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歷史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3-12-26 17:5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義務教育歷史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歷史教學 班級管理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時代賦予中國人民的崇高使命。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是時展和社會前進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這對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需求。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時代在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10多年來,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課程在不斷變革,不斷創新,而且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為了應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的新挑戰,應對經濟全球化為標志的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一系列思考,對人才培養要求和人才培養方式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舉措。恰恰相反的是中國的歷史教育卻受到冷落:歷史教育內容陳舊,歷史教育方法古板,歷史教師往往給學生以“老夫子”的印象,歷史課往往成為學生心中的睡覺課、自習課。在非畢業班學生的心目中只是副科,而在畢業班學生的心目中只是比體育多十分的科目。歷史教育面臨邊緣化的危機,歷史老師成為高不成低不就的“副科”老師。
“副科”老師擔任班主任工作更是被爭議的,這其中我有過迷惑,有過探索,有過付出,有過成功,有過曲折,這些經歷給了我一些關于歷史教學與班級管理的思考。
一、撥開云霧見天日
美國學者孫隆平說:“將認知意向的方向轉換,作為認知對象的現象也會跟著起變化。”我們要認清歷史教學的缺陷:“難、繁、偏、舊”。要讓歷史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讓歷史知識和歷史教育與時俱進,吸引這些網絡時代的新新人類。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歷史教育遵循時代性、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提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我經過思考認識到做好班主任必須做好兩點:一是解決學生個人的思想、發展問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價值觀);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使班集體成為有凝聚力、有活力的和諧小社會。我把歷史教育與班級管理結合起來,把其中一些觀點看法應用到班級管理上,不時地修正自己班主任工作的不足。在這一過程中,我與學生的心靈更貼近,我的思維更開闊,心理的壓力得到釋放,思想更解放,歷史教學育人目標不再是空洞的,學生歡迎度大大增加。
二、守得云開見月明
(一)有效的歷史教學有利于班級管理
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是教師在學校工作的基本場所。“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課堂是一個重要的人格教育抓手,班主任應該從提高專業素質入手,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促進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
教學中,我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中學歷史課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展現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歷史學科中的教育材料比比皆是。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社會發展趨勢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那些功過參半的歷史人物,如秦始皇、李鴻章、拿破侖、馬克思,更能給學生以無盡的思考。學生學習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具體歷史人物的討論培養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已經潛移默化地體現了歷史德育功能。
“意志力長跑本”提升學生的能力。歷史學家所做的研究均建立在史料的分析之上,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自己人生經歷做系統整理的能力,堅定自己前進的步伐、勇往直前。我要求學生每天花三五分鐘檢點自己的行為在意志力長跑本上,小到上課說話自習遲到,大到與老師家長鬧矛盾,通過日記完成自主學習、自主教育,從而實現自知、自勝、自強。
學習歷史的最高境界是使學生自主運用歷史學習方法與思路反省自己的學習生活,這對于班級管理和學生成長意義重大。
(二)良好的班級管理促進歷史的教學
班級是一個小社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嚴格管理是學校對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貫要求,班主任往往知道嚴格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嚴”不是嚴厲、嚴酷,管理嚴格是指在原則和紀律上面。除了嚴以外還要活,只有嚴會造成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緊張;假如一味想著管理的成功,想著學生要取得好成績,自己為了評職稱成為優秀老師,要學生不打折扣地執行,采取行政命令式,得到的可能是學生對你的不理解甚至恨。只有活,不會造成班級散亂形不成凝聚力。
新課程改革下我擔任班主任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在此談談看法、做法和體會,希望憑借歷史教育與班級建設管理整合的做法促進中學各科教學和管理向更深入、更廣泛的層次發展。
“學習他人,莫隨波逐流;自成一家,宜取人之長;百家之言,應滋養我身;天天進步,遂師道乃長”。21世紀,歷史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做好班主任工作,在“抬頭看路”的前提下,保證“埋頭推車”的效度。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
篇2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6)23-0014-02
歷史教育與國民素養的提升,是一個非常好的命題,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命題。
現在全世界教育界,包括各個學科的教育所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也是今天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關注點。
長期以來,大學專業歷史教師在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同時,還承擔著各種科研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向學生強調“史家四長”(德、才、學、識),以及強調遵守學術規范,強調做人與做學問的一致性,等等。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教師可能還是以傳授知識(傳道授業解惑)為主,對歷史教育與提高國民素養(包括大學生、研究生等)之間的關系,考慮、關注不夠。在參與修訂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特別是參與修訂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引起了我們對歷史教育與國民素養教育的重視和思考。
首先,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培養的要求。這是因為,“核心素養”(英文為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或者Key skills、core skills、basic skills,等),是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挑戰而誕生的概念,它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養的最重要的能力或素養。自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來,一些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如經濟合作組織(OECD)、歐盟(UE)、美國(USA)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確立起影響深遠的核心素養框架,以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當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養即協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與創造性(creativity),即(4C’s)。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研究核心素養的機構或國家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其目標均指向21世紀信息時代公民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我實現的新特點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養”的別稱又為“21世紀素養”(21st century competences),或“21世紀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①
其次,經過以林崇德先生為首席專家的研究小組的研究,使我們逐漸明確了什么是“核心素養”,以及核心素養的基本特點。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地說,核心素養是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分析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是個體解決真實的專業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時所需的關鍵能力或必備品格;是個人生活必須的條件,也是現代社會公民(國民)必備的條件。
