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對環境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12-25 17:51: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對環境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39-0059-02
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會計作為社會文明的產物當然也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在一個政治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會計的發展變化主要源于經濟因素的不斷變化。可以說,整個會計工作的發展史就是不斷適應經濟環境而逐漸變革和更新的一部歷史。
不同的經濟環境對會計的影響和作用程度不同,研究經濟環境系統能夠對會計有一個很好的認識。本文從宏觀經濟環境和微觀經濟環境兩個角度分析經濟環境對會計活動的影響,目的是促進會計主體更好地發展并建立一整套適合我國會計理論水平和會計實踐工作的會計體系。
1 外部經濟環境對會計的影響
11 經濟體制對會計的影響
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主要由所有制、宏觀調控程度、經濟類型、企業組織形式等基本要素組成。不同的經濟體制形成了不同的會計目標、管理方式、會計規范、會計監督等模式,各國會計準則的產生和發展也都與經濟體制有關。我國的經濟體制是生產資料以公有制為基本特征或公有制占較主要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這種經濟體制下,會計服務的宗旨,更多的是強調社會的宏觀效益,推動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由此可見,會計發展和經濟體制密切相關。
12 經濟發展水平對會計的影響
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會計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經濟的發展是推動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的原動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經濟關系越復雜,整個社會對會計的要求也就越高,使得會計在整個經濟生活中,不僅越來越必要,而且對社會經濟的反應也越來越敏感和快捷;反之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經濟業務和會計實務就越簡單,會計理論所要解釋的問題就越少。
13 物價變動對會計的影響
傳統會計是以幣值穩定為基礎的,但是市場經濟中一個很普通的現象就是物價變動劇烈而頻繁。
物價變動對會計的影響是相對于傳統歷史成本會計而言的。歷史成本會計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貨幣計量,即假定所使用的貨幣單位是一個恒定不變的計量單位。但是經濟生活中物價是處于經常的變動之中的,物價的變動勢必會對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帶來影響和沖擊。會導致基本會計數據失真,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脫離實際,據此作出的決策會導致嚴重失誤。
14 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會計所處的環境發生重大的變化,對傳統的會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和嚴峻的挑戰,同時又給了會計一個創新的機遇。
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的經濟資源主要是指物資或財務資源,通常表現為有形資產。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資源增加了表現形式為無形資產的知識資源。把知識資源納入企業資產的范圍,無疑是對會計觀念的重大挑戰,這意味著傳統的資產概念將被賦予新的含義。同時也為資產計算帶來新的課題。
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各種信息以及競爭對手的信息和其他企業的業績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對企業知識資本擁有量和知識創新能力的信息也會提出相應的要求。因而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不僅要滿足使用者對企業資本、物質等財務資源的增長和創造的興趣,也要滿足他們對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的信息需求。同時會計將會由核算型轉化為管理核算型,財務會計將在現在的以核算為主的基礎上增加參與決策、實施適時控制和開展經濟分析等內容,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會計信息,既要說明企業的價值,以及相關的權益性資產和當期或未來履行償債能力,還必須要包括企業知識資本擁有量和知識創新能力的信息。另外,為防范知識經濟時代市場信息瞬息萬變帶來信息滯后風險,會計應及時提供相關的預測性財務信息。
2 內部經濟環境對會計的影響
會計的內部環境是會計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的客觀狀況,是指企業自身管理體制、管理水平、經營組織形式、生產經營規模以及企業領導班子和會計人員素質等因素結合所形成的既定空間。一定時期企業的內部環境同樣會對會計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卻能促進企業規范會計行為,采用先進的會計方法,完善會計組織和提高會計管理水平。
21 企業管理體制對會計的影響
企業管理體制是指國家對企業的各種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總稱。企業管理體制一般是由其所有制性質和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所決定的。在企業微觀理財環境中,管理體制起著決定作用,它直接決定著企業微觀理財環境的優劣,以及企業會計理財權限的大小和理財領域的廣狹。一般來講,凡企業管理制度完備,則會計管理水平就高,會計信息的揭示就及時,信息反饋就迅速,會計管理參與經營管理決策的作用就能充分發揮。
22 企業規模與組織形式對會計的影響
在企業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企業生產規模的不同對會計工作提出的要求就不同。如大規模的現代化企業,生產規模大,生產過程繁雜,內部分工協作較細,且工藝過程的現代化水平較高,對會計工作的要求就高。而對于生產規模較小的企業而言,由于經營活動較為簡單,籌資、投資范圍較小,因此不像大型企業那樣對會計行為有較高的要求。只要不影響企業財務信息客觀公正的表達,小型企業可以舍棄一些不太重要或與生產經營關系不太密切的會計程序。
篇2
在旅游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更多的關注旅游給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忽視了旅游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為使旅游業能夠持續、和諧、健康有序發展,應該從根源上找到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不同方面的影響,為我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途徑。
一、旅游業對旅游地經濟的影響
(一)旅游業對旅游地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旅游業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可以帶動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工業和其他服務業的發展,在無形之中可以為當地創造很多的收入。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可以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當地的收入得到增長。
旅游業做為一項產業,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為旅游者提供服務獲得更多的收益。旅游業由各種不同性質的產業構成,直接或者間接地都會獲得一定的收益,很多地區旅游業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二)旅游業對旅游地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游客的大量涌入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當地居民的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產生不利的影響。
旅游業快速發展,原本從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人積極的投身于旅游業當中從而獲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旅游業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原本從事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的農民和工人可能會在旅游的淡季失去工作。過度依賴旅游業將增加旅游經濟結構的不穩定性。從而影響其他產業的發展。
二、旅游業對旅游地社會系統的影響
旅游的本質是消費,消費也成為了旅游的本質屬性,帶動著當地社會系統的發展。
(一)旅游業對當地就業的影響
由于旅游活動包括“住宿,旅游,購物,娛樂”,六要素,因而帶來了運輸,餐飲,商業網點的酒店服務,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服務業、紡織工業、建筑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業帶百業”的作用。就業機會較多,門檻較低,從而給婦女,老人,和無業、半失業或有其他工作的人增加了就業機會。
(二)旅游業對旅游地經濟轉型的影響
發展旅游業對于旅游地市場經濟轉型的現實意義在于,促進工業發展,有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使產業延伸到領域的形成。促進城市建設。旅游能夠使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獲得更大的價值、使當地的形象得到改變、從而形成品牌效應。帶動百業興旺。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促進休閑農業,交通,餐飲,娛樂,旅游房地產,房地產開發業。以旅游業為契機可以促進經濟的轉型,使旅游地的運營管理更加科學,讓旅游景點可以面向市場。
(三)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際旅游有利于外幣的流入,為國家增加外匯收入,外來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可以刺激消費,食宿消費、購買旅游紀念品等行為,有利于收入水平的增加。發展國內旅游有利于增加貨幣的流動,使貨幣的回籠速度加快,加快資金的周轉,為旅游地增加更多的財富。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會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擴大稅收,增加資本。無論是發展國內旅游還是國際旅游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著收入,為國家經濟的發展貢獻著力量。
三、旅游業對旅游地居民心理的影響
旅游業可以促進旅游經濟的增長,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給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當地社會更加穩定。旅游所帶來的收益會使旅游地的經濟狀況帶來很大的改變,促進當地的旅游發展,加強居民的經濟意識,使當地居民不再安于現狀,尋找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也會給旅游地居民得心理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更加強烈的經濟意識,就會使當地居民有更大的經濟欲望,從而有投機取巧的心理,出現違規操作,欺騙外來游客,將旅游產品高價賣給旅游者等一系列事情,生產經營者出現牟取暴利,欺詐消費者的行為。因此旅游業的發展和游客的增加可以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產業結構、加大了貧富差距,影響旅游地居民的心理。
