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酒文化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酒文化,中西,差異
一.酒文化的內涵
無論中方或是西方,都存在著酒文化。酒最初是一種物質財富和精神享受的載體,隨著 時間的流逝,文化的集聚,酒本身也被賦予了文化層面的意義,酒漸漸演變成了酒文化。酒 文化是指酒在生產、銷售、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總稱。酒文化包括酒的 制法、品法、作用、歷史等酒文化現象。酒文化既有酒自身的物質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 精神內涵,是制酒飲酒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態。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 類交往中占有獨特的地位。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 的各個領域,對文學藝術、醫療衛生、工農業生產、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影響和作用。
1.1中國的酒文化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有“上天造酒說”和“猿猴造酒說”酒在當時被 賦予了神話色彩,由此可見,酒在中國人民飲食中的重要地位。后來,又出現了“杜康造酒 說”,據歷史記載,歷史上確有杜康其人,甚至出現“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類的詩詞,這 使得“杜康”漸漸成為酒的代言人,酒的重要地位更加確鑿了。
在經濟繁榮的唐宋時期,詩 人常常飲酒作賦,寫下許多名垂千古的詩篇,其中,“詩仙”李白就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 在他的生命中,酒不可或缺,于他而言,酒不只是飲品,更是抒懷的慰藉,也是詩作的 靈感之源。同時代的杜甫亦是如此,他與酒也有著不解之緣,杜 甫《飲中八仙歌》種曾吟誦道“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酒乃是 情感的寄托所在。
此外,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萬千,在民間,關于酒的名目繁多,也無處不在,比 如,滿月酒、生日酒、訂婚酒、餞別酒、餞行酒、出師酒、慶功酒、歡聚 酒、團圓酒、清明酒、端陽酒、中秋酒、重陽酒、臘月酒、除夕酒、……還有名 目繁多的往來酒、答謝宴、節日酒、宴會酒。至于敬酒、勸酒、祝酒、行酒,酒趣、酒話、 酒令,已成為各種禮儀、交際交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禮節。
1.2西方的酒文化
在西方,多產葡萄酒,隨著葡萄酒工藝的成熟,西方酒業有了一定的文化含義。西方以葡 萄種植業和釀酒業之神狄奧尼蘇斯為象征,將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論高度,德國哲學家尼 采的哲學使這種酒神精神得以升華,尼采認為,酒文化精神喻示著情緒的發泄,是拋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生 的極 大快意。其中,歐美的酒吧文化就是酒神文化的一種典型表現。酒吧成為人們消遣娛樂,和釋放快節奏生活壓力的場所,同樣,那也是朋友之間休閑聊天或聚會的好場所。酒吧文化是 西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西文化差異原因
2.1地理位置的差異。西方多為島國,周圍環海,以捕魚業為主,谷物種植業相對 不太發達,常以海上交通進行交流。而中國大陸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大陸中的長江、 黃河、淮河等河流自西向東流淌入海,大量河流的存在非常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中西方 文化由于地理條件和歷史情況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
2.2歷史傳統的差異。中西方文化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從而出現不同的變化。中 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一直占統治地位, 歷史文化源 遠流長,因此經濟交流相對較少,思想較為保守,追求務實的生活。而西方國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有著強烈自我中心觀念,強調通過個人奮斗達 到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西方又就出現工業文明,人們的思想也得以真正解放,因此西方人追求自由解放,具有冒險精神,思 想比較大膽。由于歷史的淵源不同,發展的經濟基礎不同,演化過程的社會環境不同,因此 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
2.3思想觀念的差異。西方國家強調個人主義,主張個性的發展與自由,西方社會 的人們喜歡創新、觀點新奇、思想比較開放。我國作為一個受到幾千年儒家思想影響的 一個社會,人們重視道德修養,比較中庸,價值觀念有別于西方國家。同時,這種傳統 文化不利于人們的理性思考,缺少對理性和科學的追求。正是由于中西方思想上的差異, 也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三.融合中西文化差異
3.1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中國人表達常常比較委婉,是曲線的思維方式,而西方人是指向的思維方式。另外, 中國人多謙虛,講求"卑己尊人",把謙虛看作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在聽到別人的贊美、 夸獎或贊揚時往往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有時還使用"自貶"的方式等詞來回答別 人的恭維。而西方社會面對別人的恭維或贊揚,他們會人人方方地接受,習慣用"Thank you"來表示接受對方的贊揚。因此理解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交往習慣對于我們理解彼此 思想交流溝通十分重要。
3.2培養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中國人和西方人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民族的文化,面對的是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 方式迥然不同的人,在交往的過程中不可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要使交往得以繼續下去, 必須設法溝通以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最終達到文化融合。而酒作為中西方交流的橋 梁和紐帶,必須要了解掌握。同時,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文學、風俗習慣等也十分必要。 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品品酒,以培養自己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交際能力。
篇2
關鍵詞:李清照;借鑒與反駁;人生態度;人生境界;真實與虛構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2)03-095-02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也正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學的豐富性、多樣性,而后人多層次、多角度的解讀與理解,更使古代作品保持了長久的魅力,本文從四個方面來探究《烏江》的文化意義。
