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報告范文
時間:2023-12-05 18:06: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交通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8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指導下,能按時按質完成上級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
一、加強組織領導,不斷壓實安全生產工作責任
年初,根據局班子成員分工調整情況,并結合行業部門監管實際,調整了局安全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建立了四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小組,進一步深化安全生產“三個必須”的要求(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把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工作落實到道路運輸安全、項目建設施工安全、水上安全以及農村公路管理安全四個方面,做到交通運輸的安全生產責任到部門、到崗位,真正做到安全責任上肩。
二、突出監管重點,完成低溫冰雪惡劣天氣的安全管控工作
今年來低溫惡劣天氣屢屢發生,局黨組很重視轄區安全交通暢通工作。采取24小時應急值班制度。轄區交通運營客車和客渡都采取早6晚7帶班制度,根據當天天氣狀況隨時采取停班、停渡,每天上午9點和下午3點前向上級部門報送當天的交通管控信息。全體干職工一切行動聽指揮,不分周六周日上路掃雪除雪保暢通,確保了轄區無交通運輸事故發生。
一是針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全面開展宣傳動員,及時采購并發放除雪消凍工業鹽35噸,及時組織4臺專用除雪車輛除冰保暢,區、鄉、村上路交通勸導4560人次,大力加強道路運輸、在建交通項目工地的安全管控,確保道路運輸安全暢通。
二是針對運輸企業和在建交通項目工地的安全生產,開展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確保春節期間的春運安全穩定。農路部門針對臨水臨崖、陡坡急彎等道路安全隱患路段,加強“生命防護工程”建設,2017年10月份便啟動了2018年137公里的安防建設任務招標工作,目前基本完成全年任務;運管部門加大對“兩客一危”營運車輛的上路檢查,同時借助4G動態監控平臺,加大駕駛員違法或危險駕駛行為的監管力度,對運輸企業駕駛員3起事故問題嚴肅處理,對客運車輛安裝4G進行了督辦,投資近10萬元建成了運輸源頭監控平臺。
三是及時組織轄區運輸企業、駕駛員、在建工地施工單位、安全管理人員和監理等相關人員開展春季安全培訓工作,參訓人員達到110人次。
四是組織開展行業應急演練,提升交通系統應急處置能力。半年來,我局積極參加區級組織的2次大型應急演練活動,并自行組織2次道路運輸安全應急演練活動,極大地鍛煉了應急搶險隊伍,有效地檢驗了應急工作機制,切實提升了行業系統的應急處置能力與水平。
三、完成春節前后公路安防應急工作,確保春運安全無事故
春節前后家通運輸局采取24小時值班制度,全體職工分組分片區,對轄區所有農村公路危險路段、事多發路段、鄰水臨崖處采取堆凸包、安防警示樁、拉放警示線等多種應急措施確保春運安全。運管部門上路執法,對春運車輛嚴把關,嚴檢查,確保了春運無事故。
四、細化專項活動,切實落實安全生產工作任務
半年來開展了12個活動,任務重。雖然各類活動報送材料多,報送材料密度大,報送資料周期上,收集資料不是很全面,導致向上報送信息不是很全面,但是都按照上級要求報送到位。我局按照上級統一安排部署,及時制定了《全區交通運輸系統安全生產“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點軍區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生產宣傳教育“七進”活動方案》以及《點軍區交通運輸局“安全生產月”活動方案》等系列專項活動方案,細化活動措施,定期督辦工作進度,確保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生產重點工作落地落實。按照上級要求完成各類安全生產活動任務。
篇2
作為護航世紀工程建設的現場監管“主力軍”,大橋海事處始終堅持“為港珠澳大橋建設提供優質安全服務”的工作要求,緊緊圍繞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進度的新形勢,及時轉變監管思路,轉移監管重點,運用“互聯網+”思維,依托智慧海事動態監管系統,積極從單一“維護施工建設區安全保障”擴展到“維護橋梁區安全保障”。大橋海事處根據大橋建設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實際,實施一條橋軸線、兩條施工水域邊界線、兩條監管水域邊界線和兩條預警邊界線七線;劃定“施工水域、橋梁監管水域、預警水域”三域。針對隧道沉管浮運與安裝、承臺和大型鋼箱梁運輸及吊裝以及航道航路調整轉換等重點工作,將轄區劃分為54個監管單元網格,其中一級紅色風險網格6個,二級黃色風險網格15個,三級白色風險網格33個,為實現監管力量的精準投放和合理分配,力爭以有限的監管力量發揮最大的監管效能,打造服務大橋建設海事監管升級版,為全力做好港珠澳大橋建設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工作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臨近春節,春運工作已經拉開大幕,港珠澳大橋也在有條不紊的施工建設當中,智慧海事動態監管也在無時無處不發揮其“千里眼”、“順風耳”的作用。智慧海事動態監管應用實施工作是廣東局、廣州局今年布置的重點工作,代表了海事監管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是實現海事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大橋海事處圍繞大橋建設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的新形勢,將推進智慧海事動態監管應用實施工作作為推進“五精海事處”建設的重要抓手。大橋海事處根據廣州局關于做好轄區春運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工作方案的要求,同時依托智慧海事動態監管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高度重視,嚴密組織。大橋海事處高度重視水路春運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將保障安全作為水路春運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本轄區實際制定相應的工作方案,統一部署2016年春運期間的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工作;組織成立了以處長為組長的智慧海事監管領導小組,制定推進計劃,明確責任人。海事處領導深入一線,親自帶隊,加強春運工作的督查檢查,確保責任落實到位。籌備并著手開展智慧海事監管勞動大競賽,結合在“海躉1550”的“夜校講堂”加強內部的學習研討和廣州局對大橋海事處執法人員智慧海事動態監管工作督查與考核,有效促進了全處現場海事執法人員對廣東智慧海事監管服務平臺和廣州綜合監管系統的熟悉使用。
二是科學布局,營造嚴管氛圍。推進智慧海事動態監管應用實施工作是營造嚴管氛圍的重要手段。大橋處轄區是珠江口的咽喉要道,是粵港澳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每天船舶流量超過4000艘次,航經船舶種類多,航線縱橫交錯,高速客船航線密集,安全監管的任務十分艱巨。通過動態監管系統,“標繪”虛擬大橋,劃定“警戒區”,大力推進落實船舶進出大橋施工水域報告制度。以“雙線預警”的電子巡航監管模式為船舶安全通行伶仃臨時航道、青洲航道、龍鼓西臨時航道以及高速客船臨時航路提供服務,有效規范了船舶流,做好大橋建設施工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工作。同時通過推進落實監管專室24小時運轉,使用動態監管系統軌跡查詢等模塊功能,加大對超航區、不按規定開啟AIS等違章船舶的查處力度,以全天候監管踐行“全面履職”的要求,著力營造現場嚴管氛圍。
三是優化配置分工,提高監管效能。一方面結合海事處“三定”工作,將大橋處通航管理科、海巡執法大隊、船舶監督科和政務受理科四個部門在“海躉1550”合署辦公,分設2個工作組負責港珠澳大橋建設現場的日常海事監管服務工作,即:以現場巡航執法為主要職能的現場巡查組,以VTS專室值班和智慧海事監管為主要職能的電子巡航組,為智慧海事監管的推進實施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另一方面深化“遠程監控有專臺、近程監管有專室、現場監管有專船、責任落實有專人”的監管模式。
四是提高研判能力,加強協作。春運開始前,大橋海事處集中力量對轄區施工船舶開展安全大檢查。春運期間,加強與大橋管理局、大橋管理辦、漁政及沙角處等兄弟單位的溝通協作,開展聯合執法檢查等多個專項行動,共同打擊各類水上交通違章違法行為,共同營造良好的水上交通安全環境。
五是多渠道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安全的宣傳工作是春運工作的重要環節,采取多種方式方法,全面、及時、客觀報道水上春運工作中難點問題,通過制印派發安全宣傳單頁、企信通、VHF等手段,引導施工人員積極參與到水上旅客安全運輸工作中,自覺抵制乘坐不合格交通船舶,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六是嚴格落實值班制度,增強內部安全意識。嚴格落實領導帶班制度,合理安排人員值班。做好VTS、CCTV、VHF、AIS和船艇的維護保養工作,保障監管、信息化等系統正常運行;及時做好現場人員的調配工作,為春運安全工作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加強“海躉1550”、“海巡09076”、“海巡09097”、“海巡09086”的消防安全管理,定期和不定期開展消防救生演習,切實消除消防安全隱患。
七是強化對高速客船的動態監管。對高速客船臨時航道來往的高速船舶提高提醒頻率,對不按規定航路、超速等違章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對重大安全隱患及時督促船舶經營人,落實安全主體責任,限期整改,并安排專人跟蹤檢查整改落實情況,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
篇3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安監局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授予“全國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成為2016年浙江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近年來,吳興區安監局堅持“圍繞中心大局轉,跟著全區發展走”,堅守安全紅線,深化隱患治理,加強監管監察,促進責任落實,為吳興區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干事創業 隊伍為基
“江表大郡,吳興為首”。吳興區是湖州市中心城區所在地,全區下轄12個鄉鎮街道和1個高新區,總面積871.9 km2,戶籍人口60.2萬。
成立于2004年11月的吳興區安監局,現有人員33名,主要承擔礦山、危化(煙花爆竹)企業安全監管,其他工礦商貿企業的綜合監管,指導、協調、督促全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承擔區安委辦的日常工作等。
吳興區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郭士忠作為這支隊伍的“火車頭”,深刻體會到“工作要靠人來做,安全要靠人來抓”,他堅持把隊伍建設作為最重要的頭等大事來抓。該局經常組織干部職工參加各類培訓和講座,鼓勵全體人員深入一線調研走訪。
2011年以來,吳興區安監局黨組成員幾乎每年都有變動,全局始終把維護團結作為干事創業的第一要求,班子成員嚴格自律,工作中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同志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補臺,真正做到用心謀事、團結共事、合力成事。
面對“基礎薄弱、基層乏力”現狀,吳興區安監局持續加強基層安監站規范化建設。在安監站,辦公電腦、照相機、安全帽、防護眼鏡、防塵口罩等都是安監員的標配。按照鄉鎮不低于8人、街道不低于5人的標準,吳興區配齊一線監管隊伍,并率先探索了安全生產執法權限委托。2016年,該局又將3萬元以下處罰權委托給鄉鎮安監中心,夯實了安全生產監察基礎。
目前,吳興區安監隊伍編制人數114人,其中高新區、各鄉鎮街道安監中心核定編制93人;全區165個行政村、69個社區(居委會)均配備一名安全網格員,實現安全監管全覆蓋。安全生產在鄉鎮、街道有了落腳點,干起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近5年,吳興區在湖州市政府安全生產考核中連續位列第一,吳興區安監局連續5年在湖州市安監系統考核中評為優秀,先后獲得了安全生產月省級先進單位、浙江省“安康杯”競賽先進集體,該區有3人被評為“平安湖州”建設先進個人,2人被評為全國安全生產監察工作先進個人,1人獲評全國“百姓生命保護神”榮譽稱號。
