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的概念及意義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裝設計的概念及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服裝設計的概念及意義

篇1

1.裝飾藝術概述

裝飾一詞泛指藝術修飾,在西方,裝飾一詞起源于17世紀中期,而在中國,這個詞的出現更為久遠,早在5世紀到6世紀,對于依附于某一主體的繪畫或雕塑工藝,統稱為裝飾。這一藝術形式不僅僅包含追求形式美感的裝飾藝術,也包括了抽象性和象征性的因素。這是比較廣義的概念劃分,對于裝飾一詞的狹義定義是指一件事物按照形式美的規律來對藝術對象進行抽象、變形或者加工整理,從而使其產生形式美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中,這些藝術加工運用到了平衡、秩序、韻律、節奏、統一等的形式法則。

2.服裝設計概述

服裝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涉及到了美學、心理學、材料學、市場學、工程學、文化學以及色彩學等。服裝設計是一項系統的過程,從對設計對象的構思到實際圖像的繪制,再到效果圖的完成,最后到服裝的剪裁、縫紉等一系列的流程,都是服裝設計里面的范疇。其中最重要的是,服裝設計不等同于普通衣物的制作,它在實用性的基礎上要求個性化,要求設計者設計出集實用、美觀與個性化于一體的服裝。

3.裝飾藝術與服裝設計的關系

裝飾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依附于服裝設計,因為它要依靠服裝這個載體來展現自己的美感,如新時期時期彩陶器上面的裝飾都是經過夸張變形之后的圖形,這些裝飾藝術為彩陶器增添了藝術美,在服飾的裝飾上亦是如此,特別是發展到現代,裝飾藝術與服飾設計更加密不可分,服飾脫離不了藝術裝飾。

二、裝飾藝術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1.裝飾藝術對服裝設計觀念的影響

藝術家在創造作品時,先是從日常生活中選取素材進行加工制作,最后完成藝術或文學形象的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所動用的思維活動則是形象思維的活動過程,在人類歷史千百年的流變中,服裝設計的靈感來源豐富多樣,有生物學的因素,也有傳統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縮影,因此,裝飾藝術對現代服飾設計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包括一些夸張的造型、艷麗的色彩、環保理念等現代思維方式。

2.裝飾藝術對服裝設計實踐的影響

現代服裝設計師在靈感的來源上不再局限于自然事物和傳統抽象思維,在實踐過程中,更多的是運用裝飾藝術中的靈感,比如中國的龍圖騰、摩洛哥的靠墊、巴布亞的屏風,這些意象直接成為現代服裝設計師的取材來源,這種直接現實性也是現代服裝設計的一大特點,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裝飾藝術的發展充分成熟,靈感的來源能夠直接作用到服裝設計中,在當下大熱的豹紋圖案、復古軍用鞋上面,設計師們在用裝飾藝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三、裝飾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實際應用

1.裝飾藝術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對人的感官影響直接而鮮明,因此在服裝設計中對色彩的運用于把握是一項重大的課題。色彩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其自然屬性比較固定,因為基于人類的生理屬性,在對顏色的反饋上具有一致性和穩定性,但是其社會屬性則會隨著歷史文化的變遷而被賦予不同的內涵,甚至在不同的地域間,其意義也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色彩在裝飾藝術運用上的豐富性,特別是在服裝設計上,色彩的運用影響到了服飾的視覺效果、心理效果和文化特征。

2.裝飾藝術材料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服飾的材料選擇上面也在不斷出現新變化。從最初的動物皮毛、樹葉草皮等就地取材的原料選擇,到如今的棉、麻、絲綢、雪紡、牛仔、呢絨、皮革等等材料,這極大地豐富了服裝設計的選擇性,而裝飾藝術上的材料也發展為金屬、石器、木材、貝殼、繩索等,這些材料因為自身天然屬性的特征,在裝飾藝術中呈現出諸如透明、粗糙、瑩潤、奢華、細膩等視覺效果,通過裝飾藝術對現代服裝設計的思維進行重組,創造出富有個性和時代感的作品。

3.裝飾藝術圖案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廣義圖案是指某種器物的造型樣式、結構色彩,而在服裝設計中,圖案則專指設計藝術中的裝飾紋樣,它包括了幾何圖形、人像、花卉、動物、風景以及其他抽象的圖形,這些圖案以或規律或雜亂的形式布局在衣物上,造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特殊的藝術魅力。得益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服裝設計中對于圖案的應用技巧更為靈活方便,由此衍生出多種多樣的服裝圖案,為現代服飾文化增加了豐富性。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服裝設計;靈感;調研;設計素材

人們在購物時往往會被商場里一件件精美的服裝所吸引,而服裝并不是設計師們揮一揮手中的畫筆就造就而成,而是經過設計師的靈感發掘再到成衣制作一系列的流程。通常情況下,服裝產品開發一般以下幾個階段:調研—— 服裝產品的設計開發——篩選設計——制作樣衣——調整總結。而調研是出于最初的一個階段,調研的深入度和細致度對整個服裝設計開發的過程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調研的概念及角色

根據牛津英文大詞典所著,調研是指:“針對素材和資料來源進行的系統化的調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建立起事實基礎并得出新的結論?!蓖ㄋ讈砜?,調研指的是調查研究,從過去或周圍的事物中學到新的東西。調研是我們展開設計開發的基礎,對于任何設計過程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時尚又在不斷的更新變化,每一季中消費者都希望設計師能對時尚輪回進行重新演繹, 由于這種不斷追求新奇感的壓力,設計師需要不斷對新的靈感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探尋,從廣泛到深入的調研,會給設計師們提供設計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資料與靈感元素,從而便可以開始對一組或一個系列的服裝進行演繹了。 由此可見,調研是設計師獲得靈感的起點,也是日后創作之旅的領航人。

二、調研的意義

調研為我們設計的各個方面提供素材,調研為設計中的廓形與結構提供素材,例如弧形下擺的西裝設計可能就來源于對燕尾服的調研靈感。整個服裝產品開發過程當中,服裝的細節設計往往是不容忽視的,好的細節設計通常會成為服裝別具特色的賣點。調研對服裝的細節也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設計過程中對細節設計的調研采集往往會成為服裝細節的重要靈感來源。調研同樣會給設計師帶來很多色彩,肌理,及面料裝飾方面的靈感素材,我們生活在色彩斑斕的世界中,自然界為我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色彩組合,調研的過程中設計師往往會發掘自己想要的色彩,從而奠定整個系列的設計基調。在調研過程當中,設計師會收集到各種天然紋理或者裝飾紋樣的信息,設計師往往會將這些信息轉化為印花和肌理的設計方案。

三、調研途徑及素材收集

設計的靈感可以存于我們身邊的任何地方,并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好的設計師善于從各個途徑去找尋靈感進而進行深入探索,調研通??梢詮臍v史,文化,自然界,書籍,網絡,旅行途中,相關藝術領域等多種方面去探索,進而展開深入而細致的研究。 服裝作為記錄歷史的一種方式,世界各國在每個歷史階段的服裝都不盡相同,每個朝代的服裝都非常具有各自的特色,設計師可以從不同朝代的服飾廓形,或面料及細節裝飾上獲得很多靈感素材。2012年秋冬大熱的羊腿袖造型便是將維多利亞時期的羊腿袖的造型與當今的時尚趨勢結合,可以將羊腿袖的造型演繹出全新的風貌。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世界各國都形成自己獨特而絢爛的民族文化,這些頗具異域風情的文化特色往往是設計師汲取靈感的重要源泉。 因此調研過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影響,設計師應當經常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進行探索研究,尋找可以激發創作靈感的元素。諸多設計大師都非常善于發現和運用民族元素,將其作為自己獨特的靈感源泉,演繹出別具民族風情而又不失時尚前衛的視覺盛宴。

繽紛多彩的自然界是眾多藝術家的靈感繆斯,大自然的萬事萬物亦可以為服裝設計師帶來結構,色彩,圖案等各方面的靈感素材,例如法國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從故宮的建筑物越檐屋頂的造型中取得靈感,設計出時裝肩袖部聳起的飛袖時裝造型。與設計相關的藝術領域如繪畫,音樂,戲劇等的探究,往往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繪畫中的色彩和人物通常稱為設計師創造是的繆斯女神。而今音樂與時尚的聯系更加密切,搖滾音樂經常是朋克之母薇薇安.韋斯特伍德的獲取靈感的重要途徑,而著名歌手麥當娜也常常成為眾多設計師不斷獲取創作靈感的源泉。

具備探尋和發現周圍的世界的能力對設計師非常重要,因此旅行也成為調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風土人情可以幫助設計師拓展思維,也會為設計創作帶來大量的信息資料。如在2010秋冬時裝周上,輪廓夸張的粗呢外套,裝飾灘羊毛的袖型以及隨處可見牦牛毛和羊毛的裝飾,無不體現出不羈和原始的美感,源自于設計師在旅行當中體會了寒風揚起閃耀銀色光芒的飛雪,冒險的游牧民族跋涉崇山峻嶺和想象的疆界,踏著風雪翩然而至而所獲得的靈感與創意。

綜上所述, 調研是設計師在做服裝設計開發的必不可少的過程,給設計師提供源源不斷靈感并記錄靈感素材。對廓形結構,面料,色彩,肌理等各方面進行深入的調研,可以讓設計思路漸漸清晰,啟發設計師找到設計方向,從而縱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優秀的設計師總會不斷的挑戰自我,通過各種調研途徑找尋新的靈感和素材來激勵他們的工作,因此設計師應當重視調研的過程,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從自然界,歷史,文化及旅行等多方面著手,找尋可以激發創作靈感的素材資料,從而開啟刺激而又有趣的設計之旅。

參考文獻:

[1](英)西蒙.西弗瑞特 《時裝設計元素:款式與造型》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9.1

篇3

關鍵詞:慢時尚;慢時尚理念;獨立設計師品牌

慢時尚理念興起的社會背景

1.新經濟浪潮呼吁生態環境保護

當今的商業世界正以全球化和科技這兩大主導力量為支撐而迸發著高漲的熱情,它像一把雙刃劍,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一方面,全球化極大地提高了各經濟體相互之間的依存度,而科技也已經從機械化時代進入數字化時代,尤其是計算機、互聯網、手機和社交媒體等新興事物的迅速發展,對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經濟的迅速全球化也給當代世界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如日益嚴峻的全球變暖和環境污染問題,,給企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在這樣一種社會大背景下,低碳文化悄然步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追求環保、自然、健康的理念特征和生活狀態,這些悉心關注自然生態的服裝品牌,如氧氣生活O2life和無印良品MUJI等,都堅持自然低碳的著裝主張,他們在理念和靈感上傾向于本土化的傳統元素,在面料上選用棉麻等自然材質,在設計上注重個性化的原創表達,在服務推廣上關注人的情感延續。當生態環保風越吹越熱,各服裝品牌也在重新探索新的表達方式。

