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2-07 17:49: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區別

篇1

關鍵詞:線上教學;線下教學;混合式教學;財務會計

線下教學是最傳統的教學方式,從古代教育興起之時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時代在變化,社會在進步,單一的線下教學方式不能滿足需要,弊端凸顯。加上2020年初的疫情突襲,全國停工停學,線下教學成了奢望。在此背景下線上教學加速推出,克服了特殊時期聚集的困難,當迫于無奈變為養成習慣,愈多師生和教育培訓機構發覺線上教學的優點。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線下教學得以恢復,但老師和學生們發現以往的教學方式有必要作出改變,可以嘗試線上和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各采所長。

線下教學方式的不足

(一)內容和形式不夠生動。上課時一本書、一個黑板、一支粉筆、一臺投影儀,這基本是標配,課程內容由書本上和PPT顯示,大部分是理論文字型資料,內容和形式比較單調,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特別在現在信息碎片化時代,學生專注度有限,內容和形式的不生動,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等,降低了學習效果。(二)點名花費時間長、沒新意。線下上課前老師往往會點名以考察出勤率,其時拿著點名冊一個個報學生名字再記錄,小班幾十人花幾分鐘,大班上百人可能就要十幾分鐘,這都是跟課程內容無關的活動,卻占用不少的時間,不合理。另外點名的時候時間長學生在下面有點沒耐心,開始交頭接耳,影響課堂紀律。(三)學習資料不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只有教材,雖然有老師推薦課外讀物和參考資料,但真正去尋找來閱讀的恐怕寥寥無幾。教材內容又都是白紙黑字,理論內容偏多,當學生對某知識點不理解的時候,自己參看教材還是不明白,這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四)缺乏對課外學習情況的有效監督大學師生接觸交流的時間就是在課堂里,下課后找不到人,老師對于學生是否課前預習,是否課后自主完成作業等情況都不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不能及時尋求到老師指導,老師和學生之間缺少一個平臺,導致信息交流不暢,學習過程不連續。

線上教學方式的優點

(一)不受時空限制。線上教學打破了師生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上課的局限,實現隨時學、隨地學的夢想。只要有網絡、電腦或手機、平臺軟件,就可以開展教學活動。特別在疫情期間,這種學習方式更加顯現它的優勢,雖然師生各自隔離在家,天南海北各一方,不能齊聚一室學習,但是線上教學適應這種需求,“停課不停學”得以實行,學生的教育沒有耽誤。而且上課沒有聽懂的地方,可以通過回放功能再自學,提高學習效果。(二)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實踐發現線上提問時學生能積極回應,比線下活躍,主要原因是由于非面對面情況下,學生減少對老師的害怕和羞于開口的壓力,輸出文字比口頭回答更容易,也不怕答錯受老師和同學的圍觀。在教學平臺上學習氣氛會被其他同學帶動,看到別的同學在回答,自己也會跟隨,甚至搶答上會有自豪感。(三)學習資料和來源多樣性。線上教學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搜集所需要的知識,知識的呈現形式也多樣化,可以是短視頻直觀接收,可以是網絡小文通俗易懂,可以是專家文章深度分析。多樣的學習資料通過平臺,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有助于幫助理解專業知識和提高學習興趣。(四)形成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監督。課前預習通知,上傳學習資料,讓學生先自己自學。課中通過問題檢測自學效果,督促沒有完成自學的同學,由老師主導,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跟著問題追求答案,推進課程知識點的學習。課后及時作業,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對每個學生進行針對性批改,了解知識點盲區,反饋給學生。

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以“財務會計”課程為例

以上分別說明了線下教學的不足以及線上教學的優勢,那是不是說完全以線上教學取代線下呢?答案是否定的,這二種方式單獨來看各自存在優缺點,要想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把這二種方式相結合,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面結合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財務會計”,具體闡述如何進行混合式教學。(一)課前上傳資料,預習通知。上課前通過學習平臺向班級學生預習通知(圖1),要求達到什么樣的預習效果,需要了解的內容,把下節課學習內容和相關參考資料一并提前公布,這樣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財務會計里無形資產這一章基本知識點學習完后,下節課前要對整體內容進行整理總結,我會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讓學生自己先整理再對照PPT完善,提前預習通知和要求。(二)課中實時互動。以往的線下教學以老師講為主,知識滿堂灌,但學生不領情,在下面玩手機、睡覺,這是因為缺少與學生互動。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學生喜歡玩手機的特點,讓手機充當學習的工具,堵不如疏,與其禁止玩手機,不如把手機的優點利用起來輔助學習。課上提問題讓學生搶答(圖2),按手速快慢排序,答對加分,刺激學生競爭的意識,活躍課堂氣氛。還有可以討論,大家在手機上作答各抒己見,發散思維,然后提煉出高頻詞,老師進行個性點評。(三)課后習題鞏固反饋效果。下課后離開課堂并不意味著本節知識點的結束,老師要及時小習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里提交,針對學生的答案給出評語,對掌握很好的學生鼓勵,對不熟練的同學單獨指導。比如在費用這一章,課上知識點講授完后,課后針對性地布置不同種類的費用題目,讓學生判斷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的區別,并結合實例能作出賬務處理。通過學生發過來的答案,發現有的對財務費用掌握不足,容易遺漏企業發生的現金折扣或收到的現金折扣也應記入財務費用這個知識點,共性的問題說明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講解不到位,需要在下節課時集中解釋,消滅這一盲區。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實踐證明,教學方式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進,線上教學或者線下教學單一的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需要,而只有把二者相結合,各取所長,才是未來教學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薛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管理心理學課程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104-107.

[2]姜小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125-126.

[3]明娟.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教學過程特征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4]楊壽康.高職《財務會計》教材建設與改革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2):30.

篇2

關鍵詞:互聯網+;個性化教學;協作學習;教學模式

一、引言

2015年,政府報告中制定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互聯網+”教育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技術變革,也不是對傳統教育的顛覆,而是構建教育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現代教育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獲得“互聯網+”的能力,形成新的“信息能源”,從而推動整個教育行業的快速整合,并利用相關產業和社會資源來充實和豐富教育資源,使得教育更加開放,教師和學生之間聯系更加緊密,更易于提供O2O個性化的教學。這也為終身學習社會奠定堅實基礎。[1]

二、“互聯網+”教學的現實特征

(一)“互聯網+”教學與傳統網絡教學區別

傳統的網絡教學很重視將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復制到網絡平臺,依靠視頻方式進行講解,但沒有進行教學內容的碎片化設計和重構,無法利用網絡技術實現協作式和個性教學,存在眾多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一是基于論壇的網絡互動教學方式缺乏科學組織,討論主題和課堂教學結合不夠,學生僵化地圍繞教師進行學習,無法形成自己的學習模式,網絡系統提供的固定功能和模塊也難以體現教師教學設計的創新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規劃。二是目前的網絡學習平臺更專注于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沒有對學習過程的記錄和分析,也無法幫助教師準確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困難,難以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而學生也對網絡工具的個性化功能充滿疑慮。[2]三是學習過程設計存在較大區別。教學過程通常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傳授通過課堂中的講授完成,內化則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者實踐完成。

(二)“互聯網+”教學促使學習模式的變革

在“互聯網+”的教育觀中,課程的提供者為教師,但課程教學圍繞學生的需求和個人偏好實施,教師是主體學生是中心。學生和教師共同制定教學和學習方案,學生根據“互聯網+”平臺提供的學習應用軟件和系統模塊,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進程。在互聯網平臺中,學生課前進行課程重難點的視頻化的自主預習,把課前時間重新作為一個學生的學習空間,形成較為嚴密的學習型組織。同時與傳統的課堂統一學習不同,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和節奏進行學習。然后,師生再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3]。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是學習的規劃者和指導者,在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中仍然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在課堂中組織高質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環境中應用所學內容。幫助學生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開展一些探究活動和實施基于項目的學習,使得課堂更加人性化。教師和學生將學習過程數據上傳到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分析和信息共享。分析數據作為教師實施個性化教學和分層教學的科學依據。

(三)基于“互聯網+”教學的新特征

1.“互聯網+”教學承載媒介多元化

基于新的通訊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不但移動設備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通過大數據支持的互聯網也使每個學習者的信息采集更加便利,使得移動設備成為虛擬社區、虛擬課堂的載體。學習者利用云技術擴充了學習領域的知識范圍,從一臺電腦擴充到整個互聯網,接受教育的地點也從生活周邊擴充到了全世界。通過虛擬建模、人工智能等技術,使得網絡知識體系可以被隨意切割、分類重構,而且能夠通過虛擬3D技術,立體生動地展示在學習者面前,讓學習變得更加獨立、有序和生動。

2.“互聯網+”教學打破時空和人數限制

“互聯網+”教學給“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模式賦予了新的革命性內容。以慕課(MOOC)為代表的網絡教學模式為例,慕課將傳統在線教學的內容進行碎片化處理,形成彼此獨立的知識點,學生可以從任何知識點開始進行重復學習,直到學懂為止。傳統在線教學雖然在時間上也實現了自由化,但學習者仍然要按照知識體系進行按序學習,如果學習者在學習期間出現知識斷層或者毅力不佳,又無法獲得教師的實時指導,就會放棄學習。因此,“互聯網+”教學對學習者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模式,不用擔心學習的門檻,僅需花費較少的學習時間就能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慕課教學開發人員考慮到國人有限的外語水平,在設計慕課課程時,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并配有翻譯字幕,提供在線討論和答疑板塊,讓學習者獲得最好的學習體驗。因此,類似慕課的“互聯網+”教學模式不但真正打破了時間、地域限制,還突破了語言和文化壁壘,使得整個教學體系更加完善,學習者可以獲得世界范圍的優秀教育資源。

3.教學內容和方式的突破

當代的學習者正經歷著現代教學方式變革的不斷沖擊,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中找尋適合自己的模式,不斷嘗試著慕課、翻轉課堂、導學案、微課等新興教學模式,借助新興教學模式,學生成為學習的發起者、討論的組織者甚至知識應用的創新者,這樣勢必導致舊有的知識體系、基于學習的人際關系、教育價值觀和教育體制的變革和突破,教育的使命、教育的價值觀、教育體制正通過互聯網與教育的不斷融合而重新定義。這些變革不是將傳統教學簡單地搬上網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通過真正的變革讓學生更加愿意學,教師更加愿意教;需要依靠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提供有效的個性化和協作化教學服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將學習成為自身內化特質,實現基于“O2O”的教學價值推送,形成真正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的突破。