圍繞中心轉 跟著發展走
近年來,吳興區安監局“圍繞中心大局轉,跟著全區發展走”,積極向區委、區政府建言獻策,當好安全生產參謀。2011年以來,先后提請黨委政府出臺了11份關于全區安全生產工作的文件,提請區委常委會每年不少于2次、區政府常務會每年不少于4次,專題研究安全生產工作。且在春節、國慶等重要節慶之際,區4套班子領導都會帶隊深入基層檢查安全生產工作。
安全生產工作不是“單打獨斗”。吳興區安監局更是充分發揮區安委辦統籌、協調職能,抓好全區安全生產工作的組織、協調。該局針對吳興區產業特點和安全生產現狀,率先提請區委、區政府出臺了《吳興區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暫行規定》,推動區委書記及區長與區政府分管平安的副書記、區政府各位副區長、高新區及各鄉鎮(街道)黨政領導、區級部門黨委(組)負責人簽訂“一崗雙責”責任書。
推動鄉鎮(街道)黨委發揮總攬安全生產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高新區、各鄉鎮(街道)建立以書記、鎮長(主任)為主任的安全生產委員會,落實了“一崗雙責、齊抓共管”責任。
把“安全生產,人人有責”從制度上固定下來,抓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實際控制人的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安全生產管理實現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按照“五覆蓋”要求,吳興區安委辦每年不少于2次向區委組織部、區紀委(監察局)通報安全生產情況,為領導干部的政績評價提供重要依據。
為促進吳興區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吳興區安監局從2013年開始,每年制定出臺《年度安全生產(消防)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量化考核細則,對13個鄉鎮街道和區安委會成員單位實行個性化考核,嚴格落實《吳興區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實行年度目標獎勵制。
按照全員定責、監管定位、排查定級、培訓定崗、信息定時、獎懲定格的“六定原則”,堅持開展鄉鎮(街道)安監站工作季度排名考核;出臺《安全生產(消防)責任片區負責人季度考核辦法》,對全區63名一線片區負責人進行考核,促進安全生產責任和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實。
創新開展“智慧安監”平臺建設
2012年以來,吳興區安監局先后承辦省級安全生產工作現場會2次,領辦市級以上試點6項,安全生產創新工作一直走在浙江省前列。
針對中心城區歷史遺留患突出特點,吳興區探索難點安全隱患“拔釘式”的“一季一重點”綜合整治模式,舉全區之力解決短板問題。童裝行業、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出租房屋等“硬骨頭”被成功啃下,吳興區實現了安全生產“三項指標”連續下降,5年來未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為有效解決基層管理中監管力量少、任務重的難題,吳興區安監局在2014年創新開展“智慧安監”平臺建設,為全區61名一線安監干部配備了手持終端機,依托“智慧安監”平臺,推行安全監督管理行為的信息化監管、智能化監測,取得了明顯成效。
近年來,吳興區安監局在“科技興安”工作中成果頗豐。2012年,全區礦山企業實現了“可視化管理”,走在了浙江省前列。2013年,全區危化生產企業和9家儲存場所全部實現可燃氣體濃度實時監測預警。2014年,開發“智慧安全(消防)”移動終端。2015年,開展“智慧用電”系統試點,目前已在童裝、危險化學品、木業和人員密集場所4個行業(領域)落實安裝1 100余套。
篇4
關鍵詞: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體系;信息系統
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航運事業不斷發展,航線和航班都呈現不斷擴張和增多的趨勢,這就給空中交通管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國機場設施不斷完善,但因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不規范而引起飛行事故仍然屢見不鮮,由此可見,空中交通管制的規范和發展任重道遠。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逐漸應用到各個領域,對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至關重要。
1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體系
1.1安全管理政策和策略
空管安全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安全目標和安全標準兩個方面:(1)安全目標:指的是空中交通管理體制各個部門要實現的具體方針和相關條文,航空事業必然伴隨著風險,因此對于空中交通管制而言,并沒有絕對的安全,空管安全目標就是要盡可能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風險[1];(2)安全標準:第一,空中交通管制相關機構的管理者和員工要明確的職責,建立安全管理相關的條例要求。第二,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相關部門要積極組織培訓和實習,提升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最后,要對航班運行的危險性進行系統評估,及時洞察航班運行中的風險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來控制安全風險。安全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安全評估策略、安全審查策略以及安全改進策略:(1)安全評估策略:第一,根據相關信息報告、飛行歷史數據等對航班運行的安全性進行評估。第二,對可能產生的危險后果的嚴重性進行評估。第三,對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評估。(2)風險評價:對風險的嚴重程度和發生的可能性進行評價,確定哪些安全風險是不可接受的,哪些安全風險的發生概率是較高的。(3)降低風險:如果所預測的風險是不可接受的,可能產生嚴重后果的,則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來降低風險,例如增加應急處理、調整員工配置等。
1.2安全管理機構設置
安全管理機構部門的設置是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管理部門、安全主管、安全專家等:(1)安全管理部門設置:主要承擔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各項安全管理工作,例如落實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加強工作人員安全培訓教育等;(2)安全主管:主要職責是領導整個部門的安全管理工作,例如組織指導培訓、監督管理工作、匯報管理成果等;(3)安全專家:指的是具有專業能力的安全管理人員,主要職責是對安全風險的評估和分析,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據以及為員工提供專業化的安全技能培訓等,保證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學性。
1.3安全文化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空中交通管制員的不規范操作和管理是引起航空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從本質上來講,這與管制員的安全意識、安全態度等息息相關,而要想樹立空中交通管制員的安全意識,培養空中交通管制員的安全態度,則應當注重發揮安全文化的重要教育作用,通過安全文化建設來形成一種安全的風氣,將安全意識潛移默化地深入到每一個管制員的心中,只有這樣,管制員才能夠從心底樹立安全意識,積極學習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才能夠從根本上做好安全管理工作[2]。
2空中交通管制信息系統
空中交通管制信息系統以信息技術、IT技術為支撐,實現了空中交通管制的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這對于提升空中交通管制的效率和安全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2.1系統模塊劃分
(1)登錄模塊:登錄模塊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系統的訪問權限,只有具備登錄密碼的人員才可以登錄到系統中;(2)提交報告模塊:報告模塊指的是管制人員對感知到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對安全管理風險進行評價,并將評價報告提交;(3)信息模塊:信息模塊指的是系統通過提交的報告來相關安全管理信息,例如安全公告信息、管理通知文件信息、運行通報信息等;(4)信息查看模塊:信息查看模塊實現了信息的共享管制員、安全專家、安全主管都可以查看、檢索相關信息。
2.2系統框架
2.2.1感知層。
顧名思義,感知層相當于整個空中交通管制信息系統的“感知器官”,感知層以傳感單元為基礎,實現對機場環境、飛行航路環境等的感知和監控,對于安全管理來說,感知層能夠通過監視系統來實現對飛機飛行狀態、飛行環境、起飛環境、落地環境等信息的監測,一旦發現相關數據信息異常,則會自動進行異常數據的分析處理,并得出異常原因以及可能產生的風險,為安全管理決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總的來說,感知層能夠對飛機運行、飛行環境、空管設備等與空中交通管制相關的設備和環境進行監測。
2.2.2網絡層。
網絡層主要指的是空中交通管制系統中的各個網絡,例如空中交通管制的局域網、互聯網、通信網等等,實現空中交通管制信息的有效流通,是整個系統信息流通的基礎。
2.2.3服務平臺層。
服務平臺層能夠對感知層感知到的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應用,從而構建空中交通管制相關的服務平臺,提供相關服務。例如氣象服務平臺、空域管理平臺等,以安全管理為例,感知層能夠獲得天氣狀況相關的數據信息,而服務平臺層能夠接收到這些天氣數據,得出天氣的具體狀況,建立的氣象服務平臺層能夠提供氣象預報等相關服務,能夠根據氣象預報信息得出影響航空安全的相關氣象因素,這對于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2.2.4應用層。
應用層的主要功能是為管制人員的管制決策制定提供依據信息,例如告警服務信息、設備狀態信息、空域管理信息等,這些信息匯集到一起為管制員的安全管理決策制定提供依據,從而實現空中交通管制的系統性和協同性。
2.3關鍵技術
空中交通管制信息系統中涉及到許多科學技術,例如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無線傳感技術等,其中射頻識別技術和無線傳感網絡是最為關鍵:(1)射頻識別技術:射頻識別技術能夠通過視頻信號來實現對目標對象的自動化識別,射頻標簽在磁場中會接受射頻信號,以感應電流獲取的能量為基礎發出相關信息至解讀器,在解碼后傳送至信息系統進行處理,從而完成信息識別,對于空中交通管制信息系統來說,可以在系統的監視設備上貼上射頻標簽,這樣就能夠自動識別監視設備上的監視數據了[3];(2)無線傳感網絡:無線傳感網絡集成了傳感器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嵌入式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技術,其能夠實現信息的采集和處理。以空管安全管理為例,可以在機場航道、雷達站等安裝傳感器,通過傳感器來獲取機場航道信息、飛機運行狀態信息等,在獲取信息之后無線傳感網絡能夠以嵌入式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對這些信息數據進行處理,之后以無線通信技術為基礎傳送到空管部門中,從而為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管理提供依據。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章從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管理政策、安全管理機構、安全管理策略以及安全文化等四個方面研究了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管理體系,從模塊劃分、系統框架、關鍵技術等三個方面研究了空中交通管制信息系統,旨在不斷完善空中交通管制,確保航運安全,促進航運的交通管制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平.ISO體系下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評估系統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2]袁泉.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研究[J].科技風,2011,5:276.
