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職場溝通技巧范文
時間:2023-12-28 17:57: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提高職場溝通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職業素養 高職英語 職業能力 軟素質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政策不斷地發展,我國國內企業與國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溝通與和合作機會也大大增加。這種經濟全球化推動下,我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英語的能力越來越看重。高職英語教學,作為以職業教育為方向的教學,對于我國英語人才的朋友非常重要,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英語人才在社會中能否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其的要求。就目前形勢來看,很多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中仍然以詞匯、語法的理論教學為主,完全偏離了當前社會快速發展形勢下對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培養的方向,使得培養的高職學生英語能力普遍偏低,很難適應社會的基本需求。在新的教學改革下,只有完全以人才英語的職業素養為導向,積極開展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改革,才能有效推動高職英語教學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具有高職業素養的英語人才。
二、以職業素養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改革策略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開展教學改革,要以職業素養為導向,根據當前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基本狀態開展相關的教學策略,通過完善高職英語職業素養教學框架,重視學生職業應用基本能力的訓練,增強高職學生英語軟技能的培養,以職業素養為導向加強教學方式的改革等方式,來實現高職學生在英語職業素養方面的快速提升。
1.完善高職英語職業素養教學框架。以職業素養為導向完善高職英語教學,首先要在現有的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改革傳統的教學框架,使其更加符合企業對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首先,要加強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訓練,設計專門的社會職場中學生在英語環境下的聽說讀寫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對企業文化、職業禮儀、商務溝通技巧等方面的培養;最后,完善學生在職場環境中對英語能力要求的適應能力,全面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從而真正提升高職學生的英語職業素養。
除此之外,要加強高職院校與實際企業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以此為英語職業素養培養框架的最高培養方式,讓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之外,能夠真正到企業中去實習,真正感受企業氛圍下的英語能力需求,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更加有針對性地去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
2.重視學生的職業英語基本能力的培養。由于我國積極開展高等院校擴招,使得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基礎比較差,而單純地以單詞、英語語法的教學,又很難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英語能力,步入社會后很難滿足企業對其的英語能力需求。所以,高職院校英語改革首先要以學生職業素養為出發點,以奠定學生的職業英語的基本能力為目標,緊緊圍繞社會企業對高職學生的能力需求,聽過開展職業英語聽說、書寫、閱讀、翻譯等各個方面的訓練,來充分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英語基本功,從而滿足社會中企業崗位對員工的真正需求。
在高職英語職業素養基本訓練的具體實施方面,可以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將職業英語中常用的英語能力和技巧,以實際場景模擬、實際對話與郵件溝通等形式,開展對學生的企業模擬化訓練,例如模擬面試場景,可以讓學生自己填寫英文簡歷、參加英文面試等;可以模擬企業工作場景,與國外的客戶進行郵件溝通或電話會議,通過高職英語職業素養教學的改革,實現高職英語教育與企業實際應用需求的無縫對接,極大地提升高職英語教學的最終效果。
3.增強高職英語教學軟技能的培養。英語作為一門溝通語言工具,基本的溝通表達能力是必須的,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是需要基本的禮儀、情感,所以在高職英語職業素養培養中,需要開展英語職業素養軟技能的培養,從而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B,滿足實際的工作需求。
在職業素養的軟技能培訓方面,首先要注重高職學生的愛崗敬業、工作責任感的培養,通過專門的職場文化培訓或者在日常的英文教學中滲透到的教育來提升學生的個人道德素養。其次,要開展職場禮儀相關內容和溝通技巧方面的知識,例如如何使用英文寫電子郵件,如何稱呼,如何簽名等;在工作及時溝通軟件的使用方面,如何稱呼對方,如何詢問對方的空閑時間等。通過專門的教學內容,或者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開展開展相關內容的培訓,從而有效地提升高職學生的軟素質,真正達到企業對一個正式員工的英語職業素養的要求。
4.推動以職業素養為主的教學方式改革。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方式也要進行創新,例如使用討論法、表演法相結合,首先讓學生對不同工作場景下的溝通與交流進行有效的自己探索和小組討論,而后將自己的小組內部推薦的溝通方式,以現場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實現班級內部的知識分享,而教師則作為監督者、評價者,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點評,從根本上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
三、總結
高職英語的職業素養改革,是在原有的教學內容基礎上,通過構建高職素養的教學框架,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基礎能力,培養學生職場軟素質以及推動職業素養為主的教學方式改革,從而有效促進高職英語教學的發展。
篇2
關鍵詞:高職學生;特點;德育工作
當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對高技能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職類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受歡迎程度不斷提高,基于培養高素質的高職人才,德育工作的作為提高高職學生基本素質,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其作用愈加重要。而在實踐中表明,了解高職學生的特點下,德育工作成效比較明顯。
1 高職學生特點分析
1.1個性明顯
和本科院校學生相比,多數高職學生個性較為明顯,表現在學習、生活、處事方面有明顯的個人見解和原則,但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而改變,立場不堅定。
1.2 關心職業生涯發展
高職學生由于專業針對性較強,對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有比較強力的規劃意識,關注當前的個人各方面能力的改進,同時也容易把職業生涯發展分析中面臨的困難歸結于當前基礎差、學校條件相對不好等,缺乏內在因素的客觀認識。
1.3對待專業學習持懷疑態度,熱衷于課外活動
高職學生普遍對課堂的專業學習持懷疑態度,,對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即認為課堂專業實習適用性并不是強,現場實踐、實習效果遠遠大于課堂學習,因而出現課堂專業學習參與度低,課堂紀律普遍不佳,但是對涉及實踐的教學活動或課外活動等積極性很高,在極高的參與度下,學生的收益程度都得到教師、學生雙方的認可。
1.4 注重人際交往表現
高職學生大多非常關注人際交往,大體上都能做到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尤其注重人際交往中的細節,關注人際交往中的技巧,甚至將其重要程度放在首位。
1.5 敏感
在學習、生活、處事方面,高職生較為敏感,在某一階段、某個事件上的出彩或不盡人意都可能給其帶來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容易走極端;或者一些瑣事都可以引起情緒的極大波動,對周圍同學也產生一些不良的連鎖反應。
1.6 現實主義傾向強烈
高職學生對各個方面的看法,舉措都較為現實,關注當前的各項活動,但是這種傾向導致大多高職學生對不斷改進自身缺乏激情和動力,其理想和追求較本科院校學生而言處于較低水平線,
2 基于高職學生特點分析下開展德育工作的相關建議
德育工作貫穿于整個高職學生的大學生活、學習階段,其包括課堂學習和課后的各項活動,因此,基于對高職學生特點的認識,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應采取以下方式:
2.1建立開放式的學校德育體系
針對個性明顯的高職學生,提倡老師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使他們能夠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思維方法,能夠站在理論的高度對各種價值觀進行審視、評判和取舍。同時,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的能力,當學生離開學校踏入社會后就能夠較好地適應各種復雜多變的環境,對各種價值取向進行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形成合理,堅定的價值觀,確保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專業化人才。
2.2 合理利用課余時間
德育工作關鍵在于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多接觸,使學生能在輕松的場合與老師交流,有助于老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動態,調整個人思維方式,積極適應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適當調整德育工作的內容和重點,避免德育工作形式化。
2.3 引導開展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
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課程,系統的讓學生了解、學會相關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方法,使學生能客觀的利用相關分析方法,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指導老師的作用,確實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避免出現規劃缺乏可操作性,從而影響學生個人發展構思方面的混亂,浪費人生發展的黃金時期。