三、“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互聯網+”教學模式學習環境的構建

“互聯網+”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是構建個性化和協作型的教學模式。教育家李秉德教授認為教學環境對教學模式、教學活動的順利組織實施有著重要的影響。[3]傳統的教學環境建設往往立足于教師的管理,強調課堂紀律、教學活動穩定有序,但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則更多“以學生為中心”來構建教學和學習環境,著眼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挖掘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在充分協作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經驗。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互聯網+”教學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培養學生通過獲取外界信息結合自身能力對知識經驗進行重構的能力。本模式沿用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構建模式,即對教學情境、工具、資源、組織架構四個基本要素進行設計。“互聯網+”教學的學習情境基于日常生活和現實任務,適用于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情境設計符合多元社會文化和健康輿論導向。工具主要包括過程加工工具、處理工具、交流工具、可視化工具,通過這些工具幫助教師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方案、提供多媒體資源、組織協作學習和討論活動,讓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接受個性化教學模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4]資源則泛指促進教學的多形式的靜態和動態素材;狹義的資源指根據個體需求按照一定教學策略組織、碎片化和重組加工后的元知識。組織架構是根據個體需要而進行重組的知識在互聯網的表現形式,涉及知識圖譜的排列順序、元認知形式、知識使用程序和學習策略。教師將學習環境要素與互聯網教學相結合,科學搭建真實的學習環境,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于“互聯網+”教學模式設計

教學模式以是否使用了互聯網為依據,可以分成純在線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這兩類在線學習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純在線教學模式存在退學率高、缺乏面對面教學指導和難以考核認證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純線上教學模式雖有較好的學習體驗,較低的學習成本,但過于強調學習者的個人主動性和探索能力,大部分學習者難以堅持學完課程并獲得與傳統教學模式同等水平的教學效果。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可以解決純在線模式在教學支持和教學效果方面的問題,但對教學場所、學習人數有一定的要求。雖然沒有純在線模式那么方便和應用廣泛,但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比較接近傳統教學。從“互聯網+”角度來看,較符合將傳統教育產業的價值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從而產生新的價值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借鑒了翻轉課堂、慕課模式的各自優勢,重新設計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教學模式,立足個性化和協作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即尊重個體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又能根據不同的認知能力構成協作小組,既能讓學習者根據自身能力進行分層遞進式學習,又能讓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促進學生間情感交流,將學習動力進行內化,實現主動學習,獲得適合自己需求的教學體驗和知識能力,教學模型如圖1所示。

1.教學準備

在本環節,教師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對團隊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完成課程的教學設計、內容準備、資源整合和優化、構建教學場景和任務、協商線上線下教學組織模式、確定各個學習任務的評價方式和內容。教學準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教學設計上,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體現個性化教學要求,考慮學習者差異。二是教學內容具有足夠的廣度、深度,保障內容的先進性和時效性。三是教學準備過程中要區分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區別,線上教學視頻應具有正確的時長和清晰度;如以教師為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講學,整個教學過程要有一定趣味性和啟發性,并為進入課堂討論做好準備[4];所制作和挑選的教學資源要適合網絡平臺的技術要求。四是線下教學秉承翻轉課堂的特征,以討論、實踐、應用和探究為主,關注參與線下學習的學生個體,注重面對面的交流。五是設置合理的答疑環節,及時反饋和解決學生問題,組織線上線下的交流和互動。六是教師應為學習者開發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手段,符合課程同行和第三方評審要求。

2.課前自學

在本環節,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的視頻和多媒體資源明確了解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組織過程。在網絡虛擬教室中,利用教師事先錄制的視頻學習理論知識,進行練習和自測,并以自組織的形式參與到網絡討論中,總結出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初步完成對接線下知識應用和創新階段的準備,教師同步做好線下或者線上虛擬課堂,為協作式和探究式個性化教學的組織做準備。在整個實施過程中,多采用合作學習來獲得知識和自主學習體驗、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學習經驗。

3.課堂學習

在課堂學習環節,教師首先構建完整明確的學習場景,拋出多個教學相關的學習任務或討論主題。在確立場景和主題過程中充分使用師生協商機制。即學生可以選擇教師提供的多個主題之一,也可以自主確定相關主題;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或者教師建議選擇獨立探究學習或者協作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指導,聆聽并記錄學生學習的難點,觀察學生的總體表現,判斷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教學重點。再次,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進行學生間、組間交流,也可以在平臺上提交學習疑問進行網上交流。然后,教師對成果進行評價,對重難點進行講解和答疑解惑。最后,教師可以直接根據學生表現評定學生成績,也可以通過布置習題或者測試來評測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程度。

4.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的主要元素由協作小組、成員、輔導教師和協作學習環境組成。協作小組是協作學習模式的基本活動單元,一般協作小組的人數不能太多,通常以3~5人比較合適[5]。成員是指學習者,成員的分派依據學習成績、認知能力、認知方式、性格差異等因素實施。輔導教師是協作學習質量的保障,教師也要轉變角色,從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協作學習的組織者與幫助者,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給學習者更大的自主空間。實施過程如圖2所示。

5.個性化學習

“互聯網+”教學以為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提供教學產品、模式和平臺為目標。在進入學習前,學習者可以進行自我評估;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和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大數據,分析判斷學習程度、學習效果,進行補充式的自我學習,即通過特定知識點間的有效鏈接,獲得完成當下任務或者學習當前知識點所需要的前續知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6.課后提升

課后教師需要布置任務以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習能力。任務的形式可以是對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完成大型的項目,也可以選擇合適主題進行探究學習。課后學習活動需要依托系統化學習平臺來獲得拓展任務,上傳過程性資料,進行網上討論及訓練成果的評價。組織實施形式應該多樣化、個性化,教師定時進行課后學習的監控和答疑,鼓勵創新和探索,激發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獨立完成相關任務。

7.反饋評價

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評價根據學習者的不同特質進行制定,強調學生的差異性、測試場景的復雜性和有效性,形式多樣,注重學習過程的階段性考評,累積學習者個體學習狀態和結果數據,通過大數據進行個體學習分析,不斷制定和調整學習計劃和習慣,促進個人學習經驗的積累,最終提升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從而完善整個“互聯網+”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能力,推動教育改革。

四、總結

首先,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個性化“互聯網+”教學模式將枯燥的課堂理論知識學習搬到互聯網上,投以直觀生動的影像資料,融入合作學習的大氛圍下,學生學習動力將被激發;其次,教師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為學生設置合適的教學任務,從而減少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所需的學習時間,形成個性化的學習策略和實施程序;最后,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策略進行診斷性評價,矯正學習策略和教學內容,通過不斷調整,促使學生掌握全部教學目標,并通過最終的終結性測試評價。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不但能使得學習更加個性化、更有效率,同時具有推動現代教育變革的價值:一是“互聯網+”教學模式將原本需要向學生屏蔽的互聯網變成了能夠創造教育新價值的互聯網;二是“互聯網+”教學模式開辟了學習者獲得學習能力,滿足自身學習需求的有效途徑;三是互聯網學習平臺以學習者為中心,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和工具,選擇適合網絡學習的學習內容,提供高附加值、低成本的教學資源,將學習者吸引到一起,構建了新型的教與學的關系,創新了互動教學和協作教學模式;四是面向大量學習者的個性化教學,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和云技術的支持下已經成為現實,現在所要做的是如何優化算法、改進分析方法,使其對學習、教學等相關數據的分析更加準確、豐富、有價值,使學習更有效率。因此,“互聯網+”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挑戰不斷,需要不斷改進,讓學習者形成“互聯網+”的意識,主動利用“互聯網+”學習平臺進行學習。[6]只有當學習者發自內心使用“互聯網+”教學開展學習,“互聯網+”教學才能真正完成對傳統教學模式變革的使命。

作者:顏正恕 徐濟惠 單位: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晨,劉男.互聯網+教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2]曲大為,趙福政“.互聯網+”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芻議[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9).

[3]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2).

[4]申仁洪,黃甫全.合作活動學習芻論[J].教育研究,2004,(10).

篇3

關鍵詞 網絡教育 大學教育 優勢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現在隨著互聯網的速度日益提高,聯網費用的逐步下降,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學習者可以從網絡獲得電子書、聲音、短視頻、課程錄相(如網易公開課)及精品課程等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對于傳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形成了較大的沖擊。而大學教育的對象正處于被動學習向自我學習的過渡階段,兩種學習模式都是必須掌握的。①但通過網絡學習(線上學習)和傳統的課堂學習(線下學習)有著比較大的區別和聯系。各有其優點與不足,在此本文比較兩種學習方式的特點并給出一些有益的結論。

1 網上學習資源和線下課件的相同點

無論是網上學習資源,還是線下課件及輔導材料它們都應該以促進學生順利掌握相關知識作為第一目標。現在的教師教學的輔助手段或者是學習者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材料,除了資源的美觀度、趣味性、互動性、網絡連通和移動流暢性等需要考慮的問題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滿足“是否適合學習者學習”這個要求,而且這個問題對于所有的學習解決方案都可以說具有一票否決權。②

2 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不同

(1)線下有教師輔導的學習(課堂環境):師生處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交流便利,但不是每個人每時每刻都能照顧到,換言之,總體流程的個性化程度有限。相對于個體活動,這一環境是群體活動的天堂。(2)線下無教師輔導的學習(自主學習):學生處在獨立時空環境下,學習過程高度個性化,從目標到內容選擇到流程進度到具體方式,完全由個人決定。但與他人交流溝通成本高,一般不具備協作條件。(3)線上學習:線上學習的學習者一般也處于獨立的時空環境下,具備學習過程個性化的特點。同時由于互聯網給溝通和交流帶來的便利,跨越時空,尤其是跨越時區、國界,在面對面環境下無法進行的人際交互,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它也具備社會化的特點。但同時還要注意的是,除非借助于聲音或視頻,否則礙于語氣、語調、身體語言等,交互的效果受到影響。此外,在線交互不是一種強制性監控,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選擇退出,這也是和線下人際交互不同的地方。

