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范文
時間:2023-12-07 17:47: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 以學生為中心 課堂教學
1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概述
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教育心理學中的貫徹與應用。所謂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vchology)是在反對兩大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istic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心理學(psy choanalytic psychology)的時代背景下興起的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興起與主張正代表科學心理學的一種反省,代表教育界的一種反省,甚至代表第二次大戰以后形成的科技文化的一種反省。
學校強調知識教學,強調教育的技術化和程序化,既未重視教導學生如何認識自己、了解別人、關心社會,更未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標準與價值判斷能力。關心教育的學者們認為。美國過分強調科學技術的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過分強調客觀條件而忽視學生主觀需求的教育是反個性的教育。要想改造社會,挽救美國,就必須推行以人為本的教育。在這種不滿于社會與教育現實的情況下,應運興起了以人本教育為中心思想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只是對人性、對心理學和對教育的一些觀念、態度和主張。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本質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環境適當,就會自然地成長。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意義是,不主張客觀地判定教師應教授學生什么知識,而是主張從學生的主觀需求著眼,幫助學生學習他喜歡而且認為有意義的知識。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康布斯等。
2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對教育的影響
2.1關于教育目標
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為基礎的。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興起對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影響。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教育目標指向學生個人的創造性、目的和意義,是培養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家主張教育應當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在能力,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
馬斯洛認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發展人的個別性,協助個體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人來認識,幫助學生實現他們的潛能。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和學習,培養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按照這樣的教育目標,培養出來的人應該是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2.2關于教育和教學的有效性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主要與五個因素相關:①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②采納學生認為真實的東西,即應從學生的知覺水平著手理解問題、要求學生。而不是他們頭腦中突然想到什么就要求學生什么;③幫助學生理解與探索學習材料對個人的意義,這是提高教育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④重視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某些態度品質;⑤強調過程的學習方式,學生認真參加學習過程,通過“做中學”獲得知識的意義,并通過自我創造、自我發現和自我評價理解和內化知識。
2.3“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是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基本觀點主要有:①教師應發展對學生的信任,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發展他們自己的潛力,這是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前提;②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分擔學習過程,并為學習的結果承擔責任;③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包括課本知識在內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并鼓勵學生把個人的知識經驗納入到學習材料中;④讓學生參與教學計劃或學習方案的制定過程,甚至讓學生獨立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⑤創造一種民主、真誠、關心、理解的課堂教學氣氛;⑥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權威。教師應發揮“助產士”的作用,啟發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⑦學習的材料對學生而言應是有個人意義的。(注:意義學習是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
3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啟示我們,要重視研究學生的情感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要從傳統的重視知識教學轉到認知和情感并重的教學上來,使學生成為認知和情感的主體,而不僅僅只是認知的主體,真正從“教師中心”或“知識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啟發學生探究知識;不僅僅關注學生在知識上的獲得,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和態度;同時要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
3.1啟發與傳授相結合
“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能一味地“灌輸”。但也并不是說不要知識傳授。而是應將啟發探究與知識傳授相結合。適時傳授和恰當啟發對課堂教學同樣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啟發與傳授相結合,首先要求教師具備五個方面的態度和品質:①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②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意見;③學會角色轉換,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④深刻理解所教學科的基本知識、核心概念、思想方法;⑤掌握知識傳授和啟發探究的課堂教學技巧。
3.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啟發學生探究知識、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重視人的情感。這表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讓學生擁有學習的興趣并在學習中獲得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就要創造一種民主、融洽的課堂教學氣氛。同時,教師要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設置懸念、制造認知沖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學應通過各種不同形式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現和創造過程,發展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和善于質疑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形成勇于修正或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的態度和品質。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合理的情感態度。
3.3科學評價學生的學習
雖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改變以往過于強調學習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等功能”,并且似乎已經形成評價方式多元化的局面,但學生的學習評價仍然是以考試為主體。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認為以考試為主體的學習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外部評價”。人的一生中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它們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和生長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羅杰斯對這種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地學習。
這啟示我們,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關注學生自己的感受,從操作上講,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建立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定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機制。此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四點:①課堂練習體現針對性;②學業評價兼顧開放性;③階段評價注重反饋性;④終結評價與選拔考試突出學科性與公平性。
當然,由于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時代的局限性,其理論也存在著某些有失偏頗的缺陷。如:忽視教育過程固有的特殊性,片面強調學生中心而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過分輕視系統科學知識的學習,片面強調情感的重要性并最終走向情感至上的歧途;等等。因此,教師要正確評價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教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高覺敷,葉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篇2
目睹20世紀20年代學派論戰高峰的心理學家以及旁觀者們都曾感到心理學的前途渺茫。1929年第九屆國際心理學代表會議上當提到陣營林立時,有人說那是“當代科學的丑事之一”。[1](P385)70年代有人認為,“現代心理學史并不是一個科學進步的記錄,而是理智的倒退”,“整個西方世界已經面臨精神崩潰,心理學的倒退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表現”。[2](P29)臨近世紀末更是有人斷言,心理學已經“解體”。[3](P20)事實果真有那般悲慘嗎?難道確如黎黑所說,一次次的危機已經證明了樂觀主義的錯誤?[4](P398—400)站在新世紀的起點,展望未來,回顧過去,我們看到:僅用“倒退”、“解體”一類的詞組何以能夠概括心理學演變的基本態勢!從20世紀30年代始,各派間就出現了相互吸收、彼此滲透的局面。特別是二戰之后,原來一些比較極端的學說受到日益猛烈的抨擊,新的思潮應運而生。這些思潮不再以學派的形式出現,而是作為一種范式、潮流或者發展動態去影響心理學的各個領域。門戶對峙、分道揚鑣的勢頭大為改觀,整合趨勢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人類的精神困惑并沒有拖累而是客觀上為心理學的開拓創新提供了絕妙的機遇。心理學經受了考驗,并且在發展中不斷成長。我們相信,學科危機終將成為過去。因為,認知心理學代表了當代心理科學的融合趨向,人本主義心理學引發了積極關注人性的普遍回應,臨床心理學促成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時代精神,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指出了心理學發展的光明前景。這樣的總體趨勢表明,當代心理學,危機雖然存在,而前景并不暗淡。
一、認知心理學代表了當代心理科學的融合趨向
認知心理學出現于20世紀初,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為早期代表。40年代末,由于各門科學的迅猛發展,產生了科學間橫向聯系的需要,這種需要推動了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誕生。三論對當代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學界涌現出一股研究認知過程的潮流,在知覺、記憶、言語和問題解決等領域,形成了綜合的認知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把人看作是一種信息加工者,一種具有豐富內在資源、并能利用這些資源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積極的有機體。在這些理論看來,環境的因素不再是說明行為的最突出的因素了。環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過支配外部行為的認知過程的編碼、儲存和操作,從而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么,按照哈伯(R•N•Haber)所說,要了解認知過程,就必須進行信息加工分析。[5](P349)尼塞(U•Neisser)《認知心理學》(1967)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當代認知心理學的正式誕生。當代認知心理學除了應用心理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外,還發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方法如計算機模擬等等。使用這種方法的基本設想是:如果計算機和人于某種作業中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那么指導計算機的程序就能很好地解釋人是怎樣完成這一作業的。就是說,如果用計算機解決了某個復雜問題,那么計算機的解題程序就可能代表人解決同一問題的思維過程。因此,應用這種方法不僅能客觀地描述人的某些復雜的內部過程,從而促進心理學的發展,并且能推動人工智能的研究,促進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當代認知心理學是在反對某些傳統心理學思想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但它和傳統心理學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拋棄了行為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只有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東西才能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但又高度肯定了行為主義對客觀方法的重視;它注意對人類智慧行為的研究,因而不同于精神分析,但又承認在人類信息加工中存在著某些無意識的過程,并用精密的客觀方法研究了這些過程;它不滿格式塔心理學某些含糊不清的理論,但又繼承了格式塔在知覺、思維和問題解決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并進而豐富了這些成果。正因如此,我們說認知心理學不是一個狹隘的心理學派別,而是一種新的運動或者方向,它的發展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相互融合的新趨勢。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引發了積極關注人性的普遍回應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形成略早于認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相似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也不是一個嚴密的學派,而是一些相同或相近觀點的心理學家的聯合。主要發起人有馬斯洛(H•A•Maslow)、戈爾德斯坦(K•Goldstein)、奧爾波特(G•W•Allport)、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和羅杰斯(C•R•Rogers)等等。戈爾德斯坦首先提出機體潛能說和自我實現論。馬斯洛將這種學說與其動機理論結合,提出以自我實現為最高境界的需要層次學說,認為自我實現者才是社會上最有價值的人。羅杰斯的自我論乃是自我實現論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支柱,認為人有一種內在的“機體智慧”,能對那些有利或不利實現自身潛能的經驗進行分辨,促進自我實現的關鍵在于人和人關系中建立無條件關懷的真誠聯系。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主要方法和基本觀點兩方面都不同于近代傳統的實驗心理學。他們繼承了人文科學心理學的傳統,強調心理學研究的特殊性,主張以整體分析法取代元素分析法,以個案研究取代一般規律研究,或在個案研究基礎上進行一般規律研究。就方法來看,他們恢復了早期人文心理學的傳統,和當代西方盛行的實驗傾向并肩而立。就觀點來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兩大傳統心理學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基本理論都持異議。他們以心理學資料論證人的本性,認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破壞性是環境影響所致,反對弗洛伊德把破壞性也列為人的本性的看法。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他們強調人不是一所有來到世間的,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人是主動的,有選擇的,能創造的,反對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毫無疑問,人本心理學家批評傳統心理學僅僅注意到人性邪惡面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不遺余力地為擴大關于健康人研究的心理領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力地推動了心理學對人所特有的精神生活的多方面的關注。正如馬斯洛在逝世前夕所說,他的理論比實驗室里得來的東西更符合真實生活。[6](P470)我們同意,在實驗室和真實生活這兩個場景中,后者才是理論的真正用武之地。問題在于他們沒有充分正視人的本質其實就是基于自我中心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自我實現”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只能是一種空想。好在由于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和各國更多心理學家的比較普遍的回應,特別是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就使他們的杰出貢獻,真正地創造了心理學生氣勃勃的“第三勢力”。
