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融合范文
時間:2024-01-25 17:52: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一體化融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三網融合指的是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過程中,其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
一、網絡信息技術為城鄉一體化進程帶來眾多機遇
(一)促進新型城鄉地域組織形式的出現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全國各地各種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園區的出現如雨后春筍。在當今IT技術不斷進步的發展趨勢下,使得這些高科技產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設置在環境優美以及基礎設施優良的鄉村、農村區域,并將其建設成城鄉融合的紐帶,從而實現以城市的發展來帶動鄉村良好勢頭。從當今的發展趨勢看來,我國未來工業發展趨勢必定會向著該工業園的結構布局發展,從而不斷取代傳統散亂分布的工業布局。所以,正是由于這些園區的出現,將能夠緩解我國就業形勢緊張的局面,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而限制當地經濟發展的問題,從而為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新農村的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而且能夠從另一個層面上提高我國農村居民的基本素養。所以各類園區布局也應該跟上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逐步滿足當今信息化產業時代的基本要求要求,并借鑒城市成功的發展經驗,最終實現以城市的發展帶動鄉村的發展的目標。
(二)信息化促使城鄉空間作用的集聚與擴散力不斷加強
在三網融合背景下,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們已經不能籠統地通過擴散或集聚來闡述城鄉之間發展的相互作用,而是應該要逐步地發展并使城鄉之間的擴散與集聚作用力形成互動局面。同時,得益于當今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城鄉信息交流更加有效、快捷、方便,從而不斷地加速城市的擴大與發展,并加強了城鄉間人們的聯系與溝通,進而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加快了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建設步伐。
(三)信息化使得城鄉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
由于在當前三網融合下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下,使得城鄉之間的日常交流不斷深入與并且越來越普遍,從而人們更容易獲得各種商品和就業等信息,人們的生活目的與對城市的了解更加明確,當然,居民的幸感也將不斷提高。同時,由于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人們對各類市場信息的獲得較為方便、快捷,從而為如商品信息、就業信息以及供銷信息等在城鄉之間的傳遞提供先決條件,進而更能促進農產品與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鎮發展。此外,由于近年來我國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與相關政策的出臺,有效地吸引了許許多多來自城市的投資者,從而促使原先在城市工作的各類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也陸陸續續地向農村地區的企業進軍,不斷加快城市的管理經驗、先進技術和資本等要素開始向農村的滲透速度。
二、三網融合下城鄉一體化應注意的問題
網絡信息技術猶如一把“雙刃劍”,我們應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充分利用好這難得的高科技手段,同時還應看到它的缺陷,并注意相關問題,從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有效向前。
(一)必須建立統一的信息化市場體系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們必須要不斷建立與完善我國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確保當前我國的經濟能夠平穩、快速地發展。尤其是在IT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更需要相關部門切實地加強市場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進而為我國市場競爭提供良好的環境,依靠有效的信息傳播途徑改變傳統的城鄉信息資源相互以及市場經濟相互獨立的僵局。充分利用好網絡信息技術,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優化配置各類生產要素的發展目標。
(二)促進城鄉文化交流,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
經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城鄉發展很不協調、很不均衡,并且城鄉之間文化水平差異巨大。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大力組織文化下鄉活動,可使農民掌握更多的科學技術,可促進城鄉之間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融合、協調發展。自從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以大力發展城鄉一體化開始,我國城市與農村的文化交流以及科技信息傳播等呈現出一派良好的勢頭,從而為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順利開展提供先決條件。
(三)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
在我國大力建設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決不允許將環境視而不見,務必將環境的保護作為不可或缺的建設步伐,因為在城鄉一體化中肯定會給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構建一個城鄉生態環境監測站,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共同管理,對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各種破壞環境舉動進行實時監控與糾正,確保區域城鄉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國在構和諧社會、加速城市和鄉村現代化交匯融合的重要發展戰略。因此,在三網融合背景下,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來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同時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利于弊,切實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國家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季福岳,白音倉,麻術紅. “三網融合”與廣電網發展的思考[J]. 中國數字電視, 2010,(09)
[2]廖健來.HFC網絡實現“三網融合”數字化研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10)
篇2
城鄉一體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必經之路。為了縮短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綏濱縣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在其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同時又面臨著外部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利用優勢,規避劣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能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1 優勢(Strengths)
1.1 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
綏濱縣是口岸,區位優勢明顯,隸屬于黑龍江省鶴崗市,位于黑龍江省鶴崗市東北部,黑龍江和松花江匯流夾角地帶,東經131°8′12"—132°,北緯47°11′55"—47°45',23"之間。東與同江市、南與富錦市、樺川縣隔松花江相望。綏濱縣交通優勢明顯,富綏大橋,是我省公路網“二環、七射、三橫、六縱”公路主骨架網中橫二線的重要節點,在區域交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綏濱縣境內水系發達,交通便利,可通千噸客貨輪,是中國北部的黃金水道。綏濱境內省市縣鄉四級公路網絡四通八達,陸路運輸十分便利,富綏松花江公路大橋是全省“三橫四射六縱”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陸聯系歐亞大陸的重要交通大動脈。
1.2 資源優勢突出,有利于發展綠色產業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260萬畝,縣屬耕地120萬畝,絕大部分為草甸土和白漿土,自然肥力高,土質肥沃,人均占有耕地15畝,居全國前列,而且由于開發較晚,具有增產潛力大的土地資源優勢。境內水碧天藍,地清氣潔,無任何污染,大氣環境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流經境內的黑龍江是世界上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區域內濕地面積達到120萬畝,是省級生態示范縣,具有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自然優勢。
1.3 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潛力大
綏濱縣自然風光旖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民族特色鮮明的月牙湖風景區,可供游人游泳、劃船、垂釣、野飲,既可盡享走進大自然的愉悅,又可品嘗質純味美的龍江鮮魚,領略俄羅斯異國風光。綏濱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著名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奧里米古國遺址和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仁遺址、高力古城遺址和東勝明清墓群,有永生金代古墓群、北山古城等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還有未考證開發的古文物點百余處。
2 劣勢(Weaknesses)
2.1 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
綏濱縣產業和結構比例嚴重失調,2010年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比例為48%:10%:42%。第二產業發展層次低,經濟效益差,整體競爭力弱,沒有重工業企業,輕工業比重僅8%,農產品加工產業結構單一,龍頭企業少,輻射能力弱。服務業發展較好,城鄉市場體系基本完善。旅游等產業占比重較大,但現代物流、配送處于培育階段,商貿流通基本框架還沒有形成。二、三產業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不強。
2.2 城鄉融合度低
城鄉融合度主要城鄉社會融合度、在城鄉經濟融合度、城鄉生態環境融合度三個方面體現,綏濱縣表現城鄉融合度較低,其中:在城鄉經濟融合度中,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過高,2010年第一產業比重為48%,并且農村非農產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比過低;在城鄉社會融合度方面,城市化率和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低;在城鄉生態環境融合度方面,農村環境整治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3 機遇(opportunities)
