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的解決對策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口老齡化的解決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口老齡化的解決對策

篇1

雖然人口老齡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但同時也會給經濟增長、產業演變、文化進步、社會發展等帶來一系列的影響。第一,老齡人口的增長會必將加重現有勞動人口的負擔。據預測表明,2025年中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撫養29.46個老年人,2050年撫養48.49人。第二,伴隨人口老齡化而產生的勞動力年齡結構的老齡化,必將對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第三,人口老齡化使用于老年社會保障的費用大幅增加,給政府帶來比較沉重的財政負擔。第四,人口老齡化客觀上要求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以滿足老年人口對物質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引起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家庭的養老功能不斷削弱。因而迫切要求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各項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事業,以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

對此,從人文地理的角度看如何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呢?

首先,在國家戰略層面上,要正視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客觀存在及其可能帶來的挑戰和影響。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一問題,以積極的態度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更要認真研究人口老齡化可能產生的消極后果,盡量避免或減緩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消極影響。

其次,是正確地看待人口老齡化問題,并提出科學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體系和具體措施。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客觀產物,對人口老齡化人類社會是不可選擇的,但人們在人類老齡化面前也絕不是無能為力、被動適應的,人類社會完全可以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因勢利導,采取適當的對策來緩解矛盾,化解困難,可以積極地化挑戰為機遇。當然,對策的選擇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紀的漫長過程中,對策也要隨時間的推移不斷演進和創新。目前的主要對策就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充分利用當前人口紅利期――社會養老負擔相對比較低的有利形勢,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盡快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保險制度,為應對今后進一步老齡化做好各項準備。

1 在政治層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會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視程度,從宏觀和戰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中長期政策和長遠規劃。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都承擔起各自應盡的職責和責任。在這一重大經濟社會問題中,政府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政府職能的發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級政府都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現象和問題,在改革中創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用產業化、社會化的運行機制,推進安老、養老產業的不斷發展,進一步滿足廣大老年人在物質、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 在經濟層面上,充分利用當前人口紅利期,以較短的時間建立起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保險制度。我國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迎來人口老齡化的。因此,解決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要大力發展經濟,努力壯大經濟實力,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來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雖然我們目前物質條件有所改善,但困難仍是很大的,還應未雨綢繆,早作籌劃。

3 在社會層面上,要大力弘揚中國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實行“以政府為主導、家庭為主體”的養老模式。從總體上講,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不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高,還有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我國眾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目前我們還不能照搬西方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從我國國情出發,按照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量力擇路,構建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和養老制度。

4 在人口層面上,在經濟社會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實行更加符合實際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解決人口結構中不盡合理的現象。堅持可持續發展,將滿足老年人口需要納入科學發展的宗旨之中,同時著眼于對全部資源的有效和科學利用,重視老年人力資本的開發和利用。

篇2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影響;對策

一、前言

我國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時間便進入了發達國家近百年才出現的人口老齡化狀態,成為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對我國很多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養老保險的影響尤為嚴重。由此可見,尋找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影響,并探求解決該類問題的解決對策迫在眉睫。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影響

針對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對我國養老保險共有如下幾方面的影響:

1.提前退休的現象對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帶來巨大的沖擊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條件的提升,提前退休的現象普遍增多,提前退休現象的產生無疑是導致養老保險金產生“赤字”現象的一大重要原因,那么提前退休對養老保險金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呢?接下來,我將分條為大家闡述:首先,提前退休意味著繳納養老保險金的人數將大大減少;其次,提前退休意味著繳納保險金的年數將大大減少;最重要的是,由于退休的年齡提前,因此等著領養老保險金的人的數量便大大提升,如此一來,便產生了入不敷出的現象,交錢的人變少了,領錢的人的數量卻大大提升。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很多人都是提前退休,在家閑著覺得沒事可做,所以很多人選擇到其他工廠從事其他工作,由于不需要繳納任何的保險,而且他們的社會經驗比較豐富且專業技術比較純熟,所以很多用人單位更愿意雇傭他們,而不雇傭年輕人,這樣一來,便又少了一批繳納保險金的人。由此可見,提前退休現象對于養老保險金有著巨大的沖擊以及影響。

2.養老保險覆蓋面窄、保障能力比較低

除了提前退休現象對于養老保險金的沖擊以外,養老保險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劣勢,例如,覆蓋面特別窄,保障能力特別低等等。我們都知道,目前我國的養老保險金只是針對于一些城鎮以上的用人單位上,并未全面覆蓋到每一位工作者身上,另外,養老保險金自身的收益比較低,且風險比較大,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繳納養老保險。還有一些工作人員是不需要繳納任何的養老保險金卻仍然能夠在退休以后接收到國家的退休金以及各項福利,例如,公務員,這樣一來,便出現沒有入賬,卻有一定的出賬的現象,這樣一來,更是加劇了養老保險金“赤”字的現象。還有部分的用人單位出現“一繳、一停、一返“的現象,這樣一來,不僅減少了養老保險金的統集,更讓人們對于養老保險金的安全性以及保障性產生了擔心以及憂慮。且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農村人是無法繳納養老保險金的,這樣一來,也突出了養老保險金的覆蓋面比較窄的特點。

三、針對人口老齡化對于我國養老保險金的影響的解決對策

針對上述所闡述的人口老齡化對于我國養老保險的影響,可采用如幾種解決方法:

1.提高退休年齡,改善提前退休對于養老保險金的影響

正如上文所闡述的,隨著經濟條件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提前退休,然而提前退休不僅會導致人口老齡化,還會對養老保險金產生巨大的沖擊以及影響,因此,若想很好地改善這一現象,我們可以提升退休年齡,進而改善提前退休現象對于養老保險金的影響。首先,國家應該廢除之前關于提前退休的規定,重新制定新的相關規定,不僅不要提前退休,還應該提升退休年齡,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增加繳納保險金的人數以及年限,還可以改善退休以后從事其他工作進而降低年輕人的就業率的現象。除了要提升退休年齡以外,我們還應該仿照國外的一些國家的制度,將男女的退休年齡盡量拉平,進而從側面起到提升退休年齡的目的,從而實現養老保險金的籌集。

2.擴大養老保險金的覆蓋面積,提升養老保險金的保證能力

我們都知道,目前我國的經濟狀況并不是十分發達,尚且屬于轉折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現象無疑對國家是一種傷害,為了更好地改善這一現象,而且正如上文所闡述的,我國的養老保險金具有覆蓋面積窄以及保障能力低的劣勢,因此,當務之急是想辦法擴大養老保險金的覆w面積、提升養老保險金的保障能力。首先,針對那些不需要繳納任何保險金卻同樣享受退休金以及國家福利的單位要開始征程征收養老保險金,這樣一來,便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拓寬養老保險金的覆蓋面積;另一方面,應該想辦法將養老保險金政策下放到農村,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大大提升養老保險金的覆蓋面積,還可以讓農村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保障以及福利;除此之外,對于那些”一繳、一停、一返“的現象,一定要嚴格打擊,進而讓人民群眾了解到我國的養老保險金政策是安全可靠的,消除他們的疑慮以及擔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加劇,對我國的養老保險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及沖擊,人口老齡化問題無疑成為全國上下都關注的一個話題,本文主要為大家介紹了目前人口老齡化對于養老保險金產生的影響以及沖擊,并根據存在的這些問題提出了一定的解決對策,希望這些方法以及對策能夠幫助國家以及社會很好地解決目前的問題。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在試點和改革完善過程中,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對養老問題的關注,相信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一定會日趨健全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史柏年.退休年齡與養老金支付[J].人口與經濟,2001(2).

[2]崔少飲.中國社會保險基金的風險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1(1).

篇3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計劃生育政策;養老保障制度

人口老齡化越來越成為我國發展過程中的焦點問題,社會各界都對這一問題憂心忡忡。普通老百姓憂心的是家庭面臨著老人養老的經濟與服務問題,而學界更多關注的則是人口老齡化對我們整個國度所產生的長遠影響,以及對老齡化問題解決方案的探討。要解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我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及成因,只有對于人口老齡化全面了解了,我們才能根據現實的國情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一)未備先老。2005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8.87%。這意味著我們國家快跑進入了老齡化國家。原來我們講中國人口問題時,總強調:人口眾多,勞動力過剩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特點,而人口老齡化則是發達國家的人口特點。人口老齡化這種發達國家的人口特點幾乎是在我們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降臨。

(二)未富先老。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萬美元以上,而2005年,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一千美元,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

(三)基數龐大。2005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人總數約1億人,中國現有老齡人口已超過1.6億,且每年以近800萬的速度增加,2023年將增加到2.7億;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

這三個特點,使我們國度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比任何國度都顯得嚴峻,因此,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迫在眉睫。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成因

人口老齡化不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眾多發達國家也面臨著這一現狀。之所以我們國家會提早進入老齡化階段,更多的是人為的產物。

人均壽命的延長是國家發展過程中產生老齡化的一個普遍原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和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開展,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多年來一直在穩步增長之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來自于我國八十年代所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八十年代隨著國家人口突破10億,按當時的人口增長的速度,世紀末中國人口會達到14-15億。處于這種人口總量下所帶來的經濟、資源、就業等壓力的考慮,十二大把計劃生育列為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人口出生率從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8年的12 ‰左右 。中國迅速由一個重視繁衍子嗣,多子多福的國度,轉變成一個低生育率的國度。可想而知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面臨的現階段的養老問題,更多的是由獨生子女來負擔,這無疑增加了養老問題的嚴峻性。

因此,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并不完全是生產力發展的自然產物,而主要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副產品。

三、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

第一,調整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基本國策。70年代初期,我國人口高速增長的態勢要求我們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然而,時至今日,我國的人口形勢出現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慣性增長和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因此,有必要為注重人口數量的計劃生育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應著重從三個方面著手,生育數量的增加、生育間隔的取消及生育年齡的調整。從計劃生育政策出臺,我國在這三個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調整,但仍無法改變我國低生育率的現狀。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多子女觀念更加淡化,越發達地區,生育率越低。“四二一”不合理的代際結構,獨生子女存在的成長中的問題以及老齡化的危機,眾多壓力下需要國家下更大力度來挽回人口危局。

第二,調整和規范法定退休年齡。隨著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平均壽命逐步延長。原有條件下制定的退休年齡政策脫離了社會發展的步伐,因此,現時段面臨嚴重老齡化問題的狀況下,調整和規范法定退休年齡顯得尤為重要。波斯納在《衰老與老林》一書中提到:“隨著壽命的延長,退休年齡也可以相應地提高”。我國平均壽命已超過70歲,退休年齡仍然按照建國初期的政策執行,因此,“中國未來延長退休年齡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受到目前的就業壓力,才沒有做出修改”。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人口紅利逐步消退,就業壓力也會得到相應的緩解。在未富先老的狀況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資金匱乏。適當延長退休年齡,是解決資金問題的直接途徑。

第三,建立覆蓋全民的養老服務體系。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除了資金作為基本保障外,另一個就是需要相應養老服務的支撐。我國傳統養老模式主要以居家養老為主,養兒防老成為中國人心目中不爭的事實。但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出臺,對于大部分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居家養老越來越無法實現。

目前,我國的機構養老中,主要涉及民辦和國辦兩種形式的養老院。這些機構層次不齊,并且從數量上也無法解決絕大部分人的養老問題。因此,機構養老只能作為輔助。社區養老服務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結合起來。通過政府扶持和監督、民間組織參與、市場化運作,逐步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居家養老的社會化。老人在家中居住,社區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的程度,為老人分層次提供相應的服務。這不僅解決了老人居家養老的愿望,也為社會節約大量資金。同時,也保障了家庭中其他成員的生活質量,不影響子女的正常工作于生活。

因此,解決中國養老服務問題的關鍵,在于以社區為依托,以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

參考文獻

[1] 易富賢.大國空巢[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3.

