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林業建設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2: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林業建設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廣西;原則;“互聯網+林業”;產業原則;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027-02
一、“互聯網+林業”發展性質
在一個又一個生態修復、污染源監測、大氣治理、垃圾資源化處理、水資源綜合利用、高效節能等領域領先的技術產品和整體解決方案,激發人們對綠色城市、生態家園未來前景的向往和自信。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日新月異的改變中,我國的傳統林業開始向“智慧林業”邁進[1]。林業創新發展生態化。生態化是智慧林業的本質性特征,就是利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進一步豐富林業自然資源、開發完善林業生態系統、科學構建林業生態文明,并融入整個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體系之中,使林業生態系統持續發展,實現林業綜合效益最優化。通過智慧林業建設,就是形成生態優先、產業綠色、文明顯著的智慧林業體系,進一步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展示綜合效益最優化的特征。
二、“互聯網+林業”研究動態
(一)“互聯網+林業”國內研究動態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互聯網跨界融合創新模式進入林業領域,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推動信息化與林業深度融合,開啟了“智慧林業”大門,我國林業物聯網建設逐步走上了有序、快步發展的軌道,取得了重要進展。2011―2013年,國家林業局先后開展了“中國林業信息化體制機制研究”和“中國智慧林業發展規劃研究”,在此基礎上出臺了《國家林業局關于進一步加快林業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和《中國智慧林業發展指導意見》。2012―2013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了《中國林業物聯網發展框架設計》,這在國家部委中是第一份,國家層面的林業物聯網頂層設計基本形成[2]。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集成二維碼、傳感器、無線自組織網絡等技術,在園博園開展了“中國信息林”建設,此后又將二維碼標簽應用到公園及苗圃的樹木管理工作中。河南三門峽二仙坡綠色果業有限公司利用物聯網、自動控制等技術,打造了現代化的智慧果園,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安徽舒城金橋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了智慧育苗系統,提高了設施育苗的智能化水平,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3]。
(二)廣西“互聯網+林業”發展動態
為了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廣西林業局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啟動林業信息化建設。經過幾年來的努力,現已建成了以自治區林業局為中心節點的全區林業行業大型信息網絡,包括5個網絡平臺,即自治區林業局機關局域網、廣西林業系統專網、廣西林業政務外網、廣西林業商務外網、自治區林業局小區網,共連接全區14個市林業局、76個縣(市、區)林業局、14個區直屬林場和其他相關的企事業單位,聯網單位近210個,網上辦公的實名用戶超過1 000人;開通了FTP數據傳送服務、電子郵件服務、政務信息服務等多項網絡服務功能;開通了視頻會議系統和公文傳輸系統和內部公文跟蹤系統,實現了系統內部網上發文;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和辦公自動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成為向領導提供決策信息服務的重要渠道和政府部門之間信息交換的樞紐[4]。
三、“互聯網+林業”產業原則
(一)林業信息資源數字化
實現林業信息實時采集、快速傳輸、海量存儲、智能分析、共建共享。
(二)林業資源相互感知化
利用傳感設備和智能終端,使林業系統中的森林、濕地、沙地、野生動植物等林業資源可以相互感知,能隨時獲取需要的數據和信息,改變以往“人為主體、林業資源為客體”的局面,實現林業客體主體化。
(三)林業信息傳輸互聯化
互聯互通是智慧林業的基本要求,建立橫向貫通、縱向順暢,遍布各個末梢的網絡系統,實現信息傳輸快捷,交互共享便捷安全,為發揮智慧林業的功能提供高效網絡通道。
(四)林業系統管控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智慧林業運營基本要求,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實現快捷、精準的信息采集、計算、處理等;應用系統管控方面,利用各種傳感設備、智能終端、自動化裝備等實現管理服務的智能化[5]。
(五)林業體系運轉一體化
一體化是智慧林業建設發展中最重要的體現,要實現信息系統的整合,將林業信息化與生態化、產業化、城鎮化融為一體,使智慧林業成為一個更多的功能性生態圈。
(六)林業創新發展生態化
生態化是智慧林業的本質性特征,就是利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進一步豐富林業自然資源、開發完善林業生態系統、科學構建林業生態文明,并融入整個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體系之中,保持林業生態系統持續發展強大。
(七)林業綜合效益最優化
通過智慧林業建設,就是形成生態優先、產業綠色、文明顯著的智慧林業體系,進一步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展示綜合效益最優化的特征[6]。
四、廣西“互聯網+林業”產業發展建議
(一)切實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當今,人類社會正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信息化已成為全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行業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對林業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視,將信息化建設作為林業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1999年1月由中國電信和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牽頭,聯合40多個部委(辦、局)信息主管部門發起的“政府上網工程”正式啟動后,專門成立了廣西林業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區林業信息化建設的組織、協調、規劃、指導工作,并組建了自治區林業局信息中心,負責全區林業信息化建設的項目實施和技術指導。
(二)搞好總體規劃,實施重點突破
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遠工程和長期工作,必須搞好總體規劃,逐步實施才能避免盲目性。廣西自治區林業局堅持從林業工作實際出發,對林業信息化進行規劃和建設,穩步推進。1999年編制了《廣西區林業局信息中心――林業信息網絡總體規劃方案》,開始啟動廣西林業信息網絡建設;2005年又編制了《廣西林業信息化建設2006―2015年規劃》,爭取通過“數字林業”項目建設,全面提高廣西林業信息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核心建設,即自治區林業局信息中心的建設。二是抓好網絡平臺建設。網絡不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人們對高新科技的興趣和信心,這是信息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確保資金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設順利推進
信息化是一項高科技含量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廣西自治區林業局對此高度重視,在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想方設法擠資金投入信息化建設。據不完全統計,自1998年以來,僅自治區林業局本級共投入林業信息化建設的資金就達600多萬元,主要用于網絡開發應用和維護,基層信息技術人員的培訓等。
(四)加強資源共享,節約開發經費
由于資金和人才的缺乏,自治區林業局無法鋪設網絡專線,各市縣林業局也沒有條件組建自己的信息中心,無法發展“金字塔”型的常規網絡。只好因陋就簡,在網絡結構上把自治區林業局信息中心設計為整個網絡的核心,使之成為全區林業信息網絡當中連接任意兩個站點之間的橋梁,從而降低了技術門檻,為基層林業單位節省了大筆啟動資金,推動了全區林業信息化快速發展。
(五)成立信息協會,加強隊伍建設
自治區林業局信息技術人才普遍缺乏,許多基層林業工作人員對計算機大多是一知半解,要求他們精通使用和管理信息網絡是不現實的。針對這種情況,2002年底自治區林業局成立了廣西林業信息協會(是廣西首家成立信息協會的單位),并以協會為依托,加強對全區林業系統信息技術人員的培訓和管理,不斷提高他們的技術和管理水平。
五、總結
今后一段時期,林業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一是深入發展網絡。繼續增加網絡用戶,將網絡覆蓋面延伸到鄉鎮林業工作站。二是挖掘信息潛力。網絡的價值在于信息量,自治區林業局計劃將林業系統專網辦成區林業政務信息匯集渠道和業務處理平臺。三是豐富應用系統。開發應用公文流轉系統,以辦公室秘書為總調度跟蹤控制文件的流程,詳細記錄各審批環節的處理意見和辦理時效以及經辦責任人員。四是推動電子商務。協調信息中心各會員單位集中力量在學術討論和工作實踐中,對主題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全面規范和推行合理的解決方案,為全區林業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春勇.物聯網及其在林業中的應用[J].北京農業,2013,(18):84-84.