核心素養具有六大基本特點: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核心素養可以通過教育形成并獲得發展;核心素養具有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核心素養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核心素養的作用發揮具有整合性。①
因此,核心素養不僅是一個多元維度的復雜結構,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統一,而且是21世紀人才培養標準,是新的人才培養質量觀。
第三,我們初步確定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是我們第一次面對的問題,是一個挑戰性的工作。之所以要提出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因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是通過各個學科的學習來實現的,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要落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上。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概括性、專業化表述,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與提煉,是學生在學完學科相應知識之后,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這就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歷史,到底要學什么?或者說,歷史,到底要教什么?在學習和研制歷史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在歷史教學中,學生當然要學習歷史知識;但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夠掌握學習歷史的理論、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歷史學習,學生要具備比了解一般的歷史知識更上位的東西。例如:能夠像一個歷史學家那樣去理解歷史、構架自己對歷史的解釋;當學生畢業以后,特別是不再以歷史的教學與研究為其生涯的時候,以往的歷史學習留給他/她什么樣的思維品質、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使他們終生受用,并能夠帶給他們成功的人生。
如何提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概括地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研制是基于我們對歷史學科本質和歷史教育本質的認識和要求。
從歷史學科本質來看,涉及對“歷史”“歷史學”“歷史哲學”的認識。我們可以說:歷史學是記錄和解釋人類從古至今一系列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一門學科,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它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僅包括人類追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問題,而且要通過對史料的考證、敘述和分析,不斷發現、理解、解釋、評判真實的過去,探討發展律,為當今和未來提供借鑒。
從歷史教育的本質來看,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要具備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這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學習歷史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是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形成作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持續發展。
這些認識,是我們提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據。我們是從歷史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出發,吸收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在盡量充分認識歷史學科的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礎上,研制、凝練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方面。唯物史觀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是歷史學科的最基本特征,是認識歷史所必備的重要觀念;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歷史解釋是在形成歷史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敘述歷史的能力,是檢驗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
篇3
教師在教授初中歷史時,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中的主導生活哲學,在新課程改革需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必須注重歷史方面的學習。在國家對于人才的標準判斷中,會根據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學生的主要體現,這個已成為歷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了關于 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研究范文的相關材料,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幫助。
新時代要求學生應根據歷史教育培養文化獨立和社會參與的學生,包括人文古跡、責任和實踐創新的目標,對于學生的核心技能無疑具有領先的終身學習和學生的教育有積極的作用。
一、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學習是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繁榮、民主的現代社會主義國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教育的進步,學習初中歷史是中國五千年源于流傳的文明的重要證明。通過教師教授歷史教科書,可以發展學生關于愛國主義、民主的新思想。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要求學生學習歷史相關知識,通過學習有關技巧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感,達到兩者的統一。義務教育的學習技能分為很多方面,包括觀察、理解和解釋能力。首先是關于歷史感知能力,就是學生能夠對歷史的時間以及歷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時還需要對歷史的文明有所理解,對于時間也需要掌握。其次就是能夠理解這種思考事物的能力,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人物和事物的作用,知道歷史是怎樣進行一個呈現,以及可能性閱讀歷史,在某些歷史情境下想象歷史場景。最后,學生能夠通過歷史信息獲得解釋這種歷史能力,對特定意識形態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基礎,還有對歷史的處理能力,進一步擴大歷史洞察力和分析技能的能力,能夠流利地向他人提供歷史陳述,以提高歷史視角的技能。
二、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1.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引導學生讓他們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科素養,尤其是在歷史學科這個方面。目前學生的核心技能狀況有三個主要技能:個人發展、社會包容以及文化素養。其中,每種類型的素養都包含了很多數據。為了制定核心素養課程標準,需要將核心基礎知識作為每門課程的標準,即將學生的傳統基本技能轉化為現有學科的核心素養。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時間鏈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時空概念和歷史證據。歷史這門學科是需要時間鏈進行串接的。歷史的主要原因是古生的事情。如果歷史事物無法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順序,那么學生將很難學習。學生如果能夠將歷史事件刻畫在自己的時間鏈上,時間是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時間就像人的骨干,它是連接所有教材內容的最重要部分。第二個就是位置,因為事情在同一時間發生卻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百家爭鳴》這一個課時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墨子、孟子、莊子等代表任務羅列在時間鏈上,這樣的一種羅列有助于學生的人物記憶。3.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實踐。從歷史的深刻角度出發來進行實踐。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造合適的情境,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比如在教學人教版《》這一節課時,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回憶一下之前的時間表格,然后教師給學生播放虎門硝煙的視頻,接著通過這個視頻來問學生與之相關的一些問題,比如為什么英國要向我們中國走私鴉片,以及走私鴉片給我們中國帶來的傷害。接著角色扮演,看林則徐是怎樣采取措施來進行硝煙的。通過這樣一些問題的探究,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明白鴉片的危害。通過這樣的歷史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多采取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導入教學方法的時候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實踐,學生也可以在這種教學情境當中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第四,情感互融,教育多元評價理論體系建設。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人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從歷史教學中反映情感的融合,在目前歷史實踐理論平臺架構的參考,以及課堂以外的最大化質量評估的細節,最終構建了多元評價體系理論,構建現代信息技術,科學的核心素養培養之路。借鑒歷史的認識和解讀,了解歷史事件、故事的意義,提高對情感取向和理性知識含義的理解,使學生在經過特定的歷史學習之后,在第一時間可以依據真實的歷史數據以及具體的事實,見解和更好地理解歷史中發生的一切,處理因果之間的聯系,由于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客觀地對歷史問題進行相關處理。