篇5
未來十年,將是實現湖北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黃金增長期,也就是湖北發展機遇最多、發展優勢最強、發展條件最優、發展績效最好的時期。2013年開年之計,本刊約訪權威人士共話湖北未來“黃金十年”。
共鳴樂章
《支點》:未來十年是湖北發展的“黃金十年”,這一共識已深入人心。縱觀湖北發展,哪些方面的成就促成了“黃金十年”這一共鳴樂章呢?
秦尊文(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提出這一命題是“三個基于”。第一個是基于良好的現狀。這就是我們已經為未來十年打了很好的基礎。去年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全面回顧了過去五年湖北省各方面工作取得的輝煌成就:一是戰略支點功能穩步提升;二是區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在全國的排序由12位上升至第10位,跨入全國第一方陣;三是發展動力活力持續提升;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
第二個是基于面臨的多重疊加的重大機遇。一是湖北將成為拓展內需市場的前沿陣地,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國內外經濟格局深刻調整,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由外需拉動為主向內需拉動為主轉變,為我們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承接國際資本和沿海產業轉移提供了十分難得的重大機遇。二是我國進入科學發展時代,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為充分發揮湖北省在區位、交通、科教、產業、生態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實現后發跨越、彎道超越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三是湖北省擁有優越的政策條件,既享有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政策優惠,部分地區還享受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的政策優惠,還有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一系列政策優惠,這些都將為湖北省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四是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有望形成我國新的重要增長極,將為湖北的發展開辟新的領域、拓展更加廣闊的空間;五是湖北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近年來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產業成長,將為經濟持續較快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第三個是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十”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湖北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2007年12月武漢城市圈被批準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試驗田。2009年1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關于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決定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制定并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加大對生態補償的財政投入,探索轉移支付、對口支援、專項補貼、生態移民、異地開發等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方式,逐步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和流域水環境保護領域實行生態補償。這使湖北生態文明建設占據先機,領先全國,打下“黃金十年”的核心競爭力。
范恒山(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未來十年,將是湖北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近年來,國家加速對中部地區實施政策傾斜,各種優惠政策密集出臺,多重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包括湖北在內的中部地區已成為政策機遇疊加的高地。
目前湖北的發展水平,與日本1960年、新加坡1970年、韓國1980年“黃金十年”經濟初始增長時的水平非常類似。恰逢千載難逢的中部崛起、沿海產業轉移、國家拉動內需戰略等驅動,這將為湖北“黃金十年”的發展帶來新驅動力。
就工業發展情況看,未來十年,湖北省將進入工業發展的黃金期。2012年11月,湖北省經信委通報湖北省過去五年工業發展情況稱:目前,湖北省已進入工業發展的中期階段,一旦抓住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湖北省將通過工業倍增計劃快速地由工業大省轉型為工業強省。面對未來“黃金十年”的重要機遇,湖北以加快轉變方式為主線,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黃金作為
《支點》:“黃金十年”不是自然掉落的餡餅,而是必須奮力進取、奮發有為才能爭到的發展機遇期。未來10年,也是中部崛起的“黃金十年”,湖北要率先搶抓機遇,爭取在哪些方面展開“黃金作為”?
向東( 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副司長):如今的湖北,在國家中部崛起戰略中,支點作用十分突出,這得益于湖北經濟區域定位的明確,發展思路的清晰,與中部崛起戰略相輔相成,體現了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精神,這對于加快實現富民強省大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一主兩副”、“兩圈一帶”、“一紅一綠”以及荊州的壯腰工程,荊門中國農谷的建設等等,這些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對湖北的區域發展規劃有了非常明晰的思路,這對于加快實現湖北富民強省的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不管是未來五年還是未來十年,湖北的發展一定會上一個比較大的臺階。
范恒山:從國際、國內形勢看,湖北正面臨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及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等多重疊加的重大機遇。同時,湖北自身既享有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政策優惠,部分地區還享受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的政策優惠,還有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一系列政策優惠,這些都將為全省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但同時,中部地區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總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農業基礎仍然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協調、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公共服務水平偏低、體制機制障礙較多等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
內需再造
《支點》:在擴大內需時代,湖北則以坐擁國內市場而成為擴大內需的前沿、國內市場的中心和樞紐。置于全球范圍來看,中部內需市場比歐美市場還要大,且被企業界看好。
范恒山:中部地區在人文科技資源、內需潛力、產業提升等方面都有優勢。同時,新時期,中部地區還是全國推進新一輪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優先區域,也是極具內需增長潛力的區域,在新時期全國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更為艱巨的挑戰。
數據顯示,中部消費需求增長開啟的是一個4億人的大市場,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歐美大市場,歐美也就是5億至6億人。
張臻:未來十年是湖北發展的黃金十年,這是將湖北發展置于全球、全國發展格局中作出的重要判斷。IBM不僅是全球領先的軟硬件服務供應商,也是政府發展規劃的最佳合作伙伴。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理念,旨在幫助城市管理者建立一個能夠平衡城市各個方面需求、優化配置城市各類資源的高效生態系統,以解決城市管理者面對的許多難題。我們一直關注湖北的發展,并將華中區總部設在武漢,統領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業務。目前,我們已將服務覆蓋到湖北全省,并與當地優秀伙伴合作,為客戶提供最佳服務。
IBM在武漢一直是管理信息化領域中最可信賴的戰略合作伙伴,為各行業客戶提供了世界一流的軟硬件產品、全面的信息化服務、以及企業管理與IT咨詢等業務。未來,IBM將依據武漢市以及湖北其他地市州政府提出的目標方向,緊密配合企業的科技創新需求,結合自身建設“智慧城市”的豐富經驗,助力當地政府產業創新與戰略升級。
向東:2011年湖北城鄉人口比例首次出現逆轉,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1.83%,比全國高0.56個百分點。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將會成為拉動投資、促進消費強勁持久的動力,為湖北的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撐。
按照目標規劃,到2015年,湖北城鎮化率達到56%以上,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意味著1500萬農民進城,逾4個百分點,進城農民工總數大于6000萬。這是一個巨大的內需潛力,這個潛力釋放得好,對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動湖北經濟再上一個臺階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邁向“國家心”
《支點》: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誰命名的,而是要通過武漢人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武漢應怎樣邁向“國家心”?
