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線上教學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實現線上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興趣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208-01
歷史課堂與其他的課堂不同,歷史學科學習的是過去發生的人和事,當歷史上那些曾經鮮活的時間、人物、制度、藝術轉化為文字、文物記載于史冊的那一刻起,就凝固了,但是歷史課堂卻應該是鮮活而有生命的,歷史課堂便是要把這些看似凝固了的歷史一絲絲地抽出,從生活中,從社會的方方面面中抽出,使他們成為可以觸摸,可以聆聽,可以實踐的課堂。
本文就初中歷史課引入“興趣教學” 談談自己的一點拙見。
1.實現興趣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1.1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參與意識強烈,所以,進行興趣教學,一定要多讓他們參與,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做到這一點,要實現三個轉變:
1.1.1變一言堂為多言堂。改變教師滿講滿灌、越俎代庖的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閱讀、思考,為他們提供較多的討論問題、回答問題的機會。
1.1.2變教師傳授知識教學為學生探索知識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按教材內容講述知識,這無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教師應該在抓住教材重點難點的前提下,緊扣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依據教材,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知。
1.1.3變死記硬背式教學為理解論證式教學。死記硬背是興趣教學的大敵。有的老師上課圈圈畫畫,然后讓學生去背,似乎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其實卻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分析、比較、歸納、論證,使學生準確地把握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事件的必然性和客觀規律,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1.2進行興趣教學,教學方法一定要靈活多樣。教學方法是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的,所以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教材吃透吃準,再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1.3教育的對象是感情真摯、思想豐富的學生,因此,教師的情感對培養學生興趣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教態和藹,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2.實施興趣教學的方法
2.1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
2.2善于挖掘現實生活資源。要善于結合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聯系現實為了說明現代事實的歷史根源,培養學生“以古鑒今”的認識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如可聯系現在等人鼓吹,妄圖建立,編織“一邊一國”、“兩國論”的謬論,引導學生回顧歷史上大陸與臺灣的關系的史實:孫權派人到過臺灣,元設澎湖巡檢司,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以及《世界歷史》中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關于的決議等,這些事實無可辯駁地指出了臺灣歷史上就是中國的領土,有利于學生認清的實質。使學生覺得運用歷史知識對解決現實生活中重大問題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學生有怎能不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呢?
2.3發揮語言的藝術魅力。歷史學科是一種描述性學科,歷史知識具體性的特點,要求教師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述歷史事件情節,有血有肉地描繪歷史人物的形象,歷史科猶如一個廣闊無比的大舞臺,形形的角色都進行著各自的表演。我們不能把豐富多彩的歷史變成干巴巴的說教,而運用生動激情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景。歷史教學中,形象生動的比喻不可缺少。比喻就是借助淺顯常見的事情,對深奧的道理加以說明,幫助理解,加深認識。
2.4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新的歷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并茂,色彩鮮艷,深受學生喜愛;從內容上講,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歷史教師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突出歷史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變抽象為形象,變無趣為有趣,使課堂對學生永遠都有一種魅力,感受課堂生活的快樂。
3.歷史興趣教學的效果分析
篇2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是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線,從而得到更好的教學效率。以往我們的教學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實施以教師為中心的角色,學生很少有機會自主學習。《課標》也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數學課堂上如何實施“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一、課前學習,要設計好預習提示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顧名思義,是以學生先學為基礎,所以先學這一環節可以放到課前也可放到課中。通過近幾個學期的探究我們發現,把自學環節放到課前效果會更好。所以每次的新授課都要求學生進行預習。而針對小學生理解能力差,預習不知從何下手這一問題,我們每次都要給學生設計好預習提示,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示自己看書自學。只要學生能把預習提示中的問題一一解決,學生就能自己看懂,就能理解,達到預習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前,我設計了這樣的預習提示:
1、把52頁方框中的題補充完整。
2、認真觀察每個算式中的除數和余數,你有什么發現?
3、完成書上填空:余數除數
在課前預習時給學生設計這樣的預習提示,學生在預習時就有了目標,預習起來就知道怎樣去看書,怎么去思考。從而為新課做好了準備。課前學生有了這樣的預習過程,在課堂上就可以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了。
二、課中學習,做好以下幾個環節
經過幾個學期的探究,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做出了如下幾個環節:1、出示學習目標。2、出示自學提示。3、先學:自主探究,小組交流。4、后教:質疑、解疑。5、鞏固練習,運用提升,6、當堂檢測。下面結合在我自己的教學談一談怎么實施這些環節的。
1、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從而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
開課伊始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本節課要學什么,學生心里有了目標,學起來就不盲目了。有了目標就有了指向,有了目的。如教學有余數除法中的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時我首先出示了這樣的學習目標:知道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會正確計算有余數的除法。然后讓學生讀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知道本節課就是要研究除數與余數的關系,所以在接下來的探究中他們就有了目標,研究時不是盲目的去觀察,而是針對余數和除數進行研究,這樣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
2、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學起來更輕松
學生知道學習目標后為了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自學提示。給學生一個臺階,讓學生能輕松的,找到捷徑去找出答案。這個自學提示可以是課前給學生留的預習提示,也可以是根據學生預習,結合教學重難點所提出的一個或幾個問題。如教學《減法的驗算》一課時我出示了這樣的自學提示:1、你想怎樣驗算200-183?想一想、說一說,如果不會那就打開數學書28頁,自己模仿著算一算。2、檢驗減法有幾種方法?3、驗算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學生按照自學提示,自己看書,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新知識。在整個自學過程中師只是巡視,觀察學生自學情況,對于學有困難的學生給與指導,同時也把學習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自主探究,小組交流,讓課堂充滿活力
知道學習目標,知道怎樣自學后,學生就可以開始自學了。自學時如果學生提前預習了,那么就根據自己的預習,自己再次回顧預習時遇到了什么問題,把問題找出來,拿到小組中去交流,去解決。學生自主探究后,師不是急于讓學生反饋,而是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在小組合作中,教師要深入到每個小組中,聽取他們的想法,進行正確的引導,真正起到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小組交流時組內成員根據自學,自己敘述怎樣解決自學提示中的問題,最后達成共識。如果小組同學都不能解決,這時可以讓學生走出小組,到別的小組進行取經,探究、學習。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減法》時,讓學生計算500-185時有一個小組都不知道怎樣去計算。這時我不是急于教他們怎樣計算,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去其他小組,看其他小組是怎樣計算。這時他們快速到其他小組聆聽其他小組的想法,回來后互相交流自己學到的,臉上洋溢著無盡的喜悅。
4、后教,質疑,解疑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學生小組交流后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最后還有讓學生根據全班交流進行質疑,解疑從而達到提升的目的。如教學如教學“千以內數的讀數寫數”一課時,學生會讀會寫126、304、580、330、905后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環節:“看這些數,再一次讀一讀,觀察,你還有什么疑問嗎?”,學生再次去讀去觀察,然后有些學生就有了疑問,為什么這些數中有的零讀了出來,有的零卻沒讀出來呢?這樣一個一個問題出現后把問題又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既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有激發了學生興趣,加深鞏固了所學知識。
5、鞏固練習、運用提升
練習是學生經歷自學后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鞏固。練習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整理知識、提升能力,把零碎的知識結構化,把模糊的知識清晰化,使膚淺的認識深刻化。通過練習,鞏固自學效果。在《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中,我在學生完成自學后,布置他們完成書本上的做一做和練習十二的第五題。這兩道題都和例題有關,都是運用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判斷計算是否正確,從而達到鞏固運用的效果。