四、旅游業的發展對旅游地環境的影響
(一)旅游業對旅游地環境的積極影響
發展生態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旅游地的環境的發展,能夠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旅游地是旅游發展的基礎,旅游業可以促進當地居民環境保護意識,保護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對文物、野生動物和當地特色文化的保護都能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舞臺,對旅游地的發展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開發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個美好的生態環境,讓旅游者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時也是環境保護的一部分。旅游資源經過合理的開發利用,才能使旅游資源的發展效益最大化。因此,在旅游資源的規劃與發展中保護好旅游地的生態環境,對旅游地環境有較大的積極影響。
(二)旅游業對旅游地環境的消極影響
旅游開發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過分追求旅游業的發展,會使當地的居民經濟欲望增強,從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忽略旅游地的承載力。為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忽視旅游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道路,自然資源枯竭,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水體受到污染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也會隨之產生,不僅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也受到了嚴重威脅。
五、結論及建議
篇3
從目前環境工程與經濟發展的實際來看,二者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環境工程與經濟發展相互影響互相制約由于經濟發展對環境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環境工程的概念主要是有效保護環境,提高環境保護水平。從這一角度來看,環境工程與經濟發展屬于相互制約的關系,二者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
1.2環境工程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
環境工程的內容主要是如何保護環境,提高環境保護質量。在這一前提下,環境工程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使經濟發展能夠擁有較為可靠的自然環境基礎,滿足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所以,環境工程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
1.3經濟發展為環境工程提供有力的發展基礎
通過加強環境工程手段,提高了經濟發展的質量。而經濟發展質量提高了,能夠為環境工程提供有力的發展環境,使環境工程能夠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支持環境工程的發展。所以,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經濟發展為環境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發展基礎。
2環境工程對經濟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
考慮到環境工程的重要作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認真分析環境工程產生的重要影響,提高環境工程的發展水平。目前來看,環境工程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環境工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環境工程概念的提出,以及環境工程手段的采用,使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滿足了環境保護的現實需要,同時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證了經濟發展的綜合質量。所以,我們要清楚環境工程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2.2環境工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環境保障
通過運用環境工程手段,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整體環境得到了改善,經濟發展有了良好的環境作為保障,提高了經濟發展的總體質量。為此,對于環境工程而言,其影響主要是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環境保障。
2.3環境工程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環境工程的發展是環保效果提高的過程,對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滿足了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提高了經濟發展水平。因此,環境工程對經濟的影響在于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3結論
篇4
關鍵詞:并購;宏觀經濟環境;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4)06-0087-08
一、引言
關于并購活動的動因,西方學者通常是根據新古典經濟理論和行為理論進行解釋的。新古典經濟理論認為并購浪潮一般由經濟、管制和科技等因素的沖擊所導致(Mitchell and Mulherin,1996;Brealey and Myers,2003;Harford,2005;Martynova and Renneboog,2008)[1-4];而行為理論則認為并購浪潮是由管理者的問題、自負及羊群行為所引起(Shleifer and Vishny, 1991; Bikhchandani, Hirshleifer and Welch,1992;Milbourn,Boot and Thakor,1999)[5-7]。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并購浪潮是資本市場的發展、公司管理者利用資本市場的過高估價而擇時并購的結果(Shleifer and Vishny,2003;Rhodes-Kropf and Vishwanatan,2004;Rhodes-Kropf,Robinson and Vishwanathan,2005)[8-10]。盡管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環境不同,但并購活動總體上也呈浪潮式發展,并且具有周期性(唐紹祥,2006;劉淑蓮,2010;張秋生,2010)[11-13]。對這一現象的研究,國內學術界主要運用歸納性假設分析方法來研究并購浪潮的驅動因素(劉淑蓮,2010;張秋生,2010)[12-13],在采用實證方法研究中,唐紹祥(2007)運用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檢驗了1998―2006年我國總體性并購活動與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聯性,發現經濟周期、利率及股價與總體性并購活動存在長期均衡關系[14]。
總體而言,采用實證方法檢驗并購與宏觀經濟的關系,特別是運用中國公司并購的時間序列數據檢驗宏觀經濟沖擊的影響還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間。本文以我國上市公司于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發起的并購事件為研究樣本,運用協整檢驗、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及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方法,研究發現:經濟發展水平及股價與總體性并購活動存在長期均衡關系,而利率與總體性并購活動并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與股價是總體性并購活動的Granger原因,而利率并不是總體性并購活動的Granger原因;短期內,經濟發展水平波動與股票價格波動對總體性并購活動波動存在正向影響,利率波動對總體性并購活動波動存在負向影響。與其他研究中國并購活動的實證論文不同,本文的研究樣本時間跨度長,采用協整檢驗、平穩時間序列數據的向量自回歸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方法檢驗并購動因,一方面可以克服多元線性回歸在刻畫經濟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時可能存在的偽回歸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與非平穩時間序列數據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相比較。本文研究結果與唐紹祥(2007)的結論有所不同,得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結論。本文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檢驗我國已取得的各種歸納性假設,而且還有助于理解我國上市公司總體性并購活動的發展趨勢,明確影響并購活動的宏觀驅動因素,為公司預測與選擇并購時機、提高并購協同效應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二、文獻回顧
關于并購活動的驅動因素,西方學者大多是側重于微觀經濟個體研究并購的形成動因,至今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盡管對并購動因的理論研究尚存較大分歧,但一些學者研究發現大部分并購活動幾乎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同時發生,這表明并購活動可能存在共同的驅動因素(Harford,2005)[3],即不同于微觀經濟個體的宏觀經濟動因,這些因素可能是經濟發展水平、資本市場、產業沖擊、科技進步等,本文主要從前兩個方面作一個簡要的回顧。
Reid(1968)提出了并購活動-經濟繁榮理論[15],為更好地理解并購活動與宏觀經濟的關系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研究發現并購活動與經濟周期存在著相關性,即并購活動存在順周期特征(Melicher,Ledolter and D’Antonio,1983;Becketti,1986;Makaew,2011)[16-18];并購活動的強度與經濟增長及資本市場狀況的變化正相關(Nelson,1966;Liu and Wen,2010;Palmquist and Sandberg,2012)[19-21]。Maksimovic and Philips(2001)研究發現并購活動通常在經濟繁榮時期升溫,而在經濟衰退時期放緩[22]。Lambrecht(2004)采用實物期權方法研究表明并購活動與產品市場需求正相關,當產出價格處于高位時觸發并購[23]。因此,并購活動與產品市場周期相關。從宏觀經濟指標與并購活動的關系分析,Steiner(1975)研究發現并購交易數量與GNP正相關,且并購活動的增加與經濟環境的改善相關[24]。Golbe and White(1988)也證實并購交易數量與GNP正相關,但與實際利率負相關[25]。
Harford(2005)不僅認為并購活動是應對經濟環境變化的結果,而且還認為資本市場的繁榮所帶來的足夠的資本流動性是驅動并購的必要因素[3]。Shleifer and Vishny(1992)認為并購活動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聯性由資產流動性價值與債務融資能力的關聯性所驅動[26]。Eisfeldt and Rampini(2006)也認為公司之間資產重新配置的順周期緣于資本重新配置成本的反周期[27]。Melicher、Ledolter and D'Antonio(1983)將并購作為股票價格和債券利率的函數來解釋并購活動,他們的研究發現:(1)股票價格上漲(下跌)后一個季度內出現并購活動的增加(減少),由于并購談判往往在并購完成兩個季度前才開始,所以并購談判可能比股票價格的變化領先一個季度;(2)并購活動與先前的債券利率負相關,但其相關程度弱于并購活動與股票價格的相關程度[16]。這些結論表明融資可獲得性是主并公司進行并購活動的重要驅動因素,當資金較容易獲得時(股票價格上升、利率下跌),并購活動增加。這與資本市場狀況或其背后的原因可以解釋并購活動的觀點是一致的。李瑞海、陳宏民和鄒禮瑞(2006)認為中國的兼并活動與GDP增長率和市場化程度正相關,而與股票指數存在較弱的相關性[28]。唐紹祥(2006)研究發現中國總體并購活動呈浪潮式發展,并購活動具有周期性,而非遵循隨機游走過程[11]。唐紹祥(2007)認為經濟周期和利率是中國并購浪潮形成的主要原因[14]。潘勇輝(2007)通過對中美兩國1991―2005年跨國并購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驗證兩者之間存在著長期協整關系和短期修正關系[29]。
