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發展范文
時間:2023-03-31 05:42: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媒體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8-0031-02
當下,媒體環境進入了一個全媒體時代。科技的進步、網路的發展,特別是手機等移動終端媒體的更新發展,也將以往傳統意義上的傳媒受眾更迭為媒體信息者,使得社會個體成為了自我的媒體人,人們已經進入了“微生活”時代。這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也使得傳統媒體人重新思考這個“微時代”。
1自媒體語境的概念和特點
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 We ,Media(自媒體)”的研究報告,他們對“We ,Media(自媒體)有一個嚴謹的定義:We ,Media(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后,一種開始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換句話說,自媒體就是普通大眾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科技載體和互聯網相連接后,點對點或者點對面地他們自身經歷的消息事實。自媒體包括但不限于個人微博、個人日志、個人主頁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臺是美國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國的Qzone和Weibo。據2013年5月6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我國手機上網用戶已經達到7.88億。現在微信的推廣,也增加了手機媒體的一個新載體。微博、微信、手機門戶網站構成了移動終端信息的三大利器。
雅安地震發出第一個信息的是手機微博用戶,而在整個的救災過程中,參與其中的親歷者同各路傳統媒體記者賽跑,他們在第一時間把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到微博、微信,構成了救災信息的天網。
綜合近期發生的諸多新聞的過程,可以看出自媒體具有以下的特點:第一,草根化。媒體信息的者從傳統媒體的從業者轉向了普通大眾,人人都是媒體人。這個特點比較典型;第二,自由化。信息不再由傳統媒體,而是由大眾自主,由以往的被動接受轉向了自主接受;第三,即時化。信息的略去了采訪、編輯、印刷(制作)等各環節,實現了第一時間、第一地點的。第四,不確定性。自媒體時布的信息不再由記者、編輯的審定,而是由大眾自主。網絡的隱匿性給了網名“隨心所欲”的空間,這其中包括了許多不確定因素,良莠不齊,真假難辨。
2 自媒體語境下傳統媒體的處境
當傳統媒體遭遇“自媒體”后,面臨如下境遇:第一,話語權受到挑戰。因為科技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媒體的信息及時性不再凸顯,反而落后于自媒體的傳播速度。先入為主的心理因素也導致自媒體的信息在第一時間進入大眾視野,反而致使傳統媒體公布的信息受到質疑。第二,傳播范圍受到挑戰。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編輯,加之自媒體的各種優點,致使社會大眾自覺不自覺地選擇網絡成為信息的來源地。而傳統媒體的固定時段、固定傳播載體、固定模式等弊端頻現,大眾的關注度日漸下降。第三,自受到挑戰。傳統媒體記者、編輯數量有限,信息換取渠道狹窄,導致信息來源較少。有時候就要從網絡找線索,找新聞,依賴性日趨嚴重。
3 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融合發展
在這個由以往的傳媒為中心向受眾為中心轉變的“微時代”,傳統媒體要想實現破題發展,就要利用自身的優勢融合自媒體協調發展。積極采用新的傳播手段,開辟網絡版面、移動手機客戶端等方式來應對發展局面。我國的主流媒體也在進行有益的嘗試。各大傳統媒體在辦好以往媒介的同時,開通網絡版面,轉載傳統媒體的內容,嫁接互動聯系渠道,拓展新聞背后的故事,實現了傳統媒體數字化的轉變。諸如央視微信評論、短信互動以及二維碼的掃描參與,都是“微時代”對傳統媒體的貢獻。 許多傳統媒體記者也注重從網絡找尋新聞,從微博、微信當中找到新聞親歷者,事件見證人。
以“我爸是李剛”事件為例,一段時間里,有關此案的各種傳言在網絡上層出不窮。然而,經過保定市公安局紀委與保定市紀委聯合調查,結果顯示網絡反映的許多情況并不屬實。這也是傳統媒體和自媒體融合傳播的一個典范之作。
網絡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可以相輔相成,優勢互補。實現網絡補充,而傳統媒體跟進拓展、集合信息。郭美美事件起因就是微博炫富。網絡圍觀導致了傳統媒體的關注,在傳統媒體的不斷跟蹤下,微博信息不斷發酵,從而達到了全民關注的程度。也就實現了網絡微博自媒體點火,傳統媒體集合信息,跟進拓展背景,深挖新聞背后的故事,做大輿論監督的影響力,從而引導輿論。
4 傳統媒體和自媒體融合發展的注意事項
無論層出不窮的自媒體帶來的沖擊多大,傳統媒體都要堅持自身的報道特點,實現內容創新、模式創新、手段創新。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以深度的策劃深化新聞報道。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新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和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成為了傳統媒體深化發展的金鑰匙。第二,要注重自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雙向互動。傳統媒體記者不僅要將采訪的內容在自家媒體刊播,還要很好地利用“微媒體”加以跟進,實現與自媒體的交流互動。
這其中要注意一下幾點:第一,新聞采訪要接地氣,落實“三貼近”原則,深入采訪,找尋真正的事實。第二,語言要與時俱進,要學會新語詞,用大眾熟悉的語言說新聞,摒棄公文式教條語言。第三,保持客觀公正。要在新聞紀律的約束下做新聞,不能被自媒體牽著鼻子走,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做事實的記錄者,不做網絡新聞的跟隨者。
參考文獻
[1]張彬.對“自媒體”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傳媒,2008.