篇4
-----九年級歷史備課組統編教材培訓心得體會
湯坑鎮第二中學 九年級歷史備課組
3月21日,我們參加了2019年春季義務教育歷史統編教材網絡培訓,觀摩優秀一線教師的高效課堂,聆聽資深專家的精彩點評,感受新教材洋溢的時代氣息。此次培訓歷歷在目,令人耳目一新,使我們受益頗多。
一、此次培訓解決了一些教學困惑。多年在初三崗位,對新的統編教材了解甚少,但對課標內容還是比較熟悉的。統編教材將新課標的許多新內容補充進去,給我們一線教師解決了很多困惑。因此這次培訓給我們一線教師搭建了一個方便高效的平臺讓我們有機會聆聽專家的指導。
二、此次培訓讓我們認識到自身知識儲備和鉆研精神的不足。“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得事先準備一桶水,甚至要一條河”。課前準備是上好一節歷史課的前提和基礎,需要老師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備教材,備學生,樹立意,理主線,明重點,篩史料……當看到老師們展示的課例,不禁感嘆他們能把歷史課上的有聲有色,有理有據。她們的課堂為什么能做到有趣有料且有效呢?是因為他們有足夠廣博的知識。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首先要具有高深的歷史知識起碼要具備比中學教材更高深廣博的知識,還要要不斷學習和追蹤歷史發展動態,不斷更新和發展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適應新課程,適應新教材。
篇5
關鍵詞: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策略
開展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 ,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化發展,對毓英中學而言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但并不是沒有可以借鑒的方法。因為學校在2000年至2007年之間,曾經承擔過晉江市“初中課改片區”核心校的管理工作,與我校簽約的另外兩所初中校(錦東華僑學校、石圳華僑中學)在參與我們的“課改”活動中,已經有過很好的交流與合作。因而,只要我們本著創新的精神、科學探究的方法去認真對待、精心實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后,就一定會尋找到不同學校共同發展的新途徑,構建起既相對穩定又具活力的學校共同體。
一、厘清對“小片區管理”的認識
1.管理一體而不是托管和附屬。“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學校中有主次之分,其中核心校起“主導作用”。在一體化管理中,要通過一定的交流、討論、引導,統一思想認識,做到辦學理念一體、班子建設一體、師資管理一體、課程安排一體、常規管理一體、資源利用一體,而不是讓“簽約校”成為“核心校”的附屬學校。
2.管理一體是融合而不是貌合。“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中的各個學校要實現均衡發展,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員和教師的有機融合。無論是“核心校”還是“薄弱校”的管理人員和教師,都應在同領導集體的統籌安排下,到不同學校任職任教,并能做到定期按需要進行流動任職或任課。當某一學校的某一學科的教師緊缺時,個別教師還可能要在兩個不同學校同時擔任教學工作。管理人員同樣也存在這一情況。“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是一體化、均衡化的發展,而不是“核心校”管理人員和教師到其他學校幫管支教。通過“義務教育的小片區”管理,要讓各校的管理人員、教師、學生活動、家長融合在一起,從表面上“人”的融合達到“心”的融合、管理的融合和制度的融合,從而最終達到校園文化的融合。
3.管理一體是均衡而不是復制。“義務教育的小片區管理”的“核心校”與“薄弱校”由于地理位置、辦學條件、辦學歷史和學生家庭環境的不同,形成的校園文化和教育資源也不盡相同。因此,“小片區管理”應該讓“核心校”與“薄弱校” 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推動,促進共同提高,實現均衡發展。
二、“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均衡發展的應對策略
1.思想到位,學校管理一體。“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要實現均衡和一體化發展,就必須有一系列具體措施,讓片區內的所有學校在統一安排下,共同落實一體化的教學目標。具體工作中,我們的應對策略首先是做到思想統一協調。片區內的學校領導首先要加強溝通,相互協調,統籌辦學理念和思想認識,緊緊圍繞教育教學管理一體化建設,統一制定教學工作計劃。中層干部管理可以統一調配使用、互派掛職或跟班鍛煉,提升 “薄弱校” 中層干部業務管理能力。
2.引領到位,校本研修一體。建立“小片區管理”教科研共同體,成立“小片區” 學科教研組,統一制訂小片區教師專業發展和培訓計劃,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全程規劃。定期召開“小片區”教研活動,實行 “小片區”內名師異校交叉帶徒,開展“名師講壇”等各類引領導活動,對教師的素養、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和業務水平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充分發揮各類名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在教育教學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每學期組織1―2場學科名師專題報告或業務培訓講座。在“小片區”成員校統一課程表后,統一安排教研時間,可每兩周召開一次片區教研活動,統一研修內容。為讓工作落到實處,可以對參加研修者考勤,并將教師業務研修內容、學習筆記、教學反思、案例分析、聽課節數等進行統計并向各自學校進行反饋。
3.考核到位,教師發展一體。可以對片區內的教師業務考核統一制定量化考核辦法,由相關業務組按實施標準考核,考核結果與績效掛鉤。為促進“小片區管理”各校的師資一體化建設,片區內可以建立統一的教學評價體系。每學期的教學質量檢測在統一安排下進行,要求“小片區”成員校教學進度統一,在期中考、期末考前由三校共同制定試卷編制方案,在統一印刷、監考、評卷、匯總和質量分析。
4.課程到位,課程設置一體。“小片區”內成員校統一設置課程,課程設置按省頒課程計劃并結合成員校校情共同制定。特別是在體現學校辦學特色、落實“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上,突出新課標中的新理念,將校本課程有機整合到學校課程體系中進行設置。“簽約校”間要加強“小片區”內的校本課程研討,可以共同開發校本課程,開展跨校間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教師可以跨校指導學生。
5.交融到位,學生融合一體。“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的均衡發展,不只是學校管理、師資共享的問題,更主要的是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所以通過加強“小片區”內學生的交流與融合極為重要。片區內的學校應該積極為學生互動提供活動舞臺,定期開展學生交流活動。如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演講比賽、班團隊活動、學科競賽、體育競技、藝術比賽等異校互動,充分發揮“小片區”內各校的師資、圖書、設備等資源,以提高片區內辦學水平,整體提升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推動片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三、“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具體實施的內容
“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以共建、共享、均衡發展為立足點,從大的方面看,著眼于“三個有利”,即有利于師資隊伍的交流、有利于教育資源的整合、有利于校本教研的統籌,從而達到整體提高“義務教育小片區”內學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在具體實施中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
1.人盡其才,師資互派。“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成員校在每學年開學前,應對學校開設的課程及師資情況進行一次綜合分析,精確掌握片區內各學科教師的年齡、職稱、教學水平及富余、缺額等因素,建立片區內師資合理有序的輪崗制度,實行片區內教師人力資源的均衡配置。除此之外,成員校中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行政人員等可根據實際需要,采用長短時間相結合的方式到薄弱校進行支教、蹲點指導等工作,而薄弱校則可采用派教師跟班學習、輪崗任課,行政領導掛職鍛煉等形式開展工作。
2.設施統籌,資源共享。“簽約校”應調查好自己的“家底”,整合片區內成員校的教學設備配置,充分發揮設備優質校的作用,實現“小片區”內教學設施、儀器設備的“互補、共用”。各校還可以發揮好現代信息技術和公共信息平臺的作用,建立“小片區”內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通過網絡讓成員校的教師、學生能及時共享小片區內的各種資源。
3.精心策劃,學。首先,片區共同安排和設置課程、作息時間及校歷表等,并將各學科教研活動時間統一安排,從時間上確保教科研共同體的建立,這樣就可以為教師共同制訂小片區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并充分發揮片區內優秀骨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帶動片區內教師素養和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4.形成機制,捆綁考核。要讓“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的各項工作順利推進,考核機制是關鍵。小片區內要探索、建立和健全目標考核辦法,對積極參與小片區工作的教師在評優、評先、職務晉升等方面要有適當的獎勵措施,而對小片區管理工作不支持的人員則應建立相應的處罰制度。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小片區工作的正常開展。
四、“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試點要素例證
以我校“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為例,自“小片區管理”簽約以來,三校制定了較為詳細的實施計劃,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了《金井片初中義務教育 “小片區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和業務組》。片區內簽約校每學年初通過調研與分析,對片區內義務教育學校資源配置、師資隊伍、教育教學質量等情況進行調查,找出各自學校的薄弱項目,以便在片區內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
