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心理學的基礎知識

篇1

[關鍵詞] 中學生 健康心理 老師 優秀人格 因材施教

有一天和孩子的幼兒園老師交談,講到現在的幼兒生活很苦很累,小小年紀就得學習各種知識,還得學習各種技能,學習的壓力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畢業,甚至更長。

談到學習,我不由的立刻想到了我曾經帶過的那些中學生,我的那些可愛又讓人憐惜的孩子們,每當我讀著他們的周記,就仿佛走進了一個個夜晚,在這一個個夜晚又走上了一條沒有盡頭的長路,路兩邊都是些閃著微弱的、昏暗的燈光的小屋,打開每扇門你都會看到一顆顆受著煎熬的、不快樂的心靈。他們的痛苦大都來自各種各樣的壓力,當然主要是學習上的壓力。一想到我的學生正是人生時光中最燦爛的年齡,內心卻天天處在黑暗的夜里,受著各種壓力的折磨,我的內心就一刻不能平靜。我無數次地想,學習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可是我們需要學習什么?什么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尤其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什么對他們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不停地思考這些問題,而作為一名曾經經過學生階段又進入社會工作有一點人生經驗的個人,我認為中學生學習具有一種健康心理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各種學習的基礎。我國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曾在幾千年前就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為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從這些話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認為知識是要圍繞生命的,它是應圍繞生命服務的,而不是相反的。我國這些年提倡的素質教育,也正和莊子所說的一樣,教學知識要圍繞學生本身的成長和發育,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不能因為對知識的追求而忽略甚至放棄對于學生本身的教育。因此,在中學教育階段突出學生優秀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養,做到以人為本,是切實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中之重。

一、對中學生的心理變化要及時研究,掌握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是教師的首要任務

中學生走過了少兒時期,剛剛萌發的“自我”意識還處在感性的、行象化的階段,他們缺少個體的主動性,身心接受的社會化影響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學校教育較狹小的范圍,這個時期就是一個人的初次社會化的時期。

中學生完成自然生理過程以后,由于思維和知識的發展,他們所有的知識和發展表現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他們的記憶也更多的采用理解和邏輯的方法,通過大腦的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動,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思維發展也由形式邏輯思維走向辨證思維。由于知識的不斷積累,中學生表現出思維的獨立批判性和思維的創造性,同時表現出自我意識的強化。這里說的自我意識即自我感覺或自我評估等,是指個體自己對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往往以信心或信念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對個體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一般都會有較好的行為效果。自我意識的強化,也就是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意識的產生和逐漸增強。由于中學時期是集中接受知識教育、品德教育以及較廣泛接受社會經驗時期,他們都有一種主動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欲望,強烈的好奇心和參與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內心的活動,主動地根據自我意向進入社會角色,從而產生一種自我角色認同的趨向。

正是對中學生這種心理狀況的分析,使教師肩上的使命就特別重大,這個時期所形成的心理狀態將影響一個人今后的發展,甚至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中學時期的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二、有了健康心理,學生才能全面發展,學習知識才能積極主動,教授知識也才有意義

我們在上面論述了中學時期學生的心理處在一個自我角色認同的基礎時期,正是這個基礎才特別重要,我們都知道建筑上的一個簡單道理,要蓋高樓必須打好基礎,同樣的道理,學生要全面發展,就像蓋高樓一樣需得有一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指的就是健康心理。我國早在古代唐宋家之一的韓愈就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里所講的傳道,我認為就是指教師對學生健康心理和優秀人格的培養,它是首要的,是基礎,其次才是受業。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我們的古人已經意識到健康心理對于學習的重要性。而現代科學家對人類心理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只有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下才能更好地、更快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我國在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這就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的教育模式,這種施教方式是適合每個學生個性特點的,當然每個學生是樂意接受的,那么他的心理是愉悅的,學習是主動的,施教者教的才有實際的意義。現在人們都在說的快樂學習其實就是指在一種健康愉悅的心理狀態下,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如此學生才能全面發展,教授的知識也才有實際的意義。

綜上所述,中學生學習知識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一種什么樣的狀態下來學習知識,使學習知識的效率更高,對自身、家庭、社會有更好的作用,這就是必須要在一種健康心理的狀態下來完成,這種健康心理的養成主要來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就具體落實到每個教師工作中,所以教師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始終培養學生保持一種健康心理,即積極樂觀寬容自信以及助人為樂向上等良好心理,從而為學生學習知識以及優秀人格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

關鍵詞: 心理學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 實踐教學環節

一、《機械設計基礎》實踐教學環節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包含《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兩大部分,其中《機械原理》在第三學期開設,課程結束后安排兩周實踐教學環節,其目的在于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將其應用于實際機構的分析與設計中,并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對機構綜合、機構運動學和動力學的概念和方法有較完整的理解,同時提高計算能力和繪圖能力。《機械設計》課程在第四學期開設,課程結束后安排三周實踐教學環節,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從機器功能的要求出發,合理選擇傳動機構的類型,制訂設計方案,在考慮制造工藝、使用、維護、經濟和安全等問題的基礎上培養正確計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確定它的材料、形狀、尺寸與結構,并具備設計簡單機械的能力,通過課程設計,促使學生學習、運用各種標準、規范、手冊、圖冊,會查閱所有相關技術資料,具備設計機器的基本技能。目前,大多數高校在該實踐教學環節中所采取的流程一般為: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招生人數日益增多,機械專業學生人數隨著專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而逐年增加,實踐環節中每位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隨之增加,師生比高達1∶38,加上學期末教師監考場次亦逐年增加,指導強度比先前有了大的下降,這“兩增加”導致了“一下降”的現象,使得《機械設計基礎》實踐教學環節出現了問題。許多教師從教育學角度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方式、方法并付諸實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該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仍堪憂。

顯然,不斷探索提高實踐環節教學質量的新途徑非常必要。本文提出從心理學入手,關注心理因素,從而增強教學效果的思路并探討其實施方式。

當前,《機械設計基礎》實踐教學環節實施的對象基本都是“80末”和“90初”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自我選擇性極強,趨同意識很淡,更習慣于通過親身實踐認識過程接受前人的結論,喜歡通過爭論和碰撞形成觀點,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歡教條式的灌輸和死板的教學模式。在學習方面比較積極,想取得高分,但意志力差,不能持之以恒,倘若在學業上無法做到出類拔萃時,就會選擇其他各種方式獲得心理滿足[1]。對于這樣的授課主體,我們需要根據心理學知識幫助其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強化實踐教學的訓練效果。

二、提高《機械設計基礎》實踐教學環節質量的心理學策略探討

1.了解當前大學生學習的一般特點,制定有效教學策略。

《機械設計基礎》實踐教學環節具有專業化程度高、實踐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高層次性和爭議性的特點,在該環節的推進中,應注重學生的參與性,而提高其參與性的前提是了解當代大學生學習方法的一般特點,主要是:自學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學習的獨立性、批判性和自覺性不斷增強;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校外學習相結合。根據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制定有效教學策略。

(1)布置具有挑戰性的題目,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學生在自學中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自我價值一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體現,會激發更強的學習興趣。此外,“80末”“90初”的學生在心理上比較依戀網絡,在求解過程中能學會通過網絡解決專業上遇到的問題。

(2)提供多個方案,讓學生對其進行合理化比較和優選,從而使學生在批判中學習、在否定中進步,引發學生對專業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內在的學習興趣與愿望,挖掘學生學習專業課的內在潛能。

