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的發展歷史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規劃的發展歷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規劃的發展歷史

篇1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 生態 環境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劇,城市基礎建設發展非常迅速,但與之配套的園林綠化建設卻非常緩慢,當今的現狀是舊的生態系統被徹底摧毀,而新的生態系統卻遲遲沒有建立,環境保護成了一句空話,跟不用提可持續發展了。我們知道園林綠化的功能非常多,例如可以凈化空氣、調節氣候、降低噪聲、遮蔭覆蓋、防風防災、美化城市,對改善人民的生活、生產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等等。同時,還可以給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游覽、休息場所。既然這么重要,在城市規劃中,我們要做到如下。

1 . 1 基礎建設和園林綠化要同步進行

針對基礎建設超前,園林綠化滯后的情況,我們必須有相應的政策、措施。基礎建設必須責任到人,必須勒令其在園林綠化達到標準后,才能將基礎設施交付使用,以避免進行基礎建設的公司人去樓空,找不到相關責任人的情況.對于大型項目,可以建議其將基礎建設和園林綠化同步進行,并且邊進行邊驗收,驗收達標后,才可以往下進行。要加大監察和管理力度,不能讓他們有可乘之機。

1 . 2 處理污染和制止污染相輔相成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在所難免,我們應該大力對市民宣傳節能減排,減少垃圾的產生,同時也要及時處理已經生成的生活垃圾。例如:可以讓垃圾車工作頻率要加大,速度提高,防止垃圾進一步變質、發霉,污染城市環境;垃圾處理場離城市的距離規劃也要合理,不能太近或者太遠,處理垃圾盡量徹底,不能再對城市產生污染。

對那些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廠、企業,要勒令其限時整改,不整改的堅決予以關閉,決不能手軟;同時,要開發和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回收垃圾中的有用成份,將垃圾中的有害物質變成無害或者低害物質,以便于重復利用。

1 . 3 城市規劃要考慮濕地

濕地是地球的肺,當然也就是城市的肺,沒有肺的城市只能走向枯滅。濕地里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氣,維系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而且能將太陽能形成各種各樣的有機物,維持人類的生存。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遠遠多于鄉村,濕地就顯得更為重要。濕地能凈化城市的環境,維系城市的生態系統,保證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

城市規劃要規劃好濕地的面積、分布、廣度,將濕地與城市融為一體,將濕地變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絕不能用因為經濟利益而減少濕地的面積,決不能因眼前的利害關系破壞濕地。例如,不能因為經濟的利益,減少公園的面積。

2 城市發展與遺址保護

遺址、遺跡一旦損壞就很難復原,城市規劃要保護遺址、遺跡.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規劃區內的歷史遺址和重要文物大量出現,使得人們對城市遺址文物在城市發展中的命運更加的關注。

2 . 1 城市發展對遺址的影響

遺址是指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遺址包含古代的、民族的東西,但按照現代城市建設的要求,城市規化區范圍內的遺址等歷史古跡與現代城市的建筑風格可能會格格不入,因而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就不可避免的會對遺址及遺址造成一定破壞。

2 . 2 城市發展與遺址保護可借助于制定、實施城市規劃相得益彰

城市發展所代表的現代文明與遺址等所表達的歷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將其共同融入城市發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統籌安排、事中的修正執行、事后的保護控制等措施。制定并實施城市規劃就能夠很好的滿足這一要求,即就是對城市的空間和實體發展進行的預先考慮。通過城市規劃,將城市發展中需傳承的歷史文明與在此基礎上發展創造的現代文明融為一體。

3 城市規劃要考慮未來動向

城市規劃要使用發展的眼光,考慮未來科技、經濟、文化的變化趨勢,所做規劃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來的發展,也要方便于未來的發展。城市規劃要綜合考慮城市周邊的地理、環境、產業等,制定規劃時要弄清城市發展的戰略,當然城市規劃也反作用于城市發展戰略。

3 . 1 衛星小城市的建設

很多大城市惡性膨脹,可以考慮在超級都市的周圍,建一些衛星小城市,以緩解城市化的加重。衛星城市要有緩解的功能,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交通壓力、環境壓力等,衛星城市是遏制大城市惡性膨脹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規劃中不可或缺。衛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規劃后建設,做到未雨綢繆。如果沒有及時進行規劃,結果原本建立衛星城市的土地被挪為他用,就很難實施原先的計劃了。

3 . 2 城市規劃要考慮未來行業

未來城市,服務業、文化產業、高科技產業會占主導地位,重工業、勞動力密集產業要會被移出城市。城市規劃必須要把服務業、文化產業、高科技產業放在首先考慮的地位,考慮他們的分布、需要的設施、需要的周邊環境等,為未來行業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3 . 3 城市規劃要考慮未來的行為習慣

現在人類生活越來越高效率、高節奏,人類對時間的追求與日俱增。城市規劃要考慮人類的生活節奏的演變,高架橋、地鐵等,都是考慮的重點。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交通工具的具體形式,但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礎設施要適應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為未來的更高節奏做好準備。

3 . 4 城市規劃要考慮未來的身體健康

對于未來城市而言,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問題絕不是環境污染問題。未來城市規劃要考慮人民群眾的體育鍛煉問題,考慮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問題,城市規劃要方便人民群眾進行體育鍛煉,給人民群眾一個溫馨、祥和的氛圍,讓人民群眾能夠愉悅、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篇2

關鍵字: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探討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 A

可持續發展又稱為永續發展,是在遵循公平性、可持續性、和諧型及其高效性原則的下,即保護環境又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有不損害后代人利益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有效的解決了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問題,是一種科學的發展理念,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保障。在我國城市建設的規劃工作中,應當立足于我國城市發展的現狀,采用先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效的將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結合起來,打造現代化的新型城市。特別是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的今天,農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環境、城市管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的情況下,更應當做好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工作,從城市發展的長期利益、整體利益出發,實現城市經濟的良性循環。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淺析了對在城市規劃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探討。

一、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思想

生態規劃是在自然綜合體平衡沒有重大變化、自然環境未遭破壞和一個部門的經濟活動不給另一個部門造成損害的情況下,應用生態學原理,計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資源及地域的利用。城市的規劃與傳統的城市規劃區別,在于它強調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以人與自然相和諧為價值取向,應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等各種信息,去模擬設計和調控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從而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調控對策。城市的規劃設計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以自然生態優先的原則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使系統向更有序、穩定、協調的方向發展,最終目的是引導城市實現人、自然、城市的和諧共存,持續發展。

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

城市發展的理論從經濟、環境、社會、人與環境、城市有機體、城市功能、城市競爭力等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不同的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田園城市、新城理論、廣畝城理論和有機疏散理論等強調城市發展的分散化思想,認為城市在地域空間上必須保持低密度,生活上回歸綠色自然;而《明日城市》等則注重城市發展的集中主義思想,認為城市應適宜行走,具有高效的公共交通和人們相互交往的緊湊形態和規模;現代城市發展理論更加注重人與環境關系,認為城市應該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生態結合。為了持續發展,城市發展既要充分體現地方特色、生態特色,使其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又要繼承合理性的基因,把歷史人文因素納入城市發展的理論框架中,還要注重美學與文化內容等等。這些城市發展的理論精髓充實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三、 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城市規劃優化策略

規劃的每項內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生態和環境問題。基于可持續性思想的城市規劃,主要是對傳統城市規劃指導方向和實際操作中的修正,涉及內外優化兩個階段和源頭預防、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

