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與法治總結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道德與法治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課,精心選擇教法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與教學相關的資料。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堂教學。在深入鉆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使每一節課都能做到“有備而上”。通過培養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課堂教學中我盡量做到講解清晰化、條理化;課堂語言力求準確化、情感化和生動化;教學思路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多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些,學生活動盡量多些;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課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與實際緊密聯系,切實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學生在日常行為習慣、思想素質等方面有了較大改變。
三、加強課后輔導,提高教學質量
課后輔導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鞏固。耐心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多與他們談心;從贊美著手,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改變教師角色,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讓他們敢說話,說真話,這樣讓學生感到你與他是平等的,那么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觀點,從而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真正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存在不足與今后打算
(一)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另一方面,有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占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在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從而使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課堂教學紀律把握不夠嚴格;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尚未轉化成功。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 針對以上不足,提出下列改進措施:
1、加強備課的針對性,努力服務于課堂教學和學生。
篇2
一、要整體把握課程的內容特色
要形成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首先必須對初中新版教材要有整體的把握和深刻的了解。依據《道德與法治》所編教材,大致可以將其分成三個漸進的教育過程:七年級階段主要注重學生自身的成長教育,著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估計八年級階段學習內容將有所深化,逐漸深入到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和構建;九年級階段在初中二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和愛國情操,力求初步確定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中《道德與法治》三個漸進的教育過程基本上與初中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要求相適應,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與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依據教材的特點,靈活地、科學地選擇授課的方法和技巧。
二、要做好“導演”與“演員”角色的定位
要想讓中學《道德與法治》課課堂活躍起來,就必須做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向交流與溝通。最根本的方法是用活教材,根據教材的基本觀點、鏈接學生社會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給學生以充分討論與研判的機會,并通過學生的展示,同學互動,教點評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對課程和知識的好奇與求知欲增強。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就不是一堂好的《道德與法治》課。“要想讓道德與法制課真正地生動、鮮活起來,教師如何作好導演,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這個舞臺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確實需要課前精心預設”。在初中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定位好自己與學生的角色關系:老師導演,主要負責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充分認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注意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精神,在生動真實的案例中辨識真善美,逐步完善現實中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關鍵要做好兩點:首先要教師不失時機地捕捉學生靈光一現的智慧火花,并給予科學合理評價,從而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更加積極地投入所應扮演的角色,強化課堂的愉悅氛圍:其次要教師時刻注意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想象、探索和創造,哪怕是在學生出現標新立異式的觀念時也不要去打擊。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星星點點的智慧之花”總會產生的,這就要求教師時刻注意發現、引導、創造。如果說“發現閃光點”是教師課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的話,那么“創造閃光點”更是評價一個教師能否教活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標準,也是教師應該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與方法的一個有效途徑。
三、要善于把握課堂活躍度