篇4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會養老;對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資料顯示:人口老齡化將是中國21世紀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而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了,而這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影響。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正確把握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規律,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按照正確的思路和方向切實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本人著眼于所在縣城――射陽縣人口老齡化狀況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進行了調研,并形成本篇調研報告。本報告包括射陽縣人口老齡化現狀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與建議等三方面。

人口老齡化對射陽縣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通常人們把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或者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0%作為老齡化社會的標志。射陽縣人口老齡化正處在持續增速期。從上世紀90年代末,全縣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時間,預計2012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9%以上,進入快速人口老齡化社會。在當前射陽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人口老齡化與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相疊加,與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相伴隨,這就使得射陽縣老齡工作和老齡事業面臨著日趨復雜的態勢。概括地說,射陽縣人口老齡化態勢十分嚴峻,老齡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將對射陽縣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突出表現為:

撫養體系發生變化,地方負擔重。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三普”時我縣的總撫養比為56.27%,其中少兒撫養比為47.94%,老年撫養比為8.33%;“四普”時總撫養比為48.64%,其中少兒撫養比為39.39%,老年撫養比為9.25%;“五普”時總撫養比為41.27%,其中少兒撫養比為28.4%,老年撫養比為12.87%。雖然從總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撫養比卻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時間,少兒人口相對穩定,其撫養比不會再下降,而老年撫養比仍在較長的時間內快速增長,勢必加重國家或地方政府的負擔。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贍養問題突出。隨著高齡老人的不斷增多及老齡人口自身健康狀況的變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斷減弱,而現代家庭不斷“小型化”,老年人與其子女“分家”現象極為普遍,加之勞務經濟的興起使得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這些老齡人口難以得到較好的生活照料或無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間相互照顧或自我照顧。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會上將大量出現“四二一家庭”,屆時家庭養老的模式將受到嚴重挑戰,子女即使在主觀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觀上卻無照料老人的條件和能力。

老齡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設施無法滿足需求。老齡人口大多患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醫藥費。據統計,我縣農村老年人患病率為60.42%,而且我縣農村醫療網點設施落后、醫療水平不高,加之近幾年醫藥費上漲幅度較大,許多老年人因醫療條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無法得到較好的治療。我縣現有城鄉福利機構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張,容量十分有限。同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較少,已有的活動場所由于活動器具少、無人組織、內容枯燥等而無法較好地開展,仍以打麻將、看電視為主的老年生活單調而無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的購買能力不斷增強,對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聽器、輪椅等)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目前我縣范圍內適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遠遠大于供,直接給老齡人口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同時由于老齡產品的缺失,從某種意義上縮小或削弱我縣社會消費。

目前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射陽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把發展老齡事業作為經濟社會事業統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醫療保障、權益維護、優待服務、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老年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框架初步確立,老年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體育事業蓬勃發展,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較好保護,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是,射陽縣老齡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滯后。《射陽縣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在完善惠老政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需進一步明確目標、細化措施。老齡事業總體上仍滯后于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步伐,養老服務供給不足、比重偏低、質量不高,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縣和鎮養老工作機構在性質、編制、職能、經費人員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理順,基層、農村老齡工作機構建設還相對薄弱。

對老齡事業投入不足。面對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重大挑戰,射陽縣在老齡事業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發展養老事業很難有大作為。我縣現有的養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設不多,建設規模普遍較小,硬件設施條件較差,有的管理和服務不到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城鄉綜合性老年活動場所比較少,農村老年事業發展滯后,設施簡陋,活動單一。政府有關部門所采取的“以獎代補”和“優勝劣汰”的政策,與政府當前財力有限、急需鼓勵和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實際不相適應。

養老機構獲得政策扶持不夠。針對養老機構的土地、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落實不夠理想,民辦養老福利機構在用地、用電、用水等方面負擔較重,新增床位補貼標準還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都存在著養老服務人力資源少、人員素質偏低、專業人員缺乏等難題。目前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主要是下崗失業和農村務工人員,系統業務培訓較少,其業務技能難以應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老人的多樣需求。從業人員收入低,導致國家制定的“兩規劃一標準”《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難以有效落實,直接影響到養老服務質量。

積極應對射陽縣人口老齡化和農村養老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拓寬視角積極看待人口老齡化問題,是解決當前老年人問題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切入點。

社會視角:目前社會各層面對老齡化問題認識模糊,對老年群體存在明顯負面刻板印象。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必須強調老齡事業的“社會參與,全民關懷”。有必要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提高全體人員對老齡化問題的認識,樹立正確和積極的觀念。老齡化問題是整體性的社會現象。如果把老齡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結構變遷,那么每個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關。因為無論個人還是家庭,都會被攪進老齡化社會。盡管有一些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技術上是可以分開的,但它們的背景是一系列綜合的議題,是屬于全社會的議題。

決策者視角:改變老齡問題依然處于邊緣位置的狀態,將于老齡問題有關的議程和事項有效地納入社會經濟戰略與政策,換言之就是“使老齡問題主流化”;老齡化不僅僅涉及有關老年人社會福利問題,而是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問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不能就事論事,需要跳出部門的局限,不能靠應急預案,不能靠臨時突擊,必須著眼全局、謀劃長遠,在所有相關層面,都必須采取協調一致的政策行動,通過清晰有序、多管齊下的方式應對老齡化;應對人口老齡化應是因地制宜,立足縣情,以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充分考慮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和服務保障三大體系,是解決當前老年人問題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著力點。

繼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制度規范化。探索實施新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努力擴大覆蓋面。要逐步構建城鄉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

積極做好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加大基金征繳力度,新增擴面人員基本養老金征繳率要達到100%。繼續調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完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辦法,根據射陽縣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保障能力等因素,適時調整待遇標準。繼續完善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的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國有破產企業及集體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保障水平,啟動居民超限額補充醫療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費用。繼續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做好資金安排,抓好平臺建設,加強帳戶管理,確保及時發放。

應把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設步伐。保障和改善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農村為老年人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落實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贍養責任。積極發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養老服務方式。

在為老服務問題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攬,注意調動和發揮多方社會力量的作用。充分運用多種社會資源,特別是社會慈善資源,為老年人舉辦和提供各種服務。在社區為老服務設施和場所建設上,也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管理和服務。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廣泛吸收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老齡事業投入機制。要把老齡事業作為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領域,通過政策扶持,引導社會力量投入老齡事業,拓寬老齡事業發展的資金渠道。

運用市場機制,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政府在承擔相應政府職能的基礎上,通過政策扶持,拓寬老齡事業發展的資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養老服務市場,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老年服務設施和機構,把發展養老服務業作為產業去謀劃和運作,政府除了行政審批、規范市場和檢查監督之外,基本不予資源分配和資金資助,那些營利性的養老服務機構自己通過服務收費就可以實現自我價值補償、自負盈虧和自我積累與發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導,廣泛吸收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發展多種特色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

著力推進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強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設,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構建服務平臺,創新運行機制,探索出一條解決農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會救助和托養服務的新路子。

踐行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的理念,是解決當前老年人問題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注點。

政府在發展老齡事業的過程中,要轉變單純為老年人提供幫助照顧的觀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讓老年人更多更長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從而把健康老齡化的理念真正落實到老齡工作中,推動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自尊自立。

加強助老健康的硬件設施建設。建設社區老年活動室和老年健身廣場、健身路徑,并組織開展好各種活動,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以此來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動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升。要將積極健康的老齡化理念融入到老齡工作中,努力調動老年人的自身潛能, 他們更加積極樂觀地參與社會、參與生活,健康快樂地歡度晚年。鼓勵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彌補勞動力不足并變一部分消費人口為生產人口變壓力為動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農村老齡工作,完善農村老齡服務設施和文化體育設施,促進老齡事業全面、均衡、協調發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醫療服務體系。針對老年人多發病、常見病的防治方面應采取積極舉措,應建立起宣傳、教育、咨詢、普查、主動介入服務等制度,在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病科和老年醫療康復專科。在全縣的社區醫院應建立轄區所有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設立保健康復室,對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進行專門的功能康復訓練。在一些貧困居民區開設流動醫療車,定期為社區老年人診斷治療。

加強老年學研究。在統計、經濟、金融等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的老年資料采集部門,跟蹤最新的老齡化進程和面臨的經濟問題,同時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定期對特定的老齡專題進行研究分析,為領導提供切實可行、有效的老齡問題決策依據。

加強老齡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快培養老年醫學、管理學、護理營養學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社區及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要對隊伍的專業結構和人員配比進行嚴格規定和要求。加強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和監管,加強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和從業人員培訓,推行持證上崗,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提高工資待遇標準,增強年輕人從業吸引力。定期組織專家進行養老服務知識和技能的講授,與國內的大學簽約開設老人護理系和碩士課程,舉辦各種專業 人士的訓練班。在養老服務機構的人員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務人員、醫師以外,還應配置心理咨詢師、專業社會工作者、保健專家、營養師和護師。只有加強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才能夠使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質量具可靠的保證。

