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治理范文

時間:2024-01-19 17:49: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生態治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生態治理

篇1

關鍵字: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設計理念存在問題相關措施發展趨勢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ppeared to reduce space area is reduced, the water narrows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river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stewater discharge, so that the river water quality in the worse, the people have to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build river flow, but this is not a long wa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overnance mode of ecological river, it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the river current model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 of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city ecological river; governance model; design concept; problems;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圖分類號:TV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態系統建設的關鍵部分,在空間上可以作為區分城區與自然區的過渡地帶,在形態上可以為城市的布局增添生動性,由此可見,城市河道的治理與維護對于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城市生態河道治理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防洪標準較低、河道淤積、水面減少等,這些都會制約城市的發展,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城市河道的維護。下面本文就從四個方面論述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發展情況和今后的發展趨勢。

一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理念及治理現狀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要改變傳統的觀念,建立起生態河道治理新模式,并以此為理念進行河道治理。首先需要強調“人水和諧”的理念。城市生態河道的治理體現了人類在充分運用自己的能動性去改造自然界,并力求保持一種和諧的狀態,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堅持“人水和諧”的理念,達到維護生態環境長期平衡的狀態,實現人水相親的河道治理目標,這也代表了今后治理模式的一個發展方向。

其次要以“蓄洪涵水“理念為核心,這就要抓住一個要點即順其自然。在河道治理過程中,一定要尊重河道的形態,周圍的環境以及起伏多變的河床,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態的優勢進行治理,能夠有效的抵御洪水的破壞力。

再次需要把握聯網治理的理念。河道的治理工作不能分段進行,單獨治理,而是要將整條河道實施綜合治理,這樣能夠綜合的考慮上下游的情況,做好規劃,使整個水系像一個網狀一樣相互連接,保持河道通暢。

最后生態河道的治理模式還需要講究美感。河道是動植物氣息的場所,在進行河道治理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保證其周邊動植物的多樣性,充分展現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觀念。

城市生態河道在治理的過程中遵循了人水和諧、蓄洪涵水以及講究美感的治理模式,在保證河道暢通以及增強抵御洪水破壞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部分治理者也能夠充分的利用河道的自然形態進行治理,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畢竟是少數,很多情況下河道的治理出現了人為化的現象。以上本文簡單的論述了城市生態河道在治理過程中的現狀,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問題,下面本文就著重從問題出發進行論述。

二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河道的治理對于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強調河道的行洪排澇能力,忽視了生態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減少,河道中的許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間,這樣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態破壞。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人為化色彩嚴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質護坡,這樣一來就不利于周圍生態環境的發展,造成兩岸植被的破壞,打破了生態平衡,也喪失了周邊本應有的原貌;同時由于河流的濱水區是一個邊緣地帶,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河岸帶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破壞,呈現出人為化的現象,單調且喪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來,人們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通過改變河道系統實現自身利益需求,這樣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態的變化,加之在治理過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態問題成為現在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

三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相關措施

上文中簡單的論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生態問題成為治理工作的關鍵,加強城市生態河道治理至關重要。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確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蝕的基礎上,以重建河道周邊生態系統景觀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創造出“人水和諧”的生態河道環境。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可采取工程措施進行城市生態河道治理。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態的前提下,確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彎取直的方式進行治理。治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以及上下游的情況。要拆除混凝土澆筑的河床,允許自然侵蝕現象的發生,然后運用透水性能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進行保護性的修護,從而形成河床。對于洪水沖頂的部位需要加強防護措施,穩定提防,而非沖頂的部位則進行清淤工程。

其次需要下大力度進行生態措施的建設,使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為此,可以建設綠色生態護岸,改善傳統混凝土護岸的封閉環境,在充分考慮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態治理的因素。而在護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為主的護坡,采用復式斷面的生態護岸。在岸坡砌護的過程中要使用透氣和透水性能較好的材料,保證其滲透性,實現河水與河岸之間的調節。

最后河道治理中的景觀建設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實現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關鍵環節。河道治理過程中的景觀建設,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利用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將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最終形成一個有較強的水體自凈能力的生態系統,促進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發展。

四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發展趨勢

濱水是城市發展中最為寶貴的空間,而城市生態河道建設已經成為今后的發展趨勢,要緊緊把握生態這一核心進行河道的治理,以恢復河道的生態系統,實現河水的自我修復。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今后的發展方向也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其治理模式的發展趨勢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治理要朝著保持河道舒展化和流暢化的方向發展,使河道的整治順其自然,疏堵合理;其次城市生態河道治理要朝著維護河道斷面的自然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合理利用河流的空間資源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和人們的生活需要;最后要實現河道治理中護岸的景觀化和生態化,為維護生態系統打下基礎。

在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過程中,一定要緊緊把握住生態治理的方向,對于河流各個河段的水岸建設既要體現特色,又要結合各地的自然環境特征,創造出具有人文特色的河道治理環境,但不能夠忽視的是,在進行河道治理的過程中,要充分借鑒歷史或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和教訓,融合當地的河道特色進行治理,逐步恢復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功能和其本來的面貌,使整治后的河道能夠充分體現生態的特色,能夠和周圍的環境相協調,促進城市的發展,這是今后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發展大趨勢。

結束語:城市河道的治理對于城市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這樣才能實現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良性發展。在實際的河道治理過程中依然存在這一定的問題,本文也簡單的論述了,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保證城市生態河道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最后本文也指出了其今后的發展趨勢,希望能夠對今后的城市生態河道管理模式的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費成效 黃百順 顧娜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發展趨勢研究探討 江淮水利科技,2011年第02期

[2] 王振 張玉蘭 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整治措施探析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第17期

[3] 韓黎 生態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評價方法研究 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篇2

【關鍵詞】 整體性治理 城市生態環境治理 整合策略

一、整體性治理理論

1、定義

整體性治理理論是目前在西方最為推行和前沿的治理理論,希克斯在其著作《邁向整體性治理》(2002)中將整體性治理理論定義為政府機構之間在充分溝通與合作的條件下,達到有效的協調與整合,使得彼此的政策目標能夠連續一致,政策的執行手段能夠相互配合,創造相互強化的效果,達到沒有間隙的合作治理。波利特在其發表的《聯合性政府》一文中認為整體性治理是一種通過橫向和縱向協調的思想與行動來實現預期利益的政府治理范式。簡言之,整體性治理理論是以政府內部各層級機構、部門的整體性運行為出發點,強調預防、公民需求和結果導向,充分重視信息技術在治理當中的重大作用,通過在政策、規章、服務和監督四個方面的層級整合、功能整合、公私部門整合,達到整體性的治理效果,為公民提供一站式無縫隙的單一窗口服務的新興治理理論。

2、問題指向

碎片化與棘手性是整體性治理理論所面臨和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希克斯認為,以往根據功能將政府劃分成了各個部門,部門之間呈現高度分化的狀態,以至于難以有效地解決越來越復雜的民生問題,整體性治理則是要解決這一問題。他認為,整體性治理所指的碎片化是“專家之間因為缺乏協調所導致的結果”;“碎片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有無數種問題的來源,必須在完善設計的整體性治理當中才能準確的知道它的由來”。韓保中則認為“碎片化是指不同功能及專業的機關間,缺乏溝通、合作與團結,導致各自為政的局面,無法有效處理共同的跨界議題,造成政府機關個別或整體政策目標執行時的失敗”。棘手性是整體性治理的一個挑戰方向。希克斯指出“人民有許多聯合性的難題(Joined-up problems)……,這些難題并不是按照專業、功能或機構的邊界發生的”,“解決跨部門邊界(Boundries)的復雜難題,需要新的途徑”,“棘手性是指許多民生問題跨越了數個部門的邊界,導致很難以單獨的某個部門獨自解決的情形”。按照他的理解,棘手性的問題是跨越部門邊界的、是具有聯合性質的不能以單一部門的力量解決的,因而整體性治理需要以此來作為努力的方向,找到解決這些棘手性問題的對策。

