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學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4-01-19 17:4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教學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教學的建議

篇1

關鍵詞:泛讀;英語專業;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49-02

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泛讀課屬于技能訓練課,“泛”和“讀”是其主要特征。英語專業泛讀對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技巧,豐富學生文化背景知識起著重要作用。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積累語言知識,鞏固語法,擴大詞匯量,掌握用法,培養語感,從而有效提高英語交際能力。但英語泛讀課由于課時有限,實際教學情況并不樂觀。為此,本文依據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及英語泛讀課的特點,從課內、課外兩方面分析了英語泛讀課的特點,課內外英語閱讀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希望能有效改善泛讀課教學效果,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一、英語泛讀課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泛讀課的特點

1.英語泛讀課教學大綱的要求。《大綱》對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要求是“能夠讀懂英語國家出版的中等難度的各類材料和文章(包括新聞電訊及特寫、短文、電報、史地、傳記、游記、科普文章等)以及某些英美文學原著及報刊、雜志以及少年百科全書中的各類文章。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求能讀懂與《時代》周刊或《紐約時報》中的文章難度相當的評論文章,中等難度的歷史傳記和文學作品,同時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文章的思想觀點、語言技巧、謀篇布局、文體修辭等。”[1]要達到上述要求,就需要學生廣泛閱讀大量語言材料,這是泛讀課要廣泛選材的主要原因。

2.英語泛讀課的特點。“英語泛讀課屬于英語專業技能課,‘泛’和‘讀’是其基本特征。就‘泛’而言,教材選用語言材料的內容呈百科知識性,同時語言材料的體裁呈多樣性。就‘讀’而言,泛讀課的重要任務是指導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方法,從而提高理解的準確性,加快閱讀速度。學生通過大量閱讀,逐步擴大英語詞匯。泛讀課應幫助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學生學會通過閱讀快速、準確地獲取并處理信息。”[2]鑒于此,泛讀教材應選用題材廣泛的閱讀材料,以便向學生提供廣泛的語言和文化素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英語語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另外泛讀課強調學生廣泛接觸語言材料,大量閱讀。擴大閱讀量,可以讓學生接觸富含文化背景知識的閱讀材料,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二、英語泛讀課現狀分析

泛讀課雖然是高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必修課,但其現狀并不樂觀。泛讀課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教材、教學方法、學生課外閱讀及教師對課外閱讀的檢查四個方面。首先,雖然教材內容選材很泛,但因篇幅限制,不能滿足學生大量閱讀的要求。其次,課內教課時偏少,每周僅2學時;教學方法滯后,課內基本以教師為中心。再次,很多學生課外因為太忙沒有時間閱讀,導致課外閱讀的時間遠遠不夠,學生的閱讀量得不得保證。最后,面對大班教學,任課教師沒法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檢查。這不符合泛讀課教學大綱的要求,泛讀課的教學目標也沒落到實處。

三、建議

依據英語泛讀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泛讀課的特點,并結合對英語泛讀課現狀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改善英語泛讀課。

1.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特別是課外自主閱讀能力。《大綱》提出“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1]所以,一方面,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自主閱讀能力。另一方面,英語泛讀課的特點也決定了學生課外要廣泛選材,加大閱讀量,進行自主閱讀。Holec(1981:47)認為,自主學習即學習者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包括確立學習目標,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意味著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監控學習過程并監控學習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展”。[3]英語自主閱讀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確定的英閱讀目標,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運用有效的閱讀策略,監控閱讀過程,評價閱讀結果的主動建構過程。英語自主閱讀取材廣泛、內容新穎、形式多樣。培養學生課外自主閱讀能力有利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其分析、取舍信息的能力及想象、創新能力,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質。

2.豐富閱讀資源,加大課外閱讀量。英語專業的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學生進入高年級后全年閱讀量應為3,000~4,000印刷頁,因此泛讀課強調大量閱讀。課外閱讀是泛讀課教學內容的必要補充。為確保閱讀量,閱讀課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料,包括英文名著、英語雜志報刊及英文電影等。英文名著可讀性強,能夠真正吸引學生興趣。英文雜志報刊內容題材緊跟時代和社會發展,貼近日常生活;體裁多樣,有助于擴大學生知識面。這也符合專四、專八考試中的文章題材和體裁涉及面越來越廣的特點。另外,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水平的學生指定相應的課外閱讀書目及閱讀數量。

3.加大課外閱讀檢查力度,督促學生課外閱讀。《大綱》指出“課外學習和課外實踐活動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應當視之為教學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和教師工作的一部分。教師應對學生的課外學習和課外實踐活動加強指導和組織。”[1]要提高泛讀課的質量,除了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豐富閱讀資源外,還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檢查力度。對課外閱讀檢查比較傳統的方法是讓學生閱讀后寫讀書報告(Reading Report),然后交上來。但在教學中筆者發現有一部分學生課外并未閱讀而是網絡上抄寫讀書報告。所以單純靠這種方式不能督促學生的課外閱讀。為了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起到全面的督促作用,以保證學生課外廣泛大量的閱讀,筆者認為應該采取切實可行的多元化的檢查方法,如讀書筆記、讀書報告、小組討論等。

結合《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對英語泛讀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從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豐富閱讀資源,加大課外閱讀量;加大課外閱讀檢查力度三個方面引導督促學生課外閱讀。這樣英語泛讀課的目標才能真正得到實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及語言綜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1).

