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趨勢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0: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趨勢

1、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現狀、趨勢

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齡化過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地區其老齡化程度和趨勢表現也不相同,同一地區各個民族老齡化程度和趨勢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情況十分復雜。

具體來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趨勢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屬年輕型。我國一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低,人口年齡結構還處于年輕型。青海玉樹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為6.10%,1990年為5.81%。而根據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齡化預測,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4.62%,2005年為5.64%,2010年為6.38%,2050年為14.46%。(1)。從2000年四川民族地區年齡構成看,人口年齡結構大多處于年輕型。例如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例分別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區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鎮的水平,這可能與鄉村少數民族年輕人口流動、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較收益的刺激,使農村有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關。

第二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我國少部分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的、歷史的原因、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慣性等影響,還處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四川德格縣更慶鎮城區人口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屬于年輕型人口,而農村的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則達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從全鎮總體看,應該屬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3)

第三種類型,有的民族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年型。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很早進入了老齡化階段,1995年廣西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6.61%,1996年為7.06%,1997年為7.62%,1998年為7.52%,1999年為7.95%,2000年為7.12%。由此可見,廣西是在1996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區人口年齡結構也基本進入老年型。20世紀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區2000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即達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區已步入老年人口社會,而且呈現逐年遞進上升的趨勢。(5)

貴州黔東南州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時,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3萬人,人口老齡化問題將突出的表現為鄉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將逐年增加,到2010年將達到53.09萬,其老年人口系數也將達到12.7%。(6)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具有較大差異性。從發展趨勢看,人口年齡結構進入或即將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其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齡結構未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也必然發展到老齡化階段,而且這個過程發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影響分析

1、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第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區國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資、消費、儲蓄、稅收、財政支出帶來相關影響。

第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贍養功能的發揮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必然使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下降,從而導致勞動力不足。同時,民族地區老齡化加快,使本來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負擔,也必然對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和諧、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代際關系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區城鎮職工退休人員增加,從而對在職人員收入產生影響,也必然加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民族地區農村老人子女負擔,從而導致兩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區反貧困難度。無論是絕對貧困還是相對貧困,都會對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第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傳統倫理和社會心理產生沖擊。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漸形成了尊老的傳統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養兒防老”、“養兒送終”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區各民族人們心里。然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沖擊,也會使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整個社會心理受到沖擊。

2、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也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某些積極影響,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區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加快,對出生率也會產生影響,對可能對推動教育水平提高和計劃生育工作產生積極作用。此外,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區老年市場形成和老年產業發展。由上可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從多方面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影響,但從長期趨勢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

三、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和對策措施

1、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民族地區突出的“未富先老”問題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為不利,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路徑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真正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

2、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措施

第一,轉變觀念,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制定科學的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保持民族地區人口穩定適度增長。

民族地區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人口老齡化發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一旦進入老齡化,“未富先老”必然嚴重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對民族地區穩定與和諧產生極大危害。因此,必須轉變觀念,未雨綢繆,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

第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緩解“未富先老”帶來的巨大壓力。

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區經濟不發展,就無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對經濟本來就落后的民族地區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養老模式和社會保障體系,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一方面,要發揮家庭養老為主的功能,貫徹“以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區城鎮,國家和企業要承擔養老責任,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在民族地區農村,推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要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生育保險等,積極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等項目以及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第四,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農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務體系,加強機構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

必須加大民族地區城市和老有所養,農村社區環境、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和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加強其硬件、軟件建設,使民族地區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可以變人口壓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可以帶來經濟社會效益,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此外,弘揚少數民族傳統的孝文化,構筑符合民族地區老年人生存的社會倫理環境也是民族地區尤其是農村養老的現實選擇。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有其自身特點,而且發展迅速,已給或將給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面臨諸多問題,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同時,把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并針對民族地區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從而為民族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建設和諧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時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齡化問題[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辦公室編《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蔣彬.四川藏區城鎮化與文化變遷——以德格縣更慶鎮為個案[M],巴蜀書社,2005;

[4]、陳喜強.人口老齡化如何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去影響廣西的經濟?[J],百家言,2002(11);

[5]、楊曉熙、劉平等.石河子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石河子大學學報,2004(12)。

[6]、貴州省黔東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辦公室《黔東南人口的現狀與未來》第82頁,巴蜀書社2004.

篇2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婦女生活

一、相關概念簡述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的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

二、我國老齡化現狀

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l 24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萬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而且女性老齡人口在總老齡人口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以北京市2013年做的一次老齡人口普查為例:在百歲老人中,性別比例相差非常懸殊,其中男性僅190人,女性399人,男性不到女性的一半。而在60歲以上人口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92.7:100。事實上,80歲以上老人中,男性就已經只有大約女性的一半。除了復雜的性別基因等原因,有健康專家分析,男性壓力普遍大于女性,男性更加不注重健康養生,也導致高齡男性大幅少于女性。

三、老齡化趨勢下婦女生存發展狀況

婦女作為老齡化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生理和文化傳統等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城市老年婦女的弱勢現狀備受關注。同時,年輕的婦女其生存發展狀況在老齡化的趨勢下也講遭受嚴峻挑戰。

(一)老年婦女的生存發展現狀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老齡婦女的數量也不斷上升。因為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這些年老的婦女習慣了之前的忙碌與操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已經無法像之前那樣為家庭和兒女忙碌。婦女區別于男性的心理敏感性,使得他們更易產生自卑心理,怕給兒女添負擔。所以,這些老年婦女的心理壓力相對于男性老年人口而言會更大。

老年婦女對親情和情感的要求更高。所以,她們更多的關注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有更強烈的意愿想融入到子女的生活中。但是,因為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對待事物的態度和生活方式不同,尤其是在婆媳相處過程中,更易產生沖突和家庭矛盾。之前曾經有關很多案例,甚至因為家庭矛盾和婆媳關系最終導致命案。

(二)已婚青年婦女的生存發展狀況

婦女在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模式中的地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發生根本變化,那就是:這些已婚婦女既要工作,還要承擔絕大部分的家務,同時要擔起照顧老人和孩子的責任。

而老齡化趨勢的加強,加之目前很多青年人都是獨生子女,往往一個家庭就形成了“一、二、四”的結構:上面有雙方的4名老人需要贍養,下面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家庭中的男人一般只負責在外打拼,而贍養老人和扶養子女的重任便落在這些青年婦女身上。

來自家庭養老扶幼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會使得這些婦女在身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折磨,而又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指導和宣泄。所以,這些青年婦女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不斷上升,女性癌癥患者的比率也不斷攀升,生存現狀堪憂。

