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設計的美學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1: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代設計的美學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動畫藝術 美學思想
在動畫藝術創作中,中國的動畫藝術家運用中國特有的美學思想及藝術元素(如國畫和戲曲等),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了世界的觀眾,為中國動畫藝術史寫下了輝煌的篇章,同時,中國動畫也以其鮮明的民族性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其中,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滋養使得中國動畫具有了獨特的人文內涵與美學品質。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了大批優秀的動畫精品,如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鷸蚌相爭》《草人》;動畫片《漁童》《過猴山》《大鬧天宮》《哪吒鬧?!贰度齻€和尚》等。
中國動畫藝術的美學思想,是中國動畫的精魂,它的形成對中國動畫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它不僅長期影響著國內動畫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方向,而且為世界動畫藝術發展注入了生機,以至影響到了其他國家的動畫創作。動畫藝術中的美學思維是動畫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涉及動畫電影藝術創作的思想和方法,也涉及影視銀幕設計造型運用的規則,對中外動畫藝術中的最新表現形式、蘊藏內涵、美學背景及其流派紛呈做細致研究和深層挖掘,對我國動畫藝術的發展和創新具有現實意義。
(一)著重動畫藝術美學思想的研究。與電影文化研究領域、美術及藝術設計領域、音樂藝術領域和建筑設計領域相比,中外動畫藝術創作尤其是相關理論的研究還較為薄弱,由于處在微弱的基礎理論研究階段,還沒有引起動畫藝術影視學者們足夠的關注,尤其缺乏在哲學文化背景下的系統性研究,這說明動畫影視藝術專業和行業還沒有能夠成熟深化到一定程度,需要學術上的進一步推動。
(二)動畫藝術影視美術設計作為電影創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藝術形式的組成部分,其設計觀念和美學思考也應是遵循藝術哲學思潮的,它與社會的經濟文化和哲學思潮不可分割。特別是當代動畫藝術短片中的設計美學和思維處于一個開放的領域,一些前衛的美術師和導演已經把新的思維和哲學帶入到動畫藝術設計中,在某種意義上,當代動畫美術設計正在變成一種更具輻射性、內在性和觀念性特征的視覺藝術,賦予當代動畫藝術造型美學以獨特的魅力。任何形式的藝術創造活動,都和時代的美學相對應和契合,而動畫藝術設計美學的確立與發展,無疑與當代社會的思想、文化和經濟的演進和發展密切相關。動畫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形式和活性的造型文本,是和時代的哲學思潮與藝術風格緊密聯系的。
(三)從目前大的視覺藝術環境看,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為動畫藝術影視美術設計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滋養土壤,其所具有的時代性、綜合性和前衛性使得當代動畫藝術設計乃至當代動畫創作可以吸收很多營養,能夠獲得不可預測的未來生命特征。關注當代藝術哲學的發展趨勢,擴大視野去了解相關藝術與技術的實踐和探索,站在兼容并包的角度和現時文化情境的高度來整合新的藝術經驗,應是動畫藝術研究者的時代使命和責任。
中國動畫藝術的美學思想研究的方向,一方面直接面對當代的最新藝術設計和思潮,并把它作為對中外動畫影視美術理論前沿動態的一種追蹤描述;另一方面,就本文的選題意義和實用價值而言,旨在通過分析當代電影藝術表現、造型與敘事的關系,使其創作經驗和思維對于現在或將來的動畫美術創作實踐有著借鑒作用。當代動畫藝術的美學思想是多元共生、相輔相成的,因此,動畫藝術所表現出的美學觀也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美學觀的多元共生,它是以多種觀念混合形式產生。
筆者認為,針對我國動畫藝術的美術思想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幾種解決方式:1.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經典動畫影片,以及能夠體現動畫藝術中美學思想上具有典型特征和獨特設計的影片做有針對性的個案分析。影片大多是早期動畫作品中的經典片子;個別獨異的片子選自歐洲動畫藝術短片中一些先鋒之作;篩選具有當代動畫藝術美術設計新思想和新思維的代表性,同時這些影片大多是在各國際電影節尤其是奧斯卡獲得美術設計方面獎項的影片。2.從理論分析和實踐考察的雙重視角進行分析。如從美學思維入手,對中外動畫藝術中先鋒設計的多元構架進行梳理分類、研究剖析,在本研究領域內具有全新的切入視角和分析框架。3.從理論高度研究動畫藝術中美學思想與藝術設計、藝術表現的活性思維,突破一般性的總結概括分類,直接針對動畫電影中美學思想與藝術設計和實踐、思維方法,為銀幕造型實踐創新提供參考和指導。4.從美學的角度綜合分析評價當代中外動畫藝術美學上的多元化現象,體現理論型文章的思辨意識,并且始終用一種開放的當代觀念和辯證態度進行論證。5.從廣闊的視覺藝術視角和現時文化情境中關注中外動畫藝術的美學思想,涉及當代藝術的眾多領域和哲學流派,具有藝術美學普遍的一致性和跨學科的參考性。
在研究方法上,動畫藝術專業屬于美術、文學、音樂學和電影學的交叉方向,其以美術設計為主體,為動畫的藝術語言和拍攝制作過程服務,本質上應歸為藝術設計或藝術造型的一個分支。因此,運用研究藝術設計的方法來研究動畫電影美術設計是較恰當的方法。
哲學介入藝術創作,藝術實踐引證哲學,是藝術理論研究深度的核心標準之一。動畫藝術是一種具有特殊目的的視覺藝術和造型藝術,遵循造型藝術的規律,參考當代造型理念、觀念藝術的方法和當代哲學觀念對其進行研究,應該能切入本質,探索出對新時期的動畫藝術美學具有指導理論思考和創作實踐的雙重學術結果。
參考文獻:
[1]聶欣如.類型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特偉.美術電影創作訪談[C]. 美術電影創作研究,1984.
[3]王樹忱,嚴定憲,徐景達.入海擒龍[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
[4]孫立軍,馬華.影視動畫影片分析[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2.
[5]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6]尹巖.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學派”[J].當代電影,1988(6).