2.4 引導樹立學生科學的學習觀
對待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懷疑態度,改變原有說教的教學方式,通過貼近實際的實例讓學生了解專業基礎在整個學生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即利用歷年畢業學生的發展經歷來說明擁有較好的專業基礎適應性強,而過多專注實踐容易偏向較窄的就業范圍,容易導致職業瓶頸。從而引導學生保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加強理論聯系實踐水平,不斷提升職場競爭力的目的。
2.5 注重溝通技巧方面的培養
高職學生人際交往多是在以往的生活中模仿,自學而成,帶有很大的缺陷,面臨不同地域、文化、習俗等情況下,容易產生人際交往方面的挫折或誤導,導致學生養成不良的人際交往方式,進而容易影響個人思想道德素養。因此適當的通過課內、課外的溝通技巧方面的培養,讓學生了解,觀摩溝通相關事項,具備符合現代生活、職場的溝通能力,使形成良好的口碑成為生活、職業發展的助力。
2.6 開展戶外拓展訓練
通過安排適當的戶外拓展課程,讓學生挑戰個人極限,參與團隊項目活動等,使認識自身潛能,磨練出戰勝困難的毅力,增強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能克服心理惰性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處事習慣,并且具備對集體的參與意識與責任心,具備較強團隊合作精神。
在高職院校中,德育工作涉及面極廣,幾乎涉及到非專業學習內容方面,都可以歸類為德育工作的范疇,強調面面俱到,則容易是德育工作形式化,只有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著手,才有助于是德育工作成為培養高職人才極大助力,但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高職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斷改變和提高,如何開展德育工作仍需不斷探討。
參考文獻:
篇3
職場新人如何實現自我成長和增值,是職場上不可逃避的問題。進入職場并非最終目標,相反,卻是自我提高的開始,只有合理規劃、提升自己,才能早日在職場中實現自我價值,走得更遠。
考取專業資格證書
劉小姐研究生畢業3年了,專業是傳播學,目前在一家國有銀行工作。一年半后,劉小姐基本的工作技能已經掌握得不錯,但她感覺自己總是做一些邊緣工作,如果想進入核心業務層,自己的業務技能明顯達不到,持有與工作相關專業的證書的同事都逐漸被調到銀行的核心部門。今年新年剛過,劉小姐就開始制訂充電計劃,她打算利用工作外的時間考取CFA(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為自己未來進入核心部門作準備。
除了英語、計算機等各行各業都可能需要的基礎性技能外,各行業都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要求不盡相同,因此,職場人充電應該符合自己行業和未來職場規劃發展需求,通過考證來深化和鞏固對本行業的學習,奠定自己的職業能力。
根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對23個行業、90個職業(工種)設置的資格準入門檻,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國家強制性的“執業資格認證”,如國家司法考試證書、教師資格證書、導游資格證書等;另一類是非強制性的“職業資格(水平)認證”,如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職業指導師資格證書等。這兩類證書在準入制行業是必備條件,所以如在職場新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中,有從事某種需準入資格職業的設想,就有必要考盡早取該職業的資格證書。
專業人士稱,職場人士需關注證書的效能,注意所考證書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含量,并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很多人認為證書“多多益善”,盡量多考證書。值得注意的是,其實考證不等于能力,工作能力與證書并無直接關系。專業人士認為,盲目地跟隨別人考證,或者把精力花在工作外的培訓上,是不可取的。事實上,考太多證反而容易使自己因失去專長而迷失方向。
刷新自己的最高學歷
三年前,大學畢業后的小張入職北京一家科技公司。近來,他發覺自己的職業生涯走到了瓶頸,再加上大批碩士畢業生進入公司,小張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小張決定利用業余時間攻讀某高校的在職研究生,在提高自己專業水平的同時,刷新最高學歷,提升漲薪和升職的競爭力。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目前職場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在職人員都感到壓力很大,不得不重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選擇繼續深造。職場人刷新自己的最高學歷是突破自我、提升自身軟實力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用人單位對員工的學歷、知識、技能要求逐漸提高,在職人員攻讀研究生學位逐漸升溫。在職讀研除了可以更新專業領域知識、獲得學位外,還可以廣泛積累人脈資源,為自己和企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專科畢業的職場人士也可以通過參加成人自考或接受網絡遠程教育并考取證書的方式提升學歷。據專業人士介紹,網絡教育本科畢業證書同樣是國家統一注冊承認的高等學歷證書之一,等同于其他國民教育系列的高等學歷教育畢業證書,并可報考公務員。
閱讀――隨時隨地提升自己
不同于過去,當下書籍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盡管如此,閱讀一本書帶來的由淺至深的思考體驗和對閱讀者潤物細無聲的思維影響是碎片式閱讀所無法代替的。
除了提升業務知識技能的專業書籍,強化思維、溝通、表達能力,提高職場工作效率的書籍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職場競爭力,適合職場人士閱讀。
《金字塔原理》
豆瓣評分:8.1
作者:[美]芭芭拉?明托?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8
內容介紹:本書講述了表達邏輯與思維邏輯,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邏輯思路、表達方式和規范動作,對人們寫作、表達、溝通、思考的思路和方式有極大的幫助。
推薦理由:金字塔原理是一本極好地指導人如何思考并如何表述思考結果的訓練手冊。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豆瓣評分:8.2
作者:[美] 史蒂芬?柯維?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6
內容介紹:本書中介紹七個相輔相成的習慣,個人要全力以赴設定目標,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作者所傳授的內容不是某種流行時尚或管理技巧,而是經過時間的考驗并且能夠指導行為的基本原則。
推薦理由:本書讓世人明白一個真理:我們的思維模式會改變生活,改變生活的關鍵是改變思維模式――我們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
《溝通的藝術》
豆瓣評分:8.7
作者:[美]羅納德?B?阿德勒 / 拉塞爾?F?普羅科特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5-1
內容介紹:本書從三個層面(看入人里之溝通者、看出人外之溝通信息和看人之間之關系演變)教你養成既有效又適當的溝通方式,既關注有關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讓你可以輕松學習和應用書中的溝通技巧。
推薦理由:從認識自我開始,本書對“溝通+”這件事做了深入的探討,日常生活工作中常出現的溝通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專家提醒有意充電的職場新人,其實“充電”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要學會制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并在過程中有意識地給自己一定壓力,在不同時間段堅持完成各項任務,這樣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網絡教育培訓課程
關于職場充電,廣告設計從業人員小敏有自己的看法:“現在才發現真是學無止境,以前大學里學的知識根本就不夠,而且廣告行業發展特別快,不及時跟上發展的話很快很容易被淘汰。”小敏認為,網絡擁有龐大的資源,而且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學習,只要能堅持,有目的性地學習,通過網絡教育培訓課程學習是一個很好的“增值”方式。
網絡教育培訓以便捷、靈活、自主的學習方式,受到了廣大在職者的偏愛。專家建議,如果工作時間緊張,沒有整段的時間參加培訓課程,選擇一些網絡學習課程也是很好的充電方式,花錢不多,時間也比較靈活,積少成多就可以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對于在職人員而言,遠程教育可以方便自主安排學習時間,降低對正常的工作日程的影響,同時,也可以有效完善職場人士自身的知識結構。而且,網絡教育的學歷是被95%以上的外企及民營企業認可的。
另外,網易公開課也逐漸成為職場人充電的流行方式,平臺上全球名人TED演講、國際國內名校公開課等及時更新,不僅可以使職場人在專業領域可以有所深入,也會極大地幫助其對其他領域的研究和探索,提高自身知識儲備,拓寬知識面。
還有時下最火爆的喜馬拉雅APP網絡電臺,內容包括歷史、文藝、新聞、財經、科技、電影、旅游等二十多個分類的音頻節目,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傾聽書籍的樂趣。
篇4
[關鍵詞] 商務英語寫作 教學模式
近年來高職教育在全國各地都取得了較大發展。高職英語教學是高職教育中一個重要環節,而商務英語寫作作為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它是融商務知識、商務溝通技巧及英語寫作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然而筆者相信許多從事高職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的教師都和我們一樣面臨著許多難題。因此,怎樣改進教學,迅速提高高職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是全國大部分高職英語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本文擬從高職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及問題、解決問題的對策等方面展開討論。
一、高職商務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國際商務溝通必備技能的英語寫作能力,對于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能否在未來的職場上立足至關重要。但目前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的質量與社會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課程目標及教學模式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嚴重脫節。雖然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及教師對高職《商務英語寫作》課程教學方法和模式提出了很多的見解,如:LSRW英語寫作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將寫作能力訓練滲透到綜合英語課程的聽、說、讀之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但在目前高職院校的英語寫作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寫作教學模式。許多教師一般都是在寫作課堂上先講授一些寫作技巧,隨后分析一些教材上的范例,然后讓學生模仿范例自行練習,然后收集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及課上點評,結果卻收效甚微。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在考試前對作文如何謀篇布局認識不夠,作文的整個過程猶如即興演講,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一些學生機械地運用通過各種途徑背得的范文、固定句型、導入語,使作文充滿空話和套話,中心思想模糊不清,邏輯不嚴密,論證不深入,有的竟然出現前后矛盾的論點,整篇文章缺乏有機聯系。