3、核心概念

(1)目標與手段相互增強。希克斯認為單純的跨界合作并不能構成整體性治理,要分辨一個政府的管理形態是否為整體性政府需要從目標和手段兩個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程度來判斷。他以組織機構的政策目標和手段是否相互增益將政府的治理形態分為漸進式政府、領主式政府、整體性政府、碎片化政府和協同型政府五種,而整體性政府要求的則是達到目標與手段相互增強的效果。

(2)信任與責任。希克斯認為在政府組織之間建立信任是整體性治理所需要的關鍵性整合,沒有信任的相互合作和協調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即使成為現實也是不會長久的。因此,建立信任的相互關系對于構建整體性治理戰略非常關鍵。同時,希克斯認為責任感是整體性治理當中最重要的,這里的責任感包括了誠實、效率以及有效性(或項目責任)三個方面的內容。誠實主要是指在涉及公款使用的時候應當遵守規矩;效率主要涉及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政策輸入和輸出之間的關系;有效性(或項目責任)指的是行政人員應對其行政行為負責。

(3)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整體性治理理論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整體性治理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其快速發展為整體性治理的實現奠定了基礎。鄧利維認為,數字時代的治理核心在于強調服務的重新整合,整體的、協同的決策方式以及電子行政運作廣泛的數字化。因此,整體性治理理論把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作為治理的手段,整合不同的網絡支撐技術、網絡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簡化基礎性的網絡程度和步驟,從整體性目的出發,力求建立一個統一、標準的信息平臺,簡化政府治理的程序,實現輕松快捷、資源共享的在線治理模式。

(4)協調整合。希克斯將整體性治理中的整合分為兩個維度進行了闡釋,一個是政府的組織構架與形態,一個是政府運作。在政府的組織構架與形態上的整合包含治理層級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以及公私部門的整合三個方面,治理層級的整合是指國際與國家層級的整合、中央與地方層級的整合等階梯式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是指將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部門進行整合;公私部門整合是指將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非營利性組織進行整合。在政府運作層面則包含了政策、規章、服務和監督四個方面的整合,政策整合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內容、政策評估以及政策過程的整合;規章整合是指有關個人的規章制度與公共部門的規章制度、私人部門的規章制度中的內容的整合;服務整合是指將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公共產品、供給方式以及產生的影響進行整合;監督整合則是對政策整合、規章整合、服務整合三方面的科學評估。

二、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現狀

1、整體性治理視角下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1)存在政府部門之間合作不足的現象。政府部門之間合作不足主要是由于各部門、各層級之間的條塊分割所導致的。部門間條塊分割導致的合作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行政職能上的重疊,導致資源浪費;二是行政行為上的互相推諉,導致治理效率低下。行政職能上的重疊主要表現在各部門分別對自己所轄范圍內的行政事務負責,這樣就容易出現因為相互之間的信息溝通不足導致政出多門的情況;同時,不同的部門彼此之間可能目標沖突、數據不一致、標準不一,多重管理和執法最終導致人力、財力資源的雙重浪費。行政行為上的相互推諉在那些職能重疊、邊界模糊的行政問題上屢見不鮮,“遇到好管的事,都爭著管;遇到有財政資金分配支持的事,都搶著要”,遇到難管的事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終導致行政效率低、信任度缺失。

(2)存在公眾及其他治理主體參與不足的現象。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包括政府、公民、企業、環境NGO等,但是由于各種體制內和體制外因素的影響,公民、企業、環境NGO等民間治理主體在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參與程度不高、作用不明顯。我國獲得環境標志認證的企業數量相對于我國龐大的企業基數來說偏少,參與渠道受限、專業人員不足、活動經費有限等才是我國環保NGO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作用受限的主要因素,公民的“搭便車”思想也限制了其作為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主體的積極性。

(3)存在信息閉塞的現象。我國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上,信息不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導致的信息閉塞;二是電子政府服務系統建立不夠完善導致的信息閉塞。“環境中污染物成分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檢測設備的技術要求愈來愈高,而多數環保部門現有的監理儀器裝備嚴重匱乏、陳舊落后、檔次低、品種少。基層環保部門情況更糟,以至于不能及時出數據;有些需要監測的項目,無能力監測,只好放棄”。網絡技術的運用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上面也顯得非常欠缺,2013年環境統計年報數據顯示,我國環保系統機構總數達14257個,其中國家級機構45個,省級400個,地市級2252個,縣級環保機構8866個,鄉鎮環保機構2694個,但是這些機構多數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網站,有獨立網站的也很少更新。

2、整體性治理視角下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政府的自利性特征。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理論學派將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納入了“經濟人”的假設,認為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具有自利性的取向,他們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當公共利益與他們自身的利益相沖突時,他們更多選擇的是自身利益。我國目前官員考核選拔的重要衡量標準是GDP,即使還有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考核指標,但GDP在其中還是占據著主要位置,這就容易導致地方政府、官員為了促進本轄區的經濟增長,不惜以破壞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降低環境準入的標準,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引進來,對他們的污染破壞行為睜只眼閉只眼,甚至干擾環境部門執法。

(2)制度建設滯后。在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制度建設的落后可以簡單概括為法律法規制定的滯后性和模糊性以及組織管理模式的不合理兩個方面。首先,我國在環境治理上的研究起步較晚,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和完善,法律數量和所涉及的范圍相較于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所面臨問題的難度和寬度還是有所不足,導致一些環保問題無法可依、模棱兩可。其次,我國現行環保法律法規對于跨地域性的生態問題規定多個治理主體,但是沒有細化主體之間的職責和義務,導致在執法的過程中無所適從,自由裁量。同時,我國目前實行的政府直控式的管理模式使環保部門工作的開展受限,成為制約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發展的重要因素。

(3)社會環保意識不高。從整體性治理視角而言,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與義務,企業、公眾、非營利組織更是踐行環保政策、環保行為的直接主體。但是目前的狀況是全民無法做到共同參與、共同治理,無論是民眾、企業還是非營利組織環保意識不足,參與度不夠。公眾雖然重視環保,但是落到實處的行動還是非常有限;企業追求利益,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環保NGO很多掛靠在行政機構之下,行政色彩濃厚,在資金、人員等方面缺乏獨立性,大多數心有余而力不足。

(4)技術支撐不足。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執行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才能高效運行的系統,掌握信息、處理信息對這個系統的正常運轉有著很大的作用。首先,環境信息的獲取需要更為先進的監測裝備和更多的專業知識,但是我國目前在監測裝備上的先進程度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距離,由于購買裝備的費用過高,很多政府部門都不愿自己掏腰包去完善監測系統。其次,有很多的政府網站缺乏有關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通報,即使是專門的環保部門網站數據也沒有及時更新,網絡技術的運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我國城市生態環境的整體性治理策略