[2] 董鑫,趙博.物聯網技術在林業信息化管理中的應用[J].河南農業,2014,(15):58-58.
[3] 邵徽敏,王武魁.林農采納互聯網的影響因素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13,(4):58-61.
[4] 李偉,魏安世,陳鑫,等.林業產權交易信息平臺設計研究[J].廣東林業科技,2013,(3):90-93.
篇2
一、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
我縣是重點山區縣,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要圍繞生態立縣,發揮森林資源的碳匯功能,加快林業經濟和林業產業發展,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建設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為目標。科學合理地編制好規劃是制定各項林業政策,決定林業重大項目安排,爭取政府投資的主要依據。規劃的編制要集中多方智慧,力爭做到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全縣改革發展和穩定,統籌林業中長期發展,統籌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經濟的發展。
二、規劃的主要指標
1、森林覆蓋率;2、林木綠化率;3活立木蓄積;4、有林地面積;5、人工造林及森林經營面積;6、林業總產值(一、二、三產業);7、林業固定資產投資;8、其它相關指標。
三、規劃時限
“十二五”規劃期限從20__年到2015年,要提出分年度實施規劃,遠期展望到2020年。
四、分項規劃內容及編制責任單位
1、人工造林(重點工程項目造林、用材林、工業原料林、工業油料林、木本油料林),森林經營及森林質量提升(項目辦)。
2、竹林的發展及利用(項目辦)。
3、林業科技(科技興林及林業科技推廣應用)(項目辦)。
4、國有林場、苗圃、聯營林場的發展(產業股)。
5、經濟果木林、苗木花卉、林木種質基地、林下種養殖業的發展(產業股)。
6、森林旅游觀光發展(產業股)。
7、木竹加工及林產品綜合開發利用(產業股、林政股)。
8、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林權制度改革及配套措施、森林采伐利用、公益林保護管理、木竹檢查管理、保護區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利用、林地征占用占補平衡)(林政股)。
9、森林健康、森防檢疫及病蟲害防治(森防站)。
10、名木古樹保護,綠色長廊建設,集鎮、村莊及全民綠化(綠化辦)。
11、森林公安體系建設(公安分局)。
12、森林防火(生物防火林帶、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森林防火撲救隊伍建設)。
13、林業基礎設施建設(計財股)。
14、林業隊伍建設及人才保障(人事股)。
五、規劃編制總體安排
1、成立組織,為切實加強對“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組織領導,縣局成立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相關股室負責人參加的領導組織。
2、征求意見(2月1日至3月15日),將編制方案分送局班子成員及相關職能股室,并在局門戶網站上,聽取林業系統廣大職工及社會方方面面意見。擴大規劃編制的民主參與度,集思廣益,增強規劃的科學新和社會的認可度。
3、組織開展專題調研和基礎數據收集(3月15日至3月31日)。
篇3
近年來,以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慧城市”改變了政府、企業和市民相互交往的方式。對于城市服務、公共安全、交通、環保、民生等各種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響應,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將政府各個部門的職能發揮至最大限度,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國內城市,城市管理經歷了電子政務、電子管治到智慧管治的類似轉變,轉變過程伴隨著市民參與度的提升。除了政府和市民的縱向合作之外,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多部門、多主體共同參與和合作的協作性事業,因此在政府各個職能部門之間必須加強橫向溝通和交流,促進資源共享。
2天地一體衛星技術城市綜合信息共享平臺解決方案
2013年衛星應用學術交流與研討會上,相關專家學者提出了標準化、體系化的建設思路,通過技術平臺之間的接口統一、協同配合、綜合生產指揮調度建設、信息集成化管理和綜合運用,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行業用戶提供即時信息的互聯互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為充分利用天地一體衛星技術,促進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廈門精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了綜合信息共享平臺,其以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為主要數據源,以北斗導航定位和衛星通信為技術支撐,面向城市管理綜合決策部門進行應用,同時又為城市管理的專業機構提供通用基礎服務。衛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獲取到多時相、不同分辨率的遙感影像,結合城市基礎矢量數據,嵌入在城市綜合信息共享平臺,由共享平臺提供接口發放給政府部門。城市綜合信息共享平臺架構圖對于國土、測繪、規劃、民政等強GIS部門,數據的獲取處理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對于社保局、計生局等弱GIS部門,遙感數據作為工作底圖在民生項目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平臺的作用在于將數據實現政府部門之間的共享,尤其對于弱GIS部門而言,通過接入信息共享平臺,可以不再通過傳統方式獲得數據,節約了時間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從天地一體產業化發展角度,以本項目架構的城市綜合信息共享平臺為輻射點,平臺開放統一標準接口,政府部門以接口形式進入平臺,通過搭建橋梁,為城市各部門應用衛星影像、平面矢量數據提供統一的服務平臺,實現遙感影像等空間信息資源的融合、共享、服務、二次開發拓展能力。該系統在廈門市先試先行,實現了城市地理信息的一站式服務,以平臺出發輻射到規劃管理、應急服務和民生服務等應用領域,為數據資源整合、技術結合到業務應用搭起橋梁,滿足現代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移動化、可視化、協同化、集約化的需求。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的“多規合一”,形成全市空間布局的“一張藍圖”;為城市精明增長的擴展模式奠定基礎,處理好山、水、城和人之間的關系。在平臺基礎上,廈門消防、安監、地震等應急部門,充分融合共享專業數據,在共享平臺上嵌入物聯傳感技術,提高災害事故的應對效率和應急指揮能力。
3平臺展望
篇4
1 森林生態文化的內涵
森林文化是人與自然、人與森林之間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關系,以及由此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森林文化是人們不斷認識、調整人與自然、人與森林相互關系的必然產物。生態哲學中,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整體性相統一規律、森林生態演替規律、森林生態循環和再生規律、森林生態平衡規律是森林文化的哲學基礎。生態文化是指人類在地球環境的生態適應過程中,以人類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為主導,保護生態環境為價值取向,通過對社會關系和社會體制改革,摒棄傳統的掠奪自然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創造新的文化來適應自己的生存環境,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和諧發展的一種自然觀念[3 -6]。森林生態文化繼承了生態文化的所有特征,在未來的生態文明社會,生態文化將是文化的主流。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生態文化將成為生態文化的主體,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林業三大體系建設和構建小康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7]。森林生態文化包括持續農業、持續林業和一切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態產業,也包括有綠色象征意義的生態意識、生態哲學、環 境 美 學、生 態 藝 術、生 態 旅 游 等 諸 多 方面[8 -10]。而林業生態文化發展模式結合技術模式、生態模式和空間布局,體現了文化的物質層次、精神層次以及政治上層建筑層次。因此,建設林區森林生態文化,既是建設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的實際步驟,也是建設現代林業、實現森工全方位發展的必然要求。
2 建設森林生態文化體系的理論方法
國內對森林文化的研究,采用了生態學、經濟學、文化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本文通過對我省森工林區森林資源的調查分析認為,森林生態文化研究的重點在于用經濟學和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存在的問題,詮釋建立森林生態文化在我省森工林區森林資源配置和開發方面的作用。
2. 1 經濟學方法
在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中,森林資源的經濟學方法包括方案創優法、效益評價法、方案選優法和系統綜合法等[11 -12]。經濟學方法是分析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經濟問題的理論方法,而不是具體的實施措施和方法,旨在為制定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政策、規劃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將經濟學方法運用到森林生態文化的研究中,對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情況、現狀監測數據分析和未來趨勢的預測以及多方案比選,充分論證方案實施具有指導意義; 在圍繞尋求森林資源遭到破壞可能性最小所產生的環境效益,遭到破壞后給予建立補償機制進行生態恢復所達到的生態效益,以及資源開發利用中技術和成本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提出森林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方案。
2. 2 生態學方法
生態學方法包括野外調查 ( 田間的) 、控制實驗研究和系統分析、建立數學模型、結合 3S 技術進行計算機模擬等理論研究三大類。在生態文化體系建設中,森林資源的生態學方法具體包括資料調查法、未來推斷法、不確定性分析法、遙感分析法及景觀分析法等。生態學方法是利用一些生態學現象或生態學原理,解決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實際問題。生態學方法的研究,為生態文化體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目的在于強調對整個生態環境的全局保護,保持生態 ( 包括物種) 的多樣性,達到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目的。因此,將生態學方法運用到森林生態文化的研究中,同樣可以有效改善林區森林資源的配置與開發[13]。
