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07 17:4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設計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歷史街區活力 保護 激發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8537(2011)03-0171-05
21世紀,隨著城市生活模式的變化,單一功能分區方式的現代城市規劃和建設已不再能使城市可持續地保障人們優質的日常生活。如今的城市在遷移、增長、復興和再創造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變化,它通過自身結構和不同要素之間大量復雜的相互作用來改變、重組和再生。在此背景下,國際建協第三屆“城市慶典”概念設計競賽的主題――“MaxMix”應運而生。
“MaxMix”,或者叫最大化混合,指的是在一個城市中不同背景下的元素通過動態交流來建立新秩序的過程。它可能會為城市規劃提供一種方法,就像一個化學實驗或是煉丹術一樣,使一個城市的結構得以重組,并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我國目前正處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大眾物質及精神需求飛速增長的歷史時期。大城市中不斷變化的生活空間把現代人慢慢帶離了傳統的生活方式。但當人們對現代都市生活的喧囂倍感厭倦之后,卻發現當初深刻著自己民族傳統印記的建筑、街區早已湮沒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于是,振興傳統文化、恢復歷史街區活力的重要性漸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一系列相應的舊城改造項目也不斷實施。
目前歷史街區定義尚無確切結論,在此我們引用我國建筑歷史遺產保護專家、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關于歷史街區特點的總結如下:“①歷史街區應該是有一定規模的片區,并且有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觀風貌。②有一定比例的真實歷史遺存,攜帶著真實的歷史信息。③歷史街區應在城市(鎮)生活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
正是歷史街區在城市中的這種特殊地位,使得文化、經濟、社會,生活等各種不同層面的諸多元素在這里不斷碰撞又相互依存,它在相同量度的城市空間中擁有著相對最多的城市元素。這種特征恰恰符合了“MaxMix”競賽主題的基礎條件,于是歷史街區便成了我們思考的落腳點。
幾經篩選,我們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了北京白塔寺地區。首先,從城市的角度來說,面貌日新月異的首都北京就是一個眾多城市元素的矛盾統一體。它是一個古老又時尚的城市,京劇、胡同,紫禁城、“鳥蛋”、“鳥巢”、“大褲衩”等都可以是北京的代名詞。它又是一個“多元化”的容器,詩意的山水畫,隨性的街頭涂鴉,字正腔圓的京劇,自由動感的街舞,悠然的胡同三輪,所向披靡的大奔,宏偉的故宮,閃亮的國家大劇院,街邊豆汁油條的小攤,金融街兩邊林立的企業大樓……一切的可能都會在這里發生。
其次,白塔寺地區位于北京舊城區西側原西城墻根下,因區內元朝時所建的妙應寺白塔而得名。它在北京城作為元大都的初始時就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地區,幾乎見證了北京城市文明發展的全部階段。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演變,這片區域容納了各個時期傳統的建筑及城市空間形式,其周邊也已被現代化的城市建設重重包圍。原住居民,外來打工者,小商販、游客等各類人群匯聚于此,為“MaxMix”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圖1)。
接下來的思考就是為何要使MaxMix在該地區實現,換言之,就是MaxMix對于白塔寺這樣的歷史街區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從而達到其現實意義。我們首先對該地區的現狀進行了調查。
由于高速的城市化發展,城市環境的污染,交通條件的惡化,商業利益驅使下的城市惡性擴張等等不利因素使得歷史傳統街區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白塔寺地區也難逃厄運,我們將該地區的現狀調查總結如下:
(1)街區內居民主體多為老年及低收入人群
由于居住環境長期得不到改善,該地區留下的多是城市低收入人群。實際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大多是老人、孩童及外來流動人口。多數老人由于鄰里關系和對故地懷念的情感因素選擇留住在這里,但其子女卻對該地區的依戀感情減少,同時由于街區內低廉的租金與聯系便捷的區位優勢,吸引了大量外來流動人員。這樣的人員結構組成不僅不利于歷史街區傳統文化及風貌的延續,反而加速了街區活力的衰敗。
(2)街區內居民居住條件較差
街區內人口密度偏高,建筑大多數為磚木結構,損毀速度快,需要經常維修,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權屬問題,房屋使用者的不斷變遷及財力不足等原因,導致大量爛房、危房的出現,使得街區的物質形態整體呈現衰落消極的特征。
(3)街區內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由于歷史街區的特殊地位,使得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困難重重,交通、給排水、能源、通信、環境系統設施配置的整體水平較差,消防系統亦存在安全隱患。
(4)街區內文化及商業資源開發不足
妙應寺的白塔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該寺最初由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勘察選址,并賜名“大圣壽萬安寺”。這當年占地16萬m2的大規模寺院,如今香火的旺盛程度卻遠不及京城內其它各大寺院。當年依托白塔寺所形成的白塔寺廟會,也是當年京城中聞名的熱鬧所在,而如今也找不到了半點蹤影,鮮有人知。這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無疑是一種遺憾(圖3、圖4)。
基于以上幾種街區現狀的調查,我們認為,在該地區實現最大化混合的直接目的應該是激發當地的城市活力,并且使兩者之間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從而為街區的發展提供推動力,使街區自身成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運作起來,生生不息。
“活力”一詞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漢語新詞詞典》中的釋義為:“①指旺盛的生命力;②借指事物的生存發展的能力。其詞來源于生物學,生態學概念,意指生命體維持生存、發展的能力。”對于歷史街區而言,活力源自于在其內部各類人群的不同行為活動。如何將不同類型的活動有效地組織起來,為最大化的混合創造條件,將是激發街區活力的關鍵。
我們在白塔寺地區選擇了宮門口東岔和宮門口西岔兩條具有代表性的胡同,它們位于阜成門內大街白塔寺西側,與寺院僅有一墻之隔,整個胡同空間都處在白塔的視覺控制范圍之內。其胡同形態不同于以往的規整網格胡同模式,它們在各自中部相交結合在一起,呈現獨特的“×”型。由于其特殊的形態,產生了相對較大的開敞空間。就胡同目前所處的交通環境分析,這兩條胡同不必分擔車行壓力,且胡同界面高寬比在1:1至2:1之間,尺度宜人,有著吸引活動人群的優勢潛力。目前主要用途是此片社區的商業中心,業態以菜市
場,小型副食品、餐飲、服飾、五金店為主。以上諸多基地條件使它有足夠的優勢作為該歷史街區活力的有力依托,從而達成“MaxMix”的目標(圖2、圖5~8)。
在思考應對方案之前,我們先對國內一些已經實施的歷史街區活力復興案例加以梳理分析,得出了如下的問題及原因:
(1)改造后功能單一,忽視街區活力的復雜性特征
由于忽視了歷史街區中多元素的混合狀態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一些改造項目形而上的依據“功能劃分明確、空間秩序井然”之類的規劃標準,造成了在一些舊城改造的過程中出現功能分區單一化與用途純粹化,破壞了活力形成的復雜性基礎。
(2)忽視了市井文化的主導地位
對于像白塔寺地區一類的歷史街區而言,所謂“下里巴人”的市井文化是該地區的文化主導,人們在這里生活、商業、社交、游憩,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然而由于一些歷史街區改造的主導部門更傾向于為社會的所謂精英階層積極開辟空間,從而忽視了這些原本活躍于城市中街頭巷尾的市井文化。
(3)缺乏對街區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關注
歷史街區內的原著居民是真正與該街區活力休戚相關的主體,他們在這里生活,工作,無數的生活場景在同一時空疊加與融合,他們本身就是能夠激發街區活力的重要資源。然而很多街區經過改造之后,大型商業設施引入、街區危舊房改造、道路拓寬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卻導致大量原住居民外遷和街區大量低收入社區的拆除。雖然大幅度降低了街區的居住人口密度,但由于街區內原住居民回遷難度很大,他們的意見感受被忽視,新建街區雖然有了嶄新的面貌,但已是物是人非,傳統風貌與活力失去了原味。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設計了針對宮門口東西岔這兩條胡同的“MaxMix”方案――漂浮在“X”胡同上的屋頂。
“X”胡同的名稱來源于兩條胡同的空間形態,“X”作為符號,有著未知性的象征意義。而在“X”胡同中,各種城市元素在其中的碰撞與融合也充滿了未知性。它亦象征一種突變,我們希望它他代表著新生命源的創造和發掘趨勢,就像將田園鍥入城市肌體,摩天大樓扎入城市地脈一樣,能夠為城市的蛻變帶來刺激,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典型象征之一,作品“漂浮屋頂”的形象來源于四合院建筑屋頂骨架的形態,它抽象地表達出了原有四合院的建筑天際線,使人們依稀能夠尋找到原有胡同空間的印記(圖9、圖10)。
通過“屋頂”對于“X”胡同的植入,我們期望達到的目標是:
(1)添加新界面,注入新活力
這里不再是青磚灰瓦圍合的密閉院落,而是剔透骨架搭建的平臺。在此,我們試圖通過屋頂對原有的功能空間進行垂直分層。界面之下是對原有建筑功能體塊的重新整合,之上則增加了一個全新的開闊界面。這使傳統街區中的屋頂功能產生了突變:它在保留并改善原有建筑功能的基礎之上,增加了能夠為人們提供多種活動的開敞空間,使得周圍居民更多的現代生活消遣方式可以在這里實現。
(2)模糊界面增強區域內各要素的混合
“屋頂”界面是模糊的,模糊的界面不僅積極促進了各種功能要素之間的混合,而且加強了新功能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比如為界面上下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碰撞與銜接提供積極條件,為“漂浮屋頂”所形成的新景觀與白塔寺及其周邊社區傳統風貌的相互滲透提供可能性等等。從而為人們增添了全新的視角來觀察和體驗胡同生活(圖11、12)。
(3)未完成狀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能
屋頂的“骨架”形式呈現出一種“未完成”的狀態,這種“未完成”包含著無數的使用可能性,從而也為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空間,引導人們參與其中,創造出參與者自己的多彩生活。最終帶動街區周邊城市活力的全面激發(圖13、14)。
最后,通過對此次概念設計的一系列思考,我們希望對此概念進行擴展,為歷史街區活力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1)正確認識歷史街區的角色地位,使其融入城市的整體發展
我們應該根據各歷史街區自身的文化、經濟或區位特色來制定相應的街區發展目標。使歷史街區在其所處的城市中扮演角色并做出貢獻,例如對于居民原生態生活的體現或在城市中分擔特色購物、特色觀光的職能。這是確保歷史街區未來發展成為整個城市文化和經濟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2)改善居住條件,增強居民的參與性
