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與審計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內部控制與審計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內部控制與審計的區別

篇1

關鍵詞:財務報表審計;內部控制審計;整合審計

一、緒論

1、財務報表審計基本理論

財務報表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在實施審閱程序的基礎之上,通過執行審計工作,對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是否按照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編制,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真實公允地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發表審計意見的鑒證業務。財務報表審計最早起源于19世紀以前,目前在世界各國范圍內已發展成熟,美國、日本等國家很早就頒布實施了財務報表審計準則,我國也早在1996年就了國家審計基本準則,相關學者對財務報表審計的研究成果不計其數。

2、內部控制審計相關概論

內部控制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審計委托,對被審計單位特定基準日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在此基礎上發表審計意見。在研究美國COSO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有關內部控制概論的基礎上,將內部控制進一步細分為:廣義內部控制和狹義內部控制,廣義內部控制采用COSO《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內部控制的概念;狹義內部控制概念借鑒美國PCAOB的AS2中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概念,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與財務報告有關的內部控制審計目標的過程,其目標主要是為了合理保證企業財務報告及其相關信息的真實公允完整。

3、整合審計基本理論

整合審計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審計單位委托,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利用兩次審計工作的相似性來制定實施雙向審計的流程,在整合審計的實施過程中,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和內部控制制度由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同一項目組來執行,實施審計的整合計劃,合理運用他人的審計成果,以求實現兩種審計共同的審計目標。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的整合審計研究已經成為國際執業界最新的發展趨勢。在近十年的發展過程當中,理論界和實務界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對整合審計的效率和方案進行探索和研究。

二、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的區別、聯系

企業的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的最終目標相同,整合趨勢明顯,但是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是兩種不同的審計模式,二者在實施審計程序的過程中也有著明顯的區別,筆者通過下表分析二者的區別和聯系:

1、審計業務范圍

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都需要了解企業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必要時進行內部控制測試,但是二者在審計范圍方面有著本質區別,財務報表審計的審計對象主要是對某一時點的或某一會計期間的財務報表、內部控制測試的必要性、并在必要時測試內部控制有效性,在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方面,除了了解與財務報表審計有關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外,對于其他內部控制不需要進行了解和評價,內部控制審計主要是對特定基準日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審計,對于內部控制必須要進行測試,對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增加“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2、審計目標

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的具體目標不一致,但是二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共同目標都是向財務報表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高質量的財務信息,并對提供的財務信息的真實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證;但是,財務報表審計的具體目標主要是對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進行了真實公允反映,按照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編制發表審

3、整合審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基于上述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兩種審計模式的區別和聯系的研究,筆者認為,實施整合審計有可行性,有利于提高審計效率,節約審計成本,改善審計效果。從被審計單位的角度來看,整合審計可以有效避免被審計單位重復實施審計程序,收集審計證據,從而減少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量,由此,整合審計可以有效減少被審計單位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李哲.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的整合研究[D].云南大學,2015.

篇2

【關鍵詞】企業管理;內部審計;內部控制

一、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概念及特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相關規定,內部審計是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以促進加強經濟管理和實現經濟目標。內部審計具有服務的內向性、工作的相對獨立性、審計工作程序的相對簡單、審查范圍的廣泛性、審計實施的及時性等特征。內部控制的概念與特征為,內部控制是企業管理結構和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旨在合理保證實現企業基本目標的一系列控制活動。這是企業為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的活動,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種基本要求,是企業推動各項工作的基礎,也是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風險的一種有效機制。內部控制具有全局性、常規性、潛在性、關聯性等特征。

二、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關系

(1)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者的工作對象與目的相同,而兩者的區別則主要表現在各自的工作方法上。內部審計的目的在于協助管理層調查、評估內部控制制度、適時提供改進建議,以求內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續實施,而內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進組織的有效運營。在工作方法上,內部審計主要是內審人員審核和評價會計記錄、財務狀況,以及各種經營與控制系統,用以確定企業的政策是否得到貫徹,建立的標準是否得到遵循,資源的利用是否節約而有效,單位的目標是否實現,并對企業管理工作提出建議。而內部控制則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通過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交流、監督等五個方面來開展工作。(2)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既相互作用,又是獨立存在。在實際操作中,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密不可分,沒有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作基礎,就不能開展內部審計;沒有健全、良好和運轉正常的內部控制,不僅加重了內部審計工作量,而且會加大了內部審計的風險,從而制約了內部審計的發展。反之,沒有內部審計對對內部控制客觀公正的審計、有效的評審和根據審計結果提出的改進建議,內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但是,內部審計不能代替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內容涵蓋了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三個方面,比內部審計的范圍要大;同樣內部控制也不能代替內部審計。

三、正確處理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的關系,推動企業良性發展

(1)充分發揮審計的評估作用,正確評估內部控制的風險。內部控制活動首要活動從全局對風險進行人事、防范和控制進行評估,但由于組織內部各部門利益的出發點不一致,很難做到對全局的把握,而內部審計相對獨立的特點,能客觀地、從全局的角度考慮風險。因此,充分發揮內審的獨立性優勢,對企業風險進行全面、恰當的評估,并針對風險提出改進措施。(2)實施好內部審計,有效監督內部控制的運行。在實踐中,企業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制定了內部控制的規章制度與程序,但由于缺少強有力的監督力量,使違反政策、制度與程序得不到明確的懲罰,導致制度失去權威,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內部審計履行監督職能,其直接目標是確保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以使內部控制的目標能夠實現。(3)正確實施內部審計,全面評價內部控制。在實際工作中,內部審計人員對內部控制主要是內部控制設計的正確性和執行的有效性。內部審計主要是在制定階段和實施階段對控制系統作出評價,通過對正在制訂和已經實施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評價,提出合理化改進建議,達到參與組織內部控制建設的目的。(4)延伸內部審計,全過程參與內部控制。企業的經營活動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連續過程,缺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全面反映的經營活動,因此,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體系,必須涵蓋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包括事前內部控制、事中的內部控制和事后的內部控制。而作為內控工具的內部審計,也應該能相應地將工作范圍延伸到這三個階段上,才能對內部控制的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企業的內部審計與企業內部控制,是企業內部發展的內部監督體系的一體兩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單獨存在,內部控制是內部審計的基礎,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前提,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企業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李存根.現代企業風險管理審計[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張超.論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的改善[J].現代商貿企業.2009(4)