6、當堂檢測、檢驗學習效果
篇3
關鍵詞:有效教學 學習方式
有效教學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教師的教學效率、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綜合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花更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該怎樣“學”,以學生的需求為主線,實現教與學的有效統一,建構有效的學習方式。要注意教W順序,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先簡后繁、先單一后綜合,盡量使新知與舊識高度地整合,形成新的學科知識體系。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學生有沒有學到有用的東西、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如何,如果學生學得不好,教師教得再認真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向同行學習,積累教學經驗。一節好的英語課,需要教師細心雕琢、認真備課,課堂教學真正體現其教育的現實意義、應用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領悟出教學原理含義的光芒,成為教育原理在教育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一、選擇合理的學習方式
任務型教學方法是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方式,通過給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收集并提煉文中的語言信息,理解課文大意,完成各項任務。任務型語言教學采用了“四讀”閱讀法,即快讀、慢讀、朗讀、默讀等,幫助學生獲取足夠的信息量,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從文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學會判斷課文內容的正誤。通過四遍閱讀,學生更清楚地了解了課程內容、課文大意。任務教學在課程設計上,要合理滲透新課程理念,凸顯閱讀的教學特色,以“讀”為主線,采取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思路,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性,體現篇章的教學特點,力爭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驗,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入手,創建一個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體會新課程精神――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在于激發和培養,一句不經意的表揚,一道題成功的解答,一次偶然的經歷,都可以激發學生對某一事物的濃烈興趣。凡是刺激強烈、對比鮮明、不斷變化或具有新異感的事物,或能滿足學生某種需要的事物,都會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同時進行:從新課開始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初學英語時不開腔,是因為害怕出錯,怕別人笑話。針對這種情形,教師要根據學生能力的高低,根據量力性和可接受性原則,分槽喂馬,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要不斷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盡量運用主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開展有趣的課堂活動,使課堂聲情并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篇4
【關鍵詞】教學;多媒體;數字化管理
近年來,諸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成為教育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2015年我國總理反復提到“互聯網+”,帶動了以“互聯網+教育”為對象和內容的理論研究蓬勃興起。本文旨在通過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數字化管理研究,引導高校構建以當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慧課堂,使課程教學由傳統理論講授向以交際化互動為主的多元化教學轉變。
1教學中施行數字化管理的價值體現
教學中施行數字化管理可提高教育水平、促進國際交流,實現最新文明成果快速傳播;利用線上教育輔以校內硬件設施和條件資源,開發在線課程、擴大生源范圍,滿足學習者多樣化、交際化學習需求。憑借線上課程共享增強校際聯系,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節約教育成本;融入校本化、個性化教育內容,通過通識課程的二次開發與再造,促進課程建設、重塑教學體系。通過線上教學及反饋等查看課程動態,根據師生實際表現改善管理,實現后臺實時監控以便及時把握教學動態,通過統計分析和發送追繳通知等,不斷改進課程教學,并借助線上整合及時組織、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借助數據整理分析及反饋實現因材施教。以自動化教學管理減輕管理負擔,使教師集中精力提高教學效益;支持校內教學資源共享,支持教師開放自有課程成為公開課。教師課前備課變為挑選視頻課件、線上試題等,實時推送、接收有關通知和公告;課中在管理學習活動的同時,借助經典課程資源的長久保存以不斷充實教學資源庫,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海量教學資源分享。課后作業可線上批改、手機批改,實時線上討論答疑并解決。基于考勤、作業、隨堂測和學習表現等多樣化指標,由電腦自動完成統計和管理,即時應對學習預警,所有學生的總成績可一鍵上報。數字化管理對于學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方便靈活的多元化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通過交際化學習活動建立多維度學習人脈圈,實現隨時隨地溝通和研討,學習過程變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習內驅力和積極性。實現一站式混合型學習,使學生隨時隨地訪問學習資源,通過預覽課程大綱提前預習;分組學習討論,互動分析學習效果;查漏補缺,互助解疑、取長補短,分享學研成果;在規定時間內多次提交作業和試題,通過反復總結與修正獲取力所能及的最佳成果及相應的得分。
2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關于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數字化管理研究,多是依據知識建構理論,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云加端的應用來展開,學者們普遍在呼吁:盡快構建信息化、智能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對教學過程中生成的海量數據,采取全過程動態學習分析和智能推送,實現“云+端”的教與學應用。問題是,如何實現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數字化管理,怎樣以智慧教學平臺集成教師備課、課堂互動教學支持、課外自主學習三大功能,支撐備課、上課、預習、互動、作業、答疑、討論、自學、家校互動等各個教學環節,具體實施策略、方法層面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有關專家認為:信息化教育就是要用技術手段讓學生學習更主動,包括實現隨時隨地學習;教育教學改革,必須以教育信息化為支撐,大力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時代,以滿足學習者心智發展為主要教育目標,以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為信息載體和傳遞方式,以教學權威組織結合自主學習社群為組織形式的教育新形態;教育4.0時代的“互聯網+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質特性的基礎上,用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教育教學模式、內容、工具、方法的過程,是一個質變過程。總之,大數據時代的技術支持可變現基于數據的高效課堂教學,應通過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數字化管理實現教與學立體溝通與交流的個性化學習,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一對一”個性化教學服務及合作探究,以動態開放的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創新與開放、生成并發展智慧,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即時反饋采取機智性行動及時調整、優化和改進課堂教學設計及教學進程。
3如何實現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數字化管理
3.1優化整合課程教學資源
目前由于開放共享機制、技術等原因,針對開放教育資源的利用往往還是個體行為。資源利用者之間、利用者與資源提供者之間很少溝通與交流。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共享應用開放教育資源,理應大量引入慕課和微課資源,在此基礎上建立“云連接”,使資源利用者之間、利用者與資源提供者之間增進溝通與交流,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共享、交流、吸納、應用和提升,從而實現教與學、練考、用的最佳結合,取得卓越的教學效果。
3.2將網絡化課程融入學校課程體系
對于教師們所開發的網絡化課程,學校應通過認真研究并要求網絡化課程開發者參與編制課程大綱、制定教學計劃,將開放教育資源通過優化整合融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借助在線教學平臺重塑校本課程,開展對學生課前、課中網上學習監控研究以及學習效果形成性評價研究,使學生能在相應的過程性評價機制的輔助與監控下學習并獲得相應的學分。
3.3落實交際化學習和過程性考核
學校應借助于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數字化管理,將學生學業成績的考查評定轉變為根據其出勤、作業、原創作品及創作過程來“結算”,積極構建“學生獲取資源多渠道、學習路徑個性化、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收獲”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全面落實交際化學習和過程性考核以激發師生潛能,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互動功能,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由授受理論知識轉變為提升能力和綜合素養。
3.4設計多樣化學習活動,嘗試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在以多種媒體表現形式呈現課程共享內容的同時,運用微課程的基本理論設計多樣化學習活動,結合網絡平臺技術的協同輔助功能,通過設計制定學生學習行為目標、表現行為、評分計劃與測評方式,嘗試構建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型一站式交際化學習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3.5創建課程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習互動交流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數字化管理,應能整合利用乃至開發網絡化課程資源,構建以隨時隨地互動交流為特色的網站類共享應用平臺,形成相應的網絡虛擬學習社區,使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就共同問題進行交流、探討與合作,這樣就可基于課程建立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共同體,有利于共享成果、互動交流,發揮教育教學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陳麗娟.全媒體“魚化龍文苑”的管理特色[J].長江叢刊,2015(6).
