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形勢范文

時間:2023-12-13 17:09: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本市場形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資本市場形勢

篇1

一、抵押法律關系分析

《物權法》第179條規定: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財產的占有,將該財產抵押給債權人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該財產優先受償。前款規定的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抵押人,債權人為抵押權人,提供擔保的財產為抵押財產。仔細分析該條內容,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抵押包含兩種基本的法律關系,即債的法律關系和擔保法律關系,其中債的法律關系是主合同,擔保法律關系是從合同,即擔保合同的效力從屬于主合同。抵押權的成立以債權的成立并生效為前提條件,只有主債權成立并生效,抵押權才能成立并生效。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就無效。

第二,《物權法》未對“債”的類型作出限制。根據民法的基本理論,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對于抵押擔保的債的類型,《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條規定:當事人對由民事關系產生的債權,在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以擔保法規定的方式設定擔保的,可以認定為有效。王利明教授認為:對各種合同產生之債,甚至非合同之債,只要是合法產生并已生效的,都應當允許當事人通過設定抵押進行擔保,法律上沒有必要對此進行限制。可見,債不僅指借款法律關系,只要符合債的特征,均可以設定抵押。

第三,債權人和抵押權人具有同一性。即使是最高額抵押和債權發生前的抵押也不例外,雖然這兩種抵押設立時實際債權尚未產生,但當實際債權產生時抵押權人必須與債權人吻合才符合擔保法的原理。

上述抵押法律關系的分析是登記機構在辦理抵押登記時需把握的基礎和原則,不管債權的形式如何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在辦理抵押時其法律關系都要符合上述特征。以下本文將針對一些新型主體申請抵押登記的特殊性問題予以分析。

二、一些新型主體申請抵押登記時需注意審查的相關問題

1.信托公司

根據我國《信托法》第2條的規定: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由此可見,信托公司辦理信托業務時申請辦理的抵押登記涉及到以下幾種法律關系:委托人和信托公司之間的信托關系,信托公司和債務人之間的債權法律關系,抵押擔保法律關系。

信托和最大的區別在于受托人能否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管理和處分。在法律關系中,人只能以被人從事民事法律行為,而在信托法律關系中,受托人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受托人在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對財產進行管理和處分的過程中均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的。因此,在辦理信托公司申請的抵押登記時,應當將抵押權人登記為信托公司,而非委托人。

另根據《信托公司管理辦法》第7條:設立信托公司,應當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并領取金融許可證。未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信托業務,任何經營單位不得在其名稱中使用“信托公司”字樣(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20條:信托公司固有業務項下可以開展存放同業、拆放同業、貸款、租賃、投資等業務。投資業務限定為金融類公司股權投資、金融產品投資和自用固定資產投資。

根據上述規定,在辦理抵押登記時需注意審查信托公司是否有金融許可證以保證主體的適格性。

2.基金管理人

根據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第2條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開或者非公開募集資金設立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基金),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為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進行證券投資活動。基金法律關系中涉及三方主體,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負責發行并按照基金契約的約定,以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為出發點進行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基金托管人承擔為基金持有人保管基金資產的職責,基金持有人則通過購買基金,委托給基金管理人管理、運作,是基金的委托人和受益人。

基金發行分為公募和私募。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的,向不特定投資者公開發行的證券投資基金。公募基金的投資對象限于上市交易的股票、債券等證券,一般不會涉及抵押登記。私募是相對于公募而言,是一種非公開宣傳的,私下向特定投資人募集資金進行的一種集合投資,由于其投資渠道相對寬泛,基金管理人為盡到勤勉、審慎管理和處分基金財產的義務要求投資對象提供擔保,這時就會涉及到辦理抵押登記。

基金法律關系的實質是信托關系,其不同于關系,雖然實際的出資人為基金份額持有人,但其在申購基金財產時即喪失了對該基金財產名義上的所有權,即該基金財產名義上的所有權從基金份額持有人轉移到了基金管理人,如將基金份額持有人登記為抵押權人則違背了債權人和抵押權人的同一性原理。基金托管人的職責主要是監督和規范基金財產的管理和運用,防止基金管理人侵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其并不享有對基金財產名義上或者實質上的所有權,因此,基金托管人也不是適格的抵押權人。因此,基金管理人作為基金發行中的抵押權人,既符合《物權法》、《房屋登記辦法》、《基金公司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又符合信托原理、債權人和抵押權人的同一性等相關法理,是適格的抵押權人。登記機構在辦理抵押登記時應將基金管理人登記為抵押權人。

需要注意的是,《基金公司管理辦法》第11條規定: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證券投資基金活動實施監督管理。第12條規定:基金管理人由依法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擔任。擔任基金管理人,應當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準。第46條規定:投資人繳納認購的基金份額的款項時,基金合同成立;基金管理人依照本法第44條的規定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辦理基金備案手續,基金合同生效。第119條規定:非公開募集基金募集完畢,經注冊、登記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分別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或者基金行業協會備案。

可見,發行基金監管部門是證監會,登記機構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對基金合同的合法性進行實質審查。但是為確保基礎法律關系的合法性以及基金合同已成立,在辦理基金管理人申請辦理的抵押登記時,要注意審查基金管理人是否有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核準成立的文件以及基金合同已在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備案的證明材料,以避免由于基礎法律關系無效而導致抵押登記被法院撤銷的行政風險。

3.全體債券持有人

根據《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第3條規定:申請發行公司債券,應當符合《證券法》、《公司法》和本辦法規定的條件,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核準。第23條規定:公司應當為債券持有人聘請債券受托管理人,并訂立債券受托管理協議;在債券存續期限內,由債券受托管理人依照協議的約定維護債券持有人的利益。第24條規定:債券受托管理人應當為債券持有人的最大利益行事,不得與債券持有人存在利益沖突。第25條規定:公司為債券設定擔保的,債券受托管理人應當約定擔保財產為信托財產,債券受托管理人應在債券發行前取得擔保的權利證明或其他有關文件,并在擔保期間妥善保管。

公司為發行債券以房產抵押作為擔保申請辦理抵押登記時,債權尚未發生,債權人(債券持有人)尚不確定,但必須辦理抵押登記,此時就涉及到公司發行債券以房產抵押作為擔保時如何判斷抵押權人的問題。本文認為債權是否實際發生并不影響抵押權人和債權人的同一性,全體債券持有人應為抵押權人。債券受托管理人只是根據法律的規定依法維護全體債券持有人的利益,其和全體債券持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法定。因此,債券受托管理人不能越俎代庖,侵犯全體債券持有人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在具體辦理抵押登記時,由于全體債券持有人尚未產生,且是個概括抽象的概念,不可能由其到場辦理,因此,債券受托管理人作為其法定人可以其申請辦理抵押登記。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回復遼寧省國土資源廳的《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為公司債券持有人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有關問題的復函》(國土資廳函〔2010〕803號)也明確:鑒于債權人具有不特定性,公司按照《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有關規定依法聘請債券受托管理人的,在法律沒有禁止性規定以及當事人之間沒有禁止代為辦理抵押登記約定的情形下,公司債券受托管理人可以全體公司債券持有人(抵押權人)申請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另外需要特別審查公司發行債券是否已經通過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核準,以確保基礎法律關系的合法性。

4.典當公司

根據《典當管理辦法》第3條:典當,是指當戶將其動產、財產權利作為當物質押或者將其房地產作為當物抵押給典當行,交付一定比例費用,取得當金,并在約定期限內支付當金利息、償還當金、贖回當物的行為。

這里的典當不同于典權。典當和典權的區別在于:(1)前者是擔保當金的回贖,后者是以使用和收益為內容的用益物權;(2)估價金額在3萬元以上的典當物不適用流質條款,后者適用流質條款,即如果出典人超過期限未贖回典物,典權人可以直接取得典物的所有權;(3)房地產典當不轉移占有,而典權以占有為前提。

典當的設立是為擔保債權的實現,其目的在于債務人不按期償還當金時,典當公司可以獲得優先受償權,其法律關系完全符合抵押法律關系的特征。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金德輝訴佳木斯市永恒典當商行房屋典當案件應如何處理的函復》有所印證,認定雙方的約定僅僅是以“當票”形式簽訂的房屋抵押借款合同,應按照抵押借款合同糾紛處理為宜。

另根據《典當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收到設立典當行或者典當行申請設立分支機構的申請后,設區的市(地)級商務主管部門應當報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審核,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將審核意見和申請材料報送商務部,由商務部批準并頒發《典當經營許可證》。第25條規定:經批準,典當行可以經營下列業務:“……(三)房地產(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房地產或者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在建工程除外)抵押典當業務”。第36條,當物的估價金額及當金數額應當由雙方協商確定。房地產的當金數額經協商不能達成一致的,雙方可以委托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估價金額可以作為確定當金數額的參考。典當期限由雙方約定,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

因此,在辦理典當公司申請辦理的抵押登記時,應收取《典當經營許可證》,并應注意審查房屋典當期限是否未超過6個月,申請辦理的抵押不能是在建工程抵押。

5.融資性擔保公司

融資性擔保是指擔保人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等債權人約定,當被擔保人不履行對債權人負有的融資性債務時,由擔保人依法承擔合同約定的擔保責任的行為。融資性擔保法律關系的實質是反擔保。

