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素質與能力范文
時間:2023-04-03 07:35: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素質與能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我國市場進行速度不斷加快,企業數量不斷增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我國已經進入了市場經濟運行的中心,國際之間的交流十分頻繁,高職院校作為普通高校的補充教學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的高職院校畢業生順利就業,并對職業表示滿意的學生只占所有畢業生數量的20%左右,很多用人單位表示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不高,無法與實際需求相適應,即便很多學生理論功底非常扎實,在校成績也很優秀,可是仍舊不能在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功效,職業素質較低。從本質上而言,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是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它直接關系到人才的競爭力。針對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現狀,學校必須突出自身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增強他們的崗位適應性,從而促進就業率的逐步提高。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概述
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是學生就業最重要的兩部分因素,也是影響他們綜合水平的關鍵。職業素質是一個學生在崗位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具體包括道德修養、職業美德、心理動態等因素,是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也是一種對職業的了解情況。另外,職業素質還與職業興趣和情緒息息相關,在崗位工作中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工作上的困難,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也可以用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獲取最終的成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不同,它側重的是一個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模式對職業全面綜合水平的評判,它主要是指一個人所擁有的適應崗位的合格證明、任職資質等等,具體表現在工作中的參與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跨專業能力等等。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都是高職院校畢業生最重要的兩部分特質,也是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工作的關鍵,對一個人在工作中的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目前我國高職學生在職業素質以及職業能力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為了明確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他們的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對就業的影響,對企業高職院系學生開展了全方位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這兩方面能力對學生就業水平的影響非常巨大。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以及教育理念的制約,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學生在這兩方面上的能力還需要加強。
(一)學生的思想素質較低
所謂的職業素質是與職業修養密切相關的內容,一個學生的思想水平,道德修為是影響職業素質的關鍵。作為一名合格的高職學生,必須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對工作抱有激情,在工作過程中思想積極,可以全情投入工作。然而現如今很多高職學生自身的思想素質卻偏低,他們的誠信意識薄弱,在工作中得過且過,為了個人利益損害誠信水準也變得非常自然[2]。在教學氛圍上,我國的高職院校沒有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校園文化被淡化,且學生在理想信念上缺乏執著地態度,對待學習和各種校園活動無法積極參與,存在輕視集體榮譽的傾向,集體主義觀念不強。
(二)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
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職業素質不僅體現在對待工作的態度,工作中的道德素養上,還與他們的心理素質具有緊密的聯系。當學生邁入社會以后,需要承擔巨大的責任,他們承受著外界的巨大壓力,工作環境也會隨之轉變,一旦遇到工作中的問題,他們也很難承受的住。另外,很多剛畢業的學生還會表現在心理上的一些疾病,在工作遇到不如意的時候,無法承受住,不能很好的排擠自己的郁悶心情。
(三)創新意識淡薄
創新是發展的源泉,是進步的動力,也是一個優秀高職畢業生應該具備的職業素質。可是目前高職教學還存在嚴重的問題,教師教學過分注重學生理論水平和知識的擴充,沒有將實踐和素質道德修養的培育結合其中,學生在學習中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生畢業后,在實際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也是缺乏創新性,思維較為局限,不敢嘗試新事物,個性張揚也就成為了空談。
(四)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動手能力就是學生職業能力的一種具體體現,高職院校培養的多是社會需要的技術型人才,他們為解決實際技術問題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導致他們沒有正確認識能力水平的重要性,實踐課程數量較少,學生在解決問題上不夠科學[4]。與此同時,學校的實際教學不夠細化深入,傳統課程內容、理論體系、結構評價仍占主導,不利于學生適應就業需求,影響了他們專業能力的提高。
三、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培養
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是通過教育培訓、實踐、體驗內化等活動而逐步養成的,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應當針對學生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開發他們的多元智能,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高職院校則需要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水平進行培養,調動他們的動手技能,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進行崗位學習,幫助他們了解將要從事的職業,從而養成他們規范的行為習慣。
(一)發展校企合作,將職業素質教育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模式之中
近幾年,很多高職院校已經突破傳統教育理念,探索并實踐“產學研相結合”辦學的思路,發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將“工學結合”引入到教育模式中,滲透高職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零適應期”理念,在實踐中實踐和發展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和能力本位的思想。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應立足于“工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根據企業的需要和學生的需求,設立人才培養目標,在實踐中滲透職業素質教育的理念,在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貫穿職業素質培養的方針。
(二)積極探尋高職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有效方式
對于職業院校的而言,教育的目標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全才”和“通才”,而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學有專長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因此,職業素質教育應該根據不同崗位未來戰略能力分析確定職業素質要求,構建修正彈性,靈活的教學體系。在此過程中,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關鍵因素,在教育教學改革之外還要大力發展第二課堂教育,要重視并實施職業素質指導教育,將職業素質教育模塊化,目標化。具體而言,高職院校要完善考評標準,不僅對學生的理論素養和知識結構進行測評,還應當實施學分制,對學生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給學生提供一個活動體驗的新內容,輔助開設一系列工作比賽等等,豐富學生的工作經驗。
(三)創新教學模式
創新是教學的關鍵,是完善課程的基礎,高職院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創新,增加資金投入,加大對實踐基地的研發,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基于市場用人標準對學生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鼓勵學生創新學習,開展校企合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四)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目前,高職畢業生在就業中常常表現出自信心缺乏,面對困難不夠堅定的問題。基于這樣的情況,高職院校的教學必須注重對學生心理素養的培訓,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對此,入校時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考查學生的心理素質,針對有問題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每個學期都要開設心理教育講座,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基于目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學校必須對學生教學工作進行完善,從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適應能力,確保他們更好的就業。
參考文獻
[1]梁玉國,夏傳波,楊俊亮.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3,03:94-97.
[2]高維春,譚旭,黃雙龍,等.職業素質導向下高職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07:58-61.
[3]陳新開.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路徑探討[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31-36.
[4]童云飛,劉桂林,顧超.基于校企合作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9:87-90.
[5]李黎,何向民,沈綺云,等.高職生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教育探析[J].職教論壇,2009,33:49-51.