篇5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經驗對策; 借鑒; 發達國家; 中國

中圖分類號:K9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7

1 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日益受到全球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國際上公認,當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時,即進入老齡化社會。一些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中葉就跨入了老齡化社會,如世界第一個老齡化國家法國、“老人王國”瑞典、“長壽王國”日本以及西班牙、德國等。David預測到2050年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將同樣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壓力,人口老齡化將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1]。目前國內外關于老齡化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同國家或地區老齡化的時空演變特征及發展趨勢分析和預測。如Karl分析了近50年來奧地利人口的時空演變規律及特征[2],Joshua對2050年美國老齡人口規模和老齡化程度進行了預測和分析[3];李日邦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時空間分布特點及區域差異等進行了研究[10-12]。(2)老年人群相關社會問題研究。主要包括老年人貧困問題[13],老年人日常生活行為時空分異[14-16],老年產業發展和社會養老設施建設[17]等。(3)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Sumiko等對老年人口及年輕人口遷移對日本傳統社會養老模式的影響進行了研究[4];David、Frank等利用OECD國家相關數據,對各國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供應、居民儲蓄以及居民消費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1,5];張桂蓮等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將通過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消費、儲蓄、人力資本投資和社會養老保障等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18-20];魏立華等對老年人口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進行了研究[21-22]。(4)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研究。如Maliki、Linda等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進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議[6-7];紹國棟等對我國退休制度改革問題進行了研究[23-24];李春玲等對國內外企業年金制度的實施和現狀進行了比較研究[25];姚靜等就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模式的選擇和轉型進行了探討[26-27]。已有研究對人口老齡化及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尚缺乏全面和系統的總結。本文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趨嚴峻、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以已有研究為基礎,選擇瑞典、日本、美國、法國等幾個較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系統總結它們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的典型對策及特點;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我國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對策和措施。對于有效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 發達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對策

2.1 鼓勵生育,應對少子化,促進女性投入勞動力市場,保證勞動力持續供應

老齡化和少子化同時存在于老齡化社會,兩者緊密相關且影響勞動力的供應。因此應對少子化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外進入老齡化較早的國家從完善刺激生育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因生育而暫時離職的女性職工重返勞動力市場兩個方面解決少子化和勞動力短缺問題。一方面,政府采取育兒津貼和帶薪假期,向離職生育期間的女性提供一定的醫療、營養和薪資等補助和津貼,刺激女性的生育意愿。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公共福利在兒童教育、看護和醫療等方面的投入,推行并延長“爸爸月”,縮短低齡兒童父母的工時,實行父母保險(即企業給父母雙方帶薪假期以照顧幼兒;保證因生育而暫時離職的女性能重回原工作崗位或者提供類似的工作等)等,以緩解家庭看護幼兒的壓力,使父母雙方兼顧工作和育兒的雙重責任,保證女性職工能重回勞動力市場(表1)。

2.2 延長退休年齡,保證老年勞動力來源,緩解政府養老金支付壓力

國外主要老齡化國家普遍通過延長退休年齡的方法對退休年齡制度進行了改革。延長退休年齡,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提高領取退休金的最低年齡,將現行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向后延遲,相應延長工作年限;另一種是設立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即對不同退休年齡的老人給予不同數額的退休金,退休年齡越大,退休金數額也越大。日本、德國和法國等主要采用第一種方式延長退休年齡,如日本政府在2006年把領取養老金的最低年齡從60歲提高到65歲,法國在2011年將最低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2歲,德國政府計劃在2011和2018年期間逐步將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28~29]。瑞典和美國等主要采取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如瑞典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對于提前退休的60-64歲的職工,每提前一年退休減發退休金的5%;65-70歲的推遲退休的人員,每延遲退休1個月增發退休金的0.6%;對于有經驗且有能力繼續工作的退休老人,政府為其提供做義工的機會并根據他們提供服務的多少增發一定比例的退休金(表2)。

2.3 完善社會服務支撐體系,推行“以居家式社區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

根據養老場所和居住方式的不同,養老方式可分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受老齡人口增加、女性就業率提高和年輕勞動力遷移影響,空巢老人數量不斷增加,傳統居家養老模式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而機構養老又受到老年人經濟狀況和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而在現實中難被老年人接受[27]。目前國外老齡化國家的養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式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為主,社會養老為輔。在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居家式社區養老的服務體系中家庭養老發揮著基礎作用,但在個人和家庭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引入社會化服務;政府負責采取相關激勵政策引入市場機制實現項目建設及服務活動的社會化和產業化經營并協調參與建設和服務的各主體的利益關系;社區負責培育在宅服務人員并不斷拓展服務業務范圍為老年人上門提供幫助,服務內容主要有住房維修、日常照護、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等[30]。養老服務所需的資金來源在不同國家會有所不同:如瑞典的養老服務帶有很大的福利性質,服務費用主要由政府承擔,但老年人如果想獲得更好的服務就必須自己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屬于“國家負擔型”;美國老年人養老服務所需的資金主要由個人承擔,屬于“個人負擔型”即“投資人同時也是受益人”,這種“個人負擔型”的資金來源方式也使得美國“以房養老”的發展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表3)。

2.4 建立多樣化的養老金保障體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經過不斷改革和調整,世界主要老齡化國家的養老保障體系逐步實現了從單一養老保障制度向多支柱體系的轉變[31]。目前這些老齡化國家的養老保障體系主要包括三種基本的保障制度:基本養老金制度、企業年金制度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金制度。其中,基本養老金制度是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基礎,一般由國家按照統一政策規定向符合條件的人員支付;企業年金制度是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大支柱;個人儲蓄養老保險是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后兩種制度對緩解國家養老金支付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老齡化國家的基本養老金的資金都來源于政府,用于保障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各國也十分重視企業年金保障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如美國政府推出“整合企業年金計劃”, 把企業年金計劃提供的養老金與公共養老金制度所提供的基本養老金進行協調。目前,美國企業年金的規模已經超過了國家管理的社會養老金規模[25]。另外,美國不同運營規模的企業間養老金的資金來源不同;日本則依據國內勞動力結構,在不同的行業實行不同的養老金支付方式和資金分配比例,從而使得養老保障體系不僅具有“多支柱”的特點,還具有“多層次性”(表4)。

2.5 開發老年人市場,發展老年產業,滿足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

除應對人口老齡化對人口可持續發展、勞動力供應和社會保障體制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外,開發老年市場,發展“老年產業”是解決老齡化問題、促進經濟發展的另一有效途徑。國外發達國家的老年產業一般遵循“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即政府建立市場規范和行業標準,并采取相關的優惠和扶持措施,按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引導企業向老年產業領域投資推動老年產業的社會化和產業化經營。目前,國外的老年產業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發展的產業,如老年餐飲、老年人用品生產(保健品、化妝品、服裝、交通輔助用品、體育健身用品、生活輔助用品等)、老年房地產開發等;第二類是圍繞老年養護形成的產業,包括老年公寓、養老院、老年保險、老年醫療康復用品生產、長期照護產業、醫護人員培訓等;第三類是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發展起來的產業包括老年大學、老年旅游、心理咨詢、老年圖書館、老年電視廣播節目等。另外,由異地養老和跨國養老而帶動的養老產業在一些自然環境良好、適宜老年人居住的地區逐漸興起(表5)。

2.6 注重法制建設,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為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保障與老年人有關的福利保障、產業發展政策等的有效實施和運行,國外主要老齡化國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及相關的管理機構。目前日本與老年人有關的法律體系由《國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三大支柱及《介護保險法》組成[32];美國政府先后頒布《社會保障法案》(自1935年實施后經過多次修改與完善,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養老保障制度,主要包括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與救助制度等),《美國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視老年人就業法》等[33]。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能在于利用國家權力對法律的運行和實施進行監督和管理。如美國政府設立的專門管理老齡問題的機構包括老人問題管理署、政府老齡問題顧問委員會和社會保障總署[33];瑞典政府設有三個“地方公共保險法院”和一個“高級公共保險法院”,當公民應該享受的社會福利待遇的權利不能實現或受到侵犯時,可以向地方公共保險法院;公民對地方法院判決不服時,還可以繼續向高級法院申訴。

3 國外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對策的主要特點

3.1 “開源節流”的人口政策、退休年齡和養老金制度

主要老齡化國家從人口和勞動力的出、入端來應對老齡化及由老齡化帶來的少子化、勞動力短缺和養老金支付壓力等問題。如鼓勵生育、吸引海外移民的政策,拓寬了勞動力的來源;推行“爸爸月”和父母保險等為因生育而暫時離職的女性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提供了保障;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或施行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則延長了老年勞動力的工作年限,減少了老年勞動力的流出。這些措施共同減少了老年人口的比重、保證了勞動力的持續供應。在養老金保障體系方面,主要老齡化國家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建立的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金保障體系拓寬了養老資金的來源、緩解了國家支付巨額養老金的壓力,也使得現有的養老金保障制度更具生命力(圖1)。

3.2 “無差別”的全民養老保障制度

主要老齡化國家在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支柱、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時堅持以“平等、共享,自助、互助”為原則,注重對老年人的人性關懷,尊重老年人的生存尊嚴、為每位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重視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基本養老金在養老體系中的基礎作用,保障全民基本生活需要;同時明確規定了包括政府在內的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在繳納養老金和社會保險時所必須承擔的比例,所有公民“要想獲得更多的福利、享受更好的養老服務和設施,就得付出更多”,由此建立起了“無差別”的全民養老保障制度。

3.3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政企合力,多方應對

主要老齡化國家意識到單純依靠政府養老的壓力和不足,采取了“政企合力,多方參與” 的策略來實現“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不管在發展老齡產業,建立社會服務網絡、推行居家服務的養老模式,還是在建立多元化的養老保障制度等方面,政府在積極發揮行政管理和宏觀調控作用的同時引入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個人的力量,構建起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和投入模式,從而保證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各項制度和社會經濟等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 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經驗借鑒

國外主要老齡化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所采取的措施不單涉及人口生育政策,還與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生育意愿等密切相關,涵蓋社會物質、文化和制度生活各個層面。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尚缺乏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完善的法律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在以老齡化為契機、開發老年市場形成全社會力量“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的局面等方面,與國外發達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和特點不僅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在國內各地區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性有其形成的內外因條件且有長期存在的可能。所以,我們應該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一方面要肯定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所取得的重大成效,繼續把“實行計劃生育,穩定低生育水平”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另一方面也要重視人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和新問題,在“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協調,堅持科學指導,堅持創新發展”的基礎上,尊重客觀差異性并考慮制度的公平性和彈性,從完善各項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以老齡化為契機促進老年產業發展經濟入手,“因地制宜”地采取應對措施統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4.1 “分區域、分行業”,建立適合不同區情和行情的退休年齡制度