安居后方可樂業,住區居民擁有良好的居住條件是保持街區活力的基礎條件。改善的方式應該盡量發動原住居民的主觀能動性,不應單純由政府或開發商包辦。比如街區改造方案要以居民的利益訴求和建議為基礎,經過專家的系統分析和整理,在技術,資金和實施機制等方面與居民共同制定計劃,從而使政府,市場主體和居民都能夠成為利益相關者并承擔各自的職責,最后進入實施。同時,這種改造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可持續的,從而使居民與街區中的物質環境之間保持和諧統一。
(3)盡可能保留原住居民,保留歷史街區的人文特色
盡量使街區中的居民留下來,生活下去并繁衍生息,繼承自己的傳統又能夠享受現代生活帶來的便利,這是保持歷史街區原有特色活力的前提。
歷史街區與原住民兩者之間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原住民久居于此,街區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與他們的生活都無法割舍,同時居民們也為街區傳統風貌的傳承,活力的發展貢獻力量。歷史街區的保護是與當地文化聯系在一起的。應當試圖激發起原住居民的自信心,要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所居住的街區對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和價值,認識到居住在歷史地段還有一種責任: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民俗特色的環境中,同時又通過展示自己的生活讓世人了解一種特有的文化傳統。從而使居民都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對街區的保護中去,體現各歷史街區不同特色的人文價值。
(4)保護原有街區脈絡結構
正如我們前文分析的,歷史街區的場所空間保持著宜人的尺度。行人可以在街巷中自由地穿梭,在小廣場的座椅上休息漫談。當人們盡情地利用這些資源時,他們獲得的不僅是便利,更有良好的安全感。在這種尺度的場所空間中,人們愿意停留,聚集,每個角落都可以成為街區活力的生發器。在對街區物質形態改造的同時,要把握住歷史街區各類公共空間的傳統特征,切忌街巷的盲目拓寬,建筑的大拆大建,不然會導致其失去自身的肌理,歷史氛圍等傳統特色。
(5)保持街區元素的多元化
簡?雅各布斯認為,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她認為那些具有活力的街道和居住區,都擁有豐富的多樣性。人的各種活動在同一空間的混合疊加有利于創造街區的多樣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單純依靠歷史街區中原有的活力資源并不能滿足區內居民持續增長的物質及精神文化需求。另外,歷史街區是世人了解當地文化的載體,若僅僅作為生活空間也會使它的價值大打折扣。因此,要激發歷史街區活力,實現歷史街區的持續發展。應該注重在傳統空間混合使用的基礎上,適度引入新的活力元素,從而增強對外部人群的吸引力并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比如,把已經消失的或者已經不能符合現代生活模式的非物質形態的內容物質化;對那些存在過,但現已遺失的,根據記錄資料等將其重現,最終以書籍、博物館,會所等形式展現出來,以豐富街區物質形態內容,提升文化氛圍。或者在恢復、調整街區內既有商業活動功能的基礎上,適度增加旅游業,商業等新業態的進駐。但對新業態應慎重選擇,要選出最有特色的部分,使街區的傳統技藝,特色餐飲同時得以展示。這樣,在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一方面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經濟來源。另一方面也能使人們共享文化遺產。從而使歷史街區活力源源不斷地產生,隨時代的變化不斷成長發展。
創造條件使城市元素最大程度的混合是激發歷史街區活力并使之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意義的嘗試。本文不僅希望可以對一次“MaxMix”的嘗試過程進行梳理,也希望對如何更好地激發街區活力在這里拋磚引玉,以期為達到歷史街區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傳統風貌的復興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王建國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2 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
3 趙麗麗,王成武,朱旭,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利用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6):20
4 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篇2
摘 要:隨著智能城市的出現,對于城市交通工具提出了新的訴求。文章分析了智能城市未來交通工具的智能化、節能環保、輕型便捷的發展趨勢,提出智能城市概念電動車的市場定位及設計說明,并從智能化、生態環保、以人為本三個設計理念出發,對未來汽車的造型形態、結構和功能進行了改進,通過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式的運用,打造出與眾不同的未來汽車設計。
關鍵詞:能城市;智能化;生態環保;以人為本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無人駕駛技術的普及將改變未來交通工具的行駛方式,行駛方式的變化將賦予汽車更多新的功能和內涵。在保證滿足汽車使用者多樣化需求的前提下,探討造型結構的簡單化、使用的智能化和價格的低廉化等,讓汽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常規用具,實現汽車與人和環境的和諧統一。
1智能城市未來交通工具的發展趨勢
科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前難以想象的各種技術,在當今社會都已經漸漸融入日常生活。各式各樣的現代產品不再堅持單一功能,跨越傳統的突破性設計正走向工業設計的康莊大道。交通工具的設計亦然,未來汽車不僅在造型上,也可以在車的功能上進行改變,消費者可以在不同的汽車型號、功能和動力方式中進行選擇。
1.1智能化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帶上了智能化的標簽,在未來汽車發展的進程中,智能化的駕駛模式遲早會替代手動駕駛。無人駕駛的安全性是手動駕駛無法比擬的,智能化汽車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給予駕駛者在駕駛過程中的完全自由。
1.2節能環保趨勢
順應時代的發展,環保也是設計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環。為節約能源和減少污染,更可靠的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力汽車將走向主流。電力汽車無污染,對能源的利用率更高,同時結構更加簡單,能使汽車的體積縮小,減少空間的占用。
1.3輕型便捷趨勢
隨著智能化城市的發展,城市交通擁堵現象的不斷惡化,對城市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占地空間小,行動便捷,節約能耗的輕量化汽車需求將會呈現上升趨勢。同時,民用汽車的大量普及,停車的問題愈加突出。未來個人出行裝置的輕量化必定從交通工具本身結構上改變停車不便的問題。例如,狹小停車位的不方便進入,我們可從改變輪胎行駛的方向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智能城市概念電動車的設計定位
2.1設計的目標定位
“產品設計是為人類的使用而設計的,設計的產品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為人服務的”。在規劃未來汽車發展方向時,應從了解使用人群和環境開始。在對未來交通工具發展趨勢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設計背景設定在2036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無人駕駛技術得以廣泛應用,針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短途旅行,如日常出行、從家到交通樞紐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頻繁、收入不高的青年人或不能駕駛、年齡偏大的老年人,設計一款輕型便捷、單雙人電力汽車。
2.2設計的說明
“功能是產品的決定性因素,功能決定著產品的造型,但功能不是決定造型的唯一因素”。智能車的造型受功能制約,但是不完全由功能控制。
未來電動概念車將采用純電力系統,以減少動力系統所占空間,車身體積縮小不影響車內的空間,雙門雙座,后備箱向下拉開,有一定儲藏空間,車身更加靈活,方便日常出行。未來電動概念車同時擁有手動駕駛和自動駕駛,駕駛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動駕駛時,駕駛者可以在中控臺的顯示屏上看見行駛狀況和路況,在車內可及時了解行駛信息;手動駕駛時,可實時更新3D地圖。信息時代的到來,駕駛不再是孤立事件,隨時隨地的實況信息鏈接,達到人車互聯的目的。
智能化無人駕駛擺脫了人們現有駕駛方式。在駕駛途中,駕駛方式的改變勢必要改變車體的外形。車身大面積納米材料玻璃的運用,架構外露,車體不再是傳統結構。行駛之外,視野需要更加開闊,車內娛樂需求更加迫切。在保證輕量化的結構上,給予充足的內部空間,用以休閑娛樂(如圖1)。
3智能城市概念電動車的三個設計理念
3.1智能化設計理念
智能化是未來汽車發展的最主要影響因素。現代生活和交通工具的設計相互影響,科技改變生活,促使交通工具的進步,交通工具的發展促進世界的溝通連接。
未來電動車自動駕駛系統通過激光、雷達、攝像頭和傳感器等運用,改變傳統駕駛方式(如圖2)。前后雷達和攝像頭通過掃描前后一百米之內的環境,結合3D地圖,配合車載電腦的識別輔助,辨認信號燈、路況和天氣等信息。前后輪上的傳感器幫助自動駕駛系統定位汽車的橫向位置。無人駕駛解放駕駛者,完全的自由化讓出行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的從起點到終點,而是更注重在旅行中的過程。
車身運用大量電致變色玻璃,不同于普通玻璃材料,可選擇性的阻擋光和熱量。(如圖3)大面積玻璃材質可能會使很多消費者充斥一種疑問:車體大面積的玻璃使用不會產生高熱曝曬而影響車內環境的舒適度嗎? 這就是智能化改變設計的另一個方面。大量導電納米晶體材質嵌入玻璃,通過對其充電和放電,電致玻璃可以在透明和不透明之間轉化,智能材料同時也具有控溫的功能,保證車內的私密性和舒適性,同時也使車內視野達到最大化。
3.2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
在滿足各個功能所需的基礎上,車身的造型確定為改良紡錘體的造型。在保證車內空間充足的前提下,減小車體體積。流線型的造型可以減少行駛中的空氣阻力,符合空氣動力學,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如圖3)。
3.3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產品設計最終是滿足人的需求。在私人交通工具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停車的問題應該是產品設計者必須考慮解決的問題。在停車方式上,采用新的智能駕駛系統控制輪胎旋轉方向,九十度旋轉直行進入停車位,方便新手或進入空間狹小的停車位,減少了空間的浪費(如圖4)。
駕駛艙單人駕駛,車內可容納兩人前后坐,減少了在手動駕駛模式途中副駕駛的影響。駕駛位座椅可旋轉,在選擇自動駕駛的時候,座椅可以180°后旋,駕駛不再是最主要的功能。在自動駕駛途中,有更多時間進行交流溝通,休閑娛樂將成為自動駕駛模式的主要需求 。后排座椅可調節,增加后座的舒適度,后備箱為下拉式開啟,細節的改變賦予智能車更多的趣味性(如圖5、 圖6)。
4結語
推動汽車設計的SET因素是包括安全性、舒適、力量與控制感覺在內的,并創造了所有家居特征的車內環境的造型與功能的有趣結合。汽車設計是復雜的、富有變化的、具有挑戰性的,汽車的設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輔相成,以人的需求和安全為第一要素,在信息時代,跨越混合型的未來汽車可能會包含傳統汽車制造行業、業、家居行業和娛樂行業。結合科技水平,充分考慮使用需求,在功能上進行大膽設計,綜合各行業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創新也許會更符合未來智能汽車的設計趨勢。
參考文獻:
[1] 歐雨茜,魯運生.基于空氣動力學的未來電動汽車設計特點研究[D].湖北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6:117-119.
