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戰略管理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22 18:06: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戰略管理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首先闡述了關于對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的一些觀點,指出了這些觀點之間的共同點;其次,分析了戰略管理會計與傳統管理會計的關系,提出了戰略管理會計和傳統管理會計是現代管理會計的兩大框架內容的觀點;最后,對發展我國戰略管理會計提出了一些建議:加強對戰略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要注重對戰略管理會計中的案例的研究;加強對戰略管理會計知識的普及;建立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關鍵詞】
戰略管理會計;傳統管理會計;建議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簡述
在戰略管理成為企業管理中心的今天,傳統管理會計已不能滿足戰略管理的要求。為了適應戰略管理的要求,管理會計必須向前發展,這是歷史的必然。1981年,英國學者Simmonds發表了《戰略管理會計》一文,首次提出了“戰略管理會計”的概念。之后,他又在一系列研究中強調了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結合的重要性。戰略管理會計概念的提出,標志著管理會計在適應企業管理要求的道路上開始了又一次跨越式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戰略管理會計成為會計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下面是一些學者的觀點:
1、Simmonds的觀點
Simmonds是首先提出戰略管理會計概念的學者。他對戰略管理會計的定義是:“提供并分析有關企業和其競爭者的管理會計數據,以發展和監督企業的戰略。”他認為戰略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未來的發展方向,他不再從企業內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潤的增長,而是從企業在其市場的競爭地位這一視角,重新看待這個問題。
2、Wilson的觀點
美國會計學者Wilson在其所著的《戰略管理會計》一書中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戰略管理會計是明確強調戰略問題和所關切重點的一種管理會計方法,它通過運用財務信息來發展卓越的戰略,以取得持久的競爭優勢?!盬ilson主要強調的是戰略管理會計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3、Bromwich的觀點
1988年,Bromwich在《管理會計的定義與范圍:從管理角度的認識》一文中認為戰略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的發展,而不是分支,是未來處在高級管理崗位的管理會計人員所必須掌握的。“戰略管理會計收集并分析企業產品在市場和競爭對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結構的信息,并在一定時期內監察企業和競爭對手的戰略?!?/p>
4、王化成的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化成在1997年發表的《試論戰略管理會計》一文中,提出:“戰略管理會計是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與企業戰略管理相關的各種信息,并據此來協助管理當局確立戰略目標、進行戰略規劃、評價戰略規劃業績的一個管理會計分支?!?/p>
由上可見,這些定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體現了戰略管理會計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視外部環境和市場,注重整體性和前瞻性,注重企業長期的發展,從而為企業的戰略管理與決策提供信息。
二、戰略管理會計與傳統管理會計的關系
1、戰略管理會計與傳統管理會計的區別
既然戰略管理會計是在傳統管理會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本人認為有必要將戰略管理會計和傳統管理會計進行比較,以便發現戰略管理會計與傳統管理會計的區別所在。
(1)兩者的服務對象不同。戰略管理會計服務于企業高層的戰略管理者,幫助企業高層管理者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和實現戰略目標的策略;傳統管理會計則主要服務于企業的運營管理和生產作業管理,是在企業戰略已定的前提下,幫助企業提高效律和效果。
(2)兩者關注的時空范圍不同。戰略管理會計將視覺更多地投向了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中去,提高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及主要競爭對手的信息,它突破了傳統管理會計在時間上的局限性,著重從長期競爭地位的變化來確立企業優勢,以實現企業長期的戰略目標;而傳統管理會計只注重企業內部生存空間,忽視企業發展戰略的外部因素,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局限于本企業的內部信息,它主要研究企業短期內的盈利能力,而不重視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
(3)兩者管理價值活動的內容不同。戰略管理會計是一種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既重視生產制造,又重視其他價值活動,如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管理等活動;而傳統管理會計主要側重于企業生產過程的控制。
(4)兩者提供的信息類型不同。戰略管理會計將非財務信息與財務信息并重,提供了大量的非財務信息,如客戶信息、行業競爭信息等;而傳統管理會計雖然也提供一些極其有限的非財務信息,但它過份關注于財務信息,如銷售指標和盈利指標等。
(5)兩者的方法不同。戰略管理會計因為很多情況不能量化,需要大量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并在較大的程度上依靠主觀判斷,它服務于企業戰略管理,所以采用了大量獨特的技術方法,如各種戰略選者方法、價值分析、作業成本分析、平衡計分卡等;而傳統管理會計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歷史數據為依據,根據數學公式進行預測決策分析。
2、戰略管理會計是傳統管理會計從微觀到宏觀的擴展與補充
經過上述的比較,可以發現傳統管理會計已經不能滿足企業戰略管理的要求,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的出現:管理會計到底應該從傳統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發展,還是要進行全面的創新?對于這個問題,國外學者爭論不休,基本可分為兩大派別:
(1)傳統管理會計學派: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Horngren教授、哈佛大學的Anthony教授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Scapens教授為主要代表人物,他們主張管理會計的發展是“一切以成本為中心,將數量方法及其它先進的管理方法,如將戰略成本管理方法引入管理會計系統,在傳統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管理會計的發展”。
(2)創新管理會計學派:以哈佛大學的Kaplan教授和太平洋路德大學的Thomas Johnson教授為代表人物,主張“以全方位創新為目標,注重學科間的交叉發展態勢,通過不斷創新改進現代管理會計的控制系統,建立各種數學模型,有效地控制、評價企業的績效”。
根據以上學者的主張,作者認為戰略管理會計和傳統管理會計是現代管理會計的兩大框架內容。傳統管理會計注重于企業內部的效率,服務于企業短期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確定、控制和評價;戰略管理會計則是站在企業戰略管理的高度上,思考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利用可持續發展思想來指導自己的決策行動,著眼于企業長期發展和全局利益的最大化,著眼于從長期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戰略管理會計是傳統管理會計從微觀到宏觀的擴展與補充,它們共同構成了與現代企業管理相匹配的完整的現代管理會計系統。
三、發展我國戰略管理會計的建議
既然戰略管理會計在企業戰略管理中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我國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又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這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有必要提出發展我國戰略管理會計的一些建議:
1、加強對戰略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我國現在對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戰略管理會計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的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模式。但中國的國情,特別是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跟西方有很大的區別,西方的戰略管理會計在中國的企業很難得到普遍的應用,所以我國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應該立足于中國企業的具體情況。對于戰略管理會計所應用到的技術方法,不要過分追求高深莫測的數學模型,要注重方法的可操作性。
2、要注重對戰略管理會計中的案例的研究
在西方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探索理論與實際操作是否相結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案例研究,不僅可以發揮某個案例的示范或警示作用,還可以不斷推動理論研究向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我國在實施戰略管理會計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應當充分重視這些案例,并對其進行研究。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可以為更多的企業應用戰略管理會計方法提供參考。
3、加強對戰略管理會計知識的普及
我國現在大多數高等院校的會計專業都開設了管理會計這門課程,但是對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則很少給予教育推廣。管理會計是一種管理的工具,所以其他非會計專業的經管類專業也應該開設管理會計這門課,而且應該關注其中的發展,特別是對戰略管理會計這一新理論新知識的講授。另外,要注重對企業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的培訓,加強其對戰略管理會計的認識,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地運用戰略管理會計。
4、建立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如上所述,戰略管理會計既包括財務信息,也包括非財務信息。雖然我國現在有很多企業已經實行會計電算化,但是僅限于記賬、算賬、報賬等工作,由此得來的財務報告所包含的也只有財務信息。而戰略管理會計中所使用的非財務信息,如市場占有率、組織機構設置、產品開發、生產的彈性、顧客的滿意度、產品質量等信息在此基礎上很難得到,而且對這些信息的加工和處理,依賴手工操作是很難完成的。所以為了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和及時提供戰略性信息,有必要建立企業的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培養自己的戰略管理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孫茂竹,文光偉,楊萬貴.管理會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陳東.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和綜述[J].商業經濟,2011(4).
