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1: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011-02
目前我國已經有21個省區市成為人口老年型地區,政府也將高速老齡化社會作為21世紀的一個重要國情認真對待,面對逐漸增加的老年人群體,中醫也應該積極應對以尋求更好的發展。事實上,現階段已經有很多經銷商開始瞄準老年人這一巨大市場,大肆推銷保健品,但是由于部分保健品生產成分不合格或無法根據不同體質提供個性化的需求,更不能以養代治,效果并不如人意。而中醫在老年人保健和疾病治療方面有著不可忽略的優勢和特色,若大力發展則能為改善老年人群體的健康狀況做出巨大貢獻。
一、加強中醫科普及教育。
很長時間以來,由于西醫見效快、效果立竿見影等特點使得市場上西藥隨處可見,醫院也都是采取西醫的臨床療法,國粹中醫在很多人眼里只停留在藥效慢、制作時間長、味道苦等特點上,群眾缺乏對藥理知識和藥材的基本了解,有時甚至對中醫有所偏見或盲從。事實上,中醫對人體的認識和治療都有著非常深刻的見解,在老年保健、抗老防衰、延年益壽等方面有完整的理論知識和治療方法。比如在老年人保養方面認為應“調攝情志,修身養性”,老年人容易產生孤獨、寂寞的情緒,容易發脾氣、固執己見,因此欲治其疾,先治其心,注意保持情緒舒暢,樂觀開朗,以幫助調和人體的陰陽氣血。在治療方法上遵循“有故無殞亦無殞也”的原則,中醫強調以人為本,綜合辨清疾病的邪正關系,注重個體性、階段性、動態性、及最優化,給予不同的病人,提供適合自身的最佳治療,能彌補西醫救治之不足。在實際治療中其突出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藥資源較為豐富,自然植被或人工種植的許多植被都可以被用作藥材,因此藥材易得且價格和診療費用相對西醫來說較為低廉,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醫療資源較為緊張的難題。二是中醫治療中強調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這對老年人身體功能衰弱且慢性疾病多發的特點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利于老年人身體的全面養護和整體恢復。三是中醫的“治未病”思想,中藥養生保健和預防醫療認為應在疾病尚未發生之間就應該提前預料到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老年人一旦生病就容易造成并發癥且身體功能嚴重衰退,因此提高老年人自身的養生能力和抗病能力才是有效保障健康之道。
基于以上,中醫對于老年人益壽延年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醫院在治療老年人疾病時應該將這些知識普及給病人或其家人,建議其選擇中醫治療,同時也可以在醫院走廊或者宣傳欄上介紹中醫知識,使得病人對中醫優勢有進一步的了解。醫院也可以組織義務的中醫知識普及活動,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中醫。
二、開展“中醫進社區“、“中醫進農村活動”。
老年人體質較弱、抗病能力差,醫院病人多、空氣污濁,老年人如果頻繁出入或長時間呆在這里極易造成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新的疾病感染。此外,由于我國醫療資源緊張,大部分醫院都人滿為患,經常存在床位不足、排隊時間長的問題,而且要經過掛號、檢查、問診、繳費等,不僅會引起患者焦慮情緒還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對于年邁體衰甚至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負擔。而通過開展“中醫進社區”的活動或者設置相關的社區醫院,使得群眾能夠就近看病,減少了程序繁瑣,不用長時間等待,床位緊張的難題也可迎刃而解。
中醫“簡、便、效、廉”的優勢非常適用與農村老人,我國的農村老人由于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在年老時更易患上各種疾病,而如今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這部分老人就成了留守老人,看病遠、看病貴就成了一大難題,而中醫一般價格低廉、可以在家制作、副作用小,適合農村老人。通過開展這些活動,有力的增加了中醫治療的覆蓋范圍,拉近了患者與中醫的距離,自身的效果體驗也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了中醫的良好療效。
三、發展現代中醫,契合老年人身體特點。
老年人醫療方面有三最:最高的患病率,最高的醫療資源利用率和最高的傷殘率,而且往往存在發病過程緩慢、形體臟腑功能衰減、多臟器受損多種疾病同存的特點,因此在老年人治療上應堅持健康長壽而不只是長壽的目標,在治療上堅持以養為主輔以藥物“冬令調補,冬病夏治”,方法上可以堅持針灸、推拿理療、康復療法。針對老年人常出現的糖尿病、高脂血癥、脂肪肝、腦血管意外等要及早預防,如中醫強調的運動、飲食清淡、注意保暖等。針對老年人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等引發的老年人健康問題,要做為現代中醫主要研究方向。而在治療過程中要堅持以傳統的大陰陽為綱,輔以西醫的治療手段,中西結合。傳統中醫博大精深但隨著科技、經濟及人們生活習慣的變遷已經不再適用,只有堅持大力發展現代中醫才能確保中醫不落后與時代,同時也要對中醫進行規范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立足建立自己的科學標準,革故鼎新,進一步融入世界醫學發展的大潮之中。
四、提高社區中醫人才素質。
社區中醫人才是“中醫進社區”計劃的主要貫徹者,也是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和提高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推行者,但是現在的社區中醫人才往往存在專業人才缺乏,專業能力不強的情況,在西醫大肆盛行的當今社會,社區中醫人員很多都是由西醫直接轉化過來。在治療過程中他們堅持西醫理療,甚至將西醫療法強硬嫁接到中醫上,不僅沒有達到中醫治病的效果,錯誤的療法甚至讓抵抗力的弱的老人病情加重,因此社區中醫人才必須改革。選拔科班出身的中醫人才,西醫人員要經過嚴格培訓后才能上崗,員工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專業知識,參加中醫基礎知識、中醫治療手段等補習班或者閱讀相關書籍,同時要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和道德修養。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在為他們治療過程中要主動關心老人,除了對已經患的疾病治療外,還要詢問他們的一些日?;顒?、飲食規律、睡眠狀況等判斷他們可能會出現的健康問題并及時指引改正,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治療理念。對于一些聽力有障礙、視力障礙、表達不清或者行動不便的老人要耐心溝通、及時幫助,必要時也可以告訴他們的子女家人。
五、要注重中醫治療中的人文關懷
從1992年至今,我國已經邁入人口老齡化的第21個年頭,人口學分析認為未來醫療資源中將有50%的資源用于老人,這是對我國本就有限的醫療資源配置的一個重大挑戰,也是政府及中醫工作者對老年人個性化診療方案問題亟待解決的要求。在我國,隨著80后一代步入中年,父母的養老問題亟待解決,獨生子女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要獨立承擔兩個家庭父母的養老,而醫療費用一直居高不下。此外,由于子女長期在外工作,“空巢老人”逐漸增多,并以年均1000萬的增幅在持續增加,中醫認為老年人養生的關鍵是“調攝情志,修身養性”但是在長期處于寂寞、孤單、生活無人料理的情況下尤其對于喪偶的獨居老人來說,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心理長期處于憂郁患上疾病的可能性加大。一邊是子女無力承擔的醫療成本,一邊是老年人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這些都造成了老年人醫療中的弱勢地位。
中醫在治療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效、廉”盡可能的為病人選擇價格低、見效快的藥材,減少病人的醫療成本和治療周期。一方面可以借助老年人醫療保障的社會團體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幫助手段,比如可以在社區、敬老院等老年人集中的地方為老年人提供定期檢查、咨詢或者設立專門的治療崗位,也可以聯系社會上的一些公益組織、紅十字會、老年人基金等為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資金、藥材的幫助。對于一些孤寡老人、心理抑郁的老人可以和心理專家或者志愿者合作,讓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結合,使得老年人在身體、心理、社會功能上收獲全面健康,事實上這才是現代醫學對健康的全面定義。
結束語:
老年人是特殊人群,社會應該主動關愛老人,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尤其對中醫而言應該利用自己在保障老年人身體健康上的優勢,從多方面努力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讓他們有一個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參考文獻:
[1] 高麗敏.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研究:從醫療保障視角[J]. 中國衛生經濟. 2009(03).
[2] 張文漢,辜鳴,胡素君,黃小平,汪婷婷,徐凱. 深圳市梅林社區老年人生存質量研究[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7(07).