(三)老齡化給婦女就業帶來的機遇

人口老齡化使得需要照顧的老齡人口不斷增多,為老社會服務需求不斷攀升。而女性細膩的情感和內心,以及天生容易取得老年人信任的特點,使得婦女在老齡人口服務工作中十分受歡迎。

當今,對老年人的家政服務逐步興起,而且市場需求逐漸火爆,工資收入也很可觀。但是很多老年人的家政服務崗位主要招聘的是婦女。如針對老年人生活的護工崗位、老年社區服務人員、老年大學工作人員等都比較偏向于女性工作者。所以,人口老齡化能夠為婦女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和工資收入,有助于實現女性的人生價值。

篇3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趨勢

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齡化過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地區其老齡化程度和趨勢表現也不相同,同一地區各個民族老齡化程度和趨勢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情況十分復雜。

具體來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趨勢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屬年輕型。我國一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低,人口年齡結構還處于年輕型。青海玉樹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為6.10%,1990年為5.81%。而根據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齡化預測,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4.62%,2005年為5.64%,2010年為6.38%,2050年為14.46%。從2000年四川民族地區年齡構成看,人口年齡結構大多處于年輕型。例如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例分別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區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鎮的水平,這可能與鄉村少數民族年輕人口流動、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較收益的刺激,使農村有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關。

第二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我國少部分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的、歷史的原因、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慣性等影響,還處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四川德格縣更慶鎮城區人口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屬于年輕型人口,而農村的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則達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從全鎮總體看,應該屬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

第三種類型:有的民族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年型。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很早進入了老齡化階段,1995年廣西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6.61%,1996年為7.06%,1997年為7.62%,1998年為7.52%,1999年為7.95%,2000年為7.12%。由此可見,廣西是在1996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區人口年齡結構也基本進入老年型。20世紀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區2000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即達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區已步入老年人口社會,而且呈現逐年遞進上升的趨勢。

貴州黔東南州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時, 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3萬人,人口老齡化問題將突出的表現為鄉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將逐年增加,到2010年將達到53.09萬,其老年人口系數也將達到12.7%。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具有較大差異性。從發展趨勢看,人口年齡結構進入或即將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其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齡結構未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也必然發展到老齡化階段,而且這個過程發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二、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影響分析

1.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第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區國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資、消費、儲蓄、稅收、財政支出帶來相關影響。

第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贍養功能的發揮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必然使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下降,從而導致勞動力不足。同時,民族地區老齡化加快,使本來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負擔,也必然對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和諧、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代際關系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區城鎮職工退休人員增加,從而對在職人員收入產生影響,也必然加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民族地區農村老人子女負擔,從而導致兩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區反貧困難度。無論是絕對貧困還是相對貧困,都會對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第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傳統倫理和社會心理產生沖擊。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漸形成了尊老的傳統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養兒防老”、“養兒送終”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區各民族人們心里。然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沖擊,也會使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整個社會心理受到沖擊。

2.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也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某些積極影響,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區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加快,對出生率也會產生影響,對可能對推動教育水平提高和計劃生育工作產生積極作用。此外,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區老年市場形成和老年產業發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從多方面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影響,但從長期趨勢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

三、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和對策措施

1.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民族地區突出的“未富先老”問題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為不利,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路徑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真正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

2.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措施

第一,轉變觀念,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制定科學的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保持民族地區人口穩定適度增長。民族地區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人口老齡化發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一旦進入老齡化,“未富先老”必然嚴重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對民族地區穩定與和諧產生極大危害。因此,必須轉變觀念,未雨綢繆,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

第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緩解“未富先老”帶來的巨大壓力。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區經濟不發展,就無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對經濟本來就落后的民族地區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養老模式和社會保障體系,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一方面,要發揮家庭養老為主的功能,貫徹“以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區城鎮,國家和企業要承擔養老責任,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在民族地區農村,推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要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生育保險等,積極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等項目以及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第四,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農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務體系,加強機構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必須加大民族地區城市和老有所養,農村社區環境、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和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加強其硬件、軟件建設,使民族地區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可以變人口壓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可以帶來經濟社會效益,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篇4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老齡政策

一、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結構變化的世界性發展趨勢,即指老年人口在人口總體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的發展過程。按照聯合國有關機構的規定,60歲以上的人稱為老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7%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稱為“老年型國家或地區”。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長的趨勢稱為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的數量比其它年齡組的人數增加得更快,從而使老年人口系數增大的一個過程。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①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圍家。1980年以來,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續增長。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將達到11.5%,2030年將為15.7%,2040年為21.3%,2050年則達到22.6%,到2030年時我國將進入“超老年型”社會,見下表。

資料來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New York,1999

(二)造成老齡化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的較低生育率,計劃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齡化的催化劑。70年代初期中國計劃生育的政策和嚴厲的控制措施,從而迅速使全國性的高生育率水平轉向低生育率水平,我國特有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老齡化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第二,是經濟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類在健康和長壽方面已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一)對養老、醫療保健事業的影響

現在實行職工養老保險,就是企業的職工交養老保險,占勞動者的比例不到20%。我們是屬于未富先老,每年退休的人員以6%的速度增長,養老需要國家財政來彌補,是很沉重的負擔。另外隨著退休人員的增加,養老負擔也越來越重。在總人口中,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傷殘率、高醫療需求率的特點。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期常見疾病的防治成為衛生工作的重點之一。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和壽命延長、老年期延長,因疾病、傷殘、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顯著增加。根據衛生部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傷殘率是全人口的3.6倍,老年群體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種疾病。

(二)傳統的家庭養老受到新的沖擊

傳統的家庭作為一個福利單位,表現在養老機制中的作用是天然養老組織,并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支撐家庭養老功能的傳統倫理“孝”的價值取向,是“天經地義”行為的最高準則,自然也是家庭成員關系的重要行為準則。“養兒防老”成為數千年來中國家庭保障的主要方式。目前中國家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很多地方出現了“4-2-1”小型化家庭結構,一對夫妻不僅要撫養小孩,而且要供養四個老人,其精力和財力均難維持家庭養老正常運轉,家庭養老功能將日趨枯竭,這無疑會加重社會養老負擔。

(三)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質量的影響

首先,勞動力人口的老齡化使愈來愈多勞動者體力出現衰退,對接受新知識、新技能也會產生影響,特別是對體力勞動者的影響更為顯著。其次,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勞動力老齡化,將不斷擴大勞動力質量供求上的結構性矛盾,對經濟的持續發展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最后,勞動力人口的老齡化,也將對勞動力的健康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勞動力老化對總體生產率的提高與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將產生消極負面影響。