一、歷史的借鑒與反駁
《宋史》中記載:“女清照,詩文尤有稱于時,嫁趙挺之之子明誠,自號易安居士。”[1]她的詩歌作品中成就最高的是歷史諷喻詩,她不但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還具有獨特的史學觀點,“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炙手可熱心可寒”[2]都是由歷史生發,對歷史上黨爭的危害有著清醒的認識。《烏江》更是她歷史諷喻詩中的代表作。建炎三年,趙明誠被罷守江寧,李清照隨趙明誠去蕪湖途經項羽兵敗自刎的烏江縣,寫下了這首詩。她選取了歷史上“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皆人杰也”,[3]“子魂魄兮為鬼雄”[4]的故事,顯示了她的遠大理想與抱負。后兩句與歷史上一貫流露出對項羽的嘲諷之意不同,對這位楚漢戰爭中失敗的英雄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因此,她認可了歷史上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觀點,但又提出勸諫統治者要學習項羽寧死不屈精神的新論調。這也成了影響后來歷史觀點的源頭。“昔事爾朱,固執忠義,不用范增之言,終見烏江之禍。”[5]“若乃陰陵失路,釣臺斜趣。望赤岸而沾衣,艤烏江而不度。”[6]等等,可以說項羽自刎烏江成了后來臣子勸諫君王的逆耳良言,以及君王自勉的例子,告誡他人或者自誡不要落下像項羽一樣的下場。然而李清照在接受歷史觀點后,能夠重新審視問題,肯定了項羽烏江自刎的行為應該受到人們的贊揚,并以此來勸諫宋朝統治者應該學習項羽,這就反映出她深邃而又獨特的歷史眼光。因此,李清照既繼承了歷史的某些觀點,但又反駁了歷史的主流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項羽的行為應該受到尊重和學習。
二、人生境界的開拓
從李清照的詞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個天真爛漫、多愁善感的閨閣女子形象,而在她的豪放的詩風中我們卻看到她性格中巾幗不讓須眉的另外一面,站在杜牧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是單個人的奮起與拼搏,他們曾因為遭受某種屈辱或者困境,隱忍而等待時機,最后而成功,這是一種獲取成功的手段與方法,但這總是一個小我的形象,并沒有上升成為一種民族大義。李清照雖從自身利益出發,但卻到了另外一種境界,在歷史長河中,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為了“義”、“氣節”,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這是一種前赴后繼精神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神的象征。李清照的詩歌《烏江》中正是體現的這種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也同樣影響后來的詩人,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7]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等等。這些人都沒有計較個人的得失,把國家、民族和人民的事情看成自己的事情,具有強烈的政治使命感,這也是至今仍被人稱頌的原因,如果沒有這種民族大義,中華民族早已在外敵侵略中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從李清照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是做人風骨,什么是做人氣節,她寫出的不止是一種寧死不屈的精神,更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如果說能屈能伸是個人榮辱,是關乎個人的前程,那么李清照的這種對人內心、精神的呼喚則上升到整個國家民族的廣義范疇,由此可見李清照的政治眼光與內心精神世界的光芒。
三、不同的人生態度
宋代是禮教盛行的朝代,然而出身于書香門第的李清照,卻形成了一種叛逆的個性。她的叛逆體現在她對于權威的挑戰,她在《詞論》中指出李氏君臣“亡國之音”,柳永“詞語塵下”,蘇軾“皆句讀不茸之詩爾”[9]等等,可謂“歷評諸公歌詞,皆摘其短,無一免者。”[10]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極具創作個性的作家。李清照的《烏江》并不盲從前輩,杜牧的《題烏江亭》代表史學的一種主流觀點,公元841年,他赴任池州刺史時途經烏江亭,有感而發寫下《題烏江亭》,指出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這不失為一種可以借鑒的人生態度。從作者的切入角度而言,這種態度是個人奮斗成功的必要條件。而李清照寫這首詩是在“靖康之難”后,當時北宋滅亡,金人繼續南侵,宋朝統治者繼續南逃,想到自己將要飄搖在這亂世,在流轉過程中也看到淪陷區人民生活的困苦,因此詩中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她認為在國家危亡的關頭寧可戰死,也不能茍延殘喘,希望統治者擔當起收復失地,保護自己子民的重任。她通過自己的呼喊,告訴我們人生中還有另外一種“不肯過江東”的態度。當你在生活當中遇到困難時,要勇于的去面對,要有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和選擇。
四、歷史真實與虛構的和諧統一
歷史的真實,目標是對真實的忠實復制,其實質是對實際發生事物的描寫;而虛構則是一種非現實性的創作。“真實”與“虛構”如果一直以一種二元對立的狀態發展下去,勢必會走入一個死胡同。真實不等于唯物,虛構不等于欺騙。李清照的詩《烏江》是以項羽在烏江自刎這一事件生發的,她的歷史認知角度是站在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史實的基礎上,如果項羽烏江自刎的說法,那么這篇文章的表述的事實根據就是虛假的,這篇文章的真實意義也就大大下降了。馮其庸先生就曾在《項羽不死于烏江考》、《千百年來一座有名無實的九頭山》、《項羽不死于烏江》三篇文章中指出項羽并非死于烏江,而是身死東城,這也形成了一個新的論點。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從心里認可了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事實,并構成了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耀眼的因子,這就是真實與虛構和諧統一的魅力所在。從古到今,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具有獨具特色的本民族傳統的文化,這種傳統文化也是基于一定真實之上的虛構,兩者的和諧統一構成了一種文明,如同太極中的陰陽兩極,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形成萬事萬物,才會構成這個奇妙的世界。因此,在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中衍生出的很多作品,李清照的《烏江》也是其中之一,這體現出的是一種包容、吸納的文化進化觀。
參考文獻:
[1]脫脫等撰.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13122.
[2][9]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5][6]許嘉璐,安平秋等.二十四史全譯?史記[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666;226;526.
[4]丁炳貴.詩詞名句鑒賞辭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4.
