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范文

時間:2023-12-25 17:5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如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篇1

關鍵詞:濕地;生態系統;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2

良好地進行濕地生態系統開發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誘發生態環境問題。而事實證明,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誘發較多生態環境問題。對此,應當加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便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斫餼鏨態環境問題。這充分說明了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與實施是非常重要的。

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及其開發中產生的問題

1.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

濕地是位于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地帶,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擁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種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對于濕地的概述,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其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濕地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介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多表現為生物多樣性、生態脆弱性、生產力高效性、效益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的易變性等特征。

1.2 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

1.2.1 濕地資源面積持續萎縮

通過相關資料的查閱,確定近些年我國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并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保護,致使濕地資源持續受損,大大減少了濕地資源面積,相應的濕地的調蓄功能降低,無法對周邊環境進行調蓄,導致干旱洪澇災害越加嚴重。

1.2.2 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

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業濕地有動物410種,植物361種,其中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在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沒能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致使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其生存受到威脅,更為惡劣的是有些物種因此而滅絕。

1.2.3 濕地氣候發生變化

濕地還具有調節氣候的生態功能,但是因為人們肆無忌憚的開發,致使濕地的這一功能受損,引發氣候異常,造成當地氣候變化,不利于調節和保護生態環境[1]。

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分析

2.1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和方法

因濕地生態環境具特殊性,與一般環境不同,相應的所進行的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不能運用一般的環境影響評價,而應在以濕地功能為核心的濕地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下,對濕地功能的影響程度進行衡量,也就是用一套功能指標對區域濕地的生態功能進行量化,產生描述濕地功能現狀和變化的功能指數,再通過功能指數在外來影響作用下的變化,判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程度。

2.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

參考相關資料,確定目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的過程中,遵循的評價程序是:濕地類型資料查閱資料收集(土壤調查、土地利用圖、動物調查、地下水調查等)濕地類型及現狀分析濕地功能分析和工程分析影響原因分析影響程度分析減緩措施及代替方案規劃。

2.3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具體表現為:適宜于濕地資源開發EIA(環境影響評價)的生態監測。作為EIA的基礎性工作,生態監測的有效實施,可以在時間上或空間上觀察、測定特定的濕地區域,了解濕地區域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聚合體的類型、數量、結構、功能等。但目前并沒有形成適用的生態監測系統,需要相關研究人員加強這方面的努力;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開展濕地資源開發EIA,除了對大氣、水、土壤、動植物資源等進行單一的影響評價外,還要盡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但因為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致使影響評價難以有效實施。

3 結束語

在濕地生態系統開中產生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大大降低了濕地功能的發揮。為了解決這生態環境問題,應當有效落實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評價生態環境影響程度,以便制定切實可行的減緩措施,改善生態環境。經過本文的分析,確定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其研究還不夠深入,致使其缺乏適合的生態監測系統、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理論與實踐經驗等,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效果不佳,需要相關研究人員持續努力。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設計原則;探討

Abstract: in urban planning of wetland landscape in ecological design,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wetland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Keep the wetland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the system, the configuration of plant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the design of the urban wetland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urban wetland park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This paper, based on his years of design experienc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and its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urban wetland landscape of how to ecological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the research, from keeping the wetland plants system integrity, design and water and the shore of the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posed some for later has the meaning of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principle; explore

中圖分類號: [TU24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對于促進區域生態與環境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城市的濕地公園項目正在啟動,資料顯示:截止2007年6月,我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已達到26個;到2020年,武漢市將分批把二十個湖泊濕地建成濕地公園,杭州等城市也計劃在2020年前建設多個濕地公園。加強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正成為新時期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

濕地環境是與人們聯系最緊密的生態系統之一,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加強對濕地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能充分利用濕地滲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導雨水的排放,調節區域性水平衡和小氣候,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其次,這將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人們了解濕地的生態重要性,在環保和美學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會效益。一定規模的濕地環境還能成為常住或遷徙途中鳥類的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此外,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可減少殺蟲劑和除草劑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綠地的日常維護成本。

城市濕地公園概況及其設計原則

2.1城市濕地公園概況

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 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城市濕地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現有或已退化的濕地,通過人工恢復或重建濕地生態系統,使其成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城市濕地的主要特征:距離城市較近,并保存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的組成部分,并為城市提供必需的水源;一般面積較小且分布不均衡,濕地內部生境穩定性較低;具有多樣化的生態功能,觀光休閑、生態科普教育等功能,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

2.2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

如何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

3.1保持濕地的系統完整性

濕地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一樣,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組成,是在特定空間中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統一體組成的生態系統。在對濕地景觀的整體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各個因素——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連通性和穩定性,以整體和諧為宗旨,包括設計的形式、內部結構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 才能實現生態設計的目的。合理協調濕地公園的各種功能,合理發展科普教育、休閑游覽等功能,合理維護生產性景觀,使人類活動與生態系統和諧共存,促進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調查研究顯示對原有濕地環境情況的調查掌握是進行濕地景觀設計前必不可少的環節。利用原有的文化景觀因素如歷史文化遺跡和鄉土文化等進行設計,是保持濕地系統完整性的一個重要手段。如調查原有的水體、土壤、動植物、地勢以及周圍居民對該景觀的影響和期望等情況,這些因素都是構成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不少設計中,并沒有合理利用這些原有的要素, 而是另起一格, 按所謂的構思肆意改變,從而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及平衡性,使原有的系統喪失整體性及自我調節的能力,淪為僅僅是“美學”意義上的存在。眾多的經驗與教訓告訴我們:進行濕地景觀規劃設計,必須根據規劃區自然、人文資源的特點,以維護濕地生態環境健康和延續鄉土文脈特色為出發點,堅持“全面保護、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充分體現城市濕地公園的特色,體現其在區域中的生態服務功能,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3.2水體岸線及岸邊環境的設計

岸邊環境是濕地系統與其他環境的過渡,岸邊環境的設計,是濕地景觀設計需要精心考慮的一個方面。在有些水體景觀設計中,岸線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這種設計不但破壞了天然濕地對自然環境所引起的過濾、滲透等的作用,還破壞了自然景觀。有些設計在岸邊一律鋪植大片草坪,僅從綠化目的出發,而沒有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功效。人工草坪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澆灌、噴灑藥劑等,殘余化學物質被雨水沖刷,又流入水體。因此,草坪不僅不是一個人工濕地系統的有機組成,相反加劇了濕地的生態負荷。對濕地的岸邊環境進行生態的設計,可采用的科學做法是水體岸線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代替人工砌筑,還可建立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區域,種植濕地植物。這樣做,可使水面與岸呈現一種生態的交接,既可以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又為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提供生活的環境,更加充分利用濕地的滲透及過濾作用,從而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并且從視覺效果上來說,這種過渡區域能帶來一種豐富、自然、和諧又富有生機的景觀。

3.3植物的配置設計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觀視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是濕地景觀系統設計的重要環節。對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應考慮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二是盡量采用本土植物。

多種類植物的搭配,不僅在視覺效果上相互襯托,形成豐富而又錯落有致的效果,還對水體污染物進行凈化,有利于實現生態系統的完全或半完全的自我循環。廣義的濕地植物是指生長在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者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中的植物。狹義的濕地植物是指生長在水陸交匯處,土壤潮濕或者有淺層積水環境中的植物。從生長環境看,可以分為水生、沼生、濕生三類;從植物生活類型看,可以分為挺水型、浮葉型、沉水型和漂浮型。挺水植物植株高大,花色艷麗,絕大多數有莖、葉之分,常見如:荷花、千屈菜、菖蒲、黃菖蒲、水蔥、再力花、梭魚草、花葉蘆竹、香蒲、澤瀉、旱傘草、蘆葦等;浮葉植物根狀莖發達,花大,色艷,無明顯的地上莖或莖細弱不能直立,葉片漂浮于水面上,常見如:王蓮、睡蓮、萍蓬草、芡實、荇菜等;沉水植物根莖生于泥中,整個植株沉入水中,常見如:軟骨草屬、狐尾藻屬植物;漂浮植物根不生于泥中,株體漂浮于水面之上,隨水流、風浪四處漂泊,多數以觀葉為主,常見如:細葉滿江紅、鳳眼蓮、大漂、水葫蘆等。濕地植物若從搭配層次上考慮,還有喬木、灌木與草本植物之分,喬木類常見如:紅皮云杉、濕地松、水松、水杉、池杉、落羽杉等;地被常見如:鐵線蕨、腎蕨、節節草、翠云草等,將這些各種層次上的植物進行搭配設計并從功能上考慮,既能保持濕地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果而在進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搖曳生姿,或婀娜多態的多層次水生植物還能給整個濕地的景觀創造一種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應利用或恢復原有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盡量避免外來種。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難以適應異地環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況下又可能過度繁殖,占據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競爭中失敗甚至滅絕,嚴重者成為生態災難。在生態學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生物入侵。維持本土種植物,就是維持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態平衡。另外,構造原有植被系統,也是景觀生態設計的體現。

3.4濕地公園的服務功能

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設計以人為本充分考慮服務功能。現代都市生活節奏快,休閑是人們向往的生活,而濕地公園則可以提供一處休閑好去處。因而在濕地公園的設計中,要有休息場所,如休息亭,親水平臺、觀景臺等,在環園綠道騎自車也是一種休閑方式,當今社會提倡綠色、低炭生活,綠道是綠色開敞空間,沿著公園而建,為市民提供一個安全、便捷、舒適、優美、生態的休閑環境。綠道集生態、文化、悠閑娛樂于一體,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和諧統一。

結論

在對城市濕地系統的景觀設計中,濕地公園景觀規劃應以保護或恢復濕地的生態功能為前提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有良好的結合點,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實現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設計經驗,在分析城市濕地公園的概況及其規劃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對如何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進行了探討及其研究,從保持濕地的系統完整性、水體岸線和岸邊環境的設計、植物的配置設計及其服務功能提出建議,以便日后具有借鑒之意義。

參考文獻:

[1] 孟憲民.濕地與全球環境變化[J].地理科學,1999,05:385-391.