3.1 政策和項目支持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政府高度重視城鄉統籌,不斷強化“縣強才能市強”理念,提出始終堅持把加快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實現黑龍江跨越式發展的重中之重,2012年鶴崗市城鄉一體化建設將實施102個建設項目,現已開工86個,總投資超過12億元。同時,綏濱縣委縣政府深入推進“縣域突破”戰略,積極構建長效機制,持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扶持力度,為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3.2區域定位作用提升
鶴崗市把綏濱縣定位為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縣,制定長效發展戰略,通過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把綏濱縣建設成為連接鶴崗市各縣相作為口岸的物流集散、旅游休閑的中心節點。
4 挑戰(Threats)
4.1 產業鏈條函待延伸,產品自主研發能力不強
綏濱縣境內,企業以農業企業和化工建材類輕工業為主,資源的開發利用遠落后于國內先進水平,產品附加值低,企業經濟效益低?;そú钠髽I的生產設備落后,生產規模普遍偏小,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如何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努力延伸產業鏈條,有效地促進了第二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改善環境管理體系,將資源優勢最大程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是綏濱縣工業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
4.2 企業融資困難
由于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缺乏積極性以及綏濱縣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企業主管人員缺乏現代融資意識,財務信息失真,銀行不敢放貸等問題,導致綏濱縣企業融資難、貸款難、擔保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使得企業在技術引進、原材料購進和設備、產品的改造更新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制約。
篇3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內涵 上海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4-268-02
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不僅是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四個率先”、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的客觀要求。
一、城鄉一體化的定義及內涵
城鄉一體化的范疇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空間布局等各個方面,不同的學科對其理解有著不同程度的側重。
1.目前對城鄉一體化比較有代表性的闡述主要有四種。社會學和人類學界從城鄉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相對落后的農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從而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經濟學界從經濟發展規律和生產力合理布局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現代經濟中農業和工業聯系日益增強的客觀要求。規劃學界從空間的角度對城鄉結合部做出統一規劃,即對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生態、環境學界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認為城鄉一體化是對城鄉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保證自然生態過程暢通有序,促進城鄉健康、協調發展。
2.我們認為城鄉一體化是一種發展戰略,也是一種發展過程。城鄉一體化實質是城鄉兩個異質系統在經濟、文化、生態、空間、社會等要素上優化組合、交融協同,實現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具體地說,城鄉一體化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經濟的聯動。城鄉一體化首先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是城市與農村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相互滲透,相互服務。而城鄉經濟一體化,主要表現為城鄉產業一體化。通過強化城鄉產業之間的協作和聯系,促進城市工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農村轉移,加速城市服務業向農村地區擴散,推進農業產業化,使三大產業在城鄉之間進行廣泛滲透融合,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堅強的物質基礎,最終實現共同繁榮。
社會的趨同。加快縮小城鄉之間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是扭轉城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的基礎。為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必須按照有利于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優化整合城鄉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就業、社保等各種資源,引導城市社會事業向農村延伸,加快構筑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城鄉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
空間的融合。針對目前城鄉基礎設施差異較大、各種功能布局不盡合理、設施共享性差等突出問題,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進行統籌規劃,著眼于強化城鄉設施銜接、互補,著眼于提高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水平,著眼于優化城鄉互動的產業形態,著眼于構筑持續承載的生態環境體系,構建城鄉融合的發展空間。
制度的一體。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在于體制機制的一體化,只有從體制改革、制度建設上著手,構建城鄉平等又有所區別的政策和制度框架,才能從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鄉分治的二元結構。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制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到2020年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的目標,加大制度創新和建設力度,力爭在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財政體制、行政體制、投融資體制等方面加強城鄉協調,聯手構建一體化的制度框架。
3.科學理解城鄉一體化的內涵,應避免幾個認識上的誤區。一是城鄉一體化并不意味著把農村改造為城市,而是要正視城鄉區別,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城鄉一體化并不僅僅意味著經濟發展一體化,還包括社會發展一體化,特別是就業、文化、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三是城鄉一體化并不意味著簡單地將農民收入與城市居民收入拉平,而是要在城鄉實現同樣貢獻獲得同樣收入。四是城鄉一體化不是要讓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停下來,而是要繼續繁榮城市,讓城市具有更大的輻射功能,以帶動農村快速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最終達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二、上海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要求
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審視上海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當前已具備了有利的發展基礎,為上海加大城鄉一體化統籌力度、廣度和深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廣闊的空間。主要表現在:
第一,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上海加速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物質基礎。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政府才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統籌城鄉發展。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抓住浦東開發開放帶來的重大機遇,實現了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加速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奠定了扎實的物質基礎。從經濟總量看,上海GDP已從1991年的756.45億元躍升到2008年的13698.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速達12.4%,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以半年以上平均常住人口和年度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從產業結構看,上海三次產業結構從1991年的3.8:61.6:34.6調整為2008年的0.8:45.5:53.7,服務業提速發展的趨勢比較明顯,已初步形成了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從財政收入看,2008年上海實現地方性財政收入2382.34億元,是1991年的13.6倍。
第二,城市化水平領先,郊區城市化和城市郊區化進程同步加速,在空間上為上海城鄉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其城市化水平在全國也遙遙領先。以非農業人口占戶籍人口比重口徑計算,2008年上海城市化率為87.5%,遠高于全國44.9%的平均水平。在上海城市化進程中,郊區城市化和城市郊區化進程呈同步加速發展之勢。上海城市郊區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口的郊區化;二是工業的郊區化,中心城區大部分工業企業向郊區和外省市轉移;三是中心城區迅速擴容,連續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上海郊區城市化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構建“1966”城鎮框架體系,在郊區重點建設9個新城和60個中心鎮,并推動小城鎮改革試點工作;二是在郊區推行“三個集中”發展戰略且成效顯著;三是工業成為郊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六大產業基地和市級以上開發區的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第三,以“三港三網”為骨架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確立,從交通上為上海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了保障。城鄉交通網絡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它既有利于加強城市與鄉村的聯系,又有利于拓展城市資源配置空間,增強城市集散功能。近年來,上海按照“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設,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網、內河航道網、高速公路網建設,基本構建了以“三港三網”為骨架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特別是郊區高速公路網、軌道交通網和信息網絡的構建,將在擴大上海對內對外吸引和輻射空間的同時,推動上海城鄉經濟合作和跨區域發展。
