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行業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際貿易行業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際貿易行業研究

篇1

一、培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經濟數據據顯示,中國全年進出口總額38 66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中國外貿行業的崗位規模在迅速擴大的同時,崗位結構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貿易的方式、方法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社會行業需求的角度出發,中國涉外經濟活動可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合作三個領域,所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人才要能夠在進出口貿易,外資引進、轉移,國際經濟合作等多個領域不同行業就業,而且要能適應這些行業的實際需求。國貿專業應用型人才本文由收集整理培養目標正是迎合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第三產業和技術持續迅猛發展、產業內部各行業間以及行業內就業結構迅速變化而引起的崗位結構變化的需要。

2.提高國貿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需要。大學生“就業難”是近幾年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就業也是關系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當前就業能力培養的需要。目前,國內外經濟貿易行業已不再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低水平運行狀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僅要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實物操作經驗,同時必須持有國家頒發的資格證書、就業資格證書,這是最重要的崗位敲門磚,還要懂得國內外貿易法規和操作慣例。因此,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都必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緊貼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遇到的問題

1.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務”。受傳統精英培養模式的影響,目前許多高等院校制訂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都定位為“高級應用型人才”,但是高校往往把“高級”等同于“理論型”,因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經濟學等理論知識的講解,理論課時所占比例偏大,而一些必要的實務性專業課程開設不足,尤其是實習實踐課時所占比例偏小,學生實際需要的各種操作技能沒有得到充分重視。

從實驗教學看,很多高校雖然開設了各種國際貿易的實驗,但是缺乏有實際外貿經驗的教師,結果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遠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實驗效果不佳。盡管各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安排了畢業實習等時間環節,但是很多高校缺乏穩定的實習場所以及其他原因導致實習流于形式。結果導致培養的學生操作技能不強、動手能力不強、實踐能力不強。這與當前的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目標有很大差距。因此,課程實踐體系有待完善,綜合性實踐環節需要加強。

2.教學方法單一。從教學方式看,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但是教學方法仍舊較為傳統,仍保持著“填鴨式”、“說教式”的上課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良好互動,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國貿學生對于外語水平要求較高,廣泛地開展雙語教學是提高學生外語和綜合業務水平的有效途徑,但受地域和師資力量限制,雙語教學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開展得并不是很廣泛,也缺乏專業的外教進行指導。從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方式看,理論考試仍然是高等院校主要的評價方式,卷面分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理論水平,但是無法完全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而當前社會需求更注重學生是否能在企業獨立地開展外貿業務,這些素質是無法通過簡單的理論考試體現出來的。

3.實踐基地和實踐指導教師匱乏。目前,高校國貿專業學生實踐主要是通過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兩個途徑,但實驗設施投入少,條件簡陋,人均實驗設施嚴重不足是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很多學校只有一或兩套外貿實訓軟件支撐校內專業實訓,加上軟件實訓功能不全,實驗室資源緊張,使學生的實驗課時難以保證。校外實踐基地同樣存在問題,很多實踐基地空有一個名稱,并沒有真正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致使學生很難把所學知識用到實踐當中去。與此同時,隨著外貿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精簡機構、組織扁平化、業務人員一專多能是當今外貿企業的主要特點,對員工從業經驗、綜合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校大學生到校外企業的實習實訓將更加困難。

另外,中國高校的專業教師大都直接從高教畢業就上講臺,真正具備有外貿實際經歷的教師數量較少,本身就缺少實踐經歷,更難談得上有足夠的實踐知識教于學生;加之在以科研為主的高校評價機制背景下,教師們不得不集中精力注重經濟理論研究,進行實踐培訓和操作的時間有限。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策

1.加快調整國貿專業課程體系。高校在教學計劃設置上,應緊扣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明確人才培養的規格,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在教學計劃設置時應堅持以構建知識結構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的原則,全面提高專業人才的素質。另外,教學計劃中要明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的方式及方法,構建專業認識實習、 寒暑假的社會實踐、模擬實習和第二課堂活動等形式多樣的實踐課程體系。

高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一方面要處理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的關系,另一方面處理好專業必修與選修的關系。首先,應將微、宏觀經濟學,統計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會計學、國際貿易學、世界經濟學、經濟法學等基本課程列為必修課程,使學生牢固掌握本專業的專業基礎知識;其次,要從專業能力培養入手形成三方面的課程模塊:(1)進出口貿易活動的綜合能力培養。通過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務談判、電子商務等必修課程和國際運輸與保險、國際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國際結算、國際單證實務等選修課程的開設,提高學生從事外貿業務活動的綜合能力。(2)外貿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外貿英語、商務英語聽說、商務英語閱讀等課程來提高學生應用英語從事涉外經濟活動的能力。(3)防范貿易風險能力的培養。可開設經濟法、國際商法、wto 規則等方面的課程,及時與國際接軌,增強外貿風險的辨別和防范能力。

2.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組織實施以應用型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活動。科學、合理的教學組織工作是保證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徑。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應改變那種以單純地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教學觀念,進行創造性的交互教學,老師應精講理論,多留給學生練習、思考、討論和案例分析的時間,要讓學生形成主動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培養的專業人才在將來的工作中才能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第二,應大力推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要使本專業學生畢業后能符合用人單位的實際工作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關注外貿行業的發展變化和對人才的要求,對教學內容應不斷加以更新,要把最新的成果傳授給學生。同時對教學方法要多樣化,提倡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等,可以設置虛擬的場景,引導學生現場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把各種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運用到教學中,大力推廣雙語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動態資訊,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另外,也可實施聯合教學,聘請校外的業內人士授課,這類課程主要是實踐性較強的業務課程,如《外貿單證》、《報關實務》等,這樣一方面能使學生及時了解國際貿易的動態發展和實際操作,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提高教師實踐類課程業務水平,為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2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主要包括:授信開證、打包放款及進出口押匯等。近些年在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拉動下,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也取得了空前發展。在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的同時,同樣也存在著一些諸如沒有充分認識到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的風險、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缺乏足夠的前期調查等風險管理問題,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鍵詞】

貿易融資;信用風險;外匯風險

0 引言

國際貿易融資是以國際結算中的各環節為基礎,銀行提供給進出口商的資金便利或短期融資的總和。貿易融資具備重復性、短期性和高流動性的特點,注重的是操作控制,有助于銀企之間形成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在我國近些年國際貿易得到空前發展,以及商業銀行之間激烈的競爭,這就必然使得商業銀行為了拓展業務越來越多的將目光投向國際貿易融資上。它與國際結算操作緊密相聯,是用國際貿易單據、憑證及貨物充當抵質押的一種融資方式。國際貿易融資為商業銀行創造手續費、業務利息收入,促進其他業務的發展,使銀行的綜合效益得到提高。但是伴隨不斷變化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使得該項業務不斷暴露出潛在的風險,這值得我們去關注。本文闡述了國際貿易中存在的風險及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一些解決風險管理問題的對策。

1 國際貿易中存在的風險

1.1 進出口商存在的信用風險

進出口商信用風險指的是國際貿易過程中,交易活動中的任一方如果不履行合同義務,就有可能導致對方受到損失的風險,從而導致提供資金給進出口商的銀行蒙受損失的風險。我國的進出口企業大多數都存在融資押匯、結算、多頭開戶及管理混亂等現象,其信用狀況不良;經常由于資金的短缺原因,借助打包貸款、押匯等方式來獲得銀行資金支持,最終用到其他業務上。更有甚者與外資企業串通,虛列貿易背景向銀行申請信用證,然后利用匯率變動賺取匯率差價,使銀行經營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受到嚴重影響。

