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和理解范文

時間:2023-11-27 17:32: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和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和理解

篇1

關鍵詞:輕松;開放式;教學實踐

新課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開展了三年,對于新課程改革教師要理性地看待,既要從中學習新的、適合我們課堂的教學理念,又要對一些不適合我們課堂的思想進行摒棄,同時,還要及時對我們的教學活動做出反思。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課堂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學生的分數,更重要的應該是深入挖掘語文教學的價值,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放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進而逐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輕松的語文課堂氛圍

有人說:良好的課堂氛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說,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興趣,促進思維的敏捷,從而更容易接受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于學習語文充滿興趣的時候,我們的教學質量就會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學習口語交際《春天是我們的朋友》時,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課外活動,去尋找春天。學生們要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春天,從花草樹木中尋找春的痕跡,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營造出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氣氛。

二、開放式的課堂教學

以前的語文課堂就是老師講學生聽,根本沒有適當的交流。開放式教學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時能增強師生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比如,我們在學習《風姑娘的照片》時,就可以給學生們觀看不同風級帶來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風拂面的溫柔,可以有秋風的蕭瑟,也可以有冬風的凜冽,也可以有暴風及龍卷風的破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表現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風,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快樂學習。

三、注重教學實踐

單一的課堂講解模式不能使學生們更好地學到知識,應當給學生們實踐的機會,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在學習《妙趣橫生的太空生活》時,可以鼓勵學生們閱讀課外材料,了解關于太空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太空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在課上朗讀課文,配上音樂及圖片,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想。

四、鼓勵式教學

鼓勵式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愛上學習,而且能增進師生感情,融洽師生關系。教師的一次鼓勵、一句表揚,可以使學生產生不斷上進的信心和動力。在這種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悅中,學生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興趣更加濃烈,為更好地教學奠定了基礎。在課堂上,我們要注意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不偏愛優等生,不放棄后進生;批改作業時,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評價;在課余與學生聊天時,要適當表揚有進步的學生。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暑天寒。”鼓勵、肯定性的話語不僅能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良好心理,還能使學生逐漸建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育的幾點理解和認識,在這里將我的想法拋出,希望能為各位教學同仁在小學語文教學問題上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幫助。總之,在我們教學中,按照新課標要求,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們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讓學生們擁有快樂學習的時光。

參考文獻:

[1]陳潔.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J].課外語文,2013(14).

篇2

一、初中物理教育教學中邏輯思維的定義

邏輯思維是指人們在認識過程中,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試驗等思維形式,將客觀現實反映出的理性認識過程,同時又稱之為理論思維。邏輯思維是通過認識的思維及其結構,以及思維的作用及規律的分析產生和發展的,因此,人們只有先把握物體本質,才能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能夠為學生今后更高層次的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識。

二、初中物理教育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途徑

1.從物理概念及規律教學中培養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物理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從不知到知,由現象到本質,逐漸形成物理概念及物理規律,這是抽象思維的功勞。物理概念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學生有物理概念,更是要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物理概念。學生學習和理解物理概念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思維的過程,學生掌握和運用物理概念的過程,是學生運用和發展思維的過程,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物理概念。

2.從物理習題及解答過程中培養

初中物理習題及解答過程既是學生運用物理概念及規律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及規律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解答物理習題的過程中,通常是運用自己已掌握的物理知識對物理問題進行判斷、計算,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在獨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從物理習題及解答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從物理實驗及探究活動中培養

篇3

與以往的培訓相比,本次培訓具備很多的優點:輕松活躍的教學氣氛;認真嚴肅的備課態度;在教育技術培訓的每節課上,學習氛圍是寬松的,課堂討論是活躍的,互動互助式的學習方式貫穿始終。在這輕松活躍的教學氣氛的背后,實際上蘊涵著主講老師認真嚴肅的備課態度。總之,對我來說,不管是技術上還是在思維和高度上都帶給我非同一般的震撼。

在這短短的幾天培訓中,我更深深的體會到:

1、提高了認識

十個模塊的培訓讓我感覺到:要轉變教師的角色。《師說》中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的這一詮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這六個字中,“傳道、解惑”好理解,關鍵是“授業”,怎樣“授業”呢?“規劃主體單元”模塊的核心之點是:教師的作用不再是象在傳統教學中那樣把問題的“陳述”呈現給學生,而是圍繞著學生所學知識而設計出知識誕生的“原始情境”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從教師那里得到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回答而得到所學知識。

教師的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要研究,教師要成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與教育信息技術整合的問題。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教師的成長也離不開教育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新問題,特別是中老年教師。信息技術使老師面臨著如何成長,如何應對的問題。通過此次培訓,讓我認識到,學會把信息技術應用在學科教學中能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條理清晰,學生明白易懂,特別是思維導圖讓教學過程更明朗化,為我的教學增添了光彩,使我對課程發展、教育信息技術有了新的認識。通過這次學習我對“教育技術”也有了新的認識,“現代教育不再是某一學科的教育,而是各學科齊頭并進,真正做到全面素質教育。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只有教師的素質高,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教師要不斷的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不斷的提高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才能適應當今教育形勢需要。

2、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

這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他們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水平,敬業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經過他們耐心細致的講解,讓我認識到學無止盡,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科理論等水平還有待于提高。特別是這八天培訓所學到的東西,要在今后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地復習、鞏固、運用。真正的把教學和教育信息技術整合,融會貫通。