二、高職商務英語寫作解決問題的對策
寫作是一個創造性很強的技能操作,是一個需要不斷習練、不斷悟道、不斷修正、不斷提升的過程。寫作能力不僅是一個人良好表達能力的體現,也是一個人良好素質的外在表征。高職商務英語寫作課教學,重要的不是培養多少作家,而是把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到可以勝任一項工作的程度。這是教師首先應該明確的“教的目標”。 另外,商務英語寫作與其他類型的英語寫作不同,在體裁、格式、語言上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使得商務英語寫作的教學既不是單純教英語,也不是單純傳授商務知識,而是要以實踐訓練為主,圍繞項目任務,讓學生學會在商務領域中用英語進行有實際意義的書面交流。“基于工作過程+崗位需求”的課程教學模式就是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就業為導向,把滿足就業需要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而突出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德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學者Felix Rauner教授和他的團隊研究者們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模式―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就業為導向,把滿足就業需要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從而完成教育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在職業教育理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工作過程+崗位需求”的商務英語寫作課程設計是指以學生所學專業為出發點,按照實際的工作任務、工作項目和工作程序,明確有關專業、有關職業崗位對應用寫作能力的具體要求;通過再現具體的工作情境和工作流程,確定商務英語寫作課的能力培養目標及實際訓練項目。所以高職教師們可以在課程的教學設計中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為基礎,體現課程的整體化設計。先基于外貿業務員和商務助理英語寫作職業崗位要求提出具體任務,體現能力在實踐中培養的特點,然后采用情景教學、項目教學、企業現場的教學與訓練方法展開項目,教師在學生的做中進行講解,最大可能地增加了學生的操作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邀請企業人員直接參與部分模塊的授課;最后以完成課內課外兩條線的工作任務為結果,設計考核方案。課程設計思路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型教學按知識體系的邏輯順序設置課程的模式,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的需要來選擇課程內容,變知識學科本位為職業能力本位。從學生目前的專業需求、未來的求職需求、崗位需求出發,選擇與生產、服務一線從業人員相關的內容來教學,不貪多求全求深,而是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充分踐行為專業服務、為崗位服務。
總之,高職商務英語寫作課程的新型教學模式 “基于工作過程+崗位需求”是以專業需求、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因材施教”,在理念上和操作上都更為切合教學實際與學生實際,它面向工作崗位,職業性鮮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所以只有根據實際工作過程和崗位能力需要來確立教學目標、確定課程設置、選擇教學內容,才能最大限度地、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技能,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高職特色的職業或技術崗位所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汪東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和有效的解決方案[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26卷第1期.
[2] 姜金鑫.工作過程導向的實踐性課程構建,職教通訊, 2008,(5).
[3] 胡華芳.大學英語寫作現狀及教學對策[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22卷.
[4] 崔秀敏.黃子輝.關于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的探討[J] .商場現代化,2007,(8)
作者簡介:
彭霞 (1982―),女,漢族,江西宜春人,學士學位,助教,研究方向:公共基礎英語教學。
篇5
關鍵詞:溝通協調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法;培養;技巧
建筑裝飾工程技術高等職業教育職業化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其培養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其教育核心和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即“能力本位”,這與核心理念――注重能力培養的“行動導向”不謀而合,使得行動導向這一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在建筑裝飾工程技術教學中凸顯出理論上的科學性和實踐中的可行性。依據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要求我們所分析出建筑裝飾專業學生的六大職業能力為:制圖能力、創意設計能力、成本預算能力、施工組織與監理能力、材料選擇與搭配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在這里我們重點分析一下溝通協調能力。
一、溝通協調能力的簡介
1.溝通協調能力的含義:
溝通協調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系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系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系的能力.
2.溝通協調能力的種類:
(1)表達理解能力 表達理解能力意味著一個人是否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
(2)人際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以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如內外向等)有極大的關系,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
(3)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獨生子女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弊端,因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二、建筑裝飾專業培養溝通協調能力的重要性
溝通協調能力就是在一個團體、群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的人,很難想象,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其他人的交往,一個人的生活將會怎樣?有人存在,必須與人交往。當我們走上社會的時候,我們會與各種各樣的人物打交道,在與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別人的支持、幫助,這里就會涉及到自身能力的問題。我們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培養自己與同學、與教師、與領導、與職工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與人交際,你會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建筑裝飾專業培養溝通協調能力是為順應現代社會和職場工作對學生綜合素質及綜合能力的實際需求而開設的課程。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1998年的《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將勞動者的技能分為專業特定技能、行業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三個層面,在規定的八項職業核心能力中,“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能力就占據了前兩項。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更是明確指出,高職教育要培養學生“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其中“交流溝通”能力正是高職溝通協調能力的教學目標,是建筑裝飾工程技術畢業生應具備的、應職應崗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開設溝通協調能力培養目的是為提高學生在職業領域內用口頭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具備作為當代合格建筑裝飾技術人才的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素質。
在近日各高校舉行的校園招聘會上,一些建筑裝飾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員工的溝通協調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主要動力,因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求職者的"情商"。面對用人單位開出的招聘條件,越來越多的學生感受到了溝通協調能力的重要性。一位卓越的設計師應當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協調能力,進行業務的溝通,與施工人員的良好配合,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起到各人員之間的溝通協調作用。
三、建筑裝飾專業如何培養溝通協調的能力
溝通協調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溝通。培養溝通協調能力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動中,要主動與他人交往,不要消極回避,要敢于接觸,尤其是要敢于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而且還要不怕出身、相貌、經歷,不要因來自邊遠的地區、相貌不好看或者經歷不如別人而封閉自己,其次要從小做起,注意社交禮儀,積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膽走出校門,消除恐懼,加強交往方面的知識積累,在實際的交往生活中去體會,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方法和技巧。