第四,城鄉分割制度壁壘開始破冰,城鄉平等發展體制初步形成,確立了上海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制度基礎。首先,上海戶籍制度初步解凍,城鄉居民身份和社會地位漸趨平等。上海規定2001年以后出生的農民子女,均可登記為城鎮常住戶口;同時,還將逐步剝離附著于戶籍上的“待遇”,推動戶籍管理向居住地服務管理轉變。其次,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正在趨向整合。上海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基本保險的社會化,人壽保險等補充保險的市場化,殘疾人、困難戶保障等社會救助的制度化進程正在加快,城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伴隨著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的發展,上海城鄉一體化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第一,“單核強中心”的城市特征為上海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設置了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它要求上海城鄉一體化要立足于城市和鄉村之間經濟社會相互開放、高度融合。上海是個特大型中心城市,“單核強中心”特征十分明顯,中心城區在城市功能、基礎設施、城市面貌、產業能級等方面大大優于郊區,集聚了全市大約80%的服務業,個別地區(盧灣區)服務業比重已經達到93%,其強大的向心效應使得中心城區的集聚輻射功能不斷增強,而郊區基本處于均質化發展態勢,城市功能發育遲緩。為此,有必要引導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向郊區疏散,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郊區延伸,促進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向郊區新城的拓展,增強郊區的“反磁力”作用,從而實現上海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
第二,上海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對外開放程度高,它要求上海城鄉一體化要跳出狹隘的地域觀念,對所有工作和居住在上海的人口敞開胸懷。2008年上海外貿依存度高達163.3,實際利用外資100.84億美元,在滬常駐人口超過15萬,在滬經營性外資金融機構達到131家,并吸引了224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78家跨國公司投資性公司、274家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在上海安營扎寨。有鑒于此,上海的城鄉一體化必須立足于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緊緊圍繞破解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創新體制機制,實施分類指導,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和人口的二元結構,努力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第三,國家對上海寄予厚望,上海要在全國率先走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早在本世紀初,中央就賦予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歷史重任,同時,國務院又通過了《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這促使上海在未來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靠城鄉兩方面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依賴來共同完成,特別是在當前上海郊區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更要在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對郊區的發展給予更多的支持。
三、基于上海發展實際的城鄉一體化認識
綜上所述,上海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城市文明不斷向郊區擴散和郊區被日益賦予城市功能的過程,是城市郊區化和郊區城市化兩個過程的合二為一。其實質是縮小上海城鄉差別,實現城鄉融合,共享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享改革開放帶來的文明成果,賦予農民平等的生存發展權利。簡言之,上海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內涵是在上海城鄉之間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文明成果共享化、發展權利平等化。具體包括三層含義:
一是上海城鄉之間實現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重視發展城市社會事業的同時,引導新增的優質公共資源向郊區傾斜,致力于提高郊區現有的公共服務范圍和水平,使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領域在上海城鄉之間獲得統籌安排,實現城市和郊區居民同等水平地享受相應的公共服務。
二是上海城鄉居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推進上海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注重人的全面受惠,通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經濟實力同步增強,城鄉基礎設施同步建設,城鄉社會事業同步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同步提高,讓市民和農民共享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帶來的成果。
三是在法律、制度政策上保障居民和農民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平等權益。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環境,從收入分配、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采取措施,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確保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公平的國民待遇和平等的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陳雯.“城鄉一體化”內涵的討論.現代經濟探討,2003(5)
2.上海市統計局編.上海統計年鑒2009.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3.張建軍.上海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實證研究與對策分析.南京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4
4.吳,何民捷.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主要內涵與重大意義.中思網,2008.11.27
篇4
關鍵詞:西安;“四區二基地”;城鄉統籌;模式;經驗
中圖分類號:F1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731(2012)03-0142-06
城鄉統籌不僅事關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只有解決好了城鄉統籌問題才能實現和諧社會?;诔青l統籌的重要性,本文把西安“四區二基地”作為研究對象認為“四區二基地”作為關中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戰略支點,以優勢產業為支撐,提高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達到“以點帶面、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
一、文獻述評
城鄉一體化的研究從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再到后來的許多發展經濟學家、城市學家、地理學家等多學科。總結國內外學者對城鄉互動發展模式主要有:(1)工業一城市導向模式。1954年,劉易斯在其《勞動力無限供給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提出的“二元經濟”模型,二元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傳統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向現代部門(工業部門)轉移。劉易斯極力主張建立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區域統一體,重建城鄉之間的平衡,使全部居民都享受真正的城市生活的益處。但劉易斯只強調現代工業部門的擴張,而沒有慮到農業部門的發展。費景漢一拉尼斯模型進一步揭示了二元經濟發展中勞動力配置的全過程,認為工業和農業兩個部門平衡增長對避免經濟增長趨于停滯非常重要,并證明了伴隨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不僅可以獲得經濟發展,而且可以完全實現商品化。費景漢和拉尼斯也只是從保證工業部門擴張的角度闡述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在這一模式中,農業部門始終處于附屬地位,農業只是一個向現代工業提供資本積累和輸送勞動力的被動部門。托達羅模式在被分割的、但是同質的勞動市場上用預期工資的均等取代工資的均等。托達羅指出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解決城市失業和“城市病”及“農村病”的根本途徑。且認為,實現二元經濟結構轉換不是依靠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遷移,而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其他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有: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普雷維什的“中心一”理論、繆爾達爾的“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上述相關理論,雖沒有直接論述統籌城鄉發展問題,卻為同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視角或方法論啟示。(2)城鎮帶動城鄉發展模式。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提出了農業城鎮發展模式,強調通過合理的城鄉聯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經濟與社會均衡發展的新格局。他們提出在農村區一級管理層次(5-15萬人口)集中地發展農業城鎮,一方面可以分散過度集中于大城市的規劃與權力機構,另一方面為農村居民提供一個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場所。朗迪勒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獲得社會和區域的全面發展,它們的投資在地理上應為分散,要求有一個完整、分散的城鎮體系,以給整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提供進入市場、獲得各種服務的機會。(3)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障肷鐣髁x的代表圣西門、傅里葉和歐文把城鄉一體化最為未來理想社會的一種追求,認為未來和諧社會是沒有城鄉差別和城鄉對立,城市不是農村的主宰,鄉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芒福德指出“城與鄉,不能截然分開;城與鄉,同等重要,應當有機結合在一起。如果問城市與鄉村哪一個更重要的話,應當說自然環境比人工環境更重要”。麥基對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實證研究發現,亞洲國家的城鄉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城鄉之間的傳統差別和城鄉之間的地域界限日漸模糊,城鄉之間在地域組織結構上出現了以農業活動和非農業活動并存、趨向城鄉融合的地域組織結構,他用desakota來概括這種特殊區域產生過程的空間模式。岸根卓郎的“城鄉融合設計”模式,試圖通過超越城市、農村界限的“人類經營空間”的建立,產生一個與自然交融的社會,即城鄉空間融合的社會,通過發展“農工一體復合社會系統”“自然一空間—人類系統”,組成三維的立體規劃實現城鄉融合。