篇5
關鍵詞:輕負;高效備課;高效課堂;高效總結;高效作業;初三復習課
如何優化中考復習模式,追求復習效益最大化是我們初三老師孜孜追求的目標。中考復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對已學過的零碎的數學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加工,使之規律化、網絡化,從而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為扎實,更為系統,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真正做到輕負擔,高效率,我認為要把工夫花在每節課上,只有提升了每節課的教學水平,才能真正地做到輕負高效,所以,我堅持上課質量第一的原則,把功夫下在課前,效率體現在課中,素質展現在課后。
一、輕負源自高效備課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作為一名老師,要想上好一節課,就必須充分備課。在復習完二次函數相關的基礎內容之后,在相應的提升練習當中經常會碰到點的存在性問題,于是我想能否將這些題“化零為整”呢?以一道題為模板,將點的存在性問題的各種情況全部歸納進去,學生真正明白了,還會犯愁嗎?于是我對湖北潛江的一道中考試題進行了改編: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ax2+bx-3與x軸的兩個交點分別為A(-3,0)、B(1,0),且交y軸于點D,頂點為C,連結AC。
(1)直接填寫:a= ,b= ,頂點C的坐標為 。
(2)已知R(-2,-3)是拋物線上的一點,則在拋物線上是否存在另一點H,使得SABH=SABR,若存在,請直接寫出點H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3)在x軸上是否存在點E,使得ACE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點E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4)在y軸上是否存在點F,使得ACF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點F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5)點M(-0.5,b)在拋物線上,點N為拋物線上一動點,在x軸上是否存在點P,使以A、M、N、P為頂點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如果存在,求出所有滿足條件的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6)在此拋物線上是否存在點Q,使得以A、C、D、Q四點為頂點的四邊形是梯形?若存在,求出點Q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7)過點C作CC1AB于點C1,若點P1為x軸下方的拋物線上一動點(點P1與頂點C不重合),P1Q1AC于點Q1,當P1CQ1與ACC1相似時,求點P1的坐標。
存在性問題是探索型問題中的一種典型性問題,這類考題是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的熱點問題,其特點是在一定條件下探索發現某些數學結論或規律是否存在的問題,縱觀中考的壓軸題,有關點的存在性問題,無非就是找第三(或第四)個點,使得某三角形(或四邊形)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梯形等),于其零零散散地講,不如將其綜合到一起,講個痛快,講個明白,讓學生也清清楚楚。
二、輕負源自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的主要特征為主動性、生動性、生成性。主動是學習狀態,“主動”會激發潛能、樂在其中,帶來效益、生成能力;生動性,是追求課堂的情感價值,突出“學樂”和“樂學”,學習如飲甘露瓊漿,變“怕上學”為“怕下課”;生成性,課堂要敢于變各種“句號”“嘆號”為“問號”。追求“主體多元”,鼓勵不同個性的學習見解,讓思維激蕩思維,讓思想沖撞思想,讓方法啟迪方法。課堂的智慧、、價值盡在“不可預設”的“現場生成”上,一切的預設應服務于“現場”,而不是讓“現場”服務于預設。
給學生點時間,他們很快搞定了預設的(1)(2)(3)三題,對于(4),先由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再小組討論,此處直角頂點沒有確定,同樣要分三種情況解決,對于以點A或點C為直角頂點時,只要過點A(或C)作AC的垂線交y軸于點F,借助于三角函數或解析式法不難求出點F的坐標;但當以點F為直角頂點時,學生的方法有很多,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舉起了手,于是我索性讓他們探究個夠。
生1:設點F的坐標為(0,y)可根據勾股定理得AF2+CF2=AC2解出即可。
生2:可用相似,設點F的坐標為(0,y),過點C作CGOD于點G,證明AOF∽FGC即可。
生3:直接借助于三角函數(當然這是在兩三角形相似的前提下)
生4:只要以AC為直徑畫圓交y軸于點F,接下來求點F坐標方法頗多……
學生在這種樂學、好學的氛圍中完成著后面幾題。這樣的課堂真正由“一言堂”變成“群言堂”,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效率還會差嗎?我覺得初三復習課重要的是要扣聯系點,拓展外延,深化內涵,總結升華,整合知識,以提高解題能力。
三、輕負源自高效總結
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也成不了名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同樣道理,一個學生能夠養成質疑、反思的習慣,就具備了良好的數學素養。題海無涯,總結是岸!對于上面題目,每分析一題,我就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主要是解題方法的理解掌握, 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歸納;總結解析這類題目的通則,留給學生足夠時間去體會、感悟,觸類旁通,逐漸養成善于總結創新、勤于思考的數學思維品質。平時我們也這么要求學生了,還擔心他們的成績嗎?常總結,促高效!
四、輕負源自高效作業
初三學生在復習時間上安排得很緊張,如何讓他們有效地去做而不是疲憊應付呢?在平時教學中我盡力要求自己沒有做過的題,不給學生做。我要像學生一樣,逐題解答資料上的習題,從讀題,到審題、規范解答,篩選出“好題”來。所謂好題,就是基礎題、高頻題,就是緊扣考點,不偏不怪、難易適宜,知識與能力結合完美、目標指向明確的題目。這樣的題目有代表性,價值大,做會了、弄明白了,可以以一當十,作業自然達到了高效!
古希臘普魯塔戈曾指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作為一名初三老師,應堅持“把功夫下在課前,效率體現在課中,素質展現在課后”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集中相關知識點提高課堂復習效率,精選題目,讓師生真正體會到“輕負”源自“高效”!
參考文獻:
[1]孫強.論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對教育創新的啟示[J].揚州大學,2008.
[2]劉艷,鈕麗麗,鄒泓.對中學生壓力狀況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11.
[3]劉燕青.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到人的全面發展:人類教育觀念變革初探[J].中央音樂學院黨校,2009(3).
[4]孫啟勝.數學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J].山東教育,1997(24).