我國自1950年頒布退休人員管理辦法以來,現行的退休年齡制度僅有過兩次(分別在1983年和1990年)關于延長退休年齡的規定[54]。考慮到目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和人口結構等各方面都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的退休年齡制度確實有再次進行改革的必要。我國是在“未富先老”和“城鄉二元結構”二者并存的國情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相適應,同區域差異、城鄉差異、貧富差異等問題相互重疊[10,13];從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對就業的影響來看,由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并不十分突出[24]。這些特點使得我國退休年齡制度的改革極具特殊性和復雜性且不能在短時期內一蹴而就。大部分學者認為,目前我國的退休年齡制度沒有進行改革的必要;但從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來看,未來二三十年,我國退休年齡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我國各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以及不同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特點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為實行地區間和行業間有差別的退休年齡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客觀條件[34]。因此,我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具體情況,將改革退休年齡制度與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相結合,積極探索漸進式的改革退休年齡制度的方式。針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老齡化程度和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較嚴重的地區以及對技術和經驗水平有要求較高的科、教、文和政、企高管類等行業,可以采取梯度式的退休年齡制度并適當提高退休的最低和最高年齡,鼓勵老齡人口延遲退休或退休后再就業;針對處于底層、體力勞動強度較大的行業,可以采取按工齡計算的彈性退休制度,在退休年齡上給予照顧。

4.2 改革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并普及企業年金制度,優化養老保障體系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存在兩個主要的問題:一是保障水平偏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老人的養老問題,尤其是農村老人;二是全國實行的“統一標準”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標準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對這些地區來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方面并不能發揮多大作用。針對上述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建立“無差別”的全民養老保障體系的做法采取改進措施:以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重視農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構建更加公平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各省市、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和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設立不同的繳費和待遇標準,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刺激居民參保的積極性和有關措施實施的有效性。

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第二大支柱—企業年金制度,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并存在相關法律法規缺失、規模小、覆蓋面低和基金收益率低等問題[35]。所以,現階段我國最重要的是制定相關法律框架給予企業年金明確的法律地位和實施辦法,以法律的形式嚴格界定企業年金同基本養老保障的關系,企業年金的保障范圍、水平、權利和義務以及企業年金的組織和監管體系等;同時注重有關企業年金投資管理的配套立法,發揮政府的引導和管理作用,拓寬企業年金的投資渠道、減少收益風險、提高企業年金基金的收益率[35],以刺激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管理層的參與意愿,逐步提高企業年金制度的參與率和覆蓋面。

4.3 “因地制宜”,發揮家庭、社區、機構等多方作用,引導多種養老模式的構建和完善

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劇、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的遷移和流動使得家庭養老的功能日益弱化,養老模式的選擇和轉變逐漸正在成為解決我國龐大數量的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探討的焦點。目前我國正處于養老模式的轉型階段,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家庭的養老功能都在逐步弱化,居家式的社區養老模式正在興起[27,30,47,57]。考慮到居民傳統的養老觀念以及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我國應堅持以“充分發揮家庭、社區、機構等各方面在養老中的作用,引導多種養老模式的構建和完善”[30]為要旨,在弘揚“孝道”思想、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作用的同時,鼓勵并扶持社區老年服務組織的發展,明確將社區老年服務體系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之中并作為政府支持和發展的重點,使社區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構建居家式社區養老的服務模式[27]。針對不同的地區和家庭類型有重點地采取養老撫助政策:在農村地區,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和社會化養老的宣傳力度,發揮社會和集體養老的補充作用[57];在城市地區,以市場為導向并采取激勵政策推動城市養老向居家式社區養老模式的轉變;另外在有條件的城市地區可以借鑒國外“以房養老”的模式,加大“以房養老”的宣傳力度和業務試點并對其進行適合中國國情的改造[55~56]。最近幾年來,我國“失獨家庭”和“421家庭”的數目越來越多,這兩類家庭的養老壓力也日益明顯。政府可以在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和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實施一定的優惠和扶助政策鼓勵慈善團體、非營利機構大力興辦公益性老年服務機構,給予上述兩類家庭物質和精神照護。

4.4 做到“兩個結合”,針對主要領域發展老年產業

目前我國老年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還相對比較薄弱[36]。因此,未來要加強老年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做到“理論研究與政府決策、企業產品開發和市場培育相結合”,重點對老年人的需求及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老年產業特征、市場規模、基本規律及老齡化過程對市場體系的影響等進行研究,從而為政府科學決策和企業老年產品開發提供理論咨詢和支持。另外,國外有相當數量老年產業是圍繞居家式社區養老而發展起來的。我們可以借鑒日本在這方面的做法,與推行社區型居家養老模式相結合,以滿足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和“老有頤養”為主線,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在養老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重點在養老機構和設施建設、養老入戶服務、護理、老年用產品等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領域,開發一批滿足老年人需求、適合老年人特點的產品。具體措施為:政府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推進公辦示范性養老機構建設,同時提高對養老機構建設和運營的補助標準,建立健全養老機構用地、用水、用電、用氣等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尤其是鼓勵發展醫養結合型護理機構以及養老護理人員培訓機構和專業服務隊伍的建設,以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水平,使老年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頤養”;政府或企業在以城市社區為依托建設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站,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服務、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文體娛樂和精神慰藉等社會化服務的同時積極向農村社區推進,形成以點帶面的聯動的效應,不斷拓展養老入戶服務的范圍。

參考文獻:

[1] David E B, David C, Günter F.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ing for economic growth[J]. Oxf Rev Econ Policy: 2010,26(4) : 583-612.

[2] Karl H,劉巖,亞歷山大·威斯保爾,海爾姆特·沃施萊格. 1951年以來奧地利人口變化的空間特征[J]. 地理學報,2006,61(6):563-573.

[3] Joshua M, Wiener, Jane T. Population ag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rogrammers[J]. 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2002, 31: 776-781.

[4] Oshima, Sumiko. Japan: Feeling the Strains of an Aging Population[J]. Science, 1996, 273(5271): 44-45.

[5] Frank T. Denton, Byron G. Spencer. Population ageing, older workers, and Canada’s labor force[J]. Canadian Public Policy, 2009, 35(35): 481-492.

[6] Maliki. Health card and health care facilities demand among the Indonesian elderly[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08, 53(1): 103-119.

[7] Linda G, Martin. Population aging policies in 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Science, 1991, 2: 527-531.

[8] Paul S L. Impacts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exchange rate management in Singapore[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08, 53 (2): 245-259.

[9] Jay S, Olshaanansky, Goldman D, Yuhui Zheng, John Q, Rose. Aging in Ame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demographic forecasts from 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research network on an aging society[J]. The Milbank Quarterly, 2009, 87(4): 842-862.

[10] 李日邦,王五一,譚見安,等. 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階段、趨勢和區域差異[J]. 地理研究,1999,18(2):113-121.

[11] 林琳,馬飛. 廣州市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分布及趨勢[J]. 地理研究,2007,26(5):1043-1054.

[12] 陳彥光. 中國人口轉變、城市化和產業結構演變的對應關系研究[J]. 地理研究,2010,29(12):2109-2119.

[13] 鄔滄萍,王琳. 聚焦中國農村老年人貧困化問題[J]. 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增刊:1-8.

[14] 孫櫻,陳田,韓英. 北京市區老年人口休閑行為的時空特征初探[J]. 地理研究,2001,20(5):537-546.

[15] 柴彥威,李昌霞. 中國城市老年人日常購物行為的空間特征[J]. 地理學報,2005,60(3):401-408.

[16] 仵宗卿,柴彥威,戴雪珍,楊吾揚. 購物出行空間的等級機構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 地理研究,2001,20(4):479-488.

[17] 宋韜,湯建中. 試析上海人口老齡化與社會養老設施的發展[J]. 人文地理,2001,16(3):16-20.

[18] 張桂蓮,王永蓮.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分析[J]. 人口學刊,2010(5):48-53.

[19] 王合生,虞孝感. 我國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其評價[J]. 經濟地理,1997,17(4):21-25.

[20] 高建華. 基于第五次人口全國人口普查的河南省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 經濟地理,2005:856-859.

[21] 魏立華,叢艷國. 老齡人口旅游空間行為特征及其對旅游業發展的啟示[J]. 人文地理,2001,16(2):20-23.

[22] 蘇紅霞. 英國旅游者出游年齡規律研究[J]. 人文地理,2012(1):156-160.

[23] 邵國棟,聶素芳. 人口老齡化挑戰我國傳統退休制度[J]. 社會發展,2007(4):31-32.

[24] 原新,萬能. 緩解老齡化壓力,推遲退休年齡有效嗎?[J]. 人口研究,2006,30(4):47-54.

[25] 李春玲. 整合企業年金計劃—美國公共養老金制度與企業年金計劃[J]. 經濟體制改革,2006(5):156-159.

[26] 姚靜,李爽.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成因及對策分析[J]. 人文地理,2000,15(5):24-29.

[27] 謝瓊. 中國養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 山東社會科學,2008(11):73-76.

[28] 范圍. 退休年齡比較[J]. 人口與經濟,2011(5):48-54.

[29] 王海濤. 應該從國情需要出發考慮延長退休年齡[J]. 人口與發展,2011(4):32-35.

[30] 楊勵. 推行社區服務型居家養老模式,逐步完善新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J]. 社科縱橫,2007,22(6):37-39.

[31] 陳厚義.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構建中國特色社會養老保障制度[J]. 中國國情國力,2010(7).

[32] 楊天博. 日本的老年人權益保障立法[J]. 社會福利,2007(1).

[33] 陳超. 美國老年人長期照護法律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J].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7(2):68-72.

[34] 林寶. 中國退休年齡改革的時機和方案選擇[J]. 中國人口科學,2001 (1):25-31.

[35] 徐海霞. 企業年金的國際比較及我國企業年金制度改革的探析[J]. 改革與戰略,2010,26(9):172-175.

[36] 江海霞,陳雷. 創新老年產業發展與深化居家養老服務[J]. 特區經濟,2010(6):133-135.

[37] 任杰. 從企業年金看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J]. 商業時代,2009,25:71-72.

[38] 吳軼超. 中美德日企業年金發展比較研究[J]. 經濟與管理,2012(2):82-83.

[39] 鄔滄萍,王萍.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J]. 求是,2009(7):55-57.

[40] 王吉喬,杜德斌. 我國城鎮貧困化及其治理對策探析[J]. 地理科學進展,2000,19(1):64-69.

[41] 楊林生,李海蓉,李永華,王五一,譚見安. 醫學地理和環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領域與進展[J]. 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31-44.

[42] 王承云.日本海外旅游業的動態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3,13(2):93-99.

[43] 郭煥成,韓非. 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 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597-1605.

[44] 王仲智,林炳耀. 美國“陽光帶”的崛起及對中國西部城市化戰略的啟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40-45.

[45] 劉清芝. 美國、日本、韓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驗及其啟示[J]. 西北人口,2009,30 (4):73-75.

[46] 宋韜. 我國農村合作醫療的地區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75-78.