篇3

關鍵詞:濕地保護;生態環境;現狀;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1.濕地可持續發展探討

在當下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如何保護好環境,如何認真思考對濕地的保護,并且結合自身的濕地資源優勢,做好綠色家園的文章,形成獨具生態特色的城市風貌,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是整個地球建設發展所要面對的問題。如何結合好混凝土與綠色與水的和諧相處,是我們要努力完善的。雖然曾經的破壞已無法挽回,但只要我們經過一番的努力,只要我們有著正確的認識,相信通過我們雙手的努力,我們的城市會健康呼吸起來,我們的城市會有越來越多的綠色。那么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城市越來越好,我們該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試著與濕地做朋友,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對濕地景觀進行相應的保護與改善。

首先要停止那些所謂的錯誤行為,即人類的貪婪造成環境的嚴重的破壞,所以我們要試著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1.加強對濕地保護,具體方法如下。

1.1用法律保護濕地

確定濕地的保護方針,合理規劃濕地利用,制定相關的規范和保護制度。要求各個相關單位確實施行相應的工作,要求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按照相應的行為準則做事。對于那些濕地的破壞者依法進行查處。

1.2提高全民對濕地的保護意識

加強宣傳教育的力度,增強人們對濕地的認識和了解,樹立對濕地的保護意識,保護心理。人們可以通過參觀濕地公園、科教宣傳等,逐漸樹立起對濕地的認識和保護意識。只有全民的保護才能真正保護好我們的濕地,我們的家園。

2.整治規劃,合理利用

政府應對灘涂養殖進行整體的規劃,只有對濕地進行控制、防止和治理灘涂養殖、水產養殖產生的各種水體污染,發展休閑漁業等,才能促進濕地良好的恢復。

規劃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切實考察濕地情況,合理利用濕地的各項憂勢。利用濕地的自我生產,自我消費的自然循環力量,保護原有的濕地生態區,為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繁殖的場所,保護好濕地原有的自然生態。通過對濕地的科學研究,合理利用濕地讓人們能夠參觀濕地,認識濕地。因地制宜建立濕地生態旅游區、濕地生態公園。

實現濕地保護的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共同發展。我們將如何建設濕地生態旅游區,濕地生態公園,如何讓這些濕地生態區與我們的城市共存,共同發展,成為我們最需要探究及解決的方向。

3.利用濕地資源,構筑城市生態特色區

濕地的建設成為我們發展經濟的重點,人工建設的濕地應當成為現代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過對濕地的考察,分析濕地的各種因素,充分發揮濕地的自身作用,努力建造我們的綠色家園,突出城市生態特色,通過理水造綠、近水近綠、水綠的結合,建設濕地城市, 努力創造“ 天藍、水清,地綠、氣爽”的最佳人居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境界。

4.建立森林公園生態特色區

通過我們城市中現有的植被、農田、水庫、城市給排水渠道和濕地,構建以森林和復合濕地為背景,以城市的歷史文化、濕地文化為底蘊,結合休閑度假、生態教育、郊野游憩等一些功能,建設一種城市型的森林公園,實現文化、旅游與生態的結合。森林公園以自然生態的大森林為景觀主體,水體濕地作為森林生態系統和景觀系統的組成要素穿插于樹林之中,同時又自成體系,人工景觀掩映于林與水中,互相穿插。森林公園以生態環境背景下的休閑、度假、休憩為主,以觀光為輔,強調使用者的參與性和體驗。人們閑暇可以到此度假,可以到此休憩,放松心情,排解生活中,工作中的壓力。感受自然的魅力,呼吸新鮮空氣,認識生態區中居住的不同生物。

5.建立濕地公園景觀特色區

通過我們城市中的水體、草甸與淺平洼地,建設以生態濕地自然景觀為主,結合市民游憩的城市濕地公園。結合用地布局特點,營造湖濱草地疏林景觀,建設人與環境互動的娛樂休閑觀賞帶并且能夠利用到原有植被,以粗獷、質樸、野趣的特點,構建濕地生態保護帶;在此基礎上建設濕地保護區、娛樂觀賞區和生態休閑區,使游人在游樂、休閑的同時,能夠認識自然、陶冶情操、與自然互生共融,能夠親切的感受到自然的呼吸。讓人們的生活中多一點這樣的景觀特色區,讓城市中那些不起眼的草甸與淺平洼地靚麗起來,那么人們會更愿意來娛樂休憩,也會更加重視到保護濕地的重要。

6.建立濕地景觀走廊特色區

恢復和重建生態斑塊并實施截污,使水體變清變美。通過對水體及岸線的治理,充分發揮水上、臨水、近水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同時通過增加休閑、娛樂及公眾功能,形成具有濕地特色的公共親水空間。把各種有利的生態公園連接起來,組成連續的城市景觀長廊。例如濕地研究基地、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沿海凈水濕地及水庫等等,把它們連接起來,使它們組成貫穿中心城區的濕地景觀走廊。那么我們的城市將是一個濕地景觀的城市,將是一個綠色的城市。

利用濕地,建設濕地。人工濕地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能夠改善我們生活中一些被破壞了的生態資源,也能夠凈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同樣能夠創造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它具有投資低、出水水質好、抗沖擊力強、增加綠地面積、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視覺景觀優異、操作簡單、維護和運行費用低廉等優點。這符合了我們城市建設中的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并且在處理污水的同時,種草養魚,可以用鮮花綠葉裝飾環境,可以把清水活魚還給自然,在節約資源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在促進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中有很大的幫助,它能夠促進人類與水生生物協調發展,帶來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帶來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改善原有的自然環境,建造人工濕地在我國中小城市和鄉村都可實施操作管理,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工濕地會出現在我們家家戶戶的生活中,維護濕地,發展濕地,建造一個天藍、水清、地綠、氣爽的濕地之城。

2.結論

當我們認識到濕地的重要性,當我們生存的地球發生病狀的時候,我們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我們應該力所能及的保護濕地,保證不去危害濕地。保護我們的動植物朋友們,讓我們的家園多一些綠色。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家園能夠健健康康。讓我們營造一個城市濕地,讓濕地成為城市的一部分,讓我們的生活處處有濕地,生活將變得生機盎然,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生活環境會隨著我們的保護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篇4

1、對濕地退化狀況的調查及評價

對濕地的退化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以明確造成該濕地退化的原因、恢復潛力等

2、確定濕地恢復區域

要選擇一個恢復區域,首先要確定該恢復區屬于地方、省級還是國家級優先恢復區域要在一系列的恢復地點中選擇最佳的恢復區域,需要考慮以下四個因素:水文條件、地形地貌條件、土壤條件、生物因素

3、濕地恢復區域的本底調查

在設計一個恢復項目之前,應該對恢復區域進行本底調查和評估,以便了解該區域過去和現在的狀況,恢復區域在過去是否屬于濕地范疇,如果屬于濕地,確定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濕地的退化或者喪失,特別是恢復區域過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種對棲息地的需求等?恢復區域現在的狀況如何?