3 森林生態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構想
3. 1 森林生態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森林生態文化建設主要存在森林物質文化和精神產品領域兩大方面的問題。森林物質文化領域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滲透于各種專門文化形式之中。我省森工林區有著豐富的森林文化遺產,但由于其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森林文化的理論研究較少; 森林文化中的純精神產品尤其是森林文學、森林音樂、森林繪畫和森林藝術方面缺少創新,山水、人文特色的生態產品很少;森林文化宣傳教育得不到普及,人們缺少對森林生態文化理念的了解,即使享受了森林文化也不知其然; 與生態文化建設相適應的生態價值觀、生態道德觀、生態消費觀、生態政績觀評價體系的建立尚不完善; 全區森林資源結構的合理性存在一定問題,暫不能完全滿足林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文化需求。此外,還有森林組織與制度、森林法規、森林消費文化,以及生態文化的智力支撐和人文環境等問題。
3. 2 森林生態文化建設的構想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到,林區生態文明進化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只有擺脫了傳統的自然科學技術的束縛,從人文社會科學層次系統總結人類在長期森林資源經營管理中積累的智慧和經驗,用新思路、新機制、新舉措推進產業化發展進程,才能創造新的生態文化與林區的協同發展、和諧共進。根據目前我省森工林區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應從以下四方面構筑其完整而豐富的森林生態文化體系[14]。
3. 2. 1 構建森林旅游文化體系
開發獨具特色的森林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為主的森林生態觀光旅游景點,配套建設度假、療養服務設施,廣泛開展 “回歸自然、體驗自然”休閑度假及探險旅游活動; 建設具有標志性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如伊春林區 “中國•嘉蔭恐龍博物館”、“小興安嶺資源館”、 “中國林都木雕園”、 “小興安嶺石苑”等,都具有依托旅游資源的文化特色[15]。
3. 2. 2 建設花卉產業
由牽頭部門提供技術保障,鼓勵林農戶分散式自發經營花卉產業,建設名優花卉生產、珍稀苗木繁育、花卉食品、香花療養、花卉文學繪畫為主的觀光園區,著力打造花卉文化體系。
3. 2. 3 建設森林藥材產業
充分利用林區 “綠色藥庫”資源優勢,加強產品研發和對外技術合作,建設北藥原料供應基地。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及品牌效應,以刺五加、五味子、防風、龍膽草和鹿、蜂等系列產品為主體,構建 “北藥”文化體系。
3. 2. 4 開發綠色食品產業
建設北方綠色生態食品、特色畜禽產品生產基地,包括松子、食用菌、山野菜、藍莓、紅豆杉的規模化生產,以及珍貴皮毛動物、魚類、林蛙等特種經濟動物的養殖等,充分利用林區綠色食品資源,開發綠色食品產生鏈。
4 幾點建議
森林生態文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生態環境基礎,建設森林生態文化,也是人們對森林的反思和尋根[16]。在國家政策的保障下,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森林文化品牌的推廣,積極挖掘特色森林資源,培育優勢文化產業勢在必行。
4. 1 建立長效保障機制
森工林區森林生態文化產業要快速發展,首先應得到國家和地方政策方面的支持,如政府把森林生態文化建設納入到中央和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中,進一步強化國家宏觀政策和投資對森林生態文化建設的引導和扶持,將森林生態文化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設立專項資金,確保工作的正常開展等。其次,推進林區生態文化體系的發展,如加強林區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和生態教育,定期公布林業企業的環保信息[17],開展豐富多彩的林業宣傳活動,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和林業強區。最后,按照 “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的指導思想,實施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森林經營多元化發展,賦予森林生態文化更多政策傾向等一系列舉措。
4. 2 推介森林文化品牌
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必須遵循科學性、群眾性和借鑒性原則,依托地域優勢,強化文化包裝。推介以林業為依托的森林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反映森林生態文化。大力拓展森林生態文化表現形式,如建設森林博物館、森林標本館、地方特色資源館、森林公園、野生動植物知識窗等森林文化設施,開發森林生態旅游、山林文化生態旅游、四季觀光旅游的森林旅游文化體系;建設森林文化價值體系,充分發掘旅游風景林、古樹名木的游憩價值,革命紀念林的教育價值,園林藝術的美學價值,發展蘆葦、根雕等工藝美術作品、花卉文學繪畫作品、森林生態旅游產品以及保健旅游紀念產品的認知價值等; 建設北藥和綠色食品文化體系,發展經濟林和森林食品、森林藥材、花卉食品及綠色食品的深加工產業等。
篇5
(一)林業生產水平低下
在種子園林的建設方面,母樹的生產和管理水平較低造成的幼種類型單一、幼種選育困難、幼種推廣力度不足等現象明顯,而且在基地內部存在良種培養、選用、推廣、引種、利用等多方面的不足。在營林更新和改造過程中,營林數量和質量難以平衡,種苗投入量超過預期計劃量,營林前期投入過高導致后續環節的“有氣無力”,而且營林選用的樹種結構比例失衡,不能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營林效果較差;在人工林營造方面,缺少與林業市場(經濟)的契合,缺少對于營林培育和保護等多方面的長遠計劃,不能兼顧市場經濟的因素,營林生產的產品(商品)面臨銷售危機等。
(二)經營管理形式單一和科學技術落后
我國在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中,對于營林管理環節多采用粗放式、自由式等隨意性較大的管理形式,欠缺集約化、制度化等有效的管理形式,加之經濟利益和其他外在因素的驅動,導致我國在人造林和其他營林項目中,面臨林分質量差、林種單一和林分結構單一的問題,而且在(幼培)豐產林、部分常規造林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缺少合理計劃和有效措施,均表現為效果較差的短期經營管理行為,不能滿足集約化管理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在實際的林業項目中,缺少規程性、有效性、計劃性、適應性的指導原則,不能使基層單位因勢利導,林業工作處于被動執行的局面,難以實現預期的效果。
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營林管理措施研究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涵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經濟能力,即表現在能源、資源、資源儲量、經濟效益和增長率等方面的經濟效益;2)社會能力,即表現在人口容量、人口素質、公共意識、社會穩定性等方面的社會效益;3)生態支持力,即表現生態自我調節力、生態還原力、資源承載力、環境資源等方面的生態效益。
(一)提高營林管理實效性,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輔助產業,而營林管理在儲備植被資源、推動林區經濟發展、加速林區生產效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貫徹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加強營林管理的實效性,推動林業建設的高產化、優質化、高效化、產業化改革進程,以營林管理為圓心建立整合、保護、發展、穩定生態環境的產業圈。營林管理項目的實效性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發面著手:
第一個方面是提高對營林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僅要加大對幼林撫育的資金投入,還要轉變傳統的營林理念,即要做好日常工作的監督、檢查和驗收,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調動基層單位參與營林工作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爭取做到優撫優育;第二個方面是嚴格控制營林投資關、技術關、質量關、生產關,確保營林補償金的發放工作和營林驗收工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加快生態公益林的建設進程;第三個方面是建立健全營林管理體系和機制,提高營林管理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對于存在過度采伐、已發生森林災害的林區建立檔案,對于采伐合理、未發生森林災害的林區建立監測、調查系統,同樣建立信息檔案,便于開展營林管理工作的后續環節。
(二)保障林業經濟效益,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是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營林生產管理工作要求根據不同樹種的經濟效益,結合市場經濟規律,制定相應的生產管理措施,保證營林的成活率、生長量和保存量,提高營林項目的經濟效益。
保障經濟效益的第一個手段是實現林業生產結構的合理化、優質化配置和促進林業生產結構的重組,加強林業產品整體結構的重組進程,爭取延伸林業產業鏈,并保證其不斷完善和擴大,實現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
第二個手段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選擇適宜的樹種用于營林項目中,再者,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培養適合于本地生長的高售價林業產品和速成林業產品,做到合理施肥和防治火災、病蟲災害,必要時可調整現行的營林計劃,并且須設計林業產品的銷售網絡,確保林業產品的經濟效益。
第三個手段是調節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計劃,爭取在市場經濟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即對于第一產業的發展,在滿足林業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原料林、竹林、速生豐產林等諸多經濟林領域內的林業產業;對于第二產業的發展,則逐步由簡單加工轉化為綜合化深加工,同時保證新產品、新技術,(新)原材料的開發;對于第三產業的發展,則要求研發優勢產品,開拓(木、竹)林產業的發展前景,延伸其相關產業鏈條,提升(木、竹)林產業的附加值,同時兼顧森林業、花卉業等方面深加工,不斷創造新的經濟收入方式。
