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指導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程思政指導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程思政指導方案

篇1

“05方案”實施10年來,獨立學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形成共識、課程建設趨于規范、教師隊伍已經形成。仍存在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升,制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瓶頸亟待突破,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亟待深入等問題。需要堅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基本原則,規范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管理,準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目標任務,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內容體系。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建設標準;創新計劃;獨立學院

DOI:10.15938/ki.iper.2016.06.012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6-0055-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課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新方案(簡稱“05方案”)實施的10年(2006-2015),也是獨立學院設立發展壯大的10年。10年來,獨立學院思政課緊密結合人才培養需求,在設立中發展、在改進中加強、在實踐中推進,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思政課教學的良好基礎已經形成。盡管這項工作目前仍處在改革發展階段,但思政課教學已然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是獨立學院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實施10年的主要成效

10年來,獨立學院思政課在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機構設置等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實踐成效,對獨立學院思政課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形成共識,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經驗特點,有力地促進了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1.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形成共識

順應高等教育辦學機制與模式的探索和創新而產生的獨立學院,在其試辦初期,對思政課設置的問題雖沒有做具體規定,但教育部已明確要求,“獨立學院要建立黨、團組織,積極開展黨、團工作,思想政治工作”。[1] 其實,早在1987年《關于社會力量辦學的若干暫行規定》中就已經明確:“社會力量辦學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為確保民辦高校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合格的建設者,1996年原國家教委明文規定“政治理論課作為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全國統考的課程”。2005年高校思政理論課“05方案”實施伊始,教育部明確規定:民辦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按照本規定執行。[2]為規范獨立學院辦學和管理,教育部強調,“獨立學院及其舉辦者應當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則”。“獨立學院使用普通高等學校的管理資源和師資、課程等教育教學資源”。[3]這些都為獨立學院組織實施思政課提供了政治條件。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多數獨立學院的董事會、管理層逐漸認識到:思政理論課是鞏固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

2.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趨于規范

10年來,獨立學院思政課建設按照“05方案”實施要求和《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全面加強和改進思政課建設,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案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初期教學基本上是套用公辦學校的模式,統一使用規范教材和5T課程教學大綱,合理安排學分、課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機構設置從教務部門負責聘請授課教師上課到設立思政教研室,再到專門成立二級教學機構,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逐步健全,齊抓共管格局的進一步形成,思政課教學越來越受重視和關注,教學管理趨于制度化和規范化。圖書室、人文社科實驗室、思想理論教育資源網站等教學資源建設不斷完善,滿足教學及辦公需要。專兼職教師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進一步優化,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明顯提高?;讵毩W院師資聘用特點,專任思政教師在6-15人之間,基本保證了思政課教學和教學研討的開展。思政課專項建設經費保障從無到有,有力地推進了思政課課程建設改革和教師隊伍培養。教育教學效果不斷提升,對思政課的認同度和滿意度明顯改善,為維護獨立學院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了貢獻。

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目前,獨立學院思政理論課形成了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盡管目前這支以“80后碩士”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專任教師隊伍,相對于公辦高校來說力量還比較薄弱,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了獨立學院具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軍。以廣西9所獨立學院為例,10年來,廣西在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采取了多種措施,經過系列培訓、研修和集中備課會的學習,以及各種比賽的鍛煉,這支隊伍逐步走向成熟。據筆者統計,近年來,廣立學院自有專任思政課教師隊伍獲得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三等獎2項,廣西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基本功暨“精彩一課”比賽一等獎1項,入選廣西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工程1人、廣西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政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1人、廣西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提升計劃6人。

二、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面臨的困境

篇2

關鍵詞:高職擴招;課程思政;工學矛盾;多元教學;考核評價

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培養各類技術技能型人才,2019~2021年連續三年高職院校面向下崗職工、退役軍人、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人員開展社會擴招。面對新型群體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深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融入思政元素,發揮課程育人作用,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值得高職專業教師思考和探究。利用“建筑材料與檢測”省級教學示范課建設,分析統招和擴招不同生源的差異,在專業課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思政知識與專業課程知識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結合課程教學組織設計和課程思政有機融入,采用多元教學模式與靈活機制的考核評價,打造符合高職擴招學生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全過程育人新格局。

一、傳統課程教學與考核現狀

“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講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檢測方法及工程應用,讓學生獲得有關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建筑材料常規性能試驗的操作技能,會根據工程特征和環境特點合理、經濟選擇和使用建筑材料,真正做到“會取樣、能檢測、懂評價、知選用”的基本原則,確保為今后從事材料檢測、工程施工和質量監督等職業崗位提供知識與技能。然而,該課程教學組織和教學形式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授課教師僅講解知識點,沒有針對擴招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授課,授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結合現有工程案例,課程結束后,僅用一張試卷來考核學生,導致未能完全實現其開設課程的初衷,尤其是針對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缺乏課程技能訓練和考核,同時也缺乏對學生的品格教育和人格歷練提升。

二、課程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制定

“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標準是根據建筑行業人才培養所要求具備的職業能力,圍繞“1”種專業能力—具有合理選擇、調配、管理和檢測材料的能力;實施“2”種教學模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依托“3”個專業崗位—材料員、試驗員和質檢員,設計“4”個教學環節—項目導入—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驗驗證;學習“5”種模塊材料—砌體材料、混凝土材料、鋼材、裝飾材料和其他材料。教學重點主要從建筑材料選擇、材料進場驗收、質量性能檢測、材料工程應用等方面實施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后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材料品種及采購、材料質量與檢驗、材料基本性能試驗等,“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主要采用“頂層設計、標準可依、模塊教學、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即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融合[4],融入職業崗位和資格證書的考核內容,充分體現“課—崗—證”一體化教學。

(二)課程思政融入

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進行實際操作的人員,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這就要求課程教學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使得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敖ㄖ牧吓c檢測”課程建立了思政微教案,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將思政元素具體到教學模塊中,使得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課程導入階段列舉典型的工程案例(從古代長城、嵩岳寺塔,到現代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等),用實際工程吸引學生,增強學生學習專業認同感;以工程災害和事故案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專業責任感;以建筑材料科學的快速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自豪感。

(三)教學方案設計

面對高職擴招生源的多樣性和“工學矛盾”,課題組利用淮南聯合大學混合式教學平臺,打造完整的課程資源,包含課件、習題、視頻教學材料和教學互動等;“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過程設計成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相輔相成,讓學生利用工作業余時間進入教學平成線上課程的知識點學習,教師利用周末線下教學和試驗指導完善課程教學內容,根據教學標準要求和課程課時安排開展教學,教學方案設計主要從項目導入-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驗驗證四個環節設計課堂教學,每個項目圍繞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兩個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

