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的優缺點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口老齡化的優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從我國人口結構變化趨勢看城市老年服務體系發展的重要性
(一)人口自然增長比率逐漸下降
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人口的過快增長趨勢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長整體來說一直處于下降趨勢。統計數據表明,人口死亡率基本是處于穩定狀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逐漸降低是出生率持續下降的直接后果。人口增長率的逐漸下降,特別是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人口的年齡結構將發生逆轉,老齡化時代隨之到來,這也意味著未來人口勞動力所承擔的養老方面負擔將大幅上升,可能會降低新出生人口未來生活的幸福感,同時也給我國的養老事業造成了發展壓力,因為隨著人口負增長,老年人口將會越來越多,進而將有更多的老年人群需要制度來保障和照顧。
(二)人口預期壽命逐年延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們的預期壽命也在不斷延長,這也將使老年人群逐漸增多。解放前,我國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才35歲,到1957年增長到57歲,而目前,我國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經提高到了73.5歲,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預測,到2045—2050年將達到79.3歲。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按照從50年代沿用至今的退休年齡為60歲計算,若活到80歲,則需要度過20年的養老生活。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使得養老服務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沒有良好的養老服務體系,則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女性的預期壽命要高于男性,這說明在老年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重也會略高,為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與發展提供了重點發展的方向。
(三)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按照聯合國傳統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0%,為老齡化社會,則我國從1950年的4千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7.5%,到2000年的1.26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0%,進入老齡化階段,僅用了50年時間。2011年4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準,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經達到1.78億,占全國人口總數已經達到13.26%。,超過14%為老齡社會,也就是說,在未來一到兩年,我國將正式邁入老齡社會。在“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出現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2.21億;2020年將達到2.55億;2020年以后,我國將出現第二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2021—2035年期間,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1100多萬,即在未來25年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由1.78億增加到4.18億,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3.3%增長到28.7%。而到2050年,每三個人中就將有一個為老年人。對于我國來說,從老齡化社會到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進程如此迅速,數以億計的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已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成了巨大壓力,如何盡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將是一個嚴峻挑戰。老齡化的加快,也說明對老年人保障需求將會日益增多。
(四)老年人口撫養比的比重不斷提升
老年人口撫養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是從經濟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會后果的指標之一,用以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老年人。1990年,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8.3%,2000年,老年人口撫養比為9.9%,到2010年,老年人口撫養比已經達到11.9%。養老負擔逐漸加重。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人口年度死亡規模和死亡率基本保持穩定,但由于計劃生育的國策等因素極好地控制了人口數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長率,再與人口快速老齡化和人們壽命的不斷延長等情況相結合,則使得整個社會總體人口中老年人口數相對于勞動年齡人口數不斷增多,老年人口撫養比增加。這不僅使社會對老年保障的需求快速增長,產生供需矛盾,而且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與人口增長比率下降的結合,對老年保障的穩定發展和財務的可持續性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戰。
總之,人口結構的變化一方面表現在老年人比重的上升和人數的增多。由于老年群體的特殊情況,使他們對醫療、待遇、照料、護理、關愛及日常生活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大大超過其他人群。老年人比重的上升也表示著對需求的日益增長,尤其使服務需求也面臨著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這些都亟需通過老年保障多層次的建設來解決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等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建設老年保障的重要性,只有通過適合中國國情的老年保障的建設,才能更好地緩解養老壓力,減輕子女負擔,保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從目前養老方式的對比中看城市居家老年服務體系發展的可行性
目前社會上的養老方式紛繁多樣,不過我國主要的養老方式將歸為兩種,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
篇2
關鍵詞:公私合營;養老模式;社會資本;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C913.7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養老院“公私合營”運營模式的可行性探究――以上海市為例
收錄日期:2014年5月6日
我國現在正面臨“未富先老”的尷尬局面,社會養老形勢十分緊迫。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8億。民辦機構目前在獲得少量資助的情況下自主運行、自負盈虧,即使是政府的補貼也不易拿到。還有在上海,養老機構幾乎全是民辦非企業單位。所謂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創辦的從事非盈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非盈利性決定了養老院是個“不掙錢的行當”,而社會資本是以盈利為導向的,這就要在制度上進行改革,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家的養老事業。
我國敬老院的運行現狀矛盾突出,亟待積極探索出新型的敬老院運行模式。公辦難進門檻高,民辦太貴養老負擔重,這讓社會養老的剛需群體沒有享受到應有的養老資源。公辦敬老院雖然是福利性機構,但他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金予以維持,在護理人員配備和硬件設施的配備方面都將給國家財政帶來極大的壓力而且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民辦敬老院更是問題重重,雖然它有著活躍廣泛的資金來源,但國家在資金、政策上對民辦養老院的扶持有所欠缺,這使得民辦敬老院的養老條件參差不齊。
一、敬老院“公私合營”理論構想解釋與條件分析
(一)“公私合營”的理論構想分析。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性質主要是以公辦、私辦和私辦公助為主,但這遠遠不能緩解社會養老的壓力。“公私合營”的設想是基于對現有養老模式的整合,增加國家的養老專項投入,更多的讓利給私有資本成分,讓更多的社會私有資本進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擴大社會養老容量,減輕國家的養老負擔,同時提高社會的養老質量。形成國家專項資金支持,私有資本增加投入,個人適量負擔的三位一體的社會養老模式。“公私合營”的目的也就是在于國家讓利,平衡私辦敬老院的利益格局,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擴大社會養老容量,以達到國家減輕財政養老負擔,私有資本合理盈利,養老人群享受更多更好養老資源的三贏格局。
“公私合營”就是在國家養老壓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將養老事業推向市場化和產業化,讓市場起基礎性作用,有效調節資源的配置,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攬肩負沉重的財政負擔。“公私合營”的實現還需要政府在政策設計上,法律保障方面以及稅負上合理規劃,平衡好各方利益。
(二)上海市實現“公私合營”的條件分析
1、上海市老齡化現狀。上海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早和最嚴重的地區,在1979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已達到10.2%,65歲以上人口占7.15%,比全國提前2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問題在上海顯得尤為突出。人口老齡化將對勞動力供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負擔等諸方面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就目前上海養老模式而言是無法滿足社會養老需求的,上海地方財政也負擔不起這樣沉重的養老壓力。擴大上海的社會養老容量,改革社會養老模式勢在必行。
2、上海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海作為全國經濟中心,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較為充分,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經濟發展活躍。上海同時作為全國的金融中心,社會資本流通快速,有較好的融資環境。上海每10元GDP中,有6元是服務業創造的。上海市統計局將正式對外宣布,2012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線,由此看出上海市的第三產業較為發達,可以有力地支撐養老事業的發展。
上海市有人口老齡化的現實壓力,但同時有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優勢,基于這兩個主要的因素為上海的養老體制改革和養老模式選擇提供了基礎。
二、上海市敬老機構發展現狀
(一)上海市老年人口規模。截至2012年,上海市戶籍人口1,426.93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萬人,占總人口的25.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萬人,占總人口的17.2%,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69.13萬人,占總人口的11.9%。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67.03萬人,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總人口的4.7%,100歲及以上老人1,251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969人。