[3] 趙美玉. 焦作地區不同生活區域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J]. 護理學雜志. 2011(16).
篇2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計劃生育 養老機構 養老需求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4-0023-02
由于計劃生育、壽命延長而產生老齡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人們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志。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如何防止老齡化,而是如何應對由此造成老齡化后所帶來的養老金不足和養老服務不足的問題。主要措施是延遲退休和加強養老服務。
一、養老機構的現狀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福利事業、保險事業,以及各種服務和公益事業蓬勃興起,家庭作為消費單位,防病養老的福利與保險單位的職能也部分地甚至全部被社會所代替。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齡化造成的直接且顯性的影響,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家庭的養老職能也逐漸社會化,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日益增加。
(一)養老機構的供需情況
從1999年開始,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加速,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日益明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比例越來越大。據統計,2009年底中國老年人有1.67億,80周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就有1899萬。目前我國總共有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人2123萬,這些老年人需要針對其自身情況進行照顧。當今國際上的標準是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養老床位50張,這樣計算的話,我國老年人需要養老床位800萬張,可是目前僅有266.2萬張;按老年人口與護理人員配備比例3:1計算,共需要養老護理工作人員1000萬人,而目前我國只有22萬名養老機構的員工,這些養老機構的員工中取得職業資格的僅有2萬多人,供需之間產生相當大的矛盾。除此之外,養老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并不高,專業技術水平暫時還無法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
(二)養老機構的服務設施
“十五”期間,我國各省市都增加了對福利事業的投入,可是投入力度并不理想。政府對養老設施建設的投入與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極不適應。總體來說,老齡工作經費仍然嚴重短缺。設施簡陋、醫療衛生設施條件差、護理服務水平較低,部分老年人多層次養老生活的需求,如療養保健型、休閑娛樂型養老機構難以得到滿足。
(三)養老機構的管理
目前我國養老機構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建設狀況,與失能老人的專業化養老服務需求之間存在著很大矛盾。一方面,養老機構的專業化服務人員相對缺乏,專業人員數量還無法滿足社會需要,無異于杯水車薪。我國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自2002年2月開始推行,到2008年底,我國取得養老護理員資格的不到3萬人,與上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比相差過于懸殊,即使是與上百萬已經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不能有效應對。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經過系統訓練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并不能及時地認識到所學專業的重要性,沒有順利地參與到從事社會工作中來。
二、我國養老機構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機構的需求與供給的矛盾
中國目前老年福利事業的發展情況、社會提供的服務與老齡化帶來的巨大養老服務需求無法匹配。盡管這幾年大力發展社區為老年人服務設施和場所,“星光計劃”也建起了將近3萬個“星光老年之家”,興辦了7898所社區服務中心,但是不足以滿足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務需求?,F在我國的很多貧困、邊遠地區的養老機構由于經費短缺、資源不足、受關注度不夠等原因導致服務內容單一、服務質量較低,因此利用率并不高。
(二)政府支持跟不上老年人觀念改變
隨著小型家庭規模的到來和家庭組合的變化,以及福利機構設施的改善和發展,傳統的“養兒防老”“多子多?!钡扔^念在大多數老年人的心中已慢慢消失。大多數老年人為了高質量的生活和擺脫對重子孫的照顧,都愿意入住養老機構。據2003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的一次性抽樣調查分析數據顯示,不考慮其他因素僅就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比率高達17.5%,且愿意常住的高達78.9%。但是,我國老齡人口年遞增速度高達3.2%,目前大多數政府在養老機構的法律關系、設施標準、服務標準、收費標準等方面還沒有明確的規定,直接導致了養老機構的秩序混亂、服務水平無法得到保障。有的因經營成本太高而倒閉,有的因設施簡陋及服務水平低而無人入住。
(三)資金與服務人員的短缺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不只是簡單的硬件投入,人力資源是推動一個事業發展的基本因素。目前養老服務中的一部分從業人員是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訓練的人,文化水平低,甚至有少量文盲在其中,主要是一些農村無業婦女、下崗或退休職工。老年人是社會中較為特殊的弱勢群體,老年人的需求不僅包括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需求。
三、發展養老機構的幾點建議
(一) 建立和完善養老服務設施體系
實施養老福利服務設施建設省級示范工程、區縣級小康工程、鄉鎮(社區)工程、村社級五保工程。繼續實行“星光老年”計劃,加強管理、逐步完善其為老服務功能‘實施居家養老護理管理辦法。在城鎮,建立面向“三無”老人的社會福利院,全力發展老年公寓、養老院和老年護理院,為不同經濟狀況和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提供機構養老服務,特別是高齡病殘人群;另外在農村加強敬老院建設,為“五?!崩先颂峁┘泄B場所和生活醫療服務。
(二)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領導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社會福利事業,充分發揮市、縣、鄉(鎮、街道)各級政府對養老服務設施工作的領導和組織作用,整合各方面資源。完善和落實各項養老服務法規及優惠扶持政策。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或修改地方《社會福利機構管理辦法》《老年人權益保護實施辦法》等法規政策制度。增加財政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社會養老福利事業發展基金,構建基金與社會經濟的同步增長機制。整合社會資源,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福利機構經營管理水平。大力宣傳,營造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良好社會環境。
(三)大力培養職業工作者
我國政府頒布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暫行規定》和《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兩部法律。我國是個重視人才的大國,以養老服務行業為依托,必然能吸引大量服務行業的崗位。為此,應該大力宣傳,使年輕人,尤其是男性青年轉變觀念,正確認識這一行業的需要和發展前途。通過學校教育、在職教育和崗位培訓等其他多種形式,培養養老服務行業所需求的管理和服務人才。
(四)發展志愿者組織,穩固志愿者隊伍
我國目前志愿者存在隨意性大、缺乏專業性、技能不強等弊端,急需發展志愿者組織,穩固志愿者隊伍。志愿者組織機制是一個和諧社會組織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內在缺陷的重要補充。青年志愿者行動是高校實施教育的有效途徑,對于養老服務內容和志愿服務技能的學習,將養成志愿者終身學習的習慣,并成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實踐。這樣的志愿者組織可以通過與高等院校的相關專業,如社會工作、護理等專業建立合作關系,以教學實習的方式讓學生們參與到養老服務體系中去,切身感受工作。志愿者以這些專業的學生為主,不僅能夠為他們提供實踐的良好機會,也能提高志愿者的素質和技能。
【參考文獻】
[1]李競能.人口理論新編.中國人口出版社。
[2]陳敏.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經濟與社會.2008.1.
[3]鄧建敏.人口老齡化及其對城市養老保障發展的影響——以城市養老保障為研究對象.社會工作.2007.
[4]劉暢.老齡化社會與老人養老福利機構.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
[5]徐祖榮.人口老齡化與城市社區照顧模式探析.江??v橫.2007,3.
[6]謝瓊.中國養老模式的中庸之道.山東社會科學.2008,11.
