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的本質范文
時間:2023-12-21 17:2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設計的本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成本項目;產品環境成本;環境期間費用;比例分配法
企業作為一個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通過提供自己所生產的產品(含勞務)來追求自身的利潤最大化,其成本核算主要是產品成本核算。歸集產品在其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再按成本計算對象分配費用,最后得出各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在具體產品成本核算中,將成本的構成要素按用途劃分為不同的成本項目來歸集、分配和匯總。因此,合理設置成本項目能明確地反映產品成本中各種生產耗費的構成,有利于企業進行成本監督、成本分析和考核,加強成本控制,降低產品成本。
一、我國企業現行產品成本項目的設置
目前,我國企業中產品成本項目通常設立以下三項:
第一,直接材料。該項目反映企業在生產工藝過程中所耗用的外購或自制的原材料及輔助材料,不包括管理等方面耗用的材料。
第二,直接人工。該項目反映企業直接參加產品生產的生產工人工資及按規定比例計提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五險一金”以及其他薪酬費用。
第三,制造費用。該項目反映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間接費用,它包括各個生產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以及雖直接用于產品生產,但不便于直接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
當然企業還可以根據生產組織特點和管理的需要對上述成本項目進行調整,增設或刪減一些成本項目。但總的來說,現行企業成本項目設置所依賴的仍是狹義的成本核算理念,即產品成本核算主要包含料、工、費的核算。
二、產品成本項目設置的改進建議
(一)為什么要改進
統計數據表明,環境污染80%以上源自企業,造成環境污染的排放物有70%以上源自制造業。工業制造企業在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會產生出各種固態、液態和氣態的有毒有害排放物,這些有害物質排放到外部環境中,大量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各種各樣的有害影響,最終導致人民生命物質財產遭到破壞與損失。工業制造企業應該為此承擔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而不能僅由政府和社會來負擔。工業制造企業應該承擔產生“三廢”污染所帶來的環境成本,如企業排放“三廢”的末端治理成本、排污費、許可證費用、環境保險費;企業排放“三廢”對周圍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企業環境污染訴訟賠償及罰款罰金;企業環境污染預防及控制成本等,最終這些環境費用都應列入該企業的財務報告中。
傳統會計核算所依賴的成本觀念屬于狹義的成本概念,即成本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產要素(料、工、費),而企業損耗的資源和環境費用支出則沒有考慮在內,至少是不完全考慮。現行產品成本項目也是基于狹義的成本核算理念而設置,根本沒有考慮產品生產過程中為預防、減少和避免環境影響產生或消除這些環境影響等發生的各種耗費。即使一些環境意識較強的企業存在著環境費用開支的客觀事實,但它基本上是歸于產品成本核算系統中,即將這些環境費用開支作為一般制造費用的一部分,然后由企業所有產品共同分攤,而不論該產品是無污染產品,還是污染產品。這樣處理方式將企業環境成本的歸集和分配淹沒在傳統成本核算系統中,企業財務報告難以披露有關環境成本的信息。而且不區分產品平均分攤環境成本,必然會導致環境成本分配的不公平,在產品定價決策上也會造成極大的偏差,不利于管理當局控制環境成本。
隨著環境成本在企業產品生產成本結構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根據重要性原則,已經不能再將環境成本當作一般制造費用的一部分了。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應在財務成本核算中單獨歸集和分配。
(二)如何改進
環境成本核算是企業環境會計的核心。目前理論界對環境成本尚無統一的定義,其中最為權威的當屬《環境會計和財務報告的立場公告》中對環境成本的定義:“環境成本是指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管理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這一定義,以明確企業的環保責任為中心,將企業對環境的影響負荷治理成本和預防措施成本等列為核算對象。從企業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降低環境負荷提高環保效果的角度出發,將企業環境成本進行分類(見表1)。
從以上企業環境成本的具體內容來看,環境成本與產品成本、期間費用均存在關系。筆者認為,只要是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包含產品研發、產品生產、產品銷售、產品回收利用或廢棄等環節)中發生的環境支出費均應歸入產品環境成本,最終應該直接或間接計入企業生產的該污染產品成本中;而不能計入產品環境成本中的部分(如配合社會地域的環保支援成本等)屬于環境期間費用,可以在費用實際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
因此,筆者建議工業制造企業(尤其是污染型工業制造企業)應從上述六個方面歸集環境成本,并根據其與產品形成的整個生命周期是否有關,分為產品環境成本和環境期間費用,環境費用在實際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如配合社會地域的環保支援成本,其成本動因是社會環保事業,在實際發生時可以計入環境期間費用。產品環境成本最終直接或間接計入企業生產的污染產品成本(企業生產的無污染產品不需要分攤產品環境成本)。在工業制造企業的產品生產成本明細賬中新設一個成本項目:產品環境成本,通過“產品環境成本”項目來登記和歸集企業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發生的所有環境支出費,在多產品混合生產的情況下,應將歸集的產品環境成本在與其相關聯的各污染產品之間進行分配(見圖1)。單獨設置“產品環境成本”項目可以引導工業制造企業對環境成本核算的重視,更加準確地核算企業產品的“真實”生產成本,并提供更準確的產品環境成本信息。
1、產品環境成本的確認
根據企業環境成本與產品形成的整個生命周期是否有關,分為產品環境成本和環境期間費用。要確認產品環境成本應有兩個環節:一是判斷涉及環境問題所引發成本費用發生的業務和事項,以及與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環境負荷的降低是否有關,即環境成本的發生要起因于環保;二是理論上產品環境成本的確認也應遵循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四條標準。
2、產品環境成本的分配
企業產品環境成本最終應直接或間接計入與其相關聯的產品制造成本中。如果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則該企業發生的產品環境成本可以直接歸屬于該產品成本,如果企業生產多種產品,則該企業發生的產品環境成本需要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在有關產品之間進行分配。本文擬介紹采用比例分配法將產品環境成本計入產品制造成本。
采用比例分配法計量是將與產品生產密切相關的污染治理費用等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計入到各產品的制造成本中。分配比例的設定是根據企業及所在行業的以往經驗數據所得。目前,德國的一些企業就采用了比例分配計量方法將環境費用計入到產品制造成本中。
三、舉例說明
XX公司是一個生產軸承部件的金屬加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投入原材料、能源、水和輔助材料,經過復合鑄造、機械加工、電鍍生產環節,生產出軸承座和軸承套兩種產品(見圖2)。
產品生產中,冷卻過程排放包含重金屬的廢水和礦物質,電鍍過程使用的化學物質以及廢水凈化后的廢渣等對環境產生了污染。該公司針對上述污染源,設有廢水凈化、廢物處理.車間環保管理等輔助生產部門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渣等廢棄物進行處置。各部門費用及明細項目金額具體見表2。另外公司還發生周邊綠化支出100000元。該公司采用比例分配法將歸集的廢水凈化、廢氣處理及車間環保管理費用分配給復合鑄造、機械加工和電鍍三部門(具體分配比例見表2),最終分配計入產品制造成本。
根據該公司歸集的相關環境成本并分類,區分產品環境成本和環境期間費用。公司周邊綠化支出100000元,其成本動因是社會環保事業,屬于環境期間費用,在實際發生時可以計入“管理費用――環境管理費用”;而廢水凈化費用、廢氣處理費用和車間環保管理費用都屬于產品環境成本,應合理分配計入各產品成本中的“產品環境成本”項目。
該公司采用比例分配法將產品環境成本分配給制造部門(見表2),各制造部門應分攤的產品環境成本計算如下:
復合鑄造部門應分攤的產品環境成本=2485×15%+1625×15%+1965×20%=1010(千元)
機械加工部門應分攤的產品環境成本=2485×5%+1625×20%+1965×60%=1628(千元)
電鍍部門應分攤的產品環境成本=2485×80%+1625×65%+1965×20%=3437(千元)
電鍍部門只涉及生產一種產品軸承套,該部門歸集的制造費用及該部門應分攤的產品環境成本均可以直接計入軸承套產品成本中,不需要進行分配;而復合鑄造部門和機械加工部門涉及生產兩種產品,因此這兩個部門歸集的制造費用及分攤的產品環境成本應在兩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該公司采用直接費用分配法分配制造費用和產品環境成本,將其計入軸承座和軸承套產品成本(具體分配過程見表3)。
根據歸集分配的材料、人工費用、制造費用及產品環境成本等,計算完工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見表4)。
四、結束語
將產品環境成本單設成本項目歸集分配計入企業產品成本,必然會使得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制造企業產品成本驟增,企業利潤急劇下滑,企業生存受到威脅,這些企業將會被逐漸淘汰或者迅速轉產。當然這需要企業能夠主動地全面合理地歸集和分配環境成本,因此一方面要提高企業環境意識,鼓勵和督促企業采用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進行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綠色營銷等自主降低環境負荷,減少環境成本提高企業效益;另一方面政府應不斷修訂環境法規制度并強制執行,如開征環境稅,制定污染排放物控制法規等,努力實行“誰污染誰支付費用”原則。同時政府對于那些環境治理效果較好的工業制造企業也應該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比如政府對環境友好型產品給予一定的補貼、政府對這些企業給予技術支持、優先貸款、優惠貸款等。
參考文獻:
1、羅飛.成本會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劉剛,陳毓圭.環境成本和負債的會計與財務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3、陳毓圭.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第一份國際指南――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第15次會議記述[J].會計研究,1998(5).