(1)良好表達能力的培養
社交中受人歡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建筑裝飾專業的溝通協調能力基本技巧表現在適時、適量、適度三個方面。
一要適時。說在該說時,止在該止處,這才叫適時。可有的人在社交場上該說時不說,他們見面時不及時問候;分手時不及時告別;失禮時不及時道歉;對請教不及時解答;對求助不及時答復……
二要適量。適量的社交口才還包括聲音大小適量。大庭廣眾之中說話音量宜大一點,私人拜訪交談音量宜適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間交談,小聲則可以表現親密無間、情意綿綿的特殊關系,給人一種親切感。這些都是在社交場合與人交談應該掌握的技巧。
三要社交口才適度。主要是指根據不同對象把握言談的深淺度,根據不同場合把握言談的得體度,根據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談的分寸度。其次,體態語也要恰到好處。
要組織同學們積極參加演講、對話和辯論活動。在大庭廣眾面前發表見解的鍛煉,臨場經驗多了,口才也自然會好起來。另外,創建實訓機會,通過與實際客戶的電話交流,面對面溝通,得到實際的溝通訓練。
(2)人際融合能力的培養
人際融合能力的強弱與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知識技能、活動能力、創造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以及健康狀況等密切相連的。一般來說,一個素質比較高、各方面能力比較強、身心健康的建筑裝飾專業畢業生走上社會后,能夠很快適應環境、適應工作,即使是在比較困難的條件下和比較差的環境中,也能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績,也是一個合格的建筑裝飾工程技術人才應當具備的。
(3)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就建筑裝飾專業而言處理日常學習生活的各種問題,是我們最基本的能力。但是,當問題接踵而來,而且復雜度不斷升高的同時,如何有系統地找出問題的成因,對癥下藥,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是考驗我們解決問題能力的時候了,在建筑裝飾工程技術的實際從業中需要不斷不得解決各種問題,只有掌握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才能夠很好的從事本職業。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建裝溝通協調中的有效運用,核心是在教學活動中用行動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在強調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的前提下,以行動導向教學為主,以“強技能、重實踐”為課程教學的核心理念,綜合采用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并輔以微格回放、重復訓練等訓練方法,保證教學任務高效、順利地完成,最終達到培養和提高建筑裝飾專業學生在人際交往和職場工作中溝通技巧和溝通能力的目的,真正實現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等建筑裝飾職業核心能力的本位回歸。
篇6
【關鍵詞】民辦高校 職業素質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05-02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高質量就業更難,這不僅是高等學校面臨的重大課題,也已經上升為一個社會問題。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學生成績差,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學習基礎薄,同時,昂貴的學費全由自己承擔,就業的壓力更大。傳統觀念認為, 高等教育實施專業教育, 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實際上, 一個人僅有專業能力是不夠的, 如果缺乏良好的職業素質, 就很難適應職業要求, 更談不上職業發展了。目前,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求實惠、重名利、怕艱苦”、“眼高手低”、“盲目就業”、“有業不就”、“輕易毀約”、“頻繁跳槽”等現象最讓企業痛心和傷腦筋。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只能發揮自身能力的40%-50%;如果能夠受到良好的職業素質教育,就能發揮其能力的80%-90%,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個人的職業競爭力[1]。而職業素質差的大學生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最易被邊緣化,成為“蟻族”。可以說,職業素質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于大多數民辦高校來說,在專業知識和能力上培養學生的競爭優勢難度很大,而在職業素質的培養上卻可以大有作為。基于此,民辦高校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就必須構建由大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轉換的對接平臺, 培養具備較高職業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2005年,職業規劃課程就被教育部列為必修課程,使大學生對于“應該做什么”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于學時、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限制,絕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具體該怎么做”卻仍然茫然無措,系統化的職業素質課程就彌補了這一缺失。大學生通過接受專業和系統的職業素質課程,明晰未來發展與努力方向,在校園中合理安排,精心規劃,不斷實踐,逐步擁有職業化的核心能力與素質,態度、行為與表現符合職業人的基本要求,提升職業競爭力,有效填補當前高等教育中職業素質教育的缺失。
1.職業素質課程體系建設目標
職業素質亦稱“職商”(career quotient 簡稱CQ),是指勞動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基礎上, 通過教育、勞動實踐和自我修養等途徑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一種基本品質[2]。職業素質包括三方面內容:1)職業素養,涵蓋職業道德、職業心態與職業意識;2)職業行為規范,具體就是行業與企業對員工行為規范的要求,涵蓋職業化語言與職業化行為;3)職業技能,具體來講就是員工對工作的勝任能力,包括職業資質與職業通用管理能力。在民辦高校中開設職業素質訓練系列課程的目的就是通過在校期間的系統訓練,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規范職業行為,提高職業通用技能(職業資質主要由專業教學與職業技能培訓認證來解決),使之具備職業化的核心能力,使其素質,態度、行為與表現在就業時能符合職業人的基本要求,從而擁有良好的競爭力與職業發展潛力。
具體來說,針對職業化的要求,設計不同的職業素質訓練模塊,通過模塊化的課程訓練,主要使學生達成以下目標:1)激發職業潛能,增強自信心,培養積極的職業意識、職業認同感與職業態度;2)培養自我突破的革新意識與執行力,提升職業生涯中挫折耐受力與適應能力;3)培養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加快團隊融入速度,提升團隊中的計劃、組織與協作能力;4)培養紀律意識與責任感,掌握一定的道德自省與評判能力;5)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能正確自我評估和較準確的進行職業定位,具備目標管理、時間管理、人際溝通和問題解決能力及基本的職業禮儀要求,能進行自身的職業化塑造;6)啟發創新思維,有積極和創造性的開展工作的愿望。
2.職業素質課程體系建設內容
職業素質課程的著力點在于改變學生的心智模式,引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使學生作為一個健康而完整的個體,與環境和諧共存,去追尋職業發展的成功與人生的幸福。因此,學生不僅能在課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更能感受到心靈的成長,這種成長幫助學生將關注的焦點從“環境的不利,他人的缺失”轉移到“我能做什么”上面來,積極的心智模式為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心智和學習特點,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課程體系共設計了7個模塊,包括大一至大三六個基本模塊,以及一個針對畢業生的整合模塊,具體如下:
第一學期開設職業潛能訓練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贏在校園、革新意識訓練、行動力訓練、挫折訓練、團隊意識訓練、自信心訓練等。本模塊使大一新生迅速融入校園,激發潛能,提升學習動力,建立自信,對職業化有初步的認識,以積極的心態開始大學生活。
第二學期開設自我探索與自我管理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重新審視自己、自我探索之興趣、自我探索之性格、自我探索之價值觀、自我探索之技能、評估與自我管理等。本模塊使學生在熟悉校園之后,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制定行之有效的學習計劃,使大學生活更有目標,為今后的職業決策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學期開設公眾表達與人際溝通訓練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溝通心態訓練、溝通技巧訓練、表達技巧訓練等。本模塊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心態,提升溝通中的傾聽、情感表達、非言語交際的技能,掌握朗誦、演講、交談、辯論、自薦等口語表達的技巧。學生通過溝通能力的提升,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第四學期開設情緒管理與人際交往訓練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情緒管理訓練、人際交往心態訓練、人際交往技巧訓練等。本模塊使學生培養良好的情商,提升處理生活中各種關系的技巧與能力,不僅能處理大學生活中的問題,也能更好地適應將來職業發展對人際交往能力的要求。
第五學期開設職業心態與工作方法訓練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心態及其影響力、職業心態的影響因素、創新思維訓練、時間管理、目標管理、如何接受工作委派、管理溝通等。本模塊促使學生打開思維上的局限,在前期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明晰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的真正意義與實踐方法,學會如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接受上級委派任務并保質保量完成工作。同時,也使學生進一步樹立信心,更有底氣面對今后的各種挑戰。
第六學期開設職業形象塑造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感恩訓練、職場禮儀與禁忌、培養積極的職業習慣、求職面試全攻略等。本模塊課程在前期課程的基礎上,既能讓學生在職業理念上得到提升,又能在職業行為與形象上得到模擬訓練,并系統指導學生的求職面試,是一次由內而外的職業化塑造。