[47] 汪昌安,李忠貴. 探索居家養老模式,提高退休人員幸福指數[J]. 價值工程,2011,36:323-324.

[48] 郭金龍,張許穎. 國際養老保障體系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 國際視野,2008,17:32-33.

[49] 姜向群. 計劃生育與我國人口老齡化及老年人問題[J]. 人口研究,1996,20(6):58-62.

[50] 楊菊華. 生育政策與人口老齡化的國際比較[J]. 探索與爭鳴,2009(7):14-16.

[51] 陳茗. 日本老齡產業的現狀及其相關政策[J]. 人口學刊,2002(6):7-11.

[52] 周俊山,尹銀. 老齡社會的日本老年住宅發展及借鑒[J]. 日本問題研究,2008(3):60-64.

[53] 查建華. 中日兩國老齡產業發展比較研究[J]. 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1(4):50-59.

[54] 徐慶風. 我國實行退休年齡彈性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初論[J]. 南方人口,1992(1):42-45.

[55] 鮑家偉.“以房養老”—種新型養老模式的探索[J]. 中國經貿導刊,2012(3):32-33.

[56] 羅莉,王亞萍,徐洋. 以房養老模式在我國的可行性分析—以武漢市城市居民以房養老狀況的思考[J]. 改革與策略,2012,28(2):116-117.

[57] 周君玉,張俊良. 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變革及其影響[J]. 財經科學,1993(4):65-67.

[58] 王維達,童林. 老年人照顧體系的建立及其法律完善[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6(2):103-107.

[59] 劉錚,潘錦堂. 世界各國退休年齡現狀分析比較[J]. 社會學研究,2005(5):93-98.

篇6

[關鍵詞] 老齡工作 問題 相應對策

[中圖分類號] C9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8-0031-01

老齡管理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且重要的工作。因此,探討、分析在新形勢下的老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只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重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最終,才能認清工作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應對對策,從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整個老齡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一、人口現狀

所謂的人口老齡化按照相關標準來說,是指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7%,或者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被稱之為老年型社會。我國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表明: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總人口的13%,比上一次的人口普查上升了2%。在2000年的時候,福建省的老齡化人口占總人數的6.7%,福建省正式進入老齡化。而在2011年統計的時候,占總人數的19%。并且福建省老齡化增長程度比全國平均增長水平高出6%,據有關部門統計,在2015年的時候,福建省的人口老齡化將達到總人口的28%。

二、老齡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老齡機構管理存在不足

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我國相關部門開始提高對老齡工作的重視,新形勢下的老齡人口具有年輕化、知識化等特點。但從整體工作上看,老齡辦事機構級別低,管理質量和水平相對薄弱,遠遠不能滿足開展工作的實際需要,相對的工作壓力大,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要。

2.供需矛盾問題突出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有的養老機構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要。社會養老服務與老齡化速度達不到正比,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地區發展不平衡。養老機構在地區之間的數量、配置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2、床位不足。人口老齡化也帶來獨居、空巢的老人與日俱增,因此,家庭養老功能呈現弱化,社會服務也達不到要求。3、功能不齊。有些養老機構,沒有其他相應的學習教育、文體活動以及保健活動等功能,不能滿足老人的要求。

3.養老服務管理工作不到位

隨著民辦的養老機構的發展,給社會福利機構行業的發展和管理帶來了很多問題。但是相對的管理辦法卻無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有很多都達不到標準,如果加大力度徹查,將會有很多機構面臨關門的后果,使一些民辦機構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境地并且如果進行大范圍的查處,容易引發養老機構的供需矛盾。

4.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對象是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享受到的保障制度項目少且水平低。養老保障制度在很多時候無法形成互通互聯的機制,當被保險人的身份發生變化時,就無法從原有的保險制度中直接進入新的保險制度,造成被保險人的損失。

二、老齡工作的應對對策

1.完善體制建設

加強養老機構建設,形成一個管理有序的老齡工作體系。大力的宣傳人口老年法的力度,加強執法檢查監督,積極開展老年人守法教育和思想教育,提高全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責任意識。完善相對獨立的養老金經辦機構,負責養老金的征收、管理等工作。在農村逐步開始推行自我儲蓄和家庭保障為主、集體或國家提供的補助或政策扶持為輔的農村保險制度時,還要積極落實醫療方面的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逐漸建立和完善城鄉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

2.積極發展老齡產業

老齡產業是為了滿足老年人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產業。主要包括生產性產業和服務性產業,老齡產業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手段。圍繞老年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對一些老年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開發適用于老年人的產品,鼓勵和引導老年產品市場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發展老齡產業,多層次、多渠道的籌集資金制定一些優惠的服務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城鄉養老社會化服務要逐漸轉變成產業化發展,在進行財政資助的同時,還要鼓勵社團和個人參加,實行個人投個人監管的政策,依法進行經營,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

3.加快社區老年服務建設

在進行城鎮建設規劃中,要充分的考慮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合理進行社區規劃,建立綜合設施,使老年人就近得到咨詢、購物、護理、緊急救助等各種服務,并為老年人提供學習、健身等社會活動的需求提供條件,逐漸建立設施服務齊全的社區老年人服務體系。對于政府建立的敬老院等養老機構和設施,要根據當地發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機構養老的老人情況,當地政府應該合理的增加對這些設施的投入,努力改善設施條件,逐漸提高居住、贍養水平。鼓勵和扶持社會民辦公共養老措施,制定優惠的政策,積極發展福利性公共養老設施,并建立對家庭養護困難老人的救助保障體系。

4.擴大老齡化工作社會化服務隊伍

安排部分下崗職工和社會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擔起為社區老年人服務的有關工作。發動居委會或村委會開展低齡老年人自助服務,加強對老年人的服務意識。加大與當地醫療單位合作力度,積極探索醫療與養老結構新型發展模式完善立法監督管理機構,推動老齡化發展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老齡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如老齡機構的管理力量相對薄弱、養老機構供需矛盾突出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老齡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提高工作質量。筆者提出,要擴大老齡化工作社會化服務隊伍,是加強老齡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應該完善老齡管理制度和體系,注重工作中各個環節的管理,減少和避免管理漏洞。筆者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能投入到該課題研究中,針對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議,為提高我國老齡化管理工作做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7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發展的普遍趨勢,是科學與經濟不斷發展進步的標志。人口老齡化對人口、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影響不僅將是持續的,同時也將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持續壓力和挑戰,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著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制度變革等方面帶來的良好機遇。事實上,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老齡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民生問題之一,是涉及國計民生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性社會問題。因此,正確處理好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趨利避害,實現人口老齡化與社會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聞喜縣人口老齡化現狀與趨勢

聯合國認為,如果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以上,那么這個地區就屬于人口老齡化地區。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所產生的,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取決于出生、死亡和遷移三個因素。決定人口老齡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總體來看,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聞喜縣65歲以上人口達到32724人,占總人口數404150人的8.1%,60歲以上人口達到49696人,占總人口數的12.3%。分別超出聯合國標準1.1和2.3個百分點。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分別高出1.9和2.1個百分點。聞喜縣已屬老齡化地區。同時聞喜縣人口老齡化有如下特點。

1.“三代同堂”式的傳統家庭越來越多,一對夫婦同時瞻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小孩的家庭逐漸增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數據查顯示“三代戶”共35128戶,占全縣總戶數102652戶的34.22%,比2000年高出2.53個百分點;具有60歲及以上老年的戶共33893戶,占全縣總戶數的33%,并在繼續增加。本文由收集整理

2.高齡老年人口急劇增長。聞喜縣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1.8歲,80歲以上高齡老人高達4168人,占60歲以上老人總數的8.4%,比2000年的5.8%高出2.6個百分點。

3.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聞喜縣是在尚未全面達小康,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2010年聞喜縣人均gdp為2028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的29992元還相差9708元。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355元,比全國平均水平5919元低156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19109元低5545元。屬于未富先老。

三、人口老齡化對縣域社會經濟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根據人口學的基本規律,老齡化使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勞動力年齡的老化導致勞動力供給的縮減以及勞動力價格上升。歷年來聞喜縣主要依靠玻璃制品、金屬鎂、鋼鐵冶煉及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拉動經濟增長,并依靠供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發展將會弱化這種優勢。近年來盡管縣勞動部門一直努力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但是第二、第三產業勞動力短缺的現象不斷增加。2010年全縣玻璃企業共關閉25家,其中30%的企業是因勞動力短缺而關閉;全縣65%的飯店和賓館從業人員不足,短缺人員在20%以上;全縣近30%的門店因人員不足以各種方式招聘從業人員。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力供給下降從而導致勞動力價格上升,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據統計,2007年,玻璃企業的人均工資30元/天,到2010人均工資達60元/天;住宿餐飲業的人均工資20元/天,到2010人均工資達40元/天;建筑業從業人員工資人均40元/天,到2010年達到80元/天,均增長1倍。

2.人口老齡化使企業和政府的養老支出增加。對政府來說,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對養老金、退休金,醫療保障的需求均會擴大,引起老年退休金、養老金、醫療衛生支出、老年福利設施和老年服務等支出上升。這也就意味著政府消費基金的增加。對企業來說,企業同樣也要負擔一部分離退休金、醫療費用和社會養老基金,加大產品成本。另一方面,政府為了緩解養老支出的財政壓力,會加大稅收,同樣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打擊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3.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醫療保健以及護理服務等產品的主要消費者。特別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現代社會,老年人在滿足了物質消費的前提下,也會追求家庭服務、心理咨詢、休閑旅游等非物質消費。隨著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斷上升,社會對老年消費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異,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場需求。這些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消費正作用于現存的消費結構,促使其發生改變。

4.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壓力增大。聞喜縣老年人口的近70%分布在農村。同時,農村剛剛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很不健全,農民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還有待加強。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

5.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資金需求影響。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資金需求壓力急速膨脹。老年人是醫療衛生資源的主要消費群體,是醫療保障制度的重點對象。據統計,老年人的人均醫療費用支出是年輕人的3-5倍。2010年聞喜縣老年人口醫療費用約占全縣gdp的0.5%。預計到2020年將占到1.2%,2030年將達到3.1%。同期的老年人口將增加1倍,醫療費用將增長5倍。2050年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將占gdp的8%~9%。老年人口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gdp的增長速度。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加劇社會醫療保障費用支出的壓力。

轉貼于

6.人口老齡化對長期照料服務需求的壓力增加。長期照料服務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和臨終關懷等綜合服務。老年人長期照料服務是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解決起來難度最大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據推算,全縣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數量2010年達1400多人,2020年超過2500人。目前,縣老年人服務機構能夠為老年人提供的床位卻很少,其中的長期照料服務床位更是少的可憐。長期照料服務專業性較強,涉及到醫療、康復、護理、心理、臨終關懷以及管理等多學科內容。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決不了的,尚需大力發展長期照料服務機構。

