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調查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會調查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 社會調查 思想政治課教學 應用和思考

社會調查就是學生學習運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理論和觀點細致地考察社會觀象,以掌握知識、增強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的一種實踐活動。社會調查可由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調查,可由學生帶著問題回家鄉調查,也可由學生在校內對師生進行調查。在多年的高一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筆者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實效。下面,筆者就開展社會調查談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在高一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展社會調查的重要性

一個時期以來,我國教育領域應試教育傾向比較突出,出現了重智育、輕德育,重書本知識、輕社會實踐,重死記硬背、輕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重校內教育、輕校外社會教育的現象,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教育的風氣還沒有完全形成。針對教育、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園地,教育是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在我們的國家里,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行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高一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涉及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等有關經濟學的問題,堅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是極為重要的。

開展社會調查體現了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高一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貫徹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實踐中行動起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調查就是一種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它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個性的發展和發揮,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有利于學生正確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觀象,評價各種社會思潮,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社會調查是輔助高一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途徑

1.針對高一學生、教材的特點出發開展社會調查。

現在的高一學生,他們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較為廣泛,獨立性和自制力趨于成熟。他們喜歡獨立思考,對人對事有獨立的見解,并逐步開始學會待人處世的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及個性特征。他們在學習、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不“唯書”、不“唯上”,不斷探索,追求新知,思考問題時不受傳統觀念束縛,敢于假設,善于聯想,富于想象,勇于探索。但由于缺乏基本理論思維能力、社會經歷少,明辨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還不成熟,學生往往不能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主流。如果我們政治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就教材而教材,空洞單一地說教,只會使學生缺乏興趣,更談不上“信”與“行”。只有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組織學生社會調查去讀一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讓他們接觸社會,獨立觀察思考,判斷解決在課堂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用于指導他們的行動,達到懂、信、用的統一。

高一思想政治課教材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教材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方針政策作了宣傳,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并存;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對外開放等。這些問題不僅是理論問題,而且有現實意義。教材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實際性,教材內容遍布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且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如消費問題(包括教育消費)等。要正確處理解決這些問題,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2.針對高一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開展社會調查。

針對高一學生特點及高一思想政治課教材的特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教材、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有重點地開展社會調查來輔助思想政治課教學,教學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如在講授第一課《生活消費與消費文明》時,為了使學生學會正確消費,筆者布置學生向家長調查每月的消費開支情況,以及個人的消費支出占整個家庭消費支出的比例,然后討論誰家的消費是最適度、最合理的。在講授第二課《社會生產和效益觀念》時,筆者利用高一學農時機,要求學生對自己所在村鎮農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進行調查研究,并集體調查本縣柘中企業發展情況。在匯報討論中,學生深刻認識到只有科技和管理才能求得經濟效益的增長。在第三課《剩余勞動與社會進步》教學中,筆者請學生結合本市本縣市政建設的有關情況調查,從而體會社會主義剩余勞動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在講授第四課《分配制度與分配觀念》時,筆者請學生調查收集先富起來的具體個人事例,正確認識“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的重大意義。在講授第五課《國民財富與納稅意識》時,筆者請學生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進行調查,來認識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及發展保險業的重要性。在講授第六課《價值規律與經濟眼光》時,筆者組織學生對銀行、證券交易所調查,了解區分儲蓄、債券、股票的特點。在講授第七課《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時,筆者請學生走向市場,就某些商品、商品經營者情況進行調查,來分析為什么在商品銷售中,有些人賺錢,有些人虧本。在講授第八課《對外開放與開放意識》時,筆者讓學生結合本縣本鎮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情況進行調查,來體會對外開放經濟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思考

1.抓好社會調查的管理工作。

社會調查的開展,切忌“放羊式”和“趕鴨式”,必須落實到位。社會調查的管理工作要有層次地進行,可由教師去聯系、安排、落實調查的對象、內容,然后帶學生去進行活動;可由教師間接聯系,然后請學生帶著介紹信去聯系、落實和組織;也可全部由學生自己根據教師的要求,自己想辦法外出聯系、落實和組織,教師不再跟隨。在社會調查組織中,我們感到全部由學生負責,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得到的鍛煉更大。

篇2

[關鍵詞]社會調查員制度 問題 完善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面臨越來越年輕的年齡結構,人民法院一直圍繞著“教育、感化、挽救青少年”的方針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審判方式進行改革和探索,在審判中貫徹不公開審理原則,盡力做到對未成年心理、隱私各方面的保護。近年來一些法院實行社會調查員制度意在保護青少年、本著教育感化的理念幫助失足青年重新融入社會。而社會調查員制度的主體、程序是否明確,在實行過程中是否能合法實行,調查結果在審判中的地位,對法官的影響又是如何?本文試對社會調查員制度做簡單分析并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一、我國社會調查員制度的形成

1.我國社會調查制度形成的法律依據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21條規定:“開庭審理前,控辯雙方可以分別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實施被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制作書面材料提交合議庭。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關社會團體組織就上述情況進行調查或者自行進行調查。”這條規定,可以視作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告人的社會調查制度之雛形規定。

《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北京規則》)和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都要求有關部門在法院判決前,應對未成年人的社會、家庭背景等做調查。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8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5條規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當結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青春期教育、心理矯治和預防犯罪對策的研究;第44條規定:司法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并根據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犯罪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制教育。我們目前為止并沒有專門的少年法庭,也沒有專門的法律對其做出具體的規定,但可以看到在我國訴訟法中都有這樣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探索司法制度、司法改革的時候要對未成年人給予特別的關注,未成年人刑事審判中的社會調查員制度可以說是對制度的創新和完善。

2.我國社會調查制度形成的社會基礎

“最好的社會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學派之鼻祖李斯特主張應實施以特別預防為目的直接刑事政策。他特別強調了社會因素在犯罪原因中的特殊重要性,重視刑事政策在教育改造罪犯和保衛社會中的作用。社會調查制度也是為了貫徹教育感化的方針,使犯罪青少年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過上新的生活!