1.2 存在的貿易風險

國際貿易從一開始的談判到合同簽訂后的履行,這整個過程都屬于一種商業信用,不但要注重進出口商的信用度,還要注重貿易活動中商品的質量、市場行情、交貨及匯率變動等因素,在交易活動中還會存在貿易糾紛與索賠,這就產生了貿易風險。所以有很多方面都會影響到貿易活動的進程,如進出口雙方的經營能力,貨物的價格、質量、交貨期限、匯率變動、市場行情及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等方面因素都能影響到貿易能否完成。這時只要出現一個不利因素,就可能造成經營危機,導致貿易糾紛,形成貿易風險,最終出現風險貸款。

1.3 存在的外匯風險

外匯風險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的經濟貿易交往中,以外幣計價的資產、債權債務,因匯率、利率的不斷變動,引發相關貨幣價值上下浮動,致使任一方都有可能在國際貿易中遭受損失的風險。外匯風險大致可分為折算風險、經濟風險和交易風險。折算風險指的是以本國貨幣對以外幣計價的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等財務報表進行折算而產生的外匯風險;經濟風險指的是預料以外的匯率變動,對企業的成本、價格、生產數量產生影響,造成企業的現金流量和收益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減少的潛在損失;交易風險指的是由外幣計價的未來應付款、應收款,在用本幣對其進行結算時,受匯率變動影響使其收益、成本面臨風險。

2 國際貿易融資中存在的風險管理問題

2.1 沒有充分認識到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中存在的風險

近些年,盡管貿易融資業務在改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作用逐漸被高級管理人員了解,但缺乏對其存在的風險的充分認識,在具體風險管理方式的落實上沒有做到位。有的人以為在貿易融資中只要開出單據或信用證就能賺取客觀的手續費,在此期間實際資金不會被動用,是一個既是一本萬利又是無風險的產品;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貿易融資執行的規則是國際慣例,具有剛性的付款承諾,所以對貿易融資業務夸大了其難度和風險,他們對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持有保守態度,使得業務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2.2 缺少復合型人才開拓國際貿易融資業務

在國際結算業務中對專業性的要求比較高,這就要求業務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但當前在我國商業銀行中符合開拓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稀缺的人才資源大多都集中在商業銀行的管理層,并且他們大部分知識結構單一。在各家商業銀行中都在獨立經營國際業務品種,所以從內部機構設置來看,貿易融資業務和國際結算都是由國際業務部來負責。這就導致了有關從業人員雖然熟悉國際結算,但對信貸管理和財務核算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嚴重缺乏,難以從客戶的經營狀況和財務資料中準確分析和判斷出其資信情況,不能充分把握國際貿易融資整個過程中的各環節,使得國際業務的市場效果和產品功能降低,也缺乏對其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

2.3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缺乏足夠的前期調查

在以往的信貸評估模式中,我國商業銀行過于看重企業本身的財務能力,對企業的上下游實際情況和貿易背景缺少必要的前期調查,即便調查了也只是走馬觀花。當前不少客戶經理對企業的實地調查研究相對較少,即使去了企業進行調查大多都是一種流程或形式,缺少對企業實質的了解。他們對企業提供的資料比較看重,如資料是否齊全和符合要求、資料上體現的數據或指標是否滿足銀行的要求等,缺乏對企業實際生產經營管理的深入調查研究,特別對上下游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實際狀況的了解更是寥寥無幾,更有甚者對進出口貨物的市場前景、用途等了解甚少,信息這般不對稱,必將極大的提高銀行的融資風險。

3 解決國際貿易融資中風險管理問題的對策

3.1 充分認識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具有的風險

在當前的國際經濟貿易環境中,防范規避風險應該成為商業銀行的首要任務,在金融危機中關注主要客戶受到的影響程度,關注客戶在市場中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應該加強銀行系統內部及時有效的溝通聯系,聯合排查風險問題,共同挖掘業務新契機。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風險管理要求,國際業務部應保持與風險管理部的密切溝通聯系,此外還要與其他相關部門加強聯系,要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產生的不良影響并提出應對措施、政策,在保持風險控制為中心的基礎上,有效處理好防范風險與發展業務之間的關系。根據《巴塞爾協定》相關原則規定,在開展業務時,商業銀行必須能夠識別、評估出相應的風險,并通過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將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經營風險等風險降低到可控范圍或最低水平。商業銀行評估貿易融資風險指的是運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預測和判斷出可能存在的貿易融資風險的后果和影響,這樣做的關鍵就是能夠及時、準確、全面的了解融資風險及其風險控制情況,以便對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給予及時解決。

3.2 提高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相關人員的素質

國際貿易融資是操作復雜、技術性強及知識面廣的業務,它對相關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業務素質要求。這項業務在我國開展的時間較短,當前急需既精通信貸業務、國際慣例,又掌握操作技術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從商業銀行之間競爭國際結算業務的市場份額看,其本質就是銀行相關人員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的競爭。所以要想使貿易融資相關人員的素質得到提高,當務之急就是要強化風險防范的能力和意識,應投入大量精力培養出一支熟練掌握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及相關法律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一要引進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可以利用培訓機構的特點優勢,與相關培訓機構開展合作,選擇一些重要的課題邀請培訓機構的專家作專場講座,條件允許的商業銀行可以選派優秀員工到國外大型銀行學習。二要在實際工作中注重對案例的總結分析,充分積累經驗,并且還要特別加強學習保險運輸業務和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對國際貿易市場的具體動態要隨時關注,了解商品的市場行情變化,提高識別和判斷潛在風險的能力,培養自身對市場的洞察力、敏銳力,以便使自身業務水平得到不斷提高。三要做好崗位培訓,使員工的道德品質和服務質量得到提高。四要強化員工風險意識,提高他們識偽和防偽的能力,切實防范、規避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

3.3 在國際貿易融資中加強前期調查

首先,對于控制貿易融資的風險來說,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加強前期調查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對交易活動中的交易價格、上下游具體情況及貿易的真實性著手調查,有利于銀行全面詳細的掌握企業貿易融資的真實背景,從而有效掌控風險。此外對貿易背景要加強審核,對客戶越是全面系統的掌握其生產經營情況,信息不對稱在銀企間存在的程度就越小,就越有助于商業銀行降低風險。客戶經理需要時常回訪客戶,對客戶的主營業務情況要隨時掌握,充分了解市場行情,熟悉國際市場貿易動向。其次,國際貿易融資與一般貸款的最大區別就是其自身的有償性,從單個企業角度看,為其提供貿易融資的銀行面對的往往只是整個貿易流的其中一端,而要想掌握貿易活動的全過程僅從整個貿易流的其中一端出發是不夠的,那樣只能將單個企業的經營狀況視為考察的依據。當今,伴隨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快國際化,使得商業銀行有條件、有能力通過與境內外相關機構開展合作,對進出口雙方同時監控,掌握整個貿易中的資金流、物流等,進而現實防范風險,最終達到整體收益得到提高的目標。

4 結論

綜上所述,伴隨我國國際貿易規模逐漸擴大和銀行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進出口企業就更加迫切對貿易融資的需求,但是在貿易融資業務的實際發展中不管是在法律的完善上,還是業務數量上和方式上都難以滿足國際貿易的發展需要。現實的需要迫使我國商業銀行必須正視國際貿易融資中存在的風險,這就需要商業銀行充分認識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具有的風險、提高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相關人員的素質、在國際貿易融資中加強前期調查,這樣才能在合理有效防范、規避貿易融資風險的基礎上大力推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耀明.《商業銀行創新與發展》[M].人民出版社,2003

篇3

關鍵詞:中國;東亞經濟體;制造業;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中圖分類號:F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4-0006-03

1 引言

產業內貿易是國際經濟學界關注的前沿問題之一。產業內貿易是指各國間同類商品的進出動。產業內貿易根據其成因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類是質量相似但特征、屬性不同的同類商品間的貿易,被稱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簡稱HIIT);另一類是質量不同的同類商品間的貿易,被稱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簡稱VIIT)。Krugman(1979)與Lancaster(1980)在解釋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方面作了開創性的貢獻。雖然他們的模型中各自對需求的假設不同,但是他們的模型都表明了規模經濟與產品差異是產業內貿易發生的重要原因。