篇2
【關鍵詞】信息素質;信息素質教育;高職教育;職業能力
信息素質是指信息用戶在信息意識和實際需求的作用下,獲取、分析、評價、組織、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質教育主要是培養用戶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具有與社會信息化進程相適應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的教育。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畢業生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技能型應用人才。隨著數字媒體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素質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新知識、新信息的不斷增加,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滲透給高職院校的學生帶來很大的挑戰。高職院校要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重視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將信息素質教育作為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學生在大學學習中,除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能掌握獲取新知識及更新自己知識結構的能力,能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等進行整合以適應工作任務的發展變化及新的工作崗位要求。
1 信息素質教育與職業能力的培養
1.1 信息素質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信息素質教育是使大學生成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保障。首先,善于自主學習的人一般都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而自主學習能力也是高職院校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信息素質教育從培養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營造自主學習環境,訓練自主學習技能,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出發,培養學生能夠獨立地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評價、選擇、處理,最終轉化為新知識的能力。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于普通高校學生來說,其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更需要不斷地提高信息素養,掌握信息技能,增強信息分析與鑒別能力,將知識轉化為個人能力,把“學會知識”變為“會學知識”。其次,在職業能力的構成中,終身學習能力占據重要地位。具備良好信息素養的人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進行終身學習。信息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高職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具備自我獲取信息、利用信息基礎之上的。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要遵循從明確目標到探尋方法再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1.2 信息素質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具有較廣的知識面,較多的現代科技知識,較強的基礎技能和崗位職業技能。職業核心能力是指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基本能力,包括個體具備的自主學習能力、交流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這五種職業核心能力深刻體現了信息時代對高職學生的高層次要求,都和信息素質密不可分。對學生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可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和對職業信息的敏感度,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獲取采集、鑒別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質是學生職業能力持續發展的一大支撐點,也是學生職業生涯中應用信息能力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適應性必不可少的素質。
2 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信息素質教育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2.1 通過信息素質教育,明確信息素質教育目標
信息素質既是一種能力素質,更是一種基礎素質。信息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使其具備良好的信息道德,達到利用有效信息來解決問題的目的。第一,信息意識的培養。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即對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它包括信息主題意識、信息傳播意識、信息保密意識及信息更新意識等。通過信息意識的培養增強學生對信息的判斷力,從而進行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利用,在專業學習和科研方面取得主動權。第二,信息能力的培養。信息能力是整個信息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是在具備信息意識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工具,迅速、有效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大學生長久的信息注意力和較強的心理承受力,使他們能及時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達到增長才干的目的。第三,信息道德的培養。信息道德是指在整個信息活動中,調節信息創造者、信息服務者、信息使用者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面對日益復雜的現實和虛擬信息環境,對于思想還未成熟且具有強烈好奇心的高職學生來說,進行信息道德法規教育是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信息道德教育,使他們了解信息活動中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正當使用信息技術等,自覺抵制違法信息行為。
2.2 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式,發揮圖書館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2.2.1 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開展針對性的信息素質教育
從大一新生的熟悉圖書館、使用圖書館開始,到大二時注重學生對信息獲取、整合、交流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再到畢業時對專業信息的綜合運用、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循序漸進地開展課題研究方法、學術論文寫作等的教學。針對不同的專業,開展針對性的專業信息檢索與利用教育,使學生能夠識別和利用本專業文獻,順利完成畢業設計及畢業論文的撰寫。
2.2.2 充實教學內容,結合專業實際進行教學
信息素質教育融合專業課程教學,既可利用信息技能,拓展學生專業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又可使學生掌握信息獲取、處理、利用的相關技能。教學內容設計應以增強其職業信息意識和職業信息敏感性為核心,結合學生所學的課程和將要從事的專業工作實際,將信息素質教育融合于專業教學的每一環節,包括課堂、實訓等,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得到信息素養訓練,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信息檢索知識,積極參加信息素質教育的專題講座等,將信息素質教育的知識、方法直接應用于專業學習和專業實踐中,快速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2.2.3 加強信息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帶動學生信息素質的全面提升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引導者,提高信息素質教育質量,教師是關鍵。如果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素質及較強的相關學科專業知識,并能將信息素質教育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在提高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信息素質,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職業能力。提高廣大教師的信息素質和創新能力,首先是學校要重視信息素質教育,重視對教師的選拔和培養。第二,針對教師的不同需求,實施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繼續教育,增強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的能力;第三,教師本人也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以便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教師具備了較高的信息素質,才能真正將信息素質教育與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充分發揮信息素質教育在學生學習能力、職業能力等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2.2.4 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中心,肩負著對學生進行信息教育的職能
國家教育部2002年修訂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規定:“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的能力是高校圖書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網絡信息資源十分發達的今天,對高職學生開展信息素質教育,要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環境優勢,強化圖書館的教育職能。目前,高職院校圖書館在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中的優勢并沒有顯示出來,采取的有效措施并不多。因此,圖書館要重視網絡環境的建設,做好數據庫和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努力探索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方式和途徑,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實踐活動。通過舉辦新生入館教育、多媒體課件制作、計算機和網絡檢索技能等講座和培訓活動,對學生進行信息知識的普及。要求圖書館員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有極強的信息認知、獲取能力及關注前沿科技信息發展動態的能力,指導學生了解信息資源及信息機構,通過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專業實踐調動學生學習信息知識的積極性,促進職業能力的養成,使信息素質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互相促進,發揮圖書館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3 結語
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素質已成為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畢業生的生存力和競爭力,高職院校應通過開展信息素質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充分發揮信息素質在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服務和信息素質教育,增強學生對職業信息的敏感度和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使他們成為既具有專業學科素養又具有良好信息素質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更良.基于信息素質教育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19-22.
[2]薛麗榮.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現狀與對策的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4):66-67.