國際社會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有了一種全新的視野―――對未成年人犯罪,不應僅根據其犯罪構成,而應結合其犯罪成因判罪。很少未成年人是罪大惡極,因為社會、家庭、學校等因素對其的影響,加上個人文化道德水平較低,生理特點心理不成熟自制力差等多方面綜合影響導致其走上犯罪道路。社會調查員制度為了對未成年的家庭環境、教育狀況等的了解而使量刑時起參考作用,是對青少年的負責,也體現了司法公正,也是和國際社會對未成年犯罪問題觀念的一項具體的制度。

二、社會調查員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一,社會調查員法律地位。我國法律用司法解釋的形式規定了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進行社會調查,但是對于社會調查員的法律地位并沒有明確說明,到底社會調查員屬于何種身份、其法律地位如何引起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爭論。根據《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21條規定,控辯雙方都可以委托社會團體組織或自行調查,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親自調查。當社會調查員參加到庭審過程中,其既不是證人也不同于鑒定人。

第二,社會調查員素質保證。社會調查員由控辯雙方或法院委托社會團體進行的,社會團體是否對自己所進行的工作有充分能力勝任,能否按照程序辦事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在調查的過程中是否做到客觀公正,不帶個人感情因素,這都要求調查員高素質的保證,建立專門培訓調查員的系統。因為一個制度的產生往往要伴隨著很多部門、系統的產生,要為之服務。

第三,社會調查報告及結論屬性。在我國現有刑事證據體系范圍內,對社會調查報告及結論之屬性很難作出明確的界定。《刑訴法》第42條規定了七種法定證據: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鑒定結論;勘驗、檢查筆錄;視聽資料。顯然,社會調查報告及結論不屬于以上任何一種。在現實層面上,法官把社會調查報告當做量刑的一種參考。

三、社會調查制度的完善

首先,確立社會調查員的法律地位。社會調查員報告已經被直接用于到庭審過程中了,社會調查員的法律地位還沒有確定。筆者認為應該在法庭中設立社會調查員席位,將其在調查中的情況歸納總結,觸動未成年人的心靈。在庭審中參與質證,使社會調查報告具有法律效力,報告屬性也可以得到解決,從而使法官在判案中對報告的參照有了依據。

其次,規范社會調查員活動。要確立對社會調查員的選任,委托社會團體進行調查并不意味著團體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勝任,要嚴格選撥,并對其進行培訓,保證調查員素質。進入社會調查階段要按照嚴格程序操作,不能此案和彼案調查程序不同,那就意味著結論不同。要做到公平、公正,本著對未成年人負責的態度,就要程序公正,因為只有看的到的正義才是真正的正義。

總之,社會調查員制度是在社會發展、法制不斷健全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在更好的保護未成年人,雖然也有著不足之處,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完善、改進,但是其有著社會基礎,符合社會需要,有其生命力。讓我們在關愛未成年的同時,更從法律制度上去保護他們!

參考文獻:

[1]韓冰,李梅梅.未成年人刑事審判中的社會調查員制度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2]范勤.試論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J].法治論叢,2002,(5).

篇3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調查 問題

讓大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是近年來教育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是學校教育的擴展和延伸,對促進高校培養出綜合素質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經過學生經過直接的參觀,訪問等活動,收集到大量材料,對社會客觀事物產生感性認識,對獲得的社會調查材料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由對事物外部聯系的認識提高到對事物內部聯系的認識。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大學生能夠獲得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可以說,對于大學生個人成長而言是一件好事。

高校學生對參加社會調研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原因和解決方法下文試探討之。

一、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1.對調查研究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調研的方法不熟悉

在學生中有人糊涂地認為,調查研究無關緊要或者不太重要。這種認識會影響參與社會調研的積極性和持久性。有些學生憑著熱情參與到活動中來,并沒有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從而影響工作的進度和效度。

這兩種現象都需要學校和指導老師在活動開始前對學生進行教育,樹立大學生對社會調研的正確認識,并教會學生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例如,講解調查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調查研究采用的普遍調查法(叉稱“普查法”)、典型調查法、抽樣調查法;調查研究運用的形式:開調查會、個別訪問、實地觀察、通訊調查、問卷調查;調查研究步驟(程序):

(1)調查前的準備,就是確定調查目標、編寫調查提綱。

(2)調查實施,主要是搜集資料、設計問卷、進行調查等。

(3)調查材料的整理與分析,主要指整理資料、分析資料。

(4)撰寫調查報告或考察報告。

2.疲勞與挫敗感的修復

進行社會調查會產生疲勞,包括生理和心理兩種。在調查實踐中發現,在連續進行三天以上的全天性調查后,調查員普遍會出現心理上的疲勞感,最明顯的表現是不愿意說話、困乏和思維障礙。加上采訪接連碰到挫折和失敗,當收獲較少的時候,容易產生挫敗感,繼而動搖參加活動的決心。

引起疲勞的原因主要是工作量安排不合理造成的。為了盡快完成項目,或者急于求成,密集作業。對于許多初次參加調查工作的大學生調查員來說,遇到一兩次拒訪后情緒會非常低落,產生自己能力有限或運氣不佳等想法。

