是創業;當好村官,富民興村,必須創業。大家要珍惜這個良好的創業平臺,立足崗位實際,錘煉創業精神,積極投身創業實踐。一是創業意識要增強。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大學生村官靠什么造福一方?只能靠知識、靠創業。要深刻認識“創新才有路,創優才會贏,創業才能富”的道理,堅信自己“能創業、創成業”,勇于挑戰自我,敢于中流擊水,緊緊抓住時代提供的機遇,主動投身市場經濟實踐,在自主創業的大舞臺上奉獻青春、展示才華,真正實現從“思想扎根”到“事業扎根”。從大家的人生發展軌跡來看,大學生村官能走出去的只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可能仍要扎根農村,大家一定要把做農村基層工作的根基打牢,眼睛向遠處看,腦筋往深處想,不斷強化創業意識,堅定在農村創事業、求發展的信心和決心。要堅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立足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立足當地的資源特點、產業基礎等實際,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和專業特長以及風險承受能力,統籌考慮,科學論證,合理確定創業方向,明確創業思路,制定創業規劃。二是創業意志要堅定。任何人創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學生村官也不例外。特別是農村創業基礎較差、條件艱苦、難度很大,是對我們意志的巨大考驗。大家要克服畏難情緒,做好打攻堅戰和持久戰的準備,始終保持昂揚斗志,勇于接受挑戰,困難面前不退縮、挫折面前不氣餒、誘惑面前不動搖,在艱苦的環境中砥礪意志和品格,做到愈挫愈勇、堅韌不拔、鍥而不舍。三是創業作風要務實。大學生村官創業,空有一腔熱情不夠,還必須有腳踏實地的作風。要堅持求真務實,尊重客觀規律,不好高騖遠,不浮躁冒進,不怕苦、不怕累,發揚艱苦奮斗、埋頭苦干的精神,堅持吃住在農村,扎根于基層,在與農民群眾一起摸爬滾打中開創出一番事業來。

第二,要注重學習實踐,增強創業本領。創業不是無源之水,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大學生村官有文化、眼界寬、腦子活、信息靈,但經歷比較單一,社會經驗不足,直接投身創業實踐,必定會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學習和歷練,不斷提高創業的本領。一是要堅持向書本和網絡學習。現代社會,信息渠道十分暢通,與創業相關的政策、技術、方法、管理知識、市場信息等都可以在書本和網絡上學到。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從創業的角度來看,“黃金屋”就是通過學習將書本和網絡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而轉變為物質財富。這方面的空間很大,大家一定要充分挖掘利用。二是要善于向成功的創業者學習。這是許多創業者的共同感悟,剛才就有幾個同志談到了這一點。向成功的創業者學習,切忌照搬照抄,而要在學習他們的首創經驗、精神品質、創業模式和技術本領的基礎上,深入把握本質規律,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力求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三是要虛心向專家和同行學習。大學生村官從高校直接到農村基層任職,在創新、創業、創優方面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實踐經驗欠缺。這就要求大家要虛心向農業科技、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家請教,向基層管理經驗豐富的老支書、老黨員和村干部請教,向在農村改革發展中涌現出來的各種致富能人請教。要通過請教和學習,達到熟悉情況、增長才干、整合資源、凝聚人心的目的。四是要向生動的社會實踐學習。這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最主要的就是要堅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創業實踐中學習和改進創業,把創業的過程當作一個不斷學習、調整和提高的過程,真正在實踐中精通市場法則,把握經濟規律,提高管理水平,增強創業本領。