篇2
自媒體時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我們傳統的信息傳播形態進行了全面的顛覆,也在最快的速度內擁有了最龐大的受眾群體,對社會的輿論產生了非常有意義與價值的影響。何為自媒體時代,其主要指的就是以個人傳播為主的媒介時代,具體來說,就是每一個人手里都有一個麥克風,每個人都享有消息的權利,再形象一點,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是記者,都是新聞的傳播者,這種媒介基礎得以持續生存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著顯著的自主性和交互性特征,非常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與現代社會人的生存需求。在這樣的模式下,新聞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傳媒生態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轉變。以下是我結合自己多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就當前自媒體的格局特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自媒體時代輿論格局的特征
網絡熱點聚焦現實不公平之處。其實,在微博沒有像現在這樣被得以廣泛使用之前,我們國家就發生過很多的網絡事件,在網絡空間當中出現了很多現實社會當中發生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現象,針對此類現象,網絡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集體的輿和譴責也就是網絡的力量成為了促進此類事件得以公正解決的重要動力,這類事件一直延續至今,仍然是非常具有社會輿論影響力的重要話題。
微博使得網媒成為了輿論的發源地。眾所周知,因為受到采訪權的限制,絕大多數的網絡媒體所涉及到的新聞信息都是以轉發的形式為主,在之前的社會事件當中,其發揮的主要作用可以用“發酵”來形容,但是,伴隨著微博的誕生以及廣泛的應用,這樣的局限性格局被徹底打破,微博憑借其自身快速、短小、開放的傳播優勢在網絡媒體中異軍突起,成為了我國輿論當之無愧的發源地,我國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也通過微博的方式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傳播自己的思想,成為了輿論的重要導航之一。
新舊媒體互動,大大增強了輿論的影響能力。新媒體雖然有著舊媒體無可比擬的強大優勢,但是,新媒體還是需要舊媒體的支持,當前社會當中任何一個輿論熱點,都需要新舊媒體的互動與配合,輿論熱點經過網絡的充分發酵之后再經過傳統媒體的報道,便會進一步深化或者強化此公眾議題的性質,其輿論影響力自然也會隨之得到有效的提升。
網民的自主性與參與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自媒體時代,倡導的是自由的理念,言論的自由,大大提高了廣大網民的自主性,他們不僅僅會積極主動地對某一些社會事件進行關注,甚至還會為自己設置議程,為傳統媒體設置議程,提供報道指南等等。
如何科學地看待自媒體的發展
眾所周知,自媒體是一個集自由、平等、開放與一體的發展平臺,在自媒體中是不會涉及到太多的制約性的。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同時也是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曾經提到過:
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這一說法,并把執行這一任務的人稱為“把關人”。按照這個理論來分析,在自媒體未來發展過程中,把關人應該是由以下主體來共同構成的:
自媒體的信息者。在上文中,我就已經提過,我們每一個人手中都掌控著一個麥克風,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自媒體的信息者,都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證自己所發出的每一個信息都是真實、可靠的,當然,這需要依賴的是我們每一位網民自身的高素質,因此,我們必須要強化自己的主人翁意識,認識到自己對于這個社會的責任,強化我們自身的正義感。
廣大網民。在傳統的媒體時代,主要的傳播媒介就是電視、報紙、廣播等等,我們作為受眾只能是在被動地等待消息,被動地接受消息。但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們不再是處于被動的地位,而是有了篩選和過濾信息的能力,網民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分享和收藏自己有興趣的信息,隨意剔除其他自己不感興趣或者垃圾信息。但是,受眾必須要保持該有的理性,在有些時候,也不能夠完全憑借自己的個人喜好來對信息的性質進行判斷,也不能肆意判斷信息的好與壞、對與錯,而是要學會站在大眾的角度和立場來思考和分析問題。
平臺。現階段,自媒體的平臺是非常豐富和多元化的,諸如騰訊、新浪等等平臺都推行了“實名認證”以及“名人認證”,也會有一些手機平臺的編輯推送功能等等,都在推動者自媒體朝著一個科學正確的方向發展,但是,其中還會有一些平臺上面出現被禁視頻和被禁文章等等,平臺會根據相關規定禁止某些信息的傳播。
篇3
2、去年以來很大的一個現象是傳統媒體人紛紛下海經營自媒體,專業化的寫作能力,可以讓他們獲得很滋潤,據說已經有好多自媒體年收入都已經過了百萬,甚至已經有人喊出了顛覆媒體的就是自媒體,但這顯然是太高估自媒體的力量了。一個人的思想、內容和采集能力畢竟有限,魅力人格的輻射范圍也是有限度的。所以,自媒體的商業化其實并不樂觀。?
3、商業化的前提是,有標準化的和可復制的產品,而自媒體的個人化特征,天然決定它的產品是非標的,產量是有限的。最近有不少自媒體獲得了投資,但我相信投資者看重的不是自媒體有限的媒體價值,而是希望借助它的媒體價值,進入到行業中去形成產品和服務。?
4、即使是像羅輯思維這樣出名的自媒體,它的商業化還處在實驗當中。社群商業是一個很好的說法,但之所以要冠上社群商業這個說法,正因為自媒體沒有產品,它的產品就是自媒體背后的那個人。羅輯思維已經算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標桿了,大部分的社群運營者,最后會把自己運營成鳳姐,運營成芙蓉姐。?
5、馬佳佳是很火,但她的產品就是她自己,另一個崛起的草根明星而已。?
6、自媒體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就其媒體性而言,可能就是它的高點了,下一步如果不能借助前期的媒體影響力,建立落地的產品和服務,其前景也就這樣了。所以,作為自媒體人,千萬不要被一時的影響力沖昏了頭腦,以為自己真的可以一呼百應,涕淚交加于粉絲的熱情,以為移動互聯網真的就可以輕松干翻老家伙,以為自己就可以重新改寫商業的規則。要不了多久,你終究會發現,商業還是商業,實力還是實力,移動互聯網的窗口期非常短暫,你只有在這個有限的窗口期里迅速建立產品和服務的壁壘,才有下一步續命的機會。?
7、互聯網思維只是針對傳統行業的人而言才有意義,因為他們大部分人還是把產品等同于功能,把商業模式等同于交易,把傳播等同于廣告,把管理理解為掌控。但是,互聯網思維仍然離不開產品,離不開傳播,離不開交易,也離不開管理,只是,這些內涵需要深層次的挖掘,比如要將產品理解為體驗的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就貫穿了功能、服務和平臺者三個層面。當別人將功能免費而你還死守著功能的交易價值的時候,就會死的很慘。?
同樣的道理,自媒體如果到現在還死守著自己的媒體價值的時候,就好像是和別人在功能上死磕,最后連自己怎么死都不知道。?
當然如果你只想做一個自媒體,只想自得其樂逃離朝九晚五,那是另外一回事。?
8、在我看來,微信公號這波自媒體的機會已經過去了,現在再來做,意義已經不大,除非你是把它當作公司的主頁,如果沒有獨特的內容,那么基本上是很難建立影響了,而如果沒有影響,那就不叫自媒體,那是產品主頁。?