[3]熊漢蘭.淺論企業內部控制[J].企業導報.2009(2)

篇3

審計整合模式對傳統的財務報表審計有著巨大的影響,其對使用企業財務信息的各方以及注冊會計師等個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如下: 

(一)轉變企業管理理念,建設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合在給企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產生了積極的意義,加強了企業的內部管理控制,推進了企業管理的發展,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降低企業內部風險:在內部控制過程中會涉及到許多的審批制度以及業務流程,兩種類型的審計整合加強了企業的內部控制,使得管理層更加了解企業具體的經營發展情況,減少了內部舞弊現象,從而降低了企業的內部風險;②內部控制能夠讓企業內部之間既保持聯系又相互制約,促進了企業日常業務開展的規范性。 

(二)促進會計師的發展。內部控制審計的提出能夠拓展會計師的業務范圍,當前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眾多企業及公司已經著手加強二者的整合,可見兩種審計類型的整合是未來企業審計的重要趨勢,整合審計也在為越來越多的會計師事務所接受,這就給會計師行業帶來了新的動力,為促進會計師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需要明確的是,在提供發展機遇的同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經驗、專業人員等方面也面臨著重要的挑戰。 

(三)提升審計效率。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性質不同,但二者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和聯系,這就使得二者的審計結果可以相互利用、相互提供數據基礎,這就大大降低了審計的成本,從而提升了審計效率。具體來說,兩種審計方式都需要對企業的內部情況進行評估測試,以此來確定審計方向,而二者獲得的審計資源能夠實現共享,減少了審計資源及信息的人力、物力及時間,而如果由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整合,還減少了兩種審計關于資料的溝通成本,這些都會提升審計效率。 

(四)降低審計風險。單一的財務報表審計需要對企業的內部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并作出內部控制評價,這種分析和評價并沒有內部控制審計準確,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合能夠提供正確的內部控制信息,從而為降低財務報表風險提供了數據基礎。如果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出現錯誤,也可以通過內部控制審計進行正確性驗證,這就大大降低了審計風險,提升了審計質量。 

二、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二者終極目標一致。內部控制審計的主要目標有: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保證資產的完整和安全、合理的利用資源、提升企業經營效率等等,從內部控制審計目標中可以看出,其主要是為了提升財務報告的質量。財務報表審計要符合會計準則以及相關會計制度,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以此可以看出財務報表審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讓企業的管理層以及相關信息的使用者得到真實的財務信息。 

綜上所述,雖然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在審計流程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有著共同的提升財務報告真實度和質量的目標。由此可見,將這兩種類型的審計整合是可行的。 

(二)二者審計模式相同。財務報表審計采用的是以現代風險為導向的自上而下的審計模式,主要以企業的風險評估為基礎,并對影響風險的因素進行分析,最后確定審計范圍及重點,實施審計程序。內部控制審計中主要通過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整體風險的了解,來得出測試控制的思路,之后在進行相關審計流程。由此可見,從審計模式上來說,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都是自上而下的現代風險導向的審計模式,因此,二者的整合是可行的。 

(三)二者審計程序相關。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的結果能夠被相互利用,在財務報表審計中能夠對企業內部控制形成初步了解,這就給內部控制審計提供了幫助,同時注冊會計師能夠通過審計程序發現企業的重大錯誤,這就能夠將相應控制點的控制缺陷體現出來,從而對內部控制審計確定方向和范圍。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內部控制點的審查,同樣能夠指出相應的賬戶是否存在問題,從而為財務報表審計提供幫助。 

三、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的策略研究 

(一)同時實現兩類審計目標。首先要對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分析測試,以此來獲取充分的證據,證明內部控制審計能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提供意見。同時,通過內部控制審計能夠幫助財務報表審計在實現更加合理的內部風險控制。 

兩種審計類型雖然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性,但具體的審計范圍以及樣本量還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因此,要想實現兩類審計的目標,就需要對財務報表審計策略進行相應的改進,使之能夠適應內部控制審計,以此來同時實現兩類審計目標。同時,為了加強二者的整合,還可以適當的通過財務報表審計中的測試成本節約來抵消內部控制審計中所增加的成本。只有實現以上幾個方面的綜合性整合方案,才能夠同時實現兩類審計目標,才能夠實現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合。 

(二)審計結果的相互利用。①內部控制審計中,注冊會計師在形成內部控制有效性結論的同時要考慮到財務報表審計對于控制運行的有效性測試;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在評估風險時要考慮到內部控制審計中對控制和運行的測試結果。如果在任何一個審計流程中發現控制錯誤,要及時對該項錯誤造成的財務報表審計在實踐、范圍、性質等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②會計師應當根據財務報表審計結果來進行內部控制審計有效性的評價和分析,例如相關程序的風險評估、舞弊相關風險評估,違規操作和行為問題以及實質性程序中的問題等。 

(三)統一審計隊伍。我國對財務報告進行內部控制審計的公司中,會計師事務所通常會安排兩個審計小組分別負責財務報告內部審計工作和財務報表審計工作。 

篇4

關鍵詞:內部控制 財務報表 審計整合

2008年7月,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規定,執行本規范的上市公司,應當對本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年度自我評價報告,并可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2010年4月,財政部等五部委再次聯合的《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總則第五條規定,注冊會計師可以單獨進行內部控制審計,也可將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進行。這為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整合進行提供了依據。