3.1 內部優化策略

內部優化采用的手段基本上是過程控制和末端質量控制,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的城市規劃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與目標通常已定,城市環保規劃或生態規劃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大多情況下是為城市的發展目標等服務的。換句話說,就是在城市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目標已確定的情況下,通過環保規劃或生態規劃提出的措施使環境質量變化和生態破壞控制在一定程度內。發展循環經濟、控制污染物總量、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綠地面積、防治水土流失等是其主要手段。

內部優化策略就是變被動為準主動,通過環境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及將來實施的主體功能區劃等,明確各功能分區內限制發展和禁止發展的產業;明確規劃布局的環境風險和生態風險;明確規劃的規模、結構和布局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補救措施;明確環保投資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能否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通過環境后評估,為下一輪規劃編制提供基礎資料和建議;通過制定生態補償措施,保護鄉村生態系統,并協調城鄉規劃間的關系。此外,內部優化策略要協調各專項規劃間的關系,主要針對涉及的環境要素而言。

3.2外部優化策略

外部優化策略包括納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規劃合理性論證兩種手段,其核心思想是“源頭預防”,在決策源頭控制環境影響,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思想追求的是經濟綠色、高效,產業結構合理,產業多元化、特色化與生態化,經濟發達;社會公平、和諧,文化的多元化、特色化與生態化;環境公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系統完整,城市生態的自然化;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能源的多樣化,鼓勵新能源的利用。可持續性城市強調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強調城鄉經濟、社會和生態的一體化。

環境影響評價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城市發展的約束條件,注重生態完整性、景觀協調性和環境質量的改善,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城市的無序發展和人口的過度膨脹,把城市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區域環境可承載的范圍之內,改善區域環境質量,保護城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障城市、城鄉各規劃要素的協調與持續發展。為提高城市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效率,有效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

3.3內外優化策略整合措施

城市規劃優化策略的整合,體現了環境保護“預防為主”和環境影響評價“早期介入”的原則,不僅有助于規劃的完善與科學化,也可節省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不必要的審查程序。將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城市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在規劃編制之初便將可持續性城市的元素融入其中,并納入環境影響評價,論證規劃的合理性,同時提出對策建議供規劃參考,不斷反饋,在決策源頭控制和預防環境影響。城市生態規劃和環保規劃作為補充,以解決外部優化策略難以解決的問題,重點是污染治理、環境考核、生態恢復、生態補償及保障措施等。整合后的優化策略主要在各自階段或層面發揮作用。

總之,可持續城市發展是當今世界上與每個國家都息息相關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課題。但是,各個國家因其經濟發展水平的不一而對可持續發展有不同的認知和優先偏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還是第一優先的目標,當然必須強調“不為發展而發展”和綠色GDP,經濟發展要有效率。城市規劃可能無法在經濟效率和社會公正方面起積極決定性的作用,城市規劃絕對應該強化、制度化開發控制的能力,秩序井然的城市發展和城市運行是最起碼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凌亢著.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實踐[M].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1

篇3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理念;城市;城市規劃

1.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

1.1城市規劃內涵分析

城市規劃是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各建設所作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城市規劃是與建筑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都有聯系的綜合性學科,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城市規劃不僅是對城市物質環境的規劃,而且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等很多方面的設想,是綜合性的、有預見性的規劃。

城市規劃的意義是用來預見并指引城市發展方向,它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乃至城市的性質和規模都有一個綜合的部署,使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更加符合人們的居住和生活,保證城市的發展更加有序、協調。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城市規劃的一個基本原則,這是保證城市合理開發利用的基礎。

1.2可持續發展概念詮釋

可持續發展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科技、政治等很多方面,這里主要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2.1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它保證了資源和能量的可持續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再生離不開完整的生態系統。人們應該積極地控制污染,保護環境,使地球能承受人們的生活。

1.2.2經濟的可持續。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更強調經濟質量的提高,而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的增長。提高經濟效益,降低污染和消耗,充分節約和利用資源是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向和展望。

1.2.3社會的可持續。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它對社會公平公正、文明和健康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控制人口數量在地球的承受范圍并且提高人口質量,消除兩極分化、失業等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著重點。最終將大幅度提高人們的身體健康水平和人文素質水平,維護社會的安定。社會的可持續性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它是建立在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和經濟的可持續性的基礎上的。

2.現階段城市發展中的問題與矛盾

2.1城市發展與環境的矛盾

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人們對資源環境開發利用過度,造成對環境的破壞,這也對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造成危害。要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是基礎,因此需要對城市的發展重新進行合理的規劃。

2.2城市發展與傳統文化遺產的沖突

城市的發展記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它是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載體,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然而當前中國一些城市為了更大的經濟效益,破壞了一些傳統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正是城市的特色,這樣的行為對城市來說是一種破壞。

3.城市規劃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互促機制

將城市規劃僅僅對城市的建設的意義提升到投向更廣闊的區域。也就是說,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不僅僅注重城市現實發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注重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可能性;對規劃區域的配置不僅要安排合理,同時還要維持甚至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的平衡,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注重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城市規劃的促進。

城市規劃不僅僅是城市建設的規劃,更是在城市工業化、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依據和指引,同時要保證我們現在對城市的開發利用不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即實現發展的連續性。在城市建設的具體實施工程中,要正確地處理近期建設和長遠發展的關系。要注意現在一些城市犯的錯誤,不能只注重當前短期的經濟利益而犧牲了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這十分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城市規劃十分重要,應該將可持續發展提升到城市發展的戰略。從城市總體規劃來看,可持續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城市人口的可持續性

合適的城市人口規模會對城市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因此要合理確定城市的人口規模,對城市的人口增長進行有效的控制,提高城市人口素質。城市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任由城市人口無控制地增長,城市的土地將遠遠不夠人類的使用,過多的人口將導致人們無立足之地,那時將導致混亂甚至是人類的滅亡。控制人口數量在城市的承受范圍內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對城市人口規模的預估和控制顯得十分重要。

3.2城市土地使用中的可持續

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規劃的基礎部分。人們根據自身的需求對土地進行開發利用,但必須把握一個度,不能超過土地的承載范圍,既要滿足當前發展的用地需求,同時又不破壞土地,子孫后代仍然能對其利用和開發。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在對土地的利用時一定要以節約和合理的開發利用為前提,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要特別注意不能為了當前利益對土地進行過度開墾,破壞土地是對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的嚴重威脅。要用科學的方法對人類的居住區域進行規劃,保證在建設的同時不破壞生態,實現生態的可持續性。要從生態的角度對城市進行規劃來保證人類居住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3.3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性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水、空氣和陽光等能源,它們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國的水資源分布不均勻,總的來說是南方雨水充沛而北方雨水稀缺,而且不同季節不同年際的降水量也不同。在很多大城市都出現用水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城市規劃解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城市建設的一個重大問題。

4.用可持續發展理念解決以上問題方法和措施

4.1人口的可持續性發展

要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控制城市的人口數量并著力提高人口的素質,保證城市人口數量不超過城市規劃的人口限度。具體方法是一要繼續普及義務教育,并鼓勵人民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著力改善和提高人口的素質;二要堅持計劃生育的政策,對人口的數量進行嚴格控制,宣傳和推廣其中的意義。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質,把人口的數量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是實現人口可持續,人與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是可持續發展對現在城市規劃的要求和現代城市規劃的內在需要。

4.2城市用地的可持續概念延續

4.2.1必須節約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珍惜每一寸土地。要堅持高效合理地處理土地配置的問題,解決土地的浪費和不合理使用。要充分體現出每一寸土地的價值。

4.2.2要保護耕地,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不能因為當前的經濟效益或者業績而對土地進行過度開墾。要對土地的利用和保護有一個整體的規劃,不能開發的土地堅決不能動。