[2]李潔心,高朋飛.高速列車座椅形象設計DN分析[J].裝飾,2016( 274):132-133.
[3]尹定邦主編.邵宏等編著.設計學概論[M].(修訂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189.
[4] (美)Jonathan Cagan Craig M.Vogel 著.辛向陽,潘龍.譯 [M].創造突破性產品―從產品策略到項目定案的創新.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237.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大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SK2015ZD24 。
篇3
關鍵詞:《C++程序設計》;“翻轉課堂”;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一、前言
C++語言作為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它具有封裝、繼承和多態的三大特征,比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的程序可重用性高、易擴充且易維護,在軟件開發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C++程序設計》課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軟件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信息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和編程思想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傳統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學內容方面。《C++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知識點豐富且比較抽象。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圍繞重點展開介紹,且需要突出其與實際應用聯系的緊密性。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突出重點、把握難點,還要盡量避免孤立地講授各單元的內容。如果各個部分沒有系統的關聯,不僅不易于學生理解和把握一定的知識點,而且還可能導致學生雖然學習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模仿了教師編寫程序的方法,但無法從思想與算法上去學習面向對象編程,也無法形成整體編程的理念,在遇到新問題的時候也無從下手。2.教學方式方面。目前的教學方式未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方式單調,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常情況下,由教師來主宰課堂,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從而使得教學過程乏味,學生也缺少獨立思考的機會,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課堂上雖然學生通過聽覺、視覺獲得了一定的信息,但這屬于“被動式”吸收,它是否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是否具有學習及學會的成就感,學生是否已經養成了“主動和積極思考的習慣呢?答案是不容樂觀的。同時,實踐形式單一。理論知識的有效檢測手段為是否完成綜合實驗,隨堂完成教師布置的相關實驗,未完成的課后繼續完成。但是,目前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實驗課后也不能認真完成實驗內容,嚴重制約了實踐教學效果的提高和發展。每周的實驗結果均會以實驗報告的形式上交,教師審核實驗報告結果和實驗過程的詳細描述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對于程序設計類作業學生主要提交代碼段,教師除了需要檢查運行結果是否正確之外,還需要對程序的編寫思路進行一定的檢查,以便可以及時糾正和評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翻轉課堂”理念在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
1.圍繞教學目標,理順內容體系。圍繞類與對象的封裝、繼承、多態性等面向對象編程思想以及流類等的使用方法展開介紹。重構教學知識點和教學內容的銜接體系,使得理論和實踐契合度更加合理。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個知識點制作一些短小精彩的視頻。教學視頻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時間控制在學生注意力能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這是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規律的。同時,每個視頻都是針對某個特定的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還應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一方面查找起來比較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學生進行自我控制,有利于其自主學習。2.重構教學方式,強化互動交流。從實際需求出發,讓學生切實體會到項目的構建和各個功能模塊的編寫細則,把授課內容和相關知識融入到實際應用中去。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遵循因材施教、隨堂指導、適時答疑的原則,待學生解決所有疑問后再撰寫結論。例如開發商品銷售管理系統的過程中,通過學習類與對象的關系,學生能編寫出基本的構造函數、輸入輸出函數解決了對象初始化、復制等問題;當學習類內各個函數關系時,能對已經獲得的各個對象進行排序、對特定對象進行刪除操作;學習了文件操作、流重載等知識后可以對項目進行功能擴充、功能簡化。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教學互動性,通過拋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來吸引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以類的多態性的學習為例,透過現象看本質,歸根究底與類的繼承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課堂上抓住復習繼承的主線,以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為目標,采取“你寫我評”的討論式教學方式。當學生感覺到了大家努力寫出的代碼能通過運行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結果中存在的問題,拋出新知識,引起課堂共鳴,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教師提供針對某一知識點的隨堂視頻講解,幫助學生課后復習、理清思路。3.考核靈活方便,便于溫故知新。每一個教學視頻之后,教師都可以依據一定的知識點設計一部分子問題,視頻學習結束之后,根據個人掌握情況進行回放,并通過對設定問題的解決來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學生對設定的問題存有疑問,就說明學生對視頻中某些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上還有提升的空間,方便學生了解自身知識體系的薄弱之處,可以回過頭來再次學習。“翻轉課堂”不但可以指出學生的問題所在,讓教師心中有數,在課堂上給予有效地輔導,并且在一段時間之后,還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和鞏固某些知識點。教師的在線輔導及在線答疑主要圍繞教學視頻中的問題進行,通過“你問我答”板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及時反饋學生在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所處的層次增加各種難度的趣味題,以適應學生的不同需求。教師也要根據實驗的完成情況將暴露的問題及時反饋到課堂上,動態調整教學難度和知識結構,以避免出現一味追求教學進度的情況。4.交流時空廣闊,有利吸收內化。教師在進行“信息的傳遞”過程中,需要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學生在課堂上吸收所有知識的可能性非常小,他們需要再利用課后復習來達到目的。對于那些學生不太理解和理解不夠透徹的知識,往往會讓學生陷入迷惑和茫然的狀態,甚至有時候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動力。而“翻轉課堂”則可以提供一些資源,為學生解惑:網絡課程平臺上提供圖文并茂的教學動畫、精而短的小視頻、實驗報告范例等共享資源,還可以在答疑討論區進行師生互動。另一方面可以由同學或者網絡上任何對答疑解惑有興趣的人參與進來,共同完成對難點知識的梳理、討論和消化。網絡課程平臺使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學生、師生間進行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對“翻轉課堂”與課程特點相結合的思考
“翻轉課堂”的出現,使得學生遵循個人的學習習慣隨時調整學習進度和所學知識的難度,增加了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成長。通過問題的實時反饋,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困難以做出一定的輔導。課堂上學生帶著問題,互相之間討論的主題非常明確,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這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翻轉課堂”風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但是,“翻轉課堂”并不是萬能的,在實際運用中,要注意避免兩個誤區。1.精力分配誤區。現在不少教師在“翻轉課堂”上總是會將主要的精力放在視頻的制作上,認為制作一個精美的視頻就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成果會顯有成效。此外,如何利用課堂上的時間進行師生間關于知識掌握情況的討論也很重要,這顯然需要教師提前分析學情,分析教材的重難點,做好精細的準備。2.以學代練誤區。《C++程序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傳統的先課堂教學,后進實驗室練習的教學模式有自身的弊端,那就是學生到了實驗室后總是會想不起來課本上所學的知識。“翻轉課堂”在具體的運用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看一看,練一練”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僵化地認為,視頻一定要看完才行。
五、結語
“翻轉課堂”在實踐中,確實對提高《C++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不能排斥其余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力求在實際教學中將“案例教學法”和“項目驅動教學法”等更加有效地與“翻轉課堂理念”相結合,以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改舉措,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改革教學方式,建立起一套更加高效的學習督促手段,教師也可以利用為課程所設立的一系列豐富的實踐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軟件設計和開發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克力.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208-210.
[2]吳乃陵,等.C++程序設計[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3-134.
[3]彭召意,朱艷輝,周玉.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的實踐教學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5):151-154.