所謂反擔保,是指第三人為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擔保時,債務人應第三人的要求為第三人所提供的擔保。其目的是確保第三人追償權的實現。反擔保的成立須具備下列幾個條件:(1)第三人向債權人提供了擔保。因反擔保依附于擔保而存在。因此,只有第三人向債權人提供了擔保,方有權要求債務人提供反擔保,反擔保方能成立;(2)債務人或債務人之外的其他人向第三人提供擔保;(3)只有在第三人為債務人提供保證、抵押或質押擔保時,才能要求債務人向其提供反擔保;(4)須符合法定形式,即反擔保應當采用書面形式,依法需要辦理登記或移交占有的,應當辦理登記或轉交占有手續。

根據《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第8條規定: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及其分支機構,應當經監管部門審查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監管部門批準不得經營融資性擔保業務,不得在名稱中使用融資性擔保字樣(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經批準設立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及其分支機構,由監管部門頒發經營許可證,并憑該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注冊登記。第21條規定:融資性擔保公司不得從事下列活動: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受托發放貸款、受托投資及監管部門規定不得從事的其他活動。

根據以上規定,融資性擔保公司只能在其經營范圍內為債務人提供保證業務后,要求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反擔保時,才能作為抵押權人接受抵押擔保。而不能直接在發放貸款后要求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抵押擔保。因此,登記機構在辦理融資性擔保公司申請辦理抵押登記時,必須是反擔保法律關系,需收取的主合同包括借款人和銀行簽訂的借款合同、借款人和融資性擔保公司簽訂的委托擔保合同、融資性擔保公司和銀行簽訂的保證合同。另,審查抵押權人主體身份證明材料時需注意其是否具有相關監管部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

6.小額貸款公司

小額貸款公司是為促進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創設的可以從事貸款類金融業務的企業。根據銀監會和央行2008年下發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的規定:小額貸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應執行國家金融方針和政策,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開展業務,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擔風險,其合法的經營活動受法律保護,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申請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應向省級政府主管部門提出正式申請,經批準后,到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注冊登記手續并領取營業執照。此外,還應在5個工作日內向當地公安機關、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派出機構和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報送相關資料。小額貸款公司應向注冊地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申領貸款卡。

篇2

關鍵詞:資本 資本市場 創新 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特有的嶄新的概念,與發達國家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有異曲同工之處,其內在基調就是強調技術創新。當前,新興產業的選擇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新一輪經濟、科技制高點的戰略性部署。2010年10月18日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開宗明義地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其區別于一般產業的特征可以歸納為:(1)戰略導向性;(2)綜合創新性;(3)動態演化性;(4)多重聯動性;(5)不確定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創新的方向,又代表產業發展的方向,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資本市場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而言,是個必要條件,作為金融系統的主要部分,包含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天使投資、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場外交易市場等在內的廣義資本市場,其發展直接決定著戰略性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成長速度,只有資本市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機融合在一起,二者才能真正實現良性互動和互利發展。

本文試圖對資本市場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相關研究進行初步的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獻中,國外專家學者對于資本和創新的關系以及資本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的研究起步較早,且進行了許多實證分析,但直接研究資本市場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文獻相對較少。國內學者主要論述資本市場對于國民經濟發展也包括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初步探討了利用資本市場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對策,且多是定性的研究,對于資本市場發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相互關系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

一、國外有關資本市場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研究

國外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是從創新開始的,創新推動產業成長和產業結構變遷,資本市場又是推動創新的關鍵要素。從熊皮特開始,西方學者對創新投以關注的目光,產業成長的一個基本動因就是技術創新,相對于研究資本促進產業發展,西方學者研究資本市場促進創新較為普遍,主要研究集中在幾個方面:資本市場和創新的關系;金融體系促進技術創新的功能;不同形態資本與產業創新的關系。

(一)資本與創新的關系研究

Joseph A. Schumpeter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 現代工業體系只有依靠創新才能建立, 而信貸對于實現創新又是至關重要的, 也就是說, 金融是驅動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的重要力量①。Hicks研究了金融市場和技術創新產業化之間的關系, 認為金融市場的缺乏和不健全會影響科技創新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化②。Howitt and Aghion(1998)認為資本積累速度越快,研發可以獲得的利潤越高,企業研發投入越多;知識積累速度越快,技術進步越快,資本的邊際回報率越高。Zeng(200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資本積累和創新都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二者不可或缺。

(二)金融體系促進技術創新的功能研究

Saint-Paul(1992)提出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助于促進全社會對創新活動的投資,金融發展通過允許經濟主體使用風險較大但生產率水平較高的技術,推動了技術進步。King和Levine(1993)指出,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以通過資產組合來分散和化解創新項目收益性風險。他們以Sehumpeter理論為基礎,提出金融系統通過選擇最有前景的企業和項目、增加信貸資金、提供分散風險工具和披露預期利潤等方式,促進技術創新③。Bencivenga(1995)等分析了二級資本市場交易成本流動性變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Levine(1997)認為金融體系功能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兩個渠道來推動經濟發展。Levine和Louyza(2000)所做的一項研究證實:金融對長期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不在于資本存量。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包含著技術進步④。

(三)不同形態資本與產業創新的關系研究

Carlota Perez(2002)結合人類歷史上出現的5次技術革命,認為科技金融是一種技術經濟范式, 技術革命是經濟發展的引擎, 金融活動是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燃料;技術的創新導致新業態的出現,市場盈利空間迅速上升,風險資本家迅速投資于新技術領域,推動技術成果的快速產業化。Gary Dushnitsky(2006)則研究了風險投資對于創新的意義,指出風險投資對于追求基于公司創新的企業價值意義重大,為創造公司價值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窗口,如同公司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的工具包,獲取新的技術和實踐⑤。H■gskolen(2008)在研究挪威國內資本和創新狀況后,指出挪威的技術研究因為缺少風險資本日漸式微,進而也就不存在技術產業化,可見風險資本是促進高科技公司成長和產業成長的重要力量⑥。Bronwyn H. Hall和Josh Lerner(2009)認為美國風險資本對技術創新和公司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支持了許多成功的公司。同時,也指出風險資本解決方案有許多限制,投資規模和領域有限,要求有廣闊的市場和可供退出的產權交易場所⑦。Donia Trabelsi和Ghasem Shiri(2010)通過實證和比較研究,指出創新活動具有高成本和高風險的特點,需要外部風險資本的介入,通過實證分析指出大公司和小公司面對創新時面臨不同形勢,大公司有更多的內部資金和知識支持創新,小公司和新興企業更需要外部風險資本的支持⑧。

西方學者從不同視角論述了如資本和創新的關系、資本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的功能、不同資本范式對于技術創新的作用等,采用規范分析方法和實證分析方法,得出基本統一的結論:資本市場能夠促進創新,進而是推動經濟增長、產業升級、效率提高的至關重要的力量。

二、國內關于資本市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研究

國內已有的研究文獻,主要關注于:資本市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系及重要意義方面的研究;從資本市場功能角度論述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研究;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實證分析;相關的資本市場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對策研究。

(一)資本市場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重要意義方面的研究

袁天昂(2010)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結合有四點現實意義: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將夯實產業經濟基礎,有效防范金融泡沫。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可以發揮資本的乘數效應,使戰略性新興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獲得跨越式發展。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可以為風險資本提供一條“安全通道”,促進科技鏈與產業鏈的聯動。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張明喜(2011)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創業風險投資帶來新的歷史機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創業風險投資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資本血液,金融資本與新興產業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將會給創業風險投資業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

(二)從資本市場功能出發研究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呂光明和呂珊珊(2005)認為現代金融體系通過四大功能促進技術創新:一是金融體系通過自身較強的流動性化解技術創新活動的流動性風險以及通過資產組合來分散技術創新的收益率風險。二是金融體系通過提供信息處理功能影響技術創新。三是金融體系為技術創新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四是金融體系通過便利交換,促進分工和技術創新。李建偉(2005)指出在現代經濟中,技術創新作為一個新范式的技術經濟發展過程,更加依賴于良好的金融支持,金融資源動員與配置效率決定著一國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質量和效果。姚戰琪和夏杰長(2007)認為在許多情況下,資本積累往往是新技術應用的必備前提。金融資本能夠迅速地集聚并集中投入到技術創新中,促使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社會財富,并在其中實現自身的獲利增值。涂人猛(2009)指出資本市場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籌集資金和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又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機制和場所,使新興產業的融資與社會公眾的投資能較好的結合起來。顧海峰(2011)認為產業選擇的過程就是資金向優質產業流動和集中的過程, 需要金融的資金形成和導向機制來實現。金融的支持作用體現在通過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對市場性金融活動的適當干預使金融資源流向優質產業, 促進產業類型結構的優化配置。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過程, 就是通過金融資源的初次優化配置來實現產業類型結構優化配置的過程,也就是說,通過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 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從一般性產業樣本的順利遴選。

