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貨膨脹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通貨膨脹 物價水平 應對措施

通貨膨脹歷來與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存在緊密的聯系。現階段,人民幣面臨著匯率上漲的巨大壓力,大量熱錢欲涌入中國。而縱觀歷史進程,通貨膨脹對國家發展有著巨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國家需要關注通貨膨脹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1.通貨膨脹定義

通貨膨脹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的上漲現象。

2.我國通貨膨脹現狀

2.1我國現階段通貨膨脹的表現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反映了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的變動;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的趨勢和程度,二者均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自2009年12月由負轉正以來,我國CPI和PPI持續增長,并屢創新高(如表1所示),充分表明我國現在已經存在通貨膨脹問題。

表1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CPI和PPI同比增速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月份

CPI同比增速

PPI同比增速

2009年 1月

1.00%

-3.30%

2010年 1月

1.50%

4.30%

2009年 2月

-1.60%

-4.50%

2010年 2月

2.70%

5.40%

2009年 3月

-1.20%

-6.00%

2010年 3月

2.40%

5.90%

2009年 4月

-1.50%

-6.60%

2010年 4月

2.80%

6.80%

2009年 5月

-1.40%

-7.20%

2010年 5月

3.10%

7.10%

2009年 6月

-1.70%

-7.80%

2010年 6月

2.90%

6.40%

2009年 7月

-1.80%

-8.2%

2010年 7月

3.30%

4.80%

2009年 8月

-1.20%

-7.90%

2010年 8月

3.50%

4.30%

2009年 9月

-0.80%

-7.00%

2010年 9月

3.60%

4.30%

2009年10月

-0.50%

-5.80%

2010年10月

4.40%

5.00%

2009年11月

0.60%

-2.10%

2010年11月

5.10%

6.10%

2009年12月

1.90%

1.70%

2010年12月

4.60%

5.90%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

2.2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一個在學術界達成的共識是:本次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是流動性過剩。除此之外,國內貨幣超發拉動需求上漲、國際市場熱錢輸入、生產成本上升、居民通脹預期的心理作用、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和各類游資對各種農產品的炒作等因素也在這次通貨膨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3我國現階段通貨膨脹的特征

現階段的通貨膨脹呈現出結構性通貨膨脹的特征,從CPI、PPI指數來看,我國當前的物價水平已十分嚴峻,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2.3.1物價波動的結構性

本輪通貨膨脹呈現比較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在CPI波動中,城市消費價格上漲幅度小于農村消費價格上漲幅度;非食品價格上漲幅度小于食品價格上漲幅度;服務品價格上漲幅度效益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與此同時,物價波動正呈現出結構性的擴散,價格上漲已經從生產資料擴散到生活資料;從基礎農產品擴散到制成品,推動物價水平不斷邁向更高的臺階。

2.3.2沖擊影響的持久性

在通貨膨脹的成因中,自然災害和國際市場熱錢等因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通常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但本次物價上漲卻從2009年底持續到2010年底,直到現在還保持著持續走高的趨勢。

2.3.3穩定物價的艱巨性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穩定物價要求在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前提下抑制經濟過熱,穩定物價水平;在謹慎面對輸入型通脹的情況下應對國內各種結構性沖擊對物價的影響;在維持貨幣政策長期持續穩定的條件下利用相機抉擇原理調節過剩流動性;在改變勞動力和資源性要素價格市場扭曲現狀的同時防止各種成本過快上漲。

3.通貨膨脹應對措施

3.1政府部門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從長期來看,本次通貨膨脹的控制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政府的任何措施都不可能取得“一蹴而就”的成效,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組合。為了控制投資、投機,政府需要進一步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同時采取不對稱的加息政策;為了緩解出口企業的競爭壓力,應對人民幣采取漸進式升值,并逐漸完成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發揮財稅政策的激勵效用;為避免因心理恐慌而引起經濟劇烈震蕩,政府應合理引導居民的通脹預期。

3.2企業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在通貨膨脹的大環境下,企業的面臨著來自各方的競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發揮自身長處,重點建設優勢產業;引入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開發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團結一致對外,避免同行業惡性競爭,建立良好的行業競爭秩序。

3.3家庭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理性投資,切忌盲目跟風而將家庭資金全部投入到房地產市場。適量購買一些黃金或保險理財產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在消費市場上尋找價格較低的替代產品;盡量避免借貸消費,因為此時貨幣的利率風險較大,貸款者將面臨較大的還款壓力。

只要我們采取正確的措施,將通貨膨脹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通貨膨脹并沒有想象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不正確的心理預期,將通貨膨脹的危害無限放大,心理恐慌比通脹本身更可怕,因為心理恐慌將會蒙蔽我們的雙眼,使得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因此,對待通貨膨脹,不能談虎色變,應該保持正確、健康的心態。

參考文獻:

[1] 辜勝阻,王敏,馬軍偉.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基本特征與治理對策.商業時代.2011年第6期

[2] 陳華,劉寧,劉志威.我國的通貨膨脹及調控政策應對.上海企業.2010年第2期

篇2

摘 要: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它的發生會引起物價上漲。自2009年以來,我國CPI和PPI指數一路走高,國內一些商品物價上漲速度之快之高,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增強,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本文就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現狀、成因及其對策展開論述。

關鍵詞:通貨膨脹;現狀;成因;對策

一、通貨膨脹理論綜述

通貨膨脹是一個古老的經濟話題,我國北宋期間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后來到元朝時實行典型的紙幣流通,米價在69年間上漲了60多倍,紙幣迅速貶值。通貨膨脹是貨幣失衡中一種常見的問題。關于通貨膨脹的定義,各國經濟學家所持觀點各有不同。例如,薩姆爾森認為“通貨膨脹的意思是物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普遍上升的現象”,萊德勒和帕金認為“通貨膨脹是一個價格持續上升的過程,也等于說是一個貨幣價值持續貶值的過程。”弗利德里奇?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一詞的原因和真意是指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這種增長合乎規律地導致物價上漲。”羅賓遜認為“通貨膨脹是由于對同樣經濟活動的工資報酬率的日益增長而引起的物價直升變動”等等。

關于通貨膨脹的理論,各學派有著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并普遍被人們接受的貨幣主義學派以弗里德曼為代表,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他們總結出通貨膨脹有幾種成本―“皮鞋成本”和“菜單成本”。“皮鞋成本”是人們為了減少貨幣持有量所付出的成本。“菜單成本”是企業調整價格所付出的成本。貨幣學派還認為:通貨膨脹會導致資源配置的失靈;會造成稅收的扭曲,增加人們的納稅負擔;會增加企業預測前景的不確定性,企業會因此放慢投資,從而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

新凱恩斯主義則把通貨膨脹歸結為三種主要形式: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及固有型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是由于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也即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發生于油價突然上漲時;固有型通貨膨脹一般與物價薪金有關,工人希望提高薪金,這必然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推動物價上漲,形成惡性循環。

二、中國現階段通貨膨脹的現狀

自 2010 年以來,我國煤炭、鐵礦石、鋼材、銅和鋅等價格上漲非常明顯,電、水、天然氣價格也都上漲,加劇了通貨膨脹的發生;我國農用生產資料化肥、農藥、種子等價格上漲明顯,部分國家2010 年遭遇干旱和洪災造成糧食減產,中國農產品價格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響;房地產市場出現異常熱潮,房價越炒越高,盡管政府出臺了相關抑制政策,但卻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明顯效果,反而很多游資在政府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后從樓市退出轉向對農產品進行嚴重炒作。在當前流動性過大的情況下,資本的保值增值投資性需求造成了通貨膨脹;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上漲,導致原材料成本的增長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材料的上漲,成本因素導致物價上漲推動通貨膨脹;2010年 11 月初,美國宣布采取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后,釋放的流動性使得國際農產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并傳到我國國內,這進一步推高了CPI指數。

評價一國通貨膨脹的兩個重要指標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包括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以及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自2009年以來,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由負轉正,一路走高,2011年5月,CPI同比增長達到5.5%,此后一直到12月,CPI價格指數始終在5.5%之上徘徊,創下09年以來最高值。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自2011年1月至9月,同比增長均在6.5%以上,10月份之后有所下降,2012年前三個月的PPI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其中三月下降了0.32%。從數據的結構來看,當前仍是以食品和原材料類漲幅最大,2011年以來糧食價格、肉禽類、鮮果蔬菜等價格同比上漲均超過10%,有的甚至超過30%,與此同時,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中,與去年同期相比,有色金屬材料類、燃料動力類、化工原料類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以上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

三、中國現階段通貨膨脹的成因

(一)需求拉動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同時也構成社會的總需求。

消費是收入的增函數,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同比增長1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同比增長14.9%,收入增加必然導致消費支出增加。此外,政府支出增加也會引起社會總需求增加。但是我國消費對需求的拉動作用相比投資和出口而言仍然較小,約占全國GDP的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居民消費傾向較低引起的。

投資是拉動我國總需求上漲的最關鍵因素。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我國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甚至達到90%以上,這不得不引起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我國實行的低利率政策,使得企業資金成本低,于是不斷擴張投資規模,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78139.8億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23.8%,過度投資會引起社會總需求增長,并且總需求要遠遠大于總供給,供不應求,自然引起通貨膨脹發生,物價上漲。

我國經濟對外部依存度較高,一旦國際經濟環境不穩定,必然會對國內經濟發展造成影響,我國是貿易大國,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在對外貿易中,我國一直處于貿易順差地位,這一順差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外部經濟體增加了我國原材料、商品、產品的需求,從而引起社會總需求的進一步增加,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發生。

(二)成本推動

由第二部分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結構性通貨膨脹矛盾特別突出,以食品價格為中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上漲。

我國工業占整個經濟比重過大,產業結構不合理,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石油、鐵礦石等原材料,而這些原材料都以美元為結算貨幣,美元不斷貶值引起此類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因此我國從國外進口的原材料成本不斷增加,進而引起企業成本增加,商品價格自然會上漲,從而引起輸入型通貨膨脹。