1、構建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政府組織與形態的整合策略

(1)加強治理功能的整合。整體性治理所強調的治理功能的整合主要是指“機關內功能之整合,如行政院之各部委,或功能性機關間的整合,如健保與社福功能之整合”。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功能的整合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首先,強化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大力宣傳“生態城市”的理念,嚴格執行綠色GDP制度,將城市生態環境的治理轉變為每一個部門、每一位公務人員的切身責任。其次,構建區域環境綜合管理體系,目前在我國實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大部門治理方式(即大部制)還不具備成熟的條件,因此構建我國“區域環境綜合管理體系”,將區域內各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協調整合起來,就有可能成為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突破口。最后,建立協調議事機構,由于涉及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政府部門有很多且同屬于一個級別,因此設立一個較高級別的協調議事機構對于推動全國城市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加強治理層級的整合。行政層級的整合意味著減少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的治理層級,創建扁平化的行政組織結構模式,扁平化的組織機構有利于增強信息共享、加強各部門各層級的橫向聯系、縮短決策層與執行層之間的距離,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加強治理層級的整合可以通過“省部合作”、“市區共治”、“市縣共治”、“友好城市”來實現。“部省合作”是近年來不斷見諸報道的跨越層級鴻溝、實現互不隸屬的政府部門之間直接銜接向等級間協商轉變的很好體現。因此,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方面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實現治理層級的整合。發展“市縣共治”、“市區共治”有利于減小市級行政部門的壓力,調動縣一級和社區等相關部門治理環境問題的積極性,市級政府運用政策引導、財政補貼、先進獎勵、大力宣傳等工具,運用經濟杠桿與分級統籌、合作參與的形式,推動縣級和社區積極參與城市生態環境的治理和建設。“友好城市”是促進國際間城市交流的重要方式,目前其主要涉及文化、經貿、教育等方面,若將其擴展到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將是拓寬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合作渠道的重要途徑,也是打破國際與國內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層級的重要方式。

(3)加強與私營部門及非營利組織的合作。由于城市生態環境的復雜性和公共部門作為治理主體存在的各種缺陷,公私合作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上就顯得尤為重要。公私合作不僅要求在公私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機制和順暢的參與機制,還要求在私人參與治理城市生態環境時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法律和政策以及資金的支持,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上的公私合作可以從實行合同能源管理、采用美國E.S薩瓦斯提出的BOT與TOT模式、大力推廣清潔發展機制(CDM)等與私營產業合作的整合策略出發,大力培育環保NGO,拓寬其參與治理城市生態環境的渠道,走出一條“政產學研聯盟”一體化的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道路。

2、構建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政府運作層面的整合策略

(1)加強政策的整合。政策的整合是希克斯關于整體性治理理論的關鍵活動之一,為了實現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政策上的整合目標,我們要保持有關環保政策的連續性和一貫性,以高效的管理和執行,提供給國民更好服務質量的治理,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效果。在我國的具體實踐當中,我們要在環境管理政策、環境經濟政策、環境技術政策和環境保護產業政策四個方面下工夫,以生態城市建設為中心,把握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經濟發展好與快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等。

(2)加強規章的整合。規章可以分為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國務院組成部門以部長令形式的是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以政令形式的是地方政府規章。要將以上類似的規章制度形成一股治理城市生態環境的合力,就必須要對其進行整合,構建一個整體性的規章制度框架。首先,在國家層面上理清各部委的相關職責,以免出現規章重復、多頭執法的現象。其次,在地方層面必須嚴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本地方相應的規章制度,與中央層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以公共利益為目標,規避地方政府自利性的特質。再次,建立和健全監督機制,進一步強化現有的區域環境保護督查機構,增強其協調處理跨行政區域污染防治的職能。

(3)加強服務的整合。整體性治理理論中服務的整合,指的是對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內容、供給方式以及其產生影響的整合,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提供和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相結合的積極作用,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到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中來,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活躍、非營利組織積極參與的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公共服務和產品提供模式,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4)加強監督的整合。首先,構建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在政府方面,以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科技進步、資源消耗和利用以及生態環境治理作為考核指標,建立起一個“政績指標”和“綠色指標”相統一的績效考核體系;在市場方面,提高行業進入門檻,加大環境污染的懲罰力度,以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和是否破壞城市生態環境作為考核標準,決定是否強行關閉該企業;在公民個人方面,可以建立環保獎懲機制,促使公民在日常行為中自覺遵守環保政策。其次,完善環境監督體制。加大環境信息公開的力度,通過立法構建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的方式,構建多元主體的環境治理監督體制。

3、構建一體化的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信息系統

(1)改造和整合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資源系統。制定《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信息集中報送管理辦法》,在政府網站上設立當地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專欄,按照分類、及時、雙向、集中的原則采集和反饋有關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的政策、制度、節能、排污等實時情報。

(2)建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信息公開、共建和共享機制。制定相關法律制度,及時公開相關企業的能耗與排污情況、污染布局以及環境評價的相關信息,促進信息共享,形成環境治理的數據信息網絡。

(3)通過信息流與服務再造,力爭向“一站式”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信息系統靠攏,實現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一體化。采取網上辦公服務的方式,將事前審批、環境評估、稅費繳納等涉及不同部門的對接活動聯合起來,轉變傳統串聯審批的方式為并聯審批,實行一次性告知服務,實現“一站式”的服務目標。為了實現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一體化,可以在環境治理數據信息網絡的基礎上,收集和傳遞由各省市提供的各種生態環境治理信息,實現與各級城市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及環保科研部門的局域網相連,通過網絡將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市級的環境治理信息系統相連,促進不同區域間的信息交流,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及時了解全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具體情況,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Perri6、Diana Leat、Kimberly Steltzer and Gerry Stoker:Towards Holistic Gocerm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Houndmils[C].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2.

[2] Christopher Pollit:Joined-up Government:A Suvey[J].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

[3] 韓保中:全觀型治理研究[J].公共行政學報(臺灣),2009(31).

[4] 關音:我國環保NGO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J].環境教育,2012(4).

[5] 曾凡軍:基于整體性治理的政府組織協調機制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6] 周厚豐:環境保護的博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7] 2013年環境統計年報[R].http:///hjtj/nb/2013t

jnb/.

篇3

關鍵詞:城市河道南橋生態治理經濟效益

時展的主要趨勢。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建設美麗城市的需要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需要。上海市地處我國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緣,瀕江臨海,境內江、河、湖、塘相間,水網交織,上海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近年來,上海市平原河道面臨諸多問題:一是人水爭地,侵占河道;二是水質污染,生態惡化;三是護岸硬化,生態退化。因此河道生態治理是加強平原河網地區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國內對河道生態治理的研究[1~4]大多集中在生態治理的定義、功能的描述,或是過分關注河道生態治理技術本身,而往往忽視了河道生態治理的經濟效益[5]研究。本文結合上海市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與大家一起探討城市河道生態治理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1區域概況

上海市奉賢區南橋新城[6]規劃范圍為北至大葉公路,東至浦星公路,南至G1501,西至南沙港和滬杭公路,總面積71.39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為75萬人。新城的空間結構為“一核聯四片、一環串兩帶”,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間重點推進建設的三大新城之一。南橋新城區域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其水系規劃主要水系格局為“三縱橫一網十二湖”。金匯港、南竹港、南橫涇“三縱”和浦南運河“一橫”四條干河貫穿新城城區;“一網”為規劃支河呈現縱橫交織的自然河網生態布局;“十二湖”是南橋新城的生態核心和城市景觀區的集中體現,其中“上海之魚”水系對提升新城景觀水平、打造新城核心公共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故河道的生態治理墊定了南橋新城以“低碳?生態,智慧?宜居”城市發展理念的基石,以此提升南橋新城的等級和綜合實力。

2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目標及程序

2.1 河道生態治理原則

1)植物合理配置原則:通過合理的水生、濕生及旱生植物配置能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

2)發揮河流的綜合功能原則: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景觀等綜合功能。

3)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證足夠的水面率和水體容量,保證水體循環流通,進而改善整個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環境、社會及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2.2河道生態治理目標