篇6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現代教育思想;微機原理;模擬;虛擬;交互式;自主學習;網狀結構
1引言
計算機多媒體與傳統教學媒體的根本不同點在于,前者具有融合性、集成控制性、非線性化、無結構性、相互交涉性、可編輯性和實時性等特點,把它運用于教育教學上,對教學信息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有多種形式,在構建理想的教學環境,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多維空間聯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等具有多方面的效果。
先進的教學媒體,只有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才具有正確的路線和方向,具有活的靈魂,具有廣闊的創作天地。如果承襲落后的教學思想,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簡單的進行媒體更換,難以擺脫低層次的徘回。可以說多媒體教學課件水平的高低,應用價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多媒體技術以外,更取決于教師和設計人員現代教育理論的修養和綜合素質。這就如同產品的加工和產品的設計之間的關系。
2主要研究內容及創新點
2.1變抽象的講解為形象的演示
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畫面,實現了教學處理的第一步。如果將形象的畫面動起來,讓學生在動態的變化中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和變化規律,這樣的知識就不是僵化的,而是生動的,這樣的教學就不是乏味的,而是趣味盎然的了。
以微機原理中“補碼”這個基本概念為例。課件是用時鐘校準—這個生活中的常識為例,講解微機原理中“補碼”這個概念的。畫面上設有“倒撥”和“正撥”按鈕,點擊某個按鈕,指針就會按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轉動,時針每轉動一格,顯示的數字也隨之變化,最后達到時鐘校準這個目的。圖1是“倒撥”時針進程中的一個畫面,圖中以80x86CPU的編程結構為背景,首先提問:“MPU內只有加法器,沒有減法器,如何實現減法操作呢?請看鐘表對時”。這時畫面上的鐘表和指針把學生的注意力已經全部吸引過來了。圖2特別強調時針指向12點時,2數相加的結果=0,進位‘1’舍掉。圖3是點擊“推論” 按鈕,很自然地引出“補碼”這個概念,并回答一開始提出的“如何實現減法操作”這個問題。
“堆棧操作”原理是微機原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因為它是實現‘子程序調用’和‘中斷服務程序’這2項極其重要的功能的基礎。傳統教學的一般做法是,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堆棧內存分布圖,然后進行詳盡的講解 ,費勁口舌然而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圖4以堆放積木為例,直觀而又形象地演示了把寄存器AX、BX、CX的內容壓棧保護,然后執行其它程序,接著按相反順序把堆棧內容彈出到CX、BX、AX過程的一幕,然后自然而然的得出‘后進先出’和‘數據保護’這2個結論。同樣圖5是把堆棧內容彈出到BX、CX、AX的順序進行操作的一幕,最后可以把BX、CX的當前內容與堆棧操作前的內容相比較,引出利用堆棧操作實現‘數據傳遞’這一重要原理。這樣,在傳授和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感到輕松愉快,學生也興趣濃濃。如圖1所示。
2.2模擬逼真的虛擬情景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CPU的內部結構越來越復雜,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黑板-教科書-學生”已不適應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需要。特別是現代CPU多以雙流水線或多流水線并行作業,盡管教科書上采用更詳盡的解釋,教師用板書作草圖更細致入微的講解,但某些關鍵的知識點仍無法描述清楚,甚至前后矛盾(比如一些教科書上關于IP指針的描述就是如此)。
現代CPU工作原理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地址流、數據流和控制信息在結構內部的流動、變化和相互作用。運用多媒體技術模擬這三者之間的運動關系,在Windows操作系統的支持下,只需一只鼠標就能感受到這種“虛擬-真實”的場景。以下面動態演示中的幾幕來說明:
圖6是CPU執行‘2+3’操作中的一幕(操作碼‘04’),可以看到執行部件EU在加法器中已完成加法運算, 和‘⑤’正在內部數據總線上傳輸,在執行加法操作的過程中,BIU正把下一條往存儲器送數指令MOV [104H],AL,從代碼段陸續取到預取指令隊列(代碼A2 04 01). 此時取指令指針IPX=108H, 執行指令指針IP=104H。
圖7是CPU執行往存儲器送數指令中的一幕,EU對指令譯碼生成存儲器的偏移地址(0104H)送給BIU。圖8是BIU把這個偏移地址和數據段DS的內容(×16)送到了地址加法器,從而生成啟動外部存儲器的物理地址。
圖9是CPU執行CALL指令中的一幕,這時BIU已生成把返回地址壓棧的物理地址(500FEH),正通過內部地址總線向總線接口部件傳輸,與此同時EU正把指令中的相對位移量(1234H)送入加法器上方的暫存器,為生成子程序入口的偏移地址作準備。圖10顯示的是,返回地址(1053H)送入外部存儲器的堆棧區的對應單元,總線接口部件發出寫信號(/WR), 返回地址(1053H)寫入堆棧指針SP指向的字單元。注意,與上述過程發生的同時,EU在加法器中生成了子程序入口偏移地址(2287H),正通過內部16位數據總線,傳送給BIU,以便生成程序跳轉的物理地址,即子程序入口地址。
那么,在傳統教學中是如何講述這一段內容的呢?是這樣的:‘首先把返回地址壓棧,然后生成子程序入口地址,接著程序轉移到子程序去執行’。這一方面容易給人產生對上述2步是完全串行的錯覺,而且對CPU內部各部件的具體動作及相互協調工作的時序關系,也是根本無法描述的。
2.3讓實驗現象進課堂
大學微機原理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理論與實驗的脫節,理論課上往往不做任何演示實驗,比如讓學生實測觀察CPU各相關引腳輸出的時序波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實驗室不可能配備那種高檔的多蹤示波器,然而時序圖對于學生理解CPU的工作原理是極其重要的。各高校教師的普遍做法是把書本上的時序圖畫在黑板上或顯示在投影機的屏幕上,然后諸條分時段講解。由于沒有真實感,CPU輸出的時序波形又極其繁雜,使得教師講解和學生理解起來都感到困難和乏味。
利用多媒體對圖象、動畫、聲音處理的集成控制性和實時性來模擬多蹤示波器的輸出波形,讓實驗現象在課堂的大屏幕上清晰的展示出來,動感真實、方便經濟,有效地解決了理論與實驗的脫節問題。
如下圖所示,播放一開始,就把模擬示波器的屏幕顯示出來,屏幕右側設有觸發按鈕,點擊該按鈕,各相關引腳的波形隨時鐘clk而變化,在關鍵的時段還給出標注。而且每點擊觸發按鈕一次,就會重新演示一遍。圖11是存儲器讀周期中的時序追蹤的某個時刻。圖中顯示,T1時刻CPU輸出地址,T2時刻地址/數據總線(AD0~AD15)呈現高阻態。圖12是存儲器讀周期中的時序追蹤的又一個時刻。圖中顯示,T3狀態開始,檢測READY引腳有效,/RD讀信號有效,T3~T4狀態從存儲器或I/O讀出的信號出現在CPU的數據總線上。
2.4發揮多媒體交互式特性
利用多媒體的交互特性,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自發求知的環境,變以教師的灌輸為主的課堂教學為以學生為主的討論性、導航型、咨詢型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樂于學、善于學,從而獲得有效的知識和知識保持。
轉貼于 在80x86CPU系統結構這一章的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以后,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要對CPU的各個部件的名稱和功能進行綜合評述,或者讓學生做一道綜合填空題。結果是花了不少時間,費了很多口舌,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只能答對40~50﹪。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制作了如下具有多媒體交互氏特性的課件。
播放開始,坐在桌前的卡通人物米老鼠一邊發話:“把對角線上各個部件與兩邊的功能說明畫線連接起來!”,一邊作劃線示范動作。學生可以按照“操作說明”里的方法,用模擬筆逐個連線,全部完成后,點擊“ALL ANSWER”按鈕,由電腦給出正確答案;也可以每畫出一條線,點擊對應部件,立即得到答案。然后學生進行自我驗證,也可以相互討論。然后用模擬橡皮擦除自己不正確的連線。點擊“CLEAR”按鈕,清除全部答案。沒有答對的學生,可以重做一遍,這就顧及到了個體學生的差異性.實踐證明,只要重做三遍,所有學生都可以正確連線,比一般的課堂/外練習效果好多了,特別是對于成績差的學生。圖13顯示的就是學生和電腦進行交互式學習的一個鏡頭。圖中曲線表示學生使用模擬筆畫出的連線,其中藍色曲線是正確的連線,黑色的曲線是錯誤的連線。而紅色雙箭頭直線是點擊‘ALL ANSWER’按鈕,由計算機給出的正確答案。
2.5構建網狀結構多媒體教材
傳統的教科書、音像和電視教材,其信息組織結構是線性的和有序的。這適合于以書本等為媒體,以知識教育,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方式,這也是長期以來形成以教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的基礎。但學生對信息的接受是被動的、固定的、模式化的。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的記憶和思維是網狀結構的,線性結構的教材客觀上限制了人類聯想思維能力的發揮。
多媒體具有非線性、網狀結構的特性,對信息的組織由結點和表達結點之間關系的鏈組成的網,符合人的認知和思維的特點。使用這種非線性、無結構化的多媒體教材進行瀏覽、查詢等操作,可以任意組合、跳轉。在自主學習的狀態下,一方面可以成為培養發散思維或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知識基礎、認知水平、興趣、學習方法的差異或帶著問題自定學習路徑,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促進了學習個別化的實現。以如下幾個畫面為例。
圖14畫面可以看到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cpu在執行指令時取出下一條指令的并行操作中,地址流、數據流、控制信號的動態邏輯。
② 設置8個圖標按鈕,各具有某種特定的功能,從功能的安排上來說是無序的,非線性的。任意點擊某個按鈕,就會進入對應的教學內容。這些出口具有發散性,而它的入口具有集合性,可以從首頁進入,也可以從后面各頁進入。
