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鄉村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鄉村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
云南省加強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工作,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據三農工作新形勢決定采取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云南省通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采取以點先行、典型示范、積累經驗、完善政策、先易后難、逐步推廣的政策,對于扎實推進“數字鄉村”工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關于“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云南省農業廳在關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的通知內容中已經給出了簡要的概括描述:“通過完善互聯網、電腦、數碼照相(攝像)機等農業和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為基礎的農村基礎情況、鄉風民俗、政策法規、政策補貼、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農業生產管理、農業科技、農村財務管理、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標準、名優產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招商引資、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資源環境管理、農村規劃建設、農村疫情檢測防治、氣象、扶貧開發、衛生、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農村經濟社會信息數據庫,建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社會管理服務信息化,采用圖、文、聲、像和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為農民提供及時,高效的信息服務,為各級黨委、政府了解農村基層和新農村建設情況、實施科學決策提供依據。”[1]由此可知,“數字鄉村”建設的內涵實質就是三農的信息化建設。
二、從“數字城市”到“數字鄉村”
1.用“數字城市”帶動“數字鄉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信息化正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運用已經融入到了城市經濟、鄉村經濟及其社會的各個領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發達地區和城市建設發展,而后慢慢過渡到落后地區及鄉村的一個動態過程,是信息時代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如中國信息化發展,首先是數字北京、數字上海、數字廣州等發達城市率先進行科學規劃并進行試點工作,而后才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推開。一般來說,城市以工業化為主,而工業化是工業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鄉村以農業為主,而農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基礎。按照成熟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道路,是先實現工業化,后發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農業,最終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這并不是一個矛盾的過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們不僅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推動工業化發展,建設“數字城市”,同時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農業的發展,建設“數字鄉村”,反過來,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的發展又為信息化提供了建設經驗和技術支持。中國目前數字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同樣得到很大發展的同時,用“數字城市”經驗來帶動“數字鄉村”建設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是一種相互依賴、互為促進的關系,兩者也將共同推動信息化的進程。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將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理解為信息社會的重要內容。
2.“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能互動發展。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是一個全局性的長遠的戰略思維,其核心在于:(1)用數字化手段統一處理城市或鄉村問題;(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3)為建設數字省份、數字國家、數字地球創造條件。具體地說,就是在城市和鄉村的層次上,長遠地規劃區域數字信息的獲取、處理、應用等方面的相關工作,從系統論和一體化的角度來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發展的與數字城市和數字鄉村相關的理論、技術、數據、應用和能力。數字城市與數字鄉村的建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標。目前,應當建立多應用層面的數字化地區、數字化城市或數字化鄉村,能夠更廣泛、深入地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數字鄉村”建設以來,“數字城市”建設同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特別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書記仇和在考察中國電信云南公司時指出:“昆明將建成為‘無線數字城市’,以信息化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毫無疑問,以信息化推進城市數字化和鄉村數字化,是未來各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和方向,同時,城市數字化和鄉村數字化也要將實現地區數字化、省份數字化、國家數字化、全球數字化作為其發展目標,因為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三、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的現狀和問題及成因分析
1.現狀。云南省“數字鄉村”項目從2007年開始起步,到目前為止,云南省數字鄉村工程建設已經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據統計,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傳鄉村視頻文件2 238個,其中鄉鎮視頻351個,完成比例為26%;行政村視頻1 887個,完成比例為14.1%;已完成報表數據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個,完成比例為48.6%;已完成報表數據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個,完成比例為28.8%。另外,數據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紅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臨滄市完成20.3%、迪慶州21.7%、昭通市25.1%。視頻制作上傳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經完成了所有鄉鎮和行政村的視頻制作上傳工作,楚雄州鄉鎮視頻已經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較好,分別完成了61%、44.4%。麗江市至今還未啟動視頻制作上傳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個鄉鎮的視頻,完成比例為0.09%、臨滄市完成了3個鄉鎮和10個行政村的視頻,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個鄉鎮和51個行政村的視頻,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從上面的這一系列數據中可看出,云南省數字鄉村項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僅僅在短短兩年之內,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且其建設力度仍在不斷加大,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增多。但同時也會發現,在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領導不夠重視,目前仍就沒有開展數字鄉村建設,信息化滯后等狀況。
2.存在問題。總體來說,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離保障三農工作順利開展還有一段距離。從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對“數字鄉村”的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尚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難以對全省各地“數字鄉村”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撐;從人員素質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員、電腦設備、電腦操作人員技術不熟練,影響了工作進度,在信息采集過程中,雖然對各村、寨進行了基礎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數量不夠,有的照片規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滿足網頁制作需要。其次視頻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較為專業的人員進行攝像、編輯、配音,編輯還要有相應設備和軟件,而部分地州,特別是貧窮鄉鎮均不具備條件;從工作進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進度較快,已按實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礎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電子版信息表錄入和照片分類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麗江、怒江)進度較慢,基礎信息表、照片的采集還未完成過半,電子版信息表錄入、照片分類保存工作進度緩慢;從建設規劃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數字鄉村建設上的條件、標準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統一、規范的規劃和技術標準難以確立,即使在著手統一規劃之后,也很難盡快達到協調統一;從自身利益考慮,在統一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各地市對本地區的利益考慮得太多,不僅仍然各自為戰,而且顧慮太多,拖拉被動,對總體建設規劃不支持,具體到各村和個人則更不會積極響應,甚至還會抵觸;從應急管理和服務體系角度看,舊的應急體系容易導致重復建設、浪費資源,表現在人、財、物等各方面的重復投入,各地市為了完善本地區的應急機制,往往重復購置一些設備,同時增加一些人員。另外,隨著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不斷出現,現有應急管理與服務體系的問題也越發凸顯出來,不僅變得反應遲鈍和效果不佳,而且還常常發生相互之間的脫節和制約,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應急資源大量浪費,導致應急管理與服務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無疑問,“數字鄉村”的建設其基礎條件取決于信息化發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區信息化程度高,則該地區發展數字化也將相對容易。