[3]桂玉敏.戰略管理會計發展的理論研究[J].財會通信(綜合版),2011(6).
篇2
關鍵詞:戰略成本管理;房地產企業;企業管理
現今市場經濟中使用的戰略成本會計與傳統成本會計相比具有較強的優勢,特別是以目前信息技術為不背景的信息集成平臺系統的研發和應用,為了使成本會計更適應現代企業制定管理制度和企業的發展,應對傳統的成本會計進行升級,在本文中研究的戰略成本會計,應用在企業管理中能打破企業原有的生產和經營順序,將成本會計理念貫穿在整個生產和經營的每個環節中,使現代企業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占據優勢地位,進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
一、戰略成本會計的基本概念與作用
(一)戰略成本會計概念簡述
戰略成本會計指的是企業通過完成投資決策、研發與設計、原料采購、商品生產、銷售與售后服務予以全面的監管,將監管貫穿于整個經營過程中,從戰略的角度而言,其影響著成本每一個環節,規劃和控制成本使其保持在適當的水平,有助于企業在市場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進而保障企業實現發展的戰略目標。由于現今市場中企業管理制度逐漸完善,企業生產和經營環境不斷變化,以往的成本會計無法滿足新經濟體制下對成本管理的需求,傳統成本會計的缺陷逐漸顯現出來,這嚴重地影響著企業穩定的經營?,F代企業經營和者在企業管理中應從自身出發,采用管理理論和方法,改善傳統陳舊的成本會計,予以創新進而形成新的戰略成本會計,使之適應新成本會計環境。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與企業管理能力的提高,戰略成本會計理論概念不斷豐富,應用范圍逐漸擴張。
(二)戰略成本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企業作為現今市場經濟的主體,生產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應在市場中進行準確的定位,才能為企業存在的價值提供保障?,F代企業在對產品生產和提供服務之前,戰略成本會計能收集市場發展趨勢、消費者需求、原材料質量以及價格等信息;然后現代企業會按照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對信息予以篩選和整合,制定出優質的發展方案;最后,現代企業從營利的角度選擇最適合企業目前發展的最佳的方案?;趹鹇猿杀緯嬐ㄟ^對商品銷售反饋信息予以分析,明確各個部門的責任所在,協同合作避免了無效的生產環節與資金成本。
二、房地產企業成本管理當中戰略成本會計分析
戰略成本會計在房地產企業中的應用主要是在企業成本管理當中,屬于對傳統成本管理模式進行優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企業通過完善對成本管理的模式,來降低企業成本和制定新發展戰略的第一步。其中成本分析和管理能通過成本核算來降低成本因素和與生產經營環節,這樣的發展狀況,對現今房地產企業而言,代銷售的商品是房產企業的存貨。通常情況系企業通過存貨成本核算和管理,通過對采購原材料各方面屬性的了解,來實現對原材料采購環節愛好難的成本管理。在房地產企業中,其商品在建造的過程中,對建筑才來哦的采購的周期、次數和平均采購成本進行計算,從而計算出較為合理的投資方式,尤其是針對不同階段施工的狀況,結合不同時間段的原材料價格,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采購的成本。另外,在對商品房存貨的營銷階段,應按照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程度展開相應的銷售活動,進而實現對商品房存貨銷售有節奏的控制,在這樣的過程中能清楚地掌握房地產市場當下存在的問題和影響的因素,進而制定有效的價格策略和促銷的政策,再配合發盤的節奏,實現房地產企業自身存貨待售費用的管理和控制,進而提升房地產企業經營的績效。所以,從這一角度而言戰略成本會計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是將生產經營和全局進行緊密的聯系,在此過程中不僅要將每一個生產環節在房地產企業的經營管理中整個系統中的成本進行優化,同時還對房地產企業自身經營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整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房地產企業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基于這樣的狀況,適當的采用的成本核算的方式,將存貨和成本價格分攤到不同的環節中,能發現當中成本改善的因素,以便從單一的環節來上升到全局成本優化的層次,充分地體現了房地產企業管理策略的戰略性高度。從上述的分析得知,將戰略成本會計理念充分的應用到房地產企業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房地產企業的經濟效益,并為房地產企業制定長遠的發展戰略提供真實和明確指導建議。
三、戰略成本會計在房地產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一)在房地產企業房產銷售中的應用
采用戰略成本會計理論銷售前對銷售人員培訓費用的控制,屬于戰略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適度服務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銷售網點的安置則是在開展市場調查后對設計廣告宣傳投放地進行選擇。通過對銷售網絡進行合理的布局,進而實現低成本的資金投入來換取搞銷售業績,這在房產銷售階段具有重要的位置,在對銷售網絡進行合理時,應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設置廣告牌,例如在公交站對廣告牌進行設計和安放,這一環節中應用戰略會計能更好地權衡廣告費用和銷售業績間的關系。對于房地產行業而言,房產商品售后的服務對房地產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售后服務在完成房產銷售后,開發商將房產所有物業管理事務移交到相應的物業公司,而房產業主對商品房售后物業管理的滿意度通常不高,這樣就嚴重地影響了房地產開發公司的企業形象。為了給業主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提高物業管理質量實在必行。將戰略成本會計理念應用到房產商品售后的服務環節要求房地產企業對售后提供的服務智力那個進行嚴格的管理,但是在提升售后服務質量時,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和資金成本。因此,應嚴格按照實際的狀況,對物業管理公司和售后服務人員進行培訓,進而有效提升售后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這對進一步提升銷售業績和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具有重大的意義。從銷售的角度進行分析得知,戰略性成本會計理念的應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房地產企業銷售的業績,同時在保障業績的狀況下,逐漸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這對房地產企業長遠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在房地產決策管理中的應用