河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認識,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目標往往最終或最深入的是恢復河流的本質[7]。河道的生態治理是位于河道防洪排澇整治、河道用水等一系列目標協調之上,同時兼顧河道自身所持有的自然特點及人文價值等目標。南橋新城區域水系發達、河網密布,根據城市功能區打造具有水鄉特色的用水、親水、戲水、觀水、人水相融的江南“海派新水鄉”,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綜合競爭力。

2.3河道生態治理設計的主要程序

南橋新城區域現狀河道情況較為復雜,由于早期缺乏水系統一規劃以及建設時間的差異導致河道生態治理參差不齊,局部功能性駁岸也遭到破壞,部分新建區的河道生態較為完善。

借助南橋新城正處于發展建設階段,通過對新城水系統一規劃,明確水系生態治理標準,結合新城區域開發建設,對新城水系分期分段進行綜合治理,逐步打造江南“海派新水鄉”。

結合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河道生態治理設計主要按以下程序進行。

1)資料收集。對南橋新城周邊水系的生境與環境進行調查,收集河道的水文、地質、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河道自然風景、人文風景及周邊城市建設用地等基礎資料,為河道的生態治理設計奠定基礎。

2)現狀分析。通過對新城水系現狀分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識別梳理和分析評估,查找問題的根源,針對性的制定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目標和對策。如隨著新城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污水排放量不斷地增加,污染物成分日趨復雜,嚴重超出了水體自凈能力,使河道水質受到污染,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部分河段水質污染嚴重,水體富營養化,水藻繁殖,綠水、秀水已不復存在等問題,應協同有關部門進行調研分析,制定可行的污水處理辦法。

3)目標制定。結合新城區域功能分區,制定治理目標。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目標是以防洪排澇為基礎,以人水和諧為原則,合理確定人與河道的占地面積、人與生物用水量的劃分,保護和改善河道的結構和形態,改善和保護河道內生物棲息地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并使該區域有代表性的生物或群落回歸河流和岸帶。結合南橋新城城市建設的不同功能分區與周邊用地性質(商業、工業、農業、居住),對不同區域的河道或河段制定了不同的生態治理標準。新城水系按分級分區分段進行生態治理規劃,按綜合分級、同級分區、一區多段分別制定新城水系生態治理標準,明確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的內容和任務。

4)規劃設計。河道平面規劃和斷面設計是以自然生態為基調,確保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和耐久性。由于平原河網水位變幅較小、流速低,故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采用了滿足生態恢復要求的結構形式及生態型的工程材料或是能夠滿足生態恢復要求的基礎材料,河道斷面設計主要有梯形斷面、矩形(直立式)斷面和復式斷面,生態護岸主要采用草皮護坡、干砌石、生態石籠、生態混凝土(砌塊)等。

5)長效管養。對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效果進行分析評估,制定改進措施,為后期的河道規劃設計積累寶貴經驗。制定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長效管養機制,確保南橋新城水系生態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3河道生態治理經濟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系屬社會公益性質的水利建設項目,具有多方面的難以定量計算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工程實施后,周邊環境景觀大大改善,工程的防汛、排澇等綜合效益可以充分發揮,較大程度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南橋新城水系是浦東片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橋新城周邊水系工程實施后可以提高河道的過流能力和防汛能力,減少因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直接損失及間接損失,確保周邊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使居民能集中精力安心工作,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2)南橋新城水系整治后,進一步完善防汛、排澇、水資源調度體系。同時,為營造親水型水環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創造了基礎條件,具有一定的潛在效益。

4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南橋新城水系的生態治理,提高了區域的防洪排澇標準,同時也改善了空氣通道,對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和空氣污染有著積極的作用。由于人民生活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從而提高了南橋新城的土地價值,改善了旅游投資環境,促進了新城的經濟發展,為提高區域等級和競爭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季永興, 劉水芹, 張勇.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態型護坡結構探討[J]. 水土保持研究, 2001,8(4):25-28.

[2] 崔樹彬, 汪義杰, 張云, 陳軍. 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與生態恢復技術指導[M]. 2011,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3] , 周明耀, 趙瑞龍, 徐方. 城鎮河道生態護坡技術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5,3(1):88-92.

[4] 牛德東, 牛政. 城市河道生態化治理的設計方法[J]. 水利科技與經濟, 2013,19(6):87-88.

[5] 彭靜, 張祥偉, 日本河道環境治理經濟效益評價[J]. 國外水利, 2004.11:63-66.

篇4

關鍵詞:生態水利設計;河道治理;可持續發展

城市河道具有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的重要生態景觀,是城市防洪疏浚的天然“海綿”,城市河道和周圍濕地組成的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是城市的天然水庫,也是調節城市氣候的“水肺”。隨著城市建設的加速發展,城市河道系統遭到破壞,河水污染、河道枯涸,河道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城市環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運用生態水利設計理念進行城市河道治理,才能打造城市生態河道,推進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水利設計理念中著重生態多樣化與整體性的保持,設計理念應用于河道治理有利于在維護河道景觀狀況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空間異質性。

1.生態水利設計理念的設計要點

首先,生態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凈化空氣、維持生態平衡、影響氣候變化的功能。設計理念中所謂的注重發揮水的自然功能足指水利工程中將水環境與城市功能相結合,使其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設計理念中注重蓄水技術的引入。生態水利設計中常采用橡膠壩進行蓄洪涵水,該技術既環保有實用,而且還具有大跨度、自重輕的特點。其次,生態水利設計理念中注重運用自然生態工程措施維護河道生態平衡。所謂生態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屬性的人工性質的生態措施,例如人工生態護岸。自然生態工程措施用于保護和維護生態系統,能夠促進工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生態水利設計理念相較于傳統的設計理念,更加注重生態功能的發揮,而且新的生態水利設計理念還注重地下水的調節,具有較高的理念價值與使用價值。再次,生態水利設計中還注重工程與自然景觀的契合。生態水利設計主張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態環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邊修護中也注意運用生態工程措施,以保證生態的完整性。

2.生態水利設計理念對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導作用

生態水利設計理念指導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與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對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態水利設計理念主張河道治理中構建生態水網工程。生態水網是指以河道水網為基礎進行資源調配的網絡系統,其中也包含生態理念生態水網的構建需要各環節的相互協調,利于生態環境的維護與改善。生態水利設計理念落實還能保證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樣性的保持。河流的物種多樣性關系到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需要進行水生動物群養護,提高水循環凈化水體的效率,還要定時檢測水體的水質狀況,以保證水體質量。生態水利設計理念應用還需要河道工程構建生態河堤。生態河堤是一種新型的護岸技術,做好生態河堤建設可以保證河道的自然性,保護河道周邊的植被,提高水體的功能效益。在生態水利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態元素的加入,對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發展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3.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態水利設計理念的應用

河道作為生態體系的基礎,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占很重要的作用,它與其他環境一起構成相對獨立的完整生態系統,河道的基本就是水與土的,而水土也是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條件,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就危害到生物的生存,導致硬質化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環境保護和河道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利益統一,需一起考慮。

3.1構建水生完整生態系統

現代河道治理的要遵循人魚之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正確的處理水利工程與河道生態關系,建立一個多元化的穩定生態系統。一個多元化的生態環境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穩定性就是在外界的不利影響情況下,依然保持自身發展方向,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可持續性就是自然環境在沒有外力影響的情況之下,能夠提供自我發展的動力,能夠按照規律循循漸進的發展下去。生態水利就是利用生態系統自身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來維持長遠的發展。

首先要構建水生動物種群。適當提高鰱、螺、鯽的種群數量,利用消費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浮游生物、有機碎屑、腐碎以及水蚯蚓和搖蚊等底棲動物,維護生態平衡,凈化水體。然后要構建水生植被。種植浮葉植物睡蓮和沉水植物伊樂藻、金魚藻、菹草、黑藻、苦草等,以轉化和吸收底泥和水中的P、K、N等營養物,降低水體中N、P、K及周轉速率與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抑制浮游植物生長;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提高水體生物多樣性,為水體供氧。