3 學習進程及材料的不同③

(1)如果僅是學習材料而不考慮學習活動和過程的話,線下學習材料需要重點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習者自定目標、內容、順序、進度,并通過系統的反饋和建議,了解自己學習的效果,調整學習過程。此外,最好與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相關,以使兩條教學主線匹配。(2)線上學習材料同樣要保證線下材料的個性化,不同的是線上學習材料還需要考慮兩個特點。第一是弱監控的特點,需要考慮內容與在線學習活動相互配合,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習者自發地堅持下去。第二是網絡極大的開放性,線上教學材料要充分利用網絡素材,并為新素材的生成和納入提供接口。

4 制作材料的相同性

現在的學習者都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網絡,并且有自己的網絡使用習慣。所以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素材,都要考慮這些習慣,比如跳躍性強、興趣驅動、利用片段時間、追求用戶體驗、要求材料制作美觀、增強參與感等。所以現在的制作材料多采用視頻或者是多媒體形式,這些材料的長度選擇、關注點和趣味性等,也都對學習材料的有效輔助產生重要的影響。

5 學習的類型不同

比較網絡學習與常規學習,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網絡學習因為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習者的興趣,所以學習內容容易碎片化,而常規學習通常是一種系統化學習,這兩種學習都是需要的。④

采用 Jay Cross 的 Formal Learning 和 Informal Learning⑤來加以解釋的話,所謂系統化學習,就是Formal Learning,或者叫正式學習或正規學習,簡單地說可以理解為學校教育,有課程,有進階,有引導。而所謂的碎片化學習,就是Informal Learning, 或者叫非正式學習或非正規學習,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處處留心皆學問”,或者叫 “按需學習”。社會化、網絡化的學習,大多數是這樣的學習。

就一個人的成長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經驗之中的“源自于正式學習的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所占比例和發揮作用越來越小。而其經驗之中的“源自非正式學習的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所占比例和發揮作用越來越大。而大學教育的對象正處于這種轉換的過渡時間,這兩種學習都是必須掌握的。

6 應注意的問題

現在的網絡化學習是對于傳統學習的有益補充,也是對學生自學能力的有益培養。即使是我們所學習到的系統化知識,不過也是前人碎片的整理而已。所以學生通過網絡學習面臨的主要問題應該是如何把碎片化知識整理起來形成系統性知識。總體而言,現在大學教育網上學習資源應注意遵守如下幾個要點:

(1)不要太長。10分鐘以下的微視頻為好,或者是將知識點分解成為短時間、互相關聯的視頻片斷。 (2)每個視頻專講一個知識點。利于學生可以反復看。(3)絕不要將一堂45分鐘的課人工分割為多個微視頻,效果并不好,應通過目錄索引方便學生查看。(4)老師不要出鏡,因為視頻窗口本來就不大,有效地進行內容展示更重要。(5)講課的情景模式應該是一對一的家教,讓學生覺得你就是在給他一人講課。(6)幽默有趣。網上的干擾元素較多,對授課吸引學生的要求比較高。(7)總分總的學習進程。先列系統知識的一個大綱,類似于目錄,做到讓學生對要達到系統化所需知識心中有數,然后就是各自學習零碎的知識。隨后,就是把所有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達到系統化。

注釋

① 朱京曦.我國基礎教育網絡化學習研究的任務與核心問題[J].中國遠程教育,2006.1.

② 張天意,阮建海.個人網絡化學習體系構成要素與模式探討[J].現代情報,2006.11.

③ 鄭小軍,張霞.高效網絡化學習:理念、路徑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

篇4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教育;O2O法則;扁平化思維;教學系統重構

《2015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白皮書》指出,我國教育信息化融合實踐開始向支持教學系統重構方向遷移[1],這是繼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 年)發展規劃》之后,又一部進一步明確了“互聯網+”社會條件下教學變革發展方向的文件。由此,實現基于信息和互聯網重構系統的智慧教育建設,已具備現實需求的社會基礎和實施踐行的政策條件,智慧教育也成為我國“十三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

在“互聯網+”已在我國社會建設多領域普遍應用的前提下,線上線下有機結合亦已成為當下社會各領域工作新的方式,O2O法則作為當下具有普適意義的互聯網思維范式,日益被人們所接受。鑒于此,本文擬以O2O法則為認識理據,就教育理念、教學資源、課程結構、教學模式和管理體系等構成的整體結構層次,系統探索“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教育教學模式與資源體系建設,以期進一步明晰我國教育教學轉型的方向,拓展符合時展需要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推動教學系統重構的探索實踐。

一、O2O法則比照下的智慧教育可行性分析

O2O(Online To Offline)專指線上、線下商務,是一種以互聯網作為交易前臺、將線下商機與互聯網有機融合的商務模式。當前,這一商務理念已進化為“互聯網+”時代的基本價值論法則和付諸實踐的基本運行模式。O2O法則的核心價值在于:它以互聯網技術變革傳統產業業態,并實行線上線下同步運營和系統管理,旨在使傳統產業生機勃發、協調發展。在O2O法則下,運行業態不再區分線上與線下,而是一種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同步運行的新型服務體系。事實證明,O2O法則不僅適用于商務運行,同樣也適用于互聯網時代教育等其他社會業態的轉型需要。

與傳統信息化教育相比,智慧教育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態,呈現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術特征。從生態學的視角看,智慧教育是技術推動下的和諧教育信息生態,其教育特征可以概括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資源無縫整合共享、無處不在的開放按需學習、絕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數據的科學分析與評價。從技術的視角來看,智慧教育是一個集約化的信息系統工程,其技術特征可以概括為:情境感知、無縫連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視化。可見,智慧教育是當今時代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態。[2]

因此,“互聯網+”教育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以不斷革新的互聯網技術提升教育創新力,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實現工具革新的教育發展新形態。就此而言,轉換傳統行業服務方式和服務場所,創造一切服從大眾需要、線上線下協調運行和便捷服務的O2O模式,與上述“互聯網+”教育所需要具備的形態性質與根本理念恰相吻合。

二、目前“互聯網+”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傳統教育+網絡信息化”教學并未能系統整合和發揮出網絡信息技術的集成優勢,亦不能滿足網絡信息時代的學習需要,“互聯網+”教育還問題重重且任重道遠。

其一,信息技術應用流于形式。盡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已久,但學校教育網絡信息化仍流于形式。當前網上雖開設了在線開放課程、在線作業批改等在線教學形式,但稍加考察便不難發現:這些貌似網絡信息技術化的教學形式只是將線下實體課堂搬上了網絡,仍然是采用教師講解、學生完成作業和學期考試等傳統教學方法,依然屬于網絡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初級形態。

其二,線上課程教學目標與實踐脫節。慕課(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是大數據時代的產物,為人類的學習方式帶來了新的理念和突破。[2]在解決就學機會和教育公平等問題方面,慕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創新嘗試,也為教育變革開創了劃時代的探索視角,使學校教育因此具有了告別傳統教育理念、調整傳統教學策略和傳授模式的創新動機。借此,課堂教學有望告別傳統,建構出依托大數據技術、創新強化學生知識獲取與內化能動性的新型教學體系。然而,當前慕課等線上課程教學形式仍存在著種種與教育目標不甚協調的問題。首先,教學模式缺乏與學科教學對應的方法創新,現有慕課視頻講座存在形式單一、缺乏互動以致吸引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是課程內容與當下社會現實脫節,難以激發學生應有的學習興趣;其次,由于慕課等線上課程規模浩大,雖然優質教學資源得到了較好的共享,但教師講課之余與學生溝通寥寥,知識結構理解、吸收與內化的教學層面被不同程度地忽略。總之,慕課由于缺乏線下互動而使知識體驗缺失,其教學實踐與其設定的優質教學、激發學習者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興趣的初衷相去甚遠。

其三,資源鏈接不足,知識更新滯后。教學資源匱乏與教學情境不足是長期以來困擾學校教學發展的主要原因。當前雖然可用于學校教學的各類教育資源知識庫、學習平臺系統和作業批改網等在線教育資源比比皆是,但這些教學資源多半僅為各類教育機構獨自使用,相互之間缺乏分工合作和扁平化鏈接。這種教育資源各自為政的狀態,使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難以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嚴重影響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化發展。

正是教學資源的相對封閉狀態,致使我國課程結構與教學基本形式難有根本性的轉變,即使某項課程偶有創新,也往往多年重復使用,難與迅速發展的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活環境等形成與時俱進的現時性關聯,導致學生知識理解困難。

其四,信息遞送和管理體系建設意識薄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互聯網+”教育,需要相應的設備系統來獲取教育資源和實現教學管理,要求線下形成的教學流程和教學評價監督與線上教學平臺系統融合成統一的運營管理機制,進而形成完整的遞送與管理體系,以有效保障和控制最終的O2O教學成效。然而,由于有關部門信息遞送體系建設意識薄弱而投入不足,我國校園數字技術設備條件落后,網絡運行速度較慢,嚴重影響了教學改革進程和教學效果。這是當前我國學校教學中許多教學改革難題持續存在、難以解決的根源所在。

三、基于O2O法則的智慧教育的實現路徑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對策,供有關方面參考。

1.把握教育規律與信息技術規律,實現兩個領域的深度融合

首先,應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深度融合。為此,學校教學者不僅需要深諳教育的內在規律,還應熟悉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規律,并使兩個規律有機結合。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既要聚焦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共享的優勢和潛力,也需要重視課堂教學師生互動交流的學習體驗。因為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發揮學習的能動性,才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主動學習。

其次,由于未來的教學形態將不再有線上線下之分,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將是今后社會各領域的常態工作范式,因此,“互聯網+”教育應打破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各行其道的尷尬局面,就教學環境、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學資源與教學評價,展開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探索。具體說來,教學環境應當由傳統教室或網絡環境向線上線下一切適宜學習的空間轉移;教學結構應與時俱進地進行動態化更新,并實現課程體系結構的生態化,即依據不同的發展定位,設定動態開放的O2O課程結構,形成能夠適應于學生終身學習、動態靈活的線上線下知識結構體系;教學方法應建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學校教學信息交互平臺和與數字技術高度融合、線上線下有機對接的O2O教學模式,以形成智慧教學;教學資源則應更多拓展使用云教育數據庫,鏈接線上線下一切可利用的網絡資源,以形成教學資源共享,方便智慧學習。與此同時,還應形成線上線下貫通的教學監督與評價的O2O系統管理體系,以保障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真正實現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評價和智慧服務。