篇2
[論文摘要]當代室內設計美學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審美思維的變化,它在現代哲學與科學思想的雙重影響和推動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因而完全擺脫了總體性的、線型的和理性的思維慣性,邁向了一種更富有當代性的新思維之路。當代室內設計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從環境整體的高度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文化內涵、實用功能等多項關系,而且需要注重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因此,美學理論為當代室內設計提供了指導性的作用。
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完善空間、傳播文化、創造美的藝術,是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將美學理念、文化內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內空間環境的藝術。完美的室內設計產生于高度的現代文明,成功的室內設計同時創造著先進的文化。作為美學分支的藝術與技術美學是指導室內設計的重要學科之一,它是研究設計領域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今天,人們已日益明晰地認識到被裝修空間的布局、質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設備的安裝;通信等網絡的建設不再是簡單的組合、時尚的反映,而應提升到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層面去實現文化、科技、環保和效率的有機結合?,F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F代美學理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論述。
一、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就本質而言,室內設計是將多種視覺的物質元素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空間形態特征的造物活動,屬造型藝術的范疇,然而與其它純粹欣賞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室內設計同時具有著實用的動能屬性。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及內容任務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一)空間要素:空間合理化并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是設計的基本任務,因此,設計者不能拘泥于過去形成的空間形象,要勇于探索發現時代技術與審美特點賦于空間的新形象。
(二)美學色彩要求:室內色彩除對視覺環境產生影響外,還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心理??茖W的運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應做到色彩處理得當,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內色彩設計除了必須遵守一般的色彩規律外,還應隨著時代審美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學裝飾要素:室內整體空間中的柱子等建筑構件以及墻、頂等各界面,對其進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裝飾,是構成完美的室內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和豐富多變的裝飾形式,可以獲得千變萬化和不同風格的室內藝術審美效果,同時亦能體現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學要素雖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卻不能孤立對待,因為從形態學的角度分析,總體應大于所有個體的總和,僅僅依靠總體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釋總體。因此,室內設計整體審美價值的產生要憑籍各美學要素統一框架下的意義整合而獲得。
在所有的與視覺有關的藝術設計中,形態學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構成形式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準則,當然其中也包括設計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學要素的組合法則。不僅如此,形態學理論還被應用在甄別藝術設計風格流派及研究藝術設計的特征等方面。具體到室內設計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設計的個性從那種“壓迫性的總體性”中解救出來,如何充分發展差異性和異質性。其實,這種把大敘述和小敘述對立起來,把總體性和差異性對立起來,把同一性和異質性對立起來,以非總體性、非中心的思維方式來審視、規范自我的創造的思維特征,不僅是建筑與室內設計領域,而且也是當代藝術與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從實踐來說,它也確實已經對當代室內設計創作帶來了積極的富有成效的影響。
二、整體環境觀念下的功能與審美意義表達
處于隨社會變化而不斷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應確立整體環境的設計觀念,這里的“環境”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建筑實體圍合形成的室內環境,它主要包括室內空間形態、視覺環境、空氣質量環境、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觀在內的庭院、街道、廣場乃至整個社區、城市、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大環境概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社會背景、生產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與理想精神,所有這一切經歷史的積淀與傳承而形成具有個性差異、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種、氣候交織一起共同構成了這個地區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以人為中心的室內設計,不但要從功能上考慮符合人們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種實用要求,而且更應從心理方面進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關照,以及滿足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的愿望。室內設計作為文化的物化創造活動,其風格形式的表現應從大環境整體的高度,運用符號學的理論、方法,把室內環境視作一個符號系統,通過對設計元素在組合中的符號化處理,使能指與所指有效結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運用設計形態符號的象征、隱喻功能,準確反映出室內設計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以及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
室內設計的“里”,和室外大環境的“外”,具有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作為大環境系列“鏈中一環”的室內設計,不可脫離開大環境中的自然、文化與社會特征、意義而孤芳自賞。正是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內環境設計,就愈加需要對環境整體綜合因素有足夠的了解和分析,著手于室內,但著眼于“室外”。當前室內設計還存在著相互類同、缺少創新和個性的情況,對環境整體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從而使設計缺失內涵而流于一般,設計構思局限封閉。
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
當代室內設計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設計的科學性在帶來空間環境功能的合理、舒適、高效、安全的同時,其結構、材料、工藝本身具有的技術美感與設計形式處理產生的藝術美感,共同形成了當代室內設計審美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室內環境的創造中,現代美學要求室內設計不但高度重視藝術性,而且還高度重視科學性,及其相互的結合。從建筑和室內設計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創新風格的興起,總是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促使室內設計必須充分重視并積極運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結構構成和施工工藝,以及為創造良好聲、光、熱環境的設施設備。當代室內設計的科學性,除了在設計觀念上需要進一步確立以外,在設計方法和表現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視,設計者已開始認真的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確定室內物理和心理環境的優劣。另外,在設計表現方面,計算機技術進行設計和繪圖的廣泛普及應用,可使我們在初始設計階段中便能運用其所提供的三維視覺技術去探測第四維效果。例如美籍華裔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來中國講學時所展示的華盛頓藝術館東館室內透視的比較方案,就是以電子計算機繪制的,這些精確繪制的非直角的形體和空間關系,極為細致真實地表達了室內空間的視覺形象,并把新技術產生的視覺美感展現在我們面前。