較為理想的方法是不進行連續工作,在中間穿插一兩天休息或安排一些其他工作,這樣可使生理和心理的疲勞有時間得以恢復。對于從事市場調查的人員來說,在訪問過程中的種種挫折都是難免的,要使大學生能夠經受住挫折,同樣的除了要樹立良好的心態,指導老師也要教給學生排遣和情緒緩沖的方法,并鼓勵和引導學生。例如,參加一些集體娛樂活動或自身能力較強的活動,通過獲得較多的成就感和勝利感來達到恢復的目的。

3.如何理論聯系實際

社會調查不僅僅是一項收集資料的工作,它包括資料收集和資料的加工、分析研究兩個環節,是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即使在調查對象的選擇、直接收集事實資料的過程本身中,也必須包括人們的思維加工,調查與研究二者不能割裂開來。學生參加社會調研活動,不應將自己的角色定位于老師的調查員,而應定位在研究者的角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社會調研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大學生本身的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才會得到提高。不僅要認識社會現狀,也要學會對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從學校方面考慮

1.引導不夠

社會調研具有良好的輔助學習的作用,而現行教育方法下,并沒有廣泛應用,只有個別學科、專業或者學生項目、活動,才會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如果能夠結合專業學習,在深入實際的基礎上,對與國情民情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調查與考察;或者是與學生密切相關、引起大多數同學興趣的事件、話題,都能夠組織社會調研。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激勵學生深入思考。這對于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缺少創新精神也是一種改變。

2.投入不夠

學校除了設立相關經費撥付和獎勵制度,來鼓勵本科生參與教師課題的調研活動外,還可以獨自或校企聯合設立學生自主調研基金。一方面,鼓勵和支持學生獨立學習、創新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加強校企合作、為企業輸送人才的良好形式。

3.培訓不夠

進行社會調研,對于大學生而言還有一些技巧和素質需要培訓,如采訪技巧、社交禮儀、速記等相關能力。

三、社會層面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社會調查是一種具有一定社會服務目的,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系統地了解社會現象、收集經驗材料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得出規律性結論的過程。開展社會調研的目的歸納起來有幾個方面:一是服務于政府,提供決策參考:二是服務于企事業單位,提供管理參考;三是服務于社會,提供社會生活及個人行為準則之參考。總的來說,是對社會發展非常有利的事。

而目前人們對于社會調查存在著諸如浪費時間、打擾生活、可信度低、結果片面、影響力小等負面的想法,從而對調查員尤其是街頭調查,抱有排斥的態度。這對大學生投身社會調研活動,增添了阻力和恐懼感。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增加社會調研積極性的宣傳,多多展示社會調研在社會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改變人們的看法,從而為大學生進行社會調研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綜上所述,大學生參加和進行社會調研還需要提高自己的認識,開闊視野,主動增強綜合素質;學校和社會也應支持和鼓勵大學生,使得大學生從社會調研過程中進步完善自我,為社會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桂麗.大學生從事社會調查的意義淺析.河南教育,2010,(2).

篇4

關鍵詞:大學生;調查報告;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8-0307-02

一、大學生寫調查報告的現狀

完成調查報告的主體為大學生這個群體。因為大學生寫調查報告較其他低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優勢。大學生的自由支配時間比高中生、初中生要寬松得多,并且大多數大學生都擁有自己的的電腦,物質準備條件較為充足。現今,在全國很多高校中會把完成調查報告納為大學生的寒暑假作業,這個客觀要求給大學生一個完成調查報告的動力。但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學生完成報告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主題不外乎老生常談的內容,所定主題不夠新穎。

二、寫調查報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對社會調查報告的認知態度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0%的大學生認為寫調查報告是非常有必要的,意識到寫社會調查報告的重要性,這點非常可貴。而45.33%的大學生錯誤地認為寫社會調查報告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拿到學校規定的學分而已。顯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旦這種想法在學生腦海里固定下來,則會演變成一種潛意識:隨便寫寫就算完事。所以就以懶散怠慢的態度去完成,這樣的調查報告質量基本是不達標的。

(二)枯燥居多,趣味較少

每個大學生的認識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在調查中的個人感觀也是不一樣的。調查中超過50%的大學生覺得做調查報告的整個過程很有趣。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做的是自已感興趣的項目,享受其中的苦與樂。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展開調查,這樣子的調查報告質量顯然是好了很多。

而有13.33%的大學生覺得調查報告充滿了枯燥無趣的味道。面對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數據本來就容易使人產生厭倦感和疲憊感,倘若再加上個人的主觀意愿屬于消極之態,則調查者在調查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煩躁的情緒,甚至產生排斥的心理意識,在這樣的條件下是無法保證報告質量的。

(三)成員之間溝通、交流有待提高

任何一個小組都不能忽略溝通這一重要的環節。只有在溝通下才會發現問題所在,但討論頻率視小組實際情況而定,重點是看討論的質量。調查顯示,高達70.67%的大學生是遇到問題才討論的,側面說明了大多數大學生沒有預見性,總是遇到問題才解決,而很少事先去預估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或困難,這樣一旦遇到措手不及的問題困難時,不一定能夠及時解決,還可能影響做報告的進度。

然而,在合作期間,部分成員因為意見相左爭論不休。在現實中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在與其他成員合作期間發生過爭執,有爭執是正常的,但若成員一直互不相讓,而導致爭論頻頻出現,這不僅影響同學間的友誼,也極其影響調查報告的進程。

(四)調查報告主題易陷陳腔老調、假大空之圍

調查報告的最終意義在于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非泛泛而談。很多調查報告都是在網上以粘貼復制的方法拷貝下來,時代在進步,但是思想卻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原因一則是大學生態度草草了事,二則是對周邊事物的變化敏感度不強,創新思想不足。在陳腔濫調下完成的調查報告實際意義不大,內容甚至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對社會的要求,這不僅浪費學生們的時間、精力,也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