2.以扁平化思維實現智慧教育資源效應的最大化

當下流于形式的信息技術教學遠非“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教育不僅需要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并使二者深度融合,而且還需要同時實現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與管理的深度融合。

傳統教育體制往往容易造成優質教學資源過度集中,難以實現教育公平。如前所述,當前互聯網在線教育雖已能夠廣泛鏈接各類開放性學習資源,但由于缺乏溝通合作,大量資源仍各自為政,缺乏協作和共享。扁平化思維是O2O的重要資源策略,其能夠消除層級障礙,直接實現資源鏈接,因而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資源使用者和提供者達到雙贏,并實現資源生態效應。O2O的扁平化思維有望進一步加快教育資源傳遞的速度,使大量優質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樣的教育資源模式,往往極易聚合超大量的在線學習資源,進而大大降低學習和教學的投入成本。也就是說,以O2O產業鏈思維形成學校教學資源的多向度扁平化生態連接和充分共享,不僅可以有效地克服學校教學形式固定重復的弊端,有利于滿足各種不同層次的“精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還可以大幅度減少資源建設費用。

以O2O法則理念建構學校教學資源體系,可以嘗試在國內校際與相關國家教學機構之間,形成各具所長、分工合作的教學資源產業化鏈接,以加強學校教學與實踐應用的關聯性,尋求學校教學資源平衡協同、生態化利用的實現途徑,彌補當前學校教學資源的種種不足,使教學投入效應最大化。

3.建構與時俱進的智慧教育課程結構

傳統教學中的教學結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來實現;第二階段是理解、吸收與內化,由學生通過課后復習、閱讀表達等途徑來完成。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知識內化不夠,多歸因于學生過度依賴教師的傳授,自主學習意識薄弱。然而,學生之所以學習動力不足,除了缺乏學習意識或學習意識不強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學課程結構缺乏與時俱進的調整,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脫節。

因此,應充分利用各類共享資源,重新建構基于O2O理念的教學結構,以不同發展定位設定動態開放的課程構成,并及時進行動態化更新。除了關注課程結構邏輯性使學生理解、內化知識之外,還需要使教學結構的兩個階段課程比值恰當,為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創造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以便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等交際方式進行學習,從授課方式上建立起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內化機制。可采取組織學生們觀看視頻,學習國內外知名教授講授的課程,并與教師進行探討等多種開放性的線上線下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對知識的吸收與內化。[4]

4.創建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模式和管理體系

(1)教學模式。如果將智慧教育理解為一種最大限度地滿足教育需要的智慧性教學系統,那么教學模式無疑是智慧教育系統的核心要素。而教學模式之所以要進行變革,核心原因就在于現在的學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3]也就是說,由于擁有高度發達和快速發展的信息網絡技術,當前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O2O理念下學校教學模式應切實滿足并引導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幫助其建立起強大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基于可協作的學習環境,個性化學習使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以信息技術為工具進行自組織性質的探究式知識建構。這一目標能否達到,關乎學生今后能否適應社會競爭和能否自覺開展終身學習。因此,O2O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應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在實現優質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必然成為學校O2O教學模式中的根本性任務。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一般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二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能力,實現對人才培養標準的根本性轉變――從知識積累型人才轉向知識創造型人才。[5]根據這樣的整合目的,凡適合線上開出的課程應盡量在線上開出,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這樣做可以使教師留出精力,在線下課堂通過更為深入的解惑答疑、組織討論等,幫助學生鞏固和提升線上學習到的知識。課程作業和過程性測評考試可以在線上完成,總結性考試或考查則可在線下完成,以實現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與考核。總之,以O2O理念創設的課程教學,將是基于線下實體課堂、線上慕課在線教學資料,或線下實體課堂、線上答疑+在線批改等形式交替教學,整合線上線下之間、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學習者相互之間互動交流,以完成知識建構的全新教學模式(見表1)。而要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依據自身所長分工協作,開展課程內容設計與制作等教學資源建設、線下組織面授、在線互動答疑、教學安排、課程總結評價等教務工作,即以團隊方式實施課程建設和教學。

(2)課程資源。O2O教學模式下各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建設應依據優化原則合理定位,對通用性程度較高的課程,可直接引進、共享國內外名校名師的優質教學資源,或使用慕課等開放性在線教學資源,也可使用國內校際合作開發區域共享的在線資源。與此同時,教學資源

建設還應根據本校特色專業教學的具體要求,開發各類具有本校專業特色的相關資源。需要強調的是,教學資源設計應避免在視頻制作上過度投入。授課視頻雖然在教學資源中相對重要,但與時俱進的教學閱讀材料、視頻和實踐探索等同樣重要。O2O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精力細致考察和精心準備,切實做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資源建設,使之具有清晰的邏輯框架和簡潔明了的媒體呈現效果。

此外,對不同的課程內容,資源的使用應采用不同的形式。對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尤為重要,需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采用學習者感興趣的現實實例,激發學習者興趣;對輔知識課程,則需要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尤其需要利用協作方的資源鏈接,采用專題講座或訪談等授課方法,以真情實景促進和提高學習者的應用能力;對基礎課程,則可利用短小精湛的線上信息資源,實現在線引導教學。總之,恰當地利用O2O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資源,可充分實現與時俱進、精煉適用的學校教學。

(3)管理模式。如前所述,學校教學O2O遠非以線上線下簡單疊加的教學平臺即可實現預期成效,其同樣需要完整的運營體系來掌控教學過程和最終的教學效果。因此,需要為教學制定適合于線上線下操作評價的規范流程,這些教學規范和評價系統還需要以O2O系統化思維,使線上線下平臺系統融合成一個完整的專業教學管理系統,對各個教學環節實現全方位的監督管理,以保障教學系統的職能執行力和教學效果。為保證得到資源協作各方普遍認同和有機協作,O2O資源模式應在規則制定、過程監管、沖突裁判、服務鏈接等方面形成系統管理的組織職能,形成學校教學實現深度融合變革的O2O管理理念與管理機制。

(4)教學資源遞送體系。為了保證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O2O教學模式課程通常需要提供大量結構化的教學視頻等在線資源,以供學生自主學習。從教師制作在線教學視頻到學生在線學習視頻,再到構建課堂協作學習環境等,O2O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網絡條件和與之匹配的計算機設備支持,因為其授課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技術平臺支持的適合性。尤其是隨時隨地的移動學習,對學生自主學習效果影響極大,更需要相應網絡技術條件的有效支持。當前Web3.0網絡雖已經實現高度智能化,但大多數學校的校園設備落后,網絡卡慢已嚴重制約正常使用數字技術進行學校教學。因此,學校需要通過提高服務器性能配置、增大寬帶接入量等途徑,卓有成效地解決校園網絡的信息遞送問題。只有切實做好學校教學資源的信息遞送體系建設,方可能落實O2O教學模式,進而使教育技術與學校教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深度融合。

(5)教學管理和業績考評體系。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在線教學資源質量、線上線下教學溝通與交流的效果,以及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培養等,無不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手段實現有效考核。需要強調的是,O2O提倡將服務流程規范和服務評審兩大系統融合成一個完整的運行體系,而不是滿足于搭建線上線下簡單結合的運營平臺。因此,學校教學應形成線上線下教學管理和業績考評深度融合的完整運行體系,以確保有效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區別于傳統課堂的反饋評價體系,O2O法則理念下的教學評價應由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共同參與,不但要注重對學習成效的評價,還要依據大數據建立學習者的個體學習檔案,加強對學習成效的全過程監評,實現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個人評價與小組等他人評價相結合。評價需要針對線上線下教學的一切內容,覆蓋學習方法選擇、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效果、學習計劃、專業表達和作業成績等方面。形成性評價側重評價學生階段性學習中的具體表現,而總結性評價則需體現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實踐應用程度,所有這些評價都將依據大數據形成最終科學判斷,并使之用于指導后續的教學與學習。

5.提升師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以O2O理念創設教育技術與學校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教學必然會更多地應用信息技術與網絡資源,這不僅要求學生在課余進行教學視頻等形式的在線學習,還需要在線完成作業練習和進入相關網站查尋個性化的學習資料,以及與教師和同學實現在線的有效互動等。這就需要引導學生理解關聯學習,培養學生的個人知識管理能力(善于將日常采集的各種碎片化信息資料,經計算機智能甄別實現分門別類的數據管理,使之成為具有系統價值的專門知識)。而個人知識管理作為網絡時代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要求學習者掌握相應的數字軟件技術。[6]否則,難以有效使用信息技術收集、吸收和創新知識,完善個人知識體系結構。

教師不僅應具有駕馭現代技術(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課程自主設計與實施的核心能力[7],能夠熟練制作形式新穎且知識容量恰當的教學視頻等教學課件,還需引導學生及時掌握各類數字軟件和設備的操作技術,使其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能,以便熟練獲取網絡平臺的知識信息,有效地實現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360doc個人圖書館.《2015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白皮書》,中國智慧學習環境十大特征[DB/OL](2015-08-21)[2016-04-20].http:///content/15/0921/16/1609415_500527901.shtml.

[2] 楊現民.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內涵與特征[J].中國電化教育,2014(1):31.

[3] 黃榮懷.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從環境、模式到體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6):3.

[4]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用大數據改變未來的學習和教育――在華東師范大學杏壇高議文化講壇的演講[J].世界教育信息,2014(24):6.

[5] 何立新.信息技術教學與創新思維培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8.

[6] 吳國強.能動關聯:“云”時代的設計學習理念與策略[J].遠程教育雜志,2012(5):82.