4、肖序,毛洪濤.對企業環境成本應用的一些探討[J].會計研究,2000(6).
篇2
[關鍵詞]內部控制環境;成本效益原則;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五部委聯合的《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連同此前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共同標志著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基本建成。我國企業的基本控制規范認為,內部控制環境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一般包括:企業文化、公司治理結構、機構設置以及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雖然內部控制環境不能直接創造價值,但卻是內部控制得到有效執行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企業的正常運行,并且對企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有效執行的前提和保證,企業的任何控制活動都無法離開控制環境。內部控制環境的組成要素是推動企業前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內部控制的實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同時也不斷暴露出內部控制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會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企業內部控制實施情況來看,成本仍然是制約內部控制執行的主要原因,過多的成本支出卻不能在短時間內收到預期效益,原因在于內部控制環境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缺乏良好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包括員工的誠信程度和職業道德水平以及管理層的經營理念,這些因素都是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有些企業還沒有形成有利于內部控制環境建設的企業文化,突出的表現在對內部控制實施的認識上,傳統的企業文化認為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以“節約為主”,但是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因為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未能立竿見影的效益產生的矛盾即成本效益問題,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產生,所以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是實施內部控制環境建設的關鍵。
(二)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董事會不能正常履行監督職能
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所導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無法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由于眾多小股東抱著“搭便車”心理,這樣就形成了“一股獨大”的現象,最終形成了董事之間、執行董事和非執行董事都受到了總經理的控制,從根本上無法履行董事會的監督職能。在公司內部形成的這種“內部人控制”現象使得企業的實際經營者往往更看重的是短期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利益,導致經營者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最終造成企業內部控制的失靈。
(三)組織結構設置缺乏科學性
受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我國企業內部普遍存在機構臃腫,人員過多,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由于信息在公司內部流通不暢,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并且這種負面影響會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大而更加嚴重。這樣的組織結構對內部控制的實施有著巨大的阻礙,從根本上使得內部控制不能發揮效果。
(四)內部審計形同虛設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有效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內部審計部門擔任著監督的重要職責。由于企業中組織結構的設置不合理使得內部審計在實質上受到經理機構的制約和控制,結果造成了內部審計部門形同虛設,監督職能也無法真正履行。
(五)人力資源政策不合理
在內部控制執行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不僅對內部控制的執行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對整個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在人員招聘、培訓和考核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合理的因素。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的運用不合理,如激勵機制方式單一,缺乏長期激勵機制,人員考核流于形式。最終嚴重影響企業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人才流失嚴重,從而使得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困難重重。
三、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建設的措施
在企業當前存在的問題中,成本效益問題貫穿了每個因素,因此必須將成本效益原則應用于每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中,使得成本和效益相匹配,進而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基于這種思想,提出了相應的五種措施來解決內部控制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轉變思想觀念,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
企業應實現由傳統的“節約”觀念向現代效益觀念的轉變。的確在現代企業經營中“節約”觀念必不可少,但是真正的效益是從現代管理中得到的:先進的管理理念雖然會使得成本略有上升,但是會從根本上大大提升產品的質量,突出企業的整體效益。應該讓企業中管理者和員工看到內部控制帶來的長期效益和社會效益遠遠大于所花費的成本,樹立“花錢就是省錢”的成本效益理念。因此應做到:一是企業的領導者要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員工認識到內部控制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在整個企業內部形成自覺執行內部控制的理念。二是充分發揮員工的主動能動性,利用企業文化所具有的無形性、穩定性和人性化來感染企業員工,使得企業員工從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出發自覺發揮主動能動性來進行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最終達成企業整體的目標。
(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特別是構建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借鑒國外在此方面的經驗讓經營者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將自身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同時規范薪酬管理,將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與企業經營風險聯系在一起,一旦公司出現重大的責任問題和管理風險應該實行薪酬追回制度,對企業的管理層進行約束。在管理層中建立合理薪酬制度不僅會有效地削減成本,同時會讓企業整體效益得到提升,同樣可以將管理層的薪酬制度合理使用在企業員工的薪酬管理中,這樣會使企業效益得到更大提高。完善獨立董事制度,使得獨立董事能夠在實際上起到監督的作用。
(三)建立科學的組織結構
有效利用組織資源,合理設置組織機構,明確各個層次和部門的職能。加強企業橫向、縱向之間的信息管理,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會使得整個企業的工作效率增強,更重要的是信息流通會使得最少的崗位和員工創造最大的企業價值。臃腫的公司機構和龐大的工作人員會造成巨大的浪費,所以從內部控制的角度來說不是越多的內控層次越好,同樣不是越多越細的職位分工就會有更高的效率。將更多的成本應用于信息的流通同樣會取得更高的整體效益。
(四)加強內部審計監督職能
內部審計制度對于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內部審計隊伍,對企業能起到真正的監督作用。我國企業中內部審計部門缺乏獨立性,表面上內部審計部門受到董事會的制約和監督,但是在實際上,卻受到經理機構和其他部門的約束。為了確保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和監督性,應該讓其直接隸屬于董事會。在新的形勢下,不僅要發揮審計部門的監督稽查職責,還要使其成為企業內部控制執行的顧問,對公司的管理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五)科學制定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在人力資源的管理上多數企業會制定激勵約束制度,企業往往更注重約束制度的應用,但是能夠真正引起內部控制參與者主動性的卻是激勵制度,最重要的是激勵制度能夠達到單純的約束制度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和作用。在企業的實際運行中,無論是約束制度還是激勵制度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但是同樣的成本支出激勵制度能夠使企業得到更高的整體效益,所以企業在實際運行中應該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中成本效益問題始終是困擾企業的最大障礙,因此在所有的解決措施中應當將如何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放在首位。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中會有著各種各樣的成本支出,但是如果有效地對成本的支出進行規劃和配置,則會產生更大的效益收入。但是無論怎樣的規劃和配置在執行中一定成本花費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更重要的是將有限的成本創造出更多的效益,包括短期效益、長期效益、企業自身的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在內部控制環境建設中能夠時刻本著成本效益的觀念,并且真正將改進措施應用其中,那么在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將會取得更大的成效,有效推動內部控制的執行。
[參考文獻]
[1]樊行健.成本費用內部控制[M].大連:大連出版社,2010.
[2]張偉.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分析[J].財會通訊,2012(2).