2.簽約校在期初統一規定集體教研時間,然后甲乙雙方按各學科集體教研時間合理調配教師、安排功課表,定期召集、組織開展集備活動及每月的交流活動。
3.簽約校要充分利用各類公共資源,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教師校本培訓,讓教師改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理論水平,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使教學質量較大面積地提高。
(1)通過介紹國內外先進教育方式,對照我們現行的、不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對學生發展所造成的傷害和弊端,讓教師從思想上不斷得到觸動和改進,積極推動各種有效新模式,促進教學課改工作的開展。
(2)創造條件,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培訓,聽取專家的講座,讓每一位教師深刻理解和掌握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及教學的方式、方法。
(3)抓好新教育理論及理念的學習,組織教師再一次深入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及新課程解讀,讓教師接觸并把握新教材的特點和目標,完成教師由思想觸動再到接受課改的思想轉變。
4.積極引導,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有特色地發展、可持續地發展,使學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斷進取的精神。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實踐,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
(1)從學習內容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過程有內在的動力支持,使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從教學內容入手,教師將方法交給學生,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充滿成就感,激勵他們投入到新的學習活動中。
(3)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習慣。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在分組學習中,教師從細微處著手,進行指導,讓每個學生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每人都需要與他人交流、合作。
(4)注重過程教學,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和習慣。關注青少年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具備一定的環境和適當的方法。課堂教學中注重過程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面向實際的、進行探究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探究的情景下進行學習。
5.每學期片區簽約校作為一個整體統一命題進行測試,統一流水改卷,并統一進行質量分析,以檢驗課改 效果。
五、“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的措施保障
要讓“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措施保障要先行。我校與簽約校一起與市教育局、鎮政府相關部門協調,制定了以下幾項保障措施:
1.教師互派期間,互派教師的編制、人事、工資關系、獎金福利、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等由原單位管理,同時享有“同等優先” 權利。
2.對積極參加“小片區管理”各項活動的教師,一是保證交通經費;二是通過年度考核在精神和物質予以表彰。
3.各相關校根據市教育局對“小片區”工作方案的要求,每學年對小片區教師互派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促考核,考核結果記入教師成長記錄,作為評優評先、職稱評聘參考條件。
4.每學期舉行一次學生表彰活動。對學業進步、文明標兵、學科競賽、勞動積極分子、學雷鋒積極分子、體育標兵、發明創造等各方面進行獎勵。簽約校要根據此實施方案的要求,以創新管理模式為載體,以有效提高均衡為目的,進一步完善各學校管理制度,通過學習、交流、培訓、研討等實施形式,推動區域學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六、正視不足求發展
我校“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工作啟動一年以來,本片區工作在三校各部門的相互協作下,開展了多項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工作中也還存在許多不足,主要體現在:
1.推行之初,未能及時制定統一的學期教學工作計劃。由于學計劃未形成,片區內學校課程設置也未統一安排,從而影響到片區教科研共同體的建設與 活動。
2.中層干部管理一體化工作落實情況不理想。各成員校之間的中層干部互派掛職或跟班鍛煉機制還有待建立。
篇6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課堂 語言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12B-0062-01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性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有提升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才能彰顯英語學科的魅力,使英語課程成為充滿生命活力的探究、交往、對話與語言錘煉的平臺。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如何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培養核心素養落實到工作日程上呢?
一、構建唯美課堂,激發學生交流欲望
美,不只是技術,它是個體生命對自身、周邊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的沉思,是歷史精神和物質的生命傳遞。構建唯美課堂,做唯美的英語教育,是我們的迫切需求。對于“課堂”的定義并不僅僅局限于三尺講臺,處處是教育,細節中體現教育的精髓。我們要努力構建唯美的課堂,讓學生們在美中享受英語,在和諧中習得英語,在愉悅中歡唱英語。我們相信,當學生們處于唯美課堂中時,他們的交流也會變得水到渠成。
案例:在教五年級上冊Unit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Story time時,在閱讀前,教師可以直接呈現出故事發生的背景圖來渲染氣氛,構建唯美課堂,讓學生們盡享自然氧吧,在自然氧吧中引出故事發生的地點“房子”。在閱讀中,為了讓“美”延續,教師提出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們觀看唯美的動畫來尋找答案,掌握故事的大意。同時,教師在美的意境中教授新詞。為了強化學生們對三個詞組too hot、too cold、just right的理解和記憶,教師還安排了一個表演環節,先由教師示范,再請學生們模仿。從學生們的反饋情況來看,他們非常樂意參與這樣的表演活動。唯美的課堂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們的求知欲,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還刺激了他們的語言思維能力。基于文本,再設計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拓展活動,能讓學生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啟發。
二、浸潤情境課堂,拓寬學生語言空間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運用情境來浸潤課堂,讓學生們在情境中汲取英語知識,并拓寬他們的語言空間,讓他們更加熱愛學習英語。
案例:在教Unit3《Our animal friends》Story time時,為了創設情境,教師用《Animals》這首歌曲來導入新課,歌曲中有三個場景:my house, my farm, my zoo,三個場景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動物,逼真有趣的畫面,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起到了對I have … 句型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在教Story time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們看著動畫或者圖片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以此來達到呈現新單詞的目的。接著,通過詢問What animal friends do they have?了解他人的動物朋友,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通過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分步解讀文本,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學會把握關鍵信息。最后,教師設計了描述動物朋友的活動,使學生學以致用,拓寬他們的語言運用空間,做到讓學生們學會用英語做事情,并達到發展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三、聚焦活力課堂,凸顯語言交際魅力
活力課堂需要英語活動支持,英語活動包括游戲、競賽、表演等,這些活動都是學生們特別喜歡的,他們酷愛英語活動,是因為在英語活動中他們可以盡情地用英語交流,可以享受英語交際的魅力,并可以體驗到英語帶給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在同伴中獲取贊揚和喝彩。
案例:在復習there be句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玩一個游戲:教師讓一個學生背對同學,悄悄地把一個球放在一個同學課桌里,當該同學靠近球時,大家大聲喊:There is a ball. 靠球遠時,大家聲音放輕,幫助學生找到球。There is a ball in …'s desk. 然后教師再把書本等復數物品讓學生放,大家進行猜測。當游戲結束之后,再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談論教室:T: There is a ball in our classroom. There are some toys in our classroom. What is in our classroom, too? Please introduce our nice classroom. (學生分組用There be 句型說出教室里的物品)
S1: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S2: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There is a computer in our classroom.