4.2.3要制定法律對土地進行強制性保護。

4.3可持續在城市人類住區中的體現

總的來說要采用生態學的方法科學規劃可持續的人類住區。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是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間資源。城市是人類聚集生活的居民點,是人類社會生活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城市往往是一種文明的集中體現。現在的城市居住條件越來越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生產和消費的不可持續性,為了建造建筑而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等。

4.3.1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解決人類住區問題。建設城市人類住區時,要努力做到實現發展和環境之間的平衡,建設成條件舒適,配套齊全同時不對土地造成過度開墾。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對人們住區的建設進行新的探索。

4.3.2采用生態學的方法,規劃建設可持續的人類住區。要充分利用生態學的方法對住宅區進行規劃建設,保證生態的可持續性,使水、能源和廢物回收等都有一定的解決,體現出對環境的愛護。同時要減少交通堵塞,充分開發和利用高效清潔的能源。

4.3.3持續拉動住房建設,實現有效供給的機制。要繼續加大城市住房的建設,滿足人們對住房的需求,并且逐漸提升住房的環境和條件,保證住房的可持續性。

4.4城市環境的可持續性

構建城市生態圈是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法。主要通過加速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走發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工業生產道路,同時工業生產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補償;構筑城市框架,要進行合理的城市生態設計,使城市的環境和動植物相適宜。

5.結束語

未來城市的發展主要在于人口增長、能源消耗、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環境的保護等方面,建設經濟、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城市是我們的目標,要想把城市建設得更適合人類居住,更加和諧,就要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城市進行規劃建設。

【參考文獻】:

[1] 王增如. 城市規劃大氣環境評估探討[J]. 現代商貿工業, 2010,(04)

篇4

關鍵詞:城市;規劃管理;實施;違法建設

一、城市規劃發展與違法建設之間的博弈

從狹義來看,違法建設其實就是指沒有獲得城市相關規劃部門的審批所進行的建設,或者其建設違反城市規劃部門所審批規定的相關要求。違法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違法建筑與違法用地,所謂違法用地未按照《城鄉規劃法》與《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規來進行土地的應用,包括非法占用土地、非法轉讓土地以及非法審批土地等;而違法建筑則是指未按照國家或者地區的相關法規所實施的建筑建設活動。城市規劃發展與違法建設之間的博弈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人口增長速度的加快。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于其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當前這種社會情況,城市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但是由于政府在城市房屋建設過程中予以了相應的規定,致使城市房屋建筑和基地審批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第二,招商引資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政府在進行招商引資時,建設項目的依法申報和建設行為的規范化之間缺乏協調和統一,在未通過規劃和審批以后就開始進行建設,在沒有通過施工許可以后就開始施工,最終使得城市規劃發展與違法建設之間的矛盾逐漸增大。除此之外,因城市規劃管理部門自身缺乏合理且科學的制約制度,造成部門中的相關管理人員不正當或者不正確地應用手中的規劃許可權,最終造成違法建設現象的出現。

第三,監管工作不夠到位,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未落到實處,就當前我國城市規劃管理的實際情況來看,城市監管部門對于城市非重點位置的監督力度較低,其監管工作沒有做到位,相關責任沒有落實,造成在查處階段,一些違法的建設仍舊在繼續施工,當下達處罰決定的時候,其主體建設已經基本完成,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執法的成本,加大了依法處置的難度。

第四,管理方式與手段較為單一、滯后。在現行的這些法律法規中,規劃管理部門所擁有的權利僅僅只有責令停工建設權,缺乏一些具體的制止措施,而這也表明其在管理權上缺乏一定的強制性,在規劃管理過程中,常常出現白天停建和夜晚施工等現象,造成這些違法的建筑得不到及時地拆除。此外,還存在著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即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在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部分公眾對于規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的認識還較為淺,尤其是審批程序和申報程序這兩方面的內容,更是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為了自身的利益,隨意進行房屋建筑的建設和改造。

二、城市規劃發展中違法建設的整治措施

(一)基于《城鄉規劃法》,構建更為完善的規劃管理法律法規

國家進行《城鄉規劃法》的制定,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法律自身的權威性與強制性,通過法律手段來進行城市規劃管理制度的制定,確保其科學性以及合理性,以此建設和諧社會城市,推動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鑒于此,在政治城市規劃發展中的違法建設時,首先應該基于《城鄉規劃法》,完善其規劃管理制度。

第一,對《城鄉規劃法》中的相關法律責任重新進行界定。在該法中補充被許可人相關違法行為以及其法定義務的界定,在被許可人自身法定義務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即行政許可方面的申請、如實提交材料給規劃管理部門、主動接受相關部門的監查,在行政許可規定的范圍來開展相應的活動。而在違法行為上,除了包含原有的這些規定要求以外,同時還包括了非法進行轉讓獲得規劃許可、在提交相關材料時隱瞞或者虛報、對規劃許可的相關證件進行涂改或者將證件出租和出借、利用一些失效證件來實施建設等。

第二,在規劃許可中,撤回、注銷以及撤銷為常用的三種處理方式,鑒于此,在該法中關于這方面的內容應該予以明確的規定。同時還應該添加關于經濟利益上的相關內容,將違法建設和經濟性后果有效地連接,通過經濟處罰這種方式來提高人們的違法建設意識。

第三,加大社會公眾的參與力度,體現其規劃管理的公正性與公平性,使其規劃體現大多數人的利益以及意志,確保其法規的時效性以及公平性,合理安排規劃許可中的辦事程序,對于每一環節在時間上均應做出明確的要求,從而確保對各種信息可做出及時且正確的反饋,使其下達的行政命令更為準確,確保其建設工作的正常實施。

(二)制定切實可行的審批程序

為了使城市規劃管理滿足城市的發展情況以及其規劃建設規律,就必須要按照合理且科學的審批程序來執行。簡而言之就是在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土地的使用以及各建設活動的實施均因根據《城鄉規劃法》中的相關規定來執行,通過申請和審查,向相關部門進行意見的征詢,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性文件的報批、核發以及批后管理等系統化程序來執行,避免在審批工作中發生越權或者問題。對此,必須要對其審批程序進行認真地審核,一旦發現其存在著不合理且不科學的內容,要及時進行修改,將其固化,這樣才可在城市規劃管理中充分發揮其所具備的制約作用。

(三)加大違法建設打擊的力度與法律宣傳的力度

在進行違法建設的整治時,著重強調的是預防,加大監管力度,在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一旦出現違法建設,就應立即制止,對于不接受處罰或者影響較為惡劣的,可加大其處罰的力度。在執法過程中,盡量做到公正、公平以及公開等,真正實現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以及違法必究。同時在整治過程中,還可采取教育與懲罰結合的方式,在進行違法行為糾正或者進行處罰前,應加大其法律教育的宣傳,使人們對城市規劃管理的相關法規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采取講道理的方式,使違法者能夠真正從其內心深處來接受教育和處罰。此外,在進行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時,應該由相應的執法部門來實施,若條件允許可賦予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相應的強制性執行權。

(四)構建健全的監管制度,增強城市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監督

基于城市建設發展自身所具備的長期性特點,為了確保其規劃發展工作得以順利且正常的實施,必須要做好其監管工作。首先應該構建健全的監管制度,對于土地的使用以及其建設活動等進行全過程管理,加強事前監督與事后監督,構建相應的反饋機制與處理機制,確保這些活動可嚴格按照城市的規劃發展需求實施建設。在監管過程中,若發現問題或者偏差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以此提高其規劃管理水平,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因違法建設所帶來的損失。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進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問題也在不斷地增加,為了有效消除這些問題以及矛盾,更好地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文章就城市規劃發展與違法建設之間的博弈進行了簡要地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于違法建設政治的相關措施,望通過本文內容的闡述可為今后我國城市規劃管理提供相應的建設依據,確保城市的健康發展與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慧,陳曦,劉慶文等.天津市違法建設項目監督管理體系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30).