4、確定濕地恢復的目標

就是對濕地恢復項目預期的結果的陳述,它反映了開展濕地恢復項目的動機根據不同的地域條件,不同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要求,濕地恢復的目標也會不同有的目標是恢復到原來的濕地狀態,有的目標是重新獲得一個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對人類有益的新特性狀態,還有的目標是完全改變濕地狀態等

5、使用參照地點

即在該區域中能代表恢復濕地類型的受干擾最小的濕地,以此來替代恢復區域退化之前的濕地狀態

6、選擇恢復方法

濕地恢復的最佳方法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選用最簡單的恢復方法,因為越復雜的恢復方法,越容易在某個環節出現偏差采用破壞性最小、最為生態的方法最容易實現恢復目標在實施更多的人為干預之前應考慮采用自然恢復方法如果一些自然過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復方法,應更多地考慮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傳統的工程措施

7、實施濕地恢復工作

按照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原則,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設計、風險評價及恢復與重建指標體系等對策與方法進行全面規劃和研究在濕地恢復方案實施過程中,要利用和發展新技術,把濕地的恢復范圍從局部擴大到整個流域,最終實現景觀水平上的恢復

8、濕地恢復的監測

在濕地保護和管理的各種方法策略中,特別在評價管理行為的成功性方面,監測都起著重要作用在濕地恢復規劃制定以后,恢復的監測方案便應同時完成,包括監測方法、監測指標、實施路線、采樣頻率和強度等通常情況下,濕地恢復前和恢復后的監測都是必要的

9、濕地恢復的長期管理

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與周邊環境發生響應,并隨時發生演變和變化的生態系統濕地恢復措施完成后,僅僅是一個成功的濕地恢復項目的開始,還需要對恢復濕地進行長期管理,以便使其發揮預期的生態功能,并使人為影響達到最小化長期管理通常需要維護現有的各種設施和設備,如水利設施、監測設施等,對生物群落和植被類型的長期管理,解決入侵物種或沉積物過量的問題,解決一些非預期的事件

篇5

JOURNALOFLISHUITEACHERSCOLLEGE2001年4月Apr.2001

生態示范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朱圣潮

(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化學系,浙江麗水,323000)

X

摘要:闡述了麗水生態示范區的生物多樣性特點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和建議。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生態示范區;自然保護區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749(2001)02-0048-03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化(variety)和變異性(variability)0(U#S#OfficeofTechologyAssessment,1987),或指/生命形式的多樣化,各種生命形式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多種相互作用,以及各種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生境與生態過程的復雜性。0[1]一般可從3個層次去描述,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與景觀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是指存在于生物個體內、單個物種內以及物種之間的基因多樣性。任何一個特定的個體和物種都保持著大量的遺傳類型。不同物種,其遺傳多樣性的豐富程度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細菌的基因數約1000個左右,某些真菌約達到10000個,而高等植物則可達40萬個以上,一個物種通常由許多具有非常豐富的遺傳變異的種群個體組成,從而使其具有大量的基因型。麗水山區具有極為豐富的物種,遺傳多樣性也很為豐富。物種多樣性是指多種多樣的生物類型及種類,強調物種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代表著物種演化的空間范圍和對特定環境的生態適應性,是進化機制的最主要產物,作為全國第四個生態示范區的麗水,生物種類極為豐富,已知有苔蘚植物58科132屬295種、蕨類植物41科88屬365種、種子植物165科852屬2572種、昆蟲20目199科2094種、魚綱動物10目21

X

科100種、兩棲動物2目7科35種、爬行動物3目

11科54種、鳥類動物15目48科259種、哺乳動物8目23科57種、大型真菌800多種,是浙江省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地區。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態系統中生境類型、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豐富程度。生態系統由植物群落、動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及其環境所組成,麗水生態示范區內生態系統較為復雜,可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濕地生

[2]

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的植被組成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兼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混交林、落葉林、山地矮林、山地

[2]

灌叢、草叢和竹林等。濕地生態系統雖僅慶元、青田小面積分布,但其所起作用不可低估,淡水生態系統又由水庫、池塘、山溪、甌江等構成,是生態示范區內不可忽視的成員。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與環境和植被動態相聯系的景觀斑塊的空間分布特征,它實際上包括了所有其它層次上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盡管有的已為人類所利用,但絕大多數生物資源的潛在價值至今未被人們所發現,豐富的物種資源對人類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自然

[3~6]

財富。近兩個世紀來,由于科技的發展、人口

的劇增,對資源的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和環境污染及生態環境破壞,對各種生態系統及生物產生了極大的沖擊。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每年有15km2的森

收稿日期:2000-12-22

(,,

第2期 朱圣潮:生態示范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林消失,世界森林覆蓋率已從原先的66.7%降到目前的22%,生物物種最豐富的熱帶雨林遭到大量砍伐,使這些物種賴以生存的環境被破壞,據估計在未來30年中,全世界將有5%~15%的物種將會消失,也就是說每年可能失去1.5~5萬個物種,或者說,在短短1天時間里,地球上有40~150個物種銷聲匿跡。幾年以前,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估計,在全世界已知的約25萬種高等植物中有2萬~2.5萬(即相當于占總數的8%~10%)物種處于嚴重受威脅狀態,并估計到2000年末,將有可能增加到6萬種,一個物種一旦消失,人類將永遠喪失這種對后代可能是非常寶貴的生物資源。

建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對麗水市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全省城市化建設、經濟大發展的形勢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能否有效實行,能否給浙江人民、給全人類保留下最為珍貴的生物物種資源和生態系統資源。這是建立生態示范區過程中必然應當考慮的問題。就目前而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一般可分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遷地保護要涉及基因庫建立或植物園、動物園的建立,對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要求較高,顯然麗水市在這方面的工作尚屬空白,若在生態總體規劃中能夠選擇一個合適的場址進行物種資源的引種、馴化,結合城市化進程的開展,集旅游、觀光、科普宣教、科學研究等功能,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個麗水市目前只停留在個別自然保護區對少數稀有瀕危植物物種的引種栽培上,如百山祖冷杉(Abiesbeshanzuensis)、竹節人參(Panaxjaponicu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等。而現在較普遍采用的是就地保護法,當然,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的核心。就地保護就是以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包括風景名勝區的方式將有價值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生境保護起來,以保護生態系統內生物繁衍與進化,維持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目前,生態示范區內已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鳳陽山、百山祖、九龍山;擬建中的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松陽箬寮土見、縉云大洋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仙都。仙都等風景名勝區以保護自[1]

49

位。鳳陽山自然保護區占地7萬畝(絕對保護區1.2萬畝,相對保護區5.8萬畝)。百山祖自然保護區占地2萬畝已與鳳陽山保護區連成一體,成為浙江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其保護的對象主要有三:首先是保護古老、稀有珍貴樹種,如白豆杉、天女木蘭、華東黃杉、銀鐘樹、鵝掌楸、南方鐵杉、福建柏、鐘萼木、香果樹、蛛網萼、短萼黃連、天麻、竹節人參、八角蓮、百山祖冷杉等。其次是保護中亞熱帶典型森林植被類型)))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竹林、混交林、中山矮林、山地草甸灌叢,百山祖大洋林區的濕地,該森林植被的垂直地帶性反映了北半球亞熱帶區域的緯向地帶性特征,該濕地也是生態示范區內為數不多的幾個濕地之一。再次是保護珍稀動物,如華南虎(1999年百山祖首次發現華南虎蹤跡,引起各方關注)、黃腹角雉、金錢豹、云豹、獼猴、穿山甲、蘇門羚、大靈貓、小靈貓、娃娃魚、角怪、白鷴、紅嘴藍雀等。九龍山自然保護區面積為3萬畝(絕對保護區1.5萬畝,相對保護區1.5萬畝),主要保護對象是森林資源及其生態環境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其中植物資源如:鐘萼木、連香樹、福建柏、香果樹、鵝掌楸、白豆杉、蛛網萼、長葉榧、短萼黃連、八角蓮、天麻、銀鐘樹、黃山木蘭、凹葉厚樸、閩楠、黃蘗、紫莖、銀鵲樹、南方鐵杉、長序榆、九龍榧、興山榆、毛紅椿、川鄂山茱萸、江西杜鵑、野香椿、鐘旭蘭、山珊瑚、無葉蓮、銀杏、蘇鐵及古老的杜鵑林。動物資源如黃腹角雉、環頸雉、金錢豹、云豹、短尾猴、穿山甲、毛冠鹿、獐、黃麂、黑麂、白鷴、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青羊、娃娃魚、角怪、相思鳥、水獺、青鼬、獾、原貓、金貓、虎、黑熊等。松陽縣箬寮土見天然林保存較好,其中有珍稀植物樂東擬單性木蘭、短萼黃連、百日青、南方紅豆杉、厚樸、鵝掌楸、白豆杉、穗花杉、香果樹、長序榆等。官山嶺的杜鵑林可以認為是浙江省內面積最大,林相最為整齊的。縉云大洋山則分布有香果樹、福建柏、白豆杉、長葉榧、浙江七子花、鐘萼木、南方鐵杉、銀鐘花、紫莖、黃山木蘭、凹葉厚樸、浙江樟、樂東擬單性木蘭、黃山花楸、短萼黃連、獨蒜蘭、野大豆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我認為在充分考慮保護上述國家珍稀瀕危物種的同時,作為一個生態示范區,對生物物種的保護還應參照以下3個標準:(1)特色性。,