(五)出現數據造假、背離事實的現象

做一份調查報告,問卷數量也很重要。當越多人填寫問卷時,數據更能反映出大眾的真實看法和想法。數據顯示32%的大學生捏造過問卷,捏造數據可能會造成事實的失真或不能反映大眾的現實情況,失去調查原有的價值。抄襲風氣未減,為了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一部分大學生上網復制、粘貼。41.33%調查報告的大部分資料來源于網上,自已再略加修改。

(六)寫調查報告時個人主觀色彩較為濃厚

一份調查報告能否產生積極的影響,得看里面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事實。作為年輕人的大學生,血氣方剛,對不合理的事與物總是抱著強烈的批判態度去看待,在這樣的情緒下寫報告,其內容很容易偏離客觀事實,而附帶個人情感,有時甚至趨向于偏激方面。這樣就不利于調查報告去發揮它的積極性作用,反而會有負面的影響。

三、針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正確認識社會調查報告

態度決定高度,意識反映于物質。即使社會調查報告是學校布置的一項作業,但不能為了完成作業而忽略調查報告的質量。社會調查報告不僅讓大學生提早了解社會,還能提高個人多方面的能力,為以后工作打下基礎。

重要的基礎取決于社會調查報告的性質。寫調查報告不僅要面對大量的數據和資料,還要與成員溝通、討論,工作量比較大,考驗著學生們的時間、精力、毅力和與人交往能力。在開始之前學生們就應該知道完成一份調查報告的將會遇到很多問題,讓彼此有個心理準備,并且如果明白了一份好的調查報告將對社會產生極大的意義時,學生們對接下來的工作展開就更有信心與熱情,提高完成報告的進度。

(二)積極把枯燥轉變為趣味

很多學生抱怨在完成報告的過程中,有時過于枯燥,容易引人疲倦感,如何將枯燥的文字、數據變得趣味,是考驗調查者的應變能力。文字可以變得生動逗人,改變古板單一的風格,只要用心去完成,則趣味性大大增加。

(三)溝通你·我·他

沒有溝通的合作稱不上是合格的合作。在小組合作中,摩擦、誤會、爭執都是很正常的,假如缺少了這些,報告的質量將大打折扣,只有成員們積極把自己遇到的問題、疑惑提出來,大家互相討論,集大家之精華,制定出最好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問題給解決好,在他人闡述觀點時,不能隨意打斷他人,否則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所以,成員之間要相互尊重、理解,在對有歧義的問題上,大家耐心討論,把問題解決好。大學生寫社會調查報告要有全局性和預見性的觀念,在做每個決定時要想好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狀況,準備應急方案,以防萬一。

(四)學會借用外力達到更好效果

圖書館、報刊雜志等資源都是現成的,我們在查找資料時可以借用這些資源來給論證我們的問題存在,或者是從這些資料中得到一些啟發。當然比這些書籍、資料更好的法寶就是我們的老師,老師無論是在教學還是社會閱歷上都比我們強多了,我們可以自己聯系指導老師,有不懂的問題可以及時與老師提出討論,由老師給我們指出調查報告中的不足、錯誤之處,則可以及時補充、改正,讓我們的報告更加完善。

(五)一切從實際出發

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雷同的調查報告,要么內容相似度極高,要么報告主題陳舊,毫無新穎可言,基本屬于充數的行列,要么內容夸夸其談,不符合社會現實發展。完成一項調查報告要反映實際情況,并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乎現實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報告的存在意義。如何讓自己的報告更有新意,需要調查者花心思去發現最新變化的事物,在平日里就應該多觀察周圍事物,培養自己的敏銳感,發現人們還沒發現或還沒注意到的方面,從而挖掘出適合的報告主題,遠遠比模仿別人要強得多。而對應的解決方案也要從實際出發,能夠在現實社會實現,而非幻想之計。

(六)加強自我管理能力,抵制抄襲舞弊之風

誠實面對自已的調查數據,誠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社會的黃金通行證。作假的數據也不難被發現,一經舉報,取消調查報告的成績,這樣的威懾力,可以降低大學生捏造數據。資料來源可以更加多樣化,不僅僅局限于網絡,可以在書報、期刊等上查找。借助便捷的網絡環境,進行網上問卷調查。調查報告就是為了考察實踐自立能力,如果抄襲的話,就失去它原有的意義了,也鍛煉不了自己的能力。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以抄襲為恥的觀念。讓其他學生監督,如果選出較好的調查報告,可以公示該組的調查報告,一經舉報,發現調查內容不實,取消評比資格,讓抄襲者收斂一下。

(七)客觀分析問題 制定合理方案

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等原因,對于每事或每物,我們都會有自己的觀點,而在調查報告中我們要反映的是實際問題,不僅對問題的描述要符合客觀事實,對于報告中的解決方法更要適合與之相對應的問題。過于主觀的去完成調查報告,將可能導致報告里面的內容失實,或對現實產生負面的作用。所以,對于所遇到問題即使再難,都要學會冷靜分析,客觀評價,唯有這樣的社會調查報告才不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要想社會調查報告不偏離正常軌道,倒不如自己親身體驗去做一次調查。寫一份報告,只有自己親自實踐后,才會發現各種問題,進而想辦法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每一份優秀的社會調查報告都不是簡簡單單完成的,除了需要我們花費精力、毅力、耐心外,還需要我們更多時候細心去發現生活中點點滴滴,因為這些優秀的社會調查報告都是源自于生活。當你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后,會發現你所收獲的絕不僅僅只是一份打印出來的社會調查報告,它帶給你的好處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所以,不要擔心自己是否能夠完成好,只要用心去完成,收獲在等待著你。

參考文獻:

[1]吳樹青.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百度文庫.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EB/OL],2010;.