篇4
從口頭相傳到文字傳播,從大眾傳媒到分眾窄播,傳播媒體的更新改變著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方式,進而影響著生活的狀態與文化的形成。如果說大眾傳播以點對多的方式實現了形式上接受信息的平等、極大地擴展了信息傳播的范圍,卻忽視了受眾個性化需求的滿足與信息源頭控制的潛在單一性,那么建立在網絡傳輸特點基礎上的數字媒體的出現,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作為新世紀以來迅猛發展的媒體技術與文化產業,數字媒體至今沒有明確的范圍界定與概念解析。綜合國內研究專家的分析我們可以將數字媒體的獨特性質總結為以下幾點:(1)元素化:數字媒體是由各種不同的元素組成,它只有格式的區別。(2)互動性:信息在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流通,數字媒體是以網絡或者信息終端為介質的互動傳播媒體。(3)智能化:數字媒體是軟件化的元素組合,可以按照自動或人的指令操作。(4)文化的簡潔化:傳統的媒體需要我們在文化和經濟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數字媒體更容易被接受。
基于數字媒體的性質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特點,才有了其形式上的不斷拓展,不斷滿足我們對于信息的需求。目前比較常見的數字媒體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IPTV、數字電視、移動電視等。
從數字媒體多樣的形式不難看出,由于數字化的技術特點,數字媒體更為便捷,可以無地域性地觸達,實現無時無地不存在。同時,數字媒體的受眾在接受媒體信息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主動性,在大量的信息中摘選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制造信息,從而形成了流動性和隨意性的特點。
數字媒體在當下的信息爭奪中顯出其優勢。近一兩年大熱的“微博”,就是對數字媒體優勢的一個很好佐證。“微博”是博客的衍生品,最早出現在網絡媒體上,以其短信化的風格方式得到了眾多網民的喜愛。隨著手機上網功能的不斷普及,“微博”逐漸成為了手機媒體的寵兒。從“微博”來看數字媒體,它給我們所帶來的是一個“全民記者”的時代,它充分體現了數字媒體的自媒體性。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的來源更加廣泛,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
不難看出數字媒體在很多方面搶了風頭,但卻并不能簡單地用“取代”來形容。數字媒體同樣也具有不及傳統媒體之處,雖然數字媒體可以在時間上搶占先機,但是對于信息的完整性、連貫性以及對于信息的深度挖掘是不夠的。這也正是當下媒介環境中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從媒體發展的外部形態來講,傳統媒體也在不斷擴展自己的發展方向,建立自己的數字媒體平臺。如《紐約時報》在報社平面媒體那層樓開辦了一個電視臺;BBC也開辦了自己的電視臺網站;中央電視臺也開辦了自己的網絡平臺。這樣不僅使受眾更加詳細地了解到傳統媒體的信息內容,而且還實現了信息內容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時從受眾的角度來講,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媒體平臺的拓展所帶來的也是自身受眾范圍的擴展,受眾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到傳統媒體的內容信息中。
篇5
新媒體的挑戰與傳統媒體的創新
自從1998年聯合國在一份文件中將互聯網稱為“第四媒體”之后(學術界對“第四媒體”的稱謂有不同意見姑且不論),人們約定俗成地將媒體分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媒體。隨著信息和傳播技術的發展,新的媒體還會不斷出現,手機的發展,已經有人將其定義為“第五媒體”。隨著技術的進步,將來還會有第六、第七、第八,乃至第N媒體嗎?
那么我們今天討論的新媒體應該如何界定呢?在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所謂新媒體是基于數字化的雙向互動的多媒體信息傳播平臺。或者可以說,今天我們討論的新媒體和與之相對應的傳統媒體的區別就在于,從技術上說前者是數字的,后者是模擬的;從形態上說,前者是多媒體的,后者是單一媒體的;從傳播方式上說,前者是雙向互動的,后者是單向的。①
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特別是近代,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變化都與信息和傳播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我們傳媒人是對新生事物最敏感的一部分人,因為我們本身就是社會的守望者;我們的傳播手段本身就是信息傳播技術革命的產物,而且在信息技術革命和數字化浪潮中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計算機激光照排系統和平版膠印就開始逐步代替400年以來占統治地位的鉛排和鉛印,從而使報業告別了鉛與火,進入光與電的時代。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報業內容生產和經營管理開始全面數字化,報社的新聞采編、資料檢索、稿件(圖片)傳送,衛星傳版等都在一個數字化平臺上完成,今天報紙內容的生產已經告別了傳統方式。而作為電子媒體的廣播電視,與數字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性,目前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節目內容的制作方面,音頻、視頻都可以在數字狀態下采集、記錄、復制和加工處理,并進行地面、有線或衛星傳輸。②雖然今天報紙內容主要還是通過紙張來呈現,廣播電視節目主要通過模擬技術發送和接收,但是各個傳統媒體都有了自己的網站,從而在互聯網上得到了延伸。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媒體也成為報紙、廣播、電視的新的載體。受眾只要具備接收終端,隨時隨地獲取傳統媒體的信息已經成為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媒體已經開始了與新媒體的融合。
新媒體:信息終端的革命
對于廣大受眾來說,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新媒體”就是信息接收/發送終端,目前最主要的就是聯網計算機和手機。
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和共享的平臺,如果從“冷戰”中用于軍事目的的ARPANET算起,有近40年的歷史了。今天的互聯網已經延伸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全球互聯網用戶已超過10億。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統計,截至2006年底,互聯網用戶已占世界總人口的17.4%,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更是高達58.6%。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國(不包括臺、港、澳地區)互聯網用戶總人數達到1.62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12.3%,雖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10.2%),由于中國人口眾多,網民的絕對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對于成千上萬的網絡用戶來說,計算機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終端。只要有聯網的計算機,就可以自由、便捷地接收和發送信息。