然而伴隨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的認識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影響和制約信息化長遠發展的因素也日益顯現。對于在云南省數字鄉村初始建設過程中,為何會出現上述一系列相關問題,本文認為這主要還是應歸結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體體現為六個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應用總體上仍處于分散推進階段,體制性、機制仍然存在,電子政務協同服務水平有待加強,社會信息化整體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礎設施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現象比較突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相對滯后,條塊分割的信息孤島問題依然存在。信息系統的標準、相關數據的格式、形態等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發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區間、城鄉間信息化水平差異明顯,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差距”較為明顯;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務的廣泛性不夠,社會化專業服務體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勢群體的信息能力較弱,信息不對稱現象有加劇傾向;第五,信息化“雙刃劍”的負面效應日益突出,信息系統故障、計算機病毒、網絡犯罪、黑客攻擊、不良信息傳播等安全問題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術能級亟待提升。日益嚴峻的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問題威脅著重要信息系統的可靠運行[3]。
綜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數字鄉村”持續快速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只有立足現狀,發現問題,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最后認真把這些問題解決掉,才能強化云南作為全國“數字鄉村”的領頭兵地位,才能為其他省市提供相關的參考標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鑒的價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會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數字云南”的大致輪廓。
四、建設“數字鄉村”的對策建議
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在中國是一個創新,綜觀全國三農工作的開展過程,把三農納入信息化建設,云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對于云南省鄉村數字化的發展就不可能從其他省市借鑒經驗,但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的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電子政務和數字城市的建設無疑都給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基于電子政務平臺建設“數字鄉村”。云南省電子政務工程自2002年開始實施,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基礎平臺也自此開始建設,截至2007年底,全省電子政務骨干網已接入4 344個政務部門,省級各部門依托云南省電子政務網已建及在建全省性專網達44個,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基礎平臺得到充分應用。另外,2007年7月以來,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開門戶網站為龍頭,80個省級部門網站、1 300余個州市政府和部門網站、8 300余個縣區政府和部門網站為支撐的全省政府信息公開網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務和網上審批、交費、辦證、求助等電子政務應用以及實施網上執法監察和效能監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設“數字鄉村”時能很好地應用其已經成形的電子政務平臺,依托云南省電子政務建設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電子政務已有的信息基礎設施資源,相信定會為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數字城市經驗發展“數字鄉村”。云南省“數字鄉村”建設在中國可謂獨一無二,因此,要實現快速發展,就只有摸著石頭過河。但這也并非毫無經驗可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特別是中國100多個數字城市的建設經驗就可作為參考。如“數字北京”、“數字上海”、“數字廣州”、“數字深圳”、“數字杭州”的建設都已經初具規模,其經驗也可謂豐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為了結合電子政務建設的需要和步驟,提出了建設“數字昆明”的設想,并開展了對“數字昆明”建設的前期摸底調研工作,2007年底,“數字昆明”建設啟動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間信息資源數據交換共享平臺擴容項目,并計劃于2008年8月完成。從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過對“數字昆明”的建設,已經總結了一套“數字城市”建設的技術思路,相信對云南省數字鄉村的信息化工作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導作用。所以可認為,在云南省建設數字鄉村時,如能借鑒其他省數字城市建設經驗,把在云南省打造數字昆明的技術、思路,通過修改完善后,直接轉嫁到數字鄉村建設上,進行去粗取精,優勢互補,相信定能促進云南省數字鄉村的快速發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數字鄉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業,難點在農民。“十一五”時期,云南省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作為目標。并認為,全面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云南省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云南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是進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經濟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選擇。正是立足于這一戰略選擇,云南省的信息化發展從電子政務開始,接著打造數字城市而后邁向數字鄉村,以建設“數字云南”為長遠目標,最終構建面向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全數字化信息系統。云南省“數字鄉村”工程規模龐大,所以在建設過程中應重點強調統籌協調,節約物力,即集中全省各業務部門現有設備和信息資源,與國家實施的“金農”、“金水”、“信福”和“三電合一”項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設項目相結合,不搞重復建設。同時,還需運用市場機制,鼓勵企業參與,共同建設農業信息交互平臺,盡最大努力爭取做到使云南省數字鄉村信息庫內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農,讓農民盡快掌握先進技術和市場信息,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不斷完善,從而形成開放的現代化、信息化模式,為云南省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整體性地解決區域、全球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等問題,為解決全球范圍內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建設方案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云南省農業廳關于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的通知內容[EB/OL].云南數字鄉村網,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農業廳“數字鄉村”工程項目實施小組辦公室,全省“數字鄉村”工程建設進展順利[N].數字鄉村快訊,2008-10-28(2).
篇2
一、總體情況
(一)概述
蕪湖聯通積極響應組織部號召,針對第八批選派干部要求,擇優推選張田為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派駐無為市石澗鎮二龍村。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潘玲同志帶隊,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并慰問二龍村七位“光榮在黨5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
(二)完成情況
2021年7月5日,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潘玲同志帶領黨群部主任豐翔,無為市分公司總經理薛良強一行到無為市石澗鎮二龍村,看望駐村干部送去碗筷消毒柜、電飯煲、微波爐、電磁爐;為七位“光榮在黨5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送去慰問金(每人200元);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座談進行工作調研。
二、發現問題建議及原因分析
問題1:駐村工作隊調研走訪工作不足,在切實鞏固脫貧成果方面發揮作用不突出。
產生原因:與村兩委的溝通不夠密切,走訪調研工作不細致。
問題2:村委會各項工作中的數字化、信息化程度較低。
產生原因:缺乏相關數字化、信息化的技術支撐和項目支持。
二、解決措施
1、駐村工作隊在做好“光榮在黨5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慰問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強同村兩委的聯系溝通,多了解村情村貌,提升走訪調研效果。
要求駐村工作隊進一步對進行日常走訪,了解村情村貌,掌握村集體經濟來源,并構思壯大集體經濟舉措。工作隊三位成員應當同心協力,發揮各自單位資源優勢,為振興二龍村早謀劃,早發展。
2、蕪湖聯通加大對二龍村的數字化、信息化的技術支撐和項目建設投入力度,提升二龍村現代化治理水平。
公司將在數字鄉村、平安鄉村建設方面重點關注二龍村,進行常態化對接,援建各類數字化平臺。將提升現代化治理的各類創新業務逐步落實到村。同時將利用公司已有的電子商務運營中心,為村各類農產品拓展銷路,為村民增收致富。蕪湖聯通力爭將二龍村打造成信息化,數字化的示范村!
篇3
關鍵詞:沈陽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在整個社會的公共文化體系構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沈陽市文化體系建設呈現出迅猛的發展趨勢,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比較大的進展,尤其是社區文化的活躍,使得城市基層文化建設登上了一個新臺階。但鄉鎮和村級的文化建設仍然比較滯后,農村的基礎文化設施、活動項目、文化隊伍等,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的文化發展以及農民的需求,加強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是我們迫在眉睫的課題。
1沈陽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1.1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不足。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但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導致沈陽市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都比較高,給人們提供的文化資源比較少。貼近農民和農村生活的產品和服務比較少,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形式很單一,參與對象主要是中老年人。有組織的知識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動很少。其實很多農民非常喜歡閱讀一些農業科技書籍和科技類報刊,但這些書農村的圖書室很短缺。絕大部分農村圖書室圖書的數量不多,有的幾百本,有的幾千本,有些鄉村的圖書館的書籍很陳舊,破損也比較嚴重,翻閱的幾率很小。一些鄉村圖書館里的書籍大部分都是社會捐贈的,或者是扶貧捐贈,農民很難看得懂。很多鄉村的農家書屋只重建設不重管理,服務手段單一,農民很少光顧,農家書屋成了擺設。