2.消費時代下快時尚的弊端

充斥著流行符號與機械元素的后工業時代,速度快、高頻率、時尚度高的快時尚品牌在這個消費主義的社會里橫行霸道,讓追求時尚的人趨之若鶩,樂此不彼??鞎r尚服裝品牌理念以“快”、“狠”、“準”為主要特征,快時尚服飾始終追隨追當季潮流,新品到店的速度奇快,櫥窗陳列的變換頻率更是一周兩次?,F代快時尚影響下的服裝品牌通常奉行物美價廉與時尚推新的設計理念,這種服裝設計適應現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同也緊跟潮流,以新穎的時尚感來滿足更新快、市場淘汰快的特點,適合服裝的規模化、機械化和批量化的生產。快時尚在帶來各種便捷、時尚流行程度強的同時,它做工不佳、穿后即扔的特點也在加速消耗地球資源。其次,快時尚消費改變了人與衣物的情感聯系??鞎r尚這種快速滿足、丟棄、再次消費的模式是“快速時裝”業只重利潤、投其所好、不計后的表現,這種惡性循環也令多數消費者愈發毫無節制,過分的消費。此時的人們似乎遺忘了舊時那種珍惜衣物、縫補衣服的歲月和記憶,如今在快時尚的掌控下只有感官刺激與虛榮心,缺乏長久的情感關聯。再次,為了保證產品的持續熱銷,滿足人們不斷膨脹的時尚欲望,快時尚品牌往往遵循緊跟時尚潮流的原則,通常的做法是抄襲一線大牌的設計,這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服裝原創力的表現和發展。

慢時尚理念在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中的具體表現

1.倡導生態環保與可持續

如今,各種環境問題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重視,越來越多的服裝品牌也積極地加入到環保的行列中。材質精良、設計考究的高級定制服裝無疑是相對環保的,60年代的嬉皮風格也在某種程度上宣揚環保理念。但是在現代,隨著市場對符合倫理的產品的需求擴大化,設計的重點將朝著經久耐用、設計講究的慢時尚方向發展。減少因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浪費資源的加工行為,將每一份資源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1]提倡自然生態理念、使用健康環保面料、推廣自然保護意識、延長產品使用生命,這是慢時尚理念下服裝品牌的生態平衡表現。

中國的例外、ZAIN、素然ZUCZUG等品牌,在設計中都注入了生態環保、關愛與節制、平衡和悠然的慢設計味道,在他們的帶動下,時裝界將體現出更多對天然、健康、低調、舒適、知性和品質的追求。

2.以原創為前提,追求生活的藝術化

作為獨立設計師品牌,原創是其最核心的競爭因素。在現代慢時尚理念的影響推動下,源源不斷的創意被融入進設計中。設計師品牌的服裝產品與普通成衣不同,它的實用價值包含更豐富的內容,它表達的是設計師的個人思想與藝術主張,而人們在購買他們的設計作品時,也不單純是購買服裝的實用價值,而是對設計師的哲學觀、藝術觀和價值觀的認同,對生活藝術化品質的追求。[2]慢時尚理念要求設計師關注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將生活中的靈感進行藝術化的升華,這種做法并不意味著速度上的減緩,而是更加追求作品靈魂的塑造和深度的挖掘。慢時尚理念下的獨立設計師品牌往往使“生活藝術化”,注重與當代藝術的緊密結合,也強調從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中擷取靈感源。

圖2-3 茶缸Cha gang

例如,茶缸Cha gang(圖2-3)是中國本土設計師王一楊的設計師品牌,茶缸最大的特點是它并不過分地關注流行,而是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對生活的記憶為靈感,并以服裝的形式將這種生活及記憶的痕跡表達出來。設計師王一揚關注70年代以及那個年代給人們留下的悠遠緩慢記憶,認為白色藍邊茶缸作為那個時代人們極其熟悉而常用的物品,具有樸實的代表意義,它可以引發人們對當今快節奏生活的反思。在王一楊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哲學中虛與實,空與有的對比和節奏,不僅有尺度的對應,還有人和衣服的對應。茶缸中有一件背部鑲拼白色條狀布塊的黑色毛衣(圖2-4),是王一揚認為迄今為止最出狀態的作品,這件衣服的設計呈現了中國哲學中虛與實、空與有的對比和節奏,顯示出含蓄和飄逸的氣韻之美,它以極其松弛的態度找到了尺寸和比例的感覺,那條背后游離于身體之外的白色,是從建筑“虛實”概念中引申的一個實踐。茶缸的品牌理念擷取生活中的元素并通過藝術化的原創設計手法來展現服裝的思想,它表達的是一種慢時尚的生活態度和對生活藝術化的追求。

圖2-4 茶缸黑色毛衣

3.強調品牌生命的張力

相對于快時尚,慢時尚是富有靈性的,情感的藝術存在。[3]它不盲目地跟隨時尚潮流的步伐,而是有自己堅持的理念,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并且隨著時間的流動而愈發顯示出其自身的魅力,因此慢時尚理念下的服裝品牌是具有生命張力的,能夠讓消費者細細品味出其中的內涵和意蘊。同時,慢時尚理念要更富有社會責任和道德感,要求品牌具有獨立性和責任意識。[4]這就要求慢時尚理念下的服裝品牌的風格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集現代、未來、科技、藝術、自然、傳統手工藝等多種審美意向為一體,既要從自然界、歷史長河和傳統文化中尋找溫馨的人情味,也要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用前瞻的視野,表現為未來的無限暢想,使其真正擁有豐富且寬廣,創造和體驗并存的生命張力。

在國內,雖然慢時尚設計理念還沒有引起軒然大波,但是許多獨立設計師品牌已經滲透除了慢時尚設計的味道。比如服裝設計師馬可的例外品牌,堅持創新的價值追求與傳統的東方文化,致力于將原創精神轉化為獨特的服飾文化以及當代生活方式。例外的服裝以不對稱的解構主義為主要特征,詮釋了崇尚大自然的理念,擅長使用棉麻質地的面料和傳統的手工藝,表達出一種對自然的尊重和隨性質樸的生活方式。另外,2011年例外在廣州開設了全新的文化生活概念店“方所”,是涵蓋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在內的一體式全新文化空間?!胺剿敝荚谝獮槎梦幕瘎撛焐畹乃腥?,打造一個內在渴望歸屬的地方,更要讓中國的文化得以延續。[5]“方所”這一空間充分地將藝術、文化、時尚和美學完美地糅合在一起,體現了慢時尚的韻味。

4.挖掘民族傳統思想內涵

當今社會越來越強調傳統和本土文化,作為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成了設計師們尋找靈感來源和表達方式的首要之選。中國文化的突出特點是強調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形合一,因此,古人在服裝審美上十分注重整體的和諧感,追求服裝的精神、氣質和神韻之美。[6]這種積淀了幾千年的審美觀念契合中國人內在的審美心理,所以,大多數本土服裝設計師品牌喜愛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靈感元素,使服裝呈現出一種中式的、儒雅的韻味。

設計師張達的服裝品牌“沒邊”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品牌名稱寓意了設計師對品牌寄托于美好的愿望:沒有邊界,或者說重新建立美的標準,在有限的設計空間中發揮無限的自由。如圖2-7,是設計師張達的作品,他以洗練的平面剪裁揚名設計界。作品中呈現出的是服裝平面狀態與立體狀態的自然轉換,設計師通過內部的結構處理,使服裝平放在桌上時呈現出完全的平面狀態,穿在人身上之后則會在人體不同部位呈現出各種立體狀態。“沒邊”全部是平面剪裁,看似平展,但穿上身會產生自然的褶皺感, 這可以看出設計師的設計思考過程。這種思考的過程也可以傳達出一種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并且體現了設計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柔和、緩慢而又富有韌性的道學理念。這是慢時尚理念的充分體現,使他的作品產生了一種平和、凝重而又暗藏機智的魅力。

圖2-7 張達“沒邊”作品

結語

當前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促使各服裝品牌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思考品牌發展的未來。全球慢生活運動的興起,倡導人們放慢腳步,享受生活,希望人們能夠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和傳統事物。慢時尚理念的出現,是對當代社會環境問題以及快時尚的反思,慢時尚代表的是一種對社會和對生命充滿關懷的責任意識。中國的獨立設計師品牌則充分體現了這樣一種慢時尚的理念,它們在服裝設計中來倡導生態理念,有獨立的設計思想并且追求生活的藝術化,關注和體驗生活,追求作品靈魂的塑造,強調服裝的生命張力,同時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使服裝集現代、未來、藝術、自然與傳統于一體,表現出一種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慢時尚美感。

參考文獻:

[1] 徐珊. 淺談慢時尚理念及對服裝設計的影響[D]. 山東:設計藝術學,2012.

[2] 史小冬. “模糊理論”在本土設計師品牌產品設計中的應用[D]. 浙江:服裝設計學,2010.

[3] Alastair Fuad-Luke,“Slow design: a paradigm shift in design philosophy?”Design by Development conference, Bangalore, India, December 2002. See .

[4] 杜軍虎. 談慢設計[J]. 裝飾,2008,11.

[5] 北京盛世嘉年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構建服裝品牌力量[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1:282.