隨著學生們創新自覺性的提高和創新自信心的增強,活躍的課堂氣氛顯然并不難營造。但是,課堂氣氛的活躍只說明學生們擺脫了枯燥無味的被動學習狀態,并不等同于學生們完成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要求的學習任務,掌握了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和精髓。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初中政治老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氣氛的活躍。為了提高課堂活躍度,教師可以對學生出現的標新立異式的觀念不予打壓。但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既要表揚學生思想中的閃光點與個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為一些調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課堂本身的混亂。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和要求以后,能夠做到“收放自如”,既要發揮學生們的積極性,又要符合學習的整體教學計劃,從而使課堂活躍度保持在一個科學合理的范疇之內,讓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四、要理論聯系實際
有時候道德與法治課之所以讓人感覺枯燥乏味,與有的初中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不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思路有著很大的關系。其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身除了一些基礎性的理論知識以外,大多數知識都是可以和學生們的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每堂課也都注意講解范例,但是課堂氣氛并沒有多少好轉,這是為什么?這就涉及另一個問題,即理論聯系實際。比如《友誼與成長同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舉好人好事,這樣時間一長反而會遭到同學們的反感。教師可以就近舉學生們身邊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掃衛生,可以具體到某個學生,講解假如這天該同學不打掃衛生,那么學生們就要在又臟又亂的條件下上課。而正是因為該學生“個人”認真地打掃了教室,才使得班級這個“集體”有了干凈的環境上課。所以整個“班集體” 應該為該學生辛勤勞動鼓掌致謝。反過來,再反問該學生,在聽完同學們的鼓掌后是否因為自己的勞動得到了班集體的認可而內心里感覺到了尊重和滿足。這樣,通過學生們身邊的小事情就可以講解“個人的貢獻和付出,可以得到社會的尊重”這樣一個價值觀的道理,同時還可以收獲同學之間的真誠友誼。
五、要善于動腦動手,做到課堂內外密切配合
篇3
隨著建設法治中國的步伐在加快,中國未來的教育必會順應時代的要求,在思想教育中滲透更多的法律精神,怎樣在法律理念上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懷,理解法律的內在要求,提高在F實生活中的法律運用能力,培養崇尚法律的精神,實現自覺遵法的習慣是各院校致力研究的方向。近年來各高校的基礎課已做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逐步由思想道德教育向法律教育方向邁進,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中職學校的基礎課教育卻未作出相應的整改。就此筆者結合中職學校道德教育現狀,指出中職學校道德與法律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初探中職學校德法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一、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德法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面對法治社會的新形勢、新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對未來廣大基層勞動者法律素質的提高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作為一名合格的勞動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法律素養,新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更直接影響社會發展的前途和命運。
(一) 校園暴力事件的上升態勢折射出中職學生法律素質現狀
近年來,校園暴力不斷升溫,參與暴力的學生多以初中、中職在校生為主,手段越發殘忍,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校園暴力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存在父母教育的缺失、社會環境的渲染、學校功利性教育等,但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解決校園暴力問題需認真思考教育中的每一環節,并做好充分的預防工作。筆者認為,中職學校增加法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們如果缺乏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引導,極易走向極端,以錯誤的方式解決問題,不但違反道德要求,甚至會觸碰法律的底線。這與當前我國中職學校法律教育的缺失存在很大關系。
(二) 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現狀――道德與法律脫節
在當前追求高文憑的時代里,出現中職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許多中職學校不但不重視德育教育,且德育課程設置不合理、不全面。這導致中職學生整體學習水平不高、學習負面情緒較大。因此中職學校必須認識到,道德完善比技術、職業訓練更重要,應加大對德育教育的重視,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職業素養、學生綜合素質及法律意識。
目前,《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中職階段四門德育主修課程中唯一涉及法律知識的教材。單從設計層面來看,該教材的道德與法律知識并無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其中第一至二單元內容主要涉及職業道德知識的學習,當中包含社交禮儀和職業道德知識,但不涉及任何法律知識的學習。第三至第五單元的內容雖都涉及法律知識,但每一單元的內容都相對獨立,專業性較強,對于缺乏法律常識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和吃透法律精神。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將法律知識與道德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則無法分清道德與法律的界限,分不清輕重,導致該課程的學習效果不佳,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 法律教育的發展趨勢
隨著依法治國的確立,目前大學的思想道德教育已通過法治化對當下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政策進行改革以此來確保政策環境的優化,國內部分學者提出了以“法制轉換”取代“政策代替”的政策環境的優化途徑,來確保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事業的順利展開。近期大學生思想教育向法律教育的轉變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相對高校學生而言,中職學生從初中進入中職學校,具有年齡小、社會實踐少、思想不成熟、遇事易沖動、法律意識淡薄等特點,對中職學生進行德法教育不但能預防和減少犯罪、維持穩定的社會環境,且能提高職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道德素質,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思維方式。因此,中職學校學生的德法教育更具緊迫性和必要性。