1.2缺少人才。人才問題是制約沈陽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沈陽農村既缺少管理人才,也缺少經營人才。縣級圖書館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也不合理,有一部分工作人員知識水平不高,對先進的圖書館管理系統不會操作,對電子文獻和網絡設備的管理和使用也不了解,和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不適應。沈陽有些鄉村的文化館專業人員少,無法對文藝骨干進行培訓,也很難開展業務。
1.3財政投入不足。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關農村文化工作的文件都要求增加農村文化經費投入,明確提出要確保文化事業經費的增長不低于同級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但現在還有很多鄉村達不到要求,財政對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投入很少,圖書館的辦公經費和活動經費都得自籌。有些農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存在“陣地變形”情況。一些公益性文化單位由于沒有經費,常常借助經營和出租房屋來交水電費、維修費等,這減少了主營業務的場地,嚴重影響文化業務的開展。
1.4農村公共義化服務基礎設施對群眾缺之吸引力。由于文化工作者缺乏,人才不中,加之一些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和資金限制等原因,一些基礎設施承載的文化活動要么開展的少,要么缺乏對群眾的吸引力,特別是活動過于單一,缺乏創新這一點對吸引群眾進行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卡拉OK能夠吸引年輕人,但絕大多數村文化大院里沒有相應的設備,或者是沒有專門管理人員,使年輕人推動興趣。兩樣表現的信息資源共享,很多村的國家信息資源共享用的電腦只有一臺,根本無法正常滿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活動缺少傳統文化因素,對農村中的老年人缺少根本的吸引力。而過于傳統青少年又不喜歡。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少,文化基礎設施很難得到充分利用。
2完善沈陽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措施
2.1激活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內動力。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既要出錢又要出力。基層需要主抓服務,政府需要出錢投資文化產業,這才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如果只注重基礎建設,相關配套的服務跟不上,工作還是不到位。現在沈陽市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推動基層文化的發展,這些問題就需要解決,應該把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內動力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保證基層農民的文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得以提高。
2.2增加投入。從沈陽市現在的情況來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最突出的問題是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不足。為了適應市場機經濟的發展,政府應該和民間組織共同承擔起建設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責任,以實現沈陽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為了促進農村公共文化體系的完善,可以建立“地產與文化千分之一互動”共建機制。以省委、省政府政府為主導,出臺相關政策性文件,具體內容為:省、市(縣)、鄉鎮,在做政府性建設工程、房地產開發、建設居民小區的投資總額以及居民購買住房所繳納契稅中提取千分之一的資金用于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
2.3擴大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供給。實現圖書館聯盟是現代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圖書館聯盟主要是實現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所以,政府應該在數字資源上增加投入,引進人才,促進數字資源平臺的開發和建設,借助網絡實現數字資源平臺的對接,讓廣大農民讀者受益。當然,這需要鄉村有網絡,有電腦,才能實現數字的共享,才能為農民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務。這需要一批專業素質比較高的管理人員,建設具有綜合服務的文化站,完善現有的文化管理體制,使沈陽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讓文化站成為各個鄉村娛樂的場所,成為鄉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陣地,進而成為鄉鎮文化事業發展的平臺。
作者:岳紅梅 單位:沈陽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篇4
一、實施閱讀文化培育工程
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以及戶外廣告等各類媒介在培育閱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民閱讀的濃厚氛圍。重點要反映各鄉鎮,各部門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亮點和特色。創新形式,組織人員利用文化“三送”下鄉機會,開展閱讀文藝節目展演,把閱讀文化送到基層,使閱讀理念深入人心。機關工委、婦聯、教育、工會等部門,分層次、分類別向服務對象開展閱讀倡議活動,宣傳閱讀的重要性。加大版權保護力度,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凈化網上網下出版物市場,為健康閱讀營造良好環境。
二、實施閱讀陣地提升工程
充分發揮圖書館全民閱讀主陣地作用,加強現代化、數字化建設,將圖書館打造成集閱讀、展示、教育、培訓和交流為一體的服務平臺。實施農家書屋提升工程示范區建設,推進農家書屋與縣級圖書館圖書的通借通還試點工作。加快推進城鄉閱報欄(屏)建設,合理布局設置報刊亭,在公園、賓館、游客中心等窗口區域開辟書香氣息濃郁的閱讀空間。加強數字閱讀服務內容建設,集聚優質閱讀資源,傳遞文明閱讀正能量,促進數字閱讀健康發展。
三、實施閱讀群體培養工程
建立校園讀書角、圖書漂流書屋,舉辦校園讀書節,開展傳習經典美文誦讀、紅領巾讀書征文等活動,努力營造充滿濃郁書香的校園氛圍。充分發揮機關事業單位干部職工讀書活動引領性、示范性作用,建立健全領導干部述學、評學、考學、獎學等制度和融選修、培訓、中心組學習為一體的閱讀服務體系。通過職工讀書月,組織廣大職工開展書香攝影、讀書使用技能比賽等活動,促進職工閱讀,提高業務技能本領。建立健全閱讀惠民幫扶體系,著力解決沒有條件閱讀、沒有能力閱讀、沒有習慣閱讀、沒有動力閱讀的特殊群體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四、實施閱讀精品引領工程
依托公共圖書館、新華書店、電視和報刊媒體,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有針對性地集中推介精品書目,開展精品閱讀引領活動。開展暢銷書、好書“月月評”活動,為廣大讀者選好書、讀好書提供參考。開設讀書專欄、專題進行新書推介和著名作家作品推介、本土作家作品推介等。
五、實施閱讀活動示范工程
有組織開展全民閱讀“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活動,以活動開展引領全民閱讀。深化“六進”活動內涵,邀請專家學者走進機關、企業、社區、鄉村、學校等,講述百姓關心問題,解決疑難,開闊視野。繼續開展送書下鄉、送講座下鄉、“農家書屋·暑期樂園”、星級農家書屋創建工作,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提升鄉村的文明素質。
篇5
關鍵詞: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鄉村旅游;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9-2400-04
福建省鄉村旅游的發展起步較晚,始于1998年全國的鄉村旅游熱。國家旅游局將2006、2007年的旅游主題分別確定為“中國鄉村游”、“中國和諧城鄉游”,掀起了福建省鄉村旅游發展的熱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政策傾斜下,福建省鄉村旅游以其自成落地于農村并與農村經濟增長、農業生產擴大、農民增收緊密關聯的優勢,正逐步轉型升級,規范發展。鄉村旅游是以農村的空間環境為依托,通過城鄉差異來規劃設計和組合產品,為城鎮居民提供旅游服務的一種旅游形式。鄉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是突破鄉村特定空間區域。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質服務的必然要求。
1 旅游信息化與智慧旅游
旅游信息化是傳統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旅游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數字、智慧技能操作的不斷實踐。智慧旅游已成為中國旅游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戰略階段。
1.1 旅游信息化發展歷程
1981年中國國際旅行社引進美國PRIME550型計算機系統,用于旅行社的財務管理和數據統計,開啟了中國旅游信息化的發展歷程。截至2015年,中國旅游信息化已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表1)。
1.2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
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已有的信息技術發展基礎上形成的,對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和移動通信技術進行綜合的更為人性化、個性化和智慧化的旅游信息技術利用形式。同時,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發展是一個分階段、分地區和可跳躍的過程。①分階段。中國旅游信息化發展歷程如表1所示,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已進入全速發展階段。信息技術的改革和創新是旅游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動力。旅游信息化新階段的開啟,是基于創新的信息技術的利用:②分地區。由于區域經濟水平和技術條件的差異,各區域間、城市與鄉村間的旅游信息化發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區域所處的旅游信息化發展階段亦有所不同:③可跳躍。發達城市旅游信息化是在充分的智力、財力原始積累和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的條件上進行的漸進式發展,而對于不發達地區,可由發達地區進行引領帶動。在政府財政支持和引進信息技術條件下,實現跳躍式發展。智慧旅游作為旅游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目前只作為試點項目,在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區中試行,也為此提供了佐證。
2 福建省鄉村旅游信息化發展現狀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先后《福建省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以下簡稱《評定》)和《福建省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服務質量等級評定與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福建省鄉村旅游發展進行標準化、規范化轉型和升級。綜觀《評定》考量的條件:總體環境、基礎設施、餐飲服務、特色活動、從業人員服務質量、經營管理、旅游安全等,著重于對鄉村旅游經營單位的硬件條件進行審核,忽視了對其軟件條件、信息化建設的規范和要求。