篇3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特征 影響 解決對策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
20世紀70年代我國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這造成了生育率急速下降,人口結構從年輕型轉為成年型。根據國際上普遍的衡量準則: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7%以上,說明該國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截止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突破2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我國老齡化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在社會經濟尚不發達狀況下提前進入老齡化時期
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以上,呈現“先富后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于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21世紀前半葉,中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基數小的國家更為艱巨。
(二)城鄉倒置
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并沒能做到同步發展,城鎮化相對落后,導致大量人口滯留在鄉村。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從農村轉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時卻加重了農村實際老齡化程度。根據中央農村工作辦公室2009年調查,農村在老年人口總數、老齡化水平和老年撫養比等三個重要指標上都顯著地高于城市。其中,農村老年人口總數為1.05億,是城市的1.69倍;老齡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農村老年撫養比高達34%,是城市的2.8倍。
(三)規模大,增速快
根據國際上的統計,全球老年人口比重從1950的5.2%上升到2010年的7.6%,而我國的老年人口總數卻翻了將近兩倍。以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數據為參考,該項指標從2002年的7.3%上漲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27億人,且每年仍以800萬人的速度增加。根據國家老齡委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將于2020進入小康社會,65歲老年人比例將超過12%,80歲以上人口將占老年總人口的12.4%,高齡化的增長形勢更為嚴峻。預計2050年,我國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比例的峰值達到23%。
二、人口老齡化給我過經濟帶來的影響
(一)對經濟增長速度及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
近幾年來在全球經濟發展停滯的狀態下,我國能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國內需求的持續增長。但中國人口老化越嚴重,國內消費受到的阻力越大。老年人的消費指數和消費結構與年輕人相比差別很大,他們消費心理較為保守,喜愛物美價廉、經久耐用的商品。隨著老齡化的進一步加深,會使得消費需求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給新產業、新服務的發展造成阻礙,而這必然影響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
(二)導致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
人口老齡化F象的加劇造成社會勞動力供給嚴重下降,以前在我國南方經濟發達的城市勞動力非常的充裕,而近些年卻出現了用工荒現象。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對經濟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企業所需要支付的勞動報酬日漸增加,經濟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勞動成本也隨之加大,同時由于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我國對外貿易也不在具有競爭優勢,這都將對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造成一定的沖擊。
(三)醫療保障資金需求急速增加
老年人是醫療保障制度的重點對象,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這導致我國醫療保障資金的需求迅速膨脹。2002-2013年,我國人均醫療費用平均每4年翻一番,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占GDP的1.23%。預計到2020年將占到1.41%,2030年將達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將增加1.2倍,醫療費用將增長5倍。到2050年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將占GDP的8-9%。
(四)增加社會養老負擔
由于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增高,導致我國養老資金的缺口不斷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率低,一般都只覆蓋了大部分城鎮,大部分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幾乎沒有覆蓋,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口完全依靠兒女贍養,這給青壯年人口帶來了不小的贍養負擔。
三、人口老齡化的解決對策
(一)改變產業結構,發展老齡產業
為了尋求老齡化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應該充分分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進而結合老齡人口消費需求發展老齡產業,以老年人消費刺激經濟增長,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支持。這樣,就能夠充分發揮出人口老齡化在促進經濟建設方面的積極影響,進而促使我國經濟建設在新時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針對當前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空白的現狀,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對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視,借助對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統籌我國養老保險工作,拓展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增強其影響力,為老齡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加快公共財政改革的步伐,加大社會保障體系資金的投入。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目的在于切實提高我國城鎮及農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減輕我國城鎮及農村人口退休后對生活來源的擔憂,進而促進他們消費需求,拉動我國經濟的增長。
篇4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金融;養老模式;養老體系
隨著“銀潮”襲來,中國老年人口數量激增,老齡化程度正日益加深,“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面臨危機,養老問題日益凸顯。當前我國面臨著“未富先老”的挑戰困境,解決養老問題缺乏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障體系面臨社會化程度不高、運行效率偏低等問題,僅依靠政府提供的養老社會保險來解決我國居民的養老問題是遠遠不夠的。2013年9月13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這釋放出了政府要打破“包辦”格局,讓社會資本在養老服務市場中“唱大戲”的強烈信號。在此背景下,探討如何發揮金融作用來幫助解決養老問題,減輕政府負擔,提升我國養老保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養老金融業發展現狀
養老金融是與養老有關的儲蓄投資機制,泛指居民終身理財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關的金融服務。我國目前的養老金融產業屬于新興階段,金融機構提供的養老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十分單一,主要集中在個人銀行儲蓄,銀行養老金,企業年金的運營管理以及商業養老保險等
。現有的養老金融服務和產品多以被動迎合當下需求為主,簡單、收益小、乏針對性需求,對居民養老支持力度小。由于受傳統觀念、風險偏好、流動性、安全性等多方面考慮的銀行儲蓄是老年人時下最偏愛的金融服務。企業年金制度作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之一,基金的提取受國家的宏觀調控和企業內部決策的影響,基金的投資運作受到監管部門的約束以及金融市場不完善限制,發展速度較慢。商業養老保險主要包括固定利率的傳統型養老保險和與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相掛鉤的分紅型養老保險兩類,是目前市場化運作支持居民養老的重要手段。其他一些養老信托、養老基金、養老理財以及個人住房反向抵押的貸款等金融手段支持養老的發展受相關法律法規限制,以及相應的經驗技術的不足,加上養老資產追求安全穩健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的困境。
居民在養老投資方面往往存在個人短視,不愿意以犧牲當前的消費為代價為以后做出事先安排,傳統的養老觀念又進一步惡化了人們的短視行為。居民對利率的高估和對通貨膨脹率的低估使其在退休后的理財主要集中在個人銀行儲蓄方面?,F有的較為成熟的商業養老保險也面臨著政府對商業養老保險的定位認識不足,導致其在養老保險體系中存在缺位和越位。一方面,政府對商業保險缺乏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對于企業年金,國家并沒有硬性規定來支持,愿意繳納企業年金的企業依舊是少數,第二支柱年金所占比例過小,導致現在很少有養老保險公司能夠僅通過企業年金實現盈利。根據保監會的2013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業務表中的數據顯示,太平養老、平安養老、國壽養老、長江養老和泰康養老的企業年金繳費總額為589億人民幣,其中國壽以264億的企業年金排名第一,在受托資產方面,突破千億大關達至1020億。但在這其中,僅有泰康和平安繼續實現盈利,而國壽雖然企業年金繳費和受托管理資產發展迅猛,但規模的提升并沒有換來盈利。另一方面,政府對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第三支柱介入過多,實行國家經營,忽視私營機構或市場力量在養老保險體系中的作用,擠壓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空間,限制了商業養老保險業的發展。以致與三大層次協調發展的養老保險體系不相適應。
二、發展養老金融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口撫養比不斷上升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國家的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我國的人口平均壽命不斷提高,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老年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 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85億人,占人口總數的13.7%;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23億人,占9.1%。農村地區老齡化的速度更加驚人,農村老年人口的比重高達18.3%。國際上通常認為:當65歲的人口占總人口7%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占14%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占20%則是超級老齡化社會。根據有關預計2035年前后,中國的老年人口規模將比現在翻一番,中國將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與人口老齡化加劇相對應的是人口撫養比不斷上升。所謂老年人口撫養比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人口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是用以衡量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造成后果的一個指標。圖1說明2003-2012我國的全國人口撫養比不斷攀升,到2012年已經達到了12.7%。老年人口撫養比的高企,意味著我國青壯年的負擔不斷加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對我們如何保障好老年人的生活水準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二)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維系,養老模式迫切需要轉型
1.空巢老人增加,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巨大挑戰。我國經濟社會的呈現著典型的區域特征,二元化特征顯著。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這也就造成人口的區域間的流動,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大量的老人留在家中,在農村地區大量的房屋空置,夜晚燈火闌珊的現象比比皆是。即使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城市地區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十分龐大。根據全國老齡委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金融服務研究》相關數據,2010年我國城市地區老年人空巢家庭(包含獨居老人)已達到49.7%,大中型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達到了驚人的56.1%。根據2013年2月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中國空巢老年人口數量2013年將突破1億人大關。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迅速增加,表明我國的現在的家庭模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大家庭模式正在向小型化、核心化的家庭模式轉變。家庭方式悄然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外出工作而導致的大量的青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在外工作或定居,而很多老年人安土重遷觀念深厚,生活方式改變不易,形成的空巢老人。第二,由于經濟不斷發展,家庭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很多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或兒女結婚,購置第二套住房。第三,代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代溝越來多,追求自由、獨立的空間訴求越發強烈,由此形成空巢家庭。另外,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城市中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較以往大大增加,這更加劇了“空巢老人”的問題??粘怖先说脑黾訉夏耆说酿B老,形成巨大壓力。首先,空巢老人的增加對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形成巨大的沖擊,大量老人缺乏退休后物質條件的準備,由于家庭分居帶來的親情淡薄而引發的老年人得不到很好的贍養。其次,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將會面對“4-2-1”的家庭贍養負擔,其在經濟上要承擔的養老責任是“難以承受之重”。另外,現在一些獨生子女不僅沒有贍養老人的經濟能力,甚至會“啃老”,這使很多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兒女的物質支持。在人口區域間流動的背景下及兒女撫養費用不斷上漲、就業競爭等社會經濟壓力下,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空巢老人退休后生活狀況已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