針對當代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問題,室內設計在采用物質技術手段的同時,當高度重視并運用現代美學原理,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考量,從而創造出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室內空間和形象、以及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當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中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滿足。
綜上所述,處于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離不開美學理論的參與和指導。理論必須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學術和應用的重要工具。沒有理論的指導,室內設計便缺乏組織基礎且是脆弱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當代室內設計應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并緊跟時代和尊重歷史,從整體環境的角度出發,采取具有民族特點、地域風格、充分考慮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設計手法,創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內涵意義與審美價值的當代室內設計文化。
參考文獻
[1]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國建筑美學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候幼彬,中國建筑美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篇3
就本質而言,室內設計是將多種視覺的物質元素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空間形態特征的造物活動,屬造型藝術的范疇,然而與其它純粹欣賞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室內設計同時具有著實用的動能屬性。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及內容任務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一)空間要素:空間合理化并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是設計的基本任務,因此,設計者不能拘泥于過去形成的空間形象,要勇于探索發現時代技術與審美特點賦于空間的新形象。
(二)美學色彩要求:室內色彩除對視覺環境產生影響外,還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心理??茖W的運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應做到色彩處理得當,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內色彩設計除了必須遵守一般的色彩規律外,還應隨著時代審美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學裝飾要素:室內整體空間中的柱子等建筑構件以及墻、頂等各界面,對其進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裝飾,是構成完美的室內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和豐富多變的裝飾形式,可以獲得千變萬化和不同風格的室內藝術審美效果,同時亦能體現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學要素雖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卻不能孤立對待,因為從形態學的角度分析,總體應大于所有個體的總和,僅僅依靠總體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釋總體。因此,室內設計整體審美價值的產生要憑籍各美學要素統一框架下的意義整合而獲得。
在所有的與視覺有關的藝術設計中,形態學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構成形式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準則,當然其中也包括設計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學要素的組合法則。不僅如此,形態學理論還被應用在甄別藝術設計風格流派及研究藝術設計的特征等方面。具體到室內設計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設計的個性從那種“壓迫性的總體性”中解救出來,如何充分發展差異性和異質性。其實,這種把大敘述和小敘述對立起來,把總體性和差異性對立起來,把同一性和異質性對立起來,以非總體性、非中心的思維方式來審視、規范自我的創造的思維特征,不僅是建筑與室內設計領域,而且也是當代藝術與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從實踐來說,它也確實已經對當代室內設計創作帶來了積極的富有成效的影響。
二、整體環境觀念下的功能與審美意義表達
處于隨社會變化而不斷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應確立整體環境的設計觀念,這里的“環境”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建筑實體圍合形成的室內環境,它主要包括室內空間形態、視覺環境、空氣質量環境、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觀在內的庭院、街道、廣場乃至整個社區、城市、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大環境概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社會背景、生產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與理想精神,所有這一切經歷史的積淀與傳承而形成具有個性差異、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種、氣候交織一起共同構成了這個地區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以人為中心的室內設計,不但要從功能上考慮符合人們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種實用要求,而且更應從心理方面進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關照,以及滿足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的愿望。室內設計作為文化的物化創造活動,其風格形式的表現應從大環境整體的高度,運用符號學的理論、方法,把室內環境視作一個符號系統,通過對設計元素在組合中的符號化處理,使能指與所指有效結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運用設計形態符號的象征、隱喻功能,準確反映出室內設計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以及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
室內設計的“里”,和室外大環境的“外”,具有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作為大環境系列“鏈中一環”的室內設計,不可脫離開大環境中的自然、文化與社會特征、意義而孤芳自賞。正是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內環境設計,就愈加需要對環境整體綜合因素有足夠的了解和分析,著手于室內,但著眼于“室外”。當前室內設計還存在著相互類同、缺少創新和個性的情況,對環境整體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從而使設計缺失內涵而流于一般,設計構思局限封閉。
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
當代室內設計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設計的科學性在帶來空間環境功能的合理、舒適、高效、安全的同時,其結構、材料、工藝本身具有的技術美感與設計形式處理產生的藝術美感,共同形成了當代室內設計審美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室內環境的創造中,現代美學要求室內設計不但高度重視藝術性,而且還高度重視科學性,及其相互的結合。從建筑和室內設計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創新風格的興起,總是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促使室內設計必須充分重視并積極運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結構構成和施工工藝,以及為創造良好聲、光、熱環境的設施設備。當代室內設計的科學性,除了在設計觀念上需要進一步確立以外,在設計方法和表現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視,設計者已開始認真的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確定室內物理和心理環境的優劣。另外,在設計
表現方面,計算機技術進行設計和繪圖的廣泛普及應用,可使我們在初始設計階段中便能運用其所提供的三維視覺技術去探測第四維效果。例如美籍華裔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來中國講學時所展示的華盛頓藝術館東館室內透視的比較方案,就是以電子計算機繪制的,這些精確繪制的非直角的形體和空間關系,極為細致真實地表達了室內空間的視覺形象,并把新技術產生的視覺美感展現在我們面前。
針對當代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問題,室內設計在采用物質技術手段的同時,當高度重視并運用現代美學原理,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考量,從而創造出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室內空間和形象、以及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當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中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滿足。