隨著東亞經濟的發展和區域經濟聯系的加深,東亞產業內貿易正日益受到關注。而由于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和逐步融入東亞經濟中,中國與其他東亞經濟體的產業內貿易尤其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在產業內貿易類型方面,中國與其他東亞經濟體究竟是怎樣的格局?對這一問題的準確把握,將有助于我們分析判斷中國在東亞生產分工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從而為中國制定與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當前制造業產品已成為中國與東亞經濟體貿易的主體,且與產業內貿易存在密切聯系,本文因此擬對中國與東亞經濟體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類型作更深入細致的研究。根據與中國經貿關系的密切程度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本文的東亞經濟體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國家和地區、臺灣、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共9個。

2 測度方法與數據說明

對于產業內貿易類型的判斷,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Fontagné 和 Freudenberg(1997)和Azhar與Elliott (2004)分別提出不同的測算方法,而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是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提出的GHM法,即1-α≤UVXlikUVMlik≤1+α,其中UVX表示出口商品單價,UVM表示進口商品單價。l表示某產業,i表示某商品,k表示貿易伙伴國。α是離散因子(Dispersion percentile),是用百分率表示的“門檻”,一般將α取值為15%或25%。如果1-α≤UVXlikUVKlik≤1+α,則該商品屬于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記為HIIT;如果1+α

這里對制造業的劃分標準以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3次修訂標準(SITC Rev.3)為基準,根據該標準,SITC 5、6、7、8大類產品為制造業產品。具體而言,SITC5大類產品為化學成品及有關商品;SITC6大類產品為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如皮革及其制品、橡膠制品、金屬制品等;SITC7大類產品為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8大類產品為雜項制品,如衛生、水運、鐘表等。其中第5大類和7大類多為資本或技術密集型商品,第6和8大類多為勞動密集型商品。為對產業內貿易類型作更精確的分析,本文使用SITC四分位數據進行計算。20世紀90年代以來是中國與東亞經濟體經貿合作最為密切時期,本文因此選擇1992~2003年貿易數據進行考察,數據均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

3 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產業內貿易類型的總體分布

表1顯示了按1992~2003年均值計算的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產業內貿易不同類型所占比重。從總體上看,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是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體的,1992~2003年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比重基本在80%以上,而中國與東亞經濟體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重基本在10%~20%之間。這說明要素稟賦差異在決定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還可以發現,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中國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質量產品為主。1992~2003年間,中國與東亞區域內發達經濟體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新加坡的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占整體產業內貿易比重分別為64.39%、58.77%、50.48%、51.78和65.16%。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與東盟新興經濟體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的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也分別達到53.64%、57.47%、64.94%和52.25%。這說明日本亞洲四小東盟新興經濟體中國這種質量階梯形差異在制造業產業內貿易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在與東亞經濟體產業內貿易中,中國對新加坡、菲律賓和日本出口的低質量商品比重是最高的。此外,還可發現,中國與東亞經濟體產業內貿易中,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比重要高于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重。1992~2003年間,中國出口到東亞的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產品比重基本在20%~30%之間,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重僅在10%~20%之間。因此,從總體上看,中國與東亞經濟體產業內貿易呈現出以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體,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次之,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重最低的格局。

表2分別計算了1992~1997年和1998~2003年兩個時期中國與東亞經濟體產業內貿易類型所占比重的均值。可以看到,1998年以后,中國與9個東亞經濟體的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都呈上升態勢,而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卻呈下降態勢。

資料來源:根據COMTRADE數據庫4分位數據計算整理。

4 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產業內貿易類型的跨行業分布

表3計算了1992~2003年間中國與東亞9個經濟體SITC 5、6、7、8大類商品產業內貿易類型的分布情況。

行業比較可以發現,中國與東亞經濟體細分行業的產業內貿易類型分布與總體分布是基本一致的,即SITC5、6、7、8大類商品都呈現出以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體,高質量產業內貿易次之,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重最低的格局。另外,在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SITC7 大類產品在中國與東亞經濟體比重是最高的,1992~2003年間中國與9個東亞經濟體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比重均值至少在65%以上,而中國與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比重都超過了70%,其中,中國與日本的比重最高,為77.42%。一般認為SITC7大類產品屬于高科技產品類別。這說明,盡管近年來,中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比重上升,但中國始終處于低質量、低附加值生產階段。而且可以發現,即使是在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SITC6和SITC8大類產品中,中國對9個東亞經濟體也是以出口低質量產品為主。相比較而言,在中國與9個東亞經濟體產業內貿易制造業4個大類產品組中,SITC5大類產品的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比重是最低的,基本在50%以下,而中國對東亞個別經濟體甚至以出口高質量產品為主。SITC5大類產品以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這說明中國與東亞經濟體產業內貿易中,在一些資本密集型產品生產上是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

5 基本結論

本文用1992~2003年貿易數據對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基本類型進行了實證檢驗,主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從總體上看,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是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體的,1992~2003年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比重基本在80%以上,而中國與東亞經濟體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重則在10%~20%之間。這說明要素稟賦差異是影響中國與東亞經濟體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

(2)中國與東亞經濟體產業內貿易呈現出以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體,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次之,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國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質量產品為主,而進口的商品則以高質量產品為主。這不僅表現在中國與東亞發達經濟體制造業產業內貿易中,而且表現在與東盟新興經濟體的產業內貿易中。 實證研究還表明,中國與9個東亞經濟體的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比重都呈上升態勢,而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比重卻呈下降態勢。這說明盡管中國制造業在逐漸崛起,但勞動力成本優勢依然是中國制成品占領東亞市場的主要原因,中國制造業競爭力亟待提高。

(3)通過跨行業比較可以發現,在中國與東亞經濟體低質量產業內貿易類型中,SITC7 大類產品(機械與運輸設備)的比重是最高的,一般認為SITC7大類產品屬于高科技產品類別,這說明盡管近年來,中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比重上升,但中國始終處于低質量、低附加值生產階段。即使是在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SITC6和SITC8大類產品中,中國對9個東亞經濟體也是以出口低質量產品為主。相比較而言,在中國與9個東亞經濟體產業內貿易制造業4個大類產品組中,SITC5大類產品(化學產品)的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比重是最低的,而中國對東亞個別經濟體甚至以出口高質量產品為主。SITC5大類產品以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這說明中國與東亞經濟體產業內貿易中,在一些資本密集型產品生產上是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

參考文獻

[1]王云飛.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產業內貿易的相關性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10).

[2]Ando, M. (2005), “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 ,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R], 79th Annual Conference, Vancouver, Canada on June 30,2004.

[3]Azhar, A.K.M and Elliott, R,J.R (2004), “On the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A Geometric Exposition”. Contributed Session: European Trade Study Group 6th Annual Conference[R], ETSG 2004, 9-11 September.

