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心理學基本理論范文

時間:2024-01-03 18:10: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各種心理學基本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各種心理學基本理論

篇1

【關鍵詞】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教學模式;教學原則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教育學科的理論基礎。該學科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的學科,是心理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學好這門課有助于學習心理學的后續課程,有助于學習其他的教育理論和提高教師職業技能。

《普通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知識、抽象內容比較多,對于“教”和“學”來說,都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學”,相對說來難度更大。因此恰當的通過教學模式、方法、優化課程資源等,能促進學生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學發展的一般趨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一、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過程堅持的原則

1、明確普通心理學的教學目標

普通心理學的教學目標是要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的“一般”知識和“基礎”知識,使學生了解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心理學發展的一般趨勢。該學科的學習,應達到三方面目標:

(1)認知性方面。通過學習普通心理學課程,使學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學知識脈絡,認識掌握基本概念、規律、原理等;識記理解普通心理學重點、難點內容;學會運用普通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解釋現象;

(2)技能性學習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初步具備運用普通心理學的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將普通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實際,提高學習管理心理學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生活態度、求實科學態度、寬容人生態度。價值觀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

2、堅持理論與實際的原則

對教學內容的教學,堅持理論與實際結合,以促進理解與應用。運用學生實際學習、生活中案例與理論知識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結合也包含講練結合思想。理論與實際包括學生整理筆記、做習題、做小論文等。做好學生的體驗活動。

3、教學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理論的傳授的原則

普通心理學處在“入門”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論、基本實驗、基本原理的傳授的原則,有利于學習心理學其他分支課程,有利于學習的正遷移。

4、堅持教學過程的教學互動,發揮雙主體的作用

發揮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作用,既不單純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也不過分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為此教師要系統、準確、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學內容,學生要在學習中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才能做好學習過程的主體。

5、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運用心理規律進行教學的原則

知識是無限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掌握知識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運用思維、記憶、強化規律、學習理論等促進教學。

6、重視學科發展前沿的介紹

心理學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各個學科都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緒對認知與行為的影響、智力理論的新發展和社會心理學理論與技術的進展等。

二、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為提高教學效果,增強教學質量,普通心理學課程,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講授內容的不同進行教學。

1、在講授中“分析、案例、互動”相結合教學模式與方法

普通心理學課程的重點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規律等。所以要細致講解分析概念與規律、分析概念與規律的每一部分內容;使學生對心理學概念、規律、原理、理論有所理解。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直觀性,所以運用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心理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釋一定形象化、要聯系生活實際。通過互動了解學生的理解。

2、體驗、討論、教師導向結合的教學模式

創設問題情境叫學生進行討論,對某種理論或某些有普遍性的問題組織專題研討、寫課程小論文,既可以發揮學生主動性,也可以使學生加深了對心理學概念、原理、理論地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師的職能是針對學生的理解情況進行導向。

3、課堂學習與課后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擴大學生的視野,既補充了課堂教學的內容,也為學生學習知識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加深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的機會。另外,每章講授結束之后,適當安排作業與練習,鞏固學習效果。布置各種不同的作業,如案例分析報告,評價報告等。

三、課程資源的建設

1、精選教學基本內容

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葉奕乾等主編《普通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春興主編《現代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蘭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黃希庭著《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張述祖著《基礎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譯《心理學與生活》人民郵電出版社。這幾本書比較經典。 教師在仔細閱讀基礎上,形成一個有層次、有系統、有深度、有邏輯性的,既有實用性又有學術性教學內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資料與圖畫資料

為學生的學習增加有趣的與形象性材料。

3、關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學科新成果的內容。

四、課程考核體系構建

科學的考核方法既能夠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又能使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考試內容應注重考評學生基本知識與應用能力的培養。既要能夠考評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考評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綜合性、創造性應用知識能力的考評。

篇2

1.語文知識素養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復雜的勞動、創造性的勞動,要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首先要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全部內容有深入的了解。“資之深,則左右逢源”。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從傳統的知識觀來說,有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文學常識等;從現代知識觀來說,則包括言語知識和言語行為知識。統而言之,語文教師的語文知識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學

語言學概論,了解語言的本質、結構及其發展規律,了解語言與社會及其它學科的關系,了解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語言學的發展趨勢;學習現代漢語,掌握現代漢語的系統知識。懂得普通語音學,熟悉漢語的聲、韻、調,掌握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語音系統;了解語義學和詞匯學的基本原理,通悉語義和語境的關系,掌握詞的構成和組合規則,明確詞的基本意義與引申意義、比喻意義之間的關系,熟知辨析詞義的方法,把握詞語的感彩,熟悉詞匯的發展變化。

學習古代漢語,具有較為系統的古漢語基礎知識。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了解古漢語的句型結構,熟悉古代重要辭書的查檢方法。

(2)文字學

學習文字學,把握文字的性質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發展規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學好漢字學,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的構成,熟悉漢字的筆畫,筆順與各種結構,掌握規范漢字,掌握查檢漢字的各種方法,掌握識字法,正字法和寫字法。另外,要明確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3)文章學

學習文章學,首先要了解文章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文章本身的構成規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結構、表達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內部聯系。學習閱讀學,研究文章的閱讀、分析和鑒賞。掌握各種實用文章的閱讀方法,熟悉各種閱讀方式、明確各種閱讀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閱讀的反應過程和訓練方式,懂得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學習寫作學,掌握寫作的基本理論及常用文體知識,對內容與形式、素材與題材、思想與思路、語言與文風等有深刻的理解,對中學生的寫作起到切實而有效的指導作用。

(4)文藝學

學習文藝學,了解文藝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文學作品的結構規律,學習中外文學史,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基本內容,熟悉各個時期主要的作家與作品,涉獵世界文學寶庫,對馳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見的作品。

學習美學,懂得一些美學知識,懂得結合語文教材的特點進行審美的教育。懂得一些文藝和文藝批評的的基本理論,提高對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的分析與鑒賞能力。還應對電影、電視、戲劇、曲藝、音樂、美術知識也有所涉獵。

2.普通文化知識素養

語文教師知識面寬,視野開闊,才能厚積薄發,左右逢源。語文教師在“精”于文化科學知識的前提下,“博”于文化科學知識,以豐厚的文化知識為背景,在教學工作中游刃有余,使學生學有所得,受益終身。

(1)思維科學

首先,要通曉它的基礎理論――思維學;其次,要懂得它的技術理論――科學方法論;最后,要熟悉它的應用理論――思維培育學。思維培育學,包括抽象思維的培育、表象思維的培育、直觀動作的培育及創造性思維的培育等。