綜上所述,處于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離不開美學理論的參與和指導。理論必須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學術和應用的重要工具。沒有理論的指導,室內設計便缺乏組織基礎且是脆弱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當代室內設計應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并緊跟時代和尊重歷史,從整體環境的角度出發,采取具有民族特點、地域風格、充分考慮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設計手法,創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內涵意義與審美價值的當代室內設計文化。
參考文獻
[1]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國建筑美學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候幼彬,中國建筑美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陳波,淺談現代工業建筑美學,山西建筑,2006年13期
篇4
【關鍵詞】美學;室內設計;藝術
人們越來越清楚裝飾空間的布局,紋理,顏色,家具布局,設備安裝,通訊網絡建設不再是簡單結合的時尚體現,而應該升級到個性化和個性化實現文化,技術,h境和效率的有機整合?,F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身體,心理和其他需求,需要全面處理人與環境,人際關系和許多其他關系,在人性化服務的需要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功能,經濟,舒適和美麗的環境各種要求?,F代美學理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起著指導作用。
1 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室內設計由各種不同的視覺元素和三維空間,這是一種造型藝術,而其他純粹的藝術形式是不同的,室內設計的實際動能表現創意的活動。從形態上看,室內設計美學元素和任務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空間元素
空間合理化和賦權人們感覺美國是設計的基本任務,設計師不能堅持過去形成的空間形象,探索空間的時空技術和美學特征給了一個新的畫面。
1.2 美學裝飾要素
內部柱子等建筑構件在整體空間,以及墻壁,屋頂等界面,滿足裝修的功能要求,構成室內室內室內環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不同的裝飾材料,紋理和各種裝飾形式,可以獲得內部不斷變化的藝術美學效果,也反映了該地區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特點。
1.3 美學顏色要求
室內色彩除對環境的視覺沖擊力,而且對人的情緒有直接影響,心理上的??茖W色彩的運用,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顏色處理以滿足功能要求也可以達到美國的效果。除了室內色彩設計必須符合一般的顏色規律,還要與時代的美學變化。
審美元素,雖然相對獨立的價值,不能孤立地對待,從形態上看,整體應該比所有個體的總和,整體的整體部分無法解釋。因此,室內設計的整體美學價值,導致整合框架的美學元素的整合。在所有藝術相關設計中,形式提供形式的基本組件并將它們放在一起,包括連接到規則組合的美學元素的設計。形態理論也用于識別藝術和設計的類型,并研究藝術設計的特點。室內設計過程中,首先是如何在救援設計的“總壓迫”個性化,差異性和異質性的充分發展。其實,這個大敘事,小敘事相互矛盾的,對立的整體性質和差異,反對派身份和異質性,非全面,非中心的思維方式思維和調整自我創造的思維特性,只有現場的建筑和室內設計,也是當代藝術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也創造了一個現代的室內設計帶來的積極和豐碩的成果。
2 整體語境的功能和美學意義的表達概念
在社會變革和當代室內設計或室內設計發展的背景下,應建立環境的總體設計概念?!碍h境”是指建筑物實體的周圍環境,包括室內空間的形狀,視覺環境,空氣質量的環境中,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形成;包括建筑物的外觀,包括園林,廣場,乃至整個社會,城市與自然,人文景觀理念的區域。一面水和土壤支撐一個人,一個是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社會背景,生產力等因素在不同時間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美學取向和理想,所有這一切歷史積累和繼承與個體形成的差異,豐富多樣的區域文化,景觀,物種,氣候,交織一起構成該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人為本的內飾設計不僅從功能上的考慮,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各種實際需要生存,而且從心理方面的文化需求出發,根據人們對不同文化需求的需要,滿足人們的欲望以接近自然的欲望。作為文化的物化創作活動,室內設計應被視為一個象征性的系統,從整個環境的高度,使用符號學理論和方法。設計符號的符號和隱喻功能被完全用于反映區域文化內涵和室內設計的時間特征,以及通過符號處理的方式表達美學情感和反映美學的意義和價值設計元素的組合。
3 科學與藝術美學的結合
室內設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該設計的科學性,使空間環境功能合理,舒適,高效,安全。與此同時,它的結構,材料和技術與藝術美和藝術美,形成了當代室內設計美學的重要特征。
篇5
關鍵詞:動畫;角色設計;共生美學
自動畫誕生以來,產生了不計其數的動畫角色,它們熱情、有愛、聰明、勇敢……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成功的角色,筆者認為除了要具有吸引人的角色外形,還要有深厚的內涵、一定的娛樂性和教育性,觀眾能為他們的一舉一動而動情。如何做到以上兩點?共生美學能為角色創作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共生美學是指為了共同的利益運用美的理念和形式組合到一起,進而產生具有美感的新事物。動畫角色是動畫藝術創造的演員,它包含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既然美是精神領域抽象物的再現,而審美意識是以審美愉悅為目的的,那么通過共生美學引導人們以美的思維方式創作美的動畫角色就成為文章討論的重點。
一、共生美學創新客體存在的形式
共生美學雖是近年來才提出的,但共生美學的運用很早以前就已存在。如,埃及的獅身人面像為人頭、獅身、鷲翅合體,象征權力和武力;服裝設計師從昆蟲、花卉、鳥類等形方面汲取設計靈感,設計的常見的喇叭裙、蝙蝠衫等都是運用共生美學的典型案例。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為當代藝術家的創新提供可能。數字藝術家李小鏡運用數碼攝影技術不斷放大存在于人類身上的“獸性”,用計算機技術拼貼了一些半人半獸的人物。李小鏡在帶給人們一個又一個驚奇的同時,也在傳遞出自己對藝術、生活的思考。共生美學和藝術息息相關,它在幻想性、科學性以及對美的追求方面,決定了動畫設計者對角色設計創造的渴望和熱情,這源于人類的觀察、感受和體驗。當人們對某一體驗有了感觸,并想與其他人分享時,那就是藝術創作的開始之時。對藝術的理解越深入,得到的感悟也就越豐富,共生美學思想正是推動動畫角色設計發展的動力。
二、共生美學創新性認識——動畫角色特征
運用共生美學的目的在于設計具有獨特行為、語言、鮮明個性的動畫角色形象,在觀眾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基于對共生美學的理解,將共生美學思想下優秀動畫角色設計具備的特征概述如下:其一,本體與外在的共生。按照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設計師根據自己的感情、審美經驗賦予作品相應的形式。其二,歷史與現在的共生。歷史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任何一種新的藝術的產生都要經歷一定的歷史過程,動畫角色設計也不例外,沒有歷史的積淀是不行的。其三,科學與藝術的共生。藝術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是不可分割的。動畫可以說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也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其四,傳統與創新的共生。傳統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道德觀念、生活方式等。繼承和發揚傳統觀念是創新的奠基石。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是動畫藝術永恒的研究方向。其五,人類與自然的共生。藝術源于生活,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閱歷,藝術又有千差萬別的表現。藝術的存在依賴于物質(自然),而物質(自然)又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其六,不同文化的共生。不論世界上的哪個國家、地區、民族,都不斷對藝術進行革新、創造,力求處于不敗之地,能夠獨樹一幟。由于各國頻繁的商業往來,在交流中相互影響,在客觀上促進了各國動畫藝術水平的提高。
三、共生美學下動畫角色形象內涵