三、臨床心理學適應了人類精神重塑的客觀要求
臨床心理學是適應人類精神支撐的熱切需要而得到蓬勃發展的。歷史前進到當代,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獲得了充分的證明。但是恩格斯早就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想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7](P517)的確,人們在創造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眾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在駕御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時,卻在承受自然界的報復,面臨更大的威脅。尤為嚴重的是,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席卷資本主義世界,隨后爆發了二次大戰,接著又是幾十年的長期冷戰。直至今日,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矛盾沖突彼伏此起、延綿不斷,價值嬗變的節奏不斷加快,信仰危機日益深刻。在此情形下,雖然人類對自身生理及其病變的認識已經相當的深入了,除過癌癥、愛滋病等少數病例,大多疾病都已在人類的控制和治療能力之內,但是,人類不得不更加關注自我心理的完善發展,包括健全的認知能力、適度的情緒反應、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諧的人格結構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至此,我們對自身認識出現新的質的飛躍的條件終于成熟了:不僅應該關心身體健康,而且更應關心心理健康,并且對后者的重視程度將與日俱增。所以說不幸是產生思想的溫床。由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心理學與現實社會缺乏緊密聯系,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嚴重脫節,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心理內涵越來越豐富、精神需求越來越多樣,這就使得心理學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它的極高期望。因此,面向社會,參與生活,大力加強應用研究的力度、廣度、深度和效度,便成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極為重要的走向。教育、工業、軍事、司法、環境等等分支都不斷有新的成果涌現。心理學已不再是純理論的專業沙龍,而是向應用化方向飛速發展。應用心理學已涉及到各個階層和年齡段的各種心理問題,已成為具體的、可操作的人生指南。特別是臨床心理學,適應社會發展和人類精神重塑的客觀要求,專家人數大大超過了其它分支,理論開拓與實踐創新方興未艾,生命活力日益凸顯。作為心理治療和精神病學的偉大先驅,弗洛伊德所創的“談話療法”已經成為臨床心理治療方法的主流,他有關心理沖突的經典創意已經成為計算機模擬人類心理過程的理論基礎。焦慮、移情、阻抗以及解釋等等概念已為廣大心理治療者所熟知。盡管精神分析的發展并沒有延續20世紀前葉的統治態勢,但學習和運用的人數卻在大幅增多,研究領域也得到不斷的拓寬。加之,在心理學之內又陸續出現了其它一些治療心理障礙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比如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主義等等,圍繞各個體系又形成了許多心理治療流派,經過幾十年的蓬勃發展,使當今世界范圍內的心理治療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同時,整合、融化、更加貼近生活、更加適應社會文化心理的走向,這樣的趨勢就使得心理治療與咨詢不但成了引導人們重返精神家園的專業旗幟,而且其本身也獲得了不斷的發展,并且促成了整個心理學理論與實際日益結合的新的時代精神。超級秘書網
四、心理學的發展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
盡管當代心理學成就斐然,但它仍在走向成熟之中,還算不上是一門嚴格的規范科學。[8](P26—26)這是因為,時至今日還沒有一個學派能成為公認的范式,還沒有一個理論能貫穿人的整個心理活動,還有許多概念只是從其它學科中簡單轉借過來的。特別是西方心理學奉為圭臬的實證主義和現象主義哲學思路,導致了日益嚴重的衰落跡象與潛在危機,使他們難以對已經取得并將不斷取得的大量實驗成果做出科學概括,難以對心理的實質這樣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做出完善的解釋。過份崇尚科學主義、生物主義、個體主義、客觀主義和實驗主義,只能使心理科學走進死胡同,從而進一步強化人類對于自我的深刻誤解,加重“當代社會中人的孤獨與痛苦”[9](P14—19)。盲目仿效自然科學,必然導致嚴重的學科危機。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不是物,它是介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中間學科,并非純粹意義的自然科學,因此其自然科學之路斷難走通。而且,心理學所膜拜的西方科學也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科學。由于二元論的哲學傳統和機械論的宇宙觀念,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方式的片面應用,使當代主流科學走上了背叛人文精神的偏狹之路,對人性的理解越來越支離破碎、歪曲尊嚴。因此,帶有世界性的普遍反思就在所必然。事實已經表明,心理學研究必須全面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正確堅持客觀性、系統性、發展性和辯證性的基本原則,把各種具體方法技術、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哲學方法論有機結合起來。唯此才能突破困境,促成學科的健康發展。令人可喜的是,前蘇聯及俄羅斯等許多國家信奉的心理學工作者,為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指導心理學的研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在一些西方國家,也出現了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心理學思想的學術團體。法國的辯證唯物論心理學得到較快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兩極對立中不斷發展的美國當代心理學,更是為其辯證法心理學的成長壯大提供了廣闊空間。“心理學正被科學辯證法這個幽靈所糾纏”。[2](P28)尤其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的全面崛起,大中國心理學家長期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指導的心理學改造、建設實踐必將在不斷進步中獲得巨大成功。盡管辯證唯物主義心理學在當代世界還未占居所謂的主流,還未形成強有力的學派(其基本目的也并非形成學派)和嚴密的理論體系,但是因其基本內核的客觀正確性,使其主導地位的獲得已經成為無可逆轉的歷史必然。正因如此,心理學的突破與創新才更有希望,前景十分光明。
參考文獻:
[1]杜•舒爾茨1現代心理學史[M]1楊立能,等譯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
[2]L•T•哈迪1心理學的現狀與未來[J]1社會科學動態,1992(2)1
[3]文博120世紀西方心理學發展的軌跡及其未來的走向[A]1江光榮1人性的迷失與復歸[C]1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4]Leahey,T1H1Ahistoryofpsychology:Maincurrentsinpsychologicalthought1(3rd1ed1)EnglewoodCliffs,N1J1:Prentice-Hall119921
[5]趙莉如1心理學史[M]1北京:團結出版社,19891
[6]馬斯洛1見赫根漢1人格心理學導論[M]1何瑾,等譯1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篇3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
構造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是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學獨立后的第一個心理學派。該學派于1899年產生于德國,后在美國得到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后漸趨衰落。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即心理經驗的構成元素及結合的方式與規律,并主張心理學應該用實驗內省法研究意識經驗的內容或構造,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及它們如何結合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他們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純科學,其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但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該學派是用實驗法獨立研究心理學問題的學派,促進了西方心理學派的興起和美國心理學的發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經成為現代心理學組成部分。但由于它確定的研究對象過于狹窄并陷入元素主義與內省主義境地,因而遭到許多心理學家的反對。
(二)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主義學派(又稱早期行為主義學派)于1913年產生于美國,其創始人是華生(J.B.Watson,1878—1958)。這一學派不同意心理學探討意識,認為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心理學的目的應是尋求預測與控制行為的途徑。他們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客觀觀察所能獲得的并對所有的人都清楚的東西”,也就是人的行為,并提出“刺激—反應”(S—R)的行為公式。行為主義主張客觀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擺脫主觀思辨的性質,更多從實驗研究中得出結論。但他們無視行為產生的內部過程,反對研究意識,引起不少人的非難與反對。
新行為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爾曼(E.C.Tolman)、赫爾(C.L.Hull)、斯金納(B.F.Skinner)。新行為主義認為,有機體不是單純地對刺激作出反應,它的行為總是趨向或避開一個目標。在動物和人的目的行為之間,必須有一個“中介”因素,這就是個體的認知。也就是說在“刺激—反應”過程中,加進一個中介變量(O),使行為主義的模式成為“S—O—R”。這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為主義強調客觀的實驗操作,沖擊了內省心理學,促進了心理學的廣泛應用和程序教學的開展,但陷入了還原論和機械論的境地。
(三)格式塔學派或稱完形學派
該學派1912年創建于德國,創始人韋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溫(K.Lewin,1890—1947)。這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主義和行為主義的S—R公式,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完形或整體結構,并認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識不等于感覺、感情的元素的總和,行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他們這種重視整體的觀點和強調各部分之間動態的聯系以及對創造性思維的認識,對后來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該學派否認過去經驗的作用,陷入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學派或心理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產生于1900年,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其代表人物還有:阿德勒,榮格,艾里克森等。這一學派的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廣為流傳,頗具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為兩部分:意識與潛意識。潛意識不能被本人所意識,它包括原始的盲目沖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壓抑的動機與欲望。他強調潛意識的重要性,認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擺布個人命運和決定社會發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與生俱來,包括著先天本能與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處于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對本我進行控制與調節;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與理想兩部分,主要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三者通常處于平衡狀態,平衡被破壞,則導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潛意識與心理治療,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并獲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規律,但他們的一些主要理論遭到許多人的反對。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說、泛性論和人格結構論,強調文化背景和社會因素對精神病產生和人格發展的影響,在美國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學。
新精神分析學派仍然保留著弗洛伊德學說中的一些基本觀點,盡管在其理論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稱,但歸根結底,仍然是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起主要作用。
(五)認知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發展。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廣義的認知心理學還應該包括皮亞杰(J.Piaget)的發生認識論,他把人的認識發展看成是一種建構的過程,并仔細研究這一過程的發展階段。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解釋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學。這一學派反對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不一定必須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礎后,才能研究心理現象。他們把人看成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認為人腦的工作原則與計算機的工作原則相同,因而可以在計算機和人腦之間進行類比。他們強調人的已有知識結構對行為和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并力求通過計算機模擬等方式發現人們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規律,達到探究人類認知活動規律的目的。他們還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意識的能動作用,強調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綜合分析。
認知心理學派的理論含有辯證法的因素,對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論、弗洛伊德主義的非理性主義有積極的意義,對擴大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促進心理學的現代化、發展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等均有貢獻,而且成為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們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加以研究,在心理學界依然存在爭論。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羅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創建的。它既反對精神分析學派貶低人性、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趨力,又反對行為主義學派把意識看作是副現象,認為人不是“較大的白鼠”或“較緩慢的計算機”,主張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展。因為,他們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潛能,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教育,人們就會完善自己、發揮創造潛能,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的。為此,他們從探討人的追求和人的價值角度,認為心理學應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展現人的潛能的途徑。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方法論不排除傳統的科學方法,而是擴大科學研究的范圍,以解決過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學研究范圍之外的人類信念和價值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門尚處于發展中的學說,其理論體系還不完備,他們對人的一些研究還停留在關于人性的抽象議論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質規律。