[7]陳秋風,王志宏.中國詩句佳句[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篇3
關鍵詞:文化; 翻譯
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是各民族之間進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橋梁 。它是一門藝術,是語言藝術的再創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要使它達到理想的藝術境界 ,譯者不僅要精通兩種語言,諳悉兩種文化,還必須以正確的翻譯理論作指導。幾千年來, 隨著翻譯實踐的增多,人們對翻譯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個過程中,翻譯理論家們采 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與語言學、文藝學、符號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相結合,對翻譯本質的認 識逐漸深入,并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一個發展、開放的翻譯理論體系。
一、 文化翻譯是翻譯理論的發展趨向
從人類開始翻譯實踐直到十九世紀,中西方的翻譯理論研究僅限于對翻譯操作的經驗 總結,主要探討了翻譯的標準、原則、直譯和意譯、風格的可譯性等問題。在我國,最具代 表性的人物和觀點是清末嚴復提出的翻譯標準“信、達、雅”①。西方翻譯學界也有相似 的 理論。1790年,英國的泰特勒在《論翻譯的原則》一書中提出了翻譯的三原則:1、譯文應 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2、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3、譯文應與原作同樣 流暢。
從二十世紀開始,特別是50—70年代,西方的翻譯理論研究開始突飛猛進,新的理 論相繼問世。
一方面,結構主義描寫語言學理論已經發展成熟。該理論將語言視為可以通過成分切 分從結構上加以剖析的“可認識的客體”②(knowable object)的觀點,受到翻譯理論家 們 的廣泛關注和應用。這一認識上的飛躍推動翻譯理論家認識到只有腳踏實地地研究“語言” 本身,才能找到翻譯的規律,從而形成了以“對等”為核心的語言學派翻譯理論。
另一方面,還有部分翻譯理論家把翻譯特別是文學翻譯列入藝術范疇,用美學理論加 以研究,認為翻譯是一門藝術,文學翻譯是“戴著鐐銬跳舞”,必須進行“創造性叛逆”, 從而形成了翻譯的文藝學派。
語言學派始終執著于語言的形式特征和機械屬性,忽視了語言的人文特征和社會屬性 。而文藝學派始終堅持美學觀點。由于這兩種理論各自大行其道,結果導致在過去的幾十年 里, 翻譯理論家們或是緊抓住詞法、句法及語法,或是緊抓住文辭的“信”與“美”問題來談翻 譯,對文化問題卻重視不夠。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西方翻譯理論研究才突破了傳統美 學和語言學模式而趨于多元化,上升為一種對文化的反思。八十年代以來,其特點是:
1、 翻譯理論研究的重點是文化研究,而非語言轉換;2、翻譯的性質和原理是原作 的改寫和處理,是跨文化轉換,而非語符轉換;3、翻譯理論的研究重點是譯作功能,而非 對原作的描述。評價譯作的標準,重點是在譯入文化系統中所起的作用,有別于傳統的純文 學標準。③
隨著改革開放,國門打開,國際交流增多,翻譯活動頻繁,國外先進的翻譯理論不 斷 涌入我國。其中,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開 始在我國譯壇全面登陸,一度形成了“言必稱奈達”的局面。我國學者經過二十余年的廣泛 借鑒和深入研究,目前我國翻譯理論研究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傳統譯論、文藝 學派、語言學派到各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問世,其中文化翻譯理論方面的研究日趨增多。
人類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促進發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 觀或客觀的種種原因,長期處于孤立、閉塞的狀態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從交流中得到好處 ,可以說在現代國家中,絕對不受外來影響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但文化交流就必須通過 翻譯 。沒有翻譯,就沒有文化交流。
二、文化翻譯及其任務
翻譯延續了文化以來,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翻譯對于文化的重要性,季羨林先生的一 段話很有代表性,他認為“倘若拿河流來作比,中華文化這一條河流,有水滿的時候,也有 水少的時候,但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數大大小小是頗多的。最大的有 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而這兩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中 華文化之所以能長葆青春,萬應靈藥就是翻譯。翻譯之為用大矣哉!”④
什么是文化?據國外有些學者估計,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學術界所下的定義不下二百個 。有的定義偏重于人類的物質生產成果,有的定義則偏重于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文化的經 典定義,是1871年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提出的: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 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 力和習慣”。
總之,文化是一定社會中人們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基本信仰、價值判斷,以 及由此產生的思想和行為的規范體系,同時包括由這些思想和行為而生成的結果。⑤
為便于研究,我們可以將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分成三層:最外層是物質文化,如衣食住 行;中間層是社交文化,如藝術、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核心層是哲學文化,包括社 會和生活觀念、審美觀念等。語言不屬于任何一層,而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全面承載著文 化的整體信息和深刻內涵⑥。語言是翻譯的操作對象,因此,文化翻譯理論研究必須把語 言作為研究的主體和依據。
不同的民族,由于社會進步的環境不同,歷史發展的道路各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 化。民族的每個成員都是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氛圍中成長的,隨時隨地,舉手投足都會帶有 該文化的某些特點。語言借助文字得以超越時空而存在,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規范和精華。文 學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原語文化信息,是文化內涵的典型體現。通過閱讀屬于某一文化的文學 作品,就能知道這種文化下的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價值觀念乃至世界觀等。因此文化差異 在文學翻譯中最常遇到。例如文化賦予了一些文字豐富的含義,在特定的語境中,很多字句 、典故連帶有很明顯的文化含義。像以漢語為母語的人見到“青梅竹馬”、“阿q精神”等 短語,立即就能在腦海里產生清晰的連帶含義,而不懂漢語的人則需要解釋才不會誤解。不 同民族的成員使用語言工具進行交流時,常常會或多或少地顯現出“不知所云”或“只可意 會,不可言傳”的地方,這就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文化差異是實現翻譯的障礙。如果能成 功地處理文化差異,那么就能極大地促進文化的交流。因此文化翻譯研究就是譯者在翻譯中 如何對待文化問題、如何處理具體的文化形態表現、如何轉換具體的文化信息的一門次學科 。文化翻譯的任務不是翻譯文化,而是翻譯原文容載或含蘊的文化信息,是解讀文化差異, 實現跨文化交際。⑦
在翻譯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譯者必須通過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解讀文化差異,達成實 質上的跨文化交際。
在翻譯的過程中既能表現出原語文化的獨特之處,又能使譯文讀者心領神會,這的確是 譯者面臨的最困難的任務。譯者跨文化交際
的意識和能力往往決定了譯文的成敗。語言可以 轉換,甚至可以“歸化”,但文化特色卻不宜改變,特別不宜“歸化”,一定要真實地傳達 出來。注 釋:
①《天演論》卷首《譯例言》
②⑦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三) [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③趙家進.當代翻譯學派研究[j].中國翻譯,1996,(五).