而手機這一原本主要用于語音通話的人際通信工具,一旦與互聯網結合,便具備了大眾傳播的功能,并且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通過手機不僅可以通話,還可以收發短信、瀏覽網頁、閱讀新聞、收發E-mail、游戲娛樂、訂購商品與服務等等。手機不僅僅是現代通信業的代表,而且越來越成為通信與計算機技術相融合的產物,并已經成為網絡媒體的延伸與組成要素。③近10年來,手機的普及甚至超過了互聯網。據國際電信聯盟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球手機普及率為41.0%,其中發達國家高達90.9%,發展中國家也達到了32.4%。中國人口眾多,也是世界手機用戶第一大國。據我國信息產業部統計,截至2007年9月,全國手機用戶超過了5.23億。
表一:中國手機用戶的增長(1995-2007)
在中國,使用方便、資費較低的短信已經成為許多手機用戶常用的溝通方式。特別是從新世紀開始的頭兩年,手機短信在中國迅速發展,出現了“井噴”現象,人們開始關注手機的媒體功能。
表二:中國手機短信的增長(2000-2006)
進入新世紀以來,互聯網的功能也大大增強,原來互聯網主要應用之一的USENET用的人已經不多,原來的BBS已被基于WEB的論壇所替代;年輕一代更熱衷于MSN和QQ等即時通信工具;用戶通過P2P技術自由交換音頻和視頻內容而樂此不疲。最早作為商業概念提出的Web2.0已經從抽象的概念轉變成為切切實實的網絡應用,并使越來越多的用戶從中受益。其中影響最廣泛的是博客。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自2002年以來,博客在中國大陸增長了30多倍,截至2006年8月底,中國的博客空間量達到3374.7萬個,博客作者(blog g er)達到1748.5萬人,其中活躍博客作者769.4萬;中國網民中,超過60%的人瀏覽過博客,博客讀者達到7556.5萬人,其中,經常閱讀博客的活躍讀者5470.9萬人;對博客行為動機的分析發現:博客正被越來越多的作者用來傳播個人觀點,博客作為自媒體的屬性越來越明顯。④目前,傳統媒體在數字化的進程中都遇到發送問題,就是如何將數字化的內容傳遞給受眾。MP3、MP4和iPod等便攜式數字化接收終端雖然在年輕人中流行,但它們主要是娛樂工具,而大多數受眾還是通過模擬終端接收信息。比如廣播電視的接收機基本上還是模擬的,而目前正在大力推廣的“機頂盒”模
式僅僅是數字電視發展的一個過渡方案,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廣播電視還有待于數字接收機的普及。對于歷史最悠久的大眾傳播媒介―――報紙來說,因其方便閱讀、方便攜帶,更因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而經受了種種挑戰,發展至今。今天的報紙開始與新媒體結合,報紙的網頁和手機報成為新的呈現方式,但網頁不便閱讀、攜帶,手機報則容量有限,二者都不能充分發揮報紙媒體的特長。在這種情況下,“電子紙”
篇6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自媒體;現狀;運營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2-0016-02
2011年,微信這一推出以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信息通訊的網絡社交平臺由騰訊公司首次推出,迅速積累了大量的粉絲用戶,并成為網絡媒體用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移動通訊工具。2012年8月,微信公平臺創立,成為個人、企業、機構等主體傳播信息和聚集粉絲的重要手段。其中,以個體戶經營的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在此番潮流中孕育而生,不斷發展壯大。“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曉松奇談”是眾多自媒體微信平臺運營較為成功的案例,通過它們的發展狀況,解析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策略。
一、微信公眾平臺的相關概念
微信公眾平臺是公眾號運營者與訂閱者之間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融合方式進行信息交流和互動的網絡社交運用工具。它成為個人和企業信息和吸引客戶的橋梁和紐帶,是受眾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實現用戶的自媒體聯動。
按其推送內容細化,微信公眾平臺分為新聞資訊類、文化教育類、電子商務類、公共服務類、娛樂休閑類等多個領域,根據受眾的信息需求,實現內容的分類精準推送。根據微信公眾平臺運營機構的類型,可化為企業類、團體類和個體類三大塊。企業類微信公眾平臺主要以商業企業為主,主要目標是針對客戶群體推送產品服務和進行品牌營銷,其利潤是主要動力。團體類微信公眾賬號的運營機構為媒體機構、政府機構和社會團體。媒體類微信公眾號依托傳媒機構豐富的內容資源,活躍在微信公眾平臺中,為廣大用戶帶來大量的新聞訊息。政府機構主要政務信息,為人民提供服務,內容較為權威。社會團體微信公眾平臺專門為社員提供相關信息,實現團體內部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個體類微信公眾號以個體戶為主持方,是微博社交媒體平臺并駕齊驅的另一網絡自媒體平臺,內容以自創為主,有著獨特的風格,其粉絲群往往因為相同的興趣和類似的社會背景而結合一起。
自媒體,也稱“個人媒體”,是由具有獨特風格的個人或者小團體創建的媒體傳播平臺,有著私人化、自主化和平民化的特性,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公民通過自媒體載體自身相關的最新消息,較為典型的平臺有博客、微博、論壇、微信等。本文主要分析個體類微信公眾平臺,結合實踐,對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提供合理建議。
二、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現狀
2011年,騰訊啟動微信,短短兩年內用戶達到1.9億,根據騰訊官方數據表明,截止2016年3月微信月活躍用戶達6.5億。2012年8月,微信公眾號上線,大量的企業紛紛推出公眾賬號,實現與用戶線上線下互動。與此同時,一些專業媒體人從傳統行業遷移,以微信平臺為載體,自創公眾號。騰訊公布2016版《“微信”影響力報告》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匯聚的公眾賬號超出1000萬個,而個體微信賬號為27.3%。