行為金融學的發展使股票市場與并購活動的關系得到了新的注釋。Brealey and Myers(2003)認為引發并購的原因是部分股票的價值被錯估,特別是當股票市場處于繁榮期時,股票價值被高估公司的管理層更傾向進行并購交易活動[2]。從行為學的角度分析,股票市場錯誤定價與管理者的過度樂觀與自信的交互作用共同推動了并購活動。Shleifer and Vishny(2003)明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股票市場驅動并購”[8]。Rhodes-Kropf and Viswanathan(2004)(R-KV)認為繁榮的股票市場使得主并公司可以通過被市場高估的股票去收購被市場低估的目標公司[9]。雖然R-KV給出了收購者行為的解釋,但仍然存在一個問題,即既然主并公司的股票被高估,為何目標公司會接受股票對價并購交易呢?R-KV認為主并公司與目標公司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目標公司不足以正確估計并購行為本身的價值。他們對股票價格的總估價錯誤導致了對并購協同效應的估價錯誤。因而接受了主并公司被市場過高估價的股票。Rhodes-Kropf、Robinson and Viswanathan(2005)將公司的市場賬面價值比率拆分成公司成分與市場成分,認為市場層面的錯誤定價是并購浪潮發生的顯著影響因素[10]。Rosen(2006)檢驗了并購對主并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研究發現相比于其他時期的并購活動,并購市場繁榮時期的并購活動給主并公司帶來的收益較高,但是從長期來看,并購收益較低[30]。這表明過度樂觀的投資者誤判了并購所能帶來的協同效應。股票市場雖然是并購活動的一個顯著驅動力,但不能完全解釋并購活動的出現。由于受到其他經濟因素的影響,股票市場的繁榮可以刺激更多并購活動的發生,但并不是并購浪潮唯一顯著的驅動力。
除上述經濟發展水平、資本市場等宏觀經濟因素外,Mitchell and Mulherin(1996)、Harford(2003)的研究不僅證明并購活動和經濟環境中的股票市場有關,同時他們發現經濟、制度、產業沖擊等因素都會引發集聚的并購活動[1,31]。也有的學者分析技術進步對并購的影響,他們認為技術沖擊對產業環境、經濟環境的影響,改變了市場上要素的平衡關系,通過并購手段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新的平衡(Jovanovic and Rousseau,2002)[32]。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并不存在唯一的并購活動驅動因素,并購浪潮的出現是各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正如Ali-Yrkk?(2002)所認為的那樣,宏觀層面的因素諸如經濟繁榮、技術發展、全球化與規制等引起行業沖擊,為了有效應對這種沖擊,微觀層面的管理者出于經濟動機、管理動機與自負動機而作出并購決策[33]。因此,我們認為雖然并購更像是公司層面的事件,然而這種微觀層面的并購交易活動的發生往往具有聚類的趨勢,形成一種浪潮,這種現象表明從宏觀上來看,可能存在著一種普遍的長期均衡環境驅動著并購活動。本文主要從宏觀經濟環境層面來研究我國總體性并購活動的驅動因素,檢驗宏觀經濟環境與總體性并購活動是否存在著長短期關系。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經濟發展水平與并購活動
根據“并購―經濟繁榮理論”,經濟增長和資本市場繁榮與并購活動呈同方向變化,如果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代表總體經濟增長水平,那么,GDP越大,并購活動的交易量與交易額就越大。這是因為GDP絕對規模越大或者GDP增長率水平越高,意味著總體經濟需求越大,因而可能導致經濟資源的重新配置以達到最佳使用。而這種經濟資源重新配置的需要又觸發了并購活動。在美國、英國和歐盟其他地區,并購浪潮總是發生在經濟強勁增長、股票市場高漲時期,并購浪潮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緊密,全球并購的興起與衰退伴隨著世界經濟發展水平高峰與低谷的輪回而交替。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動,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化對公司并購活動也產生周期性變動。GDP對并購活動的正向影響也得到了Resende(2008)的支持,他們認為國內總體并購活動與GDP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34]。另一方面,Healy and Palepu(1993)認為GDP規模越大,公司現金持有水平越高,而公司則會利用這些超額現金去并購當地的其他公司以增加公司規模及獲得市場支配力[35]。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待檢驗的假設。
假設1:經濟發展水平(GDP)對并購活動存在正向影響。
(二)市場利率水平與并購活動
并購作為一種投資行為,需要大量的資金作保證。由于并購公司的內部資金有限,完成并購交易所需要的資金一般是通過債務融資支付對價,因此,并購活動可能會受到現行實際利率水平的影響。較高的利率水平將意味著較高的資本成本以及緊縮的貨幣政策,將不利于并購活動的發生。結果,并購活動與現行實際利率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Golbe and White,1988;Weston,Mitchell and Mulherin,2004)[25,36]。融資約束可能會阻礙公司的并購交易活動,而較低的利率放松了公司的融資約束,當公司持有更多的現金或更容易進入外部資本市場融資時,就會更容易發起并購活動(Harford,2005)[3]。已有的研究表明并購水平與經濟環境及資本市場狀況的變化相關,并購活動為主并公司的融資可獲得性所驅動,較低的利率降低了融資成本,當資金較容易獲得時,并購活動增加(Melicher,Ledolter and D'Antonio,1983)[16]。Yagil(1996)研究發現利率與并購活動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37]。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待檢驗的假設。
假設2:市場利率水平對并購活動存在負向影響。
(三)股票市場狀況與并購活動
根據預期理論,股票市場狀況直接影響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期。股票市場越繁榮,股票價格越高,越容易引發公司的并購活動。Geroski (1984)、Guerard(1989)考察了股票價格與并購活動之間的關系,認為股票價格對并購活動具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高股票價格降低了公司的資本成本,提高了并購活動所能帶來的未來回報的凈現值;二是現行的股票價格在預測未來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方面在統計上顯著[38-39]。Gort(1969)提出了用以解釋并購活動與股票價格之間關系的“經濟突變理論”(Economic Disturbance Theory)[40]。他認為外部經濟因素的變化(如股價的上升)會引起持股股東和非持股股東對公司價值的不同預期,從而引起并購活動水平的增加,變動的股市比靜止的股市能產生更多價值被低估的公司,促使公司去收購價值被低估公司的股票,從而解釋在股市上升或下降過程中產生并購活動的出現。當一國股票市場進入蕭條期時,股票價格往往被嚴重低估,就會出現較多的跨國并購現象。Shlerfer and Vishny(2003)、Rhodes-Kropf and Viswanathan(2004)認為股票市場估值驅動并購浪潮。他們認為繁榮的股票市場導致主并公司用過高估價的股票去并購被市場低估的目標公司的資產[8-9]。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待檢驗的假設。
假設3:股票價格指數對并購活動存在正向影響。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由于中國較為頻繁的上市公司并購起始于1997年,所以,本文采用的數據起止日期為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為了保持數據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將各變量數據調整為季度數據,并對明顯具有季節性的變量數據利用X12方法進行了季節調整。并購數據來源于CSMAR中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研究數據庫,GDP、利率與股票價格指數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及Wind資訊。
(二)變量定義與模型設定
1. 變量定義。(1)并購交易數量。衡量并購交易活動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并購交易的數量,二是根據并購交易的總金額。單獨考慮并購交易的數量,可以做到對所有并購交易活動一視同仁,是對發生在中國的并購活動廣度的一個明顯度量。相對地,單獨關注并購交易的總金額,是對大規模交易的深度或重要性的度量。但由于不少中國上市公司的并購交易金額并未披露,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問題,本文決定采用并購交易數量的季度數據來衡量中國上市公司的總體性并購活動。根據CSMAR中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研究數據庫的重組類型標準,將并購限定為資產收購、股權轉讓、吸收合并以及資產置換,而不包括資產剝離、債務重組與股份回購等形式的廣義并購活動。在實證研究之前,利用X12方法進行了季節調整。變量用M&A表示。
(2)GDP。為了研究經濟發展水平對中國上市公司總體并購活動的影響,本文采用實際GDP的季度數據進行度量。變量用GDP表示。
(3)利率。本文利率指標采用六個月期貸款實際利率的季度數據。變量用R表示。
(4)股票價格指數。由于綜合反映股票市場狀況的滬深300指數只能獲得2005年及以后的數據,且國內沒有其他反映滬深股價綜合水平的指數,同時考慮到深圳綜合指數與上證綜合指數的波動幾乎保持同步,因此,采用深圳綜合指數的季度數據來反映股票市場狀況。數據在使用之前采用X12進行了季節調整。變量用StockPrice表示。
2. 模型設定。為了研究宏觀經濟環境對中國上市公司總體性并購活動的影響,本文建立(1)式的基本模型,以分別考察經濟發展水平、股票市場狀況以及市場利率水平與并購活動之間的關聯性。考慮到各宏觀經濟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我們將對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變量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具體包括協整分析以及建立VAR模型,通過運用脈沖響應函數與方差分解,檢驗各宏觀經濟變量對總體性并購活動的動態影響關系及其影響程度,最后對各宏觀經濟變量與總體性并購活動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M&At=?琢+?茁1GDPt+?茁2Rt+?茁3StockPricet+?著t(1)
(1)式中,M&At為并購交易數量,GDPt為國內生產總值,Rt為利率,StockPricet為上證綜合指數,εt為隨機擾動項。
五、假設檢驗與結果
(一)宏觀經濟變量與并購活動的長期關系檢驗
1. 單位根檢驗。Chowdhury(1993)認為大多數宏觀經濟變量與并購活動的替代變量為非平穩變量[41]。因此,在模型的構建過程中,為避免時間序列出現偽回歸的現象,本文利用Augment Dickey Fuller(ADF)檢驗以及Phillps-Perron檢驗,以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
從表1可以看出,這些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序列I(1),即它們本身都是非平穩時間序列,而其一階差分序列都為平穩時間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