整合模塊的職前訓練課程在大學生畢業前實施,是對前六個模塊精華部分的強化與整合,做一次高強度的訓練營,使畢業生做好就業前最后的練兵。
每個學期開設的課程按照學生在大學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相互之間有機銜接,密切聯系,循序漸進,系統塑造,使學生順利實現由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轉變。
3.職業素質課程教學方法
民辦高校大學生與一本、二本的學生相比,具有鮮明的特點:思維活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自我意識強但自信心不足,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享受人生、享受生活的意識較強;良好的學習習慣尚未形成;實際動手能力相對較強;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學習目標不明確,少數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因此,職業素質課程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需要遵循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認知與行為發展特點,參照企業對職業化人才的要求,依據心理學、教育學原理,采用體驗式學習與團隊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講授與訓練相結合,將課堂講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訓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調查分析等教學方法有機融合。
中國古代將“體驗”解釋為“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也就是說,僅僅有學習者的身體力行(“體”)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對學習經驗的領悟、體察和反思(“驗”),體驗是以親身經歷、實踐活動為基礎,通過對經歷、實踐的感受、反思而實現的人格升華。只有通過反思內省,才能將活動與生活連結起來,找出其中所蘊藏的生命價值。因此,在教師引導下的反思內省是體驗學習的關鍵,透過反思內省,許多思考的碎片才得以重組,體驗所形成的意義才可能與其它經驗整合,從而形成一些新觀點、新認識和新發現[3]。
大學生在校期間要體驗職場的氛圍有一定難度,而踏入職場中又往往缺乏指導,在挫折中實現成長阻礙很多,就業適應期較長,因此,職業素質課程摒棄了單純的理論說教,融挑戰性、教育性、實用性為一體,以職業素質提升為目的,提供模擬的職場挑戰和高峰體驗,為大學生創造難忘的職場氛圍與學習體驗,使大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在激勵中加速所學知識技能的有效轉換。職業人的成長都是在團隊中完成的,在課程中通過團體的互動,在體驗、感悟、實踐、再反思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同時,也促使學生以他人為鏡,不斷產生新經驗、新認識,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并由此發展學生的適應能力,形成積極的職業態度,促進職業能力的成長,取得顯著效果。
4.職業素質課程體系實踐效果分析
通過對湖北省某民辦高校參加職業素質課程體系306名學生采取不記名的滿意度問卷調查顯示,在回收的303份有效問卷中,認為課程非常實用的學生有248人,占81.8%,認為比較實用的有55人,占18.2%;有75.9%的同學非常喜歡職業素質課程,有24.1%的學員比較喜歡;有88%的學員非常滿意整個體系的教學,有12%的學員比較滿意。而輔導員也普遍反映,學習職業素質課程的大學生,其情緒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適應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學習動力明顯增強,性格更加積極自信,也越來越活躍和有責任感,抗壓和耐受力也有所提高。
受測評方法和條件的局限,對課程體系效果進行長期的跟蹤、比較分析和定量評價還有個過程,而課程體系本身需在科學評價和實踐檢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當然,光靠課程本身,對于學生的影響依然是有限的,未來只有通過建設重視職業素質培養的育人環境,將教學資源與環境平臺有機結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總之,社會的進步和高速發展,對勞動者的職業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民辦高校推進職業素質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堅持下去,必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較快地度過職業適應期,進而實現“就業―職業―事業”的轉變,成長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宏飛.職業化-21世紀第一競爭力[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1-1.
篇7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管理會計教學
20世紀70年代,以標準成本為基礎而形成的管理會計出現。20世紀后期,隨著企業利潤增長放緩,人們將利潤增長聚焦于抓管理促效益的方向上,管理會計的作用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進了新技術革命,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企業內、外部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原來的縱向或橫向一體化資源配置轉為多維網絡化配置,資源之間原有的界限被打破,經濟生產模式和生產關系發生了轉變,企業原有的管理會計失去了應用基礎,迫切要求管理會計與“互聯網+”時代相結合,融合新的“互聯網+”思維、運用新的“互聯網+”技術及管理模式,創造出新的理論與管理體系,將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企業管理之中,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
一、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代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財務會計為外部利益關系人提供財務信息,而管理會計主要為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服務,幫助管理者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和考核經濟活動。但是,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4個方面問題:
1.會計課程設置重核算、輕管理。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會計課程設置上將財務會計作為核心課程,分配大量課時,將管理會計作為考查課或者選修課,甚至是未開設這門課程,導致學生對管理會計的了解僅限于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初級應用。另外,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綜合學科,吸收了經濟學、統計學、管理學和高等數學等學科內容,因此要求學生在學習管理會計之前,應掌握這些學科的相關知識,而大部分高職院校并未開設這些前置課程,使管理會計的教學工作難以開展。
2.管理會計教材內容與實際相脫離。目前高職院校選取的管理會計教材內容結構主要包括成本性態分析、本量利分析、長短期經營決策、預算控制、責任控制和責任會計等內容,這些內容只介紹了管理會計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互聯網+時代下企業還需要對供應商和客戶進行戰略管理,實時監控價值鏈運營,準確的預測風險和實現科學的資金決策這些領域出現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沒有涉及和體現,使學生無法將管理會計的知識從“理論型”向“思考型”發展,最終無法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此外,互聯網時代下,企業面對的是復雜的環境,而管理會計理論大多是穩定的企業外部環境假設下提出來的,這就與現實發生沖突。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與其他會計課程相比,實踐教學是管理會計教學最難解決的問題。目前高職管理會計的實踐教學基本上是走形式,以解題和案例分析為主,鮮有企業調研及企業管理分析總結。其次,西方國家的管理會計偏重于數量分析,將數量分析為主的管理會計方法運用在中小企業中很少,教師要尋找類似的案例用于實踐教學很不現實。而要找一個大企業的實際案例,對任課教師或專業教研室都有難度,實踐教學組織困難。最后,高職會計學生自信心及應對能力不足,企業不愿將管理信息公開以及缺少管理會計應用的輔助軟件等原因,這些都導致高職管理會計的教學與實踐無法有效鏈接。
4.管理會計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手段單一。“互聯網+”背景下管理會計所需要的技能,除了成本管理、管理會計工具、數據分析技巧等基礎技能外,還包括一些諸如潛在風險的預見力、對戰略選擇的評估力、對宏觀經濟對企業的影響的精準把握等高級技能。此外,領導能力、溝通技巧等軟技能,對管理會計也非常重要。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主要圍繞財務會計開展教學,因此大多數管理會計教師缺少進修和實踐的機會,缺乏互聯網思維,對“互聯網+”時代下的高級技能類的管理會計方法運用較陌生。此外,在管理會計課堂教學中,講授法依然是主要的教學方法,講授的案例欠缺系統性,沒有與實踐緊密結合和及時更新。學生在課堂上仍以枯燥的理論學習為主,較少參與主動學習與討論,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推進管理會計教學改革的措施
1.重視管理會計課程建設、合理設置課程體系。2014年,財政部的《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要鼓勵高等院校加強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管理會計專業方向建設和管理會計高端人才培養,與單位合作建立管理會計人才實踐培訓基地,不斷優化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重視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建設,為做好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工作奠定基礎。高職院校應將管理會計納入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之中,增加并合理分配授課時數。在學習會計知識初期,應增加企業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計算機等課程的學習,以保證學生后期學習管理會計時必需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必須加強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利用校企合作辦學,開發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管理會計教材,按照以實際操作為主,理論夠用即可的原則,編寫兩套教材:一套介紹管理會計基礎理論,此部分除包括傳統的管理會計基礎理論外,還應增加如戰略管理、價值鏈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等新內容,注意避開與財務管理、成本會計重復的內容。另一套以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為主,從企業搜集素材作為案例編入教材,專供學生實訓使用,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2.利用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實訓模型,提高學生的管理會計實踐能力。