2.1 福建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對福建鄉村旅游發展進行重新定位: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彩福地鄉村游。每一種色彩代表鄉村旅游發展的一種特色和主題,以較為貼切的主題定位匹配鄉村旅游發展色彩,特色鮮明,鄉村旅游內容較為豐富。福建省鄉村旅游發展已初具規模和體系,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6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7個,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22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7個。水鄉漁村100家。
福建省政府批準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專項規劃》明確了鄉村旅游作為“十二五”期間全省重點發展的四大新型產品之一。福建省旅游局在充分把握閩臺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五緣”關系基礎上,于2013年9月確定首批十大閩臺鄉村旅游試驗基地,合閩臺之力,共同打造福建省鄉村旅游精品。2014年啟動《福建省閩臺鄉村旅游試驗基地提升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學習臺灣創意,因地制宜嫁接福建鄉村旅游發展特色。2014年4月,閩合舉辦“兩岸鄉村休閑旅游嘉年華”活動。以該活動為載體,力圖構建閩臺鄉村旅游在規劃策劃、產品衍生開發、新業態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人才六大方面的深度合作平臺。在閩臺合作之外,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從資金、人才、政策方面也對鄉村旅游發展給予了支持。福建省旅游局、財政廳、農業部等部門連續多年對全省100多個鄉村旅游項目開展扶持,總金額達4 000多萬元: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啟動了“種子師資”的培訓計劃,組織全省高校教師前往臺灣亞洲大學進行鄉村旅游開發培訓:福建省旅游局確定的“百姓富、生態美”發展目標。構建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形象。
2.2 福建省鄉村旅游信息化發展現狀
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旅游企業信息化、旅游電子商務和旅游電子政務。旅游信息化主要的表現形式有旅游網站、信息化管理、旅游呼叫系統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筆者就旅游信息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分析福建省鄉村旅游信息化發展的概況,
2.2.1 旅游網站 以福建省17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地市名+示范點名稱”為關鍵詞。在百度網頁上進行檢索,結果以所檢索網頁的前三頁為準。在現有的17個示范點中,有4家自建獨立網站,網站的主要功能是介紹、宣傳、預定和咨詢服務等。17個示范點皆可在“福建旅游咨詢”網站上的“景區景點”子項中進行查找,獲取相關介紹與評價的信息。已有自建旅游網站資源的示范點,旅游相關預訂除可在自建網頁上進行操作,17家示范點的景點門票和酒店皆可通過攜程、樂途、同程、途牛等網站進行預訂操作。
2.2.2 信息化管理 旅游信息化管理也常稱為數字化管理。常見的旅游目的地數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區電子售票系統、景區電子門禁系統、文物數字化管理系統、景區監管信息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和GPS車輛調度系統、衛星遙感系統、LED信息系統、森林防火監控網絡系統、背景音樂智能廣播系統等。自2011年12月全國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工作啟動以來,福建省有福州、廈門、武夷山、龍巖4個城市先后入選為試點城市。在2014年福建省全省旅游工作會上,啟動編制《全省智慧旅游規劃》,福州、廈門、龍巖和武夷山積極創建全國智慧旅游試點城市,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區在全國首創“身份證驗證入園”模式。
2.2.3 旅游呼叫系統
旅游呼叫系統為游客和景區搭建溝通的橋梁。2010年11月,福建省旅游局開展關于海峽智能旅游創建單位的推選工作,明確海峽呼叫中心的建立,需包括以公益服務為主導的12301旅游服務熱線和提供增值服務的客服熱線。2011年1月1日,海峽旅游呼叫中心試運行。海峽旅游呼叫中心主要向游客提供問詢、投訴、提示及其他咨詢服務。
2.2.4 其他基礎設施建設 智慧旅游是基于全面物聯、云計算、實時移動通信及人工智能技術而實現和發展的,因而智慧旅游推廣的基礎和關鍵在于完善的基礎設施。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智能旅游”的概念,并首倡智能旅游的“三個一”工程建設,即一網(海峽旅游網上超市)、一卡(海峽旅游卡)、一線(海峽旅游呼叫中心)。201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決定從信息網絡工程、公共服務平臺、重點應用工程、消費服務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五大方面著手進行信息工程的提升。
2.3 福建省鄉村旅游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由于城鄉差距和鄉村旅游開發者對旅游信息化的不重視,福建省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與發展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2.3.1 忽視網站建設,缺乏資金投入和營銷意識
鄉村旅游的開發經營者多為地方農民企業家,對旅游信息化的重視程度由其自身素質及鄉村旅游盈利狀況決定。鄉村旅游開發經營者受發展成本所限,以傳統的廣告營銷為主要旅游營銷手段,無力把握和吸引網絡群體。地方自建的鄉村旅游宣傳網站較少,鄉村旅游網絡宣傳,多依賴于大型旅游網站,主要側重于旅游資源介紹,網絡電子商務服務缺失。已建成的旅游網站,有效管理、宣傳和營銷少,網站荒廢成為“信息孤島”。
2.3.2 輕視信息管理,信息化服務和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紀是大數據時代。更是信息時代,信息化管理在市場營銷、旅游景區管理和控制上的作用會愈加突出。鄉村旅游標榜為游客提供原生態的鄉村旅游資源,其旅游產品的特性使得經營者常陷入誤區:開發與管理的“原生態”。鄉村旅游景區數據庫并未建立和形成,無法對旅游區內的游客進行科學合理的管控:景區間信息化管理建設重疊。且彼此獨立作戰。并未形成共享機制:旅游景區服務人員并未經過信息化服務培訓,信息化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2.3.3 基礎設施不完善,阻礙信息化發展 網絡、硬件設備、軟件設備、數據中心等IT基礎設施成為繼水、電、氣、交通之后的經濟社會第五大基礎設施。IT基礎設施也是旅游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條件。據調查,2012年全國地市級以上旅游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門,只有21.8%的單位建立數據中心及機房,信息化發展較為迅速的東部沿海地區也只有33.3%。智慧旅游強調以智能終端為載體,依托移動通信,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服務。當前智能手機、PC等終端逐步普及,有限的無線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的有限覆蓋率卻阻礙了旅游信息化的發展。
3 智慧旅游助推福建省鄉村旅游信息化發展
智慧旅游既是旅游信息化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也是一種新興旅游,它融于各專項旅游中。以智慧化、簡易性的操作和實踐為現實游客和潛在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旅游服務。智慧旅游環境的確定和營造,保證了高標準的鄉村旅游信息化發展的大方向,同時,也引領鄉村旅游信息化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3.1 完善服務能力建設
旅游服務的智能化是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升級的重要體現。政府、景區和相關企業根據自身主營業務特色和服務對象,利用各類應用系統進行服務能力的建設與完善。如公共服務網站、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政務系統、游客管理系統、應急救援系統等。其中,公共服務網站與電子商務系統不僅是景區和相關企業的對外服務平臺,也是重要的營銷平臺。公共服務網站以景區信息展示、咨詢為主要內容,依托PC、移動智能終端為展示平臺,引進三維全景實景混雜現實技術,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向游客進行旅游資源、游程線路、景區交通等展示。電子商務往往作為公共服務網站的子項而存在和被運營。游客在旅游景區公共服務網站,進行景區門票、酒店和旅行社的預訂與交易。以完善的公共服務網站為窗口,實現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服務的有效鏈接,推進鄉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務能力提升。
3.2 完善管理能力建設
智慧旅游作為旅游信息化的延伸,其建設目的更為強調旅游公共服務與管理服務的無縫鏈接,通過云計算平臺和云計算應用的建設,實現旅游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共享和集約利用,利用云計算技術,構建跨鄉村旅游區域的聯合營銷和信息共享平臺,達成區域互聯,標準化旅游服務的目的。在對鄉村旅游資源、游客動態信息的分類與整理基礎上。構建數據中心,政府部門、相關企業實時把握鄉村旅游行業動態,基于大數據分析,挖掘和把握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方向和發展規律,建立適應鄉村旅游發展的組織機構和制度,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體系,制定出相應的發展戰略規劃。以科學合理的管理,推進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
篇6
__縣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轄6鎮、3鄉、1區,524個村。近年來,在上級部門關懷和幫助下,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文化強縣”發展戰略,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網絡,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一個覆蓋城鄉、功能日趨完善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逐步形成。
1、__縣文化館于2011年、圖書館于__年通過了評估,因面積不足未達到三級館標準。文化館設有辦公室、活動室、排練廳。主要開展群眾文化輔導、演出和創作工作,及組織群眾文化活動,導排節慶文藝晚會,指導社區、校園、企業和單位、鄉村開展文藝活動,開展文化下鄉演出。圖書館設圖書室、圖書閱覽室、少兒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和總控機房。圖書館總藏書3萬余冊。館內場地、設施和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實行免費開放。每周開館時間達到50小時,其中周六和周日全天開放。特別是在學生假期時間段,主動增加開放時間。
2、以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為主導,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建設日趨完善,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全面完成。6所鄉鎮綜合文化站通過評估定級驗收。一級站:龍店鄉綜合文化站。二級站:__鄉綜合文化站和橋頭鎮綜合文化站。三級站:紫塔鄉綜合文化站、審坡鎮綜合文化站,趙橋鎮綜合文化站。鄉鎮文化站都有相應文化設備,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為農村文化活動開展提供了基本條件。
3、全縣524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建設覆蓋率達到100%。同時建成農村數字書屋57家。全縣有文化體育廣場180多處。除縣城新時代廣場外,代表性的農村文化活動基地有清涼店文化廣場、審坡村喬建的鄉村文化大院、__鎮魏長舉的何莊村老年大學、趙橋羅莊文化廣場等20多處。