篇3
論文摘要: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高等學校體育課程不斷地改革,已經成了學校體育的核心問題。在新課改背景下,體育教師應該重新對角色進行定位,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與內容,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好地適應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各學科都在大力進行教學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體育學科的認識逐漸產生變化,體育教學與過去有了較大的不同,體育教學得到了應有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成為教學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對體育教師在職業素質與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體育教師應從自身出發,盡快地適應這種需求,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思想,以體育教育的目標和素質教育的訴求為己任,將“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在學校課程中得以落實,有利于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一)身體素質
體育相對于其他學科有其特殊性,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包括了體能與技能。對技術動作的示范能力是體育教師的基本素質,同時在力量、速度、柔韌、靈敏等各方面也應有良好的素質表現。因此,體育教師要堅持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練習,還要堅持在課外的輔助練習,這也是保持穩定運動技術、技能的需要。
(二)知識素質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薦的今天,德智體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匯,不同學科門類互相滲透影響,對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理論素養也產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為密切的接觸學生,各方面交流也更豐富,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不僅要具備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順應時展的新知識的儲備、新教學理念的執行、新思想觀念的更新。這樣,才能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施以積極的影響,獲得學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質
相對智育、德育,我國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加之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社會對體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見。學校對體育教育資金投入少、教育訓練條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對這種情況,體育教師不能撂擔子、滿腹牢騷、一蹶不振,而應該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意志。高校體育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使命,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條件差、社會認同感不強的條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而體育教師的心理素質最核心的體現是意志力。教師的意志自覺性體現在對教育事業的社會意義認識上,工作態度的明確上;意志的果斷性體現在對教學活動中突況的處理;意志自制性體現在體育教師能夠在復雜環境中控制情緒,調整心態,應對困難。
二、高等學校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一)應變能力
體育教學與其他門類學科的最大區別在于:是以學生的實踐練習為主,而且學生以群體的方式接受長時間的室外教學。也正是由于體育教學有這樣的特點,突況、外界干擾較易發生,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有較高的應變能力。教師不能單純得按照教案機械得進行授課,導致遇到問題毫無對策,而應時刻保持警醒,能夠采用正確的方式處理突然問題。這種應變能力的培養,主要來自于經驗的積累和自身開闊視野多學習、多了解。
(二)教學研究能力
體育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體育教育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想覺悟、心理素質的能力;2、基本教學計劃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運動技能、正確的示范、組織競賽、裁判等;3、參與比賽、指導訓練能力,參加各級各類比賽能夠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分析比賽情況、運用技戰術、臨場指導的能力。體育教學研究能力是體育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體育教師教研能力最直接的體現是上好一節體育課,讓學生通過課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鍛煉。教師要通過每一次的體育教學活動,總結經驗,發現規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論高度,用這樣的理論再去提高教學水平,推動整個體育教育的發展。目前,受到整個社會經濟高速增長的影響,很多高校教師更注重的是評級、評職稱。因而,教學研究反而成為教師投入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學研究室的基本職能缺失,學校體育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教師要以身作則更注重自身積累,使高校體育教學保持活力,持續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事實上,在當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過程中,我們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質量的監控等課題大有學問可做。加強教學研究,無論是對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還是學術素養都是大有益處的。
(三)創新實踐能力
高校體育教師的創新實踐能力,主要包括:預測能力、調查能力、實驗能力、寫作能力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體制的改革,現在高校體育教師的學歷大多在學士以上,但學歷只能說明專業素質的水平,體育教育教學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學、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等知識。因此,需要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更廣泛的學習的知識,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不僅要提升專業素質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總語
每一位體育教師都是新課標的執行者,需要不斷的實驗、完善和豐富新課標。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高校體育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習,擁有厚實的文化內涵和廣博的業務素養,始終走在體育教學知識的前沿。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新型體育教師。
參考文獻:
[1]曲宗湖,顧淵彥.21世紀體育課程新論叢書體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26.
篇4
>> 如何增強西部基層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 大學生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期望的認知及其啟示 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英語能力需求的調查報告 淺談職業院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誠信檔案的建立 用人單位對高職院畢業生評價的分析及其思考 用人單位對浙工大畢業生的滿意度調查研究 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滿意度調查研究 對破解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求矛盾的探討 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期望和評價 用人單位對中職護理畢業生需求的調查分析 關于廣西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英語能力和英語課程設置要求的調查報告 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狀況及對建筑類高職畢業生評價調查報告 用人單位對海南醫學院2012―2014屆本科畢業生評價 用人單位對技工院校畢業生滿意度的調查報告 職業錨對大學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啟示 用人單位引進高職畢業生標準的調查分析 用人單位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畢業生? 基于用人單位需求的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狀況調查 試談企業對大學畢業生職業素養的需求 對大學畢業生職業選擇問題的指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3-05-28.
②國家統計局.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升級中實現了重大調整――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三[EB/OL].http:///tjfx/ztfx/jnggkf30n/t20081029_402512864.htm,2008-10-29.
[參考文獻]
篇5
2011年底,上海大眾第六工廠落戶寧波已塵埃落定,目前已經開展工廠的基礎設施建設,2013年將投產。鑒于此,2011年12月,上海大眾寧波工廠在寧波地區的高職類院校招聘畢業生的活動全面展開,此次招聘職位主要為:技術工人(機電維修、模具維修、質量檢測、樣板鉗工、生產班組后備),招聘的人員主要為今后上海大眾寧波工廠的技術及生產骨干。因此,公司主要從寧波地區的各個高職院校的學生中招聘。作為我校組織學生參加招聘的人員,經過對上海大眾的實地考察以及上海大眾公司的宣講活動,從而較深入的了解了上海大眾在選拔畢業生上對學生綜合能力及素質的要求。此次招聘分為機械與電氣兩個大類,現以機械類崗位的招聘過程為例來分析此次招聘活動。招聘過程分為筆試、動手能力測試、面試以及體檢四部分。筆試又分三個部分:機械基礎知識(如常用的材料、硬度、熱處理方法、刀具參數、常見機構、自由度計算等等)、邏輯推理分析(如找規律)以及英語閱讀理解。動手能力的測試:應聘者根據給定的部件裝配圖以及相應的零件,應聘人員應用相關的工具在規定的時間(7分鐘)內完成該部件的裝配。面試部分則由考官根據應聘者的個人簡歷提出具體問題,應聘者做出相應的回答。此次招聘活動并未指定考試范圍與提綱,因此,參加招聘的學生無法進行相關的準備,完全靠學生的平時學習與積累。
上海大眾對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要求分析