(四)教學內容組織

圖1材料講解框架結構圖“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施工現場材料員、試驗員和質量員崗位要求設置,采用模塊化教學,課程整體分為五個模塊,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砌體材料、混凝土材料、鋼材、建筑裝飾材料和其他材料的檢測與應用。要求學生掌握主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及特點,能夠根據工程實際條件選擇和有效使用各種建筑材料,掌握建筑材料的驗收、保管、儲存和應用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以及相關材料的試驗及質量評定的基本技能。同時,了解建筑材料的原料、生產、組成、工作、機理等方面的一般性知識,每種材料學習講解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針對社招學生特殊群體,把比較容易理解的教學知識點采用線上教學,對于材料的基本性質、砂漿和混凝土配合比、鋼材的應力-應變曲線等復雜理論知識點和技能試驗操作采用線下面授,這樣便于社招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程教學內容。

(五)教學流程設計

本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理念,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中心,以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為本位,將典型工作任務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通過項目導入來設計教學流程,采用模塊化教學。課堂講解主要圍繞建筑工程所需材料核心知識點進行講解,針對社招學生主要利用線上教學資源掌握理論知識,周末面授開展線下實操,整體課程教學流程如圖2所示。

三、課程考核評價

課程教學團隊根據《淮南聯合大學關于深化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制定“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考核評價實施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教學過程評價+期末理論測試+課程實訓操作”三個方面。教學過程評價主要包括線上和線下教學,一方面看學生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學習進度,課程學習、課堂參與度和線上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看周末線下課堂教學出勤和課堂表現;期末理論考試由學院負責安排統一命題和組織測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課程實訓操作由任課老師負責組織實施,主要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教學過程評價、期末測試、課程實訓操作占比4∶4∶2。在整個課程考核中,增加拓展項目,主要結合高職擴招學生的特點,對于從事土木工程施工和現場材料管理的社招學生,可以利用從事施工現場材料相關職業技能證書來申請“建筑材料與檢測”學分認定。學分認定申請學校審核通過后,期末理論測試課免考,這種考核方式可以很好地反應高職擴招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體現職業教育注重過程性考核方式,從而達到高職擴招要求的“標準不降、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原則,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達標。

四、結語

高職擴招背景下,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生源,很多學校采用靈活的彈性學制、學分認定和多樣的教學方法,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和創新教學評價機制尤為重要。淮南聯合大學“建筑材料與檢測”作為省級教學示范課程,針對高職擴招生源特點,采用多樣教學形式、多元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在課程教育教學中增添專業知識和育人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彭亞萍,胡大柱,茍小泉,等.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9(2):128-129,132.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7-69.

[4]黃世謀.基于“如鹽在肴”的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探索[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54-58.

[5]隆平,羅源,田偉軍.高等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2019,12(2):3-5.

篇3

關鍵詞:稅法課程;思政教育;實現路徑

一、稅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首先,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實現立德樹人,離不開教育體系制度支撐。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主線,融入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教學過程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德育養成的環境,必須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開展課程思政能力建設,能夠使高校在育人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德育工作。其次,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獲取的信息也是魚龍混雜,許多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較大,不重視社交、沉迷于網絡世界、理想信念淡化、道德選擇偏差、“三觀”不正等問題突出。這些問題表面上看原因多種多樣,實際上卻是教育的問題,學生抵觸傳統的說教,因此我們應該在教育方式和內容上有所反思和創新。教師可以通過專業課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既能夠降低學生對傳統說教的抵觸,又能夠將正確的“三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授給學生,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最后,從課程本身的特點來說,稅法作為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培養財務領域的專業人才。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在會計和財務管理領域廣泛應用,財務共享系統被多數企業使用,財會專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的財務崗位和別的崗位交互程度更深,財務管理專業亟須深化教學改革。另一方面,財務會計類工作崗位,除了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有要求外,更需要學生有規范操作、遵紀守法意識。然而從目前我國高校開設課程及教學建設情況來看,稅法這門課程教學由于知識點較多,在上課過程中普遍將重點放到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上,對于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及依法從業觀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較少涉及。稅法作為會計類的專業基礎課,有必要且應該與時政緊密結合起來,融入思政元素,將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相融合,建設一支質量高、思想好、道德優的稅收從業人員隊伍。

二、稅法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實現路徑

(一)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常規教學中

目前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更側重專業知識的培養,較少涉及到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因此,除了上述提到的增強育人者本身思政教育能力之外,還要將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高校稅法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從人才培養方案開始就當融入思政元素。在此基礎上,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稅法課程思政元素,并融合歷史、經濟社會發展、時事政治等知識,以引導學生認識到稅法對于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性,感受學習稅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意義和價值。課程內容中具體的思政教育元素設計如表1所示。

(二)將課程思政嵌入到專題教學中

篇4

關鍵詞:工科;實踐教學;課程思政;校企協同;教賽展聯動

目前,部分高校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幾個突出問題:第一,制造業人才培養與產業融合不夠深入,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支撐企業轉型升級能力不強;第二,工科類高校的育人理念多是學“術”,而非傳“道”,理念和認識上普遍存在偏差,人才培養更注重專業性、實踐性、創新性、科學性,在人文情懷培養、職業素養訓練、科學精神塑造等方面與人文學科相比具有明顯差異[2]。鑒于此,“專業技能訓練”教學團隊緊緊圍繞課程教學目標與總體要求,結合社會與行業需求,增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堅持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挖掘梳理思政元素、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在強化工程實踐教育的同時,努力提升思政育人實效,希望為工科專業實踐類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一、“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現狀與問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專業技能訓練”為校級一流建設課程,該課程是專業實踐類課程,學生系統學習專業理論后,在大四第一學期開展為期四周的綜合性實踐教學活動,至今已連續開設12年。根據學?,F有實驗和師資條件,課程分組進行,每組6~8人,由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選題、市場調研、文獻查閱、產品定義、造型設計、材料選擇、結構設計、工藝設計到實物加工制作,最終完成一件或一套木質產品的設計與制作任務。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學?,F有的實訓設備陳舊,更新速度慢,滯后于行業發展,實踐教學目標無法完全實現;實訓題目多以教師虛擬為主,并在校內實訓中心完成,沒有與產業融合,導致教學和行業發展與需求存在脫節現象,且工程教育相對薄弱;實踐教學方法與形式單一,人才培養能力結構不合理;教學過程“重術輕道”,忽視了學生文化素養、理想信念、人文精神與情懷、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健全發展和終身受益局面的形成。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雙一流”建設驅動下,課程團隊圍繞立德樹人要求,全面推進了課程思政建設,推動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持續拓展和深化。