篇5
關鍵詞文化“失根”;城鄉教育一體化;城鄉文化
一、文化“失根”危機的現狀與問題
城鄉之間的文化斷根,城市人與農村人的身份認同危機,使城市和農村出現了大批在城市融不進、在農村回不去的“搖擺人”。他們根本無法對鄉村文化產生親和力、歸屬感,然而城市文化對他們又是那么遙遠,造成了他們只能游離于城鄉的邊緣,成了真正的“文化無根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鄉村傳統生活方式正在消亡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進,鄉村的傳統生活方式也逐步消亡。在農村,代表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消逝,這里既有傳統的以民間節日、宗教儀式、戲曲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經相當活躍的,與集體生產相伴隨的農村公共生活形式的消逝。生活方式的轉變正是文化“失根”的一個重要表現,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
2.鄉村社會精神文化在缺失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系列的問題也顯現出來,如生態環境問題。由于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尤其是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鄉村家庭鄰里之間的關系變得異常淡漠和緊張,人們的安全感喪失。在鄉村,賭博、打架斗毆、暴力犯罪的現象也不少見,這都在很大程度上是鄉村社會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
3.傳統鄉間倫理價值制度解體
在現代物質社會的引領下,鄉村之間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著改變,原來傳統的倫理價值制度已經被解體。有專家表示:“傳統鄉間倫理價值秩序早已解體,法律根本難以進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價值秩序又遠沒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錢與利益。”一些農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完全趨于利益化,錢成了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消費文化已經成為農村社會的住在性的意識形態,它對生活以及人生意義的設定已經主宰了許多農民。于是就有了“作為文化——生命呢內涵的鄉村已經終結”的這一根本性的憂慮。
二、文化“失根”危機形成的原因
1.文化“失根”與城鄉文化的不融合
文化“失根”和城鄉文化的不融合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教育,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積淀的傳承同樣離不開教育,而城鄉文化融合也離不開城鄉教育的統籌和整合。
2.城鄉教育一體化的認識障礙
學術界現在對城鄉教育一體化還沒有明確和統一的界定,這就使得學者及大眾對它的理解有所不同。城鄉教育一體化不是城鄉教育一體化,應該根據城鄉個區域各自之間的優勢與特點,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的雙向演進過程。
3.城鄉教育一體化過程中的制度障礙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進程中,不僅有認識障礙,而且還存在著制度上的障礙。如果沒有相配套的制度改革,城鄉教育一體化就很難去實施。
三、解決對策
“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倍青l文化教育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鄉村文化危機和教育危機日益凸顯的今天,按照國家關于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加快推進城鄉教育 ,無疑已成為解決“無根化”危機的必要之舉。
1.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深入推進教育規劃城鄉一體化
2010年8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指出:“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2.加強對鄉村中小學的扶持力度,深入推進辦學條件城鄉一體化
要著力解決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問題,按標準配備教學設施、技術裝備,大幅度改善鄉村地區學校辦學條件,不斷加大對鄉村教育轉移支付和均衡配置的有效機制,使鄉村受教育群體能夠享受到同質的教育資源。
3.加大城鄉教育溝通,深入推進教育文化城鄉一體化
文化“失根”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各成體系,才導致他們陷入“農村回不去、城市融不進”的尷尬境地?!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要加大城鄉之間的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溝通,拓展溝通多層次模式,形成溝通長效機制,增進鄉村教育與鄉村生活之間、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鄉村教育與城市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使鄉村受教育群體能夠享受到協調的教育文化。
4.深化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體制機制的改革
文化“失根”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在制度問題上,有很多的實踐操作都是要在制度上面付諸行動的,如果制度沒有改革,很多的實踐措施就會難以實現。因此,制度改革更具有挑戰性、風險性和艱巨性。如果沒有配套的制度改革,城鄉教育一體化也就很難實施,即便是實施了,也是一體化質量、水平等都會遠遠低于理想狀態,達不到想要的目的。因此,必須繼續深化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改革。
篇6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旅游業;陽朔縣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2)17-0034-02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城鄉互動發展的趨勢日趨明顯。在廣大中西部旅游地區普遍發育和形成了一種以城市旅游和鄉村旅游相結合的旅游方式。雖然很多學者在城市旅游、鄉村旅游以及城鄉一體化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且在各自領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從城鄉旅游一體化的視角,探討城市旅游與鄉村旅游發展的互動、互濟、聯系與合作,分析發展旅游對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作用、模式等方面,卻顯得十分薄弱。城市旅游與鄉村旅游的發展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在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城鄉旅游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因此,探討旅游地區的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模式意義重大。
1 城鄉一體化研究背景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實現城鄉互動融合發展,這應該成為當前這個時代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首先,“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全面戰略轉型的新階段,這一次轉型是在改革開放基礎上的全面轉型,是改革開放的延續和深化。其次,統籌城鄉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重要方面。2010年,我國城市化率達到49.8%,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城市化將繼續由加速推進向減速推進的轉點期,人均gdp達到29 706萬元(4 486美元),工業化處于中期階段,農業占gdp比重為10%。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農業占gdp比重降到10%、城鎮化水平達到50%時,是打破二元結構推動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最佳時期。再次,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并明確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為我們改革探索指明了方向。
2 制定城鄉一體化的立足點
①系統分析,全面協調。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戰略的制定,需要通過綜合考慮研究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社會文化,全面協調該區域內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建設之間的關系,系統的分析區域內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然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從而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②揚長補短,發揮優勢。在充分了解研究區域內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制約區域發展的“軟肋” 和不足后。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 發展與區域資源供應豐富的產業體系,從而提高區域的競爭優勢。
③產業、空間、生態并重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戰略是個完整的戰略體系,在制定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戰略時應該盡快改變原來只片面重視經濟發展戰略的思想。綜合考慮整個城鄉區域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現狀,制定與區域相應的產業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以及生態保護戰略。
3 桂林市陽朔縣發展現狀及其問題
3.1 陽朔縣發展概況
陽朔縣位于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區的南面,屬桂林市管轄,縣城距桂林市區65 km,全縣總面積1 428 km2,有耕地2萬公頃,轄6鎮3鄉,有漢,瑤,回等11個民族。截止2010年,戶籍總人31.6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0.4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59萬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23.3∶33.6∶43.1。陽朔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且位于漓江黃金旅游線的必經之處,具有地理優勢,“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在世界所占的重要位置。2010年陽朔鄉村旅游收入19.5億元,占廣西陽朔縣旅游收入的55%;年接待游客570萬人次,占廣西陽朔縣年接待總人數的70%,廣西陽朔已經成為鄉村旅游的典范。
