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基礎和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30 17:3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學基礎和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藝術學基礎和知識

篇1

一、線、角

1.直線沒有端點,沒有長度,可以無限延伸。

2.射線只有一個端點,沒有長度,射線可以無限延伸,并且射線有方向。

3.在一條直線上的一個點可以引出兩條射線。

4.線段有兩個端點,可以測量長度。圓的半徑、直徑都是線段。

5.角的兩邊是射線,角的大小與射線的長度沒有關系,而是跟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叉得越大角就越大。

6.幾個易錯的角邊關系:

(1)平角的兩邊是射線,平角不是直線。

(2)三角形、四邊形中的角的兩邊是線段。

(3)圓心角的兩邊是線段。

7.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8.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的長度叫做點到直線的距離。

9.在同一個平面上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二、三角形

1.任何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

2.三角形具有穩定的特性,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3.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條高。

4.直角三角形兩個銳角的和是90度。

5.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則它們面積相等。

6.面積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形狀不一定相同。

三、正方形面積

1.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2.正方形面積:兩條對角線長度的積÷2

四、三角形、四邊形的關系

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能組成一個長方形。

3.兩個完全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組成一個正方形。

4.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五、圓

1.把一個圓割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割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則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的面積,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增加r×2。

2.一個環形,外圓的半徑是R,內圓的半徑是r,它的面積是

3.半圓的周長等于圓的周長的一半加直徑。

六、半圓的周長公式:C=d?2+d或C=pr+2r

4.半圓面積=圓的面積/2

5.在同一個圓里,半徑擴大或縮小多少倍,直徑和周長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而面積擴大或縮小以上倍數的平方倍。

七、圓柱、圓錐

1.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2.如果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那么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

3.把一個圓柱沿著半徑切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體積不變,表面積增加了兩個面,增加的面積是r×h×2。

4.把一個圓柱沿著底面直徑劈開,得到兩個半圓柱體,表面積和比原來增加了兩個長方形的面,增加的面積和是d×h×2。

篇2

關鍵詞: 初中信息技術 高效課堂 教學做合一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宰信息技術課堂,無論是講授理論知識,還是演練操作,學生一直是課堂的觀眾,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樣的課堂既枯燥又無聊,學生只能模糊地聽到一些關于信息技術的知識,但真正讓學生應用,大多數學生無從下手,實際操作與課堂聽來的理論無法聯系,導致理論脫離實踐,實踐沒有理論做依托,這樣的課堂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別說強化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由此看來,為了打造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勢在必行,教學做合一應該成為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支點。

一、“教學做”合一的信息技術課堂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科學性和創造性是信息技術課程的特征,高效信息技術課堂的打造,應該是讓學生在自身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主動學習,注重學生“做”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是學生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的引導人,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探求知識,挖掘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知識的快樂,以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1-2]。以“制作幻燈片”的教學為例。學生一直對電視、電影的制作非常好奇,這節課應該從學生的好奇心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前,教師可引用班內學生的照片,以及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照,制作成聲像優美的演示文稿,課上作為驚喜呈現給學生,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會有躍躍欲試的想法。教師可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通過組內成員的合作探究,分析出幻燈片制作需要運用哪些知識,怎樣解決遇到的問題。例如:聲音是怎樣插入的?如何連貫的放映幻燈片?如何才能使幻燈片中的動作動起來?剛開始學生可能被這些問題困擾,但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教師的講解才會吸引學生,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想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一步步地跟學,心、眼、耳、手并用,講練同時進行,學生很快制作出圖文并茂的作品,并且聲音和動作都受學生自己操控,“做”使學生消除了內心壓力,剩下的只有學習欲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

二、“教學做”合一的信息技術課堂要因材施教,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對原有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為了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成就感,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立足全體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以飽滿的情緒進行課堂學習。以七年級信息技術課程――“整體美化”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教會學生設置頁眉頁腳,對word文檔進行“藝術型”修改之外,還要求學生學會多頁文檔美化的方法。對于層次較低的學生,教師可只讓他們掌握教學的第一個目標即可,如若他們有興趣,就讓層次較高的學生引導他們。為了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要多采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事物引導教學,讓學生通過眼觀、耳聽,手動、心記等各感官學習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文檔的選擇由學生自己定,要求難易要符合自己的水平,通過自主學習探究操作,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對于學習能力偏差的學生,教師的指導要更具有目的性。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在體驗成就的同時,提高學生對word文檔的操作技能,簡單地修飾完善電子雜志,培養學生盡善盡美的做事風格。

三、“教學做”合一的信息技術課堂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為學生的“做”提供機會,讓“做”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學生通過親身的“做”學習并掌握新知。以七年級“信息和信息技術”教學為例,教學初學生大多不理解“信息”這個詞的本義,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信息的含義,教師可以給學生幾個熟知的成語,例如:大雁南飛,冰河解凍,前者帶給我們的信息是冬天要到了,而后者帶給我們的信息是春天要來了。由此學生認識到信息是幫助我們了解人和事物的。信息技術的含義一目了然,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信息技術課的意義和重要性。再者對于課本教學中的“個人信息卡”教學,大部分學生認為特別簡單并且枯燥,學習興趣不濃厚。為了避免學習的枯燥性,教師可超越教學內容,學生可從個人興趣出發,自己設計并制作信息內容,然后全班展示,選出優秀作品,這樣做一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實踐操作中學會知識。另外,對于每節課的知識,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得透徹,學會自己總結每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在整理“做”的思路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實踐思維能力[3]。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并不是教學的全部,教學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做”,只有三者達到協調統一,教學才找到支點,才可以體現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金麗琴.“教學做合一”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點思考[J].神州,2014(5).

篇3

【關鍵詞】探究型教學模式下 設計藝術學碩士 設計藝術學碩士理論課程

一、探究型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

(一)探究型教學模式的內涵

探究型教學模式是指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通過思考、討論、實驗、觀察、閱讀等途徑去了解、發現并掌握相關原理、知識及研究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正確處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辯證關系,重視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動性,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以培養全方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急速發展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二)探究型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

探究型教學模式具有教學氛圍的民主性、課堂交流的多向性、學習主體的創造性、教學關系的統一性等特點。該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單向交流,它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叉交流關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原來的“從”的地位轉化成“導”的地位,這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該教學模式有利于各種教學關系統一,很多教學模式不能協調教學關系,如講授型的教學模式,它側重教師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啟發型的教學模式雖然較講授型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但學生在此種教學模式下缺少探索發現問題。自主能力較探索型的教學模式差。

二、設計藝術學碩士理論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設計藝術學碩士理論課程設置的現狀

國內設計藝術碩士研究生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理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多數院校按照二級學科,即設計藝術學專業來設置課程,造成研究生知識結構,過于專門化,缺乏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適應能力較差,除國家規定的公共基礎課程外,各高校在理論課程的設置上也不盡相同。以天津美術學院為例,該校理論基礎課開設較多,而且基本上為學位課。師范類院校則比較重視理論與技法的基礎教學,如東北師范大學,在學位課中不僅開設了數量眾多的理論課程,還開設了素描和色彩等基礎課程。湖南大學開設的理論課程,與其他類型院校類似的課程,如《設計心理學》、《設計管理》 等。

(二)設計藝術學碩士理論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我國設計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現代化,面向未來的適應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級藝術設計人才和高等藝術院校師資?!睆恼n程設置的培養目標來看,設計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理論課程設置只重視培養技術表達能力、注重美感的表達思維忽視了創新能力、學習自主能力的培養和個性化、理性思維的培養,沒有體現我國設計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在這種環境培養出來的人才最終將很難適應社會的市場要求。從理論課程設置的內容來看,在我國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中, 除了一些最基礎的理論課程,如《設計概論》《藝術概論》《美術史》《設計史類課程》外,其他理論課程所占比例少之又少。

三、探究型教學模式應用于設計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理論課程設置中的意義

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對碩士研究生的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作了明確規定:“ (一)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 ( 二) 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 這就要求碩士研究生應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科學研究能力或專業技術能力、創新素質。而課程的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內容,所以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可以更好的為培養人才服務。而當前在理論課程設置上存在的問題,致使很多藝術設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連如何撰寫論文的能力都沒有,還有不少藝術設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歷史文化知識缺、藝術修養和創新意識不夠。藝術設計學專業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意識的專業,離開了這兩樣,它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探究型教學模式是當代教育順應社會對創造性人才需要的時代產物。其宗旨是在教學中激發、推動、引導學生主動、自覺、積極的投入學習,尤其是促進學生學會善于運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學習,從而獲得知識,形成積極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形成創造性的綜合素質。所以將設計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理論課程設置和探究型教學模式相結合,有利于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和互動性。針對設計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學習理論課程總是力不從心,沒有“興趣”,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低,缺乏與導師互動。探究型教學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在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利于營造學術平等,學術自由以及良好的研討氛圍,鼓勵和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設計藝術學的研究生與本科生教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大部分的研究課題不一定有統一的答案,而往往是在幾種答案中尋求相對合理的答案。這種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啟發、互補互動,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研究課題在一定的理論高度上取得共識和共鳴,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和自信心則應伴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增強。

參考文獻:

[1]宋明岷.論探究型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經濟研究導刊,2011,(1).