[2] 王東波.豐臺區城鄉結合部違法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10.

篇5

關鍵詞:水利工程; 移民經濟; 發展規劃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3-145-002

經濟發展規劃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統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移民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課題,是移民得以妥善安置、生產生活水平得以恢復和逐步提高的基礎。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基于特定環境,以特定任務為取向,涵蓋自然和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融合,因此是一個包含諸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復雜系統工程。從空間和世間維度上看,規劃的對象和區域也會隨著時間的遞延而不斷變化。這個特定的動態經濟系統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對規劃原則、規劃內容、規劃目標進行較為系統的探討。

一、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發展規劃原則

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的原則是必須滿足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總體規劃的原則與要求,力求反映移民系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

1.以開發利用當地資源為原則

人類生存與發展總是依賴于環境。雖然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進步,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以來的環境從形式到內容都在不停的演進過程中,但依靠自然環境生活是不可改變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覺地控制人類自己的活動和合理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依托。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交通、信息、流通市場等條件的不同,各個地區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的類型、開發潛力和生產價值等都有可能千差萬別。同時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還必須具備一套相適應的技術、資金、人才、信息、市場等配套措施。因此必須科學地研究開發目的地各種資源的優劣,根據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因地制宜,確定開發的重點,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2.以農業為基礎,適當發展二、三產業的原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經濟穩定、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離不開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必須遵循以農業為基礎,適當發展二、三產業的原則,這是因為:(1)中國是一個發展中農業國家,現階段還不可能走農村移民大批進入城市務工安置的道路,而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在鄉村中發展工副業,搞多種經營,發展庫區經濟;(2)水利工程移民絕大多數是農業人口,移民的生產技能主要還是農業生產技能。移民勞動力素質、人才、信息、技術裝備、經營管理水平以及市場等,難以滿足大批興辦工業企業的要求,相應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受到限制;(3)目前我國土地集約化經營不足,生產規模小而窄,經濟效益低,農業還有發展潛力,可以走集約化經營之路;(4)立足于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可為發展二、三產業創造良好條件。適當發展二、三產業并使之成為移民致富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3.移民經濟系統發展與所在區域規劃協調發展的原則

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的目標、水平、結構、途徑、流通、市場等都離不開所處區域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要與所在區域規劃協調一致,利用所處區域的市場、技術、信息等,發展其自身經濟,加快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恢復與提高。

4.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協調發展的原則

移民系統的經濟發展必須綜合考慮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注重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這是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先決條件。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是一個互相適應又相互對立的整體,解決得當就可以促進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共同協調的整體發展;解決不得力,就會對安置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和惡化,最終對移民的生存發展造成不可恢復的嚴重后果。因此,對于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的規劃發展,一定要注重開發與保護并舉,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科學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資源儲備,不斷更新其儲備恢復能力,使得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效益都能得到共同發展。

二、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

1.農業生產發展規劃

農業生產發展規劃主要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規劃,確定各產業結構、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產發展規模與策略,主要生產項目的分析、論證和評價。

2.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規劃

包括市場分析與預測,評價與選擇移民企業的管理、組織模式等。

3.自然資源管理開發的綜合規劃

包括各類資源(水、水能、礦產、土地、土特產品等)合理開發方式、開發規模、開發項目的技術經濟分析及其環境保護。

4.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區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主要確定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區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目標、產業合理布局、社會經濟的發展策略、資源的合理開發、配置與保護。

三、經濟發展規劃目標

1.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發展規劃目標的設定

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系統發展規劃的目標,是確定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系統發展的規模、模式、策略的依據。從理論與實踐看,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目標的確定是一項困難的工作。目標定得低,移民群眾無法接受,安置問題難以妥善解決;目標定得高,則不利于開發利用水資源,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整體效益的發揮。根據有關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的國家法律、法規與方針政策、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與要求,通過移民系統經濟發展的真實案例,可以將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的基本目標概括為:(1)移民搬遷后的生產生活水平不低于安置區當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或搬遷移民在搬遷年份的前、后年份生產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降低;(2)移民生產生活發展的速度,與安置目的地當地居民的平均發展速度相當。其中第(1)條基本目標是防止移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生產生活水平發生大幅度降低,保證移民安置區的安定。移民系統的發展最終總是要與所在區域經濟系統融為一體。因此,第(2)條基本目標是保證移民系統納入所在安置區目的地所在地區經濟系統的發展,縮短移民系統消失的時間,防止移民與當地居民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具體實踐中,測度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發展規劃基本目標的主要指標包括:(1)人均糧食占有量。它是水利工程移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移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2)人均年純收入。它是測度移民生活水平質量高低的主要指標。(3)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它是反映移民經濟發展規模與水平的一個重要統計指標。(4)移民經濟發展增速。它是反映移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用以預測與評價移民經濟發展的趨勢。(5)其它指標。包括人均資源占有量,基礎設施建設規模,衛生、教育、科技水平,環境質量,人口自然增長率等,這些也都是評價移民生產生活水平經常使用的指標。

2.水利工程移民經濟規劃制定的影響因素

確定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規劃的目標水平時,主要考慮的問題是:

(1)時間問題。目標與時間相對應才能動態地反映移民系統經濟發展水平。制定的目標要盡量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這樣利于解決水利工程移民問題。時間是各種指標的重要影響因素。水利工程移民系統應在國家財力、物力扶持的可能條件下,爭取速度,盡可能縮短實現目標的時間。

(2)投資問題。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資金投入是前提條件。資金的運用須與國家政策、科技發展相統一,考慮資金投入的規模與效益,提高資金使用的周轉速度,重視資金的時間價值,用辯證的觀點和動態的觀點確定資金的投入規模。

(3)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統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也是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規劃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因此,規劃目標的制定,必須考慮社會、經濟、環境三者利益的相互協調。

基金資助: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一般項目(編號:2012RKB01182);山東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科技計劃(編號:2011YK063)

參考文獻:

[1]黎強.探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J]企業技術開發,2011,30(9):43-44

篇6

一、城市規劃與房地產開發的沖突和矛盾

因為價值觀念的不同,思考問題的側重點不同,單位性質不同帶來的活動目標不同,導致城市規劃和房地產開發存在著明顯的沖突和矛盾:

片面追求利潤,脫離城市的總體規劃。房地產企業在經濟利益目標的驅動下,忽視了開發項目的環境效益,甚至脫離了城市規劃控制,使得一些地塊過度開發,建筑密度、容積率和建筑間距能提則提、能壓則壓,開發行為的隨意性較大,難以使規劃控制作用真正落到實處。開發商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注重企業的經濟利益和微觀效益,忽視了全局利益和地塊的綜合利用價值。

新區舊城的開發改造失衡。近年來,我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出現過兩種情況:一方面是新區開發規模過大,商品房開工面積過大,造成供求失衡;另一方面是舊城更新改造零零散散,舉步艱難。以上嚴重情況的出現,除了與某些政策失控、開發商投機行為以及新區開發成本低和舊城區拆遷安置難、投資成本高等原因有關外,也與未能強化城市規劃的宏觀調控和綜合指導作用有著直接關系。

公共設施開發明顯不足。我國的房地產開發多為中小企業,在資金實力較為薄弱的情況下,開發商為了實現資金的滾動循環大多選擇短平快的開發模式,迎合市場需求以寫字樓和住宅為主要開發對象,而以市政設施、綠化、公共文娛活動為主的公共空間由于開發經濟效益低下,甚至難以產生經濟收入,導致開發投入不足。各住宅小區雖然配套建設了部分公共設施項目,但都被列入經營性資產而難以滿足廣大民眾的有效需求。