篇4

[關鍵詞]黑龍江省民辦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中小型外貿企業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10-0137-02

作者簡介:楊芳,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東方學院講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周靜,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徐生華,男,黑龍江雙城人,講師,研究方向:學生就業;李建軍,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一、中小型外貿企業所需人才的特點

黑龍江省地處內陸,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外貿發展相對沿海省份比較落后,省內外貿企業數量較少且規模較小。黑龍江省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實習、就業的市場供大于求,因此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去外省中小型外貿企業就業。因此,本課題對中小型外貿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了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和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了多家中小型外貿企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特點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

(一)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

通過調查發現,中小型外貿企業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進一步提高,其不僅熟悉國際貿易實務、了解貿易法律和國際貿易慣例,還要精通一門外語(即具有熟練的聽說能力)及計算機(掌握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辦公軟件),即一專多能的外貿人才是中小型外貿企業特別急需的。此外,企業還特別注重外貿人才的實踐能力。

(二)注重外貿人才溝通和開發客戶的能力

通過調查發現,中小型外貿企業對外貿人才除注重專業能力外,更注重其具有較強的溝通和開發客戶的能力。外貿從業人員的工資薪酬直接與客戶的數量、訂單的金額掛鉤,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外貿從業人員的能動性。

二、黑龍江省民辦高校外貿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

(一)完善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可簡要概括為基本知識夠用,實踐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較高,具備就業競爭力。

1.基本知識夠用

企業在招聘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時,對其專業能力要求較高。經過對黑龍江省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發現,企業比較注重的是掌握國際貿易實務知識(如運輸與保險、商檢、索賠、仲裁、外貿函電、國際結算、海關實務等)、熟悉國際貿易法律及慣例。所以,具備扎實的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和具有相應的職業技能是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基本要求。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夯實專業基礎,不斷更新和拓展知識領域,緊跟時代與科技發展的前沿,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從而在未來的外貿工作中發揮優勢,揚長避短。

2.實踐能力較強

外貿企業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較高,通常希望應聘人員具有相關工作經驗、熟悉外貿業務流程、熟練填寫外貿單據、實際操作能力強,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尤其是中小型外貿企業,由于條件和資金所限,不愿意再花費時間和資金培訓業務員。因此學校教育必須著重加強學生專業素質的訓練;學生也必須熟知將要從事的行業的背景和特點,努力掌握相關技能,使自己能夠學有所長。

3.綜合素質較高,具備就業競爭力

經過調查發現,黑龍江省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外貿企業特別注重員工尋找客戶的能力和與客戶溝通的能力,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這就要求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具有良好的外語聽說能力,而且還必須了解某一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和相關法律,尊重其,具有跨文化溝通的能力,以此增加就業競爭力。

三、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外貿所需人才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系統的理論功底,同時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加強國際貿易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可采取如下措施:

1.聘請外貿行業的業務骨干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主要講授外貿實訓課程,同時培訓校內現有師資,提高其業務水平。

2.選派教師到外貿企業實習,參加企業的實際工作;同時選派教師到知名大學的外貿專業進修,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經驗,參與同行的業務交流會和教學研討會,提升自有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和溝通能力是當前國際貿易專業培養目標的重點。

1.重視校內實踐教學

校內建立外貿綜合實訓室,通過仿真實訓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訓教室內設置進出口公司、銀行、海關、貨代公司、保險公司等模仿實體企業和機構,讓學生親身操作,使學生熟悉外貿業務的每一個環節。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加深學生對外貿業務流程的了解,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已學到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就業競爭力。

2.與省內外外貿企業建立校企合作機制

由于黑龍江省外貿企業數量不多,使得學生在省內實習和就業的機會較少。針對此種情況,學校可以把學生實習的單位延伸到外省中小型外貿企業,與省外外貿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努力達到雙贏。這樣不僅使學生提前上崗,接觸真正的工作崗位,熟悉工作環境和流程,同時學生在實習外貿企業得到了培養和鍛煉,為學校培養合格的外貿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3.增加“商務談判”和“商務禮儀與演講”等輔課程的教學內容

通過“商務談判”和“商務禮儀與演講”課程,教會學生在商務溝通方面應掌握的技巧。通過校內實訓和課外兼職等方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為學生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韋霞.我國外貿人才需求狀況與培養問題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12).

[2]王秀霞.高職對外貿易人才培養與中小企業需求研究[J].改革與開放,2009(11).

[3]楊芳,崔磊.國際貿易實務模擬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北方經貿,2010(3).

篇5

【關鍵詞】實習單位;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構方程模型

一、問題的提出

為讓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具備一定的專業實際操作能力,各高校紛紛加大了教學培養體系中就業導向型實習、實踐環節的力度。隨著質量工程的推進,通過實習單位對國際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貿專業)學生滿意度的調查,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了解實習環節的實際效果,對于高校通過把握社會需求來調整培養方案、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滿意度是一個心理學方面的概念,一般情況下,可用其來衡量一個群體對某一事物的主要判斷[1]。結構方程模型是將驗證性因素分析、路徑分析、多元回歸及方差分析等集成一種綜合性的統計方法[2]。國內外研究滿意度主要采用專家法或測量法。專家法由于主觀成分居多易引起爭議,本文采用測量法,即先建立實習單位滿意度的結構方程模型,在模型的基礎上設計和使用調查問卷收集信息,然后通過統計方法推導出滿意度的權重。推導權重的方法包括多元回歸、結構方程、因子分析、相關分析等[3],本研究先使用SPSS軟件進行因子分析,然后使用AMOS軟件進行結構方程分析,對實習單位滿意度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驗證。

二、概念模型和潛在變量的建立

(一)概念模型及其指標體系

借鑒各類文獻對顧客滿意度、教學滿意度、員工滿意度的界定,參考人才招聘網站的國貿專業相關崗位的招聘要求,綜合各高校國貿專業培養方案中的相關要求,本文的實習單位的滿意度模型包括實習單位對實習生在知識、能力和個性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被滿足程度的感受,也是實習單位對學生實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其中,國貿專業對于知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課本專業知識、英語和計算機信息技術3個方面;個性品質主要體現在個性心理品質;能力則體現在印象管理能力、智慧勝任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和實踐執行能力幾個方面。由此,整個模型由專業知識、個性品質和能力所對應的上述10個前因變量、1個“滿意度”結果變量組成(如表1中的研究指標欄目)。

(二)對應問項

本文采用李克特(Likert)7點量表,測量項目以1-7對應――非常不認同、不認同、較不認同、基本認同、較為認同、認同、非常認同等七級態度,用以表明實習單位對學生實習工作表現的相應素質的認同度。實習單位對國貿專業實習生滿意度調查問卷如表1。

問卷中問題的設置基于各類文獻的綜合歸納,例如,智慧勝任能力是學生理解和解釋職業行為的體現,包括目標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謀略策劃能力等[4],一般智慧勝任能力越高,自我效能發揮越充分,因此,問卷采用Q18-22來測量該能力。實習單位對實習生滿意度主要從兩方面衡量[7]:(1)實習生的現實表現與實習單位的預期,二者差異越小,滿意度越高;(2)實習單位對實習生未來求職的推薦意見,推薦意愿越強,滿意度越高;因此,問卷采用Q40-43來進行測量。

三、模型的修正及其實證分析

(一)數據收集和樣本特征

本次實證研究的對象是廣東工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總共發放調查問卷259份,回收問卷217份,回收率為83.78%,剔除無效問卷2份,有效問卷215份,有效回收率99.08%。

問卷主體部分設計有43個問題,相對問題數,215份樣本在數量上為中型樣本。使用SPSS17.0對問卷進行描述性分析,從標準偏差看,各問項偏離平均標度均在1左右,說明量度數據分布較穩定,無極端問項;從“校正的項總計相關性”來看,若刪除當前問項,Cronbach’s Alpha系數上升很少,說明暫無需改進問卷;據項間相關性矩陣和項間協方差矩陣分析數據可見,各問項呈正相關,并與各自所歸屬板塊中項目相關性較大。

從ANOVA方差分析中的FRIEDMAN檢驗中來分析評分者(實習單位)信度,P值小于給定水平0.05,和諧系數KENDALL為0.082接近0,說明實習單位評分的一致性程度較低,不同單位在評級時并不依賴相同的價值評判體系,對人才在知識、品質、能力及其具體測評中各有偏重。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計算問卷所收集數據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68,各變量組的系數也均在0.8以上,說明問卷所收集的數據和設計的變量組合間的信度良好。對樣本進行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與Bartlett球形檢驗,43個測量變量的KMO為0.936>0.9,Blett’s球形檢驗的顯著水平Sig.=0.000