一、風險評估程序:財務報表審計以內部控制審計為依據

(一)財務報表審計風險評估程序

風險評估程序是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的第一個共同程序。財務報表審計中的風險評估程序,注冊會計師需要了解和評價的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范圍是與財務報表相關的方面;了解和評價的廣度應以是否足以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為衡量標準,如果達到了這一標準,注冊會計師即可開始設計和實施下一步的審計程序;了解和評價的深度也基本限于內部控制的設計是否健全及其是否得到有效執行,但其中不包括對內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貫執行的確定;了解和評價的目的是判斷是否可以相應減少實質性測試程序的工作量,以及用來支持財務報告的審計意見類型。

(二)內部控制審計風險評估程序

內部控制審計中的風險評估程序,注冊會計師的目的是為了對內部控制本身的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其范圍涉及到企業整體的內部控制,內容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五個方面,并且還需確定內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貫執行。

(三)兩種審計在風險評估程序的整合要點

內部控制審計的風險評估程序了解和評價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廣度和深度均超過了財務報表審計,在審計實務中,可以將兩者在此程序需要完成的工作整合進行,即風險評估程序中財務報表審計應充分利用內部控制審計所獲得的更為廣泛的信息,并從中取得進行下一步審計程序的充分依據,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工作量,避免重復勞動,進而提高了審計效率,降低了審計成本。

二、控制測試程序:內部控制審計為財務報表審計提供結論

(一)控制測試程序并非財務報表審計的必需程序

財務報表審計中,注冊會計師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評價來決定是否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測試。如果被審計單位設計的內部控制本身是無效的,或者設計是合理的,但沒有得到執行,注冊會計師則不必實施控制測試,而是直接實施實質性測試;如果被審計單位所設計的內部控制能夠防止或發現并糾正重大錯報,即認為內部控制是有效的,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控制測試。這樣,就進入了兩種審計的第二個共同程序,即控制測試程序。

(二)兩種審計控制測試程序的區別

在控制測試程序中,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有三點區別:第一,內部控制審計要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而財務報表審計僅僅對與財務報表相關的內部控制進行測試。與風險評估程序相同,內部控制審計進行控制測試的廣度和深度仍大于財務報表審計所進行的內部控制測試。第二,在內部控制審計中,注冊會計師需要獲取能夠證明內部控制有效的高度相關的證據,對控制測試可靠性的要求較高,樣本量較大且選擇彈性較小;財務報表審計對控制測試可靠性的要求相對較低,測試的樣本量相對較小且存在一定彈性。第三,兩者對內部控制缺陷的評價要求也不同。財務報表審計中,注冊會計師僅需將內部控制測試識別出的缺陷區分為值得關注的內部控制缺陷和一般內部控制缺陷;而在內部控制審計中,注冊會計師需要對識別出的內部控制缺陷進行嚴格評定,將值得關注的內部控制缺陷進一步區分為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重大缺陷會影響到審計意見類型。

(三)兩種審計在控制測試程序的整合要點

注冊會計師為了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恰當的審計意見,需要獲取比財務報表審計更多、更廣泛、可靠性也更高的審計證據。因此,內部控制審計的控制測試可以直接為財務報表審計提供審計證據甚至提供結論,財務報表審計對內部控制審計在控制測試環節所取得的審計證據及得出的審計結論的充分利用,將使審計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財務報表審計實質性測試與內部控制審計控制測試:相互利用、相互支持

(一)財務報表審計實質性測試程序對內部控制審計控制測試程序的影響

經過控制測試,財務報表審計進入實質性測試程序。在這一程序中,注冊會計師可能會發現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存在錯報甚至重大錯報,這將會影響內部控制審計中控制測試的時間、性質和范圍。這是因為如果現有的內部控制不能防止或發現并糾正這些錯報甚至重大錯報,就意味著在錯報相應的控制點上可能存在內部控制缺陷,這將為注冊會計師進一步審查內部控制缺陷提供重要線索。

(二)內部控制審計控制測試程序對財務報表審計實質性測試程序的影響

在內部控制審計的控制測試程序中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能為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對哪些交易和認定重點實施審計指明了方向,因為如果發現內部控制存在某項重大缺陷,則財務報表在相應的賬戶就可能存在重大錯報,就會影響財務報表審計中實質性測試的時間、性質和范圍,審計人員應當根據實際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對實質性測試的審計程序進行調整。

(三)財務報表審計實質性測試與內部控制審計控制測試的整合要點

對于兩種審計的整合來說,財務報表審計的實質性測試與內部控制審計的控制測試是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的,將兩種審計在這兩個程序所取得的審計證據及得出的審計結論相互利用、相互支持能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最大限度地保證審計質量。

四、審計計劃的綜合制定

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整合進行的審計計劃制定是以對審計程序的整合要點分析為基礎的,因此在分析了兩種審計的審計程序整合要點之后,具體闡述如何根據整合要點綜合制定審計計劃。

(一)兩種審計方式審計計劃制定的重點

為達到充分整合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的目的,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應盡量由同一組審計人員實施,兩種審計的審計計劃也應共同制定。結合以上對審計程序的分析,對被審計單位的風險評估程序和控制測試程序主要由內部控制審計完成,在內部控制審計計劃中應詳細制定這兩項審計程序的計劃,在財務報表審計計劃中可以對這兩項審計程序的計劃簡化表述,但應重點對實質性測試程序的計劃詳細編制。

(二)審計計劃的持續修訂是審計質量的重要保證

隨著審計工作的推進,注冊會計師要根據審計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對總體和具體的審計計劃做出調整和修正。具體來講,如果審計人員在內部控制審計計劃實施過程中發現內部控制存在重要缺陷,審計人員應及時修正財務報表審計的實質性測試計劃。同樣,如果在財務報表實質性測試中發現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也應該考慮該重大錯報對內部控制審計計劃的影響,考慮是否增加內部控制審計的具體程序,擴大審計范圍,以保證審計發現內部控制設計及運行中的重大缺陷。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審計計劃的調整和修正應貫穿于整個審計業務的始終,以保證審計計劃能夠對兩種審計的整合進行起到重要的規劃和指導作用,有效地提高審計質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等.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1—5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等.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 財會〔2010〕11號