四、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高度重視社區老年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社區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功能。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縣政府應該整合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各種資源,構建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社區服務籌資體系,并從政策優惠、服務機構設置、人員職業化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以便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2.大力發展銀色產業。老齡產業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口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老年人口的養老金、退休金不斷提高,從2005-2007年,國家連續三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企業月人均養老金從714元提高到963元,2010年企業退休人員平均月養老金超過1200元。老年市場商機無限,購買力非常可觀。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現有的前景廣闊的市場,將會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給經濟發展帶來強大的動力。因此企業開發產品時要針對老年人的需求,根據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適合他們的產品。同時還要重點發展老年服務業,興建養老機構,包括醫療服務機構、保健機構、增加老年服務項目等。

3.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資源。雖然人口老齡化,使得青年勞動力數量下降,老年人體力上的衰退,但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在實現了老年人的價值,增加了他們收入的同時,也有效地彌補了勞動力供給不足的缺口,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可以返聘退休或退二線低齡老齡人,到適合或展示其特長的崗位,繼續發揮余熱。

4.引導老年人樹立現代生活理念。充分發揮老年人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文化活動。鼓勵老年人調節好心態,增強心理上的自力意識,生活上鍛煉自己的自力能力;鼓勵老年人勞逸結合,加強身體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老年人學習新事物,緊跟時代的步伐,積極尋找精神寄托,充實晚年生活;鼓勵老年人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樹立現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現代文明成果。

篇8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老年人權益保障

1 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現狀

根據我國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大陸60歲及以上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3.26%,65歲以上占到8.87%,根據國際標準,我國人口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但是我國人口老齡化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呈現出發展迅速且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等特點。

1.1 人口基數大,發展迅速

隨著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延長,預計根據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30%多,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3億多,將占到總人口的20%左右。而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依這種快速發展的增長速度計算,我國老齡化程度將日益嚴重,將給社會和自然造成沉重負擔。

1.2 老齡化發展區域、結構發展不平衡

由第六次人口普查可知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極其不平衡,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出現了未富先老的特點。大中城市提前達到人口老齡化,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老齡化程度比較嚴峻。同時東部沿海地區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老齡化的性別分布上,女性人口也高于男性人口,所以呈現出了區域、結構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1.3 人口老齡化伴隨著后代子女的銳減

我國人口老齡化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老年人口基數的增加而年輕人口基數的減少,由于我國經濟發展、計劃生育的實施及人們傳統觀念的轉變等,導致人們由以前“枝繁葉茂”的傳統觀念到如今的“少生優養”的轉變,我國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也伴隨著低齡人口的減少趨勢。

2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面臨的問題,但對于相對不發達的我國來說,與經濟不相匹配的人口超前的老齡化,將給社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2.1 社會勞動力下降且出現勞動力老化現象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引起勞動力增長放緩。從目前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到2020年以后,我國勞動力人口比例將出現下降趨勢,在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也給社會勞動力造成了一定的威脅,這是勞動力人口將呈現內部結構將出現老化趨勢。

2.2 社會保障壓力增大

面臨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對社會醫療、養老、衛生等社會服務基礎保障設施的需求增大,這些都需要政府的財政投入。根據預測,到2050年,每年支付給離退休職工的退休費用將達到18萬億元,到2030年將占到國民收入的10%,將大大加重財政負擔。同時這也將對我國社保制度提出新的挑戰,城市養老與農村養老等問題亟需解決,以期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可負擔性”、“透明性”和“可持續性”目標。

2.3 對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政策和法律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目前情況下,初步形成了以《憲法》和有關基本法律為依據的老齡政策體系,但是由于缺乏其他相關制度的支持,所以缺乏長遠戰略眼光,同時可操作性也比較差功能較為單一,缺乏完整的保障體系。

3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問題及對策

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的現狀,可以通過學習借鑒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先進經驗及策略,結合我國的國情,通過各種途徑豐富老年人的物質、精神生活,為社會繼續貢獻力量。下面我們從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方面進行如下分析:

3.1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規定

對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進行規范的法律主要包括《憲法》、《民法通則》、《婚姻法》和《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等。在我國《憲法》中除了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之外,針對老年人的退休制度受到法律保護,且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保護及我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等。

在《民法通則》中并未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權利進行規定,但是規定了老年人作為一般公民享有的財產權、繼承權、婚姻自由權、著作權、生命健康權和名譽權等權利。

在《婚姻法》中規定了公民享有的夫妻共同財產的同等處分權、相互之間的扶養義務及老年人作為父母或繼父母時享有的子女對其的贍養扶助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扶助義務時,父母在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情況下有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是以特別法的形式明確規定老年人權益內容的法律,除了以上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之外,老年人作為特殊群體,還享有參與社會發展、依法享有養老金和其他待遇的權利,依法享有醫療待遇的權利等。剛剛修改入法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等都是對老年人權益的保障。

除了以上的規定的權利外,老年人還享有以下特殊的權利:老年人享有法律援助的權利;享有司法救助訴訟費用緩交、減交、免交的權利;優先立案的權利和享有先于執行的權利。

3.2 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3.2.1 立法保障的局限

我國對老年人權益保護在立法保障方面還存在著法律體系層次不明的現象,而且現行的法律對老年人的權利保障較為籠統,操作性不強,且內容較為空泛,出現大量的立法空白。

3.2.2 法律實施的局限

立法保障是老年人權益保障的基礎,但是法律目的的實現在于其實施,而目前情況下由于公民法律意識薄弱及執法不嚴等問題導致對我國老年人權益的保障在實施中也存在局限性,比如(1)部分子女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的義務,而導致遺棄、虐待老年人的現象普遍存在。(2)侵害老年人的財產權。由于老年人屬于弱勢群體,他們的體力、反應能力不足等,導致成了社會不法分子盜竊、搶劫、詐騙的重點對象。(3)老年人婚姻自由權利不能得到有效實現。(4)由于老年人缺乏法律意識及一些司法部門不能嚴格執法,使得法律賦予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司法援助權利等不能得到有效落實。(5)“常回家看看”入法,但卻沒有相應的違法懲罰措施,但卻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等問題。

3.3 加強和完善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對策

3.3.1 明確《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定位,理清層次

雖然對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規定較多,但是存在層次不明,特別權益保護定位不明確的現象,《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作為老年人權益保護的特別法律,應當突出其地位,把其作為老年人權益維護的最直接的法律,應當把分布在其他法律法規的老年人特別優待等權利補充進來,以便更好地保障老年人權益并貫徹實施。

3.3.2 修正法律內容,突出其核心地位

《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作為對憲法的繼續和延伸,更加專門、詳盡地規定了老年人的權益,是老年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打擊違法犯罪的強制性法律武器。所以在實踐中應當嚴格的依法執行,把《老年人權益保障》放在保障權利的核心地位。借鑒發達國家“禁止歧視老年人就業”,有條件的取消部分工作的年齡限制,讓有能力有條件的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財富的創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滿足日益增多的老年群體的需要。

3.3.3 完善對老年人法律援助及司法救助制度

加強對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宣傳相關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加強社會年輕一代敬老愛老的道德及法制教育。相關部門聯動起來,加強基層和社區老年維權工作,對侵害老年人權利的行為及時聯系相關部門,由社會老年人權益維護機構及時處理,以確保老年人人身及財產安全。針對老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由政府機關強制在基層司法所設置專門的老年人法律援助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詢與服務工作。人民法院系統應當切實執行對涉及老年人權益的案件實行“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先于執行”、減免訴訟費用等的制度,設置專門的審判組,在審理涉及老年人追索贍養費、養老金、醫療等案件時,有人民陪審參與,更好地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4 結語

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顯得日益重要,通過適時研究調整人口政策,完善法律法規,豐富老年人的物質、精神生活,保證老年人的各項權利得到有效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及個人全方位的努力,貫徹“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面關懷”的思想,從而才能健全老年人社保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從而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參考文獻:

[1]羅漾.我國人口老齡化所致社會問題的法律對策[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2]黃文忠.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法律應對研究[J].河北法學第30卷第12期.2012年12月.

[3]陳歡.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其對策分析[Z].2010年.

篇9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眾所周知,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各國都在面臨或即將面臨的問題之一。近幾年,由于計劃生育的實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醫療技術的進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超級大國,人口老齡化狀況日益嚴峻。而寧夏這一個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區,其老齡化的狀況由于其地處偏遠情況更加惡劣。為此本文試圖將研究范圍選定為寧夏這一特定的區域,并利用1997―2014年間的人口和經濟指標數據研究其人口老齡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提出對寧夏的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的政策建議。

二、寧夏人口老齡化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一)模型介紹

本文選取梭洛模型作為基本理論模型,將人口老齡化因子納入到梭洛模型中,以此分析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標準的梭洛模型

標準梭洛模型主要包括了四個變量:產量(Y)、資本(K)、勞動(L)和 有效的勞動(A),說明了儲蓄、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系,形式為:

(t表示時間,K、A、L均是與t有關的變量)

其經濟平穩增長路徑的方程為:

n和g為常數表示勞動力和勞動力技術的增長速度,u為儲蓄率,δ為折舊率。經濟平穩增長路徑方程表明,在u確定的情況下,經濟向平穩增長路徑收斂。

2、納入老齡化因子后的梭洛模型

標準梭洛模型在研究經濟平穩增長路徑時忽略了非勞動人口和養老支出部分。而在寧夏人口老齡化過程中,非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社會養老支出也越來越多,為此我們必須將這兩個因素加入模型中,建立擴展的經濟增長模型進行分析。非勞動人口包括老齡人口和少年兒童,為了突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將老齡人口近似看作非勞動人口。我們將引入模型得到經濟平穩增長方程為:

以下將利用寧夏2000―2014年的相關數據通過建立的模型對其進行實證分析。

(二)寧夏人口老齡化對其經濟增長影響分析

1、參數的確定

2、寧夏人口老齡化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前,寧夏實際養老水平系數小于其臨界值,但隨著寧夏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且越來越接近養老水平臨界值,2014年實際養老水平和養老水平臨界值只有一步之遙。而由擴展的梭洛經濟增長模型的分析可知,當實際養老系數等于臨界值 時,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不會產生影響,大于養老水平臨界水平值時,則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負向作用,且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齡化對其經濟平穩增長的負面影響也會越來越明顯。