此外,由于工資增長機制,當工資增長率超過產出增長率時,就會引起固有型通貨膨脹。工資是企業成本的一部分,工資增加必然會引起企業成本上漲,因此企業不得不通過提高商品價格來保證原先的利潤不受損失,而商品價格提高,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必然會導致另一輪加薪的開始,如此反復,會進一步推高價格,形成一個工資價格不斷上升的循環。

(三)國際收支不平衡

自1994年以來,由于我國貿易一直是出口大于進口,同時鼓勵外商來華投資,所以我國國際收支一直是順差,外匯儲備持續膨脹,2008年我國外匯儲備越居世界第一位,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我國政府大量購進美元,成為美國第一大債主,大量外匯占款增加了基礎貨幣量,又通過貨幣乘數效益對其進行放大,引起了國內的通貨膨脹。此外,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大量熱錢流入國內,也加劇了通貨膨脹的發生。

(四)貨幣供應量不斷增長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擴張性經濟政策,不斷擴大貨幣供給,截止到2012年3月,貨幣和準貨幣(M2)達到895565.37億元人民幣,與2008年相比,增加了417846.17億元,達到114.33%的漲幅。通貨膨脹實際上就是一種貨幣現象,如此之多的貨幣供給,必然導致經濟過熱,國內需求旺盛,引起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又反過來引起貨幣需求增加,為了保證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國家不得不繼續發行更多貨幣,這樣就必然進一步引起通貨膨脹發生。再看國際環境,美國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大量貨幣,這些貨幣通過國際收支進入中國,又增加了我國貨幣供應量,而這些超過經濟發展速度的貨幣,造成了流動性過剩,引起了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

四、政策建議

鑒于目前我國通貨膨脹非單一因素引起,而是由成本、需求、國際收支不平衡等因素綜合影響,因此要控制通貨膨脹,并保證經濟發展水平,需要正確平衡這兩個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有時候我們必須停下腳步,給經濟轉型一個機會,利用本輪控制通貨膨脹的機遇,調整我國產業結構,為經濟健康發展打好基礎,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控制通貨膨脹: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節社會總需求;增加商品供給,解決供需矛盾;提高借貸利率,遏制企業過度投資;調節存款準備金率,防止經濟過熱;平衡國際收支,緩解外部輸入型通貨膨脹。(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 劉麗欣,王營.淺析當前中國通貨膨脹的現狀、成因及治理[J].東北師大學報,2012 (2)

篇3

【關鍵詞】通貨膨脹 失業率 菲利普斯曲線

一、引言

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不僅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問題、一個國際問題。如何同時實現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一直都是各個國家、政府所研究和希望解決的。長期以來,各國政府都以不斷追求物價平穩和就業充分為其目標,我國政府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更好地利用經濟政策調整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以及日益膨脹的就業壓力,這正是身處于新時期的我們所需要思考的。在我國,雙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存在于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這就意味著,在我國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就算是出現了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等情形,也無法有效帶動就業人員數量較快速地增長。所以,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物價總水平、不斷擴大就業,并堅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相關理論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

在宏觀經濟學中,如果一個經濟體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普遍持續上漲,并能保持較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經濟體正在經歷著通貨膨脹。

(二)失業的經濟學解釋

我們現在所常說的失業率通常是指:勞動力中雖然目前尚未找到工作,但是卻仍在不斷努力尋找,沒有放棄的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一般來說,失業率的波動變化也體現了就業情況的波動變化。

(三)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是一條體現負相關關系的曲線,我們常常用它來表示存在于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交替關系。他是由新西蘭籍著名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最早提出。

從目前研究成果來看,菲利普斯曲線是對通貨膨脹以及失業率這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的一種直觀表述。通過研究該曲線,我們可以發現替代關系是存在于兩者之間的主要關系。換而言之,高的失業率會帶來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反過來說,低通貨膨脹率也可能會導致高失業率,這兩者之間必然會存在某一種情況,想要同時實現充分就業和無通貨膨脹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菲利普斯曲線無疑是我們分析解決問題的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分析實際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這兩者的關系,恰當地選擇、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尋求一個平衡點,繼而形成社會可以接受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的最好組合。

三、實證研究

(一)數據分析

由于2016年的數據尚不完整,故本文選擇1996年~2015年這二十年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CSMAR服務中心)。

由于,我們通常使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又CPI=現期物價水平P1/基期物價水平P0*100%,而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P1-基期物價水平P0)/基期物價水平P0*100%,故此處我們直接用每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減去100,可以得到每年的通貨膨脹率。

如圖一所示,反映的是1996年~2015年這二十年間,我國城鎮登記的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的變化折線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從總體趨勢來說,城鎮登記失業率曲線較為平坦,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呈上升趨勢,但波動并不明顯。而通貨膨脹率的波動就明顯可見了,從1996年~1999年先是迅速下降,隨后一直在震蕩波動,但是總體仍然呈現出上升趨勢。

如圖二所示,表明了在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其實從圖中顯示出的關系較為混亂,隨著失業率增加,十九世紀末期,通貨膨脹率呈現出大幅下降趨勢,到了二十世紀初期,下降幅度逐步變緩,呈現了傳統的菲利普曲線相符的負相關關系。但近年來,隨著城鎮登記失業率的不斷增加,通貨膨脹率從總體上來說,是在不斷上升的,這就與魍車姆評普斯曲線不相符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總體來說,這二十年間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與傳統的菲利普曲線并不完全相符,因為根據理論,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應當是因呈現負相關關系的。圖中并沒有完美的呈現出這種負相關關系,這是由于通貨膨脹率還會受到國家政策,社會習俗,個人期望等諸多因素影響,具體問題下文會進行進一步探討。

(二)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的可行性

通過解讀菲利普斯曲線我們可以發現,它所闡明的是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一種負相關的關系,即二者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原則。換而言之,高失業率會對應著低通貨膨脹率,反過來,低通貨膨脹率也可能會導致高失業率,這兩者之間無法同時共存,必然只會出現某一種情況,想要同時實現充分就業和無通貨膨脹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尋找出一個適宜的平衡點,以盡最大努力將失業與通貨膨脹之和降到最低,這便是世界各國政府都在著手思考的。

對于菲利普斯曲線是否在我國現實經濟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問題,學術界爭論不休,總結來說大致分為贊成、反對、中立這三種不同的觀點:

一是堅持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當前經濟形態中是確實存在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以中國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的時間序列數據來證明它們之間的關系;但這一學派中也有人認為,雖然借用回歸方程,證明了通貨膨脹與失業率這兩者的關系同菲利普斯曲線的擬合程度很高,其R2近乎于1。但是因為虛擬變量地過度使用,R2的數值也許會失真,結論難免會顯得很牽強;

二是認為菲利普斯曲線根本不適用于中國經濟現狀,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通常會著重強調貨幣學和理性預期學,并通過肯定這兩種學派來否定菲利普斯曲線的存在。正如圖二所示,我國近十年的數據確實無法使用菲利普斯曲線來解釋;

三是認為菲利普斯曲線對于中國經濟的現狀研究可有可無,并不存在什么所謂的規律。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常常會拿國際經驗作為比較,以此為依據,說明在我國當前的研究水平下,菲利普斯曲線到底是不是存在仍是未解之謎。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對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直接予以套用,但這并不影響我們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的理念,從我國經濟發展實際出發進行揚棄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現象進行量化分析,找出兩者之間聯系,掌握處理解決規律,尋找出理論與現實最優的結合。

四、平衡處理通貨膨脹與就業關系的對策探究

從上文分析不難得出結論:菲利普斯曲線并不能解釋中國經濟的特性,它所揭示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現象有相對穩定的負相關關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現實經濟狀況來看,通過適當的增加投入、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促進集約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等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都能夠很好地抑制通貨膨脹并促進就業率增長。

(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努力構建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大多是依靠投資拉動的,而這種模式卻存在著諸多弊端。甚至可以說,當前的通貨膨脹預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投資過熱所導致的;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快速發展,促消費是重中之重。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并正在著手改變僅僅依靠投資的單一經濟模式,轉而注重依靠提升消費水平,促進內需這一經濟模式上了,希望可以努力構建投資、消費雙驅動的新型經濟增長模式。這也是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經之路。

(二)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嚴控食品價格

“名以食為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們的糧食價格幾乎翻了十倍之多。正由于當前食品價格上漲過快,制定財政政策時應當有所針對性,特別是應對糧食的通貨膨脹,政策上更應該進一步予以傾斜引導。

這就要求一方面補貼城市中的消費者,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補貼種糧農民,從種子、農藥、工具等生產要素上進行補貼,提升他們種糧積極性,實現產量提升。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解決糧食價格過快上漲帶來的壓力,又能夠提升種糧農民收入,解決農民就業難得問題,進而提升其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反過來進一步拉動消費需求的增加。

(三)制定針對性措施以解決就業問題

就業問題主要分為長期和短期兩個方面,從長期來看,針對國企改制等改革措施所帶來的體制性失業,做好富余勞動力的安置工作為重中之重,這就需要企業致力于促進重新就業,不斷堅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以確保社會穩定為首要位置;針對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結構性失業,要求企業對職工開展培訓,不斷提升其技能和素質,同時建立職工再就業培訓機構,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引導下崗職工合理流動;針對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與崗位需要不相符合導致的就業困難,要調整教育結構,特別是要在基礎教育上下功夫,在搞好職業培訓上下功夫,清除大學生就業的制度障礙和政策壁壘,消除大學生“眼高手低”的心態,盡可能避免“畢業即失業”的現象。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增長和失業之間的關系有其自身特點,并不完全體現菲利普斯曲線的相關特性。在我國,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現象之間并無穩定的負相關關系,所以,要想合理破解當前面臨的經濟問題,就要有意識地運用貨幣和財政政策,并借鑒菲利普斯曲線的合理理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中國特有的經濟事實與就業實際,實事求是,走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定量定性分析通貨膨脹問題和失業現象,在掌握其規律性的基礎上從二者之間尋得恰當的平衡點,形成社會可承受的最優組合,制定完善的治理方案,努力解決現實難題。

參考文獻

[1]蘇芳,趙昕東.中國長期、短期通貨膨脹不確定性與通貨膨脹的關系[J].經濟評論,2009,05:12-17+59.