第三,要強化大局觀念,確保創業成效。古人講,“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大學生村官創業不同于一般的自主創業,不能脫離建設新農村這個大背景,不能背離服務“三農”這個根本宗旨。要增強全局觀念,正確處理好“當官”與創業的關系,自覺把個人的發展放到農村改革發展的大格局中來謀劃,把個人的創業融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來進行,使自己的創業少出狀況、少走彎路,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不僅大學生村官應如此,其他的新老村官也應如此。具體來說,一是要正確處理好履行村官職責與開展創業活動的關系。對大學生村官來講,創業是主旋律,要通過創業這個主旋律來推動工作創優,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大家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區分輕重緩急,全面推進本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防止因創業影響了村級組織的工作,又要防止因忙于具體事務而放不開手腳、邁不開創業步子,真正做到創業和履職兩不誤、兩促進。二是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自主創業與帶動村民創業的關系。大學生村官創業,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在質的提升和量的增長上都有特殊要求。要始終堅持“做給村民看”和“帶著村民干”相結合,在個人成功創業、帶頭致富的基礎上,自覺把成功的致富路子介紹給村民,把自己的知識、技術傳授給村民,熱心為村民創業牽線搭橋,并在啟動資金、市場資源等方面積極為村民提供幫助,引導和帶領村民抱團創業,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三是要正確處理好當前創業和長遠發展的關系。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粗放型經濟發展所積累的矛盾與問題的凸顯期,損害村民利益的事件頻頻曝光。如我省近日發生的瀏陽市鎘污染、武岡市鉛中毒事件,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說是損失慘重,教訓深刻。我們大學生村官創業,必須以此為鑒,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自覺把當前創業發展與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與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結合起來,絕不能搞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急功近利、禍害百姓的事。大家一定要在妥善處理好以上三方面關系的基礎上,理清創業思路,選準創業項目,創新創業模式,團結帶領農民群眾走出一條適合本地發展、符合群眾意愿的創業路子。

第四,要善于理性總結,放大創業效應。創業歷程充滿艱辛,創業經驗值得總結。各位大學生村官要堅持邊干邊學邊總結,邊總結邊學邊干,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深入把握創業規律,全面提升創業智慧,充分凝聚創業合力,不斷優化創業環境。一是要致力打造創業品牌。品牌就是競爭力。大家要大力弘揚永不滿足的創業精神,不斷創新思路,整合資源,拓展空間,力爭用最快的時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點,塑造自己的品牌,以過硬的品牌壯大項目規模,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發展進程。二是要廣泛推介創業經驗。如何讓大學生村官的創業之花結出更多的農民群眾共同致富之果,讓創業的“星星之火”在農村大地形成“燎原之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大學生村官充分發揮創業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成功者要把自己的創業智慧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把自己的創業經驗毫不吝惜地推廣開來,充分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干事創業的激情和活力,形成你追我趕、競相創業的生動局面,實現創業效應最大化。三是要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大學生村官創業要成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要始終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以回報社會、服務“三農”為己任,在捐資助學、解決就業、扶貧濟困、修路建橋等公益事業上多獻一份愛心,多盡一份責任,多下一份功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大學生村官的時代風采。

篇7

【論文摘要】近幾年來,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許多大學畢業生紛紛選擇下鄉去做村官,而政府也積極制定相應政策和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畢業生深入基層,在 農村 的廣闊天地中施展才華,對我國 社會 主義 新農村的建設做出貢獻。文章從 經濟學 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一些思考,同時也分析了這種社會現象對農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對政府出臺的相應制度給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以期望能使大學生當村官這一部“好經”能更好的念下去。

大學畢業生下鄉當村官,是中國近幾年來出現的新現象。與過去中國大學生通過上大學這條途徑爭相到城市發展,定居的情景形成對照的是,在城市就業難的背景下,中國各級政府正有組織地輸送大批大學畢業生投身農村。大學畢業生為什么會選擇下鄉當村官?除了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外, 市場 經濟下的資源配置,理性經濟人的選擇也是重要原因。而大學畢業生無疑為我國農村基層領導隊伍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很大推動作用。這一對社會有益的現象如何能更有效,更持久地堅持下去,既需要大學生改變以往駐守大城市的就業觀,也需要政府切實做好保障工作和制度安排。

北京市計劃用3年時間聘用8000名大學生到農村任職,確保“村村都有大學生”。北京市的做法是讓大學畢業生擔當村黨支部副支書或村主任助理等,在振興 農業 方面發揮作用,同時,被聘者享受3年后可在政府機關或國有企業優先就職等多種待遇優惠。

作為 人口 第二大省,山東出臺了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爭取5年內基本實現全省每個村,每個社區至少有一名高校畢業生。

從2007年開始,四川省將在3年內選聘三萬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任職。這是四川省著眼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加強和改進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加快富民強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作出的一項戰略性舉措。

