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業發展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輕工業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輕工業的發展,對增加就業量、增強進出口貿易、服務“三農”、促進經濟的提升以及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債務危機爆發后,因為全球的需求萎縮,我國輕工業的發展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我國輕工業企業越多、發展越壯大,受到波及越大,受到的挑戰越嚴峻,例如,我國沿海制造產業有著“世界工廠”之稱,但是由于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勞動力不足、利潤率下降、貨款困難以及海外訂單大幅減少等等原因,使其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目前我國輕工業面臨的最主要挑戰有:比較優勢不明顯,融資難,技術、結構、質量的矛盾依然存在等等。
1 輕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輕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差,研發環節比較薄弱
就目前來講,我國輕工業中發展最多的是中小型企業,并且其中大多數為民營企業。此種中小型民營企業存在的特點就是門檻相對較低,布局分散、凌亂,這是導致創新能力差、研發環節比較薄弱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就沒有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的能力與土壤。由于缺乏創新能力、研發能力,使得企業重復建設的現象非常突出,經濟效益得不到提升,大多數生產主要以加工型或者原料型為主,生產出的產品結構水平底,技術附加值不高等。
1.2 輕工業增長方式存在結構性矛盾
目前,我國輕工業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企業分布相對分散,而大型企業在核心技術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國家化資源配置能力方面也嚴重缺乏。企業生產同質化嚴重,且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以初加工產品居多,各個品種之間的結構布局也嚴重不合理。從輕工業結構的視角來看,市場競爭力不強。
1.3 輕工業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不到位
我國有相當一部分輕工業企業發展存在著污染嚴重、工業消耗巨大、生產產品質量差的問題,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沒用采取循環經濟、綜合利用的方式來進行生產,節能減排不到位,依然采取粗放的增長方式。
2 解決輕工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2.1 改變經營戰略,開放實施“特色輕功”
提高技術含量是目前我國輕工業發展最需要做的事情。開放實施“特色輕功”、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經營戰略對提高我國輕工業市場競爭力至關重要。之前我國輕工業市場競爭力低,所獲取的經濟效益低,其原因在于生產技術含量不過關、生產處理過多是原料加工等等。增強產品層次的更新與多樣化是當今輕工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首先,“請進來”。所謂“請進來”就是要接受發達國家經濟輻射,利用發達國家的相關資源來促進我國輕工業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但是,資源的“請進來”不能原封不動地利用,應該根據本國實際情況來進行,結合資源特色,這樣才能發揮作用。其次,“走出去”。將我國特色輕工產業分工鏈條中的一部分放在區外更有優勢、更合適的地區,這對產業整體優化具有重大意義。
2.2 建立輕工業園區
建立輕工業園區,對解決我國輕工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國輕工業企業數量非常龐大,布局不合理、分布較為廣泛,而建立主題輕工業園區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將存在一定關聯的輕工業、生產同類產品的輕工業集中起來,建立主題輕工業園區,這對形成規模,真正做強、做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此同時,要以點帶面地發展,通過產業的關聯帶動,延長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產業的進步與發展,促使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2.3 加強創新體系的建設
要想提高我國輕工業的發展,解決輕工業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創新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那么首先要推動、扶持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尤其是重點骨干企業。企業中一定要建立技術開發機構,大力實施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加快利用速度,并且轉化成科技成果。輕工業若想走向高科技發展以及推動“特色輕工業”的發展就必須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因為它是發展的保障與支撐,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政府要大力扶持企業技術創新,給予政策、資金幫助與投入,還要建立技術創新機制,以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財政以及外資互動的新體制。最后,要不斷完善風險投資體系和機制,政府大力支持風險投資公司,而風險投資公司本身也必須要不斷提高管理、經營的能力,使其在輕工業的發展中發揮應有作用。
3 總結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輕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解決了我國就業難、進出口貿易不景氣的問題,也很好地為“三農”提供了服務與幫助,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隨著一些主客觀原因的出現,如債務危機等。我國輕工業發展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融資難技術,結構、質量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必須要解決好我國輕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從輕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對解決輕工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對策進行探討分析。希望對輕工業的發展起到借鑒的作用。
篇2
政協二屆會議以來,廣大政協委員就“如何振興我市傳統輕紡工業”等相關議題提出了許多高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關部門。對此,市政協提案委、財農委組織部分委員在喬萬榮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后到二毛紡廠、皮革廠等企業進行了帶案視察,并和有關部門、部分企業代表進行座談,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輕紡工業基本狀況
輕紡工業是我市歷史悠久的傳統支柱產業,曾是全市利稅貢獻最大、從業人數最多的行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輕紡工業一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過非凡貢獻的產業,占工業總產值65%,利稅70%左右,財政收入33%以上,就業人數達12萬多,在我市經濟發展史上書寫了輝煌篇章。上世紀末,由于受政策、體制、管理、設備、人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輕紡工業全面滑坡,國有、集體企業逐步停產、破產。到本世紀初,衰落到谷底,僅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0.6%左右。近年來,稍有所回長,20xx年,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的0.9%,20xx年1—6月份完成總產值7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3%。我市輕紡工業的基本特點是產業分布較廣,各縣區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裝、紡織、皮革、皮毛、醫藥及工藝美術等十多個種類;有食鹽、食品、飲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幾百種產品。這些產業的發展壯大,將對我市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穩定社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與我市毗鄰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資源狀況與我市基本相同。近年來,鄂爾多斯市緊緊抓住國家能源戰略西移的機遇,依托資源優勢,開展科技創新,在重點發展能化產業裝備制造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輕紡工業,帶動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1990年全市輕紡工業總總產值7.56億元,占全市工業總值的56.97%。