篇4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 學習動機

一、引言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高等學校必須開設一門公共基礎課程。課程內容基礎全面,包括計算機軟件與硬件,包括計算機網絡與office套件,基本的知識點豐富,課程容量大,而藝術學院的學生對計算機課程普遍重視度底,對計算機中的硬件毫無感知,對軟件也只是對QQ等聊天工具比較熟悉,有的發電子郵件都沒法使用,而要在這些同學中普及計算機教育,使得具體的計算機教學要與藝術學生的思維結合,這就需要老師提出一種或多種教學方法, 并通過靈活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藝術學院教學困難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該門課程雖為基礎課程,但是其容量大,著重實用,該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容量大,概念多,獨立性強

該課程包括網絡基礎,office,計算機基礎,計算機原理,計算機構成等,這些章節之間獨立性強,概念多,這就要求要求既要對基礎概念了解,同時還要對具體的office辦公有實際的操作。由于學院有的專業需要對計算機技術掌握的多,比如動畫等,對計算機要求比較高,所以各專業需要掌握的內容不一,同時城鄉差異,入學時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相差很多,采用統一授課的方式顯然是不公平的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深感眾口難調。

第二、實踐強,理論知識枯燥

這門課程中操作系統,網絡基礎,計算機構成等知識,顯得枯燥,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而實踐上機,學生能夠很好的結合具體課程把理論與應用結合,同時也可以得到展示個性的目的。

三、藝術學院教學思考

第一、團隊精神,學生輔導

在上機課時,把學生分為多個組,教師利用教師機,演示各個動作,使得學生根據各個動作實踐,如果有所不懂得同學相互可以指點, 同時讓基礎好的學生檢查同學的作業。根據每次檢查的情況,團隊里面有了活力,并且也有了一些展示自己的天地。

第二、抽象的數據變為實際

理論課程中學生對很多概念很模糊,比如M,G,T等這些單位,藝術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所以可以舉例,比如一般電視劇一個視頻底500M,那么10節就是5G左右等,這個可是是學生得到具體的鍛煉,同時也明白硬盤的大小。

第三、實際操作結合實際應用

學生學習了該們課程以后應該可以容易的學習使用它的office,這個office中學生使用最多的就是word,可以讓學生制作一些簡歷,聘書等平時在社團中學生就用的東西,這樣學習起來有了目的,同學積極性增強。

第四、計算機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比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交流更為密切,而且還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生無論何時何地均可通過訪問網絡課程來進行學習、測試和提問并尋求答案,教師也可在教室之外傳授知識或答疑,既方便了學生和教師, 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果。

第五、案例教學

由于學生學習對于枯燥無味的理論毫無興趣,找尋教材以及使用案例是可以結合學生的愛好,比如學習如何制作海報,如何制作電子書等這些學習喜歡同時又可以吸引學習的實際案例來學習。

四、結束語

篇5

關鍵詞:藝術學門類;藝術教育;路徑;思考

從2011年5月開始,一級學科的大調整中,藝術學科最為調動最大的調整門類,一共下設了五個一級學科,包括:藝術學理論(1301),音樂與舞蹈學(1302),戲劇與影視學(1303),美術學(1304),設計學(1305)(可授藝術學、工學)。這表明藝術學開始在中國教育界中得到正名,表明了藝術學的重要地位。但是在現實的發展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與取得的實際成果相矛盾的教學現狀。足以證明研究藝術學成為門類后的藝術教育路徑之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課程研究基礎

(一)學科門類的涵義

學科門類是對具有一定關聯學科的歸類,是授予學位的學科類別。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引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學位{2009}10號)的規定,學科門類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共同制定,是國家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授予與人工培養工作的基本依據。

(二)我國的學科分類

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規定我國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13個學科門類。

二、我國藝術教育學的現狀

(一)教學方法不完備

藝術教學一般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需要掌握技能知識學習的一門教育,一般對藝術生的教學也需要注重技術層面知識的傳授。但是實際在我國的藝術教學體系中,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人們對藝術教學的敏感越來越多的來源于對生活的敏銳感知和創造性的表現,但是針對這類敏感、創新思維的體現,至今在對藝術學生的教育并沒有找到一套比較完備,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我國的藝術教學中,長期具體表現出一種招生比藝術教學的專業設置更為重要的局面,導致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認為藝術教學就是“沒文化”的“燒錢”教學。

(二)教學設備不健全

具體的藝術教學的設備不健全是指,由于藝術學科門類教學的特殊性以及專業設定的單一性。導致要想實現藝術教學,就需要對其進行很強的實踐性教學。藝術教學往往需要專業的設備來進行實踐,不能僅停留在課本和理論層面,不然在一定程度上,就會遏制學生的創造思維。但是由于很多不是專業類藝術院校的學校對藝術生的教學設備資金和師資力量投入不到位,導致很多學生在實現藝術創作的基礎上,缺乏了專業的實踐平臺和足夠的教學設備,因而使藝術創作得不到完善的發揮和體現。

(三)藝術生的教學質量落后

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社會文化產業的沖擊,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藝術生的文化教學上,將主要的精力和資金都投入到了招生和順應市場需求的專項型人才的培養上。一味的擴大招生就招致出現了學生的數量上去了,但是質量卻下降了的教育弊端;同時如果學校方面對于藝術生的培養僅將對學生的培養重點放在順應市場需求的發展中,就會導致出現學生的教學質量過于表面,順應市場的經濟發展需求固然重要,但是大量低劣藝術產品的市場充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對于藝術追求的審美品味,進而影響到國家的社會風氣等,這種不重視培養高質量藝術人才的行為無疑是不利于建設我國的藝術文化發展。

三、藝術學成為門類后的藝術教育路徑

(一)將藝術教育轉化為理性教育

將將藝術教育轉換為理性教育一方面,是指針對認為藝術教學就是“沒文化的燒錢行為”的學生家長和學生而言得,引導學生家長和學生正確認識藝術學,將藝術教育作為一門傳授特殊技藝的理性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基本素質,進而引導人們正確認識藝術教育。另一方面,將藝術教育轉化為理性教育,是針對一些高校出現的不重視培養高素質的藝術人才的行為,倡導高校理性教育,在順應時展的同時,提高對學生素質要求,在充分引進學生數量的基礎上,普遍提升學生高質量的藝術教育。

(二)對藝術教學做出適當調整

具體是指,在各有側重的藝術教育中,既要將學生向更深、更高的專業領域進行縱向發展;又要打破現代藝術向傳統藝術的明顯界限。指導學生將單一的教學領域,不斷擴充,向綜合甚至混合的方向發展。充分在專業的師資力量引導和專業的教學硬件支持下,實現個人的專業突破。同時還要注意不斷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品德素質教育,使學生在市場文化沖擊的“誘惑”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依靠自身過硬的專業素養,創造更多,更好,更優秀的作品出來。

(三)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就應該具備國家對于專業學科門類相應的文化修養。不斷提升藝術學作為學科研究的水平和實力,在培養學生藝術創作的同時,既要重視藝術作品,還要重視對作品的詮釋,即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科意識,改變藝術學“沒文化”的惡名,大力加強藝術學生的文化課成績。

四、結語

本文主要就藝術學成為門類后的藝術教育路徑之思考,進行了相關的分析與探討,首先針對此項課程的研究基礎進行了簡要的闡述,而后主要針對我國藝術教育學的現狀展開了深入探究,并進而提出藝術學成為門類后的藝術教育路徑,包括將藝術教育轉化為理性教育、對藝術教學做出適當調整、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等一系列可實施的教育路徑。最終希望通過對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夠給予相關的研究學者一些更具個性化的參考與建議。

參考文獻:

[1]董成雙.迎接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大發展——對藝術學門類發展之思考[J].藝術學理論,2012(1).