上述的種種政府行為,說明了政府對引進和鼓勵大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工作的重視。而這些政府的號召也得到了廣大畢業生的積極響應。許多農村基層領導崗位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大學生下鄉做村官的熱情踴躍。這一現象,既有市場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有經濟人的選擇因素。當然更加離不開政府的制度保障。

一、資源配置與理性經濟人

大學生爭當村官,其實質就是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中的一種個體選擇。在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是由價格信號引導和傳遞的。在現實中,由于資源的稀缺,在其各種用途中就存在一個最優配置的問題。 人力 資源 的配置也不例外。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對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做了如下描述:“每個人都在力圖運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 公共 福利

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價值。但是,在他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本意追求的東西。這樣,由于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能產生的效果還大。”我國所實行的正是市場經濟體制,而大學畢業生作為一種人力資源在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能夠得到合理配置。大學生當村官,就是在分散決策的市場機制下配置人力資源的一種方式。這種資源配置得當與否,不僅關系著大學生自身的幸福,而且也關系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經濟人,是指在一定的約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主體。誠然,經濟人身上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都會存在。經濟人的行為終究取決于哪種特征,關鍵是看這兩種特征哪個占了上峰。但只有堅持理性經濟人這一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才能得到順利貫徹實施。否則,改革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大學畢業生爭當村官這一現象,除了少數具有崇高獻身精神的先進個人外,大多數大學生是在對當下的就業形勢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措施進行冷靜思考和權衡之后作出的選擇。理性經濟人的特性起了關鍵的作用。

二、大學生當村官的經濟學淺析

長期以來,高校畢業生大多數扎堆城市,寧可在城市“討飯”,不到邊遠地區“找金”。與此同時,各地就業不平衡的現象繼續惡化: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人才越有吸引力,而經濟欠發達,渴求人才的地區反而成為“人才輸出地”。

這種人才流向上的“馬太效應”已引起中國有關部門的重視,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就成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學生當村官正是滿足了農村和農民的人才需求。這將充實農村基層領導隊伍。同時,也對農村各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科技的普及,村民素質的提高,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進步舉措。

管 理學 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幾個層次,由低到高排列。大學生當村官,已越來越引起 社會 的廣泛重視,但真正能在 農村 安家落戶的卻很少。究其原因,是大學生的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因此,政府應借鑒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物質保障,保障基本需要

由于農村條件艱苦,因此物質保障成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政府應出臺政策保障大學生村官的待遇,落實好他們的工資,福利,獎金,醫療 保險 和社會養老保險等,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這將成為留住大學生村官的決定性因素。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真正扎根農村,為我國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2、注重交流,滿足社交需求

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要想真正勝任村官的工作,既需要與農村干部群眾的溝通交流,更需要各級領導的聯系和關愛,從而才能迅速地了解農村,適應農村工作。要滿足這一需求,既要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培訓,也要建立地方領導聯系“村官”制度,定期對其工作情況進行調度,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幫助解決。這樣,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盡快了解農村,適應農村工作,而且還能滿足大學生“村官”的社交需求。

3、賦予事業,滿足發展需求

一方面,應充分發揮大學生自身優勢,交予其實實在在的工作,使其感到自身工作的價值,也真正為農村全面發展做出自身貢獻。另一方面,應讓村官大學生擔任實職,為其提供創業的舞臺,讓他們感受到自身崗位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從而促進其在本職崗位上安心工作,勤奮上進。

4、表揚先進,滿足尊重需求

由于大學生受到的 教育 及 心理 因素,急切渴望被社會認可,對社會尊重有迫切需求。因此,建立一系列的考核機制,使大學生村官所做出的成績得到社會的肯定和尊重。并且,政府應該建立宣傳表揚機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大學生村官在社會輿論中予以認可和表彰,使其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三、政府為確保大學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應做的工作

1、建立靈活的流動機制

大學畢業生下鄉做村官,政府應建立起大學生自由就業的制度,自由流動的機制。如果大學生做村官表現優異,在該崗位上自我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并且本人也有意向繼續任職。那么,國家就應出臺一系列制度使其按正常的 法律 程序可以在該崗位上繼續留任。相反,政府也應出臺措施,使其可以自由流動到其他工作崗位中。讓當上村官的大學生們不必對未來的職業變更擔憂。