[2]王守仁.新編英語泛讀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篇2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4―0055-02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計算教學要突破的是如何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如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從學生整體發展的角度定位自己的價值取向,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計算教學不可淡化練習

新課程改革實施后,一改以往只運用一種教學方法,而開始關注學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種教學方式,公開課比賽中很多教師開始不敢用講授法,也有些教育改革實驗中出現了諸如一節課中教師不講或少講的課是成功的課等類似觀點,教師的課堂越來越熱鬧,花樣越來越豐富。當然,講授法在中國有著深遠和重要的影響,因其方便、有效而備受親睞,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選的教學方法。它的弊端也日漸凸顯,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缺少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缺少師生交往、講授內容過長等。

回顧新課改走過的歷程,不難發現,新教學方法的實用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但是教師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維度,對自己所教的內容應有清晰的界定:這堂課所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要教會學生哪些方面的知識,在哪些方面促進學生發展,等等。

對計算教學來說,筆者認為,討論、合作、交流都是必要的,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而且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效果明顯高于教師講授的效果。但是適當的計算訓練、計算練習也是必要的,這就好比是游泳,即使運動員對游泳的知識理論掌握得很好,如果不親身去實踐,不加強練習,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難以真正掌握游泳的技能。同時,獲得游泳技能后,如果不練習、不訓練,游泳水平也很難上去。計算技能的獲得也是這樣,學生僅僅知道算理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實踐不斷練習,才能獲得扎實的技能。因此,練習在計算教學中應有一席之地,并注重練習途徑、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不僅能習得技能,還能鍛煉思維、培養良好態度,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計算教學也要注入情感因素,關注教學價值

如果教師在計算教學過程中不能注入情感,那么這樣的課堂就是乏味的;如果在計算教學中不能注入師生的思維,那么這樣的課堂就是機械的,顯然,在機械的課堂上學生也不會體驗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體驗是恒久的,計算教學活動本身不僅僅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目的。正如杜威所說,“我們探索教育目的時,并不要到教育過程以外去尋找一個目的,而是教育服從這個目的,我們整個教育過程不允許這樣。”如果計算教學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考一個高的分數,把教學當作一種手段,教師就會更加關注對結果的追求,而忽略教學過程本身,教學的價值實現如何也就值得懷疑了。

計算教學不是僅僅追求在考試中考取高的分數,而是學生是否理解了算理、是否能夠運用掌握的技能去解決問題,是否能夠形成好的數感,是否形成好的學習習慣,是否喜愛這門課,是否形成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計算教學呈現給學生的除了單純的計算題目外,還應當將這些知識納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中,賦予課堂以鮮活的意義。因此,好的計算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體驗及生命意義。

教學過程除了關注本身的價值外,也要關注實施的效果,即教學的有效性,兩者同樣重要。那么,什么是教學的有效性呢?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很多教師認為計算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計算過程中學生能夠很快掌握計算技能,在計算過程中做到快速、準確。那么,能夠像記順口溜一樣把計算題目都答出來是教學的有效性嗎,如何測量計算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呢?

筆者認為,教學的有效性很難在短時間內全面測量出來,因為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學效果有時候很難用定性或者定量的結論和概述,但是如果僅關注知識和技能,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會重視結果輕視過程,無疑是對應試教育的鼓勵。所以,教學評價的側重點也應關注計算教學的過程,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并使之生根發芽,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計算教學要尊重學生的情感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活動必須從屬于人的發展目標,這就凸顯了計算教學倫理性的重要。如果教師所達成的計算教學目標是以損害學生發展為代價的,那么,這樣的目標只能說是失敗的。教學的倫理性是一切教學目標的基礎,沒有了這一基礎,計算教學的其他目標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所有教學目標的實現都要建立在倫理性基礎之上,最終使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對待學生應當是有理性的愛,那種打著愛學生的口號,過分溺愛、寬容、苛刻或者是對其生命漠視的現象,都是非理性的愛。

除了尊重學生的人格外,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幫助教師助長學生的特長。如不同風格的學生在計算中會有不同的偏好,對待教學中出現的算法多樣的現象,教師應當給予鼓勵,要幫助或者引導學生形成較為優化的算法。最后,計算教學中還應尊重學生的情感,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知識的求知欲、好奇心等也屬于情感的一種變化形式。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特殊的情感,以他生命助長他生命,因勢利導,關愛生命,讓心靈相通,讓情感傳遞,最終成為計算教學的靈魂。