戰略成本會計和傳統成本會計最大的差異性是對企業的戰略意義,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實時性,基于這樣的發展狀況,房地產應時刻關注市場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房產商品的價格走勢,戰略成本會計在完成市場調研和市場未來發展方向預測之后,能為房地產提供豐富的信息,進而輔助房地產企業制定優質的發展戰略方案,提升房地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外,戰略成本會計能夠輔助企業掌握購房者的實際需求,這樣有助于實現企業和消費者雙贏的戰略發展目標。應用戰略成本會計是對企業運營時最直觀的分析,基于這樣的狀況,對項目投資成本有效的控制和分析,能增強戰略成本會計應用后得到的效果,進而更好的輔助房地產管理的工作。另外,對房地產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經營戰略性成本會計會計信息的應用方面,若要充分的發揮其應有的效能,無論是企業經營決策管理人員,或是房地產企業的投資者,是企業在展開自身經營活動過程中其經營狀況能直觀的描述出經營戰略的有效性,合理的成本分析和管控能在極大程度上提升該方面信息的使用效率,進而輔助房地產企業的管理工作。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得知,戰略性成本會計方面管理理念的應用,能輔助房地產企業的穩定經營和長遠的發展,尤其是在經濟體制逐漸轉型的環境下,凸顯出戰略性成本會計管理的優勢。
四、結論
通過本文的論述中得知,戰略成本會計的應用貫穿于企業整個運營的環節中,其對市場環境、消費者需求和價格等市場信息的搜集,對房地產企業的經營和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對房產商品進行銷售之前,應根據戰略成本會計采集的市場信息和房產商品銷售后的反饋信息,對銷售的價格和銷售模式進行調整,能更好地輔助房地產企業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作者:張忠艷 單位:太原工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翟旭.戰略成本會計在企業價值鏈管理上的應用[J].現代商業,2015,09(05):243-245.
篇3
關鍵詞:物流成本;價值鏈;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8-0244-01
如今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物流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也隨之日益激烈,最初給企業帶來較大空間利潤發展的“第一利潤源”和“第二利潤源”現在所能提供的利潤空間在不斷地下降,因而“第三利潤源”的物流管理也越來越備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而實際證明基于價值鏈的物流成本管理體系才能滿足戰略意義上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基于價值鏈的物流成本管理對于控制物流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現狀
(一)沒有單獨的物流管理部門進行系統的規劃和管理
由于彼消彼長是物流成本中各項目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有些項目成本的降低,其他項目成本就有可能會提高。然而,在企業中,生產、采購、銷售等不同的職能部門主要原材料和制造耗用材料以及產品的庫存、產品運輸、客戶配送等環節分屬,因而各項活動就沒有單獨的物流管理部門進行系統的規劃和管理,從而割裂了企業的物流流程,其優化過程得不到系統的管理,它最多也只能限于職能部門內部,使得企業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和配合嚴重缺乏。
(二)物流成本過高
物流成本在GDP中占有相當的份額。目前,制約我國企業發展的重大因素就是我國物流成本過高,管理滯后。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我國約56%的生產企業的產成品物流費用占銷售額的5%-10%,我國目前工業品物流成本占商品價格的50%- 60%,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20%以上。物流成本占中國GDP的比例約20%,而在發達國家僅約10%。
(三)管理手段落后
物流管理技術落后首先表現在物流管理信息技術落后,信息加工和處理能力較差。此外,物流管理技術落后還表現在物流成本核算存在不足。企業的一些物流活動及其發生的相應費用是跨部門發生的,但現有企業會計核算制度是按部門對成本進行歸集的,這就掩蓋了各項物流活動之間的聯系,使成本管理僅限于部門這個層面,難以深入到物流作業層面。
二、價值鏈理論概述
在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的當今社會,企業逐漸從價格競爭、產品競爭和個體競爭向價值競爭、服務競爭和網絡競爭轉變,價值競爭、服務競爭和網絡競爭將被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對象,其優勢對于增強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確定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一種基本--價值鏈,便由此而產生。
“價值鏈”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所提出。且價值鏈優化研究經歷了從邁克爾.波特的傳統價值鏈、Peter.Hines的“集成物料價值的運輸線”、JefferyFIRayport和JohnJISvi。kla的虛擬價值鏈,再到價值網理論的一個長期過程。到目前為止,價值鏈已經發展成為在當代網絡經濟環境下的一種組織戰略思想和模式,它是以企業儲運、生產、銷售、服務等業務流程為載體,以實現顧客價值最大化為直接目標而形成的企業內部價值活動的系統性結構,為企業形成信心競爭優勢、創造長期利潤提供了一種系統的、動態的分析方法。
三、價值鏈理論與戰略意義上的物流成本
(一)價值鏈能滿足物流成本管理服務于企業競爭戰略的要求
物流成本管理服務于企業競爭戰略的表現就是通過對供應商、企業、客戶間的一體化的物流活動,降低物流成本,使企業獲得成本優勢。而價值鏈正是波特在產業結構分析和基本競爭戰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以獲取競爭優勢為目的的概念和思想。波特所提出的價值鏈產業結構分析本身就包括供應商、企業和客戶分析,而以后的學者所提出的價值網絡概念則主要涉及上述三個主體的一體化運作;在波特的競爭理論體系中,基本競爭戰略就包括成本領先戰略;而成本優勢又作為企業可能擁有的兩種競爭優勢之一,是進行價值鏈分析的基本歸宿之一。
(二)價值鏈能滿足物流成本管理按系統化要求實現物流功能要素集成的要求
從形式上看,價值鏈將企業的經營過程分為兩大類、若干個邏輯上前后相連的活動,并集成到一個框架內;從具體應用上看,價值鏈要求按照活動的經濟性和分析價值鏈的目的對企業活動進行分解,即要求消除無價值或價值量小的活動,強調各種活動之間的聯系性;從成本動因上看,價值鏈在考慮活動內部聯系、整合等動因的基礎上,強調通過協調和最優化帶來成本削減的機會。
(三) 價值鏈能滿足物流成本管理
從供應鏈角度進行成本動因分析來看,要求價值鏈從供應商和銷售渠道的價值鏈的縱向聯系的動因出發,分析供應商或銷售渠道行為如何影響每種活動的成本,強調與供應商在服務、包裝訂單處理以及與客戶在包裝、搬運、物流設施選擇等方面的聯系為具體分析對象。
四、基于價值鏈的物流成本管理戰略探析
(一)基于價值鏈的物流成本管理戰略
成本領先戰略的目標是要使企業成為其產業中的低成本生產廠商,在提供的產品功能質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以低成本來取得競爭優勢。而低成本和差異性這兩種體現企業競爭優勢的基本形式與企業尋求獲取這種優勢的活動范圍相結合;就導出企業創造高業績水平的三種基本戰略:成本領先、差異化和目標集中戰略。成本領先戰略下物流成本管理就以低成本為目標,保持低的庫存水平和成本,采用大批量配送策略,在供應商的選擇上也主要考慮成本。因此,差異化戰略的實施是要求企業向顧客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在行業范圍內獨具特色,這種特色可以給產品或服務帶來額外的加價,從而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
(二)基于價值鏈的物流成本分類