圖15是點擊圖14中‘堆棧操作’按鈕進入后的一個畫面,可以看出這時已完成進棧操作,出現了2個按鈕(出棧①和出棧②),點擊這2個按鈕是任選的,分別完成2種出棧的邏輯順序,以便講述堆棧操作的2個基本原理。另外還有2個按鈕,分別完成啟動音樂和返回。這4個按鈕的結構安排也是無序的。最能說明該課件的多媒體非線性網狀結構特性的,還是上文中的圖13。圖中設置了可以直接看到的‘圖標按鈕’就有16個之多,任意點擊某個按鈕,就可以顯示圖標所指示的某一特定功能,或顯示一個功能系列,或播放悅耳柔美的音樂,或跳到最后一頁,或返回等等。這樣就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得心應手的多媒體學習環境。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微機原理”教學中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點。然而,沒有任何一種媒體在所有場合都是最優的,每種媒體都有自己擅長的范圍,只有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不同媒體相互配合,進行精心地教學設計,才能最大限度地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如何實現多媒體技術與其他媒體,包括與傳統教學方式的完美結合,仍然是廣大教師不斷研究、實踐和探索的重要科題。
參 考 文 獻
[1] 伍棠櫪,李伯禾,吳福元. 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篇7
[關鍵詞]網絡教學;工程教育;教學方法
輕化工設備是我校輕化工程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其主要講解輕化工工業中所涉及到的各種專門設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熟悉輕化工程行業生產過程所涉及的設備的一些共性問題和主要典型設備的結構及工作原理,明確其性能,進而使學生掌握對設備選型、使用、管理、維護以及改進等方面的基礎知識[1]。從2006年以來,該課程一直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室進行講授,學生使用課本,在課堂上進行學習。但這種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以結果導向理念(OBE)為導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面對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和以移動網絡為主要信息交流的發展趨勢,不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很有必要進行根本性的教學改革工作。從2016年起,我校逐漸引進了多家公司的網絡教學平臺,通過比較,選用了超星爾雅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輕化工設備課程的網絡教學實踐平臺,期望通過其移動學習、交互性、綜合過程評價的特點,實現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1網絡教學框架的構建
1.1教學內容
教學平臺首先要有教學內容。先通過多種輸入方式,將近十年的教學教案,教學大綱,課后思考題,教學電子教案和考試題等輸入網絡,構成基本教學內容。當然并不是不加選擇,簡單地放在網絡上,而是通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將已經經過學生選擇和認可的內容加以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網絡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就是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網絡學習的特點,如時間碎片化,方便在手機上觀看。另外,大量的學習支持材料,包括近十年的期刊論文,工程視頻,動畫,該平臺特別有一個較大的優勢,就是能充分引用超星公司自己的在線圖書,做成超鏈接,學生一點鏈接,就可以直接進入超星圖書館閱讀該圖書,從而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使課程的學習更有拓展性。
1.2學生的管理
在該平臺上,教師可以自主加入要學習的學生,通過輸入學生學號,就可以構建學習班級。通過設置合理的評價體系,使學生清楚課程的學習模式,在網絡上應該做什么得到較高的分數,不應該做什么以避免浪費時間,從而形成網絡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具有很好的導向性。以本課程為例,設置課程綜合對學生已形成的知識能力、態度等發展狀況做出合理評價,比如通過布置視頻的觀看,并設置觀看時間,觀看時在其中和最后回答問題;通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設置討論題目,觀察學生的參與程度,從而通過多種方法建立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體系,這也完全符合工程教育認證中要求重視過程考核的要求。
2網絡教學的實現
網絡教學的應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的實現[2],有的教師將網絡教學簡單地做為課下學習的補充,上課仍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課下要求學生學習網上的補充內容,做作業,只不過媒介由紙改為了電子文檔。也有人完全改變現在的辦法,課堂上只進行教學難點和作業的講解,整體知識內容完全依靠學生自己在網絡上學習,教師只是通過作業來評判學生的學習程度。這兩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3,4],考慮到我校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輕化工設備課程的網絡教學實踐采用了一種較為折中的方法,課堂教學仍然保留,但教學內容已大大縮減。網絡上有足夠的教學內容,充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學習資源,可以完全通過自我學習完成課程的學習。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將那些著重于推理、計算和應用范例這部分內容仍然放在課堂上進行講授,而將知識性、基礎性理論和擴展性閱讀的內容放在線上,這樣考慮的原因是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基于我校學生的基本素質,完全放任其自我學習,會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能實現自我控制,如果只有線下學習,就失去了網絡教學的意義。在該課程的教學模式下,一個學習典型的學習過程是這樣的,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根據教學大綱,對知識點進行系統地學習,從而掌握該課程的框架知識,建立基本的該課程的知識結構,也就是知道了有哪些內容,歸屬于什么地方,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對其一方面進行深入學習,達到課程的基本學習要求,在線上通過閱讀材料,觀看教學視頻,并完成布置的作業,在階段性學習后并進行測驗,在學習過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平臺上提出,由教師進行回答,而其他同學也可以回答,或者設置發起一個討論,大家都來參與(學生是很樂意參與的,因為上線次數和發言次數直接與平時成績掛鉤),從而實現了學習的交互性。而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一是學生在網上參與活躍度,包括他的訪問量,在線時間,問題提出數量,回答次數等,二是作業數量和質量,三是測驗的成績,四是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數量和質量,從而形成完整的過程評價體系,而教師的期末考試是完全從網絡上的習題庫里抽取出來,學生可以自我評價,從而提高學習成績,最終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
3網絡教學的改進
3.1網絡教學的優點
網絡教學無疑是信息化社會進步的方向,它具有快速、低成本、受眾廣的優點,在近十年里,它進一步吸收了移動網絡的優點,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易隨身攜帶的電子設備(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及電腦等多種手段隨時隨地地學習,這應該是吸引學生的最大優點[5,6]。另外,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不再是局限于書本上的文字,學生需要更多的傳播媒介方式,全方位地接受新的知識,大量的動畫、視頻的知識材料才是現代的學生最易接受的和最感興趣的,很多學生能夠從這些交互性的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才能得到主動獲取知識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培養自己的內在能力,真正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7]。
3.2網絡教學的缺點與改進
對于輕化工設備專業課的網絡教學而言,它是一個新生事物,仍然存在缺點。首先對于高等學校的教學,教書是一個方面,而育人則是同樣重要,網絡教學如何實現對學生的教育,特別是基于華盛頓協議的工程教育框架下,對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的培養等。很多事例證明,言傳身教仍然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課堂上的耳提面命,諄諄教誨是對學生最負責任的方式,直接體現了教師的育人作用,而網絡教學沒有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溝通的形式,德育如何實現?這是網絡教學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短板。因此,實現完全的網絡教學并不可行,能夠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結合,互為補充才是比較可行的辦法。
4結論
網絡教學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的形式,從而使教學呈現多樣性,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且由于與網絡社會相結合,能夠吸收最新的科技知識,提高專業知識的時效性,但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選擇和加工能力。網絡教學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自控力,較強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必須有較好的控制能力,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習不太適用。網絡教學要通過與現實教學相結合,提高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恒.輕化工設備課程復合型教學模式的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1):89-91.