3、教育理念不斷得到更新

通過集中理論與實踐的學習,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了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在教學活動中更能如魚得水、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方法,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學科教學過程中,貫穿到班級管理中。通過培訓,使我們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們發現了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需解決的根本的問題,發現了各自在教育教學中的差距與不足。使我懂得要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合作性學習轉變

4、教育教學理論掌握得更為系統

篇4

一、領悟“大數學觀”,豐富與深化對于“課程標準”的認識

PISA是一個豐富的資源,為學習與研究現代教育教學,特別是領悟現代數學教育教學觀,提供了鮮活載體。超越具體的“技術細節”,該項目注意解讀PISA所傳遞的“大數學觀”,甚至大教育觀,并在此基礎上達到了以下幾點目標。

第一,細致梳理了數學素養的基本內容:從數學基礎知識、數學基本技能、數學基本思想方法、數學語言、數學工具、數學思維能力等方面較全面地思考并梳理了數學素養的基本內容。

第二,豐富與深化對課標的理解:通過本項目的研究,引導教師充分理解課標的重要意義和功能,將“課標”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依據。

第三,重視整體教學設計:以單元型教學設計為抓手,將課標分解成教育教學目標,從課標、教材、教法、學法、評價、課程資源入手,從根本上解決了數學教學設計的問題。

二、深化對評價的認識,探討體現多元評價的工具

PISA為深化對評價的認識,特別是對如何利用評價,倡導所主張的教育價值觀,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范例。此外,一些教師對評價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對學生評價的功能與工具的單一化(不具體與不全面)等現象。該項目組不僅注意提升對于“評價”多元化的認識,而且嘗試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探討。

(1)終結性評價:教師在數學教育教學中的評價,主要是終結性評價,聚焦到每次考試的成績,尤其是中、高考成績。

(2)過程性評價:教師在數學教育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過程性評價。

(3)即時評價:教師在數學教育教學中的即時評價要么過于簡單,要么根本沒有,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只評價學生的結果對與錯,不能很好地說明學生的不足與閃光點。

三、一線教師參與研究過程,及時形成成果,及時推廣

這是一個旨在整體推進地區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頗有新意的項目。該項目注意發揮一線教師在研究中“主體”作用。特別是,該項目在研究中邊實踐、邊研究、邊積累成果、邊交流推廣等,也有助于較好地體現該研究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為參加項目的一線教師,提供了從做研究課到編寫教學案例、參與教學資源開發的機會,這些為他們展現自己的創造力,為他們的專業發展特別是為他們的教學觀念的轉變提供了極好的載體。其中的一些成果,如《高中基于課標的數學單元型教學設計案例》(選修2-2,2-3)的印刷成冊,對中學數學教育教學的設計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高中基于課標的數學單元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踐案例》與《初中基于課標的數學單元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踐案例》的印刷成冊,反映了研究成果的實效性和實用性。這些成果提供了高質量的課程資源項目的研究成果,為教師提供了優質的課程資源。

正如北京市房山區良鄉中學侯秀霞所說的那樣,通過PISA數學研究項目,教師首先認識到創設情境,使問題生活化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精選或自編與新知課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進行情境創設,引入新知課,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其次,教師還應該講究情趣教學。最后,教師會變得善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PISA評價不只是考查結果正確與否,還考查思維過程和解題思路,看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否合理。它啟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PISA對今后的考試評價有重大的啟示作用,是將來教育評價的改革方向,也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方向。

篇5

綠色教育理念

“綠色教育”源于對于現代社會與教育的反思。是指尊重、理解與關懷每一個生命個體,遵循生命成長規律、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差異,努力喚醒與激發學生生命活力與發展潛能,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綠色教育的核心是“三個尊重”,即尊重生命、尊重規律和尊重差異,以下分別予以闡釋。

1.尊重生命

學校教育面對的對象是人,人與物具有本質區別,人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因而,綠色教育首先強調尊重生命。在學校教育中,尊重生命表現在:營造安全健康的校園環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其中是安全的,不會受到欺凌、侮辱或傷害;給予孩子生命的尊嚴和自尊,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尊嚴的人,要自覺通過行動、良好表現去建立和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認可、肯定孩子,經常鼓勵、贊美孩子,促使孩子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理解孩子、關心和愛護孩子,通過教師的言行表現出對孩子的愛與關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情感,內心充盈生命的美好與力量;創造各種機會,讓孩子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體驗成就感、價值感,感受和經歷生命的自我實現;促使生命不斷認知人生與世界,通過每一個教育契機的引導,讓孩子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在這個世界中生活,創造機會擴大孩子的知識和實踐視野,不斷擴充孩子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習慣和意志品質,能夠善良、友愛、樂觀,學會理性、自制、自省、勤勞、審美,等等。