4、基本形成了有線、無線、衛星地面接收三種形式相結合的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絡。建有縣城數字影院一座,春雨院線__縣服務站招聘的25個農村電影放映隊,負責全縣524個行政村的“2131”農村電影放映,為豐富農村文化活動提供便利條件,為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文化館、圖書館的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滯后,面積不足,未達到三級館標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__是國家開發扶貧重點縣,財政比較薄弱,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一些文化工作開展的數量少、檔次低,工作條件長期得不到較好的改善。
鄉鎮、村的文化隊伍多是群眾和村民自發組成的民間社團,主要問題有:
一是活動需要的服裝道具、伴奏樂器、音響器材等大多是由演員自帶或集資購買,院團的長期發展因為經費困難,造成活動形式和演出劇目單一,多數局限于秧歌、廣場舞、演唱等單調的文化活動。
二是盡管群眾參與民間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很高,由于活動經費不足,造成活動的相對場次少,檔次低。
三是由于活動的自發性強,大多數團體欠缺技術性指導,導致持續性發展后勁乏力。隨著許多老藝人數量的減少,文化骨干數量不足,活動質量和節目檔次得不到提高。
四是活動場地少。鑒于文化廣場屬于公益性活動場所,投資太多,全縣三分之二的村沒有活動場地。
還有全縣總體專業人才數量不足,隊伍老化。尤其是文化館面臨年齡偏大,退休人員多,形成青黃不接的局面。
(一)充分利用政策機遇,將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作為文化建設重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爭取上級資金建成集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功能于一體的“三館合一”的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列入__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使文化館、圖書館達到三極館標準,計劃利用5年時間分5批完成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
(二)強化鄉鎮綜合文化站指導職能,發揮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主陣地作用,為民間文化隊伍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提供培訓,做好組織與引導。
篇7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06-0063-05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它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正從“初步應用階段”向“融合創新階段”推進[1]。教育信息化其成效或最終目標體現于學科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能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整合于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以促進教育教學效果與效率最大化。所以,教育信息化能否深入發展并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不僅是教育信息化直接的參與者與組織實施者,還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最終目標的實現者。
數學是抽象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實現了把圖形、聲音和文字結合在一起,對學生的腦、耳、眼等多種感官進行刺激,使抽象的數學形象化。如何把數學教育和信息技術全面深度融合是數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核心問題。
我國大部分小學在農村,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信息化對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所以,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當前教育信息化進程展開調查研究顯得非常必要。
一、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金華地區處于浙江省中西部較發達地區,根據金華市教育局2013-2014學年教育事業統計資料顯示,金華地區68.9%是農村小學,共293所,其中鎮區127所,鄉村166所;農村小學數學專任教師占其小學數學專任教師的60.6%,共3229人,其中鎮區2041人,鄉村1188人。金華地區在2011年前已經實現了“百校上網工程”、“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書香校園工程”和“金華市教育信息化123工程”等。目前,金華已經建成金華市教育計算機網、教育信息基礎數據庫和教育教學軟件資源庫,實現省、市、縣、校四級網絡高速互聯互通,所有農村小學實現網絡主干寬帶達到1G,學校100M接入該網,做到校校通寬帶,人人可接入,農村小學班級多媒體普及率達100%,小學中生機比達到5∶1,師機比達到1∶1。金華市農村小學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達到要求并逐步完善,數字教育教學資源不斷豐富。[2]
面對教育信息化裝備的不斷提升,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進程如何?本文通過深入金華農村小學數學課堂聽課、問卷調查、實地訪談與資料檢索等,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信息化現狀展開調查,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推進農村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化的完美融合探索對策。
二、問卷設計與樣本情況
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小學地理位置、性別、年齡、教齡、學歷、職稱、計算機等指標,第二部分是在前期對大量文獻檢索研究前提下,依據《規劃》與《綱要》,采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得出現階段衡量小學數學教師教育信息化發展情況的主要指標:教育信息化認同與培訓、工具軟件與應用、資源共享與共建、教學與技術融合4個一級指標和相應的20個二級指標。初始問卷完成后,選取金華地區10個縣市鎮區小學、鄉村小學數學教師共40名進行預試、問卷認知訪談,根據訪談反饋情況對具體題項的表述進行修改,確保教師對問卷題項的理解不會出現認知偏差。
本次調查根據金華農村鎮區小學與鄉村小學數量比,隨機選取樣本,共發放問卷600份,實際回收570份,回收率為95%,有效問卷565份,有效率為99%,其中鎮區小學390份,鄉村小學175份。同時,我們采用訪談法、文獻研究法、深入課堂聽課等多種方法收集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因此本調查能夠反映金華市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教育信息化認同與培訓
(1)教育信息化的認同
教師基本認同教育信息化與自己的數學教學關系緊密,能關注教育信息化的進展。從表1看,無論是鎮區小學還是鄉村小學的數學教師,都認為教育信息化與數學教學有關系,認為關系緊密以上的達82%,鄉村小學與鎮區小學沒有顯著差異,在深入鄉村小學與鎮區小學聽課與訪談時發現,鄉村小學雖然教師與學生數較少,但教育信息化裝備與鎮區小學沒有顯著差異,有的鄉村小學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小學生數逐漸減少,教育信息化裝備比例反而高于鎮區小學。
(2)教育信息技術培訓
信息技術培訓多,但針對數學教學工具軟件應用與數字資源應用與建設培訓偏少。41.5%的教師認為培訓與學科教學針對性不強,調查顯示,100%的教師都參加過信息技術培訓,但針對數學教學的工具軟件應用與數字資源應用與建設培訓很少。訪談中還發現,像電子白板使用培訓是由電子白板供應商承擔,但不同的電子白板廠家設計的工具軟件不同,教師使用時要進行不同的培訓,造成使用技術上的障礙,不僅增加教師負擔,更對提高應用水平產生不利影響。目前教師在對培訓內容的期望上,77.4%要求學習電子白板使用,52.3%要求學習超級畫板,51.6%要求學習幾何畫板,50.3%要求學習Flash。
2.工具軟件與應用
(1)工具軟件的使用
數學教師對常用教學工具軟件Word與PPT熟練,但對教學別是“圖形與幾何”教學中需使用的工具軟件――幾何畫板和超級畫板卻不怎么使用或不用。
分析表2發現,教師常用且比較熟練的教學工具軟件有Word與PPT,訪談后得知教師均參加過Word、PPT與Excel使用的學習與培訓。而生活中使用QQ與微信進行溝通最普遍,且使用QQ與微信的能力都是通過實踐摸索產生的,因為這兩項工具軟件簡單、易學、使用方便。而數學教師在教學別是“圖形與幾何”教學中需使用的工具軟件――幾何畫板和超級畫板,有53.8%和56.8%的教師沒有使用過,調查顯示沒有進行培訓、學習是導致該結果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培訓過但由于應用偏難才會不怎么使用甚至從來不用。
(2)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教師普遍能使用信息技術和現代媒體,但經常出現媒體使用不當的現象。當前,小學數學一、二年級每周5個學時,三、四、五、六年級每周4個學時,部分小學開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1學時。根據表3數據,結合深入課堂聽課,我們可看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普遍使用信息技術和現代媒體,在課堂上使用最多的是PPT,有的教師可以說達到濫用的程度,如在教學列豎式計算184÷46時,部分教師把演算過程也用PPT播放,影響小學生理解算理與掌握計算方法,這些教師似乎離開PPT就不會講課了。
(3)多媒體課件資源的利用
教師能共享多媒體課件資源,但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獨立制作課件的能力薄弱。32.9%的教師是現成課件直接運用,49.6%的教師是在別人的基礎上修改,只有17.4%的教師能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獨立制作課件,其主要原因是許多工具軟件不會用,做不出自己設想的效果,其次是自己制作課件素材少。
3. 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與共建
(1)網絡與教學資源網站
辦公室網絡流暢,但是教師對小學數學教學資源網站及平臺不熟悉。調查顯示,88%的教師所在辦公室網絡通暢,所有教師辦公室都通網絡。教師對教育教學資源豐富的網站不熟悉,情況是:48.2%的教師對“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 不熟悉,49.7%的教師對“浙江基礎教育資源網”不熟悉,52.6%的教師對“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不熟悉,瀏覽最多的是自己學校網站、金華教育網站,其次是“新世紀小學數學網”。訪談中得知,金華地區農村小學數學教材基本采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在參與開展的數學教研活動時,會引導教師上該網站瀏覽課程資源。
(2)數學教學數字資源
學校網站教學資源匱乏、更新慢,適用數學教學的數字資源較難找到。
調查顯示,51.5%的教師認為自己學校網站內容匱乏,學校網站幾乎都無法上萬方期刊這類教育數據資源庫查找并下載教學中所需資源,34.1%的教師認為學校網站資源更新慢。
(3)數字化資源下載
數字化資源應用不理想。調查顯示,影響教師下載數字化教學資源用于教學的主要因素是網上資源與本班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不符,其次是網上資源更新慢,再者是下載要收費。
(4)教學資源上傳共享
很少教師愿意將自己設計的教學資源上傳網站共享。調查顯示,影響教師將自己設計的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站與大家共享的因素有:72.9%的教師認為自己設計的教學資源沒有多少創新,37.4%的教師是找不到適合的網站平臺與不知上傳方法,11.6%的教師認為自己設計的教學資源自己擁有知識產權。
4.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
(1)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指導
教師有積極探索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意識,但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指導與編制數學教學軟件和使用資源庫的知識和經驗,從而影響了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把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成效。