③謝曉燕,張龍平,李曉紅.我國上市公司整合審計研究[J].會計研究,2009(9):88—94

④王美英,鄭小榮.對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0(7):66—67

篇5

【關鍵詞】內部控制 財務報表審計 整合

1.整合審計的依據分析

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審計可由企業聘請注冊會計師單獨進行,也可將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兩項交由聘請的注冊會計師進行整合審計,此為我國現行法規規定所允許,也是整合審計的政策依據根據國外的內部控制審計的實踐及研究成果,高成本制約著內部控制審計的發展進程。如果對兩者單獨進行,可能存在以下問題:由于不同注冊會計師的業務水平和思想認識不同,對同一企業內部控制的評價認識上可能出現不一致;不同的注冊會計師由于所確定選擇的審計范圍和審計方法不同以至于形成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結論;不同的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兩者工作得不到互相對接和印證。另外還造成工作量疊加,重復勞動等不利結果,這樣勢必影響內部控制審計的質量以及效果和效率,這為兩者的整合審計提供了必要性。

因此,應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進行必要的整合,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和效果,節約審計資源,為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證,為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提供支撐,促使內部控制審計在我國的順利實施,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2.審計計劃階段的整合

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都需要編制計劃,但由于審計的具體目標不同,計劃的內容會各有所側重。風險評估、公司經營的規模及相對復雜程度、利用相關人員工作等方面是注冊會計師在計劃內部控制審計時所要主要關注的。而在計劃財務報表審計時則要考慮被審計單位行業狀況、風險評估程序、擬實施的審計程序的性質、范圍和時間等。

由于是同一會計事務所對同一被審單位進行進行兩項審計,盡管兩者審計的審計計劃內容存在差異,但是在制定計劃時考慮的內容有很多相同之處,因此可以對審計計劃進行整合,編制一份審計計劃,對不同的部分分述,相同或相關的部分進行整合列示。比如在計劃中都要說明被審計單位的概況,確定的審計范圍、重大錯報風險的領域、關于相關人員的利用以及擬依賴程度、確定相同的重要性水平等,對上述方面可整合列示進行。

3.審計實施階段的整合

3.1審計方法的整合

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采用的審計方法策略不同,分別采用是自上而下審計方法和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但是兩者都在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審計工作中發揮作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要求注冊會計師首先應了解并測試企業層面控制、業務層面控制、然后引導其找出可能會導致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賬戶、列報及認定上,也體現了風險導向的特點。財務報表采用的風險導向審計最主要的特點是突出了對重大錯報風險評估,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剩下的審計工作,可見兩者都貫穿了風險導向的審計理念。內部控制審計中對內部控制的識別和測試,為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所進行的風險評估提供了佐證依據,而財務報表審計中所作的風險評估,使注冊會計師在內部控制審計中強化了對內部控制深入了解。

3.2審計程序的整合

在內部控制審計中,注冊會計師通常需采取識別企業層面控制、業務層面控制、與舞弊風險相關的控制,識別錯報的可能來源 、控制測試、評價控制缺陷等程序。注冊會計師進行的財務報表審計程序分為風險評估程序、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三方面。從以上論述可見兩者的審計程序在風險評估和控制測試方面相重合,可以進行必要的整合。比如,針對風險評估方面,兩者都要進行,但評估結果滿足兩者的不同需要,內部控制審計可以根據評估結果,確定重大缺陷的高風險領域,關注重要的賬戶及認定,確定對相應控制的測試,決定針對特定控制所需收集的證據;財務報表審計則根據評估結果,確定重要性水平,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識別需要特別考慮的領域,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

3.3審計證據的整合

為了合理保證審計目標的實現,支撐兩種審計得出結論,注冊會計師必須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采取有效方式收集相關審計證據,無論是對于內部控制審計還是對于財務報表審計都是其工作的核心環節。盡管兩者在審計證據收集的方法、時間方面有重大區別,但并不影響兩者在審計證據方面的整合,工作成果的相互利用。

進行內部控制審計,需要對期末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意見,因此,傾向于獲取時點的證據,注冊會計師往往在接近管理層內部控制評估日,測試內部控制,采用檢查記錄、觀察、詢問、穿行測試等方法,收集必需的審計證據。

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審計證據的收集方法包括盤點、審閱、觀察、詢問、函證、分析性程序、重新執行和重新計算等。財務報表審計收集的是期末整個時段的證據。

4.完成審計工作的整合

在完成審計工作階段,注冊會計師應當取得企業的書面說明,通過對各種來源的證據的分析評價,得出審計結論。

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審計報告前,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都需要就有關事項進行必要的溝通,對此時段的工作可以進行必要的整合。在溝通過程中,注冊會計師可用充分的證據,說明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內部控制無論是設計失效還是運行失效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影響到財務信息的可靠性,使企業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有清晰、透徹的了解,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與必要性,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這樣也兼顧考慮了社會效益和注冊會計師的長遠利益,樹立注冊會計師經濟衛士的良好形象。

綜上所述,合理保證會計報表的公允性是財務報表審計目標,合理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內部控制審計的目標,只因他們有著的共同目標:為了報表使用者獲得可靠的財務信息,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兩者的整合才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兩者的關聯性,為整合審計提供了可能。整合能夠節約審計資源、降低成本,為整合審計提供了必要性。但我國剛剛實行注冊會計師內部控制審計,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而整合審計更有待進一步的實證檢驗過程。

參考文獻:

[1]張龍平、陳作習.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合研究(上)[J].審計月刊.2009(5):10-12