(三)加速林業產業化進程,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加速林業產業化進程的第一個手段是優化種苗基地建設方案。其第一點是提高種苗的選用技術,加大優良種苗的選用力度。目前,我國林業產業中種子園的建設尚處于第二代,相比于發達國家的第三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為貫徹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必須站在長遠利益的角度上,從建設種子園著手,優化種苗基地的建設,提高林業產業整體質量和經濟效益;第二點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整合、優化林木結構,即加強保護、撫育母樹林,增加其所占比例,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再者以中齡林或者近樹林等營林項目代替原有的老齡林,適時適地發展、培育、改造針闊葉母樹林,用以調整、優化林木結構并且實現經濟效益。加速林業產業化進程的第二個手段是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和創新傳統型、優勢型產業,支持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配置和不斷重組。林業產業化發展是我國林業產業的整體趨勢,在控制生產成本、保證生產質量的基礎上,達到苗木優質生產的終極目標。加速林業產業化進程的第三個手段是積極引進林業人才,為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注入新鮮血液、活力和智慧,在做好基礎工作的同時,致力于市場推廣和科學研發,爭取以最低成本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三、結語
篇6
關鍵詞 卓越農林人才;“三干”品質;機械專業;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338-01
為了貫徹和落實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根據《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關于推進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推進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經研究,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共同組織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該項目旨在培養一大批有社會責任感、有獻身國家農林事業志向、有解決農林業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1]。對以培養“肯干、實干、能干”的“三干”人才為己任的浙江農林大學而言,應該抓住這一有利的時機,結合自身特點,整合教育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
1.1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蓬勃發展的農林裝備產業需要大量專業對口的相關人才。2014年,全國2 207家規模以上農林業裝備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 952億元,同比增長8.55%。2014年浙江省農林業裝備制造產業總產值750億元,位居全國第4位。隨著農林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臺州噴霧器、新昌茶機、溫嶺水泵、湖州收割機、永康農機工業園基地等為代表的農機產業集群,新興的農林裝備產業需要專門的人才。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推進,農林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尤其是對高質量農林人才的需求非常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將學校、企業、基地或者科研院所廣泛開展合作,有利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2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是農林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
雖然浙江省農機工業在全國排名靠前,其履帶式聯合收割機、水泵、植保機械、茶葉機械、柴油機、拖拉機、農機配件等產品居全國領先地位,但缺少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產品質量和外觀與國外存在一定差距,生產制造工藝和管理模式落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行業內部競爭激烈,企業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可服務于農林裝備產業的轉型升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是社會需求下的產物,是高等教育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層次探究。
2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2.1 人才培養方案的創新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體實施方案,是學校辦學指導思想的集中體現,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導向作用[2- 3]。具有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將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上對專業課程進行模塊化教學,分流培養。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的單一性,實施多元化,模塊化教學。專業課程模塊要體現智慧農林業的特色,體現“高、精、新”,突出其培養學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功能,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功能。分流培養時,建立“機械制造技術” “機電測控技術”和“農林機械裝備”等方向,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
在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方案中著重培養創新設計思維和管理能力。而具有農林特色的機械專業培養目標包括創新設計能力和農林機械管理能力2個知識體系。“創新設計能力”主要以農林裝備產品設計過程為主線,面向農林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裝備的設計過程各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案例教學的方法,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農林機械管理能力”以農林裝備設計、使用與管理方面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培養學生有效地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一定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和技能,自覺地將工程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2.2 理論課程體系的創新
根據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凝練特色課程。根據農林裝備技術發展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整合的基礎上修訂課程體系,在傳統的機械專業核心課程基礎上,增加《農業機械學》《拖拉機汽車學》《農業機器運用與管理》《木工機械》《園林機械》《農業系統工程》等課程建設成為本專業的核心課程,讓培養方案的創新性落實到具體的課程上面。
2.3 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是任課教師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學習思考能力的實際操作過程。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知識傳授以講授為主。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改變傳統的以教
師為主、以講課為主的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潛能和鉆研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智能、學習能力。而教師則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提倡教師創造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推進以研促學型教學方式,利用學院和專業的高水平科研平臺,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進行學生創新能力、研發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專業課的教學內容上,專任老師應結合自身研究方向設計一定教學內容,讓學生接觸到本學科前沿研究。通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做到“以研促學、活學活用”。
2.4 實踐教學的創新
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實踐教學對提高學生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課程實習、專業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的基礎上,逐漸建立實驗室開放制度,為學生提供試驗場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自選試驗和研究項目,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分析研究并撰寫論文。鼓勵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和和國家級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等科技競賽。逐漸推廣本科生導師制度,為入學新生配備專門的指導教師。選擇發展程度較好的學生提前一年左右就參加教師的研究工作[4-6],在導師指導下學習更多的課外科技知識,開展科研活動,切實受到科研訓練。推進以產促學制度,通過與有一定規模的農林業裝備制造企業建立實習基地,以產業促進教學實踐,進一步提高實習質量。
3 結語
農林特色機械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是基于新形勢下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高等農林院校是卓越農林人才的重要陣地。通過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理論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實踐教學等方面創新進取,必將為我國輸送更多具有農林特色的機械專業知識復合應用型人才。
4 參考文獻
[1] 賀婧,于彥華,張東鳴,等.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11):6-7.