在深入課堂聽課后發現,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都在不同程度的探索如何使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但是進程非常緩慢。調查顯示,影響應用教育信息化進行教學的因素包括:①缺乏編制數學教學軟件和使用資源庫的知識和經驗,②缺乏能制作出與本人的教學設計一致的軟件,③缺乏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指導,④課前備課量增大,⑤使用效果不盡人意。
(2)數學教師本身的素養
數學教師本身的素養影響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調查顯示,職稱在小學高級及以上的教師對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怎樣融合且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與新入職的教師有顯著差異。當在上課時課件預設與學生想法不一致時,只有2%的教師能及時調整課件,48.5%的教師偶爾能調整課件,還有30.9%的教師是無法調整課件。
深入課堂聽課發現,部分新入職教師在教學中設想一條線、小學生學習認知一條線,信息媒體又一條線,這3條線處于分離狀態。部分直接用光盤進行教學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當師生雙方互動“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時,由于光盤固定的流程,教師無法調整預案,只能按照光盤的流程繼續進行。
(3)數學教學優質資源利用效果
教育信息化提升了教師教學的多種能力,但將數學教學優質資源應用于自己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調查顯示,只有19.3%的教師對將數學教學優質資源用于自己教學的效果感到滿意。不滿意的原因有以下幾項:68.3%認為學生情況不同,出現“水土不服”;41.9%認為自己鉆研不夠,沒有用好用活優質資源;38.7%認為教師個體素質不同,出現“東施效顰”。
四、思考與對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以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和現代化的過程”[3]。由上調查分析可知,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已取得一些可喜的進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筆者對以上調查結果與分析進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對策。
1.各方參與,激發教師內動力
(1)政府牽頭,組織各種教育信息化推廣活動
各級教育領導部門牽頭,深入農村,組織各種形式、各個層次的教育信息化經驗交流宣傳推廣會,典型引路、示范引領,如微課、電子書包、翻轉課堂、Web2.0、混合學習、移動閱讀等的展示[4],讓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看到教育信息化下教師的工作量沒有增加,在某種意義上反而得到減輕,課堂教學效益得到提高,這必能激發教師投入到探索農村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的熱情。
(2)有的放矢,開展各級各類的教育信息化培訓
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要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培訓的支撐。國培、省培、區培各級各類培訓組織者要深入農村,充分了解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和實際需求,對培訓專家提出有針對性的內容要求。隨著教育信息化不斷發展,每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參加一定學時的教育信息化培訓,如:在《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若干規定(試行)》中,要求每位教師5年內完成360學時的培訓,我們還可建議360學時中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培訓不能少于90學時。在培訓內容上要注重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如開設“超級畫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等內容的培訓。
2.頂層設計,工具軟件簡單化
(1)工具軟件簡單化,利于一線教師普及應用
工具軟件開發應遵從簡化原則,從全面需求出發,保持整體構成精簡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信息技術的發展只有當技術趨于簡單化時,技術才能得以廣泛應用。如:白板開發商的應用軟件要標準化,利于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研發機構要針對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開發功能全面的學科教學平臺。有了好的學科教學平臺,師生易學易用,使一線教師能像使用傳統教學工具一樣,操作方便,這樣既減輕教師負擔,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體現出教育信息化的實際效果。
(2)課件微型化,便于一線教師因材施教
數學教學的實踐和研究都表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探索建構的課堂,需要教師的隨機應變,臨場發揮,任何提前設計好的“教案”、“課件”都無法原原本本地搬到課堂上。因此,課件開發研究機構需要把數學知識分解成像“原子”一樣的“知識原子”,對每個“知識原子”開發出微課件、微素材,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微課件、微素材,根據農村小學生學習“生成”情況,運用工具軟件進行組合,使學生動態的建構“知識分子”,從而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
3.以人為本,資源建設個性化
數字資源的建設要關注學生、教師、學校的需求,關注人的個性發展。[5]
(1)公建眾享資源開放化
公建眾享,國家出資、名家建設、一流水準,像“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等,農村小學數學教研組應引導教師用好這些資源。同時,區域教育領導部門應以區域為單位購買一些大型的商業期刊數據庫,如中國知網、維普網等都有大量的農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資源,且數據庫資源更新快,檢索方便,區域內開放這些數據庫資源,真正實現公建眾享,有助于打破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教學資源匱乏的局面。
(2)共建共享資源特色化
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共建具有農村小學生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并能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特色資源庫,特色資源庫的建設應由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牽頭, 教研、科研、信息部門進行技術指導,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共同參與。數字資源的建設要著眼于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資源的積累可以通過各種比賽、獎勵等措施,鼓勵教師積極把自己創造的教育教學資源上傳,建設符合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需求的本土化數字資源庫,達到資源有效利用,實現經驗、智慧共享的目的。
4.協同發展,教學與技術融合
系統論認為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把農村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有機的融合,才能實現1+1>2。
(1)構建高校與農村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體
高校專家對教育新理論、數學學科知識的本質、信息技術把握深刻,而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對農村小學生學習特點了解透徹,高校專家團隊與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構架農村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研究共同體,恰好能發揮各自的特長,建構新的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理論,提升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素養,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道路。同時師范院校開設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新課程,為農村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培養人才。
(2)構建區域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發展共同體
在城鄉學校之間,由于師資和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導致教育教學質量存在差別。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水平,使教學與技術融合,需構架城鄉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發展共同體,由數學教研員、信息技術教研員引領,以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為核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教學模式、方法等的探索[6]。在共同體中要努力建設好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實驗區和示范課堂,通過實驗區和示范課堂在數學教育信息化上積極探索,出經驗,見實效,用成功的典型和經驗帶動共同體中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3)構建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與信息技術教師共同體
探索農村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雙向融合,還需構建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與信息技術教師等多學科聯合共同體,開展學科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校本培訓,建立學校微信論壇,借助微信論壇交互性強,便于交流,可隨時解決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中的問題。
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教育信息化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各方形成合力,特別是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由內而發的投入到探究農村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中來,才能實現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目標,進而促進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真正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5):5-14.
[2]蔡洪祥,盧曉華.加快金華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調查與對策研究[J].浙江教育技術,2011(3):50-54.
[3]托賓?哈特(著),彭正梅(譯).從信息到轉化:為了意識進展的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2.
[4]胡鐵生,黃明燕.融合與創新: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新階段的核心使命――基于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的分析與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4(4):21-30.
