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課程范文
時間:2023-03-25 18:37: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綜合實踐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字面上來看,“綜合實踐活動課”在于“綜合”和“實踐”,其魅力也在于“綜合”、“實踐”。但它需“綜合”,它還是課。因此,它又是復雜的。
“綜合”之難在于綜合。小學階段,有很多的“專業”課程,如語文、數學、音樂、信息技術、科學……這些課程無疑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最基礎的課程。但細細分析,在專業課程之外的空間,哪門學科填補?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其中之一。
綜合什么?小學的課程,一般來說無須分得那些細、那么專業,理應側重于“綜合”。既是“綜合”,里邊應無所不包,除了語文、數學、英語,自然也包括天文、地理、歷史、軍事……。細細想來,在小學,既是語文,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綜合的,只不過是以語文為主的綜合;美術里,不也有數學、地理知識,更有光學、建筑學知識。所謂“觸類旁通”,意思即是知識不僅有深度還要有寬度。
綜合是無處不在的,自然的課程都是綜合的,只是有側重而已。但是,在應試教育之下,課程越來越顯得專業,甚至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地步,課程意識淡化,考試意識濃郁,離課程的本質越行越遠。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著較強的自主開發空間,學校和教師都有著一定的開發權限。這樣的權利交給學校和老師,那么,課程的開發可以根據地方和學校的實際開發,更可以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長予以開發,物盡所優、人盡其長。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不斷地探究和完善中,其間也有不少困惑。
綜合之窄。本來綜合在于其寬,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不能不從小處入手,走向狹窄。首先是地方資源、學校資源、教師資源的有限,還不足以有能力真正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剛開發時的熱情和興致遭遇了能力、眼光、意識的短板。事實上,一個地方、一所學校再怎么挖掘,大多是資源有限的,有的甚至不足以形成課程。開發課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線教師熱情再高,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達不到一定的專業水平,是難以開發課程的。所以在開發的過程中,大多數學校只能從“小處”入手、從“低處”開始、從“狹窄處”尋求突破,但一般的結果是,探討多年,當初在“小處”的依然是“小處”,當年是“低處”的依然在“低處”,從“狹窄處”出發的還沒有找到開闊處。綜合之狹,是綜合實踐課程的宿命。
實踐之難。一是教師本身缺乏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實踐水平更是有待提高。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實踐能力有所退化,缺乏實踐意識,更缺乏實踐能力。殊不知,很多能力和知識都是在實踐中習得的。書面學習、書面考試是永遠無法代替實踐的。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是探尋真知的重要途徑,是科學研究重事實、證據的意識的滲透。二是學生實踐機會少、實踐材料不足、實踐空間狹窄。學生被大量的書面作業捆住了手腳,加上實踐機會少,即使有實踐,也只不過是意思一下、走過場,大多數學校其實不具備實踐的場所和條件。作為課程的實踐,不是簡單的工具、材料,而是要有科學的甚至實驗室的裝備,做科學的探索。即使是查閱資料,也最好能有高檔次的圖書館。三是,作為無須考試的課程、自己開發的課程,有的學校并不十分重視,甚至課表上有,實際上不認真對待。總體而言,綜合實踐課程還未走上課程舞臺。
綜合實踐課程對教師的要求很高,知識不但要廣播,還有在某個方面比較精深,同時,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其次,綜合實踐,離不開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一個教師的創新能力的深度決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寬度。第三,要有課程意識。課程意識,是有科學性、趣味性等組成的。
如果能夠把綜合實踐課程的理念滲透到其他課程中,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生命力所在。
參考文獻:
[1]《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篇2
一、打破課堂的界限,實現語文與綜合實踐的整合
語文包羅萬象,翻開語文書,你就如同走進了生活的“萬花筒”。閱讀語文,你會發現,語文涵蓋了方方面面的知識,但有的知識單靠課堂教學是無法真正讓學生掌握的。而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范圍恰好包括了學生與自然、社會的問題等。它的主題的設計和實施體現了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學科整合會帶語文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自然。以《身邊的傳統文化》為例,在“了解家鄉的風俗習慣”這一活動中,我安排了以下一些小規模的活動:
1.你的家鄉有哪些傳統節日?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2.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傳統節日說說它的特點,你和家人是怎么過節日的?
同學們紛紛行動起來,從書中、家長的講述中,學到了不少知識。把寫作、口語交際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從而促進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教學中敢于把語文知識的豐富內涵放到開放的綜合實踐天地中,鼓勵學生大膽地實踐,自由地交流總結,那么學生的收獲會遠遠超乎課堂所獲,遠遠超乎老師的想象。
二、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實現語文學科與綜合實踐課程的整合
只有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會對活動傾注全部的熱情,活動的實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在教學《花鐘》這一課時,學生都被這篇課文吸引住了。“花也會有它的開放的時間?”、“為什么不同時間里會有不同的花開放呢?”、“我要是有一個花鐘那該多好啊!”……學生一下子產生了很多有關花的問題,面對學生如此強烈的求知欲望,一個以《我是小小花卉家》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就產生了。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決定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動有描寫花的詞語競賽,花的詩詞的收集、理解和朗誦,花卉知識的競賽等。學生在課外書籍、網絡中自主探索,搜集到了很多有關花的知識,獲取了課文中沒有的知識,讓學生走進了更廣闊的學習天地,讓學生更快樂地接受了知識。
三、在學生的實踐中,實現語文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合
篇3
關鍵詞:實踐活動;課程;哲學思考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1.從兩個活動說開去
活動1:一位教師在課上展現了學生研究小組對“秦淮小吃”的研究成果PPT,圖文并茂地呈現出南京秦淮小吃的歷史起源、特色小吃、評價等多媒體信息,可謂制作精美,奪人眼球。
活動2:“走進明城墻”研究活動成果展示課上,研究小組展示了一塊破損的明城墻磚,并圍繞這塊“來之不易”的城磚,成員分別介紹了這一城磚所處的環境、本身的質地與重量、與普通墻磚的區別、城磚上的文字信息及其意義等研究發現,并沒有豐富多彩的課件。
如何評價兩種不同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如何評價學生兩次的研究行為?