通過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分析、最大方差(Varimax)法進行因子旋轉來抽取公因子,因子截取標準為特征值大于1,因子載荷標準為大于或等于0.5。本問卷的因子旋轉在9次迭代后收斂。共提取8個潛在公因子,其方差貢獻率與旋轉前完全一致,為70.159%,亦即,調查問卷中的43個測量變量最終可歸結由8個潛在因子支配;另據因子載荷評價標準,Q29、35-40所對應公因子的因子載荷都小于0.5,予以刪除,剩余部分為各潛在因子的相應測量變量。對8個公因子相應的測量變量進行Cronbach’s α系數檢驗(如表2),均在0.7以上,說明各個公因子的信度較好。

(三)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結構方程模型(SEM)可通過尋找變量間內在結構關系驗證某種結構關系或模型假設是否合理、模型是否正確,還可指出如何修正模型;結構關系在模型中通過路徑系數和載荷系數來體現。驗證性因子分析就是評估測度模型與理論假設之間的擬合度。

為此,使用AMOS17.2建立因子T1-T7的SEM測度模型(如圖1)。分析M.I.的數據,Q26Q27很大,對照載荷系數,Q26的較小,因此,刪除Q26。以同樣的方法,刪除Q14、Q10、Q8、Q3、Q23、Q22、Q25、Q28、Q21、Q15、Q6、Q27、Q24、Q18,模型修正前后擬合度實驗結果達到了理想的水平。加入滿意度因子后,再按前述步驟進行驗證性分析,采用同樣的修正方法,先后刪除Q41和Q31;修正后擬合度實驗結果也達到了理想水平。

考量表2中的各項潛在因子,可以看到解析能力(T6)可由書本專業知識和計算機信息應用能力(T3)決定的;自我管理能力(T5)則由積極的心態(T4)決定。由此,修正實習單位滿意度模型如圖2,依據上述同樣的方法和步驟對其對應的結構方程測度模型進行修正,最后得到如圖3所示的實習單位滿意度結構方程的最終模型,其各方面指標均達到理想水平(如表3),通過了模型的驗證。

四、結論

本文建立了實習單位對國貿專業滿意度指數模型,運用SEM分析方法對模型進行了修正、檢驗和參數求解,研究結果表明模型具有很高的擬合性。

在外貿企業進行5-6周的專業實習一直我校國貿專業的特色之一。從圖3的路徑系數看,學生的協作能力、外語能力、解析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直接決定外貿實習單位的滿意度,其中協作能力和外語能力的貢獻最大。而協作能力的培養,是我們在專業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常常忽略的一個能力目標。

上述模型及其指數,還可用作實習管理的工具,對高校國貿專業實習模式、運行機制和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設計,有著充分的應用價值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馬金山.當前大學生實習滿意度較低的原因與對策分析[D].河南理工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2008.

[2]周華銀,韓樹榮.第三方物流企業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實證研究[J].人文社會研究.2009,(8):125-127.

[3]黃國安.滿意度研究分析方法探討與應用[J].市場研究.2010(3):31-33.

[4]陶曉霞.大學生一般就業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D].江西師范大學,2007.

[5]Pierre Biscourp,Francis Kramarz.Employment,skill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Firm-level evidence for Fr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68):345-367.

[6]苑春永,馬俊,潘珍燕.印象管理策略在求職面試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09(12):286-286.

[7]劉文超.基于Kano模型的專業實習教學質量滿意度測評[D].湖北工業大學,2009.

篇6

一、產業價值鏈與加工貿易的內在關系

(一)產業價值鏈與加工貿易的內涵

從現代工業的產業價值鏈環節來看,一個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包括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原材料加工、中間產品生產、制成品組裝、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不同環節上有不同的參與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并獲得相應的利益。產業價值鏈上各個環節的活動都直接影響到整個產業的價值活動,具有較強的協同性,且每個環節在技術上具有層次性,對要素的需求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而加工貿易是針對產業價值鏈的中間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而言的。所謂加工貿易,是指東道國從國外進口中間產品,進行加工并最終再出口的一種生產方式。也就是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貿易方式(Fenestrate.2002)。加工貿易因技術含量低,使得該環節具有明顯的增值空間小、競爭激烈等特征。

(二)產業價值鏈與加工貿易關系

產業價值鏈與加工貿易之間有著密切聯系。首先,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作為產業價值鏈中的加工貿易環節因其技術含量低、競爭激烈,使得該環節的分工越來越細,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細化了產業價值鏈;其次,隨著技術進步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發達國家依靠其控制產業鏈的核心技術,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把產業鏈升值空間小、消耗大的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成了必然的趨勢。產業鏈的國際分工,不僅為發達國家進行結構調整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加工貿易的范圍。因此,產業價值鏈促進了國際性的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加工貿易的結構升級。

產業價值鏈不同環節的分工,通常表現為勞動密集型的價值環節布局在發展中國家,這些環節的勞動生產率和附加價值較低,而勞動生產率較高的技術與資本密集環節和信息與管理密集的價值環節則分布在發達國家,從而形成了一條"U"型微笑曲線(李敏,2008),而加工貿易處于"U"型曲線底端。基于此,以產業價值鏈的視角研究我國加工貿易的問題,將有助于提升我國加工貿易在產業價值鏈分中的地位,及時調整戰略向價值鏈更高層次發展,使我國加工貿易在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時更有優勢。

二、產業價值鏈視角下的我國加工貿易現狀

我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是由我國特殊的國情、政策、全球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以及加工貿易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國加工貿易的真正發展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開放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國貿易總額連續6年增長率超過20%,2007年貿易總額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達到2.1738萬億美元,增長23. 5%,繼續穩居世界第3位。而對外貿易50%左右的份額是由加工貿易帶來的,加工貿易從1981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9860.5億美元,增長了393倍,對出口一直具有高達55%左右的貢獻率。

1.加工貿易技術水平低、增值率提升緩慢。由產業價值鏈和加工貿易的關系可知,加工貿易處于產業價值鏈條中最低附加值的生產組裝環節,上游的技術壁壘,下游營銷渠道和技術服務的控制,使得加工貿易始終受制于掌握著核心技術和品牌的發達國家。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工貿易的統計數據顯示,高新技術產品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但仔細分析這些高新技術產品,我國所從事的仍然是處于最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部分。

2.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依據資源優勢理論,我國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已經深入到世界產業價值鏈的加工貿易環節,并占有一定的優勢,也因此得到了很少的附加值。但在加工貿易中外商直接投資占絕大部分,其表現形式為跨國公司,核心技術的嚴格控制也限制了技術溢出效應,加工貿易的微小收益也使得部分企業故步自封,不愿創新,限制了我國高新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對加工貿易的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既缺乏有力的競爭促進,也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勵,阻礙了加工貿易的進一步轉型升級。

3.加工貿易的附加值逐漸縮小。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憑借掌握核心技術和營銷服務網絡,逐漸壓縮加工制造環節的附加值。另外,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弱,而世界產業價值鏈的劃分是建立在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國加工貿易面臨著附加值逐漸縮小的嚴峻挑戰。

三、基于產業價值鏈的加工貿易升級對策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要本著"有促有控,以促為主"的原則。"促"就是為高附加值環節的加工貿易產業活動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金融環境、監管環境;"控"則是加強對低附加值或"兩高一資"加工貿易企業的管理,提高其準入門檻。我國大量低素質勞動力的基本國情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政府的適當引導有利于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進程,但根本上還要依靠市場的力量(趙文成,2008)。

(二)準確把握轉型方向,有節有度順利升級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在保持現有勞動密集型產業活動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在延長加工貿易價值鏈環節的同時,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環節產業活動延伸,而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這是與我國多層次的勞動力素質相適應的。從根本上說,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就是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由產業價值鏈的微笑模型可知,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為高附加值的價值環節,表現為兩頭大、中間小的凹透鏡模式,而隨著全球經濟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加工貿易環節競爭加劇,加工貿易環節的優勢是動態變換的過程,

