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是一本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辦的一本經濟類雜志,該刊是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主要刊載經濟相關領域研究成果與實踐。該刊創刊于1958年,出版周期雙月刊,影響因子為1.51。該期刊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擴展版)、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收錄。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創辦至今已有64余年歷史。其間,體制幾經分合變遷,刊名數次更易,但除個別短時期外,沒有中斷辦學報的傳統。以下就各個時期辦學報的情況作一簡述。
1.中原大學時期(1948.6—1953.7):《改造》、《中大生活》
中原大學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后期,適應人民解放區迅速擴展,新中國建立在即的形勢需要,以培養解放區和新中國建設迫切需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干部為目的的一所抗大式的革命大學。它由當時中共中央中原局領導人鄧小平、、決策,親自領導籌建。1948年8月在河南寶豐成立。著名史學家范文瀾任校長,資深革命家潘梓年任副校長。學校成立不久,即創辦了名稱為《改造》的刊物,其宗旨是貫徹學校的教育方針,把理論學習與培養目標結合起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改造思想,改造世界觀,把知識分子當作自己人進行教育改造,把他們培養成能為人民服務的戰士,把一般知識分子改造成為革命知識分子。圍繞這一目標,刊載的主要內容有:理論學習與研究、改造心得體會、社會調查報告、教學研究、動態等。《改造》為16開本,每期約60面,校內發行。原定半月刊,實際為不定期出版。1950年,為了適應迅速發展的形勢需要,還創辦了《中大生活》。其宗旨與《改造》一致,但形式為4開,出版周期較短。為了保證這兩個刊物的正常出版。學校成立了編委會。首任負責人江濤為1938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后曾任地質部辦公廳主任,為著名地質科學家李四光的入黨介紹人。編輯工作人員有杜雷.萬宗武.李正本、馬文燦等。中原大學時期學報的最大特點是密切配合革命形勢需要,理論緊密聯系實際,內容生動多樣,形式不拘一格。比如,如何認識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如何看待政權;如何認識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何特點;封建地主階級為如何壓迫農民;為什么知識分子思想需要改造以及如何改造等,成為刊物的基本研究范圍與熱點問題。其共同特點是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平等討論,以理服人;實事求是,樸實無華。這兩個刊物在貫徹辦校方針,造就培養大批革命干部的教育改造活動中發揮了直接的突出的作用。
2.中南財經學院時期(1953.8—1958.9):《中南財經學院學報》、《經濟問題》
中南財經學院是根據1953年國家政務院180次會議決定成立的。由中原大學的財經學院與中山大學、河南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的財經系科合并而成。這是國家為了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需要,改造舊的高等教育結構,以期確保高等教育質量的一項重大措施。中南財院的成立,標志著學校由過去適應戰爭年代和奪取政權的需要,轉向為經濟建設服務為主;從戰時教育向正規教育的轉變,開拓了向新型、正規高等財經教育邁進的歷史。作為這一轉變的重要標志,1956年,出版了《中南財經學院學報》。16開本,不定期出版。內部發行,每期160面。這一年,黨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學院制定了12年科研發展規劃,科研學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濃厚氣氛。在這個情況下,學院覺得以對內為主的學報不適應形勢發展要求,遂于1957年10月改創了名為《經濟問題》,面向社會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其宗旨是:宣揚馬克思主義經濟科學基本理論,批判資產階級思想,闡明黨和政府經濟政策,開展理論與實際問題以及財經教育的自由討論研究,服務于財經干部教育和經濟研究,堅定地面向讀者。主要欄目有:學術討論、工作研究、讀書札記、學術動態、資產階級學術批判、譯文等。刊物為雙月出版,每期約60頁,郵發代號為38—15。定價人民幣0.30元。從1957年10月,一直出版到1958年12月,共9期。刊物設編委會。主要負責者為何畏、彭澄、陶兆松等。
3.湖北大學時期(1958.10—1970.11):《政治與經濟》
湖北大學于1958年9月30日在原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的校址正式成立。除這兩所學校外,還合并吸收了中南政法干校以及武漢大學法律系。學校的任務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湖北省培養高中等學校政治理論及理科師資、科研人員,為全省財經政法部門培養實際工作干部。根據學校體制的改變,在原《經濟問題》以及中南政法學院學報的基礎上,創辦了《政治與經濟》月刊,由郵局公開征訂發行。其宗旨是,密切結合政治與經濟工作,反映社會生活實際,研討問題,成為財經政治方面的教學研究園地,廣大干部學習政治經濟知識的社會讀物。無分欄目,每期約50面,全國公開發行,定價0.20。該刊從1958年1月出版第一期,到1960年6月,共出版15期。由于國民經濟進入困難時期,紙張、經費均陷入困難而停刊。該刊設編委會,工作人員有何畏、吳其敬、彭澄、劉其發等。
4.湖北財經專科學校時期(1971.12—1977.12):《理論與實踐》