(二)上海市養老機構的社會容量。全市的養老機構共計631家(據2012年統計數據),其中政府辦301家,社會辦330家。床位數共計105,215張(其中2012年新增5,891張),比上年增加3.3%,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9%。老年人日間服務機構全市共計313家,服務人數共計1.10萬人,比上年增加22.2%。社區助老服務社全市共計231個,服務人數共計27.20萬人,比上年增加3.8%;其中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人數為12.60萬人,比上年減少5.3%。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全市共計492個,比上年增加42個,受益人數5.40萬人,比上年增加12.5%。老年活動室全市共計6,093家,使用面積達171.89萬平方米,其中標準化老年活動室5,028家。據數據來看,從絕對量上來說并不少,但相對于上海市人口基數以及有養老需求的老齡人口基數來說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三)上海市養老機構發展狀況分析。在全市的養老機構當中據2012年統計數據來看,社辦養老機構超過了公辦機構,但這兩類養老機構的發展水平,甚至同類型的養老機構的發展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具體到硬件設施、服務標準、資金配套、政策配套以及區域分布和區域整體差異等諸多方面。
就公辦養老機構而言,整體水平相對較好,無論是在硬件設施、服務標準還是資金、政策配套上,但公辦的養老機構進入門檻較高,數量極其有限,同時政府負擔較重。社辦養老機構這幾年不斷增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養老壓力,但社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水平差異卻很大,特別是在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上,同時在規模和區域分布及區域水平方面也極不均衡。據筆者在曹路鎮政華敬老院(社辦)、高行老年中心(公辦)等5家養老機構進行實地抽樣調查以后,發現社辦和公辦養老機構在硬件設施上,服務水平等方面確實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對振華敬老院負責人進行采訪時,負責人說敬老院并不是一個賺錢的行當有一定的風險,在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務上有很多現實的困難,據該負責人說,公辦養老院和社辦養老院收養的老人在自身身體狀況,家庭背景和個人社會階層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社辦收養的多是一些條件較弱的。這個敬老院主要靠投資人的附屬產業支撐,國家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也不夠,這就讓大量的社會資本不愿進入這個行當。然而,對于公辦的養老院來說情況就要好很多,在設施、服務和國家政策、財政支持等方面都明顯好于社辦養老機構。
三、上海市養老模式的選擇因素分析
(一)目前的養老模式結構
1、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是以家庭作為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撫慰的一種養老方式。家庭養老作為中國的傳統養老模式,在社會倫理和老人意愿等方面擁有較大優勢,特別是對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是最優的選擇,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享受天倫之樂,能得到子女的及時照料,穩定的人際關系拓寬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選擇內容。在傳統意義上來講,家庭養老無疑是老人們的第一選擇。
2、社會養老。社會養老是一種老人的經濟供養和生活照料主要靠社會來完成的一種養老方式。老年人的養老資金靠社會支持,例如老人的退休金,國家的社會保障,各類企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等;生活護理主要依靠社會的養老機構,例如養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社會養老是一種集中養老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中許多傳統的養老客觀因素在發生著改變,社會養老成為主要的養老模式之一。
3、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介于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一種養老模式,它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方式,老人通常在家中居住,由社區或者國家組織服務機構包括生活、醫療、娛樂場所等方面為老人提供特定時間或者短期的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是對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一種有效整合。
(二)三類主要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1、家庭養老是一種最優的養老方式,老人在經濟和生活以及精神慰藉上都能得到良好的保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還有中國人口的代際更替等問題,出現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421”家庭模式已成為普遍現象;再加之中國的經濟發展地域不均衡問題,在東部地區人們的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較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大量的年輕勞動力東遷,無論是在東西部這些因素的出現,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空巢”老人現象,老人得不到及時的照料,出現了很多社會倫理問題,因此家庭養老的客觀保障條件在漸漸缺失。
2、社會養老作為目前一種普遍的養老方式,在促進社會養老事業發展的同時自身也有很多的不足。以上海市為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資金投入不足,社會需求覆蓋面較小;(2)養老機構養老成本較高,大部分老年人負擔不起;(3)行業標準不一,服務水平參差不齊;(4)缺少歸屬感和精神慰藉。
社會養老雖然存在諸多的問題,但就目前中國的社會狀況而言是一種現實的選擇,無論是對個人、家庭和國家而言,這種養老方式要不斷地發展,擴寬它的發展渠道。
3、居家養老是對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一種折中,是平衡各方利弊的一種養老方式。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理想的養老方式,但其中也有一些不現實的因素,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養老成本大大增加,特別是在人力成本上。一方面居家養老并沒有減輕贍養老人者的負擔,也沒有減輕老人的養老支出;另一方面卻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就目前上海的人力成本而言一老一小的撫養成本是最高的,保姆的工資居高不下,養老護工特別是居家養老工資也較高。居家養老是一種雙重成本的養老方式,對于大部分的家庭來說是不太現實的。
目前,三種主要的養老模式各有各的優缺點,但就國情和上海市的市情來看,家庭養老由于“421”的家庭現狀變得越來越不現實。居家養老雖然能多方面照顧到,但大大增加了養老成本,對于個人、社區和政府而言都是一個較大的負擔。所以,社會養老是一個結合國情和個體實際情況而言都要大力發展的養老模式,但擴充社會養老的社會容量,提高社會養老的服務水平,改革養老體制是一個不得不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四、養老院“公私合營”體制可行性分析
(一)進一步發展社會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對于像上海這樣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來說,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居家養老等養老模式的選擇就好比私家車、公交車、出租車對于城市公共交通的關系;相對來說公交運輸條件較差,但卻是成本較低,容量最大的公共交通運輸方式,對解決一個城市的公共運輸的作用是決定性的。社會養老對于上海市來說就好比公交車運輸,需要大力的發展。上海市的家庭結構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家庭結構多是“421”,子女在資金、時間上來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具有現實的困難,不可能大面積的普及,甚至以后還會出現一定量的丁克家庭;居家養老的成本較高普通家庭難以負擔,因此社會養老雖然有諸多弊端,但是目前緩解社會養老壓力的有效方式。
(二)上海市發展社會養老需要解決的問題
1、擴充社會養老機構的容量。
2、平衡好公辦和私辦養老機構的關系,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養老院的等級劃分。
3、協調國家財政和社會私有資本在養老機構中的配比問題,增加社會私有資本在社會養老機構中的比例。
4、以政府為主導,配套好私有資本進入養老事業的軟件;從制度、政策、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減免以及法律保障等,讓私有資本進入養老事業有一個完善的投資環境。
(三)養老院“公私合營”可行性總結。針對上海市的實際情況,在結合市情、本市老齡現狀和養老現狀,再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投資環境等方面綜合考慮,上海市在進行養老機構“公私合營”的探索上,有現實需要,具備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和良好的社會氛圍。養老機構“公私合營”的探索即政府不再大包大攬,承受較大的社會養老壓力和財政壓力,讓利給社會資本,從財政稅收上,財政專項支付上,養老制度和企業準入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讓養老事業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行當,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機構,最終形成國家減輕養老壓力、個人適當承擔、社會資本有利可圖的三贏局面。達到這個目的的途徑就是政府釋放政策紅利,只有政策才能辦到,例如進行“公私合營”的有益政策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1]上海市老年學學會網站.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
篇3
考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抓住文章的要點及關鍵信息,也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不懂的詞句往往不影響答題,可暫時擱置一邊。近年湖南高考閱讀填空題的文章大意:2005年說明美國人口老齡化問題,2006年介紹課外素質活動項目,2007年講家庭膳宿的優缺點,2008年介紹綠色屋頂,2009年說明生態時裝,2010年講實習的優缺點,2011年介紹對青少年有益的網站。
二、熟悉表格結構
常見形式為表格格式和標號提綱格式。表中的語言表達簡潔清楚,表達方式有單詞和詞組,偶有句子出現。表格與文章內容有著內在的對應關系,一般為總分總或總分的結構。
三、處理相關信息
根據表格所設空格,找到答案所在的段落或句子,確定作答的關鍵詞句。在理解該空前后左右提示的基礎上,壓縮、改動原文表達,確定答案。閱讀填空題有直接信息題、整合信息題、概括信息題三種題型。
1.直接信息題
從文章中直接找出試題的相關信息,無需進行任何加工就可將其直接作為試題的答案。這類試題為容易題,在考題中一般有2~3個。
例1 Many 71 are available on various websites.
原文:For teenagers,many informative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can be used.
參考答案:71. informative resources
2.整合信息題
需要我們歸納總結相關的原文表述并結合表格所給提示,找到合適的詞語,選用正確的形式。這類試題是平時訓練的重點,解題需要兼顧內容和形式,即關鍵詞和表達形式。
技巧1:去粗取精
找到原文中的相關句子,去掉無關緊要的詞語,如連詞、助動詞、系動詞、冠詞、代詞、介詞等,保留關鍵的、體現本質的詞匯,從而用一個不超過3個詞的詞組來表達。
例2 Make multiple playlists 76
原文:Then,the listener can make multiple playlists without creating an account(賬戶) with the site.
分析:最重要的是核心詞,而不是無關緊要的介詞、冠詞及其他無關信息。抓住這一點即可鎖定關鍵信息。
參考答案:76.without an account
技巧2:巧用修飾
靈活運用介詞短語、從句、不定式和分詞作定語時的相互轉換。
例3 ·Learn information about college social life and 74
原文:And still others have pages devoted to the social life at each of the colleges or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that occur at a certain school.