S3: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There is a computer in our classroom. There are some …
通過趣味的游戲和競賽活動,學生們不僅鞏固了there be句型的用法,也為他們之后熟練而準確地運用語言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總之,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英語教師,筆者認為教師需要研讀教材,仔細揣摩教材內容,把教材內容與教學實踐相聯系,用最佳的策略促使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核心學科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
篇7
[關鍵詞]中華文化素養教學;厚積薄發
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個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教師,如何將中華文化的素養通過教師個人的人格、氣質、情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去影響學生,是每個教師面臨的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那么什么是中華文化素養?中華文化既然博大精深,那就不可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出來。臺灣師范大學曾仕強教授在《教師的中華文化素養》一書中行了系統的論述。本人讀了這本書,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老師,必須學習好中華文化,提高自身的中華文化素養,并且有理由有責任在教學中用中華文化素養去影響學生,使千古流傳下來的中華文化在歲月中繼續傳承。
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方面提高自己的中華文化素養。
一是閱讀中華文化方面的經典名著。按照曾仕強教授的說法,中華文化中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千古流傳下來的王道,就是那些歷久彌新的經典名著。作為一個人民教師除了讀大學時學習過的那些經典文章要繼續復習外,像《三字經》、《百家姓》、《幼兒故事瓊林》、《增廣賢文》等這些極有教化的典籍更要深入學習。當然,閱讀經典,不是單純的懷舊,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從現實出發,尋找經典和現實的聯接點。點滴累積中華文化素養,使我們能夠在教學中厚積薄發,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潤物無聲般的中華文化素養的教育。
二是可以通過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文化之旅》、《百家講壇》等欄目來提高自己中華文化素養。中央電視臺是我國的國家電視臺,而《文化之旅》和《百家講壇》等欄目則是宣傳中華歷史傳統文化的欄目。這些欄目經常邀請我國在國學方面有深厚造詣的知名大學教授作為嘉賓,向廣大觀眾介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他們深入淺出,將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一定會讓你得到最快捷的中華文化的教育。這對于提高我們的中華文化素養無疑是一條不錯的捷徑。
三是多向一些有這方面學問的老教師、老同志請教。就算他們已經不在教育第一線,但是只要他們在中華文化方面有獨到見解,我們就應該主動向他們學習,主動和他們交流。比如對聯方面的知識。隨著商業化遍及到鄉村,過年過節大街小巷貼的對聯基本上都是流水線生產出來,很多已經失去了對聯應有的各種要求。就算在學校里,真正了解對聯的老師也不是很多。所以,有這樣面愛好的人,就應當主動向那些仍然堅持撰寫傳統對聯并樂此不疲的老者請教。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凡是屬于中華文化的內容,我們都應當主動吸納。
那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又將如何把中華文化素養影響并教育我們的學生?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行。
首先是要在思想上,從內部入手,強化學生對中小學階段古典詩文的學習。閱讀經典名著,誦讀優秀詩文,是培養學生體會認識中華文化,使青少年能夠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獨立性,在文化沖擊和碰撞中得以創造性地發展的重要方面。近些年來,一些國家在行母語教育的過程中,大多把加強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改革的重要舉措。比如日本以增加學習漢字的數量為切入點來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英國注重本國經典名著的閱讀,向學生介紹上幾個世紀英國文學遺產中的主要作品;法國鼓勵學生從五年級開始選修拉丁語,認為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學好現代法語,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歐洲文明。我國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也就是說,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認識和體會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從民族文化中獲得創造與發展的智慧。
其次是在形式上,從外部入手,讓中華文化素養體現在課堂中,在儀表里,在行為上。
比如在每一節課的上下課儀式上,我們就應該對學生行中華文化素養的教育與熏陶。但是,有些老師覺得沒有必要搞這種不斷重復機械性和形式化的東西,他們認為應該像西方國家一樣,隨意些,以此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這種想法沒有錯。但是,我國是一個非常重視禮儀的禮儀之邦。尊敬老師,恰恰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所在。所以,在行每種儀式之前,老師應該強化這種儀式的意義所在,讓學生了解各種儀式的內涵,讓他們在愉快的體驗中完成課堂上最初和最后的與老師的交流。
再如,學生的儀表穿著,同樣也可以滲透中華文化素養的教育。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中國傳統蒙學之一的《弟子規》說:“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些要求,對我們中學生來說,仍然非常必要。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年齡尚小,正是形成良好穿著禮儀習慣的時期。一個學生如果連衣冠都不整齊,穿著邋遢,你還寄望他能夠在學業上和做人上有多大的作為?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衣著打扮,必須適合中學生的年齡和生理特征,如果能夠以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就更容易做到使他們在購買校服的基礎上,行其他的得體大方的選擇。
篇8
一、科學素養的含義
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了解和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事務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科學素養還包括一些特定門類的能力。這是美國人定義的科學素養的內容。這些內容涵蓋了一個公民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科學的知識支撐著我們的思想行為,科學的方法依賴于科學的知識,也體現著一個人的能力。而初中生正是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年齡,在初中生物學領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學概念、原理、事實及應用,這對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來說是必要的。
二、生物課堂中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重要性
生物科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實踐證明,美國的中學生物教育事實說明了中學生物培養科學素質是完全可行的。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現在階段,我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多數的人讀完初中后就直接走向農業生產,這些人的科學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綜合國力。現行我國的中學義務教育生物學教學大綱,大綱明確規定教學目的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政治思想教育。其中能力培養大綱提出“通過科學方法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由以上分析來看,在我國初中生物課中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重要性。
三、激發科學興趣,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自發學習的動力,生物學的學習也不例外,同樣興趣也是其學習的動力。創設奇趣意境,培養學生科學興趣,科學興趣是學生求知欲望的集中體現,它是學生在探索自然獲取知識過程中一種特殊的認識傾向。每個學生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生來就對周圍的世界、尤其對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東西充滿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就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不斷探索的精神做起,同時,也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四、加強科學方法訓練,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科學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也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工具。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學習和應用科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培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初中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掌握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是科學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應盡力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材料,引導他們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訓練,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對光合作用的原理探討,對學生指出若人們將光合作用的機理搞清楚,解決目前困擾全球的糧食、能源問題就可指日可待,人們在實驗內模擬光合作用的過程,只要提供二氧化碳、水和陽光,就可源源不斷地獲得糖類等有機物。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指導,加強分析和概括等能力的訓練,這是科學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五、樹立科學的實踐觀,做好探究實驗,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科學的實踐觀是認識論乃至整個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只有實踐才能科學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科學實驗是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強烈的實驗意識、較強的實驗能力。目前,我們初中生特別是農村初中生實驗能力極差,初中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生物科學基本的研究方法。“探究性實驗”以實驗探究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提高能力。有助于形成客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識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新教材有許多探究性實驗,扎扎實實搞好“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六、通過生物科學史的教育,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我們的社會提倡榜樣,無論什么領域都有各種各樣的榜樣,在生物學教學上對同學們滲透一些生物科學史不但會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同時也可以使他們了解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個實驗結論的得出,一項科研成果的發現,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教師通過一些經典的事例,經典的實驗,如:胰島素的發現,雜交水稻的發現,使同學們在接受新知識的基礎上,明白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任何事情都會半途而廢,那么現在在學習中遇到一些小困難真是微不足道,從而增強其克服困難的決心。讓同學們懂得科學并不神秘,只有鼓足勇氣,不怕困難,有毅力,善于發現和解決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科學家。關鍵在于學習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可見,通過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領會科學精神,有利于中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科學素質已越來越成為一個現代人基本素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生物課程是中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更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主陣地之一。而加強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科學素養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過程,需要全體初中教師的共同努力。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我們熱愛學生,樂于奉獻,在平時的工作中勤于鉆研,自己講的初中生物課一定會生動有趣,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會顯著提高,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物教師也一定能讓學生經過課程的學習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質的人。
【參考文獻】
[1]楊利銀,仲建新.《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調查研究報告》.