2、完善補償機制

北京對于到農村基層工作的大學生承諾可以解決北京戶口,給2500的工資,繳納社會保險,關系放在學校,還可以回來。這在全國都是有推廣意義的。現在的大學教育,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是由學生自己 投資 的,在這個時候在勞動力 市場 上和政府是平等的主體,政府可以號召學生去國家認為需要的地方,但是要建立補償機制,彌補他和別人接受大學教育所收到的回報的差別。這樣,不僅大學生的物質得到了保障,沒有后顧之憂,也會使政府的這一號召更有影響力。

四、結論

大學生當村官是一部“好經”,但“好經”還需好好念,如果不從各地實際出發,各項措施不具有前瞻性。大學生村官的物質生活和發展前途無法得到保障,其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各地政府只是把引進“大學生村官”作為一項“面子工程”,那這部“好經”難免會被“讀歪”。另外,大學生自身的擇業觀也須逐漸改變,要真正自愿地下鄉做村官,切實體會到農村對個人的鍛煉作用。發現村官崗位對自身發展提供的寶貴機會,而不是被現實的就業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總之,大學生當村官是值得欣喜的一種社會實踐,從 經濟 學 的角度看,它是各項因素綜合作用發生的人才資源配置的轉移。其經濟效益也將隨著我國各項制度的完善而日漸顯著。

【參考文獻】

篇8

“農村村官”、“天之驕子”,這兩個名詞看似不協調甚至矛盾。但是,只要有心,只要能夠在磨合期積極調整情緒,在成熟期積極投入工作,一個大學生便一定能夠作為一名優秀的農村村官在農村這塊舞臺上體現自己的價值、做出自己的貢獻。大學生要在農村有所作為必須實現兩個轉變。而我們只要做好了兩個轉變,便能夠順利的度過工作的磨合期,成為農村工作的一塊有用的人才。

首先,我們要實現從“同學”到“同志”的轉變。作了十幾年的學生,主要工作是學習知識,吸收知識,然后再通過考試強化知識,檢測所學知識。而深入基層,當一名“村官助理”則意味著要運用知識,要利用所學知識幫助所負責工作的順利和高質量的完成;學生時代,一般是以自己為中心,以學業為重點。但是作為“村官助理”,更加需要注意的則是與周圍班子成員以及村民關系的和諧。沒有和諧的關系,沒有村委會成員以及村民的支持,自己的創新和點子就會沒有施展的平臺,就會失去發展的根基。

其次,我們要適應從‘城區’到‘農村’的轉變。農村的各項娛樂措施以及各項基礎設施遠不及城區便利齊全。工作伊始,這種落差會引發我們的失落感,影響我們的工作情緒。只有適應落差,消除失落感,才能夠安心的投入到農村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積極調整心態。農村條件雖然相對艱苦,但農村工作是一項光榮的事業。適應并利用好相對艱苦的條件,不僅是對自己素質和能力的一種磨練,更是人生難得的一筆財富。另一方面,我們面對現實,適應環境,轉變自己以往生活方式,要以充實的生活內容來彌補這項落差。學生時期,基本上靠打牌,唱歌等娛樂打發時間;而在娛樂相對貧乏的農村,可以利用空閑時間讀書、鍛煉,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不僅能夠使我們順利地解決失落感,投入到農村工作中;而且有利于我們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我們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硬件條件。

當逐漸地適應了農村的工作生活環境后,我們也成功地由“磨合期”進入到了“成熟期”,如何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如何發揮自己的大學生優勢促使所在村和諧發展便成為最為重要的課題。

一、形成“三情”的工作態度

首先,我們對于自己所在行政村要有感情。我們不應該僅僅把農村當成是我們的工作單位,而應該將之作為我們自己的故鄉。這種親切感有利于從根本上促進村民之間的溝通,增強工作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其次,對待自己的工作要充滿熱情。村官的權力取之于民,理應用之于民,為村民做好各項服務,這是民主集中制的具體體現。二、堅持“三勤、三到”的工作作風