篇5

一個人的道德品行不是取決于他掌握了多少道德規范和道德理論,而是取決于他的道德能力。因此,在醫德教育中,更為根本的不是去傳授職業道德規范和道德理論,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個體道德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道德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醫學倫理學的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能夠深入實際、接觸社會,獲得直觀和真切的醫德體驗,并培養其基本醫學道德觀察能力、行為能力、激發醫德情感,塑造醫德品格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2.對醫學倫理學實踐教學方式的探索

2.1課內實踐——多角度的案例分析案例教學是指由教師選擇典型事件,以恰當的形式提供給學生,把學生帶入一種特定情境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依靠其知識結構和背景,在這種案例情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學的重要基礎是課前根據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典型案例,針對特定倫理問題,在課前與學生充分溝通,讓他們對案例的相關背景知識及內容有所了解,做好課上發言準備。案例分析討論以學生為主體,自由發言并相互辯駁。教師在討論中給予指導,使學生在角色中受到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倫理學、法學和心理學等多重視角進行討論分析。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而且培養了醫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面對復雜而現實的醫療環境,解決實際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課外實踐——社會調查與大學生科研相結合在課內引入社會發生的醫德案例分析的同時,還探索了社會調查與大學生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針對當前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的醫德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典型發言。并指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和探討、撰寫相關理論文章、申報大學生科研項目。例如,有的調查小組到社區衛生服務站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基層衛生醫療的現實狀況,經過分析、思考、總結,形成調查實踐報告,并且成功申報了大學生科研項目。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研究,能夠直觀地面對現實發生的倫理問題,督促他們探尋問題的答案,從而提升了倫理思維能力和倫理判斷力。通過實踐反思現實生活中的醫療現狀,逐漸感悟、體驗、摒棄、凈化、接收、內化所學的醫學倫理學知識,提高自身修養。

2.3鼓勵學生參與醫務志愿者服務醫學生未來所從事的醫療職業要求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奉獻精神,醫務志愿者活動為醫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它不僅是培養和鍛煉醫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醫務志愿者活動在我校開展多年來不僅獲得病人的好評和滿意,為醫院贏得良好聲譽,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從而形成病人、醫院、學生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篇6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8-0017-01

小學是學生心智發展的重要階段,使其具有初步的道德認識、合理的道德情感與正確的道德行為是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目標。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向學生灌輸道理為主,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率不理想。為改善這種現狀,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開展多元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善教學質量。

一、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

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不同,不涉及深奧的推理與嚴密的公式,通常是為了使學生了解社會現象、學習道理以及養成良好品質,有能力明辨是非,履行法律與道德。但是教師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并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中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其靈活、形象、生動、直觀等優勢,可以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學生,使其保持良好的情感狀態,學習興趣高昂,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大部分教學內容都具有情理交融、寓理于情的特點。所以,教師需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營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其產生道德情感,逐漸深化認識。創設情境的一種有效方法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文字、圖片、聲音或視頻,使學生融入教學,自由表達感情,并逐漸升華感情。例如,在“秋天的節日”一節中,為講解“中秋節”,教師可先讓學生們通過多媒體觀看動畫故事《爺爺打月餅》和《玉兔吹喇叭》,使學生逐漸融入熱鬧的中秋節氛圍中。接著,將阿姆斯特朗登月的圖片與視頻展示給學生,促進其深入了解月球,領略祖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內心也產生了對宇宙和星空的強烈探索欲望。

二、科學實施社會調查法

學習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小學思想品德學科,為了幫助學生正確作出判斷,教師需要組織其在社會中開展調查,從而獲得相關信息,使自身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為理性認識的產生奠定基礎。例如,教育學生“注意交通安全”時,一些學生可能不以為然,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其進入交警隊開展調查,詢問交警有關的實例,包括每年、每月,甚至每天發生的交通事故數量,使其了解違反交通規則的危害以及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形成強大的自我保護意識。教師在開展每一項社會調查前,都需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確定調查的內容、目的與步驟,保障學生的安全,避免其他因素影響調查,從而順利開展并完成社會調查。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逐漸趨于復雜,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負面影響往往存在于許多領域之中。因此,在開展調查前,教師應提前預想到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并避免其阻礙社會調查,或導致調查結果不準確,促使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不會被各種負面影響所傷害,形成一種免疫力,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三、恰當運用現實演繹法

小學生年齡較低,在認識事物時往往由形象、具體的事物開始。思想品德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比較有趣的內容,尤其是低年級教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一味地灌輸道理,這樣很容易使學生感覺枯燥,甚至是厭煩,自然無法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現場演示或小品表演等重現教材中的情景,或自己設計有關情景,促使學生親身體驗角色后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講解“我和動物交朋友”一節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后,鼓勵每個小組分別設計出大森林中各種動作之間展開的小故事,并且分角色表演,展示給其他學生,既可以表現出小兔子的可愛、獅子的兇猛、狐貍的狡猾等傳統的認知,也可以打破傳統,加入自己的創意,使人感到耳目一新。這樣,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也能體會到動物和人之間微妙的關系,并且充分享受了課堂的樂趣。

四、靈活運用故事講解法

小學生的天性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尤其是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形象具體的小故事中融入深刻的哲理與抽象的道德觀念,適當地啟發學生,幫助其理解和領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教師必須以教學目的為中心,靈活運用故事講解法,與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及心理特點等相結合,選擇適合的故事,將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及思想道德觀念展示給學生。運用“故事講解法”時雖然不能選擇過于平淡、枯燥的故事,但是也不能過于追求趣味性與故事性,這樣很容易使課堂教學偏離最終的教學目的,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除了講解《濫竽充數》《刻舟求劍》《揠苗助長》等寓言故事之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講解自己身邊實際發生的故事,拉近生活與教學之間的距離,賦予故事更強的可信度與說服力,使教學效果更加理想。

綜上所述,思想品德課程有助于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與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思想品德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理論,采用傳統方法教學并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規律。所以,教師需要適當引入多媒體技術,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并且靈活運用社會調查、現實演繹、故事講解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錢月琴.思想品德課的追求[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12).