其中,以羅振宇創辦的自媒體公眾號“羅輯思維”獲得巨大成功,2015年10月份市場價值達到13.2億。許多自媒體公眾賬號如雨后村筍般發展起來,運營較好的公眾號有“吳曉波頻道”、“曉松奇談”、“云科技”、“熊貓自媒體聯盟”等。 “吳曉波頻道”是國內首檔財經脫口秀節目,自2014年開播以來,就收到大量粉絲的喜愛,其微信號推送的文章閱讀量達到10000次。高曉松與愛奇藝聯合打造的網絡文化類節目“曉松奇談”于2016年首次上線,創下10小時播放突破100萬的收視紀錄,吸引了大批粉絲的關注。不難看出,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迎來了春天。這些自媒體公眾賬號能夠在眾多紛紜的微信公眾號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家追逐的對象,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獨創內容吸睛,用情感共鳴圈住粉絲。“羅輯思維”主辦人羅振宇以一個文化人的視角,采用60秒語音和微信文章結合的信息傳播方式向大家解讀社會文化議題,內容涵蓋人生態度、歷史文化、政治理念和經濟管理等過個方面,用趣味的理性主義將話題由淺至深,層層剖析。它還以書本推薦的形式,向受眾分享知識點和價值觀,與羅老師類似的社會知識精英和志同道合之士產生情感交流與共鳴,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知名財經媒體人吳曉波建立的公眾號“吳曉波頻道”以專業、獨特、理性的觀點提升內容的魅力,通過開辦書友會欄目增強用戶粘性。網絡脫口秀“曉松奇談”在微信公眾號走紅,有知名人高曉松主講,引經據典,講歷史談文化,滿足用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二,目標客戶細分,用互動開發社群力量。在數字化時代,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向小眾化、個性化方向發展。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依托PGC模式和PUC模式,產生內容的獨特性,品牌定位清晰,吸引了一批具有相同背景和認知的高忠誠度粉絲。“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曉松奇談”作為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脫口秀節目的“三劍客”,都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主義,以知識精英分子的身份講解歷史與實事結合的社會議題,分享自身的價值觀和社會觀,引發一批80后、90后文化人的共鳴。社交媒體用戶通過信息溝通,獲取人際資源,搭建強關系鏈,創建虛擬社群,體現自我價值和提升認知高度。“羅輯思維”招募會員,“吳曉波頻道”創辦“思想食堂”欄目,都在搭建一個具有高度認同和深度信任的成員社區,一方面滿足他們的信息獲取需求,另一方面實現他們的精神體驗和分享價值觀念,建立用戶與用戶之間的聯系。
其三,多樣化傳播,開發多渠道平臺。在多媒體融合時代,多樣化傳播方式被眾多的媒體平臺使用,實現受眾信息獲取的效率。微信公眾平臺發揮技術優勢,能夠及時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的信息內容,拓展用戶信息接受方式。“羅輯思維”采用60秒語音服務,引發訂閱者的興趣,并推出相關微信文章,滿足用戶的求知欲和體驗感。“曉松奇談”與愛奇藝聯袂,依托這一視頻傳播載體,主要以視頻的形式向受眾講解內容。以“羅輯思維”為代表的自媒體公眾號能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應,并不僅僅依靠微信公眾平臺這一自媒體傳播載體。“羅輯思維”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主要陣營,并結合手機客戶端、媒體網絡平臺,開辦微博,四箭齊發,牢牢鎖定目標群體。
其四,配套盈利模式,發揮眾籌模式優勢。目前,微信公眾賬號盈利的模式有四種,分別為廣告盈利模式、商品交易模式、會員繳費模式和會員服務模式。廣告盈利模式是較為傳統的收益形式,通過廣告消息獲得報酬。商品交易模式將粉絲轉換為消費者,通過微信公眾品臺搭建的商城進行產品買賣,獲取一定的資金。會員繳費模式是自媒體微信平臺的盈利模式創新,通過招募會員,收取相關的費用,從而為客戶提供服務,發展社區經濟。當自媒體微信賬號擁有一定的粉絲量和影響力,就可以為會員提供相P的產品服務,得到收入。大量的自媒體微信平臺綜合利用這四種盈利模式,實現經濟收益。“羅輯思維”開展眾籌模式,以微信公眾號為平臺,與一些企業開辦創意項目或公益活動,向社會籌集資金,典型的案例有“賣月餅”活動。
三、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策略
再近3年時間里,火了一批自媒體微信公眾號,不少個體紛紛進軍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短時間內出現了大量的個人為主體的公眾號。然而,能將微信號做到一定影響力并盈利的公眾號卻屈指可數。在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的現階段,面臨著如下的問題。第一,個體經營的微信公眾號蜂擁而至,競爭激烈,同質化現象嚴重。“羅輯思維”獲得成功,一些個體微信公眾號紛紛效仿,高度雷同的信息產品和服務未能給受眾帶來新的體驗,無法贏得用戶的關注。第二,個性化的內容產品是自媒體微信號獲取粉絲量和提高關注度的重要因素,一些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急功近利,內容缺乏深度和可信度。第三,由于微信公眾平臺發展時間較短,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缺乏規范性,作者的版權未能得到保障,受眾的權益無法得以體現。個體微信公眾賬號要如何茁長成長并獲得持久生命力,要合理實施其運營策略。
1.個性原則,差異化經營。自媒體微信公眾號要找準定位,發揮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在這個領域成為佼佼者,將內容深耕細作,采用文字、圖片、視頻融合的信息傳播方式,博得更多粉絲的關注和追捧。體現個性原則,建立品牌效應,受眾在眾多的微信公眾號發現你,喜歡你,以差異化經營占得一席之位。
2.互動原則,以用戶為本位。粉絲量、閱讀量、點擊率、評論數是衡量微信公眾號效果和價值的考量因素,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產生效應,離不開用戶的參與與體驗。無論是“羅輯思維”、“曉松奇談”,還是其他類別的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受眾的反應時刻都決定他們的生存狀況。充分重視受眾的需求,具有用戶意識,讓用戶參與進來,建立緊密聯系,發揮他們的力量,才是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成長的動力。
3.利益原則,打造盈利模式。經濟基礎能夠為微信公眾平臺提供更多的資源,是其生存與發展的財力支撐。在微信公眾平臺中,找到一個合理的盈利模式,既能為個體提供收入,又能滿足用戶的體驗服務需求。
4.法律原則,保障雙方的權益。升級微信公眾平臺,加強內容管理,加大監管力度,規范操作程序,完善法律制度,積極打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綠色網絡生態環境,維護微信公眾號主體的利益,保障用戶的權益。
四、總 結
縱觀幾年來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狀況,既面臨著挑戰,也面臨機遇。在蕓蕓眾生的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中,開墾新的土地,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作出思考,每一位自媒體微信公眾號主體實施可行的運營策略。
參考文獻:
[1] “微信”影響力報告[R].企鵝智庫,2016.
[2] 鐘新.脫口秀的傳播效果及其形成要素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1999.
[3] 朱曉鳴.微信自媒體是個半成品[J].中國傳媒科技,2013(10).