湖北財經專科學校,是在期間,教育備受摧殘,黨仍然認識到財經教育的必要,在全國僅保存的一所半財經院校中的“半所”。這一時期是在困難復雜的情況下,苦撐局面,堅持財經教育的低潮時期。為了盡可能堅持正常的教學與研究活動,學校創辦了《理論與實踐》這一特殊時期的學報。無確定欄目,主要內容包括理論學習與研討,財經專業問題研究.教學改革、調查報告等。不定期出版,每期約80面。從1975年創刊至1979年,共出版18期。負責人為李正本。
5.湖北財經學院時期(1978.1—1985.10):《湖北財經學院學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教育、科學、文化重新受到重視。經湖北省批準,湖北財經專科學校改名為湖北財經學院。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湖北財經學院由財政部及湖北省雙重領導,以財政部為主。《理論與實踐》遂于1979年11月更名為《湖北財經學院學報》。經過短時期試刊,1980年5月15日正式公開出版。刊號為38—25;季刊;每期120~150面;不分欄目;定價人民幣0.30元。刊物的基本內容,加強了學術性、研究性、專業性;在編排上也更加注意適應公開刊物的要求,逐步擺脫了時期形成為運動服務的政治性刊物的束縛,在質量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80~1983年為季刊,1984年第1期改為雙月刊。本時期正式成立了行政級別為處級的學報編輯部。主要負責人為李正本、任醒癡。工作人員有曾令修、吳其朗、屈演文、周景明、李效梅、姚巧云。
6.中南財經大學時期(1985.10—2000.5):《中南財經大學學報》
1985年9月,財政部決定湖北財經學院更名為中南財經大學。這標志著國家四化建設對學校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與希望,也是學校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隨著校名變更,《湖北財經學院學報》相應更名為《中南財經大學學報》。此時期學報發展的內外部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學報質量獲得新的提高。從內部條件看,學校加強了領導與支持。調入新生力量,充實編輯隊伍。工作人員由過去的二三人一度增至8人,副高職以上達到5人。經費及辦公條件逐步有所改善。從外部條件看,省委宣傳部、新聞出版局加強了領導,多次組織了人員培訓、檢查評估、評優評獎活動,對學報工作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學報加強了內部管理,注意提高編輯隊伍素質,虛心學習先進經驗,全面貫徹辦刊宗旨,不斷提高學報質量,使刊物在多次評比中獲得良好榮譽。此時期(至1999年4月)學報的負責人為李正本(1989年離休)、屈演文,工作人員有周景明、陳敦賢、張從發、李效梅、靳香玲、姚巧云。1999年4月以后學報的負責人為吳俊培、王壽安、張中華、趙凌云以及陳敦賢。
7.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時期(2000.5—)
為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增加載文量,自2000年第1期起,學報擴版,由1999年的118頁增加到128頁。2000年開始實施二次稿酬制度,對學報刊發的文稿,經文摘類期刊轉載后,以年度發放二次稿酬,同時對被轉載文章的責任編輯給予適當獎勵。以鼓勵作者提供高質量的文稿,鼓勵編輯精心加工文稿。
2000年5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政法學院合并組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決定》(教發[2000]86號),中南財經大學和中南政法學院合并組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同時撤銷原兩校建制。根據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同意教育部所屬高校期刊調整意見的函》(新出報刊[2001]1330號)要求,原《中南財經大學學報》變更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其主辦主管單位由中南財經大學、財政部變更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育部;原刊號CN42—1119/F變更為CN42—1663/F,國際標準刊號仍為ISSN1003-5230,雙月刊。學報的工作人員有屈演文、陳敦賢、張從發、李效梅、靳香玲、姚巧云。為適應合校后的新格局,配合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自2002年第1期起,學報再次擴版一個印張,由2001年的128頁增加到144頁。
2002~2005年,學校任命副校長張中華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學報主編,陳敦賢為常務副主編。2006~2007年,副校長楊燦明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學報主編,2008~2010年,副校長楊云彥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學報主編。學報編輯部近年來經過新老更替,退休或調出編輯部的有4人(屈演文、姚巧云、張從發和靳香玲),分別于2005年和2007年公開招聘3位編輯,逐步形成一支高效精干、愛崗敬業的編輯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崗5位專業編輯中有3人取得經濟學或管理學博士學位,有1人為財政部財科所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1人為在職博士生;編審1人、副編審1人、編輯3人。
