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管理學效應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各種管理學效應,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校園精細化管理是植于學校管理的規范化,實現管理的有效性,達到提升學校品質。精細化關注的是細節,最大限度地把每個細節進行優化,使校園管理達到“精致、精美、精藝”的目標,最后使“精細化”變為學校的“文化”,根深于全體師生、落實到學校的校園管理之中。
一、在校園精細化管理中,要關注制度的科學化
被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在其《科學管理的理論》一書中說:“諸種要素——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相互括如下:科學,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不是不和別人合作,不是個人主義。最高的產量,取代有限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其核心詞,就是協調、合作、最高的效率。為使校園管理精細化達到“最高的效率”,學校就必須使校園制度建設達到科學化。如在制定學校獎罰措施時,就可以應用“熱爐法則”,這是西方管理學家提出的懲罰原則,以“燒紅的火爐”來比喻企業的規章制度,其實際指導意義在于一旦有人違反規章制度,就一定要讓他(她)受到“燙”的處罰。
“熱爐法則”形象地闡述了懲處制度的四大原則:1.警告性原則。熱爐外表火紅,不用手去摸,也可知道爐子是熱得足以灼傷人的。2.驗證性原則。用手觸摸熱爐,毫無疑問地會被高溫灼傷。3.即時性原則。碰到熱爐時,立即就被灼傷。4.公平性原則。不管誰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師不準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警告性),否則,師德考評將定為“不合格”(驗證性),有的老師不遵守制度,受到了處罰(即時性),不管哪位老師觸犯了這條,都要受到處罰(公平性)。又如,有一個學校對教師家訪提出“每個學生每學期要普訪一次”,殊不知,這個班級有學生62名,又分散居住在城市頭尾相距十公里以上,教師能普訪過來嗎?教師為了完成這個“量”,只好瞎編,甚至互相抄來抄去家訪情況登記表,如果學校針對各班級人數多的情況,提出家訪工作應進行重點訪、針對訪、及時訪等要求,家訪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謂重點訪就是教師將表現和學業水平較差的學生列為家訪的重點,針對訪就是教師結合學生近期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家訪,及時訪就是教師對學生出現的臨時性問題進行及時的家訪。這樣,通過對細節的關照,對制度加以完善和補充,學校的家訪計劃就相對更科學了。
學校的績效獎勵性工資,是學校管理遇到的新問題,是學校為了構建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重責任的分配激勵機制,起著激勵導向的作用,為了使學校績效獎勵性工資考核方案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學校就應該廣泛聽取教師們的意見,教師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就應該采納,并且還應該經過學校教代會無記名表決通過,這樣的細節既體現了決策的民主、又體現了集體的智慧,使學校的績效獎勵性工資更趨合理性和科學性,這樣的考核制度當然受到了老師們的歡迎。
校園精細化管理要求學校的制度建設做到科學化。只有樹立科學的制度意識、優化制度創新、增強制度效能,才能達到科學、民主的制度安排,才能增強全體教師學習制度、執行制度和維護制度的自覺性,才能達到精細化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的效率”。
二、在校園精細化管理中,應關注避免將簡單工作復雜化
記得有個名人說,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就是美。現在學校管理中,為了達到精細化管理,卻將一些簡單工作復雜化了。如去年底,我代表市教育局到學校驗收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創建工作。一日,到了某縣農村中心小學進行驗收,校長在給我們一行五人驗收組匯報創建工作有何新亮點時,他隆重推薦了學校寄宿生安全管理的新舉措——“學生安全零連接”。每天早晨七時整,生管老師A吹哨子,叫醒全體寄宿生,寄宿生洗漱完畢,15分鐘后在宿舍樓點名,將全體寄宿生交給食堂管理員B,食堂管理員B將寄宿生帶到學校食堂用餐之后,如數交給前來領學生的老師C,老師C將學生帶到教學樓后,再交給各班班主任。放學后,反之進行交接,在學校交接過程中,教師之間還要進行簽收(收到了多少名學生)。這樣的安全制度是不是過于復雜了?其實,這所小學的寄宿生管理,只要由兩個教師每天早上七點整,吹響哨子、叫醒學生、15分鐘后點名、帶領學生一起到食堂吃飯、飯后將學生帶到教學樓就行了,這樣管理工作到位了,安全的細節也保證了。校園精細化管理的目標是“有效”和“高效”,精細化管理不是使管理復雜化。
三、在校園精細化管理中,應關注“人性化”
許多先進的學校管理經驗告訴我們,好制度的落實,在于全體師生的態度,在于人的因素。好的制度要靠人來定、靠人來執行、靠人來落實。“泰勒把工人看成會說話的機器,而泰勒制是資本家最大限度壓榨工人血汗的手段…所謂科學管理實際上就是高壓管理。…忽視了減員之間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態度等”。關于泰勒制,列寧也指出“一個方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豐富的科學成就”。上述農村中心小學“學生安全零連接”,看似非常完善的安全制度,保證了每個學生在任何時段、任何場合、任何空間都在老師的視線內,學生的安全保證了,學校平安無事了,可是,這是一群天真活潑的小學生,是一群活生生的生命,他們的樂趣、活動空間、學生交往在哪里?“什么是教育?德國古代哲學家黑格爾早就說,教育就是解放,它是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真正的人的造就。解放孩子的手、解放孩子的腦。教育,不能以任何神圣的理由剝奪孩子的童年……”“教育不僅給學生以生活技能與生存智慧,還應該給學生以人之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須以人性為最基本的底線”(李鎮西語)。這樣的“學生安全零連接”制度,象監獄的犯人,何談自由、何談解放?這樣的制度有人性嗎?