50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1年

除了重點加強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外,生態示范區的生態規劃也應更加科學化。在城市化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應把如何保護和有效提高生物多樣性作為重要原則,強調生態規劃的目標與城鄉總體規劃目標的一致性,追求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整體最佳效益。堅持趨適開拓,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尋求最佳的區域或城鄉生態位,不斷開拓和占領空余生態位,以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潛力,促進生態建設。在可能的情況下,生態示范區可建立植物園、植物資源引種栽培基礎和動物園,使一些珍稀物種能理直接的得到人為保護,并積極發揮本地基礎研究力量較強的優勢,進行有關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科學研究,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力度和有關法律政策的宣傳,使生態示范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夠切實有效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38~3412 吳征鎰.中國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63~643 曲仲湘,吳玉樹,等.植物生態學[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3.15~25

4 李博,弓濯明,等.普通生態學[M].呼各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

社,1993.1~3

5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等.普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3.1~6

6 金嵐.環境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03~2047 鐘章成.常綠闊葉林生態學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

社,1998.1~8

篇6

關鍵詞:濕地資源;濕地保護;晉江市

中圖分類號:P941.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10-0026-03

1 引 言

濕地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域之一,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生命維持系統。保護濕地資源,維持濕地的基本生態過程,對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晉江市作為沿海地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合理規劃利用濕地資源,顯得十分重要,筆者對此作了初步探討。

2 濕地的作用和意義

1997年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簽署了著名的《濕地公約》,它是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針對一種特定生態系統的全球性公約。《濕地公約》關注的是受威脅最嚴重的一類生境,即濕地。在人類社會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濕地一直被看作是蚊蠅滋生的場所和骯臟的爛泥地。在傳統觀念中,濕地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最無用的荒地,但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濕地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氣候變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2.1 濕地具有蓄水防洪的功能

濕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具有調節洪水流量和控制洪水的能力。水能被濕地儲存于土壤之中(泥炭中有90%的孔隙),或以表面水的形式保存于湖泊和沼澤中;另一方面,一部分儲存的洪水在一定時間內逐漸地排放出來,或在流動過程中通過蒸發和下滲成為地下水而被排出。近幾年,晉江市在灘涂濕地中種植紅樹林秋茄,既減緩了洪水的流速,又避免了洪水對堤壩的沖刷。濕地在蓄水、緩解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保護了晉江市“一江兩湖十溪”(即晉江、龍湖、虺湖、加塘溪、旭溪、英墩溪、湖漏溝等)的生態安全,保障了全市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

2.2 動植物資源豐富

濕地是生物最豐富多樣的地區之一,是眾多動植物的樂園。晉江的濕地生物種已知有:哺乳動物5種;鳥類123種;爬行類8種;兩棲類3種;魚類115種;被子植物10種;裸子植物20種;蕨類植物4種;苔鮮植物25種。許多水生動物,如魚和對蝦,借助濕地產孵并渡過幼年期;許多遷徙鳥類,依賴濕地完成其生命循環,都離不開濕地這個環境。

2.3 可化解工業污染

濕地有效地降解污染、凈化水質,在解決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許多濕地中,較慢的水流速度有助于沉積物的下沉,也有助于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的有毒物質的儲存和轉換,有些水生植物還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和重金屬。沼澤生態系統中,常見的蘆葦對污染物質的吸收、代謝和分解的作用十分顯著。晉江作為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多年來,工業排污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相當部分是通過濕地來化解的。

2.4 具有觀光旅游價值

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方面功能。晉江市先后建立的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湖、虺湖自然保護小區、泉州灣河口灘涂自然保護區,擬建立龍湖鎮前港湖鳥類棲息地自然保護小區等,主要以濕地的水禽作為保護對象。這些自然保護區(小區))已成為晉江科普活動、參觀游覽、觀鳥等的理想去處和生態教育基地。

3 晉江市濕地的現狀和特點

3.1 現狀

3.1.1 濕地種類多樣資源豐富

晉江市地處閩東南沿海,屬南亞熱帶氣候,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光照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降雨集中,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和濕地類型。據統計,晉江全市濕地面積18704.2hm2,占土地總面積25.64%,其中:灘涂面積2200hm2、淺海1840hm2,河口海灣濕地2326hm2、湖泊386.8hm2、河流濕地1000.1hm2、稻田、灌溉地8388.9hm2、鹽田1251.4hm2、水庫964.3hm2、池塘382.7hm2。較重要的濕地包括: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湖、虺湖自然保護小區、泉州灣河口灘涂濕地自然保護小區、晉江河系、九十九溪等。

3.1.2 濫墾濕地導致環境退化

據晉江縣志記載,晉江自古就是山青水秀、森林茂盛之鄉,受惠于當地百姓,這里的樹木、植被、昆蟲、鳥獸、魚類等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然而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經歷了三次大規模資源破壞,大量的濕地減少,耕地雖然多了些,但沼澤干涸了,魚蝦少了,林草銳減,鳥獸稀少,生態條件走向退化。尤其曾一度把陳埭河口灘涂修堤壩圍墾用作農業綜合開發。其結果是,由于缺少沼澤濕地,海水入侵,加大了地下水含鹽量,使200hm2圍墾的耕地變成鹽荒地,400多眼機井報廢,1.4萬居民吃水困難。

3.1.3 晉江濕地重現生物多樣性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晉江市對陳埭、西濱一帶的圍墾現象及時采取措施,建立泉州灣河口灘涂自然保護小區,面積達994.7hm2,主要保護對象就是候鳥、水禽和濕地。近年來,晉江濕地環境呈現出生物多樣性,而且十分豐富,濕地中的高等動物約有360種,基中水禽90種,約占該市鳥類總種數的75%,在1998年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中,發現世紀性的珍稀瀕危種黑嘴鷗,此鳥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列為瀕危滅絕種類;還曾在晉江東石的圍頭澳內海面上,發現大量成群結隊的小Gf(Tachybaptus ruficoIlis)、中杓鷸(Numenius phaeopus)、骨頂雞(Fulica atra)、赤頸鴨(Anas penelope)、蒼鷺(Aidea cine rea)、綠鷺(Butorides striatus)等10種計1735只。可見,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于促進晉江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2 晉江市濕地特點

3.2.1 濕地面積比例大

全市濕地面積18704.2hm2。晉江河口濕地作為泉州灣的一部分,1989年被亞洲濕地局(AWB)列為亞洲重要濕地,1998年晉江市政府還批準成立泉州灣晉江河口濕地灘涂自然保護小區。

3.2.2 生物多樣性豐富

晉江濕地具有河口、灘涂、墾區、近海等多樣的生態系統,呈現了亞熱帶河口生物的適溫、適鹽屬性。已記錄的物種有360種。

3.2.3 珍稀瀕危物種多

晉江濕地有國家一級保護的中華白海豚,有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25種和1種兩棲動物。90種水禽中的候鳥,多數是中日、中澳候鳥保護規定的物種。

3.2.4 開發強度大

晉江是沿海城市,海洋開發早,強度又大。港口建設在晉江歷史中有重要地位,深滬港、圍頭港、東石港曾是重要的通商貿易港區,在晉江歷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建國以來,大力推行圍海筑堤、修橋造路、圍墾灘涂。晉江河口也是全市重要的灘涂養殖區,主要養殖蟶苗、蟶和牡蠣,挖掘和圍墾池塘養鋸緣青蟹、對蝦等,近年養殖產量達幾萬噸。因缺乏統一管理,往往容易造成無序和濫用,不利于整個濕地生境系統的健康持續利用,急需加強保護和規范管理。

3.2.5 外來入侵物種多

晉江河口分布繁茂的互花米草、仙石海灘、仙石洲和法石。有大片互花米草生長的灘涂。據統計,晉江市的互花米草面積達101.57hm2,居泉州市各市、縣、區之冠。

3.2.6 生態系統亟待修復

殘存的代表性生態系統急待保護,晉江水頭在1958年時,為了鞏固海岸,從外地引來紅樹林秋茄種植,面積達1.5hm2,但現在只有零星殘存部分,只有近幾年又人工造林的150畝紅樹林,晉江沿岸和河口欄門沙灘及河口灘涂物種多樣性也急劇減少,以前常見的小Gf現在很難見到。

4 晉江濕地資源環境面臨的威脅

晉江市人口眾多,長期以來濕地開發和保護的矛盾突出,圍墾、泥沙淤積、水產濫捕、污染、外來物種入侵以及其他濕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方式,使該市鳥類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物種生境急劇減少。

(1)環境污染。上世紀晉江是泉州地區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濕地沿岸工廠企業較多,形成的工業廢水大量傾入近海,濕地污染日益加劇,嚴重影響著許多珍稀動植物的生存。

(2)圍墾開發。上世紀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晉江市已先后在濕地造田、圍地,使水禽的棲息地日益縮小。