分析:定語從句常常包含一兩個關鍵詞,考生要能找出來。本句中school即為關鍵詞。
參考答案:74. specific school activities
技巧3:適應表格
根據表格上下左右的提示,注意平行結構,改變關鍵詞的形式。此類題常要求我們用非謂語動詞作答。
例4 Educational sites:helping one 72 and search for a college
原文:Educational websites are helpful to a teenager in doing school work and searching for a college.
分析:根據題目表述找到原文關鍵詞in doing school work,由空格后的提示詞and 后面的search容易想到用動詞原形。
參考答案:72.do school work
例5
原文:Sometimes,they might be laid off(下崗)if business for the employers is slow.
分析:由空格前的介詞of 可知,答案應為being laid off。
參考答案:78.being laid off
例6
原文:Staying alongside host families enables students to get enough practice for the short time of their studying so that their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likely to become faster. Living in host families also has the advantage for students of being able to spend a lot of time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host parents”,and get to know the local way of life,people and culture.
分析:受詞數限制,be likely to 三個詞可濃縮為一個possibly,考慮到第79空下面一行knowing的提示可知答案。
參考答案:78. possibly becoming faster 79. communicating with hosts
技巧4:恰當變形
用適當的單詞或短語替換原文的句子或較長的表達。
例7 ·half the pay of a journeyman 75
·gradually increasing pay in the process
·90% of 76 near the end
原文:They usually start out at half the pay of a journeyman,and the pay increases gradually as they move further along in the job and studies. Near the end of the apprenticeship,their wages are usually 90 percent of what a journeyman would receive.
分析:根據試題表述看得出start out 為第75題的關鍵詞,據空格位置和第76空后的提示語near the end可知答案。
參考答案:75.at the beginning 76.a journeyman’s wages
例8
原文:The “gray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people in the U.S. are living longer.
分析:根據第79空下面一行的提示信息,可知該空要用所有格形式。
參考答案:78.Causes/Reasons 79.Citizen’s/People’s longer living
3.概括信息題
篇4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險;優缺點;影響因素
一、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優缺點
1.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優點
(1)參保人員年齡范圍大
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新農保。參保對象的范圍基本覆蓋了農村地區的大部分人員,而且農保普及范圍更廣,門檻更低。
(2)籌資方式較靈活
“新農保”的籌資方式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其中突出了“政府補貼”,這是“新農保”最為顯著的特點。
2.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點
(1)檔次低,范圍窄,保障功能差。
政府實行社會養老保險的目的應該是為老年人尤其是農村獨居老人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其安享晚年。但是,目前社會養老保險正處于試點階段所覆蓋的農村數量較少。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由于險種類別檔次低,待遇不高,雖在實行,但社會接受程度不高,實際保障功能差,社會保障金的應用范圍較小。這種狀況削弱了養老保險這一保障制度對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用。
(2)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缺乏法律保護,資金保值增值較難。
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更未形成具有制約效力的法律系統,農村社會保障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沒有深入到具體問題中。農村社會保障基金也因為缺乏相關法律的管理,資金使用方向廣,無約束,風險大,無法實現保值增值。
二、分析農村居民養老保險有效需求的影響因素
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由于不完善,農村居民對其接受程度也大打折扣。雖然大部分地區的農保都是強制實行的,但農村居民對新農保的實際需要程度與參保率相比確是低很多。養老保險需求有效性是指農戶具有購買新農保的經濟實力并且有充足的意愿需要購買養老保險。通過參保率的統計和實例的分析,得出影響養老保險有效需求的四個因素
1.養老觀念對“新農保”有效需求的影響
養老觀念是農戶對自己愿意的養老模式所形成的觀念。它對養老保險的有效需求起著決定作用。農戶只有有了充分的購買意愿才能增加有效需求量。持有社會養老觀念越強的農村人口他的參保意愿和滿意度都較高。反之對社會養老這種全新的觀念一知半解的農戶會因為不熟悉而忽略它的作用,嚴重時農戶從內心排斥養老保險這種養老方式,一旦保險的強制性消失,意念就會主導行為,養老保險就會回到改革的遠點,落后的家庭養老方式就會占據上風,養老保險政策就沒有再繼續執行的意義。
2.經濟能力對“新農保”有效需求的影響
經濟能力決定了是否參保和參保的檔次,根據實際情況可知從村居民中選擇中等檔次的繳費標準較多。經濟水平比較低下農戶會選擇較低標準的種類,經濟實力較強的農戶大多會選擇檔次比較高的標準,因為他們一般不會在乎繳費多少,購買養老保險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安慰,在沒有子女贍養的情況下還可以有社會保險,是一種雙重保險的心理。大多數的農戶因為經濟能力有限,選擇比較一般的種類,但也不排除有些經濟水平高但是卻不選擇高標準險種的人。
3.文化程度對“新農保”有效需求的影響
文化程度影響是否參保,參保檔次和滿意度。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對政策的認識程度,同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看待社會問題和自身面對風險能力的認識。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村人口更愿意參保且參保檔次和滿意度都較高。
4.家庭結構對“新農保”有效需求的影響
家庭結構影響參保意愿和是否參保以及對政策的滿意度。家庭結構越單一的農村人口比如獨生子女家庭因為個人負擔太大更愿意參保且參保檔次和滿意度都較高。家庭結構越復雜的,例如家中有老人且子孫滿堂,這樣的家庭可以通過分散到各人的方法來解決家庭老人的養老問題。但是也會出現一系列的道德問題,如子女相互推卸責任最終導致老人無人照顧。
三、提高養老保險實施質量的措施
要想提高養老保險實施質量,就必須調高農村居民對新農保的有效需求。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有以下三個方面。
1.新型農村養老制度需要設計的科學可行
在不違背農村養老制度基本要求的大前提下,各地方政府在設計具體制度時,應該對本地區的農村人口結構和家庭收入情況等方面做詳細而充分的了解,做好基礎調查,再根據本地區農村的詳細數據,做出客觀分析為養老保險的具體實施打好基礎。
2.加強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的基本了解
地方政府應該引導農村居民樹立合理的養老觀念,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推動對新農保的滲透工作。要讓包括中年農村居民在內的所有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這有助于農村居民了解和接受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3.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水平和信譽
地方政府是政策的具體操作者,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為農村居民提供好的公共物品。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加強自身管理、講求信譽。有了民眾的基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才能健康積極的存續下去。
四、結論
只有通過增加農村居民對新農保的有效需求,才能提高新農保的實施質量。農民從心里真正接受新農保,這項政策才能長久的持續下去。而提高有效需求,就需要政府在實事求是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切實為農村居民帶來便利,同時也要注重對新農保制度的完善。完善的制度與到位的工作才能保障農村居民特別是老人的切實利益。(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二班)
參考文獻:
[1]穆光宗.獨生子女家庭非經濟養老風險及其保障[J].浙江學刊,2007(3)
[2]陳文娟.中年農村居民養老觀念與養老保險有效需求研究[D],2009
[3]張映芹.經濟轉型時期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J].理論導刊,2005(1)
篇5
關鍵詞:國有企業;企業年金;模式;DB型;DC型;“保底型”
企業年金是指企業在依法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企業依據自身能力自愿建立的一種補充性養老保險,目的在于為本企業職工提供退休收入保障。企業年金制度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有100 多年的歷史, 已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企業年金制度體系。在制度建設的同時,企業年金會計也發展到成熟階段,形成了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精算估價為依據,系統計量企業年金成本,記錄和披露企業年金資產、負債和損失的一套較為完整的會計核算體系。
中國作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社會養老服務滯后與老年人人口的新增形成矛盾,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鮮明的提出,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的要求。因此作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正被引起高度的重視。