基于價值鏈管理理論下的成本不再是單一含義的成本概念,能從企業戰略層面、管理控制層面來支持成本戰略分析、產品定價和過程成本管理控制等活動。任何一個企業的管理都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層面:戰略管理活動、管理控制活動和作業任務活動。企業不同層次人員的關注重點是不同的,高層管理人員關注企業與經營環境的關系和企業競爭力的問題;中層管理人員關心的是計劃執行情況和管理效益問題;而最基層的執行人員關心的是如何完成任務和工作效率問題。
(三)基于價值鏈的物流成本計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觀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業應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核算。因而從基于價值鏈管理角度,對整個價值鏈上進行成本計算,如果企業采用作業成本法進行物流成本的核算,物流成本則可按物流作業進行分類,然后把企業物流活動消耗的資源按資源動因分配計入各項物流作業中進行計算。比如;企業物流都是由物資的包裝、裝卸、運輸、配送、存儲流通加工、包裝物和廢品的回收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物流信息等工作構成的,用作業成本法下新的企業觀來看,物流的每一項工作可構成企業職能價值鏈中的一項作業,是企業作業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用作業成本法下的新的成本觀來看,物流成本則是物流作業鏈各環節所有成本之和。這與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其分配的標準更符合客觀情況,從而提高物流成本信息的準確性,同時也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四)基于價值鏈的物流成本控制
優化價值鏈,提高企業整體價值是企業的經營目標。企業物流成本的計算和控制在實際操作中應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成本計算是以成本控制為前提的。由成本計算所提供的成本信息,為企業物流管理提供了一種認識價值鏈的手段。只有通過對企業的價值鏈進行整體、戰略的分析,才能實現經營目標。比如:從價值鏈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看,在生產過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受到很多環節的控制,如說設計環節、生產環節等,要提高整個價值鏈的價值,應針對所有影響成本的作業進行相應的分析,并作出相應的改進。對此,企業中作業管理的基本思想要引入價值鏈的物流成本控制進行管理。
總之,企業要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使得企業的自身競爭力得到不斷的提高,在市場中立于不敗的地位,就要準確把握企業“第三利潤源”,運用價值鏈理論來就加強企業物流成本的控制,實施全面管理,建立有效的控制方案,以達到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之泰.新編現代物流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2]雋娟.中國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綜述[J].物流市場,2008,(1)
[3]吳占坤,趙英姝.基于價值鏈的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財會通訊,2008,(5)
篇4
關鍵詞:專業技能素質;人際交往素質;概念技能素質;學習型組織
隨著經濟全球化,知識、信息在全球的流動加快,競爭會越演越烈。在變化的環境下,企業要尋求生存、謀求發展,就必須從根本上實現管理理念的轉變和創新,建立起與企業經營環境相適應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從管理學的角度而言,企業的資源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加強對企業職工的管理,努力提高職工的素質,才是企業謀求長期發展的戰略大計。
一、職工素質概述
1.職工的概念
(1)職工的內涵。沒有和任何企業訂立勞動合同的人,我們把他稱為是自由人,當自由人被企業錄用,從與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之日起即為企業的一名職工,上至高管下到企業基層作業人員均為企業的職工,但我們這里主要介紹企業的核心職工。核心職工是指與創造績效及對公司發展最有影響作用,并在某方面“不可替代”的職工。他們的工作崗位要求經過較長時間的教育和培訓,必須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技能,一旦核心員工離職,將會對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產生不利影響,而且空缺的工作崗位難以找到合適的人來替代,就算是找到了,其招聘成本和培訓費用也會很高。核心員工是企業的稀缺資源,是企業核心能力的根本來源。
(2)職工的分類。職工從管理的縱向分類角度出發可分為:①作業人員:是企業中直接從事具體實施和操作工作的人。如車間生產線上的工人、飯店中的廚師、學校的老師等。②基層管理人員:他們處于作業人員之上的企業層次中,負責管理作業人員及其工作。在制造工廠中,基層管理者可能被稱為領班、工頭等。③中層管理人員,他們是直接負責或者協助管理基層管理人員及其工作的人,通常擁有部門或辦事處,是辦事處主任、項目經理等。④高層經理:他們處于企業的最高層,主要負責企業的戰略管理,并在對外交往中以代表企業的身份出面。如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等。
2.素質的簡述
人的素質是指人在先天和后天生理和心理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影響,將人類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內化成穩定而鞏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屬性。目前管理學界較多的分類法有以下兩種:
(1)從管理心理學角度來研究,將人的素質概括為身體素質、智能素質和品德素質三個方面。
(2)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則把人應具備的素質分為政治素質、思想品德素質、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基礎綜合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
本文著重研究企業職工的下列三方面的素質:①專業技能素質:就是指為了完成一個企業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②人際交往素質:就是與企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聯絡、處理、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激勵企業內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能力,正確地指導和指揮企業成員開展工作的能力。③概念技能的素質:是對事物的分析、判斷和概括的能力,也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提高企業職工素質的重要性