篇6

【關鍵詞】小學師資;綜合藝術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小學藝術師資培養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藝術教育的主體部分。小學藝術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基點,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特別是小學藝術師資建設的改革與創新,作為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現代社會需要綜合藝術素養高的藝術教師。因此,當今的高師院校培養出高素養的綜合藝術人才是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尤其是小學藝術教師,傳統的培養模式已經滯后于現代社會的需求,目前,全球多數國家的小學藝術師資培養在進行課改,朝著綜合性藝術方向發展將成為了當代教育發展中的一種趨勢。

一、綜合藝術素養人才界定及其特征

綜合藝術素養人才是指在其專業領域內有著較深的造詣,又表現藝術多方面的才能和見解,具備豐厚的知識基礎和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及內涵的有思想,有創新力的多能型藝術人才。這種人才能夠站在本專業的學術前沿探索和創新藝術,對姊妹藝術能科學地吸收與借鑒,從而秉承藝術,發展藝術,而且還來自于其廣泛涉獵的其他學科知識,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甚至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正是由于其對這些知識的綜合掌握,進而進行轉化、加工和處理,迸發出藝術靈感與思想碰撞的火花,才使藝術得到更好的升華。這類高素養的綜合藝術人才應該是我們高師院校培養的重要目標。

綜合藝術素養人才的基本特征。

1、多才多藝:表現在藝術上多方面的才能和見解,能夠在很多與藝術有關的領域中大顯身手。

2、知識綜合:一是基礎寬厚,知識面廣。綜合藝術素養人才要基本通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深的學習和能力培養的基礎。二是知識的交融。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具有多學科的知識,但這些知識絕非松散而沒有聯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識,并成為新的思維方法和綜合能力的萌發點,不僅有助于解決本學科、本專業的問題,而且更輕易的有所創造。學科知識能否融合并綜合地發揮作用是綜合藝術素養人才的重要標志。

3、能力綜合:一是能力的綜合性。寬厚的基礎和多學科知識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學科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彼此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并在多種能力的基礎上形成綜合能力,在實踐中拓寬知識面和形成寬厚的基礎,從而為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供了條件,也為不同專業知識發揮其綜合功能。二是能力的創新性。綜合型人才可以通過不同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融合而達到對原來的知識、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來思考所碰到的問題,提出新的解決辦法。這也是人的創造力的迸發,是人的智能的飛躍。

二、小學師資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培養的研究意義

1、進行小學師資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培養的研究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許多家長迫切要求教育界為其子女提供更優質的小學教育,特別是與國際接軌、突出培養孩子藝術素質和潛能開發的小學藝術教育,同時也是培養小孩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滿足家長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是小學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重任,只有建立科學的、適應市場需求的、具有前瞻性的藝術型小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培養出大批急需的應用型、藝術型小學教育師資,才能不斷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小學藝術師資的客觀需要,才能為社會提供小學教育人才的有力支持,才能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文化、教育的快速發展。

2、進行小學師資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培養的研究是目前我國小學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市場經濟規律、高等教育規律和用人單位需求,培養高素養的綜合藝術人才是高等師范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的關鍵性問題。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藝術教育新道路,首要問題在于建立科學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它直接制約著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國內高師院校藝術教育專業多為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藝術型小學教育人才“特色化”發展道路為主。而當今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小學藝術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們應當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小學藝術教育,將藝術與科學和人文知識融合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培養模式,立足當代教育與藝術實踐,建構科學可行的高等綜合藝術教育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藝術人才培養創新模式。高素養的綜合藝術人才,就是通過有關的藝術專業基本理論、藝術專業方法、專業技能的訓練.達到多學科融會貫通的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是一種建立于感性與理性協調發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礎之上,以人的創造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的綜合藝術素養人才的教育。

三、小學師資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思路

小學藝術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必修課,在整個小學課程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當前各地區小學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的發展需要,確立小學師資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能主動適應現代社會經濟與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競爭能力的綜合性和研究性的小學藝術師資。采用“綜合+特長”課程培養模式。前兩年(以本科學習為例)以專業基礎必修課學習為主,專業技能學習為輔。在課程設置上注重體現涵蓋小學教學各藝術學科的綜合性教育為主,同時注重體現藝術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以適應“以綜合性藝術課程為主”的基礎教育小學階段的課程改革需要。后兩年著重進行“特長”培養,開設專業方向必修課與選修課,即在綜合學習各藝術學科基礎性課程的基礎上,同時側重音樂、美術、舞蹈三個主干藝術學科(課程模塊)的技能學習,并再此基礎上選擇一門藝術學科(音樂、美術或舞蹈)作為主攻方向,選修一些與藝術有關的基礎課程和人文社會類課程,提升專業發展基礎,成為該學科的綜合型小學藝術教師。

1、整合課程體系

按照教育部“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注重實踐,培養能力”藝術素養人才培養方針。專業特長生的選修課程,應盡量體現綜合性教育,同時注重體現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以適應“以綜合課程為主”的基礎教育小學階段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專業方向選修課是在學生學習學科基礎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選擇一門學科(音樂、美術或舞蹈)作為主攻方向,側重藝術專業基礎教學,為將來成為該學科的綜合性藝術教師,逐步發展為綜合型藝術教師奠定基礎;專業特長選修課程是學生根據自己特長和愛好,選修一些課程,在某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或比較熟練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某個方面的工作能力;注重教育實踐課程,是培養綜合藝術素養人才成長的重要課程,教育實踐為綜合藝術素養人才的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真實環境,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在教育實踐中提高專業素質,在教育實踐中理解藝術教育、研究藝術教育、逐步形成專業化的藝術教育能力和藝術情境。

2、藝術學科交叉學習

藝術學科交叉是指兩門以上不同藝術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相互滲透,在遵循科學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實踐過程的證實,形成了更為有效的學科群。學科群的應用過程也就是新學科產生的過程。綜合型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養模式,也不同于專才教育培養模式,它是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發展對綜合型藝術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而出現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說是通過修讀第二學歷(學位)或輔修跨學科的其他專業等途徑,使本科生獲得本專業以外的第二(甚至第三)個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成為能適應跨專業、跨學科工作和研究的綜合藝術素養人才。

3、藝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

倡導理論藝術教學與藝術實踐相結合,走產學研道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加強實踐環節操作能力,不能僅僅幾次演出、畫展就能解決什么問題,要系統性的實踐,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各種實踐強的專業操作能獨立完成,多參加觀摩演出、畫展和講座等。再就是利用專業教育信息化技術,采取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思維開放。選取教材側重視野開闊,民主科學,采用國家面向21世紀教材、全國統編教材、規劃教材。這樣培養的綜合藝術素養人才才能與時俱進。

4、整合資源,逐步形成特色的專業學科群

學科群是若干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支撐,圍繞某一共同領域或重大的科研項目緊密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學科群體。學科群的建設與形成有利于發揮學科間的綜合優勢,并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與滲透。為了克服綜合藝素養術人才培養的師資力量薄弱、辦學經驗不足等局限,學科建設應注重發展相關基礎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以科研項目為紐帶、以技術滲透為前提,組建跨系、跨學科的學術團隊,建設以科研攻關為任務的跨系、跨學科的研究中心,積極引進優秀教育資源、科研資源,整合學?,F有資源(如師資、教學條件等),以此為依托,探索以音樂、舞蹈和美術相結合為背景的學科群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學科群的師資隊伍與學術團隊。

5、建立多元化教學質量監控系統

教學質量監控是一個了解教學問題、發現教學問題,并提出糾正預防措施,實施措施并跟蹤驗證,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學質量監控是教學檢查有效保障與監督課程質量的最重要手段。督導聽課、同行聽課、學生評價教師課堂效果、教學信息員收集反饋教學信息等多元化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可以保障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并且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6、加強高師隊伍建設

當前,一些高師院校師資隊伍編配和師資薄弱對培養高素養的綜合藝術素養人才還存在一些差距,培養高素養的綜合藝術素養人才需要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有扎實的實踐經驗的教師來支撐,因此高師院校要建立一種使用多學科交叉滲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機制,使相近學科的教師能更好地交流合作,以共同立題研究、共謀學科發展方式逐步形成學科群,同時重視教師個體業務水平的提升,開展教研活動,實行幫扶政策,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指導年輕教師,最終建設一支富有教學經驗、高素質、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高師藝術隊伍。

四、小學師資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反思

1、實踐對藝術教育的作用

在小學藝術師資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藝術實踐環節,對培養藝術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藝術實踐是小學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培養計劃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綜合性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本專業學生獲得個體直接經驗的源泉,藝術實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實際的操作和教學體驗,學生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將已有的理論知識得到理解、升華,自覺轉化為行為,真正成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要求的綜合型和研究型的小學藝術教師。

2、藝術教育實踐的內涵

藝術教育實踐的內涵包括:教師藝術專業技能練習,藝術教育見習,藝術教育實習,藝術教育研究。

3、實習學校為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實踐提供平臺

藝術實踐離不開學校和相關演出、教育等機構的支持。建立長期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是藝術教育實踐課程實施的前提。為此,實習學校幫助藝術學生轉化為藝術教師的角度出發,幫助藝術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提供師德素養,發展對學生的愛心和專業獻身精神,以樹立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使命感。通過見習和實踐,能使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提高藝術學科交叉實踐和教學能力,把專業實踐和高師所學知識加以融合。

結語

綜合藝術素養人才培養是時展的需要,尤其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小學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現代小學教育迫切需要基礎知識扎實、專業知識寬廣、綜合藝術素質高和有一定創新精神和較強藝術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當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會面臨一些困難,如師資壓力、學科整合困難、課程開設可行性等,但相信能克服困難,在實踐中摸索,在反思中成長,今天,教育界的同仁們遇上了一個好時代,一個富有挑戰又充滿機遇的時代,相信高師院校完全有能力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高水平、高學歷的精英人才和“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去開辟新的教育領域、新的世界。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生存中求發展,在發展求繁榮,努力探索和構建綜合藝術素養人才的培養,完成時代所賦予我們光榮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關文信.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運行模式初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8

[2]王偉廉.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質全的首要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8.8

[3]王瑾.高職教育一專多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6

[4]徐理勤,顧建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探討[J],高教探索,2007.2

[5]游潔,劉瓊.人文素質在大學生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2

篇7

關 鍵 詞:藝術課 課程綜合 生態式藝術教育

引言

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地位日趨得到確立。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人們已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沒有藝術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僅有技法教育的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藝術教育,僅有專業知識而無藝術素養的人是知識經濟時代不合格的人才。