篇7
【關鍵詞】超現實主義自動性數字媒體藝術
數字時代改變著人們對生活各個方面的看法和認知。在數字媒體的巨大影響下,新的藝術形式、不同的呈現方式層出不窮,媒介與媒介之間的定義被不斷模糊和拓展。當代藝術家也正在積極響應數字技術的發展和變遷,不斷地針對各種數字技術進行探索和實踐,擁抱數字技術發展的成果。那么,自動化的概念在數字時代是如何應用的呢?自動化的概念和數字時代的關系是怎樣的?自動化的概念還有必要存在嗎?本文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一、超現實主義和“自動化”的發展背景
超現實主義革命的起源是達達運動。在超現實主義的發展歷史中,有兩個突出的群體,即無意識和超現實主義。這兩個群體是由于Breton、FreudandJung對無意識理論的兩種不同的解釋而產生的。而自動化的概念就是藝術家通過對無意識的不斷探索而產生的。“自動化”一詞通常指的是一種下意識的繪畫技巧,畫家允許其潛意識來控制,例如威廉阿納斯塔西(WilliamAnastasi)的口袋畫。在他的實踐中,他將幾張紙折疊成8個方塊,使它們小到可以放進口袋,他把手伸進口袋,由此產生的不規則圖形就是他的作品。當他認為一個小方格完成的時候,他就會把紙重新折疊,創造一個新的空白表面繼續繪制。藝術家將其描述為“無視力”的活動,這種活動可以讓藝術家在注視乘客或觀察移動的火車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自動化根據語境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定義。在心理學中,自動化的意識行為是對意識的抑制,而促進激發潛意識的活動。許多致力于自動性的藝術家宣稱,圖像不應該被“意義”所累,它應該是直觀的,注重分析情感和感覺。自動繪畫的視覺體驗與抽象藝術有許多相似之處,“自動主義是一種抽象形式。”安德魯馬松(AndreMasson)的畫作經常被用來說明自動性的概念。他對無意識的想法非常有興趣。為了回應抑制意識的想法,他強迫自己在非常嚴格的條件下工作,使用藥物或者長時間不吃不睡地工作。他相信這會使他的藝術更接近他的潛意識的機制。藝術家早期的嘗試大都基于通過某種活動從而達到生理上的限制而激發潛意識的想法。
二、自動性——一種隨意的活動
人們對自動性的總體印象往往與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和他們的大型藝術作品有關。這些作品讓人們以為應用自動化的概念只有藝術家才能完成。然而,實現自動化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例如,讓筆在沒有特定意圖的情況下流動。就像戴維麥克拉根(DavidMaclaGan)所說的,“自動繪圖是一種更戲劇化、更廣泛的創作模式,在一種恍惚的狀態進行。就像涂鴉一樣,那些參與其中的人不一定是受過訓練的藝術家,但結果是驚人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動性更像一個玩具,它包含了人的無意識、手、紙和筆,它的目的不是為了表現什么東西,而是為了休息,或者是像孩子做游戲一樣。”自動化的某些特性也被應用到概念藝術(概念藝術是一種插畫形式,用來在電影、視頻游戲、動畫或漫畫書中傳達一種想法,可以是關于電影或者游戲中的場景或者角色)的創作過程中。為了克服面對白紙的恐懼,整個過程就像在運用無意識自發產生的迷宮中尋找出口一樣。創作者不斷變化筆法,改變作畫的材質和方式,試圖尋找一種無意義的形體。然后在這些無意義的形體的基礎之上尋找有意義的造型,把它們變成武器、人物、動物等。在傳奇概念藝術家斯科特羅伯遜(ScottRobertson)的教學中,“快樂的意外”(happyaccident)一詞經常被強調,這與自動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是指使用各種數字技術來發現有趣的意外形狀,然后通過觀察形狀和特定的創作意圖進行結合,從而創作作品的形式。這個實踐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把無意識看作是一種把想象力視覺化的工具,這種工具讓藝術家把創作初期的艱難幻化成一種游戲,進而讓藝術家放松下來。像自動化主義畫家奧斯汀奧斯曼(AustinOsman)所說,一個潦草扭曲復雜的草稿,可以是一個成熟創意的孵化器。人們利用無意識為意識創造一些視覺暗示,就像在混亂中尋找秩序的過程一樣。這樣的想法很像觀云或者畫天這樣類似的游戲。有時,天空中的這些圖像確實讓人感到驚訝,一會兒形狀像大象,一會兒像鳥類或者魚類,而且,這些形狀將被扭曲變形,創造出一些有趣的視覺體驗。這些扭曲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形狀富有美感,可以激發人們的想象力。通過觀察分析自然而然產生的形狀,人們還可能會發現隱藏在個性中的事實。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精神錯亂”(Pareidolia)的心理測試。人們很少聽說過它,但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測試的建立者認為人們在看到或聽到一個模糊或隨機的圖像或聲音時所作出的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儲存著重要的信息。這種信息十分真實,往往可以解釋人們內心深處潛意識的想法。觀察云或者觀察土壤和Pareidolia測試具有很多類似點。相似之處在于,他們在部分過程中使用了自動化的概念,更像是一種部分自動行為。無意識思維將是一個重要的部分,但也是一個很小的部分,就像自動化對概念藝術家創作的意義一樣,不是絕對的無意識,而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一個點。換句話說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切換的活動,這被稱為部分無意識,顧名思義,就是無意識在整個創作或者行為活動中扮演角色或者在整個體驗中充當元素,但是作品中也會有人的意識存在。
三、數字模擬與自動化
在數字時代,鏈接現實和虛擬的便是編碼和算法,現代數字技術將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一系列標準化的數字序列,這意味著媒體之間的障礙變得越來越模糊。在虛擬的世界中整個自動化的概念也在悄悄隨之改變。卡爾西姆斯(KarlSims)的項目被命名為“基因圖像”(geneticimages),在這個項目中,訪客可以與裝置互動,參觀者可以選擇更有吸引力的圖像,然后選擇的圖像可以存活下來,生成下一代,這一過程是對自然選擇進化過程的模擬。在這次的人機合作中,人們根據自身的審美準則來選擇可以留下來的圖像,而電腦則提供它們強大的計算能力創建復雜的紋理。卡爾讓觀眾的決定成為在這個互動項目中找到“快樂的意外”或“機會”的不可控制因素,最后作品可以有成千上萬不同的結果,場面十分壯觀。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在虛擬世界中再造現實的過程,也就是模擬能力提升的過程。來自現實世界的風、碰撞、沖壓,已經成功地從物理數據轉化為數字數據,在虛擬世界中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和動態模擬。因此,數字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一種新的語言,可以被翻譯成我們所熟悉的語言,但是它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在科恩(Cohen)的項目中,他設計了一個名為AARON的程序,該程序會幫助他找到意想不到的圖形。他反對那些認為數字技術讓藝術同質化的觀點,“這不是大多數人所描述的創造藝術。”但為什么不是呢?AARON為什么相比人類缺乏創造力?僅僅是因為它是人類制造的嗎?按下按鈕,在處理軟件中改變參數,會得到一個固定的結果。根據數字工具的工作流程,一些人開始懷疑數字媒體的靈活性,他們指出數字軟件是同質化的藝術領域。藝術是抽象的、表達的、文化的,它取決于心情、細微差別和情緒——這與人們認為計算機具有的理性、邏輯性截然相反。相比之下,持相反觀點的人認為,創造力并非只有人類擁有,但它是人類智慧的標志之一。如何定義一臺機器是否具有思維能力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爭論的開始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當時諾伯特維納(NorbertWiener)指出,數字計算機的出現讓人們開始思考人與機器之間關系的問題,這值得以科學的方式進行探索。在這個領域,許多研究人員發表了不同的文章來定義人工智能的生命特性。