篇2
關鍵詞:管理學 基礎 概念 案例
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是人們將在長期的管理活動中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成功總結出的管理思想,加以系統化,最終形成的可以進行學習、傳授的理論體系。因此它有其科學性的一面。但同時,在實踐中,管理工作并不是簡單的理論套用,管理工作的好壞,取決于在具體管理環境中對理論的靈活運用,只有將管理理論與具體的管理工作結合起來,發揮管理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將管理工作做好。管理學基礎課程,一般高校都作為專業基礎課在大學一年級或大學二年級開設。初入大學或初接觸專業課程的學生一般都對管理課程充滿著憧憬,希望通過此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一下變成職業經理人。再加上近年來案例教學流行,學生們似乎認為管理學課程就是案例研討會,但對于一點理論基礎都沒有的學生來說,直接進行案例教學并不現實,不利于學生系統學習管理。因此,如何能夠既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管理學教學中應考慮的問題。
1 系統介紹全書脈絡
對于初次學習專業課的學生,他們大多對管理學專業課沒有多少了解,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直接開始從第一章第一節開始講解,學生只能是被動的學習,因此,建議第一節課不要直接講解課程,而是最好從書中目錄開始,把每一章節都講解什么內容,每一章節的內容之間有什么聯系,給學生介紹清楚。在介紹內容的時候,不要反復用理論術語,重點在于告訴學生通過這一章你能夠學習到什么知識,而這個知識在今后什么情況下會在生活工作中使用,它會對你的工作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 強調概念的核心
作為基礎性課程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很多概念性問題。而很多學生習慣于某些中學的記憶式教學,但同時也痛恨記憶式教學。結果是,他們記住每個概念的方式主要靠死記硬背,但同時,又對這個學習過程感到不滿,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大學的教育和中學的教育的不同。中學的教育強調的是規范性教育,而大學的教育強調的是啟發式教育,是百花齊放。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可能最終得出的理念是不一樣的。甚至即是是從相同的角度來研究問題的學者,其所總結出的概念也可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述出來的。所以,教學的重點不是對概念的記憶,而是向學生闡述觀點,并將概念的核心表達出來,至于觀念的表述方式并不是要求學生一定要與書本一致的。
3 理論講解貼近學生生活
在理論講解過程中,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只有學生認為自己在生活中用過這個理論或者將要用到這個理論,他們才會對這個理論感興趣,才會記住這個理論。比如,在講解激勵理論時,可以與學生討論一下家長是如何激勵他們學習的,哪些激勵對他們有用,哪些激勵沒有用,為什么沒有用,從而引出有效激勵的要素和必經的過程。
4 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
多媒體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具有傳遞信息量大,表述方式靈活等優點,因此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必須看到其不足的一面。課程講授過程中,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理解知識,學會運用知識。多媒體教學有時并不適合于師生互動。在與學生座談中,學生提出,當多媒體每換一次幻燈片時,學生們就趕忙記錄下幻燈片的內容,然后,就沒有興趣聽課了,很多學生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媒體上而不是和教師的交流上。當然,這個過程中也反映了部分教師的不足,比如有的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把所有需要講解的內容都輸入多媒體,讓學生自己學習,也是造成學生學習興趣降低的原因。所以,我們主張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可以使用,甚至在某些教學環節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案例教學中,但切不可過于依賴它,它只是教學輔助手段。
5 適當選擇案例(下轉第140頁)
(上接第72頁)自從上個世紀初,案例教學法被美國哈佛大學用于管理學教學中以來,已經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將具體管理事件帶入課堂,讓學生通過自己對案例分析,促使其進入特定的管理環境中,體驗真實的管理感受,從而事半功倍的理解管理理論,培養他們的實際管理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針對學生選擇案例,案例不能盲目選擇MBA知名案例,要準備適合課程內容和特點的教學案
[1] [2]
例,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在此過程中只是起引導作用。而不能僅僅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由此,才能通過此項訓練增強學生對復雜問題的分析能力。
篇3
洪艷: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通訊作者:周文勝
洪艷 周文勝
摘要目的:探討質控表格在臨床教學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1年3月~2013年4月我院帶教老師和護生為研究對象,將2011年3月~2012年3月的帶教老師和護生設為對照組,2012年4月~2013年4月帶教老師和護生為觀察組。對照組按常規方法帶教,觀察組在教學過程中使用16項教學質控表格,比較兩組護生專科理論考試合格率、實踐操作考核合格率、護生對帶教老師滿意率。結果:觀察組護生專科理論考試合格率、實踐操作考核合格率、護生對帶教老師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教學質控表格能提高教學質量、護生學習效果以及對帶教老師滿意率,值得在臨床教學管理中推廣。
關鍵詞 質控表格;教學管理;效果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5
The effect analysis of quality control forms in clin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HONG Yan,ZHOU Wen-sheng(Mawangdui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a410016)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forms in clinical teaching management.Methods: Chose our courtyard teachers and nursing students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teachers and nursing students in March 2011 to March 2012 as control group,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3 as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use of 16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char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 specialized theory exam pass rate, the practice examination pass rate, nursing students on teacher satisfaction rat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nurses specialized theory exam pass rate, the practice examination pass rate, nursing students on teacher satisfa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forms c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study effect, which were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form;Teaching management;Effect
教學過程管理是確保教育質量最核心、最重要的環節,建立完善的教學過程控制系統是確保教學質量控制體系有效運作的關鍵[1]。圍繞教學過程質量控制,2012年我們制定并使用了16項教學質量控制表格,借助各種表格,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評價,使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連續性和完整性,提高了教學質量、護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對帶教老師的滿意率,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按照《臨床帶教老師遴選制度》,選擇2011年3月~2013年4月我院帶教老師和護生為研究對象,將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遴選帶教老師264名設為對照組,男78名,女186名。年齡23~58歲,平均38.60歲。職稱:高級職稱81名,中級職稱77名,初級職稱106名。學歷:博、碩士研究生45名,本科學歷179名,專科學歷40名。教齡3~15年,平均6.10年。護生164名,男32名,女132名。年齡18~24歲,平均21.60歲。本科生64名,專科生100名。以2012年4月~2013年4月帶教老師278名為觀察組,男83名,女195名。年齡22~56歲,平均36.80歲。職稱:高級職稱89名,中級職稱90名,初級職稱99名。學歷:博、碩士研究生58名,本科學歷189,專科學歷31名。教齡3~16年,平均5.9年。招收護生168名,男29名,女139名。年齡17~24歲,平均21.20歲。本科生67名,專科生101名。兩組帶教老師、護生在性別、年齡、職稱、人數、學歷、教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按照常規帶教護生入院后進行崗前教育, 然后由教學干事、臨床教學秘書負責護生的日常管理如愛崗教育、風險教育、紀律考勤、寢室管理等,實習期間各科帶教老師根據情況開展教學查房、講課等教學活動,出科時完成出科鑒定及考核工作。對所有的教學活動記錄未做規定和統一。
1.2.2觀察組按照護生入院-實習-結束實習的管理過程,根據醫院教學管理制度并借鑒其他附屬醫院做法,針對護生入院開展的工作設計16項質控表格:崗前培訓記錄表、護生基本信息記錄表、臨床科室教學質量評價表、教學檔案管理工作評價表、日常教學工作檢查記錄表、教學查房安排及記錄表、疑難或典型病例討論安排及記錄表、小講課安排及記錄表、護生綜合情況評價表、護生操作考核記錄表、護生考試成績分析報告表、護生考勤記錄表、評教評學記錄表、師生座談會記錄表、結束實習時完成護生出科考核鑒定表、護生綜合情況評價表,見表1、表2、表3。
1.2.3推進表格實施加強宣教,介紹表格設計的背景及應用優點,增強全院帶教老師對使用整套教學質控表格的積極性。通過2 d的集體培訓,詳細講解質控表格的使用方法和填寫要求,然后下發表格到各臨床科室使用,并根據PDCA循環管理方法[2],不斷對教學質控表格進行改進。
1.3評價指標比較兩組護生專科理論考試合格率、實踐操作考核合格率、護生對帶教老師滿意率。統一專科理論考試試卷、統一實踐操作考核標準和項目(標準分100分,60分以上為合格)。由科教處統一制定滿意率調查表并向兩組護生進行問卷調查(標準分100分,≥95分為滿意,<95分為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護生實踐操作及專科理論考試合格率比較(表4)
2.2兩組護生對帶教老師滿意情況比較(表5)
3討論
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3]。2011年由于缺乏質量控制的評分細則,教學質量憑印象,學習效果模糊不清,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由于沒有統一格式的記錄表格,臨床科室的教學資料五花八門、記錄不齊全、項目不分明,導致教學檔案不整潔、不規范,領導、同事和護生對教學質量及教師滿意率不高。教學質量控制,首要任務就是制定質量標準[4],圍繞教學過程的每一道“工序”,2012年我們設計并使用了教學查房、病例討論、小講課記錄表等16項質量控制表格,應用PDCA循環[5]對表格進行規范管理,對遺留的問題重新進行計劃、執行、檢查、處理,轉入下一循環加以解決。統一使用記錄表格后,使各問題都得到解決。同時,通過進行質量控制表格的培訓,使臨床帶教老師對質量控制有了新的認識,質量控制意識增強了,質量控制再也不是流于形式,由于老師嚴格、認真地帶教,護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了保證,表1可見,觀察組的實踐操作考核、理論考試合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
質量控制表格按照護生入院-實習-結束實習的過程為整套教學質控表格的設計思路,充分體現了護生在教學管理中的主體定位,使他們參與到教學管理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6],調動護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護生與老師的交流和溝通的渠道和時間。表2可見,觀察組護生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各教學環節有了質量控制表格后,既使教學質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為教學管理人員提供了具體的管理工具,使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和直觀,教學管理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表格在使用中遵循PDCA循環管理方法,使表格不斷完善,也使教學質量呈螺旋上升的狀態,既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連續性,又提高了管理效率。
參考文獻
[1]主悔.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的過程控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5(3):105-108.