(2)社會科學

語文課程有著廣泛的社會內容,語文教師除要具有很強的理解語言的能力外,還必須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才能準確地把握思想內容。要學習中國歷史,尤其是近代史;涉獵經濟學、法學、文化學;學習民族習俗、風土人情;學習人際交往,等等。此外,還要關注哲學、倫理學、地理學、環境學、軍事學等的發展。總之,要博覽群書,了解社會,體味人生。

(3)自然科學

語文教師雖不直接向學生教授系統的自然科學知識,但無論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語文教材中的有關介紹自然科學的說明文,就必須弄懂文中所介紹的有關科學知識,如宇宙學、氣象學、物候學、生物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大而言之,我們要培養21世紀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建設者,使他們從小就具有很強的科學意識,而自己對課文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地質學等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甚至一竅不通,就勢必會在教學中出現科學性、常識性的錯誤。

3.教育學科知識素養

教學工作是一種培養人的專業工作,“僅通曉一門學科并非必然的使他成為該學科的好教師”,“學者未必是良師”。一個教師除了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在所教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學科方面的知識,既知道教什么,又知道怎么教。教育學科知識,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1)教育學

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學習教育的基本理論,比較系統地了解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方針、教育的目的、過程、內容和方式方法;學習比較教育學,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從中獲得借鑒;學習課程與教學論,了解課程的基本理論;學習理論,開闊視野,從中吸取有益的養料。應關注教育和科學的發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

(2)心理學

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語文教師要搞好語文教學就必須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了解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了解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及發展的規律,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途徑,努力用心理科學的規律指導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

篇3

    ①對學校教育現象的心理學認識;②學習的基本理論;③各種類型的學習;④學習的遷移、保持、遺忘;⑤影響學習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學習過程及其結果的測量、評定。

    3.學習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有助于我們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①增加對學校教育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理解;②學校教育心理學知識是所有專業教師的基礎;③有助于科學地總結教育教學經驗;④提供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基礎。

    4.簡述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從1903年美國桑代克創立《教育心理學》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㈠初創時期(1903年~20世紀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論占據統治地位,出現行為主義、格式塔、兒童心理學;㈡過渡時期(20世紀30年代~50年代):體系越來越寵雜,但無真正突破;㈢發展時期(20世紀50年代~80年代):發展顯著,出現了幾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論:

    ①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人類的特征與學習》,提出“掌握學習”的理論;②布魯納:《教育過程》,提出“認知學習”的理論;③加涅:《學習的條件》,是學習分類的權威;④奧蘇貝爾:《教育心理學》,提出“有意義言語學習”的理論;⑤安德森:現代行為主義教育心理學專家,1974年與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學:教和學的科學》。

    5.簡述學校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①學和教的問題成為中心問題;②認知心理學深入學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視學習過程中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等方面的統一;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增加。

篇4

教育心理學在19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中,把教學分為教育的教學和非教育的教學兩種,前者指倫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養,后者指傳授知識、技能的智育活動,這兩方面都必須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討論教育和教學問題時,他特別重視"興趣的引起",并把興趣分為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和宗教的興趣等六種。這些心理狀態,可以引導兒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進思想活潑和精神旺盛。對興趣的研究成為把教育學和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個重要聯結點。赫爾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齊在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上對啟發后來的教育理論家重視心理學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響。

實驗心理學的產生是教育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的另一重要條件,這導致實驗教育學的出現。實驗教育學是教育心理學的先驅,是實驗心理學與教育學結合的產物。德國的萊和莫伊曼都把實驗心理學的理論廣泛地與教育和教學理論相結合。萊所著《實驗教學論》一書,實際上是以教育心理學為內容的著作,為教育心理學成為心理學中的獨立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測驗學在教育心理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觸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結合,為教育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教育學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則,是由于學生存在著個別差異。如何適應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則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共同課題。智力測驗和教育測驗是實行班級教學制度所必須掌握的兩種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和教學效果的工具。學校招生和入學后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對學生的個案研究,都要應用各種測驗。

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應該歸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20年代前后,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等學派的學說傳入中國,對近代中國教育學產生一定影響。格式塔學派介紹到中國以后,教育心理學開始重視"頓悟"在學習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嘗試錯誤、刺激與反應等聯結主義,心理學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學問題,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桑代克的學習三大定律之外的"頓悟"問題,也將格式塔學派的"整體的概念","轉移的概念"、"精確律"、"完成原則"等等原理、原則應用到教育上來。

行為主義理論則促使30年代的中國教育心理學界重視人的行為的研究,注意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使教育心理學重新重視意識的研究,特別是潛意識和下意識問題。教育心理學重視情感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把心理衛生知識引進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也都是受這一學派的影響。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后,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學家曾對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

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對教育心理學研究進行規劃的委員會,認為教育心理學應包括五個方面,即人類生長和發展,包括遺傳與環境,一般生長和發展,社會與情緒的發展,動機的基本理論,智慧、性向與興趣,以及個別差異等;學習,包括學習的本質,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動機,技能,推理與問題解決,態度,特殊科目的學習,以及訓練的轉移等;人格與適應,包括情緒,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衛生,特殊兒童,品格,以及社會活動;測量與評價,包括測量的基本原則,智力與性向的測量,學習的測量,適應的測量,以及測量結果的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包括教育問題的科學研究,統計技術,以及為教師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國《心理學年鑒》綜合各方面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和對象應包括八個項目:教育評評價和測量;兒童發展的特點;特殊兒童及其教育;有關學習心理學的教育方法;特殊學科的學習;學習輔導和心理健康;教師人事和促成學習的教師行為;教育心理學的方法。

觀察法是教育心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觀察的實施是在班級集體的活動中或在個別交談中進行的,可以對外部的活動和表現進行觀察,也可對受教育者的心理反應進行觀察或對學生的書面材料進行分析。

調查分普遍調查和抽樣調查。前者是對全班級或全學校進行調查,后者又分隨機抽樣、分層抽樣分群抽樣、比重抽樣等多種。調查的方式可分為問卷法和晤談法。

問卷法是通過編制種種不同的測驗,調查各種不同的教學效果,測量各種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問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質的變化。各種測驗的編制及各種量表的使用,應保證其效度和信度。

對比研究一般是在嚴格控制條件的實驗中進行。把實驗對象分成各種條件(智力、學力、年齡、心理素質等)基本相同的兩個組,一組叫實驗組,另一組叫控制組,在實驗組的學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組則保留經常使用的教材。經過一段教學時間,然后測量兩組的學習成績、學習速度、理解程度,比較兩組的特點和優劣。對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其他種種教和學的問題,都可以作不同的設計,進行不同的實驗。