在諾貝特(Norbert)的《控制論》一書中,他定義了任何有機體或生命體的三個主要因素,即溝通、控制和反饋。有生命的機器和普通機器之間有一個相對權威的分界線,那就是機器是否能通過“圖靈”測試,這個測試由計算機先驅艾倫圖靈命名。他說,如果一臺電腦通過了測試,它就可以被理解為在思考。事實上,有一個模擬13歲男孩的電腦程序已經通過了該測試。當機器可以做夢,無意識會發生什么?這會不會是一種絕對的無意識呢?文章稱:“這是機器做夢時發生的事情”,也讓人們重新思考人工智能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文章講述了谷歌開發的AI系統Deepmind獨立完成制作藝術作品的過程和邏輯。這些藝術作品純粹是由計算機程序創建的。這個過程是模擬人類大腦的神經系統,程序中存儲的信息可以被認為是人類記憶。因此,這個過程更接近于我們自己的創造過程。這項技術的未來潛力不可忽視,想象一個不知疲倦的機器不斷地創造不同模式的圖像,而沒有人類的影響,也沒有人知道這個活動的目的。如果技術的發展達到一定的水平,那么自動性的概念會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人的因素會降到零,就會出現一種純粹的自動性。但是,它能被認為是純粹的自動性嗎?或者還有一些東西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到那時針對自動性的新爭論將會被引發。
篇8
關鍵詞:物資管理;煤炭企業;集中管理
作者簡介:秦利娟(1969-),女,河南平頂山人,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物資供應公司副主任, 經濟師,研究方向:物資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32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4-69-02
煤炭企業物資管理改革與發展問題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從多年的發展情況看,我國煤炭企業一直在進行全面的嘗試,推動物資管理各方面的改革,但是在市場經濟下,改革和發展的實踐模式還不成熟,需要全方位地總結經驗,只有找到行之有效的煤炭企業物資管理方法,物資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才能實現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才能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一、煤炭企業物資管理改革方法分析
我國煤炭企業需要改變以往傳統的物資供應機制,需要從采購權和儲備權等角度實施改革,通常需要按照局礦兩級采購模式,采取分別采購、分別儲備的方針,推動煤炭企業物資管理全方位改革。我國煤炭企業在市場經濟模式下物資管理暴露出很多的問題,比如存在采購不透明、采購批量小、物資積壓報廢嚴重等問題,這種傳統的物資管理模式導致效率低、資金占用大、成本高,對企業發展產生了很大的阻礙,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物資管理傳統模式,才能促進煤炭企業全面發展,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1]。在企業采購權和儲備權改革過程中會涉及到權力和利益分配等問題,需要企業與各個部門聯合起來,形成改革的合力,推動企業物資管理利益和權利的分配改革。在改革過程中,需要職工從每一個細節做起,領導需要對員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員工統一思想,最終建立起集中儲備、集中采購、集中配送的新型物資管理模式。
我國煤炭企業物資管理需要不斷優化組織架構,逐步建立供應鏈管理理論和規模經濟管理理論。煤炭企業物資管理需要從組織結構職能和平臺理論角度實施集中管理策略,從而達到物資管理供應集中經營策略,主要是從采購權集中控制和采購資源集中控制角度出發,優化采購信息資源,最終實現采購信息資源共享,對促進企業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煤炭企業物資管理過程中采取規模經濟理論,可以有效減少集中采購、集中配送、集中儲備過程中的流通環節,提高煤炭企業物資管理議價能力,從而達到降低煤炭企業物資管理成本的根本目的,通過供應鏈管理理論在煤炭企業物資管理過程中的應用,可以建立有效的內部物流運行機制,對不斷拓展煤炭企業外部市場產生積極作用,這樣煤炭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為其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奠定基礎[2]。
我國煤炭企業物資管理需要突出集中管理,主要包括集中采購、集中儲備和集中配送。通過集團化物資管理模式推動企業物資管理模式創新,針對礦廠內的物資管理需要按照集中化思想進行全方位管理,把物資管理過程中的材料成本控制管理、使用管理、物資需求計劃管理統籌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物資管理改革需要從物資計劃申請入手,按照物資供應管理部門的要求實施集中儲備、集中采購、集中配送。煤炭企業物資管理過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流,通過完善的網絡技術推動物資管理信息化,物資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物資管理綜合效益,對降低物資管理成本,提升物資管理效率意義重大。我國煤炭企業需要利用網絡手段建立物資管理信息流,對應對突發事件發生具有積極的作用。通過對物資管理的各項策略進行比較分析,建立與優秀供應商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從而能夠有效的堅守各種承諾,建立互惠互利、相互合作的伙伴關系,對促進企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煤炭企業物資管理機制改革問題分析
篇9
【關鍵詞】創意發展數字媒體
在如今知識經濟時代下,創意發展已成為各種產業競爭的核心力量。創意發展數字媒體是通過技術開發人員的創造力、技術水平以及個人天賦去使得數字媒體的發展更具有新意。數字媒體現在已成為了語言、文字與信息傳遞的載體。
一、數字媒體的現狀
數字媒體已成為了目前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傳統的穿暖媒介而言,它具有了傳統媒介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首先,數字媒體的信息更加及時、準確、范圍廣。它是對傳統傳播媒介的一種補充,它不僅具有節約成本、信息容量大、方面攜帶等優點,還能夠為人們生活提供娛樂、休閑,閱讀更加富有色彩。其次數字媒體的到來,已成為了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上升,就需要數字媒體更加凸顯它在生活中的幫助作用,還要追求更高品質的美的享受。但現階段數字媒體仍需要不斷完善,不斷開擴創新,從而促使人類能夠更舒適的在創意性的數字媒體生活中感受生活的愜意。
二、使得數字媒體更加具有創意性的方式
創意發展的數字媒體本質上就是藝術、創新與技術的結合產物。