一個成熟的角色不僅要有視覺效果,角色內涵設計同樣十分重要。動畫角色形象運用共生美學能夠傳達感情和意義,是藝術家主觀創造的產物。如,機器貓、機器人瓦力等動畫形象,都屬于共生美學形象,而這些形象又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其行為具有人格性。在設計一個角色之前,設計師首先拿到角色的文字描述,通過了解劇情,確認動畫的風格,進而確定動畫角色是人物還是動物,是寫實還是夸張……之后,設計師根據導演的要求和自身的文化底蘊,對角色進行設計、修改、再設計,直到滿意為止。角色的內涵包括角色的性格、日常行為、語言以和習慣動作等,通過塑造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特征,可以達到與觀者的心靈共鳴。中國動畫角色設計師大都出自美術院校,美術功底深厚,但通過設計挖掘人物心理是美術設計人員面臨的一大難題。一些動畫角色往往披著一件華麗的外衣,內容表述與時代不符、與民族文化不符,這就是角色內涵不足所致。共生美學蘊含的互惠理念不僅可以促進動畫角色設計,也能豐富角色文化內涵,強化角色特征。共生美學與角色設計淵源甚深。角色設計體現了文化的積淀,角色設計藝術是人與自然、社會、生活在多層次上的矛盾對立與統一。動畫角色設計只有和共生美學相融合,才能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賢浩.動畫角色設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袁年興.共生哲學的基本理念.湖北社會科學,2009(2).
篇6
由于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使其在造型、建筑、園林等設計美學上與其它國家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1、反映人性的美學觀——瑕疵美學
瑕疵的美學觀,是認為完美是不切實際的意念,轉為欣賞殘缺的事物,這種美學觀強調的是“不完整的狀態”也就是在事物不完整或不足的情況下,借由“缺”“拙”來表現美,因為有瑕疵,缺憾或不完美才有余韻的空間來體會感受不足之處,進而延伸、體悟物象傳遞的觀念或涵義,通過觀者與物象的互動將這種“不完全”的空白空間加以“完全”。瑕疵因為不完美才更具有人性化,正如禪學所主張的不完全的形式與有瑕疵的狀態更能表達精神特性,因為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僅僅注意形式本身,而忽略內在的精神?!皼]有終極”的理念代表著未完成的狀態,也因此預留了極大的空間予觀者來演繹這個未完成的空間。同時因為不足衍生出無限增進的可能性,帶給觀者更大的想像空間。
這種“未完成”的設計觀念,傳達出“設計的開放性”,在這種設計理念中一直存在著正向和反向的思維,設計者面對正反的設計思辨扮演著詮釋的角色,注重平衡完成與未完成的狀態,并利用不同的正反假設來評估最終完成的形態。在我們長期接受的知識與訓練追求完美無暇之際,接受這種從日本文化涵構所衍生的瑕疵美學,使我們能從不同角度及觀點去欣賞、學習不同文化所衍生的美學及美學背后的人文思想,進而創造出更體貼人性的設計哲學。
2、極少主義
魯道夫.阿恩海姆曾論述:“一個物體用盡可能少的結構把復雜的材料組織成有秩序的整體,我們說這個物體是簡化的?!碧卣魇鞘挛锏慕Y構特質,結構特征因總體式樣而確定,局部成分的特征越少,其總體結構的特征的數目反而會越多,換言之,局部越簡單,整體反而越復雜。這就是“極少主義(Minimalism)”的美學宗旨。即“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
西方這種簡單的、功能性的美學精神,與當代日本的設計理念相對照,二者殊途同歸。
在這種近乎禪宗的設計理念影響下,日本的建筑設計、園林設計、室內空間設計及平面設計產生了獨特的美學觀。在建筑設計方面,房子的規模一般適中與周圍環境共融共生甚至建筑延伸至環境中去。建筑的外觀形式也最大限度地與環境相融,體現了“所有事物的和諧價值,都是以自然為基礎并順應自然、與自然共存的和諧之美?!钡拿缹W思想。
由于日本環境空間的狹小,同時受禪宗的影響,日本的室內設計表達出對簡樸信念的尊崇。簡樸的精神體驗是清除多余物質回歸本質。因而日本室內空間中的視覺符號很精煉,由于被減至最基本元素,因此設計元素之間的平衡關系就變成設計中的關鍵,極少主義在室內設計細節上的處理上十分低調,以似無設計中體現出設計感,無聲的闡述抽象、無形的難以言傳的美學精神。這種方式體現出極少主義的最本質特征。
極少主義用簡潔的方式回到了設計的起點,在設計形式的表達上由于去掉了多余的元素,因此無論立體和平面空間的都顯現得異常純凈。如同美國建筑師萊特所言:“瑣碎的排除“。當物體的所有組成部分,所有細節以及所有連接都被減少或壓縮至精華時,它就會擁有這種特性。這就是去掉非本質元素的結果。這種減退的狀態促成精煉的形式,將內在特征隱藏在表象的特征上,以最少的元素表現豐盈的內涵意義。其形式表征即呼應了“極少主義”美學觀,也體現了日本講究和諧論與折衷論的形式原則。設計語言能夠達到精煉的狀態,無疑是藝術層次中的最高表現——恰到好處,任何增減都會破壞它的純粹之美。精煉的美學不僅是外觀表征上的簡約,在內在層面的思維中亦傳達出一種精煉的思想層次。日本當代的平面設計正是以這種樣式在多元化的世界平面設計中獨樹一幟,一般來說設計者很少以開門見山的明喻方式呈現符號的意義。常借用造型、色彩等設計元素,以暗喻的手法運用符號的觀念讓觀者自行去轉譯。使得觀者借由符號的點狀暗示,進而連成線,并由線構成面,最后縱觀整個設計的全貌。在設計中出現的諸多隱而不顯的設計傳達,除了表現傳統文化的智能外,更展現了設計師匠心獨具的巧思。
3、陰陽美學
日本的陰陽思想來自于中國的宇宙論,其論點就是宇宙間的所有現象以陰陽二元論來加以說明,因為各類事物,現象都具有陰陽兩極,且彼此對立,但到達另一極的頂點時即相互轉化達到統一的狀態,亦宇宙的和諧狀態。此極具哲學意念的宇宙觀,日本將之運用在設計美學、設計思維上,就形成了獨特的美學主張。即所謂的均衡與和諧的日本設計美學。陰陽美學是相對兩極的和諧論,從理性與感性的角度來解釋:理性著重“邏輯、技術與功能”的運作,感性則著重“意象、精神”的塑造,因此可將“理性/感性”的表征延伸為“功能/美學”的對照,并進一步地對應“形隨機能而走的設計主張。由于必須兼顧功能與美學上的協調,前者著重“外在的秩序”,后者著重“內在的混沌”,因此陰陽美學亦可稱為“折衷美學”。依照陰陽美學的詮釋以及形態學的意涵,屬于陰性的圖案設計,形態以圓形或曲線為設計表征,屬于陽性的圖案設計,則以直線或以直線所構成的尖銳形態為主,使得日本在處理圖案的構成設計與西方有所不同,同樣裝飾一個以直線構成的表面,西方會傾向水平或垂直的平行分割,以達到平衡的狀態。而日本設計家在設計中更傾向于在畫面上采用對角線不對稱的分割,以留白空間造成對比的豐富性。這種模糊的邊界既避免了直接的分界,又使得圖案具有視覺動感。
日本的陰陽美學觀主張利用對立的兩個元素取得和諧的理想狀態,極力避免對立的狀態的產生??v貫日本設計中利用表面肌理的光滑與粗糙、造型的曲線與直線、主體與局部的形態呼應,圖形與畫面留白的配置,都是通過陰陽元素的調和傳達出感官之美,使對立狀態相互和解。正如日本傳統的各類容器、櫥柜大多以直線構成,訴求秩序性的理性表征,呈現陽性美學的表征。而這些傳統器物的表面由漆器工藝表現,上面綴以細致、精巧的以流暢性曲線構成的圖案,呈現高雅、陰柔的陰性美學意象。
當下設計的全球化是一種趨勢,但設計的民族風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發展中卻隨之增強.日本的平面設計用30余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路程。并形成了獨特的日本風格,就是因為他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更加強烈的意識到弘揚本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找到了一條適合本國設計文化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佩玲著《和風賞花幕:日本設計的文化性格》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斯蒂芬•貝利、菲利普•加納著羅筠筠譯《20世紀風格與設計》.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篇7
1.完善的功能當代博物館建筑功能完善,是一個集收藏、研究、展示、宣傳、休閑、辦公等于一體的場所,各區域都針對各自不同的用途,經過精妙的設計,發揮著各自強大的功能。在藏品區域重點考慮安全、溫濕度等問題,針對藏品的特點設置合理的通道,滿足藏品出入庫和布展的需要。宣傳區既要注意宣傳內容的導向功能,又要考慮宣傳對象的復雜性,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宣傳策略。休閑區是當代博物館建筑的重要功能區域,是為了滿足人們休閑休息需要而設置的,要充分考慮博物館的規模和人們的實際需要,注意與展區保持一定距離,以免影響參觀者。獨特的建筑寓意當代博物館建筑與其他建筑有著較大的區別,體現出獨特的美,是一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筑,體現出一個城市的地域、人文、歷史等特征,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寓意。當代博物館建筑造型獨特,風格迥異,但又能從實際需要出發,與周圍建筑和諧統一,使建筑功能與實際需要完美結合,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不同博物館建筑的設計目的和背景不同,導致建筑寓意的獨特性,這種獨特的寓意能讓參觀者記憶深刻。
2.科學合理的采光博物館的展品是通過視覺傳遞給廣大參觀者。因此,當代博物館建筑特別注意運用科學的手段進行合理的采光照明,合理的采光能提高展覽效果和觀眾的視覺效果。目前博物館的采光主要有自然光、人工照明、自然光與人工照明相結合三種方式,充分運用自然光是博物館建筑的重要任務,自然光既能更好的發揮光的作用,又能讓展品得到有效的保護。當代博物館大都采用透明玻璃屋頂和金屬遮陽片相結合的頂棚設計方式,充分地利用自然光并配以先進的照明設施,讓展廳光線充足,使參觀者的心情愉悅。CENTURY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由于博物館藏品和業務量的不斷增加,當代博物館建筑要適應發展的要求,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同時,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需要不斷增強,博物館的服務功能也要不斷增加和完善,這就為博物館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以滿足人們需要為出發點,不斷完善博物館的各項服務,是當代博物館建筑發展的方向。因此,當代博物館設計建設時要用發展的眼光,不斷更新服務觀念,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當代博物館建筑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二、當代博物館建筑的美學功能