篇5

關鍵詞:大學英語;線上教學;翻轉課堂;認知調查

1線上教學學情分析

相對于線下教學,線上教學另外受諸多因素影響,例如授課平臺的穩定性與操作便利性、課程線上學習時長、線上教學使用的教材與資源獲取是否便利、學生對課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基于以上因素考慮,筆者的學情分析和相應教學安排如下:選擇穩定操作平臺。線上教學平臺有騰訊課堂、釘釘、雨課堂等為課堂形式專設的教學平臺,也有騰訊會議、Zoom等會議形式的交互平臺。Zoom因為技術成熟、信號穩定、自動錄屏及保存、操作界面簡易等優勢為筆者選作授課平臺。線上課時減少。三亞學院大學英語課程實行分層次、分級別教學。分層次表現為將一個行政班級分為兩個層次:發展班和提高班,發展班的學生為高考英語成績拔尖或者在分級考試中成績突出的學生,余下的學生歸入提高班。疫情期間,發展班和提高班學生一起上課,即教學班以行政班為單位參與線上教學。分級別表現為一、二年級的教學側重點不同,一年級側重聽說模塊,二年級側重讀寫模塊。同時改變的還有課時時長,由原來兩個課時90分鐘調整為全程線上教學60分鐘。課程選用的教材便于獲取和使用。教材使用外研社《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和《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一冊》,疫情期間外研社開放學習資源使用權限,學生既可以在電腦上使用配套資料,也可以在手機APP上進行主題學習和專題訓練。學生對課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通過三個方面獲得保障。第一,教學主體不變,春季學期課程的教師和學生與秋季學期一樣,這意味著在網絡平臺上教師和學生不是陌生的交際群體,學生熟悉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方法。第二,存在現成的英語學習社區。秋季開學之初,教師在QQ上為每個班級建設班級群,群內主要學習通知和階段性學習反饋,春季學期依然沿用班級群。學生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有任何疑惑和問題可以即時在QQ班級群里獲得關注和解決。第三,使用同一系列教材,配套教材的自主學習平臺不變。

2大學英語線上教學翻轉課堂實踐

2.1翻轉課堂教學理念與設計

翻轉課堂在中國已經踐行十幾年,當下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潮流之一。翻轉課堂的基本原則是課前預習和課上交流以實現知識傳遞和吸收內化。根據毛齊明等的總結,翻轉課堂實踐應該:第一,樹立開放的資源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學習資源既可以包括教師自制視頻,也可以利用線上現成資源,更可以讓學生自主檢索資源;資源不限于短視頻。第二,靈活組織課堂交互式活動,提供更多學生展示知識的機會,促進學生內化知識。第三,總結和提升知識,形成知識結構。翻轉課堂應該實現課前學生自主預習、課中進行探索性學習、課后提升知識結構。

2.2線上教學實踐

2.2.1課前自主性預習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提前了解課堂教學內容,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兩個環節實現提高課堂效率:第一,分享課堂課件;第二,分享或者推薦主題下的重點語言點講解視頻。教師在QQ學習群里提前課件,課件顯示:(1)學習內容、上課過程中涉及的活動與開展形式(可以使用中文進行解釋),同時明確每個活動需要時間與涉及的語言表達;(2)學生應該達到的學習目的;(3)任務布置以及任務指令與指導。主題下的重點語言點講解視頻可以借助新媒體移動APP、微課、慕課等資源,也可以推薦學生常用網站Bilibili、知乎等線上視頻。例如,Bilibili視頻網站提供154集牛津在線英語(OxfordOnlineEnglish)高清合集,涉及各類主題。第一次上課前,教師有必要就線上教學進行導修,可以提前錄制導修短視頻,時長10分鐘左右,介紹學期教學內容、上課方式、考核方式、形成性評估等教學大綱內容。

2.2.2課中探索性學習

正式上課前,教師有必要對設備進行調試,確保屏幕已經共享,主機設備能夠可視和可聽,學生出勤率等。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提前10分鐘登錄授課平臺進行上課準備。準備環節包括:第一,分享屏幕和播放背景音樂,確保可視和可聽,調試音量大小;第二,與提前進入授課平臺的學生打招呼、寒暄,確定課中能互動;第三,屏幕上共享上課規則,能保證課堂有序進行。為了讓學生盡早將注意力投入課堂,每次上課教師使用不同代碼,學生進入Zoom平臺后,修改名片。如果授課過程中發現有學生沒有修改名片,那么可以推測學生遲到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另外一個辦法是讓學生同時輸入一個代碼或者任意符號,可以檢測學生注意力。上課過程中,大致將60分鐘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課前預習評估;第二部分是知識點運用和任務實施,以及點評。第一部分通過主動舉手和隨機點名的方式進行,檢測課前學生對教學內容學習的完成度和掌握情況,針對學生掌握不佳的語言點進行重點討論或者強化學習。第二部分進行課堂活動。進行聽說模塊教學時,教師提前布置聽力作業,學生課前進行精聽或者泛聽的練習;線上授課時,教師根據聽力內容向學生提供關鍵詞和關鍵信息或者語言點作為提示,學生結合已知的信息進行復述或者敘述等任務,重點訓練和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度、流利度和復雜度。進行讀寫模塊教學時,以體裁教學法為方法,重點培養體裁意識和篇章概念,活動圍繞觀摩和分析、仿寫和討論、創作和反饋三個環節進行。此外,教師應該在教學內容上區別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既能保障授課過程中基礎一般的學生不會因為學習內容難而逃離虛擬課堂,也能引導基礎稍好的學生進一步提升知識結構。

2.2.3課后提升知識結構

課后通過任務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在疫情期間筆者使用的任務形式主要是短視頻制作、線上主題匯報、話題辯論、主題視頻配音等。短視頻以vlog和filmedition兩種形式為主,要求中英文字幕,英語后期配音,時長不超過五分鐘。以sports主題為例,如果學生選擇vlog的形式,那么學生需要錄制生活片段,呈現myfavoritesports,并增加howoften、withwhom、where和when等細節。學生也可以錄制大學校園里同齡人的運動,呈現popularsportsoncampus。短視頻vlog的形式以真情實景的生活素材為內容。如果學生以filmedition為形式,學生首先需要下載網絡視頻,通過剪輯、合并、添加等手段重新整合一個視頻,展示主題相關的一個現象或者觀點。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利用多媒體移動APP進行后期作業收集和階段性學習評價,他們分別是騰訊微云和騰訊在線文檔。騰訊微云本質是線上云盤,能夠在線收集文件和分享資料。實際操作中,教師分享騰訊微云提交鏈接到QQ班級學習群里,學生點擊鏈接即可提交作業、作品,教師可以實時看到提交情況,學生也可以實時看到其他同學的作業、作品。另一個APP騰訊在線文檔的本質是多人實時在線編輯文檔,教師可以將它作為評價平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點評每個作業、作品,實現在線同行評價。被點評的同學、小組也能夠同步看到反饋,達到相互學習和激勵的作用。此外,騰訊在線文檔還能記錄學生上課參與情況。

3線上教學學生認知調查

進行了8周的教學后,筆者在問卷星上調查學生對線上課程的認知,調查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1)學生基本信息;(2)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3)線上教學的優勢;(4)對線上教學的總體評價。225名大一學生參與問卷,其中女生170人,男生55人。他們來自旅游管理專業、會展專業、漢語專業和環境設計專業,絕大多數人年齡在18-20歲之間。疫情期間學生英語學習習慣方面,關于“是否對英語感興趣”,50.67%學生選擇“是”,47.11%學生選擇“一般”,2.22%學生選擇“否”。關于“英語學習的目的是什么?”61.33%學生選擇為了通過英語考試(期末考試、四級考試、六級考試、考研),23.56學生選擇為就業和工作,剩下的學生選擇因為娛樂(看電影、聽歌、玩游戲、旅游)或者綜合原因。關于“疫情期間每日接觸英語時間(非英語課時間)”,50.22%學生選擇“大約30分鐘”,34.22%學生選擇“少于10分鐘”,8.89%學生選擇“大約60分鐘”,5.33%學生選擇“幾乎沒有”。線上教學優勢方面,筆者使用問卷星自帶的“詞頻分析”功能,根據詞頻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詞頻“上課”“課堂”和“網絡課”,體現線上上課的開放性和包容度。有學生說,“網絡課比課堂課更加開放,學生參與課堂交流沒有那么多壓力。每個學生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課比較拘謹。”也有同學提到,“網絡課感覺所有人都敢發言,但是課堂課不一定”。第二,詞頻“互動”和“自由”體現線上上課的互動性和自由度。學生稱,“老師對于教學軟件較為熟悉可熟練運用,師生互動多,課堂參與感強”;還有學生提到,“能使用的資料更多(如QQ群和評論區資料共享),且更方便和自由(如節省往返課堂時間等)”。第三,詞頻“屏幕”和“資料”體現線上上課的多媒體優勢。學生表示,“可以同時看到不同的屏幕獲取信息”“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屏幕,在老師進行解釋時會更容易明白”“可以隨時截頻和錄屏,也可以隨時查資料”。值得注意的是,學生雖然對線上教學羅列出很多優勢,但是面對問題“英語線上課和線下課,你更傾向哪種?”時,65.78%學生選擇線下課。結合調查反饋的學生英語學習情況,原因可能有三點:第一,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比較依賴教師。第二,半數以上學生(61.33%)以通過英語考試為學習目的,線上教學以任務教學法為手段,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第三,每日用于英語學習的時間少,自主能力不足。

4結論與啟示

隨著全球肺炎病毒感染人數突破一億人數,全世界都做好繼續在疫情下生活、學習、工作的心理準備。與此同時,各高校為2021年春季學期線上教學做好預案,各課程教師也為新學期線上課程的順利開展進行反思和升級,以期完善和改進新一輪線上教學,大學英語課程也不例外。線上教學應該關注學生對線上課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突出多媒體優勢,利用線上教學的開放性和包容度、互動性和自由度,實現學生知識傳遞和吸收內化。大學英語課程可以充分發揮學習社區作用,利用騰訊微云和騰訊在線文檔等線上APP,提供實時作業觀摩和相互評價平臺,通過比較和同伴反饋,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協作和共同探索,從中獲得滿足感。

參考文獻

[1]毛齊明,王莉娟,代薇,等.高校翻轉課堂的實踐反思與超越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2):75-80.

[2]王娜,陳娟文,張丹丹,等.大學英語SPOC翻轉課堂:一種有效學習模式建構[J].外語電化教學,2016,(03):52-57.