(3)給定設計數據的唯一性。數據唯一性使得學生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得以充分體現,這種只有身體力行才能完成任務的心理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照搬照抄的現象會隨之減弱甚至消失。抄襲現象倘若被杜絕,就是該環節中的一大進步。

2.了解當前大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學習動機培養。

在《機械設計基礎》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是提高有效教學質量最重要的部分[2]。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密不可分。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學習行為指向某一目標的一種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心理動態。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學習動機誘因來自學習者本身的內在因素,如好奇心、成功的滿足感等;而外部學習動機誘因來自學習者的外部因素,如表揚、批評、獎勵等。因此,在實踐環節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內部學習動機的培養。奧蘇泊爾(D.P.Ausuble)在《學校學習》一書中提出,學校情景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認知的驅動力、自我實現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指導老師創設課程設計中的常見問題為學生提供成功機會,如,間歇運動的實現、各機構間的協調配合、大傳動比的實現等,以獲得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為學習的推動力量,而新知識的獲取及問題的成功解決會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提高自我滿意度,進而產生學習動機。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員工自我滿意度提高5%,連帶提高11.9%的客戶滿意度,效益提升2.5%。指導老師可因勢利導訓練積極歸因,促進動機遷移,完成設計中的各項任務。此外,還可通過師生角色轉換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2)注重外部學習動機的激發。設計進度表為學生制定明確、適當的設計目標,當學生按時或超前完成進度表上的任務時,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內驅力,進行下一項任務。對于完成工作的質量好壞,可適當運用正確的獎勵與懲罰措施,以避免學生只追求速度而疏于嚴謹求學的狀況出現,同時應及時對學生的設計結果進行適度評價,增強責任感。此外,要營造適度的競爭氣氛(如組與組之間),推動課程設計向著“既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耶基斯―多得森定律指出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學習效果,學生學習心理中動機過強或缺乏均不利于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在動機培養時應該加以注意。

3.總結學習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進行學習心理輔導。

除了動機問題外,學習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有:學習策略和方法不對(方法)、學習焦慮水平過高(情緒)、學習行為不良(行為)、學習疲勞(生理)等。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適應過程較慢,在進度與其他同學產生落差后,極易滋生焦慮情緒,在焦灼的狀態下,往往求助“不當”手段,如篡改他人設計成果、對著圖冊依葫蘆畫瓢、網絡下載相關資料以假亂真;有些學生對這種時間較長的實踐活動缺乏恒心,中途產生疲勞心理,對設計失去興趣和信心……這類心理均會導致實踐訓練無法達到預期目的,使該環節流于形式。針對這類問題,需根據需要進行心理輔導。

(1)學習方法、習慣輔導。以設計進度表為主線,培養科學、合理的學習習慣,戒驕戒躁,營造良好的設計氛圍。以“傳幫帶”的形式組合小組成員,拉近各組間的進度差距,表揚進度快的,激勵進度慢的,明確指出快好在哪兒慢好在哪兒,不針對快慢本身,對事不對人,避免激起學生的焦慮,影響設計效果。

(2)學習行為、障礙輔導。針對常見的“糊弄”手段,采取相應的對策,抓住學生在學習方面比較積極的優點和想取得高分的心理,端正其態度,規范其行為,讓學生明確自己是這個實踐活動的主體,從領會題目、查閱資料、確定實現方法到設計、計算乃至實驗直至完成,都要親歷親為,消除學生們的依賴心理,更充分地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4]。

三、結語

實踐教學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是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提高課程設計質量是實現機制專業培養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保證。關注心理因素,進行適當心理輔導,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課程設計體系,是完成當前實踐教學改革任務的一項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田廣和.“90后”大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特征[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8-20.

[2]陳守強,喻俊馨.關于在機械類專業課程中實施有效教學的若干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10,(6):69-70,95.

篇3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及其干預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

 

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的是人類的積極性格特征、情緒體驗以及人際關系等,它采用目前有效的、完善的心理學測量手段和實驗方法,將人類的美德以及優秀的品質作為研究內容。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積極地投入工作、積極地尋找情感體驗,以及積極地尋找人生的意義,是人類提升幸福滿意度以及獲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徑。目前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層面有三個:

 

一是對積極主觀體驗的研究,其中就包括過去的幸福感以及滿足感、當前的愉悅體驗以及對未來的樂觀體驗和希望。二是研究基于個人角度的、積極的特質和人格,其中包括個體的工作能力、愛的能力、對美的感受能力、勇氣、毅力、人際交往能力、創造性、寬容性、靈性、智慧、天賦以及對未來的關注等。三是研究基于群體角度的人類群體的美德和優秀品質,從而讓人們逐漸變成有職業道德、有禮貌、懂寬容、有責任感以及利于他人的團體和公民。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中,其研究的對象是從以往的問題或者病態人群慢慢發展為普通的人群,并通過積極心理學理論來幫助人們獲得快樂,并將它們自身的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這樣就能有效地提升人們的滿意度、幸福度,從而達到疾病預防與治療的目的。

 

(二)干預方法

 

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干預方法包括三個層面:一是養成積極的特質人格,二是干預積極認知,三是干預積極情緒。干預積極認知模式的基礎理論為Albert Ellis的ABC情緒理論。該理論認為,誘發事件并不能引起個體的情緒,而個體的情緒是在評價和解釋誘發事件的過程中產生的。換言之,人所產生的困擾并不是因為某件事,而是被用于對某件事所產生看法而困擾。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干預過程中,了解情緒體驗與認知評價之間的相互聯系,摒棄不恰當的信念,并引導人們增強自身的幸福感以及積極思維是關鍵的著眼點。

 

因此,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干預提倡培養積極的思維模式,并在促進人們發展樂觀的、積極的思維方式的過程中,不斷的糾正人們的不恰當的思維方式。另外養成積極的特質和人格,充分發揮出人體的機能,其目的就在于將個體身上的美德以及人格力量充分的激發、利用和喚醒,以達到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目的。經有關研究發現,每個人身上普遍存在六種美德以及二十四種人格特質。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又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且與生活滿意度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在積極心理學理論中,美德以及人格特質是研究的焦點,而人格特質的發展和培養,不僅有利于人們緩解痛苦,還有利于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從而使得團體以及個人都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概念及分類分級

 

(一)基本概念

 

國際上普遍認為的突發事件指的是一類特殊的、非常緊迫的危機事件或者危機局面,其不僅會對全體公民造成影響,同時對于社會的整個生活結構也會產生一定的威脅。例如在美國,突發事件又被稱之為緊急事件,其所給出的緊急事件的定義為由總統宣布的,在任何情景、任何場合,且在美國的任何地區所發生的必須由聯邦政府參與,并給予一定的補充性支援,幫助地方或者市州政府保障公共安全、衛生、財產,挽救生命以及轉移和減輕災難所造成的重大威脅的事件等。而本文研究的突發事件主要是指公共性的突發事件,即危害人們的生命安全、財產安全,以及威脅社會穩定與安全的突然發生事件。這種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不確定性、破壞性、緊急性、突發性以及社會性等特征。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指的是在爆發突發事件的前后過程中,采用科學的方法對突發事件加以控制、干預和處理,并使其導致的損失逐漸減小的過程。

 