2.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下人格化隱性金融交易面臨危機。近年來我國的家庭模式正在發生悄然而迅速的變化,家庭模式由傳統的大家庭向核心化、分散型的小家庭模式轉變,這也體現在我國的老年人空巢家庭比列不斷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也接近五成,這意味依靠家庭養老,“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面臨危機。根據陳志武教授《金融的邏輯》一書中的觀點,在農業社會中,養子就是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險品、信貸品和養老投資品,這種隱性的人格化的人際間金融交易就是為了實現跨時間的價值交換,來應對未來的風險。
“養子防老”將子女當成自己規避風險的經濟工具,家庭之間代際責任維系依靠傳統價值、倫理、綱常觀念的強制約束,但隨著經濟發展,人的個性自由意識的覺醒,傳統家庭內部的利益交換的強制性正在逐步減弱,家庭內部的經濟交換功能正在逐步退化。“靠兒養老”不再是天經地義,子女對上一代的贍養責任缺少價值觀約束,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三)生命周期內合理配置財富,處理好個人財富收支的時間差異
根據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消費者作為的理性人為實現其自身效用在整個的生命周期的最大化,會根據自己一生的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和儲蓄,從而在自己的中年時期積累一定的儲蓄資產,來保障自己退休生活。
由圖2,在經歷了財富自由拐點之后,人的財富會儲備會儲備起來保障自己的退休生活。在財富自由拐點后至退休前的財富儲備區,大量的資產以各類財富形式儲備起來,其中我國目前的養老金資產以房產、儲蓄及少部分國債的形式儲備,但是這些儲備資產的方式都不同程度遭遇各種威脅。房產作為一種財富的存在形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資產固化,流動性差,難以快速變現,無法有效應對各種突發支出,另外,眾所周知我國各地的房地產市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泡沫,泡沫所造成的風險不僅僅是泡沫破裂后資產價格回調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高額的房價會使財富自由拐點右移,壓縮我們的財富儲備減少人力資本投入產出的剩余。儲蓄及國債面臨的一個共同的風險就是通貨膨脹風險,CPI指數長期高位運行,使得儲蓄和國債資產遭受侵蝕、紙幣購買力下降。根據石瑩,趙健在《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市場發展與商業銀行養老金業務策略》一文中的利用生命周期模型的測算我國當前的養金資產約為22.6萬億
,目前這些養老資產大多集中在房產、存款等領域,我國養老資產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何在保障安全穩健的前提下,盡可能實現高的回報率。大量的養老資產尋找保值增值的渠道,是養老金融產業發展一個重大契機。
(四)現有養老方式存在的問題
1.養老金的“三大支柱”建設不完善。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一個合理的養老金安排應該是由社會保障、企業保障、個人和家庭保障三大支柱相結合,我國目前的也已初步建立國家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相互結合養老“三支柱”體系,但是這個養老體系存在很多問題,第一,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數額巨大,存在巨大的隱患。我國目前的養老金安排實行部分基金制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但是基本養老保險起步較晚缺乏積累、養老金管理的缺陷和繳費機制不健全等眾多原因導致社會統籌基金大量虧空個人賬戶,大量的個人賬戶的資金被用來支付當期養老金的支出,以致個人賬戶長期空賬運轉,根據有關估計當前我國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數額約有2.6萬億。養老金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造成十分不利影響,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公信力收到巨大影響,逃費現象增加。除了空帳問題,以外,偏窄投資渠道讓現有的養老金面臨貶值風險。按照現行政策規定,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只能存入銀行和購買國債,由于投資渠道偏窄,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形下,基金實際上處于貶值狀態。第二,企業年金作為養老金“第二大支柱”由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和企業內部決策相結合,大量的企業管理不規范,企業年金存在少提不提的狀況,另外企業年金最重要的實現資金的保值升值,但是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還十分滯后,企業年金投資渠道單一,難以有效實現資金的保值升值。第三,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在我國的發展還十分滯后,普及面十分有限,對我國的養老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2.養老金平均工資替代率低,保障水平有限。盡管我國的養老金發放標準經過“九連漲”,從2005年的月人均700元到到2013年的月人均1900多元,上漲幅度達到1.7倍,但是保障水平不降反升,社會平均工資替代率不斷下降,由圖3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來從2002-2008年我國養老金平均工資替代率總體上呈不斷下降趨勢,到2011年我國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僅為42.9%。要想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世界銀行的給出的建議是養老金替代率不低于70%,國際勞工組織的建議不低于55%,很顯然我國當前的養老金替代遠遠低于國際通用指標,因此居民要想維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僅僅依靠養老保險金是遠遠不夠。此外國家的財政支持力度十分有限,根據我們從商丘市梁園區政府了解到的數據,目前養老金的發放中央財政配套每人55元/月,區財政每人5元/月,這就是說財政對養老支持力度僅為60元/月,這對于如今物價水平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3.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與老齡化帶來的需求相比差距較大。商業養老保險作為個人儲蓄性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發展迅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在1984年開始建立,到2006年的規模保費為237億元,2010年壽險總保費規模達到968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0%,壽險類別的保費增長速度在過去六年位居前列。同時,商業養老保險具有很大發展空間。一方面,老齡人口快速增長帶來較大需求;另一方面,養老金平均工資替代率低,保障水平有限,“雙軌制”、“碎片化”問題突出,這些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提供了潛在市場。
然而,由于我國僅用30 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人口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農業社會人口再生產狀態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工業社會人口再生產狀態的轉變,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比,具有明顯的超前性,但當前商業養老保險對緩解由人口老齡化引發的“支付潮”問題效果較小,并沒有完全發揮其對公共養老保險的補充作用,與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狀況相適應的發展程度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03年我國個人年金的保費收入約為170億元,占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的比重為4.4%,2005年我國個人年金的保費收入為183億元,在所有年金保費收入中的占比為23%,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市場還處于較低發展水平。
三、對于發展養老金融的建議
(一)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加大財政稅收對私人部門的扶持
發展養老金融業,形成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是緩解我國當前養老壓力,提高養老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徑。養老金融作為一個帶有民生性質的新興領域,鼓勵和扶持該領域的發展,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政府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的同時必須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問題,在保障個人的基本生活之后,將更多的職責交給市場,政府不應該成為市場的競爭者,而是要發揮財政引導作用,用財政稅收手段引導私人部門發展養老產業。 在面對養老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對信用的要求都會偏高,追求安全穩健,因此金融機構發展養老金融會面臨市場開發乏力,前期運營成本高等一系列的問題,單純依靠市場化的運作不可避免會產生逆向選擇的問題,導致大量的金融機構退出這一領域。政府需要通過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到養老金融領域,同時出臺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降低金融機構的進入成本,努力減少進入壁壘。此外,政策的出臺還能培育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相關的政策出臺,能夠有效促進行業的規范性、標準化,提升行業的整體發展能力,提升公眾對于養老金融業信心,這對于一個朝陽行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監管方式,嘗試混業經營,鼓勵金融創新
金融行業由于具有高杠桿率、高風險性、風險的關聯性、全局性等特點,歷來實行嚴格的監管。我國目前金融行業的基本的格局就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各個金融機構業務范圍嚴格限制,互不交叉。這種模式對于養老金融的發展有著十分不利影響。開展養老金融服務最早毫無疑問是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在養老保險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人才,但受制于整個行業資本實力,難以支撐養老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機構的主體,資本實力豐厚,風險管理能力強,如果商業銀行加入養老保險這一領域,將商業銀行的資本實力和保險公司的技術優勢和業務能力相結合必將帶來養老金融業的新突破。
推進個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是目前在發達國家較為風行的一種養老模式,個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是指擁有房產的老年人將自身擁有的房產抵押給金融機構,自己仍可終生使用房產,金融機構根據房屋的凈值支付相應的現金,當借款人死亡后,金融機構取得房屋的所有權的一種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在國外一般主要由保險公司開展,由政府推動保障實施。這個養老模式面對的首要問題房屋凈值的確定以及長期的風險管理,這就需要極強的精算力量支持和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和處置應對措施,從這方面來看我國單一的保險公司或者商業銀行都沒有充分的實力。只有放松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鼓勵混業經營優勢互補,才能為個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建立打下基礎。
(三)著力改善金融市場環境,適時推進養老金與金融市場對接
我國當前金融市場存在著市場化程度低,監管方式滯后,行政干預過多,投機氣氛濃厚,市場結構市場機制不健全等眾多制約因素,這些都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完善發展,因此監管部門必須著力改善金融市場環境,尋求監管的最佳模式,發揮好金融市場配置資源作用,打造一個健康完善的金融市場。這是構建一個完善養老金融產業的必由之路。只有在一個健康的金融市場推進養老金入市,才能實現養老金保值增值。根據2012年《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的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我國養老金的結余金額1.92萬億人民幣,但是養老金的投資對象僅局限在銀行存款和國債等領域,雖然這一投資方向能夠有效的規避養老資金的投資風險,但是銀行存款一年期的利率遠低于同期的通貨膨脹水平,養老金實際價值不斷受到侵蝕,國債的保值增值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加快養老金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是當前的迫切任務,為了規避資本市場的風險,對養老資金的投資風險資產進行嚴格限制,加強監管。在運營方面,成立一個專門的養老金投資運營機構,通過專業投資管理人的不同時期的資產投資組合來規避風險。
參考文獻:
[1][美]茲維?博迪,羅伯特?C.莫頓.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美]加里?S.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3]勞倫斯?湯姆森.老而彌智-養老保險經濟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4]陳志武.金融的邏輯[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1.