篇3
【關鍵詞】現代簡約風格;室內環境設計;注意事項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在紛擾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希望得到一份簡潔、寧靜的生活環境。基于這種因素的影響,人們生活中的各項事務都逐漸摒棄繁雜的風格,呈現出簡約化的趨勢,尤其是現代化的居室環境,居室作為人們放松身心的最佳場所,其設計風格和效果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因此,現代化的居室環境在適應人們生活需求的情況下逐漸具備了簡約化的風格。
一、現代簡約風格的簡述
對于室內環境設計流派中的簡約風格,社會上沒有形成一致的定義和評價,不同的人對于現代簡約風格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認為簡約是將額外的符號刪除掉之后剩下的部分;還有些人認為簡約是將繁瑣的細節拋棄之后,剩下事物本質的部分。雖然人們對現代簡約風格的說法不盡相同,但是實質性的意識還是一致的,就是要求將多余的元素進行剔除,通過盡可能少的方式和手段來對事物進行感知和創造,以一種簡約的形式來對事物的本質進行反映。
二、現代簡約設計的內涵
1.量的簡約
在現代的室內環境設計中,將大量的造型內容進行刪減或者是更改,然后再將這些內容進行重新的排列,使之以一種單一排列規律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量的簡約。各種簡約的幾何形態構成了整個室內環境的整體,在統一的同時又不失情趣。
2.風格的簡約
在簡約的室內環境設計中應該盡量避免繁瑣無用的細節;將生活中的藝術元素和純真元素提取出來;應該保障室內空間的層次性、整體性、流暢性以及自然性;形成一種協調、自然以及統一的審美感覺,體現一種簡約的藝術氛圍。
3.質的簡約
其實,真正的簡約設計是一種質上的簡約。室內環境中的構成元素沒有減少,只是按照一種比較科學合理的方法和規律進行了重新的整理,讓這些元素從無序變的有序,讓人看上去比較的簡約,并且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三、現代簡約風格室內環境設計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1.在功能方面
利用有限的空間來使事物的使用功效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在家具的選擇方面,不能夠過分的要求家具的形式美,而應該對家具的使用功能多加重視,堅持實用性原則,去除多余無用的裝飾。簡約風格體現的不僅是一種現代生活方式,更能夠體現深刻的人生哲學。
2.在空間方面
哪怕是最小的室內空間,也一定要顯現給人們一種寬敞的感覺。在家具的安裝、裝潢設計、室內的造型等方面,都要要充分的將家具和空間的協調性最大限度的表現出來。所以,在進行簡約現代風格的室內環境設計的時候,應該在專業人員設計方案的基礎上,對室內的空間元素進行全新的排列。此外,應該注意做好室內和室外環境的過度設計。最后,現代簡約風格在空間的設計上方面還強調在方面要盡量選擇幾何圖形或者結構。只有一個能夠引起人們心靈共鳴的室內環境,才能夠讓人們對生活產生美好的愿望和感受,才能夠讓人們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
3.在色彩方面
實現合理科學的色彩搭配才能夠突出室內環境設計的簡約和自然。色彩是室內環境設計中最能夠凸顯效果的一種因素,并且具有造價低廉以及施工方便的特點。要想改變室內環境的氛圍,那么,對室內環境的色彩進行設計和施工成為最實惠同時又最節省時間最佳方法。色彩的使用影響著人們對室內光線和空間的感覺。所以,在色彩的設計上首先就是要進行色彩的選擇,通過對色彩的選擇來改變室內環境的感覺。要將各種自然色彩引用到室內環境設計中,實現裝點室內的作用。其次就是避免室內環境中使用過多的色彩,過多的色彩會給人造成一種雜亂的感覺。最后就是要盡量多使用一些干凈的色彩進行搭配,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4.在材料的選擇方面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各種自然材料被廣泛的應用到了現代室內環境的設計中,天然材料不僅能夠反應出人與自然之間一種和諧的關系,而且還給人一種健康、淳樸的感覺,幫助人們放松心情,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所以,簡約現代風格的室內環境設計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該盡量的選擇自然的材料,充分的體現簡約和淳樸的風格。避免使用過于華麗的材料和繁瑣的裝飾,要體現出裝飾材料的質感和肌理,在體現天然美感的同時,給人一種簡約的感覺。此外,在材料的選擇上慎用玻璃、鋁合金的材料,這類材料給人的感覺會比較的冷漠。奢華材料的使用僅僅能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美感,但是卻忽視了整個室內環境的內涵和氣質。相比之下,只有仿生材料或者自然材料的使用才能夠實現現代居室的簡約和自然,才能夠讓人們在喧擾生活的影響下得到身心的放松以及心靈的凈化,從而使生活更加的健康和理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簡約的現代風格已經成為了室內環境設計的全新發展趨勢。簡約設計注重的是以一種簡約的方式來體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因此,人們要想擁有比較簡約的室內環境設計,就需要從材料的選擇、色彩的搭配以及空間的設計方面入手,對室內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營造一種簡約大方的生活環境和氛圍,從而實現人們心靈的凈化,幫助人們健康快樂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敏言,張立太,孫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室內環境設計[A].2012年工業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12.
[2]盛忠誼.現代室內設計目的及材料與照明[A].2012國際現代包裝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1.
[3]高翠萍.符號在室內設計中的提取與運用[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9.
篇4
1.1居住區環境設計缺少“以人為本”的理念
環境設計往往根據建筑的形式和特點來進行,現今的居住區環境設計大多關注環境的設計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劃分的局限性,環境設計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設計迫于客觀條件,很難真正地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進行合理的環境規劃。在環境的設計上以滿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為基礎,忽視了空間設計的人性化需求。小區的規劃設計十分單一,在環境的規劃上過分地追求形式感,即與建筑物的外觀樣式,顏色相符合,與地塊劃分相吻合,卻缺少本質上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設計。某些小區由于趕工期,對于建筑周圍的規劃設計也草草了事,并沒有從居民的長期居住出發。就設計師本身來說也缺乏合理化的創新性思維,缺少將“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設計背景來進行環境的規劃設計。
1.2居住區環境設計缺少獨特性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居住區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開發商不僅要關注地域的開發建設,更要注重樓盤建成后,相應的環境規劃以及怎樣與相關配套設施相結合,從而打造出具有獨特性的精品居住區。現在小區設計的多樣性,使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伴隨著新興樓盤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區的環境設計也為人們所關注,這就要求居住區的環境設計在滿足基本生活的同時也要滿足精神生活,必須具備新的適應性和獨特性,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選擇的空間。
1.3居住區環境設計缺少環保理念
在大多數居住小區的環境設計中,環保這一理念雖被人所熟知,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高檔的居住區在處理垃圾回收這一問題上,能夠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數的居住區在環境設計的初期卻忽略了這一點,而憑借垃圾箱不能夠真正實現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個居住區中設計出具有環保特色的景觀,提供給人們環保信號,在享受環境帶來的舒適與愜意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
2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設計
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們生活環境的延續性,那么更要適應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區環境的設計上,要多方面考慮怎樣適應人們的生活習慣,為他們提供更加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在環境設計中要重視和突出人性化的特點。例如,殘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動區域。要加強與業主之間的溝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們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視功能分區的規劃
許多居住小區為了標新立異,夾雜了許多形式上的設計。而作為居住區本身,首先要滿足功能上的需求,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積極倡導“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實際的設計應用于環境當中,在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的同時,要有更深層次的環境需求,環境設計中可根據居住區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設計出相應的功能活動區域,關懷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層次劃分功能,著重規劃居住區內各個功能分區,提高使用率,豐富居住區的生活環境。
2.3重視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區環境設計中,要重視可開發能源的再利用。太陽能是清潔能源,可利用的范圍廣泛。例如可以將太陽能應用到居住區的環境設計當中,利用太陽能調節地下車庫的溫度,不必使用暖氣或是地熱。在居住區的環境設計中要重視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觀設計處理循環使用水資源,一方面可節省用水,另一方面還可作為環境設計中景觀的一部分。