20xx年全市輕工業總產值70.16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8.45%。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鄂爾多斯市通過國有企業改革,將優勢輕紡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激活了企業經營機制。同時,政府對鄂爾多斯集團等強勢企業進行重點扶持,采取撥款支持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協調金融機構解決企業資金困難、鼓勵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協調金融機構解決企業資金困難、鼓勵企業打造名優品牌、建立輕紡工業園區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爾多斯集團等龍頭企業,不僅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壯大,也創造了鄂爾多斯品牌形象。20xx年,全市輕工業總產值達到114.34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輕工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當地工業經濟多元發展,也有效地緩解了就業壓力。鄂爾多斯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二、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主要問題有:一是我市輕紡工業總體上技術含量低,生產規模小、市場份額少、競爭力弱,處于自由發展、自我生存狀況;二是國有集體企業紛紛破產關閉,民營企業各自為戰,影響做大做強;三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在輕紡工業上沒有存續的知名品牌,毛紡、地毯、制革及制鞋等傳統優勢產業已退出市場;四是在農產品加工上,處于小、零、散狀態,加工簡單,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業產品為原料進行深加工,如進行日用化工等終極產品生產、拉長能源化工產業鏈的項目幾乎是空白;六是當地城鄉居民就業率底,就業結構不合理。
影響我市輕紡工業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產業“擠出”效應影響,能源化工大項目與地方產業發展聯系不夠緊密,帶動不了輕紡工業的發展。二是能源化工產業巨大投資回報,影響了投資者的創業心態,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門領導者的政績觀,影響了持續發展理念。三是對輕紡工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宏觀政策措施不強。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扶持輕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業管理缺失,政策引導困難,協調服務滯后。過去輕工業由政府一個職能部門管理,現在,輕工業主管部門撤銷,其職能分解,造成行政資源分散,難以發揮應有的引導調控作用。五是扶持資金分散、總量少,企業自籌資金困難,技術改造、產業升級無法實現。目前,市上還沒有扶持輕工業專項資金,對輕工業的發展不能從整體上宏觀調控、形成合力。六是觀念落后,政策滯后,錯失了國有向民營和股份整體轉制,利用原國有企業的技術、市場優勢,趁勢做大做強的時機,在改革上往往是關門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產要素。七是民營企業的一些經營者眼界不寬,存有抱殘守缺,“寧為雞首、不為牛后”的思想,不思進取、不想聯合重組、影響做大做強,致使目前產業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產業龍頭,發揮不了規模優勢。
三、振興和發展輕工業的對策建議
1、提高認識,進一步明確振興榆林輕紡工業指導思想。各級領導要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輕紡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竟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加快農業產業化進 程、增加農民收入、優化產業結構、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擴大社會就業、促進城鎮化等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認識到重工業是強國工業,輕工業是富民工業。要吸取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驗教訓,未雨綢繆,要學習毗鄰地區如鄂爾多斯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要認識到我們有充裕的土地資源、原料資源、勞動力資源的發展優勢。
2、制定政策措施,確保輕工業健康有序發展。建議市委召開常委會、政府召開常務會,專題研究我市輕紡工業發展思路和對策,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關于振興和發展輕紡工業工作指導意見,制定10年規劃,要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恢復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現有產業,鼓勵發展新興產業,明確發展的總體思路。要從發展目標、領導機構、扶持措施、考核督辦等方面全面指導我市振興和發展輕紡工業工作。從而使我市輕紡工業逐步走上健康和諧發展的軌道。
3、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多元化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要改變目前我們“跛腳”發展方式,即重工業“一條腿粗而長”,輕工業“一條腿短而細”的不合理狀況。要大力發展輕工業,應在政策上給予傾斜,資金、技術上給予支持,項目的引進上有所側重。要堅持三個“兩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產業,又要抓傳統輕紡工業;既要抓大型企業的引領,又要抓中小企業的發展;既要抓國有企業的改制,又要抓民營企業的發展。建立三個反哺機制,即工業反哺農業;重工業反哺輕工業;城市反哺農村。大力發展毛絨、紡織、服裝、食品等傳統產業。
4、理順行業管理,加大協調服務的作用。一是要扭轉輕工業管理方面的混亂和缺失,明確經委行使輕紡工業行業管理職能,引導輕工業健康發展。二是政府成立類似于“扶持南部發展辦公室”的臨時機構,或成立輕紡工業發展振興指導小組,由市政府有關領導任組長,經委,發改委、財政局、農發辦、農業局、林業局、科技局、中小企業局等部門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經委,這樣可以整合行政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門的相關政策,集中各類扶持資金,力爭到2020年左右,實現工業經濟結構趨于合理,輕工業自身健康發展的目標。三是鼓勵支持輕紡企業成立聯合會、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實現自由發展。
5、加快園區建設,力爭項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確定在榆林經濟開發區建設輕工業園的建設步伐,盡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行業準入條件,吸取先進技術,充分利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契機,通過招商引資、聯合重組、政策優惠等措施,創造條件,吸引各種經濟成分的輕紡企業入園,引進國內外大型輕紡企業集團落戶榆林。把園區建設成具有經濟規模最佳,專業化程序最高,擁有生產、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現代化紡織工業生產基地。到20xx年,總投資9600萬元,建成毛紡、制衣等傳統產業集中園區。
6、實施品牌戰略,引領企業的發展壯大。一是要把“繡雞牌”毛線、“古城牌”毛毯、“長城牌”地毯、“嬌舟牌”呢絨、“三愛牌”服裝、“天舟牌”羊絨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經具有寶貴財富的馳名品牌保留住、宣傳好。二是要在傳統輕工企業實施改制時,必須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隊伍,門不關、人不散。即使是破產企業,相關部門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標保護專項資金,確保商標在近期內不被注銷。通過政府整體打包積極尋找合作伙伴,用無形品牌調動有形資源,讓老品牌展現新魅力。三是要創新機制。從研發人才培養、專項資金扶持、創新成果激勵等方面支持和促進新產品的研發,制定高質量、高標準的具有地方特色產業產品質量標準,用特色化推進品牌化。四是要加強產品宣傳力度,政府應在扶持經費中專門列支一塊用于補貼支持本地產品在國家級媒體上的廣告宣傳。
篇3
近年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發展工業學**”戰略部署,牢固樹立工業強區理念,深入實施“企業服務年”和“項目推進年”活動,工業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呈現出勃勃生機。2010年,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72.1億元、增加值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7.9%、30%;落實招商引資項目344個,合同引資91.65億元,實際到位境內資金51億元、境外資金180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2%、57%。今年一季度,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規模工業完成總產值15.7億元,同比增長50.6%;實現增加值4.39億元,同比增長21%;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63億元,同比增長76.3%;落實招商引資項目112個,實際到位境內資金17.1億元、境外資金9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25%、36%;實現了首季“開門紅”?,F將工業發展情況具體匯報如下:
一、加大投入,全力加速平臺建設
搶抓示范區建設機遇,加大投入,加快進度,力促平臺加速建設。去年,全區各類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近7億元,新入駐企業85家,集聚效應明顯,承載能力增強,其中**經濟開發區規劃擴園至30平方公里,當年征地2700畝,拆遷房屋10萬平方米,新修主干道5.3公里,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87億元,新增規模企業11家,引進到位資金11.6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0.8億元;**工業園與市開發區聯片發展,擴至12平方公里,征地1600畝,拆遷房屋4萬平方米,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5億元,正在申報省級開發區;**、**、**等鄉鎮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580萬元,入駐規模企業1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6億元。
二、創新方式,強力開展招商引資
始終堅持招商引資主戰略,樹立“第一要務是發展,要務之要是招商”的觀念,進一步創新方式,加強以企招商、駐外招商,聘請40名規模企業負責人為招商顧問,新設立**、**、**3個創業者協會和山東招商聯絡處;區領導帶隊外出43批次、226人次,主動“找”商,認真“選”資。當年僅在建(含續建)工業項目就有340個,實際到位資金34.2億元,占全區招商引資總額的85.3%,其中投資超千萬元工業項目有50個、超五千萬元工業項目有15個、超億元工業項目有10個,**晶潤微電子、鯤鵬電子、利保露飲料等項目均已簽約、即將落地。由于示范區政策優、品牌好,招商跟進快、力度大,目前正在接洽或即將落實的意向重點項目尚有70多個。
三、突出重點,合力推進工業項目
對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由區領導聯系包保;對投資超億元的重點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個常委、一個班子”的常委負責制;對投資超5億元的重大項目,專門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去年全區工業投資再創歷史新高,共完成投資16.3億元,同比增長64.2%;項目落地建設速度加快,其中投資10億元、征地614畝的江淮電機產業園,一期15萬平方米廠房已開工建設;龍興公司與新騰飛建筑陶瓷合作投資1.5億元的龍騰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投產;投資1.72億元的凱旋大麻新上10萬錠大麻精紡項目,1號車間已建成投產;投資億元以上的金城齒輪、明牛服飾均已開始投產;同時,保威特梭造紙機械、錦興合成革、龍騰壓鑄鋁、科瑞達化工等項目還填補了全市同類行業空白。
四、扶優壯強,著力壯大骨干企業
堅持把做大做強作為著力點,支持企業產業升級,推動企業加快技改。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去年共完成技改投資4億元,同比增長60%以上,全區現已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品5個,省名牌產品6個,國家免檢產品8個;企業參與編制國標9項、行業標準16項、擁有發明17項、專利44項;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骨干企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年新增規模企業35家,總數達96家,產值超億元企業有16家、超5億元企業有3家,其**淮電機產值達13.6億元;列入省重點調度的10戶工業企業實現產值43.4億元,已占全區工業產值的60%以上。
五、優化環境,大力幫扶企業發展
加大政策兌現力度,年初兌現了2010年度發展工業有功之臣、“十佳”工業企業和優秀法定代表人獎金共328.25萬元。加大瓶頸問題協調力度,組織8次政銀企對接活動,幫助企業、園區融資6.1億元;加大土地復墾、建設用地增減掛工作力度,幫助工業項目解決用地3050畝。加大效能提升力度,全面開展行政服務首席代表負責制和“一站式”服務,認真執行“兩告知一簽字”制度;嚴格運用“發展環境千人評”結果,堅持有案必查、查必到位。加大開發區領導力度,成立由區委常委任組長的**開發區工作責任組,實行工作例會、現場辦公、協調督辦、函詢約談等五項制度,加速推進開發區主平臺建設。
今年,我們將緊緊抓住示范區建設機遇,繼續堅持工業化核心戰略,以園區建設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跨越發展為目標,精心實施工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啟動“四個百億”工程,即:**經濟開發區百億園區、**工業園百億園區、先進裝備制造業百億產業、工業增加值百億元。力爭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00億元以上,增長35%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27億元以上,增長35%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增長40%以上;招商引資境內外資金分別增長30%以上、20%以上;新增規模工業企業40家以上、億元企業5家以上。實現全區工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為此,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合力攻堅,建設發展平臺。拓展**經濟開發區,籌建省級**經濟開發區,全年各類園區建設投入11億元以上、新建成10平方公里以上。**經濟開發區全年投入建設資金7億元以上,新建成3平方公里以上,同步啟動與市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鏈接區2平方公里建設;**工業園爭取升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全年投入建設資金3億元以上,新建成2平方公里;**工業園修建道路1.5公里,啟動路東二期工程;**工業園修建豐樂大道1.2公里。
二、強化項目,增強發展后勁。充分發揮項目對工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創新項目引進方式,加快建設速度,切實增強發展后勁。綜合運用“一圈一帶一長廊”政策疊加優勢,主動出擊,加大力度,將招商引資與承接產業轉移、做大做強現有企業、推進全民創業相結合,力爭2011年新引進工業項目100個以上,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總投資40億元以上。
三、加強引導,促進產業集聚。啟動“工業大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十大產業園規劃建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今年重點打造節能電機、汽車零部件、大麻紡織、新型建材和輕紡服裝加工5個專業產業園,加速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
篇4
一、2007年發展情況
目前,我國建筑材料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主要建材產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石材和墻體材料等產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同時,建材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逐年下降,各種新型建材不斷涌現,建材產品不斷升級換代。
(一)產量、效益大幅度提高
預計2007年水泥產量13.8億噸,平板玻璃5.3億重量箱,衛生陶瓷11000萬件,建筑陶瓷35億平方米。全行業利潤總額650億元,增長29%。
(二)大型企業集團加快兼并重組步伐
中國建材集團、中國中材集團、海螺集團等加快兼并重組步伐,水泥生產集中度明顯提高,大大提高了我國建材工業的實力。
(三)科技進步取得了重大進展
日產10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日熔化900噸浮法玻璃生產線、日熔化200噸超薄玻璃生產線、年產12萬噸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等新技術新裝備實現了國產化,并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四)產品結構得到調整
采用自主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和裝備建設的生產線已達800多條,新型干法水泥比例達到55%以上。浮法玻璃生產線已達145條。浮法玻璃比例達87%。新型墻體材料、新型保溫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得到飛速發展。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為航空、航天、兵器、電子、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加快
經過這幾年上大壓小,兼并重組,淘汰落后,能耗高的濕法窯、中空窯、一部分落后水泥小立窯已相繼被淘汰。全國原有206條濕法窯生產線,生產能力3500萬噸,目前,除了西部少數煤炭價格便宜的地區尚有500萬噸濕法窯還在生產外,其它地區已經基本淘汰。2007年淘汰落后水泥熟料4828萬噸,落后水泥產能8000萬噸。
裝備水平的提升使我國水泥工業能耗顯著降低,2007年噸水泥綜合能耗138千克標煤,比上年減少4千克標煤。
二、2008年發展重點