3.2 陽朔縣旅游目前發展態勢
①陽朔縣旅游發展整體上存在的問題。陽朔旅游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總體上大致為: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旅游接待服務設施不完善
服務質量水平低;道路設施不完善,特別是鄉鎮內的道路較差,道路顛簸不平;旅游地分流問題仍需進一步解決,著名景點的人流量太多,失去原有的寧靜;文化內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生動展示,種類比較單一;生態環境的惡化。
②陽朔縣各景區發展存在的矛盾日趨明顯。西街是陽朔縣城一條長約500多米的老街。目前西街上的各類旅游企業已達200多家,包括各類餐廳、酒吧、旅店、俱樂部、旅游精品店鋪、外語培訓機構等,現在已成為知名度較高的旅游企業集聚區之一。目前西街旅游企業由于過分重視短期經濟效益而導致旅游企業賴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或氛圍遭到破壞,使得當地眾多的旅游企業如曇花一現,生存期極為短暫。遇龍河是陽朔縣的第二大河流,素有“小漓江”之稱。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當地原本和諧的人際關系將面臨挑戰,遇龍河景區的當地居民因為內部爭利而導致的人際關系矛盾已經露出端倪。沒有任何規劃的遇龍河沿岸“農家樂”、“農家飯”、“家住宿”、“農家休閑山莊”紛紛開建和營業,導致景觀破壞、遇龍河河水污染,景觀質量和游客體驗在下降,旅游開發遇到了發展瓶頸。世外桃源是陽朔縣的重要旅游景區。不可否認在旅游開發之初,開發公司獲得了利潤,當地居民也從中得到了一定的實惠。但隨著旅游景區發展,處于互動過程中的雙方,如果一方有要求,另一方不能滿足;或是只滿足了其中的一部分,未滿足方就會不斷申訴、不斷爭取,因此在旅游景區開發期間難免會有紛爭和沖突發生。目前世外桃源景區的開發商(桂林陽朔山水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和當地居民(筆架山村)的矛盾持續加劇,嚴重影響了景區的開發。
4 桂林市陽朔縣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綜合分析
①旅游經濟聯系不斷增強,已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桂林市十二五規劃的空間發展布局,總體規劃確定的向東南發展戰略,從而使陽朔縣在桂林市中的戰略地位凸顯。伴隨著雁山區到陽朔的桂陽公路進一步開發,桂廣高速公路和貴廣高鐵的規劃建設,陽朔縣和桂林市的經濟聯系將變得越來越緊密。陽朔縣應該盡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改變當前各地旅游景區的混亂發展格局,盡快實現與桂林市的融合和協調發展。
②陽朔縣在桂林市中的功能定位與發展方向選擇。陽朔應該充分利用桂林市的旅游名片,營造良好旅游環境,增強自身的旅游競爭力,大量吸引游客到這里旅游,帶動陽朔的經濟快速發展。本著“依靠秀麗的山水,打造國際旅游城市”的發展理念,以旅游經濟為主線統領全局戰略,不斷強化和放大旅游資源優勢,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最終形成城鄉融合、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5 陽朔縣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研究分析
①關注指導,大力發展旅游企業。旅游企業的經營活動其實可視為一種貿易,通過消費者(游客)到旅游企業中就餐、住宿、購物等活動,使外來資金流入旅游地區。因此,旅游企業直接對地區收支平衡做出貢獻,如同其它商業行為一樣,這種資金的流入創造了商業交易額、稅收以及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發展旅游企業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以及受教育程度少、缺乏專業技能的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因此,當地居民通過創辦旅游企業或在旅游企業中工作能從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旅游企業的發展有助于解決區域內城市和農村貧困問題。
②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發展策略。旅游景區之間擁有各自不同的旅游特色,因此當地開發機構和決策部門在開發旅游景區時應該把握有利條件,控制不利因素,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做出科學決策。同時在旅游政策的制訂時應該充分體現公眾意愿,應當廣泛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只有當地居民參與旅游管理、得到利益,才能有效根除居民、開發商、游客的潛在沖突,從而消除旅游業發展的潛在阻礙。
③教育培訓,提高當地居民素質。對旅游地區居民的教育:通過教育培訓,使居民充分了解到當地文化傳統和旅游資源的真正價值所在,使他們深切地意識到恰恰是這里的“鄉土氣息”滿足了國內外“都市人”對自然的一種懷舊,恰恰是傳統的耕作方式和人地關系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的旅游者。目前,旅游地區的居民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這點,只有讓居民了解這點,他們才有可能自覺的把自然風景、傳統的耕作方式與人地關系作為重要吸引物加以保護,只有這樣當地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才可能得到最根本的保障。
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主要包括
技能上的培訓和觀念上的指導,后者尤其要引起重視。很多從事旅游業的居民的市場意識開始覺醒,但有時會偏離方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長遠的發展,致使許多原生態的傳統文化招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例如在家庭旅館的營造方面,他們認為越現代化才越有競爭力,導致當地傳統的民居大量減少,而當地傳統的民居卻是吸引國內外旅游者主要因數之一。所以居民在建造家庭旅館可以由舊房改造而成,這種傳統風貌的保持,往往更能贏得旅游者的青睞。
6 結 語
城市化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我們始終都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城鄉一體化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冒進。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勢條件和外在發展環境,通過“關注指導,大力發展旅游企業;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發展策略;教育培訓,提高當地居民素質;”不斷地提高城市旅游發展的基本條件,從而增強旅游競爭力。從而形成人民生活富裕、社會文明禮貌、生態良性循環,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匡林.旅游業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 趙增凱,童玲.基于拉尼斯—費模式的城鄉一體化階段牲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10,22(4).
[3] 保繼剛,邱繼勤.旅游小企業與目的地經濟發展研究:陽朔西街案例[j].企業管理,2011,(6).
篇7
一、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全域”理念,統籌推進“四化同步”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城市重拓、產業重融、土地重整、村鎮重建、要素重組”為基本路徑,著力在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要素配置、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城鄉生態發展等六個方面統籌推進一體化,重點抓好事關城鄉群眾福祉的重大項目、民生工程,積極穩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覆蓋,城鄉發展空間集約利用,全面加快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努力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探索新路,積累經驗。
二、目標要求
圍繞“把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目標要求,力爭到2017年,全市農民生活品質明顯提升,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逐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努力為全省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
城鄉空間布局更加優化。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新型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城鎮化率達到75%。美好鄉村建設步伐加快,中心村布點更加合理。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資源節約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叭齻€集中”集聚度進一步增強,土地規模經營比重超過60%,農民集中居住率達到50%。
城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縣域經濟實力顯著提升??h域新型工業化水平大幅提升,縣域經濟占全市的比重達40%。現代都市農業體系基本形成,特色、高效農業面積突破300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增加到350個。村鎮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城鄉三次產業交融發展,農村現代服務業水平進一步提高。
城鄉收入差距明顯減小。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12年基數上實現翻番,力爭達到20000元,農民收入增長幅度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5:1。
城鄉生態環境同步改善。成功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0%,城區人均綠化面積達到15平方米。新建一批萬畝成片林、萬畝苗木基地。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村莊環境管理實現常態化,農村垃圾集中收集、分類處理率達到80%以上。
城鄉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高。城鄉一體的就業社保機制基本建立,城鄉一體的教育、醫療、衛生、文體、生態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重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社會管理機制不斷優化,基本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樂有所倚。
三、重點工作
(一)統籌推進城鄉規劃和建設一體化
(二)統籌推進產業發展一體化
(三)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四)統籌推進要素配置一體化
(五)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事業一體化
(六)統籌推進城鄉生態建設一體化
四、2014年重點任務
(一)城鄉規劃統籌
(二)產業發展統籌
(三)城鄉基礎設施統籌
(四)要素配置統籌
(五)城鄉社會事業統籌
(六)城鄉生態發展統籌
五、保障措施
1、加強改革政策調研。
2、提高合力推進水平。
篇8
【關鍵詞】 城鄉一體化 城鄉差異 評價體系