張臻:湖北的發展態勢讓人振奮,尤其是武漢的巨變。武漢正在大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交通樞紐功能,帶動功能,要素聚集功能,服務、管理和創新中心功能。這與“智慧城市”理念十分契合。事實上,自1996年IBM在武漢成立分公司以來,IBM就與武漢市政府、企業展開了良好的合作,深入政府、高校、醫療、金融、電信、鋼鐵、汽車、媒體、流通、零售等領域。比如,我們為神龍汽車公司的核心信息系統提供專業服務,為神龍汽車的快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2011年7月,武鋼工程技術集團與IBM(中國)有限公司合資組建IBM—WISCO創新中心暨武漢鋼信軟件有限公司,為客戶提供全面的信息化咨詢、解決方案和外包服務,打造世界一流的冶金信息化專業公司,成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經典。
篇6
1、力推“機器換人”。1-10月,“機器換人”項目共計1376項,完成投資341.4億元。一是強服務抓指導。切實發揮__市“機器換人”推廣服務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作用,全市建立15個行業專家指導組,組建了67個“機器換人”專家庫,成立了交大浙江“機器換人”研究院,上門指導已超過500家企業。二是重激勵抓推進。各級財政專項發展資金支持“機器換人”重大項目實施、平臺建設、培訓宣傳、示范企業等,設備投資獎勵在投資額的4-20個點不等,設備投資補助起點從原先的500萬元降到50萬元。三是推項目抓示范。著力推進157項、總投資200億元的“機器換人”重點專項,組織實施總投資8.5億元的140項“機器換人”示范項目。這些示范項目完成后可減少用工12500人,生產效率提高65%。
2、深化“退低進高”。1-11月,共騰退低效用地項目359個,騰退面積10060.1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0.6%。一是全面實施工業績效綜合評價。海寧市已全面實施差別化政策,南湖區、秀洲區、嘉善縣、桐鄉市、__經開等地已經將城鎮土地使用稅與績效評價掛鉤。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施“百項、千企、萬臺”年度計劃(即全年力爭列入國家、省和市年度淘汰計劃任務100項,開展淘汰低效落后產能涉及企業1000家,全市淘汰低效落后產能設備10000臺、套)。至9月底,超額完成了年度淘汰落后產能國家和省年初下達的目標任務,提前一年完成了我市淘汰落后產能“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三是開展行業整治。清理水泥、平板玻璃和電解鋁行業的違規項目,有效化解這3個行業的產能;全力推進化工、印染、造紙、制革四大行業整治。四是構建市場化用能機制。制定了《__市用能量交易指標指導意見》和《工業企業用能權核定指導意見》,利用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結果,對不同類別的企業實施不同的用能指標價格。出臺了《__市用能總量預算化管理暫行辦法》,推動各地完善用能預算管理、確保實現區域用能總量動態平衡和用能量交易機制的推進,確保完成年度節能降耗目標。
3、實施“三名”工程。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實施“三名”工程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13〔58號〕)精神,積極開展__市“三名”工程建設。一是出臺實施意見和管理辦法。制定《關于全面推進“三名”工程的實施意見》和《__市品牌培育工程管理辦法》。二是組織申報省、市試點企業。向省推薦11家培育試點企業,晶科能源、巨石集團、海利控股等3家企業入圍全省首批“三名”工程試點企業;研究制定了《__市“三名”培育試點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組織評價產生了16家全市首批“三名”工程試點企業。三是完善體制機制。建立了市“三名”工程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同時成立市知名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培育和知名企業家培育三個工作小組,建立健全了部門合作、協同推進的“三名”工程建設工作體系。
4、強化招商選資。一是注重招大引強。1-11月,完成實到內資總額258.53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3.41%。其中,工業類項目計劃投資924.49億元,同比增長20.46%。二是主動接軌上海。加快推進嘉善與上海自貿區、平湖與張江高新區、海寧與漕河涇開發區的產業項目合作進度。擬定了《__市工業領域全面接軌上海工作方案(2014年-2016年)》。1-11月,全市引進上海投資項目280項,計劃總投資
398.9億元,分別增長34.62%和74.43%。其中當年引進上海投資項目161項,計劃總投資154.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97%和18.4%。三是突出產業招商。大力開展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推進浙江省電子信息產業(南湖)示范園區建設。1-11月,分別引進電子信息產業項目40項,裝備制造業項目137項,新興產業項目215項,增長11.4%;傳統產業項目235項。
5、推進工業強鎮建設。一是加強園區建設。開展市鎮工業園區“二次創業轉型發展”評價,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創新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評選出__市機械裝備產業園等9家__市特色產業園,引導鎮(街道)培育發展主導產業。二是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工業強鎮培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密切與重點鎮(街道)分管領導定期聯系,加強鎮(街道)與鎮(街道)之間的交流。三是形成良好氛圍。會同組織部挑選11名中青年優秀干部派往工業強鎮任主管工業的副書記,強化工作氛圍;編發《__市工業強鎮培育發展報告(2014)》;對獲得工業強鎮(街道 )建設進步獎的16個鎮(街道 )進行了表彰獎勵;建立工業強鎮季度評價通報機制,公布參與評價的55個鎮(街道)的工業總產值、工業生產性投資和財政總收入三大指標的季度數據,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6、推進信息經濟培育。
篇7
[關鍵詞] 寧夏;智能旅游;信息系統;設計;VB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36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02-0184-04
國務院于2009年12月頒布《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將旅游業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提升了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性地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將旅游業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特色產業來培育,確立了以打造“西部獨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的國際旅游目的地”為目標的宏偉藍圖,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兩沙一陵(沙坡頭、沙湖、西夏陵)、兩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特色景觀)為核心的A級以上景區31家,其中4A級及以上景區11家,在中國西北旅游圈發展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取得了極好的業績和經濟效益,2010年接待國內游客就已經突破1000萬人次,入境游客1.7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67.8億元,相當于全區GDP的4.12%。但寧夏傳統的旅游管理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游客多層次的需求和旅游資源的動態變化趨勢,信息技術在旅游行業里的應用范圍窄、深度淺,成為旅游行業快速穩步發展的“瓶頸”,其中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是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之一,迫切需要借助以空間信息處理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支撐,構建具有內容豐富,功能強大的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空間信息分析系統、空間信息查詢系統及三維影像顯示系統等功能的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統。因此,本文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多媒體制作技術引入到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旅游系統中來,開發具有編輯測量、精確定位、信息查詢、資源動態管理和路徑優化決策模塊的寧夏智能化旅游信息系統,實現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關聯的多媒體地圖和全區旅游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管理,以此整合寧夏全省現有旅游資源,進一步縮小與其他省份之間的信息化水平差距,為實現寧夏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信息管理技術體系保障,同時為游客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全新的服務。
該旅游信息系統旨在實現以下幾個具體目標:一是結合寧夏典型旅游景區及周邊進行旅游資源的實地勘察與調研,構建寧夏智能旅游信息管理系統的理論基礎和模型體系架構;二是旅游資源普查及數據庫關聯構建:在各縣區旅游資源及旅游支撐系統普查的基礎上,經宏觀分析、計算、提煉、研究,完成空間數據庫設計和屬性數據庫設計及關聯關系創建;三是在統計分析寧夏旅游綜合資源與旅游行業屬性數據和景區及周邊空間數據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分析、系統總體設計和數據庫設計,使用現今流行的GIS軟件如MapX、Supermap等,程序設計語言使用主流的開發語言進行混合編程如、JAVA等,以及使用Authorware、Flash等多媒體制作軟件作為動態交互部分的開發平臺,開發出包含景區及周邊旅游資源分析、景區及周邊發展條件分析、游客源市場分析、景區及周邊環境的空間分析和景區及周邊經營管理中的靜態與動態的空間分配和利用率分析等功能,實現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關聯,以及多媒體圖形化顯示目標的寧夏智能化旅游信息系統。
1 國內外研究及技術現狀
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需求更加趨向多樣化,游客對獲取旅游信息的要求更高,旅游資源管理面臨復雜化變化趨勢,對旅游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國外對旅游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1-6],國外旅游信息管理系統主要有三種空間尺度的系統形式:第一種是以國家空間尺度信息系統,通過核心計算機數據庫及其服務器的轉換和連接,使各個終端進入系統數據庫,以此整合、協調和運行全國范圍內的旅游信息,如丹麥的國家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第二種是區域空間尺度的信息系統,該類系統主要面向區域性游客出行、酒店、門票預訂和游線的信息和查詢為目的,其數據庫信息的更新快捷和針對性更加貼近游客,如奧地利羅爾旅游管理信息系統和瑞士阿彭策爾旅游管理信息系統,該方式以用戶電腦終端為基礎,由景區的旅游資源、旅游設施、地理環境等方面的詳細的信息數據庫組成,單體用戶終端通過專用軟件與地區性信息系統實現聯網;第三種是跨區協作旅游信息系統,該類系統主要是為了滿足跨地區和國際之間的旅游信息溝通與共享,采用視頻傳輸系統,通過視頻傳輸技術連接信息系統數據庫和用戶,直接實現圖像之間的傳輸,用戶就可以獲取旅游地景觀圖像,與旅游景區保持聯系,這就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的內容。以此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工作效率、服務質量;同時,提高了智能化管理旅游資源和提高旅游系統效率的途徑,同時也是成為強化國際旅游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