2.課程的核心與特質
很少有人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什么提出要在3~9年級設置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這門課程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么?其實,產生問題的原點就在當下。
(1)前不久,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對中國學生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常常有人說,中國的教育基礎打得比較扎實,只不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比其他國家的學生弱一點,對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國學生都非常優秀,但是現在的中國學生在哈佛的表現并不那么出色,遇到問題根本無法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甚至不能繼續讀下去。”
(2)現在如果輸入關鍵詞“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進行百度搜索,可以獲取的新聞總量約為1520000多篇。
(3)據權威預測,未來30年,人類的科技知識總量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一個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僅占一生中所需知識的10%左右。
縱觀世界發達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其基本點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國的青少年具備21世紀社會所必需的“關鍵能力”。這種“關鍵能力”可以比較集中地概括為運用新技術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及責任感、終身學習的能力等。而要培養這些能力,傳統的以知識存儲為目的的教育就顯得難以勝任了。
當我們把學生需要的這種關鍵能力映射到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中去,那么這門課程的核心價值也就越發明顯,簡言之四個字:學會研究。
在“學會研究”這一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課程也就具備了這樣兩種特質:首先,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課程;其次,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面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的綜合性課程。
3.回眸審度活動價值
再將目光回轉到上述的兩個活動,我們可以鮮明地發現活動1的研究活動并不成功。因為這是一種缺少實踐行為的研究,是一種建立在收集資料基礎上缺少深入分析與研究的一種偽成果,而活動2的研究小組的全體組員基于這一“物體”,結合小組成員的興趣愛好,進行多角度的發散思考與探究,獲得了第一手的豐富資料,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能這些成果并不那么“醒目”,但動人心魄,這是真研究。
二、課程領域中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形態是什么
1.現狀
由于目前教育界整體對于課程的認識不足,從而導致了課程的實施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筆者所見為例:概念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普樂課堂、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翻轉課堂、頭腦風暴、各種各樣的校本課程等都成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形態。
2.厘清
(1)綜合實踐活動隸屬活動課程,既不是學科課程,也不是綜合課程。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2)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這四大領域以融合的方式設計與實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要求。
(3)作為一門獨立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不等同于學科課程中的綜合性活動。
反觀其他學科課程、綜合課程,語文課程標準中設計了“綜合性學習”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數學則注重引導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科學課程更注重通過觀察、測量、實驗、探究等“做中學”實踐方式學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同樣十分強調觀察、考察、探究、辯論會、社會宣傳等學習方式。但是,這些都是不綜合實踐活動。
學科類的綜合性實踐學習是在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中展開的,所開展的活動內容都與其相應的學科領域直接相關。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面向學生生活、面向實際、面向社會,它不具有特定的學科體系。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但它并不受體系化知識框架局限。
學科類課程中的綜合性實踐學習目的:必須以掌握系統學科知識為基礎,同時發展學生在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的能力以及綜合素養。而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
學科類的綜合性實踐學習往往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征。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方式則因活動主題而具有多樣化的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程,與屬于課堂教學任務以外的課外活動也互不隸屬。
3.形態
由于人類研究活動具有可持續性、可生發性的特點,因此,課程領域內的研究性學習不是一種“點”狀的教學模式,它必然是在具體主題的統領下構成一個主題課鏈:
三、課程能夠在哪些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契機
1.給學生一片關注的天空
引領他們關注自我、關注學校、關注自然、關注社會。
從2010年起,筆者所在學校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全校分低、中、高年段布置統一的綜合實踐活動作業,讓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展開主題研究:2010年寒假“探討春節習俗”,同年暑假“我眼中的家鄉”;2011年寒假“十二生肖文化內涵”,同年暑假“倡導‘低碳’生活,打造‘綠色’青奧”;2012年寒假“提倡‘科學飲食’,促進‘健康成長’”,同年暑假“推廣垃圾分類,迎接青奧盛會”;2013年寒假“拒絕垃圾食品,關注健康人生”,同年暑假“紅領巾尋訪美麗江蘇”;2014年寒假“認識霧霾天氣,提高自護能力”……
2.給學生一個交往的場景
引領學生超越自我,應對各種人際互動,在交往中學會交往。
為了更好地給學生提供研究的契機,筆者親自帶領學生去實地探訪,讓學生親歷采訪與調查的實踐過程,為主題研究提供最準確的資料。
在“莊稼的生長”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深入田間地頭,下農田、訪農戶,在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中探索莊稼生長的奧秘。
在“飛機的秘密”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不但積極搜索資料,合作研究,還來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展覽館,在講解員精心的介紹中,探索飛機的秘密。
在“植物王國尋秘”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研究、合作發現,了解植物王國的奧秘。這三張照片是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來到中山植物園,實地考察植物的生長情況
在“中國傳統美食”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悉心學習廚藝,親自買菜、擇菜、洗菜、燒菜,發現了美食制作的秘密,還舉行了班級美食匯,邀請校長、教師、學生共同品嘗自己親手制作的美食……
3.給學生一個展現個性的舞臺
為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發展個性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
在一次“垃圾分類”活動經驗總結會上,學生深情回顧了研究過程中知識學習、采訪指導、調查設計、信息反饋、歸納統計、展示匯報的全過程,暢談自己的經歷或體會:有的說,借助實地采訪,自己掌握了采訪的一般方法;有的說,通過調查統計,自己學會了如何與陌生人交流;有的說,基于歸納統計,自己鞏固了數學課上所學的知識;有的說,運用小組合作,自己在同伴面前有了更多的發言權;還有的說,通過家長的幫助,自己體驗了不同于學校的社會生活……
四、當下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主題資源包(庫)使用的硬傷
(1)缺乏系統。資源包通常是將一些主題整理后編輯在一起,其中主題內涵與外延大小不一,各年級內容重疊,甚至活動方式、方法、流程重復嚴重,無視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水平、認知需要。
(2)可操作性不強。有的主題內容過于簡單,但仍然安排數個課時,怎么教讓人摸不著頭腦。
(3)缺少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十幾個主題,哪個上,哪個不上,僅僅憑學生的興趣進行選擇行不行?然而,學生的興趣能夠始終保持穩定嗎?