[2]張鶴,張代強,姚遠,張鵬.貨幣政策透明度與反通貨膨脹[J].經濟研究,2009,07:55-64.

[3]王少平,譚本艷.中國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及其動態調整行為[J].世界經濟,2009,11:13-22.

[4]范志勇.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含x、甄別和反通貨膨脹政策:一個文獻研究[J].世界經濟,2010,01:123-140.

[5]李永寧.通貨膨脹預期形成、錨定:基于消費者和經濟學家預期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0,04:9-19+124.

[6]李穎,林景潤,高鐵梅.我國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預期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分析[J].金融研究,2010,12:16-29.

[7]侯成琪,龔六堂.核心通貨膨脹理論綜述[J].經濟學(季刊),2013,02:549-576.

[8]陳剛.通貨膨脹的社會福利成本――以居民幸福感為度量衡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13,02:60-73.

[9]Eckstein.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ial and takeov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6) :323-329.

篇4

【關鍵詞】經濟增長;因果關系;通貨膨脹;實證分析

宏觀經濟的總體運行是以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作為兩大重要指標的,從改革開放以來,分析我國的經濟現狀,年均增長率為百分之9.9,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1世紀以后,我國所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較輕,但是在07到08年膨脹趨勢有所抬頭,10年下半年多次再創新高。之所以人們把通貨膨脹作為關注的焦點,不僅是因為近10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較高,增長的前景廣闊,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危機中我國能夠盡快的從中復蘇使得人們更加關注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影響不言而喻,增加群眾負擔,影響社會和諧。11年以后,我國的通貨膨脹問題居高不下,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不得不把控制通貨膨脹保證經濟增長作為經濟的首要任務。因此,對于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關系的研究變得格外重要。

一、理論分析

(一)經濟的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具有的正相關性

凱恩斯曾經提到,貨幣的增長能夠降低利率,利率的降低可以刺激投資的增長,投資能夠增加就業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這種觀點即認為通貨膨脹能夠通過收入的分配效應以及產業的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換句話說,經濟的增長和通貨膨脹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

(二)經濟的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具有的負相關性

諾別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莫里斯?阿萊曾經提出過,通貨膨脹過度以及為了改變之前貨幣的超量發行從而采取的通貨緊縮的政策這兩方面之間的交替不斷的發生,對經濟的增長是十分不利的。換句話說,通貨膨脹容易將經濟拉近惡性循環中而產生有害影響,即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具有一定的負相關性。

(三)經濟的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具有的不相關性

這個觀點是認為經濟的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不存在顯著的關系。當貨幣供給量發生變動時,物品的價格會隨之增長或降低,因為這種觀點下的通貨膨脹是不會影響實際的產量。薩金特、盧卡斯等人認為在理性預期條件下,可以預計經濟政策實施的后果,這就不會使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增長造成影響。

二、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的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各種關系

分析我國從1979到2010年以來經濟的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中我們可以發現,”高增長――高通貨膨脹”出現于85、87、88、92―96年。然而進入21世紀之后,并未出現過這樣的關系組合。02和09年出現通貨緊縮,其余年份我國的經濟運行集中在“高增長――溫和的通貨膨脹”、“高增長――低通貨膨脹”以及“適度的增長――低通貨膨脹”的關系中。其中03、05、06年我國經歷了“高增長――低通貨膨脹”的最優關系組合。通貨緊縮的02和09年,經濟也有所增長。80和89年出現“低增長――高通貨膨脹”的關系。分析我國近年來這些關系的組合,我們不難看出,經濟的高增長不一定會引起高通貨膨脹,低通貨膨脹也不一定帶來經濟的低增長。因此,在此期間必然存在其他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兩者之間存在復雜的組合關系。

三、實證分析我國經濟的增長和通貨膨脹之間的組合關系

(一)數據的說明以及對其平穩性的檢驗

本文通過利用1981年到2008年的數據進行分析。不僅有歷年的消費者的物價指數(CPI),也有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經濟的增長是使用GDP來表示的,CPI的增長率是用CPIG來表示。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偽回歸”,我們將對模型所能涉及的變量進行單位根的檢驗。對數據采用AIC準則用專門的計量軟件采取ADF檢驗,檢驗結果中兩個變量均為1階單整。

(二)模型VAR與變量之間的協整分析

此類模型的建立是近幾年來被廣泛應用的一種適用于對宏觀經濟進行分析的模型。由于此模型中所選取滯后階數對最后的結果影響較大,因而此過程要合理的選取滯后階數。選取時應當綜合充分的考慮LR統計量,FPE將最后預測AIC的信息準則、SC的信息準則、HQ的信息準則以及誤差。用計量軟件建立一個VAR模型并且對滯后階數進行考察,得出LR統計量,而最終FPE預測AIC的信息準則、HQ的信息準則以及誤差,檢驗均將指向2階滯之后,SC的信息準則則是指向1階滯之后。本文將選取2階滯之后。在模型和階滯確定之后,再對兩內生變量進行協整性的檢驗,VAR模型JJ的檢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由表可得,跡統計量在百分之五水平之下,拒絕最多僅有一個協整方程的假設,表明存在著一個協整關系,說明了經濟的增長率是和通貨的膨脹率之間存在著一種長期存在的均衡關系。

(三)因果關系的檢驗

因為CPIG和GDPG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所以變量之間則一定存在Granger的因果關系,雖然拒絕“GDPG不能成為CPI的格蘭杰原因”,但是并不能拒絕“CPI不能成為GDPG的格蘭杰原因”。所以影響CPI變化的原因是GDPG,通貨膨脹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濟的過快增長。

四、小結

通貨膨脹的出現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對于我國來說更是如此。我國正在經歷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的過快增長會引起通貨膨脹,而從我國所經歷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同階段來說,經濟的飛速增長是依賴于資金高投入的,但是經濟的增長只是通貨膨脹出現的表層原因。而深層意義上的原因則是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不合理,這才是決定因素。由此來說,要應對通貨膨脹,必須要提高投資的效益,對投資的規模進行控制,加強對于投資活動的監督管理力度,從而使經濟增長的方式發生轉變。當然,通貨膨脹有存在其自身的特別性質,當期的變化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其本身前幾期的影響,尤其是之前一期產生的影響,但是物價一旦上漲之后,在很短時間內很難平抑下來,反而會保持繼續上漲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張健 淺議通貨膨脹以及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期刊論文]-中國西部科技2008,7(29)

[2]閻虎勤 中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相互關系及其協調性的研究[學位論文]2008

[3]李玉雙 市場化進程中我國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學位論文]2009

篇5

本文運用聲譽模型,利用時間序列的分析方法,對貨幣當局低通貨膨脹政策的可信度進行實證研究,并得出相關結論。

關鍵詞:

人民幣國際;政策可信度;通貨膨脹

在貨幣國際化的過程中,政策可信度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政策可信度是指一國居民相信貨幣當局會采取它們期初公布的宏觀經濟政策。如果一國貨幣當局的經濟政策是可信的,可以有效降低居民的預期通貨膨脹率,從而使貨幣當局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標。因此,本國居民需要對貨幣當局有一個認知和了解的過程,才能有效地判斷貨幣當局所公布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可信度,這必然會涉及到動態不一致問題(閔娟,2007)。然而,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提高中央銀行執行經濟政策的可信度可以降低居民和非居民對人民幣通貨膨脹的預期,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國際信譽,增加人民幣的需求量,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鑒于此,本文從中央銀行政策可信度的角度,利用聲譽模型研究貨幣當局政策可信度對人民幣需求量的影響。

一、理論模型推導

政策制定者在高產出的利益驅使下,偏離其公布的低通貨膨脹政策,降低其政策可信度,從而影響該國貨幣的需求量,所以本文利用聲譽模型就政策可信度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進行理論分析。假定政策制定者的任期為兩屆,分享公眾關于產出和通貨膨脹的偏好,每個時期產出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用盧卡斯的供給函數。由于第一期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公眾對第二期通貨膨脹率的預期,所以第一期通貨膨脹率的決定相對比較復雜。如果政策制定者在第一期選擇零通貨膨脹率,那么公眾對第二期通貨膨脹率的預期仍為零。如果政策制定者在第一期選擇非零的通貨膨脹率,那么公眾對第二期通貨膨脹率的預期為常數。公眾通過政策制定者的當期行為,對未來的通貨膨脹率進行預測。當期處于低通貨膨脹率狀態,公眾預測未來的通貨膨脹率也較低,賦予政策制定者保持低通貨膨脹率的激勵。通過理論分析得知,政策制定者賦予未來時期的權重越大,聲譽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越大。也就是說,考慮聲譽的影響時,政策制定者將越少的采取偏離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在貨幣國際化過程中,如果政策制定者的低通貨膨脹率政策不可信,意味著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將減少本幣的需求量,增加外幣的需求量,影響本幣的國際信譽,從而影響貨幣的國際化。

當政策制定者的政策不可信時,公眾預期的π1e和π2e就不是實際的通貨膨脹率。β值越大,通貨膨脹率就會越大,本國居民把本幣換成外幣避免高通貨膨脹的影響。由于公眾偏好低通貨膨脹率,預測貨幣當局將執行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即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可信時,公眾預期的π1e和π2e就是實際經濟生活中的通貨膨脹率,本國居民仍持有本國貨幣。然而,當該國貨幣是國際貨幣時,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將不僅影響本國居民還影響外國居民,如果政策制定者維持低通貨膨脹政策是不可信的,將勢必影響該國際貨幣在世界貨幣市場上的信用度和地位,從而影響其國際化程度。