[2]吳軍其,趙呈領,許雄.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比較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0(6):12-13.
[3]張恒.輕化工程專業理論與實踐交互式立體教學新模式的探索研究[J].湖北造紙,2010(1):44-46.
[4]韓錫斌,葛文雙,周潛,等.MOOC平臺與典型網絡教學平臺的比較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1):61-68.
[5]高峰.高校教師網絡教學方式的采納和使用———基于技術接受與使用整合理論的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1):106-113.
[6]張立國,劉曉琳.重構我國普通高校網絡教學模式的關鍵:辦學模式、教育觀念和教學結構的再調整———紐約州立大學網絡教學模式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0(12):36-41.
篇8
一、高職院校智慧教室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運用信息技術建設的智慧教室,重視硬件建設,忽視軟件的投入,重視設備的先進程度,忽視課程內容的建設,重視教室的整體建設,忽視了教室應用的高效率。多數智慧教室將各種先進的設備,包括計算機,投影儀,投影幕布,音響系統等堆砌到教室中,但是對于教室如何高效運用,如何實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強大作用,則沒能深入探討并投入實踐運用。因為利用率不高,教室的管理成為了高職學校的累贅,要維護設備,設備使用卻很少,完全沒有實現智慧教室的作用。各個智慧教室都處于孤立的狀態,各行其是,不能集中管理,一起控制,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對于內容方面的運用未能達到將好的內容運用到各個課程中,各種實踐運用當中的作用。當前發展迅速運用廣泛的云服務技術未能運用到高職院校課堂當中。大部分教師用多媒體課件系統播放PPT,對于更多的使用方法,更多的設備接觸較少。
二、基于云服務的高職院校智慧教室建設的發展前景
云服務技術在當前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應用廣泛,為院校進行信息共享,實現知識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幫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云服務的不斷廣泛深入地運用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設高職院校的智慧課堂,應該讓網絡技術的運用融入到日常教學當中,采取合作學習,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將線上的學習和線下的實踐互動融合起來,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將知識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將日常接觸不到的知識融入到學習當中,將各個學校同一學科學習的優勢發揮出來并傳播到各個學校[1]。
網絡公開課,微課堂,翻轉課堂等一系列在線學習的技術,模式和網站,讓高職院校的智慧課堂中的學習模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高職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式進行學習。但是有了良好的模式,建設智慧教室,還需要有高品質的海量的教學資源供學生選擇,有了內容,形式才有意義。傳統的多媒體授課方式僅限于播放錄好的課程,給予云服務的智慧教師可以生成高品質的教學資源,并放入云服務器中。教師在智慧課堂中進行授課,可以運用云服務抓取最需要的,學生最喜愛和樂于接受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智慧教師可以進行智能錄制,分析教師在講臺上的動作進行跟拍,根據教師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進行鏡頭切換,將視頻采集制作后上傳到云服務設備中。
三、基于云服務的高職院校智慧教師建設方案
(一)智慧教室系統概述
智慧教室的建設需要從教室的使用便利角度,管理維護角度,學習運用角度等多個角度來進行探討,整理出一系列的建設方案。智慧課堂的建設要將硬件和軟件結合起來,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基于云服務的特點和優勢進行課程的規劃與設計。將曾經的孤島教室建設成為多媒體教學網絡,避免信息隔離。智慧教室建立起來之后,所有教室都是整個云服務系統的節點,將所有信息上傳到云服務系統進行總體規劃和數據交換。智慧教室可以從控制中心獲取所有節點的教學資源,控制中心可以控制所有節點的設備和資源,并系統化地進行教學資源的研究和分析,為繼續研究提供豐富大量的數據[2]。
(二)基于云服務的高職院校智慧教室建設方案
基于云服務的高職院校智慧教室建設,需要關注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需求。高職院校關注培養具備應用能力的技術人才,在實踐運用方面需要增加練習量,讓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各項技能。智慧教室將計算機,互聯網,多媒體展示設備,音響設備等集成起來,設置與控制中心互聯的方式,用戶要通過控制中心對各個教師的設備進行控制,完成視頻錄制,信號切換等工作,要對環境設備包括可遙控的攝像機,屏幕等進行調整。網絡控制中心將各個設備之間用通信電纜連接,將多種設備的控制通過平板電腦展示給操作者。操作者可以直觀,便利地操作各個設備,進行課程錄制,上傳下載數據,選擇適合的課程等等各種行動。
在多媒體教學場景和教學過程當中,為了讓高?院校師生能夠便利運用各種設備,對自己需要的資料進行上傳下載,教師設計和建立要關注到師生的體驗,做到設計簡潔,操作方便,環境舒適。教師可以在控制中心的屏幕上進行集中管理,查看資料的錄制過程,使用過程,教室的運行過程,設備是否都在正常運轉中。
(三)基于云服務的高職院校智慧教室的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對數據量龐大的各種教室進行管理,對課程數據進行攝錄采集,存儲,分類,應用工作。如同所有智慧教室的大腦,將用戶提供的課程數據和在線上要獲取的數據資源進行總體調配。例如,高職院校的教學監督部門可以通過控制中心對所有教師的教學數據進行監督檢查。教務老師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視頻進行評價和制作,將高質量的教學視頻進行。控制中心可以采用多畫面同時監控,錄播服務等方式幫助各個多媒體教室的共同運行。高職院校學生需要對應用類的知識進行學習和實踐,可以通過智慧教師的控制中心選擇自身需要的資源。
(四)在智慧教室中進行導播工作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時候要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內容指導,有的時候要運用板書,有的時候要直接動手操作來為學生做操作演示。智慧教室中的導播系統可以智能地進行導播控制,需要近景的時候調換到近景,需要遠景的時候拉遠鏡頭,需要進行操作細節展示時就推進到教師操作的雙手上。
篇9
學情特點:首先,現階段的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中,導數概念及應用也包含在其中,中學大綱的要求是讓學生了解導數概念并能進行一些簡單的應用,所以在學生眼里,導數概念在中學的課本里已出現,而在高職數學課堂上想讓學生再接觸該概念,往往容易讓學生覺得沒有必要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而學生對大學的期望值又高,這時進行導數概念的教學對教師及學生提出了一個更新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該概念超乎了學生的直觀想象力,抽象度高,極限概念和運算在學生的思維里只停留在一個單純簡單的運算階段,而導數概念當中的極限思想遠已超越了單純簡單的運算意義;但有利因素在于學生們已有大量的函數瞬時變化率、物理瞬時變化率的經驗,且他們的思維正處于最活躍階段,剛進校對大學的學習充滿期望,只要調動得當,自然會引導他們對導數概念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內容特點:導數概念是建立在已有函數概念和極限運算的基礎上,幾乎所有教材都是以兩個實例帶出,兩個引例的內容學生不陌生,它們可作為問題的切入點;導數概念的關健內容是求極限,而這個極限的條件是自變量的增量趨向于零時,內容是一個增量比的極限,這個極限即由平均變化率到點的變化率的過渡。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作者針對以上兩個的特點,確定該概念教學設計的總方向是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把問題化抽象為具體,分解瞬時變化率的內在含義,一步一步地引入,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其中教學設計的重點是更關注導數是一個極限,是一個瞬時變化率等意義的真正理解,難點是概念當中極限的意義和所起作用,即平均變化率到點變化率的過渡,這個過渡偏偏又是導數概念抽象之處。此時教師如能從不同于在中學時所述問題的角度又高于該角度來進行教學,學生才會更愿意去接受,也會做出比中學時更深入和廣泛的應用。
2教學設計和過程