2.4保護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區的綠化種植應該以改善環境為中心,并結合特定的主題風格[2]。要保護并且利用好居住區開發前的原有植被,這些植被生長的年限很長,有了較深的根基,不宜破壞它的生長環境。小區綠化可以根據現有的情況設計出與之匹配的植被景觀,從而形成新的景觀,結合地貌特征,適當種植高低灌木與喬木,既保護了原有物質資源,又合理地開發利用新的資源。
2.5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從古代中國的風景園林倡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即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當中,而自然的物質資源又給人們提供了寶貴的財富。人的設計行為對自然界的干擾有正負之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遵循生產與生態協調的設計是一種正干擾。現實生活中的居住區環境設計就是對環境的真實寫照,人們被周圍的環境所籠罩,愜意的環境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區的環境設計當中顯得尤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態設計
在以往的環境設計當中,注重人工的修飾及裝飾設計,這僅僅是形式感的表現,這些設計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但同時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設計中,除了要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為設計加工時要注重對空間布局進行嚴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了破壞,很難進行保護與補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改變原有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對自然的破壞。盡可能做到對場地干擾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態保留的最大化。
3結語
篇5
回顧設計的發展歷史可以更為深刻地認識到,建筑與環境設計是否能夠獲得使用者的認可、是否能夠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與是否關注人的情感、是否與人之間建立起情感上的交流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例如,山崎實設計的保障性住房普魯伊特•艾格大廈,采用了典型的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手法,特別是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觀念。整座建筑沒有任何裝飾、采用預制構建建造,同時,住宅群的環境規劃也整齊劃一,冷漠單調,展現出純粹的功能主義的特征。因建筑與環境嚴重缺乏人情味而導致入住率不到1/3,并成為犯罪率頻發的區域,最終在1972年7月15日被拆除。與之相反,同樣是社會福利住宅,加拿大建筑師薩夫迪設計的Habitat67就受到社會的歡迎。Habitat67起名源自1967年的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為了呼應當年的主題“人與世界”,整個建筑結構由350多個立方體的活動房屋或者叫做“模數”單位組成,這些立方體構成150多個單元。薩夫迪對于這些單元的排列表面上看起來是隨意的,但從某一個角度看去時,整個建筑就像是一系列的金字塔。復雜的住宅分為三個區域,各個區域之間通過若干個人行天橋、樓梯和電梯相連接。考慮到住宅既要滿足家庭居住又滿足單身人群的居住需求,建筑師設計時將兒童游樂區域以及步行街考慮其中。各個單元的排列錯落有致,在保證每戶都有陽臺的基礎上,兼顧了個人空間與房屋采光的需求。另外,Habitat67還考慮了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周圍的繁茂的樹木以及社區綠化花園與淺色的磚塊之間的襯托,改變了一成不變、枯燥乏味的現代城市居住環境。同樣是住宅設計,都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同樣是為低收入者的設計實踐,都具有較為低的建造費用。普魯伊特•艾格大廈與Habitat67的不同命運生動地展現出建筑環境設計中人的情感注入的重要性,建筑不再是“作為一種‘強迫性’的藝術,無論美與丑,我們都要接受。”建筑師應意識到“建筑其實也是可以為人們提供真實生動、有生命力的感覺。”建筑與環境設計從關注功能到關注情感的轉變,是建筑與環境設計在文化情感、社會人文層次的深入,也是對設計本質的重新回歸與解讀。
2建筑環境的生態設計與人的體驗
《藝術的起源》中格羅塞論述道:“原始的造型藝術在材料和形式上都是完全模仿自然的。除去少數的例外,都從自然的及人為的環境中選擇對象,同時用有限的工具把它描寫得盡其自然。”人類的造物活動從本質上體現出自然的特性,而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更加理性、客觀地認識自然,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模仿自然生物的形態,但能夠借鑒其部分的特性,使設計更加符合人的體驗、符合自然的規律。“自然不屬于人類,但人類屬于自然。”建筑與環境的設計是人融入自然的過程,在工業化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重視、突出其生態性成為主流與趨勢。建筑與環境的生態設計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需要在建筑與環境的規劃設計中運用生態的理念,將設計與生態聯系起來,處理好建筑與周圍環境、新環境的建造與原有環境保存和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以提升人的物質體驗;另一方面,生態文化需要通過建筑與環境的設計來傳達,注意建筑、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表現設計的生態、將設計的社會性與功能性通過建筑、環境展現出來,促進人們了解、懂得進而實踐生態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的精神體驗。中國傳統“宜居”的建造就非常注重建筑、環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室廬》中論述到“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儕縱不能棲巖止谷,追綺園之蹤,而混跡廛塵,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居住建筑的最佳地方是山水之間,而非郊區山村之地。在遠離城市的山水之間的居室更適宜人的修養,是人獲得生活的最佳體驗之處,這不僅顯示出了作為文人士大夫的文震亨對于理想居住環境的選擇,更從側面傳遞出向往自然以及對自然的熱愛是人的本性的事實。在周圍環境的布局上,他認為,即便是身處城市的喧囂之中,但仍然需要創造出“門庭雅潔,室廬清靚”的空間。在明代工業經濟尚不及現達的年代,文震亨提出要創造一種自然和諧遠離喧鬧的宜居之所的觀點,可見其遠見卓識,認識到,讓山水與城市共生并努力提高居住生活空間使其能夠達到清靜、雅觀。中國傳統的“宜居”建造關注的是人的居住以及體驗的需求,在生活發展中形成與自然之間的良好溝通關系,是最古樸的建筑、環境生態設計。而新加坡國際公共住房大賽中獲獎的“梯田式住宅”將中國傳統的宜居觀念現代化、本土化。住宅形式取自于自然、詩意的梯田,并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來優化住宅的通風、采光,以減少熱量的吸收和能源的消耗。而住宅區的整體規劃與所在地的地形條件,尤其是水源之間的組合,更是展現出一座座真實的“梯田”,創造出令人神往的居住體驗。建筑、環境的生態設計是社會人文發展趨向的結果,它從現代意義上更加深刻地詮釋了時代化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它從“人”出發,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宗旨去指導、實踐設計活動,不但創造出時代化的綠色設計,更是在引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以及設計的開拓創新有著重要的意義。
3結語
篇6
關鍵詞:生態;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對策
0引言
戰后經濟復蘇,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時,也漸漸感受到危機四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窘迫,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尖銳的矛盾沖突,多種環境誘因將促使我國的住宅室內環境設計市場發生巨大的變革。
1環境誘因分析
1.1環境的破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伴隨著農村人口的遷移以及城市化建設的開展,新增城市數量及規模呈井噴式增長。這種極速城市化發展模式給建筑行業帶來了勃勃生機,住宅建設及其相關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然而盲目的市場跟風使得該行業從設計到施工出現了很多問題:生產效率低,建造秩序混亂,建筑材料浪費,裝修垃圾生成且難以降解,城市環境破壞嚴重。
1.2裝修的恐慌
如今住宅裝修所使用的建筑及裝飾材料中含有多種有機化合物,其毒性、刺激性氣味能使人體產生各種不適反應,嚴重的可引發癌癥。網絡、報紙中有關因裝修材料中所含的化學物質超標而導致居室空氣污染、人體健康受損的報道時有出現,新裝修的房子儼然成了一個毒氣室,精美的裝飾帶給人們的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心理的恐慌。
1.3住宅產業化政策的推行
中國從1996年開始就將“可持續發展”定為國家戰略,在人口控制、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等領域為促進可持續發展而做著積極的工作,尤其在綠色建筑的推廣方面,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并將其納入國家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2006年6月21日,建設部頒布了《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實施大綱》,要求使用住宅產品成套技術,促進住宅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環境資源的破壞違背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初衷,建材及裝修行業的整頓迫在眉睫,住宅產業化政策的出臺與推進,使得生態建筑和生態環境設計成為21世紀中國建設發展的趨勢。為了培養符合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的需要,并著力推動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設計人才,將綠色生態觀運用到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中,已成為高校專業教師所要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2高校學生設計作品現狀及原因分析
2.1設計現狀