二、實證分析

樣本區間選為1978-2013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各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庫的匯總。從理論分析可知,政策可信度主要是貨幣當局執行低通貨膨脹政策的可信性。因此,先對通貨膨脹率進行自回歸分析,通貨膨脹率選取經消費價格指數進行縮減的通貨膨脹率。對通貨膨脹率進行自相關和偏自相關檢驗,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從圖1的自相關圖和偏自相關圖可知,通貨膨脹率存在相關關系,并且通過Q統計量及其P值可以看出通貨膨脹率為平穩的時間序列。自相關圖中,通貨膨脹率相對較快的落入隨機區間,到滯后第八期之后明顯為負;而偏自相關圖中,通貨膨脹率在滯后第五期之后明顯落入隨機區間,認為通貨膨脹率序列的偏自相關函數具有截尾性。因此,本文對通貨膨脹率建立滯后五階的自回歸模型,即AR(5)。從自回歸結果可知,滯后一期通貨膨脹率的估計值為1.0777,滯后一期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會使當期通貨膨脹率上升1.0777個百分點,說明上一期通貨膨脹率對當期通貨膨脹率有很大的影響。滯后二期通貨膨脹率的估計值為-0.7812,當滯后二期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時會使當期通貨膨脹率下降0.7812個百分點,說明滯后二期通貨膨脹率對當期通貨膨脹率有較大的負影響。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通貨膨脹率的t統計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統計上顯著的。這說明,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通貨膨脹率的確對當期通貨膨脹率有較大的顯著影響。滯后三期通貨膨脹率的估計值為0.5691,當滯后三期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時,當期通貨膨脹率上升0.5691個百分點;滯后四期通貨膨脹率的估計值為-0.4747,當滯后四期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時,當期通貨膨脹率下降0.4747個百分點。滯后三期和滯后四期通貨膨脹率的t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統計上顯著的。滯后五期通貨膨脹率的估計值為0.3216,當滯后五期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時,當期通貨膨脹率上升0.3216個百分點,其t統計量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是統計上顯著的。

從整體上看,當期通貨膨脹率受近期通貨膨脹率的影響較大,隨著滯后時期的增加,其影響逐漸的降低,并且相應t值的顯著性水平也逐漸增大。因此,居民主要依據當期通貨膨脹率來預測未來通貨膨脹率水平。從擬合優度和調整的擬合優度來看,滯后通貨膨脹率解釋了其本身總變異的59.54%和51.59%,說明經濟當中還有影響通貨膨脹率的其他因素。F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聯合顯著的,模型整體擬合的不錯。經過理論分析可知,一國貨幣當局低通貨膨脹率政策的可信度直接影響該國居民的社會福利水平。人們主要是依據當期通貨膨脹率預測未來的通貨膨脹率水平,而通貨膨脹率的高低會影響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以政府支出的增長率為政策可信度的替代變量,政府支出的增長率提高意味著貨幣當局執行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不可信,降低對人民幣的需求量,進而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從模型的估計結果來看,政府支出增長的變動率對人民幣持有量的變動率的影響是負的,當政府支出增長的變動率上升一個百分點時,人民幣持有量的變動率下降0.4847個百分點,其t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統計上顯著的。這說明,政府支出增長的變動率上升意味著貨幣當局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越不可信,勢必減少對人民幣的持有量,從而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通貨膨脹率對人民幣持有量變動率的影響是負的,當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時,人民幣持有量的變動率下降0.0078個百分點,t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顯著的,說明人們并不偏好高通貨膨脹率,勢必減少人民幣的需求量,進而影響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三、結論

國際貨幣發行國的貨幣當局執行低通貨膨脹政策的可信度將直接影響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而預期通貨膨脹的高低既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又影響對該國際貨幣的需求量,進而影響國際貨幣的國際化程度。當一國政府支出的增長率提高時,人們認為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不可信,提高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為了避免高通貨膨脹率對生活水平的負面影響,把本幣換成外幣,減少本幣的持有量,增加外幣的持有量,本幣將面臨貶值的壓力,勢必影響本幣的國際地位和信譽。如果該國貨幣正處于國際化進程中,政策不可信勢必嚴重影響貨幣的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央銀行執行低通貨膨脹政策的可信度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可從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從本國居民的角度看,控制政府支出的增長率,提高低通貨膨脹政策的可信度,有助于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而提高本國居民的生活水平,使本國居民更愿意持有人民幣而不是持有外幣,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從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從外國居民的角度看,如果中國低通貨膨脹政策是可信的,而外國正經歷著高通貨膨脹或者比中國通貨膨脹率高,外國居民會把其貨幣換成人民幣,人民幣的國際需求增加。中國執行低通貨膨脹政策的可信度將直接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信用度,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金發奇,2004)。因此,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央銀行應提高其政策的可信度,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國內通貨膨脹的穩定,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國際信譽,擴大非居民對人民幣的需求量,最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參考文獻:

1.李婧,管濤,何帆.人民幣跨境流通的現狀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4(9)

2.閔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J].財政金融,2007(3)

3.戴維•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第2版[M].王根蓓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篇6

關鍵詞:上證指數 資本市場 通貨膨脹

一、如何界定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其實就是手中的貨幣在貶值,我們日常所需的糧食、蔬菜等核心商品都在不斷的上漲。在平時的生活中不知不覺的就感覺手中的錢幣不值錢了。我國一直把控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水平作為中央銀行經濟政策中最重要的模式。央行副行長易綱就曾公開說過“通脹是央行的天敵”。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量大于貨幣實際需求量,也就是現實的購買力大于現實的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引起一段時間內各種商品的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我國目前尚處于溫和通脹,但必須提高警惕,防止其進一步演進及發展到惡化的情景。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我國2011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剛剛出爐,在一季度中,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達5.0%,其中,城市上漲4.9%,農村上漲5.5%。分類別看,食品上漲11.0%,煙酒及用品上漲2.0%,衣著上漲0.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1.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3.1%,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0.6%,居住上漲6.5%,同時,現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達3.25%。此次數據的公布,食品仍是引發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上行的主要動力,再者就是居住上漲幅度仍然較大,為了進一步控制貨幣總量,央行于今年4月21日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加息等措施也會隨之而來,但遏制通貨膨脹,央行的這些措施具有較強的滯后性,用經濟學術語說即“粘性較大”,通貨膨脹短期內難以逆轉。中國經濟穩健增長將支撐國內股市及商品期貨市場穩健上行,中期向上的格局仍將延續。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增大,投資者將更多選擇高風險高收益投資品種,對股市及商品市場來說是利好,我個人認為股市短期調整后市場仍將是上升趨勢。

三、“溫和式通脹”很可能演變為“飛奔式通脹”

(一)國內的影響因素

最近幾年,我國的貨幣政策一直以適度寬松為主,1999年全國M2為9萬億,2010年是72萬億,將近等于我國2010年GDP(39萬億)的兩倍;此外,從2008年起,我國貨幣政策繼續實施寬松政策;2009年我國新增貸款9.59萬億,2010年為8.36萬億;同時,我國啟動的四萬億國家投資對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機場基本建設還在持續在建之中,后期還會進一步追加相應的配套資金,因此,我國近年來向社會投放了大量貨幣。

(二)國際影響因素

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最為主要的是美國的貨幣政策所致。由于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幾千億美元中有80%來自美國,如果美國的貨幣政策有所變動,會對我國產生很大的影響。美聯儲2010年11月啟動了第二輪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這次政策的實施,目的性很強,首先是促進美國經濟的穩步回升,美國上一次的寬松政策減輕了流動性緊縮對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對經濟下滑起到了遏制作用;其次,可以降低失業率,寬松政策的實施,會增強美國國內消費者投資與消費的信心,可以很好的緩解失業問題;再次,可以轉嫁國內經濟危機,美國通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得美元貶值,使美國商品在國內競爭力增強,削弱了國外商品的競爭優勢,為美國的制造業發展創造了空間。

四、通貨膨脹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2003-2006年通貨膨脹與股市起伏。從2003年末開始,我國物價消費指數持續走高,從12月開始,CPI達到3.1%以上,2004年6月更升至5%以上。但由于我國及時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從2004年11月之后物價就出現了明顯的回落。2003年,中國股市局部牛市開始,大盤呈現震蕩走勢。從2004年的1月30日到2005年4月30日,市場經歷了一波下跌行情。其原因是1月31日出臺了“國九條”:《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而2004年內證監會高層的人動以及國內幾大券商的清盤,都使股市陷入低迷。從2005年4月開始,中國股市進入了一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這次行情始于中國證監會2005年4月30日的《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股改行情因此開始啟動,各種利好消息紛紛出臺,同時,伴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國家宏觀基本面的持續向好等正面消息,上證綜指持續走高,截至2007年10月,上證綜指已達到6124點。2006年CPI增長1.5%,2007年CPI增長4.8%,2008年CPI增長5.9%。自2007年10月上證綜指從6124點用一年的時間股指躍回到1664點。2009年CPI增長-0.7%,2008年10月上證綜指從1664點上漲到2009年8月的3478點。

經過以上的分析可知,通貨膨脹對我國股市存在負面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不斷上漲會使股票指數下跌,國家出臺的貨幣政策也會作用在股市上,使股指發生波動。一方面,市場會對當前國家的宏觀政策的出臺作出一定的反應,另一方面,市場也會根據政策對未來進行適當的預期,最終的結果會反映在股票指數的走勢上,通貨膨脹通過經濟預期向股市傳導的路徑得到很好的驗證,通貨膨脹的發生通常會影響到經濟主體對于未來經濟的信心,而信心的喪失會馬上反映在股市中,產生比較明顯的利空情緒和行為。

參考文獻:

[1]謝百三.化解通脹壓力、搞好股市的13條建議.上海證券報.2010年11月22日

篇7

【關鍵詞】通過膨脹 財務信息失真 財務管理

一、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通貨膨脹條件下會產生持有的利潤或損失歷史成本下的財務會計,強調收入實現的原則,所以對因通貨膨脹產生的利潤或損失不加以反映和計量。但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企業確實會產生部分利益或損失。一般來說,企業擁有的現金及其它固定金額的債權因貨幣貶值而蒙受損失,而擁有的非貨幣性資產和固定金額的債務因貨幣購買力下跌而獲得利益。例如,若某企業在,2010年向銀行借入5萬元的長期負債,直到2015年末方予清償,這五年中資產負債表上都列有應償還的長期借款5萬元。由于通貨膨脹,這5萬元債務在,2010年和2015年就其貨幣購買力而言是不相等的,若各年均以5萬元列示,則一方面導致報表上負債項目的不確切,另一方面也表明企業可以用貶值的貨幣來清償以往所欠的債務而從中受益。對于企業的應收賬款,原則上是1-2個月內收回,但實際上有的甚至2-3年才收回,它不但由于通貨膨脹造成持有債權的損失,在上繳所得稅!增值稅上,由于款項沒有收回,還得按收入實現繳所得稅、增值稅(在權責發生制下),這樣企業就要預先支付現金,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對企業又是一個損失。