篇6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互聯網+”給財務管理行業帶來的變革

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財務管理模式有別于傳統方式。互聯網金融與企業運行關系密切。金融與財務具有統一性,企業將經營與投資進行積極融合。在信息時代,互聯網化金融發展迅速,促使企業財務管理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需要進行不斷創新。為了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財務管理需要重視幾個問題的處置,即正確對待互聯網時期貨幣變化的形勢,重視企業風險管理與風險承受之間的配合度,尤其是關注金融風險外溢程度和監管強度之間的關系,重視技術創新,積極進行商業模式的發展,對創新過程進行合理監管,有效解決與市場回報之間的關系。①另外,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在財務管理模式、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區別于傳統模式。在當前多數大型企業中,都積極與信息接軌,開展數字營銷,整個企業轉變為數字化和信息化。企業運行中涉及諸多信息,如生產、銷售、物流、倉儲以及財務信息等,借助實時數據方式,推動企業管理決策的制定,更好地將業務與財務進行融合,形成共享的企業生態系統,協助企業實現對業績、內控、資金等方面的管理,形成全面、綜合的財務系統,②這種方式與傳統的財務處理模式存在本質區別,促使整個財務進入急速的調整期。對于高職財務管理專業而言,其教學經歷了不斷的變遷和發展,與時展關系密切,息息相關。高職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需要緊跟時展,立足時代需求,促使財務管理人才的發展能夠滿足職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因此,要積極進行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和發展。

二、高職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性質與高職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矛盾

對于財務管理專業而言,其隸屬于工商管理范疇,其主要的職能是提高人才在財務理論知識方面的基本功,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為此,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需要重視寬口徑,注重基礎知識的扎實性,強調專業能力。在高職教育中,僅僅強理論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注重實踐的作用,為此,高職院校在進行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局限性,很難嚴格遵守寬口徑與厚基礎性。即便對相關課程進行了設計,但是,鑒于學制的影響,實際上只是對本科知識進行了壓縮,很難彰顯職業教育自身的系統性。

(二)專業定位較模糊

在很多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專業的定位上,與會計專業的相似性較為嚴重,僅僅是會計專業重視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專業更加注重財務的實際應用,二者存在差異,但是,本質上差別又不大。不同高職院校對此意見不一,有的認為財務管理與會計、金融存在差別,特色鮮明。有的認為財務管理特色并不突出,應該定義為會計或者金融的一個分支。由此,各個院校在專業和機構設置上的差異代表其各自的觀點。有的院校將財務管理作為單獨的專業,但是,隸屬會計學院,有的將其歸屬為金融學院,有的將其作為會計學或者金融學的一個方向。對財務管理專業不同的認識直接影響了其特色教育的開展,導致學生觀念不清,目標不明確,對未來職業規劃缺乏方向性指導。

(三)教學與評價手段的單一

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中,對于學習效果影響較大的因素是教學的方式以及對學習成果的評價。立足實際,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專業中,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存在單一性,靈活性不足,使得財務管理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對教學項目、教學模式、評價方面動力不足。教師更加側重使用教學大綱、計劃等進行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在金融領域,信息網絡技術突顯影響,傳統教學方法、手段、評價已彰顯無力。

(四)校企合作現狀

企業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支持力度不足,校企合作、學徒制函待推廣。企業依托互聯網發展,但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難以達到企業用人要求。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對象為民營企業,其提供校企合作崗位的可能性較低,校企合作難以形成規模化。依托互聯網發展的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對口企業,對員工的知識技能要求較高,比如金融企業,要求員工掌握證券銷售的電商化、互聯網融資,整合線上、線下平臺,以互聯網為工具向客戶提供經濟服務等。目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難以達到對口企業的用人要求。

三、探索“互聯網+”新經濟形態下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財務管理專業重新定位與設置

互聯網的發展促使企業商業模式面臨變革,金融創新發展迅速,企業投資行為不斷整合。在互聯網進入運轉模式下,財務資金風險、理財以及進入工具方面發展迅速,應用更加頻繁,與傳統的財務管理區別較大,預算領域備受關注,證券化在企業資產中占據比重較大,促使企業在投資、融資和財務方面強化重構,在根本上講,金融學科影響增大。在當前高職財務管理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配置與會計專業的主課程相似,差別不大,在財務管理方面,與會計專業區別不大,沒有真正體現其專業自身的特征。

(二)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的修訂

立足互聯網環境,企業財務模式需要進行積極創新,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計需要立足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滿足市場需求。專業課程的設置與人才培養關系密切,關乎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因此,財務管理專業需要立足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相關課程需要融入“互聯網+”時代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的思想。在具體設計的時候,關鍵性的原則是尊重社會的實際需求,進行課程的針對性設計。立足市場對財務管理知識和能力的需求,使得知識能夠有效轉為價值,增強學生在社會的競爭實力,實現對職業的合理規劃。專業主干課是財務專業形成的重要核心,也是其區別與其它專業的顯著特征。專業課需要展現自身課程的優勢,也要將互聯網思維融入其中,滿足時展的需求。

(三)“互聯網+”課程建設

1.借助“互聯網+”實現專業課程的升級改造。可通過與財務培訓機構、財務軟件公司、證券金融公司等企業共建的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合作企業的優勢資源完成本專業核心課程的升級改造工作,建立一個基于技術含量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群,在突出各門課程的特色的同時,建立起課程互通基于云平臺的專業資源庫。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信息化課程所需的網絡空間、教學軟件、資源獲取與共享平臺服務及教學、科研、管理等應用的云服務。2.借助“互聯網+”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即時互動、資源分享和學習指導。計劃進行課程的移動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建設微課替代傳統教學錄像,建設移動交互式數字教材替代傳統紙質教材,建設與學習場景融合的課程資源庫,讓學生實現即學即查、隨時擴展、貫通學習。通過移動教學客戶端平臺助力教師開展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

(四)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進

在互聯網的當下,整個社會面臨新模式和新的格局,投行化成為商業銀行的重要發展方向和趨勢,面對海量的數據和資源,需要財務管理模式進行重新構建,為此,在財務管理專業教學中,需要重視教學模式的改變。在互聯網模式下,這種新的投融資及經營彰顯網絡一體化的特征,需要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滿足實踐性的特征,切實提升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為此,教師需要重視財務管理投資組合等方面課程的實驗,切實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重視建立互聯網相關的實習基地,實現對于校內模擬實驗的結合,彰顯互聯網特征,滿足人才培養要求,增強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提升財務管理專業的就業率,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另外,要重視對學習策劃和分析能力的培養,發揚創新精神,推動實踐教學,增加課程的設計性、綜合性與協作性。

(五)“互聯網+”校企合作平臺

對于互聯網平臺而言,其主要的特征是具有突出的開放性,共享性,實用性較強,能夠推動校企合作的資源整合,有利于信息的高效傳遞和交流。鑒于校企合作,開展校企合作網絡平臺。為了更好地實現專業、企業與學生的協調發展,財務管理專業要重視校企合作網絡平臺的構建,將校企合作基地的相關業務轉向云平臺,實現相關主體的線上互動。這一網絡平臺的功能是進行信息的有效收集,強化資源整合,推動相關合作項目的發展和管理,實現對項目進度的有效監控,強化數據分析和資源整合,以便更好地滿足企業和專業教育的需求。校企合作平臺發揮了橋梁的作用,使得學生、企業與專業之間實現良性互動,便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實習,保證未來優質的就業,為學生創業提供保障。同時,還可以建立學生校外實習移動互聯網平臺,實現對學生實習質量的監督,保證校企合作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還可以建立相關校友會,促進與母校之間的溝通,為學生創業、就業營造優質的環境,強化互動。

(六)開展“互聯網+”下的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在傳統的師資隊伍建設中,人力范圍存在狹窄性,采用了傳統的建設方式。在“互聯網+”背景下,其師資隊伍建設需要立足幾個方面,首先,要對狹隘的人力范圍觀進行摒棄,重視網上師資資源的利用。例如針對網絡專業資源,可以采取購買的方式,實現與專業團隊的關系的構建,形成師資的一部分。其次,借助互聯網思維,實現教師隊伍培養體系的建立。例如,可以積極組織師資培訓計劃,提升教師信息教學能力和素養。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教師面臨挑戰,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內容等進行改變,重視學生的行為。在教育互聯網環境下,高職教育需要更多具有信息化專業的教師。為此,教師需要重視自身的提升,形成終生學習的理念,全面應用線上和線下資源,吸收新知識和新技術。高職教師需要重視個性化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全新的姿態投入高職教育改革實踐,實現職業能力的增強。

注釋

①“展望2015互聯網金融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峰會”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綜合政策研究室主任雷曜提到的術語

②互聯網+時代財務管理轉型,

參考文獻

[1]周遠祺.互聯網+時代財務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思考[J].會計師,2015(13):67-68.

[2]鄧金娥.新常態下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困境與路徑選擇[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66-71.