三、對策建議

(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鼓勵生育二胎。計劃生育的實施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但也使得寧夏年齡結構日趨老化,加重了家庭的養老負擔。因此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鼓勵生育二胎能夠擴大勞動年齡人口規模,有利于緩解寧夏的人口年齡化問題和長期的經濟發展。

(二)積極引導調整退休年齡。老年人和年輕人相比具有知識和技術、經驗等方面的優勢,因此豐富的老年人力資本一旦得到充分的利用將會對寧夏經濟和社會產生有利影響。所以推遲退休年齡不僅可以緩和寧夏勞動力供給緊張的狀況,而且可以減輕寧夏社會養老壓力。

篇10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經濟社會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C924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85831(2014)02014008

中國自199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之后,目前老齡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4.3%,且老齡化步伐正在不斷加快。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為了解重慶市老齡化現狀,把脈重慶市老齡化發展趨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推動重慶朝“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方向發展,我們成立了課題組,并于2012年3-8月期間,對重慶市各地老齡化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走訪了大渡口區、渝北區、涪陵區、綦江區及市老年大學,召開了5次座談會。同時,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課題組制作了封閉式問卷,根據重慶市的現狀,隨機抽取了5個區縣,每個區縣發放100~200份問卷,并在選擇被調查者時盡量平衡城鄉分布。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23份,回收有效問卷701份,有效回收率85.2%。樣本構成情況如表1。

一、重慶人口老齡化現狀、特點及趨勢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定義

人口老齡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總人口中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長的動態過程。人口老齡化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二)重慶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

1.老齡人口絕對數量大,且發展迅速

截至2011年,重慶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560.13萬,老年人口占全市戶籍人口的17.2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3.5%,人口老齡化程度居全國第6位,居西部第1,直轄市之首。據預測,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將達637萬人,問題尤其突出。

表1 重慶老齡化調查樣本構成情況

從2008年到2011年,短短三年的時間,重慶市的老年人口從465萬增加到560.13萬,足足增加了95.13萬,這樣的老年化發展速度在全國也排在前面。市老齡委介紹,重慶市進入老齡門檻的人,每年至少凈增10萬左右。到2036年,重慶市將出現900萬老人,屆時4個重慶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2036年,將是重慶人口老齡化的最高峰值年,全市老年人口將突破900萬,占總人口的25%以上。

2.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未富先老,邊備邊老”形勢嚴峻

西方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時(約在1990年左右),人均GDP超過10 000美元。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約在2000年,當年人均GDP為860美元。而重慶市1994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當年全市人均GDP僅為471美元,工業化水平非常低,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時至今日,盡管重慶市人均GDP已經在2011年突破5 000美元大關,但重慶市在中國仍然屬于初等發達地區,現代化水平還相當低。

3.老年人口結構性問題突出

人口結構主要包括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教育結構、收入結構、家庭結構、城鄉分布等幾個方面。重慶市老年人口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高齡化程度明顯。如圖1所示,在重慶市老年人口中,70~79歲年齡段人數占29.4%,而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占23.0%。表明重慶市的老齡化將會持續增長,且高齡老人的比重逐步升高。

其二,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由于女性壽命普遍高于男性,重慶市老齡人口呈現出嚴重的性別比失衡,本次調查數據如圖2所示,重慶市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顯高出男性比例。

其三,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如圖3所示,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學文憑占35.2%,初中文憑人數比例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共約占74.0%;而中專和高中分別只占8.0%和6.4%,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11.6%。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其四,老年人口城鄉分布失衡,農村空巢群體龐大。相關數據顯示,重慶市農村老年人口317.13萬,比城鎮多74.94萬。這是由于人口大規模流向城市,導致了農村的空巢化、常住人口的高齡化,空巢老人已成為農村常住居民的主體。而相關研究指出,城鄉倒置狀況將持續到2040年,未來農村老年人口生活保障、醫療衛生、生產建設、精神撫慰等各方面需求將暴增。加大農村老年協會建設,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探索新型農村社區養老模式,增強老年人抗風險能力,將是未來中國應對老齡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4.老年人收入來源單一,基本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但呈現出明顯的城鄉差異

調查中,57.3%的老人表示自己有固定收入,79.9%的老人表示收入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深入分析發現,老年人的收入來源結構較為單一,如圖4所示。

半數以上的老年人依靠離退休金生活,20.7%的老年人靠家庭養老,13.4%的老年人靠國家最低生活保障或優撫金生活,這三種收入來源是老年人收入來源的主要渠道。

老年人收入來源的城鄉分布分析顯示,城市老人中有固定來源收入者

占88.2%,而農村的比例僅為19.2%。收入來源結構的城鄉分析顯示,城市老年人收入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約占83.5%,而農村老年人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子女給予、最低生活保障或優撫金以及勞動收入三項,約占農村老人總收入的83.3%。農村老人對子女的依賴程度、參與勞動的程度以及對最低生活保障的依賴程度高于城市老人,說明重慶市老年人存在較為嚴重的分配不公和城鄉收入差距,老年人的兩級分化非常明顯。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經濟來源的城鄉對比

(三)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

重慶市人口老齡化水平目前為17.25%,比全國高出3.5個百分點;根據有關部門專家預測,重慶市人口老齡化2015年將超過20%,2031年達到30%以上并趨于基本穩定,21世紀中葉將成為重度的人口老齡化區域。

重慶市人口老齡化將與高齡化并駕齊驅。至2050年期間,當60歲以上老年人口從現在的560.13萬人增加到1 084萬人,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128萬人增加到271萬人。重慶市被撫養(贍養)對象的主體將由以少年兒童為主轉變為以老年人為主,2009年后老年人逐步多于少年兒童。2005年勞動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為6.2∶1,2020年降為4.0∶1,2050年只有2.0∶1。

二、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的因素分析

(一)物質基礎逐步增強

重慶直轄以后,迎來了加速發展期。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11 45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 191美元,趕上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2.8%和16%。

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養老水平也不斷提升。城鄉養老、醫療保險提前實現全覆蓋,五大保險全部實現市級統籌。2012年中國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月養老金約為1 650元,同期重慶市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為1 796元,排全國第14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保障了130萬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擴大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及新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建立,都是重慶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的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醫療保健水平提高

近年來,中國逐步建成世界最大醫保體系。重慶市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醫保體系也逐步得以完善。2000年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13.5億元對市級醫院進行擴建;投資30億元對急救中心等十大公共醫療衛生項目進行擴建,新增病床3 000張。除此之外,還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投入21億元,逐步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方便了居民就近就醫,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群眾治病更便宜。

2012年,重慶市出臺了“十二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提出加快健全全民基本醫保體系的目標。在中國社科院2011年的《公共服務藍皮書》中,重慶醫療衛生滿意度總分為68.36分,居全國第一,說明重慶市的醫療條件、醫護水平大大改善。1999年重慶市人均預期壽命71.7歲,2010年男性提升到78.97歲,增加了7歲多。

(三)政策措施扎實有效

“老有所養”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需要政府和社會齊抓共管。 為更好地應對老齡化社會壓力,鼓勵社會養老機構興建養老設施,重慶市于2012年出臺財政激勵措施,社會養老機構新增床位最高可獲20萬元財政補貼。同時,自2012年起,新建和擴建社會辦養老機構增加床位100張以上、符合建設項目管理規定和養老機構建設標準的,重慶市財政對其新增床位給予每張4 000元的建設補貼,每個機構最高補貼不超過500張床位。同時,對租用房屋興辦的社會辦養老機構,增加床位50張以上、房屋租期5年以上(含5年),重慶市財政對其新增床位給予每張1 000元的建設補貼,每個機構最高補貼不超過200張床位。此項財政補貼資金在養老機構建成投入使用且入住率達到50%后,經核準一次性撥付。

2012年通過的《重慶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重慶市將來一段時間老齡事業的主要任務,包括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加強老年醫療衛生保健、建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強化敬老優待和權益保障、豐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創新老年社會管理、建設老年家庭和宜居環境、培育發展老齡產業等。

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重慶老齡事業的健康發展。2009年以來,全市新建、改建了一批敬老院,五保供養床位達到6.4萬張,集中供養能力達到40%。部分地區的“銀發經濟”初現雛形,比如歌樂山鎮的生態養老產業,50多家農家樂轉型為老年公寓,接納3 000多名老年人在此養老。

(四)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近10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慶市逐年加大投入,10年累計投入超過1 500億元,用于推進企業環保搬遷、關閉采石場、實施清潔能源改造、加強垃圾和污水設施建設、整治水環境等關鍵工程。重慶環境整治取得的成效,得到國家環保部和社會各界的肯定。目前,重慶已成功通過了國家環保部創模專家組驗收,成為首個省級單位的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市民對城市環境的滿意率超過了95%,環保投訴處置滿意率達到96%。

隨著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重慶市整體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達到41%,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7.6%,主城創建成為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3%。2012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40天。

生態環境的改善,為老年人創建了良好的養老條件,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空間,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五)社會關愛不斷加大

關心關懷老年人,是全社會的事情。重慶市在關懷老年人方面工作扎實,除了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體制外,對年滿70歲的老人,每月有10元的額外補貼,對年滿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各地都有相應的高齡補貼,補貼標準從300元到3 600元不等。

城市生活中,處處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和優待。截至2012年,全市為170萬名老年人辦理了敬老優待證,老年人乘坐免費公交路線457條,免費公園396個,免普通掛號費醫療機構540個,為老年人的生活、出行和就醫提供了方便。

三、應對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的對策和建議

綜上所述,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和標致,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重慶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并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人口老齡化狀態。我們應充分認識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性、緊迫性,樹立老齡意識,增強老齡觀念,以積極的態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應對措施不僅要著眼于現狀,更需要放眼于未來,因為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事關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一)遠景規劃

以“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為指導思想,在重慶試點構建一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老齡化社會的公共管理平臺。通過公共管理平臺的構建,希望能夠從頂層制度設計上改變涉老政策碎片化管理的現狀,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建立綜合性為老服務網絡。

各種數據表明,中國社會即使不會永遠處于老齡化社會,也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老齡化社會,很難再回到以前的年輕化社會。而我們以前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都是按照過去年輕化社會狀態

進行安排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一直沿襲。老齡化并不是一個短期的挑戰,而是我們必須長期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形態,所以需要重組公共政策體系,改變既有的社會觀念,理清社會的管理體制,構建一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老齡化社會的公共管理平臺。而這個公共管理平臺包括制度、經濟、服務、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的統籌綜合管理。

管理平臺應包括三大組成部分:一個管理中心,即老齡化社會中政策的制訂者;一套管理機制,即管理的運行機制;一系列管理的事務,即在老齡化社會中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具體結構如圖5所示。