[5]龍志河,周浩明.中國城鎮居民預防性儲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0(11).
[6]魏加寧.養老保險與金融市場[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7]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8]徐志峰,溫劍波.保險業參與城鎮化發展的思考[J].保險研究,2013(6).
[9]劉晨.淺議商業保險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補充作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2(3).
[10]余利民.確立和發揮商業保險在養老保障體系的支柱作用探析[J].區域金融研究,2009(12).
[11]石瑩,趙建.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市場發展與商業銀行養老金業務策略[J].理論學刊,2012(6).
[12]陳藝.中國養老金融業發展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4).
[13]李涌平.樹立金融投資養老的社會風俗[J].人口與經濟,2000(5).
[14]賀強.建立中國養老金融體系勢在必行[J].國際融資,2011(4).
篇5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經濟發展 社會養老制度
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0年的73.5歲,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不斷提高。自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影響,我國進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我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表明,我國2009年第一季度為9.1%,2010年的GDP為10.4%,2011年GDP為9.2%,2012年前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長7.7%,經濟“保八”的目標成為泡影,我國的宏觀經濟正咀嚼著增速放緩的苦果。我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一、人口現狀、特點以及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為8.87%,已經超出了國際慣例規定的7%的比率,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同時與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相比,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老年人口基數大。二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來勢猛。三是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即“未富先老”。
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發展也表現出了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經濟發展方式不可持續。二是我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與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長。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
從國民收入恒等式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的支持。人口——這一經濟發展中無可替代的角色,正從各個方面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首先,改革開放30年我國憑借低廉豐富的勞動力,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跡。但是,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問題:勞動力匱乏和老化。其次,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對養老金、退休金、醫療保障的需求自然會擴大,導致老年退休金、養老金、醫療衛生支出、老年福利設施和老年服務等政府支出上升。并且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會更加突出,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農村養老的資金投入。再次,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直接改變了國民收入中消費和儲蓄分配比,通過資金在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的流動來影響作為宏觀經濟發展晴雨表的資本市場的發展,進而影響到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最后,老齡化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在引起勞動供給日漸匱乏的同時,也使社會對老年消費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一方面會使未來的消費結構和消費偏好發生重大變化。另一方面老年產品需求的增加對現有的產業結構發出了挑戰和沖擊。
三、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過去的幾十年,我國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人口老齡化與人均收入之間的缺口,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未富先老”的特殊性,這也正于無形之中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基本模型
(二)數據選用與處理
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對《中國統計年鑒2012》的數據進行了一定的整理,采用1995-2011的國內生產總值、勞動人數、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額、我國勞動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回歸分析的數據資料。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采用學制加權平均計算: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識字或識字很少人數所占比重×1+小學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重×5+初中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重×8+高中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重×1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重×14。
從上面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到,回歸系數通過了t檢驗,方程整體也通過了F檢驗,而且方程的擬合優度很好(AdjustR2=0.997),方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能力很強。這說明勞動人數的投入和產出之間存在顯著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關系。
(三)模型結果分析
從前面模擬的結果來看,勞動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分別為1.557、0.631、0.430,其中勞動力的產出彈性最高,勞動投入每增加1.000%,就可以使農業產出增加1.557%。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日漸匱乏的勞動力將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資本投入產出彈性為0.631,僅次于勞動力投入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表明目前處于老齡化的早期,增加資本的投入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現存的資本必須加以有效的利用,合理分配資本投入的結構,提高資本投入的效率,以更好地發揮資本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人力資本的彈性為0.430,隨著老齡化的加速,未來勞動力不斷減少,附帶著使勞動參與者整體的知識水平、創新能力受到限制,表現為人力資本下降一個百分點時,產出就會相應地減少0.430個百分點。勞動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之和為2.618,說明目前經濟增長仍屬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增加要素投入可以使產出更大比例的增加。當然在增加要素投入時要注意各種要素之間的合理配置,針對勞動參與率不斷下降、資本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限制的情況,作者認為以后研究的重點要放在人力資本的投資上。
四、人口老齡化對策
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但是還處于老齡化的早期階段,勞動力的匱乏尚不明顯,一旦我國真正進入真正的老齡化時代,我國的經濟必然會飽受勞動力供給不足的苦果。因此我們必須在老齡化真正到來之前采取積極的措施最小化其潛在負面影響。
首先,將經濟總量這塊蛋糕做大,使經濟增長水平在人口老齡化到來或嚴重之前得到盡量的提高。其次,制定科學的人口政策,調整人口的出生率,保持一定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基數,控制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來緩解老齡化到來時勞動力匱乏問題。第三,開發老年人力資源,適當延長退休時間。第四,構建新型養老模式,找尋其他可以替代的保障資源,調整老年保障體系的結構,建立多層次的、融資來源多渠道的制度。第五,大力發展老齡產業,在稅收、金融等政策上給予傾斜,優先發展的同時要保證老齡產業的經費投入,積極引導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投入老年產業,發揮其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五、總結與研究展望
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口老齡化,從而避免或減緩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最大化其優勢。老齡化浪潮將成為21世紀我國主要的人口問題之一。如何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達成雙贏的局面,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作者認為我們以后應該以推出個人延遲繳稅型養老保險產品2和充分發揮新“三大紅利3”為研究重點,即通過鼓勵退休人員再就業緩解政府支出壓力同時引導我國經濟走創新型發展路線。
注釋
1.是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
2.于接近老齡化人群,實施部分優惠,鼓勵個人進行養老儲蓄,減輕個人退休后國家可能面臨的經濟負擔,并通過專業的保險公司進行投資管理,避免盲目投資,使之成為資本市場上主要的投資者,并以之來穩定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進而保證經濟的快速發展。
3.即人才紅利、改革紅利、城鎮化紅利。
參考文獻
[1]錢凱.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的觀點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0(70).
[2]帥珍珍.人口老齡化對于地區經濟結構影響淺析[J].經濟論壇,2011(9).
[3]劉窮志,何奇.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與財政政策[J].經濟學,2012,10(1).
[4]潘靜靜,程承坪.中國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3,3(3).
[5]莫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經濟壓力及其調整[J].人口研究, 2011,11.
[6]洪潔琴,高鼎.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J].財經與管理,2012(13).
[7]劉文,唐邵欣.中國人口老齡化對于國民收入的影響[J].經濟研究參考,2001(51).
[8]袁蓓.人口老齡化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D].武漢大學,2010年5月.
[9]陳昱陽.中國農村老齡人口經濟供養與福利制度研究[D]. 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5月.
[10]蘇春紅.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效應與中國保險制度選擇[D].山東大學,2010年3月20日.
[11]程超.人口老齡化對于我國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分析[D].首都經貿大學,2010年3月.