2.尊重規律

萬事萬物皆有規律,認識和遵循規律,可以與萬物和諧相處,事半功倍,提高實踐行動的效率。在學校教育中,我們要認識和尊重規律,圍繞“教書育人”目標開展各種活動,促使活動達到最好的效果,。主要表現在: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規律,認識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需要,按照科學的方法促進孩子身體健康成長,遵循心理規律促進孩子心理的不斷成長和成熟,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和方法;認識和遵循學科及學科教學的規律,每個學科都有其知識、能力建構和情感形成的邏輯和方法,教師要深刻理解本學科的本質、結構、思想、價值與方法,認識學科教與學的規律,形成方法意識,在學科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采用恰當、有效的方法去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認識和理解學生學習的規律,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任何的知識、能力、情感要想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都需要一個自主認識與領悟和過程,因而,綠色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學會自主閱讀、體驗、思考、探究、歸納和抽象,學會自主發現學科學習和各種認知的規律和方法,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能力技巧、精神世界和認知方法。

3.尊重差異

萬事萬物都以獨特的方式存在于這個世界,差異是客觀的。每個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體現在家庭背景、知識基礎、年齡、性別、個性特征、智力類型、認知風格、學習風格、思維風格、心理需求等各個方面,“綠色教育”強調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偏好,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需要;根據學生智力、知識基礎等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個別輔導;根據學生的個性、氣質和性格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長善救失;根據學生的習慣特點,有意識地去改變其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習慣;根據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等特點,有針對性地啟發和引導。此外,學校要注意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天賦和特長,為學生開設多種多樣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選修課程等,提供給學生多種個性選擇和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充分認識和發掘自身的潛能、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

綠色教育區域行動策略

圍繞“綠色教育”的“三個尊重”的基本理念,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四項行動:

1.教師“綠色教育”價值觀行動

①開展“綠色教育”價值觀個人專題報告

在“綠色教育”理論探索基礎上,我們組織區域教科研人員、教研人員、教育行政人員到學校去開展“綠色教育”價值觀個人專題報告,報告主題內容為:“綠色教育”之“三尊重”理論、“綠色教育”之“尊重生命”解讀、“綠色教育”之“尊重規律”解讀、“綠色教育”之“尊重差異”解讀,以及圍繞三個主題開展的相關理論。

②編制《“綠色教育”核心理念(25條)》和《學校行動改進關鍵詞(8組)》,宣傳“綠色教育”的價值觀

在“三個尊重”理論基礎上,根據實踐經驗,我們研制了《“綠色教育”核心理念(25條)》和《學校行動改進關鍵詞(8組)》,將“綠色教育”基本理論以簡短凝練、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全區中小學校幼兒園干部工作會議上進行,并責成學校利用校本培訓時間對本校教師進行宣講和解讀,促使全區教師對“綠色教育”價值觀形成共識。

③征集和評選反映教師“綠色教育”價值觀的教育案例

為了促使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反思自己教育教學行為,并以“綠色教育”的“三個尊重”價值觀指導自身教育教學實踐,我們組織了“綠色教育”優秀案例征集和評選活動,教育案例分為“尊重生命”“尊重規律”和“尊重差異”三個主題。教師根據綠色教育“三個尊重”的理念,結合自身經驗和案例反思自身教育教學行為,促進綠色教育價值理念的認同、理解與內化。

④組建“綠色教育”講師團,開展交流分享

為促進綠色教育實踐經驗的交流分享,我們按照“綠色教育”三個主題“尊重生命”“尊重規律”“尊重差異”,組建了三個“綠色教育”講師團,到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宣講教師個人的“綠色教育”案例和經驗,闡釋個人對于“綠色教育”理念的理解。

2.綠色課堂改進行動

①全區教師基于“三個尊重”理念自主進行綠色課堂改進

將《“綠色教育”核心理念(25條)》下發到全區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對照核心理念,自省自悟,探索綠色教育課堂改進,每年區教育教學研討月、教學基本功培訓與展示等都以“綠色教育”核心理念為主題展開,每年征集綠色教育課堂改進論文,促使教師深刻理解“綠色教育”理念和研究綠色課堂實踐策略。

②學科教研員和骨干教師進行綠色課堂改進專題研究

學科教研員和學科骨干教師一般對學科教學有著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而,在綠色教育推進過程中,我們著力發動這些力量,促使其對學科教學價值、學科課程內容、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科教學策略等進行專題研究,通過這些研究帶動區域整個學科組綠色課堂改進的深入。

③實驗校基于學科教研組進行綠色課堂改進行動研究

教研組是學校的基層組織,是教師學科教學研究的平臺。我們要求學校教研組基于綠色教育理念和學校學科教學實際,開展綠色課堂改進行動研究。教研員和教科研員定期去學校進行指導。同時,在區規劃辦課題立項時,設立教研組綠色課堂改進研究專項,推動課堂改進的深入研究。

3.綠色學校文化建設行動

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在“綠色教育”實踐中,我們促進學校梳理和發展自己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育人目標等文化要素,并深刻理解學校文化與綠色教育理念的內在契合。

①成立“綠色學校文化立校聯盟”

為促進學校深入理解綠色教育理念于學校文化中的滲透,學習其他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路和經驗,我們組織成立了“綠色學校文化立校聯盟”。每個學期每個學校承辦一次綠色學校文化交流活動,分享自己學校的文化理念,交流自己學校文化建設的經驗,提出自己學校在文化建設中的思考、困惑與困難,聘請專家指導,聯盟校集體研討,共同推動綠色學校文化建設。

②學校自主研究和發展綠色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生于學校、發展于學校、成熟于學校的,學校是自身文化的源泉。因而,我們提倡學校充分調動全校師生、家長的力量,挖掘學校文化和精神內涵,根據綠色教育理念推動學校文化發展,并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將文化理念落到實處,讓學校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學校文化,促使學校文化影響每一位師生的思想、情感和言行。