目前,我國中職學校法律教育的推進相對緩慢,法律教育只作為中職學生德育課程的補充,缺乏全方位理論化、系統化的教育模式。“日本成進入21世紀后,教育改革就以培養適應21世紀的具有豐富心靈的日本人為目標,培育積極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日本人。從2002年4月開始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把重視提高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作為法律教育的基本任務,在教育改革中加以體現。”對于中小學生的法律教育,實施主體不僅涉及各類學校、法務省、司法機關、律師協會等法律實務組織和專家,且法律教育研究會、法律教育協會也會推動法律教育的進程。比較國外中小學的法律教育,我國已相對滯后。國內有不少學者質疑,法律教育目前無法替代道德教育,畢竟儒家學說在中國統治了幾千年,中國人脫離不了道德教育的熏陶。但筆者認為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我國德法教育能否并駕齊驅,首先要分析兩者的關系與共性。
二、道德與法律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
針對目前我國提倡依法治國的大環境,高校改革已邁先一步,中職學校也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道德與法律教育之間是否存在著差異,又能否相結合呢?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中職學生能否接受兩者相結合的方式?種種疑問可以從道德與法律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中得知。
(一)從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分析德法教育的結合
首先,我們從分析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出發,判斷兩者是否存在統一性,為德法教育能否相結合奠定理論基礎。關于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自然法學派與實證主義的爭議焦點,也是經典、古老的話題。“哈貝馬斯指出,法律規范的有效性不能脫離道德,否則法律的認同必然分散瓦解。法律的正當性在于民主立法程序和道德商談的相互交錯,這是道德與法律的內在關系的集中體現。”嚴存生教授也認為道德與法律不但存著在內部聯系,且兩者在靜態模式上,即從觀念層次上是可以統一的,即法律精神體現著道德內涵,兩者的價值觀是統一的。在現實中,有許多部門法規是由道德規范轉換而來的。如我國的《婚姻法》的主要指導思想是提倡晚輩尊重長輩,子女有義務贍養老人等要求,都是以家庭美德中的基本要求為依據。《法官法》《教師法》《會計法》等都是根據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制定的法律規范。在某種意義上說,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線。如果學生連道德的底線都一無所知,又如何能遵行更高尚的道德呢?因此,道德與法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法律都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的,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它們從不同方面規范人們的行為和目標要求是一致的。從而讓他們對法律產生敬畏,尊重法律特有的嚴肅性和嚴謹性。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道德與法律都有各自不同的判斷標準。有時甚至會出現矛盾的現象。如“扶老人反被訛”的案例在國內屢見不鮮。見義勇為是道德提倡的善舉,但法律只相信證據,缺少可靠的證據支持,法律就與道德產生背離。實際上,中職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形成之時,容易被社會上的錯誤思潮所誤導。正因為他們缺乏法律常識,不懂得保留和發現證據,無法為自己辯護。法律事實的還原雖需要證據,但法律追求的正義是與道德同行的。中職學生需要以法律精神作為價值觀的引領,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去保護自己,伸張正義。
(二)從行為學角度出發,分析兩者結合的可行性
其次,男形學角度出發,人的習慣是由行為強制開始逐漸向內化行為的方向轉變的。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學校可運用多種多樣的宣傳工具,積極營造學習宣傳法律的氛圍,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氣氛,真正使法律規范深入人心,讓學生感到時時、處處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行為規范的落實更具體明確且易于操作;學生會感到一種無形的約束力,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按法律規范的要求去做。在德育課堂中讓學生學會尊重和理解法律,剖析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讓學生了解更多法律精神及細則,進一步獲知法律的內涵,通過提高對法律的認知,達到對法律的理解和遵從,在學校法律環境中學會遵紀守法。這種教育模式可幫助學生由外在行為強制向行為內化的轉變,為今后成為自覺守法的公民做好準備。
(三)從以人為本的法律教育理念出發,德法教育的結合是必然的
最后,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統屬公民素質中的思想道德素質。兩者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再者,從客觀實際出發,教育的發展方向必須順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目前單純的道德教育或法律教育已無法滿足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
筆者認為,今后的中職德育教育發展模式必須遵守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明白法律保護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權益,學生從小就應該有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用理智來應對一切問題,通過對法律的理解和運用,克制自己的行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努力讓自己成為具有法律意識的合格公民。
三、德法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初探
(一)實施教改