從上海大眾本次的招聘考試項目設計上不難看出,其需要的是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員工,而非只能從事簡單重復勞動的操作者。對專業基礎知識(理論)有系統的掌握,如機械制圖、力學基礎、機械原理、公差與測量、材料與熱處理、金屬切削工藝、沖壓成型、機械制造工藝、數控編程等。邏輯推理分析部分主要測試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反應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以上兩部分之外,對于現代的技術人員具備一定的外語應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英語的基本應用成為上海大眾對員工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動手操作部分的測試則更是可以看出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以及臨場發揮的應變及處置能力。除了上述的筆試以及動手測試項目之外,面試環節也是此次招聘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面談交流觀察,測試應聘者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通過招聘考試項目以及體檢合后,錄用者將被送往上海大眾總部進行為期一年的針對性崗位工作技能培訓,使其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上海大眾對員工的培訓也是不遺余力的,但前提是要求學生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具有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結構與基礎,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在此基礎上企業再對學生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前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出發點并非只是訓練其狹窄的動手操作技能,還應給予其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一定的外語訓練以及個人素質的培養等,使其在今后的工作與學習中具有可持續的學習力,為今后自身的發展與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即高等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2]。否則,對于我國國情下的就業狀況畢業生很難適應今后職業崗位對能力需求與未來的個人發展。
理實并重教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6
[關鍵詞] 創業能力;職業能力;融合方式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5?0028?02
1997年清華大學的創業計劃大賽,為我國帶來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揭開了我國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序幕。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通過創業能力的提高,帶動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已經成為了國內高校開展職業教育的一條途徑。2012年8月1日,教育部正式頒布實施《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第一次對高校創業教育教學做出了規范,創業教育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各高校紛紛開設創業教育的教學課程。本文擬從創業能力與職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出發,分析創業能力與職業能力形成的關系。
一、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
“創業能力”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最早在1989年亞太會議期間經華裔專家朱小奇先生提出確定的;1999年4月,第二屆國際職業技術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強調創業能力是一種核心能力,要加強創業能力的培養[1]。自此之后,國內的學者紛紛把“創業能力”作為研究的課題,比如研究“創業能力”的定義,但對于“創業能力”目前還沒有統一權威的定義。
研究創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弄清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就顯得特別重要。對于“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受到眾多學者的青睞,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有人從創業能力的構成因素入手,認為主要包括機會能力、領導能力、風險承受能力;有人從形成因素入手,分析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有:遺傳因素、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創業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因素(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的影響、創業教育水平的影響)、學生自身素質因素。[1]還有人從構成與形成兩方面入手,認為影響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創業特質(個人性格中符合創業需要的特質)、技能層面(商業意識及如何建立和經營企業的能力)、動機層面(創業精神和屬性)、環境層面(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環境)、家庭層面(包括家庭支持、經濟條件等)。[2]
分析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我們首先得從“創業能力”這個詞的意義出發,“創業能力”作為一種“能力”,必定由很多子能力組成,這些子能力影響著“創業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必定是由一些因素的影響組成的。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創業能力影響因素必須從縱橫兩個維度去研究它的影響因素:一是構成影響因素部分,二是培養形成影響因素部分,而培養形成影響因素又會影響構成影響因素;構成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創新能力、領導管理能力、風險承受能力、機會能力等;而培養形成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個體因素等。
二、職業能力的影響因素
職業能力是在工作行為中的具體體現的能力。職業能力是一個人進入社會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其獲得生存與發展的必要能力,國內學者也把職業能力的形成與影響因素作為研究的熱點,通過對目前國內學者關于職業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來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職業二維論。認為職業能力的影響因主要包括基本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當然還有主要以陳宇、吳曉義、胡偉等為代表的研究成果的職業三維論,他們的研究也是基于職業二維論,只是把綜合職業能力折分為職業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兩個因素。
第二類是以龐世俊為代表的縱橫維度論。他認為職業能力的基本結構由縱橫兩個維度構成。職業能力在縱向的結構層面可分為基本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在橫向的要素結構層面則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身體能力[3]。
國內學者關于職業能力影響因素研究的研究成果較多,總結分析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在職業能力影響因素中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是被廣泛認可的職業能力的影響因素。但是各學者對于職業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的角度單一,并不全面。以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來構建職業能力影響因素的模型,其模型的影響因素由縱橫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構成影響因素部分,二是培養形成影響因素部分,而培養形成影響因素又會影響構成影響因素;職業能力影響因素的構成影響因素主要有: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等;職業能力影響因素的培養形成影響因素主要有:學校教育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等;其中學校教育會影響到專業能力的形成。
三、創業能力與職業能力的相互關系
通過對國內學者關于創業能力、職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創業能力與職業能力關系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分析[4-8],結合創業能力與職業能力影響因素模型,可以看出,創業能力與職業能力都受學校教育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在職業能力的形成過程中學校教育因素又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創業能力的形成也會受到學校教育因素的影響,但是相比職業能力的形成,其影響小一些;從范圍上講,創業能力又屬于職業能力的一種影響因素,創業能力的形成必將促進職業能力的形成,而影響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如創新能力、管理能力、風險承受能力、機會能力等這些能力,也是影響職業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它們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從能力層次上來講,創新能力、管理能力、風險承受能力、機會能力等這些能力對職業能力的形成的影響力遠沒有對創業能力的形成重要。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總結創業能力與職業能力形成關系與融合方式:① 從范圍上來看創業能力屬于職業能力,通過培養人的創業能力可以提高其職業能力,以創業能力促進職業能力的提升。既然創業能力屬于職業能力,通過培養創業能力就一定能促進職業能力的提高,而結合以上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模型,可以看出,通過學校對學生開展創業教育、社會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等這些可控因素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通過創業能力的提高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② 從能力層次上來講,創業能力高于職業能力。從職業能力與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可以看出,職業能力屬于一般能力,而創業能力屬于更高的能力,有創業能力的人一定具有職業能力,而有職業能力的人不一定有創業能力。在制訂學生的培養方案時,要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除了培養學生的一般職業能力以外,還要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風險承受能力、尋找與抓住機會的能力,這樣做本來就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一種培養與提高,能使學生在未來更好的的適應社會。③ 職業能力與創業能力互相影響。職業能力的培養能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而創業能力的提高必將拓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在具體的實踐中,在教育中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提高,發揮好學校教育的作用,同時應該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創業教育,在社會上形成鼓勵創業的良好的氛圍,通過職業能力的提高培養創業能力,通過創業能力的提高來提升其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柳映.大學生創業能力調查及其培養策略研究——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為例[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1.
[2] 龐世俊.職業教育視域中的職業能力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3] 吳世華.創業能力的內涵及培養策略[J].中國培訓,2001(9):29-30.
[4] 閻大偉.試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和要素[J].青海社會科學,2007(6):28-30.
[5] 陽意峰.淺談高職教育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J].當代職業教育,2011(10):64-65.
[6] 楊金焱,費世淼.新時期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構成與培養[J].教育探索,2010(12):147-148.