20世紀80、90年代西方生態設計理念傳入我國,在學術界、設計界引起普遍關注,住建部大力推行“四節一環保”為主要特征的綠色建筑深受行業的重視,但真正懂得生態設計的專業人才卻十分稀缺。加之剛剛步入小康社會的本國民眾文化水平及思想認識高度都較低,對居室設計的喜好仍偏向華美的裝飾造型,盲目追求所謂的檔次以彰顯脫貧致富的喜悅。這種浮躁攀比的社會風氣影響到了高校目前的設計教育,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的理解更是停留于表層,設計作品偏重裝飾視覺效果,忽視空間合理利用,將住家做成了星級賓館,家居溫馨感、實用性弱,商業味濃,思想度、創新度不高。即便打著時髦的“生態”口號,設計出來的作品也是華而不實。將所謂的“生態理念”片面地表現在實木類的高檔建材及家具上,通過炒作變相地抬高造價,并非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和地域生態特征進行深入分析。這種充滿物欲主義價值觀的設計觀念只會培養出缺乏責任心與創造力的設計師,帶給社會的將是空間、材料、能源、資金的浪費以及室內空氣的污染。
2.2原因分析
高等院校是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創新人才的重要場所,然而如今學生的設計作品中廣泛缺乏市場的前瞻性及生態觀念的整體性,反映出當今以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為代表的環境設計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求脫節。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們高校傳統的培養模式中存在著種種欠缺。
2.2.1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理解不準確
目前高校普遍將《住宅室內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市場應用型人才”上,這種提法過于籠統,在實施過程中極易形成偏見。因為市場是一個復雜的體系,雖有其自發性,但易受種種經濟關系和政治因素的制約,雖不能認清其本質,我們的教育極易受到商業氣息過重的低俗市場的影響,學生片面地認為奢侈、浮華的裝飾就是設計的全部,忽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內涵及發展趨勢,只會單純地迎合低端的市場模式,從現有大眾流行的設計模板中尋找復制粘貼的元素,從而喪失獨立設計的能力。
2.2.2課程教學中生態學相關知識點的缺乏
我國的環境設計本科教學體系中,極少涉及生態思想和策略等相關理論,在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的課程設置及安排中,生態建筑理念及思想等相關內容更是缺乏。社會上廣泛提及的生態口號,迫使學生急需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卻找不到相關課程進行學習,只能通過網絡媒體及期刊雜志自學一些膚淺的生態定義,知識體系難成系統,對生態設計的運用更是難以把握。
2.2.3高校專業教師生態知識的缺乏
我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都是在美術的范圍下開展的,教師大多都具有美術專業背景,文科美學功底深厚,但生態科學等理工科知識欠缺或理解深度不夠,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只關注空間的造型形式及美學效果,追求奇特的造型與視覺沖擊,而忽略設計對象的社會環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建造技術、構造及經濟等制約要素,設計盲目追求豪華,且依賴各種設備來滿足居住的舒適感,導致資源浪費、能耗增加,脫離客戶的實際需求。
2.2.4課程作業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部分教師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的課程作業內容的布置較隨意,僅提供一個住宅戶型任學生隨意設計,對戶主家庭的生活環境、成員介紹、工作性質、預算造價及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并未作明確的要求。這種沒有針對性的出題對學生來說等于是放縱,多數學生會利用大量的網絡資源進行拼圖與抄襲,作業相似度極高。這反映出教師的考核目的不明確,只注重學生作業浮夸的表面效果,對其“人本設計”方面的考核較低,對可持續設計中新觀念、新方法和新技術表達方面的要求更是空白。在這種考核要求下,學生的課程作品普遍不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3教學對策研究
綜上所述,傳統的《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注重學生的美術修養、形態設計及藝術視覺塑造能力,過多地追求各種渲染、設計表現、工程制圖及構圖效果等“技巧”性表現,基本的建筑空間再創造技術及生態科學素養缺失,這種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需要對此進行反思與改革。
3.1教育觀念的轉變及教學目標的修訂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建筑師聯合會在《建筑教育》中提出對未來建筑師的培養目標是:“人類住區的所有居民享有體面的生活質量;技術應用尊重人們的社會、文化和審美需求并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建筑材料并了解其最初和未來的維護成本;建筑環境和自然環境在生態方面的平衡和可持續性發展,包括現有資源的合理利用;建筑作為每一個人的財產和責任受到重視。”[1]中國作為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減排、反恐合作、國際維和、金融危機諸方面積極響應聯合國的號召。因此,將“培養具有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設計觀的市場應用性設計人才”作為教學目標,符合國際形勢及國家經濟發展政策。高校教師應確立以生態整體思想為核心的開放性設計教育觀,加大生態觀的教育力度,引導學生在追求審美效果的同時又關注生態環境、資源的可再生利用,在以建筑空間功能、造型等基本要求指導設計方案的同時,仍兼顧生態效益、生態策略等指標。
3.2教學內容的調整
如今的環境設計教育應更加關注歷史、社會人文和生態環境,因此,整個環境設計教學計劃及內容需進行調整,適當增加與可持續發展生態觀相關的科學知識,增設相關生態理論、環境技術、建筑節能、環保材料等方面的輔助課程,本著對“整體環境負責”的設計態度,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之中,端正學生認識環境、思考環境的科學態度,培養良好的生態道德觀和價值觀,自覺地在此基礎上進行環境設計活動。針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這門課程,可以專題的形式增設生態住宅設計等相關知識、概念、理論與方法。設計界針對建筑生態設計的技術表現趨向分高技設計和低技設計兩種,高技設計通常是“無盡地炫耀先進性到更精心選擇技術來達到某一特定目的,如建造可預測和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環境控制系統,利用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陽構件及各種控制陽光輻射和熱量進入的新穎外墻做法,達到節能功效等”[2],該設計手法整合了電子、材料、計算機等多種學科,需要大量的物力財力支撐,在發展中國家并不適用。而低技設計源自對鄉土建筑、傳統民居在節能、自然通風、地方材料運用等方面的經驗,且在造型、取材和文化傳承方面,都蘊含著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此類設計造價不高,技術要求較低,適合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推廣運用。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都有著本土特殊的民居文化,因此課堂中可重點添加本地民居文化、低能耗建造技術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及風俗習慣,擯棄奢華濫造的觀念,從質樸的、傳統的民居建造中感受生態智慧,構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人居環境知識體系。
3.3專業合作教學
劉先覺在《生態建筑學》一書中曾寫到:“生態建筑學是著眼于生態觀的建筑與環境的規劃設計的綜合學科。它運用生態學及其他相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即人類生存發展的外在棲境進行跨學科研究”。[3]因此,我國建筑類高等院校在建筑生態設計教學中基本實現了技術類課程與設計教學相結合,生態學與哲學做補充的多專業合作教學模式,強調了可持續設計的技術性、文化性及生態設計的廣泛性特質。這些經驗對發展相對較緩的環境設計專業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只有實現多專業知識與技術的支持與交流,才能更好地將生態思想融入到《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的教學和應用中。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可由封閉式轉為開放式,建立以設計課教師為主導,組織調動其它技術教師介入的教學模式,與建筑學科、土木工程學科、生化學科、園林植物學科教師建立良好的教學與科研項目合作關系,開展跨專業、跨學科的住宅研究與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跨設計學科的相關課程進行探索式自學,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生態設計的特征、本質及生態設計的發展趨勢與規律,以獲得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4更新設計題目,完善評分標準
課程設計考核題目及要求的制定,是學生與老師之間有效互動的關鍵,也是實現全程式生態教學效果的最終環節。而設計題目及內容設定可參考如今社會上、行業內相關的環境設計賽事命題,既能反映社會發展的趨勢,也可擴大高校間學術交流的范圍。瀏覽近幾年國內較有影響的住宅室內環境設計類比賽,均以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設計的主題。如中國建筑學會室內分會所舉辦的“2013年‘新人杯’全國大學生室內設計競賽”,的命題就是“如何在有限的住宅面積中,為用戶設計一個安全、環保、健康、高效的室內空間”。通過此類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競賽活動,不斷更新設計題目,鼓勵學生直接參加設計比賽或方案設計投標,讓學生在行業競爭中更加全面地得到鍛煉,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在平時的課程作業考核中,教師需明確評分標準,將生態設計的考核分值比重加大,鞭策學生做到“設計要體現審美價值取向與生態價值取向相結合”。[4]
4結語
生態背景下的綠色民居建筑轉型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暴露出來的問題急需解決,面對市場的變化,設計教學改革刻不容緩。通過《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的課程教學目標設定、課程教學內容調整、課程教學方法改進、課程作業布置等方面的研究,總結出適合當今生態背景的課程教學模式,進而培養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適應能力強、企業急需的具有良好生態意識的室內設計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邰惠鑫,應四愛.可持續發展建筑教育的探索[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9(6).