一、企業年金的功能
現代企業年金制度始于發達國家,從其實踐效果來看,它能在老齡化社會中有效減輕政府養老的財政壓力,提高企業職工的退休生活水平。總的來說,它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1、提高國有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企業年金是根據國有企業發展狀況,由企業和員工共同繳費建立的,它將企業的效益與員工的利益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強化員工的企業歸宿感,也能夠激勵員工為了企業的效益而努力工作。一些企業實施差別化的企業年金分配制度,這對于鼓勵競爭、獎勵忠誠和貢獻,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各企業內的企業年金待遇的差距,企業年金待遇水平成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砝碼,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發達國家的人才招聘過程中,企業年金和福利往往成為員工選擇的重要考慮條件。
2、提高員工的養老金替代率水平
以發達國家為例,OECD國家企業年金的平均替代率為9%(企業年金替代率指從企業年金獲取的養老金對退休前工資的替代比率),而英國和美國則將近40%。據相關專家測算,養老金替代率要達到80%才能有效保障員工退休前的生活水平,而當前我國基礎社會養老保險的養老金替代率才達到56%。因而,建立國有企業企業年金計劃能極大地改善員工的養老生活水平。
3、減輕政府財政壓力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的現狀下,政府在承擔國民的養老財政責任方面壓力也越來越大。而建立企業年金制度能夠有效減輕政府在籌資、管理和支付等方面的負擔。
二、建立國有企業企業年金制度應考慮的相關因素
1、基金安全性投資
如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國民的“養命錢”一樣,企業年金的資金規模也很龐大,龐大資金規模面臨保值增值的壓力,投資就一定要將“基金安全性”放在首位。當前全球經濟危機態勢還將繼續,我國的資金市場也不健全穩定,所以國有企業的企業年金基金不能過于追求高投資高回報,投資應以穩健為主,基金投資管理應當堅持“謹慎投資、分散風險”的原則,充分考慮企業年金基金財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實行專業化管理。
2、 依法管理和運行
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正在健全的發展過程中,有關企業年金的法律法規很少,現有的政策法規只有國務院頒布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以及國資委頒布的《關于中央企業試行企業年金制度的指導意見》。而在這些行政法規中,只規定了企業年金管理的最基本和原則性的框架,系統性不夠,可操作性也不強,在實際過程中遇到執行困難,往往會造成資產的失控和流失。由于法規不健全,企業年金的實施及運行會經歷“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難究”的管理混亂過程。對于企業年金管理機構來說,如果違約成本普遍低于違約收益,就會出現違法違規現象,造成資金失控或國有資產的流失。因此,國有企業在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時,應注意實施細節,多從職工的利益出發,以為職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遇到具體問題時,也應積極向國資監管部門匯報,請求國資監管部門的幫助或支持,或征求他們的意見。
3、基金管理機構的選擇
基于基金安全性管理考慮,國有企業應慎重考慮年金基金管理機構的資質和水平。國有企業在為職工建立年金基金時,應參考《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及當地國資監管部門頒布的相關辦法,考察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實力。例如管理機構的注冊資本、法人治理結構、專職人員數量、內部稽核監督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等。企業在確定管理機構后也應關注其經營狀況,如果發現其內部控制出現漏洞或盈利水平不穩定,應及時與其溝通,在確保年金基金不受到損失的前提下,制定相應的對策。
三、企業年金計劃的兩種基本類型及其優劣比較
企業年金計劃通常可以歸為兩類: 一類是待遇確定( Defined Benefit,DB) 型,另一類是繳費確定( Defined Contribution,DC) 型。
建立待遇確定型( 以下簡稱DB 型) 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通常根據員工退休時的工資水平和工作年限確定其年金支付額,再根據對所有員工未來年金支付額的預測,來確定各年的籌資額。待遇確定型企業年金計劃,為企業內參加計劃的所有員工設立一個統一賬戶,員工企業年金基金的繳費和基金的投資運作風險,都由雇主承擔。待遇確定型企業年金計劃,通常按聯合生命年金的方式支付,即企業年金通常支付到退休員工及其配偶死亡為止。
建立繳費確定型( 以下簡稱DC 型) 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為參加計劃的職工設立個人賬戶,企業和員工的繳費均存入員工個人賬戶,年金根據員工退休時個人賬戶的積累額發放。員工退休時可以一次性支取,也可以分期支取,直至個人賬戶余額為零。繳費確定型企業年金計劃,需要員工自己承擔個人賬戶的投資風險,而企業只負責為員工個人賬戶繳款。
對于DB 和DC 型企業年金計劃的特點,本文將從給付水平、雇員流動性、風險承擔和成本因素幾個方面進行優劣比較。通過對這幾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DB 和DC 型企業年金計劃的優勢和劣勢,有利于我們找出一種更適合我國國情的企業年金計劃。
1、給付水平比較
DB 計劃的企業年金給付較DC 計劃穩定。DB 計劃的養老金領取額是事先規定好的,無論市場投資環境如何,都要保證足額發放。當投資回報率很低,基金數額不足以支付養老金時,差額部分由雇主負責補齊。因而,雇員的養老金收入是比較穩定的。
而DC 計劃并不規定雇員退休后可得到多少養老金,它只規定了雇主和雇員每年向養老金賬戶繳納保費的多少。雇員退休后可得到的養老金的數額是不確定的,通常取決于雇主和雇員的繳費以及基金投資狀況。一般情況下,投資回報率是很難控制的,它很容易受到經濟波動的沖擊,因而,雇員難以預測幾十年后的養老金水平。
2、雇員流動性比較
DB 型企業年金計劃實際上同雇員從業早期的工資無關,而同退休時的工資水平和工作年限高度相關,因此建立DB 型企業年金計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才的外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雇員要為同一個雇主長期努力工作直至退休,才能換得兩次回報: 一是工資,二是建立在高工資基礎之上的企業年金給付。而這種計劃必然增加了離職成本,降低了對新雇員的吸引力。
相對于DB 計劃,DC 計劃對既得條款的規定比較寬松,一般情況下,只要為企業工作滿2 年或3 年,便可積累養老金權益。積累期內,雇員每年的繳費是穩定的,因而其每年的養老金增加值也比較穩定,不會像DB 計劃那樣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因此,在DC 計劃下,如果雇員提前辭職,將會獲得比DB 計劃更多的養老金。
3、風險承擔比較
DB 計劃下,雇主負責對賬戶資產進行管理和投資,并承諾雇員退休時為其提供足額的養老金。當發生某些意外事件,如市場波動帶來投資回報率低,或者精算失誤使早期繳費額少于需要,此時,基金資產不足以支付雇員退休金的部分由雇主負責補齊。由此可見,DB 計劃中與養老基金相關的所有投資風險均由雇主承擔,雇員不必擔心金融風波對賬戶資產的影響,他們只需根據計劃條款分得屬于自己的那部分養老金。
而DC 計劃最大的優勢在于其基金資產與基金負債終匹匹配,不會出現資不抵債的赤字現象。相比之下,雇主承擔責任有限,雇主只負責每年按雇員工資的一定比例向個人賬戶中繳款,并不對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承擔責任,投資風險由雇員承擔。然而在風險承擔上,DC 計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這是因為DC 計劃的投資決策權歸屬于雇員,而大多數雇員并沒有金融學、投資學等知識背景,為了避免投資失敗,多數雇員會選擇比較保守的投資組合,因而DC 計劃的基金投資回報率有可能低于DB 計劃。
4、成本比較
無論DB 計劃還是DC 計劃,都需要訓練有素的人員進行內在管理和外在監督。
首先,DB 計劃所需技術成本高過DC 計劃。DB 計劃在確定繳費率時要用到大量的精算技術。相對于DB 計劃,DC 計劃則不需要過于縝密的精算技術,個人賬戶資產始終等于負債,因而技術成本較低。
其次,在賬戶管理方面,DC 計劃所耗成本較高。兩類計劃不同的賬戶設計模式,決定了二者賬戶管理成本的不等。DB 計劃為所有雇員建立統一的養老金賬戶,進行統一管理,可以從管理的規模經濟中獲益。而DC 計劃要為每位雇員分別建立個人賬戶,分別進行管理。如果計劃資金小規模經營或由個人管理,那么費用將相當高。
最后,DC 計劃所需投資管理成本較高。雖然DC 計劃給予雇員充分的投資決策權,但由于懂得金融知識的雇員并不多,他們普遍缺乏制定投資策略的能力,因而企業有義務向雇員提供基金投資咨詢服務,且費用要由企業負擔。相比于DC 計劃,DB 計劃的基金統一管理,更能發揮規模投資的優勢。
四、國有企業年金制度新模式――“保底型”企業年金計劃
對于國有企業年金制度的實施模式選擇,一般而言存在DC型計劃和DB 型計劃的爭議。從我國具體的實踐情況來看,較早實行企業年金制度的國有企業一般是采用DB 型企業年金計劃,但是從國家政策的發展引導方向而言,是希望實施DC 型企業年金計劃的。從國際發展經驗來看,很多國家都采用DC 型這種方式。DB 及DC 型企業年金計劃的比較見表1。
通過表1 就可以看到,這兩種年金模式都各有優缺點。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其發展情況比較復雜,一般的國有企業都是經過幾十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轉變的過程,經營規模較大,人員結構趨向復雜,由于體制轉型的歷史原因,好多國有企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員工老齡化狀態。因而,單純采用DB 型和DC 型年金計劃已經不適合于我國國有企業企業年金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要求。考慮國有企業的特點及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國有企業企業年金應選擇“保底型”企業年金計劃,這種混合模式很適合當前國有企業人員結構復雜及老齡化趨于嚴重的國有企業。
“保底型”企業年金計劃結合了DB 和DC 計劃的優點,將兩者并列建立,互補運作。其具體的實施要義是:在企業年金計劃中為職工建立個人賬戶,由企業在DB 部分提供保底退休金,在形如DC 計劃的個人賬戶中,如果個人賬戶資金在員工退休時未達到DB 部分的最低保底退休金額度,就由企業進行彌補,直到達到基本額度為止,讓員工享受有保底的退休金;如果其資金積累超過保底額度則更加有利于提高員工的退休生活水平。可以說,這種“保底型”企業年金計劃充分考慮了即將退休職工的切實利益,一方面是為其對企業做出貢獻的補償,另一方面也能夠解決由于體制改革的歷史原因造成的員工退休養老金低下的問題,非常符合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現狀。
參考文獻:
[1]傅劍,劉青.我國企業年金投資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J].經濟論壇,2009(16).