篇6

摘 要 通過注冊會計師去執行審計的工作,從而對財務報表是否按照規定的標準編制發表審計意見,是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目標,也是確保內部審計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內部控制審計工作就是確認、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的過程,包括確認和評價企業控制設計和控制運行缺陷和缺陷等級,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進內部控制建議。由于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的審計對象、目標等都不相同,這就產生了選擇審計方法的問題,本文通過對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的比較,分析出兩種審計方法的優點。

關鍵詞 財務報表審計 內部控制審計 比較分析 優點

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在審計的過程中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二者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審計的過程中,降低審計的成本,提高審計的效率是審計的目標和發展的方向。通過對兩者審計方法的比較,分別分析其審計方法,從而不斷提高我國審計工作的效率。

一、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的不同之處

1.1審計的對象不同

由于審計對象所呈現出的形式是不同的,財務報表的審計對象是財務的使用狀況以及業績,而內部控制審計的審計對象是控制審計的過程以及審計的結果。兩種審計方法的審計對象不同,使得審計的重點和審計的結果也不同,每個審計方法都有其優點,相關企業可以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審計方法。

1.2審計的目標不同

在審計的過程中,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的審計目標也是不同的,財務報表審計主要是發表關于財務報表審計的意見,對財務報表是否按照規定的標準編制進行監督,而內部控制審計的審計目標是發表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相關意見。兩種審計的審計目標不同,各自發揮著其具有的優點,通過對財務報表審計發表意見,可以很好的掌握企業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內容,起到了監督管理的作用,避免了舞弊現象的發生,使企業整體的管理水平都更加的正規,企業也朝著可以獲得更多利益的方向發展。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審計,可以分析出經濟運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保障了企業發展的目標。雖然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的審計目標不同,但是都可以對企業的管理做出貢獻,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1.3審計的業務類型不同

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的審計業務類型是不同的,財務報表審計是對責任方的審計業務,而內部控制審計為責任方鑒證的審計業務。財務報表審計是對財務應用的情況直接發表意見的,并且在發表意見的過程中,是需要提及責任方制定的財務報表的,以便于審計過程的進行。內部控制審計是針對企業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計的,不需要提及財務管理情況,也不用發表自己對于責任方管理財務的意見。所以,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的鑒證業務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相關單位可以結合自己的發展需要,采取適當的審計方法。

二、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的相同之處

2.1審計的程序是相同的

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的審計程序都是對被審計單位進行解和的評價過程,在財務報表審計中,財務報表師在充分了解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運行情況之后,要準備好審計的進行程序,做好財務報表是否按照規定的標準編制的監督工作,在內部控制審計的程序中,審計員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充分控制了解,來保障審計程序的順利進行。

2.2審計的取證方法是相同的

審計證據的提取,是審計工作的基礎,是審計師通過審計過程得出審計結果的重要步驟,在審計過程中所要用到的信息的全部來源,獲取證據的方法可以通過訪問、檢查等方式獲得相關的證據。在獲取證據的時候,審計人員也要講究訪問和檢查的方式,從而來使被審計人員積極的配合審計工作的進行。內部控制審計的獲取證據的方法和財務報表審計的取證方法是相同的,兩種審計取證的方法都是非常可行和高效的,提高了審計工作的水平,節省了審計的成本投入。

三、總結:

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是兩種非常重要的審計方法,行使著很好的監督權利,是規范企業運行的重要措施。很多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會有不符合要求的現象出現,這時就需要審計工作人員對其進行嚴格的取證和調查,及時幫助企業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及時的改正,規范其經營的方式。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雖然在審計的目標以及審計的業務類型上都是不同的,但是都可以有效的完成審計工作,通過不同的任務劃分,節省了審計的投入,帶來了更加高效的審計效率,是我國審計工作不斷提高的重要方式。由于財務報表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在審計程序上和審計的取證方法是相同的,也提高了審計工作進展的速度,使其更好的行使自身的權益,無論哪種審計方法,都是非常高效的。

參考文獻:

[1]陳漢文,李榮.財務呈報內部控制審計準則的國際發展.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12(10):102-103.

篇7

關鍵詞:內部控制;高校;審計質量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2-0165-02

一、高校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的內容

1.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的概念界定

在官方的定義中,“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是指內部審計機構為確保其審計質量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而制定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1]。簡單來說,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為了實現其審計目標符合國家或行業協會頒布的審計準則,要求內部審計機構規范審計行為的一系列行為和程序的總稱。這一概念基本確定了審計質量由審計結果來決定,也就意味著審計人員必須注重對審計過程的質量控制,遵循既定的審計準則,把控審計質量的微觀基礎。

2.高校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的概念界定

在本質上,高校內部控制審計質量與普通的內部控制審計質量并無區別,內部審計工作與其他經濟工作都要講究經濟效益。區別在于,高校內部審計的部門和高校內部的審計人員必須在高校規定的程序內為達到預定的高校目標而運作。高校的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的經濟目標并不是為了能夠從外界獲得多少錢,而是要不斷提高高校內部審計的效益和效率,防范財務風險和審計風險,來保證高校內部管理控制效果。

3.高校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的內涵

高校內部審計效用的發揮程度直接決定著高校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高校內部審計質量是提高高校內部審計效果的最重要前提。通過對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的控制工作,我們以較小的部分審計投入取得較大的內部審計效果。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滿意的高校內部審計目標,從而達到提高內部審計工作水平和內部審計工作效率,發展和完善高校內部審計制度的最終目標。

二、高校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

面對高校迅速發展的形勢,高校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所存在的問題一一暴露出來,如形式上獨立但結構上不獨立、審計環境不夠完善、審計人才能力水平不高等。應該從高校內部審計計劃、審計程序、審計方法和審計人才等多因素來分析影響高校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的原因。

審計計劃包括審前、審中、審后三個階段。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工作環境的封閉性致使其對審計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了解不全面,在取證用于審計的會計憑證、賬簿財務報表等資料時,方式單一,技術手段落后,所導致的數據分析不深入,使高校內部控制審計質量遲遲得不到提高。高校普遍都流傳著“重結果輕過程”的觀念,這樣有可能錯過重要的信息,隱瞞重大的事項,直接影響著審計工作質量。高校內部在審后撰寫審計報告時的要求不嚴格,審計報告沒有統一的格式和固定的程式,對問題的紕漏存在人為取舍的現象,失去了審計報告的意義。