(3)資源掠奪。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對濕地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嚴重破壞了濕地生態環境,使水生動植物資源急劇減少,影響了水禽的越冬和繁殖。

(4)非法捕殺。個別地方獵殺、投毒水禽的案件時有發生,致使鳥類資源減少。

(5)臺風危害。晉江市是福建省臺風多發地段之一,晉江濕地沿岸連年受臺風的危害,嚴重地影響了水禽的棲息。

5 保護濕地的思路和對策

盡管晉江的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帶來的與日俱增的壓力。人口增長、占地增多和經濟發展造成的壓力,使晉江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濕地生態系統的效益得不到正常發揮,對此市政府對濕地保護和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一批以濕地、水禽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小區),建立執法機構,嚴格依法行政,堅決制止破壞濕地的行為。近幾年來,晉江市林業主管部門在濕地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教育話動,組織水禽與棲息的調查,加強了濕地保護工作,并把濕地水禽保護列為重點工作來抓。

5.1 提高保護濕地意識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民保護濕地意識,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和濕地周邊地區群眾的濕地保護意識。轉變其資源利用的觀念,對濕地土地資源的規模開發轉為深度開發,粗放經營轉為集約經營,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大力開展《水法》、《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與濕地有關法律的宣傳活動。

5.2 開展濕地系統研究

開展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濕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的重點研究,為保護濕地和科學利用打下基礎。建立濕地保護和科學利用示范點,以示范點獲得的經驗指導濕地保護管理。建立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資源普查基礎上,建立濕地監測體系,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引入濕地資源動態監測中。

5.3 開展濕地建設與保護

隨著晉江市經濟的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資源與發展間的矛盾亦將日益加劇,晉江濕地的建設已迫在眉睫。保護晉江市的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于促進晉江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5.4 增加濕地保護資金的投入

多方面籌措資金,增加濕地保護的資金投入,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開展濕地宣傳、保護、規劃和各項科學研究,需要有資金保證,建議政府立項,列入市政府預算項目。

參考文獻:

[1] 約翰•馬敬能.中國鳥類野外手冊[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 許建林.晉江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R].福建:晉江市林業局,2002.

[3] 顏子鴻.晉江年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 泉州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泉州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論文匯編(1995―2001)[C].

[5]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泉州市沿海濕地資源保護和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福建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R].2001.

篇7

所謂濕地,是指不問其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因此,濕地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沼澤,灘涂等,還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魚塘、水庫和稻田。

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也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首先,濕地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其次,濕地在涵養水源、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濕地的生物和化學過程還具有降解過濾污染物的功能,使當地河流下游區域受益。總而言之,各類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環境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類與濕地相互依存的關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通過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旨在認證、保護并促進合理使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濕地系統。相應于對濕地重要性認識的提高,許多國家也積極投入到對各類廣義濕地的保護和恢復的行動中,包括在規劃人類居住區時更多地考慮體現其自然環境的意義。文章將以城市濕地環境為對象,結合國內外成功的例子,對濕地的景觀設計與生態意義的結合作一次嘗試的探討。

1.為什么要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

濕地環境是與人們聯系最緊密的生態系統之一,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加強對濕地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能充分利用濕地滲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導雨水的排放,調節區域性水平衡和小氣候,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其次,這將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人們了解濕地的生態重要性,在環保和美學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會效益。一定規模的濕地環境還能成為常住或遷徙途中鳥類的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此外,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可減少殺蟲劑和除草劑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綠地的日常維護成本。

2.如何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

2.1保持濕地的(系統)完整性

濕地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一樣,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組成。特定空間中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統一體組成生態系統。在對濕地景觀的整體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各個因素,以整體的和諧為宗旨,包括設計的形式、內部結構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才能實現生態設計的。

調查研究原有環境是進行濕地景觀設計前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景觀的規劃設計,必須建立在對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對原有環境的調查,包括對自然環境的調查和對周圍居民情況的調查,如對原有濕地環境的土壤、水、動植物等的情況,以及周圍居民對該景觀的影響和期望等情況的調查。這些都是做好一個濕地景觀設計的前提條件,因為只有掌握原有濕地的情況,才能在設計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統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態;而掌握了居民的情況,則可以在設計中考慮人們的需求。這樣能在滿足人需求的同時,保持了自然生態不受破壞,使人與自然融洽共存。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持了濕地網絡系統的完整性。

利用原有的景觀因素進行設計,是保持濕地系統完整性的一個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觀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體、植物、地形地勢等構成景觀的因素。這些因素是構成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但在不少設計中,并沒有利用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所謂的構思肆意改變,從而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統喪失整體性及自我調節的能力,淪為僅僅是“美學”意義上的存在。

2.2植物的配置設計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觀視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設計是濕地系統景觀設計的重要一環。對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應考慮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二是盡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種類植物的搭配,不僅在視覺效果上相互襯托,形成豐富而又錯落有致的效果,對水體污染物處理的功能也能夠互相補充,有利于實現生態系統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環。具體地說,植物的配置設計,從層次上考慮,有灌木與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蘆葦)、浮水(如睡蓮)和沉水植物(如金魚草)之別,將這些各種層次上的植物進行搭配設計;從功能上考慮,可采用發達莖葉類植物以有利于阻擋水流,沉降泥沙,發達根系類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這樣,既能保持濕地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果;而在進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搖曳生姿,或婀娜多態的多層次水生植物還能給整個濕地的景觀創造一種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設計中除了特定情況,應利用或恢復原有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盡量避免外來種。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難以適應異地環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況下又可能過度繁殖,占據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競爭中失敗甚至滅絕,嚴重者成為生態災難。在生態學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生物入侵)。維持本地種植物,就是維持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態平衡。另外,構造原有植被系統,也是景觀生態設計的體現。

2.3水體岸線及岸邊環境的設計

岸邊環境是濕地系統與其他環境的過渡,岸邊環境的設計,是濕地景觀設計需要精心考慮的一個方面。在有些水體景觀設計中,岸線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這種設計破壞了天然濕地對自然環境所起的過濾、滲透等的作用,還破壞了自然景觀。有些設計在岸邊一律鋪以大片草坪,這樣的做法,僅從單純的綠化目的出發,而沒有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功用。人工草坪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澆灌、清除雜草、噴灑藥劑等,殘余化學物質被雨水:中刷,又流入水體。因此,草坪不僅不是一個人工濕地系統的有機組成,相反加劇了濕地的生態負荷。對濕地的岸邊環境進行生態的設計,可采用的科學做法是水體岸線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代替人工砌筑,還可建立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區域,種植濕地植物。這樣做,可使水面與岸呈現一種生態的交接,既能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又能為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提供生活的環境,還能充分利用濕地的滲透及過濾作用,從而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并且從視覺效果上來說,這種過渡區域能帶來一種豐富、自然、和諧又富有生機的景觀。  3.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設計的實例分析

隨著對自然濕地作用的深入認識,世界上城市水體景觀設計也逐漸從純粹的水景設計過渡到對濕地系統的設計或改造。在進行濕地的景觀設計時,除了考慮美學上的功能外,生態功能也是首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下面,對國內外的一些實例進行分析,以說明如何在對濕地系統進行景觀設計時,兼顧美學與生態

3.1安姆斯(AMES)湖計劃,美國,圣保羅市,1998

美國圣保羅市的PHALEN購物中心,于1960年左右建于一個填平的小湖區上,由一個可容納100多輛車的停車場和一排一層結構的商店組成。后來,這個購物中心由于商業區遷移而被廢棄。1998年,圣保羅市政府決定恢復原來的安姆斯湖,重建為濕地公園。目的是將不遠的PHALEN湖區與密西西比河聯接起來,恢復野生動物的生物走廊,同時為當地居民提供一片無需遠足便可領略的自然風貌。在對地下和地表水體、土壤結構、居民意見等進行詳細的調查論證以后,項目實施的第一步是徹底移去所有的人工建筑,開辟蓄水盆地和小運河通道。然后,在底部填入腐殖質豐富的淤泥層,以構造接近自然狀態下的土壤結構。接下來,引入活水,在水體內外栽種多種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構筑完整的濕地生態景觀。最后,在濕地周邊種植一片傳統型的公園草坪和若干種常見的城市綠化樹木,建立一條綠化帶;此舉一來可作游人野炊休息場所,二來是在居民區與濕地區之間形成過渡。原來的水泥停車場和年久失修的商店建筑用地上,如今清水潺潺,草木茂盛。這是城市濕地景觀重建的一個例子,它說明,即便是一片不大的空間,經過科學的生態設計,也能達到重建生態系統,兼顧生態良性循環和為城市生活服務的目的。