篇6
【關鍵詞】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DHS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524-02
股骨粗隆間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 IFF)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約占全身骨折的1.4%左右。[1]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3]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死亡率為15%~20% [4],死因主要是骨折臥床后引起的并發癥或并存疾病惡化所導致的死亡,[5]因此為了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手術治療得到了廣泛應用,而對能夠耐受手術的患者早期采取手術干預的觀點已被廣泛認可。[6]本研究對我院2010年09月~2013年03月間應用PFNA與DHS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病例59例進行觀察,比較兩種治療方法優缺點。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59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5例,年齡60~91歲,平均72.45歲,59例患者中摔傷41例,車禍傷18例,均為閉合性損傷;合并高血壓21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6例。入院患者完善術前準備,積極處理內科疾病后隨機行DHS或PFNA內固定,按固定方式分為DHS組與PFNA組。
1.2 手術方法
麻醉成功后,患者仰臥于牽引手術床,在C臂機透視下行骨折閉合復位,復位滿意后,PFNA組:沿股骨干方向在股骨大粗隆上方處作一長3cm~5cm的縱切口,觸及股骨大粗隆頂點,在正位C臂機透視下于股骨大粗隆頂點中央或稍前外側確定為進針點,插入直徑3.2mm髓腔導針,側位上導針位于髓腔中央,空心鉆頭沿導針擴髓,將長度適合的主針沿導針插入股骨髓腔內。在螺旋刀片的鉆頭導向器接觸部位作一2cm切口,用近端130°瞄準臂定位,經套筒鉆入導針達股骨頭關節面下5mm~10mm的位置,C臂機透視下正位上導針位于股骨頸的中下1/3,側位上導針在股骨頸的正中位.用11.0mm空心鉆頭打開外側皮質后沿套筒插入螺旋刀片,輕輕錘擊至限深處,順時針旋轉插入器使PFNA螺旋刀片壓縮骨折間隙并處于鎖定狀態。在遠端鎖定孔對應處皮膚刺一小切口,在遠端瞄準器導引下鉆入遠端鎖定螺釘。最后在髓內釘近端擰入主釘尾帽; DHS組:麻醉成功后,患者仰臥于牽引手術床上,在C臂機透視下行骨折閉合復位,復位滿意后,維持骨折復位狀態。以大粗隆為起點沿大腿外側向遠端逐層切開長約6cm~10cm,沿股外側肌間隔分離達股骨外側。于大粗隆下約3cm處為進釘點,用135°股骨頸干角定位器定位,鉆入導針至股骨頭關節面下5mm~10mm的位置,C臂機透視下正側位上導針均應位于股骨頸的正中位。沿導針方向絞刀擴孔,攻絲,置入DHS釘,放置鋼板,擰入螺釘及尾帽。C臂機透視無誤后,沖洗、關閉切口,常規留置引流。
1.3 圍手術期處理
3 討論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指發生于股骨頸基底至小轉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多發生于老年患者,其中大多由低能量傷所致,單純保守治療需要臥床2~3個月,長時間的臥床不僅會增加老年患者壓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加重老年患者原有的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而且長期臥床會導致廢用性骨質疏松,這對于伴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也許是致命的,有報道,保守治療因臥床并發癥高,死亡率高達35%[8]。手術治療可以減少臥床時間,盡可能恢復患肢功能,減少致殘率和致死率,已經為人們所接受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治療可分為髓外固定和髓內固定,前者以動力髖螺釘(DHS)為代表,后者以股骨近端髓內針(PFNA)為代表。[9],本研究中應用DHS和PFNA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均達到了足夠的穩定,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無明顯差異。但由于PFNA暴露少,不剝離骨折端的骨膜及軟組織,可有效保護骨斷端的血運,在切口長度、失血總量、骨折愈合時間上有較明顯的優勢,所以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間的治療過程中,筆者認為對于老年粗隆間骨折PFNA有較明顯的優勢,應優先選用PFNA。
參考文獻:
[1] Haidukewych GJ, Israel TA, Berry DJ,et al. Reverse obliquity fractures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region of the femur.J Bone Joint Surg Am,2001,83A(5):643-650
[2] Woratanarat P, Kijkunastian C, Wajanavisit W, et al. Acomparative study of risk factors of femoral neck and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Thai men.J Med Assoc Thai,2009,92(6):165-171
[3] Alam A,Willett K, Ostlere S, et al,The MRI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complet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 Bone Joint Surg Br,2005,87(9):1253-1255
[4] 盧世璧,王繼芳,王巖,等譯. 坎貝爾骨科手術學.10版.北京:山東科技出版社,2006:2760
[5] Casaletto J A,Gatt R.Post-operative mortality related to waiting time for hip frature surgery.Injury,2004,35(2):114-120
[6] 權日,徐國洲,尹慶水,等.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分析.中華創傷雜志,2001,17:713-714
[7] Kuderda H , Boller N.Treamt of the trochanteric and subtrad-anteric fracture of the hip by Ender method[J].Bone Joint Surg(Am).1976,58:604.