2.1高職院校應加強與會計事務所的合作,增加學生校外實踐的機會。由于財務信息的機密性,導致很多企業不愿將實習學生安排在財務的核心科室,大部分學生的實習崗位仍然安排在初級會計崗位上,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不到實質性的鍛煉。針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可以加強同當地會計事務所的合作,事務所一般會為多家企業提供財務服務,接觸的行業企業多,業務繁雜多樣,便于為實習生提供大量的實踐學習機會。學生通過接觸真實的賬目,既能了解會計核算的整個流程,訓練了報表數據的分析能力,幫助企業管理者做出科學的決策。
2.2高職院校在校內可利用ERP實盤和電子沙盤模型訓練,提高學生的管理會計實踐應用能力。ERP沙盤活動的背景設定為同行業的生產企業之間進行的競爭。學生在模擬中如置身于真實的經營情境中,僅需幾天時間便可模擬企業6年的經營,參與企業經營活動的全程管理和控制,了解ERP財務管理思想下的可視化企業經營過程。通過ERP沙盤模擬教學,讓學生在了解了市場環境和企業運營規則后,采用分組并由組內人員擔任相應的職務,做出粗略的財務預算方案,讓學生模擬崗位職能,將管理會計職能落實到預測銷售、成本、利潤和資金需要量、做出短期經營決策和長期投資決策、編制全面預算、標準成本控制和考核評價的實踐活動中,大大地提高學生的管理會計實踐能力。
3.加強管理會計師資隊伍建設。在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如何加強管理會計教師的素質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在管理會計教師中普及大數據思維(思想),定期進行信息化培訓、進修、繼續教育、網絡技術培訓,舉辦計算機軟硬件學習活動,學習主流的管理會計軟件操作系統,提升教師專業教學水平及知識的及時更新;第二,引進管理會計專業方面的尖端人才,對在職的管理會計教師實行多種激勵制度,激發其積極性;第三,高職學院可以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學習平臺,提高管理會計教師的教學水平。第四,派遣管理會計老師去企業(公司)頂崗實習,積累實踐經驗,從而豐富教學內容。第五,在互聯網和企業多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也開始仿效西方,組建管理會計師的專業組織,設立有關管理會計師的資質性考試。高職會計老師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和理想加入這樣專業管理會計師組織,滿足大大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需要。
4.改革管理會計教學方法。管理會計教學中應側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分析與解決能力、團隊合作、人際溝通以及發散性思維能力。管理會計側重量化分析,采用問題引導法和案例教學法比較適合。問題引導法往往從實際案例入手,以學生可能存疑處以及教學要求為線索設計問題,將學生引向職場氛圍、職業事務以及思考問題的主線,推動學生討論與思索。通過師生間互動交流和思維碰撞,學會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其次,管理會計課程理論多借助案例加以說明。案例教學最大優勢在于利用案例展開討論或互動。案例的來源可由教師尋找也可以讓學生找尋,可以與企業調研以及校企合作結合。案例的選擇以中小企業管理會計典型案例為主,適當搭配大中企業的公開案例。以案例為材料的討論,一般在課堂內進行,采用分組形式。留給學生足夠的課余時間找資料、針對問題思考應對辦法,逼迫學生自主學習。案例討論也是一種合作學習法。學生真正成為主體,學生積極性發揮明顯。討論可使理解更加深入、呈現共生效應,有可能冒出創新觀點,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如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能力等。最后,可以讓學生觀看科教片、紀錄片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如果可能,也可以帶學生參觀企業,了解企業管理會計實施的流程、步驟關鍵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實現管理會計教學目標。
作者:鄒敏 單位:湖南現代物流職院
參考文獻:
[1]呂曉芳.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11):266.
篇8
關鍵詞:德育目標 職業核心能力 班主任 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162-02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有力地沖擊著傳統的產業結構并構建著新的行業,同時極大地激發了人們新需求并改變其消費方式。首先,新職業的涌現和對工作崗位要求的提高,需要勞動者善于學習、會解決實際問題,并具有改革創新精神。最后,工作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產品、服務和管理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工作的完成更多地依靠團隊合作精神和與人溝通的能力。此外,不再有終身職業,人們在職業生涯中要不斷改變職業,不管你現在掌握了什么技術都不能保證能成功地應對明天的工作,社會最需要的是不斷適應新工作崗位的能力。那么工作崗位上需要怎樣的能力,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技工院校必須思考,因為我們是勞動者輸出地。
目前,我們技工院校畢業生就業的標準是:以待遇、工作環境、面子來擇業;以輕松、安穩、舒適來就業。所以我們的畢業生源源不斷地送往企業,最終能成為優秀員工的并不多。而企業的需求是:關注學生的吃苦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團隊合作、創新能力等軟指標,個人綜合能力和工作態度比學歷和資歷更重要。那么造成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的原因是什么,是我們的教育缺乏對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的引導和培養;是我們技工院校德育目標缺乏應有的針對性;是德育目標的具體要求產生缺失和錯位。要改變這個困局我們必須把職業核心能力教育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如何融入,須接地氣,須在諸如班會的具體事務、具體項目中歷練。
1 技工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是教與育的結合
要提高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首先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開展是教與育的結合。德育目標的完成不能單純依靠班會課,在德育課程中,甚至其他專業課程中也應該體現。現在我們很多教師認為:德育目標的實現是班主任的事,學生有違規行為班主任必須負責,找學生談話,確保學生改進都是班主任的事,然而卻忽略了班主任同時也是科任老師,也要上課,那么就不能時刻監督本班學生,這就有賴于科任老師在上課時加以引導和教育,專業老師在上課時可以按照企業的規范要求學生,工具的整齊擺放、工作流程的規范、工作環境的干凈整潔等諸類事項無不處處體現著職業核心能力中與人合作、與人交流、解決問題的綜合。其次德育課程的內容也需改變,不能空講道理,要辯論、要競爭、要切入事務,德育目標是讓我們的學生適應社會實際,適應職業需求,德育課程就必須加入職業核心能力的內容,因為德育知識與社會實際脫節,就會讓學生這邊受到學校“樹立崇高理想”的教育,那邊在社會上所聞所見卻是種種不合理的現象,產生強烈的反差,從而對德育目標產生懷疑,德育的教化作用也就難以發揮。因此,改變傳統的一言堂課堂方式勢在必行,實踐所得具體行之有效的典型互動方法案例如下:(1)將學生分為4組或6組等;(2)對任何選定的事件由其中兩組中的非固定代表分別作競爭性主題發言,同組同學可以補充,其余組中的非固定代表分別作競爭性評判,同組同學也可以補充,全部過程中強調激勵;(3)教師只作選定事件的提出者和結果評判的方向掌舵者;(4)目標結果:道在辯中明,全神貫注其中。
2 技工學校的德育目標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
轉變教育觀念有了好的課堂教學形式后,還應審視本校德育目標是否符合社會、企業、學生的需求,教育是培養合格勞動者,在目前德育工作實效性低下的情況下,德育目標應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廣東省技工學校德育大綱》中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致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技術工人和企業管理人員”。因此,可以理解為技工學校的德育是引導學生做好職業人,走好人生路。德育目標應避免空洞說教,以貼近職業,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方式開展德育工作,才能有效地保證德育的核心地位,保證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在這種思路下,德育目標應該分年級、分階段的分解完成。這樣才能讓教育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符合企業的要求。德育目標可選某一單字以便于接受,進而發揮延伸,如“禮”字,因為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禮儀之邦,可是新一代的年青人很多都缺少“禮”,“禮”包含禮制、禮儀、禮貌。從釋義中不難看出此字包含了形象、行為、態度的要求,那“禮”的目標如何體現職業核心能力,這要從以下兩大方面著手。
2.1 對學生提明確要求
德育目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他們并不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達標,所以我們要對他們提出明確易懂的要求,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德育目標。圍繞“禮”的目標,可對學生提出:尊重、遵守、適度、自律四項要求。明確告訴學生:尊重就是要求在各種類型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相互尊重為前提,要尊重對方,不損害對方利益,同時又要保持自尊;遵守就是要求遵守社會公德,各項規章制度。遵時守信,真誠友善,謙虛隨和;適度就是要求在與別人交流與溝通中語言、行為把握適度性,不同場合,不同對象,應始終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分寸;自律要求學生在要求對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應當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規范要求。這種具體的要求能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在校園學習生活中學會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2.2 讓學生的“禮”活動在班會中和班會在學生的“禮”中活動
為達成“禮”的目標,把德育目標分解成4小步,為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量身打造相應班會內容。第1步,入學教育目標設為:認識專業,確立學習目標。課程內容可以是:《專業介紹》《行業情況》《就業前景》;第2步,一年級學生目標設為:塑造自我職業形象,做好職業規劃。課程內容:《職業生涯規劃書》《形象塑造》《行為舉止禮儀》《交談禮儀》《職場禮儀》;第3步,二年級學生目標設為:提升自我職業道德,掌握職業溝通技巧,學會團隊合作。課程內容:《工作崗位職業道德》《職場溝通》《團隊合作》。第4步,三年級學生的目標設為:做好就業前準備,調整自己就業心態,確立就業方向。課程內容包括:《就業準備》《面試技巧》《擇業觀調整》。在班會內容中,班主任依據本班學生能力的狀況,開展相對應的班級活動,使得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在課程以外有平臺得以延續和實踐,職業能力得到提升。同時每個學期針對職業不同的能力要求,舉行各類固定比賽,讓學生的能力得以展示,如通過職業形象大賽、職業生涯規劃演說、紅歌大賽、舞蹈大賽等活動成功地展示學生不同的能力。