對于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學生來說,農村是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環境,農村工作也是一個全新的工作領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只有堅持三勤三到,不斷地摸索干好工作的道路,不斷地總結工作得

失,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村工作者。

首先,眼睛勤快,事情要看到。“村長助理”是一名村委會工作人員。對于日常問題的處理,除了村長的“開班授課”外,更多的需要自己用心觀察。如:對于村中經常出現的私搭亂建問題,如何對村民進行勸阻,引用什么樣的政策來說明其行為是不合法的。“事情看到”還要求我們對農村的各項政策方針,規定條例要熟悉,這使得我們在向村民解釋有關問題是做到有規可依,有法可循,體現了工作的權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嘴要勤快,事情要問到。農村不同于城市社區,“全村是一家人”是其典型特點。這使得我們不能簡單的“就事論事”,要多問村長,多問村委會其他工作人員相關背景,避免因為過于簡單的工作作風而造成問題難以解決。再次,手要勤快,事情要干到。“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是行不通的,農村是最基層的組織,基層干部所作的也是最具體、最細致的工作。多做事,多幫忙,是打開工作局面的唯一鑰匙。無論是協助村委調節村民矛盾,處理村務,還是協助村長編寫資料,整理檔案,甚至于打掃衛生等,我們都應該認真對待,漂亮的完成。只有把工作做細致,干漂亮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大學生的素質。

三、避免脫離農村實際談創新,將創新做到細處

大學生擁有**,擁有較多的知識,擁有相對廣泛的見識,這正是我們的優勢。但是,我們不能夠在工作的初期便以“高素質者”自居,在還沒有了解到本村生產、生活以及人文狀況的時,在仍然不熟悉國家以及政府部門針對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時候,貿然提出各種不切實際的口號和做法,這會樹立起“大學生不切實際”的不良形象。

篇9

7月20日上午**首期女大學生“村官”能力建設培訓班正式開班,我有幸成為65名學員中的一員,親身體驗了這場高水平、高素質的學習盛宴。

上午八點三十分,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我們迎來了舉辦這次培訓的省委組織部、省民政廳和省婦聯的主要領導,并一起合了影。之后,正式舉行了開班儀式。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要求我們堅定信念,不斷加強學習,努力工作,為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還告誡我們選擇了基層就是選擇了吃虧和吃苦,選擇了責任和重任,要有勇氣、有遠見、有膽識,鞏固好基層這個執政基礎、落實好國家的惠民政策、維護好群眾的各項利益,并希望我們開闊眼界,高起點慮事;統籌兼顧,高水平謀事;務實清廉,高質量辦事。**部長幽默風趣而又蘊含人生哲理的話語,不僅讓我們驚嘆他學識廣博,更讓我們終身受用。省民政廳廳長**充分肯定了我們的成績,并要求我們切實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幫助落實惠民政策,為困難、弱勢群體辦好事、辦實事;幫助抓好村務公開,實現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幫助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省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勉勵我們做65朵開放在三湘大地上高素質的鄉村之花;勤奮創業、敢于吃苦、樂于奉獻的時代之花;在基層火熱實踐中鍛煉、成長,祖國未來的希望之花。并對我們提出了三點希望:終身學習,堅定理想;學思結合,學以致用;加強交流,陽光心態。

在村官代表**發言之后,正式開始了培訓課程。第一堂課由省委基層辦副主任**講授,題為“帶著希望飛翔”。他分別從“我們的希望”、“我們的責任”和“我們的飛翔”三方面談論了村官工作的性質、發展路徑、責任以及工作中需要處理的問題等,最后還送了我們一首詩:

我是一只破繭而出的蝶,

放眼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我招引稻香與花露,

用美麗飛翔書寫心靈。

我是一只破繭而出的蝶,

心中有一個天堂般的世界,

我目看彩云與鷗鷺,

萬家燈火是我播灑的汗珠。

下午由素有“**‘活字典’”之稱的朱翔教授向我們介紹了**經濟與農村發展。他的語言生動幽默,融貫古今中外,又很有實際效用,讓我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增長了知識。