[6] 荊馨. 本土服裝設計師品牌視覺風格研究[D]. 上海:設計藝術學,2007.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

篇4

關鍵詞: 服裝專業 理論學習 記憶方法

無論哪門知識,都離不開“記憶”的鞏固,服裝專業的理論學習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記憶方法,記憶方法的選擇、運用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接受程度、專業技能和綜合成績。記憶方法有很多,在理論學習中要學會尋找好的記憶方法來幫助學生減輕負擔,提高效率,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化被動為主動,這對他們自身素質的提高,日后的深造,以及服裝設計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十分有利。在這一點上,對服裝專業理論學習中記憶方法的探討,就顯得很有必要而有意義。

一、記憶的概念及分類

1.記憶的概念。記憶可簡單理解為“記住”并能“回憶”。心理學的定義是:記憶從“記”到“憶”,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環節。人們通過記憶積累經驗,擴充知識。在這里,我們把識記、記住、回憶都統稱為記憶。

2.記憶的對象及分類。在服裝專業理論學習中,記憶的對象即材料歸納為兩部分:其一是各專業課程基礎理論知識,如概念、原理等;其二是指導實踐的理論或由實踐摸索、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體會匯成的理論。根據材料有無意義或學習是否了解其意義,把記憶概括為意義記憶和機械記憶。

意義記憶主要指通過對材料的理解而進行的記憶。理解是記憶的基礎,要想記住,先要理解。因為找到了相互間的聯系,理解了知識的原委,弄清了原理的來龍去脈,所以能夠記住,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會忘記,達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如在服裝結構制圖中前胸與后背的關系中講到男女前后腰節的比較:男性后腰節長于前腰節,女性前腰節長于后腰節。這對初學者來說有難度,若不理解,只靠重復去背、去記容易記錯、記反。但若理解了男女胸背特征的區別,在記憶時,簡易畫出男女胸背特征的草圖,就能既快又準地記住這一點。這就是建立在理解男女體型差異基礎上的意義記憶。還有一些制圖公式、符號、數的代表意義等,理解了,記憶就會變得很容易,即使暫時忘了,也可以駕輕就熟地重新推導出來并回憶起來。

機械記憶主要是指依靠機械重復而進行的記憶,這里主要是對毫無關聯的知識的記憶。學習者只按材料的表現形式去記,而不顧及材料的意義及其關系。

二、講究記憶方法的原因

目前客觀上存在著一些不利于記憶的因素。

1.部分學生自身的狀況所決定的。

2.記憶方法不當所造成的。

3.對理論知識的輕視。

三、增強有效記憶的措施

1.利用多種感官協調記憶。服裝專業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的示范課,許多學生在看時往往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就純粹看,殊不知操作課也像其他課堂教學一樣,需要動手記錄。要記下操作步驟、方法、要點等,課后及時整理。

2.養成“俯而讀,仰而思”的習慣。通過誦讀好和回憶交替熟記的方法一直優于僅僅通過反復誦讀教材熟記的方法,因而最好的記憶方法應是“俯而讀,仰而思”。

3.明確記憶目標。記憶目標越明確、越具體,記憶效果就越好。

4.選擇最佳記憶時間和環境。一般來說,清晨起床后和晚上臨睡前的記憶效果比較好。因此選擇這兩個時間段進行記憶是比較適宜的。

四、記憶方法的運用

記憶方法有很多種,以下是我在服裝教學中對記憶方法的經驗總結的實例。

1.想象記憶法。想象記憶法,就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對于那些難以記憶的知識,通過發揮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力,將其想象成為一個場景或畫面(用一句順口溜加以概括),讓這些知識在頭腦中有一個深刻印象,以達到記憶目的。例如服裝原型知識中,運用“想象記憶法”記住中間體英文字母P、R、T的表示意義,用一句通俗的話就可以:“踢(T)死(4)阿(R)六(6)八(8)屁(P)”。利用諧音把英文、數學與中文的意思聯系起來,很快就可以把中間體與英文對應記住。雖然這句話一出會引起一陣哄堂大笑,卻不失為一個好法子。

短體144―148―152 148 中間體 P P―8―148

普通體 152―156―160 156 中間體 R R―6―156

高體160―164―168 164 中間體 T T―4―164

2.圖文對應記憶法。圖文對應記憶法,是指利用圖形的直觀效果來輔助文字材料的記憶。

3.先概括后擴散記憶法。我們可以先把實記內容壓縮,找出關鍵點,再在“樹干”上添枝加葉。比如:人體代號的劃分及其胸圍差的范圍有一張表格,這張表格比較重要,在教學中作識記要求。

首先,把這張表格概括壓縮,只記C體型――“樹干”,男子胸腰差小于2―6,女子胸腰差大于4―8;然后,“添枝加葉”,在某個數值下一數(如6的下一數7)的基礎上依次推加4厘米差值;最后,注意在Y體型處,不論男女,在4厘米的基礎上都多加1厘米。

總之,我們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要做到先理解,再識記,對于毫無意義、關聯的材料,看看有什么內在聯系,抓住關鍵要點,若真屬于非靠強制記憶不可,再去記、背也不遲。

記憶的方法還有很多,大家要重視專業理論的學習,積累經驗和訣竅,選擇適當的記憶法,使得它們相互補充。多中記憶方法相互運用,爭取在專業學習上取得更大進步。

參考文獻:

[1]駱振楣.服裝結構制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葉奕乾,祝蓓里.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黃金威,金寰.學習意識、方法、習慣訓練.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

篇5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新型產業層出不窮,在這其中,一種以創意為主的新型產業逐漸嶄露頭角,在許多行業,創意都有其生長的土壤。本文首先介紹了文化創意產業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再介紹了藝術設計課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化;藝術設計教育;藝術設計課程

一、前言

創意產業是各種行業發展的先驅,它推動了許多產業的發展,向大眾推廣許多新的思維、設計、理念,所以值得投入大量的資源來培育創意人才。由此誕生的藝術設計教育課程旨在為設計行業培育出更多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但是因為其歷史較為短暫,課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并想辦法解決。

二、文化創意產業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1.文化創意產業化的概念。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持續提高的當下社會中發展出的新型產業,它非常推崇創新,注重個人的創造力和思維的活躍性,它需要現代社會高端的電腦技術、活躍的信息傳遞作為基礎。在滿足這些需求后,創意產業能夠爆發出相當大的創造性,以自身的先驅性領導其他產業飛速發展。創意產業的涵蓋面非常廣,它是一種文化產業,但是卻可以涉及廣告傳媒、建筑設計、藝術設計、電影戲劇等各個方面,并且在這些產業中占據領導地位[1]。不過除了社會物質基礎之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還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文化創意必須是人的文化創意,這就決定了它的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基礎。我國為了促進創意產業的發展,在不同領域均開設了培育創意人才的教育課程。藝術設計教育課程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現今還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2.文化創意產業化的重要性。文化創意產業在其他產業中具有領導地位,其相應的創意人才也是各個領域行業的搶手人才。因為創意已經逐漸成為一種隱性資產,它的發展可以促進企業具備持續發展的潛力,在競爭中始終走在其他企業的前方,這一份優勢對于競爭激烈的各個行業中的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文化創意產業是許多企業爭相發展的方向,一些高素質的創意人才也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文化創意的產業化能夠促使這一產業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同時也意味著一份產業的發展逐漸具備輸出與輸入兩方面。我國為了促進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正逐漸在教育中也增加相應的教育課程,為社會提供具備專業素養的創意人才,但是我國創意教育尚受到教育體制的制約,面臨著許多挑戰。

三、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發展中的問題

1.創新性不足。我國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以學為主,無論是哪項科目,學生都是在教師的領導下學習先人的知識,以掌握和運用知識為主。藝術設計教育雖然主打創新思維,但是由于其課程采用的仍是和其他課程相同的教學模式,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學習的仍然是前人的經驗,繼承的是前人的思維和成果,缺乏相應的延伸和發展。并且,學生學習的科目相同,上的課程、做的練習都相同,很難在這種統一的學習中發現具備創新潛力的學生。而一些具備創新能力的學生,也在固化死板的學習模式中逐漸失去了自主思維的能力[2]。當然,藝術設計課程中,對于經驗的繼承是必須的,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評判與鑒賞能力,了解優秀的前人是如何思維的,這有利于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也能幫助他們拓寬自己的眼界,但是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的重心仍然應當放在學生的自主創造方面,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自主判斷的能力。若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味等著教師為他們指出設計的重點、方向和方法,那么他們將逐漸失去自主思維的主動性,而這本是藝術設計課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學生會逐漸習慣模仿前人的手法、視角和構思,在思維中形成固定的程序,讓視線范圍開始變得狹窄,最后導致培育出的人才在前人的道路上具備相當高的素質,但是缺乏自己走出一條道路的能力,從而也限制了創意產業的發展。

2.文化素質不高。從高中教育分科開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甚至是學生自己,都存在一種觀念,那就是只有學習不好的學生才選擇藝術專業。這是一種非常偏頗的想法,藝術與文理科都是平等的方向,選擇藝術的學生同樣具備很強的文理科學習能力。但是,這一觀念卻在現實中被廣泛認可,文理科被當成高中發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在文理科方面無法取得很好成績的學生才去選擇藝術類的方向。這就導致了高校開展藝術設計課程后,所招進的學生大都是人文素養較差,不具備較高的素質,再加上這幾年高校逐漸擴招,放低了招生要求,使招進的學生素質進一步下降。實際上,能夠在藝術設計中取得較好發展的人才,勢必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作為基礎,只有擁有堅實的文化基礎,學生才能在藝術設計中更好地理解課程知識。比如建筑設計,學生需要掌握數學與物理方向的知識,也要根據實際情況掌握歷史與語文方面的背景知識。比如服裝設計,學生需要掌握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可以說藝術設計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素養的培養。不僅僅是生源問題,即使是高校的教育也仍然是只重視專業技能教育,忽視人文素養教育。學生學習的大部分課程都是色彩、技術的運用,極少見人文素養的提高課程,只有一些民間藝術方向的課程會保留一些關于民間藝術歷史背景的課程。這種存在嚴重偏頗的課程設置,導致學生進一步忽視人文素養的重要性[3]。當學生學成畢業后,他們具備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卻缺乏知識底蘊,在工作中不能依托豐厚的人文素養進行設計。試想,當建筑設計師不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當服裝設計師不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當游戲設計師不了解受眾人群的文化視角,他們設計出的產品,即使創造力十足,又如何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如何推動創意文化的發展,如何能夠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四、發展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的措施

1.提高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的基礎。藝術設計的發展,究其根本就是創造力的發展,所以藝術設計教育課程應當更加注重對于學生自主創造能力的培育,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輸。在這方面,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創造性的作業,讓學生運用知識自主完成,并將作業成績記入學生的最終成績,對于一些非常具有創意的作品還要提出表揚。學校應當給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鼓勵各種自主社團的開設,用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來促進學生思維的拓展;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創意比賽,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的舞臺。教師在進行一些設計項目的研發時,可以招收一些具有潛力的學生作為助手,學生年輕活躍的思維能夠幫助教師找到新的方向,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做一些社會前沿的工作,提前為學生展現發展的方向。一些開展了校企合作的學校,可以將已基本完成理論學習的學生送到與學校合作的企業中進行實習,在實習中,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走在社會前沿的設計行業是如何發展的,能夠接觸到一些設計專業的工作人員,體會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樣,學生不僅拓寬了眼界,在受到新的思維激發后,也能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