總之,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從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生命發展歷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提高計算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函數;抽象性;靈活性;銜接;實效性

高中數學的內容多,抽象性、理論性、靈活性強,不少學生進入高中以后很不適應,特別是高一年級的新生,首先遇到的是概念比較抽象的集合,然后是理論性非常強的函數。因此導致一些初中數學成績還不錯的學生不能很快適應而感到學習困難。為了解決高一學生面臨的困惑,筆者就如何教學高中數學談幾點建議。

一、教師要改變觀念,提高備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初中階段,由于所學知識比較淺顯,學習內容比較少,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通過大量反復的訓練就能提高數學成績,而高中數學一下子就觸及抽象的集合語言、邏輯運算語言,并且特別強調類比、推廣、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盡最大可能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體認識。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集體備課,切實提高集體備課的有效性,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結晶,深入鉆研數學課程標準,準確把握“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才能把問題設計得更加合理,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使問題簡單、直觀。

二、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加強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初中數學重點是方程,很多內容在解析式上就可以完成,對函數及其圖象考查的要求比較低,所以師生對函數圖象的認識普遍不夠重視,這為學生學習高中數學留下了后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及時回頭補充初中學習的一元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和一元二次函數知識及其相關性質,為學生學習集合的相關知識

奠定扎實的基礎。如A={x|y=x2-1}和B={y|y=x2-1},如果不及時補充函數的相關知識,學生就不知道兩個集合中元素所代表的意義,從而不能正確理解集合的表示。

三、教師必須了解學情,積極挖掘教材所覆蓋的知識面

不等式在集合中幾乎處處出現,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解各種不等式和不等式組的能力,可是初中只是解決了一些比較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而一元二次不等式在集合的表示或者運算中屢見不鮮,學生肯定不會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回顧一元二次函數的時候,及時聯系一元二次方程,把三個“二次”的有機聯系結合起來,通過函數的圖像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函數的圖象,討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可以發現自己還有哪些問題沒有掌握并進行及時的補救,課堂中所學習的一切重要的知識便會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

總之,高一數學無論從內容和方法都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高一數學任課教師必須全面掌握知識梯度和學生認知的高度,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入手,切實抓住初高中數學知識的銜接,把學生及時引導上正規的學習軌道,讓學生從自發的感性的樂趣上升為

篇4

關鍵詞:實驗教學;改革;建議

一、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基礎,也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實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逐步了解科學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與人共事的能力,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所以,物理實驗教學應當受到充分重視。

二、對物理實驗教學的幾點建議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來加大實驗教學力度,改進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以推進物理素質教育,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大力擴大與充實實驗基地建設,逐步改善實驗條件,加強實驗教學人員的配備與培養,提高實驗人員的實驗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加實驗在整個物理教學中的比重,按照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規律組織教學,精選實驗內容,系統地安排各類實驗,使學生得到系統的實驗訓練。還要研究課內、外實驗的分工與配合關系,盡可能使各類實驗配套成龍,形成一定的體系。

2.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進行科學“猜想”,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各種假設,并展開討論,分組(或全班集體)設計出檢驗的實驗方案(包括選用哪些實驗儀器和器材,先后測量哪些物理量、具體怎樣操作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進行分組實驗(或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取得實驗數據,通過對實驗現象、數據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檢驗假設,最后得出實驗結論,獲得知識。學生將新獲得的物理概念、規律等知識運用于新情境,解釋物理現象,解答物理問題,讓他們在運用中鞏固深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3.建立開放性實驗室,實驗室應盡量給學生開放,鼓勵學生主動做課外實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做實驗課中未做好的實驗或一些實驗習題,也可做一些趣味實驗,增強感性認識,還可以適當組織一些技能比賽和交流大會,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實驗教師在開放實驗室的過程中既是參與者,又是知識傳遞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4.加強對實驗成績的考核及其研究,形成合理的考核制度,使之成為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例如,我們可以以實驗競賽的形式進行考核,其內容可以是物理實驗的規則,也可以是自制實驗器具的展示,還可以是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設想等,以實現對學生實驗水平的全面考核。

物理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當然,在具體實施時還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增加實驗課時,應考慮到對整體教學的影響與具體的課程安排。但是,我相信,在課程改革之潮中,我們的實驗教學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閻金鐸,中學物理教材教法[M].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7.