篇4
關鍵詞:CDIO 機械設計 項目驅動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是國外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種創新模式[1]。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2],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即“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本文應用CDIO工程教育思想及理念,并結合機械設計課程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探索,以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
1、基于CDIO理念的教學內容改革
機械設計課程主要研究通用機械零部件的設計,內容比較繁雜,學生在初學時感覺零碎且難以入門。所以在教學中首先根據工程實例,如減速器,把該課程劃分為三大模塊:連接模塊、傳動模塊和支撐模塊,指出減速的各個零部件的設計應該在以上哪一個模塊中完成。在教學中各個模塊始終貫穿“失效形式一受力分析一強度計算一結構設計”這一主線,把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軸的設計、滾動軸承的選擇及組合設計、螺紋聯接的強度計算及螺栓組聯接的受力分析等內容列為重點內容,在課堂上利用有限的學時進行精講。另外在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中,著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設計方法的掌握,著重零件參數的合理確定原則,著重合理的結構設計;著重理解公式建立的前提、意義和應用,而對于占學時比較多,而對提高學生工程設計能力又幫助不大的機械零件的強度計算公式推導過程,做適當刪減。
2、基于CDIO理念教學方法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講授以適度、夠用為原則,注重講重點、難點,傳授學生以思路、方法為主,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基于CDIO理念的教學手段改革
CDIO教學理念的實施需要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了教學信息量和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形象化特點和生動性、趣味性也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了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在講授各個模塊時插入了實際工程應用的場景,給學生以生動、直觀的印象。更容易激發學生做中學的積極性。
4、基于CDIO理念的實踐教學改革
機械設計課程最終的目的是把機械設計的概念和原理應用于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實踐教學應根據CDIO理念,改革現有實踐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和分組,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專業和興趣有針對性地選擇,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加強專項技能的訓練,增加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此外,將實踐教學同產品加工相結合,如此可增強學生的生產勞動觀念、產品質量觀念、經濟價值觀念以及實際操作的嚴謹性,為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素質、理論聯系實際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打下堅實的基礎。
5、結束語
機械設計是機械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只有熟練掌握該課程,才可以進行后續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工程訓練。通過CDIO實現體驗式的學習過程,能夠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于對所學內容深刻了解后,建立的一種系統的認知結構框架[3]。CDIO理念適合工科教育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出適合企業需要,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工程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康全禮,陸小華,熊光晶.CDIO大綱與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明.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4):15—18.
篇5
關鍵詞:生態系統;排水系統;城市污水;治理
中圖分類號:TU99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6-0117-03
1 序言
某市城市水系環境的破壞和水質的惡化與作為旅游城市的定位極不協調。2006年某市的決策者通過考察,決定引進德國漢諾威水協的治污理念對城市水系進行綜合治理。隨后德國漢諾威水協對某市的管網、水文、氣候、地理、人口、人們生活習慣進行了詳細的普查,并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針對某市的情況制定了水敏性城市發展和可持續性水資源利用框架,設計了對結合管網模擬的機埠改造及配套的人工生態濕地的治污工程綜合治理方案,且已陸續開始施工建設,部分工程已經接近尾聲,筆者通過對某機埠改造和人工生態濕地配套建設,領略到德國漢諾威水協針對城市治污理念一些特點。
2 通過對現有管網進行普查和建立水力/水文數學模型模擬后,對現有機埠的運行方式的改變及對調蓄池的改造,實現了截污和對不明污水及初期雨水進行預處理
2.1 機埠現狀及改造前后的運行情況:目前接近完工的機埠改造工程機埠總匯水面積為415hm2,城市硬化徑流面積為290hm2,機埠有兩個進水口,一個9712m2的調蓄池,非降雨期來水量平均約0.5m3/S,原機埠的總抽排能力為12.6m3/S,調蓄池的水排向一條長17.3km的城市水系,由于某市的雨、污排水管道存在錯接、漏接現象,形成雨污合流現象,由于雨、污水未有效的分離,兩個進入機埠污水口CoD濃度最高僅296mg/L和154mg/L,最低時還只有93mg兒和53mg/L,所以送往污水處理廠的污水COD濃度過低造成污水處理廠負荷過重,有時機埠在應急時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入了城市水系,且隨著城市的發展該水系已經逐漸成為某市城市中心的水系,近年來由于沿岸機埠排污形成了水體惡臭、水生植物消失、棲息動物絕跡的臭水溝,與某市旅游城市的定位極不協調,在短時間內解決雨、污排水管道錯接、漏接短期難以實現,針對雨、污合流及水系污染的實際情況,漢諾威水協提出了終端治污的理念,即改造現有的排水機埠和調蓄沉淀池,對來水進行預處理,然后對預處理的水進行分流。首先將原敞開式調蓄池改造成為兩個調蓄池,一個為封閉式,一個為敞開式。在非降雨情況下,不明污水在封閉式調蓄池內沉淀、隔離污染物,然后將COD濃度較高的污水直接送往污水處理廠,溢流后COD濃度較低的污水通過人工生態濕地進行生態處理后再排向城市水系,在降雨情況下,從沉淀池溢流的未水進入敞開式調蓄池,再通過排洪渠排入水系內,這種根據來水水質和水量進行區別對待的處理方式,最大限度的解決了雨、污水合流的問題,城市管網中的來水不再是只經過簡單的沉淀就直接排入城市水系,同時因送往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濃度提高、水量減少而使污水處理效益更佳,且這種終端治污的方式也為很多老城區未雨污分離的城市提供了一個示范。
2.1.1 機埠改造前后平面布置對比(圖1、圖2)
2.1.2 排水機埠改造前后運行流程對比(圖3、圖4)
2.2 調蓄池和泵房改造后的運行原理
此次設計將原來全部敞開的調蓄池分封閉式和敞開式兩個調蓄池,來水首先進入封閉式調蓄池,在非降雨期,來水的COD濃度平均約為140mg/L,在進水渠初步沉淀,通過閘門和水位標高的控制,新建的非降雨期泵房以300L/S送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這時抽往污水處理廠的都是來水沉淀下來的污水,上層COD濃度較低的污水通過底板較高的閘門進入封閉式調蓄池沉淀池,封閉式調蓄池沉淀池分為A、B池,來水首先到達A池,在A池沉淀且達到一定水位后通過設置在A池上部三根設有滲水孔的滲透管溢流到B池,(滲透管起到隔離漂浮物及控制水位的作用)再次進行沉淀調蓄,(通過實踐證明污水在沉淀池沉淀一小時污水的COD濃度可以減少20%),然后以每兩天一次,每次3000m3的頻率通過非降雨期泵房抽向人工生態濕地進行生態處理過濾,最后排入城市水系,當B池及人工生態濕地全部注滿后,如水位繼續上漲,沉淀后的污水通過設置在A、B池尾端的溢流堰溢流到敞開式調蓄池,然后通過降雨期泵房排向人工生態濕地及城市水系,溢流堰能夠阻隔污水中的漂浮物及雜物。在小雨時,未水混雜著雨水,COD濃度較低,水位持續上升后開啟進水渠通往B池的兩個閘門,水流在A、B池沉淀后通過A、B池尾端的溢流堰溢流到敞開式調蓄池。如果在暴雨期,水位上漲過快,在進水渠還設置了一道45m長的溢流堰,污水通過溢流堰溢流至敞開式調蓄池,保證了封閉式調蓄池的安全,這時來水的COD濃度已經很低了,在敞開式調蓄池蓄滿后可直接通過排洪渠排入城市水系。降雨結束后,為了清理A、B池廊道內沉淀下來的污泥及雜物,在清空A、B池后,通過設置在A、B池尾端溢流區的沖洗水收集池蓄滿的水,開啟沖洗門產生一股很強的水浪將封閉式調蓄池沉淀池廊道內淤積物及雜物沖往非降雨期泵房,經過自動格柵隔離較大的沉淀物和漂浮物后抽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封閉式調蓄池內產生的臭氣則由生態處理裝置進行凈化后再排出。圖5、圖6是調蓄池示意圖。
3 通過配套人工生態濕地的建設,對預處理后的污水實現生態凈化
此次把人工生態濕地建設在原有的河道上,分為六個分區,為垂直潛流式人工生態濕地,面積約為8300m2,改造后泵房把經過調蓄池沉淀、雜物隔離的不明污水及初期雨水通過管道輸送到人工生態濕地的配水渠,配水渠采用溢流的方式把來水集中、均勻的一次性分配到每個分區(配水渠的作用是均勻的分配污水,且在進水口設置了消力裝置,避免損傷人工生態濕地內的水生植物),在人工生態濕地的池床上層由一米厚過濾砂組成過濾層,過濾砂下面則是根據不同級配鋪設卵石層,以防過濾砂滲入卵石層內的帶孔過濾水收集管網,所選的過濾砂必須按照級配鋪設,其含鈣量、孔隙率、陽離子含量都有明確規定,達不到要求則需進行相應的調配,如含鈣量達不到要求則需鋪設石灰石等措施,在過濾砂上根據特定的間隔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附、攔截懸浮物。同時其發達的根系能使過濾砂內產生空隙,補給氧氣,避免產生厭氧環境,使過濾砂發臭板結。將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類似于沼澤的濕地上。當以富營養化為主的污水流過一定長寬比及底面有坡度的生態濾池時,經石英砂填料床過濾,污水可以在床體的過濾砂縫隙中曲折流動,或在床體表面流動,最后通過收集管網排向城市水系,污水的BOD5(生物5日需氧量)去除率為85%,SS(固體懸浮物)去除率為87%,T-P去除率為85%,氨氮去除率為54%,污水中的無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有機物也很大限度的被濕地蘆葦吸收,且水生植物根際的多種微生物活動,增加了濕地基質的透水性,與周圍環境的原生動物、微生物等形成各種小環境,通過氧的傳遞,更加增強了凈化廢水的能力。生態濕地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其對有機污染物有較強的降解能力,因此更適用于處理生活污水以及城市污水一類。生態濾池可分別處理廢水中的不溶性有機物與可溶性物質。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構造中的過濾砂層被沉淀、過濾、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而可溶性有機物則可直接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而被分解、去除。每天向生態濕地輸送3000m3污水,可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全部排向城市水系,出水COD可以達到約30mg/L至40mg/L。人工生態濕地放空后通過水生植物根系重新補氧,然后再次注水使用。當城市水系水位連續三天高出人工生態濕地水位而無法排出時,配水渠還設置了緊急排空裝置,通過開啟閘門,人工生態濕地的水可以經過一根輸送管回流到敞開式調蓄池,再通過水泵排出。人工生態濕地的結構示意圖如圖7。
4 通過對河床斷面結構的改造及對已經破壞了的河道生態系統進行修復,達到進一步凈化水質的作用
原有河道堤岸較陡,駁岸風光帶建設在堤岸的外面,采用剛性護坡的方式進行護坡,對河床生態系統有較大的破壞,河道內淤泥較多,河道內的沉水植物已經消失。德國漢諾威水協通過這次改造把堤岸后移,這樣一來,緩坡式柔性河岸同時也成為了駁岸風光帶,解決了市民休閑的時候無法親水的問題,同時也增大河床的調蓄容積,發揮防洪功效,河岸浸水區鋪設椰棕植物墊及椰棕植物輥進行護坡,防止波浪沖刷堤岸,同時在河灘和植物墊上栽種水生植物,河道內進行清淤后栽種沉水植物,還在水上安裝若干人工浮游島,上面栽種浮水植物,通過這些水生植物根系的吸收,不同的水生植物對水體中各種污染物有吸收、富集效果,達到進一步凈化水質的作用。河道堤岸改造前后斷面對比示意圖如圖8、圖9。
5 通過駁岸景觀與凈水系統的一體化的建設,做到了既留住了雨水又凈化了初期雨水,同時也美化和改善了環境
通過水系駁岸風光帶建設,在景區建設大量的草地式洼地,表面上看起來與一般草地無異,但實際上暗藏玄機,這些洼地具有蓄水和凈水功能,景區的雨水通過洼地下層的卵石層過濾后由滲透管收集后才允許排往河道內,同時也能保證洼地內水生植物的水分,且和景觀融為一體,這種方式還可以擴展到整個城市建設,在城市道路綠化帶、居民小區綠化帶等區域廣泛的建設帶有蓄水和凈化功能的洼地、溝渠,對城市道路及硬化地區產生徑流所含的硫及重金屬有很好的吸收和凈化作用,且能對雨水進行調蓄,減少城市水系因暴雨所帶來的壓力。這些洼地、溝渠的建設除具有調蓄功能外,儲存下來的水還可以回收利用,如澆花、洗車等,而且在干旱少雨季節通過蒸發有利于緩解當地的氣候炎熱和無水的問題,這也就是漢諾威水協提出的“水敏性城市”即“海綿城市”的理念。(圖10)
篇6
關鍵詞:城市設計;修建性;規劃;區別;關系;優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also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refore, detaile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s of cit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exposition, briefly discusses between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tage our country city planning schem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o create.