[2]朱玉霞,王汝雯,吳亞麗,等.PDCA循環管理模式下護理人員繼續教育成效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11:1083-1085.
[3]李蔚,高進,張振濤,等.普通醫學院校臨床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12,34(4):635-637.
[4]涂蓉,張志遠,陳志斌,等.以教育教學質量控制為核心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4:61-62.
[5]陶華明,殷勇冠,朱全紅.PDCA循環在《中藥化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114,117.
[6]劉軍.護生參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的核心要素[J].職業時空,2013,9(4):60-61,68.
篇4
一、內在管理體制落后影響其管理創新
隨著我國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縱向深度的發展,各機構的落后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圖書館的創新產生與社會期待的發展目標與現實的圖書館運行機制之間的差距。在知識經濟社會,圖書館的發展目標是從對文獻信息的管理轉向對知識的管理。長期以來,我國圖書館界由于體制、政策等,圖書館的功能主要停留在“以書為本”的文獻儲藏上,對于文獻的利用缺乏必要的關注,從而使一部分圖書館的效用發揮得不夠充分。與之相適應的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不夠好,毫無服務質量可言。某些中小學圖書館把工作中心放在書本上,圖書館員只顧埋頭選書,藏書,很少關注、考慮當下師生對信息的需求及其變化,并沒有把廣大師生當做圖書館的真正主人,更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一切工作就是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因此,如果中小學圖書館不改變以書為本的辦館思想,就很難成為真正的現代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服務必須從“以書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多關心讀者、尊重讀者,研究讀者對信息的需求,不斷完善服務環境,積極進行服務和管理創新,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功能和作用。
二、沒有足夠高的現代化技術水平影響其管理創新
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新觀念不斷產生的時代,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競爭開始圍繞人才和知識展開。在如此看重知識的時代,圖書館應該發揮傳播知識、承載知識的重要作用,積極進行管理創新,發揮自身在提供文獻信息方面的特長和優勢,從而迎接知識時代的挑戰,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在這種大背景下,圖書館的改革創新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步入信息化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綜合、全面、快速高效的圖書館管理服務已經成為讀者對于圖書館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圖書館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新世紀新的運行特點,圖書館要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必須增強在新時期的競爭、應變及生存能力,揚棄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建立起一套創新的管理運行機制。要塑造復合型的專業人才,加強教育培訓,努力使圖書館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圖書情報專業的基本理論、學科專業知識、現代信息技術處理能力,熟悉教育教學規律,以適應新形勢下中小學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需要。然而中小學這方面的人是極其短缺,使其影響管理創新。
三、圖書館人力資源短缺影響其管理的創新
篇5
[關鍵詞]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學科發展戰略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9-0080-02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是一門關于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一般規律和特點的新興學科,對高等教育管理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隨著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期,迫切需要對高等教育管理學發展進行戰略謀劃,以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發展等復雜環境條件,不斷提高學科建設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踐性,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學科體系自身發展的需要
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獨立的學科,發展時間還很短,學科體系和研究方法還不成熟,尚需進一步發展和完善。[1]稚嫩的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既要有效應對信息化、全球化、市場化等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又要積極因應高等教育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體系的迅速發展,面臨著種種困惑和挑戰。只有從戰略的高度科學謀劃其未來發展問題,才能有效應對復雜的環境條件變化,確保學科體系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實踐性。
(二)高等教育管理實踐的需要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管理體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等方面都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在改革實踐中也會遇到一系列問題和挑戰,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管理學理論來指導。[1]所以,研究確立科學、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學學科發展戰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學理論體系,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實踐的迫切需要。
(三)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需要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系統,要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目標,走戰略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立了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戰略目標任務,其目標就是建立世界一流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這必然包括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的建設;而建設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管理學學科體系,必然能引領、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步伐。
二、學科概述
(一)產生及背景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社會、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使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在大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困境,迫切需要通過管理職能和方式來應對急劇變化的環境和各種不確定的問題。
進入21世紀,國際競爭不斷加劇。為迎接挑戰、創造機遇,世界上不同制度、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著眼全局與未來,積極研究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和管理問題,以謀求最大的發展空間和國家利益。[4]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學科在不斷分化的同時,又呈現出學科交叉、滲透與綜合的大趨勢,不斷催生新的學科。而高等教育管理學在一定意義上,正是高等教育學與管理學兩大學科體系分化、整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
(二)發展及特點
從時間維度看,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準備期、初創期、發展期。[3]