高校內部的審計管理是一種以行政主導的審計管理。大部分高校都設置了獨立的審計機構,其中絕大部分的審計機構管理直接由副校長或者書記進行管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高。內部審計的人員在走審計程序的時候,經常會受到單位環境、人際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得過且過”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審計職能的發揮,影響了審計質量的提高,從而使內部審計的質量、職能和權威性得不到良好的循環。

有數據顯示,學生人數為1萬左右的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只有兩人,其數量遠遠不能夠滿足審計質量需要不斷提高的要求[2]。更為重要的是,目前高校審計人員以財務審計專業為主,但隨著高校內部職能的擴充,其主要的職責已經逐漸轉為內部控制審計和管理審計的綜合性審計。內部審計人員存在思維保守、現代審計技術掌握與運用不足的現象,內部審計質量得不到強有力的保證,制約著高校內部審計的發展。

三、高校內部控制審計質量的提高策略

1.管理制度方面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管理制度不完善,控制高校內部審計質量就成為了一句空話。制度是建立機構的前提。不僅要有制度來規范審計機構的人員構成、審計程序和審計行為,更重要的是要有相應的制度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采取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從根本上驅動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的提高。

2.人才培養方面

高校內部審計在高校內部控制管理各方面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審計質量也就越來越受到關注。隨著高校的快速發展,高校內部審計工作所涉及的面越來越廣,業務量也越來越大,急需加強高校內部控制審計人才的建設,提高高校內部審計隊伍的質量。學校可以采取崗位輪換、競爭上崗等方式,向社會各界引進綜合性審計專業人才,并在從業培訓中激發從業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在物質和精神上獎勵高校內部優秀的審計人才。

3.審計監督方面

高校內部審計是基于財務審計基礎發展起來的,而作為會計監督機構的審計無論從發展起步、人力投入、資金投入、硬件配置還是從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技術、軟件開發、人員配備等方面都顯著落后于財務的發展[3]。內部審計還停留在事后監督、走過場的表面,遠遠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審計監督手段和審計技術方法的落后,直接影響審計的發展,也給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增加更大的風險。強化高校內部審計機構的職權,設立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的專職人員成為加強內部審計監督力的有效手段。結合高校自身的現狀,建立起符合高校情況的內部審計質量管理崗位責任制。采取不定期的內部審查業務監督檢查,并對內部審計質量人員進行考核,同時不定期獎勵和懲罰,從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審計監督機制,促進內部審計質量管理的常態化。

篇8

[關鍵詞]內部審計 內部控制評價 有效性 優勢

一、內部審計的內控評價工作與外部審計鑒證業務的區別

(一)評價的目的不同、側重點不同

注冊會計師的內部控制鑒證業務,主要的目標是使得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可以合理的信任財務報告是在內部控制無重大缺陷的情況下做出的,是對財務年報審計的一個有益補充,以增強報表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信任程度。

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存在著外部審計的鑒證部控制制度的評價,有利于內部審計對于內部控制的評價更偏重于改善組織的風險管理、控制各治理過程的效果,屬于管理審計的范疇。

(二)監督的方式不同

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的監督環節,分為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注冊會計師的鑒證工作屬于委托性質的,實施的頻率基本與財務報告年審同步,屬于專項監督的范疇,不具備內部審計日常監督的優勢。

(三)報告的類型不同

注冊會計師在出具“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時有在報告中必須出現的要素,并與財務審計報告一樣,有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這三種報告形式。與其相比,內部審計關于企業內部控制的報告主要是針對評價過程中認定的內部控制缺陷,并將缺陷分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在評價報告中進行反映。

通過上述內外審計評價工作的對比,內部審計進行評價的范圍不僅僅停留在與財務報表錯報、漏報風險相關的控制制度,而是涵蓋了整個控制系統本身,內部審計的評價工作和外部審計的鑒證工作,兩者的評價報告形成了對內部控制完整的評價。

二、內部審計開展內部控制評價的特點與優勢

分部計機構如何能夠對內部控制進行有效監督、檢查和評價,直接決定筆者認為,內部審計最大的特點就是――處于內部控制系統中的監督環節,是內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內部審計從事內部控制評價具有以下方面的優勢:

①受托于管理當局,熟悉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情況;②了解企業戰略目標,了解風險控制的重要領域;③進行內部控制評價時,涉及整個內部控制系統,評價更有深度;④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相結合,使得公司治理處于主動地位,能夠及時、主動、快速的響應以減少損失、落實責任、提出整改措施;⑤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由專業機構進行評估,工作質量得到監督;⑥企業管理層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內部審計的作用日益得到加強,地位逐漸提升。

三、如何根據內部審計的特點和優勢來開展內部控制評價的思考與實踐

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特點和優勢,積極、有效的開展內部控制評價活動。

(一)以風險評估為導向組織實施內部控制評價活動

內部審計在組織實施內部控制評價計劃時,充分利用其了解公司內部控制系統,了解公司戰略目標和經營環境的變化帶來的風險,這一優勢來開展工作。以風險評估為導向的評價方案,將需要評價的內容歸結為三大模塊的內容,即:“內部控制環境”、“企業自我風險控制、評價”、“內部控制體系”。

第一模塊:內部控制環境評價

不同的單位,控制環境存在差別,但是,控制環境總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重要的內容體現控制環境目前所處的狀態的:①公司治理完善情況(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情況);②內部審計地位以及工作的開展;③人力資源政策以實務;④法制教育。

在實施內部控制環境評價時,可以結合企業的性質、規模的大小、在所行業的影響力、公司人文關懷、員工成長通道、業績考核是否導致過大壓力等方面,可以做更為深入評價、更適當的評價。