[2] 張全國,何松林,宋安東,等.實施綜合改革工程 培養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J].高等農業教育,2013(7):3-6.
[3] 趙鵬飛.高等農業院校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亞太教育,2015(31):226-227.
[4] 劉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5(1):66-69.
篇7
關鍵詞 森林培育 實踐教學 改革 探索
云南省地處長江、珠江、瀾滄江、紅河等六大國際國內河流的源頭或上游,是我國四大重點林區省份之一,也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素有“植物王國”之稱。林業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被賦予重大的歷史使命。加強西南地區森林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整體生態環境勢在必行。
“森林培育學”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是林學的主要二級學科。“森林培育學”是涉及森林培育全過程的理論和實踐的學科。隨著目前科技的不斷進步,經濟飛速發展,掌握現代培育理論知識和技能,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森林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對森林培育的教學和實踐進行探討,探索出一個能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為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提供新的思路。
1 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問題
大多數林業工作崗位遠離發達城市和市中心,因受到現今社會經濟導向的影響,部分學生更傾向于留在大城市進行工作和生活,學業與就業選擇之間廣泛存在的矛盾日益明顯,導致有些學生缺乏熱情、態度消極、學習效果較差。更多學生希望通過考研究生、公務員等方式選擇留在城市中。
面對這些情況,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習興趣,使學生具有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對待專業課程的學習,從而達到課程教育預期效果,是我們需要進行改善和探討的問題。
1.2 教學方式
森林培育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在該學科的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90年代中期以前是有種苗學、造林學和森林經營學組成,后來進行逐級綜合,整體優化。但在很大程度上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襲偏重課程開設,而對能力培養不夠,沒有形成符合實踐性的特色、以培養專業核心能力為目的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改革與整合力度仍然不夠,與社會所需要的林學高級人才存在相當的差距。實踐教學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是否能夠培養出合格的專業人才,培養出的人才是否能夠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要。
現在倡導素質教育,希望學生能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學校對本科教學計劃進行改革,增加了許多選修課,壓縮了必修課的學時。為了顧及理論課的講授的需要,往往會壓縮實驗課和實習的時間。造成實驗課時少,實驗內容少,很難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再加上森林培育學課程的實踐性比較強,林木生長緩慢等特點,往往很多實踐教學只能看到過程,看不到結果,因此很多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看不到結果,使得他們積極性得不到反饋而造成學生興趣減少。
實踐基地缺乏也讓森林培育的實踐教學打了折扣。雖然我校有一些實踐教學基地,但是由于我校地處于云南地區,很多教學基地遠離城市,交通不便。如果在正常的教學實踐時間內帶領學生到周邊的實踐基地去完整地實習,往往會耽誤其他教學的正常開展。因此往往帶領學生僅僅到實踐教學基地去參觀和簡單的操作,不可能完成整個教學實踐的過程。
1.3 實驗設備利用率低
隨著招生規模的增加,實驗室既面臨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增儀器的閑置問題。我院森林培育學科一直存在教學經費不足的問題,現在很多實驗儀器比較落后,對一些實踐教學不能很好地開展。
2 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2.1 培養學生積極性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多動手,多觀察,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資料收集與整理、實驗方案的設計。在綜合性實驗的過程中,把任務分到不同的小組,需要大家合作共同完成,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最后不同分組同學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討論,培養學生今后與人相處合作研究的能力。
2.2 教學改革
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基本沿用以前的教學指導書,實驗項目由教師根據講授內容進行選擇,學生只有聽從老師安排。建議根據社會發展對森林培育專業知識的需求,重新編訂一個新的實驗或實習指導書,根據當今社會需要的知識,將實驗部分分為必修和選修部分,讓學生自主選擇,根據選修的實驗內容,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去安排實驗,設計實驗。老師進行指導和疑難問題的解釋,完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學習理論知識。
另外可以將部分科研項目融入到實踐教學中來,對于希望將來考研究生的同學和畢業從事工作的同學進行分別引導。根據自己興趣和導師的科研項目內容,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然后老師給予指導,從而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
2.3 實踐基地建設
要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實踐教學基地是全面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和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地方,能有效地讓學生把理論知識學以致用。我校扎根于云南,分別與昆明市宜良縣花木園和雪峰生態園、楚雄紫溪山森林公園及昆明市西山區團結鎮大河果園等實踐基地合作,通過與企事業單位的科研合作,讓學生了解森林培育工程技術員、林木種苗工、造林(更新)工、撫育采伐工和造林工程監理員的職業能力要求,在培養職業崗位素養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時,加深對森林培育的工作職責的了解,以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
篇8
今年,在縣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人大代表提出了“關于嚴禁在城區建設中亂挖山體、破壞植被、影響園林式山城形象”的議案,這個議案凝聚了代表的智慧和心血,集中了民意,反映了社情,這是人大對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幫助的具體體現,扎實有效地辦理好這個議案對于我們實現在全市率先突破發展、建設商洛生態經濟強縣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縣政府對此次議案高度重視,經過專題研究,決定在城區開展亂挖山體破壞植被專項整治活動,成立了由縣政府三名縣長任組長,14個相關部門及鄉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并對以前年度城區亂挖濫建案件進行了排查整理,在此基礎上,確定了這次整治的方法、步驟、重點和方向。
今天,縣政府決定召開城區亂挖山體破壞植被專項整治工作會議,旨在進一步明確治理任務,夯實治理責任,強化治理措施,確保人大議案辦理落到實處,確保整治活動取得實效,確保城區建設環境明顯得到改善。剛才,縣林業、國土、城建、水保等部門作了發言,縣委書記、縣人大主任、縣政協主席作了重要指示,請同志們一并抓好落實。下面,我就做好本次專項治理工作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做好城區亂挖山體破壞植被專項整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城區是我縣重要的經濟社會區域,做好城區建設中亂挖山體破壞植被專項整治工作,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做好本次專項治理工作,是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客觀要求。城市建設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休戚相關,城區環境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治理城區環境,解決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放松城區環境保護工作,一旦造成重大的環境破壞事件,必將帶來嚴重的后果。如果放任亂挖山體、破壞生態植被和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的行為繼續發展,必將對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對資源造成巨大的浪費,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就得不到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得不到維護和發展。為此,各有關部門和乾佑鎮、下梁鎮政府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本次專項治理的重要意義,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扎實做好本次整治工作。