[12]徐升艷.中國人口老齡化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5月.
[13]謝靜.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8年4月.
[14]Huiyao Wang.China’s New Talent Strategy: Impact o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Its Global Exchanges.Harvard Kennedy School,2011 (in Chinese).
[15]Nicholas Eberstadt.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Outlook: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EI),2011 (in Chinese).
[16]Miguel Székely,Jere Behrman and Suzanne Duryea.We are All Getting Older:A World Perspective on Aging and Economics.affiliation not provided to SSR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2011(in Chinese).
[17]Jere Behrman, Suzanne Duryea and Miguel Székely.Aging and Economic Opportunities:Major World Regions Around the Turn of the Centur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Department of Economics,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 and affiliation not provided to SSRN,2011(in Chinese).
[18]Rajesh Kumar Gautam.Challenges of Aging and Development: Global Perspectives.Dr.H.S.Gout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2012(in Chinese).
[19]Dr.Ramakrishnan.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Aging Society.Agni School of Business 2011(in Chinese).
篇6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經濟 協調發展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趨勢,標志著經濟與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中國而言,人口老齡化出現于經濟發展滯后的情形之下,即未富先老,這和經濟的發展并不協調。因此,如何保持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人口老齡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
人口老齡化會改變人口的年齡結構,影響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的基礎在于人口、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所以明確人口老齡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對促進兩者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1]。人口老齡化和經濟一樣都具有全面性、公平性與持續性等特征,其中,全面性指的是經濟的發展務必要全面,避免片面、局部、單一的發展,尤其要預防只顧發展經濟而忽視全面發展人口、社會的局面出現;公平性指的是不僅要在同代人之間實現橫向的機會與權利公平,還要在當代與未來多代人之間實現縱向的公平,這一點在老齡社會里顯得至關重要;持續性指的是人口老齡化和經濟之間有一致的持續性,人口老齡化在不斷發展,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來支撐,老齡社會就很難良性運行。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之間是辯證的關系,兩者并非截然對立,只要深入研究老年科學,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就能實現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措施
(一)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經濟承受能力
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本質在于發展經濟,不斷提高國家經濟承受能力,以此作為解決人口老齡化產生的社會問題的后盾,促進經濟協調發展。中國發展經濟要重點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方面,要提升經濟增長質量,解決好經濟增長效益與增長質量之間的關系,在保持經濟以較大速度增長的同時凸顯效益,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努力創造資本與技術優勢,提高發展資本密集型尤其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水平,為產業升級奠定基礎,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提升勞動力素質水平,因為經濟增長要伴隨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所以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并重點對勞動者加強繼續教育,尤其要培養其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水平,且如果老年人的知識與技能水平較高,他們在就業、保健、消費等方面就具備顯著優勢,這對減輕人口老齡化壓力、協調發展經濟有利。
(二)發展老齡產業,緩解人口的老齡化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還在持續加深,發展老齡產業的迫切性愈加顯著,對緩解人口的老齡化問題、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有重要作用。老齡產業發展宗旨在于滿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物質與精神需求,提高其生活水平。老年隊伍在持續擴大,老年人消費總額在GDP中占據的比重也逐漸遞增,且老齡產業是比重較高的第三產業,它的繁榮對調節產業結構、提高第三產業份額有明顯的作用[2]。在眾多第三產業中,旅游業的潛力被認為是最大的,所以各地區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等環境優勢,針對老年人大力開發旅游產品,即銀色旅游??梢蕴峁┓侠夏耆诵枨蟮睦夏曷糜翁撞?,讓他們在旅游期間吃當地的飯菜、住當地的民宅,使他們在感到溫馨的同時降低旅游成本,從而吸引更多老年人旅游,提高旅游經濟發展水平。
(三)利用老年資源,變人口壓力為動力
國家應加快開發并利用老年人力資源,讓更多勞動力尚在的老年人參與發展經濟,發揮出老年人的勞動潛力。對老年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不但能幫助解決缺乏勞動力的問題,還能增創國家財富,將一些消費人口轉化成生產人口,從而把人口老齡化的壓力轉變成推動經濟協調發展的動力。與此同時,要加強研究老年學,大力發展老年教育,讓老齡化更健康。人口老齡化在中國還屬于新事物,所以在老齡政策的制定、老齡工作的開展、老年教育的發展、老齡工作者的培訓、代際關系的處理、健康老齡化的實現等方面都急需老年學的指導。所以只有加強研究老年學,才能為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協調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四)進一步完善老年事業發展預警機制
一方面,要制定完善老年事業發展預警機制的相關指標體系,包括政府投入、老年人生活水平、養老金收支平衡等內容;另一方面,要建立監測樣本點,通過分層整群抽樣,依據一級(東、中、西部)、二級(城、鄉)、三級(好、中、差)開展三級分層工作,將社區作為基本單位,在省內最少抽取約20類樣本社區或樣本村作為監測老年事業發展的基本樣本點,并合理建立評價與反饋機制。預警監測的結果不僅要面向全社會公布,還要及時反饋給地方權力部門,以便及時調整政策,為健康發展老年事業保駕護航。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深刻的,老年人是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給予其關注、關愛。隨著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只有正視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這一事實,并圍繞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這一中心,不斷發揮黨和政府具備的主導作用,憑借全社會的力量統籌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從而實現積極老齡化、和諧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目的,才能有效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協調發展。
篇7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趨勢
1、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現狀、趨勢
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齡化過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地區其老齡化程度和趨勢表現也不相同,同一地區各個民族老齡化程度和趨勢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情況十分復雜。
具體來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趨勢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屬年輕型。我國一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低,人口年齡結構還處于年輕型。青海玉樹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為6.10%,1990年為5.81%。而根據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齡化預測,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4.62%,2005年為5.64%,2010年為6.38%,2050年為14.46%。(1)。從2000年四川民族地區年齡構成看,人口年齡結構大多處于年輕型。例如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例分別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區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鎮的水平,這可能與鄉村少數民族年輕人口流動、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較收益的刺激,使農村有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關。
第二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我國少部分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的、歷史的原因、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慣性等影響,還處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四川德格縣更慶鎮城區人口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屬于年輕型人口,而農村的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則達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從全鎮總體看,應該屬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3)
第三種類型,有的民族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年型。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很早進入了老齡化階段,1995年廣西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6.61%,1996年為7.06%,1997年為7.62%,1998年為7.52%,1999年為7.95%,2000年為7.12%。由此可見,廣西是在1996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區人口年齡結構也基本進入老年型。20世紀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區2000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即達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區已步入老年人口社會,而且呈現逐年遞進上升的趨勢。(5)
貴州黔東南州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時,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3萬人,人口老齡化問題將突出的表現為鄉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將逐年增加,到2010年將達到53.09萬,其老年人口系數也將達到12.7%。(6)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具有較大差異性。從發展趨勢看,人口年齡結構進入或即將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其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齡結構未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也必然發展到老齡化階段,而且這個過程發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影響分析
1、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第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區國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資、消費、儲蓄、稅收、財政支出帶來相關影響。
第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贍養功能的發揮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必然使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下降,從而導致勞動力不足。同時,民族地區老齡化加快,使本來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負擔,也必然對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和諧、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代際關系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區城鎮職工退休人員增加,從而對在職人員收入產生影響,也必然加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民族地區農村老人子女負擔,從而導致兩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區反貧困難度。無論是絕對貧困還是相對貧困,都會對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第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傳統倫理和社會心理產生沖擊。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漸形成了尊老的傳統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養兒防老”、“養兒送終”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區各民族人們心里。然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沖擊,也會使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整個社會心理受到沖擊。
2、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也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某些積極影響,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區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加快,對出生率也會產生影響,對可能對推動教育水平提高和計劃生育工作產生積極作用。此外,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區老年市場形成和老年產業發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從多方面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影響,但從長期趨勢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
三、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和對策措施
1、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民族地區突出的“未富先老”問題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為不利,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路徑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真正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
2、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措施
第一,轉變觀念,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制定科學的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保持民族地區人口穩定適度增長。
民族地區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人口老齡化發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一旦進入老齡化,“未富先老”必然嚴重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對民族地區穩定與和諧產生極大危害。因此,必須轉變觀念,未雨綢繆,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
第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緩解“未富先老”帶來的巨大壓力。
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區經濟不發展,就無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對經濟本來就落后的民族地區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養老模式和社會保障體系,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一方面,要發揮家庭養老為主的功能,貫徹“以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區城鎮,國家和企業要承擔養老責任,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在民族地區農村,推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要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生育保險等,積極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等項目以及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第四,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農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務體系,加強機構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
必須加大民族地區城市和老有所養,農村社區環境、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和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加強其硬件、軟件建設,使民族地區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可以變人口壓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可以帶來經濟社會效益,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此外,弘揚少數民族傳統的孝文化,構筑符合民族地區老年人生存的社會倫理環境也是民族地區尤其是農村養老的現實選擇。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有其自身特點,而且發展迅速,已給或將給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面臨諸多問題,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同時,把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并針對民族地區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從而為民族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建設和諧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時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齡化問題[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辦公室編《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蔣彬.四川藏區城鎮化與文化變遷——以德格縣更慶鎮為個案[M],巴蜀書社,2005;
[4]、陳喜強.人口老齡化如何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去影響廣西的經濟?[J],百家言,2002(11);
[5]、楊曉熙、劉平等.石河子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4(12)。
[6]、貴州省黔東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辦公室《黔東南人口的現狀與未來》第82頁,巴蜀書社2004.