1.以下不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是(C)
A弗洛伊德B榮格
C柯勒D阿德勒
2.(A)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奠基人。
A馮特B華生C斯金納D詹姆斯
3.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B)發表了《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
A馮特B華生C斯金納D詹姆斯
4.下面哪位學者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D)
A.魏太默B.馮特C.馬斯洛D.斯金納
5.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心理學家是(D)。
(A)艾賓浩斯(B)韋伯(C)馬斯洛(D)馮特
6.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是(D)
(A)弗洛伊德(B)馮特(C)詹姆斯(D)韋特海默
3.注意
一、注意的定義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根據引起注意及維持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確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二、注意的種類
根據心理活動的有意性和無意性的規律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種。
(一)無意注意:沒有預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
刺激物的特點
1)刺激物的強度
2)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系
3)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
4)刺激物的新異性
人本身的狀態
1)人對事物的需要和興趣
2)人的情緒狀態和精神狀態
(二)有意注意:有預定的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與保持有意注意的條件:
(1)加深對活動的目的、任務的理解
(2)培養間接興趣
(3)合理地組織活動
(4)用堅強意志與干擾作斗爭
(5)豐富的知識經驗
(三)有意后注意:有明確的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一方面類似于有意注意,因為它和目的、任務聯系著;另一方面類似于無意注意,因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個人的心理活動對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有意后注意是一種高級類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是人類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實踐種緊密聯系、協同作用。有意注意可以發展為有意后注意,而無意注意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化為有意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的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當人們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時(B)
A.注意的指向范圍擴大了B.注意的指向范圍縮小了
C.意識活動強度減小D.心理活動強度減小了
2.只有在(D)狀態下,人們才能有效的監控自己的動作和行為,從而達到預定目的,避免失誤,順利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
A記憶B思維C想象D注意
3.當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它們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即精神貫注,興奮性提高。這個注意的哪一個特點(B)
A指向性B集中性C分配D轉移
4.哪種注意既從當前的任務要求,又可以節省意志的努力?(C)
A不隨意注意B隨意注意C隨意后注意D不存在
4.失眠
關于睡眠的作用,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人經過白天的活動,消耗了精力和體力,需要通過晚間的睡眠來恢復。另一種則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睡眠其著一種保護作用,保護個體也保護種族的發展。由于黑夜危險因素太多,為了避免遭受危險,必須減少活動,在家里睡眠便起到了保護作用。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說,黑夜睡覺一方面是為了恢復機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自己。所以,如果睡眠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就會到我們的正常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睡眠失常有許多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失眠。
失眠表現出很多種形式,有的是入睡困難,有的時睡時醒,無法進入沉睡階段,還有的是容易驚醒,驚醒后難以在入睡。失眠的現象看似簡單,但原因卻很復雜,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劃分成四類:
1.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變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變主要涉及一些造成個體心理壓力的事件,如親人去世、離婚,或者考試到來、面臨重大人生抉擇等。有的時候,若改變睡眠環境,也會造成失眠,這也屬于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是一種暫時性失眠,當危機和壓力消失或者逐漸適應新的情境時,個體就會逐漸恢復正常睡眠。
2.假性失眠,有些人經常對外宣稱自己飽受失眠之哭,但其狀態良好,神采奕奕,半點失眠的意思也沒有,細問之下,原來他們每天的睡眠時間少于常人,因此認為自己在“失眠”。這個就叫假性失眠。或者說這種失眠不是真實的,只是當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而已。是什么原因導致假性失眠的人產生這種失眠感呢?這主要是因為假性失眠的人沒有意識到睡眠存在著個體差異,有人每天只睡6個小時即可,有人則非9小時不行。這些人按照睡眠的通常時間標準衡量自己的睡眠時間。由于自己的睡眠時間少于常人而產生了失眠感。同時,睡眠所需時間也隨著年齡增長而有變化,中年人不需要像青年人那樣多的睡眠,于是有些人因身體衰弱或因年老睡眠減少而產生睡眠不足的感覺,這也會導致假性失眠的出現。
3.失律性失眠。我們知道人的生物節律,特別是日節律與睡眠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改變生活程序,而習慣性的生物鐘又無法在短時間呢作出調節,自然影響睡眠,這種因為生活程序突然改變而形成的暫時性失眠,稱為失律性失眠。如工廠里三班倒的工人,經常改變自己的日常活動習慣,也會出現這種失眠。
4.藥物性失眠。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睡覺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樂之類的飲料,常常導致精神幸奮,以致久久無法入睡,這是咖啡因在發揮作用,這種失眠稱之為藥物性失眠。藥物性失眠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失眠者習慣借助安眠藥物來使自己入睡。結果長時間服用安眠藥物,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形成了對藥物的依賴,導致逐漸加大藥量才可以入睡,如果不吃或者減少藥量,就無法入睡。這也是藥性失眠的一種。
1.睡覺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樂之類的飲料,常常導致幸奮,出現失眠現象。這種失眠屬于什么失眠?(D)
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C.失率性失眠D.藥物性失眠
2.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D)
A睡房較暗B.定時運動C.每晚定時上床睡覺D.臨睡前運動
3.睡眠中,做夢的時間基本上以(C)為一個周期。
A60分鐘B80分鐘C90分鐘D120分鐘
4.夢囈、夢游和尿床等現象多發生在睡眠的哪一個階段?(C)
A輕睡期B沉睡期C快速眼動睡眠階段D過渡階段
篇4
范式論是庫恩科學哲學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以往研究者雖然看到庫恩范式論吸取了心理學元素,但對此卻缺乏系統的梳理分析。實際上,庫恩范式論的形成主要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學以及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成果。對庫恩范式論形成過程中秉受的心理學因素的分析,能夠更好地看到庫恩范式論的心理學向度。
(一)庫恩范式論對于格式塔心理學的汲取與吸收
1.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學術觀點格式塔心理學也稱完型心理學,是1912年在歐洲誕生的一個心理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家反對構造心理學將人的意識還原為簡單感覺的元素主義,主張研究完整的意識經驗,強調“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同時格式塔心理學也反對行為主義“刺激-反應”的萬能公式,反對行為主義拋棄“意識”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學主要導源于知覺研究。格式塔心理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組織,而組織原則中首要的是“圖形和背景”。在“圖形和背景”實驗中,一個視野內形象鮮明、突出的部分就構成圖形;而對圖形起烘托作用的部分則構成背景。在考夫卡看來,人們自然知覺到的經驗都具有格式塔的特點,每個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未開化的人,都是依照組織律經驗到有意義的知覺場的。這些組織律包括:圖形與背景、接近性和連續性、完整和閉合傾向、相似性、轉換律、共同方向運動等。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一個人的知覺場始終包括“圖形與背景”兩部分。“圖形”是被我們知覺到的顯在事物;“背景”則是尚未分化的、未進入意識中心的襯托圖形的東西。人們在視覺場中,總是從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圖形的。視覺場中的圖形與背景是不斷變化著的,這與知覺者觀察的角度、方位、主體經驗背景都有重要關聯。當人們不斷掃視環境中的刺激物時,各種不同的客體一會兒成為視覺的圖形,一會兒又成為視覺的背景。格式塔心理學中有許多經典的“圖形與背景”交替圖,如:杯形人面圖、老嫗圖、鴨兔轉換圖等。2.庫恩對于格式塔心理學的吸收與運用庫恩對于格式塔心理學的借鑒,主要是用它的鴨兔轉換圖來說明科學家世界觀的轉換。正是這個類比,使他的范式論更容易為人們所理解,也使他的范式論充滿了心理學氣息。在《哥白尼革命》(1957)一書中,庫恩即開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實驗,指出“從明顯隨機的組群中發現熟知圖案是一種普遍的需要”[3]14,以此說明原始社會人們對于星座認識的心理特征。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庫恩更是指出視覺格式塔實驗對于理解科學家世界觀轉變的啟發意義,指出革命之前科學家世界中的鴨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4]101。庫恩通過格式塔的鴨兔轉換圖作類比,說明兩個具有相同視網膜印象的人能夠看到不同的東西;并用格式塔心理學反相透鏡的例子說明:兩個具有不同視網膜印象的人能夠看到相同的東西。在庫恩看來,范式的轉變不可能像視覺主體看到鴨兔圖那樣自由地轉換。競爭的范式之間要么是徹底地改變,要么根本不變。在他看來,“今天大家都非常熟悉格式塔變換,所以,它有助于我們理解大范圍的范式轉變時所發生的事情”[4]79,即有助于理解范式轉換期科學家世界觀的轉換情況。在《必要的張力》一書中,格式塔轉換甚至已經成為庫恩解釋人們觀念與見解分歧的一個習慣化的術語。他強調不同范式間的不可調和,指出“人們盡管可以立即交替地看到鴨子和兔子,但無論經過多少視覺訓練和努力,也得不到一種‘鴨兔子’來”[2]6,以此說明范式的不可通約性。在《發現的邏輯還是研究的心理學》一文中,庫恩更是用格式塔轉換來說明自己與波普爾的觀點分歧。
(二)庫恩對于皮亞杰兒童心理學的借鑒
1.皮亞杰兒童心理學的觀點簡介皮亞杰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哲學家,他深諳哲學史,他的研究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科學史、科學哲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他的理論以發生認識論著稱,主要著作有《兒童的語言和思維》(1923)、《兒童的判斷和推理》(1924)、《兒童關于世界的概念》(1924)、《兒童的物理因果概念》(1927)、《兒童邏輯的早期形成》(1959)、《發生認識論》(1970)、《結構主義》(1971)等。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是關于人類知識問題的研究,著重探討人的知識是如何形成及增長的。發生認識論的特點是從各種知識的最基本形式開始去發覺它們的根源,追溯它們從最初水平直到科學思想的發展過程。發生認識論主要研究作為知識形成基礎的認識結構,探討知識發展過程中新知識形成的機制。皮亞杰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1)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兩歲左右),這個階段幼兒通過移動和感覺來了解事物、獲取經驗,它決定著個體未來心理演進的整個過程。(2)前運算階段(兩歲到六七歲左右),這一階段兒童開始以符號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表現在兒童的延緩模仿、想象或游戲之中。(3)具體運算階段(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左右),這個階段兒童已具有一般的邏輯結構,能使用具體物的操作協助思考。(4)形式運算階段(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左右),這個階段兒童的智慧發展已趨于成熟,思維能力超出事物的具體感知內容,思維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開始學會類推,并具備了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這四個階段由低到高,發展順序不變,但存在個別差異;四個階段的發展具有文化普遍性;后起的階段能夠成功整合前面的階段;不同階段在思考模式上有質的差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另有四個核心概念,分別為:(1)圖式(schemas),是把知識形象化為一個概念模型,它構成個體知識形成的基礎。(2)同化,是將符合原有認知圖式的新知識吸納到原有的知識框架中。(3)順應(accommodat-ing),當原有認知圖式無法容納新知識時,就對原有的認知圖式加以改變,以順應新的知識。(4)平衡(equilibrium),個體在以知識圖式同化或順應新知識的過程中,需在同化和順應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平衡。2.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在庫恩范式論中的作用在庫恩的范式論中,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主要被用來說明科學史中的概念演化歷程。在庫恩看來,人類歷史上科學概念發生的過程,遵循著與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大致相同的歷程。正如《科學革命的結構》序言中庫恩所說的,“一個偶然碰到的腳注導致我注意到J•皮亞杰的實驗,皮亞杰通過這些實驗既闡明了成長中的孩子的不同的世界,也闡明了從一個世界過渡到另一個世界的過程”[4]序言2。在《哥白尼革命》中,庫恩即已指出,4~6歲孩子的認知發展特征與原始人的認知特征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以此說明原始人認知思維的模糊性、神話性等特點。在庫恩看來,“萬物有靈論并不是亞里士多德對運動所作說明的全部心理學基礎。我認為一個更加微妙而且更加重要的因素來自亞里士多德對原始空間知覺的變換。原始空間與牛頓空間完全不同,我們大家在后者中被培養長大,通常對前者一無所知。后者是物理中性的”[3]95。庫恩正是利用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來解釋人類發展過程中對物理世界認知的概念演化歷程,并為科學概念的階段性發展特質提供了良好的說明。
二、庫恩范式論在心理學史研究中的運用
庫恩的范式論對心理學史研究有著重要影響。具體表現為以范式論審視心理學的學科發展歷程,審視心理學的科學性與統一性。庫恩的范式論被運用于心理學,既有庫恩自身的理論意圖,又有當時心理學發展的獨特背景。
(一)庫恩以范式論審視心理學的理論緣由
范式論是庫恩科學革命理論的核心組成。在庫恩看來,范式是指一個時期內在某一科學領域內被普遍接受且具形而上學性質的基本觀念,同時它還是科學家共同體成員共同信奉的心理“信念”。范式的形成,是任何一個科學領域發展達到成熟的標志。在他看來,“范式既是科學家觀察自然的向導,也是他們從事研究的依據。范式是一個成熟的科學共同體在某段時間內所接納的研究方法、問題領域和解題標準的源頭活水。”[4]94-95由于范式論形成過程中庫恩對于心理學的諸多借鑒,使得他對心理學較之其他學科有著獨特的情感。面對諸多學科建立之后仍對自身學科“科學性”的紛爭與困擾局面,庫恩自然想到以范式論來探討心理學學科發展的“科學性”問題。庫恩寫到,“尤其令我震驚的是,社會科學家關于正當的科學問題與方法的本質,在看法上有明顯的差異……然而,不知怎的,天文學、物理學、化學或生物學的實踐者對其中的基本問題通常并沒有展開爭論,而今日在比方說心理學家或社會學家中間對這些基本問題的爭論則似乎已習以為常了。力圖找出這種差異的來源,使我認識到此后我稱之為‘范式’的東西在科學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我所謂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它們在一段時間里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4]序言4在庫恩看來,“在發展成熟的科學中沒有(我現在應該說很少)競爭著的黨派。”[4]187庫恩繼而指出,“科學”這一名詞在很大程度上是留給那些確實以明顯的方式進步的領域的。今天人們毫不遲疑地稱之為科學的領域,在前范式時期也曾有過類似的論辯。因此,在庫恩看來,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存在的科學性與統一性的紛爭,很大程度上正因為這些學科尚處于前科學的范式階段,尚未產生統一的范式來統一自身的學科。因此,在《科學革命的結構》的結尾部分,庫恩自然轉向了對包括心理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的范式與科學性關系的思考,繼而指出了這些社會科學領域尚未產生自身“范式”的論點。