Keywords: city design; construction; planning; difference; relationship; optimiz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現階段,在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先進的思想價值觀也逐漸融入我國,但是,社會上有一些學者,總是認為城市設計可以取代修建性詳細規劃,甚至于,將屬于修建性詳細規劃的項目確認為是城市設計,比如,居住區城市設計、中心區城市設計、校園城市設計、道路城市設計以及廣場城市設計等。下面本人就對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關系,做簡單的探討,僅供同仁們參考。
一、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概念
1、城市設計的概念。城市設計又被叫為都市設計,研究設計工作的對象是城市,往往介于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工作。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相比,具有圖形性和具體化的特點;城市設計為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參考。城市設計的基本要素是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也就是包括建筑物、自然地形、綠地、道路等,城市設計規劃的是城市空間和整體形象,比如,庭院空間、城市廣場。城市設計的復雜就在于,它是將城市的居民心理健康和實體安排相結合,并以其為考慮的重點,通過對景觀標志和物質空間的正確處理,為城市居民營造一種愉悅的大環境,是居民居住的快樂,從而為整個城市的發展提供良性的目標。
2、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概念。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依據是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屬于城市詳細規劃的一個方面,往往具體指導各項建筑和工程設施的設計和施工。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就是為了對建設項目做出規劃設計和具體的安排,來滿足上一層次的需求;同時,修建性詳細規劃為下一層次市政工程設計、建筑設計、園林設計提供參考。修建性詳細規劃是整個城市規劃體系里最具體、最實際的設計過程,真正落實了上一級規劃的規定,真實的反映規劃的整體思路。修建性詳細規劃就是研究具體的空間、環境、型體及各功能的組成,解決具體的交通組織和功能分區的規劃設計和實施。
二、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區別和聯系
1、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區別。城市設計是一種物化的勞動,是一種設計的成果,一般情況下是在電腦的存儲設置里,應該屬于一種商品,城市設計是設計人員的勞動成果,是城市進行規劃管理的法定依據。可是在城市規劃的成果體系里,卻沒有以城市設計為單獨的成果形式。而在法定的城市規劃體系中,卻將修建性詳細規劃加以明確的規定。在詳細規劃的內容里有如下的規定:對規劃內的用地,按照不同的性質進行規劃界限,確定適合用地的建設;對于各用地建筑的密度和高度,以及綠地率的各項指標進行確定,對于建設用地的公共設施配置、停車泊位以及出入口的交通方位,都作出一定的規定;對于各用地建筑的色彩、體積和體量,這些城市設計問題,也做出一定的指導性原則規定。
由此可見,城市設計存在于詳細規劃之內,假如想將城市設計單獨的分離出去,就會遇到一些麻煩,如在修建性詳細規劃中,若把城市設計從列單內容中分出,就會失去法定的效力,沒有法律的規定,作為城市建設規劃的編體主體政府,就沒有了法律的依據,這樣去進行城市設計,豈不是就屬于違法行為。另外,城市規劃強調的是各方面之間的協調和綜合,如果把城市設計抽離出去,怎么會出現美化城市的現象呢?尤其是,現在的城市規劃一再強調,不能僅僅拘泥于單純考慮物質空間的設計,還要重視城市居民的精神界面,考慮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問題。因而,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聯系。
城市設計的核心和重點任務就是對城市主體人的研究。城市設計的研究成果不是具體型的設計方案,而是以概念性設計、指導性設計、思維方式和設計法則表現出來的,具體包括了建筑設計、城市規劃、環境藝術設計和景觀設計等領域。城市設計一般研究的內容,往往是關于社會文化、美學以及心理學等領域的理論基礎應用。修建性詳細規劃是指根據批準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內容,對具體的地塊建設提出設計和安排。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里,對修建性詳細規劃有明確的規定。比如,對住宅建設、醫院建設、學校和托幼建設等建筑進行日照的分析;詳細估算工程量、拆遷量和總造價,進行投資效益的分析;以及分析建設的條件和綜合技術方面的經濟論證等。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工作內容,從分工的粗細來看,城市設計側重的內容是思想構建層次,而修建性詳細規劃側重的則是工程實施界面;假若從思維方式來看待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屬于感性思維,而修建性詳細規劃則是理性思維;若從法定立場來看,城市設計的內容,還沒有法定的規定,而修建性詳細規劃則是屬于法定規劃內容。因而,有的學者就提出了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是屬于相同內容的設計,因而提出廣場城市設計、居住區城市設計、道路城市設計、中心區城市設計和校園城市設計,細想一想,廣場、居住區、道路、中心區和校園等,這些都屬于城市的研究區域,并不能等同于城市,城市設計是屬于特定的專門設計,與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分區規劃一樣。修建性詳細規劃的設計內容,都是有可遵循的法規規定或者有章可依的規則,比如,廣場修建性詳細規劃、校園修建性詳細規劃以及居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等,這些規劃內容,都是可以具體實施的。
三、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當今社會,是一個經濟大發展的時代,經濟的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當然了,新型的專業和學科分類,也使我們有了新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我們現在城市所處的大環境是開放、多元的,在這種宏觀的環境下,現代城市建設理論才被人們所重視和采納,新的學科理論是隨著社會、文化和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更新的,只有正確的看待學科專業領域的分類和互補問題,才能使新的學科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現在,我國的城市設計體系還能夠適應城市建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但有一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比如,現在比較符合我國國情的規劃階段主要有四個基本層面,也就是: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今天,本文探討的就是這四個基本工作階段的重要環節———修建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是進行合理的安排城市具體建設項目,進行規劃設計,考慮的內容有建設的經濟狀況、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和進行開發設計的強度,因而,修建性詳細規劃是從屬于規劃范疇內的設計工作,絕不是簡單的設計就可以代替的。其實,學科、專業之間設互補互利的關系的,可以彼此制約,也可以彼此扶持。修建性詳細規劃存在著內容方面的欠缺,需要進行補充和優化,城市設計的思維和法則正好可以彌補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一些不足。同時,要想實現城市設計的人性化,正需要在其他相關規劃和設計方面進行城市設計思維和法則的應用,這些城市設計思維和法則的應用,正好可以使規劃和設計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完善。
結語:現代社會的城市設計喚醒了人們對城市主體———人的關注,也就是在營造城市和設計城市領域中,時刻不忘了對城市中人的研究,關注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思考人如何去影響和塑造城市的問題。修建性詳細規劃本身是有缺欠的,在實際的工作中,如果應用了城市設計的思維和法則,就會解決自身的不足,
而以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方法進行具體的規劃和實施,在保證法定規劃前提下,加入了一些城市設計考慮的觀點,比如,分析行為需求、分析設計色彩、分析設計夜景和分析空間尺度等,在完善、優化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同時,實現了城市設計的人性化目標。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濱水區;城市環境;城市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1+1 文獻標識碼:A
1 城市設計
1.1 城市設計的概念
從城市設計涵蓋的內容及其所起的作用來看,城市設計是對某一地域城市環境中的人類生活方式和行為等一系列生存權益集合的規劃設計,影響甚至決定這一規劃設計的關鍵性的問題即是城市設計的價值取向。城市設計作為一種連續的決策過程, 其首先面臨即是利益的歸屬與分配問題, 而不是就其內容所反映的城市型態環境問題在城市設計工作實踐中[1]。
城市設計的內涵包括:(1)城市設計宜體現在規劃設計的各個階段,在區域規劃、城市整體規劃以至建筑群的布局等都需要從城市設計的角度來考慮問題。(2)現在城市設計概念中,以從較為單純的美學考慮發展為廣泛的綜合環境質量追求。(3)城市是動態發展的,城市發展也是發展的過程,它存在于發展的各階段之中,因此,城市設計不能像建筑設計一次完成,它需要有時、空的概念,連續設計和不斷修正的概念。(4)從空間布局到全面布局。包括工程措施的空間布局也在城市設計的范圍之內。(5)城市設計不能僅停留在理論研究、方案研究上,還應重視“任務研究”。(6)傳統的城市規劃一直與城市設計是結為一體的,都屬于建筑學的內容,城市設計只是近代與城市規劃分離開來。今天,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應重視對過去的繼承與發展,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2 城市濱水區的概念