(三)資本市場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實證研究

劉鐵牛(2009)利用1992—2006年資本市場及技術創新數據指標,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水平與技術創新三個階段(知識的創造、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傳播)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資本市場發展水平與技術創新三個階段之間均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但是Granger因果關系的研究結果顯示資本市場促進技術創新的作用不大,說明我國資本市場在促進技術創新上沒有發揮足夠大的作用。朱歡(2010)針對我國31個省市2000—2007年的面板數據,運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對我國各地區的金融發展狀況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效果進行了實證研究,其研究結論為:我國金融機構的貸款對企業技術創新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選取的高技術企業都是規模以上企業,中小型企業貸款難;我國股票市場的融資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張強、趙建曄(2010)也通過一項實證研究,得出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對科技創新3個階段即知識創造、知識應用和知識傳播的支持作用相對比較薄弱,得出資本市場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不夠明顯的結論。

(四)有關風險投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的研究

萬鋼(2010)指出既要借鑒發達國家風險投資的一般規律,更要重視探求適合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道路,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我國風險投資事業健康壯大,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積極助推作用。張明喜(2011)認為創業風險投資在支持創新、創業中發揮著其他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很多國家的政府都紛紛制定特別的引導政策。對創業風險投資給予直接的或間接的支持。陳昌智(2010)從風險投資的作用出發,認為風險投資將成為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最活躍的一支力量,風險投資倡導的專業化投資理念有助于檢驗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效性和市場價值。風險投資可以促進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和機制的創新,提高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清科研究中心(2010)研究資料表明,本土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無論是在投資案例還是投資金額上都超過了外資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提供股權融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王宇偉、范從來(2011)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相輔相成,從國家層面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然要求優化投融資環境,加大對各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吸引和扶持。

(五)資本市場發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對策的研究

袁天昂(2010)從六大方面提出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撐體系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建立風險投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商業銀行適度介入,成立投資銀行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共同基金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李文增(2010)結合天津濱海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踐,提出在濱海高新區建立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許訌萍(2011)則研究了如何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融資渠道,指出應該設立財政專項資金;大力發展創業投資,鼓勵各級政府、民間資本成立各種針對新興產業投資的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大力擴容創業板,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創造更好的條件。梅興保(2011)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和特點出發,認為應當創新金融產品,改進金融服務,根據不同的技術路線和技術層次,提供多樣金融服務;根據不同的創業主體,金融支持要把握機會和力度;充分發揮現有孵化器的綜合服務優勢,增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運用金融工具盒專業技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專業化科學化的經濟可行性論證。

三、簡單的結論與評析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研究資本市場和創新的關系的時間相對較早,抽象化的理論研究居多,研究方法和角度比較豐富,但直接研究資本市場與具體產業門類發展關系的文獻相對較少,但不妨礙研究結論最后殊途同歸,即資本市場能夠促進科技創新、產業成長。國內學者相對來說進行的應用研究和政策研究多一點,偏重于具體對策,但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統一、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結合都顯不夠,對于資本市場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內在機理研究不夠透徹,研究還不夠系統全面,對不同資本范式范疇研究還比較單一,沒有文獻系統分析廣義資本市場如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或新興產業,是炙手可熱的領域,無論從世界經濟角度看,需要孕育新的科技革命、發現新的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帶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衰退的泥潭;還是從中國經濟轉型以及提升競爭力角度分析,需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占領制高點,并使中國經濟走出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結構層次低的困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意義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中國實踐上出現一些問題,如政府過度干預的傾向、技術創新不足的傾向、忽視市場風險的傾向等,從而使市場機制的力量特別是資本市場的作用似乎無的放矢。面對風險性很強、技術路線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興產業,市場競爭、風險資本的參與是有效的篩選機制,而不是政府主導的國有銀行資本力量的大規模參與,這非常重要,否則風險是具有連帶性質的。另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但在實踐中與實體經濟似乎存在脫節的地方,有過分虛擬化的傾向,資本服務于實體經濟或產業創新的功能不強,將資本引入創新及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無論對于中國的產業發展,還是對于資本市場作用的發揮、體系的健全、功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研究資本市場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關系,對于兩者的健康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對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產業創新的實踐有深遠的影響。深入系統研究這一問題,規范分析其內在的作用機理以及通過實證分析尋找規律,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注:

①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孔偉艷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0

②Hicks .J. 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 [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9.

③King R,Levine B.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513-542.

④Levine B,Louyza N,T Beck.Financial International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6):3l-77.

⑤Gary Dushnitsky. When does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create firm value?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1 (2006) 753-772.

⑥Hogskolen Hedmark,Venture capital and innovation, Tore Anstein Dobloug,Notatnr. Vol.6,2008.

⑦Bronwyn H. Hall and Josh Lerner, The Financing of R&D and Innovation, August 2009,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Elsevier-North Holland.

⑧Donia Trabelsi Ghasem Shiri,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Financing of Innovation [R].PRISM_Sorbonne November, 2010.

參考文獻:

①Peter Howitt, Philippe Agh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as Complementary Factors in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 3,1998, PP. 111-130.

②Zeng. J. Re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Macroeconomics,2003,25(4),541-560.

③Saint Paul G.Technological Choice, Financial 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Bedew,1992,(36):763—781.

④袁天昂,戰略性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結合的現實意義[J].西南金融, 2010(3)

⑤張明喜,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J].中國科技投資,2011(3)

⑥李建偉,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理論與政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⑦劉鐵牛,我國技術創新與資本市場發展的協整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17)

⑧朱歡,我國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作用效果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

⑨張強,趙建曄.我國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7)

⑩萬鋼,發展有中國特色風險投資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J].中國科技產業,2010(8)

■陳昌智,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J].中國流通經濟,2010,24(11)

篇3

從全球史觀看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相對孤立隔絕的狀態,使各大洲間初步建立了商業聯系,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將北美、大洋洲和亞洲等更多的地區卷入世界市場,兩次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歐美列強利用堅船利炮,加上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方式,把全球卷進了世界市場,全球經濟日益連為一個整體。

一、高考回顧與展望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近年來高考的命題熱點。從題型看,各種題型都有,圖文題與材料題所占比例不小。考點主要是新航路的開辟與世界市場的開拓、兩次工業革命的聯系與區別。自新課改以來,江蘇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本專題知識點的有:2008、2009年考查了新航路開辟,2008年考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2010、2012年考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近三年以非選擇題題型考查本專題的全國各地高考卷試題有:2010年山東文綜卷第27題、上海卷第35題;2011年天津文綜卷第13題、上海卷第39題、四川文綜卷第39題;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第40題、四川文綜卷第37題、廣東文綜卷第38題。

由于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近年來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再次證明了世界經濟的一體性。復習本專題要特別注重聯系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現象,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和掌握世界市場形成的背景、過程、影響。

二、主要概念和理論

(一)世界市場的概念: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系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廣義上指世界范圍內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狹義上指國際商品交易的場所或領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既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國內市場,也包括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場。

(二)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生產力的進步又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三)殖民擴張的雙重性:既具有“破壞性”,又具有“建設性”。

三、主要知識點

(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條件

1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擴張性特征是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源。

2 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殖民擴張客觀上加強了世界的聯系。

3 通訊工具和交通運輸業的空前發展,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依托。

4 國際分工體系趨于成熟,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

1 從16世紀到18世紀中期——世界市場的雛形時期

新航路的開辟使得原先局限于地中海、波羅的海的貿易,擴展到大西洋,世界逐漸聯系在一起。緊接而來的殖民擴張使得地區間的聯系加強,商品交換超出一國的范圍,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商品交換。此處所指的是資本主義早期發展時期極力開辟海外市場的種種表現和貿易跨國現象。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生產力水平還不足以改造全世界,因此,這時期是世界市場的雛形時期。

2 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

這個期間對世界市場的形成具有決定作用的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在英國的開展及向其他國家的擴展,提高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些國家的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各國為奪取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盡管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但已越來越按同一市場的運行機制運行。由于當時資本主義工業化尚處于早期階段,世界還未被瓜分完畢,所以世界市場只是初步形成。

3 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列強加緊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亞、非、拉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場最終確立。資本輸出成為國際經濟往來的主要特征。

(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歷史影響

首先,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各國社會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其次,進一步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東方從屬于西方,但客觀上又促進東方國家新的社會經濟結構發展壯大;再次,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導致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四、基本框架

五、二輪復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二輪復習時,基礎知識已經在一輪復習時得到了加強。同學們應該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思考本專題各個環節之間的本質聯系,形科的理性思維,提升解題的能力。具體要求如下:

(一)要厘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深入分析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原因,概括世界市場形成的階段性特征。

【例1】《十三行史料展》記述“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廣州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這里擁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環球貿易航線。……客觀上造就了一個時期里著名的中西貿易中心和廣州歷史上令世界矚目的經濟文化的輝煌時代。”導致十三行興盛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間貿易的興盛和發展

B 三角貿易的形成

C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D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完全形成

【解析】本題考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對中國的影響。廣州十三行是清朝康乾年間設立的專營對外貿易的機構,根據它的發展時間和建立的環球貿易航線,即可知選擇C項。

【參考答案】C

(二)結合世界地圖描繪出資本主義市場從地區性發展到世界性的時間與空間關系,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揭示它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擴張性的具體體現。