(二)突發事件的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突發事件劃分的類別也會有所不同。從其危害的大小程度出發,是將突發事件分為社會安全事件、公共衛生事件、事故災害以及自然災害等。這種分類方式的優點在于人們能夠按照突發事件發生的不同機理對其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控制和預防方案以及措施。每件突發事件不僅具有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之間存在的差異在于事件的擴散速度、預見程度、控制程度、人們的認知程度、導致的損失程度、影響范圍以及持續時間的長短等等。而突發事件分級則要求的是不同級別的應急處置對應級別不同的突發事件。傳統的突發事件的分級通常采用的是事后評級,即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才統計其所導致的經濟損失、財產損失以及人員傷亡等,并按照損失的情況以及大小來對突發事件的等級進行確定。這種分級方法在總結經驗教訓、追究相關責任、查漏補缺以及事后恢復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是卻對其在應急處置過程中沒有太多的指導意義。目前在突發事件研究的過程中,其分級存在三種情況:一是對事件本身的分級,其依據為事件發生之后的嚴重程度以及影響程度等,二是對預案體系進行分級,分為企業級、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等。三是風險評估分級,盡管這方面的研究已經相對成熟,但是其與應急處置預案存在較少的聯系。

 

三、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的應用

 

(一)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個人心理剖析與可行性研究

 

軍隊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士兵們的個人心理反應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心理恐慌。一般來說突發事件因為事發突然,令人猝不及防,這對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急處置會造成士兵們心理上的恐慌,因為大部分的突發事件都會對人們的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部隊官兵面臨的也是非常糟糕的局面,這樣就會造成士兵們產生心理恐慌。特別是軍營內部如果發生了戰友們死傷等人命關天的突發狀況,士兵們勢必會因為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而產生集體恐慌。二是心理焦慮。由于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要求部隊干部官兵必須具備快速高效的反應和行動,如果行動比較遲緩,突發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就會非常嚴重,因此大多數士兵們就會對這一行動過程產生一定的焦慮,即擔心突發事件能否得到快速高效的處理。倘若局面沒能得到立即控制和扭轉,甚至一些外界無關因素的突然介入使得突發事件進一步惡化和復雜化,會讓官兵無形中增加壓力,導致內心深處的抵觸、焦慮和逃避等心理反應。無論是恐慌還是焦慮情緒,對突發事件的后續處理都會帶來巨大的危害阻力,因此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過程中,需要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來培養士兵們的積極心理和積極意識,并采用心理干預的手段來提高士兵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樣才能確保其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表現得更出色。

 

(二)CSF項目的評估途徑

 

CSF指的是士兵健康訓練,它是指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將戰士的積極心理學教育以及心理彈性訓練作為主要的訓練內容。這種項目所采取的預防措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主要的目標就是幫助戰士去除與壓力創傷有關的所有障礙,并使其得到成長或變得正常化。CSF項目訓練通常包括四個部分,一是全面而廣泛的心理評估。二是積極心理學理論課程在線學習與測驗。三是心理彈性的常規訓練。四是心理彈性訓練培養師傳授的心理彈性訓練方法以及積極的思維方式。其評估的途徑包括快樂問卷、正負性情感問卷、福代斯情緒問卷、優點問卷、品質毅力問卷、感恩問卷、樂觀感測驗、生活工作問卷、親密關系問卷、優點顯著調查、生命意義問卷、生活滿意度問卷等。這些評估途徑能夠準確地評估戰士們的心理健康。并且通過專門的網站將這些問卷出去,并從精神健康、社交正常、家庭和睦以及情緒正常程度等四個方面來衡量士兵的心理,從而有助于幫助士兵們緩解焦慮和抑郁。并且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過程中,這種評估途徑還能幫助士兵們更好地克服心理弱點,并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以更積極的心態以及冷靜的分析能力去應對和處理所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而保障國家以及人們的生命安全、財產安全以及公共社會安全和秩序等。

 

(三)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線課程

 

軍隊可以針對精神健康、社交正常、家庭和睦以及情緒正常等四個方面來分別設置心理輔導課程,以及在士兵們應對和處理突發事件之后所導致的創傷成長也設置一門課程,這樣就能有效地緩解士兵們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所產生的各種不良情緒影響。課程可以分為四個模塊:一是情緒正常模塊。軍隊應對突發事件需要快速反應、果斷決策、科學用兵,不論是處置事故災難、重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還是社會群體事件等,為了及時有效地應對和盡快消除多種安全威脅,要求部隊官兵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和不斷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更需要強壯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和不畏犧牲的精神。這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為指導士兵們如何將正面情緒放大,以及對負面情緒如過度的憤怒以及悲傷等進行識別。二是家庭和睦模塊。就是培養士兵們的交往溝通技能,包括就異議達成共識、建立信任、復原背叛創傷以及建設性的管理沖突等。選擇了從軍之路,就意味著選擇了犧牲奉獻,多數軍人婚后都一直和家人聚少離多,特別是軍隊基層干部大多三十歲左右,事業上正是在部隊努力打拼、全情奉獻的好年華,需要集中精力為將來成就事業創路子、打基礎,犧牲了很多和家人團聚的時光。因而,這一模塊的課程重點應是告知官兵如何有效地與家人溝通,得到家人的互相支持和勉勵。三是社交正常模塊。采用大腦鏡像神經元的解釋原理來促使士兵們形成同理心,當基本概念解釋完之后,該模塊就會幫助士兵們通過同理心對文化差異以及種族進行正確的看待,這樣一來士兵們就能掌握辨別他人情緒的能力。四是精神健康模塊,是培養士兵們積極的人格特質,增強其社會意識以及自我意識,從而促使學生們學會自我調控、自我擔當以及自我激勵等。

 

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士兵們樹立積極的心理,以及學會自我調節,這樣士兵們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就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并對在這過程中產生的創傷進行很好的復原,從而使得士兵們能夠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念。例如,特大地震事先毫無征兆,幾十秒時間就造成了巨大災難。在地震搶險救災的過程中,士兵們面臨的是慘烈的地震場面,同時所從事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士兵們所承受的身體壓力與心理壓力都非常大,而在抗震救災結束之后,通過積極心理學理論對士兵們進行在線的心理服務和指導,就能促使他們轉變之前的疲累心理,并樹立積極的意識,從而在今后遇到突發事件時,能以積極的心理去面對和應付。

 

(四)心理彈性常規訓練

 

心理彈性常規訓練采用的是循序漸進的模式,而不管是軍官還是士兵,從參軍入伍之后,就開始進行心理彈性的常規訓練。軍事研究機構會對精神、家庭、情緒以及社會等各個層面都提供相關的知識、技能以及規范行為等。尤其是各個小群體的管理者,必須掌握在訓練的過程中,如何將積極心理學理論一點一點地灌輸給基層官兵們,例如沖動控制、信仰、樂觀、換位思考、自我主導感以及親密的合作關系等。掌握心理彈性訓練指的是軍隊領導者以及士兵們必須掌握訓練的理論和方法,并且要掌握如何運用這些技能,因此這也是CSF項目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在訓練的過程中,士兵們還需要對如何防止陷入思維陷阱進行重點學習,并且要對自身的優勢有清晰的認識,同時還要明確別人的優勢,這樣一來士兵們就能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將自身的優勢以及群體優勢充分利用起來,有效解決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在抗洪搶險這類突發事件應急過程中,當士兵們接受過心理彈性訓練之后,士兵們在應急處置中就能與其他士兵們有效地協調起來,并將自身以及團隊的優勢充分應用起來,高效配合,爭分奪秒,這樣就能幫助民眾挽回更多的損失。此外在訓練的過程中,也要對士兵們予以適當的鼓勵和表揚,這樣士兵們才能變得更加的自信而積極。