2、做好本次專項治理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實現商洛生態經濟強縣的主要內容。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我縣城鄉亂占濫建、亂開山體、破壞生態現象尤為突出,嚴重影響了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為了規范城區管理,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商洛生態經濟強縣建設,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全縣城鄉開展亂占濫建、亂開山體、破壞生態植被集中整治活動,加強山體管理,運用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堅決扼制亂占濫建、亂開山體、破壞生態等現象,確保柞水縣的整體生態建設,為實現商洛生態經濟強縣提供保障。
3、做好本次專項治理工作,是我縣建設和諧人居環境和生態園林式山城的有效途徑。我縣城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森林覆蓋率高,工業污染相對較少,天藍地綠、山青水秀。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旅游產業作為三大產業之一來優先培育發,并把城區作為園林式旅游山城來定位建設。為此,保護好城區植被及整體生態環境顯得尤為需要。各部門、各有關鄉鎮要樹立保護周邊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周邊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營造周邊環境就是創造生產力的觀念,從全縣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切實開展好本次整治活動。
4、做好本次專項治理工作,是規范城區建設秩序和化解建設矛盾的基本要求。近年來,隨著城區建設步伐的加快,規劃建房因四鄰協議、采光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糾紛問題日顯突出。為了化解社會矛盾、保一方穩定,主要領導把因城區建房引起的上訪問題親自拿在手上,多次召開相關部門和單位以及建房戶參加的協調會、聽證會,解決建房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借此次整治活動的東風,進一步強化干部的政治意識、法制意識和政策意識,認真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辦事,切實把城區建設管理的工作職責、監管責任真正落到實處,才能規范城區建設秩序,促進社會穩定。
二、明確職責,強化措施,努力把城區亂挖山體破壞植被專項整治任務落到實處
近年來,我縣城市環境建設工作,特別是城區建設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悉心監督指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門和人民群眾的認可,但客觀的講,我縣城區綜合管理工作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植被破壞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環境治理工作依然十分艱巨。本次專項治理工作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問題,從不利的方面來說:一是近年來亂占濫建、亂挖山體案件不斷發生,突出案件剎而不止;二是整治措施存在一定問題,案件處理上存在“以罰代批”現象,違背立法精神,援引法律條款不夠準確和全面,主要表現在處罰結論上只罰款不拆除、不并處恢復原狀,執行沒有到位,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三是部分執法人員存在“當老好人”、“不愿得罪人”和“敷衍應付”等錯誤思想,監管不嚴,執法不力。因此,在城區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勢在必行,希望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公檢法機關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把“嚴”字貫穿工作始終,把治理任務落到實處,嚴肅查處一批違法案件,嚴厲打擊一批違法人員,達到震懾違法犯罪、教育干部群眾、維護縣城安全、創建園林式山城的目的,進一步提高依法監管能力和聯合執法水平。切實維護城區建設秩序,保護城區生態環境,努力提高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
1、明確任務,突出重點。這次整治活動,主要任務是對城區亂挖山體、毀壞設施、破壞生態植被等問題進行整頓治理。重點要在“查”和“處”上下功夫,緊緊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違法行為開展整治活動:一是在縣城周邊,違反《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亂占濫建、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亂挖山體、破壞植被、毀壞防洪設施的違法行為;二是不按程序辦事、違法行政和違規審批造成一定后果的行為;三是有案不查、壓案不報、監督工作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的。
2、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在整治活動中,各相關部門既要切實履行職責、各負其責,又要相互協作、緊密配合、齊抓共管。一是由縣林業部門負責,縣城建、國土、水保、環保等部門配合對城區破壞生態植被、占用林地案件的進行清理整頓;二是由縣國土部門負責,縣城建、環保等部門配合對城區亂占濫建、亂開山體進行清理整頓;三是由縣水保部門負責,縣國土、城建等部門配合對任何單位和個人將土石料、建筑垃圾傾倒入河中或其它未經批準的地方的,要責令其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要組織強行清除,并處罰款;四是由縣公安機關負責,對本次專項整治活動出現的阻礙公務人員執行公務的人和事,立案嚴處,并公開曝光;五是由縣紀檢監察部門負責,對于違法違紀進行修建活動的國家工作人員和黨政干部,通過一定程序,依照黨內紀律和干部管理條例,該查辦的立即查辦,該免職的堅決免職,堅決拆除一批房屋、罷免一些領導、處罰一批干部、恢復一片綠地、教育一片群眾,達到遏制全縣特別是城區亂開挖、亂建設的整治目標,為我縣建設商洛經濟生態強縣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規范程序,依法整治。本次專項整治調查處理工作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陜西省貫徹此類法規的實施細則,以及國、省、市、縣政府制定的相關政策規定來執行,運用這些法規要做到條文得當,依據充分,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行政訴訟法》的檢驗。立案調查是做好本次整治工作的保證,相關部門在調查處理工作中要做到立案準確,辦案認真,程序合法,處理有序,寬嚴適度,區別對待。凡是以前年度發生的案件,雖然已做了處理、但執行未到位的,必須以原處理決定限期執行到位,在規定期限沒有執行到位,一律按現行法規和政策進行查處。凡是對本年度以前違法違規而沒有進行處理的,納入本次范圍予以處理。凡是2006年1月1日之后違反的、已處理并執行到位的,對其中重大案件要在原處理的基礎上重新復查處理。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城區亂挖山體破壞植被專項整治活動取得實效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專門負責此項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綜合協調和督促檢查等工作。各單位和各有關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由主要領導掛帥,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責任部門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具體責任人,業務干部為直接責任人,主要領導要親自安排,制定實施方案,分解細化工作任務,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做到人員、經費、責任三落實,上下協調,分工負責,為專項整治活動提供組織保障。
2、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對本次整治活動中被確定為重點案件的,相關部門要成立專案組,排除一切阻力,集中力量查處。對群眾反映強烈,影響惡劣的案件,要限期結案,并在廣播電視上予以暴光。一是抓好重點案件的辦理工作。縣城建、國土、林業等部門要各自確定10個以上的重點案件,進行重點查辦,以達到教育群眾的目的。各部門查處案件過程中,必須嚴格執法,認真履職,不怕得罪人,不辦人情案,一定要做到鐵人鐵面辦鐵案,如果哪個案子出了錯誤,要追究辦案工作人員以及所在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的責任。二是做好行政執法責任落實工作。要結合當前開展的行政執法責任分解落實工作,制定本單位內設機構及責任人的執法責任,加大對行政不做為的處理力度。三是嚴格執行重大行政處罰備案審查規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與縣政府法制辦的溝通聯系,并將處理決定報縣政府法制辦備案審查,并認真抓好落實反饋工作。對經縣政府法制辦審核同意的案卷,相關部門要立即制發處罰決定書,送達執行。對不屬本次審查范圍的案件,相關部門要督促落實到位。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案件,相關部門要依法進行糾正完善,經縣政府法制辦審查同意后制發處罰決定。