準備期(1949年-1977年)。我國正處于特殊的國際國內環境,高等教育管理“全面學習蘇聯”,高等教育管理理論及政策、措施等基本是照搬照用,難以深入探討。但也有一些研究試圖從高校工作特點來探討高等教育管理學問題,如《大學的改造》、《學校工作必須以教育為中心》等,雖然研究成果少,未能形成整體研究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為高等教育管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初創期(1978年-1983年)。這個時期“”剛結束,全國都處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時期,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以各高校管理實踐經驗積累為主,缺乏深入的學科理論體系研究。但也有一些學者對高等教育管理實踐和理論進行多方面探討,如李冀主編的《普通高校管理》、朱九思等主編的《高等學校管理》等,對高等教育管理學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發展期(1984年至今)。這個時期開始從實踐經驗積累逐漸向學科理論研究轉變。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會成立,1987年4月“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理論體系研討會”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召開,表明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已經開始向學科理論體系形成轉變。[3]
(三)成就及問題
雖然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起步較晚,發展中還有許多困惑,但經過20多年發展,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學科建設得到更多關注,已經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學科研究發展迅速,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一些其他學科理論和方法也逐漸被引入;學科研究成果劇增,特別是在服務決策、創新理論、咨政育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經驗分析或描述階段,一些概念和理論直接從相關學科移植、套用,而未經嚴密實驗或實證研究;理論研究派系、發展模式單一,缺乏多派系、多范式的反思與批判,等等。二是理論與實踐結合還不夠緊。很多研究以思辨、經驗邏輯推演方法進行,實驗或實證研究很少,缺少高等教育管理實踐基礎上專有概念、理論和研究范式,在指導解決高等教育管理實踐問題方面水平不高;而一些高等教育管理實踐經驗也還未能提升到理論層面。三是學術地位作用還不夠高。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研究還處在一種邊緣的地位,還沒有進入國際主流學術區。[1]
三、發展戰略思考
(一)服務實踐,引領學科深入發展
一是以實踐需求引領學科發展。即堅持“實踐需求指向”發展,而不是純粹的“學科發展指向”。無論是學科體系建設,還是學科發展,均應立足于實踐,以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管理實踐需求牽引學科建設和發展。
二是堅持服務于實踐和決策。即堅持用“學科理論指導管理實踐”,以學科發展成果服務于高等教育管理決策和實踐,積極運用學科發展成果解決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中的問題。
三是在服務實踐中不斷豐富學科體系。即堅持學科理論源于高等教育管理實踐,學科研究由注重理性思辨轉向關注高教管理實驗和實證研究,在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中驗證學科理論,不斷豐富發展學科體系。
(二)多元開放,推動學科繁榮發展
一是充分汲取多學科優秀成果。高等教育管理學本身是一門交叉學科,其構建和發展需要以多學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所以必須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學科意識,在主動接納其他學科的觀點、原理、方法等資源的過程中,重建自己的理論、觀點和規范。
二是不斷拓展研究視野和領域。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加劇,高等教育管理不但要面向國內,而且要面向國外,所以要以“兼容并包”、“洋為中用”的戰略姿態,重視多學科研究領域和國際化研究視野,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使學科研究更加廣泛和深化。
三是鼓勵多派系、多模式發展。一門成熟學科的標志之一是具有多種體系與多樣化的范式,所以應當提倡高等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多種體系與多樣化范式,以“海納百川”的氣度,不唯我獨尊,鼓勵多觀點、多派系、多模式共存,在相互批判與反思中實現學科的繁榮發展。
(三)追求卓越,立足國內走向世界
一是注重研究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積極汲取其他學科成果時,要在概念體系、研究性質、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增強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互異性程度,表現出自己的特色;在汲取世界優秀成果的同時,既要考慮到各國之間的差異及文化的“適應性”,又要處理好借鑒與依附的關系;要盡量獨立于世俗的權力和政治、經濟、社會的干預,不盲目跟風,致力于學科求真的理論體系。
二是創建中國特色學科理論體系。要站在時代的前沿審視和反思學科建設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在學習和引進西方優秀高等教育管理學理論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實踐經驗并提升到理論層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學理論體系。
三是確立我國國際學術地位作用。不僅要在服務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還要更新思維觀念,運用戰略管理技術,優化資源、規避風險、應對挑戰,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學科發展戰略,贏取競爭優勢,把學科理論體系推向國際學術舞臺,確立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研究的世界主流學術地位,為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理論體系增添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李繼兵.論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的發展與完善[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1-4.
[2]孟凡.從學科屬性看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的契機[J].江蘇高教,2010(1):29-32.
篇6
護理是一門綜合的學科, 是技術性很強的藝術。護理過程包含許多科學的規律和原理。隨著護理學的進步與發展, 日益依賴于合理的護理管理。本文就管理學在護理中的應用問題作初步探討。
1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搞好護理工作的基礎
在護理崗位上, 護士面對的就是患者, 一切為了患者是護理人員的服務宗旨。每個崗位上的護士都要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 周到細致地服務于每一位患者, 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溝通思想, 才能得到患者的積極配合完成護理任務。否則, 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完成護理工作就有困難。如:患者到了醫院, 首先接待的是預診護士, 如果用不耐煩的語言對待患者, 使其產生緊張情緒, 表現為對以后的檢查、診斷、治療不信任、不放心;如果用良好地服務語言去詢問、指導患者, 就能讓患者心情放松, 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擔心, 為下一步的診療工作鋪平道路。
2 精良的業務技術是搞好護理的必備條件
護士必須有熟練的操作技術, 并嚴格按照操作程序執行醫囑, 因這些操作規程都是經過歷代護理人員長期臨床經驗的積累, 并不斷地總結提煉, 修改才完善的, 所以每位護理人員必須嚴格遵守, 熟練掌握。隨著科學的發展, 廣大護理人員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有很多提高創新, 并力求精益求精, 從而促使我國的醫療護理技術飛速發展。如過去杜絕差錯的法寶“三查七對”, 現已發展為“三查八對一注意”, 增加了對批號和注意用藥后的反應及療效。這也是護理過程中管理水平發展的表現。
3 健全護理機構是搞好護理工作的基本保障
護理工作是一項產生綜合效應的工作, 需要各個護理人員嚴密配合與精誠工作, 雖然分工不同, 職責不同, 但必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對每位患者的治療護理工作。每位患者從門診到住院出院, 時刻都處在護理人員的關心之下, 一整套的工作制度使護理人員形成一個完整的護理網絡, 也才能完成各個患者不同的護理治療方案, 使之盡早康復。個人的能力只能完成部分的工作或某個班次的工作, 例如:對發熱待查的患者, 要從各項生命體征中細心觀察記錄, 一班交一班的觀察才能為醫生盡早診斷提供可靠依據;又如, 治療疾病, 并不是某一針、某一班甚至某一天能完成的, 有時需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需要全體護理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所以每個護士都要認識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 主動認真地完成本職工作和處理好與各種人物的人際關系, 為護理工作多作貢獻。
4 加強信息溝通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手段
護士從接觸患者開始, 就要善于用各種方法了解病情并很快地分析作出正確地判斷, 為疾病的治療護理尋找可靠的依據和信息。這要求護士必須有較強的預見能力和責任心。如對于早晨來輸液室的患者, 往往來就座前已作了退熱治療, 但一到中午, 體溫迅速上升, 這時要隨時觀察體溫的變化;對高熱驚厥的嬰幼兒, 需要向家長了解以前驚厥時的體溫度數, 一旦體溫接近臨界度數, 應提醒醫生預先作出適當的處理, 同時加強觀察, 防止抽搐發生。又如某些抗生素胃腸反應較大, 要預先向家長交待, 讓其有心理準備, 避免反應發生時的恐慌, 讓其家長配合護士完成好護理任務。護士同時要將觀察到的異常變化盡早通知醫生, 遇到緊急情況時, 護士首先要作出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 對藥物的治療效果及時反饋給醫生。總之, 護士只有很好地運用各種信息, 學好信息管理技術, 才能掌握護理技術的主動權。