 

綜上所述,本文對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的應用做了詳細的闡述,并結合軍隊基層干部隊伍的管理,探討了積極心理學理論在士兵們心理服務中的應用策略,從而為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應用和發展提供了一些參考依據。

篇4

一、探究式教學組織

探究式教學的組織形式應根據科學探究的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來進行設計。當學生獨立探究有較大困難時,可以采用教師引導下的探究式學習的方式。這樣的探究形式還可以解決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例如,“探究晶體熔化和凝固的條件”是初二的物理教學內容,此時,學生的實驗技能比較弱,實驗要求又較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教學組織以問題為線索,通過教師演示實驗(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實驗)逼近探究問題,得出探究結論。

針對探究實驗需要較長時間來探究內容的特點,可以采用分工或分層進行的探究性教學形式,這樣的探究形式還可以解決探究時間不足的問題。在采用這種探究形式時,教師的教學組織方法通常可以遵循這一路徑:明確探究問題—布置探究任務—小組探究(教師搜集小組探究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全班小組間交流(分享探究資源)—歸納、總結。例如,在教學“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時,就可以將全班分成兩大組探究,一組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另一組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之后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共同交流,分享彼此的實驗資源。

當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實驗資源充足時,可以采用完全開放式的探究性教學方式。在這種方式下,教師的教學組織方式是:布置探究任務—深入學生(解答疑問,搜集問題)—組織交流。

二、實踐活動教學組織

實踐活動這種學習方式的途徑是多樣化的,它打破了以教室為主的封閉性教學環境,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題,學生可以在物理實驗室、校園內開展課題研究,還可以走出教室,到與自己所研究的課題有關的環境中去開展學習。

實踐活動教學組織方法可以采取如下程序:建立研究小組—選題輔導—活動指導—活動交流—活動成果評價。

(1)建立研究小組。小組成員的確定可以采取班級內自由結合、班級內隨機組合、跨班級隨機組合等形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往能力。每組3~5人。隨后要選舉組長,做好分組名單記錄,以便檢查督促,還要建立實踐活動課記錄檔案,準備實踐活動過程記錄表,表格中應有明確的課題名稱、活動時間、活動地點、參加人員、活動情況記錄以及備注。

(2)選題輔導。在選題輔導環節,教師要指導學生選題、申報課題。題目要具體,具有可操作性。然后設計課題申報表,指導學生制定自己的活動計劃,內容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時問安排、成果形式等。要指導學生完成課題申報表,并留作備案。

(3)活動指導。在活動指導環節,教師主要應把握幾個關鍵環節對學生進行輔導。第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在課題表申報后,通過課題表了解學生是否明確研究問題,研究的方案是否可行,對于有問題的小組進行指導。第二個關鍵環節就是指導實踐活動過程,教師可以參與學生活動或在學生活動后了解情況,幫助學生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第三個關鍵環節就是交流之前的指導,教師和小組成員一起聽取代表小組交流的學生匯報交流,提出改進建議。

(4)活動交流。各研究小組選出代表進行交流,交流過程可以由學生全程負責,教師可在此之前進行指導,并指導學生設計好交流過程的評價工作。評價的角度和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多元的,這樣可以給更多學生創造成功的體驗。可以一學期舉辦一次這樣的交流活動。

(5)活動成果評價。實踐活動的評價應是激勵和發展性的評價。活動成果評價雖然放在了最后,但實際評價應該是動態的、積極的、多種形式的。過程評價是不能少的,其中包含兩重意思,既是指在過程中進行評價,又是指評價的內容重在參與過程中的態度、表現、進步情況。一個課題完成后,要有總結、各小組自評、互評。教師給予的評價可以是等級評價,重在參與,參與了實踐活動全過程的就算合格;也可以是激勵性的評語,即對學生參加活動的態度、承擔工作所起的作用、哪些方面的能力有提高等具體的描述;還可以通過展示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各小組在班上交流,評選出最優秀的,參加年級交流。獲得展示的機會是令學生感到最驕傲的評價。

篇5

關鍵詞:數字信號處理;教學方法;知識耦合

作者簡介:王秋生(1971-),男,河北豐潤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崔勇(1982-),男,河南漯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講師。(北京 100191)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探索和實踐”(項目編號:40037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5-0046-02

隨著通信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并廣泛用于軍事、航天、航空、遙感、控制、雷達、醫學等各種領域。[1,2]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不再局限于通信與電子工程學科,已逐步成為自動控制、模式識別、生物醫學、計算機應用等學科的重要選修或必修課程。與此同時,對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教學研究日益深入,涉及教學內容[3,4]、雙語教學[5,6]、實驗教學[7]、輔助教學[8]、教學改革[9-12]等方面。

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有如下特點:一是內容抽象。用抽象的數學符號描述數字信號分析與處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二是內容豐富。包括數字信號和系統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處理技術和典型應用等。三是實踐性強。課程內容與工程實踐緊密聯系,基本概念來源于工程問題,而分析和處理結果又應用于工程實踐。

在自動化學院開設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存在如下問題:課程內容抽象使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與工程聯系緊密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課程內容豐富與學時較少之間的矛盾突出;名稱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較多,容易產生混淆;缺少先修課程基礎(受學時所限沒有開設“信號與系統”課程)使得學習困難;課程設置在大學四年級上學期,適值研究生入學考試準備階段,部分學生存在抵觸情緒。

針對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具體特點和實際問題,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識耦合關系的教學方法。它充分利用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通過建立完整的概念體系和知識結構從宏觀上理解和掌握授課內容,避免學習知識的孤立性和盲目性。

一、基于知識耦合關系的教學方法

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主要講授數字信號/系統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典型應用。雖然涉及內容很多,但是彼此聯系密切、耦合關系很強。基于知識耦合關系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系統分析和信號分析兩個方面。

1.系統分析的知識耦合關系

數字信號處理的系統分析以線性時不變系統為對象,以傅立葉變換和z變換為主要工具,以分析系統的線性、時不變性、因果性和穩定性為核心,在時域和頻域分別論述有理系統的分析方法和實現技術,包括時域卷積、系統函數、信號流圖、差分方程、有理函數系統(FIR和IIR系統)等。彼此之間的耦合關系如圖1所示。

在圖1所示的知識耦合關系中,時域卷積是從系統輸入、系統輸出和單位脈沖響應角度描述系統;系統函數是應用有理函數在復頻域(z變換域)描述系統;差分方程是從輸入與輸出關系角度描述系統;信號流圖是從實現系統的體系結構角度描述系統;頻率響應是用特征函數在傅立葉變換域描述系統;有限長單位脈沖響應(FIR)和無限長單位脈沖響應(IIR)是線性時不變系統的兩種重要形式。

根據圖1所示的知識耦合關系,在授課過程中以時域卷積為出發點、以系統函數為中心,側重強調時域卷積、系統函數、頻率響應、差分方程和信號流圖的等價條件和轉換關系,并以此為基礎講授FIR系統和IIR系統,對于建立數字系統的概念結構和知識框架、從宏觀和系統角度理解數字系統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信號分析的知識耦合關系