提高職工素質利于企業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下,人才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源泉,職工的素質高低決定著一個企業的興衰,為企業發展培養一批業務素質過硬的職工隊伍,才能搶占市場競爭的制高點,才能早日實現企業“做大做強”的目標;相反哪個企業的職工整體素質不強,就會嚴重制約這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在市場競爭中面臨退場或被淘汰。如何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是企業能否求得生存所面臨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從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來看。優勝劣汰、競爭上崗的用工機制,是建立在國家目前勞動用工供過于求、企業生產任務不足、冗員過多、國家和企業深化改革用工制度等現實客觀基礎之上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勞動用工供過于求的嚴峻就業形勢將會進一步加劇。勞動權的保障,取決于勞動者是否具有相應的勞動技能,在打破計劃經濟實施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一點日益凸顯。這就迫切要求職工加速觀念的轉變,加速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科學文化素質,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滿足新形勢下對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的新要求,從而有效地保障自身的勞動權利。
三、職工素質問題的分析
1.職工專業技能素質存在的問題
(1)企業職工文化技能的基本情況。從企業職工文化素質和技工構成的結構看,初中及初中以下學歷比重較大,超過一半,初級工也過半,均呈明顯的“金字塔”型,而且技師和高級技師絕大多數年齡偏大。
(2)企業職工教育培訓機構的現狀。企業內部并沒有合理的培訓計劃,聘請培訓師沒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企業職工本身對培訓的不重視使得企業對職工教育培訓雖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培訓機構的作用發揮不夠。一些培訓學校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已名存實亡,將辦學重點轉到其他更具有經濟利益的課程開設。
2.職工人際交往素質存在的問題
所有職工都屬于某個工作單位或工作群體,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取決于他們與同事、上司相處的能力,許多職工有出色的專業技能,但在人際交往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與同事相處、與上司溝通,而影響其工作業績,進而影響整個職工隊伍的素質。人際關系是工作環境的一部分,職工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將會使職工更加集中精力進行自己的工作,復雜的不良的人際關系會對公司帶來負面影響,起到破壞作用。在公司里,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到職工之間的人際關系。因此,作為管理者要注意為職工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3.職工概念技能素質存在的問題
概念技能素質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高管還是企業的基層工作人員,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都會面臨一些非常規性的工作,這就需要培養職工要有一定的概念技能素質,概念技能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工作中遇到非常規性的問題的亂作為。
亂作為歸根到底就是缺乏洞察事物間關系的能力,缺乏認真分析影響工作因素的能力。對于基層作業人員來說,當接觸到自己專業的弱項時仍一意孤行,不聽專業人士的建議,這是亂作為;對于管理人員來說,沒有履行義務和職責,沒有為職工、為下屬服務的認真態度,對職工權益受侵犯漠不關心,判斷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不正確處理企業的全局利益和個人的利益,就是亂作為。那么,職工只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概念技能才能真正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高職工素質的方式
1.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指的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經營理念、價值觀念、社會責任的總和,是企業個性化的標志。它具體表現在職工的基本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是一種不用思考就能夠表現出來的東西,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促進職
工奮發向上,確保企業經營業績的提高。
2.加強學習,溝通實踐
(1)發掘職工的智力資源,為職工提供學習技能的機會。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努力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和業務技術素質。鼓勵職工自學,為他們提供崗前、崗中培訓、外出學習技能的機會,聘請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培訓職工。力爭通過培訓學習,促進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2)成功的企業都非常注意職工情感上的變化,精心培植職工對企業的感情,讓職工認同企業,努力培養與企業“生死與共”的價值觀,對職工的工作給予不斷的肯定,通過感情交流、人際溝通、群體活動、參與管理等多種形式,為職工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3)讓職工參與管理,在其能力范圍內授權,培養其在工作中逐步理解影響工作的因素的相互關聯性,并從中找出關鍵影響因素的能力。在管理中上級要學會授權,在下級的能力范圍內授權后就要放手,讓下級對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決定權,鍛煉其確定和協調各方面關系的能力以及權衡不同方案優劣和內在風險的能力。
3.改進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
(1)尊重職工的人格,職工才是企業真正的主人。作為企業的高管人員應該認識到企業的職工才是企業真正的主人,那么就應該尊重職工的人格,尊重職工對工作的建議和意見,讓職工找到主人翁的感覺。目前有的企業采用股票期權、技術入股、創意入股等手段,讓職工真正把自己作為企業的一分子,從而把為企業服務與為自己服務結合起來,主動提高自己的素質,努力為企業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2)以績效管理提高職工的素質??冃Э己耸峭ㄟ^科學的考評標準,對職工的績效、能力、崗位適應度等進行全面評估的過程。在企業的實際管理中,通過績效考評或是績效管理來改革企業基層作業人員以往形成的上指下派的分配型工作方式,實行工作效益與工作報酬相結合的方法,按業績分值計算個人和部門的勞動所得,都可以大大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職工的素質。
(3)強化職工的責任意識。從樹立品牌形象的角度出發,提高員工自身形象。作為企業的一員,對外言行,代表企業信譽;對內承諾,促進部門間的相互信賴。這些都可以很好地督促員工提高自身的素質。以職工身邊典型的先進事跡來感染和激勵大家奮發向上。通過榜樣的樹立,可以促進職工將企業的整體目標和個人的目標統一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向上的凝聚力,在互動的競爭中不斷提高員工的素質。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創新.現代管理學概論[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42-52.
[2]水.管理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112-138.