2.提高文化素養。藝術設計離不開人文素養作為基礎,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首先,高中時期就不應該指引文化科目成績好的學生選擇文理方向,而是應當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選科思維。當學生傾向于藝術專業時,學校不能干涉學生的選擇,還應當為其排除來自家長和社會的障礙,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向[4]。這樣,高校在招生時,就能獲得具備較高文化素養的藝術設計學生,從源頭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高校在開設藝術設計課程時,也應當開設與之相配合的綜合課程。綜合課程可以包括基礎的數學、物理、化學、人體結構比例或者建筑受力分析等理科知識,也可以增加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規律等文科知識,還有心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這些可以作為學生必備的主修課程,也可以作為選修科目供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例如心理學、數學、英語就應當作為學生在設計專業知識以外應當掌握的學科,而人體學設計、建筑力學、生態學等在特殊方向才需要的學科就應當在學生對自己將來涉足的行業有一定傾向后有選擇地學習。學校也應當安排一些校園活動,例如人文講座、文化競賽、文化社團活動等,讓學生在校園活動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教師也應當讓學生明白,藝術設計并不是獨立的學科,它可以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它應當是藝術與文化、科學相結合的科目。學生應當明白文化素養對于藝術設計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為自己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結語

創意產業化的背景下,需要人才具備創新能力和堅實的文化基礎,因此,高校在藝術設計課程上,應當多鼓勵學生自主思維創作,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開設更多能夠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科目。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才能推動創意文化的產業化,才能推動我國的創意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童宜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特征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56-59

[2]侯立平.文化轉型與中國當今設計學學科本科教育課程設計的變革[D].中央美術學院,2013:34-38

[3]吳威.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互動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4:102-105

篇6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 隱性創意經濟 可持續發展 對策

【中圖分類號】F061.1 【文獻標識碼】A

金融危機過后,我國經濟健康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對經濟結構做出適當調整迫在眉睫。傳統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資源和環境承受著巨大壓力。這一波金融危機對金融業沖擊尤為嚴重,很顯然,金融業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難以成為拉動經濟繁榮的基礎產業。當前,絕大多數傳統產業已經完成了世界范圍內的產業布局,因此,為新的繁榮周期發掘核心產業是今后各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以低耗能、清潔型為核心的隱性創意經濟有可能承擔此任。

發達國家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現狀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隱性創意經濟迅速興起,發達國家已經將本國經濟發展的重點轉向隱性創意經濟,不言而喻,屬于隱性創意經濟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歐美國家已將創意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來大力發展,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國的隱性創意經濟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推動這些國家隱性創意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正是源于各國政府多種舉措的重要作用。顯然,我國隱性創意經濟要發展,也應該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各級政府要加強對隱性創意經濟的扶持,推動隱性創意經濟快速發展。①

英國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概況?!皠撘饨洕焙汀半[性創意經濟”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英國,英國也是最早發展創意經濟的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首相布萊爾任期內強力推動創意經濟發展,這個時期也是英國的隱性創意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據英國跨部門商業注冊機構(IDBR)統計數據顯示,英國從事與“隱性創意產業”有關的企業超過122,000家,約占企業總數的7.6%。這些企業中,75%主要從事數字藝術、計算機輔助設計、數字音樂、視覺傳達和表演藝術方面,產值達到1125億英鎊,對英國GDP的貢獻為5%,已超過大部分產業對全英GDP的貢獻。②

法國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概況。法國的設計業是該國隱性創意產業的代表行業。法國設計業范圍非常廣泛,涵蓋了環境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包裝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時尚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設計研究等。研究表明,設計公司主要的業務內容是產品設計,占所有設計公司業務量的60%,但是產品設計的利潤率并不高,相比較而言,包裝設計利潤率豐厚。據該國工業設計促進協會統計,設計業的年營業額約為30億歐元。巴黎是國際時尚大都市,也是大部分設計公司的云集之地,法國55%的設計公司總部設在巴黎,這些公司無疑極大促進了就業,提供了全法國78%創意設計工作崗位。③

瑞典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概況。瑞典的隱性創意產業發展非常迅速,也奠定了的該國在隱性創意經濟方面的領先地位。瑞典就業結構統計數據分析,從2010年至2013年設計業和數字多媒體產業是瑞典隱性創意產業中發展速度排名第一的行業,其次是表演藝術、平面藝術、文學等。音樂和電影是瑞典最具代表性的創意產業,瑞典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音樂輸出國之一。電影產業尤為成功,幾十年來產生了許多經典名片,也培養了諸多聞名世界的導演和電影明星。瑞典的汽車與建筑業能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除了高新技術的貢獻,其中工藝設計因素不可忽視,在一定程度上,創意文化已經成為瑞典文化的代表之一。

丹麥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概況。丹麥隱性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多項激勵政策促進創意產業發展,隱性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帶動丹麥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了有力推動和促進隱性創意產業的發展,國家貿易產業部和文化部共同發表了一份《丹麥的隱性創意潛力》報告,其中詳細闡述了丹麥隱性文化創意產業的范圍和產業政策的策略重點,其主旨是為該國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提供參考數據。該報告詳述了丹麥的隱性文化創意產業涵蓋的9個領域,并列出每一領域產業鏈的詳細定義。丹麥政府選擇將文化、電影、音樂、新興媒體作為其隱性創意產業發展的四個重點領域。

德國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概況。在德國,“文化經濟”和“隱性創意經濟”是同一概念。德國重視數字技術的推廣,隱性創意經濟在德國發展迅速。以2003年至2008年為例,其銷售額從1172億歐元增至1319億歐元,增加值遠遠高于化工業,略低于汽車業。德國政府在文化政策制訂方面也表現出其獨特性,至今沒有出臺一個正式的官方文化政策。德國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以下特點:行業跨度大,創造是其共性;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為主體;以大城市為龍頭、輻射周邊地區的集群化趨勢日益明顯。④

我國隱性創意經濟的潛力分析

隱性創意經濟從歸屬來說,屬于宏觀創意經濟和區域經濟,涵蓋面非常廣,包括攝影、建筑、雕塑、動畫、數字媒體、工業設計、藝術設計和藝術經濟等。據統計,我國創意產業的隱性經濟增長率可達年均10%以上,因此,大力推動隱性創意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強大的支撐作用。

從國內經濟形勢分析,國務院2014年1月22日召開常務會議部署“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會議確定了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是對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延續,是結合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情況提出的富有針對性的新舉措,表明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認同的。同時他也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當前推動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有力抓手。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教授也表示,推進設計服務、文化創意以及與之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切中了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最核心價值,通過最合理的方式實現了其價值。他表示,創意設計較難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但對其他行業的融合發展、轉型升級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時,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也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及產業融合化發展的未來方向。

在隱性創意經濟占經濟總量比重方面,總體來看,我國的隱性創意經濟所占經濟總量比重與其他國家類似,但也有其獨特性。奧地利一位經濟學家深入研究了76個工業國和新興工業國的非正規經濟情況。數據表明:在歐美發達國家,“非正規經濟”大約占GDP的15%以上,在發展中國家,其所占比例較高,基本都在30%以上。該研究還指出,“非正規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約占其GDP的70%以上,規模最小的國家也要占其GDP的10%。⑤

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經濟不斷轉型,隱性創意經濟逐步增加。有學者研究表明:20世紀80年代,我國隱性創意經濟占全部經濟的比重約在5%以下,到上世紀末迅速增加到20%,2000年至2013年隱性創意經濟增速減緩。目前其規模估計約占GDP的10%到20%之間。

我國隱性創意經濟的現狀分析

近些年來,憑著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工廠,設計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不可否認,不管是我國的隱性的設計經濟還是表層的設計經濟都與世界強國有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隱性設計經濟的管理方式、市場運行方式等方面相當混亂,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和各級政府對于設計經濟的戰略地位沒有形成系統的、完整的認知,產業發展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法律和金融支持,從而導致設計經濟進入不能持久發展的經濟怪圈。

第二,缺少產業運行的良好環境,市場化的短視行為極為普遍,而且設計教育的落后導致生產者的專業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監管機制不夠完善,特別是作為隱性設計經濟支柱的創意行為或產品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激勵。

第四,受傳統重道輕技的思維影響,創意行為的市場轉化能力有限,不能達到產品市場化運行效益的最大化。當然,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沿海地區逐漸意識到設計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比如,近期廣東省就率先將設計經濟作為今后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加以提倡。

我國隱性創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隱性創意經濟在我國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較仍有很大的差距。為了使我國隱性創意經濟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是分析我國創意經濟基礎和發展情況,并積極引進其他國家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先進理念,尤其是創意園區建設的重要經驗??梢詮囊韵聨追矫孀龊霉ぷ鳎?/p>

第一,以宣傳為先導,營造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隱性創意經濟、隱性創意產業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還是很新鮮的詞匯,對創意經濟在發達國家的發展情況以及它與傳統經濟的差異更是知之甚少,也無法預見創意經濟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營造社會輿論氛圍十分關鍵。要通過各種媒體多渠道立體化地宣傳隱性創意經濟目前的發展情況,尤其是隱性創意經濟的經濟拉動優勢,盡可能地擴大隱性創意經濟在本地區的影響。網絡是最不容忽視的宣傳平臺,創意經濟園區要構建自己的網絡平臺和相關行業網站,多方位擴大隱性創意經濟的影響力。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多種標志性的活動,來擴大隱性創意經濟的社會影響。比如,定期舉辦以創意為主題的研討會、交流會、大獎賽等。高校是培養創意經濟人才的搖籃,上述活動要深入到各類藝術院校。鑒于目前我國大學創意經濟人才的培養還較為滯后,宣傳引導對高校畢業生未來的就業方向選擇、對于隱性創意經濟的人才規模擴大和質量提高都十分重要。

第二,以政策引導為保證,加速隱性創意產業發展。發達國家及地區的成功經驗表明,隱性創意經濟是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國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既需要借鑒先進的經驗,也要有細致的調查和研究。各省要摸清本區域內近年的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情況,明確本區域內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制訂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時,城市文化特色和品牌效應也很重要,要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體系,將產業鏈延伸,強化產業輻射功能并完善創意產業集聚區。此外,還要重視發揮政府的組織作用,對本地區隱性創意經濟進行統一規劃和整合,優化創意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依靠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動創意企業的發展,強化行業間的合作和協調,增加創意研發的人力和財力投入等。