數字信號分析涉及信號轉換、信號表示等內容,授課內容的耦合關系如圖2所示。其中和分別表示模擬非周期信號和周期信號;和分別表示的拉普拉斯變換和傅立葉變換;和分別表示數字非周期信號和周期信號;和分別表示的z變換和傅立葉變換;和分別表示的離散傅立葉變換(DFT)和的離散傅立葉級數(DFS)。

圖2所示的知識耦合關系主要包括:模擬信號的拉普拉斯變換和傅立葉變換及其相互關系、數字信號的z變換和傅立葉變換及其相互關系、數字非周期信號的離散傅立葉變換和周期信號的離散傅立葉級數及其相互關系等。此外還包括模擬信號的采樣與重構、拉普拉斯變換和z變換的相互關系等。具體內容參見相關文獻,不再贅述。

根據圖2所示的知識耦合關系,在授課過程中以數字信號的轉換關系和表示形式為中心,重點講授采樣和重構關系、時域和頻域表示、離散傅里葉變換、離散傅里葉級數等內容。在授課過程中,既強調多種變換之間的轉化條件、表示方法又強調數字信號表示方法的物理意義和轉化關系,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概念和方法的混淆,降低學習過程的盲目性。

二、教學實踐與體會

雖然圖1和圖2所示耦合關系分布在不同章節,但是它們的內在聯系非常嚴謹,且涵蓋了絕大部分的授課內容。在講授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時,充分利用授課內容的耦合關系,一方面能夠使講授內容更加系統,避免講授知識的孤立性,使教學過程更加順暢;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獲得完整的概念框架和知識體系,有利于正確和全面地掌握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主體內容。

上述基于知識耦合關系的教學思想是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其有效性已經得到教學實踐檢驗。四年多的教學實踐表明,在授課過程中不斷滲透基于知識的耦合關系對教學工作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聽課學生普遍反映,授課過程中的概念清楚、重點突出、內容完整,所學知識的印象深刻、聯系密切;與此同時,基于知識耦合的教學方法也得到有關專家的認可和贊同。

三、結論

針對數字信號處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了基于知識耦合關系的教學方法,并對系統分析和信號分析進行了全面論述。它通過建立授課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獲得完整的概念體系,有利于全面掌握課程內容;所提出的教學方法得到了教學實踐檢驗,贏得了有關專家和廣大學生的認可和贊同。該教學方法非常適用于概念抽象、內容多樣、知識耦合關系復雜的專業課程。教學研究工作受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精品課程建設、教改立項項目的支持和資助,特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Mitra S K.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 Computer-Based Approach(Second Editon)[M].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1:1-40.

[2]Oppenheim A V,Schafer R W,Buck J R.Discrete Time Signal Processing(Second Edition)[M].Pearson Education.1999:1-7.

[3]高軍萍,王霞,李琦,等.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體會[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29(2):19-21.

[4]李梅,陳玉東,崔艷云,等.“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泰山學院學報,2005,27(3):96-100.

[5]闊永紅.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雙語教學體會[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82-85.

[6]彭啟瓊.“數字信號處理”課程雙語教學的初步實踐與探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3,25(4):12-14.

[7]袁小平,王艷芬,史良.基于Matlab的《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實驗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21(1):58-60.

[8]翟因虎,潘保昌.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教改試驗研究[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s1):131-132.

[9]朱學勇,楊諫,蔡竟業,等.淺談“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5,27(4):13-15.

[10]汪西原.“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63(5):95-98.

篇6

【論文摘要】 心理學是幼師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之一,學好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幼兒感知覺的發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作為幼兒教師應該遵循這些規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理論聯系實際,活學活用,這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才能對幼兒感知覺的進一步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心理學是幼師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之一,幼師心理學教學目標主要是要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與未來幼兒教育教學工作相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如心理活動主要規律,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矛盾,影響教學效果的各種心理因素等;要使掌握的心理學知識與實際教學緊密結合,提高對教學工作的積極促進作用。幼師心理學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師人文意識的培養,心理學教學也不能僅僅滿足于指導未來的幼兒教師教好書、上好課,還應該注重他們人文精神的培養,使之更多地關心愛護學前兒童的成長,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這樣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工程師”。由于幼師心理學是一門理論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特點是理論深奧難懂,講解枯燥乏味;但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卻有很強的技術性和指導性。幼師心理學教學是為了培養未來的幼兒教師,而不是培養心理學專業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保證教學目的的師范性上來。對于剛剛步入幼師校門的初中畢業生來說,基本從未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對他們來說是很抽象和陌生的。他們的認知及個性發展正處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抱著好奇的心態學習心理學,總想自覺不自覺地把心理學知識和自己的心理活動聯系起來。對于這些十五六歲的青年學生,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有可能造成他們內心體驗的誤差,或自卑,或自傲或是不系統,或是自我矛盾。可見幼師心理學的教學任務還應包括引導學生們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意識,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和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能力。

1 優化課程結構,讓學生迅速融入教學過程

作為幼師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心理學,應做到從一般規律到特殊規律的縱向有序及同層次學科的橫向結合和有機聯系。要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幼師學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素養為目標,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材結構。教材的結構是幼師學生形成心理學認知結構的依據,教材的結構與現實教育教學活動的結構越接近,就越易使幼師學生將所學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比如緊密結合學前教育學、教材教法、幼兒園管理、幼兒游戲以及心理測量、幼教科學研究等學科,豐富充實幼師心理學的內容,真正能用科學理論去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同時盡可能把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發現融入到教學中來,開闊學生的眼界,激活思維,緊緊跟隨科學時展的潮流,及時觸摸心理學領域研究發展的前沿,使學生能領悟到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前景和價值。轉變封閉式的教育觀念,轉變“重知輕能、重專輕寬、重智輕德”觀念。要以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活動為主線,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機地組織起來,構建適合幼師教育的心理學的教材結構。這可以使學生形成完善的心理學認知結構。最主要的是要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幼師心理學的積極性為目標,合理組織教材內容。要強化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學問題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幼師學生掌握解決心理學問題的技能技巧。在設計課程結構時,要加強對教育、教學活動中典型的心理現象的解釋、診斷和控制的內容,提高對心理學概念、原理闡述的可操作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把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納入教學工作的日程中,針對幼師學生年齡小、文化素質偏低的情況開展相關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加強學生自我修養以及人生觀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為培養新一代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做了解幼兒心理的有心人

從幼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出發,幼兒心理學教育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幼師心理學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讓學生到幼兒園多看、多聽、多想、多用,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讓學生做了解幼兒心理的有心人,幫助學生制訂詳細的調查計劃,即調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調查問題有哪些,調查步驟如何,結果如何分析等等,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幼兒在游戲,學習和勞動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并根據觀察結果分析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不僅掌握了幼兒心理發展規律,還懂得了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提升學生理論思維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對幼兒進行較長時間的調查了解。遵循客觀性和科學性的原則,用事實說話、用科學說話。幫助學生學會選擇行為樣本,進行客觀測量和標準化測量。讓學生從幼兒的活動中去發現一些有趣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現成的量表進行測量,也能根據一定的測試目的和要求設置和編制出簡單的心理測試量表,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應用科學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邀請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成績突出,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給學生介紹經驗與成就,跟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溝通,取得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這種親臨現場、親臨其境、親臨教師的實踐的教學方法,不僅提供了心理學中“教”與“學”背景知識的融合,而且鍛煉了學生實際的教育教學的能力,增強了心理學教學的操作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也培養了學生初步應用心理學的觀點、知識和方法來設計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從而鞏固、理解、運用和消化已學過的心理學理論知識。