3.2濕地中心(the Wetland Center),英國,倫敦,2000

2000年夏天正式向大眾開放的倫敦濕地中心,緊鄰繁忙的希思羅(Heathrow)國際機場,距離倫敦市中心不到6km,被譽為“展示在未來的世紀里人類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的一個理想模式”。它是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錯落有致的植被組成的生態組群。這里6年前還只是泰晤士河南岸4個廢棄的混凝土水庫的舊址,英國野生鳥類和濕地基金會(Wildfowl and Wetlands Trust,WWT)耗資2500萬美元,引水排淤,分隔水域,種植了30多萬株水生植物和3萬多棵樹,將其改造成為現今歐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濕地系統。該中心占地43hm2,分割為30多片濕地,由世界濕地區、水生生物區以及一個現代化的游覽中心組成。若干條步行小徑貫穿全區。世界濕地區如同一個濕地博覽館,通過構造不同的土壤結構、植被類型,真實展示了14種世界不同地域的濕地,如尼羅河的水鳥,在各處安家落戶。由于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各個濕地區雖是開放體系,卻相對獨立,自成一格,確保外來和本地物種的界限。水生生物區則通過生動靈活的設計,如水下觀測窗,讓人們從各個側面觀察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濕地中心的大面積水域和植被,使之成為倫敦地區小環境氣候和空氣質量的有力調節。另外,由于良好的棲息環境,這里也吸引了大量野生鳥類,據中心記錄觀察到的便有130多種。這是一個在城市邊緣創造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以聯接城市人們和自然環境為目的的成功的景觀模式。

3.3活水公園,中國,成都,1998

四川省成都市的活水公園,是我國第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城市生態景觀公園。這一占地2.4hm2的公園,坐落于成都市的護城河——府河上。府河與南河,是公元前250年人工開鑿的引水分流系統的2支,總稱府南河,2000多年來,與成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經濟的發展,府南河的嚴重污染問題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活水公園的方案,便是在市政府為期5年的府南河綜合治理工程背景下啟動的。這是一個集現代意識和傳統園林于一體的公園,蘊涵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和生態意義。

活水公園的創意者,美國“水的保護者(Keepers of The Waters)”組織的創始人貝西·達蒙(Betsy Damon)女士,同其他設計者一起,吸收了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取魚水難分的象征意義,將魚形剖面圖融入公園的總體造型,全長525m,寬75m,喻示人類、水與自然的依存關系。

公園起始的魚嘴部分,拆除部分河岸堡坎,用地方石材砌筑臺階式淺灘,栽種有大量的天竺葵、楨楠、黑殼楠、桫欏、連香、含笑等植物,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的配置,參照峨眉山自然植物群落。兩架川西水車,將府河水泵入全園最高處的魚眼蓄水池。此處利用地形建造覆土建筑,建成環保展覽及教育中心,并設有凈水工藝厭氧處理池。臨河仿照舊有木構民居而建3層通透式茶樓,以供游人品茶休憩。河水繼續流入水流雕塑群代表的“肺區”,這里利用氣旋,使水流如山澗溪流般回旋跳躍,生動地體現“活水”曝氣的意義。魚鱗狀的人造濕地系統,是一組水生植物塘凈化工藝設計,錯落有致地種植了蘆葦、菖莆、鳳眼蓮、水燭、浮萍等水生植物,對吸收、過濾或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各有功能上的側重。蜿蜒的塘邊小道,塘中木板橋,營造出九寨溝黃龍風景區的意境。經過濕地植物初步凈化的河水,接著流向由多個魚塘和一段竹林小溪組成的 “魚腹”,在那里通過魚類的取食(浮游動植物),沙子和礫石的過濾(魚類的排泄物),最后流向公園末端的魚尾區。至此,原來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經過多種凈化過程,重新流入府河。每天,活水公園的流量可達200m3。該流量當然不足以改變整條河流的水質,卻足以讓游人在順“魚”而下途中,親眼目睹“死水”被漸漸激活,逐步凈化,最后變為“活水”的過程,其對人們的環境生態觀念的影響是深遠而成功的。

活水公園在植物的配置、景觀的處理、造園材料的選擇上,妙趣天成,通過具有地方性景觀特色的凈水處理中心,川西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擬重建,以及地方特色的園林景觀建筑設計,組成全園整體,對環境的主題進行了多方位的詮釋,可說是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設計的一個完整而又生動的例子。活水公園由于在生態、美學、文化、教育功能上的完美結合獲得了包括1998年聯合國人居獎在內的多項國際獎項。目前,它已經成為成都市到訪率最高的公園景點之一。

篇8

關鍵詞:生態用水 生態需水

研究河流或流域的生態需(用)水是當前水利科研的熱點,“人類用水應當考慮其它生物的用水需求”的理念已經被河流管理者廣泛接受并逐漸應用于實踐。但目前的研究基本概念較為混亂,研究成果難免會引起誤導。

1、生物群是生態需(用)水的主體

生態學最早起源于生物學,主要研究 “生物及其環境的相互關系”,即它是一門研究生物的生存條件、生物及其群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科。生態學進一步發展提出了“生態系統”概念,它的涵義是“由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構成的整體”。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彼此間不斷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這樣共同形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叫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包括4大組分: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包括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雜食動物、寄生動物、腐食動物等)、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非生物環境(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的源泉及活動的場所,即生物的棲息地、繁殖地和遷徙地)。生態系統的核心組分是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在內的生物群落。

從上述的基本概念看出,“生態系統”至少反映兩層涵義:(1)特別強調生物是系統的主體,而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是希望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之食物鏈能夠正常運行、生物群落能夠正常演替。(2)人是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一員。因此,所謂生態需(用)水,用戶主體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

這樣看來,目前在進行流域生態需(用)水研究時,把人類需(用)水排除在外顯然存在一定問題。所謂流域生態用水,應該指全流域范圍內所有生物(包括人類、植物和其它動物)繁衍生息所使用的水,其中,人類用水占相當大部分。按此推論,顯然違背了人們提出生態需(用)水概念的初衷。所謂流域生態需水,是指整個流域生態系統正常運行所需要的水。它同樣包括人類生產生活需水和其它生物需水兩部分。但研究后者顯然沒有實際意義,因為在流域那么大的區域,人們不會為了實現生態價值而經常到山上或荒野去澆灌林草。無論是林草用水,還是林草需水,都只是個被動接受問題。因此,在流域層面如何研究生態需(用)水值得進一步思考。不過,如果能分別把流域生態系統中農地、草地和林地的實際耗水量及其對河川徑流的影響研究清楚,顯然對流域水資源評價和分配具有重要的意義。

僅研究河流生態系統的需水則可以避免以上困難。因為,河流生態系統是指河道的水流區域和與此水域有直接水體交換的生態單元(如濕地生態系統和河岸生態系統)。對于絕大部分河流而言,河流生態系統中不會包括人類。由于人類從河川大規模引水,使得河流生態系統中生物群的繁殖地、棲息地和遷徙地受到很大影響,進而影響生物群的繁衍生息,這樣的情況在世界各國的很多河流都不同程度在存在,因此,人們提出了河流生態需水概念,目的是想通過約束人類對河川徑流的索取量,使河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能正常繁衍生息。

總之,利用生態學的基本理論解決水問題,要考慮其適用范圍,否則容易讓人誤解。

2、明確生態恢復目標是確定生態需水的前提

漫談生態需水是沒有意義的。談生態需水必須要明確生態恢復的目標,即生態健康的指標。

這些年,國內外有不少人作這樣的研究,最廣泛接受的觀點為:所謂生態系統健康的主要指標包括活力、彈性力和組織等三方面,其中活力指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量,彈性力指系統抵御壓力和在壓力減小時從干擾中恢復的能力,組織指系統的復雜性,一般認為系統越復雜越健康(但未看到資料說明,為什么系統越復雜越健康)。定性的概念好像很科學,但關鍵是量化的、具體的指標是多少?