【例2】一位美國歷史學家這樣總結道:在歐洲的海外擴張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而是那些擁有資本的企業家們。對這一點最恰當的解釋是( )

A 否認了航海家們的貢獻

B 企業家為航海活動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支持

C 突出了企業家們的作用

D 資本的發展和需求是海外擴張的根本原因

【解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新航路開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發展。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隨之而來的“尋金熱”是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15世紀以后,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已經產生并初步發展。作為商品交換的支付手段的貨幣,不僅取代土地日益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權力的重要標志。

【參考答案】D

(三)在評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時,要注意從生產力角度和道德角度認識殖民擴張。試從文明史觀、現代史觀、社會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等角度思考世界市場形成對各地區文明和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例3】在菲律賓馬克坦島上航海家麥哲倫遇難的地方,有一塊石座銅碑。碑的下面有這樣的文字:“……1521年4月27日,費爾南多·麥哲倫死于此地。他在與馬克坦島酋長拉普拉普的戰士們交戰中受傷身亡。麥哲倫船隊于1522年9月6日完成第一次環球航海”。這塊碑的背面,則刻著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費爾南多·麥哲倫。由此,拉普拉普成為擊退歐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賓人。”由此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判斷( )

A 對歷史人物的價值判斷具有隨意性

B 紀念碑正面和背面鐫刻的文字互相矛盾

C 對歷史人物的價值判斷具有相對性

D 紀念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夠客觀

【解析】通過對材料分析可知,銅碑的正面是西班牙殖民者站在自己立場對麥哲倫遇難的記述;背面是菲律賓人對麥哲倫遇難的記述。觀點相左,反映了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同樣的歷史人物會有不同的價值觀點,聯系各選項,應選C項,說明對歷史人物的價值判斷具有相對性。

【參考答案】C

【例4】“哥倫布發現美洲……給歐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還使新舊大陸的物產得以交換和傳播……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這一評價體現的史觀有( )

①全球史觀②革命史觀③文明史觀④社會史觀⑤現代化史觀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解析】本題考查新史觀。從材料中“哥倫布發現美洲……給歐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可知③正確;從“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可知①正確;從“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可知⑤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革命史觀和社會史觀。

【參考答案】B

(四)要適當聯系當今的經濟全球化(特別是近年來的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關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現實表現,多維度、多層面地考慮問題,理解世界市場的整體性、協調性,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的特殊性。

【例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對于“全球化”的起源問題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大多數學者認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紀。西方學者往往是以國際貿易作為全球化的標準,由于新航路的開辟出現了統一的世界市場,所以新航路的開辟被視為全球化開始的標志。確實,新航路的開辟實現了地理意義上的全球范圍的交流與互動 歐洲逐漸成為世界體系的中心,這些都為后來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的大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條件。然而,在大機器工業經濟建立之前,是否存在真正的全球化現象呢?只有大機器生產使所有國家和個人都被納入到一個世界體系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個人可以凌駕于這一體系之上,所以也有人把大工業的出現看作是世界歷史的開端,同時也作為全球化的開端。

——摘自《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評價材料中關于“全球化”的起源問題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解析】本題考查同學們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該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討論的焦點是“全球化”的起源問題。一種是認為開始于新航路的開辟,因為此時實現了地理意義上的全球范圍的交流與互動,歐洲逐漸成為世界體系的中心,這些都為后來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的大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條件;第二種認為起源于工業革命后,因為大機器生產使所有國家和個人都被納入到一個世界體系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個人可以凌駕于這一體系之上。所以針對這兩種觀點,只要選擇一種,緊扣問題,亮明觀點,引用恰當的論據來論證即可,注意角度的多樣性。

評分要求:①緊扣評論對象,觀點明確;②合理引用史實,進行多角度評論;③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五)切忌孤立地、片面地學習歷史,要探究中外歷史發展之間的聯系。總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各個階段對中國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1 第一階段:雛形(新航路開辟后)

消極影響:澳門被占領。

積極影響:玉米、甘薯等物種引進,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傳教士來華,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

2 第二階段:基本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后)

消極影響:被破壞,后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積極影響:中國開始了近代化進程(經濟、外交、思想、教育、軍事等)。

3 第三階段: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

消極影響:《》后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積極影響:進一步推動中國的近代化(政治、經濟、教育、軍事、外交等)。

4 第四階段:進一步加強(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形勢下)

篇4

“如果你給工程師時間,讓他們去夢想,那么就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巴蒂斯塔僅僅是在評價他對自己最新項目的設計藍圖時,才將其連珠炮式的講話速度放慢。他說的這個項目就是在建的一個將巴西自然資源運往中國的超大航運碼頭。

這位巴西億萬富豪一口氣說出了支持他這一想法的所有外國合作伙伴,其中有一個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穆巴達拉開發公司。今年3月,這家阿布扎比的財富基金斥資20億美元收購了巴蒂斯塔控股的一家公司約5%的股份。

也就是說,一位巴西企業家要修建一個滿足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的巨大港口,而建設這個港口的資金支持來自一只中東財富基金。

注意到這句話中少了什么嗎?這些交易當中沒有一宗涉及西方企業。

就在美國和歐洲被自身危機壓得喘不過來氣時,全球投資界的重心正慢慢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由于作為其傳統“狩獵場”的西方國家增長機會嚴重不足,那些總部位于新興市場國家的基金、公司和投資者正在繞開發達國家,將資金傾注于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市場。

如果這種資本南遷和東遷的勢頭延續下去,對西方經濟體、西方市場甚至可能對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角色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巴西和中國等新興國家之間已就“南南”貿易往來簽署了很多協議。如今有跡象表明,投資也開始朝著這個方向流動。

據一家數據提供商的統計,過去三年,新興市場買賣雙方達成的交易數量每年在全球跨境并購交易中的占比至少為12%,而2000年這一比例僅為2%。五年前,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幾個“金磚國家”達成的并購交易其總額只有6億美元左右。2011年,這一數字突破了110億美元。

這種勢頭不只出現在并購領域。一只俄羅斯財富基金前不久與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司)斥資20億美元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該公司的投資對象是那些在中俄兩國有利益的公司。中司總經理高西慶在米爾肯研究所上周舉辦的會議上說,中司約15%~20%的資金都投在新興市場中,盡管新興市場的股市市值占全球股市的比例僅為5%。

就連西方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感受到了來自客戶的壓力,新興市場客戶也都在要求它們在這些地區尋找投資機會。信安環球投資有限公司管理著逾2580億美元的資產,公司首席執行長麥考漢說,每次我們去跟客戶說他們應當建立國際股權敞口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客戶是這樣回答:你們在拉丁美洲或亞洲新興市場有什么投資機會推薦?

將這些現象說成是一種結構性趨勢,或許還不到時候,但西方如果視而不見,那就是愚不可及了。

亞洲和拉美新興經濟體長期被認為是外來投資的被動接受者,但現在它們展現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不管西方喜不喜歡,現在都輪到這些國家來投資了。從眼前來看,這就意味著,尋求獲得新興市場敞口的投資者不僅應該把錢交給投資中國和巴西的西方資產管理機構,也應該交給投資發展中國家的本土基金去管理。

從長遠來看,如果這種新興市場間相互投資的情形一直存在下去,又如果新興市場國家成功打造出私營投資行業來補充財富基金,那么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可能就會承受壓力,美元作為首選全球貨幣的地位可能就會受到威脅。也許用不了幾十年,或許是幾年間,這個噩夢就會變成現實。與此同時,強有力的投資力量正在攪動世界的南方和東方。

篇5

3月16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銀行業要加快推進新巴塞爾協議第二版和第三版同步實施,引導銀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使中國銀行業在“十二五”末更加安全穩健,更加富有競爭力。對單體機構來說,為了做大做強,首次公開募股(IPO)及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再融資成了不二選擇。

內地銀行大規模赴港融資

IPO、增發、配股、發債――這些上市銀行去年在內地市場用以完成天量再融資的方式,目前被集體延續到了香港。根據目前已經公布的方案測算,今年銀行赴港融資規模有望達到1300億元人民幣。

截至發稿時止,內地已經有7家銀行宣布今年赴港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融資:1月28日,中國銀行召開2011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批準關于該行于2012年底前在香港發行總規模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債券的議案。

2月21日,光大銀行公告稱,將發行H股,發行方式為香港公開發行及國際配售,合計發行規模為不超過120億股,集資約476億元人民幣(折合約564億港元)。

2月23日,交通銀行2011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批準了該行赴港發行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債券的議案。此前,交行曾于2008年7月在港發行了30億元人民幣債券。

2月26日,中國民生銀行公告,把A股非公開發行的原方案調整為A股發行可轉債加H股增發的新方案。中金公司預計,民生銀行H股募集資金約為90億元。

3月11日,中國農業銀行公告稱,董事會通過了將在香港發行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含)人民幣債券的議案,債券期限不超過5年期。