[3]馬化騰.“互聯網+”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

篇7

 

課程是將宏觀的教育理論與微觀的教育實踐聯系起來的一座橋梁。無論什么樣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培養目標,最終都必須借助這座橋梁才能實現。教育層次、類別的區分,也集中反映在課程觀、課程模式、課程內容等之間的區別。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中等教育的類別特征、層次區別,也集中反映在其課程體系之中。近十年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觀念,學習借鑒了國外一些經驗,改革了課程內容,增大了實踐環節,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整體課程模式和體系上還沒有根本的變革。

 

1構建合理專業課程結構

 

1.1專業知識結構

 

線上與線下和明確學習目標的混合教學。

 

線上與線下的混合模式和基于學習目標的混合式學習。在混合的設計上,達成學習目標。混合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更為廣泛,既可能是傳統方式,又可能是混合式教學。如:課堂學習以及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等,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或是通過網絡虛擬教室學習,以及網絡討論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等等。

 

1.2能力知識結構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在進行理論教學后,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培養學生自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將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轉化成混合式的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等。在計算機應用的軟件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編程能力是整體教學的關鍵。那么,就要根據專業特點,來展開具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基礎理論和平時實踐所得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具體的編程問題。可以讓學生組成項目小組,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可以充分的交流,教師對學生開發或設計的系統進行測評并且指出學生問題的不足。真正實現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具體的創造性編程開發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敢于打破常規,積極求新求變。讓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被動接受理論知識轉為主動探求實際操作的知識和經驗,注重學生個性化教育。

 

1.3人才素質結構

 

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要培養的高精尖的專業技能,還要強調對于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快速發展,所以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培養專業技能高的人才上面,特別是計算機軟件技術更是這樣專業技能高的典型代表。所以,學校應該加大對于學生內心建設上的培養,育其成為人才之前,應先立其為人。高精尖人才還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擁有高素質才是未來過得更多技能的根本性前提。促使學生可以不斷積極的探索和發現自我的潛在能力,不斷塑造自我。所以,進一步改革我國的計算機課程教學體系,要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更加注意對于綜合能力的塑造,改變教育課程模塊化的現狀。

 

2專業課程設置

 

計算機課程專業的設置可以根據市場調研或是市場的流行技術,來集體討論共同制定一個適合的專業課程。如: VisualBasic程序設計基礎和程序設計進階; 信息系統開發綜合訓練;數據庫原理及應用, 數據庫開發技術;軟件編程;面向對象程序等等。在具體的教學中,不需要強調嚴謹的系統教學,而是要根據課程設置,強調實用性,強調可以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如:可以將原來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換為《 計算機導論》等等。將具體的實際操作系統知識、數據庫知識等等整合到課程中去,讓學生掌握實用的精髓專業知識。同時,也可以增加一些綜合課程和混合類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研發或是設計類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實踐機會。突出知識的實用性, 增強學生理解和操作技能。

 

3理論、實訓教學一體化

 

在綜合課題、綜合課程的授課中, 全程采用理論、實訓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手段。該種授課的特點是理論和實訓教學融為一體,教師的“講”和學生的“練”融為一體,全課以項目為主線題貫穿始終,以學生完成課題/項目為教學目的,學生以小組完成項目的方式進行學習,以作品的形式的作為考試的結果。針對計算機應用(軟件技術)專業的學生的實際特點,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合理構建、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這三方面同時并進, 落在實處, 我們一定能培養出合格的有較強就業能力和職業生存能力的大學畢業生。高尚健康的美育貫穿于體育之中,幫助我們下一代具有美的情感,更好的認識世界和認識生活。其次,體育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除了應以自己語言的優美、行動的高雅、生活的樸實、衣著的整潔、思想的進步、作風的正派,給學生以美好的感受外,還應在上課的示范別注意。在此,應注意結合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講授一些基礎的美學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并在示范動作準確的前提下,力求把動作做得輕松、優美, 達到能吸引學生產生興趣的目的,也為學生掌握技術動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另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在運動中嘗試美的內在體驗和自覺的審美意識,并將內心體驗的美和外形觀察的美結合起來。

篇8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技術;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44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原工學院2019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編號:74)研究成果。

1互聯網技術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觀經濟學》課程是中原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國際貿易學專業、工商管理學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物流工程專業、信息技術管理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具有涉及專業多,受眾面廣的特征,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觀點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對微觀經濟運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建立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思維框架,為進一步學習其它專業課程和專業研究打下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著重在于經濟學思維能力和視角的培養,而目前以理論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很好地引導和啟發學生的興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設備已經成為我校大學生的必備品,學校學生已經實現“人手一機”。大學生對于手機、電腦、平板等的使用已經非常熟練,同時他們接受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也很強。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效果欠佳。因此,如何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技術和電子產品來提高《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勢在必行,《微觀經濟學》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2互聯網技術下《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互聯網技術下《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思路可以從教學理念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過程設計的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四方面入手。

2.1教學理念的改革

開展混合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去建設一個在線課程平臺,也不是去建設一個數字化的教學資源,而是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深度。混合式教學將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融合,既能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也能發揮在線教學的長處。混合式教學既要求學生課前利用網絡進行個性化學習,更強調學生回到課堂上來開展問題探究的討論交流,遵循“學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發揮好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啟發及監督的作用,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而必然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2.2教學方法的改革

借助在線教學平臺及數字資源,《微觀經濟學》在“教”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的“學”。為了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本課程采用“任務驅動+自主學習+討論+講授”的方法,從各個角度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

1)任務驅動法:課前,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學習通、雨課堂、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提前給學生發送課堂任務,包括(1)需要學生事先進行預習的內容;(2)即將學習的主要內容、重點內容及難點內容;(3)課程相關的視頻及書籍。課后,教師通過教學平臺及時給學生課后習題和思考內容,幫助學生消化和理解所講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精準而詳細的任務清單,逐一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不僅節省了學習的時間,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自主學習法:教師在學習平臺給學生發送通知之后,提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提醒下根據教師的任務清單來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充分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增加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平臺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可以利用學習平臺進行學情統計及學情分析,對于沒有及時做到自主學習的學生,教師會逐一進行提醒,及時監督和督促學生自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3)討論法:學生根據任務清單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難點和疑問,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疑問以留言的形式在教學平臺,老師和其它學生都可以及時看到這些疑問,并且可以針對這些疑問在教學平臺進行留言和討論,對于大家討論熱烈的難點和疑點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再次進行班級討論,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的討論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4)講授法: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對于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和重點內容,可以通過課堂進行講授,重點講授課程的難點和疑點以及學生討論熱烈的問題,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師的學習內容,也加深學生的學習效果。

2.3教學過程設計的改革

教學過程不僅包括教師上課的過程,還包括課前的學生自主預習過程和課后的復習加深認知過程,因此,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課前準備階段:課前,教師提前在線上教學平臺上上傳課程相關內容,并提前兩天預習內容,提醒學生及時進行預習行為,并利用平臺的學情統計對沒有及時預習的學生再次發送通知,保證每位同學在上課前都做到充足的預習工作。教師上課前翻閱教學平臺的學情報告及學生留言,根據學生反饋微調上課課件。

2)授課階段:教師利用課堂,重點講授章節的重點和難點;留出足夠時間隨堂習題,和學生進行實時互動;針對學生課前在學習平臺的留言答疑解惑;引入課程思政,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3)課后復習階段:在學習通、qq群、釘釘群課堂所講課件;學生課后復習及做作業過程中的疑問給予及時解答。

2.4《微觀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利用混合式教學進行授課,課程考核方式也要隨之進行調整,傳統教學模式下,《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占比為7:3。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強調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因此提高了平時成績的占比,《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一半,比例為5:5。學生平時觀看教學平臺視頻的時長、參與在線學習討論的次數、參與在線教學平臺測試的成績等都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依據。通過加大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提高了學生對于過程性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3互聯網技術下《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效果

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微觀經濟學》課程組共有教師4人,參與課程班級10個,學生325人。本學期開始前,課程組已經預先在學習通平臺建立了《微觀經濟學》在線課程,同時上傳了課程大綱、課程教學日歷、課程章節內容、課程相關視頻、課程參考資料等一系列相關資料。

本學期,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在線教學平臺,《微觀經濟學》課程組四位老師對10個班級325名學生全部進行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考核方式等進行了一次全新的體驗。

根據學習通平臺提供的學情統計來看,學生的簽課率為99%,作業平均完成率為96%,作業平均分為87分,章節測驗完成率為95%,章節測驗平均分為86分,章節視頻的收看完成情況為:完成100%的有298人,80%-99%的有24人,60%-79%的有3人。此外,從學生參與線上話題討論來看,學生積極參與話題的討論,對于有疑問的知識點通過討論的方式加深了理解,對于老師發起的關于某個知識的討論也非常積極和熱烈,其中有3個話題回帖量高達892個,說明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很強,體現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

從期末考試情況來看,100%的同學參加了考試,及格率為82%,平均成績為79,而優秀率(90分以上)亦達到了42.2%。這說明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效果良好。

4結論

《微觀經濟學》“線上+線下”混合課堂教學的充分實踐,不僅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授課老師的教學效果。使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是對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發展,而且是對傳統現場課堂教學模式的全新突破。

篇9

關鍵詞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慕課;編程類課程;C++

DOIDOI:10.11907/rjdk.162291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6727800(2017)001018903

引言

程序設計課程作為計算機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目前國內高校主要采用課堂教學和上機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精力是講解各個知識點,缺乏算法設計和實踐的傳授,導致學生的實際編程能力薄弱;而學生在未完全理解理論知識點的同時,又被要求去閱讀大量的程序代碼,教學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同時也無法很好地進行課堂互動。可將慕課理念應用于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教師提供相關教學視頻資源,學生在課前觀看預習,課堂上教師結合視頻組織學生討論互動,圍繞重點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1慕課

1.1慕課及其特點

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最近幾年國內這種在線課程的開發模式出現井噴式發展。慕課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按照要求完成線上任務,并且在規定時間參與線下教學、討論、實踐環節,最后完成線上考核。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學習時間比較自由,還可以在線聽名校名師講課,但是互動較少,這種學習模式更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慕課的主要特點如下:

(1)開放程度高。慕課平臺是基于互聯網的,對全球開放,除獲得課程合格證書或得到學分需要注冊繳費外,其它均可直接參與學習,但注冊用戶可以參加各個討論區。開放性還體現在課程建設或活動組織方面,人人都可以為慕課提供學習資源和話題,也都可以參與各種學習交流活動。

(2)規模較大。慕課參與人數動輒幾千上萬,除了正式學習者,也包含各種臨時學習者。

(3)靈活性強。慕課在內容和形式方面要開放得多,慕課的內容不僅限于傳統的學科和專業,更貼近學習者的生活和需求,更注重綜合性、普適性、生成性,更重視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而不是灌輸。評價方式也更靈活多元,比如更多地引入同伴互評等。

1.2慕課與其它網絡課程的區別

慕課、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及微課都屬于網絡課程,網絡課程主要由網絡課程資源和網絡課程活動兩塊組成的,過去網絡課程大都由學校或社會上培訓機構完成,主要是為學校或特定機構的教學服務,一般需要注冊登錄才能使用。校園內的網絡課程,大都是輔助課堂教學的;而遠程支持的教育系統多以獨立形式存在為主。慕課與其它網絡課程的主要區別如表1所示。