當代博物館建筑能夠表達博物館展覽的主題當代博物館建筑包含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處處體現出博物館展覽的主題內容,博物館建筑成為展覽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博物館建筑要與展覽之間進行完美的融合。隨著美學理念的不斷發展,博物館建筑能利用自身特征充分體現展覽的文化內涵和理念,注重建筑空間帶給參觀者的體驗,利用博物館建筑無聲的語言,將真實的感受通過視覺傳達給了參觀者,使參觀者的精神和心靈受到強大震撼。當代博物館建筑能夠提升博物館的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需要的不斷提高,當代博物館的功能也不斷完善,從過去單一的展覽、陳列、研究基本功能向教育宣傳、休閑娛樂的服務性方向發展。博物館已不僅僅是人們參觀學習的地方,被賦予了新的內容,與其他機構連成整體,增加了一些娛樂,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成為了提供各種文化活動和服務設施的綜合體。當代博物館建筑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當代博物館建筑作為建筑領域的代表作,具有獨特的造型、迥異的風格及完善的功能,體現出較高的建筑的水平,并能與所在城市的建筑和諧呼應,成為城市建筑美景,呈現出強大的美學效應。隨著博物館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多元化發展,博物館建筑成為一個城市標志性建筑,以獨特的美吸引大量的參觀者,帶動旅游業,促進城市的發展。
三、基于美學視角下的當代博物館建筑現狀分析
當代博物館建筑規模盲目追求大型化當代博物館建筑規模的盲目大型化,導致了博物館建筑造價及日常維護費用增加,使博物館的投資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博物館的正常運行。博物館建筑往往是一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筑,需要與城市的文化環境相融合,大型化的博物館建筑難以與城市文脈融合,容易出現二者不協調的現象,影響了博物館建筑的美學效果。當代博物館建筑風格單一,忽視功能要求博物館完善的功能是博物館建筑的直接目的。當代一些博物館建筑的風格單一,大都是西方古典式的復古主義風格,片面的追求符號式或直接模仿某建筑,忽視了所在城市的環境因素,沒有充分考慮博物館使用功能的需求,這樣就造成博物館建筑造型與功能相脫節,博物館建筑風格與環境因素不協調,博物館建筑布局與博物館的陳列要求不符等諸多問題。當代博物館建筑忽視參觀者的活動博物館建筑主要用途是為廣大觀眾參觀提供公共場所。參觀者是博物館建筑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當代博物館建筑要把建筑本身功能和廣大參觀者的需求有機結合。但是當代博物館建筑過分關注陳列展品的設置,而忽視考慮參觀者的主體因素,常常把參觀者嚴格限制在一個規定的空間區域,忽視了參觀者的活動。
四、基于美學視角下的當代博物館建筑發展趨勢
1.當代博物館建筑新的美學方向隨著人們素質和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歷史文化知識水平也不斷提高,對于當代博物館建筑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這就要求博物館建筑改變傳統的風格與造型,不斷提升美學水平。在新美學觀念的引領下,當代博物館建筑運用新的美學思想和手法,在保證滿足完善的功能前提下,合理采用新美學觀念進行創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博物館建筑的美學水平和藝術品位,使博物館建筑與展示內容更加融合協調,符合當代博物館建筑新的美學發展方向。
2.當代博物館建筑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當代博物館建筑要具有美感,就必須符合大眾審美觀念,充分考慮不同層次的人對美的需求,體現出博物館建筑的美學價值。當代博物館建筑要努力符合不同人群的審美要求,實現與當代大眾審美觀念的有機結合。同時,當代博物館建筑應順應美學發展潮流,努力塑造成為公眾樂于主動參與,可以實現公眾全方位提高與完善的公共活動場所。參觀者去博物館不僅能探尋到歷史文明的印跡,欣賞到博物館建筑美,更重要的是能享受到一種新的美學體驗和交流的樂趣。
篇8
關鍵詞:環境設計;環境設計理論;環境美學
一、成就與問題
2012年中國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學科目錄,藝術學成為獨立學科,下設音樂、美術、設計學等門類。在學科目錄中,“環境藝術設計”更名為“環境設計”,與工業設計、工藝美術等專業并列成為設計學門類下的專業之一。之前,環境設計專業已經幾經更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時期,為室內裝飾(1957年)、之后為建筑裝飾(1958年)、建筑美術(1962年)、室內設計(1980年)、環境藝術設計(1988年)、環境設計(2012年)。其中,1988年專業名稱從室內設計改為環境藝術設計的初衷是將設計范圍由室內擴大至室外,包括建筑內部與外部空間設計、中小尺度的公共環境與景觀園林設計等,這一調整,也是當時國內外形勢所導向,有其必然性和深遠意義。而2012年“環境藝術設計”再次更名為“環境設計”,其初衷應該是希望該專業在教學目標上更強調“環境”而淡化“藝術”。這在藝術學下的設計學科已有先例,“工業設計”也曾將“工業美術設計”中“美術”二字去掉,以強調“工業”的重要性?;仡櫄v史,1957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裝飾系成立之初,全系中心工作是為國家建設中的重點工程服務,主要從事室內與建筑外立面設計。這一期間著名的成果有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民族飯店等室內設計與建筑裝飾設計作品。經歷最初成功后,1960年—1975年是該專業的低潮期,全中國每年十名左右的建筑美術專業畢業生竟然難以對口分配,當時能到城市公園綠化部門工作算是較好待遇。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出現由于對環境設計需求劇增而產生的設計真空,使設計學科的天平向室內設計等專業傾斜,并持續給環境設計專業帶來了近四十年的發展機遇。與同時期重要建筑常由國外建筑師領銜設計不同,大量國家級建設項目的室內外空間設計幾乎全部由中國自己培養的設計師完成。大量的設計實踐,取得了令人驚奇與矚目的成就,并使一大批室內設計師和景觀設計師快速成長為環境設計專業中堅力量。幾個約略數字可以概括這一時期的發展:全中國開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專院校由1977年之前的一所,增至現在的一千余所;每年培養的該專業畢業生由1977年之前的十幾人,增至現在的十余萬人;2000年后,全國與環境設計相關的設計或生產從業人員維持在一千萬人左右,產值年均二萬億元以上。[1]如果說環境設計的輝煌成果源于其一直倡導的設計實踐,那么存在問題也在于由于偏重實踐而欠缺對專業理論的梳理與研究。環境設計專業大多設在美術或設計類院校、少部分設在工科院校中,環境設計教學的理論主要是從藝術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等學科理論“拿來主義”式的應用,自有的專業理論一直沒有形成體系。以作者所在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為例,本科學生在低年級的理論課程為藝術哲學、藝術史、設計史等,高年級的理論課程為設計程序、建筑史、園林史等。針對環境設計專業自身理論研究的不足,使得學科發展與教學實踐出現一些問題,如:環境設計專業的學術地位與其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不相匹配;對專業水平的評價標準在藝術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各自評價標準之間游走,缺乏本專業自成體系的評價方法與理論;部分學生或專業人員缺乏恒長的專業自信,難以終身投入環境設計事業等。
二、專業定位與理論依托
環境設計是由“環境”與“設計”二詞構成,“環境”是對“設計”的定位與約束,“設計”是對學科與學術方向的表達。環境是個總體概念,從尺度區分,可以被表述為宇宙環境、地球環境、國土環境、生態環境等“大環境”;也可以被表述為城市環境、社區環境、建筑環境、室內環境等“小環境”。在教育部學科目錄中對環境設計服務范圍的解釋是“公共建筑室內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等”,明確地表述環境設計專業研究所指的環境為“小環境”。無論是“大環境”或是“小環境”,“環境”是環境設計專業的關鍵詞,是專業研究的的核心概念。研究環境,是要研究在環境之中的所有關聯者,包括人、其他生命共同體、物與事等各個要素在環境中的關聯關系與變化關系。關于理論與實踐孰先孰后問題,某些特定學科中,是理論指導實踐,如在物理學、化學等理科研究中。在建筑設計學科中,理論與實踐是交互跟進的。而在環境設計專業,實踐先行、理論跟進是目前設計專業的一般常態。在當代學科互動的大背景下,藝術設計學學科的理論體系也在進行著交叉、重構的重大調整,原有的藝術學、建筑學、園林等經典理論與原則也被不斷質疑和重新詮釋。基于此,作者認為,在環境設計的專業理論探討與教學過程中,除了已有的藝術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等學科理論外,應加入對當代環境學、生態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特別是強化對環境學與美學交叉研究的成果——環境美學的研究,應使環境美學成為環境設計專業的重要理論依托。對環境美學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彌補當代環境美學對中、小尺度環境與美學關系研究的空白與不足,可能是環境設計專業建構自主專業理論框架的主要基礎與路徑。
三、理論研究的重點
作者認為,當代環境美學與傳統美學的思辨與論爭對環境設計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環境設計理論研究的一部分重點應從此處開始。傳統美學是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哲學觀點探討藝術問題,運用藝術來探討美的哲學。傳統美學源遠流長,18世紀,由于康德的思想體系和啟蒙主義運動,美學開始擺脫對宗教的附屬地位,繪畫、音樂、舞蹈、藝術與設計等在此背景下獲得長足發展。時至今日,傳統美學是中國乃至世界大部分國家藝術與設計教育的主要理論來源,傳統美學的審美認知經驗和藝術規律,如對稱、均衡、節奏、對比、變化、統一等形式美原則一直左右著藝術與設計的審美方法和評價模式。長期以來,傳統美學認為:高層次審美是通過對靜止的藝術作品“無功利靜觀”而獲得,而欣賞自然環境是無法達到“無功利靜觀”的。自然環境可以被普通大眾欣賞,而藝術美只能被藝術工作者創造,并被藝術“熏陶”,懂得“美學趣味”的鑒賞者所感知,所以,藝術美始終高于自然美。自然美被置于藝術從屬地位的另一個觀念是作為傳統美學分支的“如畫性”(Picturesque)美學觀,“如畫性”環境就是適宜入畫的環境,其主旨是像欣賞風景繪畫一樣地欣賞自然環境。在此理念下,自然環境被貶低為欣賞“如畫性”環境的客體與素材,畫家從大自然中挑選出諸如高大偉岸的樹木、曲折有趣的小路、婉轉的河流、巍峨的遠山、神秘的建筑等入畫,而人們依此“美學趣味”對大自然進行有選擇的欣賞?!叭绠嬓浴杯h境支配了人們的環境觀與欣賞文化,并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運動中達到頂峰。應當客觀地承認,“如畫性”美學觀對人們認識自然美、保護自然起到一定的歷史作用。直至當代,這一美學觀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的環境審美模式,成為整體與深刻地理解生態環境的“障眼油畫布”,即使是專業人士,如環境設計專家或設計者在評價設計作品水平高低時經常有意無意地將“如畫性”作為評價依據。當代環境美學對傳統美學將自然美置于藝術美之下和“如畫性”美學觀的批判構成了其理論建構的起點。當代環境美學認為: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內在聯系與存在意義,都是美麗的,而非只有“如畫性”才是景觀;自然環境的美不僅在于傳統美學所關注的形式、線條、色彩或構圖,也在于隱藏在自然表面下的生態關聯帶來的健康的美。因此,將環境審美定義為風景畫一樣的主觀審美是一種不成熟表現;除了“如畫性”景觀,包括濕地沼澤、雪山沙漠、海洋深處、平凡的日常景觀在內的一切自然環境都應該成為審美對象。應借助生態科學、地理學、自然史等知識幫助人們對自然環境進行正確、深刻的鑒賞。在此基礎上,當代環境美學提出“自然全美”的理念,倡導培養人類對于自然環境具備包含倫理關懷和整體意識的新審美觀。自然全美理念打破了傳統美學對自然環境“有選擇審美”的舊有意識,使當代環境美學與環境學、生態學一道,站在了哲學理論研究的最前沿。環境美學是銜接藝術學與環境學的重要橋梁,對環境美學理論體系的深入分析與參與研究是環境設計專業教育與理論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選擇。當代全球學者對環境美學理論的研究尚屬開端,其在宏觀目標與大尺度自然環境(大環境)領域的研究比較深入,但對城市環境、人工技術環境以及中、小尺度環境(小環境)與美學關系的研究多有欠缺,對這些理論盲區的探討,應是當代環境設計專業理論建構的主要課題。