三、針對人口老齡化提出的戰略對策

(一)加強老齡問題的宣傳力度,營造和諧美好的老年人生存環境

加強老齡問題的宣傳力度目的是讓全社會了解我國日益突出并快速發展的老齡問題,及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帶來的影響。引導和教育人民群眾關注老齡問題,重視老齡工作,支持并參與老齡事業的發展,為最終解決老齡問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老齡工作是一項群眾性的工作,關心和幫助老年人是全社會的責任,要積極提倡中青年人為老年人服務,動員全社會都投身參與老齡工作,在全社會營造敬老、養老、助老的濃厚氛圍。

(二)改革和創新社會保障制度

擴大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面,實現城鎮各類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一體化;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制度步伐,力爭全部農村人口養老和醫療保障應保盡保;切實做好民營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擴面;整體推進實現城鄉養老和醫療社會保障一體化,確保城鄉人民在年老以后的養老和醫療的社會保障。

(三)鼓勵延緩退休,適度后移法定勞動年齡

為了保持養老基金的收支平衡,近幾年來已經有三十多個國家、地區制定了提高領取退休金法定年齡的計劃,其中美國每年提高2個月,計劃到2010年提高到67歲,日本也爭取在2025年前后把領取退休金法定年齡提高到70歲。目前,我國平均法定退休年齡是56歲,但是在這個年齡段中,大多數都還處在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狀態之下。適度后移法定勞動年齡,除特殊部門之外,法定勞動年限應適當后移,以避免過早地將富于工作經驗和體力的人員推入養老的行列中去。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客觀產物。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不可選擇的,但人們在人類老齡化面前也絕不是無能為力、絕不是被動適應的。人類社會完全可以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采取適當的對策來緩解矛盾化解困難,可以積極地化挑戰為機遇,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

注釋:

①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1-04-28

參考文獻:

[1]王字飛,鄭怡.我國農村老齡化現狀及影響分析[J].企業技術開發,2010(3).

[2]李林晉.老齡化問題初探[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

篇5

自2000年中國步入老齡化國家以來,老年人口開始呈現快速上漲趨勢。截止2013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0243億,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316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9.7%,比上年增長了0.6個百分點。并預計到2055年老齡人口達到最高峰值,約為3.4億人。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正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一)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趨勢顯著

中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人口規模較大。雖然目前人口增速緩慢,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數影響下,老年人口規模日漸龐大;伴隨著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長模式,中國的老齡化趨勢也將日益顯著。杜鵬等(2005)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百年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得出從現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增長時期,2055年預計老年人口將達到3.4億,達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紀的后半葉則是在波動中緩慢增長。

(二)老齡化地區差異顯著

一般來說,人口老齡化水平與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口老齡化水平越高。但由于中國區域經濟不均衡發展態勢較為嚴重,人口分布與經濟發達程度的正向相關趨勢并不顯著,因而中國老齡化的地區分布不能簡單的以經濟發達程度的區域劃分作為依據。從總體區域分布來看,東部人口老齡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區,但部分人口較為密集的中部省份,雖然經濟不及東部地區發達,但人口老齡化程度卻明顯快于東部地區,呈現“未富先老”的局面。依據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國人口老齡化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中高度老齡化地區、初始階段老齡化地區和未進入老齡化地區。其中,中高度老齡化地區,其老年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上,這部分地區除江蘇、天津外,其余都為中部人口較為密集地區;我國大部分省市所面臨的均為老齡化的初始階段,老年人口比重在7%―10%之間;只有新疆、廣東、寧夏、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7%,并未進入老齡化。

(三)高齡人口持續上升,老齡化形勢復雜

與其他步入老齡化的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更為嚴峻。伴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上升,高齡老人的數量也在快速提高。2009年至2010年,60―79歲之間的老年人口增速出現了下降,而自2001年以來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卻一直保持增長態勢。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到2025年之前,中國高齡人口將持續保持年均100萬的增長態勢。

同時,伴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失能,患病的比例也在增加。2013年失能老年人口已達到3750萬人,而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數已突破了1億人大關。據對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抽樣調查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老人的身體健康程度明顯降低,出現病患以及失能的比例也大大高于低齡老人。隨著年齡的上升,處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比重大大下降,而身體出現病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卻有了大幅度上升。

二、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現狀

(一)養老產業發展滯后,存在較大空白

2013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共計4.3萬個,床位474.6萬張,與快速增長的老年人數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目前老年人口年消費已達1萬億元,而全國老齡委調查的數據卻顯示,國內每年為老年人提品的總價值不足1000億元,與老年服務相關的醫療、生活休閑、復健用品等相關行業存在研究不足,涉及老年精神消費的教育、旅游、金融等行業更是存在較大空白。目前階段,國內相關的養老產業也主要是局限于養老設施方面。同時,受多方面條件制約,養老產業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民辦機構的運營面臨較大困難,這也使得部分意圖進入養老產業的資本望而畏怯,造成了養老產業發展較為滯后的局面。

(二)養老設施區域分布不均,資源利用率較低

依據中國民政統計年鑒中對各地區老齡事業單位數的統計可以發現,區域養老設施分配不均衡現象較為嚴重(表1)。老齡事業單位的區域發展分布缺乏國家統一的宏觀調控。以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7%的新疆、兩地為例,二者均屬于西部經濟較為落后地區,同時人口老齡化程度也較為相近,但老齡事業單位的分布卻存在著明顯差距。新疆老齡事業單位數為236個,在全國位于首位;而的老齡事業單位卻僅有兩家。此外,人口老齡化最為嚴重的重慶市,其老齡事業單位也僅有36家。區域之間養老設施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巨大不匹配,一方面會造成部分地區養老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大量閑置現象;另一方面,確實存在巨大養老需求的地區,又會因為缺乏資源從而阻礙了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日本養老產業發展的經驗借鑒

2011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其國家總人口的23.39%,居世界第一。作為亞洲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日本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非常嚴重,但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影響下,日本的養老服務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居世界一流水平。在龐大的老年人口市場的吸引下,日本逐漸形成了政府、企業、非盈利組織的養老設施為核心,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務、福利器械用品、化生活服務等并存的養老產業格局。

首先,在養老設施的建設上,除政府外,企業和非盈利組織均可以建設養老設施。但其區別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只是基本保障;非盈利組織則主要針對一些無收入來源的、有認知障礙等的特殊群體;而企業則是依據中等收入及以上階層的老人對生活品質等的要求建立的商業化養老設施。同時,依照老年人所需的服務類型,日本將養老設施分為短期居住型、長期居住型、療養型、健康恢復型等多種類別,以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并頒布《老人福祉法》規定,65歲以上老人可使用社會醫療保險入住養老設施。