篇7
關鍵詞:素質教育;就業能力;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239-02
教育以引導人的發展為宗旨。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自然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追求。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形勢,為了使大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更具競爭力,盡快實現就業或創業,必須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高等教育的出發點,重視人的素質,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性,關注人的本體功能,以體現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
一、素質教育與就業能力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本土化概念。所謂素質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的環境下,按照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規律,使人的先天稟賦和后天影響相結合,開發受教育者的身心潛能,促使其全面發展的教育。大學生畢業后,走上社會,就業或創業,靠的正是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在大學學習階段,正是大學生為就業創業作好各方面準備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強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使大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扎實的專業能力、強烈的創新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大學生順利就業,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就業能力這一概念源于就業,較為常見的幾種定義有: 所謂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在內容上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也有人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一種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涉及能力本身,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素質的開發而形成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能夠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核心素質群。它首先是一系列能夠適應就業的素質群,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心理承受力等綜合素質;其次,它是通過學習和素質的開發而形成的,可以塑造和培養;再次,它是一種與包括道德素質、團隊精神等。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政府、社會、學校、學生共同的責任。提升就業能力也是解決社會就業難的一個現實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要積極搭建綜合素質教育培養的平臺,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加強素質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審視我國高等教育的特點,不難發現,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比較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但對就業所需要的綜合素質缺乏系統性培養,使相當數量的學生缺乏就業能力,無法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進而造成“就業鴻溝”的形成。因此,筆者認為,高等院校對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就業能力的系統性培養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關鍵。以下筆者將就高等院校如何培養學生,以及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來探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問題。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使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大學生就業問題既有客觀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從主觀方面看,大學生的職業理想、人生價值觀、就業觀、創業觀及誠信素質等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而思想道德素質又居于靈魂和核心地位,因此,加強高校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道德實踐對大學生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培養優秀的思想品德素質,使學生學會做人。優秀的品德素質,是一個人最基木的素質和靈魂,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提高思想品德素質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的行為舉止。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在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中,我們要重視‘道德內化”的積極作用,將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的發展過程。在培養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中,要把立足點放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幫助學生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每一步都鞭策自警”,樹立愛崗敬業精神。
2.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民族走向成功、邁向輝煌的基石。這就要求大學生在這方面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敢于承擔肩負的歷史使命。大學生要成才,不僅要學習成績好,還必須要有團隊精神、有協作意識,要善于與他人合作,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大學生應該更好地吸收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的精髓,在學生時代應該積極參加校、系、班的各種集體話動,假期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充分吸收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的精髓文化。
3.培養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最起碼要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把精力放在干事業上,為企業出力,與企業共創業、共度難關。只有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才能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出來,才能引導單位走向輝煌發展之路。擔任學生干部和黨員的畢業生常常被用人單位優先錄用,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比普通同學有更強的責任感和服務他人的意識。
4.培養艱苦奮斗精神和務實作風。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實干者,踏踏實實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鶩遠、眼高手低的庸人之輩。許多企業人士認為精明可以贏得一時利益,但要干大事,還要腳踏實地,努力耕耘,成為實干家”。
5.加強誠信教育。當前,很多學生為了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站穩腳跟,在個人求職簡歷上包裝過火,編造各種子虛烏有的榮譽證、資格證和學習成績,杜撰那此毫無根據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生干部履歷。而另外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單方利益,擅自撕毀就業協議,給用人單位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也給學校的聲譽蒙上了陰影,對學校的學生就業產生巨大沖擊。因此,這就要求高校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在日常管理和對外宣傳方而增加更多的投入,建立健全誠信檔案和學生信用網上查詢。
(二)培養良好的專業素質,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學生只有具備了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才能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在信息社會里知識的更替速度加快,要使自己對某項工作能得心應手就必須做到不斷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識。作為即將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活躍力量的大學生,更應該養成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習慣,并且要懂得如何學習,拓寬學習面,充分利用好書籍、網絡等各種學習途徑
1.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高校應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以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及人才培養方案。可通過市場調查,了解每種專業人才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并在此基礎上設置有針對性的專業,對不太緊缺的專業可以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同時還應根據社會發展變化,調整課程內容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注意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注重高素質、強能力、會創新、能創業的學生培養探索“合格+特長”的培養模式,即要求學生在主修專業課程合格基礎上,選修一門以上的特長課程,使培養的學生畢業后能與社會需求合拍,從根本上改善大學生就業現狀。
2.以提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為根本,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以個人專長為核心的知識、能力、素質等各方面的綜合體。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教學內容的落實是實現培養目標,提升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只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思想,始終瞄準市場需求,不斷增強課程的適應性和綜合性,培養的學生才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在保證各專業核心課程的條件下,應該根據市場需求設置課程。堅持每年進行市場調研,客觀分析市場需求,把市場需求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依據,不斷調整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三)培養適應性的實踐能力,增加大學生就業機會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踐。大學生走向具體工作崗位,不管是從事基礎研究,還是從事行政管理規劃設計、產品開發、營銷策劃、教育教學等工作,都是在做事。所以,高校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做事,從而加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大學生能否適應社會或適應性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學生事業成功與否,影響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現代社會是不斷變革的社會,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作為當代大學畢業生,適時地調整自己以適應周圍的環境顯得特別重要。個人對他所處的環境不適應,就很難有所作為;反之,就能以更短的時間、更少的代價融入社會。因此,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適應環境、適應社會,而不是抱怨環境、抱怨社會。作為高校本身,要加強與外部社會的聯系,建立學生實習基地,聘請用人單位的各類人才作為兼職導師,通過社會實踐供需見而會、向用人單位推薦優秀大學生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而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
總之,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改革,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改革是促進學生的全而發展,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有效措施和手段。這有利于提高人們對通過素質教育改革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認識,增強人們對素質教育改革的信心,指導高校正在進行的素質教育改革的實踐。
參考文獻:
[1] 康冰. 翻譯不確定性的后現代主義語境闡釋[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1,(5):167-168.