4.學生綠色健康成長行動

①開展學生生涯教育行動

我們制定了生涯教育的總目標和分學段目標,探索生涯教育內容體系、實施策略和途徑,在實踐中開展生涯教育活動。

②改進營養餐管理

我們首先調查和分析了學生在校用餐狀況的滿意度,以及存在問題、原因,然后變革管理機制,成立營養餐管理機構負責營養餐管理,保障了學生的營養健康。

③開展學生綠色成長評價

通過培訓、閱讀和研究等方式,促進教師了解動機理論,理解評價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教師在實踐中運用恰當的評價方法激勵學生學習和成長。

④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每年征集“綠色教育優秀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報告”,并開展分享交流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形成理性和研究思維,學會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篇6

1概述新時期高中英語教育教學內容

隨著人們對英語教學認知的不斷提高,對英語教育教學的要求也更加的嚴格,英語教育教學的內容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新時期的高中英語教育教學主要是講解英語課文,分析課文中陌生詞匯并對其句式搭配與常見用法進行深入探究,不僅如此,通過對課文的講解還幫助同學們加深對英語語法的掌握,增大學生英語詞匯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除此之外,英文寫作也是新時期高中英語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短文的寫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與語文運用能力,為英語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些教學內容,高中英語教師根據教學效果不斷的調整教學方法,如何科學合理的進行新時期高中英語教育教學,成為了廣大英語教師共同探索的問題。

2探討新時期高中英語教育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高中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幫助同學們更加適應新時期高中英語的學習,必須要掌握好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以下是對新時期高中英語教育教學方法的具體探究。

2.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只有師生關系和睦,學生才不會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自主學習英語。若要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就要付出較多的努力。在自身素質方面,教師本身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與道德素質,定期的外出學習,不斷的充電與自我沉淀,確保讓同學們信服,這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務必要大方得體,不僅如此,教師要注意授課時的態度表情等,適當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添學習熱情。在課堂后,充分的尊重學生、鼓勵學生,主動關心同學們的英語學習情況,讓學生體會到平等、和諧、輕松的氛圍。這樣學生就不會在課上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學生課上不焦慮、不膽怯、不害怕的保證。在生活上,要成為同學們的良師益友,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迷茫時指明方向。如此一來,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學生尊重愛戴教師,就會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有助于師生間良好關系的建立。

2.2提高學生對高中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

若要提高學生高中英語學習質量,就必須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高中英語教育的重要性。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英語的應用頻率不斷的增大,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已經成為了當代人才的必備技能之一,高中生的英語學習可以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不僅如此,英語也是高考的重要學科之一,所以英語的學習對于高中生來講至關重要。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主動學習英語,有助于改善教學效果。

2.3傳授英語學習技巧

掌握學習技巧是改善高中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高中英語學習有許多技巧需要掌握,例如語法應用技巧、閱讀理解技巧、寫作技巧等,學生掌握了這些學習技巧,就可以更加熟練的掌握英語教學內容,舉一反三,有助于學生靈活解決英語學習中的難題,讓英語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不進如此,技巧的掌握也有助于學生提高英語考試成績,大大改善英語教學效果。

2.4重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理解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實踐教學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可以輔助課堂教學。結合了實踐教學,就可以輔助課堂教學,使其內容由抽象變為具體,理解上由難變易,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堂內容。在授課方面,教師要將課堂中書本里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可以通過采取“情景模擬”的辦法創設學習情境,將課堂教學內容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與加深印象。在課后作業的布置方面,不僅要有基本的課堂知識鞏固,還要布置一些具有實踐性的內容,合理控制理論基礎與實踐內容的比重,這樣學生通過課后作業也可進行實踐學習,大大改善了實踐教學效果。除此之外,老師還要提出探索性問題,留給學生們自由思考的空間,可以在課堂上,讓同學們陳述自己的見解,并結合實際證明見解的正確性,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們勇敢探索的精神,還強化了英語學習能力。在課外活動的開展方面,為了調動學生實踐學習的積極性,要積極開展英語實踐學習的相關活動,例如英語作文競賽、英語演講比賽、辯論賽等。鍛煉學生的語法運用能力與口語表述能力,提升溝通交流能力。如此一來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英語課程,樹立主動學習的觀念。

2.5拓寬學生知識面

篇7

當前,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發展戰略,對科學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的科技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因此,對科學的教育必須從小抓起,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探索精神,使其能夠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感。從我國目前的小學科學教育來看并不容樂觀,必須對其進行強有力的教學體制改革。

一、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現狀

1.教師科學素養普遍偏低

我國的小學科學教育起步相對較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小學的科學教育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尤其是當前的小學科學教育缺乏具有專業科學知識的師資隊伍,因此,大多時候是由文科教師或其他門類的教師兼職代課。由于缺乏專業科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是照本宣科,對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科學原理只能夠簡單帶過,講解不夠深入,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的語言,不能夠轉化為相對直觀的語言,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存在許多疑問與模糊不清的地方。再加上當前的科學檢測有一定的難度,一些學生對該課程有一種懼怕心理,導致科學教學的課堂效率低下。