[8] Watanabe M,Toyama Y, Fujimura Y.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in os odontoideum with myelopathy.Spine,1996,21(12):1435-143。
[9] 俞光榮, 王樹青, 饒志濤, 等. 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不穩定性轉子間骨折33例.中華創傷雜志,2007,32(2):83
附圖
篇7
[關鍵詞] 基本養老保險;國際比較;改革
[中圖分類號] F8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10-0115-03
[基金項目] 江西省2007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江西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研究”(批準號JJ0711)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李輝婕,江西農業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 (江西 南昌 330045)
一、國外養老保險制度的對比
按制度特點,國外建立起來的養老保險模式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投保資助型、福利國家型、國家保險型和儲蓄積累型等。目前,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屬于投保資助型,英國、瑞典等北歐國家是福利國家,前蘇聯、東歐諸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實行國家保險模式,智利和新加坡等國則實施儲蓄積累模式。這些模式在具體設計上各有特點,實施的效果及對經濟的影響也有很大差異,以下對它們進行具體的比較。
(一)資金來源
在這一問題上,主要涉及到兩方面問題,即繳費由幾方負擔和繳費基金具體以何種方式籌集。就養老基金的負擔方這一問題來說,一般以雇主、雇員及政府三方出資為主或至少是其中兩方出資。就各國實際而言,投保資助型國家主要以三方負擔為主,政府的責任主要是間接的;而儲蓄型模式中,政府基本不承擔責任。
具體來看,福利國家的基金來源于一般稅收,基本上由國家和企業負擔,個人不繳納保險費或繳納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例如,瑞典退休者在工作期間不必繳納任何保險金或保險稅。在投保互助型的美、德、日等國中,美國的養老金以社會保障稅的形式負擔,主要由雇員和雇主繳納,國庫原則上不負擔,典型的依靠目的稅負擔費用,根據所得最高稅率可達27%;歐洲大陸國家養老金來源比較多樣,主要來自保險費,但以國庫的部分負擔為補充,其中德國除主要由保險費(占所得比例的17.7%)負擔外,國庫也分別負擔12-15%;東亞的日本也是雇主、雇員、國家三方負擔型,日本對其基礎部分除有定額保險費負擔外,國庫負擔高達33%。儲蓄型模式的典型代表東南亞的新加坡,不需要國家在財政上給予撥款,強制雇員和雇主同時投保,以形成保險基金,并制定個人賬戶,記載個人繳納保險費情況,國家在銀行利息上給予優惠。
(二)財政方式
主要有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兩大類,各有優缺點。從根源上說,現收現付制是用工作一代人所創造的財富為同一時期的退休一代人的養老金進行支付,所以它是一個跨代的收入再分配問題,會影響到不同代人之間的福利,并且這種方式可能會“擠出”部分個人儲蓄。基金積累制的融資部分或全部來自于參加者個人的繳費,而由繳費集中起來的基金又要用來進行投資,所以參加者最后的養老金是根據個人的繳費記錄及基金會的投資回報而定的,對個人儲蓄沒有太大影響。
一般來說,投保資助型、福利型國家及保險型國家的法定養老保險多采用現收現付制,儲蓄積累模式國家采取完全積累制。同時,采取現收現付制的國家一般也會留有少量的基金積累。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從完全積累制開始,之后由于經濟上不能維持,轉而向現收現付制,使其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工業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主要模式。例如,德國吸取了“二戰”前積累制管理社會保險資金的教訓,認為它易受經濟周期變動、通貨膨脹、戰爭等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因此戰后主要采取現收現付制。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全球性的人口老齡化給選擇現收現付制的國家帶來日益加重的財政壓力,西歐發生“福利國家危機”,日本驚呼“年金制度將崩潰”,連小心謹慎的美國也進入“福利困境”。因此,養老保險私有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以智利為代表的養老基金私有化改革倍受推崇。相比而言,發展中國家較多采用積累制,典型的代表國家是實行中央公積金制度的新加坡。
(三)給付水平
1.計算基數的對比,即按照不同期間的平均所得作為養老金計算的基數,一般采用的期間越短,給付水平越高。有的國家以加入養老金計劃的整個期間為基數,例如德國就以加入全期間平均所得為基數,還有些國家以退休前幾年的平均所得為基數,例如意大利僅以退休前5年間平均所得為基數。
2.調整指數的對比,即按照相應的指數來調整養老金有利于提高給付水平。一般有以下幾種:一是按工資水平予以調整。經濟繁榮、物價穩定時,養老金額隨一定時期內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變動而調整,符合分配的效率原則,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許多發達國家都流行這種做法。二是按物價水平予以調整。經濟衰退、物價飛漲時,以物價水平作為養老金調整的基礎,總體上能補償物價上揚對退休人員生活的影響,效果比較直觀,簡便而易行。20世紀70年代之后,劇烈的通貨膨脹導致發達國家開始起用這一調整機制。
3.替代率標準的對比。替代率是養老金額相對于過去所得的比例,是有效的衡量給付水平的工具,替代率越高,給付水平越高。并且計算替代率的標準也各不相同。由于依據不同的計算基準,不僅會使替代率大相徑庭,而且使養老金的實質水準相差懸殊,無論各國采取什么辦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盡量不讓替代率過高,以防止福利剛性。
4.給付基準的對比,可分為受益基準制與繳費基準制。受益基準制的受益標準與受益人過去的繳費多少無關,而是“各盡所能,按需再分配”,具有較強的公平性和共濟性,但可能會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例如,瑞典的基本養老金用于保證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支出,凡年滿65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基本養老金,是一種典型的受益基準制。
(四)支付條件
享受養老金待遇的條件通常有四個:
一是退休,大多數國家規定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完全退休或基本退休。既要減輕養老金支出帶來的過重負擔,又要妥善解決社會就業問題,退休年齡問題是重要的政策問題。西歐、北歐國家和美國、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亞等國,均規定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而亞洲、非洲等國家規定的年齡為55或60歲。二是工齡,即必須達到一定的工作年限,通常為男25年左右,女20年左右。三是繳費年限,即繳夠規定期限的保險費,如10年、20年等,各國規定不同。四是居住期限,即參保人須達到規定年齡,并符合居住國所規定的居住期限,方可領取養老金。這四個條件不一定要同時具備,有些國家只要符合其中一至幾項即可。
二、國外養老保險改革的路徑選擇
隨著全球性老齡化浪潮的到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大潮開始席卷全球,各國改革的路徑大相徑庭、各具特色,但總的來說,各國都十分注重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制,積極進行私有化改革。
美國的養老保險改革主要是結構性的改革輔之以有限的制度改革,即建立混合制的多層次養老保險模式。因為該國有強調個人責任和自助的歷史傳統,長期尋求把政府作用局限在盡量小的范圍內,因而改革的方向是以私營個人賬戶制度為主體模式。
拉美等國的改革則是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即徹底否定現收現付制的財務機制,建立以商業化管理為特征的基金制。這是由于這些國家的經濟比較落后,現收現付制下企業和國家的負擔相對沉重,沒能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支付危機,現收現付制破產是遲早的事。
瑞典等福利國家致力于向名義賬戶制度為主轉變。因其改革的壓力較大,長期實行現收現付制,要想立刻建立積累制,遇到了兩方面的困難和阻力:一是經濟上的,即需要巨額轉制成本;二是非經濟領域的社會政治問題。且這些國家一貫強調社會和諧與互助,長期把尋求平等和消滅貧困作為重要政治目標,所以選擇以名義賬戶為主的模式(瑞典、意大利、波蘭等六國)。
德國等國家福利支出的財政壓力也很大,但任何私有化改革常常會引起激烈的社會反彈甚至遭到工會和社會各階層的一致反對,從而使改革舉步維艱,因此進行了溫和的改革。主要是削減給付的標準,提高退休年齡,嚴格給付資格,且過渡期長。這種邊際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家在社會養老政策中一貫擔任的“國家保護人”角色,養老風險的負擔不斷向個人身上轉移。
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一貫強調社會穩定,長期主張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因而選擇了中央公積金制度。
三、國外經驗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借鑒
(一)根據目標確定明確的模式
無論何種制度模式都應以是否能更好地實現公平(實現公平原則)還是實現效率(實現養老)這兩大目標為基礎。各國在構建養老保險制度時,其依據和出發點是不同的,如北歐國家強調以公民權平等為基礎;而英國強調養老保險應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條件;德國、日本強調受益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美國則更注重效率。
公平與社會互助是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目標,因此我國養老保險的模式選擇應首先考慮實現公平性,在當前城鄉及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的情況下,更應側重于公平的實現,即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并大力發展農村養老保險。當然,公平也不排除效率,為更好的實現養老目標,我國應建立國家基本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個人儲蓄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模式。目前需要加強的是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補充養老保險。
(二)根據國情建立完善的制度
各國政府都以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作為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重要任務,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一次性全部構建所有的支柱層次,大都是分階段地建立了不同程度的適應本國國情的養老保險體系。因此,根據國情來建立完善的制度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構建的關鍵。
首先,應根據經濟實力。國民經濟能提供的物質資源及政府與社會的承受能力決定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例如,結合我國國民經濟的現狀,應堅持低標準的養老保險水平,隨著經濟的增長再逐步提高,而不能像福利國家那樣開始標準定得過高,等到通脹后再來壓縮則非常被動。其次,應根據文化傳統。應該很好地利用某些傳統遺產,如在新加坡,養老保險非常注重家庭養老,并將其寫入法律,使之從道德層面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就是充分利用東方人文化的產物,值得我國借鑒。
(三)根據效果設計有效的改革
通過對國外養老保險改革的比較,可以看出,現有的各種養老保險計劃各有優缺點,人們可以運用構成這些方案的“磚”或新發現的其他“磚”構建更多的模式。我們認為,應該根據我國正在進行的養老保險改革的效果對改革進行修正,不能因為某些模式在某些國家實施而盲目照搬。我國目前選擇的“統賬結合”的辦法雖然在以前的實行過程中出現過個人賬戶“空賬”現象,但不能因此否定“統賬結合”的辦法,而應該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歐洲一些國家近年來開始實行的名義賬戶制,盡管從理論上看有不少優點,但在借鑒這種制度前,要慎重考慮,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羅元文.國際社會保障制度比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郭士征.社會保障基本理論與國際比較[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3]穆懷中.社會保障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4]佟愛琴.養老保險國際比較及其借鑒[J].財貿研究,2003,(1).