各自為戰,大搞“圈地運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圈地運動”悄然抬頭。常見的形式有:建設新城、新區,擴大城市用地規模,建設大學城、科技園區。現在每個大中城市都利用教育、科技事業的發展,大做土地文章,每個大學城、科技園區占地少則幾千畝,多則達到數萬畝。以生態農業為名,大搞旅游度假設施。近年來,旅游度假和高檔房地產的開發用地受到嚴格控制,開發商又借生態建設之名,暗渡陳倉,圈占了不少郊區的農業用地。

房地產開發缺乏總體規劃,影響了城市景觀。不少城市近年來通過大規模房地產開發,原有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呈現出一派現代化的城市景觀特色。但是不能否認,由于缺乏城市規劃,加上房地產開發商受自身利益驅動的弱點,也給城市景觀帶來了負面效果,產生了諸如在建筑高度和體量上不協調、色彩不搭配、原有一些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城市風貌被破壞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城市的面貌,為城市良性發展帶來負面因素。

二、城市規劃和房地產和諧發展的舉措

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城市規劃和房地產開發的協調。一方面,要“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編制好城市規劃,正確引導和帶動房地產開發;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要按照城市規劃的要求,進行合理開發、科學開發。前者要兼顧后者,后者要服從前者。既不宜過分強調長遠利益,失去經濟發展的機會,又不可過分強調短期效益,損害城市公眾利益,影響城市未來發展,盡量在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上達成一致。

完善法律法規保障城市規劃對房地產開發的引導。目前,我國城市規劃大多以終極的理性規劃方式為主,難以面對現實中的沖突。規劃只是政府部門的政績與形式,在具體的實施管理中也缺乏相關的法制依據有效保障規劃的實施。所以,我國需要以《城市規劃法》為基本依據,建立健全的規劃實施辦法和監督辦法以及區域性技術規范和地方法規,增強城市規劃對房地產開發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適應性,提高城市規劃的服務意識,調節房地產開發與城市規劃的互動關系,以完整的責權約束機制和廣泛的監督機制保障規劃實施中的強制性,以超前意識指導和引導房地產開發的投資方向、策略,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保障規劃實施中的持續效應。

發揮政府職能協調城市規劃和房地產開發的矛盾。城市規劃要加強對房地產開發經濟的研究,注重土地經濟性帶來的開發動向,帶動房地產開發和城市建設的發展,以使規劃設想付諸實施。而房地產開發項目也應該建立嚴格的審批制度,通過項目規劃立項審批和土地供應規劃對土地供應量的調控,協調房地產市場經濟利益目標與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間的供需。

篇7

關鍵詞:城市觸媒,發展規劃,僑港鎮

中圖分類號: 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研究背景和目的

僑港鎮隸屬北海市銀海區,是廣西唯一以安置歸僑為主的鎮級行政區域。總面積約1.1平方公里,內有僑港半島漁業碼頭約40萬平方米,常住人口約2萬人。

本文目的在于從區域整體著手,運用“城市觸媒理論”的觀點來分析僑港鎮這一歷史性街區目前所具備的現有“觸媒點”和潛在的“觸媒點”及其影響度和重要度,通過分析、改善現況,提出相應的發展模式建議[3],最終由這幾個“觸媒點”向周邊輻射,從而激活整個僑港鎮,并波及至周邊地區的發展,以適應當代北海市的發展需求。

城市觸媒理論的內涵

城市觸媒類似于化學中的“催化劑”,作為導入城市中的新元素,可以激發一系列相關元素的作用,即一項開發能夠引發起多項開發的連鎖反應,并且將延續觸媒中的精華滲透到后續項目的發展中,從而創造出具有自身特色、富有生命活力的城市環境[4]。

現有的可用“觸媒點”分析

橋北路

觸媒橋北路概況

“糖水街”即橋北路就如同僑港鎮的重要地標,體現了僑港鎮的特色,是典型的城市觸媒,能夠對城市發展產生巨大的觸媒效應,橋北路上經營著僑港鎮一半左右的餐飲業,是僑港鎮居民和北海市民甚至是外地游客前來僑港鎮的首選。

目前,由東面進入僑港鎮,橋北路是必經之路,所以這里的人流量,在平時是整個僑港鎮最大的地方。因此,橋北路扮演著城市觸媒的角色,能夠帶動僑港鎮周邊經濟、文化活動、改善周邊環境、促進房地產發展[2]。

區域使用現狀分析

橋北路“糖水街”位于橋北路南段,全長約180米。是僑港較具規模的“商業休閑中心”,長期以來由于僑港政府和北海市政府的疏于整治和管理,糖水街目前只有一些小開間式平房門面。

橋北路全長459米,寬9米,屬于人車混行街道。人行道已經被路邊的平房門面占據,人們只能行走于馬路上,加之沒有停車位,繁忙的橋北路也就成為了路人和游客的停車點,所以,行人也就自然的行走在了馬路中央。直至2010年,北海政府才開始修繕橋北路,但是,橋北路上的基礎設施仍然缺乏。

橋北路邊的具有僑民特色的街巷和建筑年久失修,區內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生活基礎設施配套不全,新建建筑質量低下、缺乏統一的規劃控制。

特點及價值

糖水街保存了僑民自越南歸來以后的大部分生活方式和各種習俗,使整條橋北路都彌漫著濃郁的僑越風情。

橋北路周邊的難民住宅和其后期自發形成的街巷已經形成了一個年輕而獨特的歷史片區。

僑港市場

觸媒僑港市場概況

僑港市場位于橋北路與紅棉路交界處,是僑港鎮內唯一一個綜合類市場,輻射范圍從僑港鎮內輻射致周邊的村落和北海市邊緣區域,是僑港鎮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地點。僑港市場的存在滿足了僑港鎮居民對生活功能的需求,居民的生活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僑港市場。所以,在市場的周圍有搭起了形形的買賣攤位。

區域使用現狀分析

僑港市場是政府監管的一個場所,所以市場的管理尚屬健全、完善,經營商品的品種與數量也算成熟,能滿足僑港鎮及周邊區域的服務要求。

但是,僑港市場也面臨著一個經營方式老套、商品成舊、不更新的窘境,僑港市場一層是以經營生活副食品和主食為主的經營場所,面積大約5000平方米;二層主要是經營服裝、鞋帽等商品為主,他們都有格局老舊、衛生條件差、防火措施落后等特點,以這種發展狀態,僑港市場遲早是要消逝在如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這樣不僅浪費了僑港鎮寶貴的發展時間,也浪費了這個獨有的區域優勢資源。

特點及價值

僑港市場是一個綜合型市場,而周邊最近的貴州路市場和大潤發超市,其與僑港市場直線距離有5km,周邊村鎮居民生活使用都依賴于僑港市場,僑港市場的存在已經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已然成為了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僑港海灘

觸媒僑港海灘概況

由于各種原因,僑港沙灘在僑港鎮建立后一直都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和開發,到了21世紀初才有了初步的開發。僑港沙灘相對于銀灘來說,知名度和開發程度上就稍遜一籌,但是海灘上已經具有了一些簡單的沙灘活動器械。僑港沙灘已經成為了北海市民和游客在既銀灘之后的另外一個海濱游樂場所。

區域使用現狀分析

“歡樂海灘”,由僑港沙灘和僑港天然浴場兩部分組成。目前“歡樂海灘”已無人經營,唯一要收取的費用是進門車輛的看管費。

與銀灘相比,僑港的沙灘顯得冷清很多。沙灘上無人打理,缺乏沙灘娛樂的設施。

特點及價值

僑港海灘擁有寬約500米的沙灘,灘面平緩、寬廣且無礁石,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積而成。浴場所處海域無工業污染,海水水質各項指標均超出國家一級水質標準,海水透明度大于2米,超過我國沿海海水平均標準一倍以上。