篇8
[關鍵詞] 能力素質模型人力資源管理構建
能力素質模型為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一個全新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工具,其常用的方法是行為事件訪談法,核心思想是從績效角度在已有的實體對象提煉出能力素質特征要素或指標,用于人力資源評價、引進、配置和培訓等人力資源過程。這個方法的運用需要比較完整的人力資源樣本集合,而且實體樣本集合本身的績效水平就決定了所提煉的能力素質模型所代表的績效水平。另外,能力素質模型建模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除了專業咨詢機構或訓練有素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一般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提煉出能力素質模型且不斷改進就有很大的困難,而且也難以保證所建能力素質模型的質量,使基于能力素質模型的人力資源管理成為管理負擔。本人從能力素質的基本要素出發,基于企業的業務架構,就構建能力素質模型進行分析探討,以便找到能夠切合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際、便于操作和實施的程序性構建方法。
一、能力素質模型分析
能力素質模型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大衛.麥克里蘭(David McClelland)提
出來的管理方法。其核心要素是動機、特質、自我意識、技能和知識。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注重于技能和知識這兩類屬于能力范疇的因素,對動機、特質和自我意識的關注比較少。近幾年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使上述三種因素的測量和評價成為可能,人力資源管理的視野也逐漸延伸到動機、特質、自我意識這三個因素。
從分析的角度看,能力素質模型的5個核心因素都可以通過借鑒或應用相關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繼續細分為多個子因素,例如特質或特征可以繼續細分為依附性、獨立性、自律性、自制性、好奇性、傾向性、自然性、社會性、穩定性、可塑性等多個方面,甚至可以繼續細分到多個層次,使從底層對各個因素對績效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取出積極性的因素,構成具有清晰層次結構的能力素質模型。事實上,從5個核心因素細分出的諸多子因素并非都是積極因素,或者說在不同的環境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子因素的影響都是不同的。人力資源管理的能力素質模型所關注和追求的因素是諸多因素中那些影響績效的積極因素。自然,也不排除從消極因素的角度來評價人力資源和改進人力資源管理。
那么,從諸多子因素中選擇積極因素構成能力素質模型的依據是什么呢?創造性人才能力素質模型的選擇準則顯然與事務性人才能力素質模型的選擇準則不同,即使在諸如動機和特質這樣的層次上也是如此,更何況在技能和知識這樣的層次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兩者的績效目標不同。績效目標應該是能力素質模型建模過程中從諸多因素中選擇積極因素的依據。而在一個企業組織中,不同的業務甚至同一業務的不同環節其績效目標是不同的,因此能力素質模型建模甚至行為指標量化都與業務架構緊密相關。從能力素質模型的層次而言,通用能力素質模型造就通用能力人才,基于業務的精細能力素質模型造就專業人才。
二、能力素質模型構建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既可以從績效角度在已有的實體對象提煉出能力素質特征要素
或指標構建能力素質模型,也可以按如下的過程基于企業的業務架構通過因素分解和選擇構建能力素質模型:
1.首先借鑒或應用心理學及其它學科成果將麥克里蘭能力素質模型(元模型)的核心因素細分為具有指標意義的子因素集合。
2.從業務架構構造業務集合。
3.為每個具體業務確定績效目標(指標或要求集合)。
4.針對逐項業務,對其績效目標與能力素質模型的子因素集合從底層逐項進行相關性分析,篩選出緊密相關的積極性因素。
5.從底層到頂層由篩選出的積極性因素構建面向業務的精細能力素質模型。
6.從精細能力素質模型集合中提取共性因素,構建通用能力素質模型。
上述過程的第1步和第4步都有借鑒和應用心理學及相關學科成果的空間,而且也可以借鑒和應用已有的能力素質模型成果按上述過程來構建新的、代表更高績效水平的能力素質模型,這樣就自然形成了具有引導意義的能力素質模型螺旋式上升的持續改進過程,持續改進的能力素質模型如果有效應用在人力資源評價、培訓教育等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必然不斷地優化組織的人力資源結構,持續促進組織績效的不斷改進和提升。
另外,根據企業組織的業務架構和能力素質模型的應用水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選擇不同的能力素質模型粒度,或對能力素質模型的因素組合進行裁剪,得到分別適合于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使用的能力素質模型和業務部門使用的能力素質模型,實現能力素質模型的應用于業務的緊密結合,使能力素質模型不僅成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科學工具,也使其成為業務部門的管理工具,甚至成為員工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和能力建設的有效工具,真正發揮能力素質模型這一科學工具的效力。
三、結論
篇9
關鍵詞:普通話水平;培訓;測試;模式;改革
普通話水平測試是新時期語言規劃的產物,是推廣普通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用語言學服務于國家語言戰略的一項特殊的創新性成果。[1]《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貫徹落實國家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繼續加大培訓測試力度及評估力度,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扎實推進此項工作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學校形成普通話教學、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普通話的使用指導和普通話水平測評協調發展的良性發展體系,形成有“學”、有“訓”、有“用”、有“測”、有“評”的良好的普通話推廣普及氛圍,從而充分發揮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對培養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2]普通話培訓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隨著普通話測試水平培訓信息化建設的推進,積極探討傳統培訓方式與現代網絡培訓方式的區別,從而構建新形勢下科學的培訓方式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選取河北北方學院語言文字培訓測試站2013年參加傳統人工培訓與2014年通過“普通話智能評測與學習系統”網絡平臺學習評測后參加正式測試的成績統計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一、2013年前人工培訓模式及其效果
為使學生提高對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認識,掌握測試的內容、方法等,根據《河北省實施<普通話水平測試規程>細則》的要求,學校每年在測試前都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普通話考前培訓。根據報名人數,按照學院專業劃分為教學班,每個教學班安排一名省級普通話測試員采取集中授課共計16學時,培訓工作1個月內完成。講課內容包括宣傳普及普通話及普通話培訓測試工作的意義,講解普通話語音知識,普通話聲韻調的發音,當地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應規律,各類人員的普通話等級要求,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評分標準、測試內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項等。經過系統的培訓,學生普通話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應試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統計顯示,參加培訓測試的學生5185名,其中二級乙等1437人,占27.71%,二級甲等3185人,占61.43%,一級乙等329人,占6.35%,二級乙等以上總計95.49%。如圖1所示:
二、傳統培訓模式存在的問題
1.培訓目標定位偏差