2.對科學教育的認識不足

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以及家長對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比較重視,分數至上,成績至上,科學教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新課改下,科學教育逐漸發展起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們仍然側重的是對知識點的講解,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課本知識,忽略了科學與生活的聯系,課堂氛圍枯燥、乏味,不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生的科學學習效率比較低。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科學教育的思想認識。

3.科學教育設備不完善

科學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它與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單純的課堂知識講授不能夠直接地反映某種科學原理,必須借助一些實驗設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才能使學生對科學形成正確的理解與認識。然而,我國當前的科學教學實驗儀器十分有限,一些小學甚至沒有專門的實驗室,這就使課堂教學只能局限于課本中,收不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改善對策

1.提高對小學科學教育的正確認識

與其他專業文化課相比,學校以及教育部門對科學教育教學的認識并不到位,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再加上我國的小學科學教育本身起步晚,發展緩慢,這就更使小學的科學教育受到一定的阻礙。因此,必須從思想上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對小學科學教學的認識,充分落實新課改的具體要求。另外,要對小學科學教育模式進行新的革新,改善傳統的以課堂為主的教學方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增強課堂的生動性與豐富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參與到科學學習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養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提高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觀點中科學學習更為突出,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教師要引領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科學的美,讓學習成為自身的發展需要。

2.培養具有專業科學素養的教師團隊

要想使小學科學教育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必須打造一批具有專業科學知識的教師團隊。針對當前我國小學科學教育出現的問題,必須加強對教師的科學素養的培訓力度。目前大多數教師缺乏科學知識能力,或者即使是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學習也只是停留在課本層面,未能對其進行實踐探究。因此,在對教師進行科學教育培訓時,要注重實踐性與實效性,為教師提供學習的平臺與進修的機會,增強學校的科學教學師資力量。

3.加大對科學教育的經費投入

篇8

關鍵詞:師范生;專業素養;職前職后一體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3-0056-02

一、問題的提出

基礎教育新課改推行到今天,我國絕大多數一線教師已經樹立了新的教學理念,正處于實際教學工作中的研究和探索階段。隨著新課程改革順利推進,高校教師教育培育出的師范生卻難以適應中學的需要,師范生的專業教育嚴重滯后,成為新課程推進的重要阻礙之一。如何提高師范生的專業素養,成為現在高師教育中的凸顯問題。

二、師范生專業素養缺失的原因剖析

1.高師院校的發展導向

在當今經濟大發展的時代,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國家培育教師的專業機構,逐漸迷失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在招生困難、就業形勢不好等現實情況下,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高師院校的目光統統投向綜合類高校,朝著綜合類院校的方向去建設和發展。在很多高師院校中,師范類的學生所占比例遠遠低于其它專業的學生,而師范生的考研率卻高高在上,甚至成為成為衡量一個師范院校教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學生師范性的弱化反映了院校的發展導向,也決定著培養的師范生的質量。

2.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學校發展的導向忽視了師范專業本身的發展,同時也誘導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到,在師范生的專業課程設置中,學科課程的設置占了絕對的優勢,沿襲了幾十年的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仍是現今師范專業的全部課程。在學校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在習慣性的專業課程設置下,師范生在還沒有接觸專業知識、沒有理解專業內容的時候,就淹沒在基礎課程和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使師范生接受到的學科課程的教育遠大于專業課程的教育,師范生的專業性受到削弱。

3.職后教育的缺失

師范專業具有的本質屬性之一為實踐性,它也是師范專業和其它專業的主要不同。師范生真正的專業知識是從實踐中取得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其專業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在對教師專業水平的要求只有更高而沒有最高的前提下,教師的專業成長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擔負重任的職后繼續教育卻不盡人意。實際教學中,人們常常認為教師的繼續教育就是職后教育,職后教育與職前教育完全割裂,職后教育體系不完善、內容針對性不強等多種原因造成教師專業素養難以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

三、對師范生的專業素養的理解

為了改善師范生培養的現狀,教育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特別制定了《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并于2012年2月下發。《專業標準》是國家對合格中學教師的基本專業要求,是中學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同時也是中學教師培養的重要依據。在《專業標準》中,樹立了對教師專業性理解的四個基本理念: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并從專業理念,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方面闡述了專業標準的內容。通過對《專業標準》的研讀,對師范生的專業素養可以理解為:

1.專業理念與師德

《專業標準》認為,專業理念與師德主要表現在四個領域: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可以看出,教師在這四個領域的表現是需要長時間學習和鍛煉的。在高等師范院校,可以通過各種課程的學習來形成對職業、對學生和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認識。但是,教育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教育里面包含著多種復雜的關系,故教師專業應注重實踐,應從“做”中“學”,在實踐中樹立堅定的專業理念,形成良好的師德。

2.專業知識

對師范生來說,他們的專業知識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般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在“學科知識”和“通識性知識”方面,除了挖掘學科知識的深度和拓展通識性知識的廣度之外,更重要地是要從學習者的實際出發,以學習者為主體,師范生能夠把握學習者能夠理解的學科知識的深度、能夠了解促進學習者的全面成長的通識性知識的范圍。而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學習基礎、不同認知特點的學習者,都需要教師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分別對待、靈活處理。對于“學科教學知識”更是如此,師范生在走進工作崗位之前,能夠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特征,能夠在教學活動設計之前提出“掌握針對具體學科內容進行教學的方法與策略”等,能夠把一般教育知識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并體現在教學活動之中。