篇5

關鍵詞:作業治療;心理學;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8-0222-02

一、心理學課程在作業治療專業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

作業治療,作為一門專業,最早起源于精神疾病領域,在實踐中通過適當的工作、勞動和文娛活動等來調節某些患者的身心狀況。隨著我國康復醫學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各醫學院校陸續建立了康復治療學的正規教育,并逐漸規范完善,形成了物理治療和作業治療分方向的本科生教育體系,授予理學學士學位。[1]根據世界作業治療師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的界定,作業療法是采用有目的有選擇性的作業活動(工作、勞動以及文娛活動等各種活動),使患者在作業中獲得功能鍛煉,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患者身體、精神和社會參與等各方面障礙的功能恢復[2]。綜合現代健康理念與“全面康復”的觀點,心理與社會因素已經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作業治療的核心理論架構“人-環境-作業模式”也強調“人”在作業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二、作業治療教學體系中心理學課程的內容和目標

在康復治療學專業(作業治療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需要學生掌握康復醫學基本理論以及必要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知識及現代作業治療技術的基本理論、模式、方法及實踐操作。[3]結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并借鑒同類先進院校的經驗,康復醫學院開設的心理學課程包括康復心理學、精神病學、精神疾病的作業治療和人類行為作業治療基礎中的心理學基礎部分。[4]

1.康復心理學的課程內容和目標。康復心理學主要講授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各種類型及年齡階段康復患者的心理問題及心理康復手段,旨在要求學生掌握現代醫學模式的特征,學會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來分析康復中患者的心理活動、現象及規律,學會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從而解決康復對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礙。

2.人類行為作業治療基礎的課程內容和目標。人類行為作業治療基礎主要介紹人類正常的運動功能、感知覺、認知和社會心理的產生、發展及在作業治療實踐中的評定,使學生掌握人類運動功能、感知覺、認知和社會心理的行為評定的實施和操作過程,解釋和分析作業治療實踐中評定結果的本質。

3.精神病學的課程內容和目標。精神病學通過課堂講授和精神病院實地見習,使學生掌握精神分裂癥和各類神經癥(如焦慮癥、抑郁癥、恐懼癥等)的病因、診斷、分類、特征及治療方案的制定原則,為進一步的心理障礙的作業治療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4.精神疾病的作業治療的課程內容和目標。精神疾病的作業治療通過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掌握與患者有效交流的技巧,對患者做出完整詳細的作業評估,應用相關的作業治療理論和技巧,對精神疾病患者實施最佳的作業治療,以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從專業層面促進以實證為本的社會心理康復,開拓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積累自我學習的經驗。

三、心理學課程的合理安排與調整

根據教育部及學校課程設置的要求與規定,康復醫學院作業治療教學體系分設相應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指定選修課,并分別占據一定比例。

其中心理學相關課程的安排經歷了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見表1、表2)。康復心理學原本被設為指定選修課,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進行授課。作為一門康復醫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康復心理學在功能康復中的作用也日益顯現。近些年來,醫學心理學已被列為全國大部分醫學院校的必修課程,因此作為醫學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康復心理學既然已經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理應在康復醫學的領域中體現其特有的價值。[5]經研究和討論,將康復心理學調整為專業基礎課,面向康復治療學(包括物理治療方向和作業治療方向)的全體學生,安排相應理論課和實訓課的學時,讓他們在剛開始接觸到康復醫學時就能從概念和初步實踐兩方面滲透“全面康復”的理念,為具體的康復治療技能學習奠定必要的心理學基礎。精神病學和精神疾病的作業治療是兩門緊密相關的課程,精神疾病是純理論課,而精神疾病的作業治療是在精神疾病對各種類型的病患做了系統介紹的基礎上在專業技能上的提升,因此在課程安排上也經歷了較大的改動。原本在教學計劃中,精神病學被列為專業課,并與精神疾病的作業治療安排在同一學期進行授課。經第一輪教學后發現,因為兩門課程由不同教師授課,教學進度表上沒能達到良好銜接,使得學生在上精神疾病的作業治療時,對于某些疾病的癥狀表現還略顯模糊。

四、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均以作業治療專業教育理論為基礎,符合作業治療基本精神,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相互結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教學資源,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大課學習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配合多媒體課件、電教、錄音、錄像等方式對基礎理論課程進行教授,針對各章應掌握和熟悉的內容精講、細講,了解內容粗講。實踐課20~30人一個班,采用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方法。采取播放心理治療錄像、心理評定量表測定、治療手段模擬演練等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小組活動。課堂討論采取小組討論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每個小組人數約4~6人,可進行PBL教學,并采用個案研究、指定作業、文獻回顧等形式,教師作為課堂引導和監管者,給出學生臨床病例,以學生為主體,分組進行開放性討論。如在精神疾病的作業治療的課堂討論中,教師讓學生對某種精神疾病所導致的功能殘損及殘疾、患者作業活動能力的下降及社會參與性的缺失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并制定相關的治療方案和臨床及家庭跟進措施,鼓勵學生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學會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來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旨在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口語表達交流和團隊合作能力。在小組活動中,教師親自示范操作,學生進行模擬和操作,學習基本的操作技能、職業態度、醫患溝通技巧等,提高工作和實踐能力。另外,不定期地安排學生進行文獻閱讀和匯報,使學生能緊跟專業發展前沿,拓寬專業視野,有利于學生的繼續教育、自我發展和終身學習。所有授課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充分應用各種教學手段外,均聽取來自教學督導組及同行業專家及學生的教學反饋意見,來促進教學的不斷進步。學院定期召開教學討論會,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促進教師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培養具有作業治療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的高素質的學生。在考核上,心理學的幾門課程的成績均按照期末考試成績70%、平時成績30%的原則來進行評價。評價方式以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主要包括筆試、操作考試、課堂表現、報告演講表現等方式。

五、結語

本文結合作業治療專業體系中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探討了相關課程的設置情況,分享了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手段方式,并就課程安排的合理性做了思考。遵循人類學習規律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考慮到課程知識結構的層次性與關聯性,對課程的安排進行了相應調整,其邏輯基本符合學生專業培養的要求。課程的研究與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心理學課程的完善還需進一步在教學方法、資源、設計等方面深入探究,不斷總結經驗。如何更大限度地提高心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以完善作業治療專業教學體系,是今后研究和實踐的重點目標。

參考文獻:

[1]薛晶晶,王清,燕鐵斌,等.國內康復治療學專業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12):1149-1151.