另據媒體報道,廣東發展銀行擬選擇A+H股形式上市籌資,目前正處于與中介機構初期洽談階段。籌資規模將達到至少300億元,如若實現,將占擴大后股本1/3。

此外,中信銀行去年已經表示,將通過配股方式進行融資,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過2.2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售,A股和H股比例相同。以390.33億股總股本為基數計算,H股可配股股份不超過27.28億股,融資規模約為140億元港幣。

分析人士指出,香港債券市場較為低廉的融資成本是各大行選擇在港發債的主要原因。

從近期市場反應來看,香港對內地銀行赴港融資方案還是接受的。從二級市場反應來看,不僅沒有出現A股市場常見的一提再融資股價就連續暴跌的局面,反而在經過消化后,先抑后揚,出現紅盤報收的局面。

德意志銀行集團管理委員會主席兼全球執行委員會主席阿克曼亦表示,隨著人民幣國際地位逐步提升,在港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將快速增長,預期市場規模會由去年底320億人民幣,升至今年750億人民幣。

城商行開閘上市喜憂參半

近年來,城商行的發展有目共睹。據中國銀監會統計,截至2010年9月末,城商行總資產達7萬億元,增長34.8%;而大型商業銀行總資產增長僅為15.3%。城商行在中國銀行業中的總資產和總負債分別由2009年的7.21%和7.16%提升至7.74%和7.72%,相對地位有所提升。

2010年農行和光大銀行成功登陸A股市場之后,上市聚光燈隨即轉向城商行。但自2007年起,即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三家城商行上市之后,中國城商行的IPO已經被擱置3年。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其中因素除了當初3家首批上市城商行引起的爭議比較大外,當前A股中金融股所占權重較高,監管層有意控制其占比不宜過多。與此同時,也有多位分析人士認為,200人的股東限制成為擋住城商行上市的主要障礙。

2010年9月,財政部聯合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關于規范金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的通知》,其中規定“公開發行新股后內部職工持股比例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0%,單一職工持股數量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或50萬股,否則不予核準公開發行新股。”

2010年12月16日,重慶農商行在香港上市,點燃了城商行上市的激情。據悉,目前上海銀行、杭州銀行、重慶銀行、盛京銀行、大連銀行、洛陽銀行和溫州銀行等都已公開提出上市計劃,準備排隊上市。

近期,有關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話題日益升溫,從“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到央行官員撰文指出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再到周小川新年刊載文章稱,“要有規劃、有步驟、堅定不移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漸行漸近。而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受制于資金議價能力低,盈利模式過度依賴息差的城商行,面臨著轉型的巨大考驗。

伴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大型銀行已經意識到應該盡早轉變單一依賴息差的盈利模式。據報道,一些大型銀行已經在過去的幾年里不斷調整業務模式,增加中間收入的占比。而城商行等中小銀行的起步更晚,面臨的壓力也更大。

業內人士指出,從各項數據來看,中小銀行面臨著資本約束,資本充足率、存貸比等監管指標成為困擾中小銀行的難題。因此在市場份額和客戶認可度方面,都不具備優勢。

此外,城商行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大行。外資銀行也早已開始投入戰斗,欲搶先揮師占領高地。據統計,以花旗、匯豐、東亞、恒生、渣打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外資銀行為例,2010年在中國內地共開設網點33個,一半以上位于二三線城市。

農村金融機構上市序幕已啟

長期以來,中國的銀行體系層次分明,從高到低依次是國有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處在低層的農村商業銀行由于組建時間最晚(國內首家農村商業銀行張家港市農村商業銀行于2001年底成立),經營中面臨的難題最多。如,資產質量差、撥備不足、資本金不足等;承擔的任務,如,扶貧、支持“三農”、建立普惠金融等與盈利目標不吻合等,其生存狀況備受各界關注。

可以說,在眾多的農村金融機構中,只有少數經營狀況較好,它們通常位于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或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正是因為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處境相對艱難,得到的政策照顧要比其他金融機構多,如實施有差別的存款準備金率、允許貸款利率上浮的幅度更大、給予各種稅收優惠和財政貼息等。

而在登陸資本市場方面,農村商業銀行則落在后頭。這可能是因為內地市場對IPO設置了種種限制(盡管對公司上市之后的監管要比海外市場薄弱)。其他類型的銀行在成功實現上市計劃之后,公司治理與公司基本面都大有改觀,未上市的銀行(尤其是農村金融機構)與上市銀行之間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目睹這一現實,選擇上市便成了許多農村商業銀行的奮斗目標。

早在2008年,江蘇省就有4家農村商業銀行進入上市輔導期,但直到今天,也未能成行。反而是成立不滿3年的重慶農商行在此輪競賽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重慶農商行放棄內地市場,轉投香港市場,可謂“曲徑通幽”,給內地有上市打算的銀行上了一堂生動的課。

實際上,內地主要的銀行都選擇了兩地上市,但股價表現卻差別很大。同樣的股份,在香港市場上的價格明顯高于內地的價格,即H股相對于A股出現溢價。說明海外的投資人對內地銀行的盈利模式更加認同。選擇在香港上市,一方面不需要過于嚴格的上市條件(內地上市有如下要求:公司需提供最近三年業績、發起人的數量不能超過200名等,而重慶農商行達不到此兩項要求);另一方面,股票定價可更加進取,給股東(特別是原始股東)帶來更為豐厚的回報。

此番重慶農商行上市會將募集的資金全數用來補充資本金,從而使該行的資本充足率由10.5%上升至16.3%,核心資本充足率由8.84%上升至15%,將提前達到《巴塞爾協議Ⅲ》的較高要求。經過這次補充資本,該行預計在2013年前不會再有融資需求。

當然,最應該為成功上市額手稱慶的是那些原始股東。IPO成功意味著原始股會出現大幅增值。等禁售期結束,這些原始股東就可隨時在二級市場上減持股份。由于當初入股的成本極低,賺得盆滿缽滿是可期的。

鏈接:2004年6月的《新巴塞爾協議》(《巴塞爾協議II》),作為一個完整的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監管框架,由三大支柱組成:一是最低資本要求;二是監管當局對資本充足率的監督檢查;三是銀行業必須滿足的信息披露要求。后兩項是對第一支柱的輔助和支持,資本充足率仍是國際銀行業監管的重要角色。

篇6

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無論從宏觀背景還是微觀主體判斷,中國證券市場未來幾年都處在前所未有的“黃金期”。具體表現之就是企業融資成本下降,融資速度加快。2006年5月證券市場首發(IPO)和再融資開閘。與過去相比,新的融資政策更加市場化,并推出了定向增發、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等創新品種。為優秀企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資渠道。

紡織板塊占證券市場比重目前呈現快速下降趨勢,紡織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20世紀90年以來紡織行業通過證券市場股權籌資約710億元人民幣(包括B股),占滬深兩市籌資總額的5.4%。落后于上市公司家數6.1%的比重,紡織板塊總股本占兩市總股本比重2005年為4.39%,2006年為2.47%;2006年滬深兩市籌資總額(包括新發、增發、配股及可轉債)2767.8億元,紡織行業籌資31.75億元(6只新股、2家增發、2家可轉債),占1.14%。

兩市平均每家籌資額18.9億元,紡織企業每家平均3.1億元。因此,如何利用資本市場,抓住證券市場的“黃金期”,加速融資與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是紡織行業和企業共同面臨的課題。

中國證券市場未來發展前景廣闊:一是目前直接融資比重不到10%,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擴大直接融資比重;二是目前我國證券化率(A股市值占GDP比重)快速上升至50%,但仍低于韓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80%左右的水平,更低于英美130%以上的水平。

上市公司是公司制的最高形式,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籌資功能只是上市公司優勢的一個方面。其它方面的優勢也很明顯,如公司上市后,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現代企業制度,公開透明地運作,因此社會各方面對公司的信譽度迅速提高。如銀行對上市公司的信譽評級和貸款安排遠遠好于非上市公司:用戶和消費者更愿意購買上市公司的產品,國際投資者特別青睞與上市公司合資合作;行業的優秀人才會主動棲身于上市公司;特別是生產最終消費品的企業,上市后的廣告效應明顯。未來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上市公司在國際舞臺上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說上市公司在資金、人才、銷售渠道、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具有非上市公司無法比擬的優勢。

過去我們常說,管理和技術是企業的兩個輪子,的確,以技術和管理為輪子的產品經營是一個企業存在的前提,是基礎。而資本經營是現代企業的發動機。沒有發動機,再好的企業充其量是個“人力車”,難以持續快速發展。當然,僅有發動機而沒有“輪子”,連“車”都算不上。

如何讓資本市場正確認識紡織行業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擴大和紡織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開始關注上市。目前紡織行業上市公司已有88家,其中服裝類公司17家,紡織品(包括棉、毛、麻、絲紡織及綜合類公司)41家,化纖公司27家,紡織機械公司3家。特別是2004年中小企業板推出,因發行規模門檻有所降低。使中小企業為主的紡織行業迎來了新的融資渠道和機會。2006年有6家紡織公司登陸中小板市場,使中小板中紡織服裝企業達12家,占中小板總家數的11%,是比重較高的行業之一。行業一批龍頭企業正在利用證券市場融資渠道,得到快速發展。