政府方面建議

首先,政府應該盡快解決越南難僑同胞的國籍問題。這樣僑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尤其是生產投資上才不會受到很大的限制[5]。

要文化的融合,首先要人群的融合,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在得到社會組織的幫助下才能生存,而僑民們需要的正是與北海市本地居民的“融合”,所以要讓僑港居民走出去,把北海市民引進來。譬如多在僑港鎮舉辦全市性活動、增強僑港鎮的“可游性”等等。

其次,政府要在繼續支持僑港鎮的經濟發展。當前應大力支持喬港海產業發展,給予政策的支持,為喬港海產業廣開銷路,打出自己的海產品品牌。

再次,保留僑民們積極的越南民族風俗精華,并灌輸引入當地居民的民風習俗。此外,還有多舉辦聯誼活動,例如僑民學校與市區學校師生聯誼活動等,幫助僑民更好的融入當地社會,從而消除僑民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界線”,使僑民與當地居民正真融為一體,最終實現僑民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的整體共同和諧發展。

最后,政府應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把生活在低保線下的家庭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納入社保對象,做到應保盡保,解決他們的基本生存問題;著力解決僑民危房改造、基礎設施等問題。增強對僑民的教育宣傳,在僑民的意識里還有著前幾代人的概念——“打工掙錢”,所以加大對僑民教育的重要性的宣傳是必要的。出臺政策,對僑民子女的升學有政策性的照顧。

自身方面建議

第一,響應當地政府的政策,積極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打破封閉觀念,摒棄掉那些封閉的、保守的、落后的舊東西;提高自身文化知識水平,主動接受外來的先進科學技術,積累資本,巧用自身特有的民族產業,積極投身于市場,發展邊貿,才有利于本民族地區的發展。

第二,既要吸收先進的東西、融入當地的文化[6],又要保持自身民族特色。如學習先進的造船、修船和捕魚技術等。在文化上,既保持僑民傳統優秀的文化習俗,又重視學習掌握當地的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知識;在思維觀念上,既要保持自己的優良內容,又要兼容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現代思維觀念。此外,還要重視教育、力掃文盲、推廣普通話,提高整個僑民整體的教育文化水平,以便可以更好的走出僑港尋求更多生存、發展之路。

第三,融入當地社會生活。大多數僑民一般只與本鎮僑民來往,較少與當地社區居民發生聯系,這大大阻礙了僑民們與當地市民、外界的交流。因此要注意加強與當地社區交流以融入當地社會生活中,消除民族隔閡。

綜合本文可見,觸媒元素的類型和激活模式是復雜多樣的,受到自身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對于僑港鎮觸媒點的選擇上,因從其現狀具有的資源來考慮。

第一,分析該區域的地域性價值,確定區域的核心地段價值和類型,根據該區域在總規中的定位,來確定其發展方向和目標。

第二,選擇具備一定規模、影響力大、具有一定知曉度的元素應當作為首要觸媒點來開發,其目的是為了給該區域儲備豐富的人流量,為其后續發展打下人氣的基礎。

第三,充分利用該區現有的資源,并從該區現狀弊端入手,統籌管理、改善現狀,以提高該區域的功能性和改善該區域的環境面貌[7]。

第四,結合國內實際應用的案例,再結合當前區域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完善和應用,以保留其區域場所精神,實現文化、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和良性循環。

參 考 文 獻

[1] 夏云,夏奎,施燕.生態與可持續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羅杰•特蘭西克.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M].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篇8

關鍵詞:RS技術 城鄉規劃管理 應用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U9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037-02

20世紀60年代以來,RS技術是在空間科學、現代物理學(包括激光技術、微波技術、全息技術、光學、紅外技術和雷達技術等)、數學方法、地球科學理論、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和先進實用的探測技術。

目前大數據已日益從各個領域進入我們的生活。在城市建設領域,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帶來了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質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原有生存環境的改變并產生了諸多生態問題:人口激增、綠地減少、耕地占用和環境污染等,城市已成為生態問題和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的區域。城鄉規劃工作是指導城市發展和開展城市建設的“排頭兵”和基礎,而各類城市信息是城鄉規劃工作的基礎,包括城市資源、人力資源、城市環境、物流運輸等。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空間結構的復雜化以及信息的多元化,傳統獲取信息的手段已很難適應城鄉規劃設計及城鄉規劃管理的需要,解決此問題的核心便是發展高精度RS技術。

1 RS技術在城鄉規劃用地調查中的應用

城市基礎信息數據由各類專用地理信息數據、數字地圖、數字專題圖和數字景觀模型組成。大數據時代的城市建設發展需要大量的數字基礎信息數據,數字化城市進程的推進需要RS技術提供不同種類和比例尺的影像圖或專題圖以適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目前隨著信息化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RS技術逐漸活躍在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中,其實時、高效和全面的特點推動著城鄉規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

隨著城市景觀模型和城市數字高程模型技術的不斷完善,人們可以更具體、直觀和真實地了解城市的發展狀況。此外,運用城市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制作的城市景觀數字模型能夠在計算機的輔助下多視角的再現城市場景,從而促進城鄉規劃決策的科學性。以上信息化成果的實現都離不開RS技術的支撐。

2 RS技術在城鄉規劃空間布局信息分析中的應用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建設與人口規模不斷膨脹、生態環境日益下滑、交通擁堵日益嚴重等問題都對城市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對城市建設狀況進行動態監測是發現和解決上述城市問題的一個必要途徑。

城鄉規劃的核心因素和城市發展的載體就是城市的土地資源。城市土地利用狀況以及土地使用性質是動態變化的,要隨時拿捏其不同時期的特征。用RS技術作為信息來源是現代城市最普遍的途徑,利用GIS技術的強大圖形操作功能和海量存儲數據,實現了集成化的城市土地管理,以實時方便地了解,城市土地權屬界線和土地利用狀況等數據信息,使城鄉規劃管理更具有透明性及科學性。可實現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動態監測和實時調查,為城市規劃用地現狀調查,提供可靠而直觀的基礎數據 ,為加強城市的土地資源管理、優化政府部門的決策、輔助城市規劃編制與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 RS技術在城鄉規劃環境監測分析中的應用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產業高度集中、世界城市人口膨脹和城市環境日益惡化,這已成為全球性的發展趨勢。在發展中國家此趨勢更加引人注目。因此,應用經濟、有效的RS技術手段研究城市環境問題,正確評價城市環境質量,探討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措施和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RS技術正廣泛應用于動態監測工業生產等引起的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及水污染等問題。RS技術的監測速度快和范圍廣,且可多手段以及多波段連續監測其動態變化。因此,RS技術又是測量污染物分布與濃度,監測環境演變變化趨勢的有效方法。

4 RS技術在城鄉規劃管理中的發展趨勢

RS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在近30多年得到持續的拓展。目前,RS技術正從單一數據資料分析向多元數據資料復合,從區域靜態分析向過程動態監測,從表面性分析向內在定量化分析等方面的過渡。

4.1 遙感數據獲取技術的發展

清晰的衛星遙感數據在城市中廣泛應用歸功于RS技術的提升和新型傳感器研發水平的進步。傳統的航空遙感數據將日益替代,因為隨著GeoEye-1、QuickBird、IKONOS等商業衛星的運行,它們將成為城市遙感的主要數據源。商業衛星提供的清晰衛星數據在城鄉規劃編制與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技術的優勢在于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采用聯機方式直接定購和接收產品,相關遙感數據信息可以在數小時內通過數字方式傳輸獲取。