2.1 城市濱水區概念
水濱是城市中一個特定的空間地段,是指“與河流、湖泊、海洋毗鄰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鎮鄰近水體的部分”。水濱按其毗鄰水體性質的不同可分為河濱、江濱、湖濱和海濱。城市濱水區的概念籠統說就是“城市中陸域與水域相連的一定區域的總稱”, 其一般由水域、水際線、陸域三部分組另一種濱水區概念主要是指心理學概念上的濱水,而并非一定是物質上的“濱水”。也可根據具體開發項目的范圍確定濱水區的概念[2]。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生態與城市生活最為敏感的地區之一, 具有自然、開放、方向性強等空間特點和公共活動多、功能復雜、歷史文化因素豐富等特征。近些年來,為了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改善與保護城市景觀風貌,滿足人們游憩休閑的需求, 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城市濱水區的潛力, 世界各地掀起了一場讓城市重返濱水的運動: 江河沿岸環境治理、歷史水路的復興、濱水開放空間及濱水建筑的開發與設計, 并把城市濱水開發作為改善城市景觀與形象、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3]。而隨著我國經濟更大發展、社會經濟的轉型,以及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 濱水區將成為城市開發的新熱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最重要的開放空間, 是形成城市景觀的重要地段,是城市形象的窗口,因此在城市濱水區的開發過程中如何保證濱水區整體空間環境的提高,如何延續濱水區歷史文化的延續,如何保護或改善濱水區的自然環境,如何協調開發商與公眾的利益,如何保證整個開發的有序進行..所有這些都涉及城市設計問題。因此在濱水區開發中應引入城市設計的觀念, 把城市設計作為一種引導和控制濱水開發的手段。通過把城市設計貫穿于整個規劃管理當中,使城市濱水區能真正展現濱水特色與城市風格, 并使濱水區最終能夠可持續地發展。
2.2 沈陽渾河濱水區規劃設計
(1)渾河濱水區規劃范圍及功能區劃分
渾河濱水區綜合開發規劃范圍為:渾河城市段,東起干河子攔河壩,西至規劃的松遼運河,規劃區河流全長42公里,總面積17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8平方公里,灘地面積36平方公里,渾河主河道平均寬度400米。
渾河濱水區是沈陽市生態環境帶、濱水景觀帶和文化旅游帶,是沈陽市新興的重要經濟帶。沈陽的城市空間拓展,將使渾河成為城市生態內河。渾河沿線主要劃分為五大功能區。中游:城市主要公共建筑圍繞濱水核心區設置;上下游:在渾河上下游布置城市居住生活區、科教園區、產業園區。臨河以公共建筑為主,全力打造面向未來的“沈陽新的都市中心”,塑造全新的充滿活力與魅力的國際濱水都市形象。
(2)渾河濱水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① 認同問題:渾河濱水規劃開發實踐在基于人類對于水的生理、心理的需求來滿足城市居民對于高質量環境的追求, 同時充分挖掘濱河區精神層次的功能, 使之成為城市中最生機勃勃的場所方面所下功力還不夠。對渾河濱水區進行綜合利用,充分挖掘城市濱水區的功能價值、生態環境價值、空間景觀價值、文化心理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等還不夠深入。
② 生態問題:由于渾河水質污染嚴重且水資源短缺, 造成水域生態環境的改變,從而導致生物群落的破壞。
③ 景觀問題:渾河濱水區自然景觀中最重要的水體景觀嚴重不足,缺乏水的光、景、色、形的效果,此外,濱河綠帶、水濱自然保護區、水濱公園等也需要進一步豐富;濱水區人文景觀未能很好加以保護利用;人工景觀缺乏規劃管理,沿河建筑的布局、高度、形式都雜亂無序,反映不出城市的特色。
④ 開放活動空間問題: 渾河濱水區的開發活動空間比較少,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使市民的活動范圍受到很大的限制。
⑤ 規劃問題:隨著沈陽建設的發展,房地產業的升溫,渾河岸線以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潛在的升溫空間,成為眾多開發商爭奪的熱門地塊。競爭的加劇,致使渾河濱水區的土地資源十分緊張,可以留給城市公共空間的土地鳳毛麟角。用地的稀缺又帶來開發強度過高的后果,造成空間輪廓線平淡、敗景現象嚴重。規劃在有效劃定濱水區建設控制線(應退后300米),劃分地塊功能分區,控制濱水空間的天際線方面力度還不夠。
總之,渾河濱水區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影響到該區域的開發利用,也抑制了沈陽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規劃中應試圖突破傳統意義上渾河的規劃設計,力求在動態規劃研究上做出嘗試。對渾河濱水區的開發利用要進入到“綜合利用”高度, 要從根本上改變渾河濱水區的面貌, 使其成為沈陽最具有活力的生存空間。
(3)未來渾河濱水區規劃設計應體現的特色
渾河濱水區應規劃成沈陽市未來的都市中心帶,成為沈陽城市金廊與銀帶的亮麗節點。
渾河濱水區應按地塊的區位,進行準確的功能分區定位。具體應劃分成以下幾大功能區:
五里河文化商務中心:強化青年大街的“城市金廊”軸線,結合五里河體育中心、萬豪酒店、喜來登酒店、華新國際、圖書館兒童活動中心等公建群,發展商業、文化、娛樂、休閑、運動、酒店等、文化中心、水上運動中心等,構制金廊與渾河交織點上的地標建筑群。
渾河商貿服務中心:為渾河區域性中心,布置商貿、辦公、服務、零售、文化藝術等項目。該區域的啟動,將直接帶動渾南新區的快速發展。
行政辦公中心:大面積綠化廣場,連通科普公園、五里河體育中心與中央濱水公園,布置行政辦公、寫字樓、會議、酒店等建筑,規劃將整體地面抬高,構成超級堤,建筑群與五里河結合在一起,將城市活動引入濱水區。
高級商住區:新世紀花園、依麗亞特灣、浦江苑、河畔新城、左岸慧晶等濱水住宅、公寓,充分積聚人氣,提升地價,彰顯臨水而居的詩意與典雅。
中央公園:由橫貫中心區的渾河及兩岸的灘地綠化,構成城市中心區的綠肺,是沈陽市最具魅力的開敞空間,為市民提供集會、慶典、休閑、運動、娛樂等多種活動空間。
風光無限的灘地:充分利用渾河灘地及渾河水面景觀生態價值,延續“銀弓金箭”的城市空間特征,上游為以森林、濕地為特色的生態帶,中游為城市新都心,下游為森林與田園并重的生態帶。
(4)未來渾河濱水區濱水空間的設計應體現的要素
① 延續性—與沈陽整體結構的聯結 地域的融合—渾河濱水空間與沈陽整體空間結構的聯結;開放空間與綠地系統:沈陽開發空間不僅是滿足市民日常交往的戶外活動的場所,其重要性還體現在改善城市環境方面所做的貢獻;視覺的延續;歷史文化的活用:保持和突出建筑物及其他歷史因素的特色,這是滿足懷舊要求的好辦法。
② 適配性—用地結構的更新 渾河濱水空間開發的用地功能調整;渾河濱水空間的更新設計:渾河沿岸的共享性,立體化設計,多功能利用;
③ 親水性—營造可接近的濱水空間 濱水城市為了預防洪水災害,不得不在水濱高筑堤壩,或建設生硬的混凝土擋墻,結果既造成了工程建設的沉重負擔,又把市民生活與水體隔離開來,同時嚴重破壞了濱水的自然生態環境。所以護岸設計的關鍵在于處理好安全與親水的矛盾。在保證防洪功能的同時,渾河濱水規劃設計應考慮景觀的美感和生態的平衡。
④ 自然性—自然環境的考慮 氣候的考慮:渾河濱水區的氣候條件給渾河濱水空間利用的方法和形態造成很大的影響;渾河濱水的設計者們應正確建立城市廢物、雨水、廢土地和其他城市要素的聯系,使之成為有用的資源。把生活污水同農業、林業生產連接,既處理了污水又促進了生產,還補充了地下水。
⑤ 審美性—景觀的形成 景觀的感受是一個魔方,是不斷變換的過程,同時它還是一個運動的連續序列。所以,渾河濱水空間的設計應抓住這一特點,在運動的過程中把握空間的變遷和建筑群整體性的概念,不斷完善環境景觀。
⑥ 便利性—外部空間的整合 便捷的交通設施:鼓勵多種交通方式的應用,使步行者、乘公共交通者和乘小汽車者能方便地進入濱水空間,并提供適當的停車場。交通的立體化,以及濱水空間內部不幸的設計。[4]
延續性、適配性、親水性、自然性、審美性和便利性從各個方面共同構筑了完美的沈陽渾河濱水空間的設計框架,改善了渾河濱水空間的健康狀況,并促進渾河濱水空間生長的生機與活力。
3 前景展望
在城市設計開發中,沈陽的速度無疑是驚人的。在短短幾年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冷靜地思考亦有很多問題值得深思。21世紀,人類對環境的企求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迫切。人類不僅需要創造美好的物質家園,更需要高雅的人文環境。信息時代的來臨將極大地改變城市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傳統的城市中心區功能、構架將會受到挑戰,一種新型的城市構架將會出現。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以人行距離為參照點的城市將越來越不能適應未來的人居方式。在城市決策、城市整體規劃上,以前的線性思維已經不能滿足未來時代的發展要求。
(1) 整體策劃與決策
在近幾年沈陽城市建設中,市政府的決策與切實有效的措施是城市發展的關鍵所在。沈陽應充分保持這種優勢,整體和科學地策劃城市的未來,充分考慮城市的自身特色與自然環境,結合國際界對城市的展望,制定一個中長期實施目標,建構一個生態、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有機城市。具體步驟上:①從策劃與步驟實施重心偏移,由追求美麗、氣派和理性的城市形象建設走向人文、景觀和詩意的城市建設,認真對待城市原有的歷史文脈,實現保護、改善與發展協調并進;②實現城市中心區負擔的轉移,有意識地模糊城市邊界線,逐漸實現城鄉一體化;③對信息時代國際接軌作出迅速反應,探討城市多中心構架體系。
(2)科學地建設城市
一個生動的充滿活力的城市其發展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有一定的時間周期。如果違背這種規律,生命就會失衡或出現畸形。合理的策劃、規劃、設計和實施周期,有益于城市的健康發展。如果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效應,過分地催化城市的發展,則最后的結果終究會留下很多遺憾,以致無法彌補。
(3) 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并重
在對自然環境的態度上,人們應改變傳統的觀念,從征服、利用轉向人與環境的共融、共生。在自然環境改造上,更多的應該是保護而非開發,注意人文景觀的處理,改善市民的鄰里關系、建立社會活動場所,增強對文化、文脈的依戀感。沈陽這座美麗的城市,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必將以其特有的魅力為中國現代城市建設史寫下了新的篇章。在新世紀之初,回顧沈陽城市的發展歷程,有助于我們揚長避短,對城市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發展,做出深入的思考,從而使其真正成為一座健康而充滿活力的城市,成為理想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 錢欣.城市濱水區設計控制要素體系研究.中國園林,2004.