2.課型的高度重復與流程化
作為指導者的教師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各種活動都適合這些課型、是不是各個年級都適合這些課型、簡單呆板的課型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教學具體情境。
3.方法指導的“度”難以把握
科學方法都有相應規范嚴格的體系和操作流程,不同年級的學生應該學到什么程度難以把握。
4.學生研究活動的質量難以評價
當合作團隊完成了合作研究后,教師評價的依據是研究的過程還是研究的成果?評價的標準又是什么?
簡言之,目前“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檢測學生的研究質量”已經成了課程進一步推進的關鍵,所以“能力目標(序列)的構建”和“表現性評價的實施”成了課程開展的當務之急。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和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固能寫之;出乎其外,固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面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全面實施,深入研究課程活動特質,找尋其高效開展之道,就是“入乎其內”;站在課程論的價值高度,審視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在不斷實踐與研究中發掘、反思問題,尤其是關于核心價值的問題,就是“出乎其外”。在“出”與“入”之間,去尋找最佳的課程實施途徑與方法,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之路走得更快、更穩!
篇4
人民教師 汪啟喜
新課程進入東山已兩年了,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整體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在我縣已走滿兩年。本人有幸親身經歷了該課程的試驗。幾多收獲,幾多困惑。下面筆者從一位一線教師的角度對一階段以來的實踐經驗和感想體會做個梳理和總結。
研究大綱
課程定義
一‘課程發展史
二、課程定位
三、課程意義
四、課程目標
五、實施過程
1、 選題
2、 設計(方案)
3、 計劃
4、 實施
5、 反饋
6、 總結
7、 評價
六、課程評價
總的感覺:這是一門解放人的課程!
它向傳統的課堂教學,尤其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提出了挑戰。這種挑戰既來自于學習方式的轉變,更來自于對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的挑戰。
向來傳統的教育理想,就有著活動育人的體現,想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念,做過開展活動課程的嘗試,但在應試唯上的壓力下,都成了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徒有其表的形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給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帶來了希望,給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可以說,綜合實踐活動,功不可沒!
一年來,我們在一些方面真切地感受到了這門課程的時實效性。
首先是孩子們喜歡它:“我喜歡上綜合活動,因為它可以讓我感到高興和快樂,只要一上綜合活動,什么不開心的事情都忘記了。” “我的感受是:上活動課真好!因為,它讓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而且還能提高我的勇氣。活動課上的越來越好,知識越來越多,動手能力越來越榜,社會見識越來越豐富。”
其次,是它改變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前那種專靠講授和練題的教學方式,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到了根本的改變。教師不再只是靠講解,而是要千方百計的引導學生動起來;學生不再被動聽課,死記硬背,而是要全員、全程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教,在活動中學。
再次,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鞏固。活動課程無教材,上什么、怎么上都得由教師自己開發,這樣子,教師的創造積極性就被充分地激發出來了。而學生呢?從選題、計劃、實施、總結匯報、評價,都貫穿了他們自己的活動,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例如在……的實踐中獲得了
幾點經驗:
關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學會資源整合。
1、與其它課程相結合、
2、與鄉土知識相結合、
3、與時事政治相結合。
關于活動課題的選擇――
1、教師預設主題。如:《我們的白埕》《養蝌蚪》
2、學生自主選題。
3、集體即興選題。如:非典
4、主題詞選題。如:《綠色的 》
一些困惑 ——遭遇的問題
1、 選題——預設與生成,意義與興趣?
2、 資源——
3、 范圍——安全與區域教育
4、 質量_-過程與結果
5、 領域——指定與非指定
想課題容易,挖好課題難!選不出比較有價值的、可行性強的,又帶有很強吸引力的好課題!
1、安全顧慮――課外活動放不開手腳
2、課程教學模式比較模糊;(計劃課基本成型,但匯報課尚無成效。)
3、活動深度不足。
4、班隊活動有聲有色,指定領域比較薄弱:研究性學習基本空白;社會實踐挖不出好課題;
5、活動伊始頗有興趣,過程監控比較不力,結果,往往難以持續到底。
繼續參加福建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培訓。
還是在華福酒店,到三星級酒店聽四形級的課。
早上聽了一節,實驗小學翁陵珊老師上的《春天在哪里》。
總體效果很好。
盡管有些細節有待進一步優化,但瑕不掩瑜。沒說的。
評課時,幾位老師的發言給了我很深的感觸。
第一點:關于要不要試教?