課程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現實形態,對它的改革與創新直接關系到預期學習標準的實現以及受教育者知識經驗的獲得情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小學藝術課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藝術課鮮明特征的“綜合性”原則也由此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

一、對“課程綜合”的解析

1.概念

“課程綜合”這一現代教育領域的高頻用詞,經歷了先有“實”后有“名”的發展過程。具體地說,對“課程綜合”的定義,現并無定論,它是教育領域派生出的一個新的復合詞,它強調學科領域間的聯系和一致性,避免過分強調各個領域的區別和界限,防止各學科領域間彼此孤立、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對于藝術課而言,“課程綜合”是基礎教育新課改下對藝術課的“綜合性”在課程設計方面的一種思想理念和原則方面的體現,是運用藝術門類間內在的關聯,諸如通感、聯覺以及藝術學習內容、形式上的通性,在同一人文主題下,構建的課程模式,是藝術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

2.“課程綜合”的依據與前提

發展“課程綜合”的教學理念并不是人們憑空的想象,更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它是依據基礎教育的特殊功能、現代人的素質需求以及兒童的認知方式而提出的,它主要涉及在國家層面的課程結構中,以何種方式和怎樣的程度體現課程綜合化的潮流。①從藝術間的關系來看,真正的藝術能力不是單一感官的,它是以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共性作為堅實基礎和“綜合”前提的,即一種藝術領域為另一藝術領域提供靈感和刺激,通過一定要素的恰當融合與對話,產生一種新質,從而創造出相關聯的、層出不窮的意象活動?;旧纤械乃囆g都涉及情感、知覺、審美愉悅、創作過程、文化背景等,它們的這些共同特征,為藝術課程成為一種綜合性課程打下了強大的基礎。

二、“課程綜合”下的教學誤區

藝術課程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教學體系中多方位的變革,其不僅僅是個認識問題,首先更是個觀念問題,由于教學觀念上的滯后和扭曲,導致一系列教學活動不能健康開展。

觀念上的不適應使得大多數單科藝術教師表現出思想意識準備不足,對“課程綜合”的相關理念認識不夠到位,無法擺脫“新瓶裝舊酒”的尷尬,把“課程綜合”簡單地理解為內容上的增多、科目上的增加,對“課程綜合”在教學方式上的兩種模式:“一科切入,兼及數科”和“多科綜合”,②不能真正理解把握,為了迎合開放綜合性課程新體系的構建,片面強調審美意識或課程綜合,課上各學科間的橫向聯系不夠,不是被上成文學欣賞課、思想品德教育課,就是被上成各藝術學科的大綜合課,忽視學科間相關內容、知識點的有機滲透和運用,以及學科內部的聯系和互補、互利的生態關系,沒有致力于改變以往單純以學科邏輯來組織課程內容的方法,沒有真正強調以學生經驗為線索的學習,沒有注重情感的體驗,更別說“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

因此,在基礎教育新課改下,課程內容的安排更需要精心設計、適時適量,學科的綜合更要自然、合理、適度。

三、對“課程綜合化”的理性認識

“課程綜合”強調多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的融合,旨在拓寬受教育者的視野,培養其融會貫通、整合創新等多種能力,所謂“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保ā秶Z·鄭語》)只有多種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碰撞,造就一種知識的融合、共生、開放、可持續發展模式,才能達到一定的“生態”發展。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改變以往單純以某一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課程思路的做法,重視多門藝術學科的融合、多種藝術的綜合滲透,相互補充、相互豐富。

在20世紀的藝術教育中,藝術學科大多是分離狀態,學科本身的綜合被忽視,更不用說藝術與人文、科學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進入21世紀后,藝術課提出要注重多門藝術的綜合,綜合化已成為課程發展的趨勢,它不只是改變四門藝術學科的一種課程組織方式,其本質上更強調的是課程價值觀的深層變革。

(2)注重綜合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藝術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創造與想象能力等,培養學生多種藝術能力的綜合生成與發展。

生態式藝術教育不再把藝術知識技能作為最終的課程目標,而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所謂“藝術能力”是藝術知識技能與人文素養的相互滲透融合的產物,它主要包括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創造與想象能力,以及通過學習形成的與非藝術學科的連通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藝術綜合發展能力等。人文精神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注,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對人無限關愛的思想傾向,而“綜合”的用意也在于此。人文與藝術能力的結合,不是簡單的加法算術,而是兩者生發出的一種“出于藍,而勝于藍”、涵蓋了兩者又超越兩者的綜合素養。

(3)改變藝術學習遠離日常生活和真實生存環境的現象,注重藝術課程與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汲取和拓展藝術想象及創作的素材和靈感,豐富內在情感,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終目標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藝術課作為一門新型課程,其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課程綜合”的實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舉。讓我們在不斷學習、研究、探索、實踐中完善藝術課的教學,對于它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注釋:

①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

②《藝術課程標準(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2]騰守堯《藝術與創生》[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篇8

關鍵詞:藝術課課程綜合生態式藝術教育

引言

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地位日趨得到確立。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人們已達成了這樣的共識:沒有藝術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僅有技法教育的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藝術教育,僅有專業知識而無藝術素養的人是知識經濟時代不合格的人才。

課程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現實形態,對它的改革與創新直接關系到預期學習標準的實現以及受教育者知識經驗的獲得情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小學藝術課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藝術課鮮明特征的“綜合性”原則也由此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

一、對“課程綜合”的解析

1.概念

“課程綜合”這一現代教育領域的高頻用詞,經歷了先有“實”后有“名”的發展過程。具體地說,對“課程綜合”的定義,現并無定論,它是教育領域派生出的一個新的復合詞,它強調學科領域間的聯系和一致性,避免過分強調各個領域的區別和界限,防止各學科領域間彼此孤立、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對于藝術課而言,“課程綜合”是基礎教育新課改下對藝術課的“綜合性”在課程設計方面的一種思想理念和原則方面的體現,是運用藝術門類間內在的關聯,諸如通感、聯覺以及藝術學習內容、形式上的通性,在同一人文主題下,構建的課程模式,是藝術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

2.“課程綜合”的依據與前提

發展“課程綜合”的教學理念并不是人們憑空的想象,更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它是依據基礎教育的特殊功能、現代人的素質需求以及兒童的認知方式而提出的,它主要涉及在國家層面的課程結構中,以何種方式和怎樣的程度體現課程綜合化的潮流。①從藝術間的關系來看,真正的藝術能力不是單一感官的,它是以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共性作為堅實基礎和“綜合”前提的,即一種藝術領域為另一藝術領域提供靈感和刺激,通過一定要素的恰當融合與對話,產生一種新質,從而創造出相關聯的、層出不窮的意象活動。基本上所有的藝術都涉及情感、知覺、審美愉悅、創作過程、文化背景等,它們的這些共同特征,為藝術課程成為一種綜合性課程打下了強大的基礎。

二、“課程綜合”下的教學誤區

藝術課程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教學體系中多方位的變革,其不僅僅是個認識問題,首先更是個觀念問題,由于教學觀念上的滯后和扭曲,導致一系列教學活動不能健康開展。

觀念上的不適應使得大多數單科藝術教師表現出思想意識準備不足,對“課程綜合”的相關理念認識不夠到位,無法擺脫“新瓶裝舊酒”的尷尬,把“課程綜合”簡單地理解為內容上的增多、科目上的增加,對“課程綜合”在教學方式上的兩種模式:“一科切入,兼及數科”和“多科綜合”,②不能真正理解把握,為了迎合開放綜合性課程新體系的構建,片面強調審美意識或課程綜合,課上各學科間的橫向聯系不夠,不是被上成文學欣賞課、思想品德教育課,就是被上成各藝術學科的大綜合課,忽視學科間相關內容、知識點的有機滲透和運用,以及學科內部的聯系和互補、互利的生態關系,沒有致力于改變以往單純以學科邏輯來組織課程內容的方法,沒有真正強調以學生經驗為線索的學習,沒有注重情感的體驗,更別說“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

因此,在基礎教育新課改下,課程內容的安排更需要精心設計、適時適量,學科的綜合更要自然、合理、適度。三、對“課程綜合化”的理性認識

“課程綜合”強調多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的融合,旨在拓寬受教育者的視野,培養其融會貫通、整合創新等多種能力,所謂“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保ā秶Z·鄭語》)只有多種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碰撞,造就一種知識的融合、共生、開放、可持續發展模式,才能達到一定的“生態”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改變以往單純以某一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課程思路的做法,重視多門藝術學科的融合、多種藝術的綜合滲透,相互補充、相互豐富。

在20世紀的藝術教育中,藝術學科大多是分離狀態,學科本身的綜合被忽視,更不用說藝術與人文、科學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進入21世紀后,藝術課提出要注重多門藝術的綜合,綜合化已成為課程發展的趨勢,它不只是改變四門藝術學科的一種課程組織方式,其本質上更強調的是課程價值觀的深層變革。