2. 協整檢驗。Johansen檢驗和用于單方程的基于回歸殘差檢驗的ADF檢驗不同,它是基于回歸系數的協整檢驗,用于檢驗變量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M&A、GDP、R與StockPrice這四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均為I(1)過程,從而采用Johansen檢驗法分別檢驗M&A與GDP、R及StockPrice之間的協整關系。表2至表4的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統計量檢驗方法的結果同時表明,M&A與GDP及StockPrice之間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而M&A與R之間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不存在協整關系。表明并購活動與經濟發展水平及股票價格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而并購活動與利率之間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二)宏觀經濟變量隨機波動影響并購活動的動態過程分析
由協整檢驗確定了M&A、GDP、R與StockPrice四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之后,我們利用VAR模型考察變量間的短期動態關系。在VAR模型中,它直接把系統中的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值的函數來構造模型,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經濟變量造成的影響。為了考察并購活動、經濟發展水平、利率及股票市場狀況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我們建立了包括并購交易數量、實際GDP、六個月期貸款利率以及深圳綜合指數的VAR模型,見方程(2)。由于平穩時間序列在建立VAR模型時效果較好及各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因此在下文中將使用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分析。
AiM&AtGDPtRtStockPricet=?椎i+?著it(2)
其中,Ai為i維矩陣,i為滯后階數,?椎i為常數項向量,εit為白噪聲擾動向量。
1. VAR模型滯后階數的確定。建立VAR模型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最佳滯后階數的確定,滯后期的選擇可能會影響VAR模型估計的結果。因為模型的解釋變量多了,解釋力就要大一些,而解釋變量的增多會帶來自由度的損失。因此,在選擇滯后階數時,既要有足夠數目的滯后項,又要保證足夠數目的自由度。而各種信息準則考慮了自由度的損失,可以作為判斷模型階數的依據。本文采用常用的LR檢驗、AIC信息準則以及SC信息準則等來判斷恰當滯后期(見表5),由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滯后1期的VAR模型最為合適,因此,建立VAR(1)模型。
2. VAR模型的平穩性檢驗。VAR模型具有穩定性是模型適用的前提,模型穩定的充分必要條件是所有特征值的模都在單位圓以內(小于1),本文通過VAR單位根表對模型進行平穩性檢驗,得出模型中不存在大于1的單位根(見表6),所以建立的VAR(1)模型是非常平穩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檢驗宏觀經濟變量波動對并購活動的影響。
3. 脈沖響應函數。VAR模型的系數通常難以解釋,而脈沖響應函數描述了在隨機誤差項上施加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沖擊或新息(Innovation)對內生變量的當期和未來值所帶來的影響。因此,研究者通常運用脈沖響應來推斷VAR的內涵。在VAR模型基礎上,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技術,通過脈沖響應函數來進一步分析并購活動對GDP、R與StockPrice的一個標準差新息的脈沖響應。
從圖1來看,對GDP的一個沖擊,M&A在初始階段呈正向影響,之后這種擾動沖擊對并購的影響緩慢減小,在第三期后,并購的波動趨于零。說明中國并購活動的波動與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GDP的波動正相關,處于擴張或繁榮階段的宏觀經濟環境有利于并購活動的開展。然而GDP沖擊對M&A的影響較為微弱。原因在于,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如西方國家那么成熟,并購重組活動大多在行政主導下完成,帶有政策性色彩,真正通過市場化運作完成并購交易的較少。
從圖2來看,對R的一個沖擊,M&A在短期內有較小幅度的下降,在三期之后趨于穩定。可見,并購活動的波動與利率的波動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說明在短期內融資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并購交易活動的發生。
從圖3來看,對StockPrice的一個沖擊,M&A在短期內有較小幅度的上升,在三期之后趨于穩定。說明并購活動的波動與反映股票市場狀況的股票價格指數的波動正相關。但StockPrice沖擊對M&A的影響較為微弱。原因在于中國政策性的股票市場不能完全有效地反映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股市不能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另一方面由于中國上市公司長期以來股權分置,存在股權高度集中,“一股獨大”現象,不利于股票在并購交易中充當支付工具的角色,同時,由于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也不利于主并公司利用股票市場的錯誤定價而擇時并購。最后,從并購交易支付方式的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出股票市場狀況對并購交易的影響較為微弱。劉淑蓮(2010)根據CSMAR數據庫對并購支付方式的分類標準,統計了1998―2008年共20 647起并購案,發現采用內部資金支付方式的并購案為90%以上,股票支付等方式占的比例非常小。這說明中國主并公司較少利用股權融資來完成并購交易活動。
4. 方差分解。分析了并購活動波動對經濟發展水平、利率及股票市場狀況擾動沖擊變化的響應之后,我們將利用方差分解方法分析經濟發展水平、利率及股票市場狀況的波動對并購活動波動的貢獻度,從而了解各新息對并購活動變化的相對重要性。
從表7可以看出,在對并購活動波動的影響中,如果不考慮并購活動自身的貢獻率,利率波動對并購活動波動的貢獻率雖然最大并且長期保持穩定,但也只達到0.8%左右;而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GDP的波動對并購活動波動的貢獻率較小,一直在3%左右;股票價格指數的波動對并購活動波動的貢獻率也同樣較小,一直在0.2%左右。總之,在短期內,GDP、利率及股票價格的波動對并購活動波動的影響均較為微弱。
5. 基于VAR(1)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由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可知所有變量均為I(1)序列,即原序列是非平穩時間序列。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要求變量序列是平穩的,且滯后期的選擇很重要。而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卻可以運用于具有協整關系的非平穩時間序列,滯后期的選擇也是確定的。基于VAR(1)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的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
檢驗結果表明,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GDP與反映股票市場狀況的股票價格指數是并購活動的Granger原因,而貸款利率并不是并購活動的Granger原因。說明繁榮的經濟發展與股票市場狀況確實有助于并購活動的發起,而貸款利率對并購活動發起的影響不甚明顯。
六、研究結論與展望
本文運用時間序列數據深入地研究了經濟發展水平、利率與股價指數對我國總體性并購活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1)總體性并購活動與經濟發展水平及股票市場狀況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而總體性并購活動與貸款利率并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從因果關系看,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與股票價格指數到總體性并購活動的單向因果關系,而利率與總體性并購活動不存在因果關系。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與股票價格指數是我國并購浪潮形成的重要原因。(2)在短期動態調整過程中,各宏觀經濟變量波動的沖擊對并購活動波動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GDP波動在短期內對并購活動波動有著正向影響,但這種影響幅度較小。影響程度雖然沒有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宏觀經濟的繁榮與否確實影響著公司的投資行為。雖然利率與總體性并購活動并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利率波動在短期內對并購活動波動有著一定幅度的負向影響。說明融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并購活動的發生。股票價格指數波動在短期內對并購活動波動也存在正向影響,影響幅度同樣較小。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我國證券市場還不是很成熟,為典型的政策市場,而且股改前后,我國股票市場均存在大量的國有股與法人股,這使得股票價格指數的波動很難對總體性并購活動波動產生顯著的短期動態影響。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經濟發展水平與股票價格指數的波動是形成并購浪潮的重要原因,而利率波動雖然短期內對總體性并購活動有影響,但并不存在長期穩定的影響。
本文僅研究了反映宏觀經濟環境的幾個主要因素對總體性并購活動的影響,而進一步地研究需要在此基礎上,結合微觀層面與行業層面的因素來分析總體性并購活動的影響因素,及其分析驅動總體性并購活動的各層面影響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漸深入,對不同國家的總體性并購活動的主要驅動因素進行比較分析,將進一步加深對全球性并購活動驅動因素的理解。
參考文獻:
[1]Mitchell M L, Mulherin J H. The Impact of Industry Shocks on Takeover and Restructuring Activ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6,(41):193-229.
[2]Brealey R A, Myers S C.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M]. seventh ed. McGraw-Hill,New York,2003.
[3]Harford J. What Drives Merger Wav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529-60.
[4]Martynova M, Renneboog L. A Century of Corporate Takeovers: 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Where Do We Stand?[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8,32(10):2148-2177.
[5]Shleifer A, Vishny R W. Takeovers in the '60s and the '80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51-59.
[6]Bikhchandani,Hirshleifer, Welch. A Theory of Fads,Fashion,Custom,and Cultural Change as Informational Cascad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5): 992-1026.
[7]Milbourn,Boot, Thakor. Megamergers and Expanded Scope: Theories of Bank Size and Activity Diversity[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9,23(2-4):195-214.
[8]Shleifer A, Vishny R. Stock Market Driven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70:295-311.