由于研究生態健康指標的復雜性,人們更希望用一些指示性物種來代表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即生態系統保護,應該是保護系統中關鍵種群的繁殖地、棲息地和遷徙地。所謂“關鍵種”,是指生態系統或生物群落中那些相對其多度而言對其它物種具有非常不成比例影響,并在維護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及其結構、功能及穩定性方面起關鍵性作用,一旦消失或削弱,整個生態系統或生物群落就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的物種。

為恢復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人們需要深入調研河流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組成,從生物多樣性和社會角度,提出最需要保護的關鍵生物種群和對生物繁衍生息至關重要的濕地或湖泊規模。需要指出的是,確定河流生態系統保護的目標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

3、生物繁衍生息與水流條件的響應關系是計算河流生態需水的基礎

必須明確,水流條件不是決定生態系統健康的唯一因素。根據生態學研究成果,影響生態系統健康的因素包括:

(1)水流條件,包括河流的水循環狀態或降水、流速和流態、水體質量等,它是生態系統中生命的基礎元素。那么,為了某生態系統在某水平下運行所需要的水就叫做生態需水;該生態系統實際運行用掉的水叫做生態用水。生態系統運行所需要的水來自降水、河川徑流、土壤水和地下水等水源。

(2)碳、氮、磷等重要營養物質條件,它們分別是生態系統的骨架元素、代謝元素和信息元素;

(3)土地利用方式。特別是濕地附近的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響濕地的規模和結構;

(4)空氣質量,它對生物的生存環境具有重要影響;

(5)氣候變化;

(6)外來生物物種入侵等。

由此可見,沒有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沒法生存和演替;但僅僅有水,遠遠還不能滿足生態系統健康的要求。

要計算河流的生態需水,需利用多年河川徑流變化資料和同期保護物種或保護物種的棲息地等變化資料,建立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那么,在已知的河流生態系統保護目標基礎上,就可以計算出河流生態需水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并沒有有意識地對以上數據進行系統觀測,因此,要建立該響應關系可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

正是由于這么多的困難,近20多年來,國際上發展了數十種河流生態需水計算方法,包括標準流量法(如7Q10,Tennant和 Q95等)、水力學法(如R@CROSS, 濕周法和Richter法等),并因計算簡單而被廣泛采納,計算結果大多在河川天然流量的60~80%之間。但問題是:(1)天然徑流系列的選擇缺乏科學論證;(2)由于方法本身缺乏物理意義,因此缺乏科學數據來證明,如果滿足這樣的徑流條件,河流生態系統處于什么樣的健康水平。

4、黃河生態需水范疇芻議

黃河的情況與其它江河不同,其下游灘區居住著181萬人,他們理所當然的成為河流生態系統生物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產生活需水也應是河流生態系統需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目前全流域缺水的特殊背景下,考慮到目前河流生態保護的重點和熱點,可以在有說明的前提下,按照目前流行的河流生態需水概念,下游灘區生產、生活需水暫不納入黃河生態需水范疇。這樣,黃河的河流生態系統需水應包括:(1)維持河流水體一定規模生物群的繁衍生息所需要的河川徑流條件,包括流量、流速、水深等。(2)維持一定規模淡水濕地所需要的水量。(3)維持河岸生態單元良性運行所需要的水流條件,不過該問題的難度在于難分清多少來自降水,多少應該依賴河川和地下水。

由于黃河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河道輸沙需水以及自凈需水等是否納入黃河生態需水還有待進一步商榷:

篇9

關鍵詞:林業;發展;生態環境

1 林業在生態環境中基礎地位

建設良好生態環境創建生態文明是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新論述,是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個新亮點,在全面建設小康中將生態環境建設納入為其中一項新的要求。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調節人與自然和諧中起到關鍵和紐帶的作用,它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應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2 發展林業是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首要任務

2.1 林業的決定性作用

林業不僅肩負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使命,還擔任了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的職責。被譽為“地球之肺”、“地球之腎”、“地球的癌癥”和“地球的免疫系統”的分別為森林、濕地、荒漠和草原,它們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4個子系統,發揮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的為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經科學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濕地參與了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林業不管在當前還是在今后,都將是一項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要條件。

2.2 潛力與現狀

森林生態系統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具有可再生性,還具有可降解性。從再生性來看,森林在支持經濟發展中,是一項用之不竭的能源資源,被稱為第4大能源資源。當前林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正在由一項產業轉向另一項社會公益事業,由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轉向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更是生態建設的主題。林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發達的林業,已經成為國家文明,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2.3 特殊功能

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其中森林生態系統不僅為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其還是最經濟的吸碳器。經科學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長11TI蓄積,就能將1.83t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時釋放1.62t的氧氣。當前約有2.48萬億t碳儲存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統中就有1.15萬億t。只有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才能維護全球氣候安全。在《京都議定書》中就有明確規定,直接減排和森林碳匯間接減排是2條減排途徑。森林碳匯減排與工業減排相比,不僅少、代價低,且綜合效益大,為此,其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共識和共同選擇,還被列為“巴厘路線圖”的一項重要內容。

2.4 良好生態環境是林業生態建設的目標

在建設生態環境的同時,不僅使林業建設和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也給林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全面實施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過程也即建設現代林業的過程,為此,要用現代林業科技對營林工作的質量和效益進行全面支撐,對森林、濕地、沙漠等生態系統進行建設和保護,以此來提高森林整理質量和綜合生產力水平,從而為建設生態環境奠定基礎。

3 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

3.1 法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1)堅持采用生態文明思維,對林業建設與發展進行謀劃。

(2)在構建生態環境建設中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以此人們協調、保護、適應自然和自覺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態合理性平臺上對關系到林業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重要決策以及重大項目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資源和環境可承載與可恢復范閘之內進行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增加經濟總量時杜絕單純依靠資源投入來實現,避免出現耗竭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要以自然生態規律為依據,以保持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3.2 全方位開展節能降耗,加強碳匯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體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資源生態效益為目的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模式。

(2)盡快用新工藝與設備取代落后的工藝與設備,對粗獷型設施要加大對其維護,加大對更新項目的投資,實現清潔生產。

3.3 壯大林業產業實力

根據工業化、生態化的要求,并與林業資源利用現狀相結合,因地制宜地調整林業經濟結構,不斷擴展林業發展空間,現已逐漸形成多業并舉的發展格局。逐漸轉變現代林業經濟的增長方式,逐步由資源型林業轉向生態型林業。推廣林業特色產品的開發,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產業的規模,向著循環經濟的發展,以使得資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

3.4 培育生態保護觀念

要積極開展創建生態文明的活動,并組織開展對森林文化和生態文化工程的建設,要讓生態文明觀、政績觀和消費觀牢固樹立于全社會中,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逐漸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環境的良好習慣。此外,還要積極推廣綠色的開展、綠色文化的構建、綠色經濟的發展和綠色家園的建設,要使全民生態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得到大大提高,要讓每個公民都能全身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森林是一種純自然現象,不具有社會性,沒有經濟意義;人類社會誕生后,森林就具有社會性,帶有了經濟意義。隨著社會發展,森林的社會性日益顯著,特別是當代社會,森林的社會性尤為顯著。面對這種狀況,如果仍然堅持作為純自然現象的森林觀,勢必嚴重脫離實際,做出種種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情來。林業是人類社會為了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在同森林進行物質變換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行業,是森林生態系統的行業。林業經營者需改變傳統經營方式,向以林業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傾斜,整個生態系統中發揮森林生態的主導作用。保持并改善人類生存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篇10

(通遼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通遼028000;2通遼市生態建設辦公室,通遼028000)

摘 要:濕地是陸地與水域之間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綜合體,是地球卜最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統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為了切實保護好通遼市濕地資源,文章從加強濕地保護宣傳、執法、組織領導、健全管理機構等8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和措施。

關鍵詞 :濕地;保護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S719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4-11-24

作者簡介:柴永江(1960 -),男,內蒙古通遼市人,正高級工程師,

濕地是陸地與水域之間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綜合體。濕地包括了所有的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沼澤,以及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支持了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鹽生生物群落,他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具有極其特殊的生態功能,因此,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濕地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他與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息息相關,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統、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他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止洪澇災害,凈化美化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腎”,“生命搖籃”,“鳥類天堂”。

1 通遼市濕地現狀和濕地資源保護情況

通遼市是濕地資源最多的盟市之一。據2010年第2次濕地資源調查資料,通遼市現有濕地面積227647.4hm2,其中:河流濕地面積57715.8hm2,湖泊濕地面積22640.lhm2,沼澤和沼澤化草甸濕地面積65072.5hm2,庫塘濕地面積82219hm2。

目前,通遼市有濕地自然保護區16個,其中:自治區級2個,市級2個,縣級12個,分布于通遼市7個旗縣區。濕地保護區總面積l79716hm2,其中,濕地面積近110000hm2,占濕地保護區總面積的61%。保護對象分別為水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濕地水域生態系統、濕地水生動植物及生態系統。濕地保護區內草原、湖泊、水庫、沼澤、沙地、葦塘相間分布,地貌類型多樣,植被群落復雜,具有獨特的濕地自然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科爾沁沙地平原上最具有生物多樣性和代表性的地域之一。濕地保護區滯留大量河水和雨水,對保障周邊地區的生態安全,補充地下水資源,維護生態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濕地保護區內主要動物有80余種,主要植物120余種。濕地多樣復雜的環境類型,為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的棲息繁殖提供了理想場所,現已發現的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有40余種,其中,被列為世界瀕危鳥類的有近10種之多,以鶴類為例子,全世界鶴類種類共15種,在我國記載有9種,東北地區僅有6種,而在通遼市濕地保護區發現的就達4種,分別為丹頂鶴、白鶴、灰鶴和蓑羽鶴。此外,大天鵝、白鸛、大鴇、金雕和大雁等在濕地保護區都有較大的種群分布。