[2]劉先覺,等.生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劉先覺,等.生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篇7
1.1鄉土文化的定義
何謂鄉土文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界一直眾說紛紜,至今沒有統一定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學者認為鄉土文化就是發端并積淀于一個特定的地域,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總和,包括民風民俗、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語言文化等。還有的學者認為鄉土文化就是鄉土社區基于生產生活和智力活動總結和創造的關于自然與社會的實踐經驗和認知體系,它包括農業知識、技術知識、醫學知識、民間文學與藝術知識以及諸如信仰、親屬與社會組織、人際關系等神圣與世俗生活知識等。我們認為鄉土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鄉土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鄉土物質財富和鄉土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鄉土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在與自然環境交往的漫漫歷程中,以特有的鄉土觀、文化觀為指導,以調適鄉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為落腳點和歸宿點而形成的鄉土物質文化、鄉土精神文化、鄉土制度文化和鄉土生態文化的總和。鄉土物質文化包括鄉土山水風貌、鄉土聚落、鄉土建筑和民間民俗工藝品等;鄉土精神文化包括鄉土孝文化、鄉土宗族家族文化、鄉土生活習慣、鄉土傳統文藝表演、鄉土傳統節日等;鄉土制度文化包括鄉土生產生活組織方式、鄉約鄉規、鄉存共榮的意識形態、鄉土價值取向、鄉土行為方式等;鄉土生態文化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地理環境的大氣、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鏈條的動植物種群等。鄉土文化是特定區域的共性文化積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既涵蓋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價值觀和社會意識。
1.2鄉土文化的內涵特征
我國鄉土文化源遠流長。鄉土文化是華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結晶和精神寄托,是區別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優秀的鄉土文化既表現了鄉民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和審美情趣等,體現了鄉村和諧為美的社會倫理思想,強調了人與人的和諧、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到社會和諧,又體現了鄉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文化價值觀,還體現了鄉民勤勞、樸實、熱情、開朗、健康的品質特征,民族性情盡顯其中,更體現了鄉民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等傳統倫理觀念。所以,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無論是制度的還是生態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已深深地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鄉土文化具有以下內涵特征:1)鄉土文化具有強大的延續力。縱觀世界上各個主要的農耕文明,大都發生過中斷或衰落,唯有我國的鄉土文化從未中斷過,它一脈相承直到今天。2)鄉土文化是一種農耕型的文化。這種形態的文化,不僅在意識形態上使農民群眾形成了重農、尚農的思想,而且在社會心理和行為上也產生了深刻影響。3)鄉土文化是一種開放型文化。它總是能夠積極地吸納和融合異質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應付。4)鄉土文化是一種和文化。這種和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自我身心的和諧以及人與人的和諧。
1.3鄉土文化與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關系
鄉土文化是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靈魂,對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鄉土文化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與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之間的聯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新農村人居環境受鄉土文化的影響,又是鄉土文化在物質環境和空間形態上的體現,是鄉土文化的寫照。由于鄉土文化具有延續性的特質,因此可以根據需求從鄉土文化當中找尋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素材來獲得設計的思想源泉。同時,鄉土文化作為鄉土生活方式的一種載體,在對新農村人居環境進行設計時也是對新的鄉土文化的創造和完善。即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一旦形成,就會對該地域人們的思想、心理、行為、生活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新的鄉土文化情景。不同的鄉土文化反映在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上會產生不同的人居環境風格。
2鄉土文化的作用
鄉土文化使設計者在認識理解鄉土物質文化、鄉土精神文化、鄉土制度文化和鄉土生態文化的過程中轉化為設計理念,對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產生深刻的影響。鄉土文化在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鄉土文化是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文化根基。
鄉土文化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記錄著鄉土文明發展的軌跡和特殊性,承載著鄉村的歷史和傳統,聚集并沉淀為一定的社會密碼,是傳統農業社會中成長起來的原生態文化。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必須從中吸取營養,尋找設計靈感。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模式或載體的選擇,只有與當地的鄉土文化相結合,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由此可見,鄉土文化是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根基。
2)鄉土文化對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具有導向作用。
鄉土文化導向功能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鄉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與鄉土精神文化,發揮著無形的導向功能,能夠為設計者提供方向和方法,對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者的設計思想和設計行為起導向作用,引導他們面向農村美好未來,以農民、農業、農村即“三農”整體利益為重,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業為重,使設計者自發地去遵從,把“三農”與設計者的意愿和愿景統一起來,從而促使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更加符合“三農”的實際需要。其次,對農民、農業、農村整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起導向作用,引導農民、農業、農村樹立大局觀念,支持和配合設計者對新農村人居環境的設計。因此,鄉土文化就像一個無形的指揮棒,使設計者自覺的按照農民、農業、農村要求去設計人居環境。
3)鄉土文化對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具有文化傳承的作用。
鄉土文化具有傳承的作用。鄉土文化一旦形成,就會薪火相傳、穩定延續下去。今天的鄉土文化,是建立在對傳統鄉土文化的傳承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優秀的鄉土文化凝聚了鄉民世世代代的智慧,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鄉土文化的傳承表現為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方面的傳承。所以,要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就不能無視這些寶貴財富的存在,不能離開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否則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要批判繼承,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對于符合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要求,又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應繼承和發揚,對不符合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
4)鄉土文化對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具有指導調適的作用。
鄉土文化中有鄉土奮斗目標、鄉土的行為規范和鄉土的共同價值觀,這些都對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有著強烈的指導作用。它讓設計者明白自己的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哪些地方該發揚,哪些地方該規避,為設計者指明了調整和適應的方向。通過這些指導從而提高設計者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和自我約束力,使設計者明確工作意義和工作方法,從而提高設計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鄉土文化在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的運用
在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挖掘鄉土文化元素,尊重當地自然與人文印跡,堅持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實現人居環境設計與人的天人合一。鄉土文化在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具有巨大的利用價值。
3.1對鄉土物質文化元素的運用
鄉土物質文化中有鄉土山水風貌、鄉土聚落、鄉土建筑、民間民俗工藝品以及鄉土地貌、鄉土氣候、鄉土植被、鄉土材料、鄉土色彩、鄉土符號等元素。它是在鄉土地域范圍內自然產生,且能被設計者利用到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帶有鄉土文化的真實性和樸實性,對節約新農村人居環境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有著積極的作用。如對鄉土色彩的運用。設計者在進行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前要深入了解當地農戶的風情民俗,體驗當地的生活環境和場所精神,運用鄉土地貌色彩、土壤的色彩、植物生態、人文內涵、天空、大地、山林、水體等自然物質實體固有鄉土色彩,挖掘出當地的鄉土色彩,并運用到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去,使得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富有鄉土氣息,創造出獨具匠心的色彩映像。鄉土色彩對整個造型賦予了鄉土個性語言,它是造型要素無法取代的。又比如對鄉土符號的運用。設計者將鄉土符號作為物質載體,再結合當地的風情民俗,并以藝術的造景手法運用到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從而設計出能真正體現鄉土文化特色、個性突出、生態和諧的新農村人居環境。還比如對鄉土材料、植被的運用,呈現出的是自然美。取材于大自然的石材、植物、木等自然材料,通過造景手法處理使普通的材料變得不普通,利用地產的瓜、果、梨、桃等水果或蔬菜作為綠化設計素材,使之成為新的景觀觀賞對象。同時那些鄉土建筑凝聚了歷代民間建筑設計師的靈感,體現了民俗風情與鄉土文化,是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設計者應重視保護鄉土建筑,注重從鄉土建筑的布局、墻體、屋頂、門窗和其他細部中吸取地域元素,讓新農村人居環境與鄉土建筑和諧共生。
3.2對鄉土精神文化元素的運用
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看得見的東西是它的物質文化存在形式,那些看不見的是鄉土精神文化,它飄離在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載體之外,隱藏在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形式的背后,透過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物質文化所反映出的傳統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心態、審美情趣、設計理念、設計思想、創作手法、設計方法等,是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鄉土精神文化。而這些共同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鄉土精神、農耕傳統、地域風情和民間技藝是鄉土精神文化的精髓,可以作為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主題和設計理念,通過新農村人居環境載體設計,去營造空間環境,不僅能體現鄉民的意識觀念、審美情趣、心理需求和行為方式,同時還將反映蘊含在其中的深層次的鄉土精神文化內涵。因此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鄉土精神文化特征的表達,重在意境、神韻、場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潛移默化中將地方的風俗遺存、生活模式、傳統空間格局傳達出來,作為一種鄉土精神文化特色的見證。
3.3對鄉土制度文化元素的運用
鄉土制度文化介于鄉土物質文化與鄉土精神文化之間,相對于鄉土精神文化而言,更具有外觀的凝聚性、結構的穩定性和時間的延續性,它既起著規范鄉民行為和辦事規程的作用,也起著規范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作用。鄉土制度文化為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提供了共同的設計準則和設計規范,這些共同的設計準則和規范反映了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的共同意愿。同時,鄉土制度文化是非物態文化,它的鄉村生產生活組織方式、鄉土紀律制度、鄉土道德準則、鄉約村規等,有利于增強設計者的文物保護意識,了解鄉村的發展歷程,知曉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跡,促使他們增強保護文物的意識,使之合理利用鄉土物質文化、鄉土精神文化和鄉土生態文化資源,以鄉土制度文化為切入點,引導設計者對新農村人居環境進行設計。如以鄉土生產生活組織方式為物質載體,引入當地農業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鄉土材料,如古井、水車、石磨、古樹等器物和農耕文化的簸箕、斗笠、鋤頭、風斗等原生態的生產農具經過藝術化的處理,充分展現鄉村特有的藝術美。