(2)注重綜合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藝術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創造與想象能力等,培養學生多種藝術能力的綜合生成與發展。

生態式藝術教育不再把藝術知識技能作為最終的課程目標,而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所謂“藝術能力”是藝術知識技能與人文素養的相互滲透融合的產物,它主要包括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創造與想象能力,以及通過學習形成的與非藝術學科的連通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藝術綜合發展能力等。人文精神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注,強調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對人無限關愛的思想傾向,而“綜合”的用意也在于此。人文與藝術能力的結合,不是簡單的加法算術,而是兩者生發出的一種“出于藍,而勝于藍”、涵蓋了兩者又超越兩者的綜合素養。

(3)改變藝術學習遠離日常生活和真實生存環境的現象,注重藝術課程與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汲取和拓展藝術想象及創作的素材和靈感,豐富內在情感,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終目標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藝術課作為一門新型課程,其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課程綜合”的實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舉。讓我們在不斷學習、研究、探索、實踐中完善藝術課的教學,對于它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注釋:

①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

②《藝術課程標準(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騰守堯《藝術與創生》[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篇9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多科性大學藝術學的科研水平的比較對象,以及由此比較而衍生的主要矛盾。目前,多科性大學藝術學專業已經與老牌美術、藝術院校和科研院所實現三分天下的態勢,這一點可以從全國藝術科學研究最高級別項目———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藝術學項目的申報情況中看出來。當然這也與多科性大學內藝術學院總量及相應師資隊伍總量較大有直接關系。目前多科性大學藝術學科研主要問題是相當數量多科性大學致力于按照國際通行的評價標準提升國際排名的努力中貢獻不足。換句話說,大量多科性大學藝術學科研水平與校內兄弟學科比較顯得薄弱。大多數文獻也指出這一問題:“藝術學專業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從整體水平來看,和文學、歷史、政治等大學科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這又與藝術學成為學科門類時間短的大背景,以及這些專業成立時間短的小背景有關。當然,多科性大學按照理工科或社會科學的規范要求來管理藝術學科的科研工作,也是該領域主要的矛盾爆發點之一。

二、二級學院是提升藝術學科研水平的關鍵層級

當前關于提升藝術學科研水平的研究不少,但多將問題指向藝術學由于自身強調靈感與形象思維,注重技法實踐,而造成的科研意識淡薄與科研能力不足等內因,或指向重視程度不足、管理方法不當、經費投入匱乏等外因。在解決路徑上也提出了轉變科研觀念,提升師資素質,健全激勵機制等長效解決方案。但是在當前形勢下,相關對策的建議對象主體身份往往是含混的。似乎分別是提給教育主管部門、校級科研管理機構,還有一些似乎直接提給藝術專業教師,建議對象身份含混使得相關建議很難落實。部分對策建議以學科為主要著力點強化科研,因為“學科建設狀態及指標是體現一個學校在國內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內外大學排名的主要依據。科研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構成,學科建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科研的支撐。”這一建議更適合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老牌美術學院和藝術學院提升科研水平。相比之下,當前在中國多科性大學內,提升藝術學專業科研工作的重點應當是學院。因為相當數量多科性大學藝術學專業都是將若干專業并入一所藝術學院。學院一級作為基本的教學科研單位,有的設專職科研副院長、科研秘書,可以充分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在當前形勢下,藝術學科研水平的提升不是單純的學術問題,而是牽涉到戰略規劃、行政管理、人事聘用和本科教學的系統性綜合問題。然而,就藝術學科研發展狀況來看,相當數量的學院在藝術學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嚴重弱化,不能主動探索包括多個學科方向在內的學院總體科研戰略,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不擅長與校內兄弟學院進行跨學科聯合研究,組建高水平團隊。這是制約當前多科性大學藝術學科研水平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從很多方面來看,二級學院都應成為多科性大學藝術學科研發展的主體。國內有很多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供借鑒。

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提升科研水平的經驗及其啟示

面對藝術學科研領域挑戰不斷增加的新形勢,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代表的部分綜合大學內的藝術學院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推動轉型,通過內部挖潛和外部聯合來尋求突破,其中的成功經驗值得國內同行借鑒。在藝術學科研領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雖然有堅實的基礎和傳統優勢,但在整體并入清華大學后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事實上學院整體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陣痛,藝術思維與理工科大學的管理模式艱難磨合,甚至產生了一系列在國內知名度頗高的新聞熱點事件。但學院一直堅持正確的事業改革與發展方向,路越走越寬。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早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就開始了自己堅定的研究型發展轉型過程。2010年常務副院長鄭曙旸就在《裝飾》雜志上撰文指出,在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研究型中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什么要走研究型定位的發展戰略。他認為清美正處在一個從教學研究型向研究型發展的關鍵時刻。提出以“開放”、“包容”、“創新”、“科學”為目標,確定了三個發展方向:“以信息時代為背景的產品開放方向”;“以城鄉建設為載體的環境優化方向”;“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的藝術創作方向”。在此目標基礎上的具體策略是“一要優化管理系統實現開放”;“二要推動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三要整合專業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在2012年的第三輪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名列第一,藝術學理論并列第三,美術學名列第四,再一次證明了學院在全國設計界的地位。正是在學院的科研轉型大戰略下,各分部、系開始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推動科研工作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以一般意義上傳統手工最為濃厚的雕塑系來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相繼主持修編了《北京市經濟開發區整體雕塑規劃》《鄭州市整體雕塑規劃》等橫向科研項目。這些科研工作有鮮明特點:一個是跨學科的,改變了以往城市雕塑規劃編制的話語權由規劃專業主導的局面,使城市雕塑規劃更多考慮藝術的內在客觀規律,達到更高藝術質量。另一個是實現科研項目為社會經濟服務的目的,為繁榮城市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貢獻。

四、藝術學二級學院科研工作的著力點

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科研轉型來看,學院對于綜合大學藝術學科研發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重視程度高低、路徑選擇是否得當,都直接關乎藝術學科在多科性大學內部的發展。關于學院在頂層、中層、基層三個層面應當發揮的作用,有以下幾點需要予以特別關注。1.頂層設計:積極配合學校,加快推進分類工作當前高等教育“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推動高校分類工作,許多高校已經明確自身在應用型、教學研究型和研究型中的選擇。學校層級的發展戰略選擇需要各學院的支撐,反過來也會引導和塑造各學院的自身發展,不能主動適應學??傮w戰略的學院必定會陷入被動局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積極向研究型轉型,離不開清華大學研究型大學的定位以及向國際領先水平沖刺的大背景。而如果所在大學向應用型大學發展,人才培養就是其最基本職能,但也必須明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定位,也就是“以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積極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咨詢服務和決策建議?!币虼耍瑢τ诙嗫菩源髮W內的藝術學院而言,應當主動與學??傮w發展戰略對接,明確自身發展方向,避免徘徊和糾結,并積極爭取學校為藝術學專業的科研工作提供財力支持。學院還應根據自身發展,向學校提出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聘用的標準,向校級科研管理部門建議采用更為符合藝術學特征的績效管理辦法或專業職務晉升體系,以改變單純依靠項目、論文來衡量藝術學專業教師科研水平的現象,將更廣泛的藝術展演活動獎項納入評價體系。從宏觀層面看,作為促進多科性大學藝術學科研工作發展的行為主體———藝術學院,更要主動探索藝術學科研工作的改革與發展機制,探索如何讓藝術學科研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研究藝術學科研如何深化產學研合作,推進文化產業在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方面發揮作用,不斷促進經濟發展,美化社會生活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實現與社會需求的對接,令科研的投入產生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2.中層的著力點:積極與兄弟學院合作,開展跨學科研究,尋求知識新積累點如前所述,多科性大學中的藝術學學科在科研上的不足,更多是在與學校內其他學科進行橫向比較中得出的。不可忽視的是,很多學校的藝術學學科都對這種比較持消極甚至抵觸的態度,認為這是忽視藝術學特性的行為舉動。但是藝術學科既然走出美術院校和藝術院校,來到多科性大學中,在一個平等平臺上同場競技就是必然的?!八囆g學科盡管本身存在種種可能的‘特殊性’,但除其之外的各學科,也都有著各自的‘獨立態度’,而嚴謹的‘評價’及‘標準’,卻又非是要求過分凸顯‘獨立性’而放棄‘公共目標’,否則人群的知識產出,將永難有基本公平、可靠的縱向與橫向的比較和評斷。”所以,如果轉換思維模式,將巨大的壓力轉化為動力,從跨學科視角審視當前藝術學科研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不難發現問題都是由于缺少前期理論研究鋪墊,各路研究人員在互不通氣,又不掌握正確方法的前提下進行低水平重復研究造成的,特別是不能與多科性大學中其他專業聯手協作攻關,研究方向不明確、特色不突出造成的。事實上,所有新知識都闡發于學科邊緣。這一事實在藝術學與科技、經濟、管理日漸融合的時代更為突出。如果能夠突出院際聯合,鼓勵不同學科間改變以往互不通氣、悶頭做科研、低水平重復的現象,從交叉/綜合領域申報高級別項目應當是一條越走越廣的科研道路。就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鄭曙旸指出的:“核心問題,就是實現最大限度的學科交叉。學科交叉的背景在于清華擁有的資源,甚至連國外的學校都看到這個資源,我們現在只是沒有突破。”3.基層工作目標:充分發揮藝術學教師科研主動性,組建科研團隊藝術學專業教師是藝術學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的主力軍,也是各種措施的著力點。藝術學科研工作具有所有科研工作的共性,但與自然科學相比又有顯著不同。比如對設備依賴程度更低,雖然近年來數字媒體等領域科研工作對數字化工作站等昂貴設備需求較大,但總體而言,藝術學科研對設備的要求仍然相對較少,這一特征體現的還是非常明顯。所以,要提升藝術學科研工作水平,關鍵是做好人的工作。因為“藝術科學研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睆倪@個角度上說,相較于將更多精力放在教學的系、教研室層級,二級學院有充足條件,調動多方面資源提升學院科研水平。與學??蒲泄芾聿块T相比,學院的院長或科研副院長大多是藝術專業出身,對藝術學科研工作的本質規律有更深的認識,對所在單位教師的能力、興趣、潛質有更準確的認識。所以學院如果能夠在校科研管理部門的業務指導下,在科研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就有可能對藝術學科教師進行更具個性化的科研能力輔導與科研方法訓練,對有潛力的科研項目進行早期培育,對有合作傾向的院內外教師群體進行科研團隊的培養,協調專業、年齡、專業技術職務等因素配置團隊成員,使團隊成員能夠更好地優勢互補,發揮出最大潛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多科性大學藝術學科有必要以二級學院為基礎,客觀評估自身科研狀況,從理論、應用不同方面著手,進一步考慮科研工作良性發展策略。有志于提升校內藝術學科研水平的學校,也應當賦予學院更大的權力和自由度。同時,對于藝術學院主管科研工作的院長或副院長人選,應當更為重視科研能力與協調組織能力。只有學院層級能夠準確判斷形勢,積極根據學校統一部署,結合兄弟學院優勢推進藝術學科研工作,才能有效扭轉對多科性大學內藝術學科研水平能力有限評價的偏見,使藝術學科能夠從兄弟學科中汲取先進科研精神和方法,遵循更加科學的藝術學科研究與發展規律,構建更加完善的科研管理體系,從而推動藝術學科研向更高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莉.高校藝術專業科研現狀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6).