城鄉既是特殊區域之間的連接體,又是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等不同社會階層的連接體,城鄉差距是地區差距和社會階層間差距的集中反映。建立一套反映城鄉差距的指標體系,準確把握城鄉關系的動態變化趨勢,科學判斷城鄉之間差距的程度,為調整城鄉利益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是由一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并能進行量化的指標因子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根據城鄉關系融合的終極目標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反映城鄉關系發展程度和水平的指標集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應能夠全面、準確、科學地反映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狀態并進行綜合評價和判斷,體現城鄉相互融合、統籌發展的水平。因此,指標體系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導向性原則
統籌城鄉發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上協調發展的過程。由于各地的經濟、社會條件不同,所處的一體化階段也會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也應該有所差別。因此所設指標要與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宏觀目標相統一,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2、系統性原則
指標體系的設計應從系統整體出發,能夠真實反映統籌城鄉發展各個方面及其主要特征,各指標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多角度、多方面反映城鄉一體化的指標,以滿足評價的科學性、系統性。
3、動態性原則
城鄉一體化的最終目標是城鄉融合、協調發展、實現共榮共存。這一最終目標的實現無疑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描述其進程的指標要具有時代特征,具有先進性和階段性。指標設置要反映現狀、展望未來、具有時代特征、充分體現動態趨勢。
4、可比性原則
評價指標反映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既能測度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某一側面,又能進行地區間的橫向比較以及自身的縱向比較。因此,在指標體系、目標值、指標權數、計算方法上要保持可比性。
5、可操作原則
構建指標體系的目的在于應用,評價指標體系在設置上要力求簡明實用;所需數據盡可能結合有關政策和各項發展規劃,接近現有統計口徑,反映現實情況;設計的指標要便于收集和量化,以拓寬指標體系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范圍。
二、城鄉差距的評價指標體系
1、城鄉差距的評價指標內容
城鄉差異程度可以通過絕對差距反映,也可以通過相對差距來反映。運用相對差距指標不僅可以反映差距的程度,還可以反映動態變化狀況。因此,本文采用城鄉差異指數反映地區城鄉之間的差異狀況,力求全面、客觀、動態地反映城鄉之間的差異現狀。
城鄉差距體現在很多方面,造成城鄉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為了突出重點,本文選取了一些最易于理解和可以通過數據量化反映的指標來觀測城鄉之間的差距,并構建了城鄉差距指標的四個方面,形成了相互聯系的整體。城鄉經濟差距是最根本的問題,城鄉經濟的二元結構使得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脫鉤,不僅造成農村經濟難以發展,也使城市經濟受到制約。城鄉社會服務的差距是造成城鄉發展難以和諧的根本原因。多年來的城鄉分割政策造成農村居民難以享有與城市居民相等的社會服務,對城鄉服務差距程度的把握就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重點。城鄉發展基礎的差距反映了代際之間的差距,這是城鄉差距在短期內難以消除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著眼點。城鄉居民的生活差距是一個城鄉差距狀態的直接反映,是上述三個方面差距的集中反映。這些指標是研究城鄉等值化理論,實施等值化戰略的基礎,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指標更加直接地分析城鄉差距的程度。
2、指標內涵的解釋
(1)城鄉經濟發展差距。一是城鄉人均GDP差距指標。該指標主要反映城鎮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二是城鄉經濟密度差距指標。該指標反映城鄉單位國土面積上的GDP數量,反映城鄉空間上經濟集中化的差距程度。三是城鄉勞動生產率差距。該指標反映城鄉之間勞動力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差距,也說明城鄉勞動力轉移的趨勢和原因。
(2)城鄉公共服務差距指標。一是城鄉人均基礎教育經費投入差異。該指標反映了城鄉基礎教育的公平性,主要反映在教育的投入水平、教育的資源配置公平程度方面。二是城鄉文化體育條件差異。該指標反映了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是基礎設施投入和使用方面的差距程度。三是城鄉居民醫療條件的差異。該指標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城鄉萬人醫生數差距指標衡量,該指標反映城鄉醫療保證的公平性。四是城鄉社會保障條件差異。該指標體現在醫療保障、就業保障、養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分別反映出差距狀況。
(3)城鄉發展基礎差距。一是城鄉居民人均不動資產存量差距指標。該指標反映了城鄉居民擁有的不動資產存量差距狀況。不動資產存量是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的基礎。由于農村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一般擁有生產性不動資產如牲畜、機械設備等,而城市居民不動產主要有房產、汽車等。但從擁有數量的差距上也可分析出城鄉發展基礎差距的狀況。二是城鄉居民人均流動資產存量差距。該指標主要反映城鄉居民在銀行儲蓄、有價證券、股票等流動性資產存量上的差距。三是城鄉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指標。該指標反映在城鄉居民間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四是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差距指標。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反映在很多方面,主要包括道路、信息化基礎設施、綠化、管網(水、電、熱、汽等),可以用公共設施投資的價值指標綜合反映差距狀況。
(4)城鄉生活條件差距指標。一是城鄉人均純收入差距指標。該指標直接反映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收入差距是造成城鄉居民生活差別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近年來我國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打造公平,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城鄉一體化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二是城鄉恩格爾系數差距。國際上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本文用城鄉恩格爾系數差異率來反映城鄉之間人民生活水平的差異。三是城鄉廢棄物集中無害化處理差距。該指標集中反映城鄉之間的環境狀況的差距,通過比較廢棄物集中處理率的差距反映城鄉環境保護和生活條件的差距。四是城鄉居民能源條件的差距指標。能源使用是城鄉之間居民生活條件的一個重要方面,城鄉能源使用差距指標可以用方便清潔能源使用率的差距進行測度。
三、城鄉差距的評價方法
1、權重的確定。由于客觀賦權法對數據的變化不具有穩定性,所以我們采取了最優權重法,由專家打分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區間,如表1所示。
(注:基金項目:2012年河北省統計科學研究項目(2010HZ02);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河北省統籌城鄉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 郭寧:新疆城鄉協調發展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篇9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構建了分為經濟發展、居民生活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三個方面共7個指標的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并用這一指標體系對北京全市以及13個尚有農村地區的區縣分別進行了評價。評價結果顯示,北京全市以及各個區縣的城鄉一體化總體水平很低。其中,經濟一體化水平最低。遠郊區縣居民生活一體化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指數較低。并據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以期對今后的相關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北京 城鄉一體化 評價
科學客觀地分析北京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狀及變化規律,是選擇發展戰略和制定政策措施的前提與基礎。城鄉一體化涉及到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多個方面,用單項指標難以準確度量。本文綜合考慮影響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綜合測度、量化分析北京市尤其是遠郊地區的城鄉一體化水平,直觀地把握北京城鄉一體化的整體狀況。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按照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內涵,將城鄉一體化的主要衡量因素分為經濟發展、居民生活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三個方面共7個指標。所有指標均選用鄉城的比值,指標值越高則反映該項目一體化程度越高,除“城鄉固定資產投資比”指標之外,其他指標的目標值均為“1”(見表1)。
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前提與路徑,在客觀上反映出了城市對農村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本文選取兩個指標反映經濟一體化程度。農業與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比=(農業地區生產總值/農業從業人員)/(非農產業地區生產總值/非農產業從業人員),該指標反映了經濟一元化的程度,在經濟二元結構明顯時期,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比,生產效率比較低,隨著經濟一體化發展,農業逐漸實現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逐漸與其他產業趨于一致。發達國家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基本為1?!俺青l固定資產投資比”反映了資金在城鄉的配置比例,偏重城市的發展模式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發生在城市,鄉村逐漸衰落;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發展階段,由于城市已經發展成熟而農村發展基礎薄弱,固定資產投資應當更多地投向農村。