其次,日本也將與養老相關的部門產業定位未來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搶占先機,參與國際競爭。2010年,日本將“醫療和看護產業”劃歸為國家戰略項目,并將針對居家養老的“上門看護”服務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以世界各地的中高端客戶為目標群體,重點投資發展跨國醫療服務,放寬“醫療簽證”,在機場周邊開設24小時醫療機構,為周邊國家人事赴日體檢提供便利。在老年房產行業,日本重點發展兩類房產,一類是環境優美、配套以醫療、生活、娛樂等設施的休閑療養型地產;另一類是為方便高齡人群使用的,配有一些列看護設備、無障礙設施及安全警報裝置等的看護型地產,這兩類項目都圍繞著老年人的切實需求,獨具養老特色。此外,日本旅游業也將老年人口列為重要客戶群體,為老年人設計了專門的旅游項目、商業項目等,以滿足老年人的精神化需求。

四、我國區域養老產業發展模式探究

由于我國各地區人口老年化程度有所不同、經濟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而在面對養老問題上,應根據不同地區特點,采取不同的養老產業發展策略。

在以廣東為典型代表的經濟較為發達,但人口老年程度并不顯著的地區,養老產業的發展雖不是迫在眉睫,但也需未雨綢繆,做好未來大量老年人口出現的準備。這些地區應充分發揮其先進的科研優勢,加大對老年看護設備、復健用品、高端生活用品等的研發力度,走科技化養老產業之路。同時,還應遵循政府的積極引導,完善養老體制改革,堅持養老產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一方面能為積極應對未來人口的老齡化,另一方面也能為廣東省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在、新疆、青海等漸老未富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并不顯著,經濟也較為落后。這些地區的養老產業發展應以基本的養老服務設施為基礎并配套以養老醫療服務等。由于地處西部少數民族積聚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國家財政的支持是這些地區發展養老產業的基本保障。同時這些地區均處于較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也較為落后。因而政府在建設基本養老設施的同時也應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支持力度,促進醫療衛生改革,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的職能,在幫助這類地區建設老年基礎服務設施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同時,注重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老年人口的需求為前提,合理建設,兼顧公平,提高養老設施的實際利用率。

在湖南、四川、重慶等未富先老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十分嚴重,經濟發展并不十分發達。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些地區的居民生活較為安逸,人口壽命較長,因而老齡化嚴重。同時由于地處中部,經濟發展制約因素較多,造成了較為落后的局面。但由于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單純依靠政府投資的養老設施難以滿足不斷增多的老年人口需求。因而以政府為主導,鼓勵多種資本進入的養老產業發展模式是這些地區的首選。政府制定政策、法規等,一方面鼓勵進入養老產業的民間資本,為其提供優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對這些養老產業的發展做出合理規范,引導資本的合理運營,實現良好的市場化運作。

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正逐步加深,同時經濟也在逐步增長。這些地區代表了我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政府對于這些地區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已日漸完善,醫療衛生條件也基本滿足居民要求,但巨大的老年消費需求仍得不到滿足,主要體現為個性化的養老服務、老年精神需求等。在此局面下,發展以不同老年消費群體為對象的多元化養老產業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些地區在發展養老產業時,首先應完善基本的養老設施建設以滿足大部分老年人口的養老需求,同時還應以不同收入的老年消費人口為對象,為其提供特殊養老需求。如建設配有醫療、娛樂等為一體的老年公寓,提供社區上門養老服務,開發老年旅游項目,設計以老年人為主體的金融理財產品等,以滿足新時期老年人群不斷上升的精神生活需求。

參考獻:

[1]杜鵬,翟振武,陳衛.中國人口老齡化百年發展趨勢[J].人口研究,2005(6)

[2]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R].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

[3]田香蘭.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的比較研究――以日本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4]王土貴.廣東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11(8)

[5]王娜.人口老齡化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分析[J].發展論壇,2014(3)

[6]李余,詹懿.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的實證關系研究―以四川為例[J].統計與決策,2013(11)

篇6

當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七及以上或者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百分之十以上時,標志著國家進入老齡化。近年來,中國人口在年齡結構上逐步發生變化,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我國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開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在本世紀中老齡人口所占比例增高趨勢迅猛,人口老齡化日益顯現,在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數據為,我國六十歲以上的人口數高達一億七千多萬,占總人口數的13.26%,標志著我國如今已進入老齡化的高峰期。并且經專家研究表明,倘若不采取有效的政策進行抑制,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會愈演愈烈,變成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對于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都產生巨大影響。在我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發展引起專家學者的巨大關注,其解決政策在學術界產生巨大的爭議,并且如今人口老齡化問題被和人口發展策略放在一起討論,認為人口老齡化即將成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與社會經濟體制相矛盾,對社會的發展帶來挑戰。

2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形成原因

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產生有許多方面的原因,對于我國來說,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對于人口老齡化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一點與眾多發達國家和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是不相同的。由于新生兒的出生率在政策實行的短期時間內大幅度下降,導致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迅速生成,這點和發達國家由于人口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同時較低導致的緩慢形成的人口老齡化是不同的,由于人口老齡化問題來勢洶洶中國面對的問題就更加嚴峻。隨著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國的少兒群體人數相對較少并且增長緩慢,從70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以來,我國就一直保持著這種低生育率。

然而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條件更好了,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條件進行養老,使老年人的平均壽命大大提高,并且隨著醫療水平迅速提高,國家大量引進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新型高效的針對性醫療藥品也不斷地開發,為老年人生病的治療和康復進行保障,導致死亡率大大下降。諸多因素導致了我國老齡人口的人數不減少反而增加,同時面對的是低生育率,青壯年的人口數由于低新生兒率的影響逐漸減少,結合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產生巨大的變化,呈現的便是我國老年人口的比重大大升高,出現了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上升,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日趨嚴峻。

3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本身并非是問題,這只是一種社會人口比例的動態變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經的狀況,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狀態。然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在逐步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將會給社會帶來相應的問題,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源是老齡人口數量的龐大以及所占比例的較高,這對于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穩定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3.1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