篇8
關鍵詞:老齡化;對策;鄭州市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3-0161-02
一、鄭州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按照現代人口學理論,人口老齡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過程。國際上通用的標準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1]。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2]。就鄭州市的情況來看,鄭州市作為中原城市群第一大市,2009年底總人口752.1萬,城鎮人口476.9萬,農村人口275.2萬,城鎮化率為63.4%。65歲以上人口66.9萬,占鄭州市總人口的8.9%,已處于老齡化社會。
1.老年人口規模大。20世紀中后期,由于計劃生育工作的普遍推行,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加快了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同時改革開放也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延長,老年人口日益增多。2009年底,鄭州市65歲以上老年人66.9萬,占河南省老年人口總數的7.9%。鄭州市人口老齡化關系到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2.老齡化程度高。鄭州市2009年底65歲及以上老人占全市總人口8.9%,人口老齡化高于河南省0.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0個百分點。
3.人口老齡化增長速度逐漸加快。鄭州市老齡人口增長速度呈不斷加快趨勢。65歲及以上老人在1980―2000年每年遞增2.4%,2000―2009年為3.8%,增速達1.4個百分點。數字表明,鄭州市老年人口不但在絕對量上呈上升趨勢,更主要的是增長速度的逐漸加快。在未來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鄭州市老齡化率將保持著很高的速度遞增。
二、鄭州市人口老齡化成因
1.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工作以來,鄭州市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導致少兒人口減少,老年人口增加,引發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這是決定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1970年人口出生率達3.5%,1982年降低至2%,2000年降低為1.4%,2009年降低到0.94%。按照目前生育水平發展下去,人口老齡化將會進一步加劇。
2.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預期壽命延長。20世紀50年代,鄭州市人口死亡率較高,在1%以上,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較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醫療水平逐步提高,人口死亡率不斷下降,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鄭州市人口死亡率穩定在較低的水平上,每年都在7‰以下,1990年人口死亡率為6.3‰,2000年為6‰,2009年為6.2‰;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持續上升,1990年為69.8歲,2000年為72.4歲,2009年為75.2歲。人口壽命的延長,使老年人口規模擴大,人口年齡金字塔出現頂部擴張,從而加速了人口老齡化進程。
三、鄭州市老齡人口生活狀況分析
老年人口的生活狀況主要可以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簡稱“六老”)入手分析,鄭州市的情況大致可分為幾個類型[3]。
1.“六老”有著落,且基本滿意者。這部分老人情況如下:生活費基本充足且不再負擔子女晚輩的生活費用;有較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個較好的學習和娛樂的環境條件,生活活動熱情度高。這一生活等級類型的老人約占老年人群體的1%或2%,且絕大部分分布在退休干部和國企退休工人群體中。
2.“六老”雖有一定的著落,但不大如意。這一類型的老人,其情形比較復雜,雖自身的生活費基本有著落,但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或有子女晚輩的經濟負擔,或有種種思想負擔,子媳姑婿不和,子女晚輩招災惹禍引發的精神刺激等。這一類生活質量等級的老人數量較多,約占老年人口的85%左右[4]。
3.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費用僅靠社會保障來源。這類老年群體的基本特點是:物質生活比較清苦,基本解決溫飽;經濟寄托單一,只求安寧走完人生歷程;這一狀況的老年人口除了無子女老人之外,還有雖有子女但不生活在一起。這一部分老人約占老年人口的10%左右。
4.托老所中的老人。這部分老人是指在各社區辦的敬老院,民政部門辦的福利院和一些慈善機構辦的養老院以及一些帶商業服務性質的養老院中生活的老人。由養老院雇傭的臨時工照料,子女抽不出時間侍奉或者不愿意侍奉,隔性到托老所探望。這類老人占老年人口數量的1%左右,但從目前托老所的發展態勢看,這類托老所不僅越來越多,而且會越辦越好[5]。
5.貧困無助的老年人。這部分老年人雖然占不到老年人口的2%,但確實存在。因其子女不愿贍養老人、甚至還虐待老人,老人生活貧困直至終老。
四、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影響
1.老齡人口的社會功能和成本。老年人在幾十年的社會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這是寶貴的社會資源。特別是中老年人,大部分還具有相當強的勞動力,不僅能從事簡單的勞動,其中一部分老年人還能從事復雜程度較高的勞動。
2.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生活影響。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將會給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文化教育、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影響。首先,改變了人口撫養比。人口老齡化正在改變老年人口和少兒人口的撫養比構成,由于兩者的贍養(撫養)費的來源不同,由于老年人口和少兒人口的消費水平不一樣,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6]。其次,導致勞動力年齡結構的老化,將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生消極影響。社會保障費用大量增加,將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
3.人口老齡化對其他方面的影響。首先,對社會政治的影響。人口老齡化一方面賦予社會公共管理新的內容,向社會公共管理提出更多政治要求;另一方面,老年人群體的利益訴求和老年人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和價值取向差異所引發的矛盾,必然反映到政治生活中來 [7]。其次,人口老齡化對社會文化的影響重大而深遠。老年人的科技傳承活動,思想教育活動、老文藝工作者的傳、幫、帶活動,老年人的宗教思想等,無不對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影響,隨著老年人群體擴大,這種影響的層面和深度也將日益擴大[8]。
五、鄭州市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1.用科學的態度正視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不能回避和改變的人口發展過程。20世紀我們面對的是人口數量多帶來的問題,21世紀最嚴重的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9]。把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從而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人口老齡化問題同人口數量問題一樣,具有一定的潛伏性和巨大的慣性。
2.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承受人口老齡化的物質力量。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當本地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時,他們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已達到5 000美元,而鄭州市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尚不發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 000多美元情況下出現的[10]。這說明,鄭州市經濟發展滯后于人口老齡化進程。因此,解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壯大經濟實力,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來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及多種經濟形態和多種就業形式的出現,保障制度及資金籌集辦法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1]。但保障的覆蓋面仍然有限,個體營業者、失業者、農村人口和城鎮居民等,仍不能享受保障。因此,不僅要建立國有經濟單位勞動者和個體勞動者的養老保障制度,還要建立各種非國有經濟單位勞動者和個體勞動者的養老保障制度。
4.發展多種形式的養老機構。鄭州市目前的養老模式有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社區養老。
目前,絕大多數的老年人都依靠家庭照料生活,在家里安度晚年。但是隨著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家庭養老的危機日益嚴重 [12]。家庭養老危機不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也影響在職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應該發展多形式的養老機構,使養老服務社會化。如興辦各種形式的養老院、老年人之家、托老所、老年人社區服務站等。
5.加快發展老齡產業。老齡產業是為老年人口提品或服務,滿足老齡人口衣、食、住、行、用、娛等各方面需求的行業。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老齡產業的發展,即是滿足日益擴大的老年人口需求 [13]。
參考文獻:
[1]諸鳳英.淺析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9,(4):18-21.