1.牢固基礎,保持我國加工貿易的絕對優勢地位。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勞動力素質得到普遍提高,但短期內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還不現實。因此,我國仍需要保持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制。我國加工貿易的多年發展,已順利成為全球產業鏈中的中間環節,并保持著絕對優勢(O)。

2.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發展上游產業。我國是從最低端加工組裝環節切人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這就要求加工貿易要不斷地由簡單零部件加工向復雜零部件的設計生產活動延伸。按照國際市場的品質要求與生產管理規范,加大技術引進和創新力度,借助世界經濟格局轉變的機遇,逐漸向世界產業價值鏈中的技術研發設計環節滲透(隆國強,2008),使加工貿易現狀圈X中的部分企業向技術研發設計環節中的C滲透,進而使我國加工貿易逐漸向產業價值鏈中的上游技術研發環節轉型升級。

篇7

1.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北京市國際貿易結構的發展變化

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標。世界城市通常具有發達的服務經濟,產業結構以金融業、企業管理業、商業服務業、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創新產業為主,呈現明顯的高端化特點。建設世界城市為北京市產業結構升級提出了發展方向。而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北京市國際貿易結構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

1.1 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

1998-2008 期間,北京市經濟保持快速發展,gdp年均增長16.2%,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增長3.0%、12.4%和18.7%(見表1)。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1998年為3.3:35.4:61.3,2008年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已經變化為1.1:25.7:73.2,產業結構呈現出“三、二、一”的發展格局,第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這也表明北京將進一步朝著服務性城市的方向發展。

1.2 北京市國際貿易結構的發展變化

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入,首都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在國際貿易的大舞臺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產業結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北京市貿易環境有所改善,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國際貿易市場和外商投資方式呈現多元化,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

1.2.1 北京市貨物貿易結構的發展變化

2001年至今,北京市貨物貿易一直保持著平穩高速的增長速度。2001年北京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5149808.58萬美元,到2010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高達30166129.04萬美元,十年間北京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了6倍。

在貨物出口貿易結構方面,北京市對外貿易出口額持續上升,其中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導,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貿易額所占比重也不斷上升。1999年工業制成品在北京市出口貿易總量中所占比例為92.4%,在2000-2008年期間所占比例平均為92.2%,起伏不大。在工業制成品中,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所占比重最大。1999-2008年期間平均為54.1%,且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對于高新技術產品而言,2001年北京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63382萬美元,201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已到達1936840萬美元,增長了近7倍。而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則逐漸“讓位”,紡織品出口額不到總量的1/10。這與北京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型、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相吻合。[2]

在貨物進口貿易結構方面,相關機械設備及原輔料居首位,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比重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1998年北京的工業制成品進口占總進口的83.5%,這一比重在2000年上升到94.6%,之后在90%上下波動。北京市從1992年就引進高新技術產品,到2010年已經歷時20多年,從1992年的進口額為271004.57萬美元,到2010年的2749257.94萬美元,其增速度也將越來越快,這將為北京市早日步入世界城市奠定基礎。

1.2.2 北京市服務貿易結構的發展變化

北京市服務貿易發展前景廣闊,2007年服務貿易總額超過500億美元,2008年北京以占中國3.5%的gdp支撐了占全國20%的服務貿易額,總額超過600億美元,年均增長37%。[3]初步形成了以運輸、保險、旅游、咨詢、計算機信息服務、建筑安裝勞務服務、通訊、廣告等為重點領域的發展格局。

運輸業一直以來都是北京市服務貿易中比重最大的產業,2010年占北京市服務貿易總額的22.18%,2003年該比重為27.4,與過去相比,運輸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中發展最快的是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雖然當前的規模不是很大,卻是未來服務貿易行業的中間力量。[4]其中,發展最快的是金融業,2003年金融服務在北京市的服務貿易中僅占0.33%,到2010年已突破1%達到1.01%。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除了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比重稍有下降外,歷年都有增長,2004年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占北京市服務貿易總額為3.37%,到2010年該比重已上升到4.98%。[5]

2.新形勢下北京市國際貿易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隨著北京市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貿易結構的調整,企業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與過去相比也發生了變化。本課題組向北京市50家涉外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歸納總結我們得出當前國際貿易行業對人才需求具有以下特點:

2.1 多元化國際貿易人才

當前國際貿易企業的規模、性質、行業類別等方面日趨多元化,它們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的特征。傳統的僅具有“三大技術裝備”(外語能力、信息技術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的國際貿易人才已經滿足不了新形勢下的企業需求,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的等多元化發展的國際貿易人才更加受到外貿企業的青睞。調查結果顯示,83%的企業對多元化的國際貿易人才更加看好,他們認為這樣的人才更能為企業在現行的環境下取得更大的收益。人才多元化的趨勢對當前的大學生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是自身的多元化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挑戰是學生要更加的充實自己,把自己培全面發展的多元化人才。

2.2 專業知識是基礎,實踐經驗是重點

專業知識是國際貿易人才知識結構的基礎。專業知識包含國際貿易經濟理論、國際貿易實務、經濟管理、國際金融、國際商法及國際市場營銷等基礎知識和外語、計算機的運用能力。對于從事國際貿易的人才來說,在與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企業洽談業務時,只有擁有良好專業知識基礎,才能靈活地學以致用,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轉貼于

實踐經驗是國際貿易人才知識結構的重點。實驗經驗作是求職者在以往工作或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也是企業在選拔人才時越來越看重的。在我們所調查的國際貿易企業中,35.29%的企業認為工作經驗非常重要,認為結構知識非常重要的為23.53%,只有5.88%的企業認為學歷水平非常重要。因此,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在做好豐富專業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機會來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對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是至關重要的。

2.3 創造力是優勢

創造力是國際貿易人才的優勢。不斷適應形勢變化,與時俱進,具有高度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專業人才必然有強大的競爭力。調查了解到,大部分企業明確表示,公司員工做好本職工作固然對企業穩定發展相當重要,但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只有擁有創造力的企業才能更好的發展。調查顯示,65%的企業表示,在招聘人才時在校成績并不是主要因素,他們更看好的是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

3.新形勢下北京市國際貿易人才供給分析

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的宏觀背景和企業向高端產業轉型的微觀需求方面都對國際貿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北京市國際貿易人才供給與企業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3.1 國際貿易畢業生就業意向與外貿企業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

企業對國際貿易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而國際貿易畢業生的就業意向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卻日益突顯。首先,從總量上看,外貿企業需求與畢業生供給方面存在缺口。在所調查的畢業生中,有48%選擇直接從事工作,36%繼續讀研,而出國和其他方面的占到了16%。這反映出企業擴大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對學生就業意向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企業需求與畢業生供給總量之間潛在的缺口更大。其次,傳統外貿企業對國際貿易畢業生吸引力有所下降。54%的被調查學生對是否愿意從事國際貿易工作處于搖擺狀態,26%的調查對象明確表示不從事外貿工作,僅有20%明確表示將從事外貿工作。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受到2008年經濟危機以及世界經濟不景氣因素的作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定困難,畢業生就業形勢也受到影響。于是,許多學生傾向于選擇相對較為穩定的工作。其次是從20世紀90年代起,許多高等院校紛紛開設國際貿易專業,擴招的結果是該專業畢業生供給大增,增加了就業壓力,迫使許多學生轉行。最后是畢業生就業意向更加多元化,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服務業的吸引力增加。調查了解到,46%的畢業生愿意從事高新技術行業,重工業貿易行業占到24%左右,服務貿易行業旗鼓相當,達到了22%,輕工業貿易行業僅占8%左右。這種現象表明,在外貿行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服務業的地位日益上升。