(二)心理學史家熱衷于范式論的心理學背景
心理學史家熱切地接受范式論有其學科發展的時代背景。《科學革命的結構》在美國出版,正當心理學面臨最多的矛盾與紛爭之時。一方面,行為主義作為科學心理學的主導勢力越來越遭到學界的詬病,刺激-反應的公式以及拋棄意識的研究越來越遭到批判與反對。同時,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興起并蓬勃發展,取得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之外的話語權。此外,認知心理學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即開始萌芽,六七十年代認知心理學迅猛發展,成為晚近時期心理學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研究領域。這個時侯,鐵欽納的構造心理學在美國早已銷聲匿跡。作為構造心理學反對者的格式塔心理學在贏得人們的認可之后不再作為一個學派而存在,它的很多觀點融合到其他心理學中。美國本土產生的機能心理學,也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學派,它的精神融入到美國心理學的骨髓中。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各自占據著心理學的一份領地,并未出現統一的范式統領心理學的學科整體。正如心理學史家黎黑不無悲觀地描述的,“心理學曾周期性地被各種危機所徹底摧毀”,它“似乎是一門永遠擺脫不了危機的科學”;無論是在世俗的水平上,還是學院的范圍內,心理學始終都不被認為是一門“真正的科學”[5]。此時,《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出版及其所表達的心理學尚未達到常規科學范式階段的思路點撥,使得心理學史家在困惑與迷惘中為減少自身的不確定性找到了一味清新劑,使他們對于心理學的“科學”道路再次看到了希望。運用范式論解釋心理學的歷史發展并預測心理學的未來前景,成了理論心理學家們樂此不疲的興致所在。因此也就有了后來的范式論心理學史研究。范式論對于心理學的影響,一方面表現為要為心理學找到一個統一的范式,繼而使心理學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另一方面表現為試圖以庫恩的科學演化模式來解釋心理學的發展歷史,進而說明心理學的科學屬性[6]。由于范式論的出現,心理學家對于心理學尚未實現的科學性及心理學自身的不統一,有了最佳的辯辭:即心理學目前正處于前科學的、未實現統一范式的階段。心理學家滿懷希望地認為,總有一天心理學會出現統一的科學范式,贏得與它的偶像———物理學———一樣的科學地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庫恩的范式論成為心理學史元理論探究的重要理論資源,并與波普爾的否證論一同被寫進《心理學史》的教科書。
三、以庫恩的范式論指導心理學史研究的批判性反思
基于上面對庫恩范式論及心理學的理解,我們有必要思考:心理學是否如庫恩的范式論所說的那樣正處于“前范式階段”?心理學是否是一門“多范式學科”?心理學又是否一定要用庫恩的范式論指導來進行研究呢?所有這些,我們必須批判性地加以反思。實際上,心理學與物理學是兩門截然不同的學科。庫恩的范式論未必真正適用于理解并指導心理學的發展道路。首先,就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而言。心理學與物理學有著截然不同的學科區分。物理學研究的是客觀自然世界,而心理學研究的則是人的意識。人之存在的多維屬性及人之意識的全部復雜性,使得心理學對于人之心理的研究,無法用單一自然科學的方式得以完全地達成。意識的難以觀察性、意識的流動性、個體及群體心理的多樣性、不同文化心理的差異性等,都使得心理學無法像它所效法的物理學那樣進行純客觀的、不添加主觀因素的研究。人之意識的全部復雜性,遠超出了單純自然科學方式可以揭示與解釋的范圍與程度。因此,對于心理學的研究有必要融合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雙重向度,采用盡可能多的研究方法。這也就使得心理學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式”的學科。其次,就心理學的歷史演進而言。心理學始終未曾產生一個統一的范式來統領這一學科整體。無論是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還是認知心理學,抑或是進化心理學都遠未構成心理學的范式。實際上,西方心理學的發展歷史,遵循著三條不同的研究邏輯或研究模式。這三條研究邏輯分別為西方心理學研究中的認識模式、存在模式與進化發生模式①。遵循這三種模式的歷史展開,衍生出西方心理學的眾多流派。其中,認識模式主要遵從哲學認識論及自然科學的研究旨趣而來,其典型的代表學派為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存在模式則主要遵從浪漫主義、存在主義哲學而來,其現代學派為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現象學心理學等。認識模式與存在模式構成了一對相反相成的矛盾體。進化發生模式則主要是遵循并借鑒達爾文“適者生存”的思想而來,其現代學派主要為機能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社會生物學等。由于這三種研究模式的存在,更使得心理學的研究模式嚴格區別于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因此也無法產生所謂統一的范式。基于心理學的學科屬性及心理學的歷史演進模式,以及心理學中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雙重取向,使得我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心理學并不是一門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而且也沒有必要成為純粹意義上的自然科學。欲成為真正的科學,僅僅是心理學的一種依他情結作祟的表現。因此,也就沒有必要以庫恩的范式論來指導心理學史研究。恰如吾之恩師高申春教授經過批判性地考察指出的,“庫恩的范式論除了豐富了我們用以討論和撰述心理學史的語匯外,并沒有在任何實質的意義上增加我們對心理學及其歷史的理解”[6]。對庫恩“范式論”不加批判地濫用,只能起到對心理學家科學情結的安慰作用,最終只能弱化心理學家的理論思維,使得此種學術討論變成無所事事的閑談。實際上,心理學由于其研究對象的復雜性,使其不能與自然科學簡單地類比。過于簡單地以“科學”來規制心理學,只能造成心理學發展的困惑與迷惘。正如心理學史家科克所說,“相信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甚或相信它有可能成為一門科學,乃是‘一個幻覺’”②。心理學起于對物理學的榜樣模仿,繼而產生的科學情結。對物理學的羨慕是20世紀心理學的主要特征。早期心理學家紛紛效仿物理學與生物學的研究模式,這些原無可厚非。但是,心理學為了追求科學方法而丟棄了所要研究的真正問題,而一旦付出過度異化式的科學追尋,那么它自身的境地便岌岌可危。查普林和克拉威克在《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一書中也批判性地指出:“但就某種意義說,科學也不過是一套在實踐中起作用的虛構和神話。物理學家,化學家,或心理學構成復雜的理論體系或‘虛構’體系,這些體系做出‘解釋’僅僅在于它們結合在一起并說明科學的觀察。”[7]因此,由于心理學不能與自然科學簡單地相類比,也就不能簡單地或刻意地套用范式論來指導心理學史研究。以庫恩的范式論作為心理學發展的指導原則并不能在根本意義上增進心理學的理論認識,也無法達到自然科學的統一范式圖景。所以,以范式論作為心理學的元理論指導只能是心理學發展的一個歧途。只有拋棄范式論的幻想,才能走上心理學理性認識的正道。在這個意義上,以庫恩的范式論研究心理學史只是心理學家科學情結作祟的一種表現,以此為自身當前的“不科學”狀態開脫。庫恩的范式論,除了增加心理學史家研究語詞使用的便利外,并沒有在任何實質意義上增進心理學的理論內涵。學者們采用的范式論心理學史研究,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心理學學科的自我明覺,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學科需要的是心理學的理論同一性,而不是外來的范式論。
四、結語
篇5
一、針對西方心理學史的學習態度問題,要高度重視學習西方心理學史的意義
毋庸置疑,西方心理學史的確是心理學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目前西方心理學史教學并沒有體現出其基礎與核心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校對西方心理學史課時安排太少。在我國,那些已經將心理學史列入專業必修課的大學心理學系,教學時數也最多安排一學期,一般不超過60學時,多數為40學時。這導致授課教師很難在有限時間內容把原本內容豐富多彩的西方心理學史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只能以高度濃縮的方式介紹給學生紹。其次,學生內心對西方心理學史的排斥。由于西方心理學史是一門理論性質很強的專業課程,不僅時間跨度大,而且分支眾多,這使得一些學生錯誤的以為只要機械地記住西方心理學史發生的大事件就算完成任務了,甚至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西方心理學史,并認為學習西方心理學史意義不大。
在西方心理學史教學中,教師必須向學生明確闡述學習西方心理學史的重要意義。這些意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有助于理解心理學的現在和未來。正如舒爾茨所說:“由于人的極端復雜性,若干世紀之前提出的關于人類本性的許多問題現在仍然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提出來。因此,像心理學中那樣的問題的連續性是其他各門科學中找不到的。這樣,在心理學中存在著一種與過去更加直接和更明確的聯系……現代心理學也是只有與其過去的發展聯系起來時,它才是有意義的。”精神分析創始人佛洛伊德在《一個幻覺的未來》一書中指出:“我們對過去和現在了解得越少,我們對未來的判斷就越不準確。”其次,心理學史為心理學提供了一種整合力量。正如心理學史家墨菲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要在分支繁多的心理學中找出統一性不論有多么困難,至少有一種統一性我們可賴以確定方向和透視,進行鑒別和綜合,那就是歷史的穩定的統一。再次,學習心理學史有助于提高理論素養。通過西方心理學史的學習,既能培養學生運用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最后,學習西方心理學史有助于歷史思維的培養。歷史思維是當代國外歷史教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通過對西方心理學史學習使得學生能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對西方心理學歷史事實進行綜合分析。
二、針對哲學與心理學的密切關系,要大力提升學生的哲學素養
包括心理學在內的不同科學都是依其不同復雜程度緩慢而逐漸地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心理現象比天文現象、力學現象和生物現象更復雜,所以心理學分化出來更晚。在哲學心理學時期,沒有獨立的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大都由哲學家兼任,哲學給心理學提供了研究范圍、具體觀點和方法論,這為心理學最終分離出來準備了必要的條件。雖然從1879年以后,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并形成了一門正式的科學心理學,從表面看來,哲學和心理學的確分離開來了,但是事實上,從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一直到目前西方主流的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均有其產生的哲學背景,這主要源自于心理學研究對象和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關系密切,并且哲學決定著心理學研究的思路和途徑。
在西方心理學史教學中,部分心理學專業學生由于沒有扎實的哲學功底,對于一些基本的哲學常識一知半解,例如不理解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分不清一元論和兩元論、不了解自由意志論等等。這使得他們在學習西方心理學史時,困難重重,無法抓住其精髓,并進一步導致他們對于學習西方心理學史極易產生挫折感和畏懼感,最終使得他們失去了學習西方心理學史的興趣。所以,心理學專業學生要從西方心理學史中汲取營養的話,就必須擁有扎實的哲學素養。在西方心理學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本原理概論》等哲學著作,這既可以使學生很容易理解1879年之前的哲學心理學,還可以使他們在理解和把握各個西方心理學流派的產生背景、基本思想和理論觀點時,也得心應手。
三、針對學生對浩如煙海的心理學理論一知半解,要加強學生對西方心理學原著的閱讀
對于閱讀心理學史原著的重要意義,E·波林曾說:“一個心理學家如果缺乏心理學史知識,便不免將現在看錯,將舊的事實和舊的見解視為新的事實和新的見解,而不能估計新運動和方法價值。關于此事信仰,我不能不再提出。由我看來,一種心理學的理論若沒有歷史的成分,似不配稱理論”。就西方心理學來說,我們完全可以用博大精深來進行描述,但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心理學海洋中尋找到有關人類意識和行為發展的規律,這其中不僅關涉到以什么樣的歷史觀來對待的問題,而且,在考察、審視和解說心理學歷史過程中,既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可以鍛煉和積淀學生的理論素養。
歷史賦予意義,原著給予精神。從古至今,眾多偉大的中西心理學家為后人留下了難以計數的鴻篇巨著。這些心理學著作無不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社會乃至科學上的底蘊,字里行間往往凝聚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命運關懷的一種精神、心聲和吶喊,這便是經典心理學名著長久不衰的魅力。所以,閱讀心理學著作,需要我們用心來體會、感受和領悟,因為,心理學原著是心理學家心靈生活的結晶,我們不僅要學會閱讀,更應學會傾聽,其價值不在于給予我們多少科學知識,而是向火炬那樣照亮我們內在精神世界。讀原著的基本精道是“返本開新”:“返本”是“開新”的基礎,“開新”是“返本”的目的及其升華。沒有返本的開新,開新就會失去方向,就會變成毫無根據的胡說八道;沒有開新的返本,返本就會失去目標,就會變成復古和教條主義。在西方心理學史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開出必讀的心理學原著書目。先讓學生閱讀西方心理學的理論與權威著作,包括查普林和克拉威克的《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波林的《實驗心理學史》等,然后讓學生閱讀各個心理學流派經典代表作,包括馮特的《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講義》、艾賓浩斯的《記憶》、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華生的《行為主義》、斯金納的《科學與人類行為》、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馬斯洛的《存在心理學探索》和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原理》等。另一方面,教師要定期組織學生交流閱讀心得。當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提交閱讀筆記,這會為他們今后的學習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為提高和豐富他們的理論素養奠定良好基礎。
四、要從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中走出來。加強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
在傳統的西方心理學史教學中,采用的主要是灌輸式教學,這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輸入并存儲西方心理學知識一學生以概略的方式掌握在什么時代、由什么人、創建了哪一種心理學流派的心理學發展的基本脈絡。這使得學生完全變成了一個“容器”,變成了可任由教師“灌輸”的“存儲器”,最終使學生失去了批判意識,只能成為現實世界的適應者,而不能成為世界的改造者。正如弗萊雷曾經所說的,學生越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強加于其身上的被動角色,就越是只能適應世界的現狀,適應灌輸給他們的對現實的不完整的看法。
所謂的教學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統一活動。因此,西方心理學史的教學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西方心理學史教學僅限于教師單一講授,而忽視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使學生在枯燥的教學氛圍中漸漸失去興趣和熱情。心理學史教學目的不單單是使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心理學的一種觀念、興趣和信念。所以,在西方心理學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組織起來,參與到教學中來,將講授法與研討式相結合起來,盡最大程度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并指導他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學生在查閱資料、撰寫研究論文過程中,掌握心理學研究技能和方法,這對于學生而言,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研究習慣的養成;對教師而言,這是教學習慣的良性循環形成。
五、對西方心理學歷史的教學內容有所取舍,要關注當前心理學研究新進展和熱點問題
由于西方心理學史教學時間少,而教學內容繁多,因此,大多數教師在一學期的時間內只是簡單介紹1879年以前的哲學心理學,然后把重點放在講授科學心理學的發展上。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西方心理學史教學應該安排一個學年來進行。第一學期著重講授1879年以前的哲學心理學和科學心理學的產生,旨在為學習科學心理學的發展打下堅實理論基礎;第二學期著重講授科學心理學發展的各個流派,讓學生掌握各個流派主要人物的心理學觀點及其各個流派之間對立和傳承的歷史發展脈絡。
在西方心理學史教學中,也應關注當前心理學研究新進展和熱點問題。心理學的歷史發展總是沿著某種特定的歷史線索從過去延續到現在,并在未來不斷地向前延伸。正是由于心理學的發展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我們今天學習的心理學總是與過去歷史密切相關。但是很遺憾,目前心理學各個領域研究的新方法、新結論以及新趨勢,例如當前認知神經科學、積極心理學、第二代認知科學、具身智力等研究的難點和熱點,還沒有體現在西方心理學史教材中,這使得學生還無法很快掌握其發展走向,也使學生的目光僅停留在過去歷史上,為歷史而歷史。相反,最應該把握的現實發展境況卻人為忽略了,導致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形成無法跨越的斷層。學習心理學史的目的在于鑒古知今,繼往開來,如果只是單一地學習心理學史而不觀照現實及未來,那么,學史就失去了根本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荷永.心理學史與“核心課程”[J].心理科學,1996,19卷.
[2][6]E·波林.實驗心理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序言.
[3]楊莉萍.心理學史的雙重意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6(4):58-61.