④季羨林.我看翻譯[a].許鈞.翻譯思考錄[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篇4
酒,對于中國人而言。不是一種飲品,而是一個朋友。朋友分親疏遠近。時酒的稱謂也很有意思。分為敬稱,比如瓊漿、玉液,還有有趣的謙稱和一般稱呼。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尤其是外國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酒文化的“陷阱”。
在英文譯本中,水酒被翻譯成“watery wine”,美國人霍克斯就掉進了中國酒文化的“陷阱”。其實,水酒是謙稱,謙虛的說法,類似的還有薄酒、小酌,都是我們中國人邀請他人做客的謙稱。可絕不是說自己的酒質量不好,往里面摻水。但是,在外國人看來,不可思議,邀請別人做客,是自己費心費力之事,干嗎還客氣呢?中國人歷來是重客薄己。自己寧可吃差的酒飯,也得讓客人吃好喝好。所以,當中國人一說“略備兩三個小菜”,那就一定是場豐盛的酒宴:一說“水酒”,別以為是度數低、價錢便宜的,肯定是度數高的烈性好酒;所以,“水酒”。就如同“寒舍”、“犬子”、“拙妻”一樣,充滿了中國文化的謙虛。
在英國,有一個關于莎士比亞喝酒的傳說:莎士比亞在青少年時代海量。一次,他聽說斯特拉特福附近的畢得佛小鎮上的人都很能喝啤酒,就跑去要和他們較量較量。他問畢得佛鎮上的一個牧人:“會喝酒的在哪兒?”牧人說:“會喝酒的不在,只有能啜酒的。”兩個人一上來便痛飲啤酒,喝得昏天黑地,結果,這輕量級的人讓少年莎士比亞喝得一敗涂地。莎士比亞頭昏腦漲、步履蹣跚地離開了畢得佛鎮。途中,莎士比亞醉倒在路旁一株綠陰如蓋的酸蘋果樹下,后來這株樹被稱為“莎士比亞的天篷”,
在今天,酒吧里、party聚會上,人們也大多都是采用這樣的方式一醉方休,古代的中國人可不是這樣。在《紅樓夢》里,有這么一段細致地描寫了中國人喝酒的整個過程:“先是款酌慢飲。漸次談至興濃,不覺飛觥獻起來。當時街坊上家家箭管。戶戶笙歌,當頭一輪明月,飛彩凝輝。二人愈添豪興,酒到杯干。雨村此時已有七八分酒意,狂興不禁,乃對月寓懷,口占一絕云……”
篇5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移情;價值與培養
引言
受到國際影響,綜合國力持續上升。在此期間,國際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在國際交流中,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事實上,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必須具備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要擁有靈活的思維和應變能力。任何一次的跨文化交際,交際者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還需要包容不同文化之間的各種差異和不確定性因素。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的綜合能力在難以控制的文化中心與文化偏見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可有效促進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順利實施。在整個跨文化交際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具備應有的文化移情必然會影響到跨文化交際活動開展的順暢性。因而,遵循相應的指導理論,培養文化移情,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一、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屬于美學概念范疇,最早出現在《視覺形成感》中,而將美學概念移植到語言學領域中的則是日本語言學者庫諾,現在的美學意境逐步延伸到心理學與跨文化交際中。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際期間,交際主體中的一方能夠自覺地轉換文化立場,并且有意識地超越本土文化的約束,在交際中做到擺脫自身原有的文化傳統積淀,并從中感受和理解到客體文化。不少學者和專家曾經指出跨文化交際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際者主觀上能夠準確界定主體與客體,繼而更好地了解對方,并在交際活動中能夠做到善解人意與角色適應[1]。研究分析其實不難發現,移情其實就是要求交際者能夠有意識地超越本族語言文化固有模式的束縛,并產生客體文化思維的一種心理傾向。因此,對于長期受本族文化影響的交際者而言,要想成功地文化移情,不應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向的影響,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文化之間的差異。唯有如此,才能夠促使交際雙方找到交際的恰當點,有利于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自由地切換鏈接。從本質上來說,跨文化就是文化移情的一種表現。了解文化移情產生機制,才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保有客觀、公正的立場。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移情能力
在本族文化與非本族文化交際溝通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內涵豐富,可有效促進雙方之間的溝通交流,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可有效促進文化消融。在教學開展期間,應將跨文化交際作為重要的內容,而跨文化交際則需要從文化移情入手。文化移情能力,其實就是理解對方個性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認作是在雙方溝通交流期間能夠表示尊重、積極向上態度的能力,保證雙方能夠很好交流的能力。文化移情能力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包含的要素也非常多。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具備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拉近不同民族交際者的差距,同時能夠了解各自的背景,對自身文化產生自信。在文化移情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可消除文化交際者的消極價值觀,并增進積極的價值觀,提高文化交際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差異比較中能夠對不同文化內涵產生認知。也就是要求交際者在本民族文化基礎上,能夠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促使雙方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情感能夠相互融合,并在不同的交際情景中可自由應對,充分體現出移情能力的作用,充分體現出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溝通。
三、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則與價值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具有其相應的原則與應有的價值。綜合來說,在培養文化移情能力的時候,就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并體現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
(一)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則
對文化移情能力來說,最為重要的原則應當是移情適度的原則。即在文化移情期間,不可能只固守,但是也不能全部放棄主體文化,而是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斷調整主體與客體的文化,促使兩者能夠保持一種動態化的平衡。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如果不能遵循移情適度的原則,那么交際者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文化移情不及或者是過度兩極化,交際中出現移情缺位與越位的情況[2]。一旦出現這種情形,就非常容易給交際制造障礙。在跨文化交際中,遵循文化移情適度的原則,其實就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前提要件。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
之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培養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文化移情能力會體現出一定的價值。1.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對于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來說,社會制度、風俗習慣、民族文化、以及價值觀等均表現差異,同時語言和行為也各有不同。跨文化交際活動展開的過程中,了解交際雙方所處的文化背景差異,才能夠找到適應存在的切點。事實上,也只有如此,才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找到平衡點,預防交際活動出現不當的交際行為。另外這樣還可以破除表面思維定向產生的局限性,客觀、公正地了解交際雙方的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唯有了解雙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夠促進文化交際的順利實施。2.體現民族文化背景的需要。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體現本民族文化,并利用語言學、符號學達到溝通的目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交際主體,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特點。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際主體的文化移情能力,就需要客觀并理性地對待不同地域之間的民族文化,并尊重社會禮儀、價值觀、異國文化以及道德標準,預防交際的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產生交際障礙。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要想體現出本民族文化的特點,就需要培養交際者的文化移情能力,這樣才不會丟失本民族在此交際中的根本。3.有利于培養交際者正確的價值觀。實際上,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可消除消極的價值觀,提升積極的價值觀,繼而有利于增強交際者的辨識能力與辨證思維能力[3]。且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可接觸到不同文化的本質。在跨文化交際活動開展期間,交際者需要堅守本民族文化,同時還應以包容的心包容國外文化,從而可增強交際者的文化情感認同,在交際中持有相應的交際態度。
四、培養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構成部分。利用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消除交際者之間的交流障礙,并可在不同的語言情景中進行文化轉化,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溝通。在特定環境下,通過后天培養所獲取的一種文化能力就是文化移情能力。但是培養這種能力的時候,必須全身心投入。而筆者認為培養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從培養交際者的文化敏感性與文化順應能力著手。