[2]張健.科研發力,學科提升———談藝術院校科研管理對學科建設的作用[J].藝術研究,2014(11).

[3]鄭曙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研究型定位[J].裝飾,2010(6).

[4]曹雨平.應用型大學供給側改革,改什么怎么改[N]光明日報,2016-6-26.

[5]連冕.國際藝術學科科研創作評價體系研究綜述[J].求知導刊,2014(6).

[6]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全國藝術科學“十一五”研究狀況及“十二五”發展趨勢調研報告(三)[J].藝術百家,2011(1).

[7]高建群,胡新宇,劉曉艷,等.高校學報對學科建設的促進作用[J].學報編輯論叢,2013(10).

[8]馬麗.清華美院簡介[EB/OL](2013-10-09)..

[9]華梅,劉一品.天津市屬高校藝術學專業科研現狀、形成原因及對策[J].中國輕工教育,2015(6).

篇10

以此論壇為一個時間點,回看我國藝術管理專業教育快速發展的10余年,有關其的討論、話題不斷更新、拓展、深入,更加實際、理性、科學。一次次學術交融、智慧碰撞的論壇好比我國藝術管理專業發展歷史長繩上的結點,結繩記事,以此為縮影,我們不難看出藝術管理專業歷經著從最初的多元探索至今日的規范、理性再到未來的科學、成熟。有專家指出,當下的藝術管理專業,在經歷了10余年教學、師資、學科建設、社會檢驗等多方積累之后,已經進入了“再出發”的全新階段。以此階段為新出發點,藝術管理該怎樣“再出發”?來自國內最早一批開設藝術管理專業的院校――南京藝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以及專業建設方面極有特色的首都師范大學的專家,從10個方面解讀了藝術管理專業當下的發展境況、癥結,以及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問:何為當務之急?

“沒戶口”,是藝術管理業界專家們無奈的戲稱。從成人教育到系統的本科教學,再到碩士、博士的培養,細數藝術管理在我國的發展前后已30余年,但“沒在教育部掛上號”成為該學科的“心病”。隨著10余年的快速發展,藝術管理專業在教學、學術及實踐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厚的積累,“沒戶口”帶來的弊端,也日益突顯出來,呼聲愈發強烈。

近段時間,該項工作已大大推進至實操層面,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一批院校都在積極爭取將藝術管理專業上報為國家教育部目錄內的本科專業,相關工作已經展開。與此同時,不僅開設藝術管理專業的相關高校正在進行相關努力,教育部藝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等機構和組織也都在著力推動這一舉措。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開設藝術管理專業的院校,南京藝術學院和天津音樂學院也在積極推動此事?!翱梢哉f,將藝術管理申報為教育部目錄內的本科專業是我們大家長期辦學的必然結果。這是因為藝術管理教育在我國辦學時間長、辦學規模大、辦學成果卓著。在諸多條件的支持和今年相關院校、政府部門、社會機構等的共同努力下,藝術管理專業申報教育部本科專業,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情況。” 作為著力推動此事的專家之一,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主席、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董峰介紹了目前藝術管理專業申報教育部目錄內本科專業的相關情況,他指出,將藝術管理申報成為本科專業是相關學校藝術管理系為了更好地開展相關的招生、培養工作的首要爭取目標,也是對于社會上相關用人單位對于藝術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滿足。

“針對目前我國的藝術管理還沒有納入教育部專業目錄的現狀和未來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有組織地申報并最終獲批教育部目錄外增設新專業?!碧旖蛞魳穼W院藝術管理系主任張蓓荔也首先強調了申報本科專業的迫切性。她提出,借此申報之際,進一步規范和提高全國各院校藝術管理的辦學質量,在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及教材建設等方面,一方面要強調學科基礎的統一性(藝術學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還要發揮各院校辦學理念和教學資源的獨特性,促進藝術管理專業的科學發展。

從專家們的一再強調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將藝術管理專業申報成為教育部目錄內的本科專業有著強烈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那么該如何理解其重要性呢?一般而言,我國大學的本科專業是根據教育部目錄來進行設置的,但由于藝術管理在國內一開始的辦學是以專業方向的形式在相關的本科專業中進行辦學的,這就給藝術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帶來了諸如學生就業適應性、教師學者課題申報成果評價等方面的許多不便和障礙。

董峰指出,學科與專業的合法身份本應包括行政化身份和學術化身份兩個方面。行政化合法性主要是指需要依照教育部的相關要求按程序進行申報;而學術化合法性則主要指專業需要有良好的學術積累、規范的辦學條件、成熟的辦學資源等?!八晕覀兿Mㄟ^將藝術管理申報為教育部本科辦學目錄下的專業,進一步完善藝術管理行政化和學術化身份,我認為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p>

二問:藝術管理學科呈現出哪些階段性特點?

目前,中國31所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中,已有28所設有藝術管理專業方向。其中,9所音樂學院和7所綜合類藝術學院全部設有此專業方向。全國則已有超過500所院校設立了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管理等相關專業。除招收本科生外,不少碩士授權單位還在藝術學科下招收藝術管理相關方向碩士,如中央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中國藝術研究院、南京藝術學院、上海大學已率先招收藝術管理博士學位研究生。

由此可見,藝術管理學科在我國經過10余年的理論探索和人才培養實踐,正逐漸走向成型,張蓓荔總結了其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她認為,中國藝術管理學科在10余年的快速發展進程中,已基本形成了以藝術院校為主,綜合性、文科類院校共同發展的一個很大的辦學規模。初步構建了從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在內的一個完整的專業教育體系。搭建了學界、業界、官界共同對話的交流平臺,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教學與學術系統。同時,形成了一支從事實踐、教學以及研究的隊伍,積累了一批學術成果,為學科、專業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為學科身份的合法化凝聚了共識。

在整體呈現以上特點的同時,由于我國藝術管理專業多是不同專業院系依據自身專業特色,結合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而建立教學體系,這樣從開始就凸顯了藝術管理專業的差異化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第一,各個藝術院校的專業特點不同,形成各學院藝術管理專業方向的各自特點;第二,各個藝術院校的辦學定位不同,形成藝術管理專業方向辦學定位的差異;第三,各個藝術院校藝術管理專業方向辦學的資源條件不同,造成師資隊伍、學生生源的差距;第四,各個藝術院校藝術管理專業方向師資隊伍的學科背景、知識結構組成不同,造成培養方案不統一、標準不統一。

三問:藝術管理究竟應該“管什么”

“理什么”?