城鄉居民生活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最直接反映,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根本目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城鄉居民收入比=農民人均純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鄉居民生活一體化的基本指標,城鄉居民家庭電腦擁有量之比則反映了信息化時代城鄉居民生活的差異。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一體化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政府作用的主要方面。其中“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比”反映了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異,“城鄉千人擁有醫生數比”反映了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的一體化水平,其中城市醫生數僅包括“執業醫師”,農村醫生數則包括“執業醫師”與占大多數的“鄉村醫生”,因此城鄉醫療服務的實際差距高于該指標反映的水平。城鄉污水處理率之比反映了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
評價結果
本文對北京13個區縣(不包括東城區、西城區和石景山區,由于這三個區均為城鎮,因此不在統籌城鄉研究范圍內)的城鄉一體化水平進行系統性評價,如表2所示。原始數據根據《北京市統計年鑒2012》、《北京區域統計年鑒2012》,以及有關部門內部資料整理所得。由于所有指標均為比值,所以本文中不需要再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由于指標數目相對較少,采用主觀賦權法確定指標權重。由城鄉統籌發展領域的四位專家進行打分,取平均分作為指標權重如表3所示。
根據指標權重計算出各個區縣的城鄉一體化指數,如表4所示。
評價結果顯示,北京全市以及各個區縣的城鄉一體化總體水平很低。全市城鄉一體化指數僅有0.358,意即農村僅為城市發展水平的三分之一強。其中,居民生活一體化指數最高,平均為0.497,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一體化指數次之,為0.451,經濟一體化指數最低,僅為0.093。說明政府主導下的城鄉居民生活與公共服務相比市場主導的經濟發展領域,城鄉的融合程度更高。
進一步根據城鄉經濟一體化指數,將13個縣區劃分為四類:
第一類為延慶縣,城鄉一體化水平最高,為0.451。第二類包括昌平區、順義區、平谷區、朝陽區和密云縣五個區,城鄉一體化水平較高,在0.444~0.401之間,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第三類包括海淀區、通州區、豐臺區、房山區和懷柔區五個區,城鄉一體化水平低于0.4,處于0.355~0.393之間。第四類為門頭溝區,城鄉一體化水平最低,僅為0.336。
結論
評價結果表明,包括遠郊區縣在內的北京市各個區縣之間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差別極小,目前都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相對城市功能拓展區,新城地區的城鄉一體化程度并沒有較大程度的提高,第一圈層新城和第二圈層新城在城鄉統籌發展方面也不存在大的差別。
與全市平均水平不同的是,遠郊區縣相比中心城的三個城區,居民生活一體化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指數較低,這說明遠郊地區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享有水平低于中心城的農民。遠郊地區經濟一體化指數相對較高并不能說明其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投資水平更高,而恰恰說明了新城的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和城鎮投資水平相對較低,使得農業與非農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高于中心城。如延慶的經濟一體化指數在13個區縣中最高,事實上延慶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北京各個區縣中基本排在末位,這種相對較高的經濟一體化指數是低水平的城鄉均衡狀態,反映了新城城市發展弱質的現實。
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政策建議:
(一)推進遠郊區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促進不同區域人的共同發展的重要路徑,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先需要制定和實施覆蓋全體市民的強制性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并且實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的標準化。使得基本公共服務可以衡量,均等配置公共服務具備可操作性,為財政在城鄉間、地區間和不同收入人群間進行轉移支付和財力匹配提供技術支持,并且促使地方政府將財政資金優先用于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投資。
在此基礎上,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原則的公共財政支出體制。加大對公共服務供給落后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對經濟發展落后、財力較弱的地區的公共服務項目廢除配套資金制度,施行全額投資;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例,在加強監管的同時給予區縣政府更大的資金支配權力,打破部門分散投資分頭管理的壁壘,整合集中財力以增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二)強化新城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以帶動城鄉共同繁榮
新城是遠郊區縣的經濟增長極點,可以成為發達城市和相對落后的農村的紐帶,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中間節點作用。通過強化新城發展,在郊區集聚新的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加速城市化進程,帶動包括農村在內的整個區域的整體發展。進而統籌城鄉發展,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因此,新城建設是首都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以及提升城市競爭力、達成世界城市建設目標的戰略重點區域。
新城的城鄉統籌發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新城規劃范圍內的地區主要任務是如何妥善安置農民,保障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發展,完成農村城市化;新城對于規劃范圍之外的影響輻射地區則需要加強與鎮村的聯系與互動,統籌規劃新城與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以及產業鏈構建等,創造條件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區域整體協調,最終達到城鄉共同繁榮一體發展的局面。
(三)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實現城鄉產業聯動發展
產業聯動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基礎。目前城鄉產業層級落差過大,難以進行有效率的產業分工和合作,經濟一體化水平較低。
提升農村地區產業層級,使中心城、新城與農村地區形成合理的產業梯度,有助于城鄉產業聯動發展的實現。一是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與三產融合發展休閑度假旅游業服務于新城;實施規?;a業化經營,發展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逐步退出傳統農業。增加種植業農產品品種,包括果品種植等。二是優化調整第二產業結構,承接城市的轉移配套產業。調整鎮、村各級工業園區現有產業,加快低端產業的退出,“騰籠換鳥”,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承接城市產業轉移,爭取引進相對高端的配套產業,以此為龍頭形成產業集群。
參考文獻
篇10
交流。促進經濟效益的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城鄉客運;綠色環保 ; 節能措施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industry in China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integration proje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traffic the same,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have played a very good adjustment role. How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use of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us facilitat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eople, and deepen exchang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st-effective, has become in today's society,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green; energy-saving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D035.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城鄉客運一體化的含義
城鄉客運一體化是在城鄉道路通暢、場站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城鄉客運網絡體系高效運作、城鄉客運相互融合的基礎上,有序銜接,綜合利用各種客運資源,爭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以達到城鄉客運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經營方式等方面協調發展的過程。城鄉客運一體化就是將城市公共交通與農村客運形成統一管理、統一營運模式、統一車型、統一車身顏色、統一票價等多種統一的客運交通,從而改變過去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二元分割的局面。專家認為,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是解決農村客運“散、小、多、亂、差”現象最有效的辦法。目前,全國相當一部分省市都在大力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中,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陜西等多個省市的城鄉客運全部由交通運輸部門統一管理。
2、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過的要求實行“五個統籌”重大決定中,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新時期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戰略決策。
3、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的內涵3.1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也就是一體化發展,它是發生在城鄉道路尤其是農村道路十分暢通,場站等基礎設施水平比較高,城鄉客運實現網絡化運作的時期。這是統籌城鄉道路客運協調發展硬件建設應滿足的基本要求。 3.2交流,促進經濟效益的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所共同關注的問題交流。促進經濟效益的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不是忽視各種客運方式的差異,而是要發揮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協調發展,有機銜接,方便換乘。 3.3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是多向的,不是單方面的,不簡單是農村客運公交化或城市公交延伸營運線路擴大經營區域的問題,而是各方要找到共同的節點,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3.4城鄉道客運是一個大系統,需要建立道路客運系統,客運管理系統,交通銜接系統,重點是方便換乘、零距離換乘的銜接系統。 3.5統籌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關鍵是內部關聯的緊密程度,即要達到設施平衡,運作協調,管理統一,要以先進的管理技術為手段,以法律和體制為保障,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的各種作用和組合優勢,對城鄉道路客運規劃與計劃,投資與建設、運營與控制、價格與票價等進行綜合協調。3.6統籌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體現的是道路客運的“協作、協調和協同”,即運輸過程的協作,運輸發展的協調和運輸管理的協同。立足于各種客運方式的有機聯系、協作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多贏。