21日上午省婦聯主席**講解了全球化與本土化背景下的婦女發展,提出全球化既為婦女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迫使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并就如何應對這種局面提供了對策。下午由省民政廳基政處高景然處長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村官與村務管理內容、實現途徑以及需要我們樹立的思想觀念。

22日上午中南大學胡凱教授講授農村婦女心理健康與疏導技巧,并教授了我們女大學生“村官”如何進行心理的自我調適和對農村婦女特別是留守婦女的心理疏導。下午我們參觀了長沙縣金井鎮金龍村,與金龍村支部書記宋海宴座談,聽取了她的治村經驗。

23日上午,與省發改委、省農辦、省農業廳、省扶貧辦、省科技廳和省林業廳等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領導們就目前我們在農村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議。下午**女子大學蔣璟萍教授進行了女性創業與禮儀的專題講座。她向我們介紹了syb的相關知識,并用女性特有的魅力和優雅的舉止向我們傳授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禮儀。

篇10

編者按:2010年12月21日~22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這既關乎城市居民的民生問題,又關乎現代農業如何提升效益、農民如何增收。

落到這個大背景下,再來解讀浙江省扶持大學生下鄉就業的突破性政策,讓人看到這新一輪“到農村去”的意義,是非常有遠見的。

在此前,已有不少大學畢業生率先就職于新農村或涉農企業,他們有過困惑,也有過迷惘,但他們踏準了時代的脈搏。如今制度的障礙正在消融。他們的經歷,或許可以給更多有志青年一些啟示。

母親說:“人人都想洗腳上田,往城里鉆,而你跳出農門好幾年了。卻又回家種橘子,不怕人家笑話嗎?”

故事1 橘林里也有高薪

2000年,陳凌云決定回家承包荒地種植柑橘,當時陳凌云已大學畢業三年,任河南洛陽一家汽車公司駐上海的銷售經理,年薪10多萬元。“但是,任何得失都沒有堅持自己的理想重要。”陳凌云說,“我的理想就是讓生我養我的村莊能夠富裕起來。”

陳凌云這個理想誕生的季節,就是2000年的那個夏天。他的家鄉――浙江省臨海市涌泉鎮以優良的柑橘而遠近聞名,然而,每次回家,他看到的仍然是與城市相差甚大的貧窮落后景象。

“如果我將自己所學的市場營銷知識和經驗,運用到柑橘的營銷上,那就會給全村人致富開辟出一條新道路。”陳凌云這樣想,也就這樣做了。

想不到的是,第一個強烈反對的是他的母親,緊跟著的是父親和其他親戚朋友。母親說:“人人都想洗腳上田,往城里鉆,而你跳出農門好幾年了,卻又回家種橘子,不怕人家笑話嗎?”

當然,父母還是拗不過陳凌云,最后只能默許了。當年10月,陳凌云毅然辭去了大上海的工作,承包了涌泉村東岙村30畝荒山,開始種起了橘子。

陳凌云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是種橘的技術。他將10多萬元積蓄投入到山地中,卻因為橘苗凍傷,血本無歸。

但磨礪讓陳凌云加速成熟。2003年,他的橘園終于有了盈利,恰好與他在上海擔任汽車銷售經理的年薪一樣。此后,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種橘收入也成倍地增長。“我沒有忘記當初的理想。”陳凌云說,“我要讓鄉親們共同富裕起來。”

2006年,陳凌云聯合附近的10多戶橘農,發起成立了涌東果品專業合作社,并創建了自己的柑橘品牌――涌泉蜜橘。也是到了這個時候,陳凌云的營銷知識發揮了優勢:通過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打響品牌。近兩年,合作社的年收入1000多萬元,已有400名社員。

“我們村里的大學生,就是我們的致富領路人。”合作社社員陳成龍逢人總夸陳凌云。陳成龍告訴我們:沒入社前,每畝柑橘收入僅800多元,有了合作社的指導,每畝收入增加到3000多元。

最近,陳凌云正在籌劃興建水果批發市場,他說:“涌泉蜜橘現在名氣大了,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交易平臺,把銷售商引進來,讓農民不出家門就能把水果賣出去。”