3.專業能力

師范專業能力主要指的教育教學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對于教育教學的能力來說,在實際的專業教育中主要是通過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來完成的。但這種教育教學的技能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靈活運用。并且,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教育的對象在不斷的變化,教育教學能力在實際的情況下需要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這時,自我發展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能否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地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否了解學生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自我發展能力的體現。自我發展能力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強化和發展,相應的,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也會促進教育教學能力的發展,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四、提高師范生專業素養的途徑

1.一體化教育理念的樹立

要實現從學生到教師的轉變是十分困難的。師范學院的教師不能拔苗助長,期待從師范生到教師的轉變在學校教育中完成,應樹立對學生的職前職后一體化的教育理念。在教師教育新課程的目標中,就應明確提出構建有層次的應知、應會、愿持(信念)的專業素養。在職前教育中,通過學校教育,讓師范生系統地學習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幫助他們樹立教育教學的理念,幫助他們學習和鍛煉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這些學習和鍛煉都是理論上的、機械的、膚淺的,它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沒有真實發生的情境,師范生缺乏真實的體驗,難以建立對教師職業的真實理解,樹立職業信念更是難上加難。這樣的師范生,在教育教學的實際工作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職后教育的補充,才能讓學生順利度過職業的適應期,成為合格的教師。職后教育主要是解決新任教師遇到的實際教育教學問題。職后教育指導新任教師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實際,針對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解決的思路和依據是什么,應采取什么方法和策略來解決問題,等等。所以,職后教育是教師成長的關鍵階段。職前職后教育是連續的、一體化的,它們在不同的階段解決不同的問題,但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即促進師范生快速、順利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民教師。

2.合理設置課程結構

現今,師范生接受的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得比較隨意且結構簡單,教師授課的教學方式簡單,種種原因造成師范生的整體專業素養不高,難以滿足時代及自身發展的需要。鑒于實際問題,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實施階段就明確提出教師教育目標應包含三大領域:教育信念與責任、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實踐與體驗。為了達到教育目標,課程設置也要做相應的變化,教師教育課程應分成職前課程和職后課程兩部分。針對中學教育的師范生,職前教育課程設置應包含的領域有:兒童發展與學習、中學教育基礎、中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教育實踐。職后課程設置應包含的內容有:基于目標的教學、課程的價值分析、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教學難點的分析與對策、教師專業發展。職前課程與職后課程相互補充、有機結合,豐富了課程的結構,共同達到教育的目的。

3.實踐及情感的體驗

“教育”是一個“專業”而非一門“學問”。教育的專業性得到了多方面的外在體現:專業的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不同種類的教師資格、專業的教育教學課程體系、教育教學的專業規范,等等。教育專業性的一個重要本質就是實踐性。沒有實踐經驗的新任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是有待提高的,因為教育活動面臨著多種復雜的關系、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必須通過豐富的教育實踐才能運用、掌握教育規律。實踐是教師成長的必要條件。保障教師的順利成長,豐富的情感體驗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教育實踐,能夠使教師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滿足了教師情感的需要,并激發教師繼續從教的信心,才能為教師的個人成長提供動力和保障。

課程改革的根本是教師的改革,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決定了教育的質量。所以,師范生的專業素養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首要因素,探索職前職后一體化教育模式來提高師范生的專業素養,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具體實施的問題值得進一步地探索。

參考文獻:

[1]吳安春.職前職后一體化教師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兼議教師教育學科建設[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12).

[2]衛中玲.高師院校構建教師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0).

篇9

(一)教學非學術的傳統教學觀念比較普遍

學術是高校工作的核心與主題,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統一和協調發展是“大學人”一直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標。然而隨著科研對科學發展的有力推動和對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它逐漸在國家教育戰略和高校發展中占據絕對優勢,并根深蒂固的影響著大學生活。高校教師對科學研究的傾向不斷加深,導致分散在教學上的精力不夠,造成對教學一定程度的輕視,致使教學“邊緣化”。教學學術理念的提出引發了美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高等教育界一場深刻的革命,美國高等教育教學狀況的極大改善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很好的驗證了這一理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從而引起了一場世界性的教學學術運動。“教學也是一種學術”的觀點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然而在我國人們對教學缺乏探索和研究,長期以固定的模式完成著對知識的傳授,以實現知識的傳承,缺乏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和變革。高校教師教學非學術的傳統教學觀念是我國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理念更新的主要障礙。高校教師教學非學術主要表現在高校教師重視教學的知識性而忽視了教學的學術性。知識性是大學與生俱來的品性,知識的權威地位是大學的立足之本,大學必須站在知識的前沿,必須能夠理解、把握和領導最先進知識的發展,這是大學一切功能和作用發揮的基礎和前提。[1]然而知識性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大學教學的特性,其他層次的教學一樣具有知識性。決定大學教學與其他層次教學不同的特性在于教學的學術性。大學教學是一種學術活動,是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教學問題,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學成果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的一種學術活動。學術性是高校教學的特性,也是高校教學的本質所在。通過對教師的訪談發現,雖然現在高校教師在教學思路上得到了解放,在教學中擁有更多的自,多媒體的廣泛應用促使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相比也更加的多樣化,但是部分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教學與學術的距離在部分教師的心中不僅沒有拉近,甚至仍然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二)“科研至上”的傳統學術觀念根深蒂固