[9]Rhodes-Kropf M, Viswanathan S. Market Valuation and Merger Waves[J].Journal of Finance,2004,59(6):2685-2718.
[10]Rhodes-Kropf M, Robinson D, Viswanathan S. Valuation Waves and Merger Activity: The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3): 561-603.
[11]唐紹祥.我國并購浪潮假說的實證檢驗[J].財貿經濟,2006,(9):75-80+97.
[12]劉淑蓮.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演變與理論研究展望[J].會計師,2010,(4):4-6.
[13]張秋生.并購學:一個基本理論框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14]唐紹祥.我國總體并購活動與宏觀經濟變量的關聯性研究――對我國并購浪潮成因的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1):83-91.
[15]Reid S. The Conglomerate Merger: A Special Case[J].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 Review,1968,(2):141-66.
[16]Melicher R, Ledolter J, D'Antonio L. 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Aggregate Merger Activity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3,65:423-430.
[17]Becketti S. Corporate Mergers and the Business Cycle,Economic Review[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1986,71:13-26.
[18]Makaew T. Waves of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R] AFA 2012 Chicago meetings paper,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 Moore School of business,(October).
[19]Nelson R L. Business Cycle Factors in the Choice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Growth[M]//.Alberts W, Segall J. The Corporate Merg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20]Liu J, Wen Z.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usiness Cycles and M&A[R].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2010 InternationalConference,Leshan,China,24-26 August.
[21]Palmquist S, Sandberg V. The Art of Surfing the Wave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Sweden[D].(Doctoral dissertation,?rebro University).2012.
[22]Maksimovic V, Phillips G.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Assets: Who Engages in Mergers and Asset Sales and Are There Efficiency Gains?[J].Journal of Finance,2001,56(6):2019-2065.
[23]Lambrecht B. The Timing and Terms of Mergers Motivated by Economies of Scal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72:41-62.
[24]Steiner P. Mergers: Motives,Effects,and Policies[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5.
[25]Golbe D L,White L J. 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US Economy[M]//.Auerbach A J. Corporate Takeover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Chicago: NBER a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26]Shleifer A, Vishny R W. Liquidation Values and Debt Capacity: A Market Equilibrium Approach[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343-1366.
[27]Eisfeldt A L, Rampini A A. Capital Reallocation and Liquidity[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53(3):369-399.
[28]李瑞海,陳宏民,鄒禮瑞.影響中國企業兼并宏觀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06,(5):50-53.
[29]潘勇輝.跨國并購與經濟增長的長短期關系研究――基于中美的比較研究[J].管理世界,2007,(7):152-153.
[30]Rosen R. Merger Momentum and Investor Sentiment: the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Merger Announcements[J].Journal of Business,2006,79:987-1017.
[31]Harford J. Efficient and Distortional Components to Industry Merger Waves[R].SSRN Working Paper,2003,No. 39.
[32]Jovanovic B, Rousseau P L. Mergers as Reallocation[R].NBER Working Paper,2002,No. 9279.
[33]Ali-Yrkk?, Jyrki.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eason and Results[R].ETLA Discussion Papers,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Finnish Economy (ETLA),2002,No. 792.
[34]Resende 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aves in the UK: a Markov-Switching Approach[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8,18(13):1067-1074.
[35]Healy P M, Palepu K G.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Equity Acquisitions: Who,Where and Why?[M]//.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Kenneth A Froot (e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36]Weston J F, Mitchell M L, Mulherin J H. Takeovers,Restructuring,and Corporate Governance[M].Pearson Education,Inc. Publishing as Prentice Hall.2004.
[37]Yagil J. Mergers and Macroeconomic Factors[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6,5(2):181-190.
[38]Geroski P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gate Merger Activity and the Stock Marke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4,25:223-233.
[39]Guerard J. Mergers,Stock Prices,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Further Evidence[J].Economics Letters,1989,30(2):161-164.
[40]Gort M. An Economic Disturbance Theory of Merge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9,83:624-642.
[41]Chowdhury A R. Univariate Time-Series Behavior of Merger Activity and Its Various Compon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1993,(3):61-66.
The Impact of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on M&A Activity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ime-series Data
Li Jinglin1,2
(1. School of Accounting,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Wuhan 430205, China;
2. Hubei Account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430205, China)
篇5
一、地域文化和觀念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以往我們在研究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時,常常注重各類經濟指標的分析,卻忽視了考察區域文化因素在地區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區域文化能夠提高人們的進取精神。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當一個區域形成一種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優良文化,就會營造出一種積極的精神氛圍,培養一種奮發向上的熱情,促使人們積極進取,提高生產效率。第二,能夠降低社會管理成本。各種制度政策、法規條例的健全規范狀況和現實中的執行程度、區域內人們的道德情操、社會風氣等都直接影響著社會管理成本的高低。
區域經濟作為整個社會經濟的基礎構成,由于地理區位、資源、氣候、人文、交通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使其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各具特色,同時也孕育了有不同個性的地域文化。它的發展狀況對地域文化發展起支撐作用,決定著地域文化發展水平的高低。但是同時,區域經濟也受著地域文化的結構、類型、性質等的制約。因為在經濟活動中,每一個主體行為都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約。因此,地域文化環境成為經濟全面發展的前提。
二、湖北地域文化的現狀、問題以及對經濟的影響
通常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例如,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及江浙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區域,也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在分析其經濟迅速增長的原因時不難發現,歷史傳統、科技人文等地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楚文化與三國文化、三峽文化、武當文化、神農文化千百年來相互交融、交相輝映。
湖北文化雖然在歷史上是相當燦爛的,并且對湖北省近代和當代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對湖北民眾較高素質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正如一枚硬幣有兩個面,湖北歷史上的文化對當代湖北人民觀念的形成也有一些不利的方面,從當今的市場觀點來看更是這樣,具體說來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歷史上商阜文化的傳統一定程度上在湖北民眾中形成了一種“重經商、輕生產”的觀念。在古時流通不很發達的情況下,商業比實業有著豐厚得多的利潤,充滿著睿智的湖北人民借地利人和之便在商海中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此種傳奇般的經歷與故事口耳相傳,向人們昭示著商業的魅力。而在那個時代,經營實業者無不篳路藍縷,從充滿著荊棘的荒野中走來,且未見得能有較大回報。
兩相比較,便使湖北人民形成了經營商業比經營實業更為有前途的觀念。這類觀念在湖北人心中已經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對生產領域投資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這種觀念在民眾之中的蔓延,使本地不易形成一種如同江浙一帶那樣競相進行制造業生產的氣氛。
如此一來,湖北就不僅沒有培育出生產性投資的環境,也沒有保留住生產性投資的環境,投資者更多追逐的可能是投機的利益。
②歷史上各方思潮、各路英豪在地理上處于中心的湖北風云激蕩,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在此輪番上演,使湖北人民眼界開闊了不少,也使湖北人民產生了一種參與歷史創造及融合四方文化的自豪感。見慣了大世面的湖北人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只愿做大手筆而不愿從小事做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眼高手低”狀況。這對湖北本地發展實業,吸引外來投資不是非常有利的。
值得慶幸的是,政府已開始關注這方面的問題。湖北省副省長辜勝阻2003年1月在談及湖北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時指出,應從文化的層面來思考地區經濟發展問題。他闡述了阻礙湖北省經濟發展的六大文化現象:一是校園文化與商業文化不協調。二是競爭意識過度、合作精神不夠。三是精明過度、高明不足。四是短平快,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識很濃。五是求職就業心很強,創業精神欠缺。六是官本位意識強,商本位、企業優先意識弱。
三、塑造湖北地域文化,轉變陳舊觀念的建議
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徹底改變一種文化更是需要假以漫長時日。但為了湖北省投資環境的改善、為了湖北經濟的長遠發展,培育有利于提升競爭力的文化氛圍,樹立湖北在當今中國的文化形象、確立其在新時期的文化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必須要好好反思一下區域文化中的“孽根”,找出那些與現代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陳舊觀念和行為,深入分析它產生的歷史的和現實的基礎,這個過程可能是痛苦的,甚至是會引來非議。因為當前呈現的文化必然有他的歷史積淀,客觀上看,許多時候也無所謂優劣,但是要判斷他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我們經常會責怪“思想保守、觀念陳舊”,但是很少去認真分析這種既有思想的文化淵源。因此,理論工作者必須潛心下來,從歷史、現今和未來的角度,審時度勢,客觀地進行這項研究。
其次,經濟學者和社會學者應當共同研究經濟發展滯后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與發達地區在文化與理念上的差異。