(一)培養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應當具備的一種文化嗅覺。唯有具備這種敏感性,才能夠提升交際者的交際能力。1.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通過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可有效縮短交際者的距離。實際上,在培養文化移情能力的時候,文化敏感性應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了解跨文化交際中各自的文化差異,可增強交際雙方的認同感,減少交流溝通期間的摩擦。但是交際者在接收外來文化的時候,總是會受到本民族文化思維定向的影響,繼而在民族環境下理解非本民族文化,而這樣很難避免做出不合規的行為舉止。如,從我國接待禮儀的角度來看,貼面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如果客人以親面頰作為接待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但是這樣一種接待儀式反而是其他國家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文化交際中,唯有理解對方的文化習俗,才不會在交際中出現不良的表現。實際上,唯有將跨文化交際雙方的距離拉近,才能夠提高文化敏感度,從而有效縮短不同文化主體的認知距離,增強文化敏感,理解不同文化習俗[4]。2.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在理解不同文化環境的基礎上,能夠提升適應能力,繼而可在較短的時間內縮短交流雙方的距離。在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習俗風情、民族信仰和行為習慣的基礎上,才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才能夠以雙方都能夠了解的交流方式順暢地交際。所處的環境不同,人際交流的時候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為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就需要增強彼此之間的交際,由此才能夠體現文化移情的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通過敏感性來增強雙方之間的文化感,促進交流,減少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雙方應了解對方需要、熟知對方的文化情形,而這就要求雙方之間增強交流,利用感知交際者進行科學地分析和研究,預防交際遭受到人為的破壞。
(二)培養文化順應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另外一種表現就是文化順應能力。因此,在培養跨文化交際者文化移情能力的時候,應培養其文化順應能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交際者不存在差異,就能夠簡化文化情景[5]。因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想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區別,應當克服溝通過程中產生的差異,提高文化敏感性,促進雙方的交流和溝通。培養文化順應能力,可提高交際者對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從而可有效體現交際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實現跨文化交際。五、結語隨著國際間交流的頻繁化,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為更好地溝通和交流,應培養交際者的文化移情,這樣就可以在交際時充分發揮文化移情的作用,深化交際者的思想情感,消除交際者的界限,預防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出現。
參考文獻:
[1]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與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12):17-19.
[2]李玉穎.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與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13,(A3):84-85.
[3]鄭義,劉淑華.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04):103-104.
[4]承曉燕.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2):125-126.
篇6
關鍵詞:文化館;現狀;和諧社會
一、文化館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1、文化館建設缺乏創新意識。近些年我國的文化館建設無論是隊伍、業務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都有著飛躍式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與我國的總體文化發展環境相比,在建設觀念上仍顯保守和陳舊,缺乏創新意識和拓展性,在工作上更缺乏創新舉措,這也導致文化館工作平穩有余而創新不足。
2、文化館專業人才缺乏,結構狀況不合理。當前我國文化館建設缺乏專業人才,在人才的新老交替上更出現脫節現象。雖然文化館建設過程中也引進了一些大學畢業生,但是這些學生很多都只具有理論知識,缺乏系統的培養以及教育,更缺乏實踐經驗,很大程度大影響了文化館的后續發展。
3、對基層文化館建設指導力度不夠。文化館建設需要政府、上級文化部門以及其它相關機構給予指導和輔導,這樣可以保證文化館更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
4、文化館內部管理機制不靈活。為便于文化館的管理和發展,館內大多會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這些制度在文化館的日常運行中也發揮著積極作用。但這些管理制度在具體實施中卻缺乏靈活性,導致積極性無法得到彰揚而消極因素又無法抑制,阻礙文化館的進步和發展。
二、新形勢下文化館建設的現實意義
順應社會需求積極提升群眾文化素質,滿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已經成為精神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館建設在和諧社會構建以及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1、有利于改變社會不良風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文化和觀念的沖擊,導致人們思想發生眾多變化,一些不良風氣興起并給社會帶來重大安全隱患。文化館建設有助于對民眾的文化觀念進行正確引導,通過健康的文化節目以及豐富的文化活動來陶冶民眾情操,抑制不良風氣對社會以及民眾的侵襲。
2、有利于全面提升民眾精神素質。文化館建設有利于全面提升民眾精神素質。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民眾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其文化品位和追求也越來越高。人們也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特別是一些大眾傳媒的縱深發展,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民眾需求。
3、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內容。文化館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因此必須將群眾文化事業提升到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來認識和實施。以文化館為載體的群眾文化事業本身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其根本任務就是要通過文化館的各類文化生活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以及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及發展。
三、加強文化館建設的對策研究
1、增強領導及管理層對文化館的重視力度。文化館建設是國家文化整體建設的基礎,更是社會文明遺跡進步的橋梁。文化館發展水平更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有著重要作用。做好文化館的建設并引導其健康全面發展是地方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地方政府需要將文化館建設工作列為政府議事日程,提升對文化館重要性的認識,加大重視力度和經費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強基固本,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2、優化文化館規章制度。文化館擔負著弘揚文化并造就先進民眾的任務,因此文化館建設必須有科學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約束以及激勵。首先,要健全學習制度,包含政治以及業務量方面的學習,打造優質工作人才;其次,完善文化館工作制度,通過各類工作條例、財產制度、獎懲策略以及引資制度來對工作人員行為進行規范和激勵;再次,定期召開各種民主生活以及文化學習,營造開拓創新的工作氛圍,幫助工作人員樹立正確的工作意識,增強紀律觀點,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認真的態度為開創文化館新局面做出貢獻。
3、打造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隊伍。文化館作為公益型的文化事業單位,其工作人員擔負著精神文明建設落實的重任,工作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文化活動的質量,因此做好文化館建設必須創造有利條件打造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隊伍:第一,通過公開招聘的方式引入更多具有較高文化水平以及良好職業道德和較強業務水平的組織能力的職工;第二,利用先進傳媒手段,不斷提升文化館專業技術人員工作水平;第三,做好新老文化隊伍交替工作,優化人才結構,讓文化館的優秀工作方法和經驗得以不斷延續。
4、創新更多高質量文化藝術品。文化藝術內容是文化館立足的根本,要充分發揮文化館的積極作用就必須要創新更多高質量的文化藝術作品。文化館活動項目眾多,在具體創作中可以根據社會環境及文化狀況有針對性地做出一些精品,在提升文化館知名度的同時更能激勵館內人員將更多的熱情投入文化活動創作中。另外,通過網絡等一些公共平臺對這些文化藝術精品進行大力宣傳,讓文化館事業依托網絡平臺更快地實現傳播。
參考文獻:
[1]趙劍波.發揮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1(6).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學生;教學;教師
小學生現處于懵懂的時期,對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所以教師需要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心態,把童話與小學語文知識有機地融合,而不是采取傳統的灌溉式教學。那么教師應如何在課堂中把童話故事與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呢?