3 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教育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雖然德育教育有賴各方配合,但是最終實現德育目標無可厚非的中堅力量還是班主任,所以要充分發揮班主任在職業核心能力教育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班主任應該是最直接了解學生的實際事務需要的,既可把職業核心能力教育較好地貫穿于日常工作中,又可協調教學、管理與服務的關系,還有利于將職業核心能力教育融入學生在校的全過程。那么該如何發揮班主任的積極作用。
(1)班主任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式,把職業能力的培養納入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中。在現代的教育中,很多教師認為的“好學生”或者說“能成才的學生”是專業成績好、紀律意識強、道德水平高的學生,但是在學生畢業多年以后,我們會發現在工作崗位上表現出色、得到企業重用的學生似乎大部分是當年讓自己相當費神的學生。這現象說明我們的教育理念應該轉變,班主任除了引導學生專業學習、紀律意識培養和道德水平提高以外,還應考慮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所具備的職業適應能力,也就是說在班級管理中應注意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教育理念的轉變也意味著教育管理方式的改變,在傳統教育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擁有絕對權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固然守紀,但是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缺乏主動性,創造性,更不具備時代所需求的創新精神和良好的綜合素質,那么班主任必須改變原來的角色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對話者、引導者的角色。比如,在筆者所帶的班級里,作為班主任直接告訴學生:“我是你的老板,你是我的員工”把自己的班級設定成一個企業,班委擔當各管理層,普通的學生則是員工,把職場規則和職場行為引入到班級管理中。諸如此類,可以充分發揮本班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強實踐能力和提高主體意識。班主任由管理的絕對權威轉變為導演、點評家、引路人,而學生成為主角、踐行者。
(2)班主任要確保職業核心能力教育的全程性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首先,班主任要巧妙運用分組、競爭、激勵、全員參與的職業核心能力歷練方法,把“提高職業核心能力”的德育教育貫穿全程的思想,避免職業核心能力教育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做到前后有序,環環相扣。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通過平日觀察、同學聊天等方式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習慣、學習態度以及人際關系都要有一定地了解,職業核心能力教育能做到因人而異,對癥下藥,提高有效性。
(3)班主任在職業核心能力教育中要具有示范性。班主任的示范作用,使得職業核心能力教育“可見、可學、可仿、可行”,班主任的行為、形象、人格、做事風格和能力對于學生具有重要影響。所以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把自己的職場經驗分享給學生,把自己的職場難題也與學生加以交流,讓學生參與,并借機加以正確引導。這樣的做法會使學生對教育的接收比用大量的道理滿堂灌輸有效得多。
4 結語
要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求,滿足企業要求的新一代合格技能人才,必須重新審視德育工作的開展效果,德育目標融合于職業核心能力教育無疑是一種新的理念和新的嘗試,班主任通過班會,以分組競爭激勵方式、事務項目承載,讓全體學生參與、全神貫注其中,在辯論中明理、在挫折中知返、在激勵中奮進、在行動中歷練,得以全程全面培養提高全體同學的職業核心能力與素質。同時通過運用學校各種教育力量共同作用,形成有效合力,才能最終實現德育目標,使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四有”的全面發展的技工人才。
參考文獻
[1 鄒建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現狀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8(8):67-68.
[2] 陳潔.新時期技工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職業與教育,2010(27):73-74.
[3] 潘丁康.班主任在職業核心能力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職業與教育,2011(23):
52-53.
[4] 陳平.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如何做好技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9):212.
[5] 閻紅霞.德育課程與職業文化素養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1(34):92-93.
[6] 中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培訓網.http:///.
篇9
【關鍵詞】就業導向,職業學生,職業素養
當前社會中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刻不容緩亟需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就從源頭上來看,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企業都認為大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后并不具備職業素養。也就是說,學校忽略了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在當前以就業為基本導向的社會形勢下,職業院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為社會提供職業型的人才,而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學生的就業。因此,將職業素養培養作為學生培養的關鍵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學生職業素養的精準定位
職業學生的職業素養是指學生在通過日常學習及鍛煉的過程中,在從事某種工作時所具備的專業技能與職業操守。職業素養中除了包括對崗位要求具備雄厚的知識基礎與實踐技能之外,還包括創業潛能及專業智能等等。
二.通過對職業學生職業素養的調查研究,歸納以下幾項問題
(一)社會在認知上存在誤區。在我國倡導發展職業教育的基本前提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度也愈來愈大,特別是隨著媒體對職業教育有些失真的夸大報道,使長久以來人們在腦海中形成了這樣不正確的認知:只要有技術,就能拿高薪。在相關調查中,對用人企業調查對“當前職業學生職業素養處于怎樣的狀態”時,雖然大半的企業認為當前學生的職業素養處于總體上較好的狀態,但是近半數的企業仍然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存在憂患。
(二)院校在認知上存在誤區。職業技能就是職業素養,這就是院校長久以來在職業教育中對職業素養的認識。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院校的課程體系上得到驗證,并且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也成為職業院校中職業培養的單一目標。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僅僅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授與學習。不可否認,在這樣傳統的教育模式中,一定程度上確實培育了很多掌握著高超專業技能的技術工作者,可同時,它也在很多方面有著很大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現在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忽略了學生素質培養,比如職業道德、職業創新等方面,而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了某些職業技能。學生走出學校之后僅依靠僅有的一點技能基礎是遠遠不夠的,嚴重缺乏的職業道德及學習。由于院校對學生培養存在的認知誤區,導致學生進入到社會之后久而久之社會便也會對職業學生形成一種偏見,這種偏見主要表現在職業學生的社會地位降低、就業崗位不好、薪資待遇欠佳等等。
(三)學生在認知上存在誤區。有優異的學習成績就一定會找到優秀的工作,這是絕大部分學生的想法。由此,學生在校期間多是注重對專業理論知識及技能的學習,并沒有認識到職業素質的培養,更缺乏合理的職業規劃。優秀的成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就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卻不是全部。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院校對于好學生的評價與社會對好學生的評價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往往企業更傾向于選擇那些在校內外活動中表現活躍、有豐富實習經驗、善于溝通的學生。
三.以就業導向為基礎,探索職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幾種方法
(一)在職業素養培養中,注重社會氛圍的營造。有相關研究表明,在當前新的社會形勢下要求企業員工應具備怎樣的基本素質。研究結果表明,位列第一的是:員工對待工作的熱情與興趣,其次是豐富的工作經驗及職業責任心。不管是企業用人單位或者是職業學生,兩者的需求都表明社會輿論應當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大培養既掌握高超的專業技能又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職業學生,營造“有著良好職業素養的學生才是社會發展需要的真正人才”的積極氛圍。
(二)在職業素養培養中,提高院校的重視度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大本營,想要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主張職業活動。按照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應將職業學校中的一些專業教學活動進行轉變。積極引入社會中企業的工作流程到專業教學實踐中;改革教學方法,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職業教學活動中分角色扮演,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在提高學生的服務競爭意識的同時,促進自身更好的掌握專業職業技能,以就業為導向開展的職業活動。