國內相關研究遠遠遲于歐美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開始進行的。通過引進、借鑒、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經驗,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國:第一,理論研究方面,著眼于面向管理者和旅游者的旅游信息系統查詢、資源管理、游前體驗目的[7-9],在GIS軟件組件式和模塊構成的集成、整合和多空間尺度的旅游信息多媒體表達方面[10-13],形成和發表了一系列專著和論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信息科學為載體的學科體系[14];第二,旅游信息系統實踐應用方面,在吸納整合國內外組件式GIS軟件公司MapX、SuperMap的技術性掛件的基礎上,中科院遙感所、湖南地質遙感所、青海省由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與青海師范大學、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與環境災害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陸陸續續建立了面向管理層的由地理信息基礎庫[15-17]、旅游資源庫、服務設施庫、游客統計庫、資料庫組成的旅游資源信息系統[18-25],和面向游客的區域旅游信息系統(Tourist-oriented Regional Tourism Information System,TORTIS ),后期系統在模塊構建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優化提升,增加了數據輸入模塊、查詢檢索模塊、路線選擇模塊、顯示輸出模塊、系統界面模塊等,提高了用戶需求的滿足和可操作性;第三,由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興起,引發了對智慧旅游系統的關注和構建[26-31],在2011年1月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邵琪偉局長在報告中提出了開展“智慧旅游城市”試點建設。北京市、南京市、吉林省、四川省、大連市、蘇州市、黃山市、溫州市、武夷山、鎮江等兩省八市成為首批試點地區。2012年5月國家旅游局又公布了第二批“智慧旅游城市”試點名單,增加了無錫市、常州市、揚州市、南通市、武漢市、成都市、福州市、廈門市、煙臺市、洛陽市等十個城市。九寨溝等景區作為智慧旅游系統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在眾多院士和區域學者的引領下,做了積極有效的嘗試和構建,取得了一定的效率提升和綜合效益。
綜上所述,國內外旅游信息系統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依然存在針對游客實際需求和期望信息采集、處理和分析技術系統研究的缺失和不足,主要表現為比較重視硬件投資而忽視了針對具體區域的軟件信息技術的獨立研發和整合應用,由此限制了旅游資源信息系統的功能和吸引力。迅速膨脹的技術經濟和知識經濟已經將寧夏等邊遠省份遠遠拋在后面,主要在信息系統的空間信息的表達和分析功能非常缺乏,信息系統中的信息相當貧乏等,這對于對接國線旅游市場和滿足日新月異的旅游者需求方面已經存在較大短板,顯然不能適應當今信息時代的旅游業發展要求和智慧旅游的發展潮流。因此,有必要以寧夏典型旅游景區為依托展開理論和實踐研究。
2 系統設計內容及技術構架
2.1 系統設計內容
2.1.1 理論基礎對比研究與技術可行性分析
結合寧夏典型旅游景區及資源的實地調查,寧夏智能化旅游信息管理平臺(以下簡稱旅游平臺)的構建是對傳統的旅游行業的管理與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分析了存在的行業短板,提出了行業解決方案,對旅游平臺所采用的方法、技術進行探索與可行性論證。
2.1.2 基礎旅游資源普查、分類與評價模型構建
對寧夏各縣市典型景區旅游資源及周邊旅游支撐系統調研的基礎上,采用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觀評估模型的綜合評價法和基于時間序列分析方法的三次指數平滑法建立旅游信息系統的評價及預測模型。經宏觀分析、計算、提煉、研究,完成空間數據庫設計和屬性數據庫設計及關聯關系創建,并進行數據的優化分析和統計,實現對景區的評價和預測,將結果以圖形、圖表等直觀可視化形式表現出來。
2.1.3 空間數據庫及屬性數據庫的設計與關聯構建
空間數據主要由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專題地理信息數據組成,各空間數據按其特征以圖層的方式分層存儲。其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劃分為一些最基本的地圖圖層,如省界、市界、區界、道路、水系等,專題地理信息數據則由景區、景點、周邊娛樂、購物、交通等組成。按照數據分類編碼體系規范化分類編碼,采用分層存儲,并且賦予各層地理數據屬性,每個圖層包括整個地圖的一個方面,圖上所有要素均按點、線、面要素分層。
專題地理信息數據庫由旅游資源數據庫和旅游服務設施數據庫組成。主要包括景區、景點、娛樂、購物、賓館、飯店、醫院等的配套服務及設施的分布數據。本系統利用電子地圖工具里的分層技術,將專題地理信息數據庫中涉及到的景區景點及相關信息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分別組織到不同的圖層,每一個屬性圖層里的內容都使用特定的圖符表示并對應不同的數據源,即每一個圖層都是空間地圖與屬性地圖的相互配合的分層數據。
屬性數據庫的數據通過兩種圖形對照法和預先建立屬性表格法輸入寧夏典型景區旅游資源、旅游設施等方面的主要屬性,然后根據標示關鍵詞和圖形之間的鏈接,建立數據庫與關系數據庫的關聯。
2.2 系統構架
通過對寧夏旅游業現狀的分析該平臺以分單元的形式(即:管理系統單元、全景虛擬體驗系統單元、客流統計系統單元和電子導游系統單元等四個單元)(見圖1),將各單元功能有效的組合,通過管理系統單元統一各單元的數據標準和接口,以實現有效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實現建設目標。
第一單元:管理系統單元主要分為內網和外網部分,內網以數據統計分析及各項報表功能為主,外網以信息、景點展示、旅游產品、紀念品等電子商務的功能為主,旨在智能便捷的為游客提服務,在使用GIS技術的同時,引入了景觀評估模型。使得原本抽象的模型變得更加直觀,方便了管理部門決策;同時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出行參考。
第二單元:全景虛擬體驗系統單元主要是景點展示、說明、虛擬體驗為主與管理系統單元的外網部分相結合,利用現今流行的全景拍攝技術與Web技術相結合,對景區的景點實現街景地圖的效果,使用戶如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并能更多的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景區景點。
第三單元:客流統計系統單元主要以客流數據的采集、統計、分析為主,通過客流統計與預警系統,可以做到人流預警,解決人員密集時段的預知,并為場所經營者提供準確的客流信息,及時發現重大的客流安全隱患,幫助場所管理人員在客流高峰時期采取適當的措施,正確引導客流,避免事故的發生。該單元與管理系統單元的內網系統相結合。
第四單元:電子導游系統單元是通過多媒體技術開發適用于手機操作系統和專用數據終端的應用軟件,即能自動通過語音導覽終端機進行講解;同時,同步顯示講解點圖片信息,實現走到哪,對應講解到哪。該單元與管理系統單元的內網相結合。
3 系統設計與開發
3.1 系統設計程序
根據寧夏旅游行業需求分析和實際應用分析,寧夏智能化旅游信息平臺(以下簡稱旅游平臺)通過四個單元的內容組成結構,基于B/S架構以Web GIS技術為支撐,借助Ajax異步交互及GIS空間分析功能等技術,使用JAVA、、C#.net、等開發語言和SQL Server數據庫進行混合編程,分為以下幾個子系統。
3.1.1 景區評估規劃
建立評估模型,通過專家評測,游客評價,對景區的合理規劃提供技術參考和建議意見,保證景區的最佳景觀效果和管理模式,通過旅游區熱度統計,區域吸引力評價,規劃熱門景區線路和主題線路。
3.1.2 旅游門戶網站
以電子地圖、三維模擬和實景體驗等形式,基于手機、PAD、瀏覽器多個終端,為游客提供信息瀏覽、查詢、導航等人性化的服務,并對景區所在地的各項基礎地理信息、旅游資源及周邊設施進行統一管理。
如以吃為主的飯館、酒店、特色農家樂等,以住為主的賓館、旅館等,以行為主的旅游社團等,以及涉外機關、交通、郵電、銀行、醫療等配套服務設施的相關信息、天氣實時信息的查詢等相關旅游服務的管理。
3.1.3 客流統計分析
采用視頻式客流統計,對客流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挖掘,通過采集到的流量數據,用跟蹤層的方式,動態的顯示在地圖上,可做到每天24小時的流量動態顯示,這種基于模型的機器視覺技術,能準確地統計通道口出入人數和提供人群流動方向等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3.1.4 移動智能導覽
基于手機終端APP,在景區內建立布局合理的wifi熱點,游客可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安裝手機導覽系統,為游客提供景區導游和位置服務;同時,可接入景區的人流統計疏導系統,為游客提供導游、查詢和實時客流疏導提醒等服務。
3.2 關鍵技術突破
3.2.1 景區評估和游客評價模型的建立
通過引入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觀評估模型和基于景區地圖應用服務的游客評價系統,實現景區管理部門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應用和保護,更具科學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3.2.2 客流采集分析
采用基于模型的機器視覺技術,將統計的人數和人群流動方向等信息,與電子地圖的跟蹤層方式相結合,實現動態實時的流量數據。
3.2.3 無線定位算法
基于WiFi射頻信號強度的權重值選擇的定位算法。該算法是基于WiFi射頻指紋的空間定位法,移動終端通過獲得WiFi有效范圍內的射頻指紋特征,為每個掃描到的WiFi射頻指紋設定了選擇區間,指紋庫中落在此區間的所有位置點設平均權值,最后選取權重值最大的WiFi射頻信號為待定位點,如有相同權重值的WiFi射頻信號,則比較信號強度距離取最小值,通過這種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WiFi射頻指紋信號隨機抖動對定位的影響,提高了定位的穩定性和精度。定位算法運行于服務端,客戶端為配備WiFi模塊的Android手機。借助該定位系統,解決了當衛星信號受到各種障礙物遮擋或干擾時,無法定位或誤差較大的問題。
3.3 主要模塊與特色功能
3.3.1 主要模塊
地圖操作:平移、拉框放大、拉框縮小、全副顯示、距離量算、面積量算、清除高亮、鷹眼圖、比例尺、指北針等輔助操作工具。
空間查詢:提供中心點查詢、多邊形查詢、拉框查詢等空間查詢操作。
屬性查詢:用戶以感興趣的分類別(歷史景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其他)景點為中心,可進行屬性查詢和簡單空間查詢。
路徑分析:通過一個站點列表,將在地圖上拾取的若干路徑站點包含進來,對他們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增刪、調序之后,進行路徑分析。
景觀評估:相關專家通過登錄景觀評估平臺,根據評估模型進行判斷評分。平臺通過統計分析算法將評分結果自動生成圖表和地圖。管理員可以登錄平臺進行評分模型的權重進行增加、刪除或修改。
地圖自助服務:游客可以在景區地圖上自助標注、發表意見、并查看,管理員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可回復和刪除游客自助的標簽和發表的意見。
游客評價:游客在前臺根據管理員設置的評價說明選項進行評價。管理員后臺登錄編輯評價選項。
流量變化查看:打開流量查看,出現流量圖例頁面,選擇時間,通過點擊控制軸上兩邊的箭頭來絲24小時內的流量變化情況,并且在控制軸的右側會顯示當前絲吹氖奔淶恪
出租計價:選擇起始點和終止點下拉列表框中的選擇項,進行簡單的出租線路總長度和費用的計算。
移動導覽:將手機APP應用安裝在手機終端上,根據景點位置信息找到地圖上的景點,并標記出來,當靠近該景點或點擊景點,便可以轉到景點的介紹界面,可看到景點的圖片、文字說明,同時還有語音講解。在游覽的同時,還可見自己的見聞分享到微信中,并有方便的景區周邊資源的查找功能和語言設置。
3.3.2 特色功能
第一,使用目前流行的JAVA與.NET混合編程的技術,界面設計新穎獨特,集視頻、動畫、交互和街景于一體,操作使用便捷,接口靈活,具有多平臺兼容等優勢。
第二,系統借鑒經典三層架構結合WCF進行開發,代碼結構合理,易于維護。
第三,路徑分析更具人性化,用戶既可點選地圖任意點進行多點路徑分析,又可將地物查詢果加入分析列表進行分析,同時可對列表中的站點進行位置調整、刪除等操作。
第四,基于模型的機器視覺技術,對行人進行精確定位、跟蹤,統計準確率達95% 以上。
第五,無線定位技術的應用,是對GPS 的有力補充。在移動智能導覽系統中,集成了基于權值選擇的無線信號強度獲取目標位置信息的位置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GPS信號由于干擾或漂移引起的定位誤差,提高了游客位置信息的精確度。
4 討論與不足
本文立足解決限制寧夏旅游業進一步穩定快速發展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瓶頸”問題,借助以空間信息處理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支撐,構建具有強大的空間信息管理、空間信息分析、空間信息查詢及三維影像顯示等功能的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統。
通過引入了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觀評估模型和基于地圖服務的互動平臺以及游客評價系統,采用基于模型的機器視覺技術和基于WiFi射頻信號強度的權重值選擇的定位算法。整合管理系統單元、全景虛擬體驗系統單元、客流統計系統單元和電子導游系統單元四個單元于一體,強化游客體驗和管理者智能動態化管理的動態導向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縮小寧夏與其他省區在智能化旅游管理技術上的差距。
但隨著智慧旅游一詞的問世,建設智慧旅游已經在全國范圍內蔚然成風,順應智慧旅游趨勢該系統還有進一步優化和擴展的空間。尤其是大數據技術的引入將推動智慧旅游向更廣更深的領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趨向是面向游客深度體驗和虛擬體驗的關注,在借助智慧旅游最大程度地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和提供定制化服務,通過社交媒體和手機定位技術發展如現場救援、需求挖掘,需求響應等相關的新興旅游服務將是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統的未來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P Sheldon . Touri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Tourism. Cheltenha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2006.