二、“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

(一)校企協同拓展思政育人維度

校企協同,全員參與,有效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實現校企育人無縫對接,從“技”與“道”兩個方面強化育人成效,從根本上解決學校單一培養的不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強化“三全育人”效果。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工科專業,人才的培養與行業和企業的發展關系密切,學生的培養不能缺少企業的參與,為了克服學校因地域限制、社會資源有限以及教育的局限性等因素對人才培養的諸多不利影響,多年來,課程團隊一直積極挖掘社會優勢資源,建立并健全了校企多元化實踐教學平臺。依托這些平臺,完成了專業認識實習、綜合實習等校外實踐教學與就業實習等任務。從2017年9月起,為了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充分發揮校企平臺作用,提升育人質量,專業教學團隊又拓展了校外專業技能訓練實踐基地,與企業共同探索了“專業技能訓練”實踐教學的方法、內容與模式。每年向企業分流3~5組學生,由專業教師與企業人員共同指導完成產品造型、結構、工藝設計到加工各個環節的實踐任務,至此,實現了專業實踐環節(除專業課程內實驗)校企協同全覆蓋。企業的參與,增加了思政育人的維度,實現優勢互補,更好地落實了“三全育人”理念。學生接受企業管理,遵守企業紀律,感受企業文化,在完成實踐任務、鍛煉實際能力的同時,被企業人員嚴謹的工作態度、工藝匠人精湛的技術、員工的敬業精神所感染,潛移默化受教育,做到潤物無聲。此外,為了強化思政育人效果,還在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主題座談會、安全教育、與設計師面對面交流等,經過四年的改革與實踐,實現了校企無縫對接,校內外優勢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強化學生實踐、工程、創新等能力的同時,真正做到“道”與“術”有機結合,使思政育人不流于形式。

(二)因材施教構建合理的思政育人體系

“專業技能訓練”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授課群體包括專業教師、實驗人員與企業工作人員,授課對象是即將畢業步入社會的學生。課程教學團隊根據“雙一流”與“新工科”人才核心素養的培養框架,圍繞本專業“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課堂+校企協同育人”的價值引領體系,結合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技報國、科學思維、科學倫理、工程倫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家國情懷、愛崗敬業等思政元素,再依據實訓具體項目內容、實習地點、授課群體、培養目標梳理這些思政元素并進行分類,最終實現了專業點和育人點的契合,構建了以“家國情懷與人文素養、工業強國的民族追求、精工細作的工匠品質、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四個元素為主,兼以培養良好的協作、誠信、責任擔當和工程倫理為輔的思政育人體系。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為了更好地實現多元與個性化的培養目標,靈活設置各教學活動,如彈性設置選題,即為學生提供多個實踐項目,可以是蘊含傳統文化的中式家具,也可以是體現科技強國、智能制造的板式家具及相關制品,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特長選題;實踐地點分校內實訓中心和校外實習企業,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另外,課程任務分組完成,學生可自由組隊??傊?,通過一系列方法,實現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培養,并且靈活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

(三)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教學團隊依據課程實際,結合“新工科”人才能力培養,開展了課程思政創新方法和手段的探索與改革,除傳統的教學方法,探索了實例教學法、演示法、討論法等。1.實例教學法。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引入具有思政育人的教學案例,達到思政育人目的。如選題環節,設置中式家具主題,學生在選題前,以明清家具為例,通過分析其造型美觀、用材考究、制作精良等特點,向學生展示我國明清時期在家具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在世界家具史上的重要地位,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對傳統中式家具的熱愛與創作熱情,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并在后續的設計與制作過程中,引導其自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種自覺。2.演示法?!皩I技能訓練”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將所學理論應用于設計實踐中,完成一件或一套家具或木制品的設計制作。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學習對象的認知,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使其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通常借助演示法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該方法在家具結構設計與加工制作環節,發揮重要作用。傳統木質家具通常為榫卯結構,對于一些復雜的家具結構,需要借助一些實物家具的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各類結構關系,以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后進行合理的結構設計;另外,傳統木作家具的加工制作通常由經驗豐富的匠人完成,通過匠人演示家具的加工制作過程,學生既可以學習工藝加工的方法與傳統加工技藝,加深對家具工藝的理解,也可以在實踐動手過程中深刻體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討論法。討論法貫穿于整個實訓過程,各組從草案構思、方案篩選、優化、深化到最終加工制作,每個階段都由團隊成員、指導教師和企業人員反復討論與論證,完善方案,完成實物制作,這個過程是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學習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環節。

(四)創新“校企協同+以賽促教+教賽展聯動”的教學模式

教學團隊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探索了“校企協同+以賽促教+教賽展聯動”的新模式,即通過校企協同,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保障實訓作品外觀與加工質量更加精良,學生的創意在企業得以更加完美的呈現,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專業學科競賽,如陜西省家具設計大賽和廣東省家具設計大賽等,并在西安國際家具博覽會和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等國際展示平臺展出大賽中獲獎作品的實物,為學生提供國際化、高規格的學習交流和展示機會。2018年至今,課程作品已斬獲3項陜西省家具設計大賽金獎,3組新中式作品參加廣州國際家具展,作品“玄絳椅”獲全國新銳設計獎。通過“校企協同+以賽促教+教賽展聯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實現以賽促教,將教學與社會和企業需求相結合,促進專業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設計與競爭意識,提高其文化素質和設計實踐能力[3],通過專業平臺展示學生作品,對于強化學生全球視域,樹立學生文化自信與專業信心等均有積極意義。

三、教學效果

通過“專業技能訓練”實踐,可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同時對其價值觀、認知模式和行為習慣均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增加學生專業熱愛度,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在職業素養訓練、人文情懷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等方面有明顯幫助,思政育人效果得到學生、同行專家與企業的一致認可。作為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技能訓練”與其他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同向同行,對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與核心素養的培養均發揮重要作用。2020年12月,教學團隊成員在全國高校專業教育交流會上作了“家具設計方向實踐教學探索”線上推廣交流,線上參會人數65000多人,會后多位同行專家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能力提升、產教融合、產品落地”的實踐教學模式給予肯定,并表示要進行交流學習。

四、總結

“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踐,是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課堂+校企協同育人”的思政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立足于行業需求、貫穿創新發展意識、培養家國情懷的人才理念,深度融合產學研,以賽促教,教賽展聯動,有效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教育,實現了“政治思想教育、職業素質培養、專業技術技能提升”的新工科三維立體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崔艷雨,武志瑋,陳媛媛,等.工科專業實踐環節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20(3).

[2]章小峰,楊永,謝謙,等.基于協同育人理念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索研究———以工科類專業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1(3).

篇5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全國194所高校參與其中?!白吭焦こ處熃逃囵B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2.輔導員工作與“卓越計劃”人才培養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能否取得成果,不僅依賴于教學培養方案的制訂,更與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關。在“卓越計劃”下,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其培養標準: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質的提高。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人才培養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領“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社會主義方向。思想政治輔導員在“卓越計劃”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中承擔著重要使命,不僅應“有所為”,更應“大有作為”。