在差異化明顯的前提下,藝術管理作為一個學科,該如何進行定位?究竟應該“管什么”“理什么”?在專業建設上如何從跨學科的架構中形塑藝術管理完整的教學體系?這些問題,正是業界人士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課題。

藝術管理專業是伴隨藝術機構及藝術事務蓬勃發展而生成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本專業具有藝術學與管理學相互交叉融合的特點,屬于藝術學理論類本科專業中的特設專業。藝術管理與藝術史論等本科專業共同構成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完整的學術框架。

對藝術管理專業定位的了解,要基于對其內涵的準確把握之上。盡管藝術管理具有不同的定義,但從本質上而言,藝術管理是對藝術機構及其活動所進行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涉及藝術項目及企劃與制作、藝術市場與營銷、藝術籌資與贊助、藝術政策與法律,以及藝術法、藝術觀眾拓展、藝術品牌塑造等,是對藝術與社會外部因素互動關系的統籌與掌控。

藝術管理既然作為一個規范的專業,就必須有一個較為明確的邊界。明確的標準有助于對于一個專業是不是藝術管理專業、一個藝術管理專業是好還是不好的問題進行評估。董峰認為,其中最主要的標準則是藝術管理專業的內涵與品質,具體而言應該包括:第一,藝術管理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專業,藝術社會學、藝術人類學、管理學等都為藝術管理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了根基。故而藝術管理專業應該與其他專業有明確的區分,無論是哪種類型、層面的院校開辦藝術管理專業,都應該開設諸如觀眾拓展、藝術籌資、藝術營銷、藝術策劃、項目運作、票房管理等專業基礎性的課程。第二,藝術管理專業應注重實踐性的教學品質,而非純理論類的教學,好的藝術管理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第三,藝術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基礎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的特點,在保證藝管專業基礎型之上,各個學校應該結合自身學校的辦學特點、資源、優勢等條件開設一批特色化、個性化的專業課程;兼顧不同院校的辦學傳統、辦學優勢、辦學資源,從而體現出其特色化。如在音樂院校中注重對于劇院團、演藝業管理知識的學習,在美術院校中注重對于博物館、拍賣行業技能的學習。

董峰強調,唯有在藝術管理專業中既注重一般性又強調特色性,才能在保證藝術管理專業邊界的基礎上兼顧各個學校的辦學資源優勢,樹立起優秀的教學體系,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性優秀人才,從而辦好這個專業。

四問:如何避免不專業的“專業教育”亂象?

目前,國內有超過500家的藝術類院校、管理類院校、綜合性大學開設了藝術管理類的相關專業,還有院校計劃開設相關專業,可以說發展速度相當迅猛。一些學校培養的人才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并不斷完善自身,走向良性發展軌道的同時,另一些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模糊、教學體系混亂、學生就業率低等,存在著很多不規范、不完善的行為。

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和藝術的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這種現象體現了社會對于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但不避諱地說,目前國內藝術管理專業辦學存在一哄而上的情況和現象?!安簧俨痪邆湎嚓P辦學資源、辦學條件、辦學經驗等的國內院校也在紛紛開辦藝術管理專業。這些學校的藝術管理專業由于缺乏學科核心課程、資深經驗教師、豐富辦學經驗等問題而導致其藝術管理辦的‘四不像’,成為了由各自學校各種專業組成的‘拼盤專業’?!倍逯赋隽水斚滤囆g管理專業教育發展中呈現的亂象。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吳明娣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藝術設計專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最開始有眼光看到其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學院,走到了前邊的,這一批基本都發展比較好。但是后來大家都覺得好,一擁而上,一部分就爛大街了。近些年,開設藝術管理的院校大大增加,但學科建設是否完善,師資力量能否保證教學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我也害怕藝術管理爛大街。”

對此一哄而上的現象,董峰認為,在專業建設上形塑藝術管理的教育品質至關重要。有些人認為,藝術管理專業既然是規范的本科專業,那么全國的開辦院校就應該有大致相同的專業核心課程;但又有人提出,不同的院校應該有不同的個性化、特色化課程。對于這個問題,經過業界長時間的討論、質疑和論辯,業界基本達成的共識是,要想辦好藝術管理專業,就必須強調和重視基礎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的觀點。用基礎性課程將藝術管理專業與其他專業區分開來,表明其專業特質;用開放性教育賦予其各個院校的特色,打造個性化的特征。

五問:怎樣招生更為合理?

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文化產業,相關人才缺口逐步增大的背景下,加之藝術管理學科發展越來越成熟,辦學質量高的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業情況不錯,越來越多的學生將藝術管理作為其報考的方向。招生工作應該怎樣開展,生源情況又如何?

目前國內藝術管理專業的招生方式有以下兩種:一種是以南京藝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為代表的一批院校,以文化課成績為招生錄取的主要標準;另一種則是以文化成績+專業成績的綜合指標作為標準進行招生錄取,這種院校占比更多。兩種招生方式錄取的學生,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以專業分數為主要錄取標準招收的學生生源,在藝術專業(如演唱、表演、美術)上具有特長和優勢,一般來說,在性格上相對而言比較活潑、開朗、積極、熱情,更加容易融入到藝術組織的管理工作當中去,扎根于藝術本體去理解和從事藝術管理工作,但是這部分學生在文化、英語等綜合素質上又有所欠缺,從事深度藝術管理工作時往往難以勝任;以文化成績為主要錄取標準的學生生源,綜合素質較高,在語言表達、理論功底上具有優勢,卻又由于自身對藝術知識缺乏、興趣欠缺,而難以很好地融入到藝術管理學習的專業狀態當中去。

那么,兩種招生方式哪種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藝術管理教育的開展?董峰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不能以偏概全,實際上,每種招生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兩種生源各有優長,在學生進入學校后,教育者也需要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開展有效教學。

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有許多藝術類、商業類、管理類大學都在開辦藝術管理類的專業,每一所大學都根據自身學校的特點來招收、培養學生:藝術類的大學往往注重于藝術管理工作中的制作、生產過程;商業類的大學關注藝術管理工作中的營銷、企劃層面;管理類的大學則重視藝術管理工作中的控制、監督方面??梢哉f,藝術管理專業作為一個內涵極為豐富、外延十分廣闊的專業,每個學校都可以通過關注其中不同的部分和結構從而創建自己的辦學特色。無論對于文化課還是專業課課程的設立、開辦都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

六問:學習藝術管理應具備哪些素質?

在分析兩種不同生源特點的同時,董峰特別強調了生源應該首先具有對于藝術、文化的熱情和熱愛。他認為,一個對于藝術沒有熱情的學生很難學習好藝術管理專業。教育者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于其藝術興趣的開發和培養,“對藝術感興趣”就是學生需首要具備的素質。

其次,“會不會學習”至關重要。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必不可少,如何在課堂上從不同課程、不同教師中吸取知識并引發思考,如何在課外合理安排時間,如何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之間平衡精力……對于不同的學生而言,答案并不相同,但對于藝術管理專業來說,“會不會學習”會直接影響教學結果。

再次,“藝術特長”助力學生專業學習。有相應的藝術特長更加容易讓學生進入到藝術管理的狀態中去,更加容易融入到藝術圈子中去,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關鍵。

對于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素質,專家也給出了建議。

在課程中應開設藝術營銷、推廣、策劃、籌資、贊助等一系列學科基礎課程來確保專業教學的一般性,奠定藝術管理學生的基本氣質和特征,從而和美術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的學生有所區分。

同時,在一般性的基礎上,應該就學校的特點發揚其特色,使學生獲得核心競爭力。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在藝術管理專業人才上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基本理論素養。這與南京藝術學院的辦學傳統與優勢有關,學校不僅是在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藝術類院校,而且目前學校擁有藝術學門類下面5個一級學科的全部碩士、博士點授予權,重視學科建設、重視理論研究在全校形成了氛圍。對于藝術管理專業,學校特別注重對于學生文筆寫作、理論修養、聽說讀寫等綜合素質的相關培養。學校還非常注重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水平,學校在指定閱讀書目、開設論文寫作課,以及選題、寫作雙導師指導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而天津音樂學院,更加注重的是基于項目實踐的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鐚W科的專業基礎、多樣化的實踐課程、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和產學研項目實踐是學院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

跨學科的專業基礎――跨越文、史、藝、法、經、管學科邊界,突出藝術學與管理學、傳播學的相互交融,提升藝術鑒賞能力的同時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對政策的理解把握能力,為項目實踐打下堅實基礎;多樣化的實踐課程――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分布于基礎課程應用部分、專業主課實踐實訓項目、藝術實踐、實習、畢業論文以及第二課堂六方面,形成基礎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綜合實踐教學和創新型實踐教學“四元結構”實踐項目教學體系;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以計算機和傳媒視聽軟硬件設備設施為支撐,學習和掌握最先進的專業裝備技能技術,保障項目實踐;產學研項目實踐――產學研一體化,校內、校外聯動互補,部分實踐(訓)項目模擬運行,部分項目則實戰性地運營和管理,從而將教學與產業實際緊密結合,育人與項目研發同步進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創意能力和實踐運作能力。張蓓荔指出,基于項目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使教學內容與產業實際緊密結合,學生也非常喜歡項目制的教學方式,對實操很感興趣,直接培養了學生的項目實操能力,教學效益大大提升。

七問:從就業情況可以反觀哪些問題?