“企業所在的鄉鎮農業大戶有幾十家,但基層技術推廣員卻只有一個,再加上這位技術推廣員已經四五十歲了,常用的技術都過期了。”

故事2 我在村里養魚兒

在鄞州農村長大的王旭霞,大學畢業后又回到了農村。

2009年,她剛從寧波大學海洋生物學系畢業,當時班里有20多位同學,走向農村的卻屈指可數。

在同學的詫異目光里,王旭霞挑選了‘家新辦的涉農企業“清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當起了技術員。這家企業養殖的大鯢,俗稱娃娃魚,技術要求很高,是農業中的高新產業。

“我們大學生的‘地盤’應該在這里。”王旭霞顯然有所準備,她發現,企業所在的鄉鎮農業大戶有幾十家,但基層技術推廣員卻只有一個。再加上,這位技術推廣員已經四五十歲了,常用的技術都“過了期”,更別提指導什么高科技的養殖項目了。

不久前,王旭霞聯系了大學老師,想借助老師研究“保存”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便利,一起做娃娃魚繁育課題。目前國內“娃娃魚”繁育率低是個“坎”,最高的繁育率也不超過10%。

養殖場占地約10畝,只有幾口很普通的人工水塘,沒什么現代化設施。王旭霞來了以后,在養殖塘上蓋起了“大棚”,“不知名”的設備也多了起來。周邊的農戶都很好奇地看她搗鼓,不吱聲。

在一間房屋的墻腳,差不多一本書大小的長方型電子儀器上數據不停地跳躍。“上面顯示大棚溫度為8℃,種魚池溫度12.5℃……細小的變化,儀器上都會表現,不用一一去測量。”王旭霞解釋說。在另一個類似實驗室的房間,顯微鏡等一些實驗室才有的設備一應俱全,都是供她化驗水質、解剖動物研究用的。

王旭霞的方法跟農民粗放型、隨意性的養殖不同,每個步驟都有標準、有規范。

一開始周邊的農戶受不了這種“麻煩”,總說:“我們隨便養養也能養活啊?”不過,事實很快證明王旭霞的方法是有效的,一些農戶自建的養殖基地里,娃娃魚陸續發病,而王旭霞照料的“娃娃魚”卻很少生病。

到2010年,呂柯的3年聘期滿了。她選擇續聘。“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在自己創業的同時,能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故事3 村官的紅薯計劃

近日,嵊州市崇仁鎮一個農民,輾轉打聽到北漳鎮大學生“村官”呂柯的電話,并特意趕到北漳鎮,購買了100公斤“馨香”紅薯和日本紫紅薯種子。

呂柯、王伯超、薛錦等9名大學生,2006年起,從浙江紡織服裝技術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學校畢業,陸續被分配到北漳鎮,分別擔任該鎮北漳村、金蘭村、約和村等村的“村官”。

呂柯和其他“村官”一到北漳鎮,就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怎樣才能幫農民多賺些錢呢?

2010年5月,呂柯在就餐時,聽到一位朋友隨口說了句:“浙江農林大學最近新推廣一種名叫‘馨香’的紅薯,口味很不錯,銷售價格也很高!”

呂柯聞訊,眼前一亮,北漳農村有種紅薯的傳統,但由于紅薯品種差,經濟效益不高。

呂柯等人馬上通過熟人牽線,與浙江農林大學研究“馨香”紅薯的陸國權教授取得了聯系。陸教授非常熱情,馬上介紹他們去學校實踐基地,了解紅薯的種植、銷售等情況。“經過了解,我們發現‘馨香’紅薯一年可種兩季,按目前市場價,畝產值可達1萬元以上。”呂柯說。

他們覺得非常興奮:北漳鎮可以種植紅薯的面積有1000多畝,即使只種植―半面積,也可以增收500多萬元呢!

2010年6月,呂柯等人七拼八湊,集起了2500多元錢,從浙江農林大學引進了紅薯種子,并租了4畝土地進行試種。4個月后,試種成功了!

他們拿出500公斤紅薯,以6元/公斤的價格進行試售,想不到,很快便銷售一空。9名大學生“村官”當場決定,選擇一部分紅薯作種子,免費送給農戶種植。目前已有15戶農戶領取了紅薯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