3.“卓越計劃”開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實施“卓越計劃”的班級管理模式大多數是“試點班”的形式。學校對同一專業的所有學生進行遴選,將成績優秀、綜合素質較高、實踐能力強的學生選成立試點班,試點班的學生在人才培養標準上、培養方式上都不同于同專業的其他班級,這就給班級的管理帶來了“特區化”的模式?!白吭接媱潯遍_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也為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卓越計劃”從2010年6月開始實施,時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經有兩批全面實施“卓越計劃”的畢業生走上了工作崗位。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計劃,它的實施效果如何,已經到了可以回顧經驗、總結成敗的時刻。作為高校輔導員,我結合五年來的實際工作,力圖從中摸索出這一新興思政陣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計劃”試點班學生心理特點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對較高。雖然成績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學習成績確實成正比關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學習成績越好,盡管存在少數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補拙使成績提升的人。這些人依靠踏實的學習精神獲得好的成績,這樣的學生更符合“卓越計劃”的選拔標準,具有踏實肯干的吃苦精神。以遼寧科技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2011級為例,共有學生113人,其中87人報名參與了卓越工程師班(簡稱卓班)的面試。面試前,依據高考總成績、高考外語成績和大一上學期的高數、無機化學、無機化學實驗三科成績,對所有報名學生進行綜合排名。面試階段,老師依據學生的表達能力、反應能力、動手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幾項進行現場打分。最后擇優選拔出40名學生組成卓無機2011班。卓班實行單獨的教學培養方案和授課計劃,各科任課教師也是擇優選拔。該校無機專業2011級學生共有三個班(含卓班),四年后統計全體學生各科綜合排名,年級前10名學生中有6人是卓班學生。相對于全年級學生,卓班學生整體學習能力強,成績上無落后掉隊現象。

第二,自信心和獨立性強?!白吭接媱潯卑嗉壨瑢W個性上獨立自主,獨立解決問題能力較強。面對問題和復雜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和決定,不盲從。自信心強,相信個人的判斷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遇到挫折,抗擊打能力強,敢于迎接新的挑戰。

第三,有幽默感和參與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尺。良好的幽默感不僅可以感染一個團體的整體氛圍,活躍個人興奮細胞,還可以激發人的靈感和創造力。在班級QQ群里同一條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靜默,或簡單回復“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會有詢問,也會有調侃。這種不傷人的詢問和調侃表現了他們愿意參與學校管理事務,愿意表達個人的見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實踐創新能力強。為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操作動手能力,學校舉辦耐火澆注料設計大賽。學生自行查閱資料、設計配方。比賽面對無機專業2011級全體學生開展,非卓越班學生此前已經上過《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實驗》課程,而卓2011班學生因課程設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沒有任何實驗基礎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比賽實踐,比賽結果是卓越班在沒有任何實驗基礎的前提下,與非卓越班學生平分秋色,證明“卓越計劃”的實施對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證明卓越班學生面對未知謎題,有獨立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

5.“卓越計劃”下輔導員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卓班實行單獨的教學培養方案和授課計劃,各科任課教師也是擇優選拔。為了突出專業特色,不同專業的“卓越計劃”教學培養方案有很大的區別,從教學角度出發彼此間可借鑒性不強,但對于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卻不是這樣。盡管受專業和學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質、工作內容、工作方法是不變的,是具有規律性的。從規律性著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輔導員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導實踐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規律性、實效性和系統性。

“卓越計劃”已經提出明確的人才培養方向,所以從思政工作的操作實踐入手,重在從工作程序運行方面,提出可借鑒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計劃”班思政工作的規律性。輔導員工作內容大體可以分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指導和事務管理三個方面,此外“卓越計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校企合作。結合“卓越計劃”的實施情況,可以總結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發展指導平臺性、事務管理制度性、就業教育職業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輔導員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從新生入學到學生畢業,四年為一周期,每一個學年都有每一個學年的學習任務。卓班與非卓班相比,因為培養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遼寧科技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卓越計劃”班為例,教學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養方案,學生自入學起就有專業教師作為導師,前三年完成課程學習。大四學年進入企業,大四上半年進行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下半年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在企業實習期間,實行雙導師制,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聯合負責學生實習培養工作。

卓班學生實際在校時間是三年,相對于其他班級,卓班的職業規劃教育、企業倫理教育、就業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給學生以充分的思想預熱和心理調試時間。大一年級重在道德修養和行為引導;大二年級側重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輔導;大三年級主要是就業創業教育。

在思想教育環節中重點是三觀教育?!白吭接媱潯迸囵B的工程實踐人才不僅要有知識、能創新,更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長的基石。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要給青年學生指明方向。

5.2發展指導平臺性。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四年的課程,卓班學生課業學習壓力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相對于單一、不成體系的活動,活動應更多地以平臺式呈現?;顒訃@一個主題,使這個活動平臺成為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避免使學生陷入繁雜無序的課余活動之中。發展平臺的建設應盡量與第一課堂相融合。將工程知識的學習和思政教育盡可能相融合;將專業教師和思政輔導員的工作盡可能協調一致,最終目的是培養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卓越計劃”旨在培養一批有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科技活動就是典型的發展平臺。卓越班普遍實行導師制,學生全面參與老師的科研實驗工作中。第十一屆“挑戰杯”遼寧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無機專業卓班學生40人中有10人在競賽中獲獎,可見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興趣濃厚。“行業專家進課堂”、“創業分享會”、“師生講堂”都是在卓越計劃開展過程中,針對“卓越計劃”育人方向開展的素質平臺建設活動。

5.3事務管理制度性。強化學生在班級各項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輔導員由指揮變指導和服務。在班團組織建設、寢室住宿管理、評獎評優工作中,充分發揮班級干部和學生骨干力量,調動他們的參與性,既提升公平意識又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