3 堅持課堂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讓學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向學生講清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為幼師心理學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而在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并以大綱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自己進行歸納總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獨立地去獲取知識,而不是向他們灌輸知識。同學們解決不了的難點,教師再給以重點講解。在教學中要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借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以便當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時,能夠有效地做好知識的傳遞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好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增設可操作性知識,如心理實驗、心理測量等內容。在心理學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實驗的內容,使心理學知識更直觀、形象,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符合學生學習的習慣。通過心理實驗內容的學習,可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記憶,輕松地掌握理論知識。如在學習認知過程內容時,以往過于注重心理現象規律的介紹,導致學生只記住了規律的文字描述,卻不會用這些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引入心理實驗后,學生先學習理論知識,再通過操作實驗加強理解,實驗結束后還要及時討論總結這些心理現象、心理規律在教學實際中應如何利用。這樣就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他們主動從心理學的視角思考問題的習慣。還要定期組織專家、學者開展課程學術報告,介紹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以報告為契機豐富課程學習內容,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積極吸引學生參加科研,以科研促教學。

4 充分利用課外知識,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

心理現象雖然復雜多變,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它終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心理學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心理現象都能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許多心理現象帶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和學習充分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后不斷觀察周圍和反思自我,舉一反三,學習起來更有興趣、更有主動性,能學有所用。典型案例中心理現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較特殊的條件下產生的特殊心理現象,通常情況下是觀察不到的;同時又能科學的解釋心理學中最為基本的心理規律和現象。古今中外這樣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和間接知識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文學作品是一種間接知識,是經過藝術加工或虛構的“間接知識”,經過選擇,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眾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為表現進行心理現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引導學習者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體驗或困惑作為心理學教學資料,充分提取過去的認知經驗,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和理論進行討論和分析。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學習問題、感情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自我意識偏差等問題都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重要話題,這不僅對學好心理學有幫助,同時對學習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長起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怎樣幫助學生解決由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所帶來的心理困擾,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問題,理應成為我們心理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5 改革考試模式,讓學生心理學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改革考試形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方法:閉卷、部分開卷部分閉卷、開卷、論文、口試、實驗、研究報告等。選擇何種考核方式應根據課程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和應用程度來確定。幼師心理學對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可采取部分開卷部分閉卷的方式考核。對于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采取部分閉卷考試,而對于要求學生實際應用的部分采取開卷考試。考試內容要體現教學內容的整體化,既要注重學科內部的整合,也要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注重試題與生活,與學生實際的聯系;注重基礎知識應用的測試。成績的評定方式決定了教與學的取向,在對成績評定方式改革時應以注重基礎、注重能力、注重創新為指導,合理確定動態評分原則。要改變過去那種一門課程的成績由一次考試決定的做法,強調過程考核。過程考核要細化成幾個模塊:課程參與情況+課堂互動+平時測驗+實驗(踐)情況課后作業,每一模塊有一定的權重,系統規劃幾個模塊的評價體系。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幼師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優化的幼師公共心理學成績考核模式,應確立科學的成績考核目標體系,建立多種考核方式相互補充的機制,建立系統的成績考核的管理規范。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關系到幼師心理學教學的成敗和教學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沒有恰當的教學方法,就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正如巴班斯基所說:“現代課堂教學的鮮明特色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乃是有意識地選擇某一課題的主要教學方法,所選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決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中的任務。”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升人生境界。另外,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應用學科、基礎學科,既具有自然科學的嚴格性、謹慎性、實驗性,又具有人文科學的社會性、靈活性和生動性。因此,教師要在工作之余,開展學術活動,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擴充知識,以提高教學質量和自身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姜言波.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心理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探討《考試周刊》,2011年第80期.

篇7

【關鍵詞】醫學院校;普通心理學;教學方法;主體參與性

普通心理學是所有心理學專業學生入學后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在心理學體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普通心理學都受到各高校的重視。而醫學院校開設的心理學專業多偏向臨床心理方向,偏重于心理疾病、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等方向的實踐性較強的學習,普通心理學課程的意義對于醫學院校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如師范院校心理學專業學生那么重視,在醫學院校心理學專業普通心理學教學中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將所掌握的知識運用于學習與生活之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與生活事例相聯,理論聯系實際

普通心理學的“普通”在于它介紹的是心理學的一般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可以將普通心理學的教材內容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從身邊發生的事情引出心理學的概念或理論,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在講到記憶編碼的時候,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有時遇見熟悉的朋友,話到嘴邊,居然忘了對方的名字?”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問題,形象地理解這記憶編碼的本質,并學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生活現象。尤其是醫學院校的學生,各門課程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為了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可以在學生學習完長“時記憶信息存儲的條件及方法”、“遺忘規律”的理論知識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以“如何提高自己的記憶力”為題展開討論,這樣不僅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參與性,而且可以達到根據所學知識調整學習方法,提高記憶力的目的。

二、運用啟發式教學,創設學習情景

在普通心理學的教學內容中經常會涉及到一些專有名詞和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講解這些名詞或概念,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創設科學的學習情境,使抽象的概念變為生動的內容,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使學生深刻理解,加深記憶,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介紹“功能固著”這個名詞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對事先準備好的工具進行習慣用法的練習,另一組直接用準備好的工具解決問題。通過兩組學生解決問題的結果,啟發、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思考,最后由老師歸納、解釋并總結出“功能固著”的概念,使學生對“功能固著”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樣,在講解“定勢”這個名詞時,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體驗“陸欽斯定勢實驗”,使學生對“定勢”這個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總而言之,在普通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啟發學生,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熱情,這樣才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好心理學基礎知識,才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增加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許多接觸過普通心理學的學生往往被繁多的概念,抽象的理論所厭倦,他們感到所學的內容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與自己原來想象中的心理學相距甚遠,興趣驟然下降。其實,心理學所涵蓋的領域非常廣闊,涉及到社會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普通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分析社會上的熱點問題或密切聯系專業的話題,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習普通心理學的興趣。例如在學完“情緒”這一章節后,可以讓學生討論發生醫療糾紛的醫患關系的心理特點有哪些,怎樣從心理建設的角度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學生在這種脫離課本的熱點問題思考和討論中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的意愿增強,在討論中學生學會如何將所學的知識用于現實問題的分析之中,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洞察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求學態度,對將來走向醫療崗位的醫學生有重要的意義。

四、增加課堂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

課堂教學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那么這個課堂就缺乏生機。有效的教育教學是由教和學組成的雙邊交互活動,通過實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可以更深刻理解正常人的心理特點,掌握普通心理學相關理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自行設計或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的機會,如利用多媒體視覺呈現的方式讓學生體會“錯覺”、“知覺的特性”、“注意起伏”、“注意廣度”等心理現象;也可以播放一些短小的視頻,如《腦力大挑戰》,讓學生體驗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也可以利用實驗教具完成“漢諾塔”、“差別閾限”等實驗。這些活動需學生親自參與,既動手,又動腦,學生對之往往很感興趣,參與熱情高,花費的時間較少。不僅可以調節學生因長時間學習產生的緊張情緒,適當放松身心,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也達到了鍛煉醫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將平時成績落實到實處