[2]G Inkpen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ravel and Tourism[M].Harlow,UK: Pears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1994.
[3]H Werthner,S Kle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A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M]. New York,NY:Springer, 2005.
[4]D Buhalis.Tourism: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trategic Tourism Management[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2003.
[5]P O’Connor . Electronic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M]. Wallingford,UK: CAB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04.
[6]D Buhalis .Tourism Distribution Channels: Practices,Issues and Transformations[M].London ,UK: Continuum Publishing, 2001.
[7]羅平,黃耀麗,何素方.基于GIS和多媒體集成的旅游信息系統開發與實踐[J].測繪通報,2001(12):25-27.
[8]向華,許曉宏,段剛,等.基于ActiveX技術開發數字化旅游信息系統[J].地理空間信息,2004 ,2 (1):29-31.
[9]李曉黎.張巍.Visual Basic+SQL Server數據庫應用系統開發與實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10]北京超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SuperMap Deskpro用戶手冊[Z].2001.
[11]北京超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理解Supermap GIS[Z].2003.
[12] 北京超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理解Supermap IS .NET[Z].2004.
[13]董宏超,周慶龍,唐勤學.一種分布式GIS體系結構的設計與實現[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04(1):30-32.
[14]李君軼,馬耀峰.基于GIS的區域旅游規劃與管理信息系統設計[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30 (2) :116-121.
[15]曾思育,傅國偉.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及其在環境工程領域中的應用[J].遙感信息,1997 (4) :7-10.
[16]陳薔.基于GIS的福建省旅游信息系統研究[J].經濟地理,2002(1):120-123.
[17]沈忠環.基于GIS技術的城市旅游地理信息系統[J].信息技術,2005 (2):18-19.
[18]陳正江,湯國安,任曉東.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
[19]黃怡然.基于INTERNET的旅游信息系統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0(1):114-117.
[20]劉琴,沙潤.旅游規劃信息系統的研建[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18 (3): 30-33.
[21]胡云.我國旅游業的信息化建設與發展[J].城市問題,2004(2):51-52.
[22]劉頌,許世遠.GIS在旅游管理和開發中的應用[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0,26(2):91-93.
[23]鄭祖金.基于MapX開發灌區管理信息系統[D].武漢:武漢大學,2005.
[24]張劍平,任福繼,葉榮華,等.地理信息系統與MapInfo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25]劉丹,鄭坤.組件技術在GIS系統中的研究與應用[J].地球科學,2002(3):263-266.
[26]宋揚,李見為.基于組件式地理信息系統的二次開發[J].重慶大學學報,2000(6):121-123.
[27]唐俊雅,伍世代.旅游管理信息化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8 (3) :12-15.
[28]丁伯陽,陶海冰.基于VB+MapInfo下GIS軟件的開發[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1):178-181.
[29]齊超,何新華,蔡紅柳,等.利用MapX控件構建地圖應用[J].電腦與信息技術,2005 (5) : 21-24.
篇8
市在全市深入開展了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從開始。并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通過開展這一活動,進一步領悟到作風問題,關乎黨的形象,關乎人心向背,關乎黨的事業成敗。
優良的黨風是凝聚黨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作風建設對于黨的凝聚力、戰斗力的重大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直接影響到黨的執政能力。黨員干部的作風連著黨風,作風建設是黨的凝聚力、戰斗力的直接來源。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深刻指出。黨風不正,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黨的執政地位就會動搖,執政意圖就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二是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領導干部如果不能心系群眾、服務人民,不能下大氣力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做好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不能得到維護和實現。三是直接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威信。黨的形象體現在每個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身上。作風方面出問題,不僅會敗壞黨的形象,敗壞社會風氣,更會影響到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追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風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依據我國基本國情。推行理性、文明、人文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的必然選擇。但同時也要看到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實現從社會生產到社會生活、從價值觀念到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革,這就必然受到來自傳統發展思想的阻礙與制約,因此需要拿出極大的政治勇氣與智慧去迎接挑戰。同時,科學發展是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只能依靠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大膽地去試、去闖,要拿出“摸著石頭過河”實踐與獻身精神去積極投身實踐,才能有所作為—這要有過硬的作風。
提升“軟實力”改善“軟環境”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加強作風建設。隨著地區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宏觀政策日益趨同,地區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以領導干部素質、政府職能和政府效能為主要內容的軟實力”競爭上。這種大背景下,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和重視。就來說,隨著京津冀交通網的建設,生產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整合,區位優勢、環境優勢正在逐漸弱化;隨著環渤海地區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基礎薄弱的不足日益顯現出來;全球性金融危機,也給帶來了很大沖擊,延緩了招商引資的步伐。要危中求機,走出困境,就必須大力推進干部作風建設,以作風優勢為實現“兩個率先”奮斗目標提供堅實強保障。
需要我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做出堅持不懈的努力。教育引導是基礎。轉變作風首先是轉變思想作風,為此我要采取多種形式教育引導各級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執政觀念和價值取向。一是自覺糾正違背科學發展觀的觀念和做法。二是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三是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加強干部作風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項常抓常新的工作。
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嚴格監督。為此,群眾參與是保障。轉變干部作風。市引導各級干部大力弘揚“從群眾中來,群眾中去”優良傳統,主動搭起干部與群眾溝通的橋梁。征集、解企業、群眾所盼所想的基礎上,從企業群眾最急迫的問題入手,逐一加以解決。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載體,積極打造群眾參與新平臺,保障了群眾參與的廣泛性和有效性。
最終還要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通過科學管理和嚴格約束,強化管理是關鍵。干部作風能否轉變。使好的作風得以保持和弘揚,不好的作風得到制約和懲罰。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中,積極探索有利于轉變干部作風、提高行政效能的機制制度和保障措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行政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加強干部日常行為管理以及健全完善各級領導班子議事規則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關鍵要看是否解決了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能否取得實效。否為市場主體的發展解決了實際困難,否真正解決了影響本地本單位實現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通過開展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市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篇9
關鍵詞:警務活動民警傷亡原因分析防治對策
近幾年來,在對敵斗爭,打擊犯罪,維護治安,處置突發事件和搶險救災等工作中,公安民警“時時有流血,天天有犧牲”,因公傷亡的人數呈逐年增多的趨勢。2003年4月11日,福建省公安廳下發了《轉發公安部<關于今年以來一些地方相繼發生公安民警在執法執勤時遭到犯罪嫌疑人襲擊造成傷亡的情況通報>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新形勢下,公安民警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筆者就此擬對民警因公傷亡的原因及預防對策提出探討。