篇6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219-02

一、“原理”課教師緣何需要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既是黨和國家對“思政課”教師的高層次總體要求,也是對“原理”課教師的具體要求;更是“原理”課本身所需要的重要教學方法。首先,“原理”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05方案”明確指出,高等學校的“思政課”“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器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等。切實解決“思政課”的實效性問題,就要加強“思政課”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增強“思政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其次,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是“原理”課教師實現教學期望的關鍵。“原理”課作為“思政課”四門必修課中基礎性、學理性最強的一門課程,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就更高,因為,“原理”課既不像“綱要”課和“概論”課那樣以史實和現實的形態呈現,又不像“基礎”課簡單易懂、案例豐富。這就要求“原理”課教師既要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要勤奮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關心的實際問題,更要有高超的教學方法和藝術,這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就是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原理”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的教學總期望。最后,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習“原理”課的根本方法。基本原理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論品質”?!袄碚撆c實踐的統一,是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針對這樣一門產生于實踐、發展于實踐、以實踐為理論品質和基本原則的課程來說,最好的學習方法只能是理論聯系實際。為此“原理”課教材中明確指出,“堅持和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是學習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要很好地運用這一方法,關鍵在于提高“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二、“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要想切實提高“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必須首先厘清理論聯系實際的真意。按照《基本原理概論》的定義:“所謂理論聯系實際,就是以基本原理為指導,聯系國際國內的大局,聯系社會實際,去觀察和分析問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最大的社會實際是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客觀依據,也是我們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認識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現實基礎……所以我們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要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讀的書;另一方面要學以致用,有的放矢。”從定義本身來看,理論聯系實際好像只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讀的書”,即掌握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學以致用,有的放矢”,即聯系國際國內的大局,聯系社會實際,去觀察和分析問題。如果不進一步分析,必然會導致對這一定義的誤讀。許多人沒有深入分析和理解“學以致用,有的放矢”,僅僅停留在表面,把理論和實際看成是兩個靜止的方面,它們所謂的“聯系”就是將理論直接與實際照面,在“原理”課教學中就是將“現成的理論”即原理、規律轉達給學生。這不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真實要求。深刻理解理論聯系實際,重點是關照“聯系”這一中間環節,即闡明聯系的中介作用。其實,馬克思、列寧、等思想家在分析“理論聯系實際”時,也都對聯系——這一中介做了表述,是指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內部的要素之間等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這一角度來理解“理論聯系實際”,就是理論和實際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種聯系作為相互作用,必然包含兩條理路,一條理路是用理論去聯系、解釋實際,滿足實際需要;另一條理路是實際對理論的校正或確認。不論是哪一條理路都要求實施者必須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能力,《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能勝任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以此為基礎來理解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就是具備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觀條件。在“原理”課教學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必然包括“教”和“學”兩方面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從教的方面來說,就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從學的方面來說,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這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在此,我們著重分析“原理”課教師在教授基本原理過程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因為這是進行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即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觀條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原理”課教師的理論水平。這一點是做好理論聯系實際的前提和基礎。要想用理論去指導實際,或者用實際詮釋確證理論,首先必要對理論深刻透徹地掌握和理解。今天的“原理”課甚至整個“思政課”沒有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理論水平普遍不高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5方案”規定了“原理”課要著重講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泵鞔_了“原理”課教學要把握“一個主題”,貫穿“一條主線”,突出“一個重點”。這一內容實質上對“原理”課教師的理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要求“原理”課教師既要對基本原理的三個組成部分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又要融會貫通從整體上、從有機統一上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但是,現實卻是“原理”課教師盡管能夠從整體上來講授基本原理概論,但是就某一方面、某一部分而言不如專業課老師掌握得深刻?!霸怼闭n教師關于哲學方面的理論水平普遍不如哲學專業從事哲學研究和教學的教師水平高;關于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理論水平普遍不如政治經濟學專業教師的水平高,等等。加上歷史原因,有許多學哲學的“05方案”后開始通講“原理”課,對于哲學部分還可以拓展,但到了“政治經濟學”部分就只能照本宣科,機械地向學生轉達原理和規律,更不用說“學以致用”聯系實際了。馬克思早就說過“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這里不是理論本身不徹底,而是教師的理論功底不過硬,所以不能做到以理服人,更難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第二,“原理”課教師了解實際的水平,即了解國際國內大局、社會實際、學生思想實際等水平。實際就是“有的放矢”的“的”、目標、靶子,如果“原理”課教師只知道或掌握自己的“矢”和理論,而不了解實際,沒有目標和靶子,這樣“原理”課只能在由教師自己鑄就的理論的空中樓閣中獨自徜徉、自我陶醉。不了解學生的需要、不解決現實問題,“原理”課必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更不能打動和改變學生,不使學生改變就是沒有作用,就是無效。第三,“原理”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擁有理論、把握實際還不夠,還要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這里的“聯系”能力既不是簡單地用現成的理論去直接套用實際,也不是用實際去機械地證明理論,而是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或從實際中提升理論。這種能力是掌握了理論知識以后,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在分析實際問題時彰顯出來的主觀條件。“原理”課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就是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全面了解國內外大局、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如何從實際案例中抽出原理和如何運用理論分析、說明、解釋實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努力建設一支“讓黨放心,讓學生滿意”的高素質教師隊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2):7.

[2]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14.

[3]莫放春.“05方案”貫徹落實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具體要求[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7)5.

[4]周濟.努力使“基本原理概論”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07,(7).

[5]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列寧.列寧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選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整頓黨的作風[M].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7

[關鍵詞]高職 滲透教育 實踐模式

[作者簡介]鐘慶文(1968- ),男,江西萍鄉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處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理論、高職教學論與教育心理學。(江蘇 泰州 225300)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國職教學會2011年度科研規劃課題“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項目編號:256024)、江蘇省2011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高職滲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2011SJD880027)和江蘇省泰州市“311人才工程”資助項目“高職滲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2-0044-03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诟呗殞W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弱、自信心不足、自控力不強等問題,高職院校應當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特色培養之路。開展滲透教育是新時期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之舉,也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實踐的探索與開拓。

一、高職滲透教育的內涵

高職滲透教育源自“學科中的德育”。本文將滲透教育從思想政治領域的方法論延伸應用于各專業教學,并延伸到全面素質培養,指教師履行教書育人天職,以高尚師德為先導,以顯性課程為載體,以間接隱蔽、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將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質寓于各專業課程教學與其他教育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成人成才的教育活動。

高職滲透教育內涵特征有三:一是高職滲透教育具有職業教育特色。要圍繞高職培養目標,以職業道德為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心理,實現“企(行)業文化進課堂、職業精神入頭腦”;二是強調專業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強化專業教學的教育性、思想性,并在高職行動導向教學改革中體現滲透教育;三是要將全面素質培養滲透到高職專業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等學校教育各個方面,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滲透教育體系。

二、高職滲透教育實踐體系整體設計

高職滲透教育實踐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師德影響力,集校內外資源于一體,在思政教育、專業教學、校園文化等高職教育教學實踐中,以顯性、隱性課程為載體,以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為重點,全面促進學生成人成才(如圖所示)。

(一)高職滲透教育改革整體思路

1.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目標指向。(1)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立德樹人。高職滲透教育應當踐行人人可以成才觀,激勵學生自信自強,實現立德為先與專業、人文、身心素質的齊頭并進,使學生又紅又專、成人成才。(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書育人。高職滲透教育的開展以強化師德為前提,必須強化教師“教書”與“育人”的雙重責任意識,強調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師表,影響與感染學生,做學生喜愛的好教師。(3)推進專業教學改革,提高質量。高職滲透教育基于教學思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規律,根據高職教育與技能學習的特點,結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開展滲透教育。同時,滲透教育實踐的成效應當成為當前高職教學改革成效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內容與方法。高職滲透教育必須依托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否則就失去了有效的動力方向和途徑。

2.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三重境界構想。第一層次是自發層次。這一層次教學改革的特點是偶然性和隨機性,教師具備一定的滲透教育意識,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機智,隨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滲透或職業人文素養的教育,注意通過教師的師表風范使學生感受教師治學與做人的教育啟迪。第二層次是自覺層次。這一層次教學改革的特點是,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挖掘滲透教育因素,通過教學活動、課外輔導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滲透教育。其滲透教育設計的內容與過程設計或基于書本內容架構,或基于職業崗位素質要求,或基于學生現行素質差異,形成了完整體系并科學地融入課程教學中,達到專業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德藝雙馨”的效果。第三層次是文化層次。此層次超越了專業教學過程,使育人活動貫穿于學校整體教育實踐。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平臺之外,有目的地在高職思想政治工作領域、校園文化建設層面,甚至在生活上關心學生,與學生建立深厚感情,對學生學業、思想道德等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影響。這一層次教學改革的特點是,廣大高職教師經過長期的實踐與熏陶,形成教書育人文化理念,以之對人才培養與滲透教育進行頂層設計,教師主客觀活動都以培養目標為準繩,自覺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滲透教育成為高職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滲透教育形成了鮮明導向性、有效針對性、高度自覺性的特點。只有當滲透教育進入了自覺和文化的層次,教書育人才真正落到了實處,人才培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模式