篇5

關鍵詞: 老年人 聲樂教學 心理特征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精神生活問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老年大學、老年活動室、老年合唱隊等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起來,極大豐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中聲樂學習就是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聲樂練習可以增進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但我國老年聲樂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還比較少,本文試圖對老年聲樂教學進行分析,以求為老年聲樂教學工作盡綿薄之力。

一、老年聲樂教學的特點

(一)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特征

退休之后,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發生較大的改變,面對退休前與退休后的巨大生活反差,許多老年人并不適應,容易產生消極、悲觀厭世的情緒。研究發現,老年期中樞神經有過度活動的傾向,這導致老年人的情緒體驗比較強烈,一旦發生情緒變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老年人的機械記憶、短時記憶能力下降,無意識記憶也在逐步減弱,視覺、聽覺、內部感覺等方面的能力下降。

此外,老年人的內臟、肌肉、器官、聲音等都逐步衰老,如咽喉肌與結締組織萎縮,聲帶顯露充分;喉黏膜上皮變薄,薪膜彈力纖維斷裂;環狀軟骨與構狀軟骨都逐漸硬化。這些導致老年人發聲力弱、發聲不持久、聲音不洪亮不飽滿。

(二)老年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許多老年人愛好音樂,希望通過音樂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但很多老年人沒學過聲樂知識,沒受過系統的發聲訓練。[1]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老年聲樂教學中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如教材與教學大綱不統一、教師與學員的流動性大、缺乏系統的教學理論指導、學員的音樂基礎參差不齊、學員的年齡跨度較大等。在教學過程中一些矛盾沖突十分明顯,如師資力量的薄弱與日益增加的學生數之間的矛盾;老年人發聲器官的老化與聲樂教學的矛盾;老年合唱團中學員的音準問題與排練整體要求之間的矛盾。這些問題和矛盾嚴重影響了老年聲樂教學,難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二、對老年人進行聲樂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老年大學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出發點就是讓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在歌聲中找到自信與快樂,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實,因而在老年聲樂教學中應注意方法、講究藝術性。老年人比較愛面子,生怕別人說自己不行,在與他們交流時應注意語言的藝術性,維護其自尊,用巧妙的教學手法激發其學習興趣。[2]在常規訓練中,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講解氣息運用,做好示范,教師范唱應優美動聽、聲情并茂;選擇旋律優美、節奏舒緩的懷舊歌曲作為學習的內容,這樣就容易與老年人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其學唱熱情。

(二)教學方法的針對性

在聲樂教學中,應根據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特點調整教學方法。如練聲的強度要因人而異,允許學員根據自身狀況把握強度;針對老年人聲帶松弛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音域進行訓練;在講解過程中語速要慢,聲音要洪亮,做到不厭其煩;訓練中應考慮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做到勞逸結合、松馳有度。由于學員的音樂基礎參差不齊,應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既要照顧全局,又要兼顧個別學員,可以將集體課與個別輔導課結合起來,在齊唱中穿插獨唱練習。由于老年人記憶力較差,在教學中應反復講解歌唱原理與發聲的依據,讓老年人在理解的基礎上模仿,指導他們進行實踐練習。

三、對老年人進行聲樂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進行查漏補缺

老年聲樂學員素質參差不齊,很多老年學員沒有音樂基礎,對樂理、視唱練耳等不甚了解,甚至不認識簡譜。因而,應充分了解學員的聲樂基礎,及時查漏補缺,通過講授基本樂理知識讓學員學會識別音程、和弦、調號等,還應強化音準、節奏、音樂記憶等方面的訓練,使其掌握基本音樂技能。在教學中應讓學員了解音樂學習的規律,使其認識到聲樂學習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幫助學員克服依賴心理、膽怯心理,讓學員自信地走向舞臺。

(二)加強聲音訓練

聲音訓練的前提是呼吸訓練,由于生理衰老、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等原因,許多老年人歌唱時會出現“氣短”的現象,因而在教學中應對學員進行呼吸訓練,讓學員用鼻子與嘴同時吸氣。如吸氣應吸得深而輕柔,使人聽不出半點聲息;呼氣時應保持吸氣時的狀態,呼出的氣息應均勻且平穩舒緩。在練聲前可以讓學員想象自己站在花園中,用鼻子和嘴聞花香,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學員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逐步掌握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

對于聲音的訓練,可以找幾個最容易唱響的音來練,練好之后再向兩頭擴展音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學員就會感覺到歌唱得圓潤、明亮了,這也就達到了初步練習的目的。在練習的中級階段,可以選用《紅豆詞》、《北風吹》、《長城長》等優秀歌曲訓練學員的跳音、滑音、斷音等,讓學生找到最佳的發音部位,實現音色的合理調配。在聲樂學習的高級階段,要求學員做到通、圓、純、柔,在這一階段可以選用《我愛你中國》、《小河淌水》等難度較大的歌曲。

(三)歌唱語言的訓練

語言是思想交流情感表達的重要工具,對歌唱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因而,在歌唱中應對學員進行普通話訓練,使其掌握正確的發音吐字方法。首先要進行韻母的發音訓練,因為韻母是語言中的有聲部分,是表現歌聲、語言、感情的主要方式。[3]對有漢語基礎的人來說,準確掌握韻母并不困難,但在歌唱中咬字吐詞動作都做了夸張,開口度、舌位都發生了變化,要準確掌握韻母的發音就有了一定的難度。因而,應讓學員先了解聲韻母的發聲原理,并根據方言特點進行針對性的糾正,通過對著鏡子練口型、小組練習等方式加強發聲練習。

如今我國已經跨入老齡化社會,使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成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聲樂教學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生活,讓老年人獲得心理與藝術的雙豐收。因而,應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推進老年聲樂教學,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參考文獻:

[1]許講真.歌唱藝術講座[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78.