篇8
目前一些地方鄉村財務帳目及管理異常混亂,集中表現為“五不清”,即一是會計帳冊混亂不清,財務收支既不公開,也無人監督;二是專項收支不清,村里賣地辦廠,建公路補償及水電費征繳款項不清;三是村與鄉里上交定購、提留、農業稅等帳不清;四是鄉村集體收入算不清;五是村與隊、戶帳不清。
一“五不清”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1、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目前鄉村會計基礎工作差,具體表現在:一是帳簿設置不規范。“糊涂帳”、“流水帳”、“包包帳”較多,核算亂;二是原始憑證不規范。白條抵庫現象嚴重,簽字手續不全,自批自報、自買自報等現象時常存在;三是報表不齊。有相當部分鄉鎮企業有年報無季報或有月報無年報;有的報表數字是根據上級下達的計劃和任務倒算出來的,采取“統計加估計”的方式上報的,結果造成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四是會計檔案不全,有些憑證、帳簿、報表沒有及時分類歸檔保留,一兩年就遺失了。
2、管理體制不明。目前在鄉村財務管理權問題上一直意見不一致,客觀上存在著鄉村兩級財務由鄉級農經站,鄉級財政所或鄉鎮企業局兩線管理,造成了機構重疊,人員冗多,管理職權、范圍不明確。
3、財會人員素質不高。據調查,目前村鄉財會人員普遍年齡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數沒有經過專門培訓。
4、對管理者制約不嚴。不少鄉村領導不熟悉財會知識,“外行”管“內行”現象履見不鮮;而且有的鄉村領導財經法紀觀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個人說了算,長官意識嚴重。
5、財務監督不力。不少鄉鎮很少對鄉村財務進行定期審計,沒有監督機制,沒有審計組織機構,缺乏民主理財和群眾監督意識。
二農村財務管理不僅是一項經濟工作,同時也是一項嚴肅的政治工作,是農村基層組織、思想、政權建設的需要。
由于目前鄉村財務管理中存在著“五不清”問題,造成了目前鄉村經濟的重大損失,影響了村里工作的正常運轉,使得村黨支部缺乏號召力和凝聚力,各種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所以完善鄉村財務管理、財務審計、民主理財制度在當前是刻不容緩。為此筆者建議:
1、圍繞“統”字,加強財務規范化管理。首先要統一思想,規范監督程序;二是統一帳、表、冊、據,規范會計操作程序;三是統一審批手續,規范支出管理;四是統一業務培訓,規范交接手續;五是統一檔案專柜,規范財務資料。為此,鄉鎮領導必須提高對鄉村財務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領導、強化管理,使之逐步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2、強化“責”字,加強會計資料管理。鄉村財務檔案是記錄和反映鄉村業務的重要證據,是鄉村財會的信息載體,因而必須要管理好財務檔案。首先是對會計憑證、帳簿、報表以及其它會計資料進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裝訂成冊,立卷歸檔;二是要專人保管,專柜專地存放;三是對會計檔案存檔、移交、查閱,要建立存、交、查登記簿,完善手續,明確責任,避免資料的丟失。
3、明確“章”字,建立健全約束機制。建章立制是鄉村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要解決鄉村財務混亂狀況,最迫切的任務是在一定區域內制定一套統一的,切實可行的財務規章制度。為此,首先要建立鄉村財務跟蹤審計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職務控制制度,設立主辦與出納會計,實行帳款分開;三是建立“一支筆”審批制度,控制多頭批款,多頭報銷現象。
4、著力“訓”字,努力提高業務素質。財會人員是村鄉里的“內當家”,一定要有全局觀念和法制觀念,要有較高政治覺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此,各級領導應重視對鄉村財會人員的培養,定期進行業務培訓,爭取盡快地把國家改革的有關政策和新的財稅制度,貫徹落實到鄉村一級;同時鄉村也要建立會計人員認證上崗制度,即要求會計人員必須上崗,按照其資格證的級次,持證應聘相應崗位之職。
5、注重“穩”字,保持財會隊伍穩定。多年來財會人員隊伍不穩定問題一直困繞著農村財務管理工作,要改變這種現狀,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穩定的會計隊伍。因此,首先應健全財會人員任免制度。凡經群眾推薦,村委會上報,鄉鎮考核合格,應由鄉鎮會計管理站審批并統一頒發聘書;二是建立財務人員人事管理制度。對鄉村財會人員的配備、考核、聘任以及勞動報酬、崗位責任制等均作出明確規定,不經鄉主管部門批準,不得任意調換和聘任財會人員;三是對鄉村財會人員進行全面清查,建立會計人員檔案管理網絡,以便儲備和統一調配整個鄉鎮的會計人員。
6、突出“嚴”字,定期開展財務審計。針對一些鄉鎮存在的財務不民主,帳目不分開等問題必須建立一整套監督機制,強化內部約束和外部監控制度。因此,首先縣、鄉兩級應盡快建立健全農村審計組織,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審計人員,對鄉村財務實行定期審計、專項重點審計和不定期抽樣審計相結合的審計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評議,逐月定審,季度復審”,及時發現問題,就地解決;二是逐步建立鄉村會計報表必須經會計師審簽有效制度。由社會專業機制根據“兩法”、“兩則”等法規,配合政府財稅的工作來行使社會監督職能,從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良好社會氛圍。
7、堅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財。農村財務能否如實向群眾分開公布,能否接受群眾的監督,事關重大,它不僅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因而農村必須要實行財務分開,進行民主理財。對財務公開的時間、內容、地點,管理及效益要進行逐一規范。時間上要定期公開;地點應設在住戶集中,位置顯眼,群眾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時,所有的帳目必須都是上級審計部門審計合格的;公布后,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的建議。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要本著實事求是,對黨和人民群眾負責的態度,對財務公開中揭發出來的違反財經紀律的現象,要在群眾進行民主評議的基礎上,該糾正的糾正,該查處的一查到底。:
篇9
關鍵詞:地形圖;縮編;清華山維
1 前言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城市的面貌與規模也日新月異的發生著變化。為了滿足杭州市蕭山區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建設需要,浙江省測繪大隊以現有的1:500數字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利用清華山維軟件將其縮編制作成1:2000數字地形圖。這樣一來,不僅節省了重新測量需要消耗的費用,還大大的縮短了成圖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測區的基本情況
蕭山擁有8000年文明史,是越文化區域和新時代浙江精神的發源地之一,綜合實力居浙江各縣(市、區)首位,被譽為“浙江文明之源頭、浙江交通之樞紐、浙江經濟之首富、浙江休閑之勝地、浙江民生之樂園”。
臨浦鎮,位于杭州市蕭山區南部,是錢塘江南岸、浦陽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全鎮區域面積42.48平方公里,臨浦鎮擁有千年古鎮、中心城鎮、經濟強鎮、品質之鎮的美稱。
3 地形圖縮編的流程
3.1 模板制作
項目的主要作業過程是在清華山維EPS2008軟件里對1:500地形數據進行縮編,縮編完成的1:2000數據經檢查通過后再轉成DWG數據,然后在南方CASS7.0軟件里進行圖幅分幅、整飾,最后提交成果。所以在清華山維EPS2008軟件里進行地形圖縮編,首先要定制1:2000地形圖縮編模板。
蕭山1:2000地形圖模板是在清華山維“蕭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1:500地形圖模板基礎上修改而來的。修改后的模板既適用于蕭山1:500數據庫,同時也適用于蕭山1:2000數據庫,定制后的模板名稱為“蕭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500-2000”。
3.2 程序化自動處理