1.高職滲透教育的頂層設計。從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入手,將滲透教育整體設計融入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滲透教育基于深厚的教學基礎,并有計劃性、目的性、組織性。(1)突出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滲透教育價值取向。首先,在人才培養目標中體現“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滲透教育目標。其次,在人才培養規格中,圍繞“職業崗位能力、職業素養、生涯發展能力”設定成人成才的目標指向。(2)依托課程體系體現滲透教育內容架構。將滲透教育方案作為人才培養方案附件,對滲透教育作出系統設計。一是對課程體系中能力與素質做出邏輯分析,按照年級、內容進行滲透教育目標與任務分解;二是將職業素養、生涯發展能力等滲透目標與內容落實到行業通用能力相關課程中,體現隱蔽性、滲透性;三是圍繞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將職業人文、行企業文化等滲透于教學過程中。

2.高職滲透教育載體搭建。突出專業課程教學,搭建“專業教學、思政教育、校園文化”三大滲透教育平臺,將滲透教育載體拓展到隱性與顯性課程,使學校各類資源成為滲透載體或途徑。(1)思政教育平臺――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政課程始終承擔著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在高職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貫徹實施滲透教育的關鍵是提高思政教學的德育實效性。思政教育平臺上的滲透教育實踐重點是推進“打造學生喜愛的思政課”課改方案、落實“思政實踐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與“在學生義務勞動(社會實踐)中滲透德育”等計劃。(2)專業教學平臺――以專業課程教學為載體,融思想道德素質與專業能力培養于一體,增強專業課教學效果。專業教學平臺上的滲透教育實踐重點是實施“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系列活動計劃與方案。其中,基于專業課程教學過程的滲透教育設計步驟主要是按照“三明確、三堅持”進行滲透教育特色課程設計。即明確滲透目標、明確滲透內容、明確滲透教育設計思路;堅持聯系學生實際、堅持專業課特點、堅持與工學結合教學改革同步實施。專業課程教師要在課程標準制定、備課上課、輔導等各環節明確滲透教育要求。課標解讀:滲透教育目標的設計。在確定課程技術性目標同時,細化滲透目標,形成概要描述。內容挖掘:滲透教育內容的建立。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與教學內容,針對性地挖掘滲透教育因素。過程設計:滲透教育過程的優化。依托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合理選擇滲透形式與情境。效果評估:滲透教育學情的測評。建立相應課程考核標準。(3)校園文化平臺――著力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平臺的滲透教育實踐重點是實施“地方、企業文化進校園”方案、“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方案、“快樂大學生涯”與第二課堂活動計劃、社會實踐活動方案等。

3.高職滲透教育機制創新。以形成滲透教育范式為目標,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機制。其中的關鍵是圍繞工作推進制度建設?!叭珕T”指通過加強師德建設與強化激勵手段,使全體教職工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做學生成人成才的導師?!叭轿弧敝钢贫ú僮鳂藴?,建立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立體化滲透教育體系,在形式多樣的專業教學活動中,以顯性課程為平臺,集校內外資源共同育人?!叭^程”指制定評估指標,確保滲透教育貫穿于每一個單元教學、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在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全過程。

三、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要求與原則

(一)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要求

1.以大愛育人理念踐行滲透教育。大愛育人就是要根據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大力實踐職業素質教育。高職教育在現實的大環境下,很難自主選擇教育對象,但高職院校有責任為學生創設適合他們的教育。大愛育人就是要求高職教職員工愛生如子,把學生成人成才作為基本價值需求,將高度責任感滲透于教學管理服務全過程;大愛育人就是要根據高職學生特點,揚長避短,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和首要職責,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的發展之路。

2.正確處理教學與德育相互關系。高職院校必須處理好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滲透教育與德育主渠道間的相互關系,實現教學為主與德育為首的統一。教學為主是德育為首的基礎,德育為首是教學為主的前提,提高師生思想道德水平能夠鞏固教學中心地位,提高教學效益。

3.基于工學結合改革開展滲透教育。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實施滲透教育的基礎。沒有基于以學生為本的人才觀、能力觀實踐的滲透教育必然沒有實質內涵,沒有基于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滲透教育必然沒有生命力。因此, 滲透教育必須建立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基礎上,在高職課程改革中體現,要在教學內容、方法中挖掘滲透教育因素,找準滲透點,科學設計滲透教育情境,使專業教學與滲透教育水融。

4.建立科學管理體制與“三全”機制。體制建設重點是滲透教育的組織保障。高職院校要成立以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領導小組,指導教務處、各院系等分支機構共同實施滲透教育;核心是制度保障。通過制定《滲透教育工作評價指標》,嚴格過程檢查與監控,完善滲透教育反饋機制。同時,必須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機制。“全員”是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喚起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全方位”是形成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立體滲透教育體系,涵蓋學生素質成長各方面;“全過程”是貫穿專業教學改革與建設全程,在專業教學實踐中,在學生能力培養的過程開展滲透教育,使滲透教育富有計劃性、目的性、組織性。

(二)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原則

1.系統科學性原則。滲透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以全局性思維進行頂層設計。開展滲透教育要構建特色鮮明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要在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各個環節展開,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與文化氛圍,要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機制等。滲透教育的科學性指教師要有科學的態度,研究并掌握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教育規律,使滲透教育卓有成效,形成能共同接受的評價標準和科學評價方法。

2.主體發展性原則。主體發展性原則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學相長,共同發展。教師的主體性體現在強化教書育人意識,主動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研究學生綜合素質形成規律,促進學生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同步提高。滲透教育要有成效,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是關鍵。尤其是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滲透教育,突破口在于教師擺脫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動起來。

3.內容關聯性原則。內容關聯性指滲透教育內容要與專業教學內容、教學階段性特點相聯系,表現為不同的層次和水平,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理想的滲透教育內容應當自成邏輯體系,如同有“明線”“暗線”的文學作品一樣,實現滲透教育內容階段性與整體性的統一。滲透內容還與社會政治經濟相聯系,代表一定意識形態的要求,體現教學的價值觀、政治觀導向,使滲透教育內容既體現社會性,又不脫離教學體系。

4.方法多樣性原則。滲透教育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實踐,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加之教學歷來都有“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之說,因此,基于專業教學、德育方法及其他教育實踐方式方法的滲透教育方法更體現多樣有效的特點。滲透教育的成效與其方法的多樣性密切相關,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只有走近學生,貼近學生,才能做到教學活動中滲透教育有的放矢,還要寓理于學、寓教于樂,提高滲透教育的情感性。

5.活動實效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堅持教育教學實踐效果與德育等素質教育效果的統一。反對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嚴格要求避免負面影響,降低教育教學活動質量。有效的滲透教育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學效益觀上,即“成功教學上的有效滲透”,關鍵在于把握好教學內容切入點,選擇好滲透時機和方法,為滲透教育系統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富文.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滲透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8).