篇6

[關鍵詞] 體育新課標 教學建議 創新

本次體育新改革是在前七次的課程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稱為第8次課程改革,新體育課程改革不僅僅是體育專家的事情,更重要地是應該由一線體育教師擔當起這一重任,體育改革有了理論的指導還要有指導下的實踐,改革的成敗就要靠實踐來檢驗,所以體育教師應該全力支持新課改,在實踐中為理論提供依據,使理論與實踐相互支撐,共同保證新課改的順利進行。體育是一件實在在的事情,制定新的課程標準,還要一一落實,把新標的理念要領會、把握,再逐一實施。

一、鼓勵老師寫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不同于一般的教案,應該說教學設計比教案更復雜。構成教學設計的要素:一是教學任務分析,二是教學目標,三是教學策略制定,四是教學過程,五是教學設計自我評價。這五個教學要素決定了教育設計要比教案在內容上更具體,在形式上也更復雜,但是,教學設計雖然難寫,卻更能反映老師的教學意圖,有利于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也有利于別的老師學習借鑒。

教案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要寫,但教學設計并不是每一位老師都會寫的,但是教師們還要會寫教學設計,這是教師具備的最起友的素質。學校一般要求每周三節體育課要寫三個教案,而我們學校規定每周寫二個教案一個教學設計。這樣做雖然加重了教師們的工作負擔,但寫教學設計會讓教師運用更多的精力把教育程序考慮得更周全,這樣就更能鍛煉教師的業務水平,更快地提高教育能力。

二、體育課管理從集權制到民主制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中提倡體育教學的民主化,而傳統的體育教學受中國的教育實行的是一個集權式教育體制的影響,體育課堂是體育教師的課堂,學生被的進行學習,老師領導者,學生無條件的服從于教師,在這種體制的教學下,學生成了學習的奴隸,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民主可言,在傳統的體育教學體制下,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老師的灌輸。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他們的潛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我們學校自新課改以來首先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體制,在每次的教研會議上強調老師要與學生民主相處,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在體育教學時我們要求每一位老師做到以下幾點。

1.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育課的核心問題是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采用多種教法和手段,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主動學習和自學的能力。

2.講求課堂效率

體育課是身體活動為主要手段,身體活動應該是體育課的主宰。體育教學的過程,既是傳授知識、技術的“教”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能力的過程,體育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摒棄滿堂灌與放羊式的不負責任的教學方法,要啟發學生參與每堂課的設計、組織、活動及課堂評價,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體育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練習,體會學習技能的樂趣,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3.教與學要創新

創新是體育課的靈魂,但要求老師的教學創新,而且也給學生學習創新的機會。體育新課程標準倡導教育個性化,就是要尊重學生,滿足他們的需要,千萬不要追求表面效應,誘導學生作出口是心非的選擇。體育課上教師根據課程設計引導學生討論,探索,找出適合于自己的方案,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很快進入到課堂主人的位置。以課堂的民主性、開放性,以學生的創造精神來彌補老師備課的不足,這樣,最重要的是滿足了學生運動和娛樂的需要,又沒禁錮學生的言行,從而體會今后社會生活的實用技能,潛移默化地受到終身體育思想的啟發。

三、構建多文化的體育課和模式

體育教學模式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我們體育教研組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一改往日教學模式單一的尷尬,主要以毛振明教授10種教學模式為藍本,每位老師根據自己的特點,選用一到三個模式使用。開始時并不適應,學生也不知道如何主動的在地體育學習中尋求樂趣。所以我們認為,一種教學模式要想被大家公認,首先要平時的體育課上要經常運用這種模式,讓學生感覺到在這種模式下才是最好的,最能體現體育教學的特點。這種教學模式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學生適應并認同的過程。

四、在教材內容選擇上下功夫

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體育教學的首要任務,如果僅有教學目標而沒有相應的教學內容,目標就無法實現。所以有教學內容才能談教學目標,我們不能追求那些無法實現的目標,否則是徒勞的,我們就這一原則,對內容的開發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我們學校雖處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體育教學內容很少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等,所以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開發新項目,充分發揮本地的優勢,這樣才能盡可能地保證體育教學內容更科學,更適合于自己的學生學習。