篇7
關鍵詞:物流地理學 研究 內容 展望
引言
物流地理學是以交通地理學與物流管理學為主要理論基礎的,以物流活動的空間發展、變化以及與區域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地理分支學科。
1、物流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物流地理主要研究內容為生產力布局的基本條件和物流布局基本原則,是物流學和經濟地理學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學科,通過理解和掌握我國資源分布的格局及規律、資源的需求和市場,來科學地確定合理的物流要素的流向、流量、流程、流體、載體、流速,依據物流布局和運行的基本原則,提高社會經濟效益,降低整個社會的物流總成本。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傳統物流帶來新的革命,而作為網上商務活動基礎的物流,利用GIS、GPS、FRID、條形碼等技術可加強對物流過程的全面管理,幫助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現代化綜合物流體系。
2、物流地理學中的理論支撐
2.1、地域分工論。地域分工使得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從而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物流網絡是由點和線構成的有機體,點與點之間根據各自的優勢實行合適的分工,充分、有效利用資源,然后通過合理組織,依托物流線路使得貨物在各點間順利流動。尤其是中國的物流業正不斷升溫,各省市的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越建越多,難免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嚴重的局面。因此,地域分工理論可以作為物流系統規劃的指導理論之一,對內發揮自身優勢,對外尋求合作伙伴,從而聯手打造和諧、高效的物流圈。
2.2、區位論。區位論是研究經濟行為的空間選擇及空間內經濟活動的組合理論。區位論既可以解決微觀層面的問題(如城市物流節點的選址),也可應用于宏觀領域,如全球區位論已成為區位論研究的新趨勢之一,對于世界上大型的跨國物流企業的區位選擇有著理論指導意義。區位論研究的另一趨勢是對空間的高效精細利用,即在有限的空間內經濟活動如何實現最佳組合、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問題。
2.3、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認為,若兩個區域之間的互補性強,可達性好,且沒有干擾機會或干擾機會影響較小,則這兩個區域之間就會發生空間相互作用,貨物、人員、資金、技術以及信息等要素就會通過各自的渠道在區域間不斷流動。
2.4GIS和GPS。在物流服務中,GPS技術主要用于運輸環節,可對運輸車輛進行導航、定位、跟蹤以及相關信息的反饋等,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便于管理者對運輸過程的監控。GIS是一種采集、處理、傳輸、存儲、管理、查詢檢索、分析、表達和應用地理信息的計算機系統,是分析、處理和挖掘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用戶可以借助其獨有的空間分析功能進行各種輔助決策,如物流相關信息的查詢、物流中心的選址、最佳運輸線路的選擇、配送區域的劃分等。總而言之,GIS、GPS等技術手段為物流地理學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它們與其他技術相結合,如EDI(電子數據交換)、RFID(無線射頻識別)、互聯網信息平臺等,使得物流地理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具備了較高的起點。
3、物流地理的新研究方向
3.1、物流產業地理集中研究
產業集群的研究在國際新經濟地理學領域屬于比較成熟的研究主題之一,盡管國內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產業集群進行跟蹤研究,但是涉及到物流產業集群的研究較少。伴隨經濟地理學學科背景的強化和理論方向的引導,學術界需加強物流產業地理集中的形成機制、物流產業集群的作用、城市物流集群等方面的研究。此外,物流園區作為產業集群的一種硬件載體,需深化其地理學視角研究,以進一步理清物流集群組織與園區形成關系。
3.2、外向型物流地理研究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在全球經濟運行當中成為重要的影響力量。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對外能源依存度、原材料依存度和貿易依存度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中國保持“世界工廠”地位的背景下,工業制成品產銷效率的提高將更多地依賴于原料和制成品外向流通環節的效率。因而加強基于物流視角的貿易地理研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尤其要在各種層次上著重研究基于沿海出口導向產業所產生的國際貿易物流,如國際航運、集裝箱、原油、國際配送、國際中轉和國際采購基地等。
3.3、物流制度空間效應研究
伴隨國內區域發展和市場效率問題,近年來物流體制的改進和市場體系的一體化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雖國內初步出現了一批研究區域一體化背景下物流空間效應的研究,但是物流制度(包括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外貿政策等)如何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空間布局的應用研究基本處于空白。國際上對于國家邊界和貿易地理一體化的重大研究,都涉及到了物流制度的安排及其空間效應的變化,而發達國家的運輸管制政策和協議等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地理格局的重大調整。
3.4、供應鏈網絡地理研究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動脈產業,物流業具有明顯的動態產業特征,是一種動態配置生產要素的產業部門,其在一定地域空間中的區位(節點、網絡)及空間組織活動(產業互動體系)能夠促使經濟地理學研究由“靜態”的空間向“動態”的空間轉變。在動態生產布局條件下,物流業形成適應性網狀布局或供應鏈配置系統,而從微觀的企業行為到物流產業的宏觀區域布局,其網絡化狀態研究具有重要的地理學意義。
4、結語
物流地理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交叉學科,其發展與交通地理學、物流管理學密不可分。物流管理學為地理學科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為學者研究區域間的經濟聯系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邵瑞慶.關于物流企業物流成本的核算[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
篇8
「關鍵詞財政學;學科基礎;課程體系
一、財政學的學科基礎
縱觀財政學科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其他學科向財政領域滲透,即移植其他學科原理和方法研究財政問題和解釋財政現象,為現代財政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而寬廣的學科理論基礎,使財政學演變成為一門融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以及社會學于一體的交叉學科。
1、財政學的經濟學基礎
財政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這就決定了從經濟學的角度、運用經濟學方法研究財政問題,是當代財政學的主流。首先,從西方財政學科的發展演變歷史考察不難發現,財政學與經濟學具有無法割裂的天然聯系。
從亞當?斯密將財政學發展為一門學科以來一直到1892年巴斯塔布爾(Basbr.C.F.)出版《公共財政學》期間,財政思想和財政理論均是在經濟學著作中予以闡述。在經歷單獨冠以“公共財政學”之名的階段后,以1959年馬斯格雷夫(Musgrave.R.A)《公共財政學理論:公共經濟研究》一書的出版為標志,財政學再次與經濟學融合發展為公共經濟學,進一步突顯財政學研究的經濟學基礎。正是由于這種演變,促成了財政學科研究在隨后20多年中的壯大與繁榮[1].其次,從財政學的研究任務看,財政學與經濟學的研究主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據西方理論對財政產生原因的解釋,政府主要是為提供公共產品而存在,財政學研究的是政府(公共)資源的配置問題,作為分析市場資源配置問題的邏輯與范式同樣可以在財政領域運用,構成公共產品的生產、提供以及費用分攤的理論基礎。因此,公共產品理論的提出與完善,成為聯系和溝通財政學與經濟學的主要橋梁。將經濟學分析方法運用于財政學科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杰出的經濟學家都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促進了財政學科的獨立與成熟,如李嘉圖(Ricardo,1817)的公債效應分析;古諾(Cournot,1838)的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稅收歸宿分析;埃奇沃斯(Edgeworth,1925)的關于稅收對生產企業的效應分析;拉姆齊(Ramsey,1927)的最優商品課稅理論;莫里斯(Mirrlees,1971)的最優所得課稅理論等等。[2]
2、財政學的政治學基礎
現代財政學在具有經濟學基礎的同時還具有政治學基礎。首先,財政學與政治學研究的行為主體具有一致性。政治學以國家或政府機構為中心進行研究,而財政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分配活動,因此政治學的理論與觀點,尤其是政治學上的國家理論或政府理論會直接滲透到財政學研究中來。在財政學著作中,有些直接冠以《政府經濟學》來體現財政學與政治學之間的密切關系。在西方財政學中,一直存在著將財政學與政治學相聯系的傾向,西方經濟學家道爾頓在其《公共財政學原理》一書中更是開宗明義地指出,財政學是界于經濟學與政治學之間的一門學科。[3]其次,財政決策過程需要通過政治決策機制來完成。財政所研究的公共資源配置依賴于政治過程,政治決策機制與方法的差異對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財政收支活動與過程同時又是政治活動與過程。隨著1960年布坎南(Buchanan.J.M)《公共財政學:教科書導論》的出版和公共選擇理論的興起,為政治學建立了與經濟學相同的分析基礎,使得經濟學分析范式成功地拓展到政治領域,以經濟學為紐帶將財政學研究與政治學研究打通。公共選擇理論的政黨理論、官僚理論、投票理論在財政學中的運用,開辟了從完善政治決策機制的角度來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的新領域,使經濟學、財政學和政治學更為有機的結合起來,便于我們從經濟學和政治學兩個層面共同研究財政問題。