在社會中,主要勞動力無疑是青壯年群體,老年人是社會的一個幫助對象,由于身體條件的約束,老年人對于社會經濟的創造較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會的供養。由于中國老齡化趨勢發展迅速,社會財富的創造不能滿足對老年人的供給,對老年人撫養金的巨大額度的支付給所占較小比例的年輕人帶來巨大壓力,社會的現代化建設跟不上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經濟發展仍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不能夠滿足對老年人的撫養需求,造成地方財政赤字,導致經濟危機。實際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決定老齡化帶來的壓力對于社會的影響,必須與經濟基礎相考慮,具有充裕的社會經濟資源,則對于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壓力社會可以輕松面對。然而我國并不具備足夠的經濟條件,因此即使老齡化程度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仍要面臨遠遠大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壓力。據研究表明,以AECI指數來對老齡化經濟壓力進行判斷的話,中國以2.4的指數遠高于按美國的-5.1,并且經專家學者研究,我國在未來40年會達到老齡化經濟壓力的高峰,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空前的壓力。

3.2 人口老齡化對政治的影響

老年人口數量以及所占比例的變化對于國家的政治和制度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首先國家的政策對于不同年齡層的群體之間的利益會產生巨大沖突。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導致老年群體在我國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高,導致的影響越來越大,在政黨等政治力量之間的政治勢力爭奪戰中,老年群體成為了爭取的對象。由于社會政治民主化的進步,老年人對于政治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其參政意識也隨之不斷地增強,這導致老年人參加政治事務成為政治團體中的一部分具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導致政治團隊中的年齡群體有了重新的格局,因此對于老年人群體的利益有了更多的爭取力量和機會,對于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結構都有很大的影響,有可能以犧牲未來幾代人的發展潛力作為求得政治上穩定的代價,給社會的政治穩定和公共安全帶來威脅。

3.3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全球的資源緊張和社會經濟的震蕩都對人口老齡化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帶來了更大的推動作用,導致其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不斷被放大。城市化的進程使我國農村的勞動力不斷地聚集到城市以謀求更多的工作機會和發展,這對于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城市青壯年勞動力的缺乏帶來了一定的彌補,然而這對于農村中青壯年勞動力無疑是巨大的打擊,農村中生產力極度匱乏,呈現的是極其低下的經濟收入狀況,農村老年人由于生產能力和生產技能的缺乏在生產過程中獲得的收入極其微薄,并且農村中社會保障金的發放也有一定的難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數過大,老年人撫養金常常得不到足夠的保障,并且農村人口社保額較少,在面對如今嚴重的“空巢”狀況,農村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3.4 人口老齡化對文化的影響

自古以來,中國人傳統是以孝為先,重孝道,在傳統文化中具有濃重的尊老成分。在傳統社會中,“孝”體現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成為中國家庭關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核心部分,贍養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對父母多年來的養育之恩的報答。然而人口老齡化的情況導致我國在養老方面上從“用心”的重視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錢”的行為模式,老年人和他們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觀念中贍養父母的思想,子女們將金錢上的供養和幫助作為了贍養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間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聯系僅在于金錢供養或是幫助照看孩子,導致我國數千年來的“孝道”的意義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家庭的經濟資源相掛鉤。

目前社會中對于老年人的看法存在著嚴重的歧視,對于老年人的生存意義有了越來越偏激的看法,認為老年人的需求只是生存,對于老年人情感上的投入十分吝嗇,子女對于探望老人這一基本的家庭交往都往往難以做到,甚至需要通過法律的規定來加以規范,甚至由于老年人給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子女對老人產生厭惡感,出現了漠視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現象的發生,導致“孝道”的嚴重缺失,對于我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沖擊。

4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公共政策視角

人口老齡化狀況的出現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發展現象,當這種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發展太過猛烈到達一定階段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需要社會對于這種變化做出及時和有效的反應,采取適當的政策和方法來適應這種變化并對自身進行相應的調整。然而我國現有的社會制度和政策體系不能適應當前老齡化社會的發展所需,導致了一系列上述老齡化問題的發生。因此必須對公共政策進行相應的調節,來有效地應對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給社會所帶來的問題。

4.1 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調整

我國實施的計劃生育等人口政策對于我國人口的調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時期的中國國情中,因此人們也習慣性地認為老齡化問題的解決應該依靠人口政策的進一步調整,來面對新的人口年齡層次分配情況。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行帶來的人口發展狀況問題需要認真對待,采取相應的調整來面對老齡化的問題,然而人口老齡化不僅僅是生育政策的影響,還有人類壽命自身的延長方面的因素,僅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變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應該調整或者重構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來進行當前社會年齡結構和現有政策制度之間的協調工作。

4.2 不只調整對于老年人的政策

人口老齡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問題,是整個社會在經濟、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協調的問題,并非僅僅通過對老年人的政策的調整就可以解決的。人生在各個年齡段的狀態都是相互聯系的,必須從各個階段著手對人口年齡結構進行調整才能夠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帶來的影響。人的晚年的生活能力和其早年的狀態和繼續是息息相關的,必須讓青年一代們開始重視起健康方面,并且在社會生活和自身行為上進行相應的改變,注重經濟條件的創造,有所積蓄,為老年時期做好儲備。

篇7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結構變化的必然結果,具體包含兩層含義:第一,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對于年輕人比例在逐漸上升;第二,我國的老齡化人口結構慢慢呈現老年趨勢,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

(1)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不同的時代對老人的年齡界定的標準是不一樣的。現階段,隨著各國人均壽命的提高,通常把65歲以上的人口界定為老年人口。而人口老齡化的比重是根據老年人口的比重來衡量。

(2)人口學對我國老齡化的詮釋人口老齡化的人口學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以及預期壽命的延長。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是一直保持不變,這些變化的指標反映了人口再生產的轉變。人口年齡結構也受總和生育死亡率以及壽命的影響,其中,總和生育率是最首要的因素,它決定了我國未來人口的發展規模。人口老齡化的另一個方面是死亡率的下降,表現為預期壽命的延長。

(3)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根據聯合國2002年的對世界各國的人口預測中的中國部分以及杜鵬(2005)等人對我國未來人口的發展預測,未來幾十年,我國的人口基數依然龐大,但由于生育率與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增長慣性將減弱,預計2026年,我國人口總量將達到峰值。

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構建

20世紀90年代,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步入改革時期,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實現企業福利向社會養老保險轉變,養老保險管理由政府機構專門負責;二是由現收現付的單一模型向現收現付制與基金制相結合的統賬模式轉變;三是延伸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將非有企業的員工入養老保險制度中。

(1)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構建1984年,在我國政府與勞動部門的推動下,全國上下積極的進行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的試點工作,為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拉開了序幕。199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對國有企業員工的養老保險進行了統一的改革措施,結束了多年來養老保險制度混亂的局面,對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有重要作用。