四、專業理念的再調整
以人為本,為人類生活而設計,是設計界一直遵循的定理。設計界據此理念,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福祉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當代,以人為本的信條正在逐漸被動搖。與以往思想觀念的變革經常開始于藝術界或設計界不同,這一次變革的聲音始于生態學界,尤其是深層生態學。1973年,哲學家阿倫•奈斯發表了《淺層生態運動和深層、長遠的生態運動:一個概要》一文,該文對當代人類面臨的整體環境問題進行思考,開創了當代環境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深層生態學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首先,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與邏輯思維,“深層生態學所持的是一種整體主義的環境思想,是把整個生態圈乃至宇宙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人類只是該系統的一部分,是生態圈網上或內在關系場中的一個結。人類的生存與其他部分存在狀況緊密相連,因此,人類無權破壞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如果自然受到損害,人類也好不了。據此,人類應該對與自然的關系作批判性思考,并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根本性變革?!盵2]其次,在對待自然資源與自然倫理問題上,深層生態學主張人類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客居大地的居住者,地球資源由生態圈所有生命共同體共享,因此,作為具有強勢的人類應該自覺發展一種使用較少資源滿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方式,當對資源的需求與其他生命共同體的基本需要發生沖突時,人類要學會謙讓。再之,在環境教育問題上,深層生態學認為要通過教育的方式使大眾認識到當代消費經濟的不可持續性,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索取已經非常多、日常消費品已足夠充足,應該認識到當前社會發展模式、人類價值觀都是生態危機的主要根源之一,并將重點放在對環境的保護而非開發上。改變危機的方法只有對現有社會、經濟、文化模式的深刻改造。在對待人類發展與建設問題上,深生態學呼吁應該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響環境與生態(最小干預原則)。對必須的建設行為應“手段簡樸,目的豐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3]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惡化已經持續幾十年,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這種狀況加速了深層生態學觀念在學術界、理論界和普通大眾中的認同感與支持率。深層生態學理念對設計界的影響早已存在,無論是理念探索、藝術創作,還是設計作品都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生態與環境問題,并從各種角度回應環境保護、生態圈生命共同體繁榮與共存等時代問題。作者認為,環境設計專業作為以“環境”為本的設計專業,應當率先從宏觀整體考量設計的本質與當代目標,適時審視“以人為本”原則是否仍可詮釋環境設計的全部責任?是否應該把對生態環境、全生態圈與生命共同體的整體利益作為新的服務目標加入專業理念中?
結語
通過全文分析,作者有以下幾個結論:第一,環境設計專業是中國特有的專業,在國外學科目錄中沒有與之名稱相同的專業,而在中國,它是具有本土特色、在特定歷史時期創建,并逐漸發展成熟的獨特學科專業。第二,環境設計專業有以設計實踐為主的專業特征,設計實踐的多元與豐富,是該專業對國家、對社會的重要貢獻。第三,環境設計專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需要有其專業自身理論建設及學術支撐。除了已有的藝術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理論基礎外,也要融入對當代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深入探討與研究。第四,建立在對傳統美學反思與批評基礎上的當代環境美學應成為環境設計的重要理論依托,對其研究與發展,應該是環境設計專業建構自主專業理論框架的主要路徑之一,而對“以人為本”理念的質疑與修正,體現出環境設計專業對當代全球關注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同步共行。本文試圖通過梳理環境設計發展脈絡,嘗試對其學科專業理論建設進行深入思考。文章定有偏頗之處,希望得到關注、批評與討論,以共同促進環境設計專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曙旸等課題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楊文臣,《當代西方環境美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
[3]雷毅,《深層生態學:闡釋與整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4]江濱,《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新模型及教學控制體系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9
[5]ChristineTudor著,《AnApproachtoLandscapeCharacterAssessment》,2014
篇9
【關鍵詞】蒙古族圖案 當代陶藝創作 民族特征
蒙古族圖案是傳統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任何時候,民族藝術特別是少數民族藝術都會對當地的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藝術創作是最好的媒介之一,同時也是藝術創作者肩負的責任所在。
一、蒙古族圖案概述
圖案,蒙語統稱為“賀烏嘎拉吉”。美好的幻想、藝術的夸張及對生活的真實描寫,是蒙古族圖案的主要特征。因為盤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類似犄角形卷曲紋樣稱為“烏嘎拉吉”,而其他類型紋樣稱為“賀”,隨著日用工藝品和圖案藝術的發展,人們把一切器物的造型設計和各種紋樣都稱為圖案。所以,圖案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裝飾的平面設計圖。①蒙古族圖案作為一種“資源”的存在,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這種確認不僅是出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而且關系到人文精神的構建。作為研究蒙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資源特性與價值也越來越被人所關注,并不斷地從諸多方面進行闡述。在陶藝創作中,恰是要對蒙古族“鄉土情結”賦予新的內涵與美學思考。借鑒蒙古族圖案,勢必是想要表達其所代表的民族特征以及彰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根本特質和內在的規定性,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格。挖掘蒙古族圖案這一傳統文化的審美文化資源,將其運用于當代陶藝創作的目的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民族藝術,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蒙古族圖案在當代陶藝中的借鑒
當代陶藝是以陶瓷材料為媒材,以當代藝術或主流美術的美學和創作觀念為元素的一種以雕塑形式為主體的新穎藝術。它不是一個時間上的界定,而是指作品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思維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情感的宣泄、個性的體現和觀念的展示。作為傳統文化,蒙古族圖案元素出現在很多藝術作品中,但是能夠真正理解、運用這一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其民族性,乃至其蘊含的深刻民族精神的藝術家卻不多。在創作中,基于藝術家所處地區、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思考與認知意識等方面的原因,包括對民族藝術、民族美學在內的民族文化,在廣泛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往往較易產生各式各樣的文化落差。如何正確地借鑒、繼承和發揚蒙古族圖案元素這一傳統文化,如何在以陶瓷為媒介的當代陶藝創作中更好地傳承這一文化遺產顯得尤為重要。當代陶藝創作一定要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語言和創作思路。只有回歸到當代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現實中,才能有真正富有民族特征的作品問世。內蒙古大學教授宋生貴在《“和而不同”的生命機制――全球化背景下發展民族藝術的美學思考》中指出,對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少數民族藝術不光是相適的,而且更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樣必然可以突破地域、語言等方面的局限,在激活和保持本民族藝術個性特質的基礎上,更大程度地實現民族藝術在文化生命意義上的有效增值。②近期,在內蒙古地區的陶藝創作中,有很多展現民族性的作品,一些是具有繼承與創造的,也有一些并非真正的傳承,只是古董式的印刻,沒有體現出內蒙古地區民族性的根源所在。像徐悲鴻畫的馬,用水墨畫的技法,西方繪畫的透視法,加之對在逆境中不氣餒、不屈服的民族性的把握,才畫出了他的駿馬形象,正因為這一形象根植于民族原型,所以才能獲得觀者,尤其是那個時期的中國人的廣泛認同。③