3.2 畢業生對自身發展空間和薪資的期待與企業現實存在差距

當論及在擇業過程中看重的因素時,調查對象表達了不同的意愿:39%的畢業生表示最看重的因素是個人的發展空間,其次就是薪資待遇,占到了35%左右,11%看重社會保障服務,地理位置和企業文化各占到4%。雖然影響擇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從總體來看,個人發展空間和薪資待遇是主導因素。一部分畢業生沒有選擇外貿行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外貿企業能供提供的薪資與他們期待的不符。例如,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企業對初入社會的國貿畢業生所能提供的工資大概是2000到3000左右,而國貿專業畢業生的預期初始工資卻在3500左右。其二,這部分學生認為從事外貿行業并不能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期待在其它領域達到更高的發展成就。

3.3 畢業生的工作經驗和創新能力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很多高校比較重視專業理論教。理論教學對學生來說固然重要,但是過分強調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教學,也會影響學生未來職業道路的發展。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條件的限制,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欠缺工作經驗,創新能力也比較缺乏。調查了解到,這些學生普遍認為,工作經驗和創新能力可在畢業之后慢慢培養,目前的主要任務就是打好理論基礎。問卷結果顯示:52%的人認為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19%的人認為培養工作經驗更重要,15%認為大學期間要培養好創新能力,其他占到了14%,其前景不禁讓人擔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和學生對培養實踐能力的認識不足和重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是很多企業出于節約培訓成本的考慮不愿提供實習機會給在校學生,使畢業生難以獲得實踐經驗。

4.新形勢下對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建議

新形勢下北京市外貿人才能力的形成不是單方面因素所能決定的,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4.1 政府應擔當好統籌角色

第一,教育部門對國際貿易專業培養目標需要重新定位,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教育主要培養高級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立足北京市區域經濟發展并充分發揮北京市資源優勢。第二,擔當好協調學校與企業合作的中間角色,激勵企業與學校積極合作,使更多的學生能夠進入企業實習,就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更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成為積極培養高素質貿易人才的主要力量。

4.2 高校應靈活應對

對于學校的理論教學,絕大多數同學反映所學課程相對比較枯燥,缺乏與時俱進,所學與現今社會對國貿人才的需求相對脫節,36%的人反映學校應該改變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實際應用人才的培養。另有36%的調查對象表示,高校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實習機會,讓學生學以致用,這樣才能為將來就業打好基礎。18%的學生認為,在當今就業如此競爭的背景下,學校應該多開辦講座、報告會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指導。10%的人表示,學校要多邀請企業進校門,使企業和學生能夠相互了解。

因此,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學校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培養出的人才符合時代的要求。其次,加強校企合作,創造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基地,讓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再次,收集和就業需求信息要成為高校的重要工作。就業信息的充分、及時有效的幫助學生做出合理的選擇。最后,學校要廣開就業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4.3 企業應改變觀念

企業作為人才的最終歸屬,更應該參與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來。首先,在用人的態度上,要改變傳統的對高校國際貿易本科應屆畢業生的要求。并不只是單單過分關注人才的現有能力,而是在招聘過程中,要注重人才的未來發展潛力。其次,國際貿易行業是一個非常注重經驗的一個行業,為此,企業應該對本科階段的學生開放更多的實習機會。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場所,這是一個企業對學生培養的最后行動。再次,企業在用人的過程中,要注重人才培養,使員工始終處于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工作狀態。最后,企業要履行其社會責任,避免在用人方面的短視行為,與政府和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實習和就業提供幫助。

篇8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金融業發展和貿易行業的發展更是遙遙領先,進一步證明了馬太效應的科學性。從商品的結構來分析,倘若一個國家的金融行業越發達,從而對該國的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貿易的發展越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樣就可以生產出充足的產品;然而對于那些金融行業較落后的國家,對該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貿易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優勢。顯而易見,金融行業的發展可以有效地促進該國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以便完善出口貿易結構。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金融市場的開放,社會經濟得到了顯著發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我國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

美國在2008年由于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嚴重影響,信貸危機由美國擴展到了全球很多國家。當時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華盛頓互惠銀行倒閉、美林銀行被賤賣等等,從而向我們證實了金融危機的危害性。隨后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世界上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加大了世界經濟的衰退。由于美國很多銀行瀕臨倒閉,在經濟一體化的現狀下,國際貿易的結算也不能夠獨善其身。美國經濟地位的變化嚴重影響到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關系。

一般而言,國際貿易風險、國際結算以及國際貿易融資都是國際貿易金融服務的范疇內。通常,國際貿易的金融服務不但能夠促進國際貿易業務的發展,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之間的融資成本,與之相伴隨的風險和損失也大大降低,從而就有效地提高了該國貿易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篇9

關鍵詞 國際服務貿易 競爭力 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F719.3 文獻標識碼:A

服務貿易行業指的是服務行業的對外貿易活動,也就是發生在國際背景中的收支行為的第三產業的相關經營活動,例如國際之間的物流運輸、保險、金融貿易、旅游服務、技術輸入輸出等有償的服務勞動提供與接受行為,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突破了傳統國際商品領域活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在如今的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傳統商品貿易活動相同,國際服務貿易也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國際貿易服務的主流活動。隨著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的貿易服務競爭也在國內外市場中日益激烈起來,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國國際服務貿易依然有待于進一步的發展與改革。

1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新特征

在新時期,我國服務貿易行業在三個方面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就。主要表現在:

(1)國際貿易規模擴張速度快,在七年內迅速突破了三道千億的大關。從1980年開始發展到現在,我國的服務領域出口數額增加了67倍,尤其在1991~2003年,我們只用了短短的十二年就突破了一千億美元的大關;在2003年到2006年,我國只用了三年就迅速突破了兩千億美元;從2006~2008年之間,我國的服務貿易數額更是突破了三千億美元,創造了可觀的貿易總額。

(2)我國貿易進出口增長速度加快,并且成為了國民經濟新興群體中的領軍行業。從2004年開始,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行業自身的發展速度就超過了普通貨物貿易的兩倍,并且超過了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7%,同時超過了全球貿易發展速度的兩倍,在世界市場經濟體系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在全球領域排名加快,在五年內提高了五名。從2000年以來,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排名基本上是每年提高一個名次,在國際服務貿易進出口位置分別在第四名與第三名,而這是在全球國際服務貿易發展過程中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我國在世界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際服務貿易的大國。

2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

(1)我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行業的發展不均衡。當前我國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出口數額占貨物貿易出口數額的百分比只有全世界平均數額的一半左右,在貿易發達國家中的數額比重大約是20%,而我國的比例只有11%多一點。

(2)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發展不均衡。由于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一直處在貿易逆差的狀態,而這些狀態則主要集中在貨物運輸、保險業務、專利使用等方面,這些能夠反映出我國的貨物貿易發展導致的貨物保險、旅游服務等方面都具有強大的需求。

(3)我國服務貿易行業自身結構不夠平衡。許多以多媒體信息服務、貨物保險金融等高附加值服務貿易依然在國際進出口貿易數額中占比重偏小,而貨物運輸、旅游服務等我國傳統服務貿易依然占據著主要的地位。從不利的方面說,戰略性貿易政策帶有明顯的貿易保護色彩,一方面可能會招致不良的后果,即政府干預可能破壞公平競爭,并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而政府補貼的實際效果也并非確定,真正的競爭優勢的獲取并非單純政府干預可以實現的,使用不當,就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另一方面,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嚴重依賴一些假設前提,但政府在現實中對于企業的成本、市場結構和競爭情況缺乏必要了解,某些政策可能對本國福利產生不利影響。另外,一國進行貿易干預,可能招致報復性措施,不僅不能從中獲利,還可能造成較大損失。而從收入再分配的角度看,戰略性貿易政策并不能絕對提升本國社會福利。

3解決的措施

(1)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存在一定的約束前提,不能將其絕對化。一方面,該政策對發展中國家存在一些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實踐也證明,該理論有一定的可行性,對于發展中國家也有著較大的積極意義。發展中國家在實施該政策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國的產業政策而進行,既保證本國的產業政策的實效性,又要盡量減少其產生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并盡力避免實施過程中的尋租行為和貿易保護中的報復行為。