第三,以資源合理配置和提升服務為手段,為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搭橋鋪路。隱性創意產業是新興產業,企業在起始階段都存在規模小、資金少等問題,獨立生存的能力還不強,在這個關鍵階段,良好的服務環境尤為重要。另外,不同于傳統經濟,智力和技術密集型是隱性創意經濟的特征,創意人員尤其關注文化、環境和服務水平。因此,發展隱性創意經濟時,配套的公共服務業要先行考慮,先行發展。此外,還需要發展創意經濟發展的網絡服務平臺,便于業界的交流互動,為創意企業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務。⑥

第四,以資金扶持為動力,拓寬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渠道。創意企業最顯著的特征是智力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企業,很多創意企業在起步時,資金是關鍵,也是最需要的。創意產業由于存在投資風險,要想獲得銀行貸款絕非易事,融資也有難度。以河南為例,在創意產業中,小企業仍然占大多數,規模大的企業很少,資金缺乏是這些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需要省、市政府制定相關的發展扶持政策,對這些企業在金融政策上給予充分傾斜。但僅僅依靠政策的推動來解決創意企業的資金缺乏問題還遠遠不夠,要鼓勵社會資金積極參與投資,解決隱性創意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后顧之憂,只有如此,創意產業才能更長遠、快速和大規模發展。

第五,以人才培養為龍頭,壯大隱性創意經濟人才隊伍。具有創造能力與創新意識的人才隊伍是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目前創意人才數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創意人才培養任務十分艱巨。創意人才的培養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在培養時要通盤考慮短期和長期效應。創意經濟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發展前景良好,要充分發揮本區域內的大學人才優勢,加快培養創意人才,可以嘗試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和平臺,諸如提供獎學金、產學研一體化、提供實踐基地、組織作品展覽、邀請創意精英講座,建立高校和創意企業合作等,使學生盡早接觸創意經濟,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甚至較早地融入業界。另外,還應在課程體系之中,單獨設置有關的拓展課程,促進創意學校與企業聯合,探索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綜上,我國經濟環境與歷史發展特點有別于英、美、法、日等發達國家,這也決定了我國隱性創意經濟的發展之路要汲取經驗,但又不同于這些國家,我們要立足國情,通過采用宣傳、政策、服務、財力、人才等措施,多管齊下,實現我國隱性創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河南工業大學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后金融危機時期河南省經濟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項目編號:2014149)

【注釋】

①徐丹丹,宋欣,張維昊:“國外城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支持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第17~18頁。

②張婷:“歐洲隱性創意設計經濟發展現狀、特征及借鑒”,《商業時代》,2012年第5期,第15~16頁。

③俞思念:“創意文化與創意經濟在當代中國的興起”,《學習論壇》,2011年第4期,第25~26頁。

④張乾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盈利模式”,《新聞前哨》,2012年第1期,第43~44頁。

⑤李剛:“文化創意產業對轉型城市的影響與內升路徑”,《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第1期,第65~66頁。

篇7

關鍵詞:精簡;精準;精英;設計教育

一、設計教育的發展及要求

縱觀世界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歷程,一個國家的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通常與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從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設計教育發展的水平。

創建于1919年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徹底地變革了傳統的藝術教育體制,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基礎,它開創了現代設計教育理論和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法,建立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基礎課結構,把對平面、立體和色彩結構的研究三方面獨立起來,使視覺教育第一次牢固地奠定在科學的基礎上,而不僅僅是基于藝術家個人的非科學化的、主觀的、不可靠的感覺基礎上。

我國的設計教育起源于近代學堂的圖畫手工課和民國時期的工藝美術,當時擔任教育總長的先生在對美術和設計的教育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強調美術和設計并重,提倡美術和設計的綜合教育思想,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當時中國的美術教育和藝術設計教育。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大量的藝術家、學者留學歸來,并集中了一批主要從法國留學回國的藝術家和來自西歐國家的設計師擔任藝術設計教學工作,也是他們將西方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帶到了中國。

20世紀前期的設計教育要求學校學習氣氛自由,現代藝術傾向強烈,并注重基本技術訓練和藝術素質的培養。隨著將中國傳統的“圖案系”更名為“實用美術系”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等客觀因素對設計的影響也進一步加大,裝飾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這些學科也都應運而生了。

二、隊伍的“精簡”

隨著近些年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作為應用型學科的藝術設計專業也不免于就業壓力日益劇增的沖擊,這一現象不得不引起教育者們對于當代設計教育的理念及方式方法的一些思考和探究。

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僅只超過1%,在90年代初也只有5% 多點。此時的設計教育發展基本上遵循著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具體的辦學條件有序地推進。同時也形成了以傳統的美術學院為核心、強調專業的“藝術設計”與部分工科大學的“工業設計”共同推進的兩大特點,并將培養“高級設計人才”作為辦學目標。此時,因為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延續著“個性化教學”的傳統,強調師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在“因材施教”、“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專業的提升。

近些年來,國家一直提倡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速度,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也隨之不斷攀升,“擴招”必然使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到高等教育,國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一些,但是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大量涌入大學校園,必定增加了老師教學中的困難,不可能在繼續堅持“因材施教”的形式,而只能以一個平均的標準來衡量學生。這無疑使一些有設計天賦的同學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自己對于學業的鉆研,而大多數對于設計一知半解的學生被學校推向了社會,隨之必然會帶來社會對高等設計專業人才需求不足和知之甚少的畢業于高等學科專業的學生們的自我價值得不到應有的體現等等問題的產生。

因此整體隊伍的“精簡”顯得尤為重要,也許有人會說,“精簡”教育是與國家的教育方針相違背的。其實不然,在教育學中,我國的教育目的明確提出:“我國現階段的教育,以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者和接班人為教育目標……”以此可以體現出,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是以培養“接班人”為主要前提,但其中的“創造者”都是由“接班人”中的一部分培養起來的。藝術設計教育也可推用其原理,實行一部分的“創造性”教育,像藝術類對天賦要求較高的學科,具有創造性、天賦性的人才應以重點教育為主。

三、教育的“精準”

在學校這座的“象牙塔”中,學生很少考慮到與社會的聯系,一成不變的設計教育體系將最終導致學生邁進社會的洪流當中需要重新學習部分專業知識。學校教育中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只是培養了學生“眼高手低”的能力。這些被“擴招”入校的大學生們走向社會時,必當面臨所學專業知識老化、不符合單位的用人需求等問題,最終才出現了“就業難”的社會性問題。伴隨著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目標被修正為 “素質教育”的導向之后,大批對“設計” 缺乏基本認識且不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才”涌入社會。在上百名的求職者當中無一能夠勝任對專業工作要求的情況屢見不鮮。

特別是近兩年來,各大院校紛紛開設了設計專業,但培養目標大都流于形式,對現代設計教育的本質也缺乏認識,沒有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也多以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缺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所培養的學生大都缺乏市場競爭力。由此可以看出有相當一部分開設了設計專業的院校都存在一些類似的問題,如:設計專業培養目標不夠明確,缺乏系統的設計課程體系作支撐,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質量要求不高,學科研究創新能力較弱,學生接觸國外設計教育前沿知識較少等。所有的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國現代設計教育尚有許多應改革和完善的方面。

設計師靳埭強曾特別強調設計師的專業精神,他認為漂亮的設計并不一定是好的設計,最好的設計是那些適合企業、適合產品的設計。曾經身為裁縫身的他認為做設計和做裁縫道理一樣都是要別人穿起來舒適,看起來美觀,又合他的心意。這套觀念是一個設計師亦須要有的。要為消費者或者委托人去創作一件設計品,首先就要做到精準,要適合他。

因此,設計的“精準”對于當代的設計教育尤為重要,需要教育者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四、社會的“精英”

當社會的車輪滾滾向前的時候,沒有一個行業能夠停滯不前。但目前對設計人才的需求還不足以提供每年十幾萬的就業崗位。而設計能力低下、就業無門的大量過剩人才,為了生存的需要,勢必以極低的薪酬標準與收費水平沖擊設計服務的專業市場,推動設計價值向低價運動,明顯阻礙了中國設計行業整體向高水平提升的步伐。

剛剛畢業的學生走向社會大都會被冠以工作經驗為零的的尷尬境地,而公司培養一名新的設計工作人員是需要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有經濟損失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對這些問題有些老師也會指導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參賽,這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在校期間多參與一些專業或非專業的比賽會對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有一定的建設性意義,在此也是對學生專業能力的鍛煉和肯定,亦對以后工作的道路有所鋪墊。

面對就業問題,偶爾會聽到一些對“設計”這一概念的誤解,有人說,設計專業很好就業,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一些打字社,印刷廠張貼出“招聘”的字樣,然而,“美工”和“設計員”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對于接受過系統性設計教育的同學不難發現,美工只是單單要求對于軟件的熟悉程度,很少參與到真正的設計成分,對于創意能力的提升更是無從談起。當然,不可否認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可以對成為設計“精英”有一定的歷練,對從設計過程到產品印刷的最終結果等印刷工藝有所了解,對形成走向社會中的設計“精英”也有著不可磨滅的激勵作用。

藝術設計作為提高全民藝術修養的前沿性專業,不能僅僅跟隨于國際潮流之后,只有具有創新性,才能擔當起引領全民的審美潮流的使命,從而進一步的提高大眾審美,推動自身的前進動力。

五、 結語

近些年總能聽到設計教育中的不和諧之音,對于設計中的“主觀性”、“感覺性”的評判標準,導致一些文化素質較低的學生混進了設計專業的隊伍,對于這種現象,只有對其進行隊伍的“精簡”、教育的“精準”才能培養出社會的“精英”。因此設計教育問題只有培養具有高素質文化底蘊的學生才能夠擔當起“藝術設計”這一稱謂,才能使教育現狀得以改善。

參考文獻:

1.童慧明《膨脹與退化――中國當代設計教育的危機》載于《設計與中國設計史學術年會》

2.祝帥《大學之道一建立本土設計教育體系的若干思考》載于《美術觀察》

3.凌繼堯、徐恒醉《藝術設計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李硯祖《建立中國的設計藝術學》,載《設計藝術學研究》北京工藝美術出版