3.2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水污染治理的技術方法

污水處理系統SPR通過化學方法從真溶液狀態下使溶解狀態的污染物析出,產生具有固相界面的微小懸浮顆粒或膠粒,再通過高效經濟的吸附劑從污水中把色度、有機污染物等分離出來,然后將污水中的懸浮顆粒和各種膠粒采用微觀物理吸附法凝聚成大塊密實的絮體,依靠過濾水力學和旋流等流體力學原理,在SPR高濁度污水凈化器內快速分離絮體與水。

3.3確定河流基本需水量

生態需水量包括保證水生生物棲息所需水量,并維持水體自身凈水能力的需水量,此外保證水面蒸發水量與降水量維持一定比例,維持河流水沙平衡的需水量,維持河水鹽堿平衡的生態需水量。

此外,還要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生態河堤。建立生態河堤,就是要適應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強水體凈化作用,調節用水量、洪存補旱。建設趨于自然的水利工程。模擬生態自然狀態,趨于自然化的河流的建設包括河道的治理和護岸的治理。豐富河道生態環境的物種豐富度,尊重自然環境狀態,提高這個環境的自然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張家武,王善永,宋衛明,等.生態水利工程學在漭河治理上的應用[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0(03):33-34.

[2] 黃寶強,李榮,曹文洪.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及其對我國河流健康保護的啟示[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08):4600-4062,4641.

篇5

關鍵詞:生態水利;橡膠壩;生態格網石籠;濕地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我國城市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人們對生態環境有了更高的追求,促進了城市水利建設向環境水利和生態水利的轉化。城市河道在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河道的生態化治理成為城市水利工程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設計實踐中,通過工程措施、環境營造等方面的成功運用,充分體現了生態水利工程以人為本、追求自然的獨特設計理念。

1 工程概況

汾河是山西省境內的第一大河、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全長 716km,流域面積 39471km2。太原市位于汾河干流的中段,汾河由北向南縱貫太原市城區,2000 年以前,城區段的汾河雜草叢生、污水浸漫、垃圾遍布,嚴重影響了太原市的形象和環境。為全面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提升城市品質,形成宜人的濱水生態環境,于 1998 年起開始實施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2000 年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設并開始蓄水運行,隨后于 2003 年開始實施二期工程。工程以水面景觀為核心,采取工程措施和綠化美化措施,并融入當地歷史文化理念,形成城市防洪、文化生態旅游、居民休憩等多功能一體的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成為太原市中心的一座大型生態景觀公園(以下簡稱“汾河公園”)。汾河公園東西向寬度 450~500m,南北向總長20km。結合汾河兩岸城區的總體規劃布局,汾河公園的治理理念和景觀設置手法分為兩大類,其中,上游 6.5km 的河道為濕地景觀;下游 13.5km 的河道為蓄水景觀。蓄水景觀的河段為人工復式斷面,河道中間為 300m 寬的主河槽,其功能為蓄水、行洪;兩側為 150~200m 寬的休閑綠地,為城市景觀休憩空間。

2 主要工程措施

2.1 橡膠壩蓄水工程

該工程橡膠壩的功能主要是為汾河公園形成人工湖,是汾河公園水利工程的核心。橡膠壩可壩頂溢流,并利用自身的體形、壩體的顏色,形成景觀效果。汾河公園設有 7 道橡膠壩,形成 7個梯級蓄水湖面(包括濕地水面)。由于橡膠壩在汾河河道的梯級開發運用,河道內常年有水,形成河道人工湖和地下水庫,可對地面水和地下水進行時空調節,極大地改善了周邊小氣候和太原市的生態環境。7道橡膠壩均采用充水式橡膠壩,壩高 2.5~4.0m,壩長 220~300m。為減少對壩袋的摩損和震動影響,壩袋采用雙線錨固、螺栓壓板式錨固結構。根據現場條件,為滿足防洪要求,橡膠壩充排水均采用動力充排,充水水源來自自備井及城市自來水管網。

2.2 行洪與蓄水措施

在天然河道上的景觀工程,必須在滿足河道安全泄洪的前提下,解決好行洪與蓄水的矛盾。為方便工程運行管理、減少干流洪水、支溝洪水和泥沙對蓄水池侵擾的機率,節約水資源,利于公園的生態環境。該工程大部分河段的主河槽采用了分槽蓄水,由中隔墻分為清水渠和渾水渠。清水渠設壩蓄水,布置在東側,寬 220m,當河道來水超過兩年一遇洪水時,清水渠橡膠壩低壩或塌壩運行。渾水渠布置在西側,寬 80m,可滿足排泄兩年一遇的洪水,減少了上游洪水和泥沙對東側清水渠水體襲擾的機率。另外,在主河槽的東、西兩岸各設置了一條排污暗涵兼做主河槽的岸墻,既可攔截邊山支溝內的污水及攜帶漂浮物較多的初期雨水對蓄水池的污染,同時還可輸移部分邊山支溝的泥沙,減少治理段主河槽的清淤量。

二期工程與一期工程不同的是清水渠和渾水渠同時蓄水。在正常情況下,橡膠壩全部立壩蓄水;在汛期,根據上游河道洪水預報,渾水渠橡膠壩先行低壩或塌壩運行。這樣,通過對渾水渠橡膠壩的合理調度,每年至少可保證 9~10 個月的蓄水,可大大改善西岸的水環境及整個汾河公園的治理美化效果。主河槽采用分槽蓄水后,蓄水池(清水渠)與小流量行洪道(渾水渠)得以完全分開,使行洪、蓄清各行其道,僅當在遭遇較大洪水時蓄水池才坍壩泄洪,最大限度地調和了行洪與蓄清的矛盾,對汾河公園的景觀營造及工程運行管理意義重大。

2.3 濕地景觀工程

濕地是地球上有著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維系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其獨特的生態功能對自然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本工程濕地景觀工程位于一期工程的北側,是上游天然河道與主城區蓄水段的過渡帶,結合地形及景觀要求,濕地區包括主河槽內的自然濕地區和岸邊的人工濕地區。自然濕地區借助河道挖沙形成的不規則沙坑,接近深潭、淺灘濕地地貌特征,利于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在平面布置上大體維持現狀主河槽的走向,由北向南逐漸由東岸擺向西,寬 90~300m,是行洪、排沙的主槽,其下游出口與一期工程的渾水渠銜接。為使洪水能平順地導入渾水渠,在與一期工程的銜接段布置湖心島,一方面起疏導水流、泥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點綴景觀環境的作用。自然濕地利用一期工程的 1橡膠壩壅水,可形成 6.5km的回水長度,形成 130 萬 m2的水面。人工濕地區布置在自然濕地區東岸的一、二級平臺上,由 7 座湖相串而成,設計防洪流量 200~500m3/s,各湖之間通過渠道相連,總蓄水面積約10萬m2,湖區采用粘土防滲,連通渠道采用膨潤土防水毯防滲。

2.4 生態型護岸工程

生態型護岸是一種新型河道護岸形式,十分有助于河流水質的改善。為了重塑生態河道,營造生態園林的氛圍,促進生態修復及維系生態環境,在二期工程采用了生態格網石籠岸墻和中隔堤。格網石籠具有多孔、柔性、透水的特點,可減小波浪爬高、有利于動物棲息、繁衍、避難、微生物種群的生存和改善水質;柔性結構適應地基變形,可減少地基處理費用;網箱上自然掛淤或人工覆土,以及孔狀結構營造的生物生存環境,利于豐富生物多樣性,形成自然生態的效果。在借鑒一期工程實踐的基礎上,二期工程中隔堤及濕地區的岸墻不再采用混凝土結構,而改為更有利于發揮生態功能的土堤,土堤為梯形斷面,采用格網石籠護砌。為利于冰凍期越冬,冬季蓄水位以下的堤腳為直墻結構;上部為斜坡型式,以利于水陸兩相生物的遷徙。