[2]劉富文.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高職教育新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6(20).

[3]劉富文,唐靖輝,倪亞蘭,等.基于職業發展的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7).

[4]田力.探索滲透教育模式,實現高職教育目標[J].科技信息,2010(21).

[5]王會平.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8.

[6]熊偉.對高校滲透教育的認識與思考[J].湖北教育,2003(16).

篇8

一、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政課教學研究現狀與發展前瞻

“問題意識”是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認同和推崇的教育方法。雅斯貝爾斯、懷特海等教育家對于問題式教學進行過學理上的論證;柏拉圖、孔子等則是提問式教學的杰出踐行者。 “法無定法,道有常道”,設計切中要害的教學問題,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深刻揭示出了探討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查閱“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策略研究”文獻綜述發現,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甚少。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蘇聯和美國兩大流派:蘇聯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赫穆托夫、魯賓斯坦等人;美國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布魯納和帕內斯等人。與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研究相關度最高的是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法。這一教學策略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盡可能提供資源,創設情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和指導學生分工合作解決問題。PBL教學法最早由美國教授Barrows提出,之后被廣泛應用于醫學教育之中。近年來,多學科開始加以借鑒,PBL教學法成為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而如何將問題意識導向的教學方法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

從國內研究成果看,目前學界關于問題意識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策略之間關系的相關研究只是淺嘗輒止。我們在CNKI中輸入“問題導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主題和關鍵詞,僅僅找到5篇文獻。上海大學忻平等學者在《從問題出發:六個“為什么”教學實踐與解決大學生問題的思考》(忻平、謝寶婷等,2010)一文中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提升問題意識,問題應體現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積極實施“問題解析式”教學。中南大學譚希培教授在《大學生思想熱點問題導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的一條途徑》(譚希培,2012)一文中指出,大學生思想熱點問題導向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一條重要途徑。陳殿林博士在《從問題意識到問題邏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路徑研究》(陳殿林,2013)一文中強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可以采取“從問題意識到問題邏輯”的路徑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何益忠教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當彰顯問題意識》(何益忠,2010)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該以解決學生的問題為中心,最終引導學生形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王天恩教授在《基于問題邏輯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探索》(王天恩,2015)一文中認為:強化問題意識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已經達成的共識。

對相關研究成果做一些簡單梳理發現,這幾篇文章對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都進行了初步探討,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但我們認為,這些研究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為:相關研究成果大都比較零散和淺白,主要側重于強調問題意識對思政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或問題意識在特定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經驗片段性的總結,就事論事的色彩濃厚,缺乏系統的實踐設計方案和完整的教學策略,系統探討和理論架構支撐更是空白。問題導向教育教學模式如何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解決。

二、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政課教學創新研究的價值分析

問題意識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把問題意識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明確問題意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深入探討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教學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范式,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中難以回避的重要課題。以“問題意識”視角突破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以學生關注和困惑的問題為起點,以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引導教學,讓教育教學變得有的放矢,沿著答疑解惑的認知路徑層層遞進、不斷深入,有利于解決思政課學生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足等問題,提升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可以推進理論問題意識與思政課教學理論研究縱深發展,形成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理論,最終會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對豐富和發展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具有推動作用。

三、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政課教學創新策略

(一)兼顧理論和實踐,優化設計課程的教學問題和問題鏈

深入研究學生和教材,是抓住真問題、形成問題鏈的關鍵。全面分析思政課教學內容,提煉出教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的重點、難點,為問題的設計與提出切準脈絡,做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準備工作。結合課程重點難點和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教學問題體系。問題設計包括教師提出和學生提出兩種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負責篩選。問題既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也可以是理論問題的縱向延伸。既強調對學生思想實際問題的關注;又強調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積極回應。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參考,給予學生持續探究的動力。在教學問題和問題鏈生成過程中,重視對思政課教學現狀和學生實際學情的調查與分析。在方法上學期初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獲取問題導向下思政課教學實施現狀、學生困惑、?P注的問題等真實情況,為之后的研究與實踐提供現實依據。問卷調查對象是本校目前在校的大一、大二學生。訪談對象主要是思政課一線任課教師,編制訪談提綱,采取面對面訪談、教學研討與書面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充分借助電子郵件和微信的溝通交流功能,獲取一線教師對問題意識導向下思政課教學實踐的感受和體悟,凝練教學問題和問題鏈。在此基礎上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概括出本校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政課教學策略。

(二)用問題意識引導教學實踐

“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確立“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組織運行體系。課堂上,在問題引導下鮮活思政課內容;課堂外,學生們用實踐和行動來解答“問題鏈”里的問題。兼顧理論與實踐,讓問題更鮮活,使“問題鏈”動起來。問題引導教學策略微觀上可分解為課前布置安排、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后鞏固交流等環節。探索和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包括課前查閱資料、教師和學生分組信息、課堂討論、理論研討法、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合作學習、翻轉課堂等。多渠道采集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解答學生問題的情況,教師指導以及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包括:微信(群)、E-mail、博客、QQ、飛信、微博等。

(三)配合問題意識導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實施,強化過程性考核

配合問題導向的進程,可根據小組展示情況和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程度,進行針對性考核,考核成績納入實踐教學成績部分,最終按照科學比例計入期末考試成績。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政課考核過程中要摒棄死記硬背的考核方式,即使理論教學考核也應積極回??平時課堂中涉獵過的問題,使學生真正投入學習,樂于學習過程。

(四)重視實施與檢測環節

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政課教學策略的前期研究成果,會在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學期的課題組成員教學實踐中得以實施,最終形成教學實施方案。結題前,通過問卷調查、典型訪談、成績分析等方式檢測改革成效,并在不斷檢測和教學實踐中得以完善。

(五)設計實施社會實踐項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

思政課實踐教學包括校內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兩部分。其中社會實踐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對接的重要方式。切脈民生――思政課京郊農村社會調查實踐項目的具體方式是擬就一系列京郊農村社會調查題目,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真正走入京郊農村社區、走進民生,了解社情民意、關注百姓訴求,發現現實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積極思考、奉獻社會、服務社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條件的不斷成熟,京郊農村社會調查已經被設計、部署成經年持續的、宏觀規劃的、成體系和規模的體現農民生存狀態變遷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既體現“變遷理念”,又從問題意識出發,調查者采取開放的學術態度,對調研中出現的如農村環境、農村教育和醫療、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加以關注并做出翔實的記錄,拓展調研的維度。

四、問題意識導向下的思政課創新策略的難點處理

篇9

【關鍵詞】“思政課” 課堂教學 高校

高校“思政課”是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教育的主渠道。擔負著培養學生理論水平和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重任, 能及時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學會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正確地認識、分析和判斷歷史和社會現實,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確立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奮斗的政治方向。黨和國家對此一直高度重視, 不同時期分別規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措施方式, 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應當說,我國高?!八颊n”在長達三十年的建設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目標越來越明確,體系越來越完善,功能越來越完備。但是不可否認,我國高?!八颊n”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存一些矛盾與問題,如,教學對象年輕與教材知識陳舊的矛盾、學生渴求新知識與教師知識能力不足的矛盾、現場互動教學與“大課堂”的矛盾和課時緊張與課程任務重的矛盾等。由于上述矛盾的長期存在,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思政課”教育的初衷卻與教育的結果出現較大偏離,主要表現為:許多學生對“思政課”興趣低,認為課程本身枯燥無味,理論只是高調的說教,難以讓人信服等。