[4]葉浩生.心理學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
[5]郭本禹.西方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
[7]石中英.教育學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46.
[8][9]孟維杰.心理學史教學模式改革芻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54-156.
篇6
第一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心理現象分為(A )
A 、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
B 、認知過程與個性心理
C 、情感過程與個性心理
D 、意志過程與個性心理
2、心理過程包括(D )
A 、認識過程、情感過程、行為過程
B 、知覺過程、情感過程、行為過程
C 、感覺過程、知覺過程、意志過程
D 、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3、個性心理特征是在(D )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A 、認知過程
B 、情感過程
C 、意志過程
D 、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4、(C )在深度上對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細致研究
A 、普通心理學
B 、發展心理學
C 、理論心理學
D 、生理心理學
5、(B )在廣度上研究各個社會領域內的心理
A 、社會心理學
B 、應用心理學
C 、發展心理學
D 、比較心理學、
6、(F )是理論的心理學基礎,主要研究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心理現象一般規律 (E )是研究個體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D )是在實驗室控制條件下進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學
(C )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
(B )是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產生的以腦內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礎的心理學分支,試圖通過大腦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來解釋心理現象、
(A )是研究動物行為進化的基本理論和不同進化水平的動物約各種行為特點的心理學分支
A 、比較心理學
B 、理論心理學
C 、社會心理學
D 、實驗心理學
E 、發展心理學
F 、普通心理學
7、進一步探索研究在各個社會領域中心理活動的具體現象及其規律的心理學是(C )
A 、社會心理學
B 、理論心理學
C 、應用心理學
D 、普通心理學
8、自然實驗法的優點是(A )
A 、減少人為性, 提高真實性
B 、減少人為性, 降低真實性
C 、提高人為性, 增加真實性
D 、提高人為性, 降低真實性
9、(C )的《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心理學界認為是心理學的獨立宣言
A 、笛卡爾
B 、洛克
C 、馮特
D 、繆勒
10、(B )年, 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被界定為心理學的誕生
A 、1789
B 、1879
C 、1798
D 、1897
11、(A )被譽為心理學之父或心理學第一人
A 、馮特
B 、洛克
C 、笛卡兒
D 、繆勒
12、精神分析學派(精神動力學派) 是(C )創立的
A 、笛卡爾
B 、華生
C 、弗洛伊德
D 、羅杰斯
13、心理學的第一大勢力是指(A )
A 、精神分析
B 、行為主義
C 、認知
D 、人本主義
14、行為主義創立的標志是1914年美國心理學家(B )出版了《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由此他被稱為行為主義的創始人
A 、羅杰斯
B 、華生
C 、弗洛伊德
D 、馬斯洛
二、多項選擇題
1、心理現象分為(A 、C )
A 、心理過程
B 、認知過程
C 、個性心理
D 、情感過程
E 、意志過程
2、心理過程包括(C ,E ,G )
A 、感知過程
B 、知覺過程
C 、認識過程
D 、注意過程
E 、情感過程
F 、行為過程
G 、意志過程
3、個性心理特征包括(B ,C ,E )
A 、認知
B 、能力
C 、氣質
D 、情感
E 、性格
4、心理學可分為(A ,D )
A 、理論心理學
B 、發展心理學
C 、普通心理學
D 、應用心理學
E 、社會心理學
5、下列屬于理論心理學的是(A ,B ,D ,E )
A 、普通心理學
B 、社會心理學
C 、教育心理學
D 、生理心理學
E 、實驗心理學
6、下列屬于應用心理學的是(B ,C ,D ,E )
A 、社會心理學
B 、教育心理學
C 、咨詢心理學
D 、管理心理學
E 、消費心理學
7、以下哪些是理論心理學的研究內容(A ,B ,C ,E,F )
A 、心理學學科性質
B 、心理學方法論
C 、身心問題
D 、學習心理機制
E 、心理的生理基礎
F 、心理的起源
8、科學的三大特征是(A ,B ,D )
A 、客觀性
B 、可驗證性
C 、準確性
D 、系統邏輯性
E 、描述性
9、(A ,B ,C )決定了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屬性
A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B 、心理學的歷史淵源
C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D 、人的社會性
10、(A ,C )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學研究的根本指導思想
A 、辯證唯物主義
B 、形而上學
C 、歷史唯物主義
D 、唯物主義
E 、機械唯物主義
11、在心理學研究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是(A ,B ,C ,D )
A 、客觀性原理
B 、系統性原理
C 、發展性原理
D 、教育性原理
E 、協同性原理
12、觀察法可以分為(A,B,C ,E )
A 、參與觀察法與非參與觀察法
B 、現場觀察與情景觀察
C 、長期觀察與短期觀察
D 、情景觀察與控制觀察
E 、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
13、觀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別注意(B ,C ,D ,E )
A 、每次盡可能長
B 、有明確觀察目的
C 、隨時記錄
D 、可利用現代手段
E 、每次時間不宜過長
14、實驗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 ,B )的關系和變化的規律
A 、自變量
B 、因變量
C 、人腦
D 、客觀世界
15、實驗法可分為(A ,D )
A 、實驗室實驗法
B 、情景實驗法
C 、參與實驗法
D 、自然實驗法
16、在實驗室實驗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 ,B ,C ,D )
A 、實驗情境
B 、控制被試
C 、控制實驗刺激
D 、控制被試的反應
17、調查法可分為(B ,C ,D ,E )
A 、一般調查法和特殊調查法
B 、一般調查法和專題調查法
C 、事實特征調查和征詢意見調查
D 、結構式調查和非結構式調查
E 、訪談法、郵寄問卷法和電話調查法等
18、調查法的缺點是(B ,C ,D )
A 、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第一手的資料
B 、被調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實回答
C 、封閉式的問題損失數據有效性
D 、問題措詞不易確定
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 ,B ,D )
A 、實驗和研究設計
B 、對數據的統計處理
C 、抽樣法
D 、邏輯思維法
20、心理學發展的歷史分為(A ,C )
A 、孕育階段
B 、轉折階段
C 、確立階段
D 、發展階段
21、馮特對心理學的歷史功績主要有(A ,B ,D )
A 、心理學的確立
B 、實驗心理學的創立
C 、出版〈〈生理心理學原理〉〉
D 、建立心理學專業隊伍
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識分為(A ,B ,C )
A 、意識
B 、前意識
C 、潛意識
D 、后意識
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論包括(A ,B ,C )
A 、潛意識理論
B 、夢的解釋
C 、泛性論
D 、本能學說
E 、人格理論
三、判斷題
1、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科學。(-)
2、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內在心理活動的反應。(-)
3、在心理過程中,認知和情感是基礎,意志是將認知和情感轉化為行為的動力。(-)
4、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知覺。(-)
5、心理過程是在個性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反過來有影響著個性心理特征的進行與發展。(-)
6、以揭示各種心理現象之間以及心理現象與現實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為任務的是應用心理學。(-)
7、心理學是屬于自然科學性質的學科。(-)
8、心理學是對人進行研究的,而人是社會性的,所以心理學是屬于社會科學性質的學科。(-)
9、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為心理學提供了依據。(+)
10、心理學研究通過揭示心理現象與客觀世界的關系,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提供依據,使人更自覺地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11、心理學之所以成為一門學科,能從哲學中脫離出來,得益于哲學本身的發展。(-)
12、用觀察法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一旦有觀察機會,觀察時間應盡可能長。(-)
13、實驗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創造條件,對由此引起的或改變的被試心理活動進行研究的方法。(+)
14、在實驗法研究中,引起變化的因素是因變量。(+)
15、用觀察法研究心理現象時,不必借用儀器。(-)
16、個案研究法把個案作為一個研究單位進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體為單位。(-)
17、調查法是直接對研究總體的全體進行調查。(-)
18、調查法的研究對象可來源于志愿者。(-)
19、調查法中只有保證總體中每一個人被抽到的機會相等,才能使樣本情況代表總體情況。(+)
20、內省法是依靠對自己或他人的意識經驗的反省,來尋找心理學問題的答案的方法。(-)
21、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從某種意義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學專著。(+)
22、在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哲學中脫離出來的過程中,亞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
23、1879年,德國人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學著作,標志著心理學的誕生。(-)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心理學界認為是心理學的獨立宣言。(-)
25、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以任何人為研究對象,強調人的價值、本性和尊嚴。(-)
26、行為主義的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強調人已有的知識結構在其自身行為過程與認知過程中起決定作用。(-)
27、精神分析學派的興起被稱為第一次革命。(-)
28、人本主義的興起被稱為第。(-)
29、實驗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變量和自變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
第二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根據信息加工的觀點,感覺屬于A
A 、信息的輸入和登錄
B 、信息的識別
C 、信息的選擇
D 、信息的儲存和提取
2、根據信息加工的觀點,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種心理過程?
A 、感覺
B 、知覺
C 、記憶
D 、思維
3、主要收集聲音和身體平衡位置信號的感覺器官是B
A 、眼睛
B 、耳朵
C 、鼻子
D 、舌
4、剛剛能夠引起感覺的刺激的最小強度,稱為B
A 、閾限
B 、絕對閾限
C 、差別閾限
D 、相對閾限
5、當物體移到100米遠處,視網膜上的像相應縮小到距我們1米遠時大小的1/100,但是我們知道該物體的大小沒有太大變化,稱為A
A 、大小恒常
B 、形狀恒常
C 、顏色恒常
D 、亮度恒常
6、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B
A 、感覺
B 、注意
C 、記憶
D 、思維
7、人根據任務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稱為D
A 、注意廣度
B 、注意穩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轉移
8、以動作、技巧為內容的記憶是C
A 、形象記憶
B 、情緒記憶
C 、運動記憶
D 、語詞邏輯記憶
9、根據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記憶分成D
A 、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B 、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
C 、機械記憶和邏輯記憶
D 、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10、以下又可以稱為實踐思維是A
A 、動作思維
B 、形象思維
C 、語詞邏輯思維
D 、抽象思維
11、按照思級結果的新穎性,可以把思維分成C
A 、發散思維和聚斂思維
B 、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
C 、受制思維和創造思維
D 、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
二、多項選擇題
1、感覺器官除了感受光波、聲波、氣味、滋味以外,還可以感受ABCD
A 、溫覺
B 、冷覺
C 、痛覺
D 、觸覺
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認知模型中,設像參與信息加工的有ABCE
A 、映象小鬼
B 、特征小鬼
C 、認知小鬼
D 、判斷小鬼
E 、決策小鬼
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BCD
A 、選擇
B 、保持
C 、調節
D 、監督
E 、伴隨
4、容易引起無意注意的物體是ABDE
A 、刺激物是新奇的
B 、刺激物亮度增加
C 、刺激物靜止
D 、刺激物發生相對運動
E 、刺激物符合需要
5、注意的基本品質特點是ABDE
A 、注意范圍
B 、注意穩定性
C 、注意的分散
D 、注意的轉移
E 、注意的分配
6、影響注意品質的因素有BCD
A 、動機
B 、神經系統的特點
C 、后天的訓練
D 、興趣
E 、刺激物的特點
7、自動加工是ACE
A 、不需要大量注意資源
B 、隨時應對環境的變化
C 、經過大量統習
D 、應用靈活的加工方式
E 、加工模式難以改變
8、控制加工是ACDE
A 、受資源量限制
B 、是一種程式化的程序
C 、不能同時進行多項作業
D 、應用靈活的加工方式
E 、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編碼的是ABC
A 、形象記憶
B 、情緒記憶
C 、運動記憶
D 、語詞邏輯記憶
10、長時記憶的編碼方式是CD
A 、物理特性編碼
B 、言語聽覺特性編碼
C 、語義編碼
D 、表象編碼
E 、行為編碼
11、遺忘的發生是由于BCD
A 、信息錯誤
B 、記憶痕跡消退
C 、信息的干擾
D 、意識的抑制
E 、信息不能再認
12、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有ABCDE
A 、嘗試錯誤
B 、頓悟
C 、類比
D 、啟發式
E 、反推法
13、以下關于定勢描述正確的是ABCD
A 、一種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
B 、憑借以前的經驗看問題
C 、有時有助于較快解決問題
D 、缺乏靈活性E 、可以發現更好的解決方法
三、判斷題
1、眼睛的適宜刺激是光波。(+)
2、引起感覺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稱為閾限。(+)
3、絕對閾限是衡量感受器靈敏性的唯一指標。(-)
4、閾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閾下刺激對人沒有絲毫作用。(-)
6、注意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
7、注意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8、心理學家用直接測量的方法來研究內隱記憶。(-)
9、后面學習的內容對前面學習的內容的干擾作用稱后攝抑制。(+)
10、在問題解決中,發現具體的解決方法是在明朗期。(+)
11、對于復雜問題,中等偏低的興奮水平比較有利。(+)
第三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個體積極探索事物的認識傾向是(C )
B 、動機
C 、興趣
D 、理想
2、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比較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B )
A 、氣質
B 、性格
C 、興趣
D 、能力
3、觀察學習的提出者是(D )
A 、榮格
B 、華生
C 、斯金納
D 、班杜拉
4、將人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 、榮格
B 、謝爾頓
C 、威特金
D 、霍蘭德
5、編制16人格因素問卷的是(B )
A 、艾森克
B 、卡特爾
C 、哈撒韋
D 、霍蘭德
6、以下能夠測定12種人格特質的問卷是(B )
A ,艾森克人格問卷
B 、Y-G 人格測試
C 、主題統覺測驗
D 、卡特爾人格因素問卷
7、不愛與人交往、有孤獨感,動作顯得緩慢、單調、深沉的特征屬于
A 、膽汁質
B 、多血質
C 、黏液質
D 、抑郁質(D )
8、根據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強、平衡、不靈活的類型是(C )
A 、不可遏制型
B 、活潑型
D 、抑郁型
9、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和發展起來的能力是(C )
A 、認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模仿能力
10、在比納-西蒙智力測驗中,每完成一個題目代表幾個月的智齡?(B )
A 、l 個月
B 、2個月
C 、3個月
D 、4個月
二、多項選擇題
1、以下屬于個性傾向性范疇的是(A 、C ,E )