(2)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本質在于實現競爭優勢,促進本國利益最大化。一方面,要跳出比較優勢的誤區,積極從國際市場競爭的整體出發,對自身優勢進行動態、全面的認識,充分把握自身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又要利用積極的產業政策提升產業的競爭優勢,進而培育國家競爭優勢,主動培育和創造競爭優勢。

(3)戰略性貿易政策雖然在促進一國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有積極的意義,但也要以確定本國的戰略性產業為前提。另外,政策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察各國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狀況,選擇相應的政策措施。

參考文獻

篇10

即使我國國際貿易管理存在不少長處,但由于我國的對外貿易法起步晚,注重不足,開展絕對滯后,國際貿易管理體制也不盡善盡美,重要展現在:管理體制不順;相干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各有關職能部門的管理權限不明晰等等。當然這與我國臨時以來進出口數目無限,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弱有關,但是,從如今我國外貿的實踐狀況動身,外貿法的緊要性已然凸現,外貿法應該予以重新定位并提到緊要日程。為了順應我國國際貿易快速開展的需求,盡快樹立起高效、精干、協調無力的國際貿易管理體制刻不容緩。自創南非的國際貿易管理經歷,我們該當在如下方面實行改良:

(一)增強實際探討,精心設計外部變革方案,加強迷信性、適用性。在南非,除了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的執法以外,南非社會各界關于《國際貿易管理法》執法任務的正確認得與贊成,關于構建良好的貿易執法環境也是不成或缺的。近年來,南非簡直全部律師事務所都有專職的貿易管理法律師,有的乃至還有專門的經濟學專業人員從事國際貿易訴訟事務。行業協會做為市場經濟中的重生力氣,其具有代表、協調、自律、效勞等功效,可以協助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標準企業國際貿易行為,保證進出口的順利實行。②而在我國,商務部是主管國際貿易的機構,但由于在運轉中存在不少Issue(問題),商務部仍有變革的必要性。機構變革是一項極端復雜的零碎工程,需求有迷信實際的指點。不只要有政治學實際,并且要有行政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干實際的指點,因而必需仔細研究實際,實際聯絡實踐,精心設計方案。之前的機構變革由于事前未普遍征求基層、中層干部的意見,無視了少許根本Issue(問題),使得方案在某些方面與實踐相差較遠。因而,在設計、論證商務部機構變革方案時,既要搜集少量案例,尤其是少許典型國度的案例,實行剖析,找出基本緣由,從而進一步剖析現存制度的弊端,仔細汲取相干經歷和經驗,一同也要充沛征求專家和干部群眾的意見,應用橫向比擬法和縱向比擬法相聯合的辦法,此外,還要針對理論中顯示的Issue(問題),對相干理論Issue(問題)的處理實行綜合剖析,并適時修正變革方案,加強迷信性,使方案更切合實踐。

(二)進一步明白職能定位,樹立高效的中心管理型國際貿易管理體制。南非注重國際貿易管理任務,設立了威望的貿易機構,堅持貿易管理執法的獨立性。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的成立取代了原有的稅貿署,為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地域公道貿易的展開締造便當的要求。其職能除了持續處置SACU地域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件以外,還將擔任進出口控制和答應證管理、關稅體制變革、產業優惠政策的管理和監視,并有權請求外地進出口商提供其商業活動的信息。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絕對于保守國際貿易管理執法機構,其獨立性失掉極大提升,絕對獨立于政府,權利也愈加普遍,防止了政府對貿易管理執法的過度干涉,既分工又協作.以確保各機構的自在裁量權有所監視。而目前我國國際貿易管理的力氣比擬分散、各部門難以構成行業管理職能,不能有用地集中力氣發揚協諧和管理長處。因而,有必要像南非那樣樹立一個以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為中心的國際貿易管理體制,承當國際貿易開展戰略的制定、日常管理、統計以及進出口促進和貿易救援等詳細管理任務。①對此,我國要將政府職能實在轉變到微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效勞方面下去,特殊要增強政府的公共效勞職能。要按照機構變革的思緒和方案,對現有職能實行剖析,明白哪些職能是能夠取消的,哪些職能是能夠交給企事業單位或行業協會的,哪些職能是需求保存和進一步增強和完善的。此外,機構外部各部門職能也要進一步細化,明白目的和責任,對政府的職能實行精確定位,并實行必要的管理創新,使本國進出口商能及時取得充沛而對稱的信息,從而最大限制地發揚人的潛能、防備品德風險、促進競爭、進步效率。政府應圍繞這些方面實行職能轉變,為經濟與社會調和開展效勞。唯有這樣才干處理我國目前國際貿易管理中存在的Issue(問題),使國際貿易管理愈加無力、愈加高效。

(三)增強部門之間及部門外部的協調。在南非,國際貿易管理執法機構和相干行業監管機構之間職權的協調是很遭到注重的。按照南非《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的相干規則,委員會能夠與本國的任何管理機構或機關就有關國際貿易事務達成協議,以調節和協調他們各自的職能,并能夠在其管轄領域內依法將本身的職權授予本國的其他管理機構或機關,或許承受其他對國際貿易事務擁有管轄權的國度管理機構或機關的委托,施行其本不擁有的貿易管理職權,各相干機關在案件處置進程中互相協商,共同做出確定。這樣的做法較為迷信合理,促進了①倪月菊:《世界重要國度和地域的效勞貿易管理體制比擬》,國際貿易,2007第2期,第40頁。34各機構之間的交流、商量、信息共享、防止矛盾和反復執法;既能使《國際貿易管理法》的施行取得行業監管部門的贊成,也能有用防止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在相干行業范疇由于完善專業知識而招致執法不力。在我國,從機構部門設置看來,有很多部門的職能是穿插的。在推進國際貿易安康穩固開展的進程中,要注重各個部門的協調協作,積極會同海關、農業部、林業部等相干執法部門,片面統籌貿易管理制度,制定涵蓋全部商品貿易流通范疇的規劃,處理政出多門的Issue(問題),既要各自實行本身職責,又要互相溝通,互相協作,整合流通資源,樹立與國際接軌的無機聯合的流通管理體制。部門外部要調節管理貿易的機構設置,加強機構力氣。樹立健全一體化貿易管理機制,積極引導省、市、縣三級樹立商務局。按照中國的根本國情和國際貿易的根本情勢,能夠思索樹立一個商務部牽頭的各部委微觀國際貿易協調管理機制,擔任對國際貿易的微觀政策協調、整合及制定相干政策,協調各貿易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對國際貿易中突發的嚴重Issue(問題)實行商量、提出對策,這樣才干使制定的國際貿易政策、法律法規更切合實踐。與此一同,還該當不停進步機構任務人員的本身實際和業務素質,引進和培育既熟習本國國際貿易規則、又理解相干本國外貿規則的復合型人才,進步任務效率,進一步推進世界領域內國際貿易的安康、顛簸開展。(四)進一步健全法制,盡快完善對外貿易的相干法律、法規。南非《國際貿易管理法》實體內容體系齊備、構造合理,內容涵蓋普遍且細致,可操作性強,為國際貿易管理執法的順利實行提供了良好根底。南非《國際貿易管理法》規則了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的職能及其標準程序以及SACU協議中某些內容在南非的執行,并在該協議的框架內,規則了持續執行的對進出口貨物的控制以及關稅調節等,職能分配明白,程序合理完善。這樣的規則既簡化了執法程序,也使這類行為的執法取得了一致而明白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缺乏可以完好標準國際貿易行業行為原則的相干法律、法規,沒有這樣的法律和法規,就不利于國際貿易的安康開展。因而要進一步完善對外貿易相干法律制度,為締造一致的法律政策環境奠定良好根底。一同應及時清算不契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請求和國際貿易通行規則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取消那些影響對外貿易自在化的過時法規,促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市場法律體系的樹立,從而為市場的安康開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證,堅持本國市場的昌盛與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