1.使得數字媒體更加創意性就需要政策支持。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與一個國家的政策是不可分割的。對數字媒體創意性的支持,不僅能夠促進一個國家產業鏈更加完善,還能夠提高這個國家人民生活質量,這也于國、與民都有利的政策。促使數字媒體創意化,國家首先要執行嚴格的技術標準,通過技術標準的壓力來促進有關機構能夠有進行創意媒體研究的動力。其次,提供資金支持。資金的充足是研究項目得以成功的經濟保障。創意數字媒體的研究僅僅具有充足的資金是不夠的,還需要高素質的研究人稱。因此,就需要國家聚集人才,著手技術方面的創意數字媒體研究。2.需要市場的優化配置。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市場交換是通過買賣雙方有特定需求與利潤獲取而產生的。政府首先要規范市場環境,使市場能夠公平、公正的進行買賣。一旦,研究企業發現市場需要創意性數字媒體,那么企業基于市場經濟利益的驅使,就會主動的投入到創意性數字媒體的研究當中,正如現在“蘋果”的發展一樣,它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就是基于市場利潤驅使與企業不斷研究、創新的結果。3.教育的培育作用。教育是教育機構,有目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教育主題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因此,培養數字媒體的創新人才就需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就應該尊重孩子的各種思維、想法,并鼓勵孩子的各種奇異想法。好奇心是每個孩子最具突出性的特點,好奇心的驅使能夠讓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充滿熱情與活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讓孩子僅學到書面上的知識,還應該賦予孩子勇于探索,善于創造的機會,從而喚醒孩子創新意識的起點,為將來的創意思維工作打好基礎。其次,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具有創新思維是不夠的,還應該具有頭腦將創新的想法付諸實踐。創新,既是思維在新,行動在造。通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培養創新的極為重要的步驟。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實行以智力多邊互動為主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的求知能力,讓學生能夠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得學生找出方法獨特、新穎。最后,培養數字媒體研究的專業人才。基于創意發展的數字媒體不僅僅需要的是創新人才,也更需要結合專業技術,在基于具備創新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是極為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數字媒體更加創新性。
基于創意發展下的數字媒體的研究,是對人類社會更加深遠意義的科學技術,它也是未來數字媒體發展的前進方向。因此,我們就應該周全考慮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堅定執行創意性數字媒體的戰略,并等待著,期待著它將給我們生活帶來更具歷史意義的進步。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媒體藝術;全息術;數字化時代;融合
數字化的到來,使我們邁入了“數字媒體互動網絡”的新時代。而虛擬現實、視訊、影像的相互融合,使藝術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具體的分類。但由于人們對藝術視覺效果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這種從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官刺激,使藝術作品已經從靜止向動態轉變,從平面向三維立體空間轉變。數字媒體藝術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推動下,已經不單單是對擁有的真實存在進行表達,更主要的是把大腦皮層中各種幻想進行呈現。即在現實的世界中,展現虛擬的物象,使人們能體驗和感受一種真實的環境。而全息術的日漸成熟,更是開啟了新的紀元,促進了人們對視覺藝術的追求。通過全息顯示數字多媒體藝術作品,觀賞者已經從平面顯示的世界中走出來。通過自身的移動,不再局限于幾個視角,而是對作品給予的視覺沖擊,從360度全方位的進行感受。對于作品所蘊含的內在的藝術思想,更好的理解和欣賞。使虛擬世界中藝術創作者的奇妙構思,能在現實的空間里馳騁和自由展現,給人們的藝術體驗也是全新的。
1.全息術的產生與發展
全息術的應用原理是,以干涉條紋的形式,記錄物體發出的特定光波,并在記錄介質中存儲物光波前的全部信息。當采用光波對全息圖進行照射時,因為衍射原理的存在,而使原始物光波重新出現,進而形成原物體的三維全息物像、逼真而又形象。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開始利用數字圖像,對全息圖進行合成和制作。即在計算機中,輸入攝像機或者是數碼相機記錄的圖像。或者是利用數字圖像技術,合成全息所用的二維圖片,在進一步利用空間光調制器合成三維的全息圖像。這種數字全息顯示技術制作的三維激光全息圖像,真彩色、大視角、大幅面,已經在諸多領域成功的應用。包括工業設計、產品展示和商業廣告。并且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在藝術展示和藝術表演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和二維圖像的視覺效果相比,這些方面全息圖像,是產業化前景的充分展現。
2.全息術與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
技術發展的嶄新成就,就是全息術。而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藝術與技術。借助于互動媒體和網絡技術等多學科技術,進行各個環節的制作和藝術的創作。所以,要想在數字媒體制作和創作中推廣全息術,有效的融合二者,意義非常重大。
2.1 全息元素在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中的應用
數字媒體藝術是取代雕刀和畫筆等傳統的工具,利用數字化的軟、硬設備,在幕布或顯示屏上,對藝術作品進行繪制。而通過融入全息技術,將藝術創作向立體現實空間拓展,它以煙霧和棱鏡為畫布、以光束為畫筆,產生一種美輪美奐的幻境。通過改變作品的形態和創作空間,而變革視角、光影和景深等諸多創作思維。而三位仿真技術原本是在平面顯示的,就應對現實空間的其他因素充分考慮。例如,通過計算全息生成汽車全息影像模型,或是采用雙機拍攝而形成立體三維的全息影像。各類藝術通過充分利用全息術,而形成惟妙惟肖的全息影像,強烈的刺激觀者的視覺感官,并更好地詮釋藝術作品的靈魂。同時,全息術也將藝術家們的想象力進行了擴展,創造出天馬行空、輝煌燦爛的藝術作品。
2.2 數字媒體全息作品即具有一定的技術性,同時還擁有觀賞價值全息技術通過對作品中虛擬真實的營造,對作品中的藝術思想進行著傳達。而不管是現實世界本身就存在的這份真實,還是虛擬想象出來的,為了能讓觀者全身心的投入,全息作品必須具有奪人心魄的光芒,產生動人心弦的吸引力。藝術作品不單單要具有一定的技術,同時還應富有深刻的內涵,這樣才能彰顯勃勃生機。而全息藝術作品的生命力的顯示,不僅需要巧妙地融合藝術思想和全息術,同時還應將更多藝術表現力的形式和元素添加進來。這就要求技術的創作者,不單單要對全息技術的設計技能和應用熟練掌握,同時,還應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藝術修養。所創作的作品不僅蘊含著精湛的技術性,同時藝術觀賞價值也要極強。
3.結語
數字化時代,媒體藝術與全息術的融合,給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但因為我們目前還不具備完善的全息技術,所以在應用和技術上,還存在著諸多的瑕疵,如全息數字3D 電影系統有著過于昂貴的價格,同時在技術和設備上的要求也非常的高等,導致全息技術不能擁有廣泛的應用。如何才能使全息術產生更加真實的效果,這些都是亟待我們去解決的問題。而在未來的日子里,通過更好地完善媒體藝術與全息術,會使人們對藝術家的作品更好的體驗和欣賞,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藝術與技術的完美融合,會使藝術創作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領域,帶給人們全新的觀感和享受。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袁勤勇 . 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一朵奇葩――評《數字媒體藝術概論》[J]. 計算機教育,2013(01).
[2] 盧新亮,仲靜靜 . 數字媒體藝術的文化屬性溯源[J]. 現代視聽,2013(01).
[3] 饒簡元 . 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科定位的探討[J]. 藝術評論,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