篇8

(中國傳媒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 100024)

摘 要:作者通過中國戲曲所蘊含的多種文化元素及“寫意”的藝術精神等問題的解析,反思了中國戲曲的文化藝術本源,從而對中國戲曲的文化精神和藝術元素的組合進行了論證,以期對更好地把握戲劇戲曲形態有所啟迪。

關鍵詞:中國戲曲;戲曲文化;戲曲藝術元素;戲曲表演體系

中圖分類號:J802文獻標識碼:A

一、原藝術與綜合藝術

20世紀,在源于古希臘的西方文藝理論的影響和推動下,我國有關藝術形態的美學理論以及相關的藝術體制走向專業化、規范化。

按照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詩學》的觀點,藝術被分為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筑五大類型,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學界將“舞蹈”稱作“第六藝術”、將“戲劇”稱作“第七藝術”,屬于“綜合藝術”。又有稱電影為“第八藝術”,電視為“第九藝術”者,它們也是“綜合藝術”。

“綜合藝術”主要指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筑五大藝術元素的組合或綜合。此后,學界又將訴諸聽覺、占有欣賞時間的詩歌、音樂稱作“聽覺藝術”、“時間藝術”,將訴諸視覺、占有欣賞空間的繪畫、雕塑、建筑稱作“視覺藝術”、“空間藝術”。于是,包括戲劇在內的“綜合藝術”又被稱作是“視聽藝術”或“時空藝術”的綜合。以視覺、聽覺、時間、空間為界定的藝術觀念拓展了藝術手段和藝術視野。

毫無疑義,亞里士多德和西方的藝術理論帶來了藝術的專業化分工和相關的藝術體制,對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現代人文理念下,在多元化的藝術格局中,東西方固有的民族的藝術形態出現了新的復興。隨著藝術領域里科技元素的介入,在當代藝術實踐中,“時空藝術”、“視聽藝術”的概念被大大拓展。在近年來的藝術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交叉運用愈來愈普遍。與此同時,藝術的載體和媒體、藝術的不同受眾、藝術的傳播也受到了學界和業界的重視。因此,與其說專業化的“五大藝術”以及舞蹈、戲劇、電影、電視等專業領域森嚴壁壘,不如把它們視為藝術元素,正視跨專業人士(甚至非專業人士)的藝術創造。

近年來,各地旅游點和娛樂場所相繼出現了各種以“情境”為名的藝術表演,如“情境戲劇”、“情境樂舞”、“情境武術”、“情境雜技”等。這種以“情境”為名的文化展示無法稱之為什么形態的藝術,只是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元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重在感官層面的視聽藝術享受。它們大都利用特定的文化景觀來創造藝術賣點,或高雅,或低俗,屬于“文化創意產業”。

藝術形態在藝術實踐中的混沌現象,因媒體和載體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借用廣播電視節目形態的提法,叫“綜藝”。以“綜合”為名的各種藝術形態,表面看來似乎混沌一體,有類于“百戲”、“雜戲”,它可以看作是多元時代藝術的返璞歸真,一種與社會經濟相適應的新的文明層面上的返璞歸真。

因此,專業藝術家不必為此憤世嫉俗,認為它不過是“大眾狂歡時代”的“流行文化”,甚至指責它是藝術的“墮落”。專業藝術家完全可以積極參與其中,完成出色的藝術創造。

去年,我在北京觀看了由天創國際演藝公司制作的舞臺演出《功夫傳奇》。該公司有“包括雜技、舞蹈、音樂、魔術和武術在內的30多個團隊,制作過《天幻》、《夢幻漓江》等演藝作品,足跡遍及歐美。《功夫傳奇》作為常態性的武術雜技表演,2004年春演出于北京崇文區“紅劇場”。后來由香港中旅投資公司和深圳“錦繡中華”公司聯合投資,更改為《純一:功夫傳奇》,于2004年12月重新首演,并且在國際上巡演。近幾年,它已經是“紅劇場”的“旗艦式常態旅游演出”。

《純一:功夫傳奇》主要以少林寺武術和舞蹈為元素,演繹“中國一座古老的寺院內一個小和尚通過考驗和磨難,成為武僧及一代宗師的傳奇故事”――“純一”是小和尚(劇中主人公)的法號。戲劇情節其實十分簡單:一個窮孩子,被母親送入寺院,克服身體和心理的種種障礙――包括青春期的意識流及靈與肉的矛盾,終于接過老禪師衣缽,成了寺院的住持。全劇分為“啟蒙”、“學藝”、“鑄練”、“思凡”、“面壁”、“山門”六場,以尾聲“圓寂”作為結局。這似乎是進入少林寺學藝并皈依佛門的程序化的儀式過程,但是,節目的創意者淡化宗教觀念,張揚武術、舞蹈的表演元素,納入了戲劇的故事元素。于是,既有娛樂和藝術層面的可看性,又帶有人生哲理和一定的文化內涵――正如西方經典的芭蕾舞劇,依托簡單的故事哲理,重在藝術展現。

創意者兼制作人曹曉寧是這樣說的:“我們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今天,那么這也是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的故事。因為‘磨難’和‘成長’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主題,人們對心靈完美的精神追求是共同的?!蚁Mㄟ^我們的劇目,能給各位帶來心靈上的鼓舞和愉悅?!?/p>

類似的演出不光呈現在舞臺上,更多地出現在旅游景點。例如,浙江杭州旅游點的《印象西湖》、廣西桂林旅游點的《印象劉三姐》、云南大理旅游點的《蝴蝶夢尋》、河南嵩山少林寺旅游點的《禪宗音樂大典》,等等。在此類演出中,非但融入了音樂、美術、建筑、服飾、舞蹈、戲劇等藝術元素,還融入了自然情景和民俗文化,傳統的和現代的儀式、社火、歌舞、游戲相交雜,甚至使用噴泉、水霧銀幕、計算機卡通、焰火等現代技術手段。

奧運會期間,在現代化的保利劇院里,我觀看了一臺“大型情境雜技”,名為《一品一三絕》。藝術總監是著名的舞蹈導演張繼剛,若干中青年舞蹈家和雜技藝術家們聯合執導。還有專業的舞美影像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化妝道具設計,儼然如同一套完整的舞臺藝術和戲劇、電影創作班底。

這臺演出在奧運期間為各國運動員和游客演出50場,可以說是傳統雜技的現代化藝術包裝。盡管主要展示的是中國人司空見慣的傳統雜技表演,但是在現代化的劇院里,面對現代都市觀眾和國際觀眾,其重新組合和重新編排具有現代審美意義上的音樂、舞蹈、美術、燈光、音響,甚至包括現代觀念的人體造型和服飾造型,創造了帶有現代意味的藝術意境。

奧運會開幕式的電視傳播,在整體上是這種“綜藝”,是民族性文化藝術元素的重新組合、現代包裝和現代傳播?;蛘哒f,它是動用各種視聽手段的、儀式性的“大眾娛樂狂歡”――其中包括戲劇戲曲的元素。

二、戲曲的文化元素及本源

本文的不想泛論藝術形態的現代變異,只是反思一下中國戲曲(傳統民族戲?。┑奈幕囆g本源?;蛟S這對了解和把握戲劇戲曲形態有所啟迪。

1、戲曲的文化元素

戲劇是人類文明中的共生現象,所有地區、所有民族的原始文明中俱皆存在原始戲劇,而且呈現出“混沌”的藝術共性。由數千年中華文明孕育、發生、發展的中國戲曲,有其民族文化的特性。

中國戲曲是由幾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凝聚而成的:

(1)禮樂文化;

(2)詩詞文化;

(3)游戲文化。

禮樂文化――包括禮儀和樂舞。商周以禮樂治國,樂舞是禮樂的一部分,貴族化的樂舞稱“雅樂”;民間無拘無束的樂舞稱“俗樂”、“散樂”、“戲樂”。古老的中國是“東方禮儀之邦”,自商周以來,“禮樂治國”的觀念及體制延及秦漢隋唐,貫穿中華文明數千年。作為禮儀一部分的樂舞,有張有弛。生動活潑的民間俗樂及散樂不斷為歷代的雅樂所吸收,雅樂也不斷向俗樂滲透。在“文以載道”觀念的影響下,雅樂有序,規范和制約著俗樂的無序。雅樂與俗樂互動,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構成了全民族的禮樂文明(或者說樂舞文明)。它貫穿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包括文藝領域,同時成為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詞文化――與漢語言文字相聯系,與語音相聯系。漢語的每個字是一個音節,兩個字形成一個節奏。加上聲母、韻母和具有平仄關系的四聲音調,拉長語音便接近旋律,使漢語本身帶有節奏感和音樂性。自古以來,漢語領域的三字經、四字成語、五字樂府、七字律詩、長短句的詞律、散曲,乃至兒歌、打油詩等等都長于吟誦,使漢文化呈現為詩歌韻語的海洋。傳統的詩詞、樂舞均強調音樂性和抒情性,《詩經•大序》(漢•“毛詩序”)稱: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雹?/p>

詩詞文化遍及朝野、老少咸宜,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戲劇形態呈現為“戲曲”。這里所說的“情動形言”的創作宗旨,關鍵在于一個“情”字,認為:語言、詠歌、音樂、舞蹈都來自于人們內心感情的萌動,是情感的流露和表現。這里不僅道明了詩歌、樂舞傳情達意的藝術規律,也說出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動作助表情、“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表演的藝術規律。

游戲文化――包括娛樂、競技、表演,古來與規范化、禮儀化的“詩文”、“雅樂”相對應,稱之為“俗戲”。游戲涉及人類的本性,即放縱、娛樂的天性,是一種全民性的、公眾性的身心娛樂活動,人人都會參與。游戲盡管更多地側重于感官愉悅,但是在文明發展的歷程中,同樣可以在精神文化層面上得到提升。兩千多年前的秦漢“百戲”就是這樣一些有情趣的民俗活動,其中存在著原生態的戲劇跡象。所以學界普遍認為:濫觴于秦漢時期的民間百戲是中國戲劇的搖籃。

儀式性的戲劇可以追溯到原始習俗。商周時期,多部落的、無序的原始文化被規范化為統一的、有序的禮樂,漸漸成為年節性、祭祀性、宗族和家族式的民俗,包括戲劇性的扮演。至今猶有留存的社火戲劇、儺戲、目連戲,還有宴樂、宴戲、堂會等等,都存在有儀式性戲劇的影子。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戲劇的觀演體制有兩種:一種是儀式性戲劇(包括祭祀戲?。灰环N是觀賞性戲劇。