4.2 構建新型城市遙感信息模型

遙感信息模型是利用地理信息和遙感信息影像化方法建立起來的是一種注重影像理解和知識表達的集成可視化模型。城市遙感信息模型可以反演和計算城市環境參數是RS技術應用深入發展的核心。在過去一段時期盡管人們發展了各種遙感信息模型,但仍然無法滿足當前城市建設發展應用的需要,遙感信息模型的不斷創新,依然是RS技術研究的方向。

4.3 “3S”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

由地理信息系統(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遙感(RS,Remote Sensing)和全球定位系統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3S”空間信息集成技術系統將成為具備城市信息獲取與實時處理的綜合技術。其中,“3S”信息化技術中的三個不同技術在城市規劃管理中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空間地理信息的采集問題主要由RS技術和GPS技術解決,地理空間的數字模型問題主要由 GIS技術現實。“3S”一體化集成將最終建成新型的城鄉數據與信息獲取系統并形成高效的信息處理分析流程,這將對RS技術在城市建設領域的應用與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4.4 全面推進“數字城市”的建設

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城市信息化的戰略目標就是在大數據時代推進“數字城市”建設。“數字城市”的建設過程中RS技術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與城市發展需要的其他信息相比,通過RS技術獲取的遙感信息有其應用優勢和明顯的特點。因此,RS技術在城市建設領域的應用將推動“數字城市”的建設,同時對于提高城市建設的綜合效益和提升城市規劃和管理決策水平將起到更大重要的作用。

5 結語

隨著RS技術的逐步提升和遙感知識的廣泛普及,遙感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必將越來越深入。實踐證明,RS技術可以直接為城鄉規劃與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供準確而可靠的有效圖件和資料、同時結合城市規劃數據信息成果資料和計算機技術,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統乃至構建數字模擬城市奠定了基礎。當然,RS技術也存在局限,它難以完全代替地面調查,同時也需要其他信息化技術的配合。對于RS技術的使用者來說,要根據具體的需求分析遙感應用的可行性,并選擇合適的應用方案從而最大效益的發揮RS技術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述彭,謝傳節.城市遙感與城市信息系統[J].測繪科學,2000(1):1-8.

[2] 吳賢宇.試談城市遙感[J].科技廣場,2006(7):119-120.

[3] 劉英,趙榮欽.遙感技術在中國城市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1):101-104,109.

篇9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1.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沒有理順規劃體系中不同層級的關系

城市規劃還處于從戰略性到策略性層面的階段,編制內容缺少宏觀尺度,規劃體系缺少確定性和可操作性,規劃層面之間的相互關系難以清晰界定,規劃設計的戰略性問題被弱化,對法定規劃的理解偏差約束了城市規劃功能的發揮。

1.2歷史文物古跡保護的力度不夠

在一些城市往往有許多歷史遺留的街區,這些歷史街區是城市文化的標志,但隨著城市的規劃建設,一些歷史街區已經失去了它本來面目,甚至徹底消失。歷史文物古跡對于體現城市文化品位,增強游客和投資者的吸引力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1.3規劃理念落后

為了片面地追求經濟發展,注重短期利益,關注城市規模,缺乏對近期建設規劃的重視和對小城市小城鎮的關注,盲目追求終極藍圖,導致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喪失。同時在技術體系方面,技術方法落后,缺乏與公共政策的銜接,盲目關注內容,缺乏戰略性和政策性,控規指標缺乏相應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公眾參與體系不健全,甚至規劃執法不嚴,造成自由裁量權過大。

1.4規劃管理不到位

規劃管理透明度低,濫用權力進行隨意的建設,城市規劃中缺少多級監督舉報體系的建設,城市規劃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不能勝任規劃后管理崗位的要求,由于缺乏通暢的管理機制,對于違章建筑不能有效地予以制止,造成一些不符合規劃審批條件建設的出現,導致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現象時有發生。

2.對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2.1理順規劃體系,明晰規劃的地位及相關關系

城市規劃體系實質上是一種區域規劃,不應依附于城市總體規劃,而應適合于當地的城鎮空間、資源環境,需要結合各部門的行政事權范圍,簡化編制內容,重點關注全局性內容,強化城市規劃的相關技術性內容并將其作為總規的后臺支撐而非本體,規劃設計要著眼于長遠考慮和作出宏觀的結構性控制,關注規劃建設的可操作性和公眾參與性,以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2.2處理好城市規劃建設與歷史文化管理的關系

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是有機關聯、相得益彰的,繼承和發揚城市的文化遺產,有助于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機融合,保護好城市的文化遺產也是城市領導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我國的城市領導不但要看到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還要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在舊城改造中不要大拆大建,避免許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街區和建筑遭到破壞。同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根據不同特點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延續古城的格局和歷史風貌,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3更新規劃觀念,完善規劃管理方式

規劃管理的重點是不得變更強制性指標,在放開規劃編制和規劃設計市場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規劃建設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完善規劃管理的行政執法程序,落實規劃管理中的先決地位,建立依法處罰違反規劃強制性的內容,杜絕隨意變更規劃的現象,不斷增強法制意識和責任意識。建立規劃管理的社會監督機制,使規劃方案建立在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并建立起多級監督舉報體系,把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控制在強化城市規劃集中統一管理中來。城市規劃管理貫穿于建設工程計劃、用地和建設的全過程,控制好建設工程規劃審批后的監督管理和違法建設工作的管理。在城市規劃區內對違反法定權限和程序的違法行為,從制約機制上杜絕違法建設行為的發生。

2.4構建城市規劃體系

篇10

關鍵詞:城市規劃;價值選擇;社會目標;城市特色

一、城市規劃與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在形成發展中所具有的突出的自然風貌、形態結構、文化格調、景觀形象、產業構成和功能特征等,是城市自然、社會、文化、歷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反映,是一個城市最具魅力、最有生命力的標志。由于自然環境、歷史傳統、人文景觀不同,每個城市都會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和優勢。

然而,自l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社會經濟的巨大變革,導致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城市原有的結構形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加上經濟全球化發展而導致的城市文化單一化的現象日益嚴重,使得城市的特色日益消退。有學者稱,現代經濟的發展對保護城市特色的沖擊力,要遠遠超出戰爭對城市的破壞。

立足我國城市特色危機的現實,可分為城市化進程初期的無特色意識下的“特色危機”和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城市空間市場化下有特色意識的“特色趨同”危機[1]。城市規劃與城市特色在本質上并不是一對矛盾。城市規劃更不是破壞城市特色的天敵。同樣,城市特色也不是阻礙城市發展的絆腳石。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特色能為城市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帶來寶貴的機遇,而合理、科學的城市規劃也為城市特色的傳承和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將城市特色與城市規劃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國際品位和競爭力。所以,在我國城市現代化、國際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正確處理城市規劃與城市特色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重塑城市個性,打破“千城一面”與“身份迷失” 的困境,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個性,提升城市的個性魅力,是目前我國城市規劃過程中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課題。而其核心問題是城市特色定位研究,即基于城市規劃進程來準確定位城市特色。

二、延續歷史文脈,彰顯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

城市特色是一個城市在地域空間上的構成特點,涉及城市規劃的方方面面。城市特色具有空間層級性,城市在不同地域空間層面上其特色是不同的[2]。我們要打造特色城市,使城市成為一個更加寬容的空間,就要尊重各種創意。譬如,鄭州如何去建設? 是否可以試著將鄭州建設成一座幽默之城? 將一些幽默大師的一些動作,制造成一些蠟像,建一座蠟像館,或收集全世界幽默創意,建若干座幽默雕塑,放到鄭州東風干渠、熊洱河或金水河畔。城市要有各種創意產業發展的機會、有各種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