篇5
財務管理目標作為國有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預期實踐結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總產值最大化。由于該目標缺乏對企業經營效果的綜合考慮,難以適應整體經濟運行機制的市場化轉型在世紀年代的商品經濟時期,我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在當前的國有企業股份制轉型中進一步體現為股票市場價格最大化,股票市場價格綜合反映了國有企業的當前和未來盈利能力、預期收益、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等方面的經營活動情況。
2、財務管理的理論概述
2.1 財務管理概述。財務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管理科學,是在19世紀末才產生的。在20世紀,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金融市場的日益繁榮,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再加上豐富的財務管理實踐,使財務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這一普遍存在的作為管理主體的人的主觀活動所應包括的要素,以及對各要素的具體內涵的哲學思辨,通過演繹的辦法而得到的。公司財務管理的概念表述為: 企業財務管理是以企業為對象,通過組織、控制和協調資金運動過程,以實現自身目標和企業目標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2.2 企業財務管理原則。企業開展財務管理,就是要充分發揮財務管理的運籌作用,力求實現企業內部條件、外部環境和企業目標之間的動態平衡,并從平衡中求發展,促使企業實現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因此,應當遵循一定的財務管理原則,這是現代企業財務活動內在的要求。一般來說,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原則包括以下七項:一是資本結構優化原則,即企業在資金籌集中要考慮資金成本的高低,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選擇最佳的籌資方式,保持最有利于實現企業發展戰略和財務目標的資本結構。二是資源有效配置原則,即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擁有的各項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和優化組合,并隨著生產經營和市場競爭情況的變化而不斷進行動態調整,使其發揮最大的利用效果。
3、LQ公司財務管理現狀
3.1 LQ公司簡述。LQ公司始建于1948年,已有60多年歷史,屬于國有獨資大型基礎設施施工企業,在同行業企業中具有獨特競爭優勢。具有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等多項資質,是省內最大的路橋施工企業。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共計二十余項,在我國公路與橋梁史上創下諸多第一。資產總值36.5億元,大型設備6000臺(套),多數具有國內國際領先水平。LQ公司2013年通過借殼DDHX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未來,LQ公司將繼續依賴國內外市場,堅持生產經營和資本運作并行,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實施公司轉型升級,立足建筑施工主業,多元化發展,以人才為根本,全面提質增效,開創公司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3.2 LQ公司財務管理現狀。當前,面對體制改革及建筑施工業完全市場化的現狀,LQ公司在競爭中雖然逐步發展壯大,但管理模式依舊相對粗放,制約了公司在激烈競爭中繼續健康發展。首先,在戰略管理方面。LQ公司設定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方針??茖W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做大做強主業,沿相關多元化發展。但是就目前情況來分析,公司實際發展情況,與公司制定戰略有出入。作為綜合性施工企業,公司在部分領域仍缺少明顯競爭優勢。其次,在籌資、投資管理方面。近年來,LQ公司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手段,實現了資金來源的多元化,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改善了公司現金流狀況。最后,營運資金管理方面。LQ公司圍繞穩固傳統地域、開拓新興市場、創新經營思路等方面,大力開展多元化經營工作。公司2015年全年實現經營開發產值48億元。其中,國內取得施工項目134個,合同額44億元,國外取得施工項目18個,合同額4億元。
3.3 LQ公司運營管理現狀。一是實際發展情況與既定發展戰略不符。公司雖設定了全方位發展的戰略,但與主營業務路橋施工相比,其他方面如路橋養護、建筑施工、市政工程、設備制造等發展相對較慢。二是財務管理面臨雙重壓力。公司應收賬款和存貨占資產比例維持在較高水平,尤其是建設-移交類的項目資金占用量大,回款難度較高。三是經營管理在競爭激烈的行業整體環境下仍有待進一步提高。LQ公司在信息收集渠道與跟蹤力度,招投標流程、新興市場及海外市場開發、投資類項目的投資可行性分析、同行業企業橫向聯系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
4、LQ 公司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4.1 財務管理體制不完善。建國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一直離不開國家計劃經濟的指導和推動,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企業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統收統支的財務管理體制,使得國有企業長期以來財務和會計工作高度統一,沒有分設財務和會計機構,機構運行具有高風險性和低效性。受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模式的影響,LQ公司仍沒有形成一整套動態的財務管理體制,致使財務控制機制不健全,財務分權不合理,缺乏對財務狀況的有效控制,形成了財務和會計相混的局面。LQ公司市場化轉型的總體進程與宏觀環境比較相對滯后,制約了LQ公司財務管理改革的前進步伐。
4.2 成本效益重視不足。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受到經濟發展影響,國家一直對基礎建設大力支持,而且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服從國家計劃建設,基本不存在競爭的壓力,所以LQ企業的日子一直比較舒服。LQ公司財務與會計機構大都是合并設置的,財會人員不能正確處理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的關系,公司內部存在財務管理人員的理財觀念滯后、理財知識欠缺、理財方法落后,習慣地一切聽從領導,缺乏掌握知識的主動性,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淡化了財務管理自身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參謀決策作用。作為轉型仍未完成的國有企業,對成本效益追求缺乏足夠動力。
4.3 財務風險意識薄弱。LQ公司難于妥善應對信息時代風險理財的發展要求。財務管理中的風險管理范圍狹窄,限于財務風險,而對于風險投資的管理極少論及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信息傳播速度加快,知識更新速度提高,以及。在知識經濟時代,LQ公司面臨的財務管理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披露風險。由于社會經濟活動的日益網絡化,企業經營活動與外界互動影響的聯動效應將日益顯著,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大加快,甚至通過相關媒體報道的蝴蝶效應放大,將對企業理財行為乃至整個經營活動產生某些意想不到的隨機性外部沖擊。二是產品升級風險。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LQ公司拳頭產品的有效生命周期不斷縮短,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產品的設計與研發風險。
4.4 資金營運管理問題。LQ公司資產規模較大,長期存在資金管理導致的財務問題。主要表現是資金使用計劃性不強,對工程項目資金的收支缺乏統一的籌劃和控制,隨意性大,經常出現資金緊張的局面,資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在中標后拿不到開工動員預付款和材料預付款,企業為了不耽誤工期,被迫墊支資金進行項目部建設、購買原材料、安裝變壓器等工作,墊資施工給施工企業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大量占用了公司總部的流動資金,更為嚴重的是,造成公司大量舉債,財務費用激增。這嚴重影響了公司的正常經營活動,損害施工企業在新一輪投標中的競標能力以及企業形象。