2006年以來,證券市場的市場化定價機制已逐步形成。如IPO的詢價、再融資發行價與市價掛鉤等等。證券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已逐步發揮,其中機構投資者承擔主要角色。多年來紡織板塊在證券市場的表現相對落后:

1、2006年,上證指數上漲130.4%,紡織指數上漲60.4%:

2、2006年末紡織板塊市值占滬深總市值的2.1%,低于公司家數占滬深市場總數6.1%的比重,也低于紡織行業占GDP2.7%的比重。紡織板塊總市值在22個行業中排在15位:

3、目前(2006年3月9日)滬深市場的平均市盈率達37.2倍,市凈率4.6倍。紡織板塊分別為33.9倍和3.5倍。一些紡織績優公司的市盈率不足20倍。市場估值偏低導致IPO和再融資的成本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資本市場如何正確認識紡織行業及其上市公司,紡織行業及其上市公司如何向資本市場推介自己?是擺在紡織行業及其上市公司和機構投資者面前共同的課題。

篇7

【關鍵詞】新興市場國家 資本管制 啟示

1997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國家普遍通過加強資本管制控制國際資本流動及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這些資本管制又細分為數量型管制和價格型管制兩類。與數量型管制相比,價格型管制的管理成本較低、靈活性較高,且尋租空間較小。因此研究其它新興經濟體實施價格型管制的經驗和教訓,對于深化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維護金融穩定,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本項目全面開放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新興市場國家實施資本管制的背景和概況

國際資本的逐利性會放大新興市場國家國際收支的周期性,引發市場劇烈波動,危及金融和經濟穩定。新興市場國家的國際收支大都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特點,在基本面良好的情況下會出現一個繁榮期,GDP增速過快、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匯率升值預期,都會引發國際資本大量涌入。資本的流入又促進了資產價格上漲,投資增加,進而帶來更大的繁榮,經濟進入良性循環期。隨著資本的流入,本幣開始不斷升值,國家開始過度消費并嚴重依賴外資,同時國際競爭力降到最低。此時一有風吹草動很容易引起外國投資者信心下降,進而引發資本的迅速撤離,從而帶來本幣的巨幅貶值、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和經濟增長放緩,自此進入惡性循環期。

國際社會對新興市場國家實施適當資本管制的正面作用已達成共識。正是因為意識到新興市場國家在應對資本流動時采取適當的管制措施,對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減輕資本流動沖擊、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2008年金融危機結束后,連一向主張資本自由化的IMF也明確表示新興市場國家應實施必要的資本管制,將資本賬戶管制與宏觀經濟政策等工具搭配使用,為新興市場國家實施資本管制提供了依據和方向。

目前絕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對資本項目都進行管制,但具體管制項目的數量有一定差別。對于資本市場證券、貨幣市場工具、直接投資、房地產等主要項目,大部分國家都進行管制,但對直接投資撤資、商業信貸等項目實施管制的國家相對較少。具體情況見下表:

二、新興市場國家資本管制方式

當前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管制大致可劃分為數量型管制和價格型管制兩種類型,在多數情況下是混合使用的。

數量型管制是指政府通過審批程序等行政手段直接限制跨境資本流動,即管理部門通過直接禁止、數量限制或審批程序來限制資本交易或相關的資金支付、轉移。具體措施包括:對外匯交易主體資格進行限制;對外資準入計劃進行審批和管理;對國內金融機構的負債頭寸、外匯資產實施限額管理;對外資金融機構經營國內業務進行限制;對非銀行居民持有外國證券、不動產及直接投資進行限制;對非居民投資國內資本市場的數量和范圍進行限制等。我國實行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以及印度對境外投資者投資本國債券市場的額度限制等屬于此類。

價格型管制旨在運用市場化手段增大特定資本流動的成本,具體又細分為直接稅收和間接稅收兩種方式:

直接對跨境資本流動征稅是指通過對跨境資本流動直接征稅來提高跨境資本流動成本,從而直接影響資本流動,主要表現在降低居民持有外國金融資產的收益率水平或影響非居民持有國內金融資產的收益率水平。巴西頻繁使用的金融交易稅(IOF)以及泰國等對外國投資者持有國債征收的所得稅就屬于此類。

間接稅收方式即以無息準備金或存款要求等形式增大跨境資本流動的成本。在實施這種資本管制措施時,中央銀行可要求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按照其資本流入或外匯凈頭寸提取一定比例的準備金,并存入一個特定的無息賬戶,這就導致經濟主體流失部分存款利息收入,從而來影響外國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并達到抑制跨境資本流動的目的。中央銀行可根據不同期限和種類的資本流入設立不同比例的準備金比率要求。次債危機后印度和土耳其對外匯存款準備金的要求就屬于此類。

三、價格型資本管制方式的國家實踐

(一)巴西――相機抉擇采用金融交易稅的案例

1.政策實施概況。金融交易稅是針對特定金融交易活動以交易額為基礎征收的特殊目的稅種,主要作用是降低短期資本大規模流動引發的波動性和風險性。國際金融危機后,金融交易稅成為政策工具選擇之一,不少新興市場國家采用其來管理跨境資本流動,其中巴西是對跨境資本流動征稅較早、運用較為頻繁的新興市場國家,能夠根據外國金融資產的期限和外部金融環境,靈活調整各類資本流入金融交易稅稅率,一度成為世界上金融交易稅稅率最高的國家。2013年5月,受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可能提前退出預期的影響,巴西資本流出大幅度增加,巴西央行除對1年及以下期限外國貸款征收6%的稅率外,取消了其他各類金融交易稅。

2.經驗借鑒。由于巴西的金融交易稅采取了相機抉擇的方式,在審慎的宏觀經濟框架下根據資本流動情況靈活運用,并同時配以其他管制方式(如資本流入最低期限要求等)和宏觀經濟政策,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巴西在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次債危機中遭受的負面影響較大部分國家小。

(二)智利――漸進式實施無息準備金的案例

1.政策實施概況。20世紀80、90年代,以智利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投資者看好的對象,大量國際資本流入智利國內,引發了智利國內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之間的矛盾,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也持續加大。一方面政府抑制通貨膨脹需要提高實際利率,但另一方面加息會進一步刺激外資流入,從而導致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升值。面對這種情況,為了緩解出口競爭力下降和通貨膨脹之間的矛盾,智利政府于1991年之后的7年間一直實施無息準備金制度,并根據國際資本流入情況對無息準備金的繳存比例和征收范圍進行漸進式調整,繳存比較最高時達30%,征收范圍一度擴大到全部潛在的短期資本流入(包括投機性外國直接投資等)。1998年后,國際資本流入趨勢減緩,智利逐步放寬無息準備金制度。

2.經驗借鑒。智利政府注重加強金融體系穩定性建設,通過利率與匯率等宏觀政策的搭配調節達到穩定國內金融環境的政策目標。同時,智利對短期資本流入大多采用漸進、靈活的管理方法。因此,智利的無息準備金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改善了資本流入結構,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正的利差,為緊縮的貨幣政策創造了較大的空間。特別是在面對墨西哥金融危機和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智利相比其它同類國家受的影響較小。

(三)泰國――盲目實施無息準備金的案例

1.政策實施概況。2006年,國際資本流入激增和經常賬戶盈余對泰銖形成巨大壓力,導致泰銖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據泰國央行統計,在2006年的前10個月里共有360億美元熱錢進入泰國。2006年12月,為提高熱錢投資或投機的成本,遏制短期外匯資金流入炒做泰銖,泰國央行宣布,金融機構對所有超過2萬美元流入資金提取30%作為無息準備金(與貿易及服務相關的資本流入或泰國居民匯回的投資收益除外)。受此政策影響,泰國的股市、匯市雙雙大跌,令泰國政府措手不及,泰國央行被迫于2006年12月19日宣布修訂無息準備金制度,被迫縮小管制范圍。

2.失敗的教訓。一是泰國央行實施無息準備金制度旨在控制資本流入激增,緩解泰銖投機壓力,保持貨幣穩定,并未考慮國內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如何有效地吸收這部分多余資本,政策目標缺乏政策工具的有效支持。二是由于在政策執行之前,泰國對國際資本流入的結構未進行有效區分,政策制定不夠透明,寬泛的管制范圍和過高的準備金比率要求直接導致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因此,引入無息準備金制度必須配以經濟金融體制的改革。

四、對我國的啟示

(一)資本管制的必要性

巴西和智利政府在實施資本管制的同時,注重加強金融體系穩定性建設,建立穩健性框架,并輔以宏觀經濟政策來穩定國內金融,因此取得了成功。而泰國只是一味地阻止資本的進入,未有效拓展資本流出渠道,也沒有有效的配套政策,因而以失敗告終。因此,我國應在實施資本管制的同時,應該注重配套政策的建設和實施,最大限度降低資本流動風險。一是靈活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稅收等貨幣政策和財政策,通過逆周期調節,積極應對資本異常流動引發的風險;二是要加快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指標體系和預警平臺,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強化以逆周期調節為主的宏觀政策預案;三是建立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通過運用宏觀審慎工具,彌補其他宏觀經濟政策應對外匯流動風險的局限性,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性建設。

(二)漸進性的政策調整是資本管制成功實施的保證

巴西和智利資本管制采取漸進式的政策調整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泰國短時間內盲目的政策劇變是外匯管制政策失敗的重要原因。有效的資本管制必須充分考慮各類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的搭配和目標的實施,循序漸進,明確重點,盡量避免過于突然和苛刻的管制而引發資本集中外逃。

(三)資本管制并非長期解決方案

資本管制只是暫時手段,絕非長效機制,在國內金融市場尚未成熟,實體經濟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經濟應對國際熱錢流動沖擊能力較差的情況下,合理運用資本管制可以為國內的結構化改革和金融市場發展贏得時間。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進一步放開、匯率完全自由浮動、資本項目完全放開將是大勢所趨,當前應有效利用寶貴時間窗口,穩步推進改革和市場化建設,為實現全面開放打好基礎,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參考文獻

[1]劉莉亞,程天笑,關益眾,劉曉磊.資本管制對資本流動波動性的影響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3,(02):37-46.