第三,要認真思考什么是當代湖北的文化,我們應當擁有什么樣的文化。鳳凰衛視的縱橫中國節目,在談及湖北文化時,既為湖北的歷史而贊嘆,同時也為現實的湖北而深感困惑。
篇6
一、關于本量利分析法的運用。傳統的本量利分析以成本習性分類為基礎,依據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數量關系,用變動成本法確定產品成本及分期損益,以獲取相關信息;將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關系拓展到對利潤的影響,建立了本量利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保本分析、安全性分析、保利分析及利潤的敏感性分析等等。但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經營多樣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與產銷不直接相關的后勤輔助支持作業越來越多,而我們通常將它們排除在變動成本之外,忽視了其變動性,這將對產品成本和相關損益的確定造成不良的影響。其實,通過作業和成本動因的分析可知,產銷業務量并非成本的唯一驅動因素,多數成本與產銷量無關,但卻是變動的,它們隨作業量的變化而變動,而且不同的作業與成本之間,具有不同的成本動因,如批次、人數、檢驗次數等等。顯然,進行本量利分析不應僅僅局限于產銷量與成本的相互關系分析,而應拓展到作業、成本動因及其變化對利潤的影響關系的分析。
二、關于經濟批量模式的運用。經濟批量的基本模型建立在兩部分相關成本基礎上:儲存成本和訂貨成本(經濟采購批量)或儲存成本和調整準備成本(經濟生產批量)。由于這兩部分成本具有此增彼減的相互關系,通過微積分求極值或通過逐次測試后知:所謂經濟批量就是兩部分相關成本相等時的批量。然而,在JIT環境下,如此求經濟批量的方法已沒有意義。首先,JIT的運作基礎之一就是縮短調整準備時間,而柔性制造系統的運用,又為調整準備時間的進一步縮短創造了技術條件,傳統上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的調整準備時間,現在縮短為幾分鐘,因此,調整準備成本在新經濟環境中已經變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JIT系統的運作,還建立在長期、穩定而良好的供應合約基礎上。可以說,沒有良好的供應基礎,就沒有JIT。因此,所謂訂貨成本也不再是與批次相關的成本,相關的成本數額也大大減少。如此,經濟批量中的主要相關成本只有儲存成本。儲存成本與儲存量相關,儲存數量越多,儲存成本越大。所以,最經濟的做法就是減少儲存量,降低儲存成本。這也就是所謂“零庫存”的要求。現代的“經濟批量”實際上應該是:僅在需要時才提供的必要數量的必要物品。
三、關于相關成本決策法的運用。相關成本決策法是管理會計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管理決策方法,它將與某項決策相關的成本和收入進行配比來作出決策,其主要特點是只考慮隨決策而變動的成本,略去不受決策影響的成本。相對于某項決策而言,前者稱作變動成本,后者稱為固定成本。在成本核算上,它假設決策引起成本的發生和變動,故應核算決策相關成本,從決策過程來看,它假設:1.決策只對成本在短時間內發生影響;2.多項決策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互不影響。顯然,相關成本決策法只考慮決策的短期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假設決策互為獨立是不符合現實的,尤其是隨著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運用,企業總是面臨許多決策:一些決策同時進行,
其相互影響體現在機會成本上;另一些決策則相繼發生,其相互影響既表現在機會成本上,又表現為未來的潛在成本。相關成本決策法缺乏考慮這種相互影響的內在機制,使用它的結果是一定時期內從各項決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體效果小于各單項決策效果之和。為此我們應該結合作業成本會計,修正相關成本決策法。為衡量短期決策的長期影響和一項決策對其他決策(尤其是后續決策)的影響,管理人員不僅需要預計未來的機會,而且需要掌握成本的長期習性,包括那些不隨單項決策而變動但隨多項決策而變動的成本的習性。通過借助作業動因分析,通過揭示各種決策方案對作業資源的需求,使管理人員了解各決策方案的短期和長期后果,并幫助管理人員防止采用那些有著短期或長期不利影響的方案。
四、關于長期投資決策方法的運用。長期投資決策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凈現值、內涵報酬率等貨幣時間價值法。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決策結論均會受初始投資、經營現金流量等現金流量值大小的直接影響。在新經濟環境下,這些因素的內涵更為豐富了,這是我們在進行決策分析時必須注意的。首先,初始投資中不再是取得、形成固定資產的直接投資占絕對多數,還包括了大量的軟件、工程、培訓等投資,由于這類成本的數額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必須將其資本化,并作為初始投資考慮,不容忽視;其次,傳統的經營現金流量的預計主要考慮直接的、有形的效益,如銷售收入的增加、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的減少等。但在新經濟環境中,高質量的產品、優質的服務、顧客滿意度、市場占有率等,已成為影響企業成敗的至關重要的無形效益,而且,由于輔助支持作業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所產生的間接效益也有不斷增長之勢,對此我們也不能再忽略不計。因此,在分析經營現金流量時,應盡可能預計因長期投資而引發的無形和間接效益。
篇7
目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2015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首次跌破“7”。經濟發展新常態指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動力由要素和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經濟環境的新變化,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企業應不斷加強財務管理創新,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通過財務管理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和機遇。
二、我國目前經濟環境現狀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從過去的兩位數高速增長,下行到7%~8%的速度,2016年我國GDP增速為6.7%。當前我國經濟的各個方面仍在為適應新經濟形勢而進行著調整。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首先,經濟增長由高速轉變為中高速水平。這是新常態的最基本特征。其次,產業發展結構將不斷優化和調整。“第三產業”,“消費需求”,“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將成為關鍵詞。同時,先進生產力不斷產生、擴張,落后生產力不斷萎縮、退出,既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也使一些行業付出產能過剩等沉重代價[1]。此外,創新成為發展的新動力。尤其是制造業,只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科技創新才能帶來新的競爭優勢。當然,新常態經濟也伴隨著新的風險,樓市風險、地方債風險、金融風險等潛在風險也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三、新經濟環境下的財務管理
我國當前經濟環境的諸多變化,也影響著企業的發展。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要主動適應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使企業在嚴峻的市場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
(一)企業成本上升,要加強成本管理能力
?^去勞動力成本低,企業只要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但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加重,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此外,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發展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企業必將投入一定的資金用于環境治理、技術改造、資產重置以及高新技術研發等,這些都將引起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大提升,利潤空間縮小[2]。這就給財務管理工作帶來了壓力。企業要普及財務管理系統,縮減財務系統操作人員數量,減少人浮于事的現象,提高整體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財務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可以減少企業職工薪酬支出,減輕企業壓力。此外,還要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方面的水平,規范企業成本支出和核算,加強成本費用類支出的管理,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推動降本增效,提高存貨管理,為企業減少壓力。
(二)產能過剩加重,要加強資金管控,提高生產和盈利的協調能力
由于經濟增速放緩,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許多行業都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尤其是重資產行業,由于其固定資產數額較大,折舊攤銷比較高,企業經常會通過提高產量來降低單位固定成本,這會進一步加大產能過剩,讓企業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產能過剩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盈利能力。這就要求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要加強預算管理,加強資金管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存貨、產成品占用資金。此外,企業要加快自身轉型,提高自身的技術優勢,捕捉新的利潤增長點才能夠實現良好的生存和發展。這就需要企業的財務管理加強協調產量、成本與利潤的能力,提高財務管理中的投資決策能力,識別對企業有利的投資項目,使企業能夠更好的應對激烈的競爭。
(三)資本多元化,要加強投融資決策能力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也在逐步開放資本市場,吸引許多境外銀行和國外企業入駐我國,這會帶來大量國際資本。同時我國企業也在積極走出國門,尋找企業發展的新路徑。資本加速流動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應該抓住有利時機,要加強財務管理中融資決策和投資決策能力。在融資決策方面,要加強提高企業信用等級的建設,為企業選擇適當的融資方式,善于將自有資金、債務籌資以及股權融資相協調,降低融資成本,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滿足企業生產和發展的需要。在投資決策方面,要根據企業自身發展戰略,對各業務的投資、成本和利潤進行分析?科學確定投資規模和投資方向?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為企業找到正確的利潤增長點,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價值。
(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要加強風險管控能力
經濟進入新常態,各種風險如樓市風險、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加強財務管理中的風險預測和風險評估能力,增強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建立健全企業的風險管理制度,在制度和技術上加強風險控制,降低企業風險發生的概率,確保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市場中使企業平穩健康的發展。
總之,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的生存競爭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想突破難關,就需要企業轉變經營發展方式,高瞻遠矚,找到適合企業的道路。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財務核算方面,在投資管理、融資管理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發揮的不夠。這就要求財務管理的目標性要加強,轉變財務管理模式,從過去的守財、保值、算賬型的管理轉變為生財、增值、決策型的管理[3],實行成本領先競爭戰略,加強財務管理基礎工作,提高投資融資的科學性,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使企業在新的經濟環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篇8
[關鍵詞] 市場經濟;人力資源;外部環境
[中圖分類號] F272.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6-0068-03
[作者簡介] 傅蓉心,紹興文理學院實驗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人力資源管理。(浙江 紹興 312000)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外部環境,是指企業系統以外能夠對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即人力資源受到當今時代和社會影響而具有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文化環境。由于這些環境因素都處于企業的范圍之外,企業不能直接地控制,而企業為了獲取、開發、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必須根據外部環境的狀態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運用科學、系統的技術和方法進行各種相關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活動,以實現企業的既定目標,二者互相聯系,互為作用。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治環境
政治環境主要指政治穩定性、政府的管理方式以及政府的方針政策。
(一)政治穩定性。政治環境一般不能直接作用于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但能影響企業,進而影響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穩定的政治制度、和諧的社會生活、豐厚的人力資源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壯大的的充分條件。總理在十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總結我們的實踐經驗,歸結起來就是,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才能最終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我們必須把握好:一是穩定,就是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二是完善,就是根據經濟運行新情況及時完善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三是落實,就是認真落實中央的各項政策措施,增強執行力,真正把各項政策部署落實到實處。要更加重視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積極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進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中國的富強、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幸福,為企業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條件。