200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同年4月,通遼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決定》。以此為契機,通遼市濕地資源保護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十一五”期間,通遼市新建旗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3處,新建保護面積3.8萬hm2;擴建市縣兩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處,擴建總面積2.2萬hm2;荷葉花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列入國家濕地保護工程項目,工程總投資1900萬元,現正在建設中。通過重點工程實施,使部分重點保護區的濕地得到保護與恢復,基礎設施建設、科研監測水平、宣教能力有了顯著提高。2007年,《濕地保護條例》正式頒布。《條例》的實施作為法律依據對通遼市濕地保護工作有了進一步的促進。近幾年來,旗縣市區政府認識到了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先后出臺了地方性《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調整了土地和禁墾禁牧政策,對濕地緩沖區和實驗區內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濕地保護區內的有林面積大幅增加,保護區內及四周的林木列入國家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護。一些濕地保護區如荷葉花濕地水域實行機械圍欄,重要濕地保護區實施了禁獵措施,禁止獵捕各種野生動物及鳥類,有的在珍禽經常出沒的區域建立嘹望塔,加強巡察嘹望。林業執法部門定期執法,對保護區內濫捕、亂挖、濫采等破壞野生動植物的行為進行打擊。對于濕地保護區的草場,每到防火期都有重兵把守,確保保護區安全。今年,科左后旗雙合爾濕地自然保護區已于3月順利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奈曼旗孟家段水庫2萬hm2濕地晉升自治區級保護區工作也已開始進入可研和規劃設計階段;荷葉花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通過濕地基礎建設,保護區周圍設置圍欄,采取河道疏浚、濕地保護補水工程等措施,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重建。

2 濕地保護與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濕地保護意識淡薄

全社會對濕地的價值和重要性缺乏認識,對其功能與作用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缺乏理解和認知,對保護濕地的重大意義和重要性認識嚴重不足,思想認識和理解還停留在利用水利灌溉和水面養魚養鴨的原始認知狀態,直接導致濕地管理中的諸多缺失,更別提有針對性和有效的保護濕地的手段和措施。

2.2 濕地面積不斷萎縮,資源總量銳減

近年來,由于連年降水量減少,工農業用水量加大,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境內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老哈河等主要外來河流常年斷流,濕地外來水資源銳減,導致境內5座大型水庫中的4座已完全干枯,13座中型水庫僅有6座有水,5個濕地保護區水面完全消失,濕地數量和水資源總量急劇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而且,由于一些水庫和排水干渠等水利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造成管理缺失,全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河水和自然降雨等水資源流向外省,對于水資源相對匱乏的通遼市來說是非常大的浪費。

2.3 蠶食濕地,亂捕、亂獵、濫墾、濫牧現象嚴重

借濕地水面萎縮后在周邊濫墾濫牧、開礦開發現象比較普遍,嚴重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由于習慣使然,濕地周邊村屯群眾甚至國家公職人員亂捕亂獵候鳥現象依然嚴重,多數國家一、二級保護候鳥因此而遷往別處棲息繁殖,嚴重影響了通遼市濕地資源的多樣性保護,也使通遼市作為候鳥重要棲息地的現狀受到嚴峻挑戰。

2.4 監測體系不完善

缺乏對濕地常規和污染監測,特別是缺乏對開發利用后的濕地生態環境變化、生物多樣性變化監測。

2.5 濕地保護資金缺乏,管理經費不足

由于濕地保護和管理資金沒有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資金渠道無著落,各地濕地保護日常管理工作開展、隊伍建設、濕地調查監測、科研、濕地保護宣教、執法、設施建設等方面因缺乏資金支持難以正常開展。滯留在保護區內的農戶和牧戶,沒有資金將其遷出保護區,不利于濕地保護和管理。

2.6 濕地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體系不完善,缺乏綜合協調機制

通遼市的8旗(縣、市、區)都沒有專職的野生動植物與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沒有配備專職人員,無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粗放,日常工作疲于應付;濕地管理和開發利用牽扯到林業、農業、水務、環保、國土資源等,多部門多頭管理,具體開發利用濕地的開發商和承包者們開發利用的目的和目標不同,重開發輕保護甚至只開發不保護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濕地保護機構、開發利用機構與開發商承包者之間缺乏綜合協調機制,沒有統一規劃和統籌安排,各行其是、各自為戰;一些濕地處于根本無人問津、無人管理的無政府狀態。

3 濕地保護和建設對策與措施

3.1 切實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

一是市、旗縣市政府應該將濕地保護和建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在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專門的濕地保護計劃。

二是要成立領導小組,完善協調管理機制。由市政府牽頭,成立由林業、農業、水利、環保和國土資源等職能部門領導參加的跨部門濕地保護與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統一協調領導各部門積極配合濕地保護工作。

三是建立項目監督機構。由地方政府財政、審計等職能部門及人大、政協聯合建立項目監督機構,對項目資金使用、建設進度、措施落實、項目實施效果等進行監督。

四是做好現有重要濕地晉級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晉級管理工作。

3.2 建立健全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充實專業管理人員

應該建立健全濕地保護和管理機構。市里可以考慮建立隸屬于林業局的專業性強,職能全面的保護管理機構,專門司職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工作,強化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建設,明確責任主體,著重加強制度執行和責任落實力度,兼顧濕地保護與利用。要加強現有自然保護區和濕地管理人員的崗位培訓工作,切實提高現有職工的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時,應該聘用一批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面的專門人才,充實到通遼市野生動植物和濕地管理的隊伍中,切實提高濕地保護和管理水平。

3.3 探索科學合理的濕地保護模式

在濕地保護過程中要跳出為了保護而保護的觀念,靈活運用退耕還林還草、土地置換等政策措施,大力發展水草產業,在保護濕地的前提下帶動農牧民增收,形成濕地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保護的良性循環模式。針對通遼市濕地現狀,對于水域面積較小或沒有水域的濕地,應盡量減少農牧業生產活動,加大現代畜牧業發展比例,實行舍飼禁牧制度,減少耕地面積,確保濕地環境能夠休養生息,逐步恢復原生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對于水域面積較大的濕地,建議推廣漁業養殖和水稻種植,積極探索公司+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生產,以確保濕地生態環境安全為原則,實現濕地保護與利用的雙贏。

3.4 搞好退化和消失濕地的恢復與重建

濕地恢復與重建,是指對由于人類活動而引起的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人工修復,再現濕地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過程。通遼市濕地恢復與重建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濕地補水問題,首先對重要的濕地,通過建立水利工程,實施人工補水,擴大濕地水域面積,為此要重點做好引綽(綽爾河)濟通工作,補充通遼市重要濕地如莫力廟水庫、吐爾吉山水庫等重要濕地水源,促進濕地恢復;其次是加大小流域治理和蓄水工程建設力度,防止水資源外流,重點研究如何“留水”的具體措施,切實解決水資源向外省流失的問題,留住水資源;最后要積極做好退耕還濕和退牧還濕工作,還原并重建昔日庫塘濕地景觀,逐步恢復和發揮濕地原有的功能和作用,恢復與重建科爾沁草原“鳥兒天堂”。

3.5 加強科學研究和監測

應該聯合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單位,構筑科技支撐體系,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用科學手段研究濕地資源和保護措施,及時掌握國內外學術動態,總結和推廣濕地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為做好濕地管理、科學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時、準確的參考資料;要盡快建立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重點及典型濕地生態系統所在區域,建立生態監控區,加強調查與監測。按照濕地功能區的劃分,對濕地水質變化、地下水位動態、動植物群落、土壤養分的變化及土壤退化、有害生物危害情況等進行監測,及時評價濕地生態變化狀況,通過監測網絡的運行,掌握各類濕地變化動態、發展趨勢,定期提供監測數據與監測報告,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同時,要嚴格濕地附近和周邊開發項目的環境評估審查,堅決杜絕和制止影響濕地資源的開發項目實施,對污水處理要堅持達標排放。

3.6 加大濕地保護資金投入

一是應發揮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市、旗縣級政府應盡快將濕地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年度計劃,將濕地保護資金列入兩級財政預算,確保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的實施。

二是積極爭取國家濕地項目資金支持。

三是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濕地保護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濕地生態效益受益于全社會。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有利于形成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使濕地保護管理措施落到實處。所以,應盡快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并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到濕地保護過程中來,積極捐贈資金。通過地方政府主導、爭取國家投資、捐贈、基金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的濕地保護資金投入機制,整合現有濕地保護資金投入方式和渠道,加大對濕地保護的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監測、救護、巡護、執法、防火等設備,使濕地保護和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3.7 加強濕地保護執法力度

林業公安、林政管理和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要統籌安排,統一步調,協調一致,強化對濫墾濫牧、亂捕亂獵和破壞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行為的執法和打擊力度,特別是在“愛鳥周”、“世界濕地日”和“自然保護區宣傳月”等重要時段,在濕地所在村屯周邊等重要地區組織保護野生動植物,尤其是保護候鳥的專項執法行動,堅決遏制濫捕濫獵候鳥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保護候鳥和濕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