城市人文與自然資源的結合,需要體現出創意的魅力。幽默的創意,以及一些行為藝術的雕塑, 矗立在金水河畔,將大自然賜予鄭州的金水河與人為的創意完美的結合,展現這座城市的幽默品位。讓城市留給歷史的是人文思考后的文化精髓。這里面就凝聚著一種創意,體現著人文元素。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城鄉布局形式,尤其是首都城市可以說各具特色,如棋盤式的雅典,輻射式的羅馬,枝狀伸展的巴黎,中心放射的華盛頓,可謂各領,而這些不同形態的城市空間格局,就構成了這些城市獨具魅力的個性特色。正因為大量文化元素應用到城市景觀創意之中,才會讓漫步于夕陽下,行走在河邊,流連于云卷云舒中的人們,有思考的空間。

城市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氣質、底蘊、特色的內在依托,是一個城市獨具特色的魅力所在。而城市風貌作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現,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及社會發展程度的綜合反映。城市風貌的形成是城市歷史文化積淀的過程。城市風貌一般指一個城市特有的景觀和面貌、風采和神韻,表現城市氣質和性格,同時還顯示出城市的經濟實力、商業的繁榮、文化和科技事業的發達程度。城市特色的形成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逐步形成的城市整體風貌特征,是價值觀和文化在城市規劃活動中的歷史積淀。如西安古城,從地理上講,“南浸終南子午谷,北踞渭水,東臨灞,西枕龍首”,其四周的龍首塬、青龍塬、少陵塬及曲江洼地形成了它的界限。

那么,如何在城市現代化、國際化的背景下,彰顯城市特色呢?關鍵還在于延續城市歷史的文脈,加強城市空間的合理規劃,加強對特色建筑、歷史街區、古遺址、民俗風情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將合理的城市規劃與歷史文物保護有機結合起來。

例如,西安有3100年的建城史,歷經13個王朝,建都歷時1140年,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也是唯一超過千年的都城。其中,以周秦漢唐的歷史地位最為顯赫,因此,周秦漢唐四個朝代的都城遺址在中國以及世界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歷史久遠,大部分被湮沒在地下;漢唐盛世深入人心,但唐長安城自唐代末年廢棄至今也已經1000多年,現已被明清以來的建筑所覆蓋。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和唐大明宮的雄姿已不復存在,其遺址除部分仍現于地上外,富麗堂皇的宮殿、衙署和寺觀早已蕩然無存。舊城區是西安古都歷史文脈的延續,是古城特色的集中展示地。保護好古城的古都風貌,對全面保護西安歷史文化名城有著重要作用。讓西安的城市特色鮮活起來,就必須再現千年古都的歷史風貌。

為了讓西安的城市特色鮮活起來,再現千年古都的歷史風貌,西安從第一個城市規劃開始,就提出了保護“四大遺址”并將其規劃為公園綠地。在八十年代之后的規劃中,進一步明確了歷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專門制定了《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將漢唐文化特色作為古城西安的文化定位,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漢唐文化保護和展示重點項目的規劃建設,以重振漢唐雄風,彰顯千年古都的風貌特色。通過數年的努力,不但使古城墻得到了大規模的整修,以城墻為主體,墻、河、林融為一體的立體環城公園已經形成,南北中軸線縱貫全城,棋盤式的路網格局,在平面布局上顯示了隋唐長安城的傳統風貌。而且,建成了一批以唐文化為代表的重點項目。“新唐風”正成為古都西安中外古今融合的代表,在城市規劃理念方面形成了盛唐文化特色,如西大街、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曲江文化新區,老城順城巷改造、大唐西市、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等項目,使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名城的珍貴遺產相結合,古長安城形象與現代城市風貌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西安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知名旅游城市的獨特風貌,也使古城西安的漢唐文化特色不斷鮮活起來。

三、把握建筑風貌,構建“整齊劃一”的城市形象

人們對城市特色最直觀的感知便是通過建筑的形象來傳遞的。一個城市建筑的體量、高度、色彩、形式等建筑風貌都可以反映城市的特色,而建筑的風格和色彩則是城市風貌的靈魂。建筑風格的形成與它所在地域的歷史、自然環境、人們的生活習俗都有密切的關系,通過建筑色彩、屋頂形式、外墻材料、細部處理等表現出來。建筑的色彩構成了城市的主色彩基調,是城市規劃中不可忽視的元素,是彰顯一座城市藝術品位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宋皇城”復興規劃中,為了使建筑風格體現傳統風貌,通過以坡屋頂、挑檐等創新建筑形式,營造宋皇城城市意象。建筑色彩嚴格按照開封城市的色彩定位,青磚城墻、灰瓦、朱紅門廊,體現古都渾厚、宏大、端莊、典雅氣度的建筑氣質,形成了城市和諧的整體面貌。城市藝術、飲食文化作為城市形象的點睛之筆,也是影響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一些成功的作品,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征,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古都開封的一張名片。

建筑作為城市形象的核心,也面臨著不斷創新的任務。但創新不等于模仿,繼承不等于復古。城市與建筑既有體現科學技術進步的層面,又有體現文化藝術傳統的精神內涵,科學技術元素的融入使城市與建筑隨科技的進步而更新,文化藝術元素使城市與建筑在應用新技術的同時繼承和發揚傳統。因此,當今城市規劃,要彰顯城市特色,建筑風格既不能因循守舊,更不能盲目照搬。只有不斷挖掘民族建筑文化的精華,彰顯民族文化的個性特色,才能使我們的城市在邁向現代化、國際化的進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喪失自我。

四、堅持以人為本,營造舒適和諧的宜居家園

城市是人的現實居所,更是人的精神家園。城市規劃如若置人的需要于不顧,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營造和諧舒適的城市人居家園是城市的出發點,也是城市發展的落腳點。因此,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核心問題是科學規劃,特別是要做好城市的總體規劃,將城市中的各種物質要素合理地進行空間分布和組合,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依據。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相通的。強調“人、城市、自然”應該是一體的,相互協調。

城市規劃在注重特色塑造的同時,還必須關注將更多的自然元素融入到城市與建筑之中,加大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和建設,關注生態文明社區建設,包括綠色空間系統、水資源系統、廢棄物處理系統、清潔能源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文化活動系統以及社區服務系統等。如西安作為一個北方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非常重視大水大綠環境的規劃,先后規劃建設了環城公園、城市運動公園、大雁塔廣場、曲江公園、大明宮遺址公園、瀘灞生態區等,使人與環境更加和諧,也使得西安這座古城越發充滿生機與活力。

通過科學規劃引導,在城市特色塑造中,促進城市建設向環境生態化、功能休閑化、管理現代化方向發展,不斷改善城市的人居環境,使城市的舒適性、宜居性、和諧性成為城市規劃的終極目標,也成為城市建設的又一重要特色。

結 語

科學的城市規劃與城市特色的協調互動是城市特色定位的最終目標。將科學規劃與打造城市特色有機結合起來,無疑將會大大提升城市的品味和競爭力。

首先,城市特色定位需要對城市規劃的要求進行反饋,即根據城市規劃與發展要求,明確體現城市規劃的特色內容。同時,城市規劃需要依據城市特色的定位對其規劃方案進行科學評估、修正、實施。城市定位一方面有利于城市特色的落實,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推動城市的規劃與發展。

其次,加強對城市特色內容分析,包括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城市特色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發掘潛在的文化元素,著力打造好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城市特色建設。城市特色建設涉及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主要通過城市規劃、建筑規劃、景觀規劃等方面得以實現。因而,準確的城市特色定位,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實現城市發展,彰顯城市獨特魅力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