2008年建材工業要繼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宏觀調控,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鼓勵發展先進生產力,加快淘汰落后,努力調整結構,把建材工業建設成為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原材料及其制品工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在發展節能建材、建立循環經濟的基礎上,加快建筑材料升級換代,實現資源能源節約。
2008年重點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推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著力推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用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到“十一五”末,實現我國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達到70%以上,浮法玻璃比重達到90%以上,玻璃纖維池窯拉絲比重達到70%,新型墻體材料比重達到50%以上,以及企業規模化水平和行業集中度明顯提高等目標。
(二)以節能減排為中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之路,堅持發展循環經濟,做好節能減排。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和《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把水泥工業節能減排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為目標,以水泥為重點,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手段,依靠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依靠市場運作,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篇5
縣鎮位于最北端,距縣城23公里,與區、區、區和三臺縣交界,地處兩市五縣(區)八鎮交匯之地,是北部重鎮,素有“北大門”之稱。全鎮幅員面積81.88平方公里,下轄1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0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總戶數15492戶,總人口39901人,非農業人口4665人。全鎮有耕地面積39901畝,其中:水田18300畝、旱地21601畝。
二、發展優勢
交通:
水源:
區位:一是地處八鎮交匯之地,近鄰百萬人口城市,流動人口對比常住人口成倍增加。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鄉村休閑旅游消費需求和需求量更加突出。
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帶,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農業生產條件好。
三、農業產業現狀
我鎮按照“山上林果藥、田里稻魚蝦”的生態農業模式,依靠科技進步,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持模式,大力發展優質糧油、特種水產、生豬和蠶桑養殖、多經產業四大產業。
四、下步產業發展重點
按照省委《關于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實施方案》等“1+24+1”工作方案和市、縣農業發展規劃,立足鎮糧油+水產特色產業實際,實施產業基地提升工程。推動“12316”工程(1指“1個鎮種養循環農業發展園區”,2指“建設片以產業大道為主線的產業核心區,青市片以花巖村為主的稻魚綜合種養產業核心區”,3指“優質糧油2.5萬畝、特種水產8000畝和優質牧草10000畝”三大主導產業,16指“16個行政村,每個村著重建設一個‘一村一品’產村相融示范片”)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連片建設規?;?、良種化、標準化產業基地。把縣眾合糧食發展中心建設成全省首家功能齊全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基地,把正大龍泊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成為川北特種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鳳凰熊貓草”科研示范基地,為把省委1+24鄉村特色產業試點鎮建設落到實處作出努力。
五、存在的困難
1、資金不足:無工業無稅收收入,運轉靠財政轉移支付。敢想無錢干事。無法跳出看未來的發展和定位,無法高起點做出特色農業小鎮全域產業和發展規劃。
2、建設用地困難:可用建設用地和一般耕地太少,完全不利農旅融合發展。
3、水庫不能合理利用。農旅融合休閑旅游缺乏亮點。
六、對策和建議
1、規劃先行。以區域性特種水產小鎮、對外窗口和后花園定位,請專業機構高起點量身定制規劃。
篇6
【內容提要】在明中葉至清中葉的三個世紀中,蘇州城市有顯著擴大。這個擴大同時表現為城市地域范圍的擴展與城市人口的增加。蘇州城市變化的主要趨勢,是城市從府城內擴大到城廂附郭和郊區市鎮,從而形成一個以府城為中心、以郊區市鎮為“衛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蘇州城市變化的主要動力來自城市工業的發展。城市工業的發展,并非單純的府城工業向外轉移,而是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合理的地域分工。經過這三個世紀的發展,到了清代中期,城市工業在蘇州經濟中已經居于主導地位。蘇州的城市變化代表了明清中國城市發展的一種新道路,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說的“蘇杭型”城市的發展道路。
【英文摘要】The city of Suzhou expanded rapidly from 1550 to 1850, in terms of both urban area and population. The most im- 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is growth was the extension of the urban area beyond the city walls of the prefectural capital to include the suburban towns.As a result, Suzhou developed into a "super city" with the prefectural seat as its core and suburban towns as its satellites. This dynamic growth was attributable to urb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spread of in- dustry was not simply the movement of industry from the walled area of the city to the suburbs; rather it represented a ra- tional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 bas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pision of labor. After three cen- turies of development, urban industry had become the leading sector of the Suzhou economy by the mid-Qing. Suzhou' s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a new path in pre-modern Chinese urbanization, what Professor Fu Yiling has termed the "Su (zhou) -Hang (zhou)" path.
【關 鍵 詞】工業/城市/明清/蘇州
【 正 文】
一、引言:“蘇杭型城市”與中國城市史研究
恩師傅衣凌先生在其晚年的研究中,從經濟的層面對明清城市的特點作出了如下總結:“明清時代的城市經濟,大約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類型:(1)開封型城市。這是典型的亞洲的消費城市,又是封建地租的集中地,工商業是為這個城市的地主服務的……(2)蘇杭型城市。這些城市雖然也是封建地租的集中地,但工商業的比重較大。此外還有不少和工商業生產直接有關的新興市鎮,如盛澤、濮院、王江涇、楓涇、洙涇等”。他并且強調在開封型城市,“工商業是貴族、地主的附庸,沒有成為獨立的斗爭力量,封建性超過了商品性”,“充滿著腐朽、沒落、荒、腐敗的一面”;而在蘇杭型城市“工商業是面向全國的”,出現了“清新,活潑、開朗的氣息”。①
傅先生的上述見解對于中國城市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他破除了過去那種把近代以前的中國城市簡單地分為政治性城市和經濟性城市的做法,而把明清的中國城市分“開封型城市”和“蘇杭型城市”兩種類型。此外新興的工商業市鎮,按照傅先生的看法,也屬于城市②,因此實際上還有第三種類型的城市,本文中姑稱之為“新興工商業市鎮型城市”③,其次,他特別強調“蘇杭型城市”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性,認為代表了明清中國城市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再次,他指出在“蘇杭型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方面,工商業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見解提出后,學界對明清中國城市的看法出現了重大的分歧。一些學者以趙岡為代表,依然堅持傳統觀點,把中國城市分為“政治意義很強烈”的“行政區劃的治所”(趙氏稱之為“城郡”)和“基于經濟因素而自然形成”的“市鎮”,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城市和市鎮兩者的性質不同,發展的過程也不同……因此在城市化過程的研究中,應把二者分開”;他同時還強調:宋代以后“大中城郡的發展完全停頓,城市化的新方向轉到市鎮”。④據此,當然也就不存在傅先生所指出的那種以“蘇杭型城市”為代表的中國城市的新變化了。也有一些學者得出了與傅先生一致的結論。例如王衛平認為趙岡“斷言大中城市的發展已完全陷于停頓,未必符合實際,事實上,江南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蘇州,無論在規模上還是質量上,都有空前的發展”,并指出“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以蘇州為中心形成了有著內在聯系的城鎮群體。江南地區的許多市鎮是在蘇州商業機能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⑤。