3、強化督促檢查力度。本次整治工作涉及的區域之廣,任務之重在我縣城區整治工作中尚屬首次,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緊密配合,力求形成工作合力。林業部門要切實發揮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作用,做好專項治理工作牽頭負責、綜合協調和面上的工作指導,及時向縣整治領導小組匯報工作進展情況,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縣國土、城建、水保、環保等部門要在認真履行職責的同時,相互配合、自覺主動接受指導。領導小組辦公室須定期向縣政府書面匯報工作進展情況,縣政府將次專項活動列為重點督辦事項,視工作開展情況隨時進行督查,對整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研究、分析和解決。本次專項整治活動要靈通信息聯系,嚴明工作紀律,同時所有案件必須在6月10日前調查結束,并將處理意見分期分批報縣政府,縣政府屆時將對部分重點案件實行掛牌督辦,并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
篇9
近年來,光澤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確立了“生態立縣”戰略,緊緊圍繞“中國生態食品城”要求,堅持把生態建設作為一項關乎未來發展、造福子孫后代的希望工程,一項百姓擁護、全民積極參與的民生工程來抓,全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成為全省首批列入“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的5個縣市之一,并入選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2016年10月獲得國家級生態縣命名。在此基礎上,光澤縣積極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工作,經過3年的鞏固提升,目前我縣各項指標全面達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建設要求。現將光澤縣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堅持保障先行,夯實創建基礎
(一)健全組織領導機制。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副書記和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環保、財政、國土、農業、林業、水利等相關部門和各鄉(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將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的重點工程、任務和建設指標逐一分解落實到各成員單位,為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二)健全規劃引領機制。本著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反復論證,我縣編制印發了《福建省光澤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2016-2020年)》,對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進行了嚴密細致的定位和劃分,明確了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的總體目標任務及建設重點。
(三)健全全民參與機制。為充分調動全縣上下圍繞創建、投身創建、參與創建的積極性,我縣采取層層動員、層層造勢的方式,利用電視、報刊、網絡、手機短信等媒體和平臺,以“世界環境日”、法制宣傳月和創建“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基地”為契機,廣泛宣傳生態文明創建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基本條件、方法步驟,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以上舉措有效增強了廣大群眾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提高了干部群眾對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在全縣上下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生態文明創建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
二、堅持全面推進,強化創建舉措
(一)突出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經濟
1.生態食品業加速擴張。2018年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武夷)生態食品博覽會暨生態食品產業發展之路研討會,在同行業率先制定生態食品團體標準,成功創建國家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生態食品公共品牌效應加快顯現。圣農集團邁向更高質量發展,肉雞飼養規模繼續領跑亞洲,圣農第二祖代種雞場、圣維獸藥疫苗、肉雞加工五廠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圣農首次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實現新突破。中藥材產業發展迅速,承天金嶺藥業成為全省首家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生產企業,與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醫藥集團合作共建福建(光澤)中藥產業園,中藥炮制生產項目順利投產。其他特色食品產業加快發展,“武夷山”礦泉水連續三年入選廈門“9·8”投洽會唯一指定用水,現代漁業產業園項目進展順利,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項目穩步推進,酒、茶、油、糧等精深加工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規模以上食品企業實現產值94.2億元,增長18.8%。
2.產業支撐逐步顯現。認真落實南平市綠色產業發展行動綱要和“七大產業”規劃,現代農業繼續領跑,生物產業厚積薄發,健康養生產業欣欣向榮,先進制造業、旅游產業穩步推進,數字信息、文化創意產業從無到有,2018年綠色產業實現產值103.89億元,增長18.9%。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實施綠色產業重點項目20項,總投資124.83億元;推動企業技改升級,4家省級工業新增長點企業新增產值15.85億元。推進園區開放開發,金嶺污水處理廠建成,園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新入駐企業9家,綜合發展水平評價在省級開發區中居全省第9位、全市第1位。
(二)開展綜合整治,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1.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工作。實行“雙河長”制,由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抽調相關部門19位業務骨干作為專職人員,全縣共有縣、鄉河長、副河長40名。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電魚、毒魚和采砂等各類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二是推行“綠水維護補償”機制。16座流域水質自動監測平臺已投入運行,實現水質監測數據24小時聯網傳輸和預警,2018年底根據水質監測結果對各鄉(鎮)管水護水履職情況進行考核。這項新機制推行以來,充分調動了全縣上下管水護水積極性,有效促進了流域水質的改善,也多次得到上級的充分肯定,并被央視一套、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多次報道。三是強化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進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改擴建項目建設,建成投運后污水日處理能力提高至3萬噸,將極大提高我縣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加強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和日常管護,全縣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5.5%。四是強化飲用水源保護。深入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專項檢查行動,對上級通報的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分解下達至有關鄉(鎮)和部門,逐一落實、整改到位。完成西溪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網修復、警示牌設立和監控安裝,完成全年飲用水源水質監測。開展飲用水源及備用水源地保護區調整和劃定,肖家坑水庫飲用水源及供水管網已全面完成,并實現城區供水。五是加強企業廢水污染治理。督促中聯紙業投入近300萬元完成造紙廢水深度治理,加快推進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目前和順工業園、金嶺工業園工業廢水均實現污水集中處理。