第二點:關于活動要緊扣主題——是不是所有活動都得緊扣主題,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三點:關于學生的興趣——是不是所有活動都得圍繞學生興趣。
一、我不反對試教,但反對在同一班試教。
如果總是在同一班試教,學生的興趣就都被磨沒了。課的新鮮感都沒了。
真要試教,請到其他班。
至少不要全班性的試教。
像今天的課,最好一組一組的單獨“試教”——匯報排練。
二、
一個建議
縣、各中心校在教研上宜抓點(確定重點學校)、抓項目(主攻某類課型)進行攻關,將各類課型的基本教學模式摸索出來,尋求逐個突破。
=============================參考資料:
1、李建平《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新課程 新創意》
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近年來,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中,涌現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在我國新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按照新課程計劃,綜合實踐活動占總課時比例的6%--8%。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形態。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獲得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形成開辟了渠道,為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了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新課程形態,它既適應我國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又呼應世界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
為什么要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結構上的重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確立,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的誕生,更重要的是標志著現代新課程觀念的形成。它表明,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那種把課堂看作唯一受教育的場所,把書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把教師看作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和權威的觀念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視生活中、工作中和實踐中的學習。
篇5
一、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與內容
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是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學習領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個部分構成,各部分內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標要求,又各有側重。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的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課題研究類活動;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等設計類活動。
(二)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是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依托社區開展的公益性義務服務。
社區服務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區公益活動,提高溝通能力,培養社會交往能力;養成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培養志愿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學以致用、服務社會,形成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精神和情操。
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義務工作、志愿服務活動等公益活動;參加法規宣傳、環保知識宣傳、科普宣傳等宣傳教育活動;參加社區特殊人群扶貧幫困、敬老助殘等幫扶活動。
(三)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經歷與體驗。
社會實踐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組織協調、實踐操作等基本能力;學會交流、分享,養成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包括:參加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活動,班(團隊)主題教育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校內活動;參觀各類教育基地,開展各種專項調查,進行社區環境考察等考察活動;軍訓,學工,學農,學商,勤工儉學等體驗活動。
二、認真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學校要積極組織和指導綜合實踐活動,嚴格按照規定開足學時,開好課程。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傳統以及當地課程資源情況,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進行整合與規劃,開發有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研究性學習活動
1.研究性學習活動學時要求。研究性學習共270學時,每周3學時。學生在三年期間至少完成3個專題研究。學校可采用彈性學時管理辦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靈活安排。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與某學科教學或專題教育結合進行。學校根據學生的研究過程、研究記錄、研究成果等情況對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予以認定。
2.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研究性學習活動一般有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究學習相結合等三種組織形式。一般以小組合作研究為主,小組成員應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學習活動實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準備階段、體驗階段和總結表達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準備階段。本階段在師生共同參與下,一般可以通過講座、網站、板報、訪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動員,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啟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如何收集相關信息,準備必要的物質條件等。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等。
(2)體驗階段。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②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開展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種形式記錄實踐過程。③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學生個人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討中,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總結表達階段。學生要對自己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感受、體驗和獲取的其他相關情況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除通過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形式呈現外,也可采用召開辯論會、答辯會、研討會,以及出展板、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呈現。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應通過口頭宣講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
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實踐既可由學校、年級、教學班統一安排,也可根據學校要求由學生自主安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有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種組織形式,主要通過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進行。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實施步驟主要包括活動準備、活動實施、交流反思三個階段。在活動準備階段要分析學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資源及需求,制定活動方案,開展安全知識培訓、社會生活常識教育、活動記錄方法培訓等。活動實施階段主要包括開展活動、記錄活動事項、總結活動經驗等。交流反思階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活動心得、進行活動評價等。
三、做好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
(一)學分認定原則
學分認定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重要環節。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和特征,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中應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程計劃規定的學時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要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于實踐,勇于創新,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