以上分歧的焦點,在于如何看待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這一根本問題。傳統看法賴以成立的基礎之一,是中國城市化進程具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性,用趙岡的話來說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城市化過程并非一個正常過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特例”⑥。然而,此說法是否符合事實,尚待證實,因此建立于其上的觀點,當然也并非定論。
首先,趙氏所說的城市化的“正常過程”。實際上僅只是少數歐美國家(以及日本)近代城市發展的過程。把西方經驗當作世界歷史的“正常過程”而把非西方地區經驗作為這種“正常過程”的對立面,不僅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而且從方法論上來說也很成問題⑦。其次,城市化的過程不僅在世界范圍內因時因地而異,在中國也同樣如此。即使在明清蘇州府這樣一個范圍有限的地區,各地城市化進程也有相當大的差異(詳后)。因此忽視各地的差別,假設有一個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統一模式,然后由此出發來與那種以西歐經驗為標準的“正常過程”進行對比,是沒有意義的。再次,從具體的實例來看,中國一些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與基于西歐經驗的“世界城市化正常過程”之間也不乏相似之處。如后文所示,明清蘇州城市變化的趨勢,也如趙氏所說的“正常過程”所體現的趨勢那樣,是“城市人口比重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集中,小城市變大,大城市變得更大”⑧。在此意義來說,蘇州城市化的進程就并非“世界上的獨一無二的特例”。只有在對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各地)城市化進程都已作出深入的研究之后,才有可能對中國城市化進程到底是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特例”的問題進行分析?,F在要談這一點,顯然尚為時過早。因此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對中國各種城市化的具體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深入研究。
明清蘇州在中國城市史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傅先生把蘇州的發展作為“蘇杭型城市”發展的代表。在明代以前的一千多年中,蘇州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地區行政中心。到了明代中葉,蘇州作為全國首要工商業城市的地位方最后確立,而傅先生所說的“蘇杭型城市”的新氣象也在此時開始蔚然成風。從另一方面來看,到了以后,隨著近代上海的興起,蘇州也喪失了原有的顯要地位。有鑒于此,本文把明代中期至清中期的三個世紀(大約自明正德朝至清道光朝,在本文中也簡稱明清)作為研究時期的上下限。工商業發展是導致“蘇杭型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們也可以說蘇州城市的變化,主要是由工商業發展推動的。在工商業對明清蘇州城市變化的影響方面,商業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⑨。但是如后所述,若把工商業二者相比,工業發展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之故,本文在對明清蘇州城市變化進行研究時,重點將放在工業發展及其所起的作用。
工業的發展究竟是如何導致明清蘇州城市變化的呢?要回答這一問題,不僅必須對城市工業的發展、城市的地域變化與人口變化等情況分別進行深入的考察,而且還必須對工業在城市變化中所起的作用作出正確的評價。這些問題在以往的明清經濟史研究中雖然也屢屢被涉及,但是過去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城市經濟發展的狀況及其與“資本主義萌芽”的關系等方面,很少有人從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之間關系的角度來進行專門的研究。因此之故,這些問題也成為了本文討論的主要問題。
二、明清江南的城市:界定與類型
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明清蘇州的城市變化,因此首先要明確“蘇州城市”這個概念的具體含義。蘇州位于江南,而江南的城市具有相當明顯的地域特點,彼此有不少共同之處。為了便于討論。本文把蘇州放到江南這一范圍中進行討論⑩。為此,我們要弄清以下問題:明清江南的城市應如何界定?明清江南的市鎮是否城市?明清江南的城市有哪些主要類型?等等。
(一)明清江南城市之界定
篇7
【關鍵詞】 工作熱情 以人為本 專業發展 校本培訓 教師
當前的教育既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全面、和諧成長,更要關注社會的長遠發展和對未來人才的核心素質要求,所以,教育必須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正是通往這條道路的必經之路。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苯Y合教育部長周濟關于“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教育變革的執行者,是提高全民教育質量的保證”的總結,我認為,一所學校能否辦好,能否辦出特色,主要看校長是否有超前辦學理念、先進辦學思想與管理經驗、優良管理體制與有效管理舉措;校長是不是一個善于吃苦、敢于奉獻的全校教師的模范;校長是不是對全校教師充分信任。校長在短短的幾年任期內,不僅要在教學和育人方面做出成績,更要帶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這才是一個有思想、善管理、勤奉獻的校長對這所學校最大的貢獻。而一支優秀、團結、拼搏、奉獻的教師團隊則是理念的切實、具體的推行者和實施者,是實現領導意圖,使學校得到發展壯大,使學生得到良好教育的根本保證。
怎樣使學校有所發展、可持續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解決好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一個校長能夠贏得教師們的心,何愁學校沒有進步呢!而世界上最難的事莫過于整治人心并贏得人心!“人心齊,泰山移”,一盤散沙,校長只能疲于應付,理想難于實現,政令難于貫徹。首先是尊重,要尊重教師的人格。校長與教師在政治上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校長與教師之間既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更是同事的關系、朋友的關系,校長和教師是命運共同體,校興我榮,校衰我恥,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其次是寬容,對人要寬容?!皣烙诼杉海瑢捯源恕保挥袑捯源瞬拍軌蛴邪?,大家才有安全感。再次是激勵。人的需要既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因此激勵應有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對于學校老師來說,在物質方面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激勵。精神激勵主要采用目標激勵、信任激勵、肯定激勵等。最后是關愛教師。安排教師的工作時,要考慮到每位教師的優勢或強項, 讓每個人都感受或體會到他在干自己喜歡的工作,適時給他提供學習和進修的機會,為他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使他有信心和能力做好工作。在布置新任務時,贊揚過去;在檢查進度時,感謝大家的迅速、周到、精確;在發生問題時,及時表達對團隊的信心。這樣,教師的工作熱情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推動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沒有作為就沒有地位,沒有實力就沒有魅力,沒有眼界就沒有境界?!边@是上海師資培訓中心副主任龔的一句話,充分說明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性。
1. 把師德教育放在校本培訓工作的首位
組織教師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使教師真正理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具體要求,對照、排查、糾正不良教育行為,樹立愛崗、敬業、愛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習慣,提高全體教師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逐條研讀《義務教育法》,嚴肅依法自律。在教師中開展“師愛在校園中閃光”主題師德教育活動,組織教師展開討論,使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師愛”在教育學生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學生應該做到“春風化雨”“循循善誘”。要求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但要教學生如何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做人,通過討論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