2.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開展燃煤鍋爐提升改造。2018年完成圣農飼料五廠25噸燃煤鍋爐集中連片供熱項目,配套脫硫、脫硝和在線監控設施,取締原有4臺燃煤小鍋爐,實現圣農飼料四、五廠連片供熱。中聯紙業、佳和紙業完成鍋爐技改,新上布袋除塵及脫硫設施,澤農生物完成生物質小鍋爐改造,確保鍋爐廢氣達標排放。二是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整治。全面排查全縣范圍內油氣污染排放情況,督促加油站配套油氣污染治理設施。目前,全縣17家加油站已全面完成油氣回收裝置安裝使用工作,13家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防滲改造工程。三是實施工業廢氣污染整治。整治“散亂污”企業,2018年共查處萬桂榮塑料加工廠、一枝花有機肥廠、上官石材店、萬順石材店和春成雞毛加工廠等5家涉及“散亂污”廢氣排放企業,并全部關閉取締。督促圣農及下游產業鏈10余家重點企業投入5000多萬元,對運輸、倉儲、生產、治污等環節異味開展全過程治理,有效減輕我縣城區及周邊空氣中異味。同時,圣農小鎮和城區兩座惡臭氣體自動監測站建成投用。四是整治城市面源大氣污染。開展餐飲油煙污染專項整治行動,督促武林路和火車站重點區域23家餐飲店配套油煙治理設施,推行聯審會商機制,督促新開辦的120余家餐飲店按要求完善油煙治理設施。加強建筑施工揚塵監管,全面排查在建工程項目,督促落實洗車臺、噴淋和霧炮機等抑塵設施,規范渣土清運。同時,加大城市道路保潔力度,嚴控道路揚塵污染。五是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積極推進傳統燃油公交車更新,2018年更新22輛新能源公交車,全縣88輛出租車輛已全部更換為油氣雙燃料動力車型,進一步減少尾氣排放。建成機動車尾氣自動檢測站,推進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工作,貨運車輛的年檢、年審和環檢實施“三檢合一”, 嚴厲查處柴油貨車等機動車超標排放行為。
3.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積極配合市環保部門完成3家重點企業用地調查和信息采集。根據省廳要求,協助閩北地質大隊完成全縣29個農用地土壤采樣點位核查和25個點位水稻采樣送檢,完成率達100%。二是嚴格控制農藥化肥使用。制定了《光澤縣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2年)》和《光澤縣農藥使用零增長2018年工作方案》,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等技術,有效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三是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業危險廢物方面,縣污水處理廠、圣農公司、美迪化工及凱圣生物質發電等4家公司和縣環境監測站及疾控中心實驗室都已按要求做好危廢暫存與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置;醫療廢物監管方面,轄區內159個醫療機構及保留的16家養豬場醫療廢物均按要求做好暫存與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處置,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規范化處置率達100%。
(三)注重建管并舉,提升城鄉生態品質
1.城市品質更優越。“水美城市”建設點線鋪開,新增梅樹灣、砂坪溪、西溪、和順片區濱水景觀帶5公里,水城交融的生態線加快形成。特色小鎮建設走在全省前頭,實驗小學圣農分校投入使用,衛生院、派出所、游客服務中心完成建設,停車場、路網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上榜“中國特色小鎮50強”。市政便民體系更加完善,2018年北溪水廠投入使用,改擴建老舊供水管網8公里,新增公共停車位207個、公廁6座;新改建城市道路10公里,砂坪溪南路實現通車,中山南路、坪山路“白改黑”有序實施,新汽車客運站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城市面貌明顯改善,中山臺公園加快建設,城市綠地系統進一步提升;城區環境衛生保潔擴面提質,“隨手拍”廣泛使用,群眾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成功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省級森林縣城。
2.鄉村治理深入推進。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專項行動,“生日宴”問題專項治理經驗在全市推廣。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深化“萬人保潔”機制,試點推行生活垃圾常態化治理,2018年新改建三格化糞池2100戶、農村公廁14座,10個村通過省級“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驗收,農村住房規劃建設管理經驗在全省推廣。全縣7個涉農鄉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全縣有省級以上生態村45個、市級生態村39個,市級以上生態村占全縣行政村的98.8%。
(四)積極改革創新,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改革實踐富有成果。貫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深化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自然資源資產大數據平臺,改革經驗成效受到中央深改辦、國家審計署、央視等國家機構和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率先建立“綠水維護補償”機制,推行全流域水質考核管理,從源頭保護水資源成為全縣共識。完成全國首個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利總體方案編制,特色水文化品牌加快樹立。“河長制”組織網絡覆蓋全縣大小河流,構建起科學嚴格的水管理體系。入選全國唯一“無廢城市”試點縣。
三、堅持鞏固深化,拓展創建深度
一是壯大規模促集聚。突出做強做優生態食品產業,促進生態食品產業與“七大產業”互促共融,著力構建富有活力的綠色產業體系。整合優勢資源,探索推進生態食品產業發展協作,加快打造集生態食品展示、交易、科研、檢測、物流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綜合交易平臺,促進生態食品產業“品質化、品牌化、多元化、快捷化”。按照全產業鏈標準化的理念,加快發展現代綠色農業,支持圣農繼續擴大有效投資,提升肉雞深加工比率和熟食品產能,加快圣農第二祖代種雞場、肉雞加工五廠、日圣熟食加工項目建設,為更多上下游產業鏈項目落地創造條件;推動農產品生產與先進制造業有機結合,加快現代漁業產業園建設,支持武夷山水新上二期項目并擴大市場覆蓋面,推動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項目建成投產,提升酒、茶、糧、筍、菌等精深加工水平,延伸食品倉儲、包裝、配送等產業鏈,實現一產接二連三發展。按照品牌化、規模化的理念,加快發展生物產業,推進福建(光澤)中藥產業園建設,啟動實施承天中藥提取車間項目,加快建設中藥配方顆粒制劑項目;建成圣維獸藥疫苗廠,推進實施恒杰生物科技項目,擴大蛇類養殖加工規模,加強生物質提取研發,著力培育新增長點。按照構建全域健康網絡的理念,加快發展健康養生產業,引導發展生態休閑旅游養身、中醫藥養身、健康養老等業態,積極開發健康食品、健康醫藥,樹立區域大健康產業品牌。按照資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快發展數字信息產業,推廣“互聯網+生態食品”模式,推進生態食品產業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打造“智慧城市”,有效整合智慧社區、智慧環保、智慧停車、智慧校園、“雪亮工程”“隨手拍”等信息化資源,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堅持“修補城市、修復生態”的原則,加快實施“四大工程”,完善公共設施,補齊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實施“水美城市”攻堅工程,推動“水美城市”建設與城市開發、民生改善、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加快實施坪山片區、十里鋪濱水景觀帶,新增濱水景觀帶6公里以上,推進濱水景觀互聯互通,著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水美城市”,帶動“水美經濟”加快發展。實施城市生態修補工程,加強城市片林建設,開工建設九龍峰公園、城北山地公園、城西山地公園、臥牛山公園二期,提升圣農大道沿線綠化景觀,推進城市綠化向園藝轉變;實施城區“三溪六岸”河道綜合治理,完善雨污分流管網,提升餐飲、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強化背街小巷衛生治理,進一步美化城區生態環境。實施便民設施提升工程,開工建設城南社會停車場及城北、城西貨車停車場,新增停車位150個,新改建城區公廁6座;啟動城區燃氣管網建設,新改建供水管網8公里、排水管網8公里,著力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篇10
今天召開脫貧攻堅沖刺行動動員大會,這次會議既是一次工作安排部署會,也是一次工作推進會,更是脫貧攻堅誓師動員大會,希望全鄉干部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敢死拼命的精神、決戰決勝的信心、善作善成的擔當,聚焦目標任務、理清攻堅重點、強化推進措施,全面進入沖刺階段和攻堅狀態,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下面,就當下工作我主要講幾個方面的意見:
一、脫貧攻堅是“一號工程”、是底線任務、頭等大事、第一民生,是我們黨做出的莊嚴承諾。全鄉各級各部門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準確把握脫貧攻堅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切實提高思想認識,找準弱項短板,下足“繡花”功夫,全力以赴推進,把各項脫貧任務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二、我們要牢固樹立“一號工程”意識,不斷優化工作思路,著力強化推進措施,健全各級方案體系,廣泛凝聚各方力量,統籌調動各類資源,堅定不移發展富民產業,持之以恒改善基礎條件,千方百計提升公共服務,做好通村硬化路、易地扶貧搬遷、危舊房改造、生態林業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不斷完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民生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
- 上一篇:城中村改造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生態環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