[2]普建中.論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J].創造,2007,(3):36-39.
[3]賈金玲.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社會風險探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8,(7):227-230.
[4]王獻芝.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的對策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1):65-69.
[5]劉笠萍.河南省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特征及對策[J].河南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4,(5):73-78.
[6]孫花菊.河南省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7,(3):93-102.
[7]黃蘭.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9,(1):153-156.
[8]雷繼元.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構建為老服務體系的探討[J].襄樊學院學報,2009,(9):37-41.
[9]智利霞,趙淑英.試析中國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6):21-22.
[10]張柏琴,高孝成.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分析與預測[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9,(3):23-26.
[11]李萍.人口老齡化與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J].思想政治教學,2009,(8):74-77.
篇9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養老產業;養老模式
總書記在黨的十報告中提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崩淆g化的問題早已引起了我國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老齡化是我國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予以解決的問題,根據美國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齡化是"歷史上未曾出現的社會現象"。那么,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養老的發展有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的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規劃指出,人口老齡化是我國面臨的嚴峻挑戰,自1999年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并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健康水平堪憂,地區之間人口老齡化程度發展很不平衡,城鄉倒置顯著,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造成人口“未富先老”。另外,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方面法律法規還不健全,老年人“返貧”較為常見,城鎮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問題十分突出,涉老侵權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騙事件、老年人自殺現象時有發生,老年群體社會管理存在真空等等??梢哉f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還是十分嚴峻的。
從以上敘述的內容來看,我國老齡化形勢嚴峻,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影響,對社會養老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造成巨大壓力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資料計算,在近十幾年,我國老年人口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長,離退休人口則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長。由于我國養老金給付方式是以現收現付為主,缺乏足夠的歷史積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長對養老保險金的供給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甚至出現了養老保險基金入不敷出和拖欠的現象,并有逐漸蔓延和加重的趨勢。隨著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到來,形勢將更加嚴峻。
二、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贍養系數加重了贍養負擔
老年人口負擔系數(又稱贍養系數,指贍養人口占勞動人口的百分比,即60歲以上人口與15~59歲人口的比例)逐年增長,也就是說勞動人口供養老年人口的負擔將越來越重。預計到2050年我國勞動人口供養老年人口的負擔等于 2000年的3—4倍。不僅如此,勞動人口除了供養老年人口外,還要撫養未成年孩童。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的養老很大程度上是依賴社會的??梢哉f,未來幾十年我國勞動人口負擔之重是可以預計的,這就極易打擊我國勞動人口的工作動力和熱情,也提高了社會不穩定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三、人口老齡化對現行的家庭養老方式提出了挑戰,也影響了養老產業的發展
我國現行的養老方式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家庭養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撫養系數比上升將使得現行的家庭養老模式發生困難。在人口流動頻繁的今天。這兩種情況必然導致家庭物質供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嚴重缺乏,依靠現有的居家養老方式難以實現養老目標。這種情況下,一些獨居老人選擇了雇請保姆。近年來保姆工資不斷上漲,除了有經濟條件的老人還能勉強承擔,其他老人尤其是農村老人大多只能望洋興嘆;加上老人與保姆相處未必融洽,許多老人最終還是選擇了獨自生活。
我國現有的家庭養老模式很大程度上已經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也給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預計到2013年底,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2億,到2025年,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3億,2033年超過4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老年人口。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消費人群和消費需求,孕育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老年產品市場,也將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日本自1970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后,積極發展老齡產業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把第三產業視為老齡化社會的 “救世主”??梢哉f,養老產業發展的好的話,完全可以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論
總的來說,我國的老齡化現象不可避免。雖然,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然而,其他國家都是在經濟充分發展、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老齡化對他們經濟社會發展不會造成根本性的影響,較高的收入水平也大大降低了社會的贍養負擔。我們制定合理靈活而又不乏活力的人口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以家庭養老為主的多元化養老模式,在全社會加強敬老愛老的教育宣傳,完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發展壯大老年產業等等。
可以說,老齡化問題的解決是勢在必行的。然而,從我國老齡化的特征來看,我國老齡化不僅形勢嚴峻,而且問題復雜,對此我們要以科學務實的態度對待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實現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從而減緩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在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上成為世界的榜樣!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持續的人口老齡化挑戰與戰略應對——第五屆中國老年學家前沿論壇綜述》,《人口與發展》2009年第15卷第6期.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老齡藍皮書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
篇10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經濟影響 對策
所謂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相對比例上升,按國際通行的標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和7%,即可看作是達到了人口老齡化[5]。老齡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 也是我國三大人口問題(人口總量控制、人口就業與再就業、人口老齡化)之一。它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醫療衛生條件改善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正視人口老齡化問題, 把握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對構建和諧社會, 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1.老齡人口絕對值為世界之最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加上改革開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口預期壽命日益延長,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達1.49億,我國已成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總數的1/5,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
2.未富先老、老齡化速度快。根據2004年聯合國的統計資料,西歐老齡化過程中,人均收入從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才剛剛達到800美元,2004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1.43億,而我國的人均收入也不超過1000美元,與國際社會相比,我國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國家。據統計資料顯示,英國65歲以上人口從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時間,瑞典65歲以上老齡人口從5%增加到7%用了40年時間,日本用了50年時間,而我國僅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相當快[2]。
3.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地區發展不平衡。目前,我國農村老齡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地區差距明顯。
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制約經濟增長,導致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
(1)勞動適齡人口規模減少,即勞動力短缺。(2)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下降,即勞動力老化。
2.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對老人贍養比上升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高齡老人的增多,供養、醫療保障、護理、照料、精神關懷等方面將面臨巨大的壓力。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愷悌說:“我們現在是在職的人員100人養活16個老人,到2050年的時候,100個人就要承擔49個老人的養老負擔問題。
3.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障體系的影響。目前子女供養老年人仍是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經濟上的來源;有25.1%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勞動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金; 依靠社會保險和救濟等其他途徑的只有2.2%[4]。即使是依靠后三種經濟來源而生活的這部分老年人,由于體力下降, 物價上漲,退休金和社會保險、救濟普遍較低,甚至有的調資都難以兌現,造成原本微薄的收入更加入不敷出,面臨的經濟壓力和困難是重重的,多數也需要子女的經濟資助。
4.用于社會再生產的資金減少。據預測,2020年我國養老金支出總額將達到25145億元,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經濟發展都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城市,老年人口數量較多,養老水平較高,對社保服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農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口總數的2/3,但是卻面臨著養老服務等基本的社會保障無法保證[4]。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建議
1.發展經濟,增強實力。解決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出路是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受能力,不斷增加積累,為老齡化和高齡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后盾來解決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構建符合實際的養老模式和養老制度。我國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迎來人口老齡化的[7]。
2. 從社會化居家養老入手,建立社區與家庭合作的養老機構
我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和完善,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體系。因此,以社區服務為載體,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切入點,把社區服務引入家庭,促進社區服務和居家養老的密切結合,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確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區和家庭安度晚年。
3.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社會養老保障是國家依法對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
我國最新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到,將致力完善城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一方面在城市將加強基金的征繳,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各級財政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入,建立可靠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能力;并且將在城市生活的貧困老年人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切實保障其基本生活[1]。
四、總 結
從實際出發,根據我國國情由傳統的家庭養老逐步向社會養老轉變是一種必然趨勢,解決我國的養老問題,保證老年人安度晚年,不僅僅考慮到社會發展的經濟水平、政治背景,還應考慮我國特有的文化傳統,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因此走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道路,是解決中國養老問題的正確選擇。
參考文獻:
[1] 田雪原.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趨勢與決策選擇研究[J],中 國人口科學.1998,(1).
[2] 岳頌東.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及其對策[J],社會保障制度 2001,(5).
[3] 全國老齡辦.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EB/ OL].theory.省略/.2006-02-23.專題研究121
[4] 喬曉春.《老齡化的中國》[J].北京: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2006
[5] 劉民茂,張純元.《人口結構學》[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 1998:33-36
[6] 陶立群.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特點[J].科學決策,2006,
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