2. 以課例為載體進行校本教研,加強教師專業發展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以作為中心,教、學、做融為一體。”這是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1)聽課評課。每學期所有任課教師都要參加教學研討課活動,要求教師按這一新理念上課,其他教師要認真聽課,課后交流研討,相互交流,共同反思,共同總結經驗,共同提高。授課教師要進行自我反思,修改后再上這節課,再聽課,再共同研討修改。最后教師要把研修過程寫成報告,為學校的校本研修積累材料。這種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教研促進了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與相互學習。
(2)案例分析。結合日常的教學活動,要求教師在每周的課堂教學中積累1~2個典型案例,利用集體教研的時間進行交流、探討,用新課改的理念去剖析、研討。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為教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
(3)自我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因此,要求教師每單元拿出一節課寫出深刻教學反思,每學期交流兩次,選出優秀的教學反思進行再加工,形成論文,參加區級論文比賽。
校本教研從過程上講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勞動,也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本研修工作任重道遠,一定要加大校本研修工作的力度,立足實際,不斷探索,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篇8
一、生產情況
畜牧養殖方面,牛存欄量7.15萬頭,同比略有下降,出欄4.63萬頭,同比增長150.3%;生豬存欄量19.42萬頭,出欄17.8萬頭,同比均略有下降;羊存欄量14.36萬只,同比增長46.1%,出欄8.26萬只,同比增長26.3%;家禽存欄量452萬只,同比增長8.7%,出欄772.6萬只,同比增長130.6%;肉類總產量33823.4噸,同比增長44.2%;蛋產量4758噸,同比增長1.5%。
水產養殖面積17.8萬畝,其中池塘養殖48450畝,同比增長0.56%,連片精養池塘3.65萬畝,同比增長2.8%。圍攔網養殖面積10.5萬畝,與去年持平。網箱養殖面積1000畝,小網箱養殖面積1300平方米,均與去年持平。河蟹放流面積85000畝,池塘養蟹面積7000畝,比去年略有增長。魚種投放5350噸,同比增長0.9%,其中新增投放魚回魚魚種18噸。蟹種投放170000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長4.9%,名特優水產品養殖面積10.9萬畝,同比增長0.9%。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產業化建設,規模經營有新突破
通過群眾選項目,項目選群眾的大戶推動戰略,按照統籌兼顧,合理布局的原則,依托資源和基礎條件,把培養基點村,興辦養殖場,發展專業戶和專業大戶作為推進規模養殖的重點,構建起一縣幾品,數鄉一業的基地化生產格局。目前,全縣各品類養殖專業戶發展到11855戶,專業大戶發展到29本文來源:文秘站 00戶,各類名特優水產品養殖大戶200余戶。養殖場發展到130個,養殖專業村發展到43個。大規模養殖戶的成批涌現,形成了鄉域特色,呈現出數鄉一業的特色發展格局。如:五固路優質豬、牛養殖帶;五泗路良種蛋禽養殖帶;朱頂、小溪的肉牛、水禽養殖小區;臨北養羊小區有新的提高和發展。在漁業方面以沱湖、香澗湖螃蟹養殖基地、訾湖幼蟹養殖基地為重點,推進螃蟹產業化發展;以崇潼河網箱養殖帶建設為重點,推進名優魚類養殖業的發展。
(二)、狠抓動物防疫,確保了養殖業健康發展
動物防疫歷來是發展養殖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為確保全縣養殖業健康發展,我縣堅持“防重于治”的方針,以落實責任制為手段,加強查毒滅源和疫情管理。并積極推進村級動物防疫員體系建設,在全縣范圍內通過公開招考,擇優選用了125名村級動物防疫員。村級動物防疫員全面落實基礎免疫工作,在剛結束的春季集中免疫中,全縣口蹄疫免疫密度98.84%;禽流感免疫密度96.72%,防范了全縣重大動物疫病的流行,為我縣發展養殖業提供了堅強保障。
(三)、加強技術服務,推進訂單養殖
定單養殖能規避市場風險,保障養殖戶取得穩定的經濟效益。今年初,我縣通過積極聯系,爭取到鮰魚訂單養殖進行示范。第一季度即實現投放魚種18000公斤,包括池塘精養和網箱養殖兩種形式。通過養殖過程監管,技術服務,爭取示范成功,讓養殖戶獲得最大利益,為我縣水產養殖走出一條新路。作為全年水產養殖業工作的重頭戲,我縣全面實施了水域灘涂養殖使用證制度。漁業生產的行業管理逐步邁入正軌,為全縣漁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狠抓外資帶動,項目工作成績突出
圍繞20__年的工作重點和我縣養殖業發展重點,加強項目建設。一是組織編制項目庫。共計編制項目32個。二是加強在建項目建設,重點搞好后續建設和檢查驗收工作。三是加強項目的申報工作,組織申報了《河蟹產業化建設項目》、《幼蟹培育項目》及市級養殖小區建設等十多個項目。這些項目的申報將有力促進我縣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主導產業的發展。
(五)、大力推進養殖園區建設
進一步完善06年已申報驗收的8個市級養殖園區,今年將繼續組織養殖大戶籌建市級畜牧水產養殖園區,目前已申報市級養殖小區18個。同時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引導,鼓勵養殖戶建設縣級養殖園區,使得我縣養殖業進一步向規模化、標準化邁進。
(六)、力求發展在全省位次再提高
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我縣規模養殖、龍頭企業、動物防疫、行政執法、協會建設、招商引資、項目實施等工作,均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可喜成績,養殖業整體勢力提升很快,通過了省農委組織的畜牧先進節段考評,已進入全省前15位(歷史上最前排名為全省38名),得到了省考核組的高度稱贊。
三、存在問題
一是基礎建設滯后。養殖業生產的各種服務體系不健全,畜禽品種改良步伐慢,品種不優、品質不佳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全縣標準化、模式化飼養技術推廣的力度還有待于加大;二是龍頭牽動力弱。具有一定潛力的加工龍頭企業剛剛起步,現有加工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產業鏈條短,市場控制力弱。三是養殖產品市場發育不健全。四是資金投入相對較少。五是大水面開發管理有待進一步完善。
四、下步工作打算
以東向發展為契機,重點發展禽業生產,繼續推進生豬、螃蟹兩大主導產業,突出發展草食節糧型牛、羊、名特優水產品生產,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畜禽產品,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區域養殖,精心打造特色品牌,發揮比較效益,建立健全動物防疫保障體系,實現畜牧水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狠抓品種改良工作
在全縣范圍內推進名優品種改良工作,今年底,波爾山羊、馬頭羊改良率在80%以上;三元雜交豬、五元雜交豬改良率達100%,水牛、黃牛改良率為100%;名特優水產品產值占漁業總產值的40%以上。加快劉集、城關的種鵝、種鴨場建設,提高我縣水禽的優質品率。
(二)、做好項目建設與申報工作
做好《五河縣國家級秸桿養羊項目》、《五河縣水產防疫站建設項目》跟蹤服務及項目建設工作。組織畜牧水產專家認真學習國家對農業扶持措施,精心編制、篩選、申報符合我縣養殖業發展的項目。
(三)、進一步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堅持“積極扶持,分類指導,完善機制,強化服務”的方針,完善信息、科技、金融保障三大服務體系。引導養殖業生產經營戶和科技、教育、科研等部門組建各類形式的專業協會,發揮協會的組織、引導作用。
篇9
關鍵詞:工業發展;產業結構;產業布局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223-03
直轄以來,重慶市工業得到飛速發展,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其中制造業的產出貢獻率在全市工業中的份額為80%以上,是全市工業的主體?;拘纬闪艘云嚹ν熊嚍橹黧w的機械工業、天然氣化工和醫藥化工為重點的化學工業、優質鋁材和優質鋼材為代表的冶金工業三大產業為支柱的,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節能環保產業三大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工業體系。產業布局日趨合理,重工業和污染較大的產業逐漸向主城區外轉移,工業發展集聚效應顯著。
一、重慶市工業發展現狀
(一)工業總量增長迅速
由表1和下頁圖1可以看出,重慶市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10 011.13億元,年增長16.4%。工業增加值4 690.46億元,年增長22.2%。工業在產業構成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8%。
從區域來看,一小時經濟圈工業增加值達到3 769.53億元,渝東北翼712.66億元,渝東南翼208.27億元。當年區縣工業增加值最高的區縣前三名是渝北區392.88億元,涪陵區310.72億元,九龍坡區300.46億元;當年最低的區縣后三名是巫溪縣8.66億元,巫山縣14.04億元,武隆縣16.59億元。2011年全市工業投資達到2 531.21億元,年增長33.4%,工業發展后勁較強。從全國格局看,2011年重慶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 542.8億元,居全國第二十二位,年增長速度達到21.8%,居全國第一位。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主導產業發展良好