3.4對鄉土生態文化元素的運用
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應有效利用鄉土生態文化元素。因為“環境的背后蘊含著千百年來生態演進的歷史和文化發展變化的歷史,它是人與自然共同的作品,經過了千百年來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實踐的印記,成為‘人化的自然’”。然而,目前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缺乏對生態文化必要的尊重,對其運用還比較薄弱,大多以損害鄉土生態文化為代價,過度的設計已造成鄉村資源浪費。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是發展鄉土生態文化、建設鄉土生態文明的需要,設計者必須站在國家目標和發展戰略的高度,有效地運用鄉土生態文化資源,在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中遵循生態的原則,遵循生命的規律,把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動、微生物、土壤、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土地、人口、體制、文化、歷史等組成一個多維的復合生態體進行設計。也就是說,設計者要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去充分考慮,合理安排鄉村土地及地上的物質和空間,創造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整體優化和美化的鄉村人居生態系統,為農戶創造安全、健康、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
4結語
篇8
【關鍵詞】傳統元素;現代功能;平衡;簡約
當今是信息化、現代化的社會,新的生活觀念思潮隨之而來,外來文化不斷的襲擊我國的傳統文化。宅居環境的經營,最根本的就是要順應天道,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本,來構建宅居的人工生態系統。使環境設計能更好的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之間維持平衡。
一、永州地區的建筑特色
永州地區是湖南的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永州古民居門窗雕飾藝術以本土特色為主,也是最能體現建筑特色的部分,它實現了造物中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在環境設計中,很好的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之間維持平衡的如永州柳子大酒店,就是將傳統門窗雕飾藝術的使用功能和在室內裝飾的具置作了相應的調整,對傳統窗窗符號加以簡化、提煉,進行再創造,在設計中突出強調現代空間簡約美,重視傳統裝飾元素的應用和傳統文化意境的表達,并利用各種現代的技術手段進行藝術處理。在餐飲空間過道與內墻處理,設計師提取傳統窗欞的回紋元素,利用現代的裝飾手法,使墻面既有傳統的精致典雅之美,又具有利用現代的裝飾將傳統門窗格花或懸于墻面,當作一幅精美的畫作來裝飾,起到純粹的裝飾作用。頂部吊頂處理,與燈光結合,或嵌于墻內;以增添空間的流通,滲透與交融,感受空間的韻味。使傳統門窗雕飾元素深入滲透到室內的各個空間。設計師在很好地利用當地的本土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加入了現代先進技術,不僅體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特色,也使得功能和美感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其最根本的就是保留傳統文化然后又不失創新,遵循自然法則,使建筑人文美與環境自然美能達到和諧有機的統一。
好的環境外設計能改變人的生產方式,只有搞清本質規律,生存土壤,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通之處,靈活運用,才可能推陳出新、創造發展,產生積極的社會應用價值。香山飯店是將現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相結合的典型之作。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在香山這個原清代皇家園囿中沒有搞琉璃瓦大屋頂,他是把江南民居、傳統庭園中許多裝飾元素與現代形式融合于一處,象形寓意,意境深遠,因地制宜,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傳統陳設在現代室內空間環境也體現了功能上的創新,這主要體現在兩個設計方向:一是以中國傳統家具為本,對傳統家具作材質與款式的時代更新;二是以現代家具為本,引入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的基本元素進行創新。這些陳設品的現代功能和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功能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事物,讓傳統藝術的脈絡傳承下去,在現代室內環境氣氛中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美感。
二、環境設計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功能之間維持平衡的要點
綜上所述,環境設計怎樣使傳統資源轉換為一種當代的建筑實物存在又能使其在兩者之間維持平衡,既需要尋找到傳統建筑形式上的當代因素與材料,技術上的當代運用及拓展,又要使傳統建筑的形態和功能達到與當代生活方式的契合。具體要做到以下四點:(1)形式的當代借用。將傳統建筑完全功能型、自發式的形式呈現上升為一種概念化的,融入審美取向和形式結構的藝術與功能并重,主動式的形式語言。(2)與技術上的運用與拓展。使設計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實用功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做到環保,節能,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3)舊有生存經驗與當前生活方式的關聯。在當前追求高效,簡潔,快速生活節奏的生存方式中,在傳統積留的生存經驗記憶中選取與之對應的設計元素,使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時尚感的情況下追溯回憶,幻想與回歸久違的自然,完成一種感覺上的精神釋放與安逸。(4)文化保護意識與當代文化建立意義上的共存。對傳統建筑的態度只能保持在"借鑒”上,當代創造意義是不可逃避的,最終形成的是作為傳統文化的鄉土建筑與作為當代標識的當代建筑的合理共存。
篇9
關鍵詞:專業課;德育工作;民辦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3-0158-02
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專業課能夠有效地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水平,能夠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機制的完善和創新。就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而言,雖然近年來專業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但是這些課程僅限于專業技能的傳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不僅嚴重影響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而且束縛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正因為如此,在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才顯得尤為重要。
一、環境設計專業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
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是指專業教學實踐對德育工作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創作技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正因如此,要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創作技能、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開拓其創作視野,使之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必須將專業課的德育功能發揮出來。
環境設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在于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以環境設計專業課《室內外環境設計》為例,其本質是激發學生對美的欣賞與追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共鳴,達成認識上的共識,使學生的政治覺悟得到提高,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時時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能夠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室內外環境設計》課程的過程中,通過設計技法的練習,將正確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理想外化為設計作品。
環境設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體現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對于剛剛開始獨立生活的大學生來說,其生活、學習需要引導,這就需要一種其能夠接受的載體對其進行影響。在大學階段,要想在各學業上取得突出的成績,沒有良好的學習品質是不行的。大學階段學習的目標在于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在面臨求職應聘的時候,只有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克服膽怯心理,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勇氣面對用人單位的考核。如果沒有良好過硬的心理素質,求職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要取得藝術上的成就,不僅需要勤學苦練而且需要在創作中展現出優秀的心理素質和強大的自信,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正因為如此,環境設計專業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專業課為載體,通過發揮其德育功能改善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使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得到真正提高。
創新學生的思維模式是環境設計專業課所具有的重要德育功能。“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就是塑造創新能力[1]。實踐表明,專業課是塑造、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最為重要的途徑。作為一種創造性藝術,環境設計專業的作品極具思維發散性和思想擴張力,它具有獨特的模糊性、彈性和隨意性。學生在專業創作過程中,通過自己直接的參與和間接地了解產生輻射性的思考和多端的聯想,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增強創造性思維和知識的遷移能力,能使學生追求完美從而激發起創造性想象、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作技法訓練,能夠培養大學生邏輯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繼而實現創新能力的真正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活潑,內容更加親切。
二、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重技藝、輕德育”的現象是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過程中存在的首要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課程體系的影響,專業課、選修課沒有被賦予開展德育工作的任務,教師往往忽視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認為這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與本課不相關,在課上講這些內容純屬浪費時間。有的教師認為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是輔導員的職責,自己只要講好課就行了,所以帶來了環境設計專業課教學中的“重技藝、輕德育”現象。在專業課《設計思維與表達》上,教學內容僅限于教學生設計什么樣的作品、作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極少有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為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載體的專業課弱化了德育功能,不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而且也勢必帶來學生思想貧乏、情趣低下,缺乏對設計作品的鑒賞、交流和創新能力。如何發揮專業課資源多、空間跨度大等優勢助力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是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就目標而言,環境設計專業課是以訓練學生的設計能力為目的的審美教育。實踐表明,專業課在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方面發揮的作用是最為直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多數教師沒有認清專業課的德育價值,只關注設計技法的訓練,極少有人關注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使專業課的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作為專業教學實踐活動,以專業課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像思想政治理論課那樣立竿見影,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其創造力和想象力,解決其知識面過窄、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比較差等問題,必須深刻研究專業課的內涵、價值、目的和方法,探索如何發揮其德育功能,只有對此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發揮專業課的作用。
