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職思政課
時間:2022-10-14 09:09:42
導語: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職思政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思政課與“四史”教育在理論依據和育人宗旨上是一致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渠道落實在思政課上,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理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理論依據、分析融入的價值意義、探索融入的路徑,有助于達成思政課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四史”教育;思政課;路徑
教育大計關系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建設好思政課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培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素養。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能夠提升思政課育人目標。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理論依據
思政課發揮著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和科學價值觀的功能,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顯性課程。為了創新思政課的建設體系實現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目的,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指示。“四史”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統稱,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引導青年學生系統了解“四史”的發展脈絡,尤其是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蘊含著無盡的精神財富和榜樣力量。以宏觀的歷史視野認識“四史”發展的歷史過程,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篳路藍縷到驚天動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的艱辛和不易,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養分。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的優勢,理解新中國發展到今天的來之不易,堅定“四個自信”。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價值意義
教育大計關系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高職院校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教育的辦學立足點就是職業化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建設者,培育大國工匠的任務。思政課是高職課程體系中承擔著關于理想信念鑄魂育人的使命,發揮著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功能,是培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理想信念和職業素養的主要課程體系。推動落實“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有助于育人目標的實現。“四史”教育能夠有效引導青年學生努力踐行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和學史力行。
(一)鑒往知來,學史可以明理
歷史以雄辯的事實證明中國沒有辜負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沒有辜負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更是開辟了中國實現現代化新途徑,豐富了人類社會歷史實踐活動。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學生的歷史知識有限,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增進學生對“四史”發展過程的深入了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去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
(二)學史可以增信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有助于青年學生搞清楚我國歷史發展的階段,明白歷史前進的方向和趨勢,系統地了解黨發展的脈絡。引導學生樹立唯物主義歷史觀,深刻明白我國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增強“四個自信”。引導青年學生從“四史”學習中汲取精神營養,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爭做有為青年。
(三)德為才帥,學史可以崇德
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堂,恰當用歷史人物身上的道德品質融入思政課程教學中,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使思政課程的理論有了源頭活水,避免了枯燥的說教,能夠實現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的教學目標。提煉出“四史”中為國家發展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人物身上的美德和精神,從歷史故事中提煉美德教育素材,重點突出先進人物的美德與精神,倡導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道德品質[3]。
(四)學史力行,促進知行合一
一百多年的黨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蕩氣回腸的奮斗史,先輩英豪們以敢于犧牲、英勇奮斗的精神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黨史中蘊含著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和英勇的奮斗精神,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程,有利于培育激發青年學生奮進有為、矢志不渝的報國斗志。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堂,能夠實現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和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路徑
(一)教師推動“四史”教育融入
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高職思政課建設的保障就是教師隊伍。首先,配備足夠數量的思政教師是完成思政課教學任務的保障。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師資隊伍的建設,教育部明確提出:“高校要嚴格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與教育部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配齊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數量,高職院校加大對思政隊伍的建設力度,通過招聘引進、校內專崗、返聘高職稱退休教師、校領導干部下沉教學一線出任兼職思政課教師等多措并舉的方式,實現在數量上配齊思政課教師隊伍,保障教學質量。其次,教師的理論文化素養也是思政課建設目標達成的有力保證。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能力,借助國家構建的思政學習平臺如“周末理論大講堂”、骨干教師研修班、高校思政教師研修基地等,通過培訓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鼓勵倡導思政課教師提升學歷、完善思政課教師隊伍職稱評價機制,構建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思維新穎、視野開闊、師德師風嚴明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育。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策略
思政課程發揮著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和科學價值觀的功能,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顯性課程,促進“四史”教育和思政課程的融合需要探索融入的相關內容和融入的方式問題。1.“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內容構建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需要積極構建能夠融合的相關內容。高職思政課程體系不同于普通高校,由于高職的學制體系限制,思政課程體系由三門課程構成,分別是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在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中天然的沒有近代史課程的優勢,需要在這三門課程中探尋可以融合的相關內容。第一,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講述理想信念、中國精神、愛國主義部分內容時,深挖“四史”特別是黨史中涉及相關內容的故事,使理論學習與鮮活生動的黨史人物故事結合起來,理論有了源頭活水的支撐不再枯燥,提升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以情說理的過程中播種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感。第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理論成果的結晶,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展開,脫離“四史”背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就無從開展。第三,形勢與政策課程時事性強,看似與“四史”的發展脈絡沒有必然的聯系,然而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所選定的條件下創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更加體現歷史視野審視和時代大潮推動,當下的時事隨著時間的推移變遷為歷史。“四史”教育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引導學生構建大歷史視野,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國際和國內經濟、政治的發展形勢,認清歷史發展趨勢,把握時代發展的大勢,堅定“四個自信”。2.用好“互聯網+”翻轉課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避免傳統教學以講授為主相對枯燥,需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式。要用好思政課堂這一鑄魂育人的主渠道,與時俱進采取“互聯網+”翻轉課堂,這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例如,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采取“學理論·唱紅歌”的方式將“四史”教育融入課堂。該課程一至四章,系統講述“毛澤東思想”部分的內容。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選取革命、建設年代與教材理論相關的紅歌,課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互聯網查閱紅歌誕生的歷史背景,錄制小組唱誦的紅歌,以實踐作業的方式提交。課上教師講授相關部分的理論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樂于加入課堂中。運用“互聯網+”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既豐富了思政課教學實踐活動,又使思政課理論講授的內容有了堅實的事實根據,有理有據,“運用歷史中鮮活的故事,講清楚歷史邏輯和歷史規律,從而引導學生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5],理直氣壯上好新時代思政課。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途徑
“四史”教育內容以理論性為主,單一依靠教師教授的形式融入思政課學生興趣不大,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效果更加生動、鮮活,能彌補純理論講授型的不足。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內校外實踐活動來輔助“四史”教育課堂具有顯著的效果。1.組織開展校園教育活動實踐高職院校的學生理論基礎薄弱但活潑好動,實踐能力相對較強。這種特點導致學生偏重于喜歡實踐活動的教學方式,而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校園,學生絕大多數時間是在校園中度過的。推動“四史”教育融入課堂,要利用好校園實踐活動和積極開拓第二課堂,學校黨團機構可以以黨在歷史上的重要紀念日為契機,宣傳利用好可以為學生營造學習“四史”特別是黨史的紅色理論文化背景,用紅色文化浸潤濡染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品格養成。如推動形成校黨委團委牽頭舉辦黨史知識競賽、社團舉辦以“四史”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四史”教育主題班會、利用線上媒介如微信公眾號等結合重大節日宣傳推動形成學習“四史”的校園氛圍。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將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2.拓展校外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真正做到“四史”教育入腦入心,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廣泛分布的“四史”教育資源。五百多年的社會主義發展史、一百多年的黨史、七十多年的新中國史以及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史,時間跨度廣泛,架構起宏大的歷史視野,其中積淀了關于理想信念、關于愛國奉獻、關于創新進取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學習參觀當地革命圣地、革命紀念館等,這為拓展校外實踐活動、促進“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提供豐富的校外素材。學生通過身臨其境重溫黨史,了解歷史背景,學習紅色文化,增強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堅定“四個自信”爭做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
作者:張利花 單位:西安海棠職業學院
- 上一篇:高中語文群文閱讀問題教學探討
- 下一篇:紅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邏輯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