A 、需要
B 、氣質
C 、動機
D 、能力
E 、興趣
2、以下屬于個性心理特征范疇的是(B ,C ,D )
A 、需要
B 、氣質
C 、性格
D 、能力
E 、興趣
3、信念是(A ,B ,C ,D ,E )
A 、被意識到個性傾向性
B 、洞察事物的出發點
C 、判斷事物是非曲直的準則
D 、具有自覺性和獨立性
E 、有認識、情感、意志構成的融合體
4、一般能力是指(A ,B ,C ,D ,E )
A ,觀察力
B 、記憶力
C 、思維力
D 、想象力
E 、注意力
5、氣質類型包括(A ,B ,C ,D )
A 、膽汁質
B 、多血質
C 、黏液質
D 、抑郁質
E 、神經質
6、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類的需要有(A ,B ,C ,D ,E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歸屬和愛的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實現需要
7、行為主義人格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 ,C ,D )
A 、榮格
B 、華生
C 、斯金鈉
D 、班杜拉
E 、埃里克森
8、以下屬于投射測驗的是(B ,C ,E )
A 、艾森克人格問卷
B 、羅夏墨跡測驗
C 、主題統覺測驗
D 、16人格因素問卷
E 、兒童統覺測驗
9、信度包括(A ,B ,C )
A 、再測信度
B 、等值信度
C 、分半信度
D 、內容信度
E 、效標關聯信度
10、根據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活潑型的特點是(A ,C ,E )
A 、強
B 、弱
C 、平衡
D 、不平衡
E 、靈活
11、以下關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確的是(A ,C ,E )
A 、屬于個性心理特征
B 、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C 、發展比知識發展要慢得多
D 、隨年齡增長不斷積累E 、隨年齡增長是一個發展、停滯和衰退的過程
三、判斷題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數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2、在心理學中的個性或人格同一概念。(+)
3、主題統覺測驗屬于完成法的投射測驗。(-)
4、畫人測驗屬于表達法的投射測驗。(+)
5、兒童統覺測驗適用于4歲以下的兒童。(-)
6、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不是同步的。(+)
7、具有非凡的記憶力可以稱為天才。(-)
8、智力年齡的概念是比納創造的。(+)
9、韋克斯勒力量表包括語言與操作兩個部分。(+)
10、良好的記憶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第四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針對某一方面的心理發展通過在同一時段內對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比較,迅速找到差異所在的方法,稱為(A )
A 、橫向比較研究
B 、縱向跟蹤研究
C 、連續發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2、在相當的一段時期內對相同的被試組進行反復跟蹤調查的研究方法是、(B )
A 、橫向比較研究
B 、縱向跟蹤研究
C 、連續發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3將隸屬于不同文化群體的兒童的一種或多種行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較,這種研究方法是
(D )
A 、橫向比較研究
B 、縱向跟蹤研究
C 、連續發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4、揭示兒童認知發生、發展的規律和機制的“發生認知論”的創始人是(C )
A 、華生
B 、加德納
C 、皮亞杰
D 、斯騰伯格
5、()指的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其目標指向是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C )
A 、同化
B 、順化
C 、平衡化
D 、自動化
6、在《超越IQ 》一書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論的是(C )
A 、皮亞杰
B 、加德納
C 、斯騰伯格
D 、戴斯
7、喬姆斯基提出的語言獲得理論是(B )
A 、強化學說
B 、先天決定論
C 、相互作用論
D 、循序漸進論
二、多項選擇題
1、發展的主要內涵是(A ,B ,C 、D )
A 、發展是有順序的、不可逆的
B 、能夠保持相當長時間的變化
C 、使個體產生更有適應性、更高效的行為
D 、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E 、是無規律的變化
2、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是(A ,B ,C 、D )
A 、連續性與階段性
B 、定向性與順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異性
E 、波動性
3、心理發展的研究主題主要有哪些方面(A ,B ,C 、D ,E )
A 、認知
B 、語言
C 、情緒
D 、社會性
E 、個性
4、橫向比較研究的缺點是(C 、D )
A 、經濟節省
B 、對不同年齡的兒童分別取樣比較
C 、一致性效應
D 、很難控制影響發展的因素
5、縱向跟蹤研究的缺點是(A ,C 、D )
A 、投入較大
B 、揭示心理發展穩定性
C 、會有被試流失
D 、時代變遷效應
6、皮亞杰理論的基本觀點是(A ,B ,C )
A 、兒童的認知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B 、認知結構的構建和再構建是認知發展的本質所在
C 、兒童認知發展取決于認知結構的發展水平
D 、存在著相互獨立的七種智力
7、傳統的觀點認為,兒童的智慧發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響(A ,B ,C )
A 、成熟
B 、經驗
C 、社會環境
D 、自然環境
8、語言的構造包括三個部分(A ,B ,D )
A 、語音
B 、語法
C 、語句
D 、語義
E 、字形
9、語言的發展包括以下階段(A ,B ,C ,D )
A 、牙牙語階段
B 、單詞語階段
C 、雙語或三詞組合階段
D 、完整句階段
10、語言能夠影響人的(A ,B ,C ,D )、
A 、人際交往
B 、認知
C 、自我調節行為
D 、社會化
11、自我意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 ,B ,C ,D )
A 、自我意識
B 、自我評價
C 、自我監督
D 、自我控制
三、判斷題
1、發展的順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2、同一心理機能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
3、個體早期的心理發展對人的一生有深遠的影響。(+)
4、在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先天遺傳起決定作用。(-)
5、在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后天環境起決定作用。(-)
6、邏輯決定論是皮亞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7、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動作水平。(+)
8、皮亞杰認為認知階段出現的先后次序是不變的。(+)
9、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10、在《心理結構》一書中提出七種智力的是加德納。(+)
11、智力的PASS 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12、心理學將對自身認知活動有所意識能力稱為元認知。(+)
13、記憶是一個被動保持信息的系統。(-)
14、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認知技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15、語言的發展進程是按一定的順序進行的。(+)
16、語言是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
17、面部表情受生物遺傳的因素影響很大。(+)
18、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戀必不可少的條件。(+)
第五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布盧姆將認知目標由低到高分為哪六個層次(D )
A 、知識、運用、領會、分析、綜合、評價
B 、知識、領會、運用、綜合、分析、評價
C 、知識、領會、分析、運用、綜合、評價
D 、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
2、認知學習分類理論是誰提出的(B )
A 、布盧姆
B 、加涅
C 、奧蘇貝爾
D 、奧斯本
3、奧斯本提出了(D )
A 、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布盧姆)
B 、認知學習分類理論(加涅)
C 、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奧蘇貝爾)
D 、頭腦風暴法
4、加涅的分類理論將認知學習分為(A )
A 、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
B 、知識信息、智力技能、動作技能
C 、言語信息、動作技能、認知策略
D 、智力技能、動作技能、認知策略
5、教師不直接將學習內容提供給學生,而是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和發現新知識和問題的方法是(B )
B 、發現法
C 、掌握學習法
D 、頭腦風暴法
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不斷的自我認識和反思能力是(D )
A 、教學設計能力
B 、教學組織能力
C 、教學決策能力
D 、教學監控能力
7、根據布登的教學年限劃分,成熟階段是(D )
A 、第一年
B 、第2-3年
C 、第3——4年
D 、第五年以后
8、品德態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階段(A )
A 、順從階段、認同階段、內化階段
B 、醒悟階段、轉變階段、自新階段
C 、前道德階段、因循階段、原則階段
D 、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性階段、公正階段
二、多項選擇題
1、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 ,B ,C ,D )
A 、教學目標
B 、教學內容
C 、教學對象
D 、教學媒體
2、教學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 ,B ,D )
A 、目標
B 、策略
C 、計劃
D 、評價
3、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領域包括(A ,B ,D )
A 、認知
B 、情感
C 、意志
D 、動作技能
4、教學媒體包括(A 、B ,C ,D ,E )
B 、錄象
C 、計算機
D 、黑板
E 、圖片
5、行為主義教學觀把學習看成(A ,B ,C ,D )
A 、經驗的聯結或操作的變化
B 、通過練習和刺激反應式的強化來實現的
C 、學習效果表現為外部的變化
D 、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技能體系
6、華萊士將問題解決描述為哪四個步驟(B ,C ,D ,E )
A 、產生
B 、準備
C 、孕育
D 、明朗
E 、驗證
7、創造性思維表現為思維的(A ,B ,C ,D )
A 、獨創性
B 、發散性
C 、靈活性
D 、突發性
8、教師的職業心理特征表現為、(A ,B ,C ,D )
A 、熱愛學生
B 、善于啟發
C 、勤學敬業
D 、以身作則
9、優秀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表現為(A ,B ,C ,D )
A 、個人成就感
B 、認為從事教學活動很有價值
C 、對學生有正向的期望
D 、對學生的學習負有責任
三、判斷題
1、學生的起始狀態包括學習者的學習態度、起始能力、知識背景等。(+)
2、布盧姆將認知目標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
3、教學設計中、教師了解不同的學生特定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改進教學設計質量。(+)
4、認知學習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5、應用講授法,教師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結。(+)
6、程序教學能很好地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且具有靈活性。(-)
7、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特點是人機互動與交流。(+)
8、頭腦風暴法是一種集體激勵的策略。(+)
9、認知教學的本質是以學生認知發展為中心。(+)
10、認知教學觀向行為主義教學觀的過渡是學習與教學心理學的一次革命。(-)
11、“道德兩難論”是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問題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問題主要出現在青年期。(-)
第六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活動的本質與規律,探討學生學習與一般成人學習的不同之處的學習是(C )
A 、人和動物的學習
B 、人類的學習
C 、學生的學習
D 、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2、認為學習是不是外部行為變化的學者是(C )
A 、桑代克
B 、斯金納
C 、加涅
D 、金布爾
3、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變化的是哪位學者(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奧蘇貝爾
D 、金布爾
4、提出“學習風格”概念的學者是(D )
A 、奧蘇貝爾
B 、加涅
C 、布魯納
D 、塞倫
5、一個聯結的使用,會增加這個聯結的力量,是指(B )
A 、效果律
B 、應用律
C 、失用律
D 、準備律
6、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 、自然強化物和人為的近似強化物
B 、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C 、正強化和負強化
D 、強化和懲罰
7、以下屬于智力因素的是(A )
A 、注意力
B 、動機
C 、情感
D 、意志
8、以下屬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 )
A 、觀察力
B 、記憶力
C 、意志力
D 、思維力
9、以下屬于從外在觀點對動機下定義的是(C )
A 、動機是推動人們行為的內在力量
B 、動機是個體的內部過程
C 、為實現一個特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
D 、動機是一種需要所推動,達到一定目標的行為動力,它起激起、調節、維持和停止行動的作用
10、對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動具有的興趣是(D )
A 、直接興趣
B 、間接興趣
C 、中心興趣
D 、廣闊興趣
二、多項選擇題
1、認為學習是外部行為的變化的是(A,B ,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納
D 、加涅
2、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變化的是(B ,C )
A 、華生
B 、加涅
C 、奧蘇貝爾
D 、金布爾
3、金布爾關于學習的定義是(A ,B ,C ,D ,E )
A 、學習的結果是學習的主體要發生持久的變化
B 、學習是發生外在行為和內在心理的變化
C 、學習是一種活動過程
D 、學習需要練習
E 、學習要受到強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學》中根據內容和結果將學習分為(A ,B ,C ,D )
A 、知識的學習
B 、技能與熟練的學習
C 、心智的、以思維為主的能力的學習
D 、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學習
5、學習風格的構成要素有(A ,B ,C ,D ,E )
A 、生理性要素
B 、認知要素
C 、情感要素
D 、意志要素
E 、社會性要素
6、聯結論的主要特征是(A ,B ,C )
A 、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
B 、聯結是直接的、無中介的,是靠嘗試錯誤而建立的
C 、強調對學習過程的客觀研究
D 、學習主要在于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7、桑代克總結的主要學習規律是(A ,B ,C )
A 、效果律
B 、練習律
C 、準備律
D 、聯結律
8、斯金納總結出的規律包括(A ,B ,C ,D )
A 、習得反應
B 、條件強化
C 、泛化作用
D 、消退作用
9、正強化的方法包括(A ,B ,C ,D ,E )
A 、獎學金
B 、對成績的認可
C 、表揚
D 、改善學習
E 、給予學習和成長機會
10、學習活動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現為(A ,B ,C ,D )
A 、努力奮斗
B 、實事求是
C 、獨立意識
D 、創新精神
三、判斷題
1、“學”主要指獲取知識技能,“習”主要指鞏固知識技能。(+)
2、桑代克認為學習是嘗試錯誤的過程。(+)
3、華生認為學習是由強化練習引起的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
4、在知識、技能、行為方面的臨時性變化也是學習。(-)
5、物種的先天傾向和由集體成熟引起的變化也是學習。(-)
6、凡是教學效果好的老師,都會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認真的研究。(+)
8、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傾向。(+)
9、負強化就是懲罰。(-)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過教育手段加以培養。(+)
第七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個體根據外在的信息和線索來對自己或他人的內在狀態或行為原因進行解釋與推測的過程是(A )
A 、歸因
B 、印象(認知者以自己過去經驗為基礎,對認知對象的屬性進行分析、判斷后對其總體特征做出的主觀理解)
C 、自我認知(主我對客我的認知與評價)
D 、態度(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反應傾向)
2、人們對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較籠統、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這種看法作為評價人或事物的依據(D )
A 、首因效應
B 、近因效應
C 、暈輪效應
D 、刻板效應
3、根據維納的兩維成敗歸因理論,屬于穩定的內在原因是(A )
A 、能力
B 、努力(不穩定的,內在原因)
C 、任務(穩定的,外在原因)