[2]胡軍.作業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2.

[3]潘翠環,陳艷,葉正茂,等.康復治療學專業建設模式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2):234-238.

篇6

關鍵詞:高師院校 認知心理學 實驗教學

認知心理學是高師院校心理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必修課程,其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必須重視實驗教學工作。作為認知心理學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實踐運用,提高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是提升心理學專業人才實踐技能的核心所在。高師院校應當積極進行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高素質的心理學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問題反思

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心理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實驗教學特別是對一些極具代表性實驗的操作,可促使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并使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是認知心理學科理論知識實際應用與演練操作的重要平臺,是認知心理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科實驗教學既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科實驗設計的基本知識,更要讓學生掌握心理實驗設計與實施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獨立從事心理實驗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故此,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及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學科實驗教學體系,才能更好地滿足新時期社會對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綜觀當前許多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的實驗教學工作現實狀況,由于缺乏足夠的認知心理學科相關的專業實驗儀器和配套設施及囿于其他各種教學條件的限制,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尚存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認知心理學的實驗教學形式相對單一,主要以小組進行簡單的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不多,不太會設計綜合性和操作性的實驗。特別是最近幾年新升格的本科師范院校,整體而言師資力量較弱,辦學條件相對較差,設備經費投入不足,大多購置一些傳統的常規心理實驗設備,學科前沿和高端設備極少,難以滿足心理學科專業常規實驗教學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說對學校科研工作的助推作用。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先進行理論講授,然后由學生具體操作,再由教師加以總結。常常是教師先擬定或安排好實驗教學內容,直接向學生介紹實驗原理及操作步驟,學生被動地按照相關要求去復制實驗,實驗內容多為學科內容相關的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和研究型設計實驗極少,這種實驗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最終導致學生缺乏獨立進行實驗研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高師院校應當重視改革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適量增加學科綜合性和研究型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能力,全面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

二、全面提升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改革路徑與實踐探索

針對傳統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針對性地對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成為必然,這對于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效果與促進認知心理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結合我校心理學專業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工作的實際,我們在以下方面進行了系列實踐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科學把握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從心理學專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在確定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時,首先應當認真考慮如何將認知心理學學科實驗設計的相關理論、實驗操作能力與培養心理科學研究能力有機結合,全面實現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的目標。隨著當前心理學各領域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許多新的實驗方法、技術和手段被廣泛使用,研究內容也逐漸向各領域的縱深方向發展。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必須突出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的核心引領作用,科學把握學科實驗教學目標,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培養,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提高學生進行綜合設計并進行綜合心理實驗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生活。特別是要順應當前時代與科技的發展,以生理學為突破口,適當增加腦與認知方面的實驗項目,因為傳統的心理學科實驗對這一內容的研究相對薄弱,而腦與認知的研究又是當前認知學科發展的重要組成。為此,我們在傳統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基礎之上,增加了系列認知心理學新實驗,主要借助心理測試儀、生物反饋儀、眼動儀、事件相關電位分析系統等設備開設學科新實驗項目。實踐證明,重視心理學專業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掌握學科的基本實驗設計方法,深刻領會認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和應用領域,熟悉認知心理學科的常用實驗技術和儀器設備,初步形成從事心理實驗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教學不斷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觀察現實、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和服務意識,促進學生成長為高水平的心理學應用型人才。

(二)優化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內容,完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方法

較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在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工中重理論知識教學而輕視實驗實踐活動,或只注重基礎性和驗證性實驗,對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關照不足。特別是近年來,認知心理學科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學科相關實驗設備不斷推出,如生物反饋系統、事件相關電位分析系統、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必須與時俱進,要打破常規的實驗教學形式,實踐中應當認真篩選驗證性實驗,保留學科較為經典的實驗項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功及實驗素養,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科研素質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安排認知心理學實驗內容時應強調基礎性和系統性的高度統一,將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創新性實驗拓展,增加學科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拓展部分開放性實驗,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完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體系。相對傳統的實驗教學手段而言,改革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應當特別注重認知心理實驗教學與計算機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如當前廣泛應用的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技術,其核心就是將心理實驗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學生可通過知覺刺激記錄和分析個體的腦電活動以研究或預測其心理活動,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針對性,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充分滿足心理學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需求[5]。認知心理學的教學理論多來源于實驗研究,又能在實踐教學中得以驗證,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建構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三)加強認知心理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建立高水平認知心理學教學團隊

要全面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水平,必須重視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建立高水平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團隊,倡導合作與創新精神,這是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前提基礎。當前,社會對心理學人才結構需求模式發生轉變,這必然促成對心理學科教學模式的積極轉變,對高師院校心理學科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教師必須加強對認知心理學科新理論、新成果的吸收和應用,及時追蹤本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并廣泛涉獵交叉學科的知識,不斷優化知識結構。特別是當前認知心理學科極為關注腦與神經認知研究,教師要更好地進行復雜的認知科學研究,這必然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實驗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相關研究工作。我院現有三名博士專業從事認知學科相關研究,并成功申請到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分教師也將研究的視角轉向認知領域。同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過的心理學科相關原理,自行設計認知心理學實驗范式、操作方法和實驗步驟,啟發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教師的科研課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心理學專門人才。

(四)改革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評價體系,突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改革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首先必須打破認知心理學科過分倚重理論考試這種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僅憑理論考試卷面分數來簡單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優劣。有些學校雖然有了實驗考核板塊,但僅僅是流于形式。綜觀現有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成績評定方式,一般是通過考察學生的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評價標準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在認知心理學教學實踐中嘗試將學科的考核分成理論考核、實驗考核和面試能力考核三大板塊,按六三一分值計分。實驗考核重點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學過的知識對教師給定的實驗內容進行獨立操作,考核內容可包括認知心理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實驗原理與設計、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等方面;面試考核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學科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如要求學生采用專業知識回答駕車使用手機的危害等問題,并將考核工作貫穿日常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我們還嘗試讓學生結合學科實驗報告進行學科小論文寫作,部分優秀學生甚至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之中,這些都是認知心理學科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在實踐中可結合使用。

參考文獻:

[1]傅亞強.實驗心理學研究性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12,(02):151-155.

[2]朱俊卿.論地方高校實驗心理學的實驗教學改革[J].教育評論,2010,(02):44-46.

[3]張學民,舒華,張亞旭.實驗心理學理論與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1,(06):33-38.

[4]張梅.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驗心理學教學改革[J].新課程研究,2010,(10):91-93.