3、財政學的管理學基礎
財政從來都是同國家或政府的職能連在一起的,財政收支活動的目標就是要有效實現國家或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從這種意義上說,財政可以界定為政府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從經濟學角度考察財政,主要側重于財政運行規律的分析和揭示;從管理學角度考察財政,則側重于財政管理機制的構造和操作,兩者具有內在統一性。當今世界,傳統意義上的公共管理或稱公共行政已經或正在為“新公共管理”所取代。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論所謂“產業型政府”的解釋,政府部門實質上是一個特殊產業部門。因此,財政問題不僅是經濟學和政治學問題,同樣是管理學問題。[4]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吸收管理學的合理內核是構建合理的財政機制、提高財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財政管理歸結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過這種制度安排構筑利害相關主體的約束與制衡機制、規范財政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各種權利配置關系和利益分配關系,通過吸收企業治理理論來謀求財政的科學控制。從管理學角度出發,按照管理學的范式,將管理學中的制度、行為、組織和決策理論引入財政學來研究財政,必然會使財政學的學術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4、財政學的社會學基礎
財政制度運行于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文化制度會通過財政行為主體對財政運行產生重要的乃至決定性影響。自德國宗教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提出其“韋伯命題”以來,人們越來越重視一國社會文化環境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透過經濟現象去探究隱藏其背后的社會文化根源日益成為人們洞察經濟問題的新視角。社會文化環境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影響,一方面是通過影響經濟主體的價值觀念進而影響其行為取向與方式,從而發揮其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導向功能與約束功能,進而使制定出的政策帶有較為濃厚的倫理色彩;另一方面,根源于社會文化傳統的非正式規則對約束、規制與調整人們行為起重要作用,其對正式規則的作用發揮將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事實上,就是在同種經濟運行機制(如市場機制)下,由文化傳統所決定的非正式規則的差異,會在經濟運行機制層面上得到反映,呈現不同特點,最終體現出制度效率的差異。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同種制度在不同國度有著不同的運行狀況和運行結果,為什么一項制度在具體運行中會出現偏差,為什么我們不能完全照搬產生于西方社會環境下的某些做法。因此,我們研究財政現象與問題時不能忽略社會文化環境的客觀影響,否則,會使現實財政制度流于形式抑或趨于無效。
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學科日益分化的歷程之后,人們已經開始強調學科之間的互相融合,甚至出現了學科綜合的趨勢。[4]財政學科的綜合性要求我們對財政學科中一些重大或重要問題必須結合有關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將財政學建立在一個寬廣而堅實的學科基礎之上,并體現于財政學的課程體系設計之中,這樣才能達到“厚基礎、寬口徑”的財政人才培養目標。
二、財政學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目前課程設置難以完全體現財政學的多學科基礎
為了滿足我國財政學科發展與財政人才培養的需要,許多院校對財政學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調整,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增加了經濟學基礎課程,但仍然存在缺陷。首先,財政專業主要學習的經濟基礎課程是《西方經濟學(初級)》,很少開設中級(或高級)《微(宏)觀經濟學》課程,而其中的經濟理論或分析方法正是許多財政問題分析所必備的,如稅收效應中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分析、最優稅制設計等。由于這方面知識的缺乏,大大降低了財政專業學生的分析能力。其次,隨著數學在經濟分析中的廣泛運用,數學分析方法日益成為財政領域的一個重要工具,基本的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知識對于財政專業學生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目前的財政課程體系中,許多學校將《計量經濟學》僅作為選修課程開設,《數理經濟學》更是一個空白,導致學生對數學公式與推理只知數學含義而不知經濟含義,遇到財政專業課程中的數學分析內容,則以囫圇吞棗的方式死記結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財政學的管理學基礎、政治學基礎以及社會學基礎未能有效的通過相關的課程設置體現出來,財政專業學生的分析視角過于單一,對財政現象與問題的理解難以深入,就財政論財政的現象沒有得到改觀。[5][6]尤其是社會學知識的缺乏,使得學生無法準確理解中國財政制度的本土化要求,死搬硬套西方理論分析財政現實問題的現象較為普遍。
2、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結構、專業課程內部結構不夠合理
撇開公共基礎課不論,在財政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結構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頭重腳輕”現象,即學科基礎課程偏少而專業課程偏多,其直接反映出財政專業的口徑較窄而專業性過強,導致財政專業人才培養的市場適應性偏低;在專業課程內部結構方面,由于課程門數過多,過分強調單項課程結構完整,導致各門課程大而全、小而全,在不同課程名義下講授相近的內容,內容交叉重復,知識容量狹小。[7][8]如《稅收與實務》、《中國稅制》、《稅務管理》、《稅務稽查》和《稅務會計》等課程相互之間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直接重復,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率。
3、財政實驗課程相對貧乏
財政學科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是財政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在財政學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稅收和稅收管理知識,還是政府預算管理和預算會計知識,基本上全部依賴傳統的“空對空”的課堂講授方式,既給教師授課帶來困難,同時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是事倍功半,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無益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財政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建議
1、優化財政學課程體系結構
財政學課程體系結構的優化應從這么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學科基礎課程的數量比例和課時比例,充分體現財政學的多學科相融合的發展趨勢。增加經濟學理論課程的門數和教學課時,如加大《計量經濟學》的課時量,增設《中級微(宏)觀經濟學》(針對本科層次)或《高級微(宏)觀經濟學》(針對碩士、博士層次),同時將反映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基本理論的課程納入學科基礎課程體系當中,在選修課程中擴大反映上述學科理論發展以及分析方法創新的課程,如《制度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第二,適當壓縮財政專業課程門數或教學課時,或者將某些課程從必修課降格至選修課,為學科基礎課的教學留出課時空間。如取消《稅務會計課程》,將《公債管理學》、《稅收與實務》《比較稅收學》等課程作為選修課開設。第三,新設部分財政實驗課程或從現有課堂教學課時中劃出部分課時進行實驗教學。
2、整合現有財政學科各專業課之間的內容
在維持財政主干專業課程基礎上,對部分專業課程進行歸并整合,避免單項課程內容交叉重復,擴大知識容量,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授課效率。[7]如《稅務管理》與《稅務》可以合而為一,稱為《稅務管理與》;《國家預算》與《預算會計》聯系緊密,部分內容存在較大程度的重復,建議合二為一,改造為《國家預算與核算》課程;《財稅專題講座》則改造為《財經專題講座》以擴大其適用范圍和突出課程內容的一般性與實踐性,等等。新晨
3、加強相關課程內容講授的協調與分工
在財政專業教材的編寫中,為了保證內容體系的完整性,內容的重復與交叉在所難免,因此需要我們就相關內容在講授過程中予以協調與分工。這樣做的優點除了可以盡可能避免授課內容的重復之外,還可以確保學生接受知識的邏輯順序以及連貫性,同時使各科課程的教學重點更為明確。在這方面,可以依據理論與制度兩大模塊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工。[9]在理論部分,授課的重點應該是基礎理論的傳授和分析思維與分析方法的訓練;在制度部分,則應該將重點置于分析方法的運用和具體問題的解決。如對于《財政學》中的“國家預算”部分,只著重講述預算的一般理論與分析方法,而對于預算的具體做法、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可以不加介紹,留待《國家預算管理》中進行講述,遵循從一般到具體的認知規律。
「參考文獻
[1]張馨美英財政學內容體系之演變特點[J]財政研究,1996,(3):20-25.