篇7

為評估消費者對電信服務的滿意度及確定當前北京電信急需改進的因素,北京世紀藍圖市場調查公司于xx年2月策劃并實施了“北京市民對電信服務的滿意度調查”。該項研究采用電話訪問的方式,使用隨機撥號技術(RDD),在北京市成功訪問了251戶擁有固定電話的家庭用戶。

一、用戶對電信服務的總體滿意度和進步評價

“對于電信局給您家提供的電話服務,您的總體滿意度如何?”在251名受訪者中,15.9%回答“很滿意”,48.6%回答“比較滿意”,35.1%回答“一般”,對服務感到“不太滿意”的只有1人,占0.4%,沒有受訪者認為“很不滿意”。在以1代表“很滿意”,5代表“很不滿意”的5級量表上,北京市的家庭固定電話用戶對目前電信服務的滿意度均值為2.199,即接近“比較滿意”。

受訪者對電話服務的總體滿意度如下:

滿意程度

很滿意

比較滿意

一般

不太滿意

很不滿意

合計

頻數

39

141

61

9

1

251

百分比

15.5

56.2

24.3

3.6

0.4

100.0

由于在北京地區,固定電話服務只由中國電信旗下的北京電信提供,消費者無法將其與競爭對手的服務質量進行比較評價,所以在調查中請受訪者就目前電信服務質量與其剛裝電話時作一對比。數據顯示,15.5%的受訪者認為服務質量有“很大提高”,56.2%認為“有些提高”,24.3%認為“差不多”,4.0%認為“有些降低”或“降低很多”。說明大多數消費者認為北京電信的服務質量確實在改進。

電話服務質量的改進程度如下:

·社會調查報告格式 ·社會調查報告怎么寫 ·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 ·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

改進程度

有很大提高

有些提高

差不多

有些降低

合計

頻數

40

122

88

1

251

百分比

15.9

48.6

35.1

0.4

100.0

在不考慮受訪者因裝電話的時間不同而導致的比較基礎不同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北京市的家庭用戶認為電信局的服務質量相比過去有些提高,在以1代表“有很大提高”,5代表“降低很多”的五級量表中,評價均值為2.199。在考慮不同受訪者裝機時間不同的情況后進行相關分析發現,裝機時間越早的用戶對電信服務質量的改進評價越高,這一方面說明電信服務質量在一個比較低的基礎上逐年提高,另一方面亦說明近年安裝電話的用戶其對服務的要求要遠高于老用戶。消費者認為服務質量的提高速度在減慢,顯示中國電信仍有很多事情要做。

調查顯示,在251戶受訪家庭中,自己出錢裝電話占86.1%,單位給裝的占11.6%、電話裝機時間越早,單位給裝的比例越大。說明擁有電信服務在近年已逐步成為家庭必須的消費項目。

每月電話費的交付方式過去曾令消費者很頭痛,讓消費者在指定時間到為數不多的地點排隊交費是電信部門保有的計劃經濟的重要特征。數據顯示,每月到電信局收費處是最主要的交費方式,中選比例為52.6%,選擇“每月到銀行代收點收費”的比例占30.3%,選擇“每月從存款賬戶上扣除”的比例占12.0%,其它付款方式占5.2%。

受訪者的電話費交費方式如下:

交費

方式

每月到電信局收費處交費

每月到銀行的收費點交費

每月從存款帳戶上扣除

其他付款方式

合計

頻數

132

76

30

13

251

百分比

52.6

30.3

12.0

5.2

100.0

調查顯示,最近半年受訪家庭平均每月電話費支出95.9元,其中市話比例占15.0%,長話比例占85.0%。研究人員認為,每月的固定電話費和尋呼費、移動電話費一起,已經成為都市家庭消費的重要組成,其中蘊含著極大的商機。

本次調查的251戶受訪家庭中,長途零次用戶共93戶,占37.1%。相關分析顯示,此部分消費者的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而其家庭月收入和年齡則無明顯差異。由于長途電話的收益在電信服務供應商的利潤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提高用戶對長途電話的消費數量,對于包括中國電信在內的服務供應商都有重要意義。春節期間,中國電信大幅度增加了其對拜年電話的宣傳力度,可以認為是其在推出以夜間話費優惠為主的“九洲夜話”服務后的另一重要營銷舉措。

相關分析顯示,對于電信服務的總體滿意度和改進評價,不同電話費支出的受訪者沒有顯著差異。說明電信局確實對所有用戶都“一視同仁”,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用戶的滿意度評價也沒有差異,說明公眾對電信服務的評價相當一致。市場經濟環境中服務提供商對大用戶的實行優惠的策略至少在目前沒有被使用。

二、電信服務績效分析

篇8

關鍵詞: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實一體化;生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6-0152-02

《旅游概論》這本書是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規劃教材,其中第六章《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旨在通過學習,指導學生領會生態旅游及旅游可持續發展知識,學會理論聯系實際的認識及解決旅游業現實問題。《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旅游概論》第六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學生生態旅游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啟發,本課的教學應承擔起整合旅游可持續發展知識,提升學生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實際旅游活動中的活學活用能力的責任。

一、教學目標、重難點設計

1.教學目標定位。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旅游業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協調發展的一種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旅游從業人員應完全樹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態度目標三個層面的要求,具體體現為:

知識目標:(1)理解可持續發展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內涵;(2)掌握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運用理論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

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的環保觀念,增強學生的綠色旅游意識,培養學生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理念。

設計依據:生態課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本課力求通過學生社會調查實踐,促進其旅游專業理論的深刻理解以及旅游可持續發展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從而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主學習及旅游課程生態教學進程中。

2.教學重點確立。教學重點:理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其實質。設計依據:教學目標中對知識目標的要求。同時,這也是實現能力目標的基本出發點。

3.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難點:掌握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突破點:結合秦淮河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案例去具體分析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設計依據: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實地調查、社會實踐等無標準答案的學案設計,養成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實踐的態度,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解除學生思維的禁錮,發揮集體優勢;同時,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引發其對于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與方法的思考,使其創新能力得以培養,綠色旅游意識得到強化。

二、教法設計

1.理實一體化,即“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法。該法是本課的主導教法,貫穿于整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的生態教學實施過程中。設計依據:本課通過將課前社會調查實踐、課堂分組呈現、課后再實踐聯系在一起,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得益彰,使其在實踐―認識―再實踐的生態學習過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知識。

2.案例分析法:通過分析學生所展示的秦淮河可持續發展情況的社會調查案例,提供正反對比,引發學生思考并明確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及途徑和方法。

3.情境引導法:在研習的過程中,提供特定社會情境,學生以聯合國、政府官員的角色進行思考、論辯、剖析,強化學生對于各種社會專業角色的認知,訓練學生換位思考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

4.小組合作法:小組合作的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極為有效。

三、學法設計

學情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是旅游專業中專一年級學生,因生活閱歷所限,其對地球生態環境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發展現狀的認識不夠深入。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及學生特性,特確立如下學習方法:

1.任務引領法:課前、課上、課后分別布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社會實踐或學習任務,引領學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學習。設計依據:社會實踐等學習任務的設置,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到社會及實際生活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化為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掌握。

2.實踐感受法:課前布置的任務給予了學生實踐學習的機會,利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同時也幫助學生積累了感性認知材料,為順利進入深層次的理論學習提供了可能。

3.問題探究法:本課的學法設計安排是遵循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思路進行的。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而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才可能讓學生真正地實現自主學習、探究思考。

4.小組討論法:討論對于提高思辯能力,鍛煉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探索精神是極有效的;同時,小組討論的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團隊意識。

設計依據:課前,通過布置學生媒體學習、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學生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知行合一”;課堂上,學生是合作者、整合者、探究者、建構者;最終達成理論的學習“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完全理實一體化的生態教學過程。

四、教學程序設計

為便于學生對旅游可持續發展有一個感性直觀的認識,課前安排學生分組,分別去旅游景點實地調查。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具體情況設置任務,各組在上課前將完成任務的情況,形成書面材料并匯總制作成PPT交給老師。課前準備的充分與學案指導的詳盡,也是本堂課生態教學設計的一個顯著特點。

本課的生態課堂教學包括導入新課、任務引領、探究研習、拓展總結、布置作業五個環節:

1.導入新課。以FLASH動畫(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生動形象地直接導入可持續發展理論。設計依據:通過FLASH動畫的播放,營造氣氛,從視覺上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本課題的重要性,為開展生態教學活動奠定情境基礎。

2.任務引領。各小組依次匯報完成課前任務情況:第一組:展示人類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的嚴峻形勢;第二組:展示南京秦淮河旅游可持續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第三組:展示秦淮河周邊景區環保實踐活動及旅游可持續發展宣傳活動情況;第四組:展示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都達到雙贏的現實案例。設計依據:以學生媒體學習、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反饋的形式導入各知識點學習任務,有助于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3.探究研習。四個小組匯報調查研究的結果,引出課堂的四個學習任務:(1)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2)旅游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3)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4)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研習的過程中,教師是引領者、指導者、組織者。學生則以聯合國、政府官員的角色進行情境思考、論辯。小組內合作、探究、討論;組與組之間則是競爭者。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生態教學活動中來,學生的語言應變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得以有效培養。設計依據:從四個學前任務引出對知識目標的學習,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體系,為完成本課教學任務奠定基礎。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生課前社會實踐、體驗、感受,課堂反饋、交流,形成了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生態學習氛圍,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為實現本課的有效生態教學提供了有力保障。

4.拓展總結。拓展:借用訓練團隊凝聚力的拓展游戲(最小的空間站最多的人)來說明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要合理保護、開發、利用,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及理解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游戲環節同時組織其余學生分組討論并點評,教師小結。設計依據:在課堂上設置拓展游戲,一米的空間可以容納N多人的呈現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和體驗到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有限,它既是一種對理論知識的及時鞏固,又是一種對教學內容的再呈現、再認識。總結:結合拓展游戲的情況,總結鞏固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針對課前、課中出現的問題,運用理解、尊重、關愛的態度對學生進行正面激勵,要求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善于活學活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真正促成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所收獲與提高,從而使本課教學目標得以全面實現。

5.布置作業。(1)書面作業:試運用網絡資源搜集相關資料并結合社會實踐,分析論證、探討南京市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2)自主研究:繼續通過網絡等媒體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旅游發展與環境保護都達到“雙贏”的現實案例,并將此案例交流共享。設計依據:要通過教學,為學生樹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學習觀念。讓學生在再實踐中更深地體悟授課內容。至此,本課教學從實踐到理論,到再實踐的生態教學過程得以完整呈現。

課堂教學過程,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領者、指導者、組織者的新型生態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最終使學生從秦淮河可持續發展的感性認識升華到對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理性認識。

本課的完整教學過程,采取“學中做”、“做中學”、“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深化理論”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生態教學策略,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思維,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并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