篇7

關鍵詞:幼兒心理學;教學;思考;人才

幼兒心理學是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提高幼兒心理學的教學質量,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提升其運用所學的幼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教學實際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幼兒心理學教學方面的幾點思考。

一、幼兒心理學教學現狀

(1)教學主體(學生)現狀。目前的中職生生源素質普遍較低,相當部分學生是因為中考失意,對學習沒信心才來讀中職,還有相當部分春季班學生是因為在初中實在讀不下去,本身就有厭學情緒才讀中職。他們選擇中職就是因為讀中職沒有升學壓力,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還能學技術。許多學生本身在觀念上就存在重實踐輕理論,重動手輕動腦的現象,而且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

(2)教材內容現狀。我校自開設學前教育專業以來,一直都開展幼兒心理學的課程教學。在教材選用方面,雖用過幾個版本,但教材結構和內容都大同小異。主要特點是:①教材結構基本按照幼兒的知、情、意及幼兒的社會性和幼兒的個性來編排。②教材內容涉及普通心理學的內容偏多,理論性很強,學生難于掌握,容易覺得枯燥無味。③教材內容過于陳舊,一些較新的兒童心理學理論并未列入其中;教材內容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幼兒心理學的相關案例,學生難于理解,學完后很難把幼兒心理學理論有效地運用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

(3)教學方法現狀。幼兒心理學的教學主要還是注重教師對幼兒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學方法較單一,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其主體作用。一部分老師自己都覺得該課程無味,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甚至拋開教材瞎扯,對于教材內容,只讓學生畫所謂的重點和考點。學生考試前狂背重點和考點,考完就忘,那樣學生學習幼兒心理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有些學校不把幼兒心理學列為考試科目,那樣學生就更不會重視,更不要說去掌握幼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去有效指導未來的實際工作了。

二、幼兒心理學教學對策

(1)選擇符合該課程要求的教師作為幼兒心理學教師。何謂符合該課程要求的教師呢?本人認為幼兒心理學教師一定要是掌握普通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專業心理學老師,不僅如此,幼兒心理學教師還必須是參加過學前教育專業專門培訓的,并掌握幼兒教育學、有較豐富的幼兒園實踐經驗的學前教育專業專職教師。

(2)幼兒心理學教師應該熟悉幼兒心理學的教學大綱。幼兒心理學教師應該熟悉幼兒心理學教學大綱,在課程開始前要讓學生明確該課程的性質、目的和任務,明確該課程的具體內容和基本要求。幼兒心理學教師還有必要結合幼兒心理學教學大綱、學校的專業教學計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處理,制定符合該校學前教育專業實際情況的授課計劃和授課內容。尤其在授課內容方面可以準備較多的幼兒園教學案例供學生討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幼兒心理學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3)豐富課堂教學方法。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此,我們可以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教學方面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應該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人。因此,在教學方法方面要徹底杜絕純理論講授的現象,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可以提供一些幼兒案例讓學生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幼兒的心理并嘗試理解幼兒的言行,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和來自家庭或幼兒園的一些視頻,幫助學生對幼兒心理學一些基本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另外,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上臺試講的機會,先讓學生預習,再抽取教材中的一小部分內容讓某位學生上臺試講,對于認真準備、積極配合的同學及時給予肯定,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多向優秀教師學習。幼兒心理學教師要主動向一些在幼兒心理學教學方面比較優秀的教師學習,學習他們教學上的一些亮點(如他們是如何處理教材的,他們是如何進行課程設計的以及他們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等等)和可以借鑒的一些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與兄弟學校的幼兒心理學教師的聯系,多交流、多溝通,并把學到的新理念、新方法結合本校學生實際加以運用,從而提高我們的幼兒心理學教學質量。

篇8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教育理論課程應用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備案課題:啟發式教學在教育理論課程教學中應用的研究與實踐,GJD1215015;哈爾濱劍橋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小學教育專業基本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JQJG2015003。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37-01

一、啟發式教學的界定

啟發式教學可謂歷史悠久,是教育領域中的一塊瑰寶。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其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能力與創造性人格。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無疑處生疑”,啟發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問題,最終讓學生自己會尋路、擇路、走路。

二、教育理論課程特點的分析

教育理論課程是師范類專業的重要必修課,其中包括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是培養未來教師教育教學素質的基礎課程。但教育理論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卻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每每學習的時候總有很多學生在喊“難、難、難”。課堂提問中,學生對于教師所提問題的回答詞不達意;考試答卷中,學生對于理解類型試題的分析失分顯著……產生這樣的問題大多是由教育理論課程的特點所決定的。

(一)新舊認知混淆

新舊認知混淆是教育理論課程的首要特點。無論是心理學、教育學還是教育心理學中,總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名詞,但書本的解釋又和日常的解釋有所出入,因此就會造成教育理論課程有著新舊認知混淆的特點。例如,學生在學習心理學時,很多名詞學生在原有的認知中有一定的感性認知,但沒有從心理學角度做過分析和理解。如在講到“氣質”的時候,學生常常會拿生活中一個人的外貌氣質去理解心理中的氣質。同樣,教育學中的“課程”一詞也常常和日常生活中課程就是某一門課相混淆。

(二)抽象性強

抽象性強是教育理論課程的又一特點。在教育理論課程中很多理論是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尤其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中的內容。例如在教育學心理學中“學習的基本理論”這一部分內容,不但有大量的實驗,而且有很多晦澀難懂的新詞、新理論。如加涅的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等,學習遷移理論中的形式訓練說、相同要素說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表示特別難懂,知識抽象性太強。像這樣的知識,在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中還有很多。

(三)理論枯燥

教育理論課程涵蓋了中外關于教育學、心理學等各種思想、理論,學生所學的教材中基本上全是理論。理論性的專業書籍本身就難以消化,因此,這樣的專業書籍加上很多的專業名詞、專業理論,學起來是很枯燥無味的。例如,在教育學中,有很多歷史著作、人物,還有的歷史教育制度、不同時期的教育目的等,這些內容大部分需要學生死記硬背,理論的東西本來就很無趣,加上單純學習專業理論也是特別枯燥的事情,以致很多學生認為教育理論課程大部分是很枯燥的理論。