[2]加雷斯?D?邁爾斯公共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篇9
寓言故事:一只鹿被獵狗追趕得很急,跑進一個農家院子里,恐懼不安地混在牛群里躲藏起來。一頭牛好意地告誡他說:“喂!不幸的家伙!你為什么要這樣做,你將自己交到敵人手中,這不是自投羅網嗎?”鹿回答說:“朋友,只要你允許我躲在這里,我便會尋找機會逃走的。”到了傍晚,牧人來喂牲口,他們并未發現鹿。管家和幾個長工經過牛欄時,也沒注意牛欄里有鹿。鹿慶幸自己安全,便向那頭好意勸告過他的牛表示衷心的感謝。另一頭牛說:“我們固然想保護你,但現在還不能完全放心。另外還有一個人要經過牛欄,他對于一切都十分留心。只要他經過后,你的性命就有了保證。”這時,主人進來了,一邊埋怨牛飼料分配得不好,一邊走到草架旁大聲說:“怎么搞的,只有這么一點點草料?牛欄墊的草也不夠一半。這些懶蟲連蜘蛛網也沒打掃干凈。”當他在牛欄里走來走去檢查每樣東西時,發現鹿角露出在草料上面,便叫來人捉住這只鹿,把他殺掉了。
寓意:這是說,在逃避一種危險時,不要忽視另一種危險。
管理點評:企業暴露出的問題往往是冰山一角,而埋藏在深處的問題,卻是企業管理者不能看見或者容易忽視的。這些深處的,沒有暴露出的問題卻多如牛毛。管理學上的“冰山理論”;把一個員工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呈現在人們視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則占7/8。把企業的全部問題看作一座冰山,那么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的部分也往往只有1/8,而看不見的部分則占7/8。也就是說企業往往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危險,當管理者每天發大部分的精力去分析查找到這些危險,并且針對性地對每種危險想好對策與措施時,企業當危險與危機降臨時,就能輕易度過困境或者減少損失。當管理者每天發大部分的精力去打高爾夫與飲酒作樂時,企業當危險與危機降臨時,就會手足無措,手忙腳亂。難以應對困境,會讓企業遭受重大損失。危險本來就是隱藏著的,企業面對危險會如“煮青蛙效應”一樣被煮死。管理學上的“煮青蛙效應”;指把一只青蛙扔進開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會用力一蹬,躍出水面,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當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溫水里并逐漸加熱時,由于青蛙已慢慢適應了那愜意的水溫,所以當溫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時,青蛙便再也沒有力量躍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適之中被燙死了。
篇10
企業成長的兩種途徑——內部資源的積累和外部資源的吸收各有利弊,并購其優勢就在于能夠使企業實現快速成長。通過對國外并購績效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出戰略管理學派、資本市場學派、組織行為學派和過程學派等四個對并購活動績效進行研究的學派。通過對這四個學派的觀點進行歸納總結,為并購績效問題的后續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
收購;兼并;績效;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9-0076-02
目前國外進行并購績效研究的學派可歸結為戰略管理學派、資本市場學派、組織行為學派和過程學派等四個學派。其中戰略管理學派主要考察并購雙方戰略的擬合(Lubatkin,1987;Singh &Montgomery,1987)對并購創造價值的影響;資本市場學派對并購價值創造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購交易的特征和并購雙方公司的特征;組織行為學派的研究主要考察組織文化擬合(Datta,1991;Chatterjee等,1992)以及組織并購經驗(Haleblian & Finkelstein,1999)對并購價值創造的影響;而過程學派基于并購的過程觀,認為并購價值的創造主要來自于并購后并購雙方資源的整合(Haspeslagh & Jemison,1991)。
1 戰略管理學派
戰略管理學派對于并購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對并購績效的影響機制,并且著重對并購雙方資源或業務的關聯性對于并購價值創造影響的研究。這一學派的學者無一例外地把研究重點放在研究并購雙方戰略即資源或業務相關性與并購績效的相關關系。并購雙方資源關聯性越大,并購后整合則相對容易,從而并購獲得成功的概率越大,并購績效越高,稱這類并購為資源相關性或關聯性并購;另一部分學者的研究目的在于按照并購方的并購戰略,積極搜尋與并購方戰略相適配的潛在目標企業,從而實現并購雙方的戰略互補,利用目標企業的專有資源或業務對并購方戰略方面(即資源或業務方面)的不足進行擴大或補充,從而促進并購企業業績的增長,增強并購企業核心競爭力,這種并購稱為戰略和組織相關性并購。
1.1 資源關聯性與并購績效
戰略管理學派著重研究并購雙方企業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對并購績效的影響機制,從而得出以下結論:相對規模、市場份額,以及并購前的盈利能力、成長性和經驗等變量與并購績效具備正相關關系。
關于資源關聯性對于并購價值創造的效應問題,不同學者的看法不盡相同。一些學者表明,相關性較弱的企業并購活動比相關性較強的企業并購活動組成的新企業在并購后業績會更佳。如魯巴特金(1987)的實證結果是相關并購并不比無關聯并購創造更多價值。安格斯和克拉克(Elgers, Clark, 1980)的研究表明,混合并購帶給企業股東的財富會比相關性并購更多。而阿格拉瓦爾、賈菲和曼德爾克(1992)在他們的研究中通過對并購后五年的企業績效進行對比研究,發現進行相關性并購的企業的利潤率為25.5%,而進行混合并購的企業的回報率僅為-8.6%。
沒有對并購后新企業戰略執行的困難進行考慮是戰略管理學派在并購績效方面最嚴重的缺陷,即認為戰略關聯性即為管理依存性,其原因在于戰略管理學派建立在關聯性決定了通過關聯性戰略獲得的管理能力可以獲得績效的范圍,而這一范圍就是并購所要追求的目標這一基本假設基礎之上。
1.2 并購整合戰略規劃
戰略管理學派的研究者還對并購活動規劃、并購整合規劃以及規劃執行的難度進行了研究。并購整合戰略規劃對并購績效的影響是這些研究的共通之處,學者們認為,并購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制定一個良好的經過盡職調查的并購整合戰略規劃,同時要求并購整合戰略規劃具備一定邏輯性,良好的邏輯性有利于并購活動執行人員管理的便利。但是,由于并購活動在現實中的多變性,實際并購情況又不完全符合管理人員最初制定的戰略計劃。由于并購前的規劃通常被作為并購后整合和進行新企業管理的依據,但在實際操作中,并購后整合往往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Haspeslagh & Farquhar,1994),換句話說,并購后整合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無法解決的,故并購后整合對于并購績效的影響是難以預測的。
2 資本市場學派