2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理論基礎

“混合式教學”是當前國際教育技術發展的新動向。即將傳統面對面教學和網絡ELearning兩者優勢相結合,借助互動性強的網絡學習平臺,構建大量在線學習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通過面對面的課堂互動討論,為學生答疑解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隨著慕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擴散,混合教學的內涵與前慕課時期相比,發生了改變。它已不是簡單的傳統課堂教學優勢與數字化教學優勢的結合,而是更為復雜的線上教學系統優勢與實體課堂教學系統優勢的結合,包括不同學習理論、學習者、教師、學習環境、教學方式等多重的結合[13]。當前我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模型如圖1所示。

價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臺,在每個視頻的旁邊都設有對應的討論區,可以提問題,與其他學習者一起討論,或是得到授課教師的解答。學習者和教師可以相互評價主要采用BBS在線問答或電子郵件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進行暢通的溝通,不能及時解決學習者的疑難問題,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沒有圖1混合式教學設計模型3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施

3.1前期分析

3.1.1學習對象分析

《C++程序設計》課程是計算機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另外很多非計算機專業如通信、電子、應用數學等專業也開設了這門課程。計算機類專業的《C++程序設計》課程總學時是64學時,其中理論教學44學時,上機實驗20學時。荊楚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了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后,再安排學習C++程序設計。

本次研究對象是荊楚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二學生,從總體上看這部分學生自學能力較差,學習上習慣于面授,他們的學習過程主要由授課教師來控制,缺乏自主性,但是對網絡中的新生事物很感興趣,具有較強的網絡運用能力,對于網絡課程學習和討論都可以輕松應付。

3.1.2教學目標和內容

《C++程序設計》課程要求學生理解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三大特性,掌握C++對C的擴充,掌握類和對象的定義和使用,掌握類的派生和繼承,掌握虛函數和多態性,掌握運算符重載,掌握C++的輸入輸出流,理解C++的模板和異常處理。本課程除了講授C++程序設計外,還需向學生灌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概念,為學生后續學習《Java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等其它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打好基礎。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學習《C語言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中,教師一直在給學生灌輸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即“自頂向下、模塊化設計、逐步求精”,而在C++學習過程中,又要求學生建立基于類和模板的“自底向上”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思想,造成學生學習困難。同時,部分學生沒有學好《C語言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使得他們在《C++程序設計》學習中更加困難,對于這部分學生則需在教學中適當補充《C語言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相關知識。

3.1.3教學條件與環境

開展混合式教學,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必須在線上和課堂完成教學,這就需要提供一定的場所和網絡條件[4]。目前,荊楚理工學院絕大多數教室都是多媒體教室,配有投影儀、音響和話筒,教室和機房都可以連接外網,完全滿足課堂或線上教學的條件。線上學習主要是兩種途徑:一是學生注冊教師推薦的慕課網站,利用網站提供的功能加入到自己建的討論組,方便在線學習時相互討論;二是利用QQ建群的功能,創建課程學習討論群,利用QQ群里的聊天、公告、文件和活動等功能,可以實現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討論、學習交流、資源共享,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與課程設計小組合作。教師可通過QQ群可以相關的課程資源,如群郵件、群文件和公告等,學生可利用QQ隨時下載這些資源。開課之前調查發現,學生幾乎都在使用智能手機,并且都有自己的QQ號,上網和聊天沒有任何障礙,因此建立學習討論群不存在任何問題。

3.2教學資源設計與選擇

在開課前,課程組將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劃分為6個部分,包括預備知識、數據封裝(類和對象)、繼承、多態性、輸入輸出、模板等,針對每部分混合式教學的不同要求,準備了大量的課件、音頻和視頻資料。網上自主學習資源的選擇主要有兩種,一是視頻教學選擇“中國大學MOOC”平臺,由西南交通大學趙英良教授主講的《計算機程序設計(C++)》,每周授課約2學時,教學內容在14周完成;二是精品課程選擇由課程組自主建設的《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網站,主要為學生提供部分教學視頻、課件、習題庫和在線測試,同時也是開課前學生先導學習的主要資源。教學開始后,課程組將通過QQ群不時教學大綱、教學進程表、課件、教案、上機指導手冊等最新的教學資源。

3.3混合式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C++程序設計》混合式教學作為荊楚理工學院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得到學校各方面的支持,但原則上要嚴格執行該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即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C++程序設計》課程總共64學時,理論教學44學時,上機實驗20學時,為了在規定的課時之內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教學內容以及現有條件能滿足的教學形式,對課程各部分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及課時進行重新設計,如表2所示。

表2《C++程序設計》混合式教學形式與課時安排教學內容混合式教學形式及課時課堂講授在線學習課堂討論小組討論上機實驗合計C語言知識預習1405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思想概述21126C對C++擴充22127類和對象2411816繼承與派生22149多態性與虛函數2211410模板22105C++輸入輸出221106合計1320472064其中,課堂教學主要是對線上學習內容的補充和深化;課堂討論主要是集中對線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對具有共性的問題進行集中討論;開課之前將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成員3~5人,并指定1名組長,主要針對學習中暴露的問題和疑問進行討論,有時也就任課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上機實驗主要是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集中完成相應的實驗。

3.4教學考核與評估

該課程考核由平時考核、上機考核和期末考核3部分構成,其中平時考核占30%,上機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50%。每部分考核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如表3所示。

4實施效果與評估

基于慕課的《C++程序設計》混合式教學實施以后,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分別以2013級和2014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各1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對《C++程序設計》課程成績進行對比,如圖2所示。其中2013級的學生采用傳統以課堂為主的教學方式,2014級學生采用混合式教學方式,學生人數都為52人。課程學習結束后,對2014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37.3%的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方式表示“非常喜歡”,51.6%的學生表示“喜歡”,其他人持中性態度。從學生反饋情況看,超過八成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提高了自己學習編程的興趣,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與團隊內部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懷榮,周躍良,王迎.混合式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37.

[2]候勝天,干永和,王海星.基于慕課資源的混合式教學課程改革實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28(5):815817.

[3]湯儷瑾,黃金滿.基于慕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202(10):101103.

篇10

關鍵詞:高職院校;慕課;MOOC;建構

一、慕課特點概述

(一)規模化

慕課課程平臺對注冊人數、參與者、年齡、學歷、性別等等都沒有嚴格限制。只需要在電腦上注冊,便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進行免費完整的教學體驗,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二)趣味化

慕課教學的視頻時間一般為5-15分鐘,類似于微課,盡管慕課視頻時間較短,但每個視頻具有突出的教學重難點,視頻與視頻之間既是獨立的也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并且視頻中含有一些必要回答的問題,同闖關相似,問題答對方可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如遇到其他問題,可向慕課學習中的學習論壇求助。最后,留有一小部分的時間由老師給學生解答問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該課程設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三)交互化

成立學習論壇,論壇由課程網站牽頭,由教師、學生自主成立,并為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和討論平臺。高職院校的教學中應當依據慕課特點,有針對性對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考核進行分析,進而大力推進高職院校中的教學改革問題。

二、慕課模式給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帶來的挑戰

(一)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模式困境

基于網絡時代下信息碎片化這一背景,市場營銷專業課程不能夠停留在對學生進行單向知識的傳輸,需要積極主動地探索和融合,將信息化與市場營銷專業進行有機融合。現如今,教學理念需要積極轉向價值傳播和對文化的認同上,不斷積極拓寬學生個體的價值認同感,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地傳播環境。當今,在慕課的深入發展下,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慕課教程。此外,《教育信息發展規劃》中提高信息化對教育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促進高等教育的優質化,對高職市場營銷專業課的資源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我國慕課發展現狀來看,存在諸多現實困境,資源共享、共贏局面還遠遠沒有形成,加上高校之間交流甚少,使得優質資源范圍較為狹窄,難以實現共享。

(二)市場營銷專業教師面臨困境

慕課這一信息化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普林斯基曾將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的特點定位成“即時性、互動性、虛擬性”,他們出生在數字化的年代,天生適應數字化,但是絕大部分的慕課教師生于1980年之前,他們成長在非數字時代,經過后天努力的學習才適應了新技術。可以說,對他們而言,自身對數字時代有種莫名的距離感。比如錄制視頻費時費力,這是一種巨大的挑戰。慕課的應用,能夠使得市場營銷專業課真正運行,還可以改變教學體制,使得部分教師的授課需求減少。

三、高職市場營銷專業慕課課程建設思路

(一)以學生為中心,建設市場營銷實務課程

首先,在課程開發上,關注網絡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開發符合慕課特點的網絡課程,并且適當給予學生精細化的學習體驗。此外,在借鑒上,重視慕課教學理念、內容組織及授課形式的變化,圍繞職業教育理念,將營銷工作進行任務分解,針對市場營銷環境、策劃、產品定位、傳播等問題擬定案例教學驅動,構建新知識體系的完整課程。最后,選擇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試點,制定教材、大綱,實施開展網上教學、答疑、評價,并針對教學反饋對慕課內容進行改進,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有效性、有用性價值。

(二)建設“消費行為”

慕課,以翻轉課堂為切入點慕課課程中翻轉教學特點較為鮮明,并且在互聯網的條件下,翻轉課程具有實施的可行性。營銷專業學生可利用優質的互聯網資源提高知識的接受能力,摒棄單純依靠授課教師去獲得知識的形式。翻轉課堂使得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教師更多的責任在于引導學生運用知識。結合市場營銷課程的需求,以“消費者行為分析”為試點,開發消費行為慕課,采用課程團隊授課方式,在MOOC的課程開發過程中考慮到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點,注重教學視頻的創建,將課程重點內容分割成若干個小部分,制作成小視頻,方便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積極組織課題活動,將學習內容通過網絡課堂形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高質量的學習活動中,能夠應用好所學內容。

(三)構建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

慕課和網絡公開課相比,其互動性更強。采用慕課教學,課堂教學不再以講授為主,教師可以將市場營銷理論部分的內容制作成為視頻,讓學生在課堂外完成。此外,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的互動、探討、分享。市場營銷專業中《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實踐部分內容較多,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積極引進慕課教學,讓學生在課外通過觀看視頻、在線完成作業、開展網絡指導等形式完成理論學習,并且及時進行社會調查,完成教學內容。總的來說,慕課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教學可有效地促進傳統教學的反思,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康迪 文翠 戴敏宏 單位: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