(2)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影響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原有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又由于我國城鎮養老保險改革的進程,人口老齡化也將給改革后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帶來重要的影響,主要包含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依據我國現行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養老保險金有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組成。在沒任何影響的條件下,人口老齡化繳費比例將大幅上升,但是,企業與員工對上繳的養老保險費用的承受程度是有限制的,一旦繳費率高于上限比例時,則贍養率的上升表明養老保險工資替代率將下調。

(3)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對策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我國需要不斷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盡可能地將員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此同時,還要加快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發展,為員工帶來多方位的養老保障。首先,養老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需要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這也是城鎮養老保險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我們首要保證養老制度的制定是合理的,是企業與員工能承受的繳費標準;其次健全養老制度的法律法規,對惡意逃費欠費的企業要依法著重處理;最后要提高養老保險金的統籌層次。

三: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含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滿足人們的需要,特別是各國貧困者的必需生活需求;第二,由于環境的限度,很難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后代的需求。

(1)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與公共養老保險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退休養老保險體系。現階段,這種體系已經成為國際上主要的養老保險模式,而商業養老保險在這一體系中越來越受重視。商業養老保險即是個人在自愿基礎上在保險公司購買商業養老計劃,這種計劃對于個人和社會都有獨特的優勢。政府的調控作用對發展個人商業保險有極其重要作用,主要包含如下內容:第一,根據國家各方面的發展規劃,適度調整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在養老保險體系中的比例,提高養老金的替代率;第二,凈化投資環境,調控資本市場,豐富金融投資工具,創造一個良好的資金運用的社會環境;第三,政府應大力支持稅收上的優惠政策。

篇8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養老模式

一、背景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當今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更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老齡人口作為人口中的“弱勢群體”,隨著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壯大。早在1982年,標志著“理解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人口老齡化國際會議”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舉行。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已經成為全球性的一種趨勢,作為人口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我國當然也不例外。

按照國際通行的老齡社會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數比例達到7%,就進入老齡化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執法檢查報告的數字表明,截至2011年11月1日,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為1.19億,占總人口的8.87%。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2011年作為我國“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都進入了新的起點。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我們面臨著諸多人口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我國對人口問題提出以下幾個重點:大力提高人口出生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強未成年人保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已經為全國人民關注,甚至為全世界所矚目。

自成立以來,社會經濟都在穩步向前發展,而伴隨其中的人口問題也日漸明顯和突出。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在全區24706321的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868157人,占常住人口的7.5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上升2.21個百分點。正如自治區老齡工作委員會主任李佳指出,“已進入了老齡化加速發展的階段,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增強加快老齡事業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著眼富民強區、促進和諧、維護穩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將老齡事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人口老齡化水平相適應,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讓廣大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二、呼和浩特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呼和浩特市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首府,全區各族人民高度聚居,在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的各個層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少數民族的人口戰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全區其他盟市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積極榜樣,呼和浩特市更是首當其沖。通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作為標準時點,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為286.66萬人,在全區12個盟市中居第3位。2000-2010年10間,呼和浩特市人口凈增加42.87萬人,增長17.59%,年均增長1.63%。比較上次人口普查,呼和浩特市1990-2000年的10年間,人口凈增加52.63萬人,增長27.53%,年均增長2.38%。兩個十年相比,后一個十年比前一個十年人口凈增長減少了9.76萬人。然而,在2011年常住人口286.66萬人中,65歲及以上人口有21.90萬, 占全市總人口的7.64%,這表明全市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本次人口普查結果與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結果相比,65歲以上的老人增加了6.63萬人,這是由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人口出生高峰期,這部分人即將進入老年,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口老齡化呈繼續發展態勢。而相對于老齡人口,0-14歲兒童比10年前少了7.53萬人,這表明,近10年來呼市地區執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是比較好的,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普查資料顯示,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這4個城區的人口占全區常住人口的69.1%,而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土默特左旗這5個地區的人口僅占全區人口的30.9%。這說明,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人口壓力較大,而旗縣地區地廣人稀,全市整個人口呈現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狀態。由此可以推斷,中心城區老齡人口明顯多于五縣一旗地區。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經濟發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高于旗縣,針對老年人的醫療條件等場所和設施不管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遠高于旗縣。“呼和浩特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174元,比上年增長12.4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746元,比上年增長12.1% ,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3938 人,發放低保資金24717萬元;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4946人,發放低保資金9246萬元。通過這一組數據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純收入的3倍多,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卻其本持平,基于城區人口是旗縣人口的3倍之多這一人口情況,可見旗縣人民生活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人口。況且在旗縣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大多數是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這部分人群多為孤寡、貧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經濟條件及身體條件的雙重制約。

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官員吳玉韶表示,未來5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將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等趨勢。到2015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數的16.7%;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占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0%。此外,城鄉空巢家庭將超過一半,部分大中城市達到七成,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老年人照料問題日益突出。人口老齡化與養老問題是全國乃至全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養老產業的發展事關數以億計老人的晚年生活,因此,研究內蒙古地區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探索符合內蒙古地區的養老模式、發展老齡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大眾思想觀念的改變,人們的養老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相應的養老模式也在隨之發生變化。在呼和浩特地區,現在的養老模式主要分為居家養老模式與社會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模式一直都是中國人首選的養老模式,“養兒防老”、“坐享天年”這種思想一直都存在,但隨著城市化和人員社會流動的加快、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造成的少子化,導致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養老院等各種“社會養老”模式也逐步發展起來。在呼市主體城區,養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民間一般養老機構與現代化老人公寓、文化型養老機構和養老型醫院等多種養老形式為輔的方式完善老年人的生活。截至2011年6月,呼和浩特市共有敬老院42所,并且2011年計劃在5個農業旗縣新建敬老院10所、改擴建7所。在五縣一旗地區,多采用農村養老模式,即以家庭為基礎和主體,輔之以集體供養、群眾幫助和國家救濟的養老模式。但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內蒙古90%以上農村牧區人口的老年保障幾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近年來,國家倡導社會福利社會化,增加了對社會養老事業的投入,但仍然存在著居家養老水平低,社區養老功能不全,養老機構床位數不足,養老服務覆蓋面狹窄,社會化程度低等問題。以養老機構床位數為例,發達國家每千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為50-70張。而據民政部門統計,呼和浩特市現有養老服務機構23家(不包括農村敬老院),床位數4064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12張,這與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30張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且呼和浩特市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對象以傳統的社會救助對象,失能、半失能老人和低收入老年人為主,難以滿足各個層次老年人的多種養老需求。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養老行業屬于投資大、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的微利行業,民間資本參與意愿不強。民辦養老機構普遍存在設施簡陋、功能單一的問題。

三、總結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實現了新農保等養老制度從無到有、覆蓋范圍從小到大、保障水平從低到高,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在未富先老、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的情況下,邁入老齡化社會的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存在著多方面問題等待破局和完善。呼和浩特市作為的首府以及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在養老模式選擇上應綜合考慮其經濟實力、人力資源、文化傳統及親情、空間、服務和需求等因素,強化政府責任,加大財政投入,積極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國成唯一老年人口超1億國家直面老齡化社會挑戰[EB/OL]. 內蒙古人口網,2011-08-29.