通過與傳統理論教學相比較,本課理實一體化的生態教學設計,探索能充分體現出職業教育本質特征的、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專業課教學新模式,從而提高旅游服務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真正實現旅游職業教育的本質功能。

參考文獻:

篇9

一、結合媒體報道進行環境教育

結合媒體報道進行環境教育,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具有時事感,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多變的天氣》一節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天氣情況,并且理解大氣污染的嚴重性,我引入了新華網于2013年1月14日報道的一則新聞《全球都在議論北京大霧》。報道中這樣提道:“整個北京城看上去就像機場里的吸煙區”,“毒氣蔽日,能見度不足200米,2000萬人在中國首都感覺到窒息”。諸如此類的語言在該篇報道中不勝枚舉。讀完這篇報道后,學生陷入了一片沉默。看到這種情形,我說道:“同學們知道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污染天氣嗎?那是因為空氣中充滿著超量的污染物PM2.5,這都是由于我國過度注重工業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所造成的……”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充分結合時下的媒體報道進行環境教育,教學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學生紛紛表示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一定要注重環境保護,這讓我非常欣慰,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結合社會調查進行環境教育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讓他們設身處地地體會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學《水資源》一節時,我便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對我校周邊的河流進行調查,并利用化學知識,對河流的污染程度進行檢測。通過學生的集體努力,最終得出了調查結果:原來,我校周邊的河流無一例外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還看到有些河流中飄著很多死魚,這些魚的死亡也是由河流污染造成的。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生還看到很多居民用網兜捕撈死魚及那些奄奄一息的魚。看到此種情形,這個小組的學生主動去勸阻居民捕撈河中的魚,告訴他們這些魚不能吃,因為人吃了這些受到污染的魚之后就會生病,甚至有生命危險。通過社會調查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讓學生自己去親身體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效果比教師喋喋不休地講述要好很多。

三、結合多媒體進行環境教育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已經越來越多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喜愛。在課堂教學中,我也經常運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例如,在教學《西南邊陲的特色旅游區——西雙版納》一節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我用多媒體呈現出一個西雙版納被污染的場景。視頻中先出現美麗的西雙版納,那美麗的風景讓游人流連忘返。看到如此畫面,學生的眼神中充滿著向往。突然畫面一轉,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景:在西雙版納的一個旅游景點,由于游人過多,而這些人又不注重保護環境,地上到處都是紙屑和垃圾,長期無人打掃,再加上天氣炎熱,這些垃圾散發出一股股臭氣。臟亂的垃圾與美麗的風景格格不入,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視覺美。視頻放到這里戛然而止,學生也感覺到非常愕然。我問道:“如此美麗的風景,你們愿意看到它被污染嗎?你們覺得保護環境重要嗎?”學生紛紛表示保護環境非常重要。我接著說:“既然大家都覺得環境保護非常重要,那么請大家在今后要學會保護環境,以免其受到嚴重污染。”學生都表示同意。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出一個美麗的環境受到污染的情景。多媒體聲畫結合的特點為我們的環境教育增添了一把利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環境教育的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方式還有很多,如結合角色扮演、結合游戲進行環境教育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過多贅述。希望本文的寫作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激起更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到該問題的研究中,不斷增強環境教育的實效性,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明確環境保護應從我做起。

參考文獻

[1]葉清香.加強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2]閻守軒.環境教育價值引論[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篇10

關于“南京市大學生兼職中介”的調查終于在兩個人齊心協力的努力下結束了,為了很好地完成本次社會實踐,我們倆決定七月份申請留校。能夠頂著如此酷熱的天氣成功完成每一份調查報告,我感到無比的成就感,短短的一個月,因為用心過、付出過,所以是難忘的,自己無形中也成長了許多。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僅有的一個多月時間,我們決定在6月25號到7月15號這20 天分頭親自到各高校進行原始數據的收集。因為這20 天正好是我們學校已經放假,而其他學校還大多未放假,6所高校的大學生都還聚集在南京市內,調查的對象容易定位,從而數據的來源更廣泛,并且更加貼切可靠。剩下的15天就用來在宿舍通過網絡問卷來補充前期的實地考察問卷,并將最終得到的數據進行耐心的統計和分析,通過畫各種數據表格,結合當前的一些社會現象(大學生兼職被騙財騙力)得出本次社會調查的最終結果。

這次調研不僅讓我了解到目前南京市大學生兼職中介的可信度和被信任度,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了齊心協力的重要性。雖然此次社會調查活動我們組成員只有兩個人,但是正因為只是兩個人,那種團結協作、相濡以沫的精神才真正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人少,我們花了比別人更多是時間,也比他們收獲得更多,在為別的大學生創造良好鍛煉機會的同時,同樣作為一名大學生,也給了自己一個非常好的鍛煉的機會!

這一路走來,收獲頗多,很多感悟將是我今后生活中的“良師益友”,悉心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團隊意識。我和另外一個小組成員來自不同的地區(她是江蘇人,我是貴州人,我對老師所說的小學生中午不吃午飯有親身的體會)我們一起工作學習,團隊意識是無比重要的。一個人做這種分析性的課題,難免帶有較大的主觀因素,但兩個人合作,就可以獲得更可靠的結論,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溝通交流。不僅是我和另一個調查的同學要恰當的進行溝通交流,在邀請調查對象填寫問卷的時候更需要適當的溝通交流,才能保證數據分別在質和量兩方面的可靠性。

三、注重細節。“細節決定成敗”,這種通過數據得出結論的方法,一定要用心。因為數據的獲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在處理和分析的過程中就需要更加仔細小心。并且從始至終的過程是一個繁雜、甚至有些凌亂的過程,必須有詳細的計劃才能順利完成(該計劃我們兩個人花了一天時間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