近年,基于種種原因,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凸顯,藝術類院校也無可避免。在這種大環境下,作為較為新興的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專業,藝術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其中的問題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當今中國的藝術市場內涵豐富,十分龐大,藝術作品的成功與否不單單取決于作品本身的質量,也需要相關的藝術管理專業人士圍繞其進行營銷、包裝等工作;這就催生了對于相關藝術管理專業工作者的巨大社會崗位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社會藝術文化體制的完善,各種不同的藝術文化性機構不斷建立,也創造出了一批需求藝術管理工作者的相關崗位。專家一致認為,藝術管理專業就業前景和機會非常廣闊。

盡管如此,現實是對于大多數藝術管理畢業生而言,難以很好地勝任這些崗位。董峰將其原因歸結為兩個方面:其一當今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實用性期待過高,急功近利的期望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就能掌握所有工作能力,而不注重對于學生的再培養;其二藝術管理教育中很多學校、教師缺乏對于學生根本能力的培養,重視技術層面、操作層面、立桿經驗的知識層面上的教育,而忽視基礎性的、認知上的、具有批判思考性的能力培養,特別是對于藝術管理這一綜合性的、復雜的專業而言。如何在音樂、美術、影視等不同的藝術門類,營銷、管理、推廣等不同的工作部門之間轉換角色,都需要藝術管理者豐富的、跨越性的知識背景和對新知識迅速地吸收掌握能力。如果不對這一現象加以重視和改變,就會造成學生知識面上的狹窄、學習能力上的缺乏。將學生的知識面越教育越單一、就業面越培養越狹窄,使學生缺乏持續的發展潛力和寬闊的就業適應性。“在南京藝術學院,我們認為凡是學生走出學校后3個月內可以學習掌握的操作性技能和知識,都不應該,也沒有必要單獨放在學生的本科在校階段進行專門的課程學習?!倍鍙娬{了人才培養中需要注意的這些問題。

八問:研究生培養該抓哪些關鍵點?

在歐美國家,藝術管理是一門主要開辦在研究生層次的課程,其課程特點被認為更加適合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近年來,藝術管理專業不僅本科教育不斷壯大,研究生教育也逐漸發展起來。在本科教育逐步成熟的前提下,更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也讓院校面臨更多的難題。

對于藝術管理研究生教育的蓬勃發展,專家們自然感到十分欣喜,但他們談論更多的,依舊是其中存在的問題。董峰指出,首先,部分開辦藝術管理研究生教學的學校仍然沿用了本科階段原有的教學體系,很難開設出針對研究生教學特點的主體性課程。其次,在生源上很多學生并不具備管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對藝術的熱情,這就造成了必須利用研究生教學階段來補習本科階段基礎課程的問題。最后,從課程設置上缺乏對于學生調研、考查、見習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部分學生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藝術管理學科的理論上、邊緣上、上,南京藝術學院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董峰在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中發現,許多學生的論文選題與寫作,與其說是藝術管理,更不如說是美術學、音樂學、管理學的論文,缺少對于當下現實社會中涉及藝術機構經營、觀眾拓展開發、財務管理籌集等亟待解決問題的研究。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由于缺乏專業主體性,從而導致了研究生甚至不如本科生好就業的現狀。

面對這些問題,吳明娣一再強調了實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她認為,應該充分挖掘地緣優勢資源,利用社會力量培養高層次實用型人才。為了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與多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聘請了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培養采用了雙導師制培養模式。2013年9月,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與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合作,共同培養藝術市場與管理的碩士生,聘請了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等機構的掌舵人為研究生導師。這些舉措使研究生師資力量和培養水平顯著增強。最重要的是,學生一方面可以跟隨學院導師學習理論,加強學術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跟隨業界導師,可以直接進入操作層面,相當于畢業之前就已進入行業,理論結合實踐,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吳明娣強調,與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合作培養研究生,就是要培養高學歷的職業人才,畢業后直接進入拍賣公司、畫廊等藝術機構,成為行家里手。社會需要更多的操作手,藝術管理培養的就是實用型人才。

九問:何為理想師資?

在辦學模式、教學體系逐步成熟的前提下,師資成為人才培養的又一關鍵。藝術管理專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師資力量幾乎從零開始發展,多數專業教師是“半路出家”,轉型而來,邊學習邊教學的情況屢見不鮮。但借助藝術學理論強有力的學術基礎,以及自身的不斷努力探索,10余年來,藝術管理專業師資已初步形成科學構架,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但距離理想的師資隊伍,還依然存在距離,專家們分享了自身及各自院校的經驗。

“我們的師資基本都是從美術史論衍生而來,我本人就是從工藝美術專業衍生來的?!眳敲麈繁旧砭褪且粋€鮮活的例子。在學院,她除了開設“工藝美術史”“陶瓷藝術史”外,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就是“當代藝術市場研究”。她坦言,是逼著自己走進藝術市場的,只有對它有感性認識,才能進一步開展研究。相關資料、教材、師資隊伍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首都師范大學的情況,作為案例,可以說既廣泛又典型。那么,理想的藝術管理專業師資應該具備哪些特質?董峰給予了解答:“我認為作為藝術管理的教師,第一,應該具有藝術管理專業的學科專長,第二,應該具有藝術管理相關行業的實踐經驗,第三,要有藝術管理的留學背景。一個教師能同時具有以上這三面特征,是成為一名優秀藝術管理教師的理想狀態?!?/p>

然而現實情況是,能夠同時擁有上述3項特征的教師是十分稀缺的。因此學院只能退而求其次,力爭從教師團隊的角度去接近目標,在教師團隊的整體層面上能夠盡量滿足上述3個特征。

基于這種情況,開放性師資機制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聘請業內從業者、專家、海外人士等來學校開設課程、組織講座、舉行工作坊交流活動等,成為藝術管理師資力量補充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多所院校采取的方法。

十問:藝術管理該怎樣“再出發”?

藝術管理專業從“摸著石頭過河”,幾乎從零出發,到現在學科體系得到不斷完善、學術積累不斷深厚,同時藝術管理的學科申報也在逐步推進?!叭绻覀儗⑸鲜兰o80年代的藝術管理教育稱之為傳統的藝術管理教育,將2000年左右的藝術管理教育稱為現代意義上的藝術管理教育,那么當下的藝術管理教育則可以稱之為一個‘再出發’的新階段?!弊鳛闃I界的資深專家,董峰在此背景下提出藝術管理教育進入了“再出發”的階段的觀點。吳明娣也認為,無論是自身學院,還是藝術管理整個專業,都應該進入總結、提升的階段。應該從“摸石頭過河”的初期階段進入更加規范、自律、科學的辦學階段,需要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加強理論研究,培養更高層次的人才,服務于國家文化產業的戰略部署。

在2011年,藝術學從文學之中脫離出來升級為學科門類,這就為藝術管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挑戰。而10年在西方作為一個專業發展成熟的標志,體現了一個專業從無到有的轉變,而國內藝術管理專業也在這一時期經歷了10余年的發展路程。在這一過程中,藝術管理專業已經初步解決了辦學規模、教學結構上的基本問題,在下面的時間內則需要解決學科的主體內涵和功能性問題。

董峰認為,藝術管理教育的“再出發”,首要方向和目標在于實現藝術管理的文化推動力功用。在當今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藝術管理的社會身份更加重要。從宏觀層面分析,藝術管理為社會文化發展構建了文化生態,能夠合理有效地構建政府、市場、群眾在文化領域之間的關系,從而激活社會文化資源、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從中觀層面分析,藝術管理對于社會中眾多的藝術行業、藝術市場的繁榮有序性發展也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從微觀層面來說,藝術管理對于藝術領域中的一般生產者、消費者、中介機構有著領導作用。藝術管理應該發揮其文化推動力和社會功用,在政府、市場、藝術家、消費者之間建立溝通交流的橋梁,促進社會效益、商業利益和美學價值的統一。

張蓓荔也從4個方面分析了藝術管理專業“再出發”需要關注的重點。第一,藝術管理需要向藝術學汲取營養。藝術學理論成熟而規范,是藝術管理學最直接的理論基礎,當然,管理學、傳播學、文化政策學以及藝術社會學可以作為藝術管理的支撐學科。因此,在藝術學成為門類學科的格局下,在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下面分設包括藝術管理學在內的各二級學科及專業委員會,也是解決藝術管理學術組織的重要途徑。

第二,藝術管理學需要在現實的藝術實踐中深深扎根。藝術管理學理論、學術觀點和研究應該來源于藝術生產與消費、推廣與營銷的實踐數據,案例支撐。反過來,藝術管理學必須能夠為解答藝術組織及其活動中有意義的現實問題提供思路、方法;對現實的藝術實踐給予客觀的反饋、評論和引導。

第三,藝術管理學需要涌現出不同的學術觀點、不同的研究方法,甚至形成不同的學術流派。更加開放地借鑒不同學科的方法,將藝術管理學置于不同學術領域、不同學科門類的相互交流、碰撞,將藝術與管理、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才能更好地繁榮這門學科。其基點是需要盡快創建學術刊物、開通網絡平臺,進而建立起與藝術管理密切關聯的數據庫、案例庫,以適應藝術管理未來發展的需要。