通貨膨脹對現金流量的影響,由于現實中存在的通貨膨脹是非平衡和不可預期的,事先協議的工資可能不會因通貨膨脹的存在而改變,所以組成項目現金流量的各個因素的價格上漲幅度也存在差異。例如原材料價格的增長幅度可能大于銷售價格的增長幅度,工資的增長幅度可能小于銷售價格的增長幅度。而折舊額的確定卻是以資產的歷史帳面價值為依據的,與通貨膨脹無關,項目各期的折舊數額不隨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變化。

通貨膨脹情況下造成虛假盈利歷史成本會計的損益表是以歷史成本和現時收入相配比的計量結果。在其盈利中,不僅包括了企業正常盈利的營業收益,而且還包含著企業已實現的資產存置收益,后者是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企業資產增值而獲得的。因而,它實際上并非真實的收益,而是虛增的收益。舉例子來說明,A企業有塊土地原價值是50萬元人民幣,先出售價格為75萬元人民幣,這樣在賬目上這個企業獲得了25萬元的收益。假如在過去五年內,人民幣的幣值相對穩定,這樣的賬目處理沒有什么大的問題,可是在當前物價快速上漲的情況下5年后的70萬元的人民幣相當于一年以前的50萬元,所以,雖然賬目上有25萬元的收益項目,但實際上這部分收益中僅僅只有5萬元是企業的收益,另外的20萬元實際上是企業的資產存置收益。

二、通貨膨脹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

(1)存貨流動計價的后進先出法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很多國家的稅法都同意企業的存貨流動采用后進先出法計價這樣可以提高當期銷貨成本和經營費用,使企業計算的凈收益比較符合通貨膨脹條件下的“真實收益”,有利于避免虛盈實虧現象。后進先出法在財務使用上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我們國家在《新會計準則》中取消這種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出于考慮企業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避免企業在隨意調整存貨計價的方法來逃避稅金。雖然新企業會計準則己經取消了后進先出法,但稅法仍舊允許企業發出存貨時采用后進先出法確定存貨的成本,但規定了限制條件,即納稅人正在使用的存貨實物流程與后進先出法一致時才可使用。

(2)固定資產的計量和折舊計提的方法如果通貨膨脹處在很高的水準下的時候,常規的財務處理的方法是以成本的價格和固定資產折舊作為基礎的,在這種方法下,如果當前的價格和成本的價格出現差別的時候就會不能正確反應財務信息,固定資產的凈值會低于正常的值,企業的凈資產也會遠遠低于企業的原本資產。這樣的處理方法還會產生一個嚴重的后果就是企業的財務報表很不好看,即使企業的財務狀況很好,同時,有可能是企業原本的財務狀況不好卻財務報表很好看。因此,為規避這樣的現象,可以按照國家相關的資產評估的規定,綜合采用想現行市價法!或匯率調整法等等財務處理的方法對企業固定資產進行出來和評估,作為企業當年調整的基數標準。新的會計準則中在會計計量基礎中增加了公允價值的標準,在各行業的折舊處理方法上也在逐漸的趨于公允,采用行業的公允標準。從折舊年限、折舊殘值率以及由此確定的折舊率都可依據本企業行業特征、折舊現狀以及會計標準確定。公允折舊的標準不僅可以調整或還原公司歷史真實利潤,更重要的是為研究人員和投資者在公允會計基礎上預測公司未來利潤和真實市場價值提供了便利。

(3)對企業應收款項的財務處理現行企業財務制度對應收款項的壞賬損失采用提取壞帳準備,但由于我國企業在簽訂經濟合同時均未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當發生惡性通貨膨脹。賬面上反映的應收款項將遠遠低于其實際價值,而債務人出于獲取額外利益的考量則有可能盡量推遲付款,當這種情況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將導致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發生崩潰。為此,對應收款項提取壞帳準備已無法應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應在經濟業務發生時將通貨膨脹因素列入合同條款,作到有備無患。結語本文主要通過對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進行分析,一是研究了通貨膨脹如何造成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二是對會計信息系統對通貨膨脹影響會計信息校正問題進行分析,從中分析在通貨膨脹下企業如何能消除對會計信息的歪曲,從而提供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海波.通貨膨脹會計產生的背景及基本模式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2007,(3).

篇8

[關鍵詞]通貨膨脹目標制;貨幣政策;調控模式

[中圖分類號] F123.1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5-0094-04

江西省社科“十一五”(2006-2007年)規劃項目“論我國改革與發展現階段的貨幣政策調控”(06YJ107)。

一、通貨膨脹目標制簡介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創新的蓬勃發展和貨幣流通環境的深刻改變,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積極開展新的貨幣政策探索和實踐。在貨幣政策多元化背景下,于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通貨膨脹目標制①倍受世人關注。自新西蘭率先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以來,實行該制度的國家數目不斷增多,而且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政策效果。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經濟學家Frederic S.Mishkin教授所評價的那樣:“通貨膨脹目標制框架的出現是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策略的令人激動的發展”。

關于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定義,學術界并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其中Bernanke和Mishkin將通貨膨脹目標制視為一種“貨幣政策框架”[1],中央銀行向公眾正式公布一個時期或幾個時期的通貨膨脹率目標值(或目標區間),并明確承認貨幣政策主要的長期目標是低且穩定的通貨膨脹,在此框架之內,可以實施“受約束的相機抉擇”(constrained discretion),這是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根據Mishkin的說法,通貨膨脹目標制具有以下特點[2]:一是公開宣布一個關于通貨膨脹的中期量化目標;二是制度上承諾穩定物價是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其他目標則居于從屬地位;三是在調節貨幣政策工具當中,包括貨幣總量、匯率在內的諸多變量被用來通盤考慮;四是通過與公眾和市場交流貨幣當局的計劃、目標和決定,確保貨幣政策公信力和透明度不斷提高;五是貨幣當局實現通貨膨脹目標的責任性、可信性不斷增強。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興起被視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貨幣經濟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由于其理論上非常貼近最優一致貨幣政策規則,逐漸被公認為是貨幣政策未來的發展趨勢。當前,我國貨幣政策在經濟體系日趨復雜的背景下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改革發展現有貨幣政策調控模式變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那么,通貨膨脹目標制能否成為可能的改革路徑之一呢?

二、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

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可行性是當前學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國內很多學者對此進行過較深入的研究。夏斌、廖強分析了我國當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缺陷[3],并認為未來可以向通貨膨脹目標制靠攏;柳永明回顧了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指出發展中國家不具備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條件[4];李揚和周素芳分析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中介目標選擇之間的聯系[5],指出通貨膨脹目標制為中國未來的貨幣政策框架調整指明了方向,但當務之急是通過金融體制改革,使得各種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暢地發揮作用;奚君羊、劉衛江針對我國目前的貨幣供應量目標缺乏有效性的狀況,提出了可以借鑒通貨膨脹目標制對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進行重新界定[6];姜波克、朱云高分析了資本賬戶開放條件下的通貨膨脹目標制理論[7],認為隨著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度越來越大,我國應該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同時匯率制度的選擇應該傾向于浮動匯率。李揚認為通貨膨脹目標制下中央銀行所盯住的目標通貨膨脹率是經過改造和重新定義的[8],它包含了大量其他宏觀經濟信息的目標變量區間,因此通貨膨脹目標制這一制度框架比在任何一種框架下都更廣泛、全面、深入地關注金融的運行和實體經濟的運行。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日益復雜背景下的我國貨幣政策效力不足,應當認真思考我國貨幣政策范式向通貨膨脹目標制轉變。

筆者認為,雖然當前我國尚不完全具備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理想條件,但在央行面臨流動性過剩難題和未來不確定性增加的條件下,借鑒相關國家經驗,改革發展現有貨幣政策調控模式,漸進實施符合本國國情的通貨膨脹目標制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一)可行性: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條件約束問題

理論上講,一國要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需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中央銀行要具備設定貨幣政策目標以及操作貨幣政策工具的獨立性,最重要的一點是央行要避免淪為國家財政的融資工具。這意味著,公共部門向中央銀行和金融系統的借款應該很少或根本沒有,央行不承擔隱性的財政赤字;政府應有廣泛的收入基礎,不應過度依賴于貨幣發行所產生的鑄幣稅;國內金融市場應有足夠的能力來吸收公共和私人債務工具;公共債務的增加應該是可持續性的,不能過度制約貨幣政策的實施;第二,通貨膨脹目標和其它經濟目標之間具有“共融性”或者至少不存在很強的沖突;第三,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技術層面的要求。中央銀行應能夠建立適于對本國經濟預測的模型,適時監測經濟運行及其長期走勢,有效識別經濟中的各種隨機沖擊,正確對未來政策環境做出估計判斷。除上述條件外,一般還有對中央銀行政策透明度、可信性等方面的要求。

國內一些學者基于以上條件,作出中國當前不宜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判斷。其主要論據有:①我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還遠遠不夠,在相當程度上受政府的權力約束;②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透明度和可信度不高,缺乏與公眾溝通的長效機制;③當前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還是中央銀行的一項重要任務,由此可能造成多目標沖突;④通貨膨脹指標選取和目標定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等等。

應該說,為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體制環境十分必要,但是個別條件的不具備或不完善并不必然對新貨幣政策框架的實施造成根本障礙。首先,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一些前提條件本身也是制度的內容,因此同樣需要一個漸次推進、逐步完善的過程,而不必在通貨膨脹目標制框架確立之前全部實現;其次,對于那些已經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并取得良好效果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當初也不是完全具備上述條件,但實踐證明該制度在這些國家基本上是成功的。這說明各種體制性、政策性條件對制度實施的約束效果并不確定,通貨膨脹目標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包容性;第三,雖然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體制性約束較強,金融市場也不完善,貨幣政策體系改革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是構建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一些關鍵條件還是基本具備的,像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透明度建設等,近些年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步。