由于學生本人認識不到,大學生能說一口標準的、流利的普通話,具備較為流暢得體的語言交際能力,既是國家的需要、時代的需要,同時也是學生個人必備的技能,對他們今后就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對于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僅僅停留在取得普通話水平等級測試證書上,認識不到提高語言素質對于自身發展的意義。培訓教師通常為普通話測試員,在培訓過程中語音知識、發音基礎講得少,強調如何應對考試、考試得分技巧講得多,沒有從切實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來考慮組織教學,偏離了以測促學的主旨。
2.培訓模式僵化
受教學場所、報名人數多等條件所限,學校普通話培訓模式為測試員大班集中授課,一般在1個月內上完16學時的培訓課程,上課時間集中、教材統一是培訓模式的兩個突出特點。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域,語言背景較為復雜,差異較大,但是教師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學對象的語言背景,無法兼顧教學對象因來自不同地區而存在的發音缺陷、學習語言難點和糾正發音習慣的薄弱環節,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難以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講解、重點訓練。
三、利用普通話智能評測與學習系統培訓的測試效果
2014年,為進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話和用字規范化工作,推動我校語言文字工作穩步發展,切實提高師生普通話水平及測試通過率,根據國家和河北省有關要求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我校購買了科大訊飛普通話智能評測與學習系統,部署安裝在學校局域網環境中,學生直接通過互聯網終端對普通話進行針對性學習、訓練及模擬評測。系統提供了“基礎語音學習”、“大綱短文練習”等6種學習方式,并且可以進行普通話全真模擬測試,測試結束后系統會對用戶的普通話等級、發音面貌和具體發音缺陷進行詳盡的反饋。使用者即可以通過計算機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話水平。系統部署完成后,根據實際情況,學校要求每位報名參加測試的學生必須完成各個模塊的學習和至少3次模擬評測方能參加正式測試。通過考前自主學習和模擬評測的有序開展,從而直接提高普通話水平測試通過率。2015年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統計顯示,2014年底參加培訓的學生4662名,二級乙等949人,占20.36%,二級甲等3341人,占71.66%,一級乙等221人,占4.74%,二級乙等以上人數總計達到96.76%。與人工培訓相比,二級甲等人數顯著增加,成績提高明顯,如圖2所示。
四、網絡學習平臺培訓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生隨意性強,缺乏有力監管
目前,學生多利用課余時間自行去學校機房登錄系統進行學習,學習時間、學習內容選擇隨意性強,學校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進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實施監管和督促,完全依賴于學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學生對于基本知識模塊的學習或者囫圇吞棗或者淺嘗輒止,完成3次模擬訓練便不再學習訓練。對于教學和培訓環節的疏忽,使得普通話水平測試在學生眼中成了簡單機械的普通話水平認定工具,而不是推廣普通話和提高自己掌握、運用普通話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說能夠自覺去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了。
2.命題說話環節培訓薄弱
普通話屬于口耳之技,通過普通話培訓及測試達到讓學生能夠用比較規范的語言進行交際并養成一定的口語素質,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境的設置和與人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學生這種能力的高低在測試命題說話環節體現尤為突出,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心理素質、說話技巧、語言駕馭能力的綜合體現。網絡培訓系統無法為學生設置合適語境,無法實現人機口語對話練習,在學生說話環節中凸顯的發音缺陷及語法習慣性應用錯誤給予糾正。一部分學生選擇從網絡下載或者找一些范文來背誦,考試中便出現學生背稿現象較多,口語化差;內容雷同、偏離說話主題者多,不能達到以測促訓,從根本上規范、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五、思考與建議
1.綜合兩種培訓優勢,采取1+1+1培訓模式
根據兩種測前培訓方式的測試成績統計結果分析,采用智能評測與學習系統后,學生成績與傳統人工培訓模式成績相比,成績同樣主要集中在二級水平,但是二級甲等人數明顯高于人工培訓,說明大部分學生通過利用智能評測與學習系統自主學習后,對提高普通話水平會有很大幫助,對提高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是有效的。但是,一級乙等比例明顯低于人工培訓模式,通過統計分析發現,學生主要在命題說話項目上丟分較多,很多學生在前三題成績很優異但是命題說話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評測與學習系統自主學習和訓練,由于學生自主性不強及人機不能互動,不能糾正語法應用習慣等原因,培訓效果不及人工培訓。權衡兩種培訓方式的優缺點,建議采取1+1+1培訓模式,即先由教師進行普通話基礎知識的講授和命題說話部分的輔導和訓練;然后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培訓系統進行針對性地學習和訓練;最后通過網絡培訓系統將學生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由教師開設專題培訓課進行有針對性地講授和訓練。
2.培訓構建分類教學模式,實現培訓課程教學化
依據網絡語言培訓系統練習和模擬測試,系統分析診斷各生源地學生發音缺陷,應安排測試員教師根據各地學生發音缺陷,進行專門和有針對性的研究,在糾正發音習慣及如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對突出的發音缺陷開設普通話發音的公共選修課程,編寫教程,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教學,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規范訓練,這也能夠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漸增強自信,有益于學生以后繼續學習和練習普通話,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化素質和口語表達能力。在普通話水平測試實現計算機輔助測試之后,測試員由于負責測試說話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評測任務,加上網絡培訓軟件的出現,使得很多測試員疏于專業知識的研究,對于學生發音方面問題關注得少,研究得少。分類教學模式和培訓課程的教學化對普通話教學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加強理論學習和研究,積極參加省、國家級業務培訓和學術交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測試員隊伍的教學和學術水平,最終實現教學相長以及培訓主體與對象的雙贏。
3.積極組織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訓活動,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高校是先進文化的傳承者,擁有語言學習和培訓的良好的人文環境。除了常規的培訓之外,積極結合“推普周”等活動,全校統一組織或者學生團體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與訓練活動,如詩歌朗誦會、辯論賽、演講比賽等,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氛圍,并安排測試員全程指導。測試員除了“聽”與“測”的能力之外,還必須具備“示范”、“正音”的能力,在這種開放式語境下對學生普通話和語言能力進行培訓和指導,必將會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普通話水平測試與培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國家語委普通話與文字應用培訓測試中心.普通話水平
測試20年:三次浪潮和三方面創新[J].語言文字應用,
2015,(1).
[2] 彭靜.普通話水平測試與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芻議
[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21(6).