(二)學分認定辦法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在對學生參加活動情況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每完成一項研究性學習活動課題(項目)、每參加一次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都應將有關情況及時記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表》(見附件)。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動進行評價。學校要對學生三年中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合格的,才能獲得規定學分。
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四川省普通高中學分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號)的有關要求執行。
(三)學分認定條件
學生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年內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間達到規定學時要求,完成至少3個專題(項目)研究,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15學分。學生熱心參與社區服務,三年內參加社區服務的時間在10個工作日以上,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2學分。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每學年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必須達到1周,總結性評價合格,可獲得6學分。三年內,凡符合綜合實踐活動學分認定條件的,總計可獲得23學分。
四、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工作的領導,為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提供政策、師資、經費、設備設施和場地等方面的支持,幫助學校解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普通高中學校要制訂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案,保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各地要整體規劃普通高中教師專業結構,協調并督促所屬學校根據需要逐步配齊配足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學校要立足實際,整合現有教師資源,逐步建設一支由專任教師與兼職指導教師組成的較為穩定的教師隊伍。要研究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工作量核算、職稱評定辦法及標準。大力建設兼職教師隊伍,充分發揮確有特長教師的作用,鼓勵他們向專職教師發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師隊伍資源,積極創造條件吸納社區、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員幫助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新晨
(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各地要通過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爭取社會支持等多種方式,開發和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職業學校、大專院校、企業、社區、農村、部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條件。學校要深入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主動爭取社會、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
(四)加強課程研究。各地和學校要按照課程實施的要求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管理,積極組織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研討活動。通過開展教學觀摩、優質課評選、專題講座、成果展覽、經驗交流等活動,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及其指導的規律。學校要大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指導水平和學校課程實施質量。教育科研部門要指導學校積極開展項目研究,不斷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水平。
篇6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資源 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強調以學得直接經驗為主,從生活中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因此應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以豐厚的地域文化和豐富的社區資源為依托來更好地切入綜合實踐活動這個有機整體。
一、開發課程資源,確立課題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是選題問題。恰當選題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與效果起著關鍵作用,這就要求課題貼近學生實際,使研究有一定的活力和潛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可設計經濟管理、交通、體育、環境等方方面面。活動課題的確立,應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只有這樣,活動才具有生命和活力,學生才能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研究。
(一)以社會資源為切入點,開發課程內容
學生通過對自然、社會等方面的調查,掌握和發現解決矛盾與問題的方法,形成懷疑和探索思維的初步能力,培養探索的興趣和能力,同時使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的關注。
(二)以現實生活為主題,開發課程內容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我們一是開發學校課程資源。抓好學科間的綜合,超越單一學科知識體系的局限,要求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有力。二是開發自然資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區的背景和條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文化狀況、社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課程資源,力求體現課程資源的地方性特色。開發地方和社區的自然因素及其狀況,如水士、氣候以及綜合環境。
因此,綜合性學習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從中提取綜合性學習的主題,發揮“其中的生活意義”,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
(三)拓展學科內容,開發課程資源
實踐證明,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結合起來進行。例如,圍繞某一主題,對課本進行探究閱讀。閱讀一至六年級有關課文,摘抄和分析有關描寫家鄉的文字,分析其描寫內容、方法、作用,并將其進行比較,,歸納綜合,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再根據這樣的思路進行研究家鄉的特產,如研究小雜糧、山茱萸、核桃、花椒等,可以在探究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等。
二、合理實施課程,有效利用資源
新課程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呈現的教學形態,有一種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參與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教師的主要做是指導和組織兒童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怎樣開展才能有效呢?根據教學實際,我認為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對活動的目標、內容、結構、形式等都要做細致的考慮,具體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有效指導是前提
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主體性、實踐性課程,是學生通過實踐來學習知識、通過實踐來獲得發展的重要形式,學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主體。學生的實踐是任何教育者都難以替代的。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盡可能的讓學生自主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起指導或引導作用,防止包辦或代替。
2、教師教學設計具有生成性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具有綜合性強、開放性強、不確定因素多和課程資源極其寬泛等特殊的復雜性。因此,精心預設指導方案,努力為課程的實施準備較充分的工具和資料,是綜合實踐活動能否順利實施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有效指導的必要前提。
3、活動目標要具體化
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和評價作用,只有明確、具體、貼近學生生活、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教學目標,才能使教學活動有效。但是,如果活動目標不切實際,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僅僅是在追求活動的形式,那么,即使活動看起來豐富多彩,熱熱鬧鬧,一節課下來,學生究竟體驗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實踐活動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要使目標具體、明確,教師必須讀懂教材,把活動要求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
(二)學生自主探究是關鍵
1、增強趣味性,引發自主探究
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實踐,它強調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尊重主體,就要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天生的求知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項目首先是要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就來勁,就躍躍欲試的講究趣味性,“樂”中學習。
2、重視過程評價,引發自主探究