D 、運氣(不穩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響人際吸引中“近水樓臺先得月”是屬于以下哪種因素的作用(A )
A 、熟悉性和臨近性
B 、相似性與互補性
C 、外貌
D 、對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對抗性態度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之產生一致性,稱為(C )
A 、從眾(個人的觀念與行為在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壓力、群體規范與群體目標的影響下,向與群體中大多數成員相一致的方間變化的現象)
B 、服從(在外界壓力下,個體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現象)
C 、暗示
D 、模仿(在無外在控制條件下,個體由于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而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行為相同的行為方式)
6、看到別人穿時裝,自己也去買來穿上,屬于(C )
A 、服從
B 、從眾
C 、模仿
D 、暗示
7、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是(B )
A 、社會促進
B 、社會抑制
C 、社會進步
D 、社會退步
二、多項選擇題
1、個體具有社會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為(A ,B ,C ,D )
A 、有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
B 、有超越本能的學習能力
C 、有較長的依賴生活期
D 、有掌握語言的潛在能力
2、大眾傳媒有(A ,B ,C ,D )
A 、報紙
B 、電視
C 、廣播
D 、互聯網
3、印象具有以下特點(B ,C ,D )
A 、直接性
B 、間接性
C 、穩固性
D 、綜合性
4、態度改變的方法有(A ,B ,C ,D )
A 、勸導宣傳法
B 、群體影響法
C 、活動參與法
D 、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為具有以下特征(ABCD)
A 、以利他為目的
B 、自愿的
C 、不期望回報
D 、會有一定的付出或損失
6、以下屬于非緊急情況下的利他行為是(AB)
A 、給老人讓座
B 、幫助同學補習功課
C 、搶救落水兒童
D 、與持槍歹徒搏斗
7、戰爭、恐怖活動屬于C
A 、緊急情況下的利他行為
B 、非緊急情況下的利他行為
C 、手段犯行為
D 、目的犯行為
8、影響個體從眾的因素主要有ABCD
A 、群體個數
B 、群體凝聚力和群體吸引力
C 、成員在群體中的地位
D 、人的心理特點
E 、群體的性別比例
9、群體決策的缺點有DE
A 、多方面收集信息
B 、利用集體智慧
C 、增加群體凝聚力
D 、費時費力
E 、議而不決
三、判斷題
1、社會化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2、如果一個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會減輕處罰。(-)
3、通過參照測量法最后可以發現群體中處于中心位置的權威人物。(+)
4、如果要幫助一個人需要花費很大的體力,男性較女性容易產生利他行為。(+)
5、就被幫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較容易得到他人幫助。(+)
6、穿著、行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幫助。(-)
7、攻擊性強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產生侵犯性行為。(+)
8、家長具有很強的暴力傾向,子女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對人采取侵犯性行為。(+)
9、看見武器的人比沒有看見武器的人具有更強烈的攻擊性行為。(+)
10、群體決策的極端化總使決策具有冒險性。(-)
第八章題目
一、單項選擇題
1、我們常說的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其標準是根據心理健康三層面中哪一層的標準C
A 、非病狀態
B 、良好適應狀態
C 、理想狀態
D 、正常狀態
2、關于團體心理輔導的論述以下哪一條是不對的C
A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細分為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等
B 、團體心理輔導工作效率高,是適合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適合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活動的主持者應受過相應的培訓
D 、團體輔導是一種一對多的心理輔導方式
3、自卑感問題是按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哪種標準來劃分的?B
A 、問題的內容
B 、內在心理根源
C 、特定發展時期和階段
D 、問題的性質
4、關于自卑感以下哪種說法是錯誤的A
A 、自卑的人熱衷于與人比較,而對自己的期待卻很低
B 、自卑的人往往對自己缺乏客觀、清醒的認識,無法悅納自己
C 、自卑的人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D 、對成敗進行正確的歸因是處理自卑問題的方法之一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學習動力是B
A 、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期待
B 、學習興趣和遠大的理想
C 、教師的期待和遠大的理想
D 、教師的期待和家長的期待
二、多項選擇題
1、張春興認為心理健康的條件有ABCDE
A 、情緒較穩定
B 、樂于工作
C 、能與人建立和諧的關系,并樂于和他人交往
D 、對自己有適當的了解,并悅納自我
E 、對環境有適切的認識、能切實有效地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適宜采用:BCDA 診療模式
B 、發展模式
C 、教育模式
D 、文化模式
3、關于心理測試的論述以下正確的有:ABCD
A 、心理測試可以集體進行,也可以一對一進行
B 、心理測試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調查,了解學生心理狀況
C 、心理測試的目的可以是篩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做好預防工作
D 、心理測試的目的可以是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傳作用
4、造成學生學習問題的可能原因有:ABCDE
A 、學習習慣和方法不良
B 、學習動力缺失
C 、學業壓力和考試焦慮
D 、親子關系問題
E 、學業不適應
5、對于學習習慣的建立,以下哪幾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A 、基本學習習慣不良多始于小學、
B 、家長的“陪讀”會造成孩子在學習上對家長的依賴
C 、不良學習習慣的扭轉和改變不是很難的事
D 、行為強化技術是改變不良學習習慣的一項重要技術
E 、學習習慣的改變和確立要趁熱打鐵,趁學生有改變的興趣,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改變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建立好的學習習慣
6、在職業壓力模式中,所謂的“組織外的壓力”包括ABC
A 、家庭問題
B 、生活危機
C 、財務問題
D 、生涯發展
三、判斷題
1、心理健康的定義之一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
2、心理治療原則上不主張多用藥。(+)
4、心理治療的對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長。(-)
5、心理咨詢中的“咨詢”有“顧問”的意思。(+)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詢較為被動的工作方式。(+)
7、文化模式正成為學校心理鍵康教育工作的一個新趨勢。(+)
8、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按內容分,可將問題分為: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自我管理問題、自我發展問題等。(+)
9、生活管理問題對一些貧困學生是特別重要的自我管理問題。(-)
10、有一半的自殺者有精神疾病。(-)
11、對于有一次自殺經歷的人,我們應該充分估計其再度自殺的可能性。(+)
12、如果有學生目睹了其他學生自殺,我們應該通過個別或集體咨詢形式對他們進行危機干預。(+)
13、營造校園文化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重要方法。(+)
14、嚴重的精神障礙必須交精神科醫生處理。(+)
高等教育心理學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1)
一、 單項選擇題 (每小題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分支學科誕生于 (B )
A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B .20世紀50年代
C .20世紀60年代末
D .1903年
2.將學業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個人外部的穩定因素,指的是(C )
A .能力
B .努力
C .任務難度
D .運氣
3. 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遷移理論是 ( C )
A .共同要素說
B .概括原理說
C .關系轉換說
D .學習定勢說
4.小明原來見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兒園一個月后,小明的這種行為消失了。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這里發生的學習是 ( B )
A .言語信息
B .態度
C .動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5.根據學習的定義,下列屬于學習的現象是 ( D )
A .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織網
D .兒童模仿電影中的人物的行為
6.小明在兩歲時就學會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首唐詩。按照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這里發生的學習是 ( A )
A .言語信息
B .態度
C .動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7.在學習分數后學習百分數,這種學習最宜用哪種模式進行教學(B )
A .上位學習
B .下位學習
C .并列學習
D .發現學習
8.下列對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描述不正確的是 (C )
A .單維思維
B .思維的不可逆性
C .思維的可逆性
D .自我中心
9.當一個不愛學習的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學習行為時,老師撤除對他的批評,老師的這一做法屬于 。 ( B )
A .正強化
B .負強化
C .消退
D .懲罰
10.奧蘇貝爾認為,學生學習的實質是 (A )
A .有意義接受學習
B .有意義發現學習
C .發現學習
D .探究學習
答案:1-5:DCCBD 6-10:ABCBA
第九章 高等學校教學測量
本章提要:
1. 教學測量按其方式、內容、標準和目的的不同可分為標準化成就測驗與教師自編測驗。
2. 有效教學測驗的基本要求包括:測驗的信度、效度、區分度、代表性與可用性五個方面。
測驗的信度有:重測信度、復本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等。
測驗的效度有:內容效度、效標效度、結構效度等。
第一節教學測量與測驗概述
一、教學測量的含義:教學測量是考核教學成效的一種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簡稱學績)進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數量來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學測量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學測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學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即學生內在能力等的形成情況。因此,教學測量的目標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并于
教學目標保持一致。2教學測量的對象是學生內在能力等心理結構的形成情況,因此,測驗量表的科學性是有效教學測量的必要前提。3教學成效是通過量化的學績進行考察的。因此,命題的合理性與評分的客觀性是有效教學測量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二、教學測驗的含義:測驗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程序,通過觀察少數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來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三、教學測量與測驗的關系:教學測驗是教學測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學測量是對教學測驗或學績測驗所得結果的客觀描述。也可以說,教學測量就是借助于學績測驗來對教學成效進行定量考核的。
四、教學測量與測驗的作用:教學測量與測驗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環節,它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多方面作用,從整體上調節、控制教學活動的進行,保證教學活動向預定目標前進并最終達到該目標。1. 鞭策學生的學習;2. 促進教師的教學;3. 鑒定課程計劃和作出判斷;
第二節 教學測量的類型
一、教學測驗的類型
測量一般通過測驗的實施得以實現。教學測驗可以按其方式、內容、標準和目的的不同分類為:標準化成就測驗、教師自編測驗;(一)標準化成就測驗1. 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含義: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于大規模范圍內評定個體學業成就的測驗。2. 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特點: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命題、施測、評分和解釋,都有一定的標準或規定。 (二) 教師自編測驗,教師自編測驗一般是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特定的教學服務的。教師自編測驗通常用于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況。1. 教師自編測驗的類型(1)客觀題包括:選擇題、是非題、匹配題、填空題;(2)主觀題包括:論文題、問題解決題;2. 教師自編測驗的步驟和方法。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自己設計、自行編制的。應遵循的一般步驟與方法:(1)審查測驗目的;
(2)制定測驗編制計劃;(3)命題與組卷。
二、測驗的評分及結果分析1. 測驗的評分,評分標準一定要與測驗的編制計劃及實際的編制工作保持連續性,確保整個評價活動是根據統一的標準進行的。評分應注意以下幾點:
(1)評分標準要客觀公正。(2)評分標準要規定答案要點及可接受的變式。(3)評分標準要依據題目的難易及要點的主次配給分數。(4)評分時要注意分析評分和綜合評分相結合。(5)評分標準應注重內容,不宜注重形式。2. 測驗結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對測驗本身的分析和對教學活動的分析兩個方面。
三、非測驗的評價技術。在實際教育中,前述紙筆測驗并不是收集資料的唯一途徑。教師還可使用許多非測驗的評價技術,尤其是情感領域的教學評價更需要采用非紙筆的測驗。情感教學不屬于任何一個學科,其效果可能產生在任何一種認知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種常用的評價策略,內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標準收集起來的學生認知活動的成果。(二)觀察,通過教學過程中的非正式觀察,教師也能夠收集到大量的關于學生學業成就的信息。需客觀、詳細地記錄下觀察信息。1. 行為記錄單;2. 軼事記錄;3. 等級
評價量表。(三)情感評價,很多時候,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的情緒、學習動機、個人觀點等進行評價。
第三節 有效教學測驗的基本要求
一、測驗的信度。(一)信度與信度系數,測驗的信度,是指該測驗所要測量的東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及可靠性。信度是進行測驗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信度指標通常以相關系數表示,稱為信度系數。信度系數是同一樣本所得的兩組資料間的相關,用來作為測量一致性的指標。系統誤差對信度沒什么影響,因為系統誤差總是以相同的方式影響測量值的,因此不會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隨機誤差可能導致不一致性,從而降低信度。從這個意義說,信度也可以定義為隨機誤差影響測量值的程度。如果隨機誤差等于零,就認為測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二)信度的類型與估算方法,心理與教育測驗的信度,常用的有以下幾種:1重測信度:重測信度又稱穩定性系數。2復本信度:又稱等值性系數,它估計的是兩個假定相等的測驗復本之間的一致性,是兩個平行測驗分數的相關。這個相關系數就代表了復本信度的高低,復本信度反映的是測驗在內容上的等值性。3內部一致性信度,重測信度和復本信度主要考察了測驗跨時間的一致性(穩定性)和跨形式的一致性(等值性),而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主要反映的是題目之間的關系,表示測驗能夠測量相同內容或特質的程度。(三)影響信度的因素,測量信度是策略過程中隨機誤差大小的反映,隨機誤差大,信度就低,隨機誤差小,信度就高。因此,在測量過程中凡是能引起測量隨機誤差的因素——被試、主試、測試內容、施測情境等都會影響測量信度。
二、測驗效度。(一)效度的概念,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二)效度的類型,一般,效度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內容效度、結構效度和準則關聯效度。(三)影響效度的因素,影響測驗效度的因素很多,在編制測驗或選擇標準化測驗時,都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以免影響測量結果的有效性。1測驗的構成;2. 測驗的實施過程;3. 接受測驗的被試;4. 所選效標的性質;5. 測量的信度。總之,所有與測量目的無關而又能帶來誤差的因素都會降低測驗的信度。(四)信度與效度的關系,信度與效度有密切關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條件,但信度高并不保證效度一定高。