一、民警因公傷亡的原因分析:
造成民警因公傷亡數字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層次的、復雜的,具有客觀方面的,也有自身方面。
(一)客觀方面:
一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轉型,利益群體多元化,貧富差距拉大,社會治安形勢愈趨復雜,刑事犯罪的暴力化傾向日趨突出,涉槍、涉爆、綁架劫持人質等嚴重暴力犯罪、帶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犯罪日益突出。而且犯罪分子多成幫結伙,攜帶槍支、匕首等兇器,暴力拒捕、襲擊甚至報復公安民警的情況也十分突出。越來越多的犯罪分子持槍、持械、持爆作案,不僅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也使執勤民警遭到暴力襲擊傷亡的情況不斷發生,給一線民警執勤活動和人身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一些犯罪分子窮兇極惡或抗拒民警執行公務或以搶劫槍支、以報復公安機關為目的,暴力襲警。據公安部指揮中心對2000年1月1日至5月20日接報暴力襲警的52起案件的統計分析,民警在執行公務過程中遭暴力抗拒案件32起,占總數的62%;罪犯以搶劫為目的的襲警案件9起,占總數的17%;罪犯以報復公安機關或民警為目的的襲警案件7起,占總數的13%;民警在追捕暴力時遭襲擊的案件4起,占總數的8%。
二是一些地方的公安機關經費困難,裝備和訓練經費沒有落實。目前相當多的派出所、巡警隊、刑警隊等基層實戰單位,裝備嚴重不足,有的基層科所隊執勤民警達不到每人一根警棍,防彈背心、防刺服等裝備基本沒有。民警缺乏必要的警械、武器和防護裝備。2003年1月份,僅遼寧省就發生民警未攜帶武器、器械遭暴力襲警的事件97次。交通工具落后,車況不好,“帶病”車、拼裝車、報廢車仍在使用。因交通事故傷亡的民警比例大,1999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533人,僅在執行公務中因交通事故犧牲的就有236人,占犧牲民警總數的44.3%。
三是現有警力配置不盡合理,城市警力仍按常住人口配備。警力不足導致民警長時期超負荷工作,致使民警得不到及時的休息和調整,長年勞累,積勞成疾,也是導致民警傷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1999年至2002年,全國公安機關每年因病殉職的民警都超過了犧牲民警總數的三分之一。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與警察的平均比率是萬分之三十五,而我國是萬分之五。一線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1至15小時。每年一個民警工作量超過3016個時,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說一個一線民警一年干其他公務員兩年半的工作量。大多數民警長期處于疲勞狀態,導致機體功能紊亂、營養結構失衡等。
(二)自身方面:
一是部分領導和基層民警敵情觀念不強,警惕性不高,缺乏必要的自我防范和保護意識,在戰術上輕敵,缺少最起碼的安全知識。在一些情況下,民警已經明顯意識到被盤查、檢查的對象有犯罪嫌疑,甚至已經獲取犯罪證據,但沒有按規定認真進行搜身、檢查,并采取必要的約束或強制措施,對其控制不嚴或對其同伙未加防范。從而受到攜帶槍支、刀具的犯罪分子的傷害。
二是對基層民警缺乏戰術能力的培訓。有的從警多年沒有開過一槍,不會擒拿格斗的技能,不了解在圍堵、盤查中有關自我保護和技能。有的雖有培訓,但培訓教育與實戰結合得不夠,缺乏實戰演練。一些民警執法、執勤戰術動作不規范,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時,方法簡單,方式單一,實戰中造成許多不應有的傷亡。轉三是在處置嚴重暴力案件或突發事件時,決策、組織、指揮失誤。處突預案形同虛設,方案考慮不周,或信息不靈,對敵情不明,倉促應戰,以無備之已,對付有備之彼;或是協調不力,相互間配合不好,策應不及時,造成民警不必要的傷亡。
四是在實踐中,對警察職能認識上此重彼輕,過多地強調了警察是刺向敵人的利劍的“制敵”功能,忽略了“盾牌”自身的安全,沒有進行正確的“勇敢觀”的教育。對發生了民警與歹徒搏斗傷亡的事件后,整理其正面典型事跡多,總結反思問題少,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許多民警臨戰時沒有攜帶警械、武器,也不懂得及時找個合適的器具作為武器,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魯莽行事,赤手空拳地對付窮兇極惡的持有刀槍的歹徒,在“制敵”過程中敵我之間力量或器械懸殊太大,民警往往處于劣勢,致使民警前赴后繼,盲目冒險,無謂犧牲。柌
二、民警因公傷亡的預防對策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加強民警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減少民警傷亡是最高的從優待警。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民警傷亡不斷上升的問題,從根本上保障從優待警,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從關心愛護民警,提高公安機關戰斗力和公安隊伍的長遠建設出發,把防止和減少民警因公傷亡當作一件大事來抓。要克服麻痹思想,對本地發生民警因公傷亡的事件原因進行分析。認真吸取外地區發生民警因公傷亡事件的教訓,舉一反三。借鑒國外警訓可資借鑒的他山之石,在教育、訓練、裝備、憮恤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民警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民警因公傷亡的發生。要建立和落實警務行動的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對民警因公傷亡情況實行責任倒查制。對由于領導和管理上的原因,導致民警在執行任務時傷亡的,要嚴格按照《公安機關追究領導責任暫行規定》的要求,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要落實從優待警,關心愛惜民警,禁止安排民警參加非警務活動,合理安排警力,為一線民警提高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建立民警體檢制度和在編民警健康檔案,設立民警心理咨詢中心,緩解民警的心理壓力,科學組織實施民警年休假制度,保證民警公休日、節假日能得到休息。
(二)、強化管理,依法勤務,嚴格執行法律規定的警務工作規范。
要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公務用槍配備辦法》、《公安機關公務用槍管理使用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開展警務活動,充分依靠和運用法律武器嚴厲打擊犯罪分子,切實維護民警合法權益。公安部2003年2月1日起實施的“五條禁令”中有四條與民警傷亡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要以貫徹執行“五條禁令”為契機,強化槍支、車輛等警械裝備的管理,杜絕因槍支丟失、被盜、被搶造成民警傷亡。要進一步規范民警在執行抓捕、巡邏、盤查任務時必須攜帶武器、警械等裝備,著力加強對民警日常訓練和警用裝備使用情況的檢查。要加強對民警交通安全教育,嚴防因無證駕駛、酒后駕車、開“霸王車”、“帶病車”發生交通事故。要防止和克服在貫徹“五條禁令”中,那種因怕槍支出問題,干脆“刀槍入庫”的傾向,在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和武器條例》、《公安民警違反公務用槍管理使用規定行政處分若干規定》,嚴格警械、武器管理的同時,切實保證執法執勤民警必要時能及時地依法使用槍支、警械,避免無謂的傷亡。
(三)、加強教育,嚴格訓練,努力提高民警的戰術素養和實戰能力。
實戰訓練是警察的生命工程。要堅持“練為戰”的指導思想,進一步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民警教育訓練的長效機制,制定和建立民警必需的職業技能培訓的目標和規劃,切實增強教育訓練工作的針對性、實戰性,不斷提高民警隊伍整體素質和戰斗力。要始終將基本功和應變能力的訓練擺在重要位置。對從事刑偵、經偵、緝毒、治安、防暴、巡警、派出所等部門的民警要進行具有針對性、突出實戰特點的戰術訓練、技能訓練以及必要的心理訓練、身體訓練,使一線民警都能真正掌握到搜查、盤查、堵截、緝捕、押解等戰術和警務駕駛、限時射擊、警體技能。在招收新民警時,要進行身體素質測試。對基層公安機關領導和基層刑偵、經偵、緝毒、治安、防暴、巡警等部門的領導,也要進行處置涉槍、涉爆、綁架劫持人質案件和處置突發事件現場指揮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戰術素養和決策智慧水平。要注意培養具有豐富社會經驗、精通犯罪心理、熟悉公安業務、反應機敏的談判人才,在處置涉槍、涉爆、綁架劫持人質案件時,力爭通過談判緩解犯罪嫌疑人緊張和對抗的心理,為妥善處置爭取時間,創造有利戰機,減少民警不必要的傷亡。要嚴格按照《公安民警體育鍛煉標準》組織民警開展“全警體育鍛煉達標”活動,不斷增強民警的身體素質。四)、更新觀念,珍愛生命,增強敵情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加強自我防范是警務安全之本。要更新觀念,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勇敢觀”。在強調警察制敵功能的同時,重視對“盾牌”自身安全性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增強敵情觀念,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在執行搜查、盤查、訊問、堵截、緝捕、押解等警務和處置突發性事件前,必須認真制定行動方案或按照處突預案,精心組織指揮,妥善布置警力。在處置涉槍、涉爆、綁架劫持人質等嚴重暴力案件、緝捕重要案犯和處置突發性事件時,要充分發揮特警隊、武警專業隊伍的突擊隊和尖刀作用。并盡可能地要求“120”急救中心派救護車隨警作戰。參戰民警要嚴格執行戰術規范和要求。在執行盤查、搜查時,要明確分工、合理站位,注意觀察、加強控制。在突襲緝捕目標時,要隱蔽接近,出其不意,方法得當,快速制伏。要把握好勇往直前與提高警惕的關系,既要發揚勇往直前的精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克敵制勝,又要假設幾個意外情況下的對策,未雨綢繆,合理冒險;要把握好完成任務與保護自已的關系,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講究防危技術和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是完成任務的先決條件,在執行具體警務時,特別是在與一些亡命之徒斗爭的過程中,為了最終制伏對方,必須有效地保護自己;要把握好明確分工與密切配合的關系。按照事前明確分工、協調配合,相互策應,形成合力。在明確分工與密切配合時,既要遵守紀律,履行職責,又要善于根據事態發展的變化,審時度勢,把握時機,機智靈敏,隨機應變,保障能發揮最佳狀態的整體威力。民警個人發現逃犯或現場犯罪時,不要莽撞行事。要冷靜觀察,及時報告,請求增援,伺機行動。既或是非立即制止不可的現場犯罪,也應臨時找個合適的器具作為武器,而且出招要準,力求一招制敵。
篇10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文獻情報信息中心,擔負著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雙重任務,是培養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全面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的“第二課堂”。閱覽室作為讀者獲取信息最直接、最迅速的場所,是高校圖書館中讀者最為集中的地方。因此,創新圖書館閱覽室的讀者服務,提高讀者滿意度成為了各高校圖書館倍加關注的重要工作。“以人為本”理念是高校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迫切要求,也是閱覽室做好服務工作的關鍵。對于閱覽室來說,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積極關注讀者的需求和感受,創新讀者服務工作,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質量,讓閱覽室成為讀者閱讀和交流最方便、最舒心、最滿意的場所,從而更好地完成傳播知識、交流信息、讀者教育的服務功能。具體而言,高校圖書館閱覽室的讀者服務創新體現在信息服務、知識服務、智慧服務等方面。