5、LQ公司財務管理問題對策研究
5.1 加快財務管理信息化。一是通過財務管理信息化,可以達到降低成本、優化配置、精確報價的核心需求。由于在交易市場存在激烈的競爭,會面臨因為報價過高而限產壓庫的危險,因此企業非常需要一個包含生產管理、成本費用控制、融資管理、價格測算和競爭報價等在內的一體化的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以保證在競爭過程中處于領先地位。二是大型國有集團公司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加強對各分、子公司的財務管理和控制。由舊體制改制為集團公司后,集團旗下都有著幾個甚至數十個分、子公司,它們處于分散狀態,各自都受不同背景、不同領導和不同制度的影響,在企業利益,管理風格和核算方法上都表現不同,因此表現出不同的企業文化和經營風格。如果不及時地將這些不同的文化和風格進行統一和規范,管理上就可能出現一盤散沙和力不從心的局面,就有可能違背了改革的初衷。因此,就要求對這些企業的財務信息實現同步管理,加強財務的監管,提高集團的資金利用率。
5.2 推行全面預算管理。預算不僅僅是一種計劃,它是一種管理機制。全員。是指預算過程的全員發動,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指預算目標的層層分解,做到人人肩上有責任;另一層含義是要確保企業集團資源在企業各部門之間進行協調和科學配置是指預算金額的總體性,不僅包括財務預算,更重要的是包括業務預算和資本預算。是指預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即預算管理不能僅停留在預算指標的下達、預算的編制和匯總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預算的執行和監控、預算的分析和調整、預算的考核與評價,真正發揮預算管理的權威性和對經營活動的指導作用。
5.3 加強財務風險管理。風險就是不確定性。企業財務預測是對未來投資及融資的估計,其是否準確對于能否有效防范財務風險意義重大。所以大型國有企業要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投資項目進行財務預測,提高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準確的財務預測可以使企業了解自己的資金需求,提前安排融資計劃,并根據融資情況安排生產和投資,從而起到防范財務風險的作用。除此之外,企業還要建立風險監控預警機制和綜合效益評價體系,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有效監測和實時反饋,針對可能突破風險預警界線的問題,管理者要及時調整和修正財務決策,從而防患于未燃。
篇6
關鍵詞:企業社會資本;內部社會資本;理論簡述
一、企業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這一概念自從在1980年由法國社會學家皮爾?布迪爾(Pierre Bourdieu)首次提出后,社會資本理論很快就成為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分析框架之一,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競相引入社會資本理論視角。根據研究的主體層次社會資本理論可分為微觀(個人)、中觀(群體、組織)和宏觀(社會)3個層面。企業社會資本理論是社會資本在中觀層次的應用,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研究社會資本的。
(一)企業社會資本的概念
社會資本在理論界還為形成統一的認識,它的派生理論企業社會資本,也還未形成一個系統的、統一的和可操作性的概念。但根據社會資本概念流派,總體上可將企業社會資本的概念劃分為3種:基于資源的概念、基于能力的概念和基于關系網絡的概念。
基于資源說認為企業社會資本本質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源。它的主要問題在于由資源與資本這兩個概念所導致的同義反復,當不能清楚說明資源的含義時,也無法準確界定資本的含義;基于能力說是從企業社會資本的功能的角度來界定其概念的,是將企業社會資本視為企業獲取網絡關系中資源的能力。這派觀點的問題是沒有明確闡述企業動員或獲取稀有資源的能力是社會資本本身還是其功能;基于社會網絡說是由對社會網的研究發展而來的結構觀,這種概念界定的范圍過于狹窄,把企業社會資本的載體認同為是企業社會資本,降低了企業社會資本的解釋力。企業社會網絡本身不是社會資本,企業社會資本是動用了的、用來從事生產性的經濟活動的社會網絡。
筆者比較認同企業社會資本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嵌入在以企業為中心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長期交往而組成的關系網絡。企業通過有目的行動獲取或動員此資源,獲取稀缺資源促進目標實現并獲得收益,資源涉取能力建設是企業社會資本的工具性價值。企業社會資本是權變的,只有企業控制的并能夠有利于組織目標實現為企業帶來正效益的網絡資源才能稱為組織的社會資本,而不是約束和限制組織目標實現的網絡資源,企業社會資本也具有時期性。
(二)企業社會資本的分類
企業是市場和等級制度的混合體,嵌入性存在于自我網絡(是所有與企業相聯系的組織及其關系構成的網絡)與二元網絡(把企業看作是網絡實體,它是多個行動者的體制化的結構)兩個不同的水平。根據企業組織邊界與企業網絡水平的不同,可將企業的社會資本分為內部社會資本和外部社會資本兩個組成部分。企業內部社會資本是存在于企業內部員工之間、部門之間、個人與部門之間形成的網絡中的社會資本。企業外部社會資本是嵌入在由企業與政府、社會組織及其他企業建立各種社會關系形成外部關系網絡中所形成的社會資本。
學者們對于是否可將企業社會資本分為外部資本和內部資本持不同觀點。Tsai & Ghoshal(1998)認為企業社會資本包括內外兩大方面的社會關系網絡,它們均由縱向、橫向以及社會3個維度的聯系。王革、張玉利(2004)等認為企業社會資本包括企業與外部組織間以及企業內部各部分問的相互關系,企業家社會資本和員工社會資本。也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資本不包括內視角度。如劉林平(2006)明確提出對于企業社會資本的研究應當放在企業的外部聯系上,并不存在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要嚴格區分開企業的社會資本和企業內個人的社會資本。
筆者贊成企業存在內部社會資本,組織成員的個人社會資本可以向企業社會資本轉化的觀點。組織成員個人的社會資本對于企業社會資本的生成存在不可忽視的影響,企業社會資本的積累離不開企業內員工社會活動,企業員工所擁有的社會網絡是企業社會資本的一個重要來源。企業組織內部的信任、合作、共識、規范等屬于企業社會資本并影響外部社會資本的獲取。
二、企業內部社會資本
企業組織內部關系網絡是由企業與其內部各類成員之間以及成員之間對各自利益的追求以及對維護企業整體利益彼此間進行重復博弈而構成的一種客觀社會關系。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是企業內部諸要素運動、變化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像一張網分布、滲透于企業的一切結構之間及活動領域。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就是在組織內部關系網形成發展的時候形成和發展的。
(一)內部社會資本的內涵
1、主體是企業。企業內部社會資本的積累與功能實現離不開企業成員的努力,但是企業成員只是內部社會資本的客體。企業社會資本可以在比員工個人更高層次的行動者中生成,部門和企業作為具有獨立性的行為主體,可以生成自身的社會資本。企業內部社會資本不是員工個人社會資本的累加,兩者產生的背景和作用的機制與時間都相差甚遠。
2、基礎是利益關系。社會資本產生的基礎和本質要素是利益關系。企業內部的關系網絡正是各個成員基于對各自利益的追求以及對企業整體利益的維護上,在彼此間進行反復博弈的過程中形成較為穩定的相互關系
3、核心是信任。李敏(2005)微觀信任網絡是企業內部凝聚力的來源,是企業內部參與、合作的基礎。社會資本依賴于信任,信任是內部社會資本的核心因素,是社會資本形成的前提條件,衡量的重要標準,是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發生作用的關鍵。
4、內部關系網絡是載體。社會資本實際是嵌入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資產,企業內部社會資本是蘊涵于企業內部所構建的組織結構與網絡中,是組織內部成員之間以及與組織互動形成關系網形成發展的時候生成和發展的。
(二)內部社會資本的組成