第二模塊:企業自我風險評估

內部審計本身就參與在企業風險評估活動中,其對風險評估的經驗對外部審計要豐富。因此,可以根據指定的評價內容,有針對性地對企業自我風險評估的情況進行評價。同時,內部審計對高風險領域例如:貨幣資金管理、網上銀行付款權限設置等控制環節進行專項審計的監控力度、審計發現的控制漏洞,管理層對內控缺陷的態度以及整改情況,也是企業自我風險評估及控制的重要體現。

第三模塊:內部控制體系的長效監督機制

在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評價時,根據企業業務特點和風險控制政策,將體系細分為日常監督和重點監督兩部分,把監控活動分配到我們開展的審計監督工作中去,形成審計監督的長效機制。

(二)日常監督優勢是做好內部控制評價的基礎

對內部控制評價不能僅僅局限于每年集中幾個月開展年度評價工作,這樣必然會導致將內部控制評價形式化。筆者認為,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對控制系統的日常監督優勢,是做好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對內部控制系統發表評價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明。

(三)特殊領域專項評價可以與管理審計等審計工作相結合的優勢

特殊領域專項評價可以與管理審計等審計工作相結合,具有以下優勢:

1、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則

筆者認為,可以將一些特殊的、高風險領域的內部控制專項評價活動,與專項管理審計相結合的形式來開展,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2、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體現為管理的有效性

隨著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在專項管理審計報告中,對管理的評價可以直接提升為對內部控制的評價;對管理的改進意見可以從完善內部控制的角度考慮,出臺彌補缺陷的措施并實施補救。

3、有利于促進各單位對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視

在專項管理制度中,內部審計從管理層面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各單位對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視,普及從內部控制的角度來思考管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有具體實例支持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對廣大的投資者、公司高層而言將更具說服力和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內部審計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來開展對內部控制制度評價,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來促成良好的控制環境,進而有效促進組織控制目標的實現,從而體現內部審計的價值,以推進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

篇9

符合性測試概念可見于我國諸多審計文獻之中,雖然這些文獻給出的符合性測試概念不盡相同,但大至可分為二類:一類認為符合性測試是為了確定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執行的有效性;一類則認為符合性測試的內容不包括對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的測試,也即符合性測試僅是為了確定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的有效性。

第一類觀點以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指定輔導教材《審計》為代表,其具體的表述為:“符合性測試是為了確定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是否有效而實施的審計程序。符合性測試是在了解內部控制的基礎上來確定其設計和執行的有效性。”

第二類觀點則以《<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釋義》為代表,其具體表述為:“符合性測試是指通過一定的審計方法,測試被審計單位業務活動的運行與相關內部控制的符合程度。通過符合性測試,注冊會計師便可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進一步評價,并根據符合性測試結果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不難看出,上述二類符合性測試概念的矛盾和沖突集中體現在符合性測試的內容(或對象)是否包括內部控制的設計。因此,搞清這個問題就成為解決符合性測試概念矛盾和沖突的關鍵所在。

如果我們把研究和評價內部控制制度看作一個過程,然后我們再把這一過程按進展程度作一劃分并作些分析,籍此或許能夠有助于弄清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

研究和評價內部控制制度作為一個過程,大體上要經過以下一些步驟:

1、調查了解內部控制制度,并把調查了解的惰況記錄下來形成工作底稿。內部控制制度調查記錄的方法通常有三種,即調查表(問卷)、文字表述和流程圖。

2、進行穿行測試。所謂穿行測試就是指在每一類交易循環中選擇一筆或若干筆業務進行測試,以驗證工作底稿上描述的內部控制制度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穿行測試(Walk-ThroughTest)也叫全程測試、了解性測試(TestofUnderstanding)、搖籃—一墳墓測試(CradletoGraveTests)。實施這種測試的目的在于防止工作底稿中對內部控制的描述出現偏差;

3、初步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注冊會計師每次審計時,在了解了內部控制之后,應對控制風險作初步評價。由于在這一階段,注冊會計師尚未對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僅對內部控制作了了解和描述,因此,初步評價只能從內部控制的設計角度進行。初步評價內部控制作為一種審計程序,其實質在于把被審單位內部控制的現有模式與理想模式進行比較,從內部控制的設計方面找出被審單位內部控制的不足,以及這些不足可能對會計系統產生的影響。這里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企業所設計的內部控制的系統性、有效性、協調性以及內部控制的適用性等方面。“審計實務中,審計人員可以采用‘內部控制問題或調查表’。‘內部控制問題式調查表’是將內部控制的各個要求以問題方式列出的一種表式。因此,‘內部控制問題式調查表’實際上是理想控制模式的一種表示形式,它使理想控制模式具體化,使審計人員易于用理想控制模式對實際存在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評價。”初步評價以后,如果注冊會計師認為內部控制完全不能依賴,注冊會計師或者放棄接受委托或者直接進入實質性測試(一般要評查),如果這樣,內部控制的研究。評價到此即告結束。如果注冊會計師認為內部控制可以依賴或部分可以依賴(僅從制度的設計角度)且對實際存在的內部控制運行狀況的檢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注冊會計師則要進入下一道程序;