1.把兒童鄉村游戲搬入課堂

城市引入兒童鄉村游戲不是困難的,如今,如跎螺、秋千等項目都可以拿到體育課堂中來。體育游戲是作為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它是廣大兒童陶冶情操、接受社會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它伴隨著一代代各民族兒童少年成長,也深受當代兒童的喜愛,使兒童在快樂的游戲中潛移默化地認同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振奮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學的五大目標為兒童老游戲提供了理論依據。其活動項目形式鮮活多樣,在常有的趣味性中蘊含著各種身體練習的知識技能與技巧。兒童老游戲來自于兒童的生活,符合他們愛玩的天性,這些游戲讓兒童生活走進課堂,使兒童在快樂的游戲中學習鍛煉,并獲得強健的體魄。

2.讓勞動進入體育課堂

在城市學校,學生很少有參加勞動。在城市,如果把勞動當作體育教學內容可能比較難,但是,我們可以利用打掃校園衛生,到工廠幫工人做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內容。毛振明與賴天德教授的“體育課應引進什么新的教學內容”一文中的“南瓜扁擔進課堂”就不難理解了,應該說客觀上增加了體育教學內容,也正是改革所提倡的,更是亟待挖掘和整合的中國文化。

總之,新課改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專家與教師共同形成合力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如果僅憑專家下達文件,而一線教師得不到落實也成為一紙空文。體育教師要進行課程改革,先要了解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這就要加強對體育教師的培訓,這樣教師才有了奮斗方向與目標。鼓勵教師當課程改革的主人翁,把新課改當成自己的重要任務,不能拖拖拉拉、敷衍了事,這樣新課改才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彭則鵬.調查報告:一塊試驗田.中國體育報,2001-9-5.

[2]李建軍.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體育教學設計――對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01).

篇7

關鍵詞:化學;實驗;問題;對策

化學實驗是中學化學課程內容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化學教學認識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化學實驗課是學生學好化學的一種重要課型,不僅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起到深化作用,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體驗學科探究的過程。但是,根據素質教育和高考備考的要求,這種課型并沒有較大的改觀。本人結合從求學到教學的體會,談談實驗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一、實驗課存在的問題

1.對化學實驗不重視

如某校初三學生參加中考實驗考察,要求物理、化學、生物實驗中三選一,我經過實際調查得知90%的學生選考物理,只有個別學生選考化學。結果,學校統一要求學生都考物理。可想而知,平時學生還做化學實驗嗎?與物理實驗課相比,化學實驗課有它自身的特點,即易耗品多。它需要的藥品試劑,品種多價格高,這些藥品試劑要經常補充;它需要的玻璃儀器品種多,一些磨口玻璃儀器因制造工藝特殊而價格昂貴。因此,一些學校以教育經費緊張為由,不能及時添置儀器藥品,造成缺儀少藥,給化學實驗課帶來一定的困難。

2.課堂秩序問題

化學實驗課是一種最復雜的課型。實驗課教學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活動是開放的、自主的,極易導致紀律松散、課堂失控,甚至影響目標完成。課上我們不僅要完成知識目標,還要避免環境污染、爆炸、產生有毒氣體等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某些老師提到實驗課就發愁,一節課下來嗓子都啞了,兩條腿像灌了鉛。老師是非常不愿意上實驗課的,但為了學生素質的提高只能硬著頭皮上。

3.實驗員任務重

實驗員是化學教師的得力助手,是化學教學正常進行的重要保證。某些文科教師認為實驗員是閑職,我真替實驗員感到冤枉。我們學校只有一位化學實驗員,實驗開出率幾乎100%。每次到化學實驗室這位老師都在忙。90%的實驗用到的物品高達20多種,在實驗臺上能從左到右排滿。再一個配制藥品的問題,不同的實驗需要不同濃度的藥品,如果配制4種藥品將要花費半天的時間。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學生分組實驗“中和滴定”,實驗用品11種,開出組數25組。首先,準備儀器。先準備酸堿滴定管,檢查是否漏水。酸式滴定管要抹油,檢查是否漏水,如果漏水,要把油擦干凈重新抹油;更麻煩的是,如果旋塞當中的小孔被油堵住了更需要有耐心、有時間去修理。同樣,堿式滴定管也要檢查是否漏水,玻璃球先裝進膠皮管里,然后灌水觀察。這就用去半天的時間了。再從儀器室取出滴定管夾、燒杯、錐形瓶、鐵架臺、白紙、燒杯、玻璃棒、量筒、天平、藥匙、洗液瓶分放在25個實驗臺上。其次準備藥品,配制標準的HCl溶液、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酚酞試液。配制的藥品要適量,不足,要再配;過量,時間長后大部分藥品會變質造成浪費。做完實驗后要分類分種放回原位。25個酸式滴定管都要取下旋塞擦凈油,裹上白紙,用橡皮筋固定。堿式滴定管要取下膠管,從膠管里擠出玻璃球存放。總的算下來,“中和滴定”這一個實驗,實驗員要干兩天,一個年級的實驗呢?整個學校的實驗呢?如果一所學校沒有實驗員,學生能做幾個實驗呢?