資本市場學派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對并購績效的進行研究。資本市場學派認為,并購活動會對資本市場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會導致并購雙方股票的價格產生變化。這一學派的學者在此前提下著重探討企業并購活動是否真正提高績效以及績效的來源。他們認為,并購活動能夠提高企業績效,目標企業股東能從并購中獲利,而并購企業不能。
2.1 并購是否提高績效
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通過對在宣布并購后的一個短暫時期內資本市場上股票價格的變化進行衡量來對股票價格波動產生的凈利得或損失進行確定(Brown & Wamer,1980)。如果并購方和被并購方的股票價格在宣布并購后發生了變化并為凈利得時,則并購活動被認為能夠提高企業績效。實證結果多數表明并購公司的股東得到負收益。用平均收益說明并購損害并購公司的價值,股市出現既有積極的反應,又有消極的反應。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并購公司在并購后的平均收益為負值,只有35%的并購在并購宣布之后得到市場的反應(Sirower,2000)。并購公司宣布并購之后,隨著時間推移,即并購完成后3-5年,業績將進一步惡化。Agrawal,Jaffe,Mandelker(1992)的統計表明,1955-1987年間發生的并購交易案在其5年的價值損失為10%,1980-1987年間將更高,為-19%。
2.2 績效提升的來源
資本市場學派關心的另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既然并購使績效得以提升,那么績效的提升來自哪里?如果被并購方股東的贏利僅僅來自于并購方股東的損失,那么并購就不能稱其為提升績效或改善效率的并購。
首先,有些學者認為,當并購方用對風險較高的目標企業進行現金收購時時,并購方股東的贏利來自債權人的損失。
其次,還有觀點認為并購方股東的贏利來源于稅收。一些并購活動通過有目的地選擇并購對象,從而使并購后的企業稅收最小化。不過,并購活動是否由稅收效應引起,還要取決于可獲得相同稅收好處的可替換的方法是否存在(Weston等,1998)。
再次,有學者認為雇員、供應商把自身價值轉移給了目標企業的股東,從而使并購績效得以提升。Shellfire和Summers(1988)得出如下結論,并購產生的收益來源于新的管理層打破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現有的潛在契約,而聘用條件、薪水和采購價格的改變所產生的價值從利益相關者手中轉移出去,由此產生了并購的績效。
最后一種觀點是并購績效來自于成本的節約。Shellfire和Vishny(1988)在研究并購方管理層業績之間的關聯性后指出,目標企業無法阻止管理者采取非股東利益最大化行為。市場的作用要求管理能力強的管理人員來代替管理能力不強的管理人員進行企業的管理。
3 組織行為學派
并購對組織和組織成員的影響過程和機制是組織行為學派所重點關注的問題。組織行為學派主要強調并購過程中和并購后并購雙方內部各種要素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并購雙方各種要素對并購業績的影響。
3.1 并購對并購雙方人才的影響機制
并購可能直接威脅目標公司員工,并制造焦慮和緊張。Hunsaker和Coombs(1988)揭示了在并購期間雇員經歷了可以確認的感情反映格局。他把并購對雇員的影響過程描述成一種U字型變化結構。一些學者對并購對雇員的心理造成壓力進行了研究。Cartwright和Cooper(1993)提出并購管理者比正常人有較高的精神健康分數。J.P.Walsh(1988)指出,并購后高層管理者比平常的離職率高出很多。但相比之下,高級管理者離職的概率要上的多。
3.2 組織文化兼容性對成功地進行并購整合的影響
并購雙方組織文化的不兼容被認為是并購活動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進行并購決策時,除了要考察并購雙方組織內和組織間的文化差異,更要考慮雙方組織文化的兼容性。并購后整合的范圍和強度是一個影響組織沖突和并購績效的重要因素,而并購雙方組織文化的兼容程度也將決定并購后整合的難度。不兼容的組織文化可能會損害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這類并購對并購管理者提出了注意沖突的解決方案和系統整合的更高要求。
4 過程學派
過程學派從組織和戰略兩個方面討論了并購過程對企業并購績效實現的影響。過程學派關于并購績效有兩種觀點,傳統觀點是并購績效通常被認為是兩個企業間戰略和組織匹配的函數,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并購現實表明并購并不能產生預期的績效,從而引起人們對傳統觀點的質疑。
4.1 并購過程本身對并購的影響
過程學派指出并購企業的并購后績效將受并購過程本身影響,而并購過程本身對傳統的戰略適應和組織適應有著補充關系。Young(1981)認為管理者通過關注并購的所有步驟可能更好地管理并購的一些具體變量,故在處理所有相關事件時應該考慮每一個具體企業和并購的要求。
4.2 戰略和組織適應
Haspeslagh和Farquhar(1987)建構了一個戰略和組織適應的并購后整合的隨機架構。戰略適應與組織適應具備一定相關關系,并購雙方的戰略適應是并購具備績效的前提,組織適應決定戰略執行的難度,因此,戰略和組織適應是并購具備績效的必要條件。
4.3 并購過程中的問題和影響
Jemison和Sitkin(1986)的觀點認為,并購過程本身對并購活動和并購績效起著決定性作用。兩位學者對并購的三個關鍵方面之間的整合觀點提出三種由戰略、組織和過程要素組成的假設,包括:(1)對戰略適應的適當分析是并購成功的關鍵要素;(2)相關企業并購固有地要求準確的分析組織適應性;(3)對并購過程、并購談判和并購目標企業的許多阻礙的相關分析經常被并購方管理者所忽視。他們認為,在決定相關企業并購的整個并購過程中,嚴重地影響著整個并購過程的障礙共有四個,這四個障礙是活動分裂、擴大、異常的含糊和管理方法濫用。
5 結論
以上研究為我國企業并購的績效問題開闊了視野、提供了深刻的理論依據。同時,也應該看到,企業并購的績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決定因素、影響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既有內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有形因素又有無形因素,因此應該從不同視角對于績效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研究。
參考文獻
[1]Lubatkin M.Merger Strategies and Stockholder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8):39-53.
[2]Hunt.J.W.Changing pattern of acquisition behaviors in takeover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acquisition proc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69-77.
[3]Datta, anizational fit an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effects of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28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