根據2010年6月21日印發的《關于調整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工作分工和聯系單位的通知》(中南大黨字〔2010〕50號),由副校長劉可風教授、博士生導師分管學報編輯部工作;2011年,由校長楊燦明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學報主編。編輯部工作人員有陳敦賢、李效梅、肖加元、胡浩志和易會文。
本刊主要資助項目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
本刊主要資助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67211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1ZD03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8&ZD02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1CJY01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3CC--L03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IZDl4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873135)、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07JZD001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3CJY06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601012)。
1.本刊倡導創新、求實、嚴謹的學風和文風,歡迎不同學術觀點的平等爭鳴。接受電子版和紙質投稿,本刊已啟用“遠程稿件處理系統”,網絡投稿請按“遠程稿件處理系統”的要求辦理。敬請作者關注本刊官方網頁中相關通知和鏈接
2.題名。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論文應有英文題名。
3.作者單位。包括單位全稱、所在省市名及郵政編碼,且要有相應的英文。請注明詳細的聯系地址和聯系方式(電話、電子信箱等信息)。
4.文稿以10000字左右為宜,歡迎簡明扼要而又論證充分的短文。文稿必須附有200~300字的中文和英文摘要,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應是文章主要觀點的濃縮。每篇文章可選3~8個關鍵詞,并附英文關鍵詞,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隔開。
5.作者簡介。可按以下順序標出: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工作單位,職稱和學位。
6.基金項目。如果所投稿件是作者承擔的科研基金項目,請以“基金項目:”標明基金項目名稱,并在圓括號內注明項目編號。
7.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采用人民出版社最新版本。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用1995年版,《列寧全集》用1984年以后版本,《選集》用1991年版,《鄧小平文選》(一、二卷)用1994年版,等等。引用原文必須核對準確,注明準確出處。凡涉及數學模型和公式的,務請認真驗算,確保計量方法和模型正確。
機構名稱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1199 | 企業;資本;金融;財政;會計 |
武漢大學 | 140 | 企業;資本;金融;銀行;實證 |
南開大學 | 88 | 企業;資本;融資;勞動力;銀行 |
湖南大學 | 53 | 企業;資本;公司治理;銀行;稅收 |
中國人民大學 | 50 | 企業;銀行;金融;稅收;資本 |
湖北大學 | 48 | 金融;異化;銀行;銀行業;銀行業競爭 |
天津財經大學 | 48 | 企業;會計;融資;金融;融資約束 |
南京大學 | 46 | 企業;資產;融資;保險;經濟增長 |
武漢理工大學 | 46 | 企業;會計;政府;實證;注冊 |
山東大學 | 43 | 企業;實證;股價;出口;銀行 |
地址: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南湖大道182號
郵編:430073
主編:楊燦明
我們不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雜志社。本站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主要從事雜志訂閱與期刊服務,不是任何雜志官網。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南湖大道182號,郵編:43007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雜志是一本CSSCI南大期刊、北大期刊、統計源期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辦的一本經濟類期刊。國內刊號:42-1663/F,國際刊號:1003-5230。該期刊詳細信息可以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上查詢。
您好,我們擁有多年豐富的期刊服務經驗,可以協助您進行期刊投稿,優化投稿流程,避免頻繁碰壁,縮短發表周期,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讓您的學術成果快速發表。
能否發表主要取決于您稿件本身的內容,期刊編輯會基于一定的考量,比如發表范圍、投稿資料、研究原創性等內容做出主觀決定。因此,任何正規的學術服務機構均無法保證發表,但我們會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您理解和遵循發表要求,助您提升發表幾率。若我們未達到服務承諾,我們將退還款項。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南湖大道182號,郵編:43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