3 生態水利理念在本工程中的設計要點

篇6

生態水利設計理念中主要協調周邊水文環境,設置合理科學的河道,并結合工程中配置系統的控污設施,維持河道內的生態,實現工程設計與生態的協調。新的水利設計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中將居民環境需求與工程需求相結合,創造生態效益較高的水利工程景觀,并著重綜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證在關鍵時期發揮應用的效用為居民造福。此外,生態水利設計理念中還著重結合文化理念,保證設計出的工程能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還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工程之外的景觀效益。

生態水利設計主要從生態可持續性出發,進行工程設計,建立良好的水利設施與水利體系。該設計理念的落實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態平衡。生態水利設計理念應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實現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實應用,不僅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導,還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內涵,指導建成生態理念下的城市綜合水利系統。

2生態水利設計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

2.1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河道治理工程是在河道治理理念的指導下按照河道治理規劃進行的航道整治工作及水利工程建設等工作。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要注意結合綜合治理、因地制宜、遠近結合、因勢利導的原則。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一定要結合實際,從全局出發。上文中講到河道具有防洪、排澇、航運、蓄水等功能,其作用不可小覷,進行河道治理的目的在于進行河道的有效規劃,提高河道的綜合效益。現階段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引入了生態水利的理念,而且各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不斷推進生態水利的發展。

2.2生態水利工程及其設計理念

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生態水利設計理念中著重生態多樣化與整體性的保持,設計理念應用于河道治理有利于在維護河道景觀狀況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空間異質性。

2.2.1生態水利設計理念的設計要點

首先生態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凈化空氣、維持生態平衡、影響氣候變化的功能。設計理念中所謂的注重發揮水的自然功能是指水利工程中將水環境與城市功能相結合,使其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設計理念中注重蓄水技術的引入。生態水利設計中常采用橡膠壩進行蓄洪涵水,該技術既環保有實用,而且還具有大跨度、自重輕的特點。生態水利設計理念中注重運用自然生態工程措施維護河道生態平衡。所謂生態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屬性的人工性質的生態措施,例如人工生態護岸。自然生態工程措施用于保護和維護生態系統,能夠促進工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生態水利設計理念相較于傳統的設計理念,更加注重生態功能的發揮,而且新的生態水利設計理念還注重地下水的調節,具有較高的理念價值與使用價值。生態水利設計中還注重工程與自然景觀的契合。生態水利設計主張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態環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邊修護中也注意運用生態工程措施,以保證生態的完整性。

2.2.2生態水利設計理念

對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導作用生態水利設計理念指導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與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對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態水利設計理念主張河道治理中構建生態水網工程。生態水網是指以河道水網為基礎進行資源調配的網絡系統,其中也包含生態理念。生態水網的構建需要各環節的相互協調,利于生態環境的維護與改善。生態水利設計理念落實還能保證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樣性的保持。河流的物種多樣性關系到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需要進行水生動物群養護,提高水循環凈化水體的效率,還要定時檢測水體的水質狀況,以保證水體質量。生態水利設計理念應用還需要河道工程構建生態河堤。生態河堤是一種新型的護岸技術,做好生態河堤建設可以保證河道的自然性,保護河道周邊的植被,提高水體的功能效益。在生態水利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態元素的加入,對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發展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3結語

篇7

關鍵詞:河道整治,生態護坡,管理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river construction not only to make the bank to play ou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ffect, and integrated urban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rchitecture, art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content.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e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technology to get people's attention, and conducted a series of more thorough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river regulation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river regulation,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長期以來,城市河道的作用僅局限于“防洪、排澇、航運、灌溉”的功能。為了提高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人們大力修建硬質化的混凝土護坡,用混凝土材料將河道護岸武裝起來,以保障城市免受洪水的侵害。但是,這一舉措嚴重破壞了河道自身的生態系統平衡,忽視了河道的其他功能。如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一種科學的理念,成為指導水利工作的中心思想。為了改變混凝土護坡對河道生態環境的破壞,提出了生態修復理論及建設生態型護坡。在城市河道整治中通過建設生態型護坡、改造傳統護坡,改善和恢復被破壞了的河道生態系統,使河道成為城市的亮點。

1生態護坡的優勢與必要性

1.1生態護坡的優勢

傳統的城市河道整治,一般單純的從工程角度出發進行設計、施工,而生態護坡一般是采用植物護坡或植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復合護坡。因為植被的存在,恢復了護坡應具備的生態學功能,相對于傳統護坡有了較大改善。生態護坡較傳統護坡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改善水質及水體的自凈能力

傳統的護岸,破壞了水體——土壤——生物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體系,不利于具有凈水功能的水生生物的生長,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生態護坡所采用的植被以及新型材料加強了護坡的透水性和透氣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水體——土壤——生物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保護了水體的自凈能力。

1.1.2調節水溫變化,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的平衡

傳統護坡增強了對光照的吸收,導致水體溫度變化過大,不利于維持水中生態平衡。水溫的變化過大,不利于對溫度敏感物種的生存,從而會影響相關的食物鏈,導致河道生態系統失衡。而生態護坡引入植被、灌木等,在調節光照吸收和防止水溫變化過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說,生態護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生生態系統的平衡。

1.1.3保護河道系統的生態多樣性

生態護坡的透水性有利于維持河道水體的原有生態環境,同時也為各種生物的生長、昆蟲和鳥類的棲息、魚類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水邊環境,保護了河道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1.1.4恢復護坡的綠色景觀

傳統護坡均為水泥石料修葺,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機。而增加了綠色元素的生態護坡,恢復了護坡的原有景觀,滿足了現代人回歸自然的追求。生態型護坡在滿足傳統型護坡功能的基礎上,不單純局限于新型環保材料或技術的應用,同樣重視發掘傳統人工材料和技術的生態功能以及改進傳統的護坡方法,在設計和施工中更多地顧及環境和生物的需求,力爭維持、改善原有生態環境及河道景觀。

1.2生態護坡的必要性

生態型河道建設,是水利建設發展到一種相對比較高級的形態的必然結果。水利建設發展歷來是與農業生產發展密不可分,并為之服務。我國的農業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從低級的吃飯農業發展到溫飽農業;由溫飽型向綜合發展的小康式的農業,又發展到種源、生態、裝備的現代化農業。水利也存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從單純為農業特別是糧棉生產服務的溫飽型農田水利。發展到為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服務的“小康型”農村水利,又發展到綜合型的農村水利。每個發展階段對水利建設與河道整治的目標和方式也是不一樣的。20世紀的80年代以前,我們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設,而很少考慮水利工程與自然的協調,由于思維定勢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經定格成為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河道整治有了新的發展,但隨之而來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追求豪華洋派,硬質工程比比皆是。投資規模日益龐大,河道整治出現了新的“硬傷”。于是,生態型河道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新問題。21 世紀初我國提出了水利要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資源型水利的河道,應當是生態的。生態型河道建設更多的強調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設中對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斷流,堤防不決口,河床不抬高,水質不惡化。注重生態河流具有自我修復能力。