[2]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公室網, 2011-5-16.

[3]呼和浩特市第6次人口普查現狀,每戶平均不足3人[N].內蒙古日報,2011-06-13.

[4]呼和浩特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5]未來五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EB/OL].內蒙古人口網,2011-03-02.

[6]內蒙古人口老齡化趨勢分析與養老模式的政策研究[EB/OL].內蒙古人口網.2010-07-08.

篇9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185-02

21世紀以來,房地產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地位愈加凸顯,它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要求。因此,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程度直接關系到中國的城市化建設是否是可持續的,從而影響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等多方面的可持續性發展。在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口老齡化趨勢也更加明顯,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不僅是數量增多的問題,還存在一系列因為數量增多和老年人口自身變化引起的其他問題。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趨勢

1.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據統計,2006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3.28%,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9.18%[1]。按照國際標準,中國人口已經達到老齡化水平。與此同時,中國人口老齡化還存在著與西方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所未有的一些問題。諸如,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特別快,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增加到14%,法國經過了115年,瑞典經過了85年,德國、美國經過了50年左右,而中國不到30年就達到這個水平[2];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未富先老”特點,特別是在農村地區,2005年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為3 255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很難承受老年人口增多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壓力;此外,中國養老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在大多數的農村地區,家庭養老仍然是廣大農民的主要養老形式。

2.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

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的預期壽命延長及人口的遷移是影響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主要因素。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生育率和死亡率都會最終達到低水平的均衡發展,人們的預期壽命會持續增加,人口遷移發生的可能性也將更大,所以人口老齡化將越來越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各方面。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1990年5.57%;2000年6.96%;2003年10%[3]。到2010年,中國的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1.71億,房地產業的發展能否滿足這么龐大的特殊人群的需要是衡量它是否可持續發展的標準之一。

二、人口老齡化對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要滿足當代人對房地產業的各種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后代人的生產生活創造必要的空間發展條件[4]。英國學者韋克斯在研究老年人口問題時曾概括地指出,現代老年人問題主要是基于老年人在以下幾個方面發生顯著變化而造成的:經濟來源所得方面的變化;社會角色與人際關系方面的變化;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變化;身體健康方面的變化。正是因為這些方面的變化使得老年人口群體對房地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老年人口增多導致老年扶養比上升將會影響到整個人口的經濟承受能力等。

1.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與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消費是生產的目的,也是生產的動力,所以,房地產業發展的動力來自于人們對它的消費。同時,房地產的消費不同與其他普通生活資料消費,它需要消費者具有相當實力的經濟收入水平。由于老年人口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的收入會受到體力下降等因素影響,再加上退休收入減少,這樣以來,老年人口群體中有購買房屋能力的人比較少;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中也有一些在年輕時已有房屋,不需要再購買房。總之,老年人口都不能成為推動房地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房地產業別是商品房的發展速度會受到更為明顯的影響。

2.老年扶養比上升與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老年扶養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它是從經濟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會后果的指標之一。人口老齡化是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斷加大的動態過程,老年人口逐漸增多,而生育率保持不變或降低,就必然會使得老年撫養比上升。人口年齡結構預測表明,我國老年扶養系數從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為12.9%,1999年為13.5%,2010年為17.4%,2030年為37%,2050年則進一步上升為47.5%[5]。老年扶養比上升,老年人口增多,則贍養費用也增多,勞動力成本就大大提高了。而且,老年人口是退出勞動年齡的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則越來越遠離勞動,成為純被扶養人口[6]。

3.老年人口身體素質、心理需求變化與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勞動力資源是推動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口老齡化加重使得勞動力的供給減少,也使得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年齡上升,老年勞動人口規模變大。從人的生理功能角度來看,人的身體素質到一定年齡后就隨著年齡的上升而降低,所以,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勞動年齡人口的整體身體素質有下降趨勢,從而不能更好地創造房地產發展的人口環境。

在人的老年時期,生理與心理等方面與中青年時期有很大差異,在住的方面,他們希望能滿足安全性和私密性的基本要求,同時,人口老齡化中的高齡化現象突出,高齡老年人更多的身體行動不便者,所以,房地產在開發時需要不斷考慮到滿足老年人需要而進行的對住宅房基礎設施和功能改善的建設,而基礎設施和功能改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投入,一些企業考慮到眼前利益就可能忽視此類建設,這樣房地產業的供給就難以滿足廣大老年人群的住房需要,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將無從談起。

4.農村勞動力轉移受到限制影響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房地產業我們雖然把它定性為第三產業,實際上和其直接相關的建筑屬于第二產業,其職工中有相當大部分是屬于從事體力和重體力勞動。雖然現在許多工地逐步在實施機械化,但在施工過程中體力勞動仍是一個比重相當大的工作。從目前的建筑工地來看,很多工地,除少數的管理人員是建筑公司的職工外,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農村的民工。不少人認為,農村可以為城市建設提供無限的剩余勞動力,實際上,情況并非如此,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一些局部農村也已經存在著勞動力不足的現象。比如,四川家戶土地休耕、拋荒原因中勞動力不足的占36.5%;將土地租供或送人原因中勞動力不足的占60.8%[7]。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一方面表現在:老年人口增多,需要更多年輕人照顧,年輕勞動力進城的可能性降低;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造成勞動人口比例下降和勞動人口年齡偏高,使得勞動力的轉移受到限制。這樣以來,房地產業開發所需要的勞動力逐漸稀缺,開發成本則相應提高,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受到影響。

三、小結及建議

人口老齡化中的老年人口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但卻不是孤立的群體,老年人是社會、家庭的重要成員,所以他們的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影響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人口老齡化對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更多的是間接的、長遠的,甚至在目前是微不足道的,但從長遠來看,通過采取一些措施一方面可以讓老年人口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另一方面還能解決人口老齡化中“老有所居,老有所樂”問題和房地產業供需矛盾等問題。