(二)必要性:現實經濟環境要求新的貨幣政策嘗試

當前我國面臨流動性過剩和貨幣政策可靠性差雙重困境,而通貨膨脹目標制或可成為有效的解決途徑之一。

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基本屬于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相機抉擇操作規范。盡管中央銀行當前不斷加大政策透明度建設,并且把治理通貨膨脹作為重要政策導向,但多目標約束下的中央銀行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問題已經顯得力不從心,特別是當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調整空間十分有限,可能隨時面臨失效的風險。另外,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貿易順差持續快速增長,境外投機資本大規模流入,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加劇,中國經濟外部環境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這進一步導致我國經濟短期內風險積聚,宏觀調控難度驟增。歸納起來,現行貨幣政策調控模式要求改革的主要原因有:①相機抉擇式的貨幣政策本身具有動態不一致傾向,經濟主體理性預期起到抵消貨幣政策的效果;②日趨復雜的經濟環境導致央行在既有的貨幣政策框架下難以兼顧多個目標,貨幣政策失效的潛在風險不斷加大;③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政策規則面臨來自虛擬經濟、金融創新和貨幣電子化等多方面的挑戰,貨幣層次模糊、相關性弱化使貨幣供應量不再具備良好的“錨定”性質;④當前經濟金融結構的急劇轉型強化了經濟主體對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預期,從而進一步增大了央行制定執行獨立貨幣政策的難度。

通貨膨脹目標制作為一種嶄新的貨幣政策框架,兼具政策靈活性和可信性,可為當前我國貨幣政策困境提供良好的解決思路。首先,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發展預測,制定具有約束力的通貨膨脹中長期目標,并向社會公開宣布目標規則和政策效果,可以逐步樹立央行權威和良好聲譽,為央行實施有效一致貨幣政策創造條件;其次,中央銀行在通貨膨脹目標制框架下,通過把資產價格、市場預期、經濟景氣指數等信息變量納入到貨幣政策操作規范中去,能夠更全面監測經濟總體運行狀態,更有利于制定合乎經濟發展的貨幣政策;第三,通貨膨脹目標制要求中央銀行實行前瞻性的貨幣政策操作方式,這為消除政策時滯、化解未來不確定性創造了可能。

(三)通貨膨脹目標制優勢分析:基于成本收益比較

在最優貨幣政策規則的研究中,通貨膨脹目標制十分接近理想的動態最優模型,因此通貨膨脹目標制具有理論上的優化性質。同時簡單的目標化規則又使通貨膨脹目標制具備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和靈活性,從而可能提供新的有效一致貨幣政策框架。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收益至少包括:目標化規則減少相機抉擇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動態不一致性②和通貨膨脹不穩;中央銀行濫用貨幣政策進行投機的成本得以提高,這有利于中央銀行強化自身責任,提高貨幣政策可信性;將通貨膨脹治理作為首要目標,制定一個中長期的通貨膨脹目標區間,可以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中央銀行透明度提高,公眾可以利用更多信息進行投資消費決策,有利于央行穩定通貨膨脹預期,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更具前瞻性的貨幣政策可以減弱政策時滯的影響,也便于中央銀行適時監測經濟運行,調整相關政策;通貨膨脹目標制度下,中央銀行綜合利用各種信息變量進行政策操作,較之于相機抉擇和工具規則反映的信息更為全面;通貨膨脹目標制作為一種嶄新的貨幣政策框架,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從而能夠將制度轉換成本降至最低。

通貨膨脹目標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可以將其視為制度實施的成本。其中包括:第一,通貨膨脹目標制度在實體經濟面對沖擊時具有非對稱的政策效果,即:在面臨來自需求方面的沖擊時,央行通過執行擴張(需求不足)或收縮(需求過旺)的貨幣政策調節經濟,能夠實現產出和價格水平的雙重目標;而面臨供給沖擊時經常難以兼顧產出和價格兩個目標,特別是出現負向供給沖擊時(原材料、石油價格上漲),可能引發經濟衰退和失業率上升。第二,頻繁調整貨幣政策工具容易引起經濟波動,即所謂的“工具不穩”問題。針對一個較低水平的通貨膨脹目標和窄幅區間,央行需要經常對通貨膨脹偏離進行調整,這容易造成經濟不穩定和企業“菜單成本”增加。另外,頻繁調整會帶來政策工具變量(主要是利率)的不穩定,增加公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第三,對于一個有效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度框架而言,選取何種指標來衡量通貨膨脹水平,以及如何對通貨膨脹目標上下限和中心值進行定位十分關鍵。然而在各國貨幣政策實踐中,通貨膨脹的指標選取和目標定位往往需要借助龐大的經濟模型和精確的數理分析,從而可能存在技術上的困難。第四,由預期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 “跳躍動態”問題。由于公眾對未來的預期往往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央行如果過分依賴前瞻性變量,忽視滯后變量的影響,就有可能造成預期偏誤、貨幣政策效果弱化的后果。

綜合比較通貨膨脹目標制度實施的成本和收益,不難發現,上面所列舉的幾種成本其實只在嚴格通貨膨脹目標制或者制度設計出現偏差的情況下存在,而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制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這些成本,例如通過賦予產出和利率穩定一個較為合適的目標權重,通貨膨脹目標制就可以避免僵硬制度下造成的產出易變性。況且,與中國現行的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操作規范相比,通貨膨脹目標制所具備的優勢遠大于制度實施所付出的成本,因此,積極推動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模式向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制轉變是一種可能的理性最優選擇。

三、構建通貨膨脹目標制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貨幣當局應該把通貨膨脹目標制作為新形勢下重構貨幣政策框架的首選方向,在今后的貨幣政策實踐中逐漸弱化相機抉擇操作,通過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強化央行責任等措施向通貨膨脹目標制傾斜,從而最大化經濟社會福利。由于通貨膨脹目標制可以理解為“受約束的相機抉擇”,所以貨幣政策框架的重構并不是一個推倒重來的過程,而是規則和相機抉擇的一個系統整合過程。鑒于當前我國貨幣政策規則相當程度的缺失,應該更加注重此方面的建設。在現有貨幣政策操作規范中逐步引入通貨膨脹目標制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應該把穩定物價作為中央銀行的首要目標

在流動性過剩背景下,我國通貨膨脹壓力有增無減。特別是隨著主要商業銀行改制完成,其資本約束大大減少,接下來一段時期很可能發生新一輪信貸擴張。另外,證券市場的超常規發展也帶來了潛在的通貨膨脹隱患。可以說,回收過多的流動性和穩定物價水平是當前我國中央銀行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雖然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并不排斥其他合理的貨幣政策目標,但是由于貨幣政策在穩定物價方面較之其它目標往往更為有效,中央銀行理應把物價穩定放在貨幣政策目標的首要位置,致力于為經濟平穩增長創造一個低的通貨膨脹環境。

(二)通貨膨脹指標選取和目標設定

通貨膨脹指標的選取主要基于準確科學和方便理解兩個原則。根據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國家的貨幣政策實踐,一般采用消費物價指數(CPI)或核心消費物價指數(CCPI)作為通貨膨脹的衡量指標。對我國而言,CPI也是一個比較全面反映一般物價水平的指標,而且為公眾所熟識,將其作為通貨膨脹目標的測定變量應該比較合理。關于通貨膨脹目標區間的設定,認為將通貨膨脹長期目標限定在2%~3%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在實行目標化規則的初期,中央銀行可以暫時只對周期目標做出承諾,即央行并不承諾隨時實現目標,只是在平均周期中實現2%~3%的目標,從而使較窄的幅度能夠作為長期通脹預期的錨,這可以避免嚴格目標加大央行操作難度,造成經濟不必要的波動。

(三)中央銀行加快完善透明度建設十分必要

政策透明度是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核心特征之一。在各國經濟系統日趨復雜的情況下,市場預期變得更加難以控制,為有效避免預期不一致對貨幣政策造成的結構性沖擊,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意義重大。Atkeson 、Kehoe(2006)指出,即使政府不能承諾按照既定規則執行貨幣政策,擴大政策透明度依然能夠有效提高貨幣政策工具效用,并且減弱央行可信性不足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中央銀行在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方面雖然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但當前我國中央銀行的透明度建設并不盡合理,甚至存在相當的缺失。一方面,央行政策約束力和可信性差,央行沒有規定一個明確的貨幣政策目標,貨幣供應增長計劃水平和實際水平經常存在較大偏差;另一方面,貨幣政策透明度體系還不完整,在操作透明度和知識透明度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四)貨幣政策可信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問題

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兼具規則的可信性與相機抉擇的靈活性,其政策優勢是不言自明的。從理論上講,在通貨膨脹目標制下,中央銀行應該堅持中長期按目標化規則行事,以此贏得政策一致性的聲譽,從而有利于央行穩定市場預期,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但在短期中,如果經濟遭受不可預測的外來沖擊,出現產出大幅波動和金融體系不穩,那么中央銀行就應該采取果斷措施平抑經濟波動,維護金融市場穩定,而不必拘泥于既定操作規則。然而,如何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貨幣政策的“兩性”做出合理權衡卻是一門藝術。這要求中央銀行利用精準的預測技術對經濟走勢做出大致無偏的判斷,進而確定合理的貨幣政策操作時機和方案。

[注 釋]

①有的學者也將其稱作釘住通貨膨脹制、反通貨膨脹目標制、通貨膨脹釘住等。

②所謂的“動態不一致性”,是指在t時刻按最優化原則策劃一項t+i時刻執行的政策,而這項政策在t+i時刻已經不再是最優選擇了。動態不一致性問題的研究始于基德蘭和普斯科特 (kydland,Prescott,1977)的經典論文。

③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觀點,一種“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錨住”通貨膨脹預期、降低通貨膨脹的波動,而且正是這種靈活性又可以同時穩定產出。

[參考文獻]

[1]Bernanke.BEN S,Frederic S.Mishkin. Inflation Targeting:A New Framework for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

[2]Mishkin.Inflation Targeting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3]夏斌,廖強.貨幣供應量已不宜作為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J]. 經濟研究,2001,(8):33-43.