三、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德育功能的路徑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實現專業技能與道德修養的互動共進,必須賦予教學內容以深刻的思想性,實現專業性與思想性相統一,使學生能夠領略教學內容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使專業課的德育內容成為學生的自覺選擇。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環境設計專業必須在專業培養中科學規劃教學內容,明確“專業課到底要教給學生些什么、要讓學生學到什么”;要統籌兼顧專業課的教學性質和學校德育教育的目標,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藝術修養同時得到提高,實現二者的互動共進,進而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提高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水平[2]。
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德育功能的第一要義是強化“技藝與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授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要整合教學內容,在專業課《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造型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滲透的德育內容,使學生領悟專業課的教育意義,使道德情感得到升華,在思想上產生新的認識,讓學生明白,跟創作技巧比起來良好的藝術品行、道德更為重要。要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關鍵在于發揮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使學生深切體會到設計作品的內涵。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德育要素在設計作品中的表現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學習和訓練,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設計作品豐富的思想情感,使課程的德育目的統率知識的傳授,引導和啟發學生們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喚醒潛在的求學意識和進取意識,鼓勵學生自己發現設計作品的德育內涵,促使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想和感悟,準許他們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使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德育功能的根本方法是加強教師的德育培訓,使教師明確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是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在教書的過程中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專業課變成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強化自身道德自律,在工作中注重學習德育工作方法,不斷提高自身在課堂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大師資培訓力度,鼓勵、支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目的、有意識地介入思想政治工作,使自身德育意識得到不斷增強。只有教師具備了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鮮明的政治立場,將作為信仰,對社會主義擁有信心,產生使命感,才能滿腔熱血地投身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工作中,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才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只有教師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能夠幫助學生處理好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事情,才能使學生自身受到教育、心靈受到震撼,將之引入正確的理解途徑,才能使學生通過專業課的學習,加深對未來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明確將來為誰工作、怎么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對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無疑是最佳方式,因此,要發揮好專業課在塑造學生良好人格、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方面重要的作用,使大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進其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的全面進步。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程。學校應重視專業課的德育功能,利用多種渠道、鼓勵多方參與,在充分發揮高校理論和人才優勢的基礎上,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的教育體系,通過不斷改進專業課德育功能的實現路徑,將環境設計專業課所具備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使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雙雙得到提高,讓學生在專業訓練時接納德育內涵,從而達成專業教育的德育目標:讓道德學習在專業教育中潛移默化的完成。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實踐模式
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性較強,培養綜合型環境設計人才的主要環節是建立該專業教學與實踐之間的有效結合模式。環境設計專業是一門能與科學相融的專業,最佳教學方法是包含社會實踐課程和課堂授課兩方面元素,只有結合實踐教學才能實現與市場發展需求的有效接軌,從而培養出社會環境設計行業領域的相關人才。由此可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工作的重心是對該專業實踐教學進行強化,這也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1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
藝術設計學科系別包括環境設計專業,去專業的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即外部環境設計和室內設計。其中室內設計的主要目標在于設定和研究室內的家具、空間、陳設和光色等要素關系;而環境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在于設定和研究綠化、建筑、公共空間、公共藝術和設施要素關系。
2開展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實踐模式的主要途徑
2.1為環境設計專業教師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提高其實踐能力
環境設計專業的部分師資來源于美術等其他相關專業的轉行,近年來,美術院校畢業的部分學生與從事到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因此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師專業性還有待增強。而這些教師往往具有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表現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了高校評聘機制方面以及職稱和論文的影響,使得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與社會實踐長期脫軌。同時,受到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沖擊,該專業教學更傾向于講授課本知識,而部分專題設計課程教師采取的方法是照本宣科,自身在沒有對課程內容吃透的情況下就按照專業書籍的宣讀方式向學生轉述出來。因此,在對學生進行作業布置時,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指導,也就大大的削弱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水平。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該專業的教師要有本學科的項目設計實踐,繼而不斷的對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找到環境設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改善或解決。教師具有良好的實踐體驗給以使自身的理論知識得到很好的驗證,使自己的授課過程中,完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步驟,從而為同學在實踐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就行答疑解惑。此外,教師具有良好的實踐體驗也可以幫助教師提升其專業能力。例如在項目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親身參與的設計實踐案例向同學展示,提升了授課說服力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知識更好的結合。由此可見,高校的師資乃至辦學水平的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就是教師自身的專業設計實踐能力與專業能力。
2.2利用項目教學法,使學生的設計實踐意識得到提高
項目教學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使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進行整合,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以有效發揮,并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以提高,而學生的綜合能力也隨之提高。高校與系別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入相關環境設計項目,并結合網絡信息與社會資源。實踐教學方式最具成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項目教學法,它可以將課堂中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在實際項目中體現中。將項目作為實踐教學的主線,由老師引導,完成學生做主體的實踐教學。學生與教師要共同參與到制定計劃、收集信息。成果評價以及項目實施的項目實踐教學中來,成為全面的知識建構,根據實際的實踐流程來對師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進行提高。例如,高校可以有組織的參加相應的學術交流活動,包括:團體舉辦的環境設計專題比賽、國內外專業院校環境設計訓練營等活動。此外,現階段的房地產項目發展規模日益增加,這就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實踐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機遇。高校要有意識的組織該專業教師與學生參與到室內專題設計與園林景觀設計中,對項目的考察、實施、公眾評價、設計和立項進行全程體驗。從而使教學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時使高校辦學能力得到了社會聲譽的有效回應,也增加其經濟效益。
2.3開展工作室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工作室的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團隊組織性,可以由外聘專家、導師、學生和團隊成員共同組成工作室,使環境設計專業的課題與設計規劃更具系統性。工作室的不同組成部分其分工也各不相同,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在工作室教學模式中大家能夠集中研討、相互溝通從而有效的進行該專業實踐學習。例如,教師對該專業實踐教學進行開展時,可以根據企業實際工作人員崗位進行分組,并從中選出小組組長,此過程是對企業的運行機制進行模仿。教師首先要想小組下達設計任務書,繼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項目方案的設計制作,在此過程中要與教師保溝通交流,保證設計出現錯誤時做到及時更改。學生在繪制圖紙制作圖本時,其講解方案的方式要模擬競標的方式講解,由教師或甲方來決定最終的競標方案,并引導學生跟蹤竣工直至整個項目完成。
2.4實施校外實習機制,提高學生的環境設計實踐能力
高校環境設計教育能力本位觀念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技能,高校學生不僅要完成計劃內的該專業實踐教學,還需完成教育計劃之外的校外該專業相關實習活動,一般實習期為一年左右。待學生走進真正的環境設計相關工作崗位中,由企業向學生提供工程師、室內設計師或園林規劃師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環境設計崗位相關技能的訓練和學習。除此之外,高校還要結合相關企業和學生實習的反饋信息來對高校環境設計實踐教學方法以及思路進行改革和調整,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的計算機繪圖技能造福于民,使學生與社會環境接觸的機會進一步增加。
3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設計專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屬性,它對社會的良性發展至關重要。而高校環境設計教學內容面向的是社會的、公用性的、大眾的物質產品。有效的開展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實踐環節能夠將理論知識更好的應用到學生日后從事的崗位中。基于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綜合職業能力有賴于該專業教學的實踐環節,這對于學生感受社會,更好的了解市場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從而為培養一名合格的設計師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呂大,劉利劍,張新欣等.競賽模式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實踐平臺的改革與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2):19-19.
[2]梁旭方,包敏辰.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研究與思考[J].科教文匯,2013(13):83-83,85.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環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