二、實驗課實施的幾種有效策略

1.教師首先要明確化學實驗課的重要性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正說明了直接觀察對于認識過程是相當重要的。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努力提高實驗的開出率,不做實驗或少做實驗都將直接影響學生化學思維的形成和各科能力的培養。能力不是做一個實驗就能培養出來的,是長期投入的結果。2008年,我校理綜高考成績平均分比兄弟學校高出15分,這一顯著成績與學校領導對化學實驗的關心是分不開的,是對我們實驗員辛勤勞動的回報。

2.教師要有充分的儲備和靈敏的教學機智

實驗教學有較開放的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事先充分設想和預見學生可能面臨的問題和遭遇的挫折、失敗等。但是由于實驗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無法預見的問題。此時,就需要我們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捕捉問題的睿智。

3.學生要理解實驗內容。

實驗能力是一種在具體的環境中靈活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而不是一種照本宣科的驗證性操作。如“硫酸銅晶體里結晶水含量的測定”“中和熱的測定”等實驗中,如果學生真正意識到實驗的目的是利用宏觀的、定量的技術手段,從微觀層面深入揭示物質的性質和變化規律,那么他們就不會把天平、坩堝、干燥器、溫度計、攪拌棒等儀器的使用當作一種簡單的孤立的機械進行操作了。學生在關注自己所作實驗本身的同時,也在不斷思索所進行的每一步操作有什么目的,從而使自己的操作表現出規范性和系統性。

4.將信息技術和實驗教學有機結合

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實驗教學中,只通過演示、講解實驗步驟還不夠,這往往不能讓大多數學生掌握。筆者常先采用多媒體課件將步驟以及實驗結果以動畫的形式一步步展示出來,然后再讓學生做實驗,這樣既節約時間又效果顯著。

5.寫實驗報告

篇8

一、學習新理念,領悟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新課程下,教師要注重新教學理論的學習,掌握新理念,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真誠地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首先,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溝通與對話中實現師生共同發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愛每一位學生,教好每一位學生。其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再次,通過知識技能學習,從“知識中心”轉變為“能力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后,在信息技術時代,要學會學習、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二、反思教學,轉變教學觀念

以往,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每天只忙碌于備課、上課和作業批改,很少學習研究教學理論、研究了解學生;不重視教學反思,不講究技巧,不注重革新,總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與同事交流、切磋教學心得,每天只是機械地重復往日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教學效果總是事倍功半。

教學中要善于反思,做反思型的教師。在反思、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學水平。時刻提醒自己在每節課后積極反思:什么樣的問題學生喜歡回答?哪一部分教學效率高?哪個環節做得不好?下節課如何改進等等, 主動把有效教學理念、有效教學策略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認真貫徹“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主動的去學,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教學實踐,落實新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的呈現方式應體現多樣性和趣味性,體現生活化和情境化。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小學數學教學要實現新的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應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和諧、民主、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更好地實現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參與和發展。新課程的小學數學課堂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1、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富有現實意義和挑戰性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具體教學方法是:(1)看情境圖,(2)說情境圖,(3)提出數學問題。例如,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買電器”一課,首先出示主題情境圖,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然后說一說情境圖意思,即這些圖告訴我們哪些數學信息?最后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在具體情境中,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可能提出很多離奇古怪的問題。無論是什么問題,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表揚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從眾多問題中篩選出與數學有關的問題,然后再從有關的數學問題中找出與本節課相關的數學內容。

2、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建立數學模型。

3、解釋應用。

教學后,選取課后練習或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練習,采用多種練習形式,鞏固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例如,“買電器”一課,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后,讓學生完成課本第53頁的“試一試” (1)(2)、(3)題和54頁“練一練”1、2、3題。

4、課堂小結。

篇9

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引發了一場從教育手段到教育思想的革命。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了計算機對文字、圖形、圖象、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媒體綜合處理能力的優勢,以及靈活的人機對話特點,改變了傳統教學相對單一的模式,拓展了教學時空,擴大了教學資源,能充分體現直觀性教學原則,課堂形象生動。各種媒體能較好的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強化已初步建立的暫時神經聯系,易于學生理解、記憶、掌握課堂教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而多媒體教學備受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喜愛,近幾年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由于多媒體使用的時間較短,教師對它認識不足,使用時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為此提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建議一:準確定位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 在多媒體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課堂并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定位不準。多媒體在教學中只是為教學服務的工具,只是教學手段,只能起輔助作用,不是教學目的。對這個問題認識不清,造成教學本末倒置。體現在教學中就是過分依賴多媒體,追求課堂的花哨、用課件代替朗讀、代替學生實驗、代替教師講讀、教學進程服從于課件設置的順序,導致課堂僵化,學生回答的知識結論必須與課件結論一致等等。這些現象說明我們對多媒體的工具、手段地位定位不準。