三、啟發式教學在教育理論課程的應用

(一)聽看結合

視覺是人的主導感覺,我們從外界接收的信息,約85%是從視覺器官輸入的。[1]所以教育理論課程教學中,通過“看”的方式去引導學生,通過“看”的方式去啟發學生。伴隨著“看”,還要給學生講一些啟發性的故事,讓學生聽看結合。因此,教育理論課程的講解過程中結合一定的繪本、圖片進行教學。如教育學課程中為了讓學生體會究竟什么是教育,筆者找到了PeterReynolds的繪本“點”,讓學生一邊跟隨教師閱讀繪本,一邊體會教育的力量,最后讓學生自己有感而發、自己體會、自己說出來,從而達到了啟發式教學的效果。同樣,在其他教育理論課程中也可以運用這種聽看的形式。這樣“聽看結合”把復雜抽象的理論教學加以形象化、條理化,有利于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拓寬學生的思路。

(二)說問結合

“說問”是人的思維活動的體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探討就會使學生的感性知識變為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儲備。有問題才會有思維,讓問題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始終處于積極狀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大膽問,大膽說,引導學生圍繞某個問題進行討論。例如,心理學中講解神經過程的傳遞介質——興奮劑和抑制劑時,可以讓大家圍繞著“酒是興奮劑還是抑制劑”去探討,學生根據已學習的內容進行相互探討、相互質疑,在課堂教學中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同樣道理,在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中也可以運用同樣的方式。所以,這樣的方式去啟發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

(三)畫做結合

“教學做合一”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教學論,用陶先生自己的話解釋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2]事實上就是要求“教學”同“學生的做”結合起來。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去做、去畫,進而理解所學習的理論。例如,“思維”是心理學中最抽象的內容,筆者在講解的時候讓同學們做了兩件事去體會我們的思維:首先是畫圖,讓所有的學生畫一座房子;然后讓一半學生在房子旁邊畫著胖胖的豬,另一半學生在房子旁邊畫瘦瘦的豬。當同學們展示圖畫的時候,發現很多人會有同樣的思維,畫的房子幾乎都一樣,這就是我們的思維被定式了,但又發現由于教師的語言的影響,同學們又有著不同的畫法——瘦豬和胖豬,也就是思維又有了不同,體會我們的思維過程,啟發學生去理解、去接受。同樣道理,在教育理論的其他課程中也可以試著讓同學們畫,如畫樹圖、實驗圖、概念的關系圖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促進學生發展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啟發式教學的應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善于啟發誘導、開啟學生的心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

作者:馬影等

參考文獻: 

篇9

由心理現象引起的心理障礙或疾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之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職教領域探索和研究的課題。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指導健康教育,探索其途徑和方法,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1學生心理狀況剖析

學生們接受著來自外部和內部的種種刺激和矛盾,體驗著學習、工作、交往、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困擾。這種社會環境使學生初次體驗到激烈的競爭和客觀現實的復雜性。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獨立生活能力差、感情脆弱、思想方法簡單、個性又有一定的可變性和可塑性,難以把握其理想心態。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導致心理失常,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

一般來說,評價心理健康狀況有以下四種觀點:①整體狀況: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是交互影響的。②平均狀況:指一般人處于常態分布領域,大部分人怎樣,他也怎樣,就認為是正常的、健康的。③理想狀況:指心理健康是人們意識中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況。④適應狀況:心理健康是一種適應過程,當前世界社會在變,環境也在變,正常人能適應這種變化的社會和環境表現出一種健康的心理準備和應付行為。

以上的觀點,描述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態,以此來衡量學生的心態,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包括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和一般的學生都沒有這種認識和體驗。他們只是自我感覺“還可以”,而無心理健康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升華,接近半數的學生,甚至找不到心理上的感覺。

1.2學校教育的責任

高中學生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其健康成長的過程主要依靠學校教育來體現。對他們這個時期的心理困擾,許多發達國家把它做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采用教學、輔導、咨詢等各種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借鑒。面對我國素質教育改革思路,我們認為:新時期學生心理素質的現狀,已經與現代社會要求有較大的差距,他們不僅德、智、體、美要得到發展,而且還要具備良好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還有學生成長、學校建設、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諸多因素,都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客觀依據。既然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與動物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的科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廣泛的實用性,學校就應該運用心理學基本理論指導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對學生傳授心理衛生知識和技能,進行心理保健,塑造健全人格,使學生在心理上適應知識增長、技術更新的社會環境。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2.1開展健康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過開展維護和增進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幫助和鼓勵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用什么樣的方式達到這種目的。從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并且學會在必要的時候如何尋求心理幫助,實現保護自己的“心靈”和增進心理健康的愿望。為此,我們在2005年開始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由學校做出了《開展健康心理教育的決定》。使在校學生較系統接受了心理健康知識教育,為他們調動心理潛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每年我們還專門為畢業生進行心理輔導講座,使他們過好心理健康這一關,以便他們掌握調整心理狀態的方法,把握自己,適應環境,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面對機遇和挑戰。

2.2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高中學生面對高考,心理壓力很大,他們的心理素質既牽系著千千萬萬個家庭,也事關他們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這就要求他們不僅要有很強的責任感,還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根據心理學范疇的認知、視覺、聽覺、情緒、注意力等基本理論,我們制定了《高中學生心理素質基本要求》及相應的心理訓練項目,編寫了《心理健康教程》,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此外,我們還利用多媒體開展心理測試。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特點是:信息快、范圍廣、項目多,與傳統的紙筆測試有著明顯的差別。能為心理教育和學生管理提供客觀、真實的科學依據,更能有效地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有利于達到因人施教的教育目的。

心理咨詢是健康教育的另一種形式。從學生咨詢的內容分析,大致有以下幾種:

(1)認識自己:這類學生無明顯的心理問題,咨詢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自己的性格、氣質。開發自己的心理潛能,協調自己的行為表現,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2)適應性咨詢:這類學生大多存在不能適應周邊環境的問題,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上遇到一些矛盾和心理困擾。咨詢的目的是緩解內心的矛盾和沖突,提高心理適應能力。

(3)障礙性咨詢:這類學生往往存在不正常的心理,如逆反心理,并伴隨有一些反常的行為表現。如違反紀律、打架斗毆等。咨詢的目的是排除心理障礙,釋放心理壓力,恢復正常的心態。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成果

3.1教育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扭轉了學生教育管理的被動局面。特別是心理測試和心理咨詢的開展,把對學生的教育轉變,納入了數量分析的科學軌跡。