生態型河道建設,是現代社會人類期望回歸自然、渴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迫切要求,是當前水景觀建設的最簡單直接、自然生動的客觀反映,生態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種景觀。水景觀建設是與城市的現代化相聯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鄉一體化水利建設中體現水環境的重要方面。現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樓林立、交通便捷、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為唯一指標,應當體現生態、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是生命之源,是資源、是財富、是生機、是文化、是景觀,是城市文化底蘊和文明素質的象征。從一定意義上說。建設生態型河道,就是在建設體現人文關懷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和農村。

2城市河道生態護坡設計的現狀

篇8

【關鍵詞】生態學理論城市大園林城市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3-0026-02

凡事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就存在生態系統,就有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對生態系統的建設,主要是構建其完善的合理的結構與充分發揮它所具有的功能,讓人類獲得更高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城市是一類生態系統,是較為特殊的一類生態系統,它與天然生態系統(如天然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或別的人工生態系統加農田生態系統、人工林生態系統)顯著不同。由于構建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物與環境都是較特殊的,顯然,要搞好現代化城市建設,必須著眼于城市生態系統的建設,也就是說,城市建設不僅是建筑(商業區、工業區、居民區等)與交通(如街道、公交車、地鐵等)的建設,城市大園林的建設也十分重要,而且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顯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人口越來越聚集,建筑越來越高大,交通越來越復雜,人流活動空間越來越小,污染越來越重,園林與綠地卻在相對減少。因此,生態學家在呼吁:必須建設適于人類生活與生存的城市生態系統,否則人類將會最早從森林里走出來,最后可悲地毀滅于城市。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二十世紀以來,城市化發展很快,城市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大,山區與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隨著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城市化及城市人口聚集是必然的趨勢。然而,城市污染,不僅是空氣、水、土、噪聲等的污染,而且存在越加嚴重的心理上(視覺的、神經系統的諳方面)的污染,為了掙錢和生活方便,大量的平民百姓遷入城內,而有錢人為了高質量的生活與長壽,卻離開城市,住到郊外去。現在,不僅發達國家,尤其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重視城市生態系統的建設,其中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建設城市大園林。

要認識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與了解城市大園林對該系統的作用與貢獻無疑應以生態系統的觀點來審視,用生態學的思想來研究城市的生態學結構與功能,研究城市大園林在城市大系統中所發揮的作用。

1 城市生態系統(urban ecosystem)的特點

1.1首先是人口集中。該系統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人,這一點是城市生態系統與任何其他生態系統的最大區別。

1.2城市排列著高樓大廈,街道縱橫,水泥或瀝青覆蓋著地表,造成空氣流通不暢,熱島效應顯著,水的收支也無法平衡。

1.3城市盛行冷氣、暖氣,大量使用冰箱,街上汽車洪流排出大量尾氣,工廠與居民燒煤大量排出煙塵。所有這些生產、生活中排出的廢氣,主要是C02、CO、No、NO2、SO2、H2S、NH3、03、HF、Ca2以及CH4、苯、乙烯、花和苯并花等,都是對人體有不同程度污染、毒害的物質;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即綠色植物十分缺乏,因此難以自行生產有機物質。該系統中的大量物資或能源是從市外即其他系統輸入的。而該系統的消費者主要是人,無機環境是人工創造的,所有的物質與環境都是為人而創造的。

1.4該系統中科學技術高度集中,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并且有大量產品輸出到其他生態系統。可是,在生產中產生的大量廢渣、廢水、廢氣也帶來很大的危害,既對城市生態系統自身又對其他生態系統產生種種危害。

城市生態系統的所有這些特點說明,系統中的要素都是人創造的,但以往在系統的建設中又以損害環境的質量為代價,因此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環境極為重要,而大園林建設則是改善環境的不可替代的途徑。

2城市大園林建設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園林,在中國往往是指人文景觀與綠地的統稱。中國傳統的造園往往很重視美景,其中有很多的花園建筑。但是,在現代新建的城市,尤其在現代重視回歸自然的潮流中,園林的主要內涵之一就意味著城市植被。不過,城市植被已不同于天然植被,城市生態系統中早已看不到植被的自然演替,構成城市植被的樹木與草本植物的關系也與自然植被的情況不同。一般說來,城市大園林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2.1調節氣象與氣候。這種作用因城市公園、各類綠地、森林公園、街道樹、防風林等樹木群的種植規模、種類、結構與質量等的不同而異。這對緩沖城市“熱島效應”與人口過密帶來的人為熱污染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

2.2凈化空氣的作用。由于植物的氣體交換,空氣中的污染物有一定數量進入植物體內,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又放出新鮮的02,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空氣中污染氣體的濃度。據日本測定,10年生左右的黑松林,每平方米的葉量約1.5kg,在夏天3個月中(6月上旬到8月下旬),1.5kg樹葉吸硫量可達5g,平均lhm2的林子在一年生長期中(4-9個月)可吸收硫100kg。另外,樹葉與樹皮還可吸附大量的塵埃,并有殺菌作用,因此有著很好的凈化空氣的作用。

2.3

防減噪聲的作用。枝葉繁茂的林木可以吸音和隔音。草坪也有這種消音的作用。據研究,30m寬的林帶可以減低6分貝一8分貝的噪音。闊葉林比針葉林的吸百性能更好。這在大城市車水馬龍、機器轟鳴的聲浪中,降低音量,是一種重要消減污染的作用。

2.4防阻火災的作用。枝葉茂密含水量高、著火點低的高大喬木和矮小灌木,具有很好的阻火的作用。如能在城市的居民點、工廠四周用耐火樹種建造阻火帶,則可有效阻隔火災蔓延。

2.5市民休憩、鍛煉的場所。城市公園;城區、郊區各類綠地與林地是市民在業余時間散步、游覽的去處,是晨練、跳集體舞的好場所,也是人際交往與情感交流的地方。

2.6心理上的作用

篇9

關鍵詞:職業教育;生存狀態;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049-02

教育是為了改善人的生存狀態、提高生命質量的一種實踐活動,在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中,這是最能體現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人的生存狀態是指人的生活習慣和存在方式,也即人的生理、生活以及精神狀態等。每個人都有區別于他人的生活習慣和存在方式,這種固化的習慣和方式就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往往與其個體生理和心理形成了一種和諧的默契。而學生的生存狀態也就是學生在家庭、學校的生活狀況及生活方式。其生存狀態包括諸多的內容,不僅包含學生的人格、尊嚴、權利等得到保障的程度,還包括學生的個性特質、興趣愛好得以發展的程度,學生的需要和情感得以滿足的程度,學生的交往際會的廣泛程度[1]。生存狀態與人的生命質量密切相關,教育者應時刻關注學生當下此刻的生存狀態,因為它是學生未來生命質量的前提和基礎。而學生當下生活在學校,生活在課堂,他們通過課程實踐來學習,通過課程實踐獲得發展。因此學生的生存狀態與課程有著必然的聯系。針對當前職業學校中學生傳出的各種不好的新聞,樹立的一些不良的形象以及社會各界對職校生綜合評價不高的現象,反思職校生的各種灰色的生存狀態,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職業教育課程對學生生存狀態關照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分強調客觀需要,忽視學生的發展

職業教育課程無論是內容還是目標都集中指向專業以及工種現實需要,為了就業的需要,為了快速的適應崗位的操作等,人們過多的考慮是客觀需求,教師在教學中集中火力、心無旁騖地大力執行,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存在,忘卻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考慮把課程作為一個信息平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于是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教師的填壓,只有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很難得到生動活潑地發展。

二、過分重視原理和結論,缺乏知識的應用

翻開職教課程,密布的“知識點”,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進了職業學校是潛心專業理論研究的。學生經常在考試前“死記硬背”原理和結論,考試過后,到底留下了怎樣的印記,誰也不會去追究深思。倒是學過之后,學生的厭惡情緒“油然而生”是不爭的事實。這就加劇了學生更加不想好好學習的逆反心理。