(二)政府管理方式和政府方針政策。與政治穩定性相比,政府管理方式和方針政策的作用更有力,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政府管理方式和方針政策具有連貫性和延續性,以減少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的波動,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效果。在“十一五”期間,國家的任務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要按照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原則,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向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要推進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機制。要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深化電力、郵政、電信、鐵路等行業改革,穩步推進供水、供氣、供熱等市政公用事業改革。要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國有銀行改革。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深化保險業改革,推進金融對外開放,引導和規范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等等。這一系列方針政策將使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擁有更多的自。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建設提供了寬廣的途徑。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主要指經濟體制、經濟發展狀況和勞動力市場狀況、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發展趨勢。
(一)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是一個國家經濟運行的具體方式,它集中體現為資源的配置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價格杠桿發揮著重要作用,企業擁有相對獨立自,企業可以根據內部的的各種因素自行對人力資源進行統一配置,職能性和戰略性的工作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主體。“十五”以來,國有經濟布局、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國有資產監管取得新進展。郵政、電力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邁出新的步伐,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境內外成功上市,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證券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得到加強,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化,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工作深入開展,深化和擴大與各國的經貿往來,支持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完善涉外經濟體制和法規政策等一系列改革的成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儲備了外部變量,使人力資源成為各種資源配置的重要一種。
(二)經濟發展狀況和勞動力市場狀況。在市場趨向完善,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經濟發展狀況和勞動力市場狀況已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內生變量。企業在作出人力資源的需求和供給規劃時,重要的一項就是企業未來的前景,而企業未來的前景是與整個經濟發展狀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兩者具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經濟形勢繁榮發展,企業的前景看好,企業會不斷發展,人力資源的需求就相應增加,相反就相應減少。企業在人力資源供需預測時,要對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人口規模和結構的改變和經濟增長速度等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充分考慮內外部兩個渠道,及時調整好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對策。
(三)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發展趨勢。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發展趨勢是國家的技術環境,是科技體制、科技政策的晴雨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既是市場競爭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從本質上說是企業對新技術開發的投入、采用和擴散,是人力資源價值的集中體現。而新技術的快速擴散,會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也能擴大人力資源的供需平臺,增強人才流動。使企業在專業化經營的基礎上,注重新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多元化提升、人才化發展,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的硬實力。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和發展的導入,使人力資源體現的技術正在越來越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環境
法律環境主要指國家的法律規范、國家司法與執法機關、企業的法律意識等。
(一)國家法律規范、國家司法與執法機關。國家法律規范的實質就是對個人或者組織的行為規范及其相互關系所做的一種規定,它通常是由國家的立法機關通過法定的程序制定,以國家政權的力量作為后盾強制實行的,法律一經頒布實施,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必須遵守。在我國,除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外,國務院及其各部門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規、規定、條例等也在這個范圍之內。我國的《勞動法》,內容幾乎涉及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方面,包括招聘錄用、男女平等、勞動安全和衛生、工資待遇、社會保險和福利、辭退解雇、培訓開發等等。企業作為社會組織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規范。因此,法律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的約束和規范作用上。同時,國家在政策法規上,體現了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引導和保護。十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健全法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加強政府立法工作,加強和改善行政執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要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正確處理新時期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安定和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二)企業的法律意識。在國家和地區法律體系的完備性、法律仲裁的公正性和法制的穩定性日趨科學合理的全球化經濟進程中,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級別的法律監管和法律風險環境,企業必須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嚴格遵照執行。在新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而所有競爭的焦點則集中于人力資源,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人力資源競爭的成敗將決定企業競爭的成敗。而且,隨著跨國企業的不斷涌入,企業人力資源的競爭不僅有國內的公司,與國內外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的也逐漸密切,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律環境已經不再局限于本國的法律規范,而應當從全球的范圍來分析判斷。目前,我國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對法律環境變化的認識還相對滯后,對法律風險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因為,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間,同樣會遇到一些執法機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當然,隨著國際經濟合作的增加,企業法律意識的不斷加強,國際間人力資源的交流一定會增多,肯定會形成一個宜于國際人才流動的良好的法律環境。
四、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環境
文化環境主要指國家的民族特征、文化傳統、國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們的觀念形態。
(一)民族特征和文化傳統。在我國數千年的燦爛文明中,無論是“革故鼎新,順天應人”和“憂勤惕厲,居安思危”的為政法則,還是“振民育德”之修已、正已、教之、化之的仁德之治和“民悅無疆”之親民、利民、富民、教民的利民之道;無論是儒家中庸和孫子謀略的智慧,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都閃耀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奪目光彩,是中華文明的絕唱。中國的長治久安,促成了中華文化的積淀,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在新形勢下,國家號召全社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尤其要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國家還計劃: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繼續建設一批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搞好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的保護。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縱觀歷史,聯系現實,探索以文化為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離不開本國的傳統文化,離不開本國的企業,離不開本國的人。我們企業的精神文化要從民族文化中去集合,企業的制度行為文化要符合本國文化的特征,企業的形象、物質文化要靠自己人去創造。可見,由于文化結構能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整合和社會影響作用,它內在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且這種影響具有相對的持久性。對于不同國家來說,由于其歷史傳統、地域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同國家文化的區別使得其對文化的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作用在內容上各不相同。因此,會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國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們的觀念形態。全民素質、人才質量的高低是衡量國家教育水平的一桿秤,也直接決定人們的觀念形態,即人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從行為科學的角度看,教育決定文化,文化決定觀念,觀念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引伸到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直接表現出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工作和成就的態度存在差異,對物質利益的分配心態存在差異,對上級、同事的評價方式存在差異。面對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跨出國門投入到世界市場的競爭中。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帶來了一系列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工作生產質量和取得經濟效益為目的的,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資源進行獲取、保持、評價、發展和調整的管理過程,即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跨文化現象。這種可以通過跨文化溝通、跨文化培訓、跨文化團隊合作完成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就迫切需要提高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特別是提高人才的本土化水平,十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教育是國家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國家的總體布局是: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十一五”時期中央將投入100億元,實施農村初中學校改造計劃。同時,繼續解決好城市困難家庭和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要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這是一項重大變革和歷史任務。要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深化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推行工學結合、校企結合的辦學模式。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高水平的學科和大學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發揮社會力量辦學的積極性。繼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要在全社會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氣。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整合人力資源管理中零散而孤立的功能、職責和活動,在于如何通過對人的運作來增加協調性和創造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如何順應國家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水平的發展、人才戰略的運行,始終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大課題。