蒙古族圖案在陶藝中的運用會使作品具有極強的裝飾感,在審視一件作品時,要從探尋裝飾藝術這一傳統文化思想的發生與發展介入,思考其本質、特征的形成脈絡。蒙古族圖案是蒙古族文化的本源與精髓,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與內容豐富了人類的視覺文化,對內蒙古地區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日本民藝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說過:“真正的創造,并不是對傳統的否定,相反,是在肯定傳統的基礎上去謀求健康的發展,使傳統的精神得到更深的活用?!雹?/p>
三、地域文化對創作者的影響
民族性與藝術創作有源與流的關系,藝術家的創作需要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內涵、實質,熟悉民俗藝術、民族傳統文化,包括種族、語言、特定人群等。內蒙古是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有鮮明的北方民俗文化及民俗符號,這些原始生態藝術不具有普遍性和鮮明的時代性,但民族特征明確,值得探索和研究。然而繼承和發揚一定是取精華、棄糟粕,盡管藝術作品的評價標準與體系不是恒定的,但并不是所有作品只要貼上蒙古族圖案的標簽就能展現民族精神,就是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作品在表達新穎的現實思想時不能牽強附會,藝術作品的和諧應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敬畏。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從一而終地把握作品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的契合與統一。要在表達個人內心時注重自我價值,并在此過程中對藝術符號進行再創造。
蒙古族圖案是游牧民族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藝術創作影響深遠。然而,任何借鑒與模仿都需要創作者發自內心的探尋、思考、斟酌與審視。任何接受的前提都應該是包容、大度的,藝術創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優秀藝術作品的產生需要有傳統文化的深度,也要有不斷創造的廣度,才會有民族精神的實質注入。
注釋:
①阿木爾巴圖.蒙古族美術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
②宋生貴.“和而不同”的生命機制――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民族藝術的美學思考[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4(1).
③王峰.淺談現代陶藝中的中國傳統文化[J].科學之友(B版),2009(9).
篇10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美學特征
一、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美學內涵
環境藝術設計是綜合利用各種藝術手段和工程技術手段,為人們創作出具有科學的生存環境的一種藝術活動。它的美學內涵蘊藏在整個設計過程和設計空間之中。一個成功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能夠創造出符合生態原則、適應人的行為需求、具有獨特風格的空間特征和文化意蘊的和諧統一的空間藝術整體,可見環境藝術設計是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綜合體。環境藝術設計分為室內設計和室外設計。我們在旅游時看到的許多風景,大部分是經過設計師在原景的基礎上進行設計而得來的。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系統的藝術設計來增加場景空間的美感。不管是室內設計還是室外設計,努力地使空間環境具有美的時代感是環境藝術設計所追求和奮斗的目標。人們運用環境藝術設計,通過設計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美學特征來愉悅身心、美化生活。可以說環境藝術設計中美學特征的體現是設計作品成功的重要標志。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主要通過色彩、景物造型、特定的裝飾等來體現環藝設計中的美感;通過不同顏色的相互融合、相互排斥、相互混合或者相互反射,從而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通過色彩引起人們的聯想,使環境藝術設計達到有效、積極的心理審美反應。例如,綠色讓人感覺清新,紅色讓人感覺熱情,灰色讓人感覺憂郁,橙色讓人感覺明媚等等。所有這些,都為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特征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裝飾能夠突出不同的景物特點,增強設計的表現力,不管哪一種形式都能夠表現出環境藝術設計不同的美學特征。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美學特征,才能夠使環境藝術設計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二、環境藝術設計中美學特征的完整性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美學特征的表現具有完整性?!懊勒?,合異類共成一體也?!杯h藝設計的重要核心理念就是環境整體意識的確立,通過整體意識的綜合表現來展現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特征。諸如景觀設計、建筑外觀設計、綠化設計、城市雕塑、商業用地環境規劃等都是在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我們要求的美感是能突出各類空間的藝術特征,又能將其統一于環境藝術空間的整體之中。此處的“完整性”不但是指單個設計的完整性,還要求它能夠與周圍的環境達到高度的協調,每個設計構成建筑組群,同時又是作為該組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整體總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從美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整體的美感大于各個部分之和。因此,只有從完整性的角度來對美學特征進行全面把握,才能夠使環境藝術設計更好地體現出它的美學特征。
三、環境藝術設計中美學特征的生態美
生態美也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美學特征之一。因為環境藝術設計的對象是我們現代生活的現實環境空間,所以隨著我們周圍環境的不斷惡化和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美的體現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必然要求。在自然生態美的視角下,美學觀是科學的生態觀,是普遍的倫理觀和美學觀在人類生存環境中的共同體現。體現這種美學觀的設計可以稱為“綠色生態環境設計”。在具體的設計中,這種生態美體現在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上,我們應當盡可能地通過自然環境來增強人工環境的美感。隨著人們生態環保觀念的不斷加強,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美越來越有突出的體現。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展現出自然而然的生態美的美學特征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必然要求。
四、環藝設計中的美學特征的特色美
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特征還包括特色美。設計是環境藝術中的重要一環,極具特色的設計可以吸引人們的目光,增加整個設計的感染力。在城市風景設計中,每個風景都代表著城市的特殊韻味,在設計時一定要注意保持它原來的特色,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新的表現元素。對于一個城市的設計改造也要遵循該城市的特色,從而顯示出設計的特色美。可以通過具有代表性的雕塑體現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可以通過建筑群的構造體現城市的現代美等,這些方法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城市的美感和魅力。
五、結語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整體美、生態美、特色美等都是設計的美學特征的具體表現。環境藝術設計離不開美,缺少了美的展現,設計也會失去它的價值??傊?,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充分地展示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特征,努力提高設計的審美情趣。(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大鵬.《環境藝術淺談》[J].《東方藝術》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