筆者在普通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對班級的學生進行學習情況的普查發現,學生從沒有或很少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這種不良的學習習慣與目前的大學學習評價方式有很大的關系。目前大學課程學習評價方式主要是由平時成績期和末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盡管平時成績也細化到出勤、提問、小組討論、課后作業等項目,但是能夠落實到實處的較少,在學生的心目中期末考試成績的好壞是學習評價的主要依據。這種評價方式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重視書本知識,不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導致學生以考試為學習的最終目的,從而喪失了自主發展的機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向學生強化并落實學習過程的評價目標,如通過布置作業、提問等方式,讓學生鞏固以往學過的知識;設立學習小組,提供小組討論的機會;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設置測試題和思考題,隨時檢查學習與教學效果。將學生各項的完成情況都計入平時成績,提高并強化了學生進行探索和主動參與的學習行為。

六、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于指導地位。其指導作用的效果,主要取決于教法是否適宜,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素質,提高教學質量,以促進普通心理學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必須樹立起教學改革和創新的理念,根據學科前沿、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等方面設置教學重點,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式,努力開展研究性教學,擺脫傳統教學中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同時,學校應努力為教師創造再學習的機會,通過專業培訓、學術研討會等形式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總之,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實現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高校普通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既要注意教師的教,又要注意學生的學,把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他們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普通心理學的學習效果。同時,醫學院校的心理學教師要注意醫學生的專業特色培養,將心理學與醫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符合培養要求,滿足新知識時代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江成承.“普通心理學”課程課堂互動模式探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10

[2]曾偉楠.啟發式教學法在普通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教育創新.2009,9

[3]馬燕.普通心理學課程實驗教學之思考――基于高師院校教育高校普通心理學教學研究.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J].2009,4

[4]陳向麗.普通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11,8

[5]宋迅.高校普通心理學教學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7)

.

? i h ?]? @?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參考文獻:

[1]著眼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核心――兼談改進高校教學督導工作的路徑 梁文明 謝華 《高教論壇》 2005年06期

[2]傳統教學模式與情景式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 秦國際 周甲文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 2010年02期

篇8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學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心理學現已成為各類高等院校中的專業必修課之一,目的是在于學生能夠掌握教育心理學的技巧和基本知識。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學習教材每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進而導致學生學到的教育心理學知識落后,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成效,極其不利于學生在社會中,競爭力的提升。由此可見,針對高校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和教材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使用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講授都以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來進行的,一是著重強調實際教育服務,過去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大多都是以實際教育為起點,都一致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心理上出現的種種現象都是教育心理學的探討的對象,所以現目前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從基礎知識、審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訓等方面來進行組織開展的。因此這樣就失去了對教育心理學其本身教育價值和學科價值。二是偏向對基礎的研究討論,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核心內容主要以對知識的表象與獲取為主要核心,結果導致認知心理學和探究主題的反復交叉,進而忽視了對教學的實際需求。這兩種問題的出現不僅限制了教育心理學自身的發展,也導致教育心理學難以對教學本身實踐運用起到有效的教學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國教師長期采取演講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重結果輕,注重理論知識且輕于實踐運用。但往往在實際課程中,授課教師在不斷的講課,學生在拼命的記,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對于心理學來說,這種書面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來講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反而不能讓學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學教學知識,在以后的學習實踐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此外,我國教育心理學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筆試考試的形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試前拼命學習,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對高等院校的教學目標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二、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途徑

(一)改進課程結構

在對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途徑中,首先是需要對課程的結構進行改進的。改進課程結構就是對教學重點進行調整。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教育心理學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對人才的能力關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途徑中,高校教師也應將把重點放在“心理學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介紹心理學教育,如何培育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有著關鍵的作用。通過學習心理、心理學的教育這兩個內容展開教育,實現對課程結構的改進,才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二)教學內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學習教材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很多社會上比較先進的教學知識無法從教材中體現出來,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育心理學教學課程的改革過程中,高校教師應把教材內容及時的做進行更新,應與社會中較為先進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相結合,并詳細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學習知識進行科學整理和合理的篩選,這樣才能保證知識對學生有一定的作用性,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注重實踐操作

教育心理學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決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升學習和教學質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學中應該是解決問題、技能學習、知識學習、動機激發、品德態度等部分內容。比如:在“動機激發”中,如何把現有的成功案例對動機進行有效的激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敗因素中如何進行原因總結,通過自身的效能進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識學習”中,需要通過直接、概括將簡單的知識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態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學習等方面的學習內容,并且要對個人品德規范和相關論述中進行說明。

(四)教學中體現教學情境

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教師應采取實際案例分析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后在提問中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學情境模式能夠促使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思維方式。因此,老師應把自己從傳授者變成引領者,在上課過程中給教學創造情境,準備實際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開展學生小組討論,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并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學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課程之一,探究教學和課程的改革只是為了其他課程以后的改革創新提供方法和經驗。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師進行綜合調理整治,師生之間實現積極配合協調,從而實現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王大順.高師院校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河西學院學報,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學課程中的探究教學構想[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0:162-163.

篇9

【關鍵詞】 普通心理學;教學方法;幼兒園管理

幼兒園管理專業是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4年的新設專業,在國內也屬于新興專業,《普通心理學》是幼兒園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為學生提供了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本人在授課中發現,許多學生起初對心理學有粗淺、非理性的興趣,對心理現象有很強的好奇心,學習愿望比較強烈,然而接觸一段時間后,興趣大大減弱。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學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經驗形成的對心理學的錯誤或不切實際的認知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全面系統傳授,而忽視將理論與學生的專業、生活實際相結合,這種片面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認為心理學充滿枯燥理論,遠離生活實際,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學習興趣下降。[1]

因此,如何在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密切聯系幼兒園管理專業特色,培養他們建立科學的心理觀和理性的心理學興趣,了解心理學研究以及如何開展研究,同時探索適應學生年齡和需求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成為當前《普通心理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就目前幼兒園管理專業《普通心理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分析目標與對象:教學方法研究的邏輯起點

1、明確教學目標

普通心理學是繼教育學、管理學之后,幼兒園管理專業學生接觸的有關心理學方向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既要闡明心理學的學科基礎概念和基本理論,概述各分支學科的特點,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要為后續課程,如學前兒童發展科學、學前教育心理學、教育與心理測量等課程奠定基礎。

2、把握教學對象

由于普通心理學的授課安排是在大一,這階段的學生普遍還保留有中學學習的習慣和思維意識,被動、死板,缺乏自主學習與研究意識。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倡導問題意識,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和理論聯系實際性,向學生展示學科全景,培養建立學生學科思維,弘揚科學精神作為輔助教學的一個側重點。

二、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研究的基本場域

1、進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選用上,國內使用較為普遍的是北師大(彭聃齡)版的《普通心理學》教材,或是學前教育基礎課用書科教(李傳銀)版的《普通心理學》教材,這兩本書的共有特點是都比較強調心理學的“一般”和“基本”理論、基本實驗和基本原理。學生在閱讀時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論多、內容抽象、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興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慮幼兒園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及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教材改革,對部分心理學知識內容進行有意識的調整與刪減。教材改革主要考慮三點:一是普通心理學與幼兒園管理專業方向的結合;二是普通心理學與其他專業課程(如學前兒童發展科學)的協調;三是普通心理學與學前教育學科前沿的結合。比如,在注意、記憶、思維、語言等章適當增加學前兒童發展特點的討論;在工作動機和組織行為章節,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編制課程教學大綱及教學設計