近年來,重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由上頁表1可以看出: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穩中有升,第三產業穩步上升。2011年重慶第一產業增加值844.52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5 542.8億元,增長21.8%;第三產業增加值3 623.81億元,增長10.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4%,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4%,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6.2%,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目前重慶市產業結構現狀呈現如下特征:三次產業按占GDP比重和對GDP增長貢獻大小依次排列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即目前重慶市三次產業結構為“二三一”;重慶市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第二產業,且依賴性呈增強趨勢;第三產業發展比較快,對重慶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總之,從經濟發展階段上看,目前重慶市處于工業化中期,產業結構仍以工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與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50%~60%比重相比還太低,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以實現三次產業結構向更合理的比例轉移。
重慶市提出“6+1”主導產業發展模式,即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工業、裝備制造業、化學工業、材料工業、能源工業、消費品工業成為門類較齊全、產品種類較多、技術水平較高、具有一定規模的支柱產業。同時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工業協調發展。
(三)產業布局日趨合理
重慶直轄市由原重慶市和四川省轄的萬縣、涪陵、黔江三個地級區市構成。因受四川盆地東南邊緣的丘陵、山地長江、嘉陵江、烏江的分割地貌影響,其工業企業的空間布局仍具有直轄市成立前留下的按行政區劃和地形地貌分治布局的特征,即除以涪陵、萬州、黔江三個次級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中心分別布局了一部分工業企業外,多數工業企業特別是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在特大中心城市的主城區、郊區和沿成渝、川黔、襄渝鐵路及長江、嘉陵江、烏江流域而分布,使重慶工業企業形成了分片布點、有機展開、多中心組團式的空間結構體系。
重慶工業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工業基礎更加壯大,產業聚集與擴散效應更為顯著。一方面對原主城區傳統的機械加工、軍工、冶金、電力等重工業進行調整,有序地向主城區郊區轉移和擴散。另一方面,在主城工業企業向近郊區擴散的同時,近郊的工業區、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集聚了市區外的許多新建企業和部分“三線建設”調整企業。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二郎工業園區、南岸的茶園工業園區和北部新區,從而形成在主城核心區內以都市型工業為主,主城都市圈內外兩側以汽車、摩托車、醫藥、電力、儀器、儀表出口加工為主,高新技術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兩翼地區以資源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工業布局。
二、重慶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鏈短,企業創新能力較弱
重慶雖然產業門類較為齊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大,具有調整產業結構的先天優勢。但是產業鏈條是因計劃經濟時期嵌入式發展而形成的,研發與生產相分離,導致企業創新能力較弱。近年(2009年以來)發展起來的產業大多為開放型經濟發展過程中引入的新興產業。比如,IT產業中的筆記本電腦生產企業,目前是代工組裝,很難實現“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并面臨物流、關鍵零部件和人力資源等問題。
(二)工業發展集群效應不明顯
重慶工業企業雖然相對集中,但產業集群不明顯,資源要素未得到有效配置。近年來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集中,如微電子企業向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集中,化工企業向長壽化工園區集中等,但縱向集中度不高,產業集群規模不大。區縣層面的產業雷同現象嚴重,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不明確,導致資源難以有效組合,勞動力和資本向優勢產業布局的區縣集聚力弱。產業利潤率和R&D 研發投入強度偏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
此外,重慶產業發展過程中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區域合作有待加強。直轄以來,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與渝東南、渝東北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兩翼地區的發展,增強了內部區域合作,但合作的層次較淺,深層次合作比較艱難并有減緩趨勢,地區各自為政的經濟發展現象較為嚴重。
三、重慶工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總體來看,重慶作為中國老工業基地,有一定的工業發展基礎和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重慶工業發展急需順應時代潮流,走科技化、集約化道路。
(一)加快科技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各國各地區的工業發展,只有不斷追求產品創新、企業進步和產業升級,才能在世界競爭中免遭淘汰。重慶應在其老工業基地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工業發展不僅僅局限于低層次,要推進深加工、科技研發,走出重慶自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注重產業集聚和產業鏈的完善
產業集聚是指某一特定產業的龍頭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區域內扎堆發展的現象。產業鏈則是指一個復雜產品從基本資源材料采集,到各種零、部、配件加工,一直到最終產品組裝進入市場的全部生產企業和中間環節。產業集聚現象的產生和產業鏈的延長和完善的需求都與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需要集聚發展以加強系統創新和降低產業的配套成本有關。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完善也有利于在某個區域內與該特定產業相關的生產業發展。此外,產業集聚和不斷追求產業鏈完善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東部地區加快推進新興工業化進程的成功經驗。重慶應將產業集聚和不斷延長和完善主導產業的產業鏈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抓手。
(三)協調區域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重慶應利用各區縣各自的優勢和特點,提出適應當地發展的產業和模式,同時把這一模式納入重慶市整體產業規劃,在大力發展中心區域的同時,一方面帶動周邊區域的產業發展,同時又反過來又可以為中心區域的發展提業支撐,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重慶作為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利用其獨有的政策和資源條件優勢,既要協調好直轄市內各區縣的工業發展和市場銜接,更要加強與西部其他省市的合作,形成西部經濟發展增長極。
參考文獻:
[1] 范德成,王曉輝.基于多元回歸與灰色關聯分析的中國產業投資結構優化研究[J].現代管理科版,2008,(3):7-8.
[2] 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9-190.
[3] 趙曉瑛.區域投資與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4] 陳培文,曹恒軒.三次產業劃分理論評析[J].山西統計,2000,(1):20-22.
[5] 蒲艷萍,李楊.基于灰色關聯度的產業投資分析——以重慶產業優化為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5-18.
[6] 丁忠明.安徽省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06)[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7] 周萍.重慶工業發展狀況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3,(3).
[8] 魏后凱.21世紀中西部工業發展戰略[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9] 羅文.湖南工業結構及及其工業化水平研究[J].經濟地理,2001,(3).