篇8

參加論壇的專家教授和學者就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現狀及進行了廣泛討論。

遼寧大學白欽先教授認為我國金融體系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但是還不是現代化的,還有待于現代化、規范化、優化(結構優化)和強化。,中國金融創新迫切需要解決誠信嚴重缺失、結構嚴重失衡和體制嚴重缺陷等一系列問題。誠信、信用和信譽應該是立人、立國、經濟、發展金融的前提和基礎;金融改革必須重視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結構性失衡。體制嚴重缺陷是在強而有力的、人為干預下形成的,因此,必須通過強有力的政策去摧毀,而不能依靠市場機制去逐漸地摧毀。在新的發展階段,首先要解決誠信問題,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創新,使我國金融體系現代化、規范化、優化、強化,才能夠使我們國家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由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

中央財經大學李健教授則從金融產業結構、市場結構、融資結構、金融資產結構、金融開放結構等五種結構和從微觀、中觀、宏觀等三個層面了中國金融發展中存在的結構問題。她認為,中國目前金融發展中出現了金融總量快速增長與高風險、低效率并存的局面,主要表現在:結構變化相對總量增長而言緩慢,優化程度不足;我國現在的金融結構帶來了市場的低效率和高風險;現有金融結構的金融風險高度集中于銀行和國家。因而要以結構調整為重點推進金融發展。

上海大學潘英麗教授提出了金融中介不足引致國家利益流失的觀點。她用存貸比和存差兩個指標來說明我國金融中介的不足,并解釋了金融業運行的低效率和資源配置的低效率。金融中介不足會導致民營難以獲得貸款,并使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利用外資,從而出現外資擠出民間投資和資本大規模的輸出,即引致資本國際循環。資本國際循環會進一步導致一系列問題,如儲蓄-投資的轉化率下降、經濟轉型的進程延緩、民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減少以及外匯收益流失等。此外,國有商業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會導致壟斷利潤和政策補貼流失;金融中介不足會引致社會資源黑洞問題。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創新要重視發揮金融中介的功能。

天津財經大學王愛儉教授則從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個缺口分析了中國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問題。她指出,發展社區銀行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和金融問題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發展社區銀行有產權結構、交易成本、市場效率、經營靈活等優勢,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社區銀行的發展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一是將現有條件成熟的城市和農村信用社改制為社區銀行;二是由民營資本組建新的社區銀行;三是引導非正規金融發展成

為社區銀行。社區銀行的產權結構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模式。

通過對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和GDP的比重、金融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及金融服務業的就業量等三個指標的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何德旭研究員認為中國金融業是發展滯后,而不是改革滯后。中國金融業發展滯后表現在:金融業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持明顯乏力、金融業結構不均衡、金融業內部各微觀主體缺乏競爭力等。中國金融業發展滯后既有宏觀經濟環境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業本身組織體系和資本市場不夠發達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指導思想上沒有把金融業作為一個真正的產業來發展。把金融業作為產業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和完善促進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要有完善的金融業發展規劃;放松金融業管制,減少干預;強化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樹立科學的金融發展觀。

加拿大圣瑪麗大學葉龍森副教授指出,加強風險管理是中國金融面臨的緊迫課題。他從三個層面探討了有效的風險管理。從宏觀層面,需要有利于風險管理的國家規章制度,要為風險管理提供工具。

目前,這些工具主要是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權、期貨等。另外還需要大批人才,這是由衍生工具的復雜性決定的。從公司的組織結構層面,風險管理需要有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積極的高層介入。從報酬系統方面,必須使交易員的報酬與其風險掛鉤。中國的金融系統現在需要認真思考和建立這些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和制度,以避免一次又一次地“交學費”。

武漢大學黃憲教授認為在新環境下,風險管理作為金融中介核心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現,而風險管理就是金融中介的核心功能和本原功能。隨著市場趨向完善,金融中介,特別是銀行非但沒有消亡,在轉型后反而勃發生機。金融中介具有風險管理優勢。不管從哪個層面上講,風險管理都是金融中介的最重要功能。在商業銀行創新的過程中,要注重發揮金融中介的風險管理功能。

人民幣匯率改革也是本次論壇的熱門話題之一。武漢大學江春教授從當前中國經濟生活中的超額貨幣的角度,討論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他認為,一方面,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導致我國存在人民幣升值壓力。另一方面,經濟生活中的超額貨幣也產生人民幣的貶值壓力。而后者被經濟學家們忽視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在減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國家經濟沒有完全市場化,人民幣目前升值的壓力只是一個短

期的現象。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水平的變化取決于中國的經濟效益。如果中國的經濟效益很低,如果我們不進行真正的制度改革和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話,人民幣今后可能會有貶值的壓力。

二、關于商業銀行創新

2004年以來,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制改革受到各方面高度重視,在本次論壇上也成為重要。

中國商業銀行改革中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是戰略投資者的引進。西南財經大學曾康霖教授從何為戰略投資者、我國商業銀行股權改革中是否需要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引入戰略投資者能否完善治理結構、是否會金融安全等方面具體闡述了國有商業銀行股權改革中引進外資問題。他認為,引進戰略投資者,就是要借助外部力量推動銀行業的股權改革;實現治理結構的更新;借助國外的力量、信譽走出去。引進的外資金融機構是否為戰略投資者,并不取決于引入方的標準和判斷,而應取決于投資方的戰略選擇和國有商業銀行股改后對投資者回報的高低。但是,引進戰略投資者,只能改善治理結構,而不能完善治理結構。影響金融安全的首要因素是經濟周期,而不是金融機構的運作。在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的條件下,金融安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因,而不是內因。因此,討論引進戰略投資者會不會影響金融安全,必須關注世界經濟的格局、經濟周期的變動和我國的開放度。

西南財經大學劉錫良教授提出了“商業銀行向何處去”的8個困惑:(1)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解決國有銀行資本金不足,還是改善其治理結構?(2)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后是否一定要上市?(3)我國國有銀行上市的地點應該在國內還是在國外?(4)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股權是否一定要賣給戰略投資者?(5)銀行的股權能否轉讓給自己的競爭對手?(6)如何對國有商業銀行股權轉讓進行定價?如何對一些隱形的資產定價?(7)什么是最適合國情的完善治理結構?(8)通過股份制改造能否克服銀行固有的弊端,真正引進先進的管理與先進的技術,提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他認為,這幾方面的都值得進一步和。

江西財經大學的胡援成教授則通過數據包絡分析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過程中的經營效率進行了實證評價。他發現,綜合比較來看,通過改革,國有銀行效率在逐漸提高,與其他股份制銀行比較接近,但總體上還有差距。同時,他認為,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成效與政策推動、扶持是密切相關的。要做到可持續,還有很多任務要完成,特別像公司治理結構和其他各方面配套改革。

關于商業銀行的命運,深圳大學中國特區研究中心郭茂佳教授認為,要么并購,要么被并購,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其原因在于:一是自由化使得商業銀行跨行業經營變得容易;二是化導致商業銀行機構過剩;三是國際化帶來了跨國并購的興起;四是同質化使得銀行間并購相對容易。面對全球并購大潮,中國要實行多項“兩手抓”:第一,政府要“兩手抓”,一手要抓振興民族銀行,通過并購要把民族銀行做強做大,一手要抓避免銀行被掠奪式并購,政府要制定并購邊界和反壟斷措施。第二,商業銀行要“兩手抓”,一手要抓傳統產品經營,一手要抓資本運營。第三,高校要“兩手抓”,一手要抓傳統銀行知識傳播,一手要抓投資銀行知識傳播。

關于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創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張金林教授著重分析了銀行保險這一創新業務。他認為銀行保險是集產品、服務和組織創新為一體的金融創新。,這一創新還存在許多障礙:一是分業監管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二是進入市場的深度和范圍都受到較大限制;三是文化傳統的。因此,近期來看,銀行保險主要是規范保險銷售行為。從長期來看,發展銀行保險要積極推動保險產品的創新,提升保險產品的技術含量,建立銀行和保險共享的信息網絡資源系統,加強銀行與保險的合作。