[2]林勝男.《簡析中學生生物素養及提高途徑》.
[3]戴文和.《談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4]佚名.《生物課堂教學如何由應試型向素質型轉化》.
篇9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素養;三維目標
一、引言
教育是社會發展、國家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保障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理論制度。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也推進國家教育體系的變遷,新時期教育開展不再是應試教育,也不是單層面的實用主義教育,而是思維與能力并發的雙重性教育。
二、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的目標
高中教育是義務教育的最高階段,是初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對接的過渡階段,對學生的心理、能力以及價值觀都具有直接影響,因此,高中階段的學科教育,不僅要最大限度突顯學科的優勢,同時也要結合學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明確學科教學作用。基于此,筆者將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定義為:愛國主義情懷引導,構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誠信、奉獻以及真誠等個人品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想意識等綜合發展的學生。
三、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措施
為了達到提升學生內在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實現歷史學科教學知識與能力、技能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融合,必須緊緊地把握住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核心,建立多元、綜合的教學課堂。(一)課程內容的結構教學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以歷史的演進與發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歷史講解為學生展現了一部完整的人類發展畫卷。教師進行人文素養培養時,應始終保持人文素養的提升與學科內容緊密相連,發揮學科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例如:某高中教師進行歷史教學前,首先將朝代歌作為課程的開篇內容,教師以朝代歌為教學引子,并簡單地進行歷史演進概述,提出疑問:“通過聽老師的歷史框架敘述,那么,同學們對歷史的發展分析時,研究下‘個人發展’和‘朝代更迭’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然后,教師進行歷史內容的詳細講解。通過案例描述,該教師辯證歷史觀的引導,融合在歷史初步更迭演進的講解中,并在后期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的歷史思維構建,以人文素養為論證觀點,具體的歷史內容則作為論據,為高中生辯證思維的培養建立運用平臺,體現了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的學科式融合;同時,學生在對教師的問題求證的過程中,也不斷地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達到了提升高中生文化底蘊的作用。(二)歷史情懷的引導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在于歷史課堂教學應全方位引導學生形成歷史情懷,具體而言,是指愛國情懷、誠實等良好的思想品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這些關鍵點,循序漸進地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某高中教師進行“唐代”歷史講解時,在課堂中補充了關于“李白”、“杜甫”、“李商隱”等詩人的代表作品,并講述了他們的相關故事,尤其對詩人的愛國情懷進行講解,學生在歷史教學課堂中,不僅學到了更加廣闊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被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懷所感染,對愛國理念具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此外,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引導,在于教學的思想啟發,以案例中教師的人文情懷教學為例分析,學生能夠通過“李白”、“杜甫”、“李商隱”的愛國情懷,聯想到屈原,這種引導式,反思式的人文素養的啟發教學,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了“一條線”,成為學生歷史學科探究的主要指導理論。(三)主動式參與、思考人文素養的培養,是抽象的思維引導,在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中,并不會產生較為明顯的變化,教師為了達到歷史學科教學人文素養長期有效的培養,就必須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思考的構建方式。上節中提到的歷史故事教學情懷引導,是培養高中生獨立化的人文素養的主要代表形式,另一種方式為拓展學生的歷史學習范圍,增大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途徑。例如:某高中教師為了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經常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歷史文學作品,如,《三國志》《水滸傳》《紅樓夢》等歷史文學性較強的書籍,教師開展教學時,學科歷史事件講解,也要借鑒這些文學作品中的相關內容,實現了高中歷史教學課堂知識范圍的拓展,學生通過歷史描述、文學作品描述的綜合分析,逐步建立起歷史人物、事件以及朝代更迭事件多角度思考解析,寬領域的歷史知識啟發,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四)歷史課堂的靈活運用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歷史知識相互融合,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必須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系,維系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建立良好的課堂環境。例如:某高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小歷史研究會”,讓學生對“唐、宋”兩代詩歌歷史內容進行討論研究,其內容可以是詩歌、詞、人物、歷史事件等等,學生自主進行課題選擇,將個人研究成果在課堂中進行分享,學生在課堂參與的過程中,能夠分別站在個人的角度剖析歷史,解讀歷史,將歷史作為個人思想獨立、成長的過渡,達到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的探究,是實現現代教育三維教育目標的實踐基礎。在此基礎上,高中歷史教師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得高中生文學素養提升、辯證性歷史觀念增強,國家意識提升,使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的目標得到實踐。因此,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作為現代教育綜合推進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靳振玲,孫小海.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5,11(34):155-156.
[2]王建嶺,朱光輝,袁靜怡.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途徑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28(02):162-163.
[3]楊守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東方教育,2013,22(04):231-232.
[4]楊守昌,羅軍飛.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究[J].東方教育,2013,14(04):147-148.