綜上所述,正是由于人力資源在與外部環境的互為作用,勞動者自我豐富、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成為保證企業目標得以實現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價值的資源的特征。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力圖通過不斷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水平和質量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環境;影響
全球化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伴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自然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企業忽視自身的社會責任,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環境污染問題也時有發生。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所以說,在發展國際經貿的同時,必須重視環境問題。因此,了解國際經濟與貿易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是很有必要的,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當下發展經濟必須注意的問題。
一、國際經貿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不斷發展的背后,伴隨著原料的輸出與輸送、巨大的物流運量、生產資源的開發與浪費。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甚至掠奪性的開發自然資源,都會給自然環境帶來很大的負擔。比如,在初期進口商品時,若存在一些非常危險的化學工業產品,則會對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污染。再比如,我國的商品生產方式,曾經長時間的處于一直比較粗獷的狀態,很多企業對于環境保護不夠重視,甚至根本沒有環保意識,存在浪費生產資料的現象,這也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還有,在物流運輸時,因為國際經貿的不斷發展,物流運輸的要求和成本也不斷增高,所以在運輸的過程中,資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多。在商品銷售時,消費者對商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商品的多樣化水平也隨之提高,這就造成了過度包裝等浪費生產資料的問題。所以,伴隨著國際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自然環境承載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
二、國際經濟貿易對環境的具體影響
伴隨著環境污染事件的不斷發生,以及相關政策所作出的調整,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了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制定具體的環保措施上,還是不夠全面,嚴重的污染事件還是時有發生。普通居民和政府部門的環保意識都在不斷提高,在具體措施上,先要強化防范自然環境污染的意識、而后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充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對環境施加過分的壓力,非但不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反而會拖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在政治上還會引發連鎖反應。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政府部門進行相關的工作,更需要與廣大的人民群眾合作,要認真考慮人民的意見,要讓人民充分參與到環保事業中來,同時要充分尊重有關專家的意見,提高環保工作的科學化水平,還要強化相關的宣傳工作,進一步提升人民的環保意識。在制度上也應該建立追責機制,對破壞環境、懶政怠政的相關人員要嚴懲不貸,而且還可以讓企業監督企業,在行業內,扼殺肆意排放污染的風氣。同時,也要鼓勵在環保科技方面的創新,對節能減排的企業給予獎勵或者減免稅收,以此推動技術方面的進步,這樣既可以發展經濟,還可以強化人民和政府部門的環保意識,推動可持續發展。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在國際經濟貿易中,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出口型企業。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比較進步的理念,基本上,已經成為出口型企業的共識。這樣的理念,在無形中,就會促使出口型企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環保相關的工作中。比如,在生產的過程中,企業可以更多地使用比較環保的運料、應用比較環保的技術來進行生產。而且也只有這樣,出口型企業才能在國際經濟與貿易活動進行時,居于比較有利的地位,因為環保標準更高,可以迎合發達國家的需要,產品的銷路自然更廣、銷量自然更大、銷售額自然也會增大。而且遵守發達國家的生產標準,有利于幫助出口型企業提升自身的發展水平,為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當然相應的財政稅收也就會增加,政府部門也就會有更大的力氣,進行環保工作,對環境產生比較有利的影響。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配套的制度建設也在不斷完善,法律層面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全的法律法規,可以使環保事業更加有秩序,在企業的行為與環境保護工作發生沖突時,也可以有可靠的解決辦法。當然,相關的法律一定要協調好國際經濟貿易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這種協調應該解釋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也是建立相關法律法規的根本目的。強化相關的宣傳也是很有必要的,過去,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現在應該要重視起來,這需要政府的有關部門,加強與國際經濟與貿易有關的環保宣傳,比如鼓勵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等。在加強環保宣傳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要強化對進行國際經濟貿易企業的輿論監督,對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企業,要及時、充分的曝光,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企業不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成本,進而促使企業不敢不遵守法律法規、不敢做出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隨著國際經濟與貿易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然而消費行為對環境也會造成影響,消費帶來的污染也在不斷加重。所以,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時,也要考慮到消費行為,對過度消耗資源的行為,應當予以禁止,從而促進資源節約。在處理國際經濟貿易和自然環境這兩者的關系時,也不能只重視環境保護,而對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做出過分的限制,畢竟環保的前提也是經濟能夠得到發展。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利益的平衡,是環保工作需要注意的問題。相關的立法工作應該秉承正確的環保觀念,在意識上、根本上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終促進可持續發展。現階段,《環境保護法》正在施行,在國際經濟貿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新的問題也在不斷產生,法律也應該與時俱進,對于不完善的條款,要及時修改,以免一些企業鉆法律的漏洞,破壞自然環境。同時,我國關于環保的各項標準,應該盡量與國際標準對接,讓與環保有關的生產標準也不斷提高,重視預防污染現象。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時期,粗獷的發展方式已經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都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所以,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不能單純地追求經濟利益,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摒棄先發展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促進國際經濟與貿易的高質量發展。
篇10
關鍵詞:經濟背景;農村環境;幼兒成長;學前教育
幼兒的成長狀況與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當地所處的綜合經濟水平有密切的關系。在農村,幼兒成長同樣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使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條件不同,這對于幼兒成長來說可能是機遇,也可能是挑戰。
1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對幼兒成長的影響
農村經濟狀況與幼兒的身心成長有密切的關系,這些影響可能會表現在幼兒成長的各個方面。
1.1經濟狀況影響幼兒的生理成長和健康
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顯著影響了幼兒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家庭經濟環境與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很多幼兒教育實踐經驗和有關成長追蹤案例表明,從幼兒出生開始經濟狀況就已經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家庭條件相對較差的幼兒,可能會造成子宮內生長延遲或神經性行為成長不充分。出生后這些幼兒能得到的照顧也相對較少,很多幼兒由于家庭經濟狀況較差而成為留守兒童,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可能會有很多牽連性疾病,從而給幼兒的發育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1.2經濟狀況影響幼兒的教育環境和心理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經濟狀況不僅與健康狀況有關,而且還會影響幼兒家庭內成年人的教育思維。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家庭,人文素質也相應更高,在科學育兒方面投入更多。與貧窮地區的孩子相比,出生較為富裕的農村地區兒童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想法,而且對知識的渴望也更為理性。換句話說,經濟狀況直接影響家庭教育關注度和家庭幸福指數。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往往幼兒所處的家庭環境也相對更和睦。由于收入較高,周圍環境經濟發展指數較高,幼兒的成長不會牽扯特別復雜的人際交往因素,心理發展相對較為平衡[1]。
1.3經濟狀況與父母職業情況的聯系
學前教育領域內的某些研究者發現,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對于未來成長的抗風險能力,與經濟狀況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網絡經濟在農村不斷興起,很多農村當地的老百姓借助網絡經濟改善了生活條件。經濟狀況較好的父母往往更為自信,幼兒在這樣的成長環境內,看到父母不斷地努力和成長,長大后更加自信,認可父母的職業和家庭條件,同時幼兒的學習策略和生活習慣也會更科學。
2保證農村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策略
不同農村發展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狀況會影響幼兒的認知。經濟發展水平作為硬性指標,具有波動性,同時也是一定發展范圍內的不可抗力。在經濟不斷發展,農村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的情況下,為促進農村當地幼兒身心健康發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運用和調動各類家庭經濟資源
農村經濟發展對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效果非常顯著,而家庭內的物質資源豐富,會導致幼兒所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多。從村級行政單位角度入手,配合當地教育部門的有關指示,充分調遣家庭及村級區域的教育資源,從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兩方面入手,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并且帶動幼兒的心理健康發育。例如某些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給幼兒準時打疫苗并進行相應體檢,一旦出現一些妨礙幼兒健康發展的不良因素,當地農村行政機構就會發揮相應的作用。經濟發展提高了人們對幼兒健康和成長的關注度,對于幼兒教育的宣傳普及工作,應調動各方面的優勢資源,從整體角度提升幼兒的健康成長水平。
2.2優化幼兒成長的家庭環境氛圍
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把握經濟發展對幼兒家庭環境氛圍的積極促進作用。經濟發展使不同家庭的養育風格產生了差異。借助當地經濟發展的大形勢,優化幼兒成長的環境,需要幼兒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教師引導幼兒家長在幼兒親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當地實際經濟發展狀況,采取更為簡約的教育方式,優化幼兒成長的家庭氛圍,使幼兒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變得更豐富。經濟發展促進了幼兒成長的家庭環境。在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同時,通過社會性宣教促進科學育兒思路,是當地教育機構和幼兒園應該主抓的發展內容。例如很多幼兒教師借助微信平臺了解幼兒的成長空間,分享相關資料,并且積極跟進幼兒家長的教育思路,落實幼兒家庭內親子關系氛圍,進行一系列相關的教育活動,從而能夠使農村當地的親子教育意識不斷進步。幼兒的成長環境與家庭條件息息相關,經濟環境的發展帶動了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
2.3發揮村委會的中介作用
研究者發現社區的中介作用是比較明顯的。在一定地域范圍之內,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趨同性,借助當地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可以利用村級行政機構,也就是村委會,發揮教育領域內的中介作用。幼兒教師經常能夠發現,在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的地區或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內生活的孩子,常常顯現出思維發展速度非常敏捷的特點。因為幼兒長期暴露在一個比較復雜的環境之內,需要考慮的事情和需要經歷的變化比較豐富。以村委會為單位調動當地的教育積極性,并且引導孩子和家長清晰地思考、快速地解決個人成長與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調動教育積極性和學習積極性,還需要借助傳統教育資源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整合這些資源的過程中,村委會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