三、過分強調系統和規范,拒絕靈動與創新

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編制嚴密而系統,條理且規范,它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規行矩步,特別是專業技術,更不可能自作聰明,私自做主,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個動作,一種姿勢;景點的解說介紹只能背誦臺詞,不能增,也不能減。師生只有機械的接受,沒有個性的張揚,學生無法在體驗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種嚴肅呆板,拒絕靈動與創新的課程是無法得到職校學生們的承認的,更談不上接納了。職校生們這種疏于學習,懶于精技的生存狀態,其實是對這種課程的無聲拒絕。由此可見,職業教育課程對學生主體地位及全面發展的忽視,使職校生總體學習狀態欠佳,學習動力不足,對未來感到茫然,處于一種比較消極的生存狀態之下。為了改變職業學校學生的這種灰色的生存狀態,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建議來改革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引導職校生健康成長從而扭轉職業學校學生的生存狀態。

(一)提升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兼顧學生發展

目前,職業教育課程的目標大多定位在勝任某種崗位要求,講求的是實用原則,這種目標在職業教育的初級階段很有市場,滿足了企業對員工快速上崗的需求,部分學生也從簡單的培訓得到眼前利益。但這種目標完全不顧學生的后續發展,使學生變為機械的員工,限定了他的空間范圍,無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得到更大的發展。繼續堅持這種課程目標,無疑會使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喪失信心。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這種目標已經阻礙了職業教育的進步,學校無法吸引好生源,學生出現懶散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職業教育課程目標除了要瞄準就業準備外,更要為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為拓展學生思維、啟迪智慧、激勵創新,就要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較為全面的素質和能力[2]。明確了這個目標,職業教育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才會真正的主體,他們的個體生命價值才能得到尊重。雖然這種目標較之于現實中的生源狀況有點勉強,但我們仍要兼顧兩者。

(二)明確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兼顧非職業性

確定職業教育課程的內容往往強調其職業性,就是要鮮明突出它的職業定向教育作用,凸顯這是為適應某種職業而進行的教育與培養。這樣的內容固然是職業教育所必需,但職校學生絕不等同于被固定不動的機器,他們有廣泛的社會空間和自由不被束縛的特質,因此,職業教育課程內容還應突出職業教育的非職業性,也就是它的社會性和實踐性。一方面要把職業放在經濟社會的大背景中,讓學校能同社會廣泛、緊密地聯系起來,使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另一方面,要立足應用和實際,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改革,要選取和設計生產實例和個案,通過對實例和個案的研究和學習,使學生自我觀察、實驗、分析,并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

(三)靈活職業教育課程措施,突出策略的多樣性

職業教育課程的特點在于它的專業性,專業的不同,其能力和知識構成迥異,思維和技能特征也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在課程實施中應著力體現出它的特征,努力讓它的實踐性能與理論融合起來,使學生的感性與理性認識聯結起來,并能由已有經驗推及未知領域,努力使僵硬的技術充滿了靈性,學生感受到了主動學習與自主創新的魅力,他們便會樂于接受所學專業。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努力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狀況采用多樣的策略,比如理論和實踐的安排順序,不必強調統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模式可以顛倒,問題、知識、經驗、技術次序靈活運用,各種教材傳統的邏輯順序可以被打破,策略的多樣性,使得職業教育課程更加活潑生動,更加輕松愉悅。雖然犧牲了一定的科學合理性,但更能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渴求和對專業技能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更為有效。

(四)完善職業教育課程評價,凸顯廣泛的社會性

課程評價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較為重要的環節,它能彰顯職業教育課程結構和設置是否合理。雖然評價理論告訴我們,職業教育課程的評價應包括校內和校外兩部分,但現實中,職業教育課程的評價仍是一廂情愿的校內自我評價。這樣的現實,使得職校生所學專業無法得到諸如行業和企業的肯定,無法接受社會的檢驗。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評價,使學生脫離了社會,使他們無法得到企業、社會的認可,偏離職業教育的本真,對學生現實的生存狀態負有不可推辭的責任。職業教育課程的評價主體有著明顯的社會性特征,需要企業、學校、專家、行業組織、學生及其家長等的共同參與。只有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職校生才能歷經考驗,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他們才能振作精神,敢立潮頭勇往前,一改現今玩世之情形。

我們只有旗幟鮮明地根據職業教育自身的特點進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以有用的東西充實學生,以崇高的價值提升學生,以活潑的形式吸引學生,以真誠的贊譽激勵學生,他們以職校為驕傲,以自己的專業為自豪,他們一定會以更加自信健康的形象立世生存。

參考文獻:

[1]王飛.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8):150.

篇10

關鍵詞:城市污水 穩定化 無害化 剩余污泥 動態堆肥裝置

1、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規模不斷擴大,處理程度不斷提高。到1998年為止,全國已建成和在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已近200座,污水處理能力約為1000余萬m3/d。與蓬勃發展的污水處理相比,污泥處理和處置技術在我國還剛剛起步,隨著新建污水處理廠的陸續投產,污泥產量將會有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對污泥的處理和處置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

城市污泥的利用和最終處置方法主要有焚燒、填埋、堆肥和投海等。焚燒法的技術和設備復雜、耗能大、費用較高,并且有大氣污染問題;填埋法受到場地條件及環境的限制,在污泥運輸距離的合理范圍內已很難找到合適的地點;投海會污染海洋,對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食物鏈已造成威脅,國際公約已明令禁止;堆肥處理不但可以達到穩定污泥的目的,同時制成肥料農業利用具有經濟、簡便、可資源化等優點,引起各國的重視,并進行大量的研究。

北京市密云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為1.5萬立方米/天,日產污泥5~6噸(含水率80%)。在我們研究的基礎上,建成了國內第一條完整的生產性規模(年產復混肥5000噸)的污泥制肥生產線,生產線由污泥預處理、好氧動態堆肥裝置和復混肥生產裝置構成。生產線已連續運行兩年,生產的有機復混肥銷售情況良好。復混肥生產已有成熟的技術,我們著重研究污泥的穩定化和無害化處置工藝。

2、密云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和利用工藝

污水處理廠的初次污泥和二次污泥經濃縮后,一般采用帶式壓濾機脫水,泥餅含水率為75~85%。這樣的污泥由于含水率高、粘性大、無結構強度。直接進行堆肥氧氣難以通入,易產生厭氧狀態。對于中小規模的污水處理廠,由于剩余污泥量不太大,若廠區又有足夠的場地,氣候適宜,則選擇自然晾曬是最理想的途徑。本實驗在密云污水處理廠,采用了自然晾曬作為污泥堆肥的污泥含水率預調整手段。經過堆肥處理的污泥成為性狀良好的腐植顆粒。然后可以按照不同農肥標準添加一定比例的氮、磷、鉀等化學原料,通過粉碎、攪拌后進入造粒裝置,成型后經干燥、篩分成為成品包裝后入庫或出售。污泥處理和處置工藝流程如圖1。

污泥堆肥工藝分為好氧發酵與厭氧發酵兩種工藝過程。厭氧發酵工藝由于產生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碳等代謝產物會引起惡臭。由于有機物分解緩慢,發酵周期長達4~6個月,致使占地面積過大。另外蚊蠅孳生,污水淌流,產生嚴重的二次污染,不適合于大規模工業化污泥處置。現代工藝大多采用好氧堆肥,它具有有機物分解率高,堆肥周期短,氣味較小。但傳統好氧堆肥的停留時間長一般10-15天,存在占地面積過大,人工翻堆勞動笨重的問題。工廠化機械堆肥是堆肥工藝發展的主流,開發新的高效堆肥機械也是有迫切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