4、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①城市公交與道路客運協調發展不夠。 促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客運服務是統籌城鄉客運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根據傳統觀念,城市公交一般在城市市區經營,主要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務,城鄉道路客運則為城鄉居民長途出行提供服務,兩者的市場相對分割。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和行政區的變化,城市市區和郊區的界限很難界定,造成兩種運輸組織形式的市場相互滲透,城鄉道路客運市場和城市客運市場認識上的相對分割違背了運輸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已經不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求。無論是城鄉道路客運市場,還是城市客運市場都具備了道路旅客運輸的基本特點、基本屬性,應視為一個統一開放、主體平等、公平競爭的大市場。加快兩者的融合,將城鄉道路客運市場作為一個整體,可以實現城鄉道路客運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服務規范,保障城鄉客運服務的穩定性,保持運輸市場結構的合理性,充分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避免產生過度競爭或壟斷。 通達便捷的區域交通網絡是大經濟區域或經濟圈形成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而城市公交是區域交通網絡的有機組成部分。理順管理體制,改變管理方式,加強協調溝通,有利于城市公交與道路運輸的銜接和旅客的零距離換乘,有利于形成“大公交、大交通”的格局。
②城鄉客運管理體制亟待理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客運和短途道路客運逐步開始融合,傳統的城市客運和短途道路客運分治的管理體制也逐漸變得不適應。盡管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正在逐步打破體制堅冰,但在基層,體制不順的問題依然存在。 傳統的多部門分治模式是長期延續下來的模式,體制上存在多頭管理和職能交叉,沒有形成精簡、高效、統一的綜合交通管理體制,不利于統籌城鄉客運協調發展。而對于以交通部門為主的模式和“一城一交”模式而言,雖然減少了職能交叉,在體制上為城鄉客運一體化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職責范圍僅限于公共客運的運營管理,而由其他部門負責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以及服務定價和財政補貼,如果協調機制不跟進,統籌協調依然受體制掣肘而困難重重。③推進城鄉客運優先發展的共識不足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理念目前已被廣泛接受,被認為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公共交通優先即“人民大眾優先”,其原則是鼓勵客運交通普惠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從該原則來看,不應只涉及城市公交,服務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民)出行的短途客運也是體現服務均等化的公共客運,也應當成為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重要主題。但是目前關于公共交通優先的認識尚未統一到統籌考慮城市居民和廣大農村居民的出行需求上來,對農村客運的公益性的認識不足,容易造成關于城市客運和農村客運在發展政策方面的不銜接。如:城市公交在政策上享有財政補貼,短途客運不享有;城市公交稅收在當地政府關照下往往享受優惠,短途客運不享有;在運營上,公交型車輛、停靠站點設置和超載似乎是城市公交的獨享的權利,短途客運則處處受有關部門的限制。要解決短途客運與城市公交有失公平的矛盾,必須在觀念上有較大突破,認定短途客運也是為城鄉居民出行提供普遍服務的公共客運,與城市公交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務的公共客運性質完全一致④客運線路等資源配置不合理 (1)線路重疊,造成運力浪費。隨著南通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城鄉道路狀況的改善,人民群眾出行的要求越來越高,為適應市場需求,近年來,南通公交公司和南通汽運集團都抓住這一發展契機,新增或拓展了部分經營路線,從而出現了城市公交客運和農公班線客運相互滲透重疊運營情況。線路重疊導致了運力過剩,有的營運線路的平均實載率不到30%。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無序競爭,以及企業的虧損。(2)線路重疊造成經營矛盾多。由于各自受利益驅動,相互爭奪客源,不時會產生經營糾紛,影響了和諧穩定。(3)線路資源配置不合理,線網分布不均勻。城鄉客運市場“二元分割”,農村居民出行不方便,熱點班線爭破頭,偏僻線路無人跑。農村班線客運的線路基本上都是在縣鄉道路上運行,在這些主干上由于人流多,所以班次很密,運力配置趨于飽和,但離縣鄉道較遠的村也想開通一些通達工程的線路,但由于新線路客流量少,開行虧本,公司不愿意開通這些線路,財政補貼機制沒有試行,即使開了,也是虧本經營。⑤農村客運虧損嚴重,財政補貼難以落實到位 農村公交車主要的運行線路在鄉鎮,它的特點是客流量少,流向、流時不固定,運價水平低和車輛油耗高、農民消費水平低,它享受不到城市公交的種種優惠政策,面臨入不敷出全面虧損的尷尬。以海安“村村通公交”為例,實施“村村通公交”初期適逢春運,在短短的1個月內實現營收205萬元,表面看,這份成績單似乎馬馬虎虎,但接下來的淡季,每月都出現虧損,全年到底會虧多少,暫時無法預測,雖然當地政府給予每年200萬的定額補貼,仍不能彌補虧損。⑥市場監管難度大 目前,阻礙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黑車”現象屢禁不止。甚至出現了“黑車”與城鄉公交爭搶客源的現象。監管打擊非法營運作為行業管理的重中之重來抓,每年打擊“黑車”的數量也數以百起,但由于“黑車”機動性強、靈活性高、廉價等特性,使一些群眾還是愿意乘坐“黑車”。而交通部門的執法手段有限,執法環境惡化,執法地位不高,對非法營運取證又難,多數乘客也不配合,導致“黑車”打擊舉步維艱,陷入打擊難、難打擊的困境。5、加快實施城鄉客運一體化的有關建議。5.1統籌協調,加快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客運市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應該是一個統一開放,主體平等、公平競爭的大市場,道路客運與城市公交應統籌協調發展。要樹立“大公交、大交通”的理念,在制定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規劃時,除了注重城區的公交事業發展外,還要考慮市區到縣(市)城區、縣(市)城區之間及縣(市)城區到中心鄉鎮的城鄉公交發展。既要發揮城市公交資源網絡化的優勢,又要關注農村公交所發揮的城鄉客運一體化的作用,既要關心城市群眾出行,又要關注農民群眾的進出城需求。在優先發展城市公交的同時,要充分發揮長期運行在城鄉道路上的農村公交的作用,科學投放運力。這樣既能減少政府的負擔,又能化解因城市公交向農村延伸而造成的運力資源浪費和矛盾,使城市公交的有限運力在市區市政管養路段上運營,為合理分布城鄉公交線路網和方便新村、小區居民出行提供運力保證。5.2轉變觀念,積極探索城鄉客運一體化的新路子。建立對公交線路專營權服務質量招投標及考核制度,完善市場的準入機制,打破壟斷經營,對公交站場實行公用化、社會化,實行站場基礎設施、線路與營運企業的分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強化對營運線路、站點、服務質量的監管,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和培育市場主體,使政府在城市公交的投入,能產生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目前營運重疊、矛盾突出的線路,可在統籌規劃、尊重歷史、方便群眾、確保穩定和諧的原則下,采取組建股份制公司聯合經營、區城分工、特許經營等辦法,實行統一管理,做到站點共用,利益共享,以達到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營運效率和服務質量,消除經營矛盾,確保市場和諧穩定的目的。5.3政策優惠,扶持城鄉公交發展。農村公交是城鄉客運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公交都是社會公益性事業,在城鄉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使農村百姓充分享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農村公交公益性,決定了政府有責任為農村百姓提供價格低廉、方便、舒適、快捷的城鄉公共交通服務。要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和城鄉客運協調發展,政府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立足城鄉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相關部門聯動機制,建立農村公交的低票價的定價和價格體系,加大財政對城鄉公交車的營運性虧損、政策性虧損的補助,以及對承擔社會福利和完成政府指定性計劃任務的企業給予專項經濟補償,并列入政府的財政預算。對于新增、更新及公司化改造涉及的車輛收購和車輛電子信息服務設施等,政府應提供財政、信貸支持及政府補貼等。農村客運站是城鄉公交網絡的節點,是城鄉公交的基礎條件,農村公交的停車場、保養場、首末站、途徑??空就そㄔO應列入政府公共用地規劃,要優先預留、保證建設用地,在建設資金上給予必要的補助,使公共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逐步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條件。道路運輸企業是一個統一開放、主體平等、公平競爭的大市場,要保證南通道路運輸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得遵循其發展的客觀規律,道路客運、城市公交,都具備了道路旅客運輸的基本屬性,兩者協調發展,有利于以人為本、統籌城鄉客運發展和加快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6、因為沒有及時的實行城鄉客運一體化所引起的問題實例
2005年8月,長治市襄垣縣,因運營襄垣至侯堡的城鄉公交影響到了襄垣至長治班線的經營效益,引起班線車主的強烈不滿,車主和司乘人員因此連續上訪并集體罷運,所有班車停放在該縣縣城長達半個月之久。
2005年10月17日,太原市晉源區武家寨到義井村的農村客運班車晉AK5197遭到40多名不明身份的人員和車輛堵截,該車和部分乘客被強行扣留。
充分說明,客運體制上的矛盾已成為制約社會城鄉客運健康發展的瓶頸。
7、城鄉“二元”體制存在的隱患
由于歷史原因,全國部分省市的城鄉道路客運管理,一直沿用“二元”管理體制,即,城市市區和郊區的公共客運由城建部門管理,城市市區和郊區以外的道路客運由交通部門管理;城市客運出租汽車及其停車場由城建部門管理,城市出租車若經營公路客運業務,則由交通部門管理。
在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四通八達,站場設施不斷完善、客運車輛不斷增多的條件下,本可以通過整合客運資源,充分發揮城鄉客運各自的優勢,以實現連接城鄉、通達四鄰的紐帶功能,但由于現行“二元”體制的人為分割,導致城市公交車、出租車出不了城,農村客車進不了城,不僅影響到交通運輸資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影響道路客運“門對門”的運輸優勢和城市公交組織化、集約化優勢的發揮。城市周圍線路客運競爭激烈,偏遠農村線路客車時開時停,熱線過熱,冷線過冷,造成運力浪費和短缺共存,制約了交通運輸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8、針對于城鄉一體化的特性所提出的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