一、利用多媒體,結合視聽,讓課堂“活”起來
對小學生的教導說難不難,但是卻也并不易。因為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講解小學語文中所涉及的知識,還需要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體驗其中的愉悅。例如,某校小學語文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愉快地學習新知識,經常引入相關知識的童話故事或寓言故事等,如,掩耳盜鈴、拇指姑娘、豌豆公主等這些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片、音樂等,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放松,使得小學語文課堂逐漸“活”起來。
二、擴展童話的容量,認識童話在其中的重要性
小學生因年齡還比較小,視野不夠開闊,如同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事件的其中一方面,所以教師需要把學生從井底帶領出來,讓學生見識更加寬廣的世界。例如,某校教師為了使小學生走出狹窄的井底,開闊視野以及見識,教師在為學生講童話的同時,還在童話中加入了一定的知識,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的理解,如,在《丑小鴨》這一童話故事中,教師在其中教導學生不能以貌取人,應采取人人平等的原則來對待身邊的任何事物,以至于讓學生認識到童話故事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小學生還處于懵懂的時期,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并且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喜歡聽童話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所以需要教師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用童話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教導學生做人、處世原則,并使得學生對此根深蒂固,使得小學生能夠通過童話的引導而認識更多的新知識。所以教師需要學會把童話故事與小學語文知識一體化,以便于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其中的新
知識。
篇8
一、不同類型集團企業的文化特點分析
對不同類型的集團企業,其實際情況和特點不同,其文化統一性的選擇也不同,所以要研究集團企業文化與下屬企業文化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就得先分析不同類型的集團企業文化的特點。以集團企業的生成形態劃分:聚變式、組合式、裂變式、演變式等四類
第一,聚變式集團企業及其文化特點:聚變式集團企業是由一家快速成長的大型企業為母體,通過收購兼并等手段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企業的資產擴容和規模擴張,迅速發展壯大而成的。其文化特點是集團文化以總企業的文化為主導去改造被兼并企業的文化,難點是被兼并企業對集團文化的認同、吸收和融入需要一定的時間。
第二,組合式集團企業及其文化特點:組合式集團企業是由兩家或多家企業合并而成的。大多屬于強強聯合的結構形式,其文化特點是聯合企業間的文化差異容易產生沖突,需要創新構建新的集團文化來融合凝聚集團成員企業,但受各自原有文化的影響較大。
第三,裂變式集團企業及其文化特點:裂變式集團企業是由一家大型企業為總公司(企業),隨規模擴大和產品多元化發展、成立獨資或控股的若干家相對獨立的子公司(企業)而形成的。其文化特點是集團的文化是由總公司的文化發展起來的,集團成員企業的文化凝聚力強,但產品多元化的子公司需要發展差別化的個性特色文化。
第四,演變式集團企業及其文化特點:演變式集團企業是由原來的一些政府管理部門轉型為企業性質并授權經營而形成的。其文化特點是集團公司轉型前沒有企業文化,需要對下屬子企業的文化進行調研提煉和集團的發展需要重新構建集團文化體系,但受強勢子企業的文化影響較大。
二、集團企業與下屬企業文化的共生原則
第一,堅持統一,不斷創新。
堅持統一的原則就必須認識到不同企業之間存在的不同特點,從中發現共同存在的聯系。因此,在集團企業股份制改制之后,集團企業領導者便應該認識到集團企業與下屬企業文化之間存在的聯系。再在這個基礎上,發揮各個下屬企業的特色文化。只有這樣建立企業的文化體系才既適合集團企業,又適合下屬企業。對于組成集團的所有企業來說,所制定的集團文化體系必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任何文化建設活動都不能夠褻瀆法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夠單純將法律看作為集團的文化。不然,就會讓集團文化失去自身的效應。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組成集團的所有企業,在遵循集團文化體系的前提下,還應該突出相關自身企業文化的特點和管理風格。在經過上述集團企業的整合之后,各個子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應該發揚自身存在的優勢,還應該緊緊抓住各個企業存在的缺點,這樣才能夠充分體現出子企業的特征。
例如:對于一些從事服務行業的下屬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便應該將重點集中在為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上。針對制造行業的企業來說,將應該將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作為重點文化來抓。然后,在這個過程中,集團企業只需要為這些下屬企業提供一個文化體系的模版,允許這些下屬企業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對公司文化進行更精細的改編。除了上述所說的之外,由于各個下屬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風格,集團企業必須尊重這些下屬企業的文化風格,允許他們在自己文化風格的基礎上執行自己企業的文化要素。
第二,互通互動互補。
集團公司的整體文化與下屬企業文化之間既存在著差別,又應該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不管是互通部分還是互異部分,都應該堅持互通互動互補的原則。這樣的原則,管理者首先就應該調整心態,加強集團公司與下屬企業之間的溝通。下屬企業的成員,如果單純立于社會中,自身的價值是很難實現的,只有融入到企業中才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從這個角度入手,我們便可以看出,在集團公司的管理下,不管充當的是哪一個角色,對企業都是一樣的重要。然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很多集團企業的員工憑著自身在集團企業中的地位,喜歡統一集團企業的文化,從而促使企業內部的其他員工產生方案的情緒。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便可以看出集團企業文化整合的效果。因此,企業領導者必須注重調整經營觀念,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了解這些企業經營內部的真實情況;其次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
篇9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中亟待改變的一些現象
1、求職動機太功利,不關心社會
高校畢業生在求職時一般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很多同學在觀念上卻只考慮自己,即使在成功之后,也止步于自己。“什么樣的單位工作環境好?”“自己有什么樣的發展前景?”這樣的問題比比皆是,但卻很難找到與社會、國家相關的語句。畢業生缺乏的是對社會的關注和熱心,更是缺乏一種對責任的擔當。畢業生只有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結合起來,才能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2、求職意志不堅強,不積極進取