中職學校在進行道德與法律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可結合各專業所涉及的法律,開展職業道德與專業法律教育。如食品專業學生可進行食品安全法的學習,讓學生在實操中養成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規范的職業習慣,通過多練多學,轉變成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合格準職業人。會計專業學生,在進行會計實操作業時,老師在指導職業技能時應滲透法律精神,讓學生了解專業規則和制度離不開法律的導向。各專業都應在日常學習中貫徹與其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學習,讓學生不但懂得行業的規則,還要理解為什么要有這些規則。這為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習慣起到積極的作用。
改良《職業道德與法律》的課程設置,增加相應的法律與道德相結合的學習內容,以更豐富的法律實體案例作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法律學習興趣,為培養法律意識打下基礎。如在授課過程中,將道德與法律有效地融入在一起講授,將有利于學生了解法律內涵及實質精神。第六課《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國家》涉及對紀律與法律的理解,提倡學生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如將道德與法律結合起來,則要求學生知道法律是什么,還須掌握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認識它們在功能和作用上的異同,法律是道德的最底線,符合道德精神的法律稱之為良法。良法更容易被民眾認同并自覺遵守,以此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必須以法律作為底線,自覺維護法律的威嚴。在第七課《維護憲法權威》中,可提出憲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是由其道德內涵決定的,即憲法的內容涉及基本人權、國家基本制度等,法律限制最高行政權的行使,保護公民基本人權等內容遵循了基本道德精神,這些內容恰恰決定了憲法的地位。從的價值。眾所周知,體育運動項目絕不只是局限于單純的體育運動本身,更是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滲透著種種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在體育活動的過程是參與者生理與心理,力量與意志,競技與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相互作用過程。這就滲透著思想政治工作的許多內容,其中包括體育運動滲透著參與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體育運動的行為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和選擇性,滲透著參與者在體育活動中的意志,紀律規范的接受等內容;既有思想的碰撞,也有意志的錘煉,更有道德的培養。
進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最為容易實施的就是寓教于樂。由于體育運動項目往往是一種娛樂的活動,特別是能夠使學生感興趣的項目,能充分讓學生享受自由活動過程中所帶來的身心愉悅感;由此可見,體育活動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好的滲透性,能夠使得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寓教于樂。而這種寓教于樂主要是因為業余性的體育活動項目基本上都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組織實施的;參與的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報名參加的;所以這種實施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于學生的興趣活動之中。業余性質的群眾體育運動是始于自發性的,主要是根據學生之間相互的共同愛好來自發組織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群眾性體育活動是遵從自愿原則出發來組織起來的,參與者具有年齡接近,愛好雷同,志趣相投,背景相近的特點。 而組織這樣的體育活動,參與者具有“小束縛、大自由”,從而給參與者帶來較大的群體快樂;所以這種實施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參與者不知不覺的過程中進行實施,自然而然地有序進行。適當選擇體育運動的項目,使參與者、觀看者能夠看到和感受到運動過程中的各種英姿,各種精神抖擻、克服萬難的精神狀態,最終使學生的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具有的緊張情緒得到有效釋放,使得個人疲勞感得到有效的消除,使得各種抑郁的心情得到有效的宣泄,最終使內心充滿愉悅,充滿斗志,充滿信心;最終使學生體驗到自我鍛煉的樂趣,進而在平時有效培養學生的運動愛好;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體育項目對學生思想進行影響的因素分析
1.運動項目對學生的精神具有凝聚集體的功能
現今社會,隨著社會體育的快速發展,體育運動項目給參與者所帶來的精神糧食是獨特且不可替代的, 參與者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責任感、成就感、榮譽感等。特別是在競技運動中, 參與者在訓練的過程中往往會體現出較強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體現出高尚的體育道德情操與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由此可見,體育運動對參與者的精神動力是具有較好的激發功能。我們在實施思想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與期教條主義的宣講和強調集體意識,集體榮譽感;不如直接用行動去替代語言,用身教去代替言傳,在學生當中開展恰當的集體項目,讓參與者與觀眾充分認識到團結和默契的重要性;因為在很多集體參與的體育項目中, 集體精神因素形成的群體性精神動力是決定該群體最終成績好壞的主要因素。這樣,思想教育工作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學生的意識當中。這種集體精神一旦產生, 就會成為凝聚參與者, 進而推動集體主體實踐活動的精神動力;由于集體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價值的追求而形成的集體精神, 對激發集體團結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體育運動能有有效鍛煉學生的吃苦耐勞品質
鑒于體育運動項目具有激烈的競爭性,對抗性等特征,迫使參與者要在比賽前和比賽過程中接受各種內外環境的磨煉,而只有具備頑強的體育意志力,才能堅持到最后,最終才能取得成功。什么是體育意志,就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參與者自覺去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最終達到目的的思想和行為。最主要的是體育參與者對體育運動的目的具有明確的認識,對自己所選擇的體育運動深信不疑,具有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自覺性。體育參與者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要善于根據體育運動規律去選擇最佳運動時機,能夠當機立斷,精準把握取勝機遇,最終使參與者在體育運動中頑強克服困難并積極消除阻礙,以積極的心態去參與體育運動,進行體育競技較量。運動參與者在體育運動中的意志鍛煉,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克服困難,果斷決策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3.體育運動對學生樹立紀律意識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