根據幼兒園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重新編制《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課程簡介,主要包括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目標、課程的基本內容、先修課程及后續課程;第二部分為課程教學總體安排,包括學時及學時分配、推薦教材及要求、開設本課程需要的教學環境、設備條件及學生基礎條件的說明、考核方式及內容;第三部分為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包括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學生練習、實踐教學及相關必要說明。

在以往的授課經驗中,教學大綱僅僅限于授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使用,學生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但在此次教學改革過程中,在學期一開始就以電子講義的形式將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課程基本內容及教學安排、學習重難點及教學要求等向學生進行詳細說明,讓學生充分了解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使學生明確課程需達到的水平。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其一可以使學生很直觀的了解到課程的內容,方便其進行學習規劃,建立自主學習意識;其二當課程學習結束時,進行學習自我考核和評價有了依據;其三學生還可以根據推薦書籍和文獻閱讀,擴展知識范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培養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研究的意識導向

教學活動的組織從強調學科內容的完整性逐漸轉向強調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關注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要在以下五種意識的主導下展開:

1、課程資源意識

根據精選后的教學基本內容,搜集大量的視頻與圖畫資料,豐富課程資源,并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刺激學生的感性認識,逐步引導總結出理論知識點。如對感知覺的規律、視錯覺現象等內容采用圖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觀的讓學生得出相關結論,提高教學效果。

2、知識的應用延展性意識

多角度加強心理學的應用性與趣味性,便于學生更直觀、感性的將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利用案例和故事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和理論,當教師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其對特定教學內容的獨特理解和真情實感時,學生往往會產生難以忘懷的感受。[2]同時,在教學中引入社會熱點或前沿問題,比如近兩年比較火的節目《最強大腦》中個案,來討論說明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更能夠讓學生產生共鳴。

3、問題反思意識

設置問題導入,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如通過“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現的不一樣?”的提問引出人格問題的討論,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精神,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加強學生對心理學理論知識的運用。

4、職業意識

在授課中加入職業意識培養,通過創設職業情景,進行互動式教學,比如針對情緒這一章,可以通過設計“如何緩解應對新入園學前兒童分離焦慮情緒”,讓學生組建項目研討小組開展分析討論,學生既了解到未來將要進入的職場問題,同時激活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趣味性和實用性。

5、知識的整體性意識

及時總結教學內容,建構合理的知識體系。教師通過課前提問、課后布置練習來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在每章課程內容結束之后,首先由學生對本章知識點歸納梳理,并以框架圖表的形式繪制出來,再由教師點評總結。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建構起完整的知識系統,使他們明白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也為期末復習做好鋪墊。

四、教學評價:教學方法的檢驗

科學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又能夠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觀。課程考核應兼顧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和課堂主動性的培養,將考勤、課堂表現、小組討論項目參與度、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結合起來,再根據期末考試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考勤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占20%,小組討論項目參與度和課堂表現占30%,在課堂反饋調查中發現,93%的學生認可并接受此考評方式,同時對開展自我測評和小組互評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和期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手段,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有利于他們培養自我學習、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識和主動性,而這也是課堂教學應追求的目標。

總之,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課程與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所制約,受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的影響,改革需要綜合考慮四者的交互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學科基本內容,提高學生興趣與關注度。

【注 釋】

[1] 陳向麗.普通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11.8.

[2]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篇10

積極心理學是近些來年逐漸興起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在吸收借鑒已有的成熟心理學研究手段的基礎知識,以更加科學的檢測手段、更加完善的實驗手段,深入探究以美德為代表的人類積極一面,呼吁今后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應該是研究人類作為智慧生物的有點,實現消極心理學向積極心理學的轉化,再次基礎上,不斷提升人類整體的素質,提升人類的 生活質量與水平,對于人類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積極心理學的現狀

心理學作為一種社會科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背負起一種社會責任,并在自己的領域不斷幫助人類,取得社會的進步、自身的發展、生活的幸福。解除人類心理上的疼痛與精神上病痛、為普通大眾尋找一條通向幸福的道路、對天才的發掘是心理學的核心任務,在幾百年的歷史當中,心理學不斷發展,不斷地幫助人類獲得心靈上的解脫、精神上的釋放、為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幸福生活、培養了諸多社會人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心理學的發展方向發生了偏離,為了撫平因戰爭而受傷的心靈,愈合戰爭的傷痕,心理學在研究的重點與實踐的方向上不自覺得向前者轉移,忽視了后者的要求,我們不得不承認,心理學的這種偏離對于幫助當時的人們走出戰爭的陰影,迅速的振作起來,鼓起生活的勇氣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人們不再需要心理學的這種過度的關懷,而是希望心理學能夠幫助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能夠挖掘自身的能力。這種社會訴求不斷強烈,心理學為了適應這一轉變,開始對自身的研究領域與探究重點進行轉換,將自己的研究重點與服務對象放眼于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于一部分痛苦的人,將更多的努力放在幫助人類獲得幸福生活方面。

積極心理學并不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摒棄,而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揚棄”繼承了傳統心理學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有效地測驗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將這些研究方法進行創新,這使得積極心理學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并以自身符合社會需求、滿足人類要求的理念與實踐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與喜愛,從而實現了積極心理學的轉型。使得積極心理學更傾向于應用、更傾向于發展與進步。

二、心理學意義

可以說積極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出一種人文主義的人人本思想,提倡人性的解放與回歸,與傳統心理學治標不治本的片面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力求回歸到心理學最開始的目的與功用上,從而實現心理學在社會意義上的作用,展現出人性的真善美。積極心理學關心的重點是如何把人便成人,由一個自然人變成真真意義上的社會人,實現人的社會學價值,并且在此基礎上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實現人與社會的同一,人類社會經過幾百萬年的發展,社會模式、生活形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們不再像自己的祖先一樣為了生存而絞盡腦汁,優越的物質生活,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條件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們享受著舒適的生活,便捷的交通,高速的網絡,但是如何才能獲得一種幸福的生活,則困擾著絕大多數人,積極心理學正是力求幫助我們找到幸福的途徑,完成當前心理學最為緊迫的時代使命。

三、教育學意義

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認知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將促進人類的發展視為自身的終極目標,對心理學做出新的解讀,認為心理學應該回答什么是人,人類追求什么的問題。新興的積極心理學一方面反映出心理學對自身發展方向的修正,另一方面反映出時展的新要求。近些年來,教育領域開始逐漸的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對教學目的、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從過去那種過于重視學生的量化分數,轉變為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完善的健康人格,在強調以積極合理的方式,既實現教學活動的目標,又能追求教育本身的價值,這種教育上的訴求逐漸與積極心理學結合起來,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將積極心理學引進到教育領域,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引導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觀。有助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積極心理學促進了教育學理論與時間的發展,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教育學之中,能夠開拓教育學研究的領域,創新教育的方法與手段,更新教育學理論。保證了教育學的健康與發展,從教育層面,幫助人們尋找通向幸福的手段與途徑。積極心理學對教育學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產生了十分積極的意義。幫助教育學不斷更新自身,符合時代的要求,從而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有著健全人格的全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