重視隱性目標、長遠目標必定要重視過程的評價賞識。評價賞識中,既要考慮到個體,又要考慮到群體,既要顧及情感態度,又要估計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設及時、公正、激勵、合理的評價機制,積極關切地加以賞識。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感受到對自己的認可,感受到對自己的鼓勵,由此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究。
三、評價工作,確保課題研究實效
篇7
關鍵詞 信息技術 綜合實踐 課程整合
一、有關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術包含兩方面的內容:(1)信息中的技術,主要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2)運用信息技術,將涉及到如何利用信息進行教學設計,進行教學過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問題,即教師怎樣選取信息、運用技術與學科整合,取得實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在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教師變革教學行為的工具,為課程提供資源、創設教學環境,使得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效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不是把學科教學整合到信息技術中,而是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去,支持學科教學、服務于學科教學。因此,必須考慮結合學科教學的特點才能實現整合。《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總則》指出,信息技術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
二、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的課程整合
1.課題的確定。為了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我校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結合本校的特點,開設了綜合實踐課。綜合實踐課是原活動課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它包括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服務、勞動技術教育等,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綜合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體驗,從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著重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讓學生不知不覺地了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從而達到讓學生快樂、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目標。
我校位于長江中下游的黃淮平原地區,是全國有名的魚米之鄉。在我們家鄉有非常有名的特產——荷藕。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們的家鄉,感受荷藕文化的魅力,從而達到使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目的,我校教研組根據這一特色資源制訂了《水鄉明珠——荷藕》這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
2.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索。課題確定后,教研組擬定詳細活動計劃,全校教師積極參與,利用數字化校園網建立活動專題網站,并抽出一部分學生,成立了采訪組、資料組和宣傳組。采訪組負責實地調查,了解荷藕的歷史、傳說、采藕的技巧、品種、效用以及荷藕的加工品;資料組負責在網絡上和書籍中查閱有關荷藕的詩詞、美文和價值等;宣傳組負責收集整理采訪組和資料組的收獲,然后將整理好的資料上傳到學校的專題網站,并在同學們中宣傳報道;最后三個組聯合組織一次全體師生參與的匯報學習活動,以達到共同收獲的目的。
(1)調查采訪信息化。老師帶領采訪組的同學,首先確定采訪的范圍和對象,精心設計采訪的問題和內容,并安排專人用DV記錄調查采訪全過程。而后將DV記錄的內容傳輸到學校電教室的電腦中,同學們精心整理、設計內容、研究展示效果。在活動中同學們不僅學到了信息技術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2)資料查閱信息化。我們將資料組分成兩個小分隊進行活動,一分隊到學校圖書室查閱有關資料,二分隊在網絡上根據自己的需要查閱有關資料。
(3)宣傳匯報信息化。宣傳組舉辦多次活動,并在專題網站上整理匯報活動成果。從網絡獲取信息是同學們最喜愛的活動方式,學生親身體會,記憶更加深刻,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課程學習效果。
整個活動歷時兩個月。結束時,采訪組、資料組、宣傳組聯合舉辦了成果匯報活動,同學們將采訪到的DV、查閱到的資料精心編排,活動中一一展示,還演出了荷藕詩詞大聯誦、荷藕照片展示等文藝節目。
三、探索實踐的成效
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課的整合,推動了我校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構筑了新型的教學系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開辟了一條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的新路子。
篇8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現狀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進入中小學的課程體系,在我國的課程體系中也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不僅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是學生個人自我意識的一個覺醒,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成為了自己的主人,而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在親身經歷、主動感受的環節中,學生會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興趣、能力乃至不足,也會慢慢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放棄,而這些絕不是靠書本知識和課堂灌輸而獲得,而是學生在親歷、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沉淀和積累起來的。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臨的外部困境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功實施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協調配合、共同參與和促進的,作為一個新興事物自然被注入了很多主觀期待。作為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的存在,對傳統以接受性學習為主,忽視個性的自由發展的課程進行深刻的剖析,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其對立面,自然就成了整個教育的焦點。但這僅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面臨的一個主觀環境,它的實際環境并不樂觀。
首先是傳統意識的抵觸。“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者正是因為在聞道、術業方面的優勢而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存在,他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知識,學生則在于接受知識。這種觀念則不利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推廣。
其次是因為目前教育評價體系的阻礙。此處并不是說考試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成了直接的對立沖突,而是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人為地把他們對立起來了。資源的稀缺性特別是教育資源使人們竟相追捧,供給的有限性就造成了兩者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就會使人們通過采取任何手段來獲取珍貴的教育資源,高中和初中尤為嚴重。本是一塊凈土的小學也成了題海戰術的戰場,各種培優、輔導班已完全占據了小學生的周末,各種怪像層出不窮:家長和孩子一起抄作業,做作業做到晚上12點,……試想在這種環境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又有誰會真正地關注與實踐。
另外,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不配合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難以順利的實施。首先是家庭方面要積極的配合學校,給予學校以最大的支持,這支持不是在于輔導學生的作業,而是在于發現和引導學生的興趣。經過筆者的調查,在對“如果你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或問題,你的家長采取何種態度”的回答中,65.6%的同學回答給與積極的幫助,其余的則為不知道或不理睬,在與部分家長的交流中,筆者得知很多家長是有心無力,一則是因為缺少專業知識的支撐,一則是因為忙于工作,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共同探討。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備受學生的青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基點,在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的基礎上,面向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著重于學生的體驗、感受和經歷,一則是因為這種形式有別于傳統的學科教學,對有著很大好奇心的小學生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二則是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立足于學生本身的興趣、態度和意識的,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一次得以體現。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非常感興趣。以實際數據來看。在對“你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興趣程度”的問題的回答中,有65.60%很有興趣,28.20%興趣一般,6.20%沒有興趣。同樣,在對問題“你是否愿意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回答中,71.90%非常愿意,21.90%有時愿意,有時不愿意,6.20%不愿意。由此看來,部分小學生是非常愿意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去,而且也積極配合老師參與實踐活動,但是也有部分學生不愿意參與一些社會調查,不想去翻閱書籍、雜志尋找資料,也不愿意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在對一部分同學的深度訪談中發現,一方面,是學生個人的性格特征使然,有的同學性格相對內向,活動不積極;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多學生并不是對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感興趣,而是對所選擇的主題沒有興趣。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施中所存在的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并滲透信息技術教育。它是一種經驗性課程、是一種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的課程并體現新課程管理和發展制度。它不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它強調培養學生主體性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以及創造性、協作性地處理事物的態度,促進“生存發展能力”的形成 。調查顯示,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缺少專業化的教材,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宗旨不相符