2 干哲新.淺談水濱開發的及個問題.城市規劃,1998(2):43 -44.
篇8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設計;規劃步驟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017(C)-0387-01
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的關系極為密切,城市設計應當注重人文關懷,將人文關懷的種子植根于城市設計之中,但是目前城市設計很多地方缺少人文關懷,主要是以規劃師的審美角度去審視城市,將美學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標準,沒有掌握好城市設計的尺度。
城市設計的方法一般與城市規劃一樣,需經過調查研究,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城市布局和各專業的規劃,同樣需要通過方案比較,最后確定定案。由于城市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有機體,因此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一樣也需要不斷調整和補充,是一種動態規劃,或稱為“滾動式規劃”。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不同的是,城市設計是一個三度空間的規劃設計。當然從城市總體布局開始到詳細規劃乃至修建設計,都要考慮城市空間形態,力求體現出城市的性質和特點,反映出民族性、地方性和時代性。
一、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前提
城市設計既然要為市民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秩序的空間環境,就必須深入地了解社會、研究社會。因此城市設計應做好城市功能規劃、經濟規劃和社會規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城市空間環境的規劃設計。在當前深化城市體制改革的形勢下,作好這幾項規劃尤為重要。在資本主義社會,新城建設、舊城更新,都與整個社會經濟的盛衰息息相關。當前在我國,城市功能、城市經濟體制和城市社會都處在急劇變化之中。例如住房制度改革、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外資引入、旅游事業發展、城市流動人口劇增、第三產業發展等都沖擊著原有的城市規劃原則,也給城市環境空間設計提出不少新的要求,再加上改革放所帶來的人們觀念形態包括審美觀念的改變,都反映到建筑和城市設計上來。因此要做好變革中的城市功能規劃、經濟規劃、社會規劃,這些都充實了城市設計的內容,否則城市設計成為一種空間構圖游戲,只能墻上掛掛。
二、注意綜合效益的平衡
綜合效益是城市規劃和設計的目的,也是實現規劃設計的前提。綜合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方面,三者之間應該平衡,但在工作實踐中常常出現矛盾。在當前我國經濟還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建設部門急于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往往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而規劃部門,又常常從長遠利益出發,不注意必要的經濟效益。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如在重點風景區內建高層旅館,破壞了環境景觀;過多的旅游設施侵占了文物保護用地,破壞文物古跡及其周圍環境;在交通性干道上過份密集地布置商業網點影響城市交通;大量興建高層樓房破壞舊城傳統風貌等等。但反過來不講求經濟效益,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開發和保護,也使保護成了一句空話。因此城市設計需要因地制宜,做好綜合效益的平衡。在城市經濟特區、新開發區則應重視經濟效益,務求每一平方米用地發揮最大效益。此外,還要重視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因為地下空間也是城市的重要資源,它對改善大城市交通,豐富商業活動,繁榮經濟,增強城市防御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們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還不可能大量開發地下空間,但城市設計應高瞻遠矚,作好這方面的規劃設計工作。
三、探索實現城市設計的機制
城市設計的實現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它和社會制度、經濟體制有很密切的關系。為了更好地實現城市設計,需要重視下列3個方面:一是解決資金問題。無論是城市保護或開發,都需要有資金來源渠道。過去主要是靠政府撥款,現在是多種渠道集資,包括外資、合資、集資、貸款等,而且大部分都是有償的,因此要講求效益,要能形成良性循環。二是建設方式和步驟。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綜合開發是實現城市設計的有效途徑,不僅新區要綜合開發,先解決用地、基礎設施和各項服務設施,再進行房屋建筑(這樣做,能體現城市設計意圖,整體性好,城市面貌也比較統一),對舊區保護與更新也需要綜合開發。三是群眾參與問題。城市設計特別是舊城保護與整治,要依靠地方政府、群眾組織和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能得以實現。現在全國有很多軍民共建精神文明街、區就是很好的例證。國外也很強調這一點,因為只有吸引群眾參與,才能真正得到他們的支持,建設過程中體現他們的心愿,建成之后也能得到居民的關心和愛護。這方面例子是很多的。這是貫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方針的具體體現。
四、制定法令條例,保證設計實施和管理
城市環境,包括從宏觀生態環境到微觀空間環境,都需要嚴格的法令條例,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有很多經驗,它對城市建設起著很好的指導和限制作用。我國在這方面剛剛起步,城市建設上一些必要的法令條例還比較粗,這與我們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工作深度有關。缺乏具體有效的法令條例,城市設計的很多意圖無法貫徹,有的按設計實施之后,也難以得到很好保護。
篇9
建設園林城市要求整個城市都園林化——建設城市大園林,這是城市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從最初的只用于交換和防御,發展到越來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們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還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環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適程度達到最優化,城市設計由此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建設園林城市應該說是城市設計追求的根本目標;而園林城市的建設也必須通過加強城市設計來實現,二者一個是目標,另一個是手段。
園林城市和城市設計目前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十九世紀英國的霍華德曾經提出過田園城市的理論,應該說這個理論是城市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而這個理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則是以園林綠化為有機聯系的城市構造原則。這個理論對以后的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理論和實務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其精神實質表現的是一種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園林城市的概念說到底是一種城市形態標準,這種形態應該說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園林城市作為一種城市形態,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其概念:園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綠化作為基本的有機紐帶,藝術化地組織和構造城市空間的各個基本要素,使城市形體環境有最佳的美學和生態學效果。
城市設計理論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創立的。當城市規劃學從空間地域規劃發展到融社會、經濟、文化因素的綜合性規劃學科后,就出現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觀自我表現,另一方面城市規劃忙于跨學科宏觀擴展的局面。兩極化的傾向忽視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與建筑的關系,冷淡了城市視覺環境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設計理論應運而生,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間的盲區——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學科。城市設計作為新興的邊緣學科,與其他邊緣學科一樣,其概念有多種解釋,但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城市設計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間環境為對象,以人為主體,以整體效應為原則,以建立城市良好視覺效果和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為目的,融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之中的中觀設計。城市規劃出于理性,城市設計則側重于感性;建筑設計是對個體的操作,城市設計是對群體的組織。
由此看出,園林城市與城市設計都是針對城市形態進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
二、構造園林城市是城市設計應該追求的根本目標
園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設計的根本目標,就在于園林城市這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城市文明發展的最高級形態。之所以這樣理解,主要有三條理由:
第一,從城市發展的趨勢看,城市的產生是人類社會分工的結果,是人類努力擺脫自然完全束縛的結果。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開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環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歷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營造的因素主要是園林綠化,并以此來藝術化地構造城市空間的各個基本要素,所以園林城市是人們的理想目標。城市設計就是力圖使城市這個人工環境更多地引入人們對自然的追求,從而“建立良好的視覺效果和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
第二,從園林城市的含義看,園林城市的“園林”絕不僅是指城市的園林綠化部分,同時也應該包括城市環境空間構成的各個基本要素。這里的園林應該是一個大概念,就像造園時運用亭、臺、樓;閣、徑、石、池、溪構景那樣,把每一個建筑、每一條道路等各種環境因素都進行藝術化的組織。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從古典園林中走上街頭,運用于整個城市,則擴大了園林的外延,這不能不說是城市設計的根本目的。
第三,從城市設計的規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則、景觀集合原則、
空間序列原則、環境氣氛原則、品味最優原則等都是園林城市所體現的基本要求。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視覺藝術之中的空間藝術的創作規律,而空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工藝品、雕塑、建筑和園林等。園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藝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綜合性的空間藝術。城市設計實質上是把構造園林的這些規律拓展到整個城市,它運用各種空間環境因素、設計符號語言來表達一種文化蘊意和價值取向,表達一個城市的“神韻”,都是在把城市從一般性的功能體和人類聚集體的物質為主的形態,升華到更多地體現人類精神文化的高級形態。這些物質形態一般性功能的綜合地、藝術化地運用,是經過人類文明升華了的自然,也就是說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來改善環境。就像營造園林那樣,城市設計所追求的,無疑是園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屬性。由此可以看出園林城市對于城市設計的根本意義。