一些高校畢業生的“等”、“靠”思想嚴重,常能聽到“不著急,還沒到那一天呢!”“到時候再說!”這樣的語言,更有學生把求職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父母、親朋和運氣之上,缺乏求職時應有的積極心態和進取精神。還有些同學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努力奮斗的道理,但卻不付諸行動,“知”與“行”嚴重脫節。在經歷了幾次求職失敗后,有些同學變得心灰意冷,不思進取,屢敗屢戰、奮勇拼搏的精神蕩然無存。
3、求職準備不充分,不踏實認真
求職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但仍有同學對求職不認真對待,求職簡歷標點、符號錯誤,語句不暢;心理準備不足;求職方法和技巧欠缺等。一些同學還陷入了專業學得好就能找到好工作的誤區,對其它求職準備視而不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知識的不斷更新,僅僅靠專業學習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職業的需要,只有積極認真的努力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準備才能在求職中獲得先機并最終取得成功。
4、求職過程造假,不實事求是
由于就業壓力以及虛榮心的原因,一些畢業生在自薦信、求職簡歷上大做文章,虛構學生干部、社會實踐經驗,更有甚者,偽造虛假榮譽證書,力圖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全能型的優秀人才。另外,有些同學在應聘時隱瞞自己已經簽約的事實,待應聘成功后,立即與原單位毀約,使原用人單位措手不及。還有些同學盲目地頻繁跳槽,既沒有學習到真正的知識和經驗,也給用人單位合理的用人需求帶來了影響。
二、中國傳統文化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歷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智慧和結晶,擁有豐富的精神內涵,積極借鑒其中的優秀精華,對于改變畢業生就業中的不良現象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奉獻精神
孔子主張“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雍也》)。要求將個人的價值與他人的價值、社會的價值結合起來,最終實現自身人格的完滿。孟子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盡心上》)強調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幫助他人,奉獻國家。因此,畢業生在求職中也應將個人利益與奉獻社會、國家結合起來。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日知錄》),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等無不體現著為國家、為民族奉獻的精神。這種心系國家、無私奉獻的精神對于畢業生就業時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合理定位職業生涯規劃無疑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自強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孔子說:“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對“飽食終曰,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投以極度的蔑視。孟子則主張人應當有“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孟子 滕文公下》)畢業生也應當學習這種不被困難嚇倒、永不屈服的高貴品質。《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強調人應該剛毅堅卓,發奮圖強,并像大地一樣寬厚,仁愛。畢業生應該像前人一樣,面對任何困難,都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難而上,最終戰勝困難。
3、敬業精神
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于職守”的傳統。孔子說“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論語》)要求人們做事時要認真對待,盡心盡力。韓愈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進學解》)深入分析了事業成功的原因和規律。畢業生也應該懂得只有不斷付出,才能成就事業。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要求人們做事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才能成就大事業。畢業生將這種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的做事風格應用到求職之中,必定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4、誠信精神
篇10
“數字化”在經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書中提過后,便走進了大眾的生活。即使它當時僅僅是向那些從未聽過、接觸過計算機的人科普計算機單一卻又復雜的世界。“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憑借0和1組成無限可能的數字集合,形成了如今的數字化空間。在這個變幻無窮的空間里,產生了無數個改變我們生活的功能。數字化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也為藝術的表現方式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文化創意產品正是數字藝術孵化項目之一,遵循“人的尺度”準則進行的藝術作品創作。數字藝術所具備的獨特優越性,使之創作的出來的作品更具交互性和多可能性。緊跟時代的步伐,傳統的文創產品在制作與設計過程中都將與數字化結合,例如,3D打印技術、多維建模、數字化控制模型制作等,都將文創產品以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呈現出來。今天的文創產品更是打破了傳統的創造設計思維定式,以不同程度上的數字藝術設計改變著傳統的藝術設計方式。
二、藝術與生活的相互滲透
“文化”是增強民眾向心力與歸屬感的精神根基。在政府積極倡導和鼓勵下,文化文物單位與社會力量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我國第一份關于文化旅游發展的政策文件——《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國務院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都標志著文化的建設和傳承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因此如何將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以大眾可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文化創意產品這一綜合載體,涵蓋了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物質,傳達了當今社會的精神現象。以精神為主要因素的產品,更加不能忽略“人”的體現。從鉆木取火到結繩記事,從倉頡造字到遠古神話,從先秦子學到兩漢經學,從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從宋明理學再到明清樸學,至今仍有我們未探索到的文化領域。已逝去的時代,我們緬懷追憶,在傳承中汲取營養,用當今的數字媒體手段還原、演化、延伸其文化內涵。一座紀念館可能太過遙遠,一部主題電影可能太過虛幻,一本講解書籍可能太過無味,但是一系列帶有設計感視覺文化符號性強的文物仿制品和具有一定實用功能的小物件,例如:雨傘、書簽、明信片、移動內存、公仔、手機殼、充電器等。這樣具有文化屬性的創意家具日用品、辦公用品、旅游紀念品、科技日用造型設工藝品等更貼近生活,服務于生活,通過創意與數字化的手段的展現,附加了超出消費者期待的價值,讓產品有其自身價值,讓消費者心甘情愿的接受溢價,也更激發人們自主追溯文化的起源與傳承。