三、代表性。幾乎所有的心理與教育測量是以取樣的原理為依據的。(1)樣本必須適當地代表總體;(2)在符合代表性和意義性要求的這個限度內,樣本必須是隨機抽取的。
四、區分度。區分度是指測試題目對所測試的屬性的鑒別力,它是衡量題目質量的主要指標之一,是篩選題目的依據。
五、可用性。一般應考慮:1. 測驗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義;2. 可行性測驗,應當在形式與內容上適合于它所要測量的年齡范圍的學生。3. 要考慮到測驗的費用以及進行測試、記分和解釋所需的時間。4. 評分是否客觀。
本章復習與思考題
1. 什么是標準化成就測驗?它有什么特點?答: 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于大規模范圍內評定個體學業成就的測驗。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命題、施測、評分
和解釋,都有一定的標準或規定。其特點如下:1測驗題目具有高質量,它們由教育和測驗專家審查并完善,是經過預測的,有一定難度和區分度。2測驗的實施和評分的說明十分準確,不同的使用人員在實施過程中有相同的標準。3從被測團體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釋測驗分數。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測驗表格。5具有測驗手冊和其他必備材料,對測驗的實施和評分進行說明和指導,對測試結果進行解釋。雖然標準化測驗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
2. 教學評價與測量、測驗的關系怎樣?答:教學評價,是通過系統地收集和分析資料,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行為變化予以確定,對教育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的對象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結果,評價者是任課教師。教學測量是考核教學成效的一種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簡稱學績)進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數量來表示的考核方法。測驗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程序,通過觀察少數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來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學測驗是教學測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學測量是對教學測驗或學績測驗所得結果的客觀描述。也可以說,教學測量就是借助于學績測驗來對教學成效進行定量考核的。
3.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作用?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測量手段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效,并查明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學目標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說,通過教學測量與評價所提供的反饋信息,可以考察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以進一步修訂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最終提高學習效果。a 、教學測評為改進教學提供了有效信息;b 、教學評價是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生狀況的主要途徑c 、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主要依據
4. 教學測量與測驗的作用?答:教學測量與測驗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環節,它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多方面作用,從整體上調節、控制教學活動的進行,保證教學活動向預定目標前進并最終達到該目標。1. 鞭策學生的學習;2. 促進教師的教學;3. 鑒定課程計劃和作出判斷;
5. 什么是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可以分為幾類?答:教學評價,是通過系統地收集和分析資料,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行為變化予以確定,對教育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的對象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結果,評價者是任課教師。從實施教學測評的時機看,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從對教學測評資料的處理方式看,分為常模參照評價與標準參照評價;從教學測評本身的功能來看,分為安置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 從教學測評實施的目的來看,分為最佳表現評價與典型表現評價;根據教學測評的嚴謹程度,分為正式評價與非正式評價;
6. 就你的經驗談談教師自編測驗存在哪些不足?改進的途徑是什么?答: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自己設計、自行編制的。但是,教師的水平有高低,經驗有多寡,工作態度有好壞,在編制測驗時自覺防止主觀化、片面化的意識有強弱,因此,編制測驗的質量也有高低。 教師應學習一些心理與教育測量學知識,按照測驗編制的科學原理去規范教師的測驗編制行為,以提高教師的測驗編制技術,努力提高教師自編測驗的質量。教師自編測驗應遵循的一般步驟與方法:(1)審查測驗目的;(2)制定測驗編制計劃;(3)命題與組卷。
第十章 大學生德育心理
1. 品德的心理結構(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結構的構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特征. 心理結構包含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統一性、品德的. 心理結構的多層次性、品德結構發展的差異性、品德結構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品德的心理結構的穩定性和可變性、品德結構形成的多端性.
2. 皮亞杰的道德認識發展階段論與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有何不同?(289-294)---皮亞杰的道德認識發展階段論-主要通過研究兒童的道德判斷來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 他創立了”臨床法”并采用對偶故事法來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 他把兒童道德思維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約2歲~5歲) 、權威階段(6歲~8歲) 、相互對等階段(約8歲~10歲) 和公正階段(約11歲~12歲) .皮亞杰關于道德發展的階段論貫穿著四個基本觀點:(1)從單純的規則到具有真正意義的準則.(2)從單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從約束的道德品質到合作的道德品質.(4)從他律到自律. 他概括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從他律道德階段到自律發展階段的發展規律. 柯爾伯格的道德認識發展階段論-繼承了皮亞杰的研究路線, 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對兒童的道德判斷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追蹤研究(每個隔三年重復一次, 追蹤到22、23歲) 和跨文化研究, 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 對兒童道德判斷的研究更加具體、精細和系統, 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是按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向前發展的. 具體如下:(一) 前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兒童道德判斷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 包括兩個階段: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及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 (二)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兒童能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范, 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輿論的希望和規范的要求, 并遵守執行這些規范. 包括兩個階段:人際和諧(或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階段及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三)后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兒童能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 以普通的道德原則和良心作為行為的基本依據. 包括兩個階段:社會簽約的道德定向階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階段.
3. 論述大學生品德培養的途徑與方法(307-312)品德培養途徑包括內在及外界條件. 內在途徑就是通過個人特質的培養而外在條件包括家庭及學校集體和社會心理影響三個方面. 個人特質包括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質, 它是影響人們品德的內在因素. 個人心理特質對大學生品德影響最大. 個人特質不是與生俱來的, 而是在外界條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斷發展變化的. 家庭是一個重要的首屬群體. 大學生長期在家庭中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發生面對面互動, 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對大學生品德影響很大. 學校集體又分班集體的影響, 學校德育的影響及學校集體中其它因素和校園文化的影響. 班集體是構成學校集體的基本單位, 學校集體的特點也是通過班集體的特點表現出來的. 學校德育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特點、道德行為規范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有目的、有計劃的塑造兒童和青少年心靈的活動. 學校集體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師的態度及作風、集體輿論的影響、校風班風的影響. 社會心理因素又包括大眾傳媒和輿論、社會風氣. 品德培養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養兩個方面. 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獎懲、身教和榜樣等. 品德培養方法包括學習、立志、躬行和自省等. 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過語言向受教育者傳授道德知識的道德教育方法. 獎懲-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給
予獎勵、對不道德行為給予懲罰的教育方法. 身教-是教育者通過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覺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 榜樣-是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模仿學習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認識、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綜合道德教育方法. 品德修養方法學習-是獲取道德知識的道德修養方法. 學習的形式很多如:讀書、聽課、學習道德榜樣、參觀調查、社會實踐和反思社會生活等. 立志-是學生如何使道德由社會外在規范變為自己內在欲求的修養方法, 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變為自律的修養方法. 大學生通過立志, 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 則會去從事符合道德規范的實際活動, 實現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 躬行-即實習道德、履行道德、實踐道德, 是按照道德規范做事, 從事符合道德規范的實際活動的道德修養方法. 自省-即反省, 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檢查的品德修養方法. 自省既是修養的相對終點, 又是新的修養起點. 如此循環往復, 成為習慣, 品德逐成.
第十一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 (313,314-318)智力發展正常, 具有濃郁的學習興趣; 了解自我并悅納自我, 自我發展意識良好; 能控制和合理的表達情緒; 和諧的人際關系; 具備和諧統一的人格; 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具有高尚的倫理道德精神.
2.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318-320)?大學階段是人才發展的重要階段. 大學生不僅要自主地解決人生難題, 要開始獨立地面對現實的時候, 還將面臨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課題, 如專業知識儲備、智力潛能開發、個性品質優化、思想道德修養、就職擇業準備、交友戀愛等. 這些人生課題的完成, 與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此心理健康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是大學生實現人生理想的前提, 是個體健康成長的需要, 是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 是大學生生活需要和快樂生活的基本條件, 是深化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 心理健康關系到大學生的素質、人才質量及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現實的緊迫性, 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3. 試析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320-322).
心理發展的過渡性特點-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但還未實現完全成熟的時期. 一方面大學生智力發育趨于成熟. 另一方面, 在心理內容的關鍵方面還帶有明顯的稚嫩性和盲從性.
心理發展的可塑性特點-大學階段是學生各種心理品質全面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 大學生心理發展普遍存在著不穩定、可塑性大的特點. 心理發展的兩面性特點-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點具有兩面性, 既有積極面也有消極面. 心理發展階段性特點-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系列6發展有明顯的不同, 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1)適應期-入學適應是大學新生都奧要經歷的第一難關, 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一般為一個學期左右.(2)發展期-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適應后, 大學生進入穩定發展階段, 這是大學生活最主要、最長久的時期, 基本持續到大學畢業前夕.(3)成熟期-大學生經過3~4年的生活和學習, 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 心理逐漸成熟. 但是, 這個時期又是大學生從學生生活向職業生活過渡的階段, 他們需要面臨新的心理適應. 這時他們的心理特點主要是緊迫感、責任感和憂慮感.
4.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323-325)?
心理問題是指各種心理異常及行為的情形. 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異.1. 環境適應問題2. 學習壓力問題3. 人際關系問題4. 感情問題5. 求職擇業問題
5. 談談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30-334).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既有個體生理、心理等內在原因, 又有社會、家庭、學校等外在原因.(一)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因1. 生理因素包括先天遺傳因素、生物因素、腦損傷.2. 心理因素包括認知態度、自我意識、性格特征和情緒.(二)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總之, 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理、心理、社會因素時常交織在一起, 相互聯系, 相互影響.
6. 試述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經和方法(335-339)(一)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1. 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2. 運用多種宣傳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3. 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4. 增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意識(二)加強大學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 建立合理的生活次序-學習負擔要適量, 生活節奏要合理3. 加強心理衛生知識的學習與應用
- 上一篇:高層建筑火災風險評估
- 下一篇:普及初等教育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人本主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