在筆者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該課程有教材,一般以三年級為例有10個主題(1.走進綜合實踐活動;2.早餐學問大;3.生日如何過;4.清除“牛皮癬”;5.神奇的泡泡;6.珍惜水資源;7.身邊的植物朋友;8.紙制品巧制作;9.校園藝術節;10.我們生活的社區),且不說這10個主題在實踐過程中是如何操作的,但從內容上講難以逃脫有走馬觀花之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材的編排首先要顧及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其次要兼顧到地方的特色與區別,更要與活動課程的實踐性相符合。
(二)師資力量缺乏,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待提高
教師是實施課程的關鍵人物,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效果與能否達到預期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質與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的課程,與其他的學科課程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智力結構、能力結構都有著特殊的要求,更不能一概而論。但事實上從課程實施的情況來看,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隊伍狀況很令人擔憂,問題多而復雜。
其一是,專任教師的總體數量不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那么與之就要有相應的教師,教師的專業知識必須符合條件。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能力結構。根據筆者對武漢市卓刀泉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調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老師擔任情況比例是:語文老師占3.10%;美術老師占31.30%;勞動與技術教育老師占8.25%;班主任占8.25%;沒有老師占15.60%。
由調查結果可知,大部分的活動課都是由美術課老師來擔任,也存在由班主任、語文老師擔任的情況。但是綜合實踐活動課有其特殊性,在操作的過程中會生成一些復雜而專業的問題,這就需要這門學科的特長教師、專家輔助來開展活動。但是目前在這方面的專家是比較少的。
其二是,現有教師的實際素質與能力與要求相差甚遠。不少教師有畏難情緒,怕麻煩、怕花工夫,上課采用“放羊”式或者變成作業整理課;還有部分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性質、概念、內容、形式的不了解;對如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更加的不清楚,這樣教育部所有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規定也就只能成為一紙空文了。
其三是,教師固有觀念的限制。目前我國的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處于靜聽的地位,以知識傳遞為主,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卻常常脫離生活和現實的實際情況,而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適應學科教學的思維定勢和教學模式,很難適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加上目前的評價體系,大部分教師抱著應試的心態,把重生成過程的活動課變成了只重結果的教學課。
(三)過程流于形式,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目的、內容、特點、要求認識的偏差使得實施過程流于形式,往往導致此課被其他科任老師所占用,或成為作業課。在學生對“老師是不是按時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回答中,65.6%的認為按時上,但34.4%的認為老師有時上,有時不上。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以團隊活動、興趣小組活動代替綜合實踐活動;二把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等同于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科性和綜合性相混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就無從體現。
三、關于改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建議
(一)編制專業化的教材,突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性
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教材,教材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直接載體,因此教材的設置與編排必須符合相應的原則與規律。首先特定年齡階段的學生要有特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材,也就是說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不能出現不同年級的學生使用相同的教材,要體現出變化性。其次,要兼顧學生的主觀感受,前提是要轉變學生觀,傳統的觀點認為學生是完全依賴于成人的幫助才能獲得最大的發展,而對學生的主體性認識不夠。因此,要在承認學生的主體性和自決性的前提下,真正的考慮學生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樣的發展以及實現什么樣的發展,而不是專家們主觀認為學生需要什么?據筆者調查學生主觀期待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來源情況具體是:學生提出的生活和社會問題的占62.5%;學科教學中產生的的學課內知識性問題的占21.9%;學校特色文化主題的占3.1%;學校地域中存在的自然人文經濟環境問題的占12.5%。
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具有主人翁意識,希望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是以自己提出的生活和社會問題為主。其次按照綜合實踐指導綱要的要求,活動課程應在參考教本的基礎上開發教材。
(二)培養專任化的專兼職老師,打造一批高素質、高能力的教師隊伍
綜合實踐活動由于活動形式的開放性、活動過程的不確定性以及活動結果的不可預見性,對教師提出了全不同于學科教學的素質要求,特別是對教師的思想觀念、實踐能力的要求。
篇9
一、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為學生個性充分發展創造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而開發和實施的。它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而對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是對學科的邏輯體系的超越。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個人的觀點和行為,鼓勵學生的自主選擇,獨立創造,他們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將學生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為學生的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自主參與,要精心設計活動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使學生不斷產生對事物的探索、發現、想象、表現的欲望。在這其間,教師只是參與者,組織者,應該把學生都當做具有自己的獨特經驗和情感態度的人,與學生建立起一種真誠、平等、信任的相互關系,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自己是學習和實踐的主人。
二、鼓勵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在開放的情境中獲得積極體驗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見這門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在此活動中必須清醒認識到學生是主體,活動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1、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學生與自然、社會的聯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設定、內容的選擇都是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認識交通生活標志》、《有趣的玩具》、《過家家》、《天氣》、《怎樣打電話》、《我愛吃的蔬菜》都是從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內容入手,把學科知識和日常生活巧妙地加以密切融合,課程設計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實現課程內容最大限度地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
在教學這一類內容時,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身經歷到具體的情境中去,拉近課程與自然、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獲得對于實際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感受是學生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也是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健康發展的基礎。