2.1內容設計①內容一:兩個引例,以它們作為切入口引入新課,一個是求變速直線運動的某點瞬時速度,另一個是求曲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②內容二:導數的概念,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關健時,強調引例中解決問題關健的三個步驟作為引路線,即曲線的斜率中的:Δy、ΔyΔx、limΔx0ΔyΔx;變速運動中的ΔS、ΔSΔt、limΔt0ΔSΔt;分析和分解三個步驟的本質和每步進展所起的作用,指導學生按步驟去思索,使概念的產生水到渠成。③內容三:舉例求函數的導數,實踐和體會概念。④內容四:導數的幾何意義和物理意義。⑤內容五:給出函數不可導的例子和圖象,了解不可導的意義。2.1.6⑥內容六:練習及小結,熟練和鞏固導數概念。2.2教學方法設計結合導數概念的特點,重點在于分解概念成幾個小環節,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教學設計的整個流程如圖1。2.3教學過程的實施2.3.1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給出兩個實例,引入新課兩個實例:①求曲線上某點的切線的斜率;②求變速直線運動的某點瞬時速度;在此前,學生已有切線概念是曲線與直線只有一個交點這種狹隘的方式,作者利用多媒觀性,在圖形上用動態的觀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其中動畫圖形先讓學生先通過觀察曲線的切線形成過程,是如何由割線通過切換而得,得到對切線概念更廣泛的認識;再給動畫圖形展示如何由曲線的割線位置往切線位置的轉動,從動態過程啟發理解割線斜率往切線的斜率的轉變,這樣動畫切換可直觀地感受和理解無限逼近思想,揭示極限的思想和作用,理解增量比的極限的本質,過渡到更深層的瞬時變化率理解,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目光。同時通過對求平均速度的分析,由一小段路程的速度轉化為一點的速度的形成過程,強調極限在當中所起的作用。在學生觀察動畫時教師同時提出幾個思考的問題:①由一小段的平均速度變換成一點瞬時速度如何實現?②由割線的斜率變換成一點切點斜率如何實現?③Δx0和Δt0的目的何在?④Δx0和Δt0的過程是動態的,還是靜止的?2.3.2強調三個步驟及分解三個步驟的本質即求切線的斜率時:Δy、ΔyΔx、limΔx0ΔyΔx,弄清三個步驟中的每項含義并提出思考問題:①Δy是什么?ΔyΔx又是什么?②在求極限過程中,Δx和x誰是常量,誰是變量?③ΔyΔx、limΔx0ΔyΔx的區別與聯系?2.3.3抽象形成概念其中提練出導數概念是:函數y=f(x),若自變量x在x0處有增量Δx,則函數y相應地的增量Δy,Δy=(fx0+Δx)-f(x0),比值ΔyΔx=(fx0+Δx)-(fx0)Δx若當Δx0時,ΔyΔx的極限存在,則這個極限值稱為函數y=f(x)在x0處的導數。2.3.4概念的引申拓展在給出概念后,還要對概念進行引申拓展,導數是一個極限,又不是一個普通的極限,這個極限的含義還可以有以下形式如:①limΔx0ΔyΔx;②limΔx0(fx+Δx)-(fx)Δx;③limxx0f(x)-f(x0)x-x0④limh0f(x+h)-f(x)h。作者在學生理解了上述幾個形式后,還會給出以下形式,讓學生思考下列各式子可表示什么:①limΔx0(fx-Δx)-(fx)Δx;②limh0f(x+2h)-f(x0)h;③limh0f(x+h)-f(x-h)2h等。2.3.5以例子加強概念內涵的理解①導數概念內涵挖掘一:求函數的導數即求出一個極限。例1:求函數y=x2的導數作為例子,按上述三個步驟求出該函數y=xn的導數。再以求函數的導數作為例,得出冪函數求導公式,即(xn)′=nxn-1。當中通過求導過程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再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在參與其中獲取知識,鞏固概念,發展思維,感悟數學,提高學習的積極性。②導數概念內涵挖掘二:函數的導數是一個不定型的極限。結論:導數是一個極限值且是一個不定型的“00”型,反過來極限值也可通過導數概念來解釋。③導數概念內涵挖掘三:函數的導數是一個瞬時變化率,幾何意義、物理意義箅經濟意義。教師給出下列問題加強對瞬時變化率的理解:1)導數概念y′=limΔx0ΔyΔx,是變量y對x的瞬時變化率。2)如求函數y對自變量x的瞬時變化率時,則有切線斜率y′=limΔx0ΔyΔx;如求路程S對時間t的瞬時變化率時,則有速度v=s′=limΔt0ΔsΔt;求速度v對時間t的瞬時變化率時,則有加速度a=v′=limΔt0ΔvΔt;求市場需求量q對價格p的瞬時變化率時,則有需求彈性Ep=q′=limΔp0ΔqΔp。求電量Q對時間t的瞬時變化率時,則有電流i=Q′=limΔt0ΔQΔt等。④導數概念內涵挖掘四:函數的導數與連續的關系,不可導的理解。例3:求函數y=|x|在x=0處的導數,按上述三個步驟求。求極限時:因ΔyΔx=|x+0|-|x|Δx=|x|Δx=1x>0-1x<姨0limΔx0+ΔyΔx=limΔx0+1=1limΔx0-ΔyΔx=limΔx0-(-1)=-1由結論得此時極限不存在,即該點不可導。結論:即曲線的尖點處不可導,連續不一定可導。例4:給出圓的圖象,通過作圓的切線,當圓的切線與x軸垂直時,此時切線的斜率k=tanπ2不存在而y′=k,由結論得此時導數也不存在,即該點不可導。結論:切線與x軸垂直時,該點也不可導。在對導數內涵發掘的過程中,為學生營造可以討論問題認識問題的機會,以這種教學形式介紹導數概念,不但使學生學習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主動地思考和發現問題,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導數概念豐富多彩,同時運用數學思維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有助于創新和應用能力的培養。2.3.6學生做練習及教師小結,鞏固導數概念安排完成練習,用導數定義求下列函數的導數:①y=x3;②y=1x。鞏固導數概念的三個步驟。高職數學教學中,在課堂上把數學概念枯燥難以接受的內容進行上述精心的教學設計,讓內容更豐富立體,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體會數學的理性與嚴謹,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熱愛,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也達到了高職數學課堂上的素質教育目標,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為更好落實教學目標,把數學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數學課堂的“教學形態”,為學生創設思考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感受探索的樂趣,把瞬時變化率這個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學到并在將來有機會進行運用。
3教學設計過程的反思
篇10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混合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6-0100-02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許多的數字化設備涌入教育領域,現代數字化教學方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混合學習模式下,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又要保證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如何實現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平臺的有機融合,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課題。作為一種新興的數字設備,微信公眾平臺實現了手機客戶端之間點對點、一對多的交流與互動,將其用于現代教學中,充分發揮其在學習方面的支持功能,對現代教學來說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混合學習模式概述
“混合學習”最早用于企業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進行的培訓工作。混合學習用于教育領域的目的同樣是為了實現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所謂混合學習就是一種在線學習與傳統的課堂學習相結合的新型學習模式。尤其是近些年來,混合學習的實踐更多地被人們所關注。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當前最為火熱的交流與互動工具,能夠實現信息的一對多的共享,為混合學習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微信公眾平臺操作便捷,有著交流互動的高時效性,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推送也可以有著豐富的形式。因此,實現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能夠拓展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空間,有著多方面的教學應用優勢。但從當前的教學實踐層面來看,微信公眾平臺用于具體教學課堂的案例并不多見,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微信公眾平臺也只是進行學習內容、教學問題以及課程通知的簡單,并沒有真正將其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形成混合學習的固定模式。
2 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的混合學習設計
在微信公眾平臺的支持下,完整的混合學習模式應該包括課前、課堂與課后三個重要的環節。據此,筆者設計了前期分析、線上學習、線下交流提升三階段的混合學習模式。其中,前期分析主要是對學生的個性特征以及學習內容、學習環境等的具體分析;線上學習就是以教學理論為指導,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作用,設計出與傳統教學方式互補的活動和學習內容;線下交流就是對學生的線上學習過程進行組織、評價和解答疑難的過程。
2.1 第一階段:前期分析
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條件以及學習現狀進行全面的分析,確定混合學習模式是否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具備一定的合理性。首先,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確保學生的智能手機持有率,尊重學生對于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的意見。其次,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等,以便及時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確定微信公眾平臺消息推廣的形式及內容。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可以發給學生簡單的實例練習,在課后學習中可以適當增難度,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2.2 第二階段:線上學習