[4]柳永明.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理論與實踐:十年回顧[J].世界經濟,2002,(1):24-31.

[5]李揚,周素芳.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J].銀行家,2002,(7):17-22.

[6]奚君羊,劉衛江.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理論思考―論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重新界定[J]. 財經研究,2002,(4):4-9.

[7]姜波克,朱云高.論人民幣資本帳戶開放下貨幣政策制度的選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42-50.

[8]李揚.貨幣政策范式的調整目標指向哪[N].第一財經日報,2007-08-02.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lation Targeting in China

Zhang You

(School of Finance,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13, China)

篇9

關鍵詞:通貨膨脹;成因;為害;應對方法

一、引言

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一個經濟中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物價連續上漲 6個月以上,或貨幣連續貶值 6個月以上)普遍上漲,物價上漲幅度大于等于3%,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也可定義為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由于消費價格指數(CPI)是通過計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會用品和勞務的價格水平變動而得的指數,因此一般用CPI來衡量通貨膨脹。當CPI 介于3%-5 %時為溫和通貨膨脹,在5%-10%之間為嚴重通貨膨脹,大于10%的則是奔騰的通貨膨脹。

近年我國的宏觀經濟呈現出GDP高速增長的態勢,同時卻出現一個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不穩定因素:通貨膨脹。2010年以來,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走高,特別是進入2011年后,CPI平均在5%以上,表現了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近期人們普遍擔憂宏觀經濟是否會發生比較嚴重的通脹,本文將就我國近期的通脹的成因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預防通脹惡化的應對方法。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西方經濟學認為通貨膨脹主要有三種類型: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和結構性通脹。當前我國出現的通脹壓力加大的原因并不是單一因素所引起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混合型通貨膨脹。

(一)貨幣供應量

弗里德曼的貨幣數量論認為在貨幣數量與物價及貨幣價值變動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的高低和貨幣價值的大小由一國的貨幣數量所決定。貨幣數量增加,物價隨之正比上漲,而貨幣價值則隨之反比下降。根據貨幣數量論的觀點,通貨膨脹的最終原因必然是貨幣供應超過了社會的貨幣需求。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中國貨幣政策由原先較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轉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蘇。寬松的貨幣政策必然造成市面上的資金流量過大,流動性過剩明顯。經過一個時期后,寬松貨幣政策對于物價指數的拉動作用就開始慢慢出現。伴隨著龐大的貨幣投放數量,我國的物價指數也出現了大幅的上升,通貨膨脹發生的概率大為增加。

另外,由于我國長期的貿易順差,使得外匯儲備逐年增多,導致我國的外匯占款越來越多,從2009年10月的218454億元增至2011年5月的243907億元,增長率為11.65%。外匯儲備的增加導致央行基礎貨幣的被動投放,使得當前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更為突出,影響偏緊貨幣政策的效果,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外匯儲備的高額積累也加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陷入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抑制貨幣供給增長難以兼顧的兩難境地。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后,第一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全球廣泛實行,2010年11月美聯儲宣布,進一步收購6000億美元長期國債,并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利率于0-0.25% 的區間不變,歐洲央行、英央行、日本央行緊跟其后,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開始實施。此舉誘發了國際資金不斷涌入中國經濟市場的沖動,大量的國外資金進入國內,輸入性通脹壓力增大。只要國外銀行還在蓄意的打壓資金的利率,我國將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套利資金,這就加大了通貨膨脹可能。

(二)公眾預期

預期是宏觀經濟學的范疇之一,指經濟活動者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對當前決策有關的經濟變量 ( 如價格、利率等 ) 在未來的變動方向和變動幅度經行的預測。通貨膨脹的風險很大程度上在于導致長期通貨膨脹預期的上升,如果現時的通貨膨脹導致了長期通貨膨脹預期上升,那將具有更大風險。在通脹的產生初期,物價上升,如果進入了通脹預期的循環,無疑會加大人們的心里對通脹的預期,形成“ 預期通脹”。 通脹預期一旦形成,就會促使大眾提前盲目的消費或增加金融投資的比例,這類行為又會進一步加劇物價上漲。目前在貨幣存量已過量累積的背景下,社會公眾對物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增大了通貨膨脹的風險和控制通貨膨脹的難度,任何外生因素對物價的沖擊,都會產生較大的聯動效應。當前人們對于物價上漲的預期將增加人們的當期需求,從而成為不斷推動物價水平攀升的內在動力。通脹預期加強還會增加居民對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產等資產的需求,提高此類商品和資產的價格,社會調查資料顯示,當前社會公眾對未來發生通脹的預期相當明顯,不斷上漲的房價和金價正是這一預期的明確反映。

(三)結構性原因

經濟學家希克斯認為:結構性通貨膨脹是在全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下,因部門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和貨幣工資增長率保持一致的矛盾所引起的物價總水平上漲。部門發展結構的不協調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的經濟實質,而部門間物價漲落幅度的差異程度則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

1、房價上漲與通貨膨脹

房價與通貨膨脹是一種相互推動的關系。持續偏高的通貨膨脹促使房價暴漲。同時,房價的暴漲反過來也可能刺激通貨膨脹。房價的上漲提高了生產行業的成本,從而壓迫利潤極薄的生活必需品漲價。房價全面上漲,必然會拉高城市經營性場所的租金和人工工資,抬高了城市所有經營性場所的成本,這些抬高的成本一方面通過提高管理消化,另外最主要的就是通過“抬高價格”來消化,這將進一步加劇通貨膨脹。

2、食品等農副產品供求引起的通貨膨脹

在全世界的范圍內,食品價格出現了非常大的上漲。造成全球范圍內的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不僅有暫時性的,而且也有可能產生長期、持續影響的原因。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低下以及政府對農業價格的長期管制,導致農產品價格長期低于其價值,因此必然存在調高農產品價格的客觀要求,從而導致結構型通貨膨脹。

3、能源價格的上漲引起通貨膨脹

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基礎資源(如石油、鐵礦石、木材等)的消耗逐漸增加。當國際上這一類資源價格上升時,會帶動許多行業的工資和產品價格出現普漲,最后迫使企業提高工資,而一旦工資和物價輪漲,將引發通貨膨脹螺旋式增長。

三、通貨膨脹的為害

(一)通貨膨脹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危害

一般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是有益的,但是高通貨膨脹甚至惡性通貨膨脹一般與低增長或開放性的經濟衰退相伴隨,會給國家經濟帶來災難。Fischer(1993)發現,通貨膨脹平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就會損失1/10個百分點。根據實證分析,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通常隨著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發生很大的變化。在亞洲經濟危機,由于企業負有大量的短期債務,必須按極高的利率再融資,從而導致了企業大面積破產,經濟出現衰退。2011年 3月以來,CPI連續三個月超過5%,通脹對經濟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

(二)通貨膨脹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

治理通貨膨脹往往會引起更多的失業,至少在短期內如此,這就是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代關系。2008年以來政府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采取的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都是有利于促進就業的,但同時也是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

(三)通貨膨脹加劇貧富差距

通貨膨脹使得以利潤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產成本特別是工資落后于產品價格的上升,因而利潤呈上升的趨勢 只要成本滯后于產品價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潤者就會獲得好處。通貨膨脹降低工薪階層的消費能力。在勞動市場上,工人的工資往往以工資合同的方式預先加以確定,也就是說貨幣工資的上漲往往慢于物價上漲。因此,當出現通貨膨脹時,工人的貨幣工資沒有變動,但實際購買力卻下降了。

四、應對通貨膨脹的方法

通貨膨脹會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衡,降低國內商品出口的競爭力和人民生活標準,引起社會的不和諧不穩定,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巨大的影響。面對通貨膨脹的壓力,應當采取積極的態度應對,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一)減少貨幣供應量

通過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減少市場上的流通性,并由此影響總需求供給曲線,使得均衡價格下降,從而降低通貨膨脹。針對過多的貨幣供應量,央行采用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方法來緊縮銀根。從2010年1月18日至2011年6月20日,央行已經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是2011年第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從16.5%上升到21.5%。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減少了銀行的可貸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投資行為。但實際上,僅靠單一的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對通脹及流動性的作用有限,CPI指數仍然持續增長,且股市對于加息政策反應平淡。需要同時運用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加息和外匯監管等手段對通脹進行控制。

同時,在保持匯率水平相對固定的前提下,減輕外匯占款被動投放基礎貨幣過多壓力。加強對短期投機資本的監測和管理,防止熱錢大規模流動給國內經濟造成大的沖擊。加強和改進外債管理,鼓勵和引導境內機構更多地使用國內資金。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機構對外金融投資。

(二)增加信息透明度

抑制通脹預期的最有效的手段是顯示當前控制通脹上升的政策效果。央行要注重通貨膨脹的防治,保持幣值穩定,在宏觀調控和制定貨幣政策時要考慮促進就業,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根據儲蓄流向及時預測未來通脹的變化趨勢。政府應該增加反通脹的政策透明度、經濟透明度、政治透明度、程序透明度及操作透明度,進行通貨膨脹的預期管理,讓公眾對政府的反通脹政策產生信心。

(三)實行強農惠農政策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穩定糧食生產,增加重要緊缺農產品供應,保障“米袋子”、“菜籃子”安全。繼續實施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增加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最終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產品價格,減輕通脹壓力。

(四)穩定能源和資源性產品價格

美國能源信息暑(EIA)預計,2011年中國石油日需求量上升55萬桶,至944萬桶,升幅6.2%,所以我國必須充分利用外匯儲備充裕的優勢,增加原油、有色金屬、鐵礦石等不可再生資源產品進口,控制國內資源性產品的需求,穩定汽油等能源和資源性產品的價格。

(五)完善住房供給體系

雖然我國CPI中居住類消費不包括房地產價格,但住房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房價問題已成為最重要、最受矚目的民生問題之一,而且房價上升必然拉動水泥、鋼材、建材、家裝等上下游產品的價格上漲,從而推動消費指數整體上升。因此,必須繼續加強房地產調控,繼續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建設,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確保保障性住房的土地、資金和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申建文,王立平.結構性通貨膨脹、流動性過剩及政策應對[J]華東經濟管理,2011(1):84-87