2、采取多種活動方式,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調查”、“探究”等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悟生活,發展實踐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應靈活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實踐。
3、創設實踐情境,使學生獲得豐富的人生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課直面學生的生活,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探究,堅持讓學生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從周圍的生活中、現實的社會中去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增進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獲得對生活的真情實感和親身體驗,增加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和認識。讓學生進入社會去接觸和感知各種人和事,獲得豐富的人生經歷和體驗。
三、以激發興趣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性因子孕育于童年期,潛藏在學生的興趣之中,并且在持續的興趣中不斷滋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與目標最本質的體現就是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收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充分表達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見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鼓勵他們新穎的創意。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構思和設計顯示獨特的操作方法。使他們有表露情感和實踐的自由;同時指導他們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學會觀察、分析、比較和聯想。鼓勵他們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完成勞動任務,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來審視要研究的實驗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蘊藏了諸多鼓勵個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啟發學生求異思維的內容。例如:《發明的技法》這一課向學生介紹了“主體附加”的發明技法,課本中所出示的例子都是運用 “主體附加”的方法發明出來的,其目的不僅是讓讓學生受到啟迪,拓展思維,聯系自己身邊需要改造的物品,能獨立設計一個小發明作品。
篇1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的意識,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然而,因為意識問題、資源問題、師資問題和操作問題,還有安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擔憂,我縣在起步期與全國不少地區一樣:有課表、無課堂,即或偶爾有課堂,也是低效甚至是無效課堂。
如何在邊遠貧困的縣域內正常實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通過近6年的探索實踐,終于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把研究性學習作為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突破口。
綜合實踐活動四大指定領域中,研究性學習相較而言,在實施上時空跨度大,操作難度大,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上,有著與其他領域不可替代的特殊意義和作用。而把這個領域突破了,其他領域也就整合了。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與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運用其腦力勞動;追求“知識”發現、“方法”習得與“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一。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本質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學習所要達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標。根據這一理解,如果學生只能遵照教師制訂的方案,按照教師規定的步驟與路線,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生成教師想要的答案或結論,那么,這“探究學習”其實并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學習,因為它丟掉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質與靈魂――知識的自主建構。
6年來,我們以課題為引領、以學校為依托,以點上學校為示范、以(富有地方特色的)經典案例為樣本,不斷總結提煉、不斷研討交流,在解決了認識和相關問題后,形成了研究性學習中,以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的“三段五步”操作模式。讓指導教師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望而生畏、無所適從,到樂于承擔、輕松駕馭,為縣域常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鋪平了道路,并在全市推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模式”與操作
何謂“三段五步”:
“三段”,即“主題活動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交流階段”;“五步”,即“三段”的具體流程――主題的確立、活動方案的制定、活動展開、成果總結和展示交流”。
下面,以實驗小學《寸草春暉感恩行》(以下簡稱“寸”)主題活動為例予以說明:
第一段:準備階段即1、2步。這是主題實踐活動的重要部分。
第1步主題的確立:
主題的確立,不能由教師包辦,不能把教師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而要把握三個原則即:要以學生為主體,是學生關注的話題,適合學生生活實際。這樣形成的主題,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使主題實踐活動言之有物,行之有效,這樣的活動開展起來更能水到渠成。
《寸》:一學生的母親因為見氣溫驟降,擔心女兒受涼,冒雨為孩子送來衣服,該生接過母親送來的衣服,見母親被雨水淋濕卻無動于衷,扭頭便走進教室。學生的這一舉動,引起同學們議論紛紛,不少同學指責這位同學。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換位思考,自然引發該活動主題。
第2步方案設計:
方案設計要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去體驗、感受生活,從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理念。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要見機行事,可伺機參與、啟發、誘導。目的是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
此環節要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活動內容和活動目的。利用多種途徑收集、查找相關資料;通過討論,預設交流展示形式。
《寸》的目的是:通過親身實踐,讓學生了解父母、走進父母,從而感恩父母。并由此學會知恩圖報。
具體方案設計如下:
1、分解活動主題(或確定活動內容)。并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居家距離、家庭條件等自愿組合成活動小組。并推選出組長、記錄員;
2、形成小組活動方案。在組長的主持下,明確活動時間、地點、內容、形式、安全保障、指導教師建議人選等。
根據同學們熱烈討論,分為了4個活動小組,每個活動小組明確了具體的內容和目標。各組活動方案如下:
問卷調查組:設計調查問卷,了解父母與孩子間的相互了解程度,并進行數據統計。從中了解父母對孩子的愛。同時,反思自己是如何對待父母的。
(學生提出數十個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父母與孩子間最直接的下列問題)(略)
文字交流組:有時候,孩子與大人之間難免會發生爭執或意見分歧。本組學生將把自己的心理話或所受的委屈寫在小紙條上與父母交流,增加父母對自己的了解;寫一封信給外地打工的父(母),讓他(她)開心地工作。
資料收集組:收集最能體現父母對自己關愛的照片,讓學生回憶自己成長歷程中父母所做的點點滴滴,并簡要寫出感言,激發學生的情感;收集父母關愛孩子的感人小故事、小片斷,做好交流準備。
才藝展示組:通過制作感恩卡、寫一首小詩、小品表演、繪畫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深情厚意。
征得指導老師的同意,幾個組計劃三個周內完成各自任務。
第二段:實施階段即第3步。這是主題實踐活動的關鍵(核心)部分。
學校領導、相關部門和指導教師團隊,要盡力為學生的活動展開創造條件,并做好安全管控。確保學生活動有序開展。在學生活動中,指導教師要堅持與小組長保持聯系,注意調控和指導,讓其大膽開展工作。如遇到困難和挫折,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
《寸》:根據學生的需求,指導教師分別參與、指導各組活動,并為學生定時開放微機室、閱覽室,還協調新華書店、圖書館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方便。要求指導教師隨時接受學生的咨詢、并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等。
第三段:總結階段即4、5步。這是主題實踐活動的精彩部分。
第4步資料整理:
指導各組學生組內交流,整理資料,形成匯報材料,各組抽時間編排、演練。
這一過程,一定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讓人人都有事做。有的資料還需再次采集進行補充,直到滿意為止;組與組之間的匯報方式應相互保密,到時給其他組一個驚喜。
第5步交流展示:
組織全班學生分組展示活動成果,暢談收獲體會。在主持人(學生)的調控下,各組在組長的引領下依次登臺展示,通過視頻、實物、誦讀、演講、表演等適合學生及小組活動內容的多種形式進行展示。
成果匯報中時,教師要設計精練、精彩、激勵性強的導語,把課堂大膽交給學生;必要時稍作點撥、誘導;結束時,充滿激情,精當點評,學生談感想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為下一次活動構筑新的平臺。
各組在交流展示中,學生繪聲繪色,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華,連平時少言寡語,一說話就臉紅的學生也能大膽登臺了。
三、收獲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