圖5 老齡化社會公共管理平臺

1.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首先要對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的責權進行界限劃分,明確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責任,有所為有所不為。并要進一步對政府的管理職能進行整合,因為目前政府對老年工作管理涉及多個職能部門,

需要把多個職能部門的工作整合到一個管理平臺,建立統一的管理中心,通過政策的制訂及法律法規的完善,依法管理,并兼顧效率與公平。

2.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主要指管理系統的結構及其運行機理。老齡化是一種生命現象,它并不是問題,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不需要過于強調其負面影響。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只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管理機制,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3.管理事務

老齡化社會公共管理平臺涉及的管理事務包括:經濟發展的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社會文化的弘揚等。在各個方面產生的社會問題通過管理平臺反饋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通過一定的機制作出反應,并綜合協調,合理配置資源,提出應對措施,頒布相關的政策及法律法規,從而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

(二)近期目標

上述綜合性的公共管理平臺是應對老齡化社會所作出的一個遠景規劃,平臺的建設需要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從現階段對重慶市人口老齡化調研數據的分析發現,重慶市人口老齡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老齡化程度高,人口老齡化程度居全國第6位,居西部第1。(2)經濟發展的速度落后于老齡化的速度。(3)高齡化程度明顯,70~79歲年齡段人數占29.4%,而8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為23.0%。(4)老年女性比例為54.8%,比例明顯高于男性比例。(5)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6)老年人口城鄉分布失衡,農村空巢群體龐大。(7)老年人收入來源單一。

面對這些問題,筆者通過專家訪談等各種方式,并借鑒發達地區及國外先進經驗,提出以下應對措施。

1.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吸引“人口回流”,稀釋人口老齡化

重慶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居西部第1,全國第6。除了人口因素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受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而發生的人口由“西”向“東”的大遷徙,即由經濟不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而重慶屬于西部重鎮,在過去的20年間為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提供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這也是造成重慶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問題上,可探索運用人口遷徙的機制,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吸引人口向西部流動。在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思想的指導下,大力發展西部中小城鎮,統籌規劃新城鎮的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等,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從而吸引“人口回流”[1],通過“人口回流”來“稀釋”人口老齡化。

2.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經濟,提供養老資金保障

第一,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性產業。重慶市的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于其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生產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出來的新興產業,在企業生產的上中下游諸環節中發揮輔助作用。環境和資源的外在約束、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升級的內在需求,使得現代服務業成為各地區實現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如運輸、倉儲、信息咨詢、會計事務服務、管理咨詢、通信服務、技術鑒定服務等都屬于生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服務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經濟和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發展現代服務業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重要保障,是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關鍵選擇。目前中國正處于中、東部地區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制造業逐步向西部轉移的歷史時期,借此契機,大力發展生產業,承接服務業外包產業,加速引進新技術和投資資金進入廣大內陸地區,既能逐步改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也有利于本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轉變,有助于在重慶市集聚起新的生產力。更重要的一點,借助于生產服務性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建立長效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而為人口老齡化提供有效的資金保障。而服務性產業也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特別是其中有很多崗位對于具有一定知識技術背景的老年人來說能夠繼續發揮余熱,如信息咨詢、會計事務、技術鑒定等,能夠讓老年人實現“老有所為”,更可以緩解勞動力資源不足、養老資金緊張等問題[2]。

第二,調整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著力開發老年用品產品。第二次產業的發展方向是第一次產業的再加工。針對老年人的消費特點,可生產具有高營養、易消化和補充人體正常需要的特殊食品;興建適合老年需要的公寓式住宅,特別是醫療、衛生、保健相配套的住宅小區;老年出行需要的拐杖、輪椅,老花鏡、助聽器等特殊需要產品的生產;滿足老年健身、體育及文化、娛樂等產品的生產;輕便、耐用、質高價廉的老年旅游用品的生產等。

第三,加大老年服務性產業的市場化運作。重慶肩負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歷史重任,處于工業化中前期,碳減排壓力巨大,因此在產業結構調整策略上應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特別是加快低碳服務業的發展。老年服務性產業多屬第三產業中的低碳服務業[3]。從消費的角度看,老齡化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將產生超強需求: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服務、心理咨詢等必須加強;文化性、娛樂性消費行業要盡快發展,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場所(商業性的),而不僅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或老年人)活動中心;擴大老年照料、護理業等勞務消費的比重,加強社會服務行業使家務勞動尤其是老年家庭的家務勞動社會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讓第三產業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真正成為產業,而不是事業單位。通過加大市場化運作的力度,也才能讓老年服務性產業提高服務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不僅為老年人解決確實之需,也成為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因之一[4]。

3.建立長效的志愿者服務體系

重慶市老年人口中高齡化程度明顯,高齡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需要在生活上給予更多的照顧和照料,由此對照護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老齡化社會中本身勞動力資源不足,特別是對于養老服務體系的中的服務人員更是缺乏。解決這一供需矛盾,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一幫一”老年志愿服務隊伍。老年志愿服務隊伍的建立,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已開始嘗試。通過各地的實踐經驗表明,這種“一幫一”的形式,即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即解決了勞動力資源不足問題,也讓老年人充分感受到老有所為,更重要的是在全社會弘揚了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老年志愿服務隊伍的建立,在操作層面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完善老年志愿服務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強老年志愿服務隊伍的技能培訓。

第二,建立大學生為老志愿服務隊伍。作為社會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大學生在志愿服務的隊伍中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發揮大學生在為老志愿服務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學生服務提供的可持續特點,建立長效的大學生為老志愿服務,能夠有效解決養老服務體系中服務人員短缺問題。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志愿活動效益評價機制。為了能夠客觀地評估社區服務的性質和效率,有必要進行服務項目的成本核算;二是志愿者利益保障機制。如可探索實行志愿服務時間儲蓄制度,創新對為老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也更能夠保證大學生為老志愿服務的長效性和可持續性;三是加強為老服務的技能培訓,提高為老服務的效率和效果。探索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導入家庭生活技能的基本培訓,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生活能力及幫助他人的能力。

4.探索建立針對女性老年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

女性老年群體的平均壽命高于男性,由此造成老年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調,這種現象在重慶較為突出。重慶市老年人口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顯高出男性比例。而女性老年群體在社會保障體系中長期處于弱勢,一方面由于女性在家庭和職業的選擇上對家庭投入更大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在職業待遇上受到不同程度性別歧視,導致女性群體的工資收入水平低于男性群體,由此影響其養老金收入水平。壽命長,但養老金收入水平卻偏低,會降低女性老年群體的養老生活質量,因此需要探索建立針對女性老年群體的養老保障制度。

在很多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中都有遺屬津貼這一項目,以保障一個家庭中主要勞動力(主要指男性)去世后,其他成員(主要指女性及其子女)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中國遺屬基本生活保障始終停留在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層面,從目前人口老齡化特點看已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女性老年群體的需求,因此在制度建設上可探討建立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女性保障制度,體現社會的公平與公正,確保性別平等,保障家庭穩定。

5.慎提延長退休年齡

針對老齡化社會中勞動力資源不足問題,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延長退休年齡的建議。但是,延長退休年齡的基礎是建立在延長仍具有勞動能力(其中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老年群體的退休年齡。如果所延長的那部分老年群體到了退休年齡已基本不具備勞動能力了,那么延長退休年齡對于增加勞動力資源將是個偽命題[5]。

從重慶市人口老齡化情況調查中可以看到,重慶市老年人口特點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學文憑占35.2%,初中文憑人數比例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

占74.0%;而中專和高中分別只占8.0%和6.4%,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11.6%。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在重慶實行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那么這部分老年人將無法從事技術含量較高的腦力勞動,若從事體力勞動也無法和青壯勞動力競爭,因此,在現階段提出延長退休年齡需謹慎。

當然,國際上面對勞動資源不足及養老金壓力問題,通常通過延長退休年齡予以解決,而且國外退休年齡通常也比中國大,大部分發達國際都達到65歲,但這都是建立在已普及了高等教育的基礎之上,且身體素質狀況比中國人強。因此現階段在重慶到底應不應該延長退休年齡?在什么時候才適合實行?或者怎么實行?這些問題還都有待于進一步論證,在政策的制訂上需謹慎。

6.加大老年繼續教育力度

不管是從解決勞動力資源不足的角度還是從老有所為的角度,加大老年繼續教育的力度都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探索將老年大學改為老年人再教育、再培訓、終生教育機構。目前的老年大學主要是讓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讓他們快快樂樂琴棋書畫,如果讓老年人繼續發揮他的作用,經過幾年再教育、再培訓,學電腦、學IT技術和其他技能,通過這種辦法使之能夠再就業,能夠繼續

發揮其人力資本的作用。通過加強老年繼續教育的力度,提高老年勞動力資源的價值,這應該是延長退休年齡的前提。

同時,也應該大力發展社區繼續教育,開辦社區大學,提供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不僅為老年人,也為更多的居家婦女及社會青年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率,應對人口老齡化導致

勞動資源不足問題。

7.發展現代家庭農業

老年人口城鄉分布失衡,農村空巢群體龐大,這不僅是重慶市老齡化社會的現狀,也是全國的現狀。如何解決龐大的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其中涉及經濟問題及社會服務等各種問題。

在鄉務農的中老年人在城市就業沒有優勢,但是從事小規模的農業經營,比如種植業和養殖業等,卻能夠發揮自身優勢。有專家做過相關調研,資本農場在種植糧食方面敵不過家庭農場,因此制訂發展現代農業相關政策時,需鼓勵發展現代家庭農業,而不能鼓勵更不能支持資本下鄉。通過發展現代家庭農業,讓“回流”農民工能夠以小農經營獲取經濟收入,完成養老生活。這種回鄉生活對他們來說不僅生活成本低,而且更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也有利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發展現代家庭農業,提高農民收入,也能夠吸引第一代農民工“回流”,這批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在四五十歲,回鄉后除了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也能夠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無人照料的問題,再通過進一步加強農村老年人的繼續教育培訓,包括農業知識技能、現代家庭生活知識技能、科技信息化知識技能等,讓他們掌握更多現代化知識,將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緩解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6]。參考文獻:

[1]劉云剛.中國地方城市的人口回流與振興戰略[C]//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2011.

[2]彭湘君,孫志軍,王玲.產業轉移背景下重慶市生產業發展策略選擇[J].技術經濟,2012,31(11):1-2.

[3]陳英.重慶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4):33-40.

[4]王立勛.北京市人口老齡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5]王純.延長退休年齡 應對人口老齡化[J].科技咨詢導報,2010(17):227-229.

[6]宋金文.日本農村社會保障:養老的社會學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U Xia,ZHANG Heng,CHENG Xingyuan

(School of Social Affairs,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0030, P. R.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