張其仔(2000)在分析企業社會資本對國有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時,將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分解成3種類型:一是存諸于工人之間的社會資本;二是存諸于工人與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資本;三是存諸于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資本。H.Yli-Renko、E.Autio和V.Tontti(2002)在《社會資本、知識和技術型新企業的國際化成長》中提出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包括:組織內部的不同部門之間是否存在緊密的、持續的合作;員工的工作是否包括不同的職責;企業內部團隊工作是否非常重要;企業內部員工是否在不同的工作之間進行輪崗。張方華(2003)在研究企業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的關系中,將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概括為以下方面:各部門之間的信任和合作程度、員工的輪崗制、員工間的信任和知識共享度、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團隊學習的重要性。
(三)研究緯度
1、聯系緯度。邊燕杰、丘海雄(2000)在研究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功效中將企業的社會聯系分為3類:縱向聯系、橫向聯系和社會聯系(見圖1)。企業內部社會資本也可從企業內部形成的這3類關系聯系角度來闡述:(1)企業內部的橫向聯系:指企業同級層次的員工相互間的溝通和交往。具體表現為存儲于工人之間的社會資本、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資本以及存儲于各部門之間的社會資本。(2)企業內部的縱向聯系:是按照企業的組織設計和職能劃分所形成的層級垂直聯系,主要指存在于員工及其上級之間的聯系。這種縱向聯系既有自上而下的聯系,又有自下而上的聯系。具體可表現為存儲于工人與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資本。(3)企業內部成員的社會聯系:指企業內部普通員工和管理者與企業外部社會的聯系,這種關系產生的社會資本有時會與企業外部社會資本交叉和重疊。員工社會聯系屬于企業潛在的社會資本,充分發掘可極大增加獲取企業稀缺資源的能力。
2、特征緯度。從企業社會資本自身的特征出發對之進行維度劃分NahaPiet&Ghoshal(1998)在研究組織內社會資本與組織智力資本的關系時,把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分為結構性維度、關系性維度和認知性維度3個基本維度:(1)結構型維度主要指的是組企業中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程度,即指企業中的社會網絡特征相對客觀。這一維度主要關注網絡聯系的存在與否、聯系強弱及網絡位置等。結構維度為員工之間的信任關系以及各種制度、慣例、期望等的形成構建了基礎。主要包含以下指標:網絡聯結、網絡構型、網絡適用性。(2)關系型維度是在結構維度所確定的網絡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建立起的規章制度,長期形成的組織慣例。它主要指人與人之間是否相互信任、喜歡、認同的程度等,即企業中人際關系的質量。包含的指標:人際吸引力、信任、組織認同。(3)認知型維度是指提供不同主體間共同理解的表達、解釋與意義系統的那些資源,如語言、符號和文化習慣。狹義的認知型維度只包括那些組織內共享的語言、符號,共同理解的表達、解釋;廣義的認知型維度還包含組織成員共享的價值觀態度和信仰及其他意義體系。認識維的社會資本為員工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主觀和心理上的保障。
目前,企業內部社會資本研究文獻大都是從3個維度進行的。企業內部3個維度的社會資本之間對企業的影響是很難區分。因為,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存在非常明顯的相關性:關系維與結構維以及關系維與認知維之間相互影響,結構維影響認知維。
三、企業內部社會資本的測量
企業內部社會資本測量是企業內部社會研究重要的關鍵部分,內部社會資本的效用都是通過測量其存量來證實的。目前企業社會資本未形成一致全面、系統的測量方式。對企業社會資本的直接測量是困難的,學者們通過設立相應的指標把內部社會資本的某幾個構成方面量化代表內部社會資本的存量,但主要集中在微觀層次(個體)的測量,沒有企業整體層次的測量,忽略了企業社會行為的組織特征。
張其仔(2000)在社會資本與國有企業績效研究中,通過測量企業中的合作程度的高低來測量來反映企業內部社會資本的存量。合作程度是通過問職工他與本班組大部分其他同事的關系,職工對其與管理人員之間的滿意度和班組長、工段長和車間領導融洽程度3個問題,對這3個問題進行了分級,請員工打分,得到社會資本指數。
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農村社會學系的劉遷和Davi d O’Brien對員工社會資本存量大小對企業的經營績效有什么直接或潛在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時,員工的社會資本是由士氣與和諧這兩個概念來體現的。員工的士氣定義為員工的對于其企業興衰的態度。通過對6個問題的回答測量被訪者的士氣上的得分。和諧則被定義為企業成員對們之間相互關系的主觀判斷,根據被訪者對6個問題在尺度上標出的位置,計算出其在和諧的每個方面的得分,最終得出其在和諧上的得分。
韋影(2005)在研究企業的內部社會資本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時將結構維度分為:聯系的頻繁程度、聯系的密切程度、聯系所花費的時間;關系維度的測量采用:聯系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存在損人利己的傾向、聯系雙方能真誠合作;認知維度測量:網絡聯系因有共同語言能有效溝通、聯系中擁有一致的集體目標、聯系雙方能相互信守諾言。
四、企業內部社會資本對企業的作用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最直接的受制于企業內部關系的力量,因此,內部的社會資本是其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重要資源,是組織賴以存在的基礎。國內外相關學者從多個方面研究了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對企業具有正面影響。各個學科領域的學者在對社會資本的研究中,由于各自的知識背景不同、側重點也不同。主要從競爭優勢、知識共享、技術創新、工作效率4個方面研究內部社會資本的功能。
總的來說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可以促進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資源交換和組合,增強生產要素組合的效率,加大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回報;基于信任基礎上的互惠行為,增加員工對企業組織的認同感和依賴性,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彌補科層制度的弊端,降低機會行為與管理成本、員工流失率;社會資本的有效利用和運轉使員工在物質和精神需求都得到滿足,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并使其產生組織公民行為;加速信息和知識等資源的流動,尤其是隱性知識的轉移,增強內部知識資源的整合,減少內耗,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幫助企業建立內生優勢;內部社會資本影響企業外部社會資本效用的發揮。
五、結束語
社會資本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強調協調和合作的效用、注重信任和規范力量的思想已成為企業管理的時代主流。企業內部社會資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待各學者深入研究,完善理論體系。其中的問題是:主要研究聚焦在企業社會內部資本的概念內涵,企業社會資本的功能聚焦在對于企業競爭優勢、經營績效和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對企業具體管理(如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的作用研究較少;理論體系研究多于實證分析,如何把社會資本的理論真正應用到企業中研究甚少;企業層次內部社會資本的測量問題以及積累的途徑和方式仍是研究課題的難點。
參考文獻:
1、Leenders R J,Gabby S M.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and Liability[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2、周曉虎,陳傳明.企業社會資本與戰略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6.
3、邊燕杰,丘海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000(2).
4、張方華.知識型企業的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績效研究[D].浙江大學,2004.
5、韋影.企業社會資本的測量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4(3).
6、劉林平.企業的社會資本:概念反思和測量途徑――兼評邊燕杰、丘海雄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社會學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