3.2教學成果

篇10

關鍵詞:旅游形象;形象建設;形象感知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9-0049-02

1引言

旅游地形象研究經歷了一個從單向探索到螺旋式上升研究的發展階段。起初,引起學者興趣的是為什么旅游者會前往某一旅游地,即該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因素有哪些;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市場營銷等新學科的興起和一系列新興理念的提出,學界開始關注從旅游地角度,來探索應當營造怎樣的形象來吸引目標群體,更逐步將此與之前的研究成果相結合,注重旅游地與游客供求雙方的信息反饋,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的系統研究。朝恩(Chon,1989)的“推引力(Push/Pull)”模型就是在此基礎上得出的重要模型,并獲得了廣泛運用。

旅游學是一門綜合學科,有關旅游地形象的研究的基本理論也借鑒了心理學、傳播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其中認知心理學、感知與行為心理學更是為旅游地形象的探索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旅游地形象研究有些從縱向角度出發,比較游前和游后旅游者認知旅游形象的變化(Pearce,1982;Phelps,1986; Dann,1994);有些研究從橫向角度出發,探查旅游者與非旅游者感知的旅游地形象的差異;還有些注重運用多種分析工具對旅游地形象進行定位,識別旅游地形象的各種特征,并進行優劣分析。

2綜合分析

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國外旅游地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關注旅游地形象的實際測量,例如旅游地情感形象、形象構成(Dann,1994)等;二是考察有關因素和形象之間的關系,如旅游距離、人口統計變量等與旅游地形象之間的關系;三是關注旅游地形象的動態研究,例如蓋特納(gartner,1986)、亨特和蓋特納(Hunt & Gartner,1987)探討了旅游形象變化可能帶來的短期影響。此后科特勒等人(Kolter,1993)提出了形象管理有關策略建議。罕(Han,1989)開拓了研究的新視角,他認為在形象研究中對影響旅游者旅游形象獲取因素的研究更為重要,合理利用這些影響因素能夠有效塑造和推廣旅游地形象,等等。西方旅游地形象研究基礎理論扎實,并且借鑒多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已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技術也比較成熟。

中國經歷了一系列著名風景區的城市改名、撤縣換市、提升地區行政級別、全面引入CIS等不同程度的區域形象運動。旅游地形象的各種驅動效應及實踐意義直接推動了旅游形象研究。旅游地形象在20世紀90年代獲得國內學者的關注,文脈等概念也被初步提出,李蕾蕾撰寫了第一本系統探討旅游地形象的專著。但是由于我國旅游研究起步較晚,再加上旅游地形象往往是作為旅游地開發、規劃等等種種項目的一個環節,任務性重,缺乏應有的關注和研究,因而也相應淡薄了對基本理論和相關研究方法的探索,較西方國家扎實的形象理論和不斷迭新的研究方法,還存在較大差距。通過CNKI對以關鍵詞為“旅游形象”的文獻進行檢索,共搜索到文章1693篇,進一步檢索重要期刊,主要是《旅游學刊》、《旅游科學》及匯集旅游研究成果的大學學報等,將文章范圍進一步縮小至396篇,進一步閱讀摘要及部分文章主要內容,發現國內旅游地形象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城市、景區景點旅游形象及文化形象的設計和策劃,多屬實際規劃研究。國內旅游地形象研究內容模式沿襲形象運動,首先均界定形象內涵或分析構建的必要性,其次是對旅游資源作出分析,再次根據資源分析進行形象定位,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形象設計、形象口號以及設計推廣策略等。這突出反映了我國旅游地形象研究模式化、方法單一。基于文脈的資源分析雖然能夠較好的體現旅游地的特性,但是過于依賴少數專家的評述,有可能使旅游地形象塑造過于理想化,致使旅游地形象脫離了旅游者,成為無本之源,總體而言缺乏源自旅游者視角的形象測量及對旅游者感知形象的綜合比對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外旅游地形象的研究主要有兩大切入點,一個是從旅游地角度出發,主要包括:旅游地形象基本理論研究、旅游地形象形成機制、旅游地形象建設及其影響因素等;另一個是從旅游者角度出發,主要探討旅游地形象感知模式、感知類型,以及如何進行旅游地形象的營銷傳播。

2.1旅游地形象基礎理論研究

旅游地形象基本理論的核心就是界定旅游地形象的概念并挖掘其內涵。其突出成果體現在學者們借鑒交叉學科的綜合知識,對旅游地形象進行更進一步細致而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來一系列概念模型。

蓋恩(Gunn,1972)提出的“原生-引致”模型是最早出現的、在當時較為完善的概念模型。費克耶與克朗普頓(Fakeye & Crompton,1991)對蓋恩的模型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并在完善后的模型中更加清晰的展示了各種來源的信息如何經過加工最終形成了旅游地實際形象,然而遺憾的是他們的研究雖然探討了形成過程卻并沒有反映出對旅游地形象可能產生的影響因素到底有哪些。厄爾姆和克朗普頓(Um & Crompton,1990)的“旅游目的地認知模型”彌補了這一缺憾,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了可能影響旅游者決策的各種因素,他們對影響因子的提煉與歸類深刻影響了之后的旅游形象研究,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斯坦布勒(Stabler,1990)提出的“需求-供給”模型從消費者和供應方兩個視角切入,把影響因子進一步豐富和提煉,完善了克朗普頓等提出的認知模型,構建了旅游地抉擇的基礎模型,得到推廣和運用。還有學者根據不同的切入點,進一步豐富了旅游地形象基本理論的研究體系,如巴勒格魯和麥克麗則從潛在旅游者角度出發,研究影響初次游客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因素,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信息源以及潛在游客人口統計學特征都影響著旅游地形象的形成;伯吉斯(Burgess,1978)則從宏觀角度,使用文獻研究法,通過對大量文獻進行分析,提煉出旅游地形象決定因素模型。魯塞爾(Russel,1980)研究了可能影響旅游地形象的情感因素,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基礎框架,并設計了情感因子量表,他的量表被廣泛使用,大量實證研究成果證明,他設計的量表真實有效,且具有很高的實用性。

2.2旅游地形象建設研究

在旅游地形象建設方面的研究較為深入,尤其是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一直是國內旅游學界研究的熱點,較多結合具體案例、做細致的個案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此外,由于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規劃中的重要組成,故許多規劃文本也對規劃對象的形象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也可以視作是旅游地形象建設方面研究成果的組成。在旅游地形象建設研究方面,旅游地形象測量通常是形象建設研究的基礎,是其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中西方由于不同的文化積淀而在測量方法上各有側重,國外旅游地形象研究偏重于采用定量分析技術,而國內旅游地形象研究則偏重于文脈分析,兩種方法各有益處,定量技術能夠獲取源自旅游者的感知信息,而定性分析能夠更深入的挖掘旅游地的特質,目前,這兩種方法的綜合使用,已經成為了旅游地形象建設研究的發展新方向。