禮樂習俗中的“儀式戲劇”、“祭祀戲劇”多半在節日慶典時舉行,它不但是國家行為,而且是集團行為、家族行為、家庭行為,從而表現為公眾性的社會行為。在這種場合,參與者(觀眾)是不用買票的。

至于“觀賞性戲劇”,指的是商業化的戲劇。商業化戲劇以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來滿足人們“耳目視聽”的娛樂享受和精神需求,成為文化商品及文化產品,從業者漸漸走向職業化和專業化。

其實,在美學層面上,在娛樂觀賞的基本點上,儀式性戲劇和觀賞性戲劇很難截然分開。儀式中有觀賞,觀賞可納入儀式的要求和儀式程序,如此而已。

學界認為,專業化的中國戲曲在宋元時期(公元12世紀左右)的商業性的勾欄瓦肆中走向成熟,與戲劇表演的商業化和專業化有很大關系。但是,作為文化傳統,戲曲的“禮樂”功能和“儀式”功能依然存在,而且綿延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以“雅”文化的昆曲和“俗”文化的民間賽社為例,昆曲是純戲曲、雅藝術,在江南富貴之家的廳堂里生成;賽社是公眾性的娛樂狂歡,被稱之為“亞藝術”、“準藝術”。昆曲的“堂會”常常用于主人接待賓客的儀式;在北方賽社活動中造就的梆子聲腔劇種則活躍在年節鄉民的“娛戲”習俗中,經常在公眾的神廟戲樓上演出。二者的藝術含量都不可低估,但是都保留有“儀式”的痕跡。

2、“戲”的本源

無論儀式性戲劇還是觀賞性戲劇,都聯系著中國人的“戲”的觀念,即中國人的戲劇觀。這是個學術問題,涉及到“戲”的本義以及它的歷史性變化。

“戲”字,繁體寫為“頡保在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的商周甲骨文和鐘鼎文里已經存在,離今天大約有三、四千年了。這個字原本是虎、鼓、戈三個甲骨象形圖符的合體:(圖一)

其本義是:伴隨有強烈的鼓聲節奏的、戴有神獸假頭(扮為神獸)的、手持兵器的舞蹈――其中有原始部族神獸崇拜和“擬獸戲劇”的遺留。它原本屬于原始文明中的儀式。

2000年前東漢(公元23年―188年)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最早對漢字釋義的字書。它解釋的“頡弊質親體字。其中,“鼓”的圖符已轉化為“豆”。這種轉化不是沒有道理:首先,“鼓”的象形與“豆”的象形十分相近;其次,“豆”同樣用于祭祀,是祭祀用的器皿??磥磉@個“頡弊衷本與宗教祭祀儀式有關。

《說文解字》對“頡弊腫髡庋的解釋:

“潁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

“戲”怎么與軍隊發生關系了呢?現代人很難理解。深入思考一下,“三軍之偏”相當于三軍的儀仗隊?!皯颉边@樣一種帶有神獸裝扮的、手持兵器的、耀武揚威的儀式性表演用于操練軍隊、炫耀武力,就是三軍儀仗隊。(圖二、三)

《說文解字》還由“三軍之偏也”的解釋引申出“兵仗”、“麾”、“呼”等含義。當今《辭源》、《辭?!贰ⅰ吨腥A大字典》對“戲”字的解釋則有六七種:(1)游戲。(2)調笑、嘲弄。(3)歌舞雜技表演。(4)姓。(5)通“伏羲”的“羲”,讀如“羲”。

(6)通“麾下”的“麾”,讀如“麾”。(7)通“呼喊”的“呼”,讀如“呼”,為虛詞。如果我們理解源于甲骨文的鐘鼎文中那個原始的、擬獸的、儀式表演的本義,這些字義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戲”字始終沒有失去它原本就存在的游戲、娛樂、表演的含義。事到如今,“三軍之偏也”、“兵也”漸漸不被人們所理解,但是游戲、娛樂、表演的含義卻得到了拓展,成為中國人所理解的“戲”即“游戲”、“百戲”的本義。后來,“戲”還代表戲劇。

3、“劇”和“戲劇”、“戲曲”

“劇”字,繁體寫為“ 保在甲骨文里迄今尚未發現。東漢《說文解字》闡釋篆體的“ 弊炙擔

“。斗相煢也。……豕、虎之斗,不舍也?!?/p>

該字的左偏旁從“e”,是“虎”和“豕”(音“始”[shi],野豬)的合體;右邊從“刀”(或從“力”)。合起來的意思是:虎和野豬斗得狠,斗得難舍難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勝利者)。那么,它相當于秦漢“角抵戲”的角斗、打斗。

這個字在古代主要用作形容詞,與“尤”、“甚”、“疾”、“狠”的意思相近,意思是“強烈”――比如“劇烈”。倘若用作名詞,“劇”與“戲”相通。

“戲”、“劇”二字連用的情形在唐代后期和北宋都出現過,②意思是“玩?!薄ⅰ皯蚺薄ⅰ伴_玩笑”,也用作形容詞,與今天的“戲劇”不是同一個概念。至于現代漢語中,“戲劇”的含義是:“演員扮演故事”的表演藝術。這是近代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后才漸漸通行的含義(詳下),它以故事情節為樞紐,包括話劇、歌劇、舞劇等形態,也包括戲曲。

距今所知,“戲曲”這個詞是南宋以后出現的。學界通常以元末明初浙江人陶宗儀的提法為依據。

陶宗儀在《輟耕錄》卷二十五“院本名目”中說:

“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院本、雜劇,其實一也?!?/p>

這里的“宋有戲曲”,與“唱諢”、“詞說”相提并論?!俺煛笔遣蹇拼蛘煹?、打油詩一類的說唱,“詞說”也屬于說唱,都用于消閑、游戲。

近年來戲曲史學者胡忌先生有更早的文獻發現,見于南宋遺民劉塤(1240―1319)《水云村稿》一書的“詞人吳用傳”:

“至咸淳(按,南宋末,宋度宗年號,1265―1274)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而后哇盛,正音歇?!?③

永嘉即浙江溫州,“永嘉戲曲”或稱“永嘉雜劇”、“溫州雜劇”,是南戲發端的地區。上述浙江人陶宗儀所說的“宋有戲曲”,看來也是指的“永嘉戲曲”溫州地區。根據這兩條資料,最初的“戲曲”出現在南宋的溫州地區,是頑皮少年唱唱玩玩的“游戲之曲”,不排斥扮戲??傊?,是玩兒“曲”的游戲。

這種唱唱、玩玩、扮扮的游戲之曲隨心所欲,沒有太多的規矩,所以比文壇上的詩詞要自由靈活得多,有相當廣泛的民間性和大眾性。相對格律嚴謹的文人詩詞而言,這種“戲曲”與“散曲”比較接近。它不被正統文人看好,還被鄙視為不正經的“滑稽無賴語”――只有下九流的俳優戲子才這么做。④在宋元時代,它與“散曲”同樣受到中下層散淡文人的重視,文化層面得到了提升?!吧⑶焙汀皯蚯钡尼绕穑梢钥醋魇俏膲退噳系囊粓銮那牡母锩?/p>

在現代漢語里,“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形態的總稱。這個概念基本上在清末以后才漸漸通行,到現在大約100年左右。清末及民國時期,有個學者叫王國維,游學過日本,有維新思想。從1909年到1912年,他撰寫了一系列論證中國古代戲劇的文章,統稱“戲曲”。王國維還給“戲曲”下了個定義,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保ā稇蚯荚?,1909年)王國維在文壇上有相當的學術影響,以“戲曲”為中國傳統戲劇的提法漸漸被學界認可和社會的普遍承認,直到今天。

那末,作為“中國傳統戲劇形態”的專業化的“戲曲”實際上成熟于宋元時期,到現在有800多年歷史。它不僅僅是“戲劇”形態,而且依屬“戲”的范疇,這也是某些戲曲節目不一定強調濃重的情節故事的原因。

4、中國戲曲的表演體系

戲曲在南宋出現和漸漸走向成熟之后,有過種種不同的稱呼,宋元叫“雜劇”,明清叫“傳奇”,民間則因為地方性方言、腔調和表演的不同,分別被稱之為“腔”、“調”、“曲”、“戲”。例如:“昆曲”、“秦腔”、“梆子(腔)”、“皮黃(調)”、“秧歌戲”、“高甲戲”、“花燈戲”、“花鼓戲”等。東北有一種“二人轉”表演,兩個演員連說帶唱、帶耍、帶舞,其中不乏扮演角色的小品式的戲劇,但是稱之為“轉”。由此,帶來了地方性“劇種”的區分。

中國戲曲的劇種究竟有多少?這是個變量,無法確定一個絕對的數字。以后,文化部系統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分別進行過全國性的劇種調查,試圖將劇種及名稱規范化。據1959年統計,戲曲劇種有360多個;1980、1981年統計,有317個。不過,對戲曲劇種的命名并非是同一個界定,有的以方言聲腔命名,有的以行政區域命名,漢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則以民族命名。戲曲界統稱的京劇、評劇、川劇、越劇、晉劇、豫劇、黃梅戲等等,都是50年代以后命名的。至于話劇、歌劇、舞劇,則屬于西方戲劇體系,不屬于傳統戲曲。

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的便利、經濟的交流,文化的趨同,固守一隅的地方性的戲曲漸漸在失去原有的鄉民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據中國藝術研究院近幾年調查,僅山西一省,原有的40余個劇種就減少了一半。

數以百計的戲曲劇種,主要區別在于地域、方言、聲腔的差異,在劇本體制、舞臺表演、樂器配置、服飾化妝等方面基本一致。因此,這些劇種可以納為同樣的表演體系,學界稱之為神形兼備的、寫意的戲曲表演體系――它的藝術精神是“寫意”。

三、藝術元素的組合

1、“寫意”的藝術精神

如上所說,古代希臘有關“戲劇”的論述見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至于古代中國,有關“戲”的概念屬于儀式樂舞和“樂”的范疇,這一點在上引《毛詩序》的“情動形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概念里有所流露。

“樂”具有廣泛意義上的詩意。那末,東西方古典戲劇歸為“藝術”范疇都曾經與詩有關。學界認為《毛詩序》是漢代人寫的。實際上,發乎“心”,動乎“情”的“情動形言”說法在《樂記》里已見諸記載,時間在春秋與戰國之間,相當于古希臘。⑤