三、城市設計要以綠化為紐帶組織環境空間的基本要素
視覺環境的優化是城市設計的首要任務。應該說,視覺環境對于人類所產生的心理的影響與環境污染對于人類生理的影響同樣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事實說明,城市的視覺環境越來越成為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研究表明,人們長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鋼鐵積木”等環境中,極易產生壓抑、憂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這些問題只靠消除污染問題是解決不了的。而園林綠化的生命系統特性在改善現代城市景觀環境方面,有著獨一無二的作用。綠色應該是現代城市的基調,是現代“城市畫卷”上的主色調,也必然應該是城市設計運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園林綠化的材料的“軟”性與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質與無生命性給人們造成的心理不適,或者說可以形成一種對比,將這種對比進行藝術化的結構,就能形成優美的視覺旋律。所以也可以說園林綠化是城市有機體中的重要的“生命場”,發揮著整體環境協調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畫卷”上來描繪最美好的景觀,理所當然的是“城市畫卷”上的“主色調”。繪畫是平面造型藝術,實際上城市設計也是一種造型藝術,是城市這個大空間的造型藝術,而造型藝術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韻。中國畫論對于傳神多有論述,西方繪畫也講究“肌理”、“調子”。面造型藝術,實際上城市設計也是一種造型藝術,是城市這個大空間的造型藝術,而造型藝術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韻。中國畫論對于傳神多有論述,西方繪畫也講究“肌理”、“調子”。如果說中國畫構圖“六法”中的“氣韻生動”是平面藝術構圖的重要原則,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園林綠化則是城市立體畫卷的生動“氣韻”,那么以此為紐帶組織城市環境空間則必然成為城市設計的重要原則。
篇10
關鍵詞:城市設計 城市規劃 評價 維護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inciples of city planning combining the current planning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the cases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index system of city planning for the controlling detailed design stage and analyzes evalu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ity planning works. Keyword: city design, city planning, evaluation, maintenance
中圖分類號:TU-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537(2002)02/03-0128-03
城市設計基本理論
⒈城市設計的定義綜述
城市設計有多種定義,強調的重點各不相同,但可以用“北京城市設計學術研討會”的結論作為定義的結語:“城市設計是以人為中心的,從城市整體環境出發的規劃設計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環境景觀,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它是城市規劃的延伸和具體化,是深化了的環境設計。
⒉城市設計的理念與方法
城市設計理念與方法(包括技術)是不斷發展的。20世紀以來,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城市設計的發展可以明顯地劃分為兩個階段。二戰前,以功能和技術為主要特征;二戰后,逐步以“人文”、“人本”為主要特征。現代城市設計的主流是,理論(理念)更趨于符合“人性”的境界,技術和手段也更趨于先進和科學。
至今,在國內外人們對城市設計的理論、內容和方法尚無統一認識。但在研究了國內外一些著名專家、學者對城市設計的有關論述和我國現行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有關體制,可得到一個共同的認識:城市設計的重點是城市空間形體環境規劃。它是以“人本”觀念為核心,以功能和美學為原則,為城市社會(市民)創造一個優美的城市形體環境和良好的空間秩序。
⒊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的關系
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規劃主要研究內容是以城市社會發展需要,來確定城市功能和土地利用,在研究過程中需運用城市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但從其過程和結果來看,主要是二維空間的工作;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空間形體環境為主要內容的三維空間的規劃設計工作,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建筑設計是建筑單體工程的設計工作,是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繼續和具體化。在建筑設計中應從城市整體角度,考慮建筑單體設計,用于塑造良好的整體建筑環境。
⒋城市設計的發展趨勢
城市設計的理論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它的內涵也處于拓展之中,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⑴城市設計的對象,從單純的研究物質空間,發展到包括研究人的行為心理及社會文化。
⑵城市設計的目標已經從較為單純的美學、空間形體環境,發展為改善、提高城市綜合的生活環境質量。因此城市設計的內容還涉及到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利用及歷史傳統風貌、城市特色的繼承與發展等。
⑶城市設計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存在于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因此城市設計更需具備“時空”概念,以及連續設計和不斷修正的概念。
⑷城市設計已逐漸分離成“理論”和“應用”兩部分內容。理論形態解決的是文化層面上的問題;應用形態更注重微觀層次的具體問題和現象。
⑸城市設計越來越重視其政策的引導作用,強調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指導規范城市設計健康發展。
5.城市設計的要素
林奇通過對城市以眾意向的調查,歸納了城市設計的五項要素,即邊緣(Edge)、街道(Street)、區域(District)、節點(Node)、標志(Landmark)。抓住這五項要素的設計,就能創造好的城市印象。
城市規劃各階段城市設計的內容與深度
1.城市總體規劃階段
總體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是在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功能布局的基礎上,研究城市空間形體環境的總體布局。如道路、廣場、公共綠地系統的布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布局,城市輪廓線的布局等,使整個城市的空間形體,形成一個完整有序、有機統一的整體――即全市性空間形體布局。
2.分區規劃階段
分區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是研究分區內部的城市空間形體環境的布局,如分區內的道路廣場、綠地與建筑組群之間的整體布局――即地區形體形象布局。
3.詳細規劃階段
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是深化完善特定地段的控制性空間定位的詳細規劃,使其內容達到修建的深度。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
1.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特點
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的關系表現為,一方面控制性詳細規劃決定著城市設計的內容和深度,另一方面,城市設計研究的深度直接影響著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科學性。
控制性詳細規劃服務的對象是規劃管理,據此城市設計的成果應具有“可操作性”。表現應抽象,如:規劃標準、控制數據、控制要點等,避免實施中靠管理人員自己去“領悟”和“解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地位,上承總體規劃,下啟修建性詳細規劃,因此其城市設計更注重其特有的“連續性”特點。從“承上”角度,城市設計應服從城市總體規劃,并視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合理的修正;對特定地段要從整體環境入手進行詳盡的城市設計運作。從“啟下”角度,城市設計既要匠心獨運,為后續設計留有伏筆;又要避免規定過死,應為后續設計工作留有較大的創作余地。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的內容、深度與指標體系的完善與否,以及對設計部門工作的評價,將直接關系到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服務對象――規劃管理的效果。
2.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重點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必須充分注意城市文化的延續與創新。文化環境的存在,是決定城市設計特色的靈魂。城市有特色的街、巷、古樹、廣場和歷史建筑,規劃中都要從景觀方面加以保護。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城市設計要尊重地方風貌和人文環境,并將其融合在現代設計語言里,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有價值需要保護的建筑,周圍新建筑的體量、尺度,甚至設計細部,都需與其呼應,其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是至關重要的。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指標體系的內容
從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可操作性角度研究,城市設計的研究成果應通過抽象、概括轉譯成控制指標體系。這一研究的內容屬于“控制”性而非“引導”性。應在前期和后期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選擇,確定相關的定量數據。
1.控制性指標
與控制性詳細規劃有關的內容:包括有用地性質、用地面積、建筑控制高度、綠地率、建筑密度、容積率、交通出入口的數量等已經確定的量化指標。
與城市設計有關的內容:個體的體形、色彩、尺度、風格等及與規劃布局有關的建筑紅線退讓要求等。
與歷史文化相關要求:指對反映歷史的要素的保護要求,如對個體的保護范圍、方式、周圍個體的退讓、呼應、協調等要求。
2.引導性指標
與規劃布局有關的引導和建議:建筑高度、建筑體量、道路、廣場和綠地系統
與歷史文化保護有關的要求:文物的保存與利用
其他相關要求:如無障礙設計等。
城市設計的評價與維護
⒈城市設計的評價
從國內規劃管理的現狀看,確定城市設計的評價方式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在規程上規定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城市設計的研究深度、內容、成果表達方式。
設計過程中對要素的分析把握是否全面,到位,要素是否通過設計得到強化。
指標體系是否合理。
評價過程應爭取可能條件下最大范圍的公眾參與。
⒉城市設計的維護
在為數不少的實例中,起初城市設計搞得較好,但使用幾年后,環境就大為遜色,其最根本的問題在于缺乏維護和監督程序。
城市設計的維護程序反映了現代城市設計的動態性、過程性和整體性。在過去設計一般只關心新的創造,但實際上,不少維護措施來自于公眾的合作,其中不少維護措施就是城市設計的內容,如在外部空間設計中的一系列鋪地、花壇、凳椅、欄桿、小品等,這不僅是空間景觀藝術的要求,而且是維護環境的要求。
日本橫濱伊勢佐木商業步行街在街道城市設計完成后,進一步于1982年擬定了該步行街環境維護管理的協定條款。其內容包括:街區內建筑物新建、增建、改建形式的規范和申請程序,廣告招牌的設置規定,停車空間處理等,并成立了專門的“街區設計委員會”來執掌此項工作,凡區內各項建設行為均必須首先與該委員會協商討論,取得同意后方可向市政府申請建筑確認。這樣使該步行街的環境品質得到了持續的保障。
這一點對我國的城市設計的后續管理和維護程序的建立是很有啟迪意義的。
- 上一篇: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下一篇:村委會安全飲水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