3.2.1 符號自動轉化
將1:500地形圖的點、線、面、注記要素符號轉換成1:2000符號;1:2000圖面上小于3mm×3mm范圍的各面狀地物轉換成不依比例的點狀符號表示,如塔形建筑物、露天設備、抽水機站等。
3.2.2 刪除次要地物
不需表示的地物做刪除處理,如門頂、支架、門墩、室外樓梯、門牌注記、檢修井、電話亭、牌坊、宣傳櫥窗、郵筒、單柱廣告牌、小于2米的陽臺和2.5米飄檐等。
3.2.3 等高線抽稀
等高線抽稀:1:500地形圖的等高距是0.5米和1米,是1:2000地形圖等高距(1米和2米)的兩倍。把奇數位的等高線自動刪除,再把逢5倍數或逢10倍數的用計曲線表示。
節點抽稀:1:500地形圖上的等高線特征點很多,導致的圖形的字節量很大,通過曲線節點抽稀程序對等高線統一進行抽稀,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圖形容量。節點抽稀參數設置為最大垂距0.15mm(圖上距離),強制保留高程注記點、轉折點、特征點等。
3.2.4 房屋面合并
房屋結構和樓層相同、共邊的房屋或相互之間1:2000圖面上間隔小于0.5mm結構和樓層相同的房屋要合并,圖上面積小于一個注記的房屋自動并入較大面積的房屋。
3.2.5 房屋邊線化簡
房屋、建筑物輪廓在1:2000圖面上凹凸小于0.4mm,簡單房屋凹凸小于0.6mm可綜合成直線。
3.2.6 舍棄多余注記
注記過多,如兩個相同的,距離太近的,通過程序自動刪除,文字間隔配置。
3.3 人機交互式處理
對于地物形狀不規則、主次類別不確定或程序難以批量處理的情況,采用人機交互處理,按照系統提示,根據圖面表達的合理性、地物的連通性選擇批量或逐個處理,這樣可保證地物綜合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3.3.1 短小地物篩選
首先對圖面上可能要刪除的一些短小地物作了換層、換色的預處理,確定其為可能要刪除的地物,如1:2000圖面上寬度小于1.5mm的廊房、柱廊;寬度小于2mm的飄樓等。
3.3.2 高程點篩選
高程點的篩選必須按高程點的重要性來判別,優先選取:山頂、鞍部、谷底、山脊、山腳、溝底、水涯線、坡上坡下、凹凸地、道路交叉口、橋面、廣場處的點位,不能簡單的通過程序“一鍵式”過濾手段來完成,軟件通過高程點保留標記(種釘子點)的方法再執行人機交互式篩選功能。
3.3.3 交互式坡轉坎
斜坡坡腳線至坡頂的最大間距在1:2000圖面上寬度小于2mm時,系統將提示是否采用陡坎表示。
3.3.4 搜索1:2000圖面上間距小于0.5mm的房屋
對圖上間距小于0.5mm的結構或層數不同的房屋篩選出來,放入選擇集中,用“導航”功能逐一判別是否合并。
3.3.5 雙線變單線
選擇1:2000圖面上最大寬度小于0.5mm的雙線溝,提示是否采用單線表示;圖上最大寬度小于1.5mm的道路,提示是否采用鄉村路符號表示;圖上最大寬度小于1.0mm的鄉村路,提示是否按不依比例鄉村路單線表示。
在完成程序自動批處理和人機交互式處理工作后,圖面負荷已接近1:2000成圖要求,但還需要經過手工編輯做進一步圖面完善。
3.4.1 地物取舍
刪除不成規模,零散的棚房;刪除零散的籬笆、圍墻;刪除非工業區的小水池;刪除建筑區內零散的陡坎線、等高線和高差小于1米的陡坎線;保留主要道路交叉處的路燈;表示非臨時性的電力線和通信線,舍去較短程或連貫性較差的配電線;建城區房屋密集不便繪制等高線的地方可以不表示等。
3.4.2 地物簡化
簡化是指不同類地物重合或并行間距太近時,可采用簡化表示,以反映各地形要素之間關系協調、主次分明。如當坎與道路邊線相距不超過0.2mm時,應使坎與道路邊線重合表示。
由于比例尺的改變,符號和注記的尺寸相應放大,圖形元素會出現相互壓蓋、重疊、相交、關系混亂等情況。此時可依據各符號間的距離不小于0.3mm的間隔關系,將次要地物進行移位處理。
文字注記除了統一縮放、壓蓋處理、移位以外,還應注意當圖上地物密集,名稱注記過長時,可把單位名“杭州市××”可省略為“市××”、“杭州市蕭山區”可省略為“蕭山區”,字大也可適當縮小一至二級;注記分布應清晰易讀,配置合理,同一名稱注記字距不應超過字大8倍。
3.5 數據格式轉換
該項目要求提供EDB和DWG兩種數據格式文件,因此1:2000數據編繪完成經檢查后,在清華山維軟件里開始進行數據轉換。首先定制輸出使用編碼對照表、輸出使用符號描述表、輸出使用注記分類表、顏色表、DWT模板,然后直接通過EPS2008系統設置、圖形重置、輸出DWG數據、導出圖廓信息(txt格式)。
4 結束語
數字地形圖作為數字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空間數據,在城市規劃管理、交通、公共服務等眾多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將已有比例尺地形圖進行縮編得到需要的比例尺數據,避免了外業不必要的數據重復采集,從而實現基礎測繪的多元化。
參考文獻
篇10
一、對比:言語形式的內涵清晰
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是緊密相連的兩個方面。言語形式服務于言語內容,言語內容依賴于言語形式。相對于言語內容的感悟,言語形式的感悟比較困難。這是因為,言語形式隱含于言語內容之中,按部就班地解讀,學生難以發現;就事論事地講述,學生難以領悟。為此,可通過教材改造,讓表達方法凸顯起來,清晰起來。這樣,可再現作者的思維,親歷寫作的過程,以加深文意的感受,促進文法的領悟。
二、示錯:言語形式的準確理解
言語形式因言語內容而決定,言語內容以言語形式為憑借。可見,一切言語形式既是言語現象,更有實質需要。小學生閱讀多關注內容,一旦引領他們關注言語形式,他們很容易被現象所迷惑,運用往往依葫蘆畫瓢,機械地模仿,難以準確地遷移。為此,可巧妙示錯,超前調控,促其正確把握,準確遷移。如:閱讀《埃及的金字塔》(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學生把握了“運用數字,描述事物”的方法,自己運用便容易出現“機械地運用”及“惟數字是用”的錯誤。為此,學生解言語形式后,教者這樣引導:一同學學習運用數字描述事物的方法寫了家庭的變化,請好好讀讀,你覺得片段中的數字好在哪里?為什么?
為強化示錯效應,教學過程中,教者不要輕易點破,而要巧妙用錯,細心引領,促其頓悟,讓學生在深入思考中獲得準確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
三、融合:言語形式的魅力彰顯
言語方式的魅力只有在言語內容中才能顯示,言語方式的運用唯有在言語活動中才能凸顯。從教學現狀看,少數教師忽視言語形式與言語活動的融合,難以彰顯語言的魅力;忽視形式遷移與文本內容的溝通,難以提升教學的效率。為彰顯語言魅力,提升遷移效率,須將言語方式的領悟與言語內容的感悟融合一體。如:《凡卡》(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語言特色是通過細節凸顯凡卡的悲慘命運,一般教師對“學徒生活”與“鄉村生活”的細節會去關注,而“準備寫信”和“美好夢境”關注不夠,使得學生對凡卡悲慘命運的感受缺乏深度,對言語魅力的感受缺乏整體。因此,在關注“學徒生活”與“鄉村生活”的同時,對開頭和結尾可做如下處理:
體會“準備寫信”的潛心之筆。文中準備寫信這樣敘述:“圣誕節前夜,他沒躺下睡覺。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幾個伙計到教堂做禮拜去了,就從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銹的鋼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寫起信來。”對此,可引導細心閱讀,揣摩內涵:你認為“一小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銹的鋼筆”和“一張揉皺了的白紙”是誰的?是老板的嗎?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這很可能是凡卡早先準備的,“小瓶”、“筆尖生銹”、“揉皺”都不易被人注意,凡卡又將此放在老板的立柜里,更不易被發現,這既說明凡卡的聰明,又說明他為寫這封信絞盡了腦汁,這與課文結局形成了強烈反差,進一步突出了他命運的悲慘。可見,這是作者的潛心之筆。
體會“美好夢境”的畫龍點睛。文中的“美好夢境”這樣敘述:“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搭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對此可這樣引導:讀了這段細節,你高興嗎?為什么?凡卡的希望能實現嗎?為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什么呢?——凡卡的希望只能在夢境中實現,因為那封沒有地址的信爺爺不會收到,即使能夠收到,爺爺也不會帶他回鄉下去,因為爺爺是老爺家的守夜人,要有能力帶他回家,就不會送他去當學徒了。這樣,就能使學生從意味深長的結尾中加深對凡卡悲慘命運的感受,體會了細節描寫的奇妙作用。
四、遷移:言語形式的內化運用
- 上一篇:校園暴力的對策
- 下一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