2.開設職業素養課程。通常在職業學校的職業素養課程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以各專業特點為基礎進行開發的職業素養課程,比如說會計、管理以及證券投資專業可以開設我國國有銀行的發展史等課程,深化學生對自身專業的了解,培養其職業情感;第二是開設溝通技巧、禮儀等類似的通識類職業素養課程。為了更好的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輔助學生在學習期間正確的認知社會、認知職場,這類課程更好的選派職業素養專家來進行授課。
(三)校園文化中應注重企業文化部分。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部分。所以職業院校在教學培養過程中,應不斷擴寬其校內外的實訓,最大化運用其專業的便利性。這也就是指向學校引進企業的實體,將專業實訓基地設立在企業,也就將企業文化信息帶到了校園文化中,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通過這樣的活動互動,可以在促進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同時,提高自身職業技能水平,而且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
(四)在學生職業規劃中,做好積極引導工作。在校學習期間是學生對職業生涯探索的最重要階段,如果學生在這個時期能夠很好地落實自身的未來職業發展,對其今后的成長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但據專家指出,我國約有80%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并沒有清楚的職業規劃,因此在就業時很容易產生職業壓力,對自己的發展感到迷茫,并不充滿就業的信心。基于此,要求職業院校才學生初入學時,就強調對其職業規劃的教育,讓學生重視職業規劃,并確定培養目標,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結束語:以就業為導向,是需要學校、社會、企業的多方有效協作,只有積極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不斷提高學生自身職業素養,才能使學生增強就業競爭力,才能培養其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高職院校網絡技術專業 自我發展 職業規劃
隨著我國互聯網行業的全面發展,我國的網絡人才需求亦越來越大,素質要求亦越來越高。面對這樣的良好形勢,高職院校網絡技術專業的學生如何結合自身條件實現自我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概述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解密結合的學科。隨著我國各行各業信息化進程的深入,計算機網絡技術已成為計算機專業人才必備的能力要素。[1]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專業知識,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并獲得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思科認證、華為認證等至少一種認證。此外,學生還應系統學習計算機軟件、硬件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熟練應用當前流行的操作系統進行網絡環境的配置與管理,企業網絡的日常維護,以及企業網絡的構思、設計、實施與運維等,能配置主流網絡設備,并具備一定的網絡安全知識;具有基本的網站管理及網絡編程能力。
二、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
(一)張揚和缺乏自信的矛盾組合:如今的大學生大多是“90后”,他們的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比起“80后”有很多不同。他們追求時尚、前衛,有獨特的個性符號。但與此同時,我們同樣感受到高考失利所帶給他們的內心壓力和陰影,對第三批次B段這個級別的不認同感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對自我的不認同和對學校的不認同,從而導致他們自信心不足。
(二)追求平等、尊重、公正和關愛的價值取向:由于高考失利或其他原因,高職院校學生自我認知不高,但又有很強的自尊,希望老師能平等地對待他們;并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他們對于公平公正的意識相對較高,但容易產生社會、老師、家庭對其不公的感覺;希望在困難的時候能夠及時出現,以幫助他們,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
(三)目標的普遍缺失和職業規劃的迷茫使自主學習成為難事: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的問題,這一現象不僅體現在一門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更影響到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這種目標的普遍缺失和迷茫的狀態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去學習哪些知識,甚至是認為自己所學習的知識毫無用處,盲目沉浸在校園的安逸生活當中,在當前這種空前的就業壓力面前,既無奈又無助。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網絡時代使大學生活變得沒有規律: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給了我們更多的便利,我們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正在一步步地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改變。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更是如此,學生通過互聯網絡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和資訊,學習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如今已不再是上自習室和泡圖書館才能學習的時代了。但是,與此同時,網絡也在一步步地把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帶入一個狹窄的縫隙當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奉獻給網絡,對于其他類型的校園生活缺少積極性,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且“廢寢忘食”地上網使得生活變得沒有規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經變成引發宅男宅女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此導致的大學生體質下滑問題越來越嚴重。
(五)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和自身現狀相去甚遠:大部分學生都擁有很崇高的理想,希望在未來自己可以有一番作為。但其自身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遠遠不能滿足其自我發展的需求,這種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造成他們容易陷入沮喪和消沉當中。這種現象在如今的大學生群體中是很常見的。
三、實現自我發展之道
(一)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在高職院校,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陷入一個盲目追求職業技能學習的誤區,認為理論知識學與不學都無所謂,把技術學到手將來就可以找到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是舍本逐末,不可取的。真正的人才需要運用理論中闡述的方法去分析問題,更加靈活地駕馭自己的技術,最終去解決問題。因此,學好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扎扎實實地打好自己的理論基礎,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事半功倍,更快更好地提升自己。
(二)重視綜合素質的培養:職業素養是最好的“就業證”,也是職場發展的“快捷鍵”。[2]做為一名即將從事網絡技術專業的人員,除了過硬的技術,綜合素質也同樣重要。綜合素質通常表現在一個人在完成一項任務的過程中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是否得體,與人交流過程所使用的溝通技巧和禮儀。這些細節有時往往會在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關注新知識,了解新技術:計算機網絡專業是一個技術更新速度非常快的專業,這就要求從事這一專業的人員樹立終身學習[3]的理念。這是網絡技術人員自我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增強自主判斷與選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養成主動學習持續學習的習慣良好。終身學習不僅是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生活的需要,更是人類進步的需要。通過了解新知識,新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從事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生涯。
(四)適當地用證書檢驗自己的能力:中國就業現狀表明,證書是一種評判個人水平的重要方式。因此,獲取一些有說服力的資格證書或是參加一些重要比賽所取得的獲獎證書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獲得這些證書的同時,對于增強個人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可以適當地用證書檢驗自己的能力,但要注意其專業性和可信度。
(五)明確專業角色的自我定位:我們所使用的互聯網是一個十分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如今它跟我們的生活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互聯網沒有普及以前,有沒有互聯網的影響并不大;而互聯網普及以后,如果有一天家里的互聯網不能用了,人們便會開始不習慣,生活就變得不像從前那般平靜,這就是互聯網給家庭帶來的最顯著的影響。因此,當我們進入互聯網,我們就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我們在這個網絡當中扮演一個叫做用戶的角色,而用戶就是計算機網絡里面一個最基本的角色。
網絡分為七個層次,不同的層次實現的功能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在網絡中所從事的工種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一個做綜合布線的施工人員,他在網絡中就扮演了一個實現用戶與互聯網連通的物理鏈路的創造者,把用戶的計算機和用于訪問互聯網的交換設備通過線纜連接在一起,最終實現用戶訪問互聯網的需求。而一個運營商的網絡管理員在這個網絡之中就扮演一個實現授權用戶訪問互聯網的管理者的角色,諸如此類。由此可見,學生現在所掌握的知識就能決定他們未來在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工作當中擔任的崗位。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習計算機網絡專業的學生,需要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和與時俱進的精神面貌去不斷地挑戰自己,提升自己,從而在未來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柳青.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