三、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文創產品
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在現實工具和傳播載體。李政道教授說的:“科學與技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離”這句話至今仍受用。數字藝術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都改變了傳統的文創產品設計方式,在改變和創新之間,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技術的改變是受到了傳統藝術的沖擊或者接受了新的融合這一過程是細致而又深遠的。對于文創產品來說,新穎的形式承載的卻是古老卻又眾人皆知的真理。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一批數字文化創意制作的實訓體系,但相對于文化傳承與推廣,在現今體制下的文創產業,往往以商業利益為根本目的,針對市場產品的效率與投資做設計和開發,且形式單一、內容老舊匱乏。面對市場上已有的文創產品現象,主要存以下幾個問題:1.文創產業人力資源匱乏目前我國文創產業還未形成獨立的人才自我培養機制和系統,產業人員來源依靠傳統的產業,缺少體系內的自我造血功能。單憑口碑相傳和熟人介紹方式,低效的運作方式加上尚不成熟的市場化形式,讓很多優秀的人才不能人盡其用,從而制約了產業的發展。此外,目前市場上仍未有成熟的專門從事文創產業的人才服務機構。人才與企業之間不能有效的進行交流,針對性差,對文創產業的發展形成不了實際的平臺支撐。2.產品缺乏創意,特色不明顯文創產品在保證傳承和宣傳文化的同時,也應注重產品的創新性。跟風嚴重、制作雷同,相似的產品數見不鮮,缺乏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創產品也就失去了內核力。3.文創產業制造手段低端現今文創產品普遍優質品匱乏,價格呈兩極化,缺少價格適中且品質感好的產品。究其因,是大多文創產業制造商制造手段仍停留在手工、紙質印刷、貼標等簡單的手段,因此出現大量的制作粗糙、不精美、難激發消費欲望的產品。而品質高的產品價格昂貴,消費者也會望而卻步。4.專利保護混亂文創產品作為創意設計的一大表現,加上數字化的快速模型生成,設計稿出圖快模型打樣便捷,因此許多設計師、公司等愿為相關文化機構、行業等出謀劃策、制定專屬的文化創意產品,但是由于設計的產品最終產權難得到保護,而被他人掠奪,到頭來終是白費功夫一場。因此錯失了諸多好的創意。5.原始工業化生產模式文創產品的定義在大多人看來等同于旅游紀念品,僅是將當地的自然風光、詩賦書畫、文物等繪制成圖案直接印制在紡織品、日用品、服飾等物品上。這只是對文物實體進行了模擬復制,并沒有形成宏觀的設計概念,而是依賴于固有的商業圈意識和產品慣性。因此設計的產品缺乏創新性和實用性。
四、數字化文創產品與當地文化的融合與體現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的古老歷史。時間上的流變和空間上的差異使得文化能夠一直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近年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以及社會對于精神養料的迫切需求的趨勢,更直接的促成專業化、數字化以及娛樂化的文化研究長足發展。文創產品的興起與持續至今,正是文化內涵傳承的體現。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石頭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裝飾等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文化移植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這便也是文創產品的魅力所在。中國土地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文化習俗交相影響,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遍布。因此,如何打造自身地區的特屬名片也是各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從地區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來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并具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資源可持續利用、調整區域旅游產品結構和滿足城市居民游憩需要的功效。此外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一種新興起的文化旅游資源,其創新性和活力感,能夠吸引大量年輕消費群體,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廣闊的消費市場,并且所占有的市場可以和其他三類文化旅游互為補充,共同發展。這便加劇了文創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近年來火熱的VR以及AR技術火便全球,以及沉浸式虛擬技術、體感追蹤等,新的數字媒體技術植入給文創產品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呈現在大眾面前的也將是全新的視覺感官文化體驗。為此,各地區可以逐步建立打造自身的文創產業團隊。1.前期建設完善建設完善人才資源儲備庫。招賢納士,專業培訓。與各地區高校合作,運用高校的師資力量,集思廣益,搭建師資結構、人員配備、設備空間、重點實驗室,逐步完善基礎的配套設施建設。組織和鼓勵有實力的設計團隊、成立相對應的機構,開展設計系列以當地特色文化為特征符號的文化創意專題研究。2.中期完善不足甄選目標市場,挖掘潛在市場機會。發掘文創產品市場并填補空檔,對旅游市場以及產品特色進行定位,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定制并推廣特色文創產品及設施,提煉出不同年齡段都欣然接受的文化元素。開展文創專題計劃,進行市場細分,了解同類競爭者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提高競爭能力,找到競爭取勝的關鍵和突破口。各個地區有著許多重要的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中國地理、歷史具有獨特的重大意義。因此,可以圍繞在當地的重要歷史人物、遺跡遺址上發掘的文化品和其周邊建起一個以學校、公司、機構為核心,打造影視基地、文創基地為方向的文化主題數字藝術社區。下設數字歷史陳列展館、數字虛擬體驗館以及文化數字體驗館。3.后期反思優化制定相適應的計劃方案,進行實時的項目進度更新進展。同時優化藝術社區的實際運用功能,做到立足全國宏觀概念下相關辦學科研定位、政府機構項目的符號化,體系化等。并利用學術交流、橫向合作等多元化的形式進行宣傳推介。多爭取多部門、機構支持合作,向上爭取社會化運作、招商引資的方式,將使各地文化產業數字藝術社區的發展得到更長遠穩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 上一篇:幼兒園衛生保健課題研究
- 下一篇:服裝設計的概念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