[2]范方志.通貨膨脹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1(2):25-32

[3]李天鋒.美國二次量化寬松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國際金融,2011(2):16-19

[4]韓淑梅.我國當前就業與通貨膨脹雙重壓力的成因及對策[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 2010(4):31-33

[5]陳燕.通貨膨脹理論分析及當前中國的對策[J]亞太經濟,2010(4) :45-49

[6]唐華鑫,對預期與通貨膨脹關系的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0(31):1-2

篇10

關鍵詞:貨幣超發;通貨膨脹;貨幣發行機制

2008年次貸危機之后,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印鈔機一直馬達轟鳴。流動性泛濫的洪水,不知何時會淹沒世界。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寬松政策,包括無限制資產購買及上調通脹目標至2%。而美國馬不停蹄連推QE(量化寬松政策),歐洲央行有無限制購債計劃,新一輪貨幣戰爭又如箭在弦。全球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

一、我國貨幣超發現狀及成因分析

1.我國貨幣超額供給現狀

全球范圍來看,在新增的貨幣供應量上,中國已連續4年貢獻約一半。根據渣打銀行2012年的報告,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的2009-2011年間,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幣貢獻了48%;在2011年貢獻率更是達到52%。這樣的增長規模和態勢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上都是少有的。從圖1可以看出,2012年,中國繼續“巨量印鈔”,新增M2達12.26萬億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達46.7%。

2013年4月11日,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3月末,中國貨幣供應量余額(M2)103.61萬億元,同比增長15.7%,首次突破100萬億大關。超過百億的貨幣超發引發了社會對于這一貨幣現象的質疑,而高企的房價和不斷上漲的物價則成為拷問貨幣超發的緣起。

2.成因分析

(1)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是人民幣超發的內部原因。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服務于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的發展模式決定了對貨幣的需求。所謂的貨幣化比率(M2/GDP),是存在貨幣化過程。進入市場經濟后,任何商品供應都以貨幣的形式交易完成,貨幣需求自然就會增大。商品市場化、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和其他存量資本市場化的需要,即金融深化本身需要更多的貨幣支撐商品市場、公平市場、貨幣市場、資產市場的發展這其中包括住房貨幣化,也就是說,內生性的經濟增長帶來貨幣的供應增長。圖2是我國2003- 2012年GDP總量及增速變化圖。

由圖可見,近10年來我國的年均GDP增速達到了10%左右,超過了政府既定目標(8%)。較快的貨幣供給以及長期的實際負利率水平等因素保證了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政府大多數年份采取穩健或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并導致我國一些年份經濟過熱現象的發生,而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引起貨幣超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

(2)長期處于雙順差,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就以每年一千多億以上的規模增加,緊接著就以每年兩千多億、四千多億的規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經濟危機,中國的外匯儲備繼續新增4500億美元。到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累計達2.85萬億美元。 中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是固定匯率制,外匯儲備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須得相應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幣,以吸納這些源源不斷的外匯。持續的貿易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增大,央行為了對沖本幣升值壓力,不得不購入美元,投放基礎貨幣,使得外匯占款逐漸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然而外匯儲備的過度積累帶來的外匯占款的投放,這樣造成貨幣的超發

(3)匯率和結匯制度與美元超發是人民幣超發的外部原因。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美聯儲于2009年3月18日和 2010年11月3日分別推出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際上只部分增加了美國國內的流動性,大部分流動性在開放經濟背景下通過現行的后布雷頓森林體系轉移到他國,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在實行固定匯率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的國家不得不發行大量的本國貨幣對沖美元,引起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我國貨幣超發與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有關。自2005年中國啟動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超過了20%,在人民幣緩慢升值過程中,海外的熱錢總體呈現凈流入的狀態;在本幣升值預期不斷強化的背景下,海外的短期有望繼續凈流入中國。在現行匯率制度下,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會被動投放本幣,導致基礎貨幣供給不斷增加,并推動了貨幣超額供給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二、我國貨幣超發之憂及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1.貨幣超發導致了通貨膨脹

貨幣超發在初期表現為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形成價格上漲的預期,首先表現為投資的增加、拉動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投資成本的增加,然后帶動消費品等下游產品和工資水平的提高。通貨膨脹終于由預期變成了現實,發現存在銀行里的錢貶值了,理論工資水平雖然提高了,錢卻不值錢了,生活水平并沒有提高。但是,通貨膨脹一方面通過鑄幣稅減少了普通民眾實際收入、使百姓的儲蓄資產縮水,另一方面通過抬高商品價格增加名義產量增加了政府稅收。

2.它導致了資產泡沫

貨幣如流水,水多了,引起澇災;水少了引起旱災。這是人們通常把貨幣形象地比喻成“流動性”的原因。貨幣超發的本質是“流動性泛濫”,超發的貨幣流到商品市場引發通貨膨脹,“算(蒜)你狠”、“逗(豆)你玩”,“將(姜)你軍”、“豬堅強”,都是貨幣超發在商品市場的具體表現。超發的貨幣流到資產市場導致股市泡沫,投機盛行,把市場變賭場;超發的貨幣流到房地產市場引發房地產泡沫;流到藝術品投資市場引發天價的藝術品拍賣。

3.貨幣超發惡化的收入分配、擴大了貧富差距

貨幣超發是一種比個人收入分配所得稅還嚴重的財富分配效應。貨幣超發不僅導致居民銀行存款的名義收益率下降,而且還造成了實際損失,因為當通貨膨脹大于名義利率時,實際利率為負。貨幣超發給一些人剝奪他人收入和財富提供了可乘之機。

4.貨幣超發挫傷了社會各階層的勞動積極性、創造性

在貨幣超發的情況下投機盛行,受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的影響,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資金回報率遠遠超過商品市場的資金回報率。這導致超發的貨幣很容易流向股市、房市和期市。人人都想去掙快錢,夢想一夜暴富。人們看到了銀行業和證券業的高工資,看到了擔保機構的高利貸的時候,誰還能心安理得地去賺辛苦錢?

5.貨幣超發傷害了政府信用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發行貨幣主體理應擔負起穩定幣值的責任。如果不能保持貨幣的穩定性,社會信用體系就會遭到破壞,政府、企業和個人行為就會受到扭曲,最終傷害的是政府的信譽。貨幣超發除了讓老百姓被動地繳了鑄幣稅之外,還造成了老實人的資產泡沫,使人們有被剝奪和上當受騙的感覺,嚴重地影響貨幣政策的信用。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1.主要結論

貨幣的主要職能是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交易媒介,因此維持幣值的穩定是貨幣管理和貨幣發行機構首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為達到穩定幣值的目的,貨幣發行量必須與經濟增長對貨幣的需求相適應。貨幣發行多了易引起通貨膨脹、資產泡沫、投機盛行和資源浪費,貨幣發行少了易引起通貨緊縮、失業和資產縮水。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是長期以來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的結果。

我國貨幣政策的主要問題,一是市場化程度不足,過于重視法定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忽視價格調節手段。一方面在信貸總量控制上容忍貨幣超發,引發通貨膨脹,人為地控制存款名義利率,導致實際利率長期為負,侵害了存款人的利益。另一方面,通過貸款利率市場,對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進行利益輸送,讓銀行獲得超額利潤。二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自主性不夠。地方政府、國有銀行、國有企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組成了強大的利益群體,形成了對貨幣政策倒逼機制。這些部門獲得了商業銀行貸款的主要部分,負實際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和國有企業的還款壓力,損害了銀行儲戶的利益。三是過于僵化的貿易政策和匯率體制。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使貨幣政策失去了獨立性,然而,我國和美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步經濟周期要求我國執行浮動匯率政策和獨立的貨幣政策。

2.政策建議

(1)控制外匯占款的規模,減少基礎貨幣被動投放。在當前資本賬戶尚未開放,人民幣未能實現自由兌換的條件下,外匯占款規模的快速擴張導致了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因此央行應控制外匯占款的規模,減少貿易順差的規模,在源頭上降低外匯占款。此外,還應完善當前的匯率形成機制,采用更加浮動的匯率制度,并且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和可自由兌換的節奏與步伐。央行在選擇調控工具方面應該更加注重各種政策的協調和組合。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出口外匯收入存放境外制度的執行。采取前瞻性貨幣政策管理通貨膨脹。在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尚不明顯的時候,央行逐漸采取適度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來回收市場上過度的流動性。寬松貨幣政策適時退出。

(2)央行可以借鑒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管理模式,結合國內通貨膨脹的特殊背景進行調。就歐洲現狀,歐洲央行比較注重對通貨膨脹的治理,而缺乏對經濟的刺激。美聯儲通過購買美國政府的國債作為抵押發行貨幣,貨幣發行量是以實際年經濟增長率為主要標準確定的,在資本市場上,如果公司股價升值,美國也會相應的投放虛擬美元以表現這部分增加的價值,這就增加了估值錯誤帶來的風險。對于我國的借鑒意義,筆者認為,發達國家基本上是維持物價穩定為基礎的,我國正處于經濟不斷發展的程度,物價可能波動較大,雖然我國在貨幣政策目標中標明了穩定物價,但是我國貨幣政策往往具有滯后性,我國應逐漸提高維持物價穩定目標的地位,防止出現經濟衰退的風險,另外歐盟和美國的貨幣機構有很大的自主性,這也是我國值得借鑒的。

日本基本實施的是在一段時間一定范圍內盯住美元的貨幣政策,這個政策的效果在短期很穩定,而長期則導致國內積累了巨大的外匯儲備,中國曾經實施的10年匯率穩定政策,和現行的貨幣政策,和日本是類似的。日本現在的實際狀況,也是個反面例子,我國也應該警惕未來出現類似的狀況,同時我國也應該改進現行的貨幣政策。

參考文獻

[1]王君斌:《通貨膨脹慣性、產出波動與貨幣政策沖擊:基于剛性價格模型的通貨膨脹和產出的動態分析》,世界經濟,2010年3月.

[2]上海金融報《從央行資產負債表看貨幣政策調控》,2010年.

[3]趙 建:《貨幣需求、貨幣溢出與通貨膨脹:基于中國貨幣現象的實證檢驗》,財經論叢,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