篇10
本調查報告的分析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網絡問卷的調查結果,調查主要是在北京、大連、寧夏、鄭州、青島、成都等省市進行。調查對象包括學生、家長和教師。其中,共收集到有效問卷數據包括:學生版68 812份,家長版83 427份,教師版13 616份。考慮到一至三年級小學生的識字量及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會在作答上遇到困難,因此本研究僅以四至九年級的學生數據作為分析對象,其中:四年級12 633人(18.4%),五年級18 529人(26.9%),六年級13 438人(19.5%),七年級11 244人(16.3%),八年級9 402人(13.7%),九年級3 566人(5.2%);男生34 969人(50.8%),女生33 843人(49.2%)。
二是攀登閱讀平臺上學生閱讀情況的數據跟蹤統計結果,用戶包括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共17萬名學生。
研究工具有:自編《中小學生閱讀狀況調查問卷(學生版)》《中小學生閱讀狀況調查問卷(家長版)》《中小學生閱讀狀況調查問卷(教師版)》。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閱讀時間、閱讀偏好、閱讀興趣、閱讀方法、校園閱讀環境和家庭閱讀氛圍6方面內容。
結果與分析
(一)從總體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狀況良好,但逾兩成學生反映“不知道該讀什么書”
本次調查表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閑暇時間最喜歡做的前3項活動分別是:課外閱讀(61.1%)、看電視/電影(44.8%)、聽音樂(43.8%)。從喜歡課外閱讀的中小學生比例來看,小學生(66.9%)要高于初中生(50.6%)。
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提高修養(68.8%)、提高學習成績(53%)或滿足興趣愛好(52.7%)。學生閱讀具有較高的主動性,具體表現在,83.9%的學生出自于主動選擇,僅有11.5%的學生是被老師要求進行閱讀、4.6%是被家長要求的。
本次調查還表明,學生閱讀時間較少。從課外閱讀時間看,有30.9%的學生表示每天花在課外閱讀的時間不足30分鐘,還有39.5%的學生表示閱讀時間不到1小時,只有21.8%的學生表示每天閱讀時間超過了1小時。
導致課外閱讀時間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有42.8%的學生反映是功課太多,23.8%的學生反映不知道該讀什么書。從功課太多的原因比例來看,初中生為50.1%,遠超過小學生31%,也說明初中生的課業負擔明顯高于小學生。
(二)從閱讀媒介來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更傾向于紙質圖書,但初中生對數字閱讀的興趣明顯高于小學生
從閱讀媒介來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最喜歡紙質圖書閱讀的比例(73.5%)占絕對優勢;而在喜歡的數字媒介中,手機閱讀(17.3%)要遠高于電子閱讀器和電腦閱讀(3.5%)。可見,手機閱讀已成為中小學生青睞的數字閱讀方式。其中,小學生喜歡數字閱讀的比例為20%,而初中生占比為38.6%。可見,初中生對數字閱讀的興趣明顯高于小學生。
關于家長對閱讀媒介的態度方面,調查發現有97.3%的小學生家長認為紙質書閱讀的方式最好,支持數字閱讀的僅占2.7%。而初中生家長中,認為紙質書閱讀較好的有87.5%,支持數字閱讀的比例為12.5%,遠高于小學生家長。可見,初中生家長對學生進行數字閱讀的寬容度更高。
家長對數字閱讀的看法中,72.7%的家長“因為擔心對孩子視力有損害”,而反對數字閱讀;12.8%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閱讀不健康的內容”而反對數字閱讀;4.6%的家長因為“電子書不用支付高額書費”而支持數字閱讀,9.9%的家長“因為數字閱讀較為方便”支持數字閱讀。
(三)從閱讀興趣來看,學生偏好小說故事類,但教師推薦書目與學生閱讀興趣的匹配性較低
從閱讀內容興趣來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排名前6位的分別是:小說類(46.2%)、童話故事類(31.5%)、教輔類(25%)、歷史類(24.2%)、動漫卡通類(23.2%)、科普類(20.1%)。可見,中小學生選擇科普類圖書的比例相對較低。
來自攀登閱讀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學生認證測試完成的193.4萬冊圖書的總數據中,科普類圖書占比為11.72%,相對寓言童話類(29.71%)、故事類(23.7%)、小說類(23.56%)而言,仍屬較低。同樣,來自攀登閱讀熱門圖書行榜中,排名前200位的圖書中,科普類圖書也僅占8%,而故事、小說、寓言童話等圖書則占到88%,同樣也顯示出科普類圖書的閱讀有待加強。學生閱讀書目的類型有待引導和均衡。
本次調查表明,學生閱讀書目主要來源于:老師推薦(68.6%)、同學推薦(64.8%)、父母推薦(37%)。而教師推薦的閱讀書單,分別依據:名師名家推薦(54.3%)、教育主管部門推薦(42.4%)、名校推薦(31.7%)、學生反饋推薦(27.3%)。這一數據反映,學生反饋推薦得書目占比較低,教師推薦書單時較少考慮學生的反饋。
攀登閱讀平臺的數據統計同樣也反映了教師推薦書單時較少考慮學生閱讀興趣的問題。我們對比了學生的熱門閱讀書單和教師推薦書單(閱讀量和推薦量在前100名的書單),結果表明這兩個書單中重合的部分只有32本,教師推薦的書單中,學生喜愛的書目只占32%。
(四)從閱讀方法和策略上看,大部分學生缺少科學系統的指導
科學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成功閱讀的保障。本次調查顯示,僅有17.5%的學生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而82.5%的學生沒有這樣的習慣。其中,有33.7%的學生會在老師的要求下才寫。而在讀書批注方面,只有20.7%的學生會在閱讀中經常做批注,56.3%的學生有時做批注,而23.0%的學生從來不做批注。在閱讀流暢性方面,14.4%的學生反映會用手或筆指著來讀,有31.8%依然會逐字讀,而只有35.7%的學生能夠做到流暢性閱讀。
本次調查發現,只有29.2%的學生反映在學校經常得到過閱讀方法與閱讀策略的教師指導。對教師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對學生缺少科學系統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指導”在校園閱讀推廣工作難點中排在第三位。而在家庭中,只有22%的學生表示“會經常得到家長在閱讀方法、閱讀策略方面的指導”。
(五)從校園閱讀情況看,閱讀支撐軟環境已初步形成,但缺乏有效的監控及評價方法
此次調查發現,88.9%的教師反映學校設立了閱讀課程,但只有55.7%的教師反映學校經常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在校園中,學生們是否會交流課外讀物。結果表明,有26.2%的學生選擇他們會和同學經常交流課外讀物,有63.7%的學生選擇有時會交流。此外,33.9%的學生選擇教師會經常布置課外閱讀任務,49.7%的學生選擇教師有時布置。
在對教師進行的“校園閱讀推廣工作難點”的調研中,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難以評估學生的閱讀效果(39.6%),缺乏方便的方法來衡量學生的閱讀量(35.6%),對學生缺少科學系統的閱讀方法和策略的指導(35.3%)。總體來說,缺乏有效的監控及評價方法是當前校園閱讀推廣困難的主要方面。
(六)從家庭閱讀氛圍來看,家長對學生的閱讀參與程度較低
對家長是否與學生一起閱讀的調查表明,有14.6%的學生選擇“家長會經常與自己共讀一本書”,有39.6%學生選擇“家長基本不與自己共讀一本書”。親子之間是否會交流閱讀體會,只有17.1%的學生選擇“家長經常”與自己交流課外閱讀體會,而34.7%的學生選擇家長“基本不會”與自己交流課外閱讀體會。在督促孩子閱讀方面,只有28.0%的家長表示會經常督促孩子閱讀,還有21.4%的家長表示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情況“從不過問”。總的來看,家長對學生的閱讀參與程度較低。