建議二:將多媒體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有相當一部分多媒體課出現了多媒體與學科課程“兩張皮”的現象,沒有很好的將多媒體資源與學科課程結合。例如:用課件代替理化實驗、代替語文朗讀等。課件的應用扼了理化實驗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扼殺了物理、化學是實驗性學科的本質特點,扼殺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和語言所表達的審美意境。這樣的教學肯定不能符合學科特點,不能完成教學目標,無疑是失敗的。所以多媒體在教學中應體現學科特點,使課件、學科、課程有機結合,相互之間共生效應促進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實現教學目標。

建議三:教師應增強對多媒體的駕馭能力。 多媒體是近幾年出現的新生事物,在職教師的絕大部分人都未接受過專門的學習,都是半路出家,對多媒體的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只有掌握多媒體的常識和技能,才能熟練的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進行課件設計與制作,才能在教學中駕馭多媒體,為教學服好務,提高教學效果。

建議四:善于收集、整理課件資源。 多媒體教學現已成為一種常規課堂,教師會經常使用。如果每個教師都是自己做課件,那么工作量非常大,教師們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應善于從網上或遠程教育資源上收集大量的課件,進行分類、整理、保存在學校的資源庫中,作為多媒體教學教師備課的資源。

篇10

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試驗修訂本·必修)生物第一冊》(以下簡稱新教材)在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中增加了“內環境與穩態”一節。內環境與穩態是生物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穩態概念在現代生命科學中已成為普遍使用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過程中的一個共同規律。增加這一部分內容對于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本質和規律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學生準備知識不足,難以充分理解穩態的本質內涵,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供參考。

1 增加“內環境與穩態”概念的發現史

“內環境與穩態”概念的發現史,對于學生理解內環境與穩態概念的本質及意義有一定幫助。19世紀法國著名生理學家伯爾納(Claude Bernard)發現,一切生命組織都有一個奇妙的共性,這就是它們的內環境(包括組織液、淋巴、血漿)在外界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能夠保持穩定不變。伯爾納認為:“內環境恒定是機體自由和獨立生存的首要條件。”“所有生命機制不論如何變化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內環境中保持生命條件的穩定。”他的這些觀點在50年后被美國生理學家坎農(W.B.Cannon)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坎農認為:內環境并不是處于一種靜止的、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處于一種可變的、可動的相對穩定狀態,并且用穩態(homeostasis)這一術語概括。在教學中增加這些內容,將有助于學生理解穩態概念提出的前提條件,理解穩態概念的動態實質,在有所鋪墊的前提下進一步了解內環境、穩態的概念內涵,將有利于學生有意義學習。

2 降低知識難度,突出穩態的概念內涵

新教材中用緩沖物質對內環境pH值的調節作用來說明穩態現象,可結合高中化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緩沖物質的作用機理,但不必研究過細。由于課時有限,必須把重點放在對穩態概念內涵的理解上。其實,穩態概念內涵在于突出機體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現象和機制。穩態現象是十分豐富的,新教材在前一節中所探討的血糖含量的相對穩定狀態和肝臟活動之間的動態關系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傳統的生理學觀點認為,穩態的形成機制是在神經系統和以內分泌系統為主的體液調節的共同協調作用下,通過機體各個器官系統的統一活動而達到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作用。但現代生物學認為,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調節網絡才是使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機制。因此,筆者認為,突出機體器官系統之間的平衡和網絡調節作用,其意義更為重要。

3 在教學中滲透機體整體性、開放性以及系統觀、信息觀等現代生命科學思想

近幾十年來,分子生物學飛速發展,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成果大大豐富了人們的認識,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不斷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使人們對生命現象的理解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在穩態現象的機制問題上,現在已經證實,機體至少有三大調節系統參與到穩態調節中,即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前兩者的調節作用早已被公認,成為經典的傳統的生理學對穩態機制的解釋,而后一種調節作用正是當今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之一——神經免疫內分泌學的研究范疇。免疫系統通過游走的免疫細胞感受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所不能感知的其他類型的刺激(比如異物或外來抗原之類的刺激),并且通過釋放細胞因子(CK)或形成致敏淋巴細胞,消除這一類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現代分子生物學揭示,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之間有著共同的語言——信息分子共享,這些信息分子除了體液因子之外,還有許多生物活性分子(比如多肽激素等等),它們參與機體穩態調節,各自發揮著自身特有的作用,各系統之間通過反饋調節協調一致,維持機體的統一性和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