篇10
員工的情緒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現如今的社會中,改革開放在不斷的深入發展,經濟實力也在逐漸提升,伴隨著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長此以往就會嚴重影響員工工作效率的提高,讓員工產生一種消極和懈怠的情緒,因此,情緒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者認識到情緒資本將與知識、智力財富、專業素質等并駕齊驅,在企業的成就里占據一席之地。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高效的企業情緒管理能夠緩解員工的精神壓力,其實質就是一種資本管理,對于激發員工潛能、增強企業凝聚力、提高企業競爭力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并且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作為管理者,有必要認識和理解員工的情緒反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情緒在企業發展探索中的作用。
關鍵詞:
企業發展;工作效率;情緒管理
一、情緒管理的基本內涵
何為情緒?其實情緒就是一種主觀感受,比如說:喜、怒、哀、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所體驗到的情緒是不盡相同的,每個人都會有開懷大笑的時候,相對的,也會有傷心低落、不愉快的時候,更多時候只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并不會通過外在表現出來,尤其現在人們已經有了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學界和管理界已清楚地認識到,情緒有其屬于自己的社會溝通、支持與接受方式。情緒是指個體對自身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關系的短暫而強烈的反應。根據一些情緒專家的觀點,情緒大體上包含有五種能力:情緒的自我察覺能力、自我激勵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對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識別能力。情緒管理是指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進行調節和控制的活動過程,通過研究人們對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引導、協調、互動和控制,來充分激發和挖掘自身與他人的情緒智商,可以養成良好駕馭情緒的能力,進而確保并建立一個良好情緒狀態的現代管理方法。簡言之就是人們對事物的態度的一種體驗,以一種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情緒管理的核心是人本原理,為了提高人們的自覺意識,其目標是追求現代管理理念之一的“和諧管理”,從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完善人出發,使人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二、情緒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1.減少員工精神壓力,推動企業平穩發展。
在信息化時代,我國社會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體制變革已經深入到企業和社會的各個層面。在企業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困難以及競爭壓力下,競爭日趨激烈,對員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由此給員工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必然會使他們把焦慮、壓抑和不適的心理狀態帶到工作中,增加員工的精神負擔。情緒管理可以正確引導員工,關心員工情緒變化,鼓勵員工向同事和身邊的人傾訴,學會有效發泄,在適當地時候向上司反映,使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同時,一個企業如果有了高效的情緒管理,就能夠幫助員工調整好情緒,讓其擁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化壓力為動力,從而員工就可以、以一種積極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為企業的改革和平穩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增強員工素養,提高管理工作績效。
實踐證明,企業的情緒管理對于員工的自我評價及坦然面對道路上的挫折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情緒管理,不僅可以合理引導員工對自我做出正確評價,也能增強其工作熱情和進取心,讓員工對工作、對生活、對未來都充滿信心。而企業管理目標的實現和長遠發展是有賴于員工對工作的態度、精神的培養以及智慧與創造力的發揮的,企業可以通過情緒管理培訓或講座等方式來切實提升員工的情緒管理能力,在這種環境氛圍下,以情緒帶動潛能,使員工在心情愉快、人際關系和諧的狀態下工作,從而為提高工作績效和實現管理目標提供良好的保證,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3.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營造良好和諧氛圍。
現代企業面對的是高度專業化和知識化的員工,工作的基本單元是相互依賴的群體而非個人,他們要實現自己的目標,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自覺性,就要提升他們彼此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相互間的合作精神,提高企業競爭力。只有企業重視和加強情緒管理,協調員工間友好的人際關系、增強凝聚力,才能使工作環境散發出積極進取、和諧融洽、團結友愛的氛圍。在這種組織氛圍下,員工的進取心、使命感與創造感都可以得到充分發揮,企業的發展后勁有了最好的保障,即使待遇低一點,加班多一點也是可以接受的??梢允箚T工真正感受到身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當中,讓他們互相協作配合、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塑造出一個高情商的團隊。
三、影響員工情緒管理的因素
1.社會環境的影響。
人作為社會人,總是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當中,而所處的環境就必然會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情緒是具有傳遞性的,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是有一定的擴散效應的。社會環境對情緒的影響也會在員工的行為中得到最為直接的反射。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多員工仍處在混雜的環境當中,社會的不理解、領導的不支持、同事間的摩擦與相互猜忌、親戚鄰里間關系緊張,都會讓員工產生一種不安全感,長此以往就會使員工對企業失去信心,產生壓抑心理,這必然會削弱整個組織的整合效應,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當然,這些外部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對于這些影響因素,我們應理性、客觀地去看待,努力調整自身情緒并適應環境,并通過具體的人力資源管理加以解決。
2.員工自我修養能力不足。
我國現如今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對于企業來說,適應市場經濟的相應配套設施和制度都還不夠完善。員工的價值觀、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水平和員工對于自身角色期望的迷茫,會促使他們產生消極情緒,難以及時自我調整,從而使他們產生消極怠工的心態。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會有不同的思想、觀點、生活習性和道德觀念,對于同一件事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能夠自己控制的,可以通過自己身上的特質加以調整,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緒。對于此,管理者應不斷尋求員工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責任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可以更好地為實現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而努力。
四、開展有效情緒管理的策略
1.注重人性化管理。
情緒管理就是將人本原理作為核心,讓員工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企業管理者在對員工進行情緒管理時要循序漸進的開導員工,讓員工能夠快樂的享受工作,天性可以得到充分的釋放。要公平的對待他們,才能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從公司得到的尊重與關懷,從而認同企業。同時,實施人本管理對管理者自身也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管理者嚴格約束自身行為,為員工樹立一個好的典范。首先要從關心員工的生活開始,發現問題要及時加以解決,這樣有助于培養員工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增加其對企業的認同感。同時一些突發事件和社會危機也是企業無法避免的,這就要求企業提前做好應對預案,建立心理危機體系和和危機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報告、化解危機,盡量減少消極情緒對員工的影響,對于受到危機影響的員工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增強他們對企業的信心,培養員工忠誠度,讓員工與企業一同成長和進步。
2.創建有效的激勵文化。
激勵在任何時候對于任何人來說,就如同溫暖的陽光,缺少了陽光的灌溉,花朵就無法綻放,無法讓世人去欣賞它的美麗。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明確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物質到精神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人的行為是由需要決定的,人的需求滿足過程直接影響著其情緒和行為。激勵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根本原則,激勵機制的建立與完善,能夠最大程度的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其在實現企業管理目標的過程中不斷追求自身的價值,從而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領導對于員工要熱情待人,因為微笑是最好的通行證,盡量多記住員工的名字,鼓舞員工士氣、制造親密感,從中取得員工的信任;要關心員工、認可員工,讓員工感受到被領導期望,使員工在地位、名譽、權利、責任等精神需求方面得到尊重;學會傾聽與贊美,贊美是一門激勵藝術,要用它來激勵員工的創造力,但應注意贊美要適度,不能夸大其詞,讓員工獲得尊重感和信任感。同時,管理者還要避免產生不公平,企業應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用同樣的標準來處理相同的事件。在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當中,要完善激勵機制,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讓員工參與到薪酬設計中來,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力求獎勵方式的多樣化,真正做到激發員工的工作興趣,幫助他們確立自己的努力方向與奮斗目標。
3.加強文化建設,搭建文化平臺。
企業應當以企業的文化建設為突破口,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和工作環境。好的企業文化就和人的信仰一樣,是一種來自于內心的思想觀念和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帶動員工樹立一個共同的目標,時刻以一種積極的情緒為目標奮斗,與企業同甘苦、共命運。建設企業文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提高我們的思想認識,要立足于服務社會、服務員工的文化理念,讓企業充滿靈魂,增強員工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激勵員工保持一個積極蓬勃向上的熱情。引導員工處理好彼此間各類關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大力宣傳企業的價值觀念,從而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同時,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也很重要,除了關系員工的生活和職業技能的發展之外,也要注意對他們心理上的關懷,營造一種和諧、互相關愛、擁有人情味的大家庭的幸福感。良好的情緒管理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企業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應不斷拓展思路、更新觀念,建立暢通的交流溝通渠道,多聆聽員工的意見,改善他們的情緒狀態,實現企業持續有效的發展。
作者:侯蘊潔 單位: 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陳俊.情緒管理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0(07).
[2]管繼鋒.企業情緒管理的策略[J].中外企業家,2014,(27):92.
[3]張德.組織行為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曾仕強.情緒管理[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8.
[5]陳國喜.企業員工情緒管理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3,(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