柏拉圖在雅典創辦的阿加米德學園是西方“學術”一詞的淵源。此后,教學作為大學原始而唯一功能成為高校學術生活的全部內容。洪堡柏林大學的建立將科學研究引入高校校園從此打破了教學一統大學的局面。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研究對社會的貢獻率大大提高,實現效益的周期大幅縮短,各國加大對科學研究投入,紛紛出臺鼓勵科學研究的政策,科學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顯著上升,高校教學的地位逐漸邊緣化。“學術即科研”這一學術觀念得到了不斷的鞏固和發展。一些高校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教師對“學術即科研”這一觀點表示認可,而只有少數的高校教師對這一觀點不認可。科學研究成為學術的代名詞,是對“學術”一詞缺乏深入認識的表現,也是對科學研究過分重視的表現。根據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高校部分教師對學術的理解比較狹窄,把科學研究看作高校學術生活的全部,沒有將教學納入都學術的范疇中去。

(三)對教學研究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學術

理念陳舊教學研究是教學學術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高校教師從發現教學問題,反思教學問題到形成教學成果,反過來指導教學實踐的重要橋梁和手段。離開教學研究教學學術將無從談起。高等教育大眾化在我國已經確立起來,隨著人們對享受高等教育機會的不斷滿足,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也前所未有。為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長遠健康發展,高校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研究。但大部分教師都把主要精力偏向于科研研究,在對待教學研究上存在研究的意識比較淡薄、缺乏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教學研究的動機存在偏差等問題。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許多教師會教書但不會研究也無研究意識,或者是教書和研究走兩條平行路線,各走各的道,永遠也沒有交集。高校教師由于對高校教學的認識不夠,受“教學非學術”的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沒有認識到“對教學的研究本身也完全與比較傳統的學科研究一樣,屬于實實在在的學術貢獻”[2]我國部分高校教師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播,忽視了對教學的探索和研究,從而使高校教學回歸傳統、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教學學術理念是在并不否認教學知識傳授和傳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的是對高校教學的研究和高深知識的探索與創新。學科的不斷分化和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必須通過教學研究來培養具有探索、求異、研究、創新的高素質人才。目前高校部分教師對高校教學的認識還停留在知識傳授和傳承的層面上,忽視教學的學術研究,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深入影響和對學術的認識不夠深入的結果,也是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理念陳舊的重要表現。

二、基于教學學術的高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一)更新教學觀念,加強教學的學術研究

更新和轉變傳統教學知識觀,建立后現代文化知識觀是轉變高校教師對教學認識的前提。不同的知識觀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周作宇曾說過:“對知識的假設,是教育思想構建的基本前提”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知識觀不斷轉變,后現代文化知識觀不再以科學、邏輯、實證作為知識的標準,非科學、非邏輯、非實證的知識也逐漸為學者們所接受并紛紛進入大學課堂。面對這一轉變,高校教師要緊隨時展的進程,勇于打破長期傳統知識觀念的影響,打破自身已經形成的教學程式和對固定“科學知識”的機械傳播過程。后現代文化知識觀要求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科學的、邏輯的、實證的顯性知識的講授和傳播,而且應該更加注重對那些緘默知識、未知知識及存疑知識的認識和探究。因此為了適應這一知識觀念的轉變,高校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機械教學理念,樹立學術性教學的教學理念。另外打破“教學非學術”的傳統教學觀念,更新和樹立“教學也是一種學術”的教學學術理念是轉變高校教師教學認識的基礎。高校教學作為傳授高深知識的一種活動,具有很強的學術性,是一種學術活動。學術性是高校教學區別于中小學教學的內在特征。高校教學從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學術的特質:復雜性、創造性、探究性和專門性。[4]高校教師對高校教學學術性的認識和理解是其教學學術理念得以不斷更新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高校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學術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和保障。高校教學的學術性特征要求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自身對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從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層面深化自己對教學復雜性、創造性、探究性和專門性等學術特性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高校教學。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善于發現教育問題,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學術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學學術水平。

(二)建立健全教師考核評價體制,保障教師教學學術理念更新

考核評價體制是高校教師教育教學的風向標,它指引著高校教師工作重心的走向。建立健全高校教師教學學術考核評價制度,有利于引導高校教師重視教學,平衡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從而促進自身不斷更新教學學術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能夠很好的指引被評價者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以實現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共同期待的目標。全面科學的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標準能夠引導高校教師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學目標,從而預期達到高校教育教學的目的。關于高校的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有學者這樣指出:“大學教學被視為一種學術活動,是因為它能傳播知識又培育著未來的學者。好的教學,需要以艱辛的工作與嚴密的鉆研為基礎,而不能僅僅被視為某種照章辦事的操作性職業活。”打破教學和學術二元對立的評價體制,是高校教師轉變和更新教學學術理念,實現學術性教學的重要的外在制度保障。高校教學管理人員在教師的考核評價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中,要勇于打破“學術即科研”的狹隘學術觀念,樹立包括教學在內的廣闊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理念。在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過程中,要把教學和科研納入到學術這一范疇中來,建立教學和科研指標大體平衡的科學評價體制。