4、對內部控制在受審期間運行的狀況進行檢查。這里的檢查實際上就是查看內部控制在整個受審期間是否按照設計的要求有效地運行,其實際運行的狀況與制度設計的要求符合程度有多大。因為,設計再完美的內部控制,如果沒按要求運行,內部控制只能形同虛設,注冊會計師同樣不可對其依賴。注冊會計師僅在滿足下列條件下才對內部控制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查:(1)存在可以依賴的內部控制;(2)對內部控制的檢查可以減少實質性測試的工作量。這里的檢查方法可以按交易測試和機能測試分別進行。所謂交易測試就是對某一交易事項的突個流程或整個程序所采取的一切控制措施進行審查,其目標在于查明內部控制系統中的信息流向,查明信息流經的控制環節是否都在發揮控制功能,其發揮的程度和效能如何。交易測試一般應按交易循環進行,注冊會計師從每一交易循環中選擇出若干交易事項進行測試,這里的測試既可以順查也可以逆查。交易測試的實質在于是對內部控制在一個較為狹窄的時間范圍內所做的橫向檢查;所謂機能測試是指對某控制措施(控制點)在整個受審期間是否一貫地有效執行所進行的測試。這種測試要求注冊會計師從內部控制中選擇出若干關鍵控制點,并對受審期間內所有經過這些控制點的業務進行控制情況檢查(抽查)。所謂關鍵控制點是指一旦這些控制環節的控制失控,錯弊就極易發生,符合這種特性的控制環節,就可稱之為關鍵控制點。機能測試的實質在于是對關鍵控制點在整個受審期間所做的縱向檢查。交易測試結合機能測試可以便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進行較為鎮密地、有效地立體檢查,這里的檢查仍為抽查。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以后,接著就要進入下一個程序;

5、對內部控制的再評價。通過上述幾個程序,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的設計以及運行情況都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注冊會計師要對整個內部控制的情況也即控制風險水平進行再評價,看其控制風險是高還是低。將控制風險評價為高水平,意味著內部控制不能及時防止或者發現和糾正某項認定中的重要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很多認定或者所有認定的控制風險,都被評價為高水平,那么,注冊會計師就應考慮是否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進行審計。對控制風險的評價,是為了確定完成審計工作所需執行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評價控制風險的適當與否,直接影響到實質性測試的適當性。至此研究和評價內部控制的一般過程就全部結束。

篇10

一、ERP環境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存在的問題

1.ERP系統本身存在缺陷

在企業業務流程設計中,如果沒有對實際情況予以考慮和分析,并且在ERP環境下沒有合理規劃企業資源,那么ERP系統的使用效果將得不到發揮,并且可能能以開展審計工作。就以一個大中型生產企業為例,在ERP環境下,由于供應商對他們系統有所夸大,導致企業總經理功能要求備提高,進而在業務記錄中容易由不斷擴大的規模導致系統統計數據趨于崩潰,進而導致集成數據查詢難以實現。如果不對這一問題予以考慮,那么在ERP系統實施過程中,審計人員在管理效益審計、風險審計以及增值審計的過程中會導致獲取屬于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2.在認識上有多偏差

目前,ERP廠商與顧問的公關與選產能力都是非常專業的,有的公司經理對ERP軟件系統的認識卻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其無所不能。只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就可以使企業管理得到到改善,甚至有人認為ERP可以代替審計的功能,提出ERP環境內部控制審計的作用已經不復存在。顯然這一觀點是錯誤的,這會嚴重損壞審計的威信,打擊審計人員信心,最后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ERP的實施并不代表一切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職能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更新,嚴格控制業務流程,才能使ERP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其次,內部控制審計的職能并非是排出簡單問題以防止舞弊,其具有的功能與作用是促進企業業務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

3.行業標準與職業準則所有缺失

ERP環境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這一工程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必須保障使用概念統一,不斷加固工作流程與技術。然而,現階段由于缺乏可供參考的案例,相關標準與規范有所缺失,導致審計人員在探索過程中層次過低。與新標準相比,傳統的審計標準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造成現代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我們對此展開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法。

4.審計奉獻與難度不斷提高

基于ERP系統的企業數據處理逐漸由計算機用戶程序來替代了傳統的手工操作,有效避免了各種舞弊與失誤行為,然而這一造成一些問題的隱蔽性更強,審計風險與難度不斷加大。值得一提的是,機遇ERP系統的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不對此予以重視,將會造成嚴重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企業內部信息系統環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其次,在信息系統傳達過程中,企業戰略目標可能竄在一定的風險;再者,有實施ERP系統,企業系統內部控制將會發生巨大改變,造成相關人員的控制作用以及對經濟事項的監督有多削弱。

二、ERP環境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對策

1.積極轉變觀念

相比于傳統的電算會計系統,ERP財務系統存在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因此現階段ERP財務系統中,審計工作不應局限于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必須對企業的ERP系統予以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并積極轉變審計觀念,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審計人員應對ERP的內部結構進行熟悉,ERP所體現的管理思想進行了解,充分掌握其功能、控制方法以及操作流程。??改變傳統的靜態審計,采用動態審計的方式,改變傳統的輸出方式,采用在線審計技術,改變傳統的間斷方式,采用連續審計技術。如此才能夠將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作用得到發揮。

2.不斷加強風險管理基礎工作

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是基于正確的風險識別與評估得以開展的。因此,必須不斷加強風險管理基礎工作每位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就要在內部控制審計過程中不斷強化風險防范意識,在企業內部控制評價中確保企業資產的完整性得到保障,保障會計記錄信息的正確性與可靠性,以此有效避免錯誤信息以及舞弊行為。其次,還要不斷強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環節以及后續環節的風險控制,不斷提高審計報告的層次與水平,避免內部控制審計流于形式,提高審計的可操作性。

3.加強審計軟件開發

隨著信息系統ERP在企業管理與業務流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企業業務流程與會計信息的復雜性不斷增強,如果仍采用手工的審計方式,那么審計人員往往難以有效開展內控審計工作。受限于巨大的工作量,傳統的手工操作的方法往往難以保證效率,因此就需要加強審計軟件開發,為審計深淵提供信息化平臺,以此才能夠有效提高內控審計工作效率與質量。此外,在軟件實施過程中,還要對此進行不斷的研究,發現其中的不足并予以完善,使軟件得到優化。

4.不斷完善審計方式

對于企業而言,內部控制什么重要的作用,這與ERP系統的實施與否并沒有直接聯系。在ERP環境下,內控審計主要分為一般控制審計與應用控制審計兩種。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在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審計方法。同時,企業還應針對審計方式進行完善與創新,使內控審計工作得到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