1盤活圖書資源,提供精準信息服務
對館藏文獻資源充分的開發、傳播和利用是圖書館閱覽室讀者服務工作的核心內容,信息資源共享是圖書館人努力追求的目標。這就要求閱覽室工作人員盤活圖書資源,及時、主動地向讀者通報文獻信息,以平等、開放的服務理念滿足廣大讀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首先,要加強文獻信息資源的宣傳服務。閱覽室可以將館藏的文獻信息,經過加工、整理、綜合后,通過制作海報、幻燈片以及開設圖書館課程等各種方式宣傳、展示、傳播給廣大讀者,激發他們使用的欲望。對于新進圖書文獻要及時新書通報,制作新書書單和簡介,讓入館讀者充分認知、熟悉,從而有針對性地找到自己所需文獻。
其次,要開展多樣化、內容豐富的導讀服務。導讀可以是集中導讀也可以是個別導讀,讀者通過和館員的交流,了解閱覽室的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等基本情況,正確合理地利用館藏資源和網絡資源[1];閱覽室還可以邀請專家舉辦專業講座,帶領讀者較為深入地學習有關閱讀的知識、方法,引發廣大師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大量繁雜的網絡信息也讓很多讀者不知所措,這就要求我們建立網絡信息資源導航系統,有針對性地對網絡資源進行收集、過濾、組織和排序,形成一個集成化、專業化的信息檢索界面,為讀者提供一種高水平的網絡導航服務。
最后,開展讀者薦購,滿足讀者需求。讀者薦購服務就是讓讀者向圖書館推薦所需要的圖書[2]。高校閱覽室工作人員要對本室圖書利用情況進行調查、追蹤,積極誠懇地與讀者互動,根據學校科研、考試等情況,對于讀者無法獲取的某些資源,要及時和采訪人員溝通,開展現場和網絡薦購服務,讓讀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閱覽室的開發和管理,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培養讀者的閱讀習慣。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圖書館近年來大力開展“你選書,我買單”的圖書薦購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圖書館每年邀請科學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等數十家國內知名出版社推出了上萬種圖書來校展出,學校師生親臨現場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需求,認真挑選適合自己閱讀的圖書,所選圖書經圖書館審核登記后,全部由圖書館買單。這項活動,拉近了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的距離,彰顯了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閱讀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學問,高校?覽室一定要培養讀者獲取信息的技能,引導和促進讀者正確、快速獲取及利用文獻信息多讀書、讀好書。
2掌握讀者需求,不斷優化知識服務
知識服務是用戶目標驅動的服務,是面向知識經濟內容的服務,是面向用戶決策解決方案的服務,它是以用戶滿意為目標,通過顯著提高用戶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效率來實現價值的面向增值的服務。隨著數字化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的獲取已經變得簡單,但要從海量的信息中分辨、選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卻也需要一定的知識和時間,高校閱覽室也應該從一般的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化。
首先,應該樹立知識服務的觀念。圖書館擔負著服務高校師生和學科建設的任務,圖書館閱覽室的服務直接影響學校的知識創新和學科創新。因此,閱覽室工作人員要積極轉變觀念,不能僅僅滿足于讀者是否獲得了信息,而應該專注于是否為讀者解決了問題。
其次,要建立團隊化管理服務模式。知識服務依賴于多樣化的、動態的網絡資源,而高校教師的科研和學生的考試、論文等也迫切需要大量、專業、全面、深入的知識服務來滿足師生專業化、學科化的需求。高校閱覽室一方面可以在內部成立專門的知識服務小組,共同分析問題,制定服務策略,利用其掌握的專業知識、網絡服務技能,針對讀者的需求進行搜尋、組織、分析、重組,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知識導航服務。另一方面,加強和校內各院系資料室的合作。高校各院系資料室有大量的專業知識文獻,并且各院系資料員對本專業信息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專業知識服務能力。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圖書館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不斷地創新服務理念,組織各部門開展了“走近讀者,提升服務”讀書宣傳系列活動,不僅到各學院進行新生入館教育,還制作數據庫宣傳展板、數據庫檢索技巧講座、數據庫資源利用座談會、圖書館電子資源在線知識競賽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并聘請專家分別重點介紹了“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愛迪科森網上報告廳”“起點考試網”等電子資源的應用功能、服務內容和系統優勢,為全校師生提供系統化的知識導航服務。同時,圖書館還根據學校特色,在水利學院、電力學院的配合下,專門成立了水利水電特色閱覽室,為師生教學科研提供便利。
最后,構建一站式知識管理服務模式。隨著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中收藏載體多類型和讀者多種閱讀方式一體化的需求,閱覽室就要重新規劃和配置空間、資源和服務,建立以讀者為中心的合作式學習環境和一站式服務模式[3],讓讀者在閱覽室里能以最短的時間、最簡便的手續和最大的收獲,完成他利用信息的各種活動。讓讀者充分享受到閱覽室服務的便利和共享信息的樂趣,這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圖書館理念的充分體現,也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選擇。
3開展“以人為書”,強化智慧分享服務
“以人為書”的核心理念就是將人視為一本可借鑒的圖書,和讀者在面對面的交流對話中實現閱讀[4]。作為一種信息傳播與信息交流的創新模式,“以人為書”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弘揚,更具有親和力和人性化。“以人為書”就是真人圖書館,它通過把不同人生經歷的人邀請到一起以一種面對面溝通的形式來完成“圖書”的閱讀。它的優勢在于提供的真人書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真人圖書館最早起源于丹麥哥本哈根5位年輕人創立的“停止暴力”組織;“真人圖書館”已在中國一些城市建立,如2009年3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首次嘗試“真人圖書館”;2012年3月17日成都首家“真人圖書館”正式開放,6本“真人書”被閱讀;2012年9月15日南京師范大學“真人圖書館”開館[5]。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知識體系,讀者可以不受拘束地根據自己的想法索取需要的閱讀內容,而人這本“圖書”用自己獨特的故事、真實的生活閱歷和讀者面對面平等地交流,分享人生經驗、講授相關知識、答疑解惑,讓讀者充分地獲取學習信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通過和人這本“書”的交流,信息得以即時互動溝通,實現閱讀效率的最大化,同時開發讀者知識資源,彌補學科館員專業知識的不足,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傳承、分享與創新。
“以人為書”是高校閱覽室獨具特色的文化服務創新,高校閱覽室不僅擁有良好的交流環境和空間,更有校內各相關領域的學術領頭人及其各院系優秀的學生,其得天獨厚的豐富資源可以很好地滿足高校師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需求。作為一項創新的服務模式,高校閱覽室在進行“以人為書”活動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首先要建立健全服務制度體系。圖書館閱覽室在對讀者需求深入了解的基礎上,要對“人”這本書進行有效地篩選,選擇出高素質的“書籍”,在充分尊重人這本“活體圖書”意愿的前提下進行編目登記,以保證讀者能及時、準確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6]。在“借閱”時,閱覽室管理人員要對交流過程和內容全程記錄,并整理、匯總交流內容,對于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在征得借閱雙方同意后向所有讀者開放匯總資料,達到分享效果的最大化[4]。其次,加強合作,突出主題特色。高校閱覽室可以和學校學生會、圖書館學生管理委員會合作,選擇當前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以及與每個學生密切相關的考研、實習、留學等方面問題,明確主題內容,組織“書目”有針對性地與讀者交流。高校閱覽室還要與院系合作,將“以人為書”這項活動延伸到院系的學科服務中,推薦優秀、專業的“真人圖書”,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從而提升閱覽室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果。最后,擴大宣傳,保證活動的持續性。“以人為書”是將人和“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僅擴大了圖書館閱覽室的資源范疇,也創新了閱覽室的服務方式[7]。作為一項新生的事物,“以人為書”要保持其持續旺盛的生命力,需要擴大其影響。一方面閱覽室可以通過圖書館主頁、校內廣播、微信、微博等媒體多渠道宣傳報道;另一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主題宣傳及推廣活動,讓更多人對該活動有所理解,同時向學校爭取必要的政策、資金支持,為“以人為書”活動持續開展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4增強自身素質,持續提升服務能力
“以人為本”就是一切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的需求作為閱覽室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隨著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建?O趨向信息化,對閱覽室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要求也日益提高,閱覽室管理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服務態度,還要創新服務方法和服務手段,能夠在讀者遇到問題時快速而準確地為他們答疑解惑。因此,閱覽室管理人員必須要努力增強自身素質,持續提升服務讀者的能力。
1)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增強服務意識。在工作中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禮貌、熱心、積極主動地回應讀者的各種服務需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重視和讀者的交流和溝通,以良好的心緒、和善的笑容,積極營造一個清新、舒適、有現代生活氣息的閱讀空間。2)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庫,熟練掌握圖書、期刊、電子資源的分類及檢索途徑,具備輔導讀者使用公共檢索系統的能力。3)要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加強與其他高校圖書館閱覽室的學習與交流,及時總結經驗,提高工作效率,準確、全面地為讀者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