在經過了前期分析,學生愿意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接受學習資料和內容的推送和接收之后,教師就可以發揮積極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和練習的機會。
2.2.1 平臺導入
在確保學生的手機具有微信功能,并關注了這一課程的微信公眾號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狀況以及學習水平進行有意識地分組,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教學活動相對來說較為開放,而有的學生自制力不高,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監督,如教師可以建立班級微信群,時時提醒學生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在進行課堂學習之前,教師也可以隨機抽取不同的學生對課程在線學習的情況進行回顧,確保學生的參與性。
2.2.2 課程學習內容推送
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微信公眾平臺的群發功能,對學生的學習目標、教材內容的背景資料以及相關的新知識學習內容等通過圖文并茂形式進行推送。其次,還可以進行簡單的練習和測試內容推送,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在傳統的教學形式下,教師多不關注學生的課后練習與提升,教材中的自主練習也往往由于學時的限制,得不到教師的有力督促。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教師就可以參與學生的練習和測試,并及時予以輔導,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再次,為保證學生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精進行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將所學內容的重難點、層次、容易遺漏的知識點、課后作業布置等作為學習內容,向學生進行推送,幫助學生有重點進行學習,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同時,微信公眾平臺也有消息自動回復的功能,學生在不了解和不清楚學習任務時,就可以輸入關鍵字,微信平臺就會進行匹配并自動回復內容。而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搜尋的痕跡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更好的指導。這樣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利于教師把握教學進度,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
2.2.3 教學資料共享
微信公眾平臺中的推廣內容,在個人微信端也可以實現共享。學生在平臺學習中對教師推送的教學內容,只需要輕輕一點,就可以分享到班級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之中。學習中的重難點、課后作業等可以通過共享可以得以更好地解決。再者,學生也可以在班級群中進行討論與交流,實現問題的更好解決。不僅如此,教師在網絡中若發現較好的學習資源,也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中的分享功能,實現優秀學習資源的共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2.3 第三階段:線下交流和提升
2.3.1 課堂交流與討論
在學生進行了線上學習之后,基本掌握了所學知識的內容,就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呈現和分享,實現查漏補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進行有重點性的講解和強調,實現答疑解惑、突破學習的重難點,以提升學生的認知。針對學生學習中較為困難的地方,教師也可以創設良好的互動環境,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課堂討論,提升學習效果。
2.3.2 完善教學評價
在完成了一階段的學習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及其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的活動過程進行有效的評價,以實現有效的教學反饋,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學評價方式應該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以及教師與學生互評等。如教師可以采取問卷調查、訪談、班會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了解學生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習狀況以及對課程學習的滿意度等。
3 混合學習模式教學的啟示
筆者對微信公眾平臺下的混合學習模式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并初步運用到了教學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這一新的教學形式下,學生的積極性變高,推送的教學內容有較高的點擊率。學生也樂于在這一平臺上進行學習上的交流與討論。在課堂教學上,學生的學習氛圍也有了明顯的好轉,表現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加強,師生關系關系的改善等方面。通過微信上眾多形式的圖形、表情、符號等,教師的語言也不再生硬,反而更加親近和友好。在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的混合學習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以體現,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自然很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通過一段時間的混合學習模式的實施,筆者也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3.1 要明確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有效進行輔助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并不能全盤否定,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也有著傳統教學模式不具備的優點。教師要在使用中對其進行合理的定位,實現兩者的同步以及優勢互補,而不能過分依賴,形成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一方面,教師要保證教學內容與教材、教學目標同步。針對教材中的局限性,可以借助微信公眾平臺以及課堂教學進行必要的補充和拓展。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組織學生進行線上、線下的討論與交流,及時開展預習、復習、練習、測試等,真正將微信公眾平臺融入課堂教學,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3.2 采取激勵措施,適時評價教學
對于學生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的表現,應該計入總的成績考核中,以提升學生對新的學習形式的重視。微信公眾平臺上的表現內容應該包括學生的關鍵詞查詢、對平臺知識的回顧以及微信消息的提問等,這些都應該在最終的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實現教師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實現對平臺學習的有效評估。
3.3 加強溝通與交流,提供有利的交互空間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有限,師生的關系較為淡薄。在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的混合學習模式中,教師要更好地融入學生的學習中,利用微信媒體加強互動與交流,同時采取積極的教學態度。在網絡背景下,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空間得以擴大化,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參與學生的學習討論,或直接與學生互動,或群聊互動、或分小組互動等。在為學生的平臺學習提供更好指導的同時,還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4 結束語
微信公眾平臺有著強大的功能,將其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形成混合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索,極大地方便了教師的教學。但是,教師也要認識到,其只是教學的工具,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作為一名教師,也需要積極探索和完善這一混合學習模式,使微信公眾平臺在教學中發揮更大的功能價值。
參考文獻:
[1] 徐梅丹, 蘭國帥, 張一春,等. 構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J]. 中國遠程教育, 2015(4): 36-42,62,80.
[2] 蘇佩堯. 微信公眾平臺支持下混合式學習活動探討[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5(6): 177-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