家長自身閱讀方面,25.9%的學生選擇父母在家基本不閱讀,只有24%的學生選擇經常閱讀。此外,家長閱讀量明顯低于學生,一年內閱讀量少于5本的家長高達83.8%。
對策與建議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策略,提升學生閱讀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對其終身學習和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中小學階段,學生讀什么書、怎么讀書、形成什么樣的閱讀習慣將會影響其一生的成長。閱讀是一種復雜的行為,“學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學會閱讀”。
學校要在點燃學生閱讀的熱情上下功夫,讓學生走好閱讀第一步。通過良好的校園閱讀氛圍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每一個學生愛上閱讀;通過科學有效的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在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探索如何開設體系化的校園閱讀課程及閱讀能力提升機制,使課外閱讀促進課內學習,課內學習反過來又刺激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從而得以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借助“互聯網+”,構建校園閱讀的監控評價體系
為深層促進校園閱讀的開展,須進一步搭建立體化的課程促進體系和實施有效的效果評價手段。一方面,在學校傳統閱讀活動開展的基礎上,將學生的課外閱讀與學校課程和學科教學進行有效融合,這是拓展學生閱讀空間,豐富閱讀體驗,提升學生閱讀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積極借鑒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城區及大興區,山東青島等地區所開展的“互聯網+閱讀”的跟蹤評價模式,借助互聯網工具,建立學生終身閱讀的電子檔案,實現對學生閱讀數量、閱讀效果的量化跟蹤及監控評價,通過科學的評價,獲得學生閱讀行為習慣的個性化數據,從而對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針對性的閱讀指導,使校園閱讀推廣工作得到更有效的落實。
(三)引入新媒體手段,構建中小學家校合作閱讀共同體
家庭閱讀環境及家長的閱讀指導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閱讀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推進工作中,應充分發揮學校對家庭閱讀的引領作用,嘗試引入現代新媒體手段,建立家校合作閱讀的溝通、協作信息平臺,通過網絡平臺的搭建,構建促進中小學生閱讀的家校合同共同體,使學校更好地將閱讀課程、閱讀要求、閱讀活動等信息傳遞給家長,并且加強教師對家長的幫助和指導,提升家長的閱讀指導能力;同時,也使家長更深層次地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來,積極主動配合和推動學生的閱讀,實現家校閱讀氛圍的統一,達到閱讀效果的一致。
(四)落實全民閱讀行動計劃,為學生閱讀的整體提升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社會閱讀氛圍和社會基礎配套環境,是影響學生閱讀的重要因素。在倡導全民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將社會相關資源與校園閱讀進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在兒童出版領域,為校園閱讀建立公共基礎書目查詢和分級評價機制,使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適合閱讀的圖書;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公共圖書館、社會繪本館以及閱讀推廣人等相關資源,與學校進行密切融合,為學生的閱讀素養提升提供便利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相關鏈接
美國少兒閱讀推廣模式
作為國民教育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閱讀是美國政府幾十年來一直積極倡導的行為模式。美國教育部的網站上曾顯著地寫著:“能夠閱讀的孩子,是能夠學習的孩子。而能夠學習的孩子,將在學校和生活中獲得成功。”
1.政府持續推動
1994年,全美教育進展評估委員(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的一項報告顯示,美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有40%達不到基本的閱讀水平。這項數據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克林頓于1997年發起了一項“美國閱讀挑戰”的閱讀運動,目標是讓所有美國兒童在小學三年級末就具備獨立有效的閱讀能力。布什政府延續前任做法,于2001年發起了《不讓一個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法案。2009年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他分別提出《美國振興及投資法案》和《沖頂計劃》作為教育指導方針,繼續將美國閱讀行動向深度和廣度推進。
2.構建分級閱讀標準和體系,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
美國有幾套完善的閱讀分級標準和體系,如藍思(Lexile)、閱讀促進計劃(Accelerated Reader Search Engine, AR)、閱讀發展評價體系(Development Reading Assessment, DRA)、閱讀校正體系(Reading Recovery)、閱讀數量分級體系(Reading Counts Level)等。閱讀分級體系的核心理念是將出版物的難度等級與兒童閱讀能力水平做一個匹配,實現“把合適的書籍、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送到孩子的手中”。
3.科學的監控評價措施,保證學生的閱讀效果
州或地方學區規定了學生的閱讀數量,并用信息技術手段來監控學生的閱讀行為,并且將學校的閱讀情況與政府資金支持進行關聯。
調查者說
尋找校園有效閱讀之路
近年來,從國家層面的全民閱讀計劃到中高考改革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都共同指向了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各地學校都相繼舉辦讀書節、讀書周、讀書月等活動,很多學校也都在積極打造書香校園。總體來看,我國中小學校的閱讀推廣活動,發展勢頭良好,效果也十分明顯。
但是在勢頭良好的另一方面,并不說明我們校園閱讀促進工作毫無問題可言,不需要我們反思和提升。筆者通過走訪國內外學校的調研對比發現,我們在閱讀推廣的熱情中需要冷靜思考當前還存在的問題,從中探尋科學有效的發展路徑,從而讓校園閱讀促進工作走向實效。
當前,部分中小學校閱讀促進工作的目標還不夠清晰,思路不夠明確,教師難以明確定位校園閱讀的相關活動。在學校走訪中,很多教師表示:學校開展的閱讀活動多,但是能提供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指導較少;學校圖書館的館藏圖書多,但是受學生歡迎的圖書少;學校提的閱讀要求多,但是跟蹤監控手段少。此外,很多教師也反映,由于老師工作繁忙,無暇涉獵大量的兒童讀物,因此在給學生推薦圖書時存在一定的困難。
- 上一篇:綠色學校創建管理體系
- 下一篇:闡述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