篇8
關鍵詞:關愛老人;便攜;多功能;拐杖設計
1 課題設計對老年關愛的切入
眾所周知,我國全面實施二孩計劃,目的在于應對人口老齡化狀況。回顧近年老人因缺乏關愛而傳出令人心酸的新聞,不得不承認老年關愛已成為當前我國嚴峻的社會問題。
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對于老人關愛的此類問題更易缺乏重視,鑒于此,設計一款專為老人服務的多功能便攜拐杖,借此提醒在校大學生關愛身邊的老人,力所能及服務社會。
2016年暑假,南京工程學院大學生科創項目“關于多功能便攜型拐杖的設計與研究”項目組成員,分別在家鄉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以下方面:調查問卷的地點、不同生活方式的受訪老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困擾他們的問題和精神需求、突發疾病或生活障礙時的求助方式,以及是否與子女有著便捷的聯系方法等。
項目組成員很好地完成了問卷調查,并獲得36份真實有效的問卷。以下是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受訪對象年齡集中在60 ~ 80歲。36位老人僅一位老人無子女,生活在養老院,很孤獨,渴望被陪伴。其他老人大多與子女同住,生活安定,但又有煩惱,主要體現在以下的方面:一是身體問題。年紀大了,腿腳不便,耳背老花眼;二是生活單調,只能靠看報紙、聽收音機、打麻將或跳廣場舞度日。兒女工作忙,照顧不周全。大多數老人較寡言,不擅交流,內心又十分渴望與人交流,希望能活得熱鬧些,與家人溝通更多一些等。
根據對問卷的分析與思考,我們認為,當前對于老人的關愛設計可以從以下幾點切入:一是針對老人孤獨感的關愛設計;二是針對老人身體健康的關愛設計;三是針對老人與子女交流方面的關愛設計。我們認為多功能拐杖的設計在保證拐杖的安全性的同時,將拐杖的操作界面分為三個模塊:休閑模塊、親子模塊及輔助模塊,后將做進一步解讀與分析。
2 課題對材料與工藝的選擇及其功能的界定
經過我們從電商和市場的考察咨詢發現:目前市場的拐杖分兩種:一是實木或合金制成的簡易拐杖;二是有多種功能的拐杖。我們著重考察了多功能拐杖的優缺點,得出:市面上已有的多功能拐杖雖然有多種功能,但定位較混亂,有些功能并無太大的意義,僅是借著“多功能”的噱頭,沒有把握老人的真正需求、沒有從老人自身出發,老人真正需要的功能又往往缺乏!
針對市場調查的分析總結,我們決定將它們轉化為具備三個功能模塊的設計。拐杖的安全和穩定性是首位的。我們對拐杖的主體材料選擇了低密度、高強度材料,接近或超過優質鋼的、塑性又好的鋁合金材料以保證拐杖對于老人的支撐。拐杖柄采用強塑料材質,便于添加各式功能鍵,中間部分中空以放置所需的電子元件與各種部件。拐杖底部采用圓盤四腳支撐型柱腿,以保證拐杖的穩定性,四腳采用橡膠材料,增加對地面的摩擦,增添拐杖的穩定性安全性。
重要的是三個功能模塊的定位。項目組將音樂播放功能歸于休閑模塊,置于拐杖柄面對地面的一面,按鈕采用推拉鍵,在于防止老人在使用拐杖時不小心按到。
親子模塊主要為GPS定位功能和“戳一戳”功能。GPS元件設計于拐杖柄之下,主體最上方,設置一個符合其插口的可開合片,便于GPS元件的充電。GPS元件可在老人家人的手機進行聯通,便于他們得知老人的具置,謹防失蹤。“戳一戳”功能,是我們的一大創新。靈感源于微信“搖一搖”。因為在我們調查過程中,發現老人因為與子女聯系不多而感到孤獨。他們出于對子女的體諒,謹言慎行,但又想表達他們對子女的想念和渴望被陪伴的心情。所以設置的“戳一戳”功能,就是用一種符合老人心態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子女的想念。“戳一戳”以按鈕形式與家人手機連接,按一下說一句話,就可以發送語音信息給家人的手機;連按多次,則是求救信號,當老人遇到危險的時候使用,監護人在收到呼叫時,手機同時顯示其GPS定位,盡快與其取得聯系。
輔助模塊功能主要設計為:拐杖柱體偏上方設置小型半圓的掛鉤,用于懸掛小型物件。由于老人普遍腿腳不便,彎腰吃力,我們在拐杖柱體的最底部裝了一圈磁性材料,用于吸附鑰匙等金屬物件;鑒于老人記憶力下降,拐杖的中上部將設置一個標簽夾,用于存放記錄事項的小紙條,便于提醒老人。柱身下半部分和底座添加一些熒光條,用于老人在夜間行走時,路上行人和車輛可以看到,保障老人的安全。
因為項目課題為多功能便攜型拐杖,因此在拐杖的便攜功能方面也做了以下兩種設計。一是拐杖中偏上部分參照傘柄的伸縮,設置可靠的活動鎖扣,方便調節高度,適應不同身高的老人。二是將拐杖分為上下兩部分,中間由螺旋連接,使拐杖可以拆卸,螺旋連接處增加可拆除膨脹圈,保障拐杖的穩定性。中上部可粘貼魔術貼,拐杖拆卸后可以用其將拐杖的兩部分捆在一起,易攜帶。
3 多功能便攜型拐杖對老人的人文關懷設計與社會意義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新增的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關心老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與老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常看望或問候。用人單位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當“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條文后的第三年,我們的調查文件中仍可能看到老人缺少子女陪伴的狀況。當然,有的老人的子女為了生活常常遠離家鄉、遠離父母也是被迫。若我們的設計能為此分擔一些社會責任,何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呢!
項目組設計的這種多功能便攜型拐杖,是對市面上傳統拐杖的再創新。這種拐杖從老人的切身利益和真正需求出發,相比于現在市面上的拐杖,更具實用性,又體現科技時代的面貌。特別是戳一戳功能,把握了老人心理需求,用一種簡單的方式連接老人與其子女,為他們搭起一座愛的橋梁。
項目組成員都是在校大學生,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責任去服務社會。通過項目設計,既深入了解了社會,又將自己的設計融入社會需求,這既是自我鍛煉又提升自身內在素養。該項目的實施,呼吁我們共同關愛老人、關愛社會,為我們正在步入的和諧而美好的老年社會共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許正人.視覺的幽靈:視覺文化的可能性[M].南京出版社,2015.