2.3旅游地形象的感知研究

對旅游地形象的感知研究多借鑒心理學的有關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重點分析可能影響旅游者對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響因素。這方面研究較為深入,實證成果豐富,旅游動機、旅游決策、服務質量、旅游體驗、滿意程度等等因素、都被證實與旅游地形象感知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伯樂格魯和布林伯格(Baloglu&Brinberg,1995)、魯塞爾(Russel,1981)、喬瑟夫和陳丁(Joseph&Chenting,2001)等都以此為基礎,從不同角度出發,分別構建了如旅游形象感情模型、感情環繞模型、旅游地感知形象自我協調的綜合旅游行為模式等。總體上國外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程度較高,系統而深入、覆蓋面廣,更廣泛借鑒心理學、醫學、生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尤其重視量化模型的構建并對之進行實證檢驗,SPSS,MathmatiC,EPT,TSP等復雜軟件被廣泛運用于對旅游地形象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同時,旅游地形象的研究程序和標準也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規范的范式,使其研究從方向探索步入了科學規范的道路。通過對近段時間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目前國外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的關注重點是旅旅游感知形象對游者行為模式的具體影響及其作用機制,以及旅游地之間形象感知形象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對比研究。而國內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有以下幾方面的關注重點,一方面從旅游地層面,偏重于對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客體的研究,如李蕾蕾(1995)、保繼剛(1996)、張宏梅、陸林(2006)等學者揭示了旅游地形象存在著空間距離衰減規律;另一方面是從旅游者角度,運用心理學、行為學等方法,探索旅游者感知旅游地形象的過程、種類、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王家駿(1997)、卞顯紅(2005)等的研究成果證實旅游者期望與偏好與感知形象差異越小則旅游者越容易做出對旅游地有利的選擇;另外,形象傳播研究也是學界關注重點之一,陳傳康(1998)、李蕾蕾(1995)、屈海林和邱漢琴(1996)、黃大勇(2002)、黃震方和李想(2002)等分別從營銷策劃、有針對性的市場群體推廣、廣告策略、推廣模式等角度進行了探討。

2.4旅游地形象的營銷研究

旅游地形象的營銷研究成果一方面體現在專門進行旅游地形象營銷研究的文獻之中,另外一方面體現在旅游規劃文本、旅游市場研究中的旅游地形象研究板塊。前者重在探討作用機制、確立概念模型并多通過實證研究來驗證假設、證明模型,如西斯、紐曼和格魯斯(Sheth,Newman & Gross,1991)等構建的旅游形象的市場選擇消費行為模型等。而后者多通過個案研究,從旅游地實際出發,制定營銷方案,實用性強但是推廣價值并不高,但是部分對廣告學、公共關系學、傳播學等綜合知識的運用,拓展了旅游地形象的營銷研究的視野。

3研究動態與啟示

3.1研究動態

理論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是旅游地形象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目前的旅游地形象基本理論仍大多借鑒于其他學科的形象理論,自身的理論體系還沒不夠完善;二是研究方法呈現規范化、定量化的趨勢,科學規范的研究范式開始逐步建立與實踐,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被綜合運用,各種數理統計工具使旅游地形象及其影響因素等測量更加精準;多學科交叉,更多學科的理念將被綜合運用到旅游形象的研究中來,推動旅游形象的研究的前進步伐;研究成果被迅速轉化為實踐,旅游地形象的研究數據非常珍貴,是旅游者需求的客觀真實的反映,為旅游地形象樹立、市場開發與研究及發展戰略的制定等提供了真實可靠的決策依據,將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科學實踐對旅游地來說至關重要。

3.2研究啟示

旅游地形象的理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科學的旅游地形象研究體系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構建;旅游地形象在傳統的心理學等支持下,還應當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尤其是在信息時代對公共關系學、廣告學、傳播學、新聞學等學科知識的運用;旅游地形象研究是動態的系統工程,不同旅游地、相同旅游地不同的發展階段、以及某一旅游地發展階段有突發事件、潛在顧客群體的變化等等都會讓旅游地形象發生變化,因此,深入而動態的形象研究十分必要,也必將成為旅游地市場管理的戰略選擇。

參考文獻

[1]Fakeye,P,C& Crompton,J.L.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 Rio Grande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Fall:11.

[2]Martilla J A,James.J.C.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1977,(2) 77-79.

[3]Pearce,P,Moscardo,G.Visitor Evaluation: an appraisal of goals and techniques[J].Evaluation Review,1985,(9):282-306.

[4]Moscardo G,Pearce P.Historical Theme Parks:an australian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13):467-479.

[5]姜科.突發事件背景下的城市形象及旅游者行為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0:65-75.

[6]Baloglu S,Love C.Association meeting planners perceived performance of Las Vegas:an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Journal of Convention&Exhibition Management,2003,5(1):13-27.

[7]宋子斌,安應民,鄭佩.旅游目的地形象之IPA分析-以西安居民對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為例[J].旅游學刊,2006,21(10):26-32.

[8]Otto Lerbinger.危機管理[M].于鳳娟譯.中國臺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組織,2001:37-42.

[9]Pizam,A.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classifying acts of crime and violence at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8(Special Issue),1999:5-12.

[10]Gartner,W.C. and Shen,J.(1992) The impact of Tiananmen Square on China's Tourism image[J].Journal of Research,30(4):47-52.

[11]Echtner C M,Ritchie J R B.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1(4):3-13.

[12]Chen J S.A case study of Korea outbound travelers destination images by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4):45-350.

[13]Chen J S,Hsu C H C. Measurement of Korean tourists perceived images of overseas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0,38(4):410-415.

[14]Gallarza M G,Saura I.G,Garcia H C.D estination image: 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56-57.

[15]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間認知過程與規律[J].地理科學,2000,20(6):p563-P568.

[16]Um,S& Crompton,J.L. Attitude Determination in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435.

[17]Woodside,A.G.& Lysonsiki,S.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7(4):9.

[18]Deng W J.Using a revise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approach: The case of Taiwanese hot springs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5)1274-1284.

[19]Oh H. Revisit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17-p627.

[20]Leong S M,Tan C T,Assessing national competitive superiority an importance performance matrix approach[J].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1992,(1):42-48.

[21]李飛.旅游目的地形象測量方法述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6(2):56-60.

[22]毛端謙,劉春燕.旅游目的地映象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6,21(8):40-44.

[23]張阿琴.北京市國內目的地形象認知模型與發展戰略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6:28-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