三、關于資本市場問題

中國資本市場既有資本市場的一般特點,也有中國的獨特背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周駿教授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具有不同于西方資本市場的三個明顯特點:第一,中國的資本市場不是自下而上發展起來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來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階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決于政府對它的定位。第二,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是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進行的,它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資本市場改革必然要符合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國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國有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應者,又是股票市場的監管者——政府同時處在運動員和裁判員的地位。由于政府對股市定位存在偏差及制度性缺陷的存在,目前,中國股市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政府失效而非市場失靈,政府不能把責任推給市場,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主要當好裁判員,而不是運動員。政府不應過多地從企業利益的角度來考慮資本市場問題,而應從監管者的角度公平、公正、公開地處理資本市場中各交易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要徹底拋棄為國有企業改制脫困的指導思想。政府要側重從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的角度來處理問題,全面實現資本市場的公正與效率,發展一個規范的資本市場來為商業銀行創新提供場所和條件。無論是否照搬西方的和經驗,都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兩個效應,一是財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二是民間的、的財富增長相對緩慢,中國的國民并未因經濟的快速增長分享到應有的實惠,因而是一種“貧困的增長”。一個成熟的經濟體需要一個龐大的、有效的社會存量財富的支持,為此要建立保護社會存量財富的制度,同時還要一個以資本市場為基礎和核心的現代金融體系。我國金融改革的重點是發展一個強大

的、健康的、透明度很高的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這樣一個資本市場。其次是商業銀行的改革,我國商業銀行從2004年開始進行了以資本市場為平臺的徹底的市場化改革。第三是匯率體制的改革。這三大改革完成之后,中國現代金融體系就基本形成,我們可能在2010年逐步形成現代金融體系的雛形。

上海財經大學楊大楷教授認為,我國目前股票市場融資功能發揮較充分,而其他功能嚴重不足,募集資金使用嚴重不規范。同時,政府主導資本市場,使有限的資金大量注入了國有企業,特別是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因此,要保障中國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必須在一些根本性的制度上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宋清華教授認為,從功能上看,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既有交叉重疊,又有明顯的差異。這決定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關系是競爭與互補的關系,一方面它們既相互競爭、相互影響、相互替代,另一方面它們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補充。資本市場的發展對商業銀行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但并非“致命性”的打擊;資本市場的發展改變了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負債結構和資產結構,但并未使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與運用的總量出現萎縮,相反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機遇與舞臺。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的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商業銀行是資本市場重要的籌資者、投資者、中介機構、服務機構和工具的重要創造者之一,因此,即使不能說沒有商業銀行就沒有資本市場,至少可以說沒有商業銀行的參與就不會有資本市場今天的成就。金融創新使得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商業銀行成了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本市場”的概念可以替代“金融”或“金融體系”。

四、其他金融與投資問題

在本次論壇上,學者們除了圍繞上述主題展開討論外,還對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和中部崛起兩個議題進行了研討。

篇9

在第11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官員、專家和業內人士圍繞“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轉型”,對中國藍籌股如何建立、市場資金來源和2007年股市發展等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屠光紹

資本市場戰略轉型需理清五方面關系

從2006年進入到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已進入基本完成階段,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基礎已基本具備,而實現轉型要關注以下問題。

第一要研究資本市場戰略轉型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關系。屠光紹指出,“這是從大的格局上來講的。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轉型要服從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會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和戰略轉型提出要求,那么反過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戰略和戰略轉型要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服務。”

第二要研究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和中國資本市場基礎、條件的關系。屠光紹指出,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各個方面的主體基本具備,比如說上市公司主體,不斷規范上市公司的運作,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質量,當然這個還沒有到位,但上市公司的結構已經有一定的調整;比如說市場的中介機構,包括證券公司,更多地引入市場的競爭,優勝劣汰。

屠光紹透露,目前中國證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包括券商、基金、社保,以及其他一般機構,持股市值已占整個市場的30%,在流通市值里達到了40%,機構投資人仍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

第三要研究實現資本市場戰略轉型過程當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股權分置改革已經基本成功,股改實際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次成功的案例。屠光紹表示,“下一步實現戰略轉型依然回避不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個問題。”

第四是要研究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關系,也叫自由化,就是境內的自由化,實際上就是放松管制,就是開放的關系。

第五要研究戰略轉型當中的總體設置和具體路徑的關系。比如數量與質量并重,規模與結構并重,擴張速度和效率并重,發展與規范并重。

魏杰

股市上升空間還有5年

天下股市漲久必跌,跌久必漲。特別是在2006年整個資本市場刷新了我們每個人的想象空間之后,2007年股市神話能否延續?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魏杰教授認為,上一年推動股市上漲的三大因素在2007年將會繼續存在,按照目前的抽樣分析,股市上升空間還有差不多5年左右時間。

2006年股市上升很快的原因有3點:

第一個推動因素是貨幣現象,大量的資金進入了我們的資本市場,這些資金主要由5個部分構成,一是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大量資金進入股市;二是外匯結余里的一部分人民幣;三是儲蓄中的一大部分轉向股市;四是房地產的調控資金轉向資金;五是各種社保基金可以進入股市。而流動性過剩的觀點大部分是推測出來的,實際上這個很正常,資本資金的投資方向一定會出現這種情況的,2007年我估計貨幣現象仍會存在,不會像有人講的流動性太強而出現問題。

第二個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因素是制度變革。我們對50家上市公司的抽樣調查顯示,制度變遷分為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組織結構、管理制度4個方面。2006年是近5年來制度變遷最快的一年,50家公司中的43%發生了較大規模變遷,而且后續的變遷還在繼續。2007年,制度引發的變遷還會延續,最起碼從我們選的50家來看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資本市場還會持續良好的發展。

第三個因素就是由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進入了新的時期,結構調整引發了資本市場上升。制造業中間的裝備制造、基礎產業中的能源產業和原材料產業、服務業中的現代服務業,新的時代到來帶動他們的盈利回升,而這種盈利回升引發中國資本上升。

2007年,這幾個方面的回報將仍然持續上升,按照目前的抽樣分析,上升空間還有5年左右的時間。

劉紀鵬

30萬億熱錢不存在

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基本結束,130%的上證綜指漲幅位居全球第一,滬深兩市總市值比2005年增加了近5萬億元,但是,如何來解釋股市的復興一直是爭論的熱點。

前不久,曾有香港某媒體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教授在出席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研討會上表示起碼有30萬億元的熱錢在市場興風作浪,導致內地資產價格出現暴漲。

吳敬璉教授的此番觀點引來了眾多爭論。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認為,股改是牛市來臨的基礎性主因,過剩的流動性正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的大發展來吸納消化。

“首先,沒有30萬億元這個數字。銀行存貸差10萬億元左右,扣除9.5%的存款準備金率,那么就是七八萬億元的過剩流動性,何來30萬億元?其次,流動性過剩是好還是不好,不同參照系,結論會有很大不同。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這是值得擔憂的。但是對于正在轉軌中的金融體系來說是好事,直接融資接過間接融資的重擔,就是資本市場的大力發展來吸納消化這些流動性,轉化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持股,那么這些錢就有了約束力和責任感,而不是國有商業銀行承擔第二財政導致的壞賬損失,無人問責。所以需要大力發展投資銀行,促進商業銀行成為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

胡祖六

避免市場非理性的樂觀

高盛亞洲區董事總經理胡祖六表示,在當前一片繁榮的市場氣氛中,人們必須頭腦清醒,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尤其要慎防非理性的樂觀。中國資本市場至少需要在規模擴張、深度拓展以及債券市場三個方面進一步發展

篇10

不過,從銀行股最近三年的表現便可看出,資本市場完全不認同銀行業暴利的觀點。因為資本市場對于銀行股的凈利潤有著自己的看法。

銀行業的利潤來源與一般的工商業企業利潤來源沒有大不同。凈利潤都是銷售收入減去成本,再扣除所得稅。但銀行業利潤有一點跟實體企業不同的是,銀行從居民手里借錢,再放貸給需要的企業和居民,從中賺取利差。銀行從居民手里借來的錢,都是要還的。但銀行借給企業和居民的貸款,要一段時間后才知道會不會歸還。因此銀行是有假定極少一部分到期會賴賬不還――這一小部分就是銀行的壞賬撥備。

因此,如果一家銀行的壞賬撥備少了,凈利潤就高,壞賬撥備加大,利潤就低了。可見,資本市場顯然是認為目前的銀行撥備太少,從而使得利潤虛高。這個擔憂不是沒根據的,因為我國已經連續五個季度GDP增速下滑了,而且可見的未來一段時間里,經濟增速下滑應該是大概率事件。經濟下滑,銀行的壞賬一定會增加,這個邏輯不會有錯。

一般大眾宣揚銀行業暴利,另一方面在資本市場里卻對銀行股并不看好,二者本身就是矛盾的。既然矛盾,那么其中必定有一個是錯誤的。如果大眾認定銀行業暴利的觀點是正確的,那么資本市場就是錯誤的,它必然通過未來股價的修正來改正錯誤;如果資本市場是對的,大眾多年后會認識到原來銀行業并不暴利,目前的所謂“暴利”,只是壞賬撥備不足的結果,多年以后由于壞賬爆發而被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