篇9
關鍵詞:人工關節置換;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骨折的發生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股骨粗隆間骨折[1]。由于老年患者的身體情況較差,牽引等非手術治療的效果不是十分滿意。手術治療包括人工關節置換以及復位內固定治療。現將2012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給予對照組患者人工關節置換治療,給予實驗組患者PFNA內固定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7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按照隨機分配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n=30)和對照組(n=30)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已對研究內容、研究目的有所了解,且表示自愿參與此次研究。
實驗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60~89歲,平均年齡(77.39±2.48)歲;AO分型,其中A1型患者4例,A2型患者24例,A3型患者2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60~88歲,平均年齡(77.36±2.47)歲;AO分型,其中A1型患者3例,A2型患者25例,A3型患者2例。
利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各項數據間的P值均大于0.05,這就說明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不會影響本次實驗結果,可進行分析比較。
1.2方法
在手術前,給予患者皮膚牽引、CT掃描,檢查患者的全身情況,在最佳情況下進行手術。手術的麻醉方法為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
給予對照組患者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的為仰臥位,取髖部外側入路,切開關節囊,將股骨頭取出,對粗隆骨折塊進行復位,固定后擴髓,對假肢大小進行確定,對髓腔進行沖洗,將骨水泥注入,將假體植入,固定后再對關節腔進行沖洗,復位后給予縫合。
給予實驗組患者PFNA內固定治療,患者的為仰臥位,對骨折端進行閉合復位,在患者股骨粗隆上方作縱向的切口,使粗隆頂端得以充分暴露,在其內側鑿開,將導針插入,在X線的透視下確定導針位置,擴髓,在患者股骨頸下三分之一的部位將主釘插入,安裝瞄準臂,對旋轉刀的長度進行確定后,再在股骨外側開口,將旋轉刀片打開,在X線透視下進行鎖定,安裝遠端螺釘以及主釘尾帽,縫合。
1.3療效判定標準[2]
按照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評價,包括功能、疼痛、畸形、活動度4個項目,總分共100分,優為90至100分,良為80至89分,可為70至79分,差為70分以下。
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1.4數據處理
將實驗組以及對照組患者的基本資料以及各項研究數據準確的錄入SPSS1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例如平均年齡等,使用(x±S)表示,并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例如男女比例等,使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若P小于0.05,代表實驗組以及對照組數據間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的意義。
2結果
2.1臨床效果
實驗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分別為93.33%、90%,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沒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見表1。
2.2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等指標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臥床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P
表2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等指標的比較(x±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3討論
當前,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機率越來越高,多見于老年人群。由于骨折部位的血運豐富,骨折后愈合的難度較大,如果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使患者出現髖內翻等情況,對患者的關節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上,PFNA內固定治療以及人工關節置換均是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別為93.33%和90%,與相關文獻中的報道的結果相符[3]。PFNA內固定治療,旋轉刀片取代了傳統螺釘,可對周圍骨質進行鎮壓,符合生物力學的設計。人工關節置換用骨水泥填充人工假體以及骨之間的空隙,加大骨水泥與骨的接觸面積,有利于增強其穩定性。
目前,對兩種手術方法的應用價值沒有定論。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臥床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兩種治療方法在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上均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且各有優缺點。因此,在選擇手術方案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考慮,對患者的骨質情況、骨折類型、年齡以及合并癥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如果患者的骨質情況較好、骨折穩定,則可以選擇PFNA內固定治療;如果患者的骨折不穩定、骨質條件差、合并有內科疾病則選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4]。
參考文獻:
[1]張慶猛,李明,劉培來等.人工關節置換和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人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山東醫藥,2013,53(1):69-71.
[2]張健.人工關節置換和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6):183-183.
篇10
[關鍵詞] 股骨粗隆間骨折;鎖定鋼板;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6(b)-153-02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率逐年增加[1]。主要原因為老年人骨質疏松,雖然多為低能量損傷,也會造成嚴重的粗隆間骨折。為了減少高齡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和降低致殘率、死亡率,大多數學者主張早期手術治療[2-3]。2005年5月~2008年2月,筆者采用股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LCP)治療該部位骨折42例,近期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2例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齡55~86歲,平均68.5歲;損傷原因:摔傷33例,車禍傷6例,跌落傷3例;按Evans骨折分型:EvansⅠ型9例,Ⅱ型13例,Ⅲ型18例,Ⅳ型2例;根據Singh指數骨骼質量評價,Singh指數5級2例,4級23例,3級15例,2級2例。合并傷:胸腰椎壓縮骨折4例,橈骨遠端骨折6例,肱骨遠端骨折1例,肋骨骨折1例。42例患者中35例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冠心病中的1種或幾種。
1.2 手術方法
持續硬膜外或全身麻醉。仰臥位,患側臀部墊高。先行牽引手法復位,C形臂X線機透視位置滿意后,采用髖關節外側切口,顯露大粗隆、股骨頸基底、股骨干上段骨折部位,股骨小粗隆區內側和內后側骨折塊明顯分離者盡可能解剖復位,以恢復內側和內后側骨皮質的連續性。股骨矩部粉碎骨折或存在骨缺損者應植骨。不剝離骨膜,將股骨近端解剖型鎖定鋼板置于股骨大粗隆外側,鋼板上緣平大粗隆上緣,用細克氏針將鋼板臨時固定,在螺釘導向套筒的指引下,選擇合適長度的鎖定螺釘固定。徹底沖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手術時間40~110 min,平均65 min。術中出血150~600 ml,平均300 ml。
1.3術后處理
術后預防感染,使用低分子肝素預防下肢血栓形成。使用鈣劑、維生素D3、降鈣素等治療骨質疏松。麻醉消退后,指導患者開始功能鍛煉,手術后3周左右,鼓勵患者扶拐不負重下地活動,視X線片骨折愈合情況確定負重行走時間。
2 結果
本組42例均獲隨訪,時間6~13個月,平均8.5個月。切口愈合良好,無感染發生,經X線檢查骨折愈合時間3~6個月,平均3.6個月。無畸形愈合、短縮、髖內翻發生,無鋼板斷裂、松動、斷釘現象。髖關節功能評定根據Harris[4]評分優(≥90分)32例,良(80~89分)10例,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100%。
3 討論
3.1病因
粗隆間骨折是股骨近端最常見的骨折,多發于60歲以上人群,占髖部骨折的50%以上。老年人特別是絕經后婦女,是骨質疏松癥的好發人群,也是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在全身骨密度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股骨粗隆部Wards三角區是人體骨骼中最早發生骨質疏松的部位,因此它也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部位。該部位骨折保守治療難以解剖復位,致殘率較高,長期臥床誘發心腦血管意外、墜積性肺炎、壓瘡及泌尿系統感染等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
3.2治療方法選擇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對于能耐受手術且能達到骨折復位滿意的患者,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手術治療的根本目的是對復位后粗隆間骨折進行牢固穩定的固定,患者可盡早離床利于功能恢復[5],有助于降低內科并發癥及死亡率。研究表明,手術治療老年粗隆間骨折死亡率明顯低于保守治療[6-7]。
3.3術前準備
粗隆間骨折患者多為老年人,原則上在術前準備完善后盡快手術,部分患者因數日臥床及疼痛,很快出現嚴重并發癥,平臥使膈肌上抬,使得肺有效運動容積下降,易出現肺部感染。嚴密觀察治療內科并發癥,只要無心、肺、肝、腎及腦等臟器失代償性疾病均可手術。
3.4 LCP優點
粗隆間骨折手術內固定方法較多,常見的有鵝頭釘鋼板、伽馬釘、DSH等,各有其優缺點,特別是對于骨質疏松的老年人,易出現拔釘等內固定失敗。近年來筆者采用股骨近端鎖定鋼板作為內固定材料,手術的優良率達100%。LCP優點:①依照股骨粗隆部的解剖形態制成,從結構上與股骨上端大轉子部較為貼合匹配,無需預彎,使用方便。對股骨轉子外側骨塊包容較好,可以有效控制固定大轉子碎骨塊。②多角度鎖定螺釘對骨的把持作用增強,釘板之間通過螺紋鎖定,骨折端的穩定依靠釘板之間的成角穩定,而不是鋼板與骨面之間的摩擦力[8]。其整體穩定結構相當于內固定支架,使固定強度明顯增加,有效防止螺釘的松動退出。③鎖定加壓鋼板和螺釘的成角穩定機制不依賴接骨板和骨的摩擦力提供穩定,接骨板和骨皮質無需緊密接觸,降低了骨膜損傷,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對骨血運的影響。
4 結論
股骨近端LCP內固定具有固定方式簡約、可靠,創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優點,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Sadowski C,Lubbeke A,Saudan M,et al.Treatment of reverse oblique and transverse intertrochancteric fractures with use of an interamedullaly nail or a 95°screw-plate: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J].J Bone Joint Surg(Am),2002,84:372.
[2]劉海春,陳允震,楊子來,等.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不同內固定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5,20(1):18.
[3]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
[4]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16-217.
[5]武勇,孫林,安貴生,等.股骨近端髓內針(PFN)治療轉子部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2:129-131.
[6]Horowitz BG.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ip fracture[J].Surg Gynecol Obstet,1996,123:565.
[7]許繼剛.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分析(附438例報告)[J].中華骨科雜志,1994,14:150.
[8]何錦泉.微創經皮接骨板技術在下肢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7,22(1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