(三)重視教學研究,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學術成果

篇10

論文關鍵詞:高師;公共教育學;案例教學

高師公共教育學是培養師范生教師職業素質的一門重要必修課。然而,高師教育學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未能充分發揮出其在培養師范生職業素質中的價值。尤其在新課程背景下,高師教育面臨新的挑戰與要求,高師教育學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案例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使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相結合,使教育學課堂教學更富有成效。

一、案例教學的涵義及特點

(一)案例教學的涵義

案例教學的中心詞是“案例”。案例最早是用于法律、醫學及工商管理學科等教學領域,其英文是case,張家軍、靳玉樂認為,所謂案例就是為了一定的教學目的,圍繞選定的一個或幾個問題,以事實為素材而編寫成的對某一實際情境的客觀描述。鄭金洲認為:“簡單地說,一個案例即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一般來說,案例應具備幾個基本要素:真實而復雜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完整的事件敘述、明確且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問題解決的可能性或方案。

案例教學到目前教育界沒有明確的定義,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論述。我國學者鄭金洲在《案例教學指南》中的定義是:“通過一個具體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一定意義上它是與講授法相對立的。”杜萍認為:“案例教學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圍繞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實際教育過程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學生思考和決斷的案例,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黃衛國認為:“案例教學就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要求,運用精選出來的案例材料,使學生進入某種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過組織學生對事件的構成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究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創造性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要求,在課堂上,通過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對這些特殊情境(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探討處理方案,從而提高學生創造性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有這樣幾個方面的特征:

1、實踐性

傳統教育學教學往往采用抽象內容作為教學材料,學生的現實經驗常被忽略,導致教學效率不高。案例教學提供了現實的、來源于實踐的真實的教育情境,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緊密聯系,使學生的理論學習建立在堅實的現實經驗基礎上,有助于改善學生以往缺乏教育實踐的不足。

2、復雜性

教學案例呈現的情境是真實而復雜的,隱含著現實世界紛繁復雜的各種關系。此外,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各方面的關系,要協調教學各要素,教學過程必然也是復雜的。

3、互動性

案例教學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師生和生生的對話、互動,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4、多元性

教案教學的情境是多元的,著眼于豐富的現實世界和教育教學實踐,有教育理論案例也有教育事實案例。其次,師生認識和解讀案例的視角是多元的,每個參與者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會從自身的視角審視案例。再次,同一個案例對問題及其解決的認識會不同,其結論也是多元的。

二、案例教學在公共教育學中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案例教學的著眼點在于學生創造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進行案例討論的學習中,需要調動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和經過整合內化的知識進行問題解決。因此,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改變了傳統封閉的教學模式下形成的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不去理,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教學狀況,使學生能以更有效的方式獲得教育學理論知識。

(二)加強理論知識和教育教學實踐的聯系,提高教學質量

案例教學把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提供的模擬情境,讓學生不用真正深入實踐就能在短期內接觸并處理大量的教學實際問題,成為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學生一方面不斷形成新的理論視野,另一方面在探索理論如何運用于實際教學時,有效地促進理論向實踐轉化。

(三)有利于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

案例教學呈現的案例讓學生“身臨”各種各樣的實際教育教學情境,去摸索、學習處理各種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處理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進行案例分析、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時,也鍛煉了學生利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判斷和識別信息、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另外,通過師生、生生的對話、討論和交流創設了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了團結協作精神。

(四)有利于教師素質的提升

案例教學要求教師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綜合性的素質,教師素質面臨挑戰,為了組織好教學,教師需要主動地學習,案例教學過程也是教師提升過程。

三、高師公共教育學案例教學的實施

(一)選編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離開了案例,案例教學就無從談起。因此,要使案例教學能順利進行,首先要選編案例。案例素材是豐富多樣的,既蘊藏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也廣泛存在于報刊雜志、電影電視、網絡以及其他媒體上,教師要勤于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在積累中豐富和完善案例。

有了案例,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進行選編,在選編案例時要考慮三個方面:1、教學目標。例如教學目標以掌握基本原理為主,則應選擇與所學理論有密切聯系、隱含著所要學習的教育原理的理論型案例,案例要與所學理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2、學生。根據學生的素質、特點等選用難易相當、繁簡相宜的案例;3、選擇來源于生活、能反映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案例。真實的案例才有說服力,才能在實踐中經受檢驗,才能指導學生未來的教學實踐。

(二)呈現案例

選編好案例還需考慮呈現方式,追求案例呈現的高效性。教學中,可先介紹相關的原理、概念等,通過介紹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進而轉入案例發生的背景,再陳述或演示案例的具體內容,學生在將理論置于案例情節中加以理解,并在理論基礎上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

一般而言,案例呈現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錄音錄像展示法、真實情境表演法等。無論哪種方法務必使學生盡快進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關事實、情況,設身處地地分析思考案例。

(三)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案例呈現之后,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主體部分,是案例教學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中介環節。案例討論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對案例進行思考、分析、討論與處理案例中的問題,既使學生初步領會案例所包含的教育理論,又促進教育理論知識的內化。

(四)教師指導,提升認識,加深理解

案例教學必須將學生在案例討論中形成的經驗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育理論。這是案例教學的又一關鍵環節,否則案例教學的效果只停留在經驗認識水平,既未實現教育學的教學目標,也達不到指導實踐的最終目的。

在案例分析與討論中,教師是案例分析與討論的設計者、組織者和促進者,為了保證案例分析與討論的有效進行,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五)總結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