漢唐以來,“戲”常常被限定在“俗”文化領域,稱“俗技”、“俗藝”、“俗戲”、“俗樂”。相對“雅樂”而言,“俗戲”、“俗樂”的文化地位不大高,這種游戲般的技藝確實缺乏文采、缺乏詩意、缺乏動人之“情”。以此類推,倘若將“雅樂”比作動情的、深刻的古希臘悲劇的話,那末“俗戲”、“俗樂”便相當于古希臘喜劇――它主要模擬世俗,缺乏詩意,不如悲劇精致、崇高。

既然樂舞和詩歌一樣發乎心、動乎情,那末,其主要功能便在于傳“情”達“意”,而且可以隨“心”所欲,形成了藝術的“寫意”精神。

“意”,“心”上之“音”也?!耙狻庇伞靶摹碑a生,“美視美聽”才能產生“意境”、“意趣”,帶來身心的愉悅。寫意的“戲曲”十分注重形式之美和技藝之美。在情感交流之外,造型、服飾、動作都講究形式美,演員表演重視技藝表現。觀眾在“看戲”的同時注意“賞藝”。演員與觀眾在情感交流和藝術觀賞方面存在著默契。

這種源于“戲”的、以表演為中心的、寫意的戲劇觀,同樣存在于其它表演藝術領域――如舞蹈、武術、雜技等。此外,詩詞領域、音樂領域、美術領域(繪畫、雕塑、裝飾)也相通。

“意”的表現可雅可俗,文人固然贊賞,婦孺亦可明曉。在戲曲的表演場上,演員和觀眾都知道是“假戲真做”。戲是假的,傳達的感情是真的。傳“情”達“意”的舞臺語言并非口??谡Z,而是詩歌式的唱詞和虛擬的樂舞。有戲則長,無戲則短,在“寫意”的表演空間里,時間和空間十分靈活,時間既可以濃縮、也可以延緩;空間可以瞬息多變。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空無一物的戲場上能夠表現上下數千年、縱橫天地間的無數情節,社會人生、天地鬼神、主觀情緒、技藝審美盡在其中。

這一切與西方寫實的、模擬的、仿真的戲劇觀有所不同。⑥

實事求是地說,這種“寫意”的藝術精神并非無懈可擊。“戲”也罷,“技”也罷,“樂”也罷,“舞”也罷,包括以樂舞為本體的戲曲在內,皆長于“情”而疏于“理”。“意境”的創造,強調感官層面的娛悅,即“耳目聲色之娛”,缺少哲理層面的思考(如西方的布萊希特戲劇、存在主義戲劇、小劇場戲劇、荒誕派戲?。蚯?,音樂、舞蹈、繪畫、雕塑,乃至裝飾、裝置也都注重形象和聲音,是視聽層面的“音像”藝術。

盡管如此,但“寫意”畢竟是藝術家心境的高度美學提煉。中國藝術從“具象”提升到“意象”、“寫意”,是不同于西方“抽象”的美學貢獻。

2、藝術元素的組合

中國戲曲的藝術元素十分豐富。與其籠統地稱戲曲為“綜合藝術”,不如說不同的“戲”是不同藝術元素的“組合”。在相當程度上,它不僅包括故事情節的思想內涵,而且強調形式美的“意趣”,是隨“心”所欲的、“詩”“情”畫意的、“戲”和“賞藝”的文化藝術傳統的延續。

不妨梳理一下當代戲曲所包含的藝術元素:

(1)情節故事元素――西方理論以“演員”、“觀眾”為戲劇的兩個基本要素,以“演員”、“觀眾”、“劇場”為戲劇的三要素,以“演員”、“觀眾”、“劇場”、“劇本”為戲劇的四要素。在戲曲中,情節故事作為戲曲要素的被強調,始于王國維所界定的“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亦即文學劇本的要素。此前,在文壇上,情節故事的元素主要表現在筆記小說(“傳奇”)和通俗小說中,與戲曲同被視為“小道”。“故事”的受到重視,并作為“文學”形態進入正統文壇,乃至大學學府和“敘事學”的研究領域,自然是一大進步。有的戲曲劇目是以情節故事和“文學”見長的。

(2)語言元素――這個問題與文學相聯系。如上所述,中國語言本身具有音樂性,戲曲語言包括詩詞歌賦、文言色彩的“韻白”,以及日常方言的“口白”,表現為“引子”、“數板”、“曲牌”、“板腔”的多樣的語言形態。至于因“南腔北調”的方言因素而帶來的“聲腔劇種”,則另作別論。在文本的語言形式上,它們沒有太大的區別。

(3)表演藝術元素――即業界常說的唱、念、做、打“四功”,即所有戲曲演員必須具備的四種基本功。過去,表演藝術僅僅被視為“技藝”,文壇不重視,甚至鄙視。清中葉康熙、乾隆以后,戲曲作為“場上藝術”的本體崛起,其表演藝術受到了公眾的青睞。在劇壇和藝壇上,戲曲演員漸漸上升為“表演藝術家”,地位與劇作家并列,甚至在大程度上取代了文人的位置,這意味著社會文明和藝術的進步。

以上三個元素可視為當代“以表演為中心”中國戲曲藝術的本體。20世紀前期“五四”以來,包括戲劇在內的西方文學藝術形態和古希臘以《詩學》為標志的藝術分工理論被引入中國,相關的藝術形態有了長足的發展,加上科學技術的進步,另外三個元素在當今的戲曲中表現的越來越明顯。

(4)“原藝術”元素――即古希臘《詩學》所稱詩歌、音樂、繪畫、雕塑、建筑五大藝術,本文稱之為“原藝術”。這五種藝術形態互相不可替代,日后有各自的發展道路。至于后來所說的舞蹈、戲劇等“綜合藝術”,基本上是這五大藝術元素的綜合和組合(包括近現代劇場和“舞臺美術”、“舞臺裝置”概念)。

(5)載體、媒體元素――載體和媒體的觀念基本上是20世紀后半葉漸漸引起學界重視的。載體涉及藝術的材料;媒體涉及到藝術的傳播。尤其是隨著印刷媒體、膠片攝影、電影、電視、音像制品的出現,幾乎在藝術界產生了一場場的不可忽視的革命性的效應,有人稱之為藝術的“材料革命”和“工業化時代”的革命。在現當代藝術界,無論藝術品的創作和制作、藝術語言及藝術觀念的更新、藝術的傳播,載體和媒體的元素都是不可忽視的。

(6)現代科技元素――新媒體的出現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但現代科技的成果全方位地進入了藝術領域,被人們廣泛運用于藝術領域,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就中國戲曲而言,揚民族性樂舞(包括樂器、唱腔、表演)之長,補劇場造型藝術之短,似乎是西方話劇和劇場建筑引進中國以來出現的重要變化。特別是舞臺裝置、舞臺布景、燈光照明等等,戲曲界并沒有拒絕。聲、光、電、霧、塑料泡沫、現代焰火被大量運用于舞臺,都可以看作是藝術創作領域里現代科技元素的運用。

藝術元素的豐富多彩,為現代藝術家們提供了寬泛的創作途徑。筆者認為,一方面,對于材料、元素、手段的使用,藝術形態之間不必畫地為牢、森嚴壁壘(個性化的、流派的藝術創造另作別論)。另一方面,并非一味使用時髦的藝術語言、一味疊加藝術元素便能產生好作品。藝術創作常常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與其提倡“綜合藝術”觀念,不如強調“藝術元素的組合”。關鍵在于藝術的功力和藝術精神。

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十分顯著,但戲劇戲曲界并沒有簡單認同于西方的“戲劇”概念,其傳統的“戲”的藝術觀依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中西方戲劇戲曲既能堅持各自的特色,又有“中西合璧”的探索。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這都是無可非議的。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新標異二月花”。文前提到的包括以“情景”為名的樂舞、戲劇、武術等等,不妨看作是現代表演藝術的返璞歸真,其中存在著“戲”的意蘊――包括多種文化元素和“寫意”的藝術精神。

① 陳多、葉長?!吨袊鴼v代劇論選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頁。

② 如[唐]李白詩《李太白詩》卷四“長干行”:“妾發初復額,折花門前劇”。[唐]杜牧《樊川集》卷三“西江懷古”詩:“魏帝縫囊真戲劇,符堅投棰更荒唐”。[宋]蘇軾《分類東坡詩》卷七“次前王浪子立風雨有感”亦稱:“愿君付一笑,造物亦戲劇?!薄掇o源》,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③ 洛地《“戲曲”與“永嘉戲曲”的首見》一文,《藝術研究》,第11輯。

④ 這種“以曲為戲”的俳優之風,其實在北宋已影響到文壇。[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稱:“長短句中作滑稽無賴語,其于至和,嘉佑之前猶未盛也(至和、嘉佑,1054―1063)。熙豐、元佑間(1068―1093),袞州張山人以詼諧獨步京師?!薄霸娱g王齋叟彥齡、政和間(1111―1117)張組元寵,皆能文,每出長短句,膾炙人口。彥齡以滑稽無賴語操河朔;組潦倒無成,作《紅窗迥》及雜曲數百解,滑稽無賴之魁也?!币娪凇吨袊诺湔撝桑ㄒ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頁。

⑤ 《樂記•樂象篇》稱:“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蓖瑫皫熞移狈Q:“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東漢]傅毅《舞賦序》借用戰國時期楚國宋玉與楚襄王的談話,提到了舞蹈的功能:“歌以詠言,舞以盡意,是以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行?!被诖耍运斡裾J為:雅樂和俗樂并進,才是“有弛有張”的“圣哲之度”。雅樂固然對人倫道德有益,俗樂卻也無害。在公事之余,俗樂可以娛樂賓客、怡蕩心情、帶來歡欣。引見自陳多、葉長?!吨袊鴼v代劇論選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5頁。

⑥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認為:藝術起源于模仿,戲劇的本質在于動作、語言和人物內心的模仿。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Spirit and Artistic Elements of Chinese Xiqu Opera

ZHOU Hua-bin

(Graduate School,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100024)

Abstract: By interpreting the various cultural elements and "freehand" artistic spirit contained in Chinese Xiqu opera,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article reflects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origin of Chinese Xiqu opera and verify the combination of its cultural spirit and artistic elements so as to shadow light o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Xiqu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