一、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高?!八颊n”課題教學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視不夠。由于受市場經濟“趨利”原則的影響, 絕大多數學生急功近利, 對“思政課”的認識十分模糊, 他們看不到“思政課”的具體價值, 認為學與不學對自己將來的前途影響不大, 所以學習“思政課”以應付為主, 在課堂上既不做筆記, 也不聽講; 不是睡覺, 就是看專業書、英語書、考級書或者玩手機等。

2.“思政課”教學內容豐富,教師壓力較大。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每一本教材雖然較薄,但包含了豐富的抽象理論知識或者是為人處世的道德規范,而每一門公共課安排的課時都很少,要在這么少的時間里完成思想道德教育和理論水平的培養顯得十分困難。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生對這些課程的授課教師的挑剔程度比其他課程都高,認為他們除具備一般課程的授課能力外,還應具備一種使人心領神會而又難以言語的吸引力。

3.教學手段和方法單一,教學內容與時代要求存在脫節。一般情況下,“思政課”的教學以課堂講授教學為主,多媒體教學為輔的教師授課方式,有很多老師的教案和課件都是陳舊的、或者是借鑒別人的。

4.師資隊伍穩定性不高?!八颊n”的教師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待遇不是很高的,因為大多數的高校“思政課”沒有自己的學生,或只有少量學生。再加上現在市場經濟條件的影響,有些學校和各系講究經濟效益,給“思政課”的待遇很低,有時連起碼的上課酬金都會打折扣。所以“思政課”的老師一心想往專業課方向發展,談不上對思政課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科研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5.成績評價體系的目的受到歪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所高校和它的培養對象一樣,都面臨著激烈競爭的市場選擇,優勝劣汰。致使學校不得不保證其辦學的效應,這效應無疑是通過學生的就業率高低來體現,學校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就盡量讓學生成績高一些,因而學校的公共課就首當其沖。

6.教學保障力度不夠,課堂教學實效性不好。由于缺乏教師甚或是講求經濟效益, 現在一些高校( 不管是研究型的還是教學型的大學) 的“思政課”采取大班的形式進行, 大部分在80 人以上, 課堂紀律難以把握。教師因學生多,課時少,也沒有時間開展師生的個別交流和互動,使得教學實效差。

二、提高課堂實效性的幾點想法

針對上述高?!八颊n”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提高課堂實效性的幾點設想。

1.建立、健全學?!八颊n”教學領導組織,并輔以合理的行政管理體系,為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證和后勤保障?!八颊n”的教學與學校領導的關心重視,以及學校管理制度密切相關,它涉及到各個系部軟硬件資源的利用,例如多媒體的管理與維護更新、教室的使用、演講廳和學術報告廳及其設備等公共資源的利用。

2.確?!八颊n”教師的地位與待遇,提供教師提升自我素質的途徑,促進教師隊伍的穩定和素質的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待遇和地位需要學校給予公正的分配制度做保障。教師的培訓和進修方面,且要確實保障向教學崗位的第一線教師傾斜。努力為“思政課”教學的老師提供寬松的個人發展空間,以保證師資隊伍的相對穩定。

3.切實貫徹國家“05方案”,適應時代要求與區域特點,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力, 密切關注國際、國內時事動態, 以及與同學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態, 及時吸納和灌輸更多的新信息, 采取靈活多樣的、富有吸引力和教師主導的、能啟發學生思考的形式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注意“變”和“不變”的關系, 在相對穩定之中教育學生用理論分析形勢、把握政策。總之, 要適應時代要求與區域特點不斷創新教學內容, 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

4.適當增加社會實踐課時,增強“思政課”老師與社會的互動。為老師提供校際間的交流,學習外校教師的先進經驗,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素質, 改進自己的教學技巧。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注重: 學習活動組織策略, 提高活動組織的技術水平, 營造積極的心理氛圍, 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和平等的表現機會; 學習指導策略, 遵循教學規律適時點撥, 利用差異加強正面引導; 平等參與策略, 進行深層次的師生互動, 學會觀察和傾聽。

參考文獻:

[1]黃萍,賈作璋,王麗玲.淺析高?!八颊闭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教育與職業,2007,14:90-93.

[2]周慧杰.高校思政課教學采用參與式教學法思考.專題討論,2007.

篇10

關鍵詞:素質教育;思政課;教學模式

中學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是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全發展。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學思政課的教學工作要求我們進一步探究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就是在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教與學之間建立的一種模式。教師要通過改革以達到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要求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他們的自主發展。在全面素質教育的推動下,改變傳統“一言堂、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素質教育首先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明確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是國家未來的主人,明白現在的學習是為了什么,從而對自己現在的學習和將來的工作進行短期和長遠的規劃。

2.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為自己的將來制訂一個長遠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學生自主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3.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

現今社會,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便是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習效率。自主學習能力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極為重要。自主學習能力主要包括閱讀能力、聽說能力、自學能力、搜集資料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二、中學思政課的地位

思政課作為中學教育中的一門必修課,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政治信仰具有重要意義,在整個素質教育過程中起著基石的作用,地位不容忽視。中學的思政課不同于思想教育課,也不同于其他課程是文化知識的灌輸,它是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培養。中學思政課的最終目標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記住多少書本上的知識點,而是讓學生經過學習建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和道德標準。

三、教學模式改革策略

1.建立民主化的教學環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思政教師占主導地位。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就需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在民主化教學環境中,師生關系平等,學生具有自己的發言權和思考權,并得到尊重。

若想建設真正的民主化教學環境,需要做到下面幾點。首先,思政教師要用民主的態度對待每個學生。在實際授課時,教師需要包容的心態,引導、啟發學生多思多想,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共同探討。其次,以團結友愛的精神為支撐,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學生可以大膽質疑,并在質疑中得到啟發,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伴隨此過程不斷成長。此外,教師需結合思政課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到思政課與社會生活及個人未來發展的聯系,幫助學生樹立人生理想,增加學習思政課的信心。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思政課程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沖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以自主性教學為目標,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動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而如何調動學生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呢?思政教師需要注意下面幾點:一是調整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二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盡力使授課過程內容豐富生動;三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讓學生對任課教師產生信賴感。師生之間融洽相處,教師尊重學生,學生信賴老師。教師在教學中注意發現學生的亮點,并及時加以鼓勵表揚。學生在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后,心情必然愉悅,對新知識的探索心和創新意識也會得到鼓勵,從而增加自主學習的信心。

3.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思政教師應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鍛煉學生自己規劃學習進程的能力。例如,教師幫助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設立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明確學習任務和課程要求,并要求學生定期做學結,總結這段時間的學習效果,反思學習失誤,吸取教訓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