1.加大老年公寓等其他老年服務機構的建設。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與人口轉型和社會轉型同步發生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重的同時,家庭規模在減小,傳統的養老方式受到挑戰,家庭養老壓力加大,因此,有人認為應當放寬計劃生育政策來緩解家庭的養老負擔,這樣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卻會產生更大的人口壓力,加重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形成惡性循環;我們應當把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單一模式,這就需要建設相應的養老設施保障社會養老得到推行與支持。

2.加大房地產業中的技術創新與應用。目前,我國房地產業的技術含量較低,缺乏先進的設備、技術,許多建設行業仍停留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只有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才能建設功能齊全、設計人性化的房地產業,才能充分滿足人口老齡化中不斷增多的老年人口群體的特殊需要。

3.提高年輕年齡段的人口文化素質。老年人的文化素質直接決定著老年人口的就業、經濟收入、經濟生活來源和供養狀況,并間接影響到他們的身體健康和文化生活狀況。受低水平的歷史發展和教育發展制約,現階段的老年人口整體文化水平是比較低的,再加上老年人對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低,所以提高現階段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質難度較大,但應重視提高年輕年齡段人口的文化素質,為他們將來的老年生活打下良好基礎,最終才能對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2] 蔡,顧寶昌.人口轉變的社會經濟后果[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70.

[3]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中國人口年鑒》編輯部.中國人口年鑒[M].北京:經濟出版社,1991.

[4] 鄭應亨,歐小莉.人口與我國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J].重慶大學學報,2005,(1).

[5] 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275.

[6] 田雪原,等.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7] 西部人民的生活――中國西部省份社會與經濟發展監測研究數據報告[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8]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中國老年人口文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89.

Brief View on Population Ag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TANG Kang-fen, XU Gai-ling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Chengdu 610071,China)

篇10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金融市場

1、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現狀與預測

人口老齡化是指社會中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增加使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1999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0%以上,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1年底達到13.7%,占全球老年人口近24%。

預計到2014年年底,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2億,2026年將達3億,2037年超過4億,2051年達到最大值4.37億,之后將一直維持在3、4億的規模。到2100年總量仍高達3.18億,占總人口的31.09%。老齡化問題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我國的社會生活以及經濟生活帶來顯著影響。人口老齡化也將影響金融市場的發展。隨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增加,社會的總消費與總支出會發生重大變化,人們對資金以及證券的支配方式將不同于以往,因此,人口老齡化會對金融體系產生消極與積極的影響。

2人口老齡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2.1消極影響

2.1.1儲蓄角度

根據生命周期儲蓄理論,人口增長初期,社會年輕人口較多,高生產力帶來高額財富,可用于儲蓄的資金充足,社會凈儲蓄為正值;隨著年輕人口年齡增長,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人口老齡化現象隨之產生,一方面年輕人口減少造成社會中可儲蓄的資金顯著減少,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巨大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減少總儲蓄金,甚至使社會凈儲蓄接近于零。

另外,從家庭角度來說,老年人口越多,家庭養老負擔越重,家庭資產配置將發生變化,其中用于老年人日常消費、醫療保健等的支出會顯著增多,從而減少商業銀行中的儲蓄金。從社會角度來講,對社會養老保險以及醫療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擔心使得現階段家庭和個人選擇將更多的資金用于儲蓄,而當人口老齡化階段到來時,為維持老年人日常消費支出,大量儲蓄資金將從金融機構抽離,造成金融機構資金短缺,周轉困難,從而影響企業的融資與擴大再生產,減緩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

2.1.2投資角度

首先,對于行業發展來說,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00年,我國人口期望壽命從68.55歲上升到71.40歲,2010年上升為74.83歲。可看出我國人口的期望壽命不斷提高,家庭數量減少速度不斷放緩,房地產需求量攀升。另外,房地產作為保值增值效果較好的投資方式之一,受到了眾多個人以及企業投資者的青睞,也使得房地產行業迅猛發展。然而,近年來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年輕人口的數量卻在下降。2008年我國年滿18周歲的人口有2800萬人,2012年下降到1800萬,新增年輕人口減少了1000萬;預計到2013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億人,遠超世界其他國家。這對房地產行業來說是個極大的危機,住房需求將出現不可逆轉的下降。一旦房地產行業出現疲軟態勢,房地產投資個人以及企業將面臨巨大損失,銀行的呆賬、壞賬將增加,與之相關的房地產信貸融資、房地產保險、房地產證券、房地產信托等眾多金融業務將陷入危機,從而對整個金融體系帶來巨大沖擊,阻礙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其次,對家庭與個人來說,根據生命周期投資理論,個人財富由金融資產以及人力資本價值構成,當人力資本價值較高時,購買金融風險資產的行為會增加,而當人力資本價值下降時,人們會主動減少高風險金融財富的持有。未來老年人口數量增加及年輕人口數量相對減少會降低年輕家庭數量,即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本財富下降,高風險的股票、基金等金融資產的持有率會下降,這將不利于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2.2積極影響

2.2.1個人理財。人口老齡化影響著個人和家庭的理財方式。目前我國政府為老年人提供政府養老保險,但這部分資金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了應對老年人所需的各項生活支出,人們希望通過購買適當的理財產品緩解壓力。隨著金融產品多元化的發展,人們傾向于將儲蓄資金分別投資于不同的理財產品上以分散風險,獲得最大收益。這不僅會為老年人提供便捷且高收益的養老保障,同時促進年金市場、保險行業的發展,有利于銀行開展相關理財產品與理財服務,為金融創新也提供了機會。另外,與其他投資產品相比,債券安全性高、收益較為穩定,符合老年人對資金的需求,債券到期償還本金更可滿足老年時期較大開支的要求,因此,債券市場將會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中較快發展。

2.2.2行業發展。人口老齡化將大大促進契約型儲蓄機構發展。契約型儲蓄機構包括各種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公司,以合約方式定期定量從持約人手中收取資金,再按合約規定向持約人提供保險服務和養老金。通過對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分析可知,老年人期望在低風險的前提下獲取較高收益。與商業銀行、儲蓄銀行等存款型金融機構相比,契約型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動性較差,但能提供較低風險和較高收益,同時有助于個體在進入老年前做好養老金的規劃,避免沖動消費。因此,契約型儲蓄機構在未來發展空間較大。

3、結語

有效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將促進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平穩發展。開發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創新型金融產品可為金融機構帶來利益,優化老年人資產配置。金融市場制度不完善導致民眾在非銀行類金融市場中投資較少,而人口老齡化會加劇這一現象,因此在此過程中應加大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提升投資者的信心。

對金融市場而言,人口老齡化既可能是一次挑戰,也可能是一次機遇,把握好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時為可能發生的變化做好準備,才能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杜本峰.人口老齡化與金融市場[J].經濟學動態,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