篇10
[論文摘要] 能力素質是大學生賴以生存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都是圍繞大學生的能力素質進行的。小學教育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新興專業,它既有高等教育各專業的一般特征,即在學術層次上應達到高等教育本科的專業水準,同時又由于其職業的特殊性,研究該專業學生能力素質構成的基本原則,確定其能力素質標準,是專業建設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 “怎樣培養人”是高校各專業都在積極探討的問題。小學教育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被納入到高等教育體系中,就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有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還要具有開放、合作、靈活多變的適應性,更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人才培養目標就應該由過去中師重外顯的技能培養提升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型”。這三者的內在關系是: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基礎和載體,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內容。能力是駕馭知識、運用知識服務現實的力量體現。素質是由知識和能力升華內化而形成的體現人的品格、潛質、底蘊和境界的深層屬性,代表了人才質量要素的更高層次,更加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實踐性、創造性、應用性的要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處于同一教育過程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近十年的人才培養實踐中,我們把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定位于以培養小學一線的教師為主,強調職業導向和職業技能,強調實踐應用,強調知識的基礎性、綜合性和通用性。這樣就有人懷疑其專業水準,因為人們往往以教育學專業或者某學科類專業的標準來衡量它,認為這一專業不僅在教育類課程的開設上達不到教育學的要求,也談不上學科水平。但近年來我們的學生在求職竟聘中的高取勝率、入職從教后表現出來的崗位適應能力和良好的發展潛能,表明跳出思維定勢,充分認識小學教育的專業業特點和對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改變以教育學專業或學科專業為藍本來設計和評判小學教育專業的做法,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專業評判標準是十分重要的。
一、確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能力素質的基本原則
1、專業性原則 是指要圍繞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堅持面向小學,既重視1994年3月 國家教委師范制定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中高師各專業通用的四項基本技能(包括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書寫規范漢字和書面表達、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還根據小學教育專業自身特點構建美術應用能力、音樂應用能力、舞蹈應用能力的訓練與考核。目的是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具體進入小學從師任教的職業行為方式,并使之趨于規范化、實用化對于形成學生教育和教學能力;對于學生畢業后勝任教師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基礎性原則 就是針對小學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小學教育教學,注重實際能力,強化基礎訓練,以適應畢業生服務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3、時代性原則 是指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構成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要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相符合。如隨著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和各校教學條件的改善,多媒體教學已成為通用的一種手段,信息應用能力應成為基本能力之一。根據“說課”已成為小學教學研究的常用方式和小學招聘人才時的主要考核手段,我們在課程教學能力大項中增加了“說課”這一分項。
4、科學性原則 就是從實際出發,既講究全面發展、一專多能,又考慮個性特長、突出重點。從整體說,要考慮學生能力素質發展的全面性和多樣性;從個體說,在合格的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各有所長。故此,設置的考核項目分必考項目和特長項目,必考項目是所有學生必須參加考試且獲得合格成績,特長項目是學生自己根據個人興趣及學習情況任意選擇其中一項進行考核。
二、小學教育的專業特質和人才特征
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應該確立什么樣人培養目標?培養的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專業素質?應怎樣的培養規格?應采取怎樣的模式進行培養等等問題,不僅是我們開辦這個專業之初尚沒有完全思考成熟的問題,就算是在全國也沒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因為小學教育領域人才的培養從百年中師到本科培養,跨度大、時間短,從1998年教育部師范司正式啟動“面向21世紀培養本科學歷小學教師專業建設項目”至今也不過12年的時間。而要辦好這個專業,培養能夠適應和引領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小學教師,促進小學教師專業化,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小學教育專業的特質在于“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學”。 “定性在教育”決定了我們是以培養教師為目標的。“定格在本科”決定了我們不能完全沿用中師培養模式。“定向在小學” 決定了我們也不能照搬高校歷來培養中學教師的培養模式。為此我們廣泛進行理論探討、借鑒南京師大、首都師大、上海師大等率先開辦這一專業的學校的實踐經驗、并深入小學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內容、過程及對教師素質的要求。確定了我們培養的必須是“富有‘三心’、全面發展、學有所專、技能過硬” 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
轉貼于
“三心”是指童心、愛心和責任心。有童心他才能走進兒童的情感世界,才能讀懂兒童,才能以成人的智慧引領兒童成長。有愛心,才能使他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有責任心才會使他在小學教育這一神圣而又平凡清苦的崗位上,站在人生的時代的高度,著眼于兒童的未來和國家的未來培養“完整的人”。
“全面發展”是指知識結構完整,自然科學素質 、人文科學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整體水平較高。
“學有所專”是區別于中師人才的重要方面,要求在語言文學、數學、藝術、科技、體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長。如果說全面發展是“廣積糧”的話,那學有所專就是“深挖洞”。二者要求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的知識呈“T”型,“—”表示知識的廣度, “︱”表示知識的深度,同時知識間應該有交叉點和結合部。
“技能過硬”體現在具體操作上,表現在會做事上。是需要通過嚴格練習才能獲得的能夠熟練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動作系統。包括語言技能、演示技能等等。
三、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能力素質的具體內容
圍繞這四大特點我們已建立一套小學教育專業的能力素質體系,具體包括:
一個核心:以專業情感培養為核心,培養“富有‘三心’”的人。
兩種水平:本科層次的學識水平和小學教師專業化水平。表現出它是定格在本科層次,應有高等教育各專業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學識水平是本科層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滿足小學教育各學科教學需要的知識體系。達到小學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標準,表現出它是定向于小學、定性在教育的。
六項公共能力:是指各類從業人員通用的、基礎的能力,包括觀察判斷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信息應用能力、主動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
兩項專業基礎能力:保障學生順利就業,適應小學教師崗位最常規的、基礎性工作——學科課程教學、班隊管理兩個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項專業發展能力:針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入職就業后的,為工作更上一臺階、成為骨干教師、學者型教師、學科帶頭人、管理工作者而需要的潛在的發展后勁,包括——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六能六會”實用基本技能: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期,其思維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們對教學活動的外在表現比內在內容更感興趣,小學教師的教學技能比中學教師、大學教師有更特殊的要求,為此,我們確定了作為小學教師必需的實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說會聽、能寫會畫、能彈會唱、能編會演、能想會做、能問會導”,作為學生能力素質中外顯的、可以考核測量的組成要素。“能說”是指能說標準的普通話和日常簡單的英語、掌握說課的技巧,能用說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教學設想、進行教學研究;“會聽”是指懂得傾聽是交流溝通基礎,能從傾聽中獲得正確的信息并進行決策。“能寫”是指能用三筆字規范書寫常用漢字,并掌握常用文體的寫作;“會畫”是指具有美術應用的能力,包括畫簡筆畫、出黑板報等。“能彈會唱”是指具有音樂應用能力(,包括歌曲演唱、視唱、兒童歌曲彈唱等。“能編會演”是指具有舞蹈應用能力,包括舞蹈基本技能、兒童舞蹈編排等。“能想會做”是指能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并能把自己想法轉變成現實可見的物質形態,包括能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具設計與制作、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等。“能問會導”是指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在教育教學中編擬有針對性的問題,會能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鄧銀城,劉尚輝,江國杰.論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與培養模式 [J],孝感學院學報,2007,(7):69-73